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ABB国际铸造大会

第十四届ABB国际铸造大会

一、第14届ABB国际铸造会议(论文文献综述)

WFO造型材料委员会秘书处[1](2017)在《2017世界铸造组织造型材料及工艺国际论坛征文通知》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11月7-10日韩国仁川·松岛国际会议中心(与第14届亚洲铸造会议同期同地)主办:世界铸造组织(WFO)承办:世界铸造组织造型材料委员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铸造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协办:韩国铸造学会会议主题:高效率低成本的造型材料会议初步日程11月7日:代表注册11月8日:第14届亚洲铸造会议开幕式及专题交流,铸造展11月9日:2017世界铸造组织造型材料及工艺国际论坛开幕式及专题交流,铸造展11月10日:工厂参观

全国铸造学会[2](2017)在《第14届亚洲铸造会议征文通知》文中提出第14届亚洲铸造会议将于2017年11月7-10日在韩国仁川松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日程:11月7日,代表注册;11月8日,开幕式、主题报告、交流报告,铸造展;11月9日,交流报告,2017世界铸造组织造型材料及工艺国际论坛开幕式及交流报告,韩国铸造学会秋季年会,第4届亚洲铸造论坛,铸造展;11月10日,工厂参观。征文内容:铸铁及铸钢;有色金属铸造;压铸及

贾林海[3](2016)在《近代山西技术文化的哲学研究 ——基于技术与现代性的桥接模式向度》文中认为在社会建构论的技术观主导下,当前国外工程主义传统的技术哲学走向技术的社会维度研究,形成关于技术实践的微观视域内的经验研究路径,表现为关注人文主义传统中的技术理性与技术实践之间的本源联系,实现了工程主义传统与人文主义传统的融合。而返观中国工程主义传统领域中的经验转向的当前研究,技术的社会维度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基于技术理性这一概念而得以实现的两种传统之间的融合还未发生。追根溯源,这是由于在人文主义传统领域中,技术的社会哲学研究缺失,即国内人文主义传统研究界还未如西方法兰克福学派一般,从社会哲学视域出发,揭示现代社会的技术理性化的实质与形态;同时现代中国语境下的技术哲学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国内技术哲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为此开展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的技术理性化研究应为必然的趋势。本文选择近代山西作为研究时空域,以其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典型标示意义与研究的易与性,凭依文化哲学中的建基于技术理性的社会维度的技术文化概念及其学理路径,并且为符合技术理性在现代中国社会的生成路径,即技术迁移过程是技术理性生成的社会前提,从技术与现代性的桥接模式研究所指示的向度切入,遵循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芬伯格(Andrew Feenberg)的工具化理论,先是前置性地分析基于技术实践面相的技术理性在近代山西社会中的生成过程与标志,进而开展关于技术文化的学理研究。第一章,依据工具化理论中的进级工具化子理论,认为技术理性的生成依赖于技术功能的实现,而由于技术的发展本身所内在的非充分决定性,这一实现过程依赖于特定的前置性社会情境,指向影响技术功能设定的社会旨趣与价值取向,体现出因技术本身发展中的非充分决定性而引入的技术的社会维度,即技术功能的实现必须以技术成为一种社会系统为前提。具体到近代山西的时空域而言,在技术引进实践过程中,技术先在地被赋予了现代化的社会理念属性,表现为分别以作为具体的现代化理念之表征的器物与知识的形态得到引进,形成了技术引进实践的多重面相的现代化图景。第二章,依据工具化理论中的初级工具化子理论,对近代山西技术引进活动的现代化图景进行剖析,指出在技术功能的实现业已凭借的社会情境已经得到揭示的前提下,由于技术功能的实现指向技术理性,因此探索技术理性在近代山西社会的形成表征就成为题中之意。根据国内学界的主流观点,即技术理性的外在表现为基于机器体系运转的自动化的物质生产模式,可知在近代山西的时空域中,工业领域的技术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自然客体的技术客体化情景的出现,体现基于技术运行规律的目的的-合理的行为方式,表征技术理性的社会形成。第三章,在技术理性在近代山西社会有以生成的基础上,依据技术文化的学理路径,首先考察近代山西社会价值观的技术理性化过程,意即技术理性的精神性维度在近代山西社会的体现,指出在近代山西社会,价值观是最早开始技术理性化进程的,表现为作为工业主义的精神气质的效用与工具理念在价值观层面的提升,体现出技术理性在近代山西社会的意识形态化。第四章,依据技术文化视域下的现代社会技术理性化的循序渐进过程,考察技术理性的制度性维度在近代山西社会的体现,认为该维度呈现于围绕西北实业公司的运行而构建的工业运行体制,表现为以可计算化为运行特征的技术理性化的技术建制的生成,以及预算管理机制在管理工业事务的政府部门中的运行,体现出对于近代山西社会的技术理性的制度性维度而言,围绕西北实业公司而发展出来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具有承载意义。第五章,以西北实业公司于1946-1948年组建的技术委员会为考察对象,指出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共同体只遵循技术规范这一特质,这一委员会是在西北实业公司的得到技术理性化的技术建制的基础上成立的,在遵循技术规范的前提下,并且遵循体现技术理性化的文化语境属性的社会规范,凸显技术理性化的精神性与制度性维度的融和形态,可被视为近代山西社会的技术文化的承载体,应被称之为技术文化共同体。结束语比照一般意义上的技术文化的基本形态,通过总述近代山西社会的技术理性化情形,指出涵摄技术理性的社会运行机理的技术文化在近代山西社会的形态,表现为技术理性的物化存在与社会的技术理性化,说明基于技术理性的祛魅化的世界观得到完全展现,可谓技术文化在近代山西社会事实上得到生成。

艾素珍[4](2016)在《中国科学技术史2015年纪事》文中指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是本刊的第一主办单位。本刊历来重视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和活动等方面的报导,以更好地为学界服务。本文简略地记述了2015年与中国科学技术史有关的事件,以学术活动、机构团体设立和变迁为主,辅以其他的相关信息,但是不包括研究成果和学位论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的发展情况。

天津市铸造学会[5](2013)在《第14届21省4市铸造学术会议暨天津市铸造学会第9届学术年会会议》文中指出为了提高我国铸造企业工艺水平和铸件质量,提高铸造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由天津市铸造学会、河北工业大学承办的第14届"23+4"铸造学术会议暨天津市第9届铸造学术年会定于2013年7月23日—26日在天津市北辰区双街万源

袁亚娟[6](2012)在《第14届(2011年度)“福士科”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专业优秀论文评选结果公告》文中提出第14届"福士科"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专业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参评论文范围为:2011年发表在《铸造》、《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现代铸铁》、《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铸造技术》、《铸造工程》、《铸造设备与工艺》、《CHINA FOUNDRY》杂志上的论文;刊登在第12届全国铸造年会暨2011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和第11届亚洲铸造会议论文集上的论

花皑[7](2003)在《第14届ABB国际铸造会议》文中认为

孙大权[8](2005)在《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文中提出中国经济学社于1923年创立,到1953年结束。是在马寅初、刘大钧主持下,以留美归国经济学者为主,集合全国政、学、商各界上层分子组成的经济学术团体。学社作为民国经济学界的英美派,其学术和思想居于当时社会的主流和中心地位,在民国时期产生了广泛影响,并影响到新中国的人口论。这一重要经济学术团体,今日学界对之却了解甚少。本文在广泛收集各种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学社的活动和思想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察。 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形成了以留学生为主体的经济学者群体,他们参加或组织的学术团体在各地广泛成立,为中国经济学社创立奠定了基础,1923年11月,清华留美归国的经济学者刘大钧、陈长蘅等人与燕京大学英籍教授戴乐仁等共同创立了中国经济学社,其最初目的是为社员提高经济学教学和科研水平服务。1924年马寅初等人加入后,学社宗旨改变为:发展中国经济学术和改进中国现实经济。这一改变,适应了社会需要,导致了学社的长足的发展。 在马寅初、刘大钧的积极领导下,中国经济学社由北京市的一个小团体,向天津、上海、美国等地扩张,到1927年11月,学社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中心组织。在此之后,马寅初等人开始了大量吸收商界和政界社员,学社的组织与影响就进一步向社会各界延伸。同时,学社开始了艰辛的基金筹募,并取得了较大成效,到30年代中期,学社拥有杭州房产一处,南京地皮14亩,基金20万左右。然而由于抗战的爆发,中国经济学社的发展势头受到重大打击,虽然学社继续在重庆聚集社员,坚持发展,但学社的基金由于通货膨胀不断贬值,社员的政治立场也出现了重大分化,特别是马寅初被软禁后,学社发展进入后期,走向衰落,一直到1953年正式结束。 中国经济学社一年一度最重要的集体学术活动就是举行年会,前3届年会在北京举行,主要是社务会议。第四届年会在上海召开,确立了进行社务会、学术讨论会、讲学会、各种宴会以及参观游览等多种活动。在1927年至1936年间,学社在杭州、青岛、广州等地举行了10次年会,每次年会都受到了经济学界、政府、工商界以及社会舆论的关注与支持,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在1938年至1943年学社总部西迁重庆后,还召开了三次有影响的年会。同时,中国经济学社还举办了多种学术事业,如:出版丛书,创办社刊,建立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等等,发表了被经济学界公认的一批优秀学术成果,特别是刘大钧主持完成的中国第一次工业普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经济学社骨干社员马寅初、刘大钧、卫挺生、何廉、唐庆增、顾翊群、潘序伦等人的经济思想,在基本经济理论方面有明显的共同特点:关于经济哲学:主张“不激不随”的经济发展观,既反对激进的马克思主义(不激),又批判保守的传统封建思想(不随),并为资本主义进行辩护:在价值论与消费、生产、交易、分配论等方面,主要是受英美的马歇尔、克拉克等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而不是王亚南所说的主要受奥国派影响;在研究方法方面,注重实证和统计方法。 在应用理论和政策主张方面,他们多在切磋和争论中相互影响。关于统制与放任:1932年10月,武育干最早提出了在中国实施统制经济的主张,社员多主张在保留私有制前提下,由政府联合工商界上层统制全国经济。在统制经济理论流行时,顾翊群运用哈耶克理论批判了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主张市场经济,运用比较优势论批判了贸易保护主义,主

蒲诗璐[9](2021)在《印度政府债务的演进、风险及可持续性研究》文中认为毋庸讳言,政府债务已成为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融资手段或者调控工具,无论是为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还是为调整经济结构、熨平经济周期,抑或改善融资渠道,政府债务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是,政府债务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累积水平过高以致于超过政府所能承受的范围,就可能成为引爆经济动荡甚至债务危机的导火索。据国际金融协会报告,2020年全球债务规模达到281万亿美元的新高,全球债务与GDP之比超过355%,这表明债务高企已成为困扰全球经济的重大问题,Covid-2019疫情却又使全球债务问题雪上加霜,全球经济正在债务上走钢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世界银行(World Bank)等国际组织纷纷预测,爆发世界性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将大幅增加。印度是新兴发展中大国,近年来其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经济增长明显提速。但是,伴随工业化的急速推进,印度政府债务规模也在持续攀升,在当前全球债务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印度政府债务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印度政府债务究竟有没有风险,其可持续性状况到底如何?是否真正潜伏着危机?债务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加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无论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加强财政管理和债务管理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选择印度政府债务的演变、风险及可持续性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弄清印度政府债务演变的特征、问题及其成因。更重要的是试图探讨印度政府债务演变过程中所遵循的一般性规律,以期为中国政府如何防范债务风险、增强债务可持续性、提升债务资金的效率提供参考和借鉴。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各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论如下。绪论部分奠定了本文的研究基础,明确指出了本选题的研究对象、研究边界和研究意义。在全球债务问题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以印度政府债务的风险及可持续性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可以丰富经济学和财政学中有关政府债务风险及可持续性问题的理论探索,还可以在实践上为主要经济体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财政和债务管理工作提供借鉴。第二章从政府债务的内涵、特征、分类与功能,政府债务与国家财政的关系,政府债务的经济效应,政府债务风险理论,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理论等几个方面构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并进行了文献梳理。逻辑上层层递进,既明确了本文关于印度政府债务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和范围,也界定了本文研究的思路、任务和目标,为全文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思路引导、以及方法(论)指导。第三章从宏观上对印度政府治理体制、财政分权关系、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的演进进行了详细梳理,同时还对印度近年来的财政收支情况和莫迪政府财税改革情况进行了描述和剖析,旨在为本文关于印度政府债务风险及可持续性演变特征提供制度维度的解释。研究认为,财权和事权不断从中央向地方分散;政府债务积累是长期推行扩张性投资政策、快速增加非生产性支出、对各邦援助、以及国内外非债务性资源动员不足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融资管制不断放松;为防范债务危机政府也加强了关于财政和债务管理的制度建设。第四章研究了两方面内容,一是从总量和结构上对印度内债和外债分别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分别揭示了印度政府内债和外债的变化特征;二是采用债务评估单一指标法分别对印度政府内债和外债的风险进行了评估。结论认为:(1)内债。快速增长开始于8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达到峰值后开始呈下降趋势;内债始终是拉动政府债务变化的主导力量;主要原因可能有经济增长缓慢、税收和非税收入的拓展空间有限、五年发展计划对资金的需求过大、财政支出中非发展性支出占比过高等等;内债风险主要集中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2003年前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三个时段。(2)外债。快速增长集中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峰值16.3%出现在1991年);外债增长不仅与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相关,而且跟对外贸易状况有直接关系;主权外债占比较低、多边主权债务占比较高、币种安排较为分散表明印度外债的潜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大多数样本年份里外债风险相对较小,而外债风险相对较大年份主要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即印度债务危机爆发时期。第五章以Romer(2005)跨期预算约束理论为基础,构建政府内债动态方程(35)b(28)pd-s(10)b(r-g)和政府外债动态方程Df(28)z(10)(ex-i)*e,分别从“质”和“量”的维度对政府内债和外债的可持续性进行了测度。研究表明:(1)内债的不可持续性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从“质”来看,经济增速慢于债务利率导致内债的不可持续;从“量”来看,财政赤字规模的持续扩大导致内债的不可持续。(2)独立以来,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较好和可持续性较差的年份大体相当,可持续性较差的时段集中在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90年代末到2003年前后两个时段。(3)外债的不可持续也可以分解成两个部分:从“质”来看,外贸出口增长率(外债资金的出口创汇能力)小于美元外债的利率;从“量”来看,外贸处于进口大于出口的逆差状态。(4)1970-2018年间大多数年份里印度外债可持续性较差,而80年代初到1992年前后又是印度外债可持续性最差的时段,导致印度外债可持续性较差的主要因素是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第六章依据“财政疲劳”理论构建印度财政反应函数,对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进行实证分析,以此为基础测算出印度政府债务负担率的上限及财政空间,进而设计四种研究情境对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模拟。研究结论认为:(1)印度政府负债率的理论上限为80.3%,历年实际负债率处于37.7%-82.1%之间,多数年份实际负债率低于负债率的理论上限,这表明印度政府债务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1990年前后和2003年前后两个时段,实际债务率超过债务率理论上限的年份较多,表明这两个时段政府债务可持续性最差。(2)采用工具变量数值情境模拟方法对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出缺口、债务偿付利率与政府债务可持续性之间成负相关关系,而经济增长率、经济产出缺口与政府债务可持续性之间成正相关关系。第七章根据前文研究得出五点结论,即印度财权和事权分权趋势明显但监管力度加大,债务扩张导致其风险放大但态势总体可控,债务规模和资金效率共同作用债务可持续性,经济增长、财政支出规模、债务利率水平等因素及其波动情况等宏观变量对债务可持续性产生重要影响。据此提出对中国的启示或建议:加强财政支出和赤字管理,合理确定债务规模,防范债务风险或危机;防范政府债务因经济下滑而出现较大风险;推动金融和债务管理改革,降低政府债务成本和风险;在印度的中资企业当以防范政治风险而非债务风险为主。本文的创新工作主要表现在:第一,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认为债务可持续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单一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无法对一国债务可持续性与否作出准确的判断,本文对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研究,既有描述性分析,也有单一指标评估,还通过自建模型对其可持续性进行测度,此外还从相关政策或制度维度对其可持续性的演变特征进行解释,这种研究视角有助于研究任务同时发力和研究结论相互佐证,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第二,使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构建了全新的政府内债可持续性动态测度模型:(35)b(28)pd-s(10)b(r-g)和外债可持续性动态测度模型:Df(28)z(10)(ex-i)*e,从“质”和“量”的维度对政府内债和外债的可持续性进行了测度。又以跨期预算约束理论、财政反应函数理论、“疲劳财政”思想为基础,构建了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上限阈值测度和债务可持续性影响因素识别的实证模型,是对债务可持续性指标研究方法的有益补充。第三,得出了新的研究结论。如,本文认为带给印度政府债务风险最大的是外债而不是内债;又如,本文认为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较好与较差的年份大体相当,目前印度政府债务具有一定可持续性,风险总体可控,但政府进一步提高债务水平的财政空间越来越小。

耿良凤[10](2020)在《在中西的交汇点:严复翻译思想与实践再诠释》文中研究说明

二、第14届ABB国际铸造会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14届ABB国际铸造会议(论文提纲范文)

(3)近代山西技术文化的哲学研究 ——基于技术与现代性的桥接模式向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技术理性生成的前奏:技术迁移实践的现代化图景
    1.1 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器物形态的技术迁移
        1.1.1 清末民初的技术迁移意蕴:技术表征物质文明
        1.1.2 国家资本主义时期的技术迁移意蕴:技术表征经济政策
    1.2 新式教育体制的建立与知识形态的技术传授实践
        1.2.1 实业教育体制的技术传授:技术表征中等实用教育理念
        1.2.2 山西大学的技术传授:技术表征高等实用教育理念
    1.3 知识传播媒介的兴起与知识形态的技术普及
        1.3.1 大众型报刊的技术普及:技术指向开通社会风气理念
        1.3.2 大众型期刊的技术普及:技术指向振兴实业理念
    1.4 本章小结:技术引进的理念动力与作为社会理念的技术
第二章 技术理性的社会生成
    2.1 机械工程和矿业技术体系的建立与自然客体的可操纵化
        2.1.1 机械工业技术体系的建立与自然客体的可操纵化现象的初现
        2.1.2 煤炭开采工业技术体系的建立与自然客体的部分机械化操作
        2.1.3 轻工业技术体系的建立与自然客体的完全机械化操作
    2.2 电力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与自然客体转向技术客体
        2.2.1 技术器物的引进与电力生产技术体系的建基
        2.2.2 技术体系的建立与煤炭资源从自然客体转向技术客体
    2.3 化学工业技术体系的建立与自然客体的技术客体化
        2.3.1 通用化学品工业技术体系的建立与自然客体化学性的构建
        2.3.2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体系的建立与自然客体机械性的构建
        2.3.3 冶金工业技术体系的建立与自然客体加热可熔化性的建构
    2.4 本章小结:作为目的的-合理的行为方式的表征的技术体系
第三章 社会价值观的技术理性化
    3.1 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兴起与技术引进实践的结合
        3.1.1 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入晋与晚清山西技术引进实践的开启
        3.1.2 阎锡山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践行与技术引进实践的推进
    3.2 造产救国论与功利主义价值观在民国山西政治伦理中的合理化
        3.2.1 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与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合理化
        3.2.2 西北实业公司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充分实践
    3.3 西北实业公司合理化应用技术理念的兴起与效率价值观的生成
        3.3.1 合理化应用技术理念的萌发与效率价值观的出现
        3.3.2 合理化应用技术理念的确立与效率价值观的兴起
    3.4 本章小结:技术中的价值外化与社会价值观的技术理性化
第四章 工业运行体制建设的技术理性化
    4.1 技术理性在技术建制中的扩展:技术建制的规则化
        4.1.1 前理性化形态的技术建制:基于专业分工的组织形态
        4.1.2 理性化的技术建制:基于规则化生产程序的组织形态
    4.2 技术理性在工业运行体制中的扩展:成本会计在西北实业公司的运用
        4.2.1 可计算性原则的重要性之凸显:技术理性驱动成本会计规则的引进
        4.2.2 成本会计规则的建立与运行
    4.3 技术理性在工业运行体制中的深化:西北实业公司的管理科学化实践
        4.3.1 管理科学化理念的提出及其实践:可计算化的运行机制的建立
        4.3.2 管理科学化理念的文化意蕴与可计算化的运行机制的深化
    4.4 技术理性在工业运行体制中的泛化效应:政府行政管理规则的可计算化
        4.4.1 六政考核处(1917-1923)的非计算性运行特征
        4.4.2 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董事会(1936年成立)的可计算性运行特征
    4.5 本章小结:可计算化的规则社会化与工业运行体制的技术理性化
第五章 技术文化共同体的形成与技术理性化的文化语境展现
    5.1 技术委员会与不同类型人员群体在技术事务中的整合
        5.1.1 技术委员会的成立与不同类型人员群体的参与
        5.1.2 行政领导层群体及其发挥的作用
        5.1.3 技术人员群体及其发挥的作用
        5.1.4 技术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与不同类型人员群体整合的实现
    5.2 技术委员会遵循的技术规范
        5.2.1 技术规范的形成路径及其内涵
        5.2.2 技术规范所依托的价值要素
    5.3 技术委员会遵循的社会规范
        5.3.1 西北实业公司技术建制的运行目标:技术应用的合理化
        5.3.2 技术应用的合理化与社会规范的形塑
        5.3.3 社会规范的维系制度:技术奖进制度的建设与运行
    5.4 本章小结:技术委员会与近代山西的技术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结束语:涵摄技术理性的社会运行机理的技术文化的生成
    一、技术文化的基本形态
    二、技术文化在近代山西社会的生成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第14届(2011年度)“福士科”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专业优秀论文评选结果公告(论文提纲范文)

金奖论文
    1. 再论汽车球铁件的补缩工艺设计
    2.Effect of Mg-Zn-Nd spherical quasicrystals on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ZK60 alloy Mg-ZnNd/球形准晶对ZK60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银奖论文
    1.正确认识和应用现代化冲天炉
    2. 大口径厚壁钢管热模法离心铸造机的设计与应用
    3. 水平连铸直接复合成形铜包铝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
    4. 波浪形流动与冷却过程中Al-18Si-x Fe合金的组织形成机理
    5. 高储能Zr基非晶合金弹簧的制备
    6. 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海水循环泵双相不锈钢叶轮的研制
    7.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niobium-silicide-based alloy melt and Y2O3 refractory crucible in vacuum induction melting process/氧化钇坩埚真空感应熔炼Nb-Si基金属间化合物相互作用研究
    8.6DL发动机蠕墨铸铁缸体缸盖的铸造技术开发
    9. 金属-气体共晶定向凝固 (Gasar) 过程的模拟仿真
    10. Effect of ultrasonic vibration on gas-content in molten melt or semisolid slurry of Al-Si alloys/超声振动对液态和半固态铝硅合金含气量的影响

(8)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中国近代经济学的发展与中国经济学社的创立
    第一节 20世纪20年代前后学习经济学与商科专业的留学生群体的出现
        一、学习“法政”的留日学生群体
        二、经济学留欧生群体
        三、程度高的经济学留美生群体
    第二节 中国近代经济学的发展
        一、经济学教育的发展
        二、经济学科学研究机构的建立
        三、经济着作、期刊的出版发行
    第三节 民国初年各种经济学术社团的出现
    第四节 中国经济学社的创立
        一、中国经济学社的成立
        二、中国经济学社发展方针的制定
第二章 中国经济学社的组织发展与基金筹募
    第一节 中国经济学社组织的演变
        一、北京时期的组织演变
        二、上海、南京时期的组织发展
        三、重庆时期的组织演变
        四、中国经济学社组织活动的结束
        五、中国经济学社社员构成分析
    第二节 中国经济学社的基金
        一、北京时期的基金筹募
        二、上海、南京时期的基金筹募和使用
        三、中国经济学社基金的破产
第三章 中国经济学社的学术活动与举办的学术事业
    第一节 举行年会
        一、北京时期的三次年会
        二、1927年第四届上海年会
        三、1928—1931年杭州、南京、无锡、宁波年会
        四、1932—1935年杭州、青岛、长沙、广州年会
        五、1936年上海年会的举行与1937年福州年会的筹备
        六、重庆时期的三次年会
    第二节 中国经济学社举办的学术事业
        一、出版书籍
        二、创办刊物
        三、举办的其他学术事业
    第三节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的成立
        一、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的成立及维持
        二、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的主要学术工作
第四章 中国经济学社的主要经济思想(上):基本经济理论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不激不随”的经济发展观
        一、反对马克思主义
        二、批判传统经济思想
        三、辩护资本主义
    第二节 价值论与消费、生产、交易、分配论
        一、价值论
        二、消费论
        三、生产论
        四、交易论
        五、分配论
    第三节 分析工具与研究方法
        一、运用西方经济学分析工具
        二、注重经济实务研究
        三、实证研究与统计方法
第五章 中国经济学社的主要经济思想(下):应用理论与政策主张
    第一节 统制经济(计划经济)论与自由放任论
        一、中国经济学社与统制经济思潮的兴起
        二、中国经济学社关于统制经济的主要思想
        三、顾诩群、唐庆增的自由经济论
    第二节 财政思想
        一、财政问题是中国经济学社关注的重点
        二、卫挺生等人的“超然主计与联综组织”论
        三、姚庆三对凯恩斯财政学理论的传播
        四、马寅初等人的战时财政论
    第三节 货币金融思想
        一、银价跌落时期的货币金融思想
        二、银价爆涨时期的货币金融思想
        三、抗战初期维持法币汇价的讨论
    第四节 劳资协调论与人口控制论
        一、劳资协调论
        二、人口控制论
第六章 中国经济学社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经济学社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一、中国经济学社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中心组织
        二、中国经济学社是中国经济学术着作界的主力军
        三、中国经济学社的成立是中国经济学发展史上的划时代事件
    第二节 中国经济学社对国民党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
        一、中国经济学社强烈的干政愿望
        二、社员大量进入政府经济立法和决策机关担任要职
        三、社员多次参加全国财经会议
        四、社员的经济政策建议被国民党政府采纳的实例
        五、学社提倡的经济思想对国民政府经济决策的间接影响
    第三节 中国经济学社与工商界的合作与互动
        一、工商界对经济学知识和经济学者的重视
        二、工商界对中国经济学社的支持
        三、经济学者成为工商界的代言人
        四、经济学者为工商界的发展出谋划策
    第四节 中国经济学社对新中国人口思想的间接影响
附录一、中国经济学社社员简历表
附录二、中国经济学社社员着述表
参考文献
本人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致谢:

(9)印度政府债务的演进、风险及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及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方法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政府债务的内涵、特征、分类与功能
        2.1.1 政府债务的内涵
        2.1.2 政府债务的特征
        2.1.3 政府债务的类型
        2.1.4 政府债务的功能
    2.2 政府债务与财政的关系
        2.2.1 政府债务的形成机理
        2.2.2 政府债务与财政的关系以及“财政疲劳”理论
    2.3 政府债务的经济效应
        2.3.1 政府债务有害论
        2.3.2 政府债务中性论
        2.3.3 政府债务有益论
        2.3.4 政府债务的非线性效应论
    2.4 政府债务风险理论
        2.4.1 政府支出扩张及预算约束理论
        2.4.2 债务危机风险
        2.4.3 政府债务风险的评估
    2.5 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理论
        2.5.1 政府债务可持续的内涵
        2.5.2 政府跨期预算约束理论
        2.5.3 一般均衡条件下政府债务跨期预算理论
        2.5.4 政府债务可持续性测度
        2.5.5 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影响因素
    2.6 文献综述
        2.6.1 政府债务理论沿革综述
        2.6.2 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理论研究综述
        2.6.3 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实证研究综述
        2.6.4 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研究综述
        2.6.5 文献评析
    2.7 核心概念界定
        2.7.1 财政赤字
        2.7.2 赤字财政政策
        2.7.3 经常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2.7.4 发展性支出与非发展性支出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印度财政体制及债务管理制度的变迁
    3.1 印度国家治理体系
        3.1.1 宪法及政治体制
        3.1.2 国家权力三权分治
    3.2 印度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3.2.1 央、地事权划分
        3.2.2 央、地财政支出责任划分
        3.2.3 央、地税收权力划分
    3.3 财政收支运行状况
        3.3.1 央、地财政收入情况
        3.3.2 央、地政府财政支出状况
        3.3.3 财政盈余/赤字及债务状况
    3.4 印度政府债务管理
        3.4.1 政府债务管理的组织机构及职能
        3.4.2 政府债务管理的目标
        3.4.3 印度国债市场的演变
        3.4.4 《财政责任与预算管理法(2003)》
    3.5 莫迪政府财税改革
        3.5.1 财税改革背景
        3.5.2 财税改革目标
        3.5.3 财税政策及改革措施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印度政府债务、演变趋势及风险描述性分析
    4.1 印度政府内债及其演变趋势与特征
        4.1.1 印度政府内债的规模分析
        4.1.2 印度政府内债的结构分析
    4.2 印度政府外债及其演变趋势与特征
        4.2.1 印度政府外债规模分析
        4.2.2 印度政府对外债务结构分析
    4.3 印度政府债务风险分析
        4.3.1 印度内债风险分析
        4.3.2 印度外债风险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测度与分析
    5.1 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5.1.1 理论分析框架
        5.1.2 政府内债可持续性测度方法
        5.1.3 政府外债可持续性测度方法
        5.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 印度政府内债可持续性测度与分析
        5.2.1 印度政府内债可持续性测度
        5.2.2 印度政府内债可持续性分析
        5.2.3 印度政府内债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5.3 印度政府外债可持续性测度与分析
        5.3.1 印度政府外债可持续性测度
        5.3.2 印度政府外债可持续性分析
        5.3.3 印度政府外债可持续性影响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实证分析
    6.1 “财政疲劳”及政府债务上限问题研究
        6.1.1 “财政疲劳”与政府债务可持续
        6.1.2 基于“财政疲劳”理论的债务上限问题研究
    6.2 研究模型构建
        6.2.1 理论模型构建与推导
        6.2.2 实证模型构建及标准设定
    6.3 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检验
        6.3.1 变量、样本与数据说明
        6.3.2 检验结果及分析
        6.3.3 政府债务上限测度
    6.4 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影响因子识别
        6.4.1 研究情境设计
        6.4.2 影响因子识别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与启示
    7.1 主要结论
        7.1.1 财权和事权分权趋势明显但监管力度加大
        7.1.2 债务扩张导致其风险放大但态势总体可控
        7.1.3 债务规模和资金效率共同作用债务可持续性
        7.1.4 宏观经济变量与债务可持续性的关联
    7.2 对中国的几点启示或建议
        7.2.1 加强财政支出和赤字管理
        7.2.2 防范政府债务因经济下滑而出现较大风险
        7.2.3 推动金融和债务管理改革
        7.2.4 在印度的中资企业应主要防范和规避政治风险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第14届ABB国际铸造会议(论文参考文献)

  • [1]2017世界铸造组织造型材料及工艺国际论坛征文通知[J]. WFO造型材料委员会秘书处. 现代铸铁, 2017(03)
  • [2]第14届亚洲铸造会议征文通知[J]. 全国铸造学会. 铸造, 2017(02)
  • [3]近代山西技术文化的哲学研究 ——基于技术与现代性的桥接模式向度[D]. 贾林海. 山西大学, 2016(05)
  • [4]中国科学技术史2015年纪事[J]. 艾素珍.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6(01)
  • [5]第14届21省4市铸造学术会议暨天津市铸造学会第9届学术年会会议[J]. 天津市铸造学会. 铸造设备与工艺, 2013(01)
  • [6]第14届(2011年度)“福士科”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专业优秀论文评选结果公告[J]. 袁亚娟. 现代铸铁, 2012(04)
  • [7]第14届ABB国际铸造会议[J]. 花皑. 工业加热, 2003(06)
  • [8]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D]. 孙大权. 四川大学, 2005(04)
  • [9]印度政府债务的演进、风险及可持续性研究[D]. 蒲诗璐. 四川大学, 2021(12)
  • [10]在中西的交汇点:严复翻译思想与实践再诠释[D]. 耿良凤.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标签:;  ;  ;  ;  ;  

第十四届ABB国际铸造大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