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纲要——1934年1月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纲要——1934年1月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一九三四年一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论文文献综述)

史晓斌,赵艳蕊[1](2022)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条约实践:回顾、总结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与条约产生了诸多互动,虽不是国际法上的条约主体,但深刻影响和塑造了中国的条约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条约工作,各个阶段的条约工作各有侧重,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条约观坚持以党的治国理政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主权平等为核心,以和平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国家利益、个体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的统一为追求,以善意遵守和履行国际条约为基础。未来,可从科学合理布局双边条约、循序渐进引领国际立法进程、持之以恒完善条约国内法制等三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条约工作。

郭辉[2](202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人权利保障政策变迁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明确工人的各种权利的前提下,通过话语表达、法律和政策制定等多种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落实,这可视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另一方面,对这一时期的话语、法律和政策是否规定(或侧重规定某些领域的权利)并实际实现工人的这些权利,以及在此过程中进行必要的限制,必须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社会背景进行理解。回顾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人阶级权利保障的历程,对于树立"工人阶级地位和作用不容动摇、不容忽视"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余敏江,吕奚若[3](2021)在《中国共产党环境政治话语表达形态的百年变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的分析》文中指出环境政治话语主要用于表达国家与维持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之间适当关系的政治认知、体验和感悟。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从历史观的维度,按照时间脉络梳理中国共产党环境政治话语表达形态的演进历程,其大致经过潜在性表达、抽象化表达、具象化表达和系统化表达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环境政治话语之间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经过持续探索,环境政治话语表达在概念范畴上不断探求内核与语境的契合,在叙事逻辑上不断提升阐释方法与技巧,在话语立场上趋向于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话语权,在"破"与"立"的过程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环境政治话语体系的创新。

郝时远[4](2021)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引领,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探索解决民族问题"新办法"所昭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就,综合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立场。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着力点,结合相关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修订自治条例的实证做出分析,提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使这项制度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发挥制度优势等论断。

俞祖华,江洋[5](2021)在《百年来中共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的演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共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与复兴的历程中,从思想理论层面建构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念,阐释了"中华民族"概念及由此衍生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历了革命时期的"以国聚族"、建设时期的"以家喻族"和改革以来的"多元一体",即中华民族新国家——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变。民主革命时期,党在创立以中华为国号、以中华民族为国族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时,始终主张维护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框架,但经历了从建立联邦制的中华民族国家到建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中华民族国家的历史演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其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就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使新中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使中国境内各民族成为互助团结的兄弟民族,为此有关文本宣示、宣传了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改革以来,党高度重视中华民族话语建构,尤其是使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提法描绘国家发展目标赢得了国人的广泛认同,而在促进中华民族认同方面,除了继续在"民族大家庭""祖国大家庭"等提法基础上阐发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又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迎来了全新局面,使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民族统一、民族复兴,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三大历史性贡献。

刘建明[6](2021)在《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三大喉舌——中共中央机关报的百年历程(三)》文中提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宣传阵地主要由红中社、《红色中华》报和《红星报》三大喉舌构成。在临危蹈难的岁月,三大喉舌的主编、编辑和技术人员殚精竭虑、坚韧不拔地贯彻党报的战斗精神,发挥了宣传党的伟大战略、鼓舞根据地军民士气的巨大作用。

王立民[7](2021)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上海市民代表会议政府法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政权建立后的人民民主法制建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27年3月22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并随之形成上海市民代表会议政府法制。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在大城市领导建立的人民民主法制。这一法制虽然存续时间不长,但意义重大。应当弘扬人民民主法制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今天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增添有价值的资源。

庞明川[8](2021)在《建党百年宏观经济政策的探索与创新》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在集中统一领导经济工作过程中自觉地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致力于不断实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百年历程中,无论是在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将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中国化的探索中,都始终立足于中国实际,先后经历了建党初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借鉴苏联模式和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自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并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形成了成熟定型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构建起系统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在这一过程中,宏观经济政策作为政府宏观管理的重要工具,不仅广泛运用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伟大实践中,而且还被用来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

孙延青[9](2019)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省长沙专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4)》文中认为基层政权作为国家政权的基础,承载着国家管控基层社会、关爱基层民众的重要使命。中国自宋朝开始“王权止于县”,形成了传统“皇权—绅权”二元权力控制型社会。但近代以降,传统社会在内外交困中开始陷入全面危机之中。发端于清末新政以来国家现代化基层政权重构实践从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在“自治化”与“行政化”的路径选择中,在由“无为”转向“有为”的历程中,国民政府力主推行“乡闾保甲”、“新县制”等举措,但不仅未能完全实现国家权力的下延,相反在攫取资源过程中进一步造成农村社会“内卷化”。而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方面将马克思列宁国家政权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对基层政权建设理论进行摸索。另一方面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基层政权实践探索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建政经验。1949年8月湖南省长沙专区获得了和平解放。在此过程中国家并未“用完成革命的力量来非程序地、权威式”的渗入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情况较为复杂。从1949年到1954年间,中共长沙地委在中共中央、中南局及湖南省委领导下,历时五年,立足于“行政化”路径下的“党治国家”模式,通过诉诸于“政党下乡”、“政权下乡”为核心的国家权力下延,对专区基层政权进行建构,实现了近代以来历届政权的未竟之业。在“政党下乡”过程中,通过培养基层干部、健全党委制度等“内部耦合”方式,实现了“政党”这一内生性权威从无到有的建构与渗透。长沙专区高度重视干部选拔、培养和整训工作。一方面通过采取审查甄别、建立学习机制、干部整风举措及开展“三反”等运动,选拔和培养了大批基层干部,提高了干部的素质和思想觉悟,整顿了工作作风,奠定了干部组织基础。另一方面在党组织建设方面则通过“审查党员”、“公开建党”、“整党建党”等举措,健全了党委机构,纯洁了党的组织,发展了党员,实现了党组织权威在乡(镇)乃至村级的确立。伴随着基层干部的“党员化”,基层干部和党员的有机契合保证了中共的坚强领导。在“政权下乡”过程中,中共长沙地委相继进行了以“接管建政”、“废除保甲”、“土地改革”和“人民普选”为核心的基层建政运动。力图以“外部嵌入”方式实现对专区基层政权组织和外延性权威的破旧立新。这既是持续的建政步骤,也是逐步完善的过程。四个阶段之间相互协同衔接,呈现出明显的步骤性和系统性。具体而言,长沙专区成立后,在“接管建政”历程中,实现了县级、区级政权的接管和建制。在随后以“废除保甲”为核心的建政运动中,主要通过开展“武装剿匪”、“支前筹粮”、“双减退押”运动,破除了地方军事权威及政治权威,延续千年之久的保甲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在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群众建政运动中,破除了经济权威乃至文化权威。与此同时,通过在运动中启发民众政治觉悟和参政意识,民众在认识自身力量的基础上,逐步成立了农民协会、青年团、民兵、妇联等群团组织,实现了对民众基础的重塑和改造。最终在以“人民普选”为中心的民主建政运动中,通过召开乡人民代表大会与建立乡人民政府,建构了以贫雇农为核心的地方基层民主政权,确立了以乡(镇)为核心的基层政权。最终伴随着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发,新中国农村基层政权的结构和职能获得了制度性安排和法理保障。长沙专区完成了以“乡(镇)”为主体的基层政权建设历程,乡村权力结构和乡村社会乃至基层民众也实现了权势转移。在这一系列“短平快”的运动治理方式主导下,长沙专区在破除旧有基层政权和权威的基础上,实现了以“政党下乡”、“政权下乡”为标志的基层政权的合法性重构,完成了自清末以来国家政权的下延和权威重塑历程。而民众在建政改造的过程中逐步被纳入到“党、政、群、团”等组织中来,专区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但这种基于国家偏好的选择性建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乡村简单化和片面化认知,延续千年的传统乡村模式在“布新”和“除旧”中被批判而被“他者化”,对农村传统社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本文选取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湖南省长沙专区为个案研究,在占有广泛档案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方法,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沙专区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历程进行全景式描绘,力图梳理出中共长沙地委对农村基层政权的逐步控制和重塑过程,进而考察分析中共由革命党走向执政党的建政运动模式和内在治理逻辑。不仅有利于拓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视域,进一步增强学界对于农村基层政权重构研究的广延性,同时通过总结建政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实践提供资鉴价值。

陈龙[10](2019)在《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文中研究说明五四以降,各种“主义”激荡角逐,孕育了以“共产主义”为旗帜的中国共产党。在此过程中,报刊作为凝聚早期共产党人与共产主义组织的精神核心,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中共报刊工作发源于城市,但1948年中宣部发布的《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提出“我们城市办报的经验还不多,望将经验与问题电告”,似乎忽视了建党以来中共在“城市办报”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聚焦1942年的《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和1948年的《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发布的前因后果,不难激发对于中共办报模式整体转型的想象。这种转变的多次发生,揭示了中共办报模式主要不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线性发展,而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振荡过程。现有研究表明,意识形态的变迁、地理环境的形塑、中心工作的转换、政党地位的演变是影响中共办报模式发展的主要因素,报刊与党派的关系、报刊与受众的关系、报刊的技术形态、报刊的经营管理及其相互关联与影响的方式是中共办报模式的主要内核。本文拟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从“模式”的意涵出发,全面系统地对1921-1949年中共办报模式的演变历程进行研究,对中共办报模式作如下历史分期与类型划分:1921年至1927年是“报为机关:中共办报模式的初步探索”时期,形成了中共办报的“上海模式”;1928年至1937年是“报为工具:中共办报模式的基本成型”时期,形成了中共办报的“瑞金模式”;1938年至1949年是“城乡互动:中共办报模式的多元发展”时期,形成了中共办报的“重庆模式”与“延安模式”。通过对以上模式的符号化描述发现,中共办报模式的发展轨迹基本是以“党报姓党”为中心线,以“城市办报”和“农村办报”为两级上下波动,其发展存在三种逻辑:作为党派工具的报刊、作为社会公器的报刊、作为生产事业的报刊。时代在变化,报刊的使命任务也应随之变化。《红旗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当前报刊的主要使命是“以建设为自任”而非“炫众以导乱”,报刊发展必须兼顾三种逻辑,不可偏废。要解决“在新形势下办报党报,在保持党性的前提下不断增强党报的影响力”的问题,应当推动政治方向的引导、读者需求的满足、报刊事业的壮大的有机结合,这是中共办报模式在两级振荡中的曲折发展历程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指明了中共办报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一九三四年一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一九三四年一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百年条约实践:回顾、总结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条约实践回顾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建立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
        1.中国共产党较早将废除不平等条约纳入革命纲领,作为反帝的主要议题
        2.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国民政府以修约代替废约
        3.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废约方针
        4.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政府缔结的条约采取不承认态度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缔约工作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领导彻底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开启平等缔约新局面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12月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条约工作全面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2012年11月至今),条约工作取得新成就
二 中国共产党的条约观探析
    (一)指导思想:党的治国理政理论
    (二)核心:主权平等
    (三)价值取向:和平发展
    (四)利益追求:国家利益、个体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的统一
    (五)基础:善意遵守和履行国际条约
    (六)创新:以港澳特区的条约缔结和适用制度为例
三 展望
    (一)科学合理布局双边条约
    (二)循序渐进引领国际立法进程
    (三)持之以恒完善条约国内法制
四 结语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人权利保障政策变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抗战前期党对工人权利的保障
    (一)工人的政治权利
    (二)根据地限制罢工权的行使
    (三)工人的劳动权利
    (四)这一时期政策的影响
二、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党对工人权利的保障
    (一)工人的生存权
    (二)工人的政治权利
    (三)工人的劳动权利
    (四)这一时期政策的影响
三、解放战争时期党对工人权利的保障
    (一)工人的政治权利
    (二)工人的劳动权利
    (四)这一时期政策的影响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人权利保障政策变迁的经验与启示
    (一)保障工人权利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
    (二)理解工人权利保障政策的变迁应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进行
    (三)树立“工人阶级地位和作用不容动摇、不容忽视”的理念

(3)中国共产党环境政治话语表达形态的百年变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环境政治话语表达形态的百年变迁历程
    (一)环境政治话语的潜在性表达:1921—1972
    (二)环境政治话语的抽象化表达:1973—2001
    (三)环境政治话语的具象化表达:2002—2011
    (四)环境政治话语的系统化表达:2012至今
二、环境政治话语表达形态变迁的路径依赖与关键节点
    (一)路径依赖———渐进式的话语微调
    (二)关键节点———断裂式的制度变革
三、环境政治话语表达形态百年变迁的重要启示
    (一)探求内核与语境的契合:推动环境政治话语表达的创新
    (二)提升阐释的方法和技巧:促进环境政治话语优势转化为效能优势
    (三)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话语权:中国与世界的统一

(4)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二、中国共产党探索解决民族问题的“新办法”
三、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着力点

(5)百年来中共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的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革命时期的“以国聚族”:建立“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
建设时期的“以家喻族”:使新中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
改革以来的“多元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共筑中国梦
对中华民族的三大历史贡献:独立解放、团结统一与伟大复兴

(6)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三大喉舌——中共中央机关报的百年历程(三)(论文提纲范文)

一、根据地媒体的开路先锋:红色中华通讯社
二、《红色中华》报: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喉舌
三、《红星报》及其长征路上的宣传

(7)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上海市民代表会议政府法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上海市民代表会议政府具备了建立人民民主法制的基本条件
    (一)具有建立人民革命政权及其人民民主法制的强烈愿望
        1. 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装起义前就有建立人民革命政权及其人民民主法制的愿望
        2. 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前建立人民革命政权及其人民民主法制的愿望更为明确与强烈
        3.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建立人民革命政权及其人民民主法制的愿望比以往都要强烈
    (二)具有建立人民民主法制的主体与实施地域两大条件
        1. 具有建立人民民主法制的主体
        2. 具有实施人民民主法制的地域
二、上海市民代表会议政府法制的性质、作用与地位
    (一)上海市民代表会议政府法制的性质
        1.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上海市民代表会议政府建立的法制
        2. 反映以上海工人为代表的广大市民意志和愿望的法制
        3. 以巩固人民革命政权和维护广大市民合法权益为目的的法制
    (二)上海市民代表会议政府法制的作用
        1.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革命政权
        2. 形成了上海新的社会秩序
        3. 树立了人民民主法制的榜样
    (三)上海市民代表会议政府法制的地位
        1. 上海市民代表会议政府法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首个大城市人民民主法制
        2. 上海市民代表会议政府法制是近代中国唯一一个在国际大都市建立的人民民主法制
三、上海市民代表会议政府法制的特点、影响与不足
    (一)上海市民代表会议政府法制的特点
        1. 上海市民代表会议政府法制的建设主体是以工人为代表的广大上海市民
        2. 上海市民代表会议政府法制的主要内容集中于体现以工人为代表的上海市民的要求与愿望
        3. 上海市民代表会议政府法制仅在城市区域内实施
    (二)上海市民代表会议政府法制的影响
        1. 对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的影响
        2. 对收回租界规定的影响
        3. 对制定劳动法的影响
    (三)上海市民代表会议政府法制存在的不足
        1. 上海市民代表会议政府在称谓上不统一
        2. 上海市民代表会议政府法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3. 上海市民代表会议政府法制的内容比较简单
四、结 语

(8)建党百年宏观经济政策的探索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宏观经济政策的百年探索与演进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政策
        1. 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的经济政策
        2.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政策
        3. 1946—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的经济政策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
        1. 1949—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宏观经济政策
        2. 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宏观经济政策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政策
        1. 1978—1992年探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的宏观经济政策
        2. 1993—2012年确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的宏观经济政策
    (四)全面深化改革以来的宏观经济政策
        1. 2013—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宏观经济政策
        2. 2021年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宏观经济政策
二、建党百年宏观经济政策探索取得的基本经验
    (一)始终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始终以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为目标
    (三)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和制定宏观经济政策
    (四)不断深化对宏观经济政策规律性的认识
三、建党百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创新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创新

(9)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省长沙专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0.4 相关概念界定
第1章 长沙专区社会历史背景
    1.1 长沙专区的人文历史和建制沿革
    1.2 中国历代基层政权的历史变迁
    1.3 晚清及北洋政府时期“自治化”实践
    1.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由“自治化”向“行政化”过渡
    1.5 “国家政权内卷化”
第2章 中共基层政权建设的理论来源与实践探索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基层建政的理论来源
    2.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基层建政的实践探索
    2.3 “行政化”路径下“党治国家”模式的确定
第3章 长沙专区的解放与面临的复杂形势
    3.1 长沙专区的解放
    3.2 长沙专区各县人民政府的成立
    3.3 长沙专区新生人民政权面临的复杂形势
第4章 长沙专区成立初期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4.1 中共长沙地委领导机构的组建与南下
    4.2 中共南下长沙地委与地下党的会师
    4.3 长沙专区基层干部选拔
    4.4 基层干部的培训与整风
第5章 长沙专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与党的权威重塑
    5.1 长沙专区基层党组织现状
    5.2 审查党员:保持组织纯洁性
    5.3 公开建党:公开党的组织与发展基层党组织
    5.4 整党建党:健全党委制度与整风整党
第6章 以“接管运动”为中心的基层建政
    6.1 以“城乡兼顾”为工作中心的确定
    6.2 以“接管运动”为中心的基层政权的初创
    6.3 区、乡政权的接管和区政府、党委的成立
    6.4 保甲制度的暂时保留
第7章 “剿匪”及“清匪”运动
    7.1 匪患的形成原因与目标指向
    7.2 剿匪运动的历程
    7.3 主力地方化和地方人民武装的建立
    7.4 全面发动群众,进行清匪斗争
    7.5 镇压反革命
第8章 “支前征粮”
    8.1 征粮运动的必要性
    8.2 “夏借”工作的开展
    8.3 “秋征”工作的开展
    8.4 党政群组织的初建与对民众的初步动员
    8.5 阶级斗争下的“加征大户”和“查挤黑田”
    8.6 征粮运动与基层政权的建设
第9章 “双减反霸”
    9.1 “双减反霸”运动的缘起
    9.2 “双减反霸”运动历程
    9.3 双减反霸与党群团组织的初建
    9.4 保甲制度的废除与乡政权的初建
第10章 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群众建政
    10.1 土改的必要性
    10.2 土地改革的准备工作
    10.3 .土地改革对民众的动员与改造
    10.4 土地改革与乡村社会改造
第11章 以人民普选为中心的民主建政和乡基层政权的确立
    11.1 乡基层政权的逐步确立
    11.2 民主建政工作的开展
    11.3 《宪法》的颁布与乡(镇)基层政权的正式确立
第12章 长沙专区基层政权建政特点与历史影响
    12.1 建政特点
    12.2 历史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学术回顾与梳理
        一、国外学界的相关研究梳理
        (一)对中共宣传工作研究的关键词及启示
        (二)有关办报模式与中共整体转型的研究
        二、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梳理
        (一)对于中共办报模式演变的两种认知
        (二)对于中共党报理论发展的主流观念
        (三)对于中共领袖办报思想的充分总结
        (四)对于中共办报模式内涵的初步归纳
    第三节 核心概念与界定
        一、模式的基本概念
        二、模式的主要功能
        三、模式的思维缺陷
        四、中共办报模式的概念阐释
    第四节 基本思路与框架
        一、勾连学术网络、形成想象空间
        二、引入多学科的视角与研究方法
        三、进行历史分期,凸显模式差异
        四、明晰构成要素,描绘模式全景
        五、形成研究问题,彰显研究意义
    第五节 章节结构与内容
第一章 报为机关:中共办报模式的初步探索(1921-1927)
    第一节 中共办报实践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中共党报理论的基本轮廓
        一、陈独秀:早期中共党报理论的奠基者
        二、机关论:早期中共党报理论的主核心
        (一)党管党报
        (二)全党办报
        (三)上层宣传、下层鼓动
    第三节 中共办报“上海模式”的探索
        一、《新青年》:中共报刊的初始范本
        (一)报为主业,宣传建党
        (二)生产符号权力的报刊
        (三)凝聚政党组织的报刊
        二、“上海模式”的基本内涵
        (一)党性原则:“一人之报”到“一党之报”
        (二)内容策略:“知识气质”与“两级传播”
        (三)技术形态:“编印分离”与“全党办报”
        (四)经营管理:拨款制对报刊经济属性的消解
    第四节 “上海模式”的开创意义与不足
第二章 报为工具:中共办报模式的基本成型(1928-1937)
    第一节 中国革命环境的剧烈变化
        (一)中共组织遭受严重破坏
        (二)领导层进入不稳定时期
        (三)党内路线斗争接连不断
    第二节 中共党报思想的体系建构
        一、继承与突破:瞿秋白之于陈独秀的党报思想
        二、向上走与向下走:中共党报理论的发展趋向
        (一)向上走:“党报姓党”与“全党办报”
        (二)向下走:“群众办报”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中共办报“瑞金模式”的形成
        一、党性原则:党报与党“同频共振”
        二、内容策略:斗争性与建设性并存
        (一)“工具论”催生“斗争性”
        (二)执政党办报孕育“建设性”
        三、技术形态:公开刊物“内刊化”
        四、经营管理:普遍采取战时拨款制
    第四节 “瑞金模式”的历史贡献与不足
第三章 城乡互动:中共办报模式的多元发展(1938-1949)
    第一节 中共办报内外环境的变化
        (一)国共两党的相互形塑
        (二)白区与红区路线之争
    第二节 中共党报理论的基本成熟
        一、一以贯之:毛泽东办报思想的深厚积淀
        (一)求学时期:我所愿做的工作是新闻记者
        (二)大革命时期:报刊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
        (三)土地革命时期:报刊内容应“由远及近”
        (四)抗日战争时期:务使我们的宣传增强党性
        二、定于一尊:中共党报理论的内涵深化
        (一)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路线确立
        (二)推动全党办报的组织化运作
        (三)明晰报刊的基本内容与策略
    第三节 中共办报模式的分化并立
        一、夹缝生长:中共办报“重庆模式”另辟蹊径
        (一)党性原则:坚守阵地与增强党性相统一
        (二)内容策略: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三)技术形态:以独立面目开展合法斗争
        (四)经营管理:广告业务与多种经营铺开
        二、重庆模式”的历史意义与深远影响
        三、完全党报:中共办报“延安模式”推向全党
        (一)党性原则:党对报刊的高度控制
        (二)内容策略:联系群众的改版路径
        (三)技术特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
        (四)经营管理:“工具论”下力求自给
        四、“延安模式”的重要地位与历史缺陷
第四章 两极分化:中共办报模式的差异根源
    第一节 中共办报模式的环境差异
        (一)办报业态的差异
        (二)传播对象的差异
        (三)经济来源的差异
    第二节 中共办报模式的路径差异
        (一)“农村办报”的发展路径
        (二)“城市办报”的发展路径
余论
    (一)“工具论”决定了中共报刊面貌
    (二)“工具论”存在以我为主的缺陷
    (三)报刊发展的三种逻辑不可偏废
    (四)推动报刊发展逻辑的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向导》篇目一览表
    附录2 :《布尔塞维克》篇目一览表
    附录3 :《红旗周报》篇目一览表
在学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一九三四年一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百年条约实践:回顾、总结与展望[J]. 史晓斌,赵艳蕊. 国际法研究, 2022(01)
  •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人权利保障政策变迁问题研究[J]. 郭辉. 山东工会论坛, 2021(06)
  • [3]中国共产党环境政治话语表达形态的百年变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的分析[J]. 余敏江,吕奚若. 秘书, 2021(06)
  • [4]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J]. 郝时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11)
  • [5]百年来中共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的演进[J]. 俞祖华,江洋. 东岳论丛, 2021(07)
  • [6]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三大喉舌——中共中央机关报的百年历程(三)[J]. 刘建明. 新闻爱好者, 2021(08)
  • [7]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上海市民代表会议政府法制研究[J]. 王立民. 政治与法律, 2021(07)
  • [8]建党百年宏观经济政策的探索与创新[J]. 庞明川. 财经问题研究, 2021(07)
  • [9]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省长沙专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4)[D]. 孙延青. 湘潭大学, 2019(12)
  • [10]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D]. 陈龙. 暨南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纲要——1934年1月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