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热控系统,提高机组安全经济运行

完善热控系统,提高机组安全经济运行

一、完善热工控制系统,提高机组安全经济运行(论文文献综述)

张琛[1](2021)在《基于DeST模拟的太原市既有办公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建筑产业产生的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的占比中尤为突出。实行各项节能政策后,既有公共建筑仍然具备很大的节能空间。而既有公共建筑中,办公建筑由于其能耗占比大、节能策略不足等问题,存在很大的节能潜力。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在逐步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除了不断开发城市空间以外,对城市现存的既有建筑进行改造也是其中重要一环。太原市许多九十年代、二十世纪初甚至更早建造的既有办公建筑存量很大,其办公条件和建筑能耗都存在无法忽视的问题。而山西省政府近年来不断推出各项建筑节能改造政策,在各项政策中明确提出了对于既有办公建筑的处理要严防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进行合理的改造工作。因此本文以太原市既有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研究路线为通过对太原市典型性既有办公建筑能耗各类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以太原市为代表的寒冷地区适宜性节能改造技术。本文首先对论文的研究的目的与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目的在于分析如今的城市化大背景下既有办公建筑存在的能耗问题,并对其能耗因素进行分析以及提出相应的改造技术;研究意义在于为寒冷地区办公建筑节能改造相关研究进行补充和完善。这部分内容首先通过文献调查与实际走访等调研方式调研了太原市的既有办公建筑。调研内容主要包含分析调研对象的围护结构现状和暖通空调设备现状进而了解其能耗结构及节能空间所在,为下一步节能改造技术的研究打下基础。其次,在了解了太原市既有办公建筑现状问题之后,论文的第二部分内容是对影响既有办公建筑能耗的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得出各因素对建筑的不同影响程度。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采用DeST动态模拟软件建立典型性办公建筑基准模型,首先对围护结构的主要改造部位进行单因素分析,分析其具体传热系数对节能效果的影响程度并得出适宜的传热系数值。然后通过spss分析软件及回归分析法对提取的影响既有办公建筑能耗的十个因素进行全局分析,分析其对能耗的影响程度的大小。最后,在前文研究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太原市既有办公建筑节能改造目标及改造准则,进而提出当前建筑实践中各类节能改造技术和改造措施的具体运用,进一步提出针对太原市这一寒冷地区城市的适宜性节能改造技术策略。论文最后,通过实例研究,对太原市具体的项目案例进行节能改造技术方案设计,并利用DeST软件对改造前后的节能效果做出对比,同时对选出的具体改造方案中节能技术的应用及构造做法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本文研究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本文希望通过上述研究,为山西省既有办公建筑的节能改造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帮助进行既有办公建筑节能改造的决策者、管理者以及相关设计人员对既有建筑的改造有更加系统的了解,同时希望山西省既有办公建筑的节能改造发展能更进一步。

吴祺航[2](2021)在《绿色金融支持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的配套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并推动传统行业绿色化转型;同时,积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为节能减排事业提供资金支持。建筑行业是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最高的行业之一。大量的既有建筑仍存在性能低、能耗和碳排放居高不下的问题。因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融资难而收益的外部性较强,目前其发展缓慢,需引入绿色金融推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快速发展。目前缺乏对绿色建筑项目的清晰界定,金融机构在缺乏增信机制的情况下难以对项目风险进行预判,导致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的融资通道不畅。本文旨在提出绿色金融支持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思路及现有困境的解决方案。首先,本文通过调研梳理了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与我国现阶段绿色金融支持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并结合绿色改造项目中各改造主体的需求,对我国绿色金融支持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基于此需求,本文提出绿色保险担保的绿色金融支持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融资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配合“绿色改造潜力评价”、“改造技术适宜性评价”和“运行绿色性能监测与评价”方法,为金融机构提供项目识别手段和增强其对项目绿色性能把控的能力。第二,研究筛选了与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息息相关的评价指标建立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现场调研、图纸调研、问卷和计算模拟等多种手段对待评价项目各方面指标进行评分。继而采用灰色系统评价方法,以实际工程项目的数据作为评价尺度,建立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潜力评价方法。第三,本文建立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适宜性评价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改造技术适宜性进行评价。定性评价方法从法律、标准角度和技术适用性角度对改造技术初步适宜性筛选,定量评价方法结合技术可行性、实施效果、和经济对改造技术优先级进行排序,为改造技术选型提供决策依据。第四,研究建立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运行性能监测机制。根据相关标准和规范选取了评价指标综合评价建筑运行阶段资源节约和室内环境品质性能。通过面积加权的方式对每个单一空间的性能指标参数进行处理,得到建筑绿色性能的数据。可为金融机构调整投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最后,采用上述评价方法对浙江杭州某校园案例建筑进行了评价,确定了该案例建筑的改造潜力为改造潜力一般等级,得到与该建筑相适宜的改造技术优先级排序,并得到该建筑的运行绿色性能情况。本文提出的配套评价方法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能够为金融机构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郑童心[3](2021)在《350MW超临界CFB燃煤电厂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火力发电是最重要的发电方式。火力发电主要有燃煤发电、燃气发电、燃油发电以及垃圾生物质发电等。由于我国煤炭储量大,开采量居世界领先,所以燃煤发电是我国的主要发电形式。由于燃烧化石能源,会排SO2,NOX等有害气体,造成环境污染。而循环流化床锅炉(CFB)机组的诞生,为燃煤电厂注入了清洁煤燃烧技术。而CFB机组控制的研究与开发也成为了电力设计行业的一项重要课题。超临界CFB锅炉是在亚临界的参数上发展起来的,炉膛内介质温度和压力决定了机组规模,350MW的规模是目前国内大型火电厂的主流机组,针对350MW超临界CFB电厂,本论文以提出一种能应用于实际电厂的控制方案为目标,采用DCS系统作为全厂控制系统,并研究了主要设备的测点设置以及工况数据采集,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了工作:首先,研究了DCS的功能组成,系统划分以及主要系统的控制参数需求。提出了DCS各功能的主要控制目标,在电厂控制系统中的测点采集数据,都是作为DCS得以发挥控制作用的基础。基于该控制策略,研究了测点需求。其次,根据DCS的具体设计要求,对锅炉部分控制系统展开了详细的测点设计,重点按照锅炉烟风系统、锅炉燃油系统以及锅炉启动系统开展设计。然后,同样根据DCS的具体设计要求,对汽机部分控制系统展开了详细的测点设计,重点按照汽机蒸汽系统、抽汽系统、凝结水系统、除氧给水系统等开展设计。综上所述,在本论文的设计工作中,本人担任工程“主要设计人”职务,完成了提出控制方案,电厂控制系统测点设置及实施的全部工作。具体而言,本论文针对超临界CFB锅炉与超350MW汽机及其辅机的特征与运行需求、各子系统的运行方式,各设备之间的连锁运行关系,最终设计出一套完整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测点设置方案。文中以每个系统后给出系统仪表控制图,直观表示测点设置位置和类型,作为主要研究成果。实际上,本论文提出的控制方案在具体项目建设实施中,通过安装、接线、组态、调试,进行验证,本论文控制方案各项指标达到了预期要求,有效避免了由于火电厂工艺系统庞大,若无目的地将所有运行参数送入DCS,系统无法负荷的问题。同时针对控制需求,解决了炉膛压力控制、温度控制以及锅炉床压风量控制等控制问题。

陈迎亚[4](2021)在《极端热湿气候区太阳能空调系统匹配及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纬度岛礁处于极端热湿气候区,具有高温、高湿及强辐射等极端气候特征,岛礁建筑常年受多强场的极端气候条件作用,仅依靠建筑隔热、遮阳、自然通风等被动技术难以满足人体基本热舒适需求,室内环境全年依赖降温、除湿设备系统。但是各岛礁散布于远离陆地的浩瀚海洋,常规能源匮乏,若将长途运输而来的军备燃油用于驱动空调,代价过于巨大。极端热湿气候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建筑热湿负荷与太阳能供给规律存在正向同步关系,因此建筑热环境调节的最佳途径是太阳能空调系统,并且极端热湿气候区空调常年运行,太阳能空调的投入产出比高。我国建筑热工设计气候分区不包括极端热湿气候区低纬度岛礁,现行建筑标准、负荷计算方法等均基于内陆的高纬度地区,不适用低纬度岛礁。因此需要根据岛礁气候特征重新构建掌握当地的建筑负荷特性,且采用太阳能降温除湿系统,则提出更多的计算参数要求、涉及新的设计原理与方法。鉴于岛礁面积有限,难以提供额外的太阳能收集场地,空气调节所需的太阳能资源,只能依托建筑屋顶铺设光伏或集热器等进行收集转换,因此建筑冷负荷与制冷量、电力消耗与热力消耗、湿负荷与除湿再生量这些动态矛盾关系,必须通过建筑物自身结构,在建筑物内部的封闭系统内进行调解,以实现供能用能的平衡。基于此,本研究围绕低纬度岛礁多场强作用下负荷特性、岛礁建筑负荷削减策略、太阳能空调系统自持化理论及设计、太阳能空调独立除湿系统性能及匹配优化、太阳能空调除湿系统实验研究、岛礁光伏发电增效技术等六个方面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完善了低纬度岛礁多场强作用下的建筑负荷计算方法。针对低纬度岛礁高温、高湿、强辐射的气候特征和四季不分明、太阳高度角大、建筑南北差异小的地域特征,建立了以温度和湿度为热湿迁移驱动势的热湿耦合方程,提出了低纬度岛礁多场强作用下,基于热湿迁移的建筑负荷计算方法,完善了现有规范对低纬度岛礁负荷计算的缺失问题。明确了低纬度岛礁建筑负荷特性及朝向负荷特性,冷负荷整体特征为:负荷均值小、波动小、全年持续时间久、累计负荷大;朝向负荷特征为:东西差异大,南北差异小。明确了辐射、温差、湿度等因素对建筑负荷的影响关系,建筑负荷构成特征为:相对湿度占比最大,其次为太阳辐射,温差占比最小,此外低纬度岛礁的显热潜热占比基本相同,建筑热环境营造须同时利用降温和除湿技术。(2)低纬度岛礁建筑负荷削减策略研究。针对低纬度岛礁高额的建筑负荷问题,结合低纬度地区空气温度高及全方位强辐射的特点,以建筑围护结构隔热、通风、遮阳的被动节能技术展开,采用了双层通风遮阳屋顶+综合外遮阳+保温隔热层的综合负荷削减策略,经计算综合负荷削减率高达29.2%,负荷削减策略最大限度降低建筑负荷,为太阳能空调系统在低纬度岛礁的运行奠定了现实依据。(3)太阳能空调系统适宜性分析及自持化理论。根据极端热湿气候区的气候特征,对常见太阳能空调系统进行方案适宜性分析,提出了适宜于岛礁建筑的“光伏驱动+集热器再生+多联机降温+独立除湿”的太阳能空调独立除湿组合式系统,系统采用光伏驱动与光热再生的耦合运行方式,实现了光伏驱动、光热再生、冷凝回收、温湿度独立控制等多种技术组合。提出了基于“负荷特性—削减策略—用能平衡”的全流程太阳能空调岛礁建筑用能自持化设计方法,依托建筑自身收集、转换及储存太阳能资源,通过合理匹配冷负荷与制冷、除湿与再生的动态过程,最终实现空调用能自持化。通过建立太阳能空调建筑自持化能量平衡模型,计算得到,依靠建筑自身面积收集转化太阳能,最多可满足近五层的岛礁建筑太阳能空调系统自持化运行。(4)太阳能空调独立除湿系统性能及匹配优化。建立了太阳能空调溶液除湿系统和太阳能空调转轮除湿系统两种组合式系统数学模型,通过MATLAB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太阳能空调溶液除湿组合式系统,再生温度和再生热量随着室外空气含湿量的增加而增加。再生温度和再生热量均随室内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加而降低。系统可回收的冷凝热量随着除湿量的增加而增加。对于太阳能空调转轮除湿组合式系统,除湿能力随再生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回风比的增大而减小。冷却能力随再生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回风比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再生温度的升高,制冷机的冷凝热量和再生空气的预热温度升高。两种组合式系统均能较好地匹配低温热源进行余热回收,有效降低系统能耗,适宜于极端热湿气候区的应用。(5)太阳能空调转轮除湿系统实验研究。在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太阳能光热光伏综合应用平台搭建了太阳能空调与转轮除湿组合式系统,以测试系统的设计运行性能,包括冷凝回收热量、发用电能量平衡等。测试得到,太阳能空调系统通过冷凝器余热回收与集热器的梯级加热,可分别使再生温度提高15.3℃与90.4℃;太阳能空调系统不仅实现了能源自给,而且还产生了7.2%的剩余电量。可见对于常规能源匮乏但是太阳能资源丰富的极端热湿气候区具有很好的应用意义。(6)岛礁光伏发电增效技术。光伏系统是影响自持化太阳能空调系统运行可靠性的直接因素,低纬度岛礁的高温天气和镶嵌式安装方式会使光伏大幅升温,导致发电效率线性降低。研究从热力学角度对光伏系统进行降温增效,以提高太阳能空调系统的保证率。研究提出了一种管板式的光伏主动冷却系统,并进行了结构布局和参数优化。通过建立光伏冷却系统热电耦合模型,依次分析了光伏管板式冷却系统的管间距、管径、管间距及流速等参数对光伏冷却的影响效果,通过数值模拟得到,当管板式PV冷却系统参数分别为Type C,管径20 mm,管间距50 mm,流速0.10m/s时,冷却效果最好。然后,针对该优化配置,搭建光伏冷却系统的实验平台,测试结果表明光伏冷却系统可有效降低光伏表面温度,比非冷却系统降低约31.4℃。并且通过数据拟合发现,PV的转换效率和(?)效率均与质量流量呈指数函数关系,随着质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并趋于稳定,逐渐达到最大值11.9%和12.4%。

孙明[5](2021)在《火电机组热工过程自抗扰控制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燃煤机组热工过程普遍具有高阶惯性、时滞、非线性、多扰动、回路耦合以及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探索更为高效的建模方法和高性能的鲁棒控制算法成为一直以来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尤其是当前火电机组需要通过深度调峰来有效平衡间歇性的新能源电力高比例接入电网引起的系统波动,使得热工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鲁棒性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此外,分散控制系统的历史数据库中存储了因扰动或不确定因素而产生的大量过程数据,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过程扰动数据,进而增强控制器的模型信息以提升控制系统的设定值跟踪、扰动抑制以及鲁棒性等控制性能。因此,本文以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为主线,开展了广义积分串联型系统的相位分析、扰动数据驱动的扩张状态观测器模型参数智能辨识方法以及基于相位补偿的降阶自抗扰控制器设计等方面的理论研究、算例仿真与工程实现。论文主要工作有:1)在频域内详细分析了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对总扰动进行估计和前馈补偿后,虚拟控制量与系统输出以及估计输出两者之间的广义积分串联型传递函数特性。当采用全阶扩张状态观测器时,仿真并分析了广义积分串联型逼近标准积分器串联型的影响因素;当采用低阶扩张状态观测器时,为保证广义扩张状态观测器与广义被控对象在相位上的近似同步,提出了增加部分模型信息对扩张状态观测器进行相位补偿的设计方法,算例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2)针对零初始条件下输出信号中可能存在外部扰动作用的分量而导致闭环数据驱动建模准确性降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控制回路中干扰作用产生的动态过渡到稳态这一特征的过程数据驱动扩张状态观测器参数辨识的新方法,也就是将过程数据中扰动作用结束时刻点的状态初值估计和总扰动中的确定性模型信息估计相结合,进而通过群体智能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和聚类分析,得到最佳辨识参数,算例仿真验证了所提建模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3)为了提高一类具有大惯性、时滞等特点的热工过程对象设定值跟踪能力和抗干扰性能,提出了基于相位补偿的降阶自抗扰控制设计方法,并完成了稳定性分析。考虑到运用低阶自抗扰控制器时,控制量增益难以确定的问题,给出了新的参数整定方法。而对于热工过程的多变量系统,则采用分散式相位补偿型降阶自抗扰控制策略,并将控制系统在频域内进行等效变换,揭示了自抗扰控制技术框架下的逆解耦器特性。同时,为了增强其逆向解耦能力,推导出一种针对多变量系统的相位补偿环节设计方法。算例仿真验证了所提控制算法的优越性。4)研究并解决了基于相位补偿的降阶自抗扰控制算法的逻辑组态、抗降阶扩张状态观测器饱和以及无扰切换等工程化设计中的具体问题,进而在激励式仿真机上进行了控制策略的仿真与实现。进而将其应用于现役火电机组的主汽温系统和负荷控制系统。实施结果表明所提改进自抗扰控制算法的可行性、有效性以及优越性,展现了该算法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马优[6](2021)在《700MW等级斜立筋水轮发电机组不平衡磁拉力振动数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水能资源丰富,水电装机容量为世界第一,并且有大量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其中多数为700MW等级水轮发电机组,如三峡、小湾、龙滩、溪洛渡、向家坝、糯扎渡等大型水电站。700MW等级水轮发电机制造技术为我国通过三峡工程引入,目前已经消化吸收,并且实现了自主创新,水轮发电机的单机容量已达1000MW。700MW及以上的大容量水轮发电机组大多都采用斜立筋结构定子机座,此结构形式能有效抵消热应力,保证定子系统的同心度,防止定子铁芯叠片翘曲。但是降低了定子系统径向刚度,使得产生了定子系统机械电磁耦合作用引起的稳定性问题。本文以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小湾电厂的水轮发电机组为例,建立了有限元模型与非线性薄短圆柱壳模型,计算结果与稳定性试验结果对比,有限元模型计算误差分别为5.68%与5.23%,非线性薄短圆柱壳模型计算误差分别为1.81%与11.2%,计算结果基于稳定性试验结果,对水轮发电机组的运行、检修具有实用和指导性意义。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进行了小湾电厂某机组的变转速、变励磁、变负荷工况下的稳定性试验,得知定子系统的振动偏大的主要原因为机械-电磁耦合产生的不平衡磁拉力;定子系统在稳定运行时,其轴向振动很小,建立模型时可以忽略;且定子机座与定子铁芯水平振动幅值相当,在研究径向振动时,可以视为整体。(2)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完善了有限元分析的计算流程,可以利用谐响应耦合中的相位信息,得到振动幅值时域图,相比于瞬态计算,大大减小了时间。(3)用有限元模型验证了定子系统在定位筋连接刚度变化时定子系统模态变化情况,当定位筋连接刚度趋于无穷大时,定子系统模态会趋于稳定,此时模型可以反应定子系统稳定运行状态。本模型计算时,线性摄动模态分析了空载与满负荷工况下,静态电磁拉力与负荷转矩对定子系统模态的影响,空载下静态电磁拉力降低了系统的低阶固有频率,对高阶固有频率的影响不大,负荷转矩作用对固有频率影响不大。(4)建立了非线性薄短圆柱壳模型,分析了不平衡磁拉力与定子系统径向振动位移的耦合作用,建立了不平衡磁拉力与圆柱壳振动位移耦合的非线性方程。以额定励磁工况计算了定子系统的非线性振动,此工况下无切向力作用,且忽略轴向振动变化,可将偏微分方程简化为常微分方程。在同样工况与激励下,非线性模型计算结果远大于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在实际运行时,机组振动该情况会由于非线性特征迅速恶化。非线性分析中,定子系统刚度减小会使得非线性振动频率减小。有限元模型与非线性薄短圆柱壳模型计算结果均表明,定子系统振动运行与研究的关注点主要为低频振动。

陈立岩[7](2021)在《350MW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策略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火电机组运行过程中,安全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超临界机组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机组,其控制技术就显得十分重要。而机组中的协调控制系统就更加值得研究,协调控制系统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机组与电网之间的能量供求平衡问题。整个机组的控制核心就是协调控制系统。协调控制思想是将锅炉与汽轮机进行整体控制,既要满足电网的负荷变化要求,又要保证机组运行参数不产生较大波动。对于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协调控制系统性能,可以从改善控制器参数着手,PID控制是电厂中常用的控制器,要想提高PID控制器的控制品质,就需要整定出合适的PID参数,以使其控制效果达标。因此,研究PID控制器参数整定的技术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350MW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作为控制对象进行研究讨论,对超临界机组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进行了阐述,对协调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进行了探讨,结合SAMA图分析,对某350MW超临界机组的协调控制系统中的负荷指令回路、汽机主控、锅炉主控、锅炉子系统以及主、再蒸汽温度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根据文献中辨识出的350MW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使用MATLAB软件对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模拟,并在建立了系统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分析被控对象参数产生变化以及调节器参数产生变化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合仿真结果图,对整定结果进行了分析,验证了专家自整定PID整定方法在火电厂热工控制系统中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意义。

刘科[8](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碳排放是指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碳排放加剧气候变化,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诱因。目前全球主要通过碳排放量衡量各行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建筑业是主要碳排放行业之一,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是引领我国低碳道路的周期引擎。目前针对建筑低碳设计研究已有相关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建筑的低碳化发展不够重视,低碳设计理念认识模糊,多通过相关技术的堆叠,注重相关低碳措施的应用,忽视了建筑低碳化的指标性效果。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基于相关碳排放量化指标真正实现公共建筑的低碳化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公共建筑之一,具有巨大的低碳潜力。本文基于地域性特征,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展开具体的低碳设计研究。首先梳理建筑低碳设计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的研究,总结落实建筑低碳设计的要素指标。其次落实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开发相应的建筑低碳设计辅助工具。进而从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具体展开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最后通过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的应用验证研究的可行性与低碳设计效果。本研究主要成果有:明确了建筑的低碳化特征与低碳设计理念,建筑的低碳设计应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兼顾建筑各阶段,包含但不等同于节能设计;构建了以碳排放指标为效果导向的建筑低碳设计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低碳设计流程框架;建筑设计应着重考虑的低碳环节包括:建材的使用、能源的使用、植被的碳汇、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完善了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分析方法,开发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工具(CEQE-PB HSCW);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提供了包含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的低碳设计指导;通过在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中采用可再生能源、被动式空间调节、主动式节约技术、绿植碳汇系统、绿色低碳建材和低碳施工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措施17项,最终求得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情况,项目符合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45%的低碳目标,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了61%。在进一步优化设计中,得出低碳化使用建材带来的减排贡献率可达67%。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设计优化,不仅需要通过运行阶段的节能与绿植固碳,同时要强调低碳化地使用建材。论文正文17.2万余字,图片202张,表格85幅。

王迪[9](2020)在《火电机组热工过程闭环辨识及预测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能源供求关系深刻变化、能源问题日益加剧,火电机组的高效运行和低碳排放被赋予了极高的期望。然而,火电机组热工过程具有较强非线性和热惯性,且系统工作时受到煤种变化、阀门摄动等扰动和测量噪声作用,设备的老化和执行器的磨损使系统动态特性发生变化,目前以PID为主体的热工过程控制策略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控制效果。火电机组DCS系统易于获取大量闭环运行数据,如果能够利用运行数据建立热工对象的数学模型,则可以避免辨识实验对系统正常运行的干扰。基于上述原因,本文研究基于火电机组热工过程运行数据的闭环辨识方法,并根据辨识得到的模型设计模型预测控制器(MPC)。提出的闭环辨识方法和鲁棒预测控制方法(RMPC)的有效性在火电机组过热汽温系统和CO2捕集系统的辨识实验和控制仿真应用中得到了验证。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闭环辨识中的模型结构确定和参数估计问题。首先,为了确定闭环系统的模块性阶次,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总误差的模型判阶准则;然后,采用预估模型作为滤波器对辨识数据进行滤波,使滤波后的对象输入量与系统扰动解除关联性;最后,采用输出误差辨识法得到对象模型参数的无偏估计。2、从模型不确定性角度出发,研究系统闭环状态下基于集员辨识法的全对称多胞体模型辨识问题。利用预估模型解耦对象输入量和系统扰动间的关联性,采用全对称多胞体作为待辨识的不确定模型参数集,根据提出的闭环辨识方法得到模型参数集的模型结构,模型参数通过迭代优化提出的集成了模型参数不确定度和标称参数偏差的优化指标获得,为了减少因参数迭代求解过程使全对称多胞体阶次升高的影响,采用“先降阶后优化”的策略,保证了当前模型结构下的辨识模型性能指标的最优性。3、为了符合热工过程控制对控制算法鲁棒性和在线计算量的要求,研究控制目标跟踪的显式鲁棒预测控制器(EFERMPC)设计方法。采用建立的全对称多胞体为凸包描述的预测模型、中心点模型为标称系统模型,通过设定近似鲁棒性能指标偏差阈值实现离线状态下系统可行状态空间的自动划分,同时设计相应状态子空间的鲁棒预测控制律;在线实施控制律时,利用全对称多胞体的中心点模型的预测偏差实时修正控制量目标值,由于设计的显式控制律存在积分环节,从而实现了控制目标的无差跟踪。针对系统状态不完全可控的预测模型,根据标称系统模型的稳态特性,将系统状态分解为可控状态和不可控状态,对可控状态空间划分子空间,并设计鲁棒预测控制律,从而实现了存在不可控状态预测模型的EFERMPC控制策略。4、围绕如何增强热工过程控制的可维护性和提升长期运行的性能展开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种结合控制性能评价的综合鲁棒预测控制策略。在基于状态反馈的凸包型RMPC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保证对象充分激励的自适应鲁棒预测控制方法(ARMPC)。提出的综合RMPC控制方法本质上是集成RMPC和ARMPC两种控制器的复合控制方法:系统正常工作状态采用RMPC控制器,若监测的控制性能变差,则进行控制器参数的自适应更新:若控制量波动或被控量动态偏差过大,则更新RMPC性能指标权值矩阵;若不确定模型输出偏差最大值大于模型误差限,控制器切换至ARMPC,采用基于全对称多胞体的闭环集员辨识法更新预测模型参数和模型误差限,更新完成后,控制器切换至RMPC。

韩小龙[10](2020)在《DCS在35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作为煤炭储量丰厚但消耗量巨大的国家,对煤炭的高效综合利用是发展的关键。近些年,国内大力发展循环流化床发电机组,是对煤炭高效利用的主要方式。目前新建和在建的循环流化床机组多达几十台,但由于时间紧,发展速度快,导致其控制技术的发展落后与机组建设的步伐。多数已投运机组的控制方案还是借鉴参考同等容量类型的煤粉炉。充分研究高性能、大容量循环流化床发电机组的控制方式,是进一步发展循环流化床发电机组的主要方向之一。本文基于对山西京能吕临发电有限公司机组控制方式的全过程调研、跟踪,对35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的控制方式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本论文结合了目前我国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发电机组的背景和特点,研究总结了吕临发电的各系统。为本机组各个工况下的安全稳定运行做了论证,也为同类型机组的设备选型和控制方案制定提供了参考。通过机组实际运行证明,山西京能吕临发电机组运行控制方案准确性、可靠性、稳定性良好,满足实际需求,实用性较强。全厂分散控制系统一体化,能够实现高度自动化。降低了运行人员的工作强度,保证了机组的稳定运行,同时降低了机组综合煤耗和厂用电率,为机组即投即盈利奠定了基础。

二、完善热工控制系统,提高机组安全经济运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善热工控制系统,提高机组安全经济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DeST模拟的太原市既有办公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1.4.1 国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1.4.2 国内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1.5 本文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章 太原地区既有办公建筑能耗现状调研及分析
    2.1 太原市概况
        2.1.1 太原市地理环境概况
        2.1.2 太原市气候环境概况
    2.2 调查与评估方法
        2.2.1 调查方法的概念及类型
        2.2.2 调查方法的选取
    2.3 调研对象的选取及调研内容
    2.4 调研现状及问题分析
        2.4.1 太原地区既有办公建筑调研现状
        2.4.2 太原地区办公建筑现状问题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DeST模拟的既有办公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3.1 能耗影响因素的选取
        3.1.1 围护结构参数
        3.1.2 室内设定参数和空调系统参数
        3.1.3 新风量指标和室内人员参数
        3.1.4 电器设备和照明参数
        3.1.5 各建筑能耗影响因素水平数选取
    3.2 基准模型的建立
        3.2.1 研究对象的选取
        3.2.2 基准模型基本参数设置
        3.2.3 基准模型的校准
    3.3 基准模型的应用
    3.4 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3.4.1 局部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3.4.2 全局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原市既有办公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研究
    4.1 太原市既有办公建筑节能改造准则
    4.2 太原市既有办公建筑节能改造技术
        4.2.1 外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4.2.2 暖通、空调、照明设备节能技术
        4.2.3 环境控制节能技术
        4.2.4 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原市既有办公建筑节能改造实例研究
    5.1 改造案例概况
        5.1.1 项目概况
        5.1.2 改造前现状分析
        5.1.3 改造目标和内容
    5.2 改造前能耗分析
    5.3 节能改造技术方案模拟对比
        5.3.1 DeST模型建立
        5.3.2 模型参数设置
        5.3.3 节能效果对比
        5.3.4 优选方案
    5.4 节能改造技术及构造作法
    5.5 节能改造模拟效果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绿色金融支持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的配套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行业能耗与碳排放现状
        1.1.2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必要性
        1.1.3 绿色金融对既有建筑改造的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绿色金融研究现状
        1.2.2 绿色建筑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框架
2 绿色金融支持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机制研究
    2.1 绿色金融对绿色建筑的支持现状
        2.1.1 世界各国绿色金融支持政策
        2.1.2 我国绿色金融对绿色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的支持
    2.2 绿色金融支持既有建筑绿色改造
        2.2.1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需求
        2.2.2 我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融资机制研究
        2.2.3 绿色金融支持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思路
    2.3 配套评价标准建设
        2.3.1 现有评价标准不足
        2.3.2 完善配套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潜力评价方法
    3.1 改造潜力评价方法构建
        3.1.1 绿色改造潜力的定义
        3.1.2 改造潜力评价方法构建
        3.1.3 评价方法选取
    3.2 绿色改造潜力评价指标
        3.2.1 评价指标选取
        3.2.2 评分要求确定
        3.2.3 指标权重确定
    3.3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构建的潜力评价模型
        3.3.1 灰色系统评价方法模型
        3.3.2 改造潜力判断及关键影响指标
        3.3.3 标准序列的确定
    3.4 实例分析
        3.4.1 实例选取
        3.4.2 改造前现状评价
        3.4.3 潜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适宜性评价
    4.1 改造技术措施
        4.1.1 资源节约型改造技术
        4.1.2 性能提升型改造技术
    4.2 改造技术适宜性评价
        4.2.1 定性评价
        4.2.2 定量评价
    4.3 本章小结
5 运行阶段绿色性能监测及评价
    5.1 评价指标选取
        5.1.1 资源节约评价指标
        5.1.2 室内环境评价指标
    5.2 评价方法构建
        5.2.1 指标评分区间划定
        5.2.2 评价模型构建
    5.3 本章小结
6 案例应用
    6.1 案例简介
    6.2 绿色改造潜力评价
        6.2.1 案例建筑A现状调研
        6.2.2 案例案例建筑A性能参数模拟
        6.2.3 案例建筑A改造潜力评价结果
    6.3 改造技术方案评价
        6.3.1 资源节约型改造技术评价
        6.3.2 性能提升型改造技术评价
        6.3.3 案例案例建筑A技术适宜性评价结果
    6.4 运行性能监测及评价
        6.4.1 案例建筑B运行性能数据参数获取
        6.4.2 案例建筑B各绿色性能指标评分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实例建筑评分统计表
附录2:技术成熟度统计表
附录3:技术适宜性评价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350MW超临界CFB燃煤电厂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350MW超临界机组的发展现状
        1.2.2 CFB机组的发展现状
        1.2.3 350MW超临界CFB机组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1.2.3.1 350MW超临界CFB锅炉可控性分析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1.3.1 本文主要工作
        1.3.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设计方案概述
        2.2.1 系统功能
        2.2.2 系统组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锅炉控制系统设计
    3.1 CFB锅炉控制需求
        3.1.1 炉膛床温控制系统设计
        3.1.1.1 炉膛床温的动态特性分析
        3.1.1.2 炉膛床温控制设计架构
        3.1.1.3 炉膛床温测量选型
        3.1.2 炉膛床压控制系统设计
    3.2 锅炉烟风系统控制设计
        3.2.1 一次风系统控制设计
        3.2.1.1 一次风压力控制
        3.2.2 锅炉床温测点设计
        3.2.3 二次风系统控制设计
    3.3 锅炉燃油系统控制设计
    3.4 锅炉启动系统控制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汽轮机控制系统设计
    4.1 汽机蒸汽系统控制设计
        4.1.1 主蒸汽控制系统设计
        4.1.2 再热蒸汽控制系统设计
        4.1.3 汽机旁路系统控制系统设计
    4.2 汽机抽汽系统控制设计
    4.3 汽机凝结水系统控制设计
    4.4 给水系统控制设计
    4.5 加热器疏水系统控制设计
        4.5.1 高压加热器疏水系统控制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制系统实现及结果分析
    5.1 控制系统实现
        5.1.1 自动化网络配置
        5.1.2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实现结果
        5.1.3 DCS性能指标测试
        5.1.4 设计方案保护校验测试结果
    5.2 设计方案结果分析
        5.2.1 协调控制
        5.2.2 总风量控制
        5.2.3 床温控制
        5.2.4 床压控制
        5.2.5 床枪入口燃油压力及流量控制
        5.2.6 设备布置特点
    5.3 控制系统实现现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的总结
    6.2 未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4)极端热湿气候区太阳能空调系统匹配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太阳能空调系统研究
        1.2.2 太阳能空调机组形式研究
        1.2.3 太阳能与除湿系统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工作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路线
2.极端热湿气候区低纬度岛礁建筑负荷特性
    2.1 概述
    2.2 极端热湿气候区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
        2.2.1 极端热湿气候区地理位置
        2.2.2 极端热湿气候区气候特征
    2.3 低纬度岛礁多场强作用下的建筑负荷计算方法
        2.3.1 低纬度地区太阳与建筑方位模型
        2.3.2 建筑透明围护结构的太阳辐射得热量
        2.3.3 建筑非透明围护结构得热量
        2.3.4 围护结构湿负荷迁移分析
        2.3.5 岛礁建筑室内热湿平衡方程
    2.4 低纬度岛礁建筑负荷特性分析
        2.4.1 建筑负荷特征
        2.4.2 建筑冷负荷构成特征
        2.4.3 建筑冷负荷朝向特性
    2.5 低纬度岛礁建筑负荷削减策略
        2.5.1 双层通风遮阳综合屋顶技术
        2.5.2 建筑隔热隔湿技术
        2.5.3 负荷削减策略
    2.6 本章小结
3.低纬度岛礁建筑太阳能空调系统自持化研究
    3.1 概述
    3.2 极端热湿气候区太阳能空调系统选用方案适宜性研究
        3.2.1 太阳能空调系统分析
        3.2.2 除湿系统分析
        3.2.3 太阳能空调系统方案适宜性分析
    3.3 太阳能空调岛礁建筑用能自持化设计方法
    3.4 太阳能空调建筑自持化能量平衡模型
        3.4.1 太阳能空调系统的电力和热力平衡模型
        3.4.2 光伏发电数学模型
        3.4.3 太阳能集热量数学模型
        3.4.4 空调制冷量数学模型
        3.4.5 换热器模型
    3.5 自持化太阳能空调系统判定分析
        3.5.1 自持化太阳能空调系统能耗分析
        3.5.2 太阳能空调系统自持化判定
    3.6 本章小结
4.太阳能空调独立除湿组合式系统性能研究及匹配优化
    4.1 概述
    4.2 太阳能空调独立除湿组合式系统原理
        4.2.1 太阳能空调与溶液除湿组合式系统
        4.2.2 太阳能空调与转轮除湿组合式系统
    4.3 溶液除湿系统理论模型
        4.3.1 溶液除湿的物理模型
        4.3.2 除湿/再生传热传质模型
    4.4 转轮除湿系统理论模型
        4.4.1 转轮除湿的物理模型
        4.4.2 除湿/再生传热传质模型
        4.4.3 控制方程及边界条件设定
    4.5 光伏空调与独立除湿组合式系统模拟计算
        4.5.1 光伏空调与溶液除湿组合式系统模拟计算
        4.5.2 光伏空调与转轮除湿组合式系统模拟计算
    4.6 太阳能空调溶液除湿组合式系统性能研究
        4.6.1 溶液除湿系统
        4.6.2 冷凝余热
        4.6.3 再生热量的削减率
    4.7 太阳能空调转轮除湿组合式系统性能研究
        4.7.1 转轮除湿系统
        4.7.2 系统制冷量
        4.7.3 冷凝余热
    4.8 太阳能空调关键参数匹配优化
        4.8.1 太阳能空调溶液除湿组合式系统
        4.8.2 太阳能空调转轮除湿组合式系统
    4.9 本章小结
5.太阳能空调除湿组合式系统实验研究
    5.1 概述
    5.2 太阳能空调除湿组合式系统实验方案
        5.2.1 实验目的
        5.2.2 实验系统搭建及主要设备参数
        5.2.3 测试仪器参数
        5.2.4 系统的电力和热力过程
    5.3 测试与模拟结果验证
    5.4 实验结果分析
        5.4.1 转轮除湿机组性能
        5.4.2 太阳能与制冷除湿机组参数匹配
        5.4.3 太阳能驱动制冷除湿机组再生过程分析
        5.4.4 系统能量平衡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极端热湿气候区光伏发电增效技术研究
    6.1 概述
    6.2 低纬度岛礁光伏热平衡分析
        6.2.1 低纬度岛礁光伏安装方式
        6.2.2 光伏水冷系统的热平衡方程
    6.3 光伏冷却的热电耦合模型
        6.3.1 PV热电耦合模型建立
        6.3.2 传热系数
        6.3.3 PV冷却的参数确定
    6.4 光伏冷却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6.4.1 数值模拟参数
        6.4.2 实验测试研究
        6.4.3 性能评价方法
    6.5 光伏发电增效结果分析
        6.5.1 模拟和实验结果验证
        6.5.2 模拟结果分析
        6.5.3 工况优化分析
        6.5.4 实验结果及性能分析
        6.5.5 经济性评价
    6.6 本章小结
7.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火电机组热工过程自抗扰控制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进展及现状
        1.2.1 热工过程控制研究现状
        1.2.2 自抗扰控制理论的研究现状
        1.2.3 自抗扰控制理论的应用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广义积分串联型的相位分析
    2.1 引言
    2.2 自抗扰控制结构
        2.2.1 被控系统描述
        2.2.2 跟踪微分器
        2.2.3 扩张状态观测器
        2.2.4 状态误差反馈控制律
    2.3 线性ESO的收敛性分析
    2.4 广义积分串联型的相位分析
        2.4.1 标准积分串联型
        2.4.2 无模型信息补偿的ESO分析
        2.4.3 带模型信息补偿的ESO分析
    2.5 仿真研究
        2.5.1 无模型信息补偿的ESO
        2.5.2 带模型信息补偿的ESO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模型参数智能辨识
    3.1 引言
    3.2 零初始条件下的数据驱动建模
        3.2.1 连续系统的离散化
        3.2.2 闭环扰动数据辨识分析
    3.3 零终止条件下的数据驱动建模
    3.4 基于ESO模型的参数智能辨识方法
        3.4.1 热工过程的ESO建模
        3.4.2 ESO的离散化与条件稳定
        3.4.3 ESO参数的智能自寻优辨识
    3.5 算例研究
        3.5.1 零初始条件下的ESO参数辨识
        3.5.2 基于扰动数据的ESO参数辨识
        3.5.3 多变量系统的ESO参数辨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相位补偿的降阶自抗扰控制设计
    4.1 引言
    4.2 基于相位补偿的降阶ADRC
        4.2.1 降阶扩张状态观测器
        4.2.2 基于相位补偿的降阶ADRC设计
        4.2.3 稳定性分析
    4.3 I_RADRC的二自由结构分析
    4.4 I_RADRC的参数整定与数值仿真
        4.4.1 I_RADRC的参数对控制性能的影响
        4.4.2 I_RADRC参数的整定步骤
        4.4.3 数值仿真
    4.5 多变量系统的分散式I_RADRC控制
        4.5.1 分散式I_RADRC的解耦能力分析
        4.5.2 算例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I_RADRC的工程应用
    5.1 引言
    5.2 I_RADRC算法的工程化设计
        5.2.1 自动跟踪与无扰切换设计
        5.2.2 抗积分饱和方案
        5.2.3 I_RADRC控制策略实现
    5.3 主汽温系统的串级自抗扰控制
        5.3.1 被控过程的描述
        5.3.2 仿真平台试验
        5.3.3 现场应用
    5.4 负荷系统的分散式自抗扰控制
        5.4.1 被控过程描述
        5.4.2 仿真平台试验
        5.4.3 现场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6)700MW等级斜立筋水轮发电机组不平衡磁拉力振动数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电机组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水轮发电机组的稳定性试验
    2.1 小湾电厂
    2.2 试验内容
        2.2.1 测点布置
        2.2.2 试验目的
        2.2.3 试验工况
        2.2.4 试验结果
    2.3 试验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模型建立
    3.1 小湾水轮发电机结构特征
    3.2 有限元模型
        3.2.1 有限元理论
        3.2.2 电磁场有限元模型
        3.2.3 结构有限元模型
    3.3 非线性薄短圆柱壳模型
        3.3.1 圆柱壳模型
        3.3.2 非线性薄短圆柱壳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定子系统模型计算
    4.1 有限元计算
        4.1.1 电磁场求解
        4.1.2 动力学分析
    4.2 定子模型模态分析
        4.2.1 不同定位筋刚度定子模型模态
        4.2.2 静态电磁拉力与负荷转矩对模态影响
    4.3 振动响应计算
        4.3.1 有限元模型设置
        4.3.2 有限元振动计算
    4.4 非线性薄短圆柱壳模型计算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350MW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策略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协调控制系统的发展
        1.3.2 协调控制系统现状
        1.3.3 专家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控制策略
    2.1 协调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基本组成
    2.2 单元机组运行方式
    2.3 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分类及控制策略
    2.4 本章小结
3 专家控制系统概述
    3.1 专家控制系统介绍
        3.1.1 专家系统
        3.1.2 专家控制算法
    3.2 专家控制系统分类
4 350MW超临界协调控制系统分析
    4.1 350MW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结构
    4.2 负荷指令处理
    4.3 主蒸汽压力设定回路
    4.4 锅炉主控回路
        4.4.1 燃料量控制系统
        4.4.2 送风控制系统
        4.4.3 给水控制
    4.5 汽机主控回路
    4.6 主、再蒸汽温度控制系统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专家PID控制的协调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
    5.1 协调控制系统常规PID控制问题
    5.2 锅炉主控参数优化设计
    5.3 汽机主控参数优化设计
    5.4 专家整定PID设计
        5.4.1 专家自整定PID设计思想
        5.4.2 专家自整定PID设计原理
        5.4.3 专家自整定PID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5.4.4 仿真分析
        5.4.5 专家自整定PID在协调控制系统中simulink仿真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低碳概念的兴起
        1.1.2 建筑低碳发展的反思
        1.1.3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1.2 研究背景
        1.2.1 气候变化问题与能源危机
        1.2.2 建筑业发展与碳排放
        1.2.3 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及法规
        1.2.4 低碳理念的发展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1 低碳建筑
        1.3.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
        1.3.3 夏热冬冷地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1.4 研究现状
        1.4.1 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1.4.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相关研究
        1.4.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环境影响特征及低碳措施研究
        1.4.4 现状总结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低碳化与设计理论
    2.1 建筑低碳化发展的特征研究
        2.1.1 地域性特征
        2.1.2 外部性特征
        2.1.3 经济性特征
        2.1.4 全生命周期视角
        2.1.5 指标化效果导向
    2.2 建筑低碳设计概论
        2.2.1 建筑设计的特征
        2.2.2 设计阶段落实建筑低碳化
        2.2.3 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方法
    2.3 建筑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研究
        2.3.1 相关评价体系概况
        2.3.2 相关减碳指标比较研究
        2.3.3 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减碳评价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
    3.1 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方法
        3.1.1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方法类型
        3.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3.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研究
        3.2.1 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现状
        3.2.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的确定与选用
    3.3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建立
        3.3.1 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的确立
        3.3.2 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具体落实
        3.3.3 建立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评测工具(CEQE-PB HSCW)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4.1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效能
        4.1.1 场地布局与空间体形优化
        4.1.2 建筑空间隔热保温性能优化
    4.2 降低建筑通风相关能耗
        4.2.1 利用高大空间造型的通风策略
        4.2.2 改善温度分层现象的通风策略
    4.3 优化建筑采光遮阳策略
        4.3.1 建筑自然采光优化
        4.3.2 建筑遮阳设计优化
    4.4 提高空间绿植碳汇作用
        4.4.1 增加空间绿植量
        4.4.2 提高绿植固碳效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技术措施
    5.1 可再生能源利用
        5.1.1 太阳能系统
        5.1.2 清洁风能
        5.1.3 热泵技术
        5.1.4 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
    5.2 结构选材优化
        5.2.1 建筑材料的低碳使用原则
        5.2.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中相关建材的低碳优化
    5.3 管理与使用方式优化
        5.3.1 设计考虑低碳施工方式
        5.3.2 设计预留智能管理接口
        5.3.3 设计提高行为节能意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实证研究
    6.1 项目概况
    6.2 项目实施
        6.2.1 确定项目2005 年碳排放量基准值
        6.2.2 建筑低碳设计流程应用
        6.2.3 参照建筑的建立
        6.2.4 项目相关低碳设计关键措施
        6.2.5 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6.3 项目优化
        6.3.1 主要低碳优化策略
        6.3.2 项目全生命期碳排放优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对现状的启示
    7.4 研究中的困难与不足
    7.5 后续研究与展望
附录
    附表A:公共建筑非供暖能耗指标(办公建筑、旅馆建筑、商场建筑)
    附表B: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
    附表C: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附表D:部分常用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
    附表E: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
    附表F:部分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附表G:全国各省市峰值日照时数查询表(部分夏热冬冷地区省市数据)
    附表H:全国五类太阳能资源分布区信息情况表
    附表I:项目主要低碳设计策略减排信息表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9)火电机组热工过程闭环辨识及预测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1.2 系统辨识方法
        1.2.1 线性模型结构及其参数化形式及预报误差辨识法的基本原理
        1.2.2 闭环辨识模型参数估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模型结构辨识的研究现状
        1.2.4 鲁棒辨识法的研究现状
        1.2.5 闭环辨识方法在热工过程的研究现状
    1.3 预测控制方法
        1.3.1 预测控制稳定性综合方法的研究现状
        1.3.2 鲁棒预测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1.3.3 显式预测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1.3.4 自适应预测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1.3.5 预测控制方法在火电机组热工过程的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的研究内容安排
        1.4.1 存在的问题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思路框架
第二章 基于现场数据的火电机组辨识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预报误差辨识法
        2.2.1 预报误差辨识基本算法简介
        2.2.2 预报误差辨识法的无偏性及渐进特性
    2.3 基于模型总误差判阶准则的闭环辨识方法
        2.3.1 模型阶次判定准则
        2.3.2 基于模型总误差的闭环辨识法实现
        2.3.3 仿真实例
    2.4 多变量系统的闭环辨识方法研究
    2.5 基于模型总误差判阶准则的过热汽温闭环系统辨识实验研究
        2.5.1 火电厂过热汽温系统
        2.5.2 基于模型总误差判阶准则的过热汽温闭环系统辨识结果及分析
    2.6 火电厂CO_2捕集系统多变量闭环辨识方法研究
        2.6.1 火电厂CO_2捕集系统
        2.6.2 基于火电厂CO_2捕集系统运行数据的闭环辨识实验结果与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火电机组不确定模型闭环辨识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集员辨识法基本算法简介
    3.3 基于全对称多胞体的集员辨识法
        3.3.1 全对称多胞体的基本性质
        3.3.2 基于全对称多胞体的闭环集员辨识法
        3.3.3 仿真实例
    3.4 基于全对称多胞体多变量系统闭环集员辨识方法研究
        3.4.1 多变量系统描述
        3.4.2 基于全对称多胞体的多变量系统闭环集员辨识算法
        3.4.3 算法实现
    3.5 火电机组过热汽温系统闭环集员辨识建模仿真研究
    3.6 火电机组CO_2捕集系统多变量闭环集员辨识方法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火电机组显式鲁棒预测控制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预测控制方法简介
        4.2.1 预测控制方法基本原理
        4.2.2 基于凸包描述的RMPC综合方法
    4.3 一种无差跟踪的显式鲁棒预测控制方法
        4.3.1 EFERMPC的离线设计
        4.3.2 EFERMPC的在线实现
    4.4 一种基于可控状态空间的EFERMPC控制算法
    4.5 基于EFERMPC的火电机组汽温控制仿真研究
    4.6 基于EFERMPC的火电机组CO_2捕集控制仿真研究
        4.6.1 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
        4.6.2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附录
第五章 火电机组自适应鲁棒模型预测控制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RMPC控制性能评价方法
        5.2.1 RMPC控制性能指标
        5.2.2 RMPC控制器的自适应更新
        5.2.3 算法实现
    5.3 一种结合控制性能评价的综合RMPC方法
        5.3.1 自适应鲁棒模型预测方法
        5.3.2 可实现控制目标跟踪的RMPC方法
        5.3.3 结合控制性能评价的综合鲁棒预测控制方法
    5.4 基于综合RMPC方法火电机组过热汽温控制仿真实验
    5.5 基于综合RMPC方法火电机组CO_2捕集系统控制仿真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的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6.2 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DCS在35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发展历史及现状
    1.3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特点
第二章 吕临发电DCS概况
    2.1 系统及主设备概况
    2.2 分布式控制系统概况
    2.3 小结
第三章 吕临发电汽机控制系统
    3.1 汽机控制系统概述
    3.2 汽机电液控制系统
    3.3 汽机保护系统
    3.4 总体评价及结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吕临发电锅炉控制系统
    4.1 锅炉控制系统概述
    4.2 主燃料跳闸(MFT)
    4.3 锅炉跳闸(BT)
    4.4 床下油泄漏试验启停和顺控
    4.5 床下启动油OFT和床下油母管阀门控制
    4.6 床下启动油枪控制
    4.7 锅炉负荷控制及交叉限制
    4.8 燃料给水风量控制
    4.9 总体评价及结论
    4.10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完善热工控制系统,提高机组安全经济运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eST模拟的太原市既有办公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研究[D]. 张琛.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绿色金融支持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的配套评价体系研究[D]. 吴祺航. 浙江大学, 2021(02)
  • [3]350MW超临界CFB燃煤电厂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郑童心.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极端热湿气候区太阳能空调系统匹配及优化研究[D]. 陈迎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5]火电机组热工过程自抗扰控制的研究与应用[D]. 孙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6]700MW等级斜立筋水轮发电机组不平衡磁拉力振动数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试验研究[D]. 马优.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1(01)
  • [7]350MW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策略的研究与应用[D]. 陈立岩. 沈阳工程学院, 2021(02)
  • [8]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D]. 刘科. 东南大学, 2021
  • [9]火电机组热工过程闭环辨识及预测控制方法研究[D]. 王迪. 东南大学, 2020(02)
  • [10]DCS在35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的应用[D]. 韩小龙.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完善热控系统,提高机组安全经济运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