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思想创新,维护群众利益

加强思想创新,维护群众利益

一、加强思路创新 维护群众利益(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伟[1](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决策实践活动中创造和运用的方法系统。探究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是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从形成过程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具有深厚的生成根基,在文化滋养、理论积淀、实践基础和个人条件的综合作用下逐渐生成,是一种复合式创新的产物。从构成要素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是以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为子方法而构成的方法系统。从构成机理来看,子方法与子方法相互联系、子方法与方法系统相互依存、方法系统与系统环境相互作用,使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成为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从实践运用来看,子方法的基本要求、方法系统的一般程序、综合运用的总体原则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要求体系,价值前提、价值内容、价值实现、价值评价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价值体系。

薛浩[2](2020)在《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 ——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民间武术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缩影,是地方社会的文化标识,是窥视地方社会运行的微观窗口。它源于生产、扎根民间、相伴生活,并穿梭于中国历史长河中。但民间武术在时空维度的结构性变动中,也必然巧妙地编织成一个关系网络和意义结构。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民间武术长期嵌套于地方社会管理和运行中,在推进地方社会的公共事务、净化社会道德秩序、维持地方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学术界、武术界对民间武术关注颇多,但主要基于本体论视角下考察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或在体育学框架下说武议武,或对其叙事性研究,都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但却未曾充分把握研究对象的社会文化前提下进行研究,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拟从“民间习武所为何来?”为支点对民间武术结构与功能意义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运用“四因说”解构不同历史时期的沛县武术,以窥探民间武术是如何将个人、社会及国家勾连起来,由此进行结构生产和功能转换。这或许是对武术史学研究范式的一种新的尝试,并以此学术自觉为基础,有可能对武术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或可对民间武术历史勾画出一幅新的图景。在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与体育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以四因说、自然秩序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和国家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考察、历史分析、案例研究、口述史等方法,遵循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研究理路,全面考察沛县武术的历史演进、结构与功能变迁,来呈现不同时空坐标下沛县武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以此来探讨民间武术在自由与秩序框架下是如何参与身体秩序和社会秩序建构的,进而对民间武术进行现代文化图景的意义建构。其得出主要结论:(1)在传统时期,民间武术扮演着村落自治与管理的非官方组织。不仅具有传承武术拳种、发扬武术精神的作用,还兼具促进社会认同、参与社会治理、调试社会秩序等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其功能选择由国家、社会与个人需求来判定,并在一个整体框架内适时调整。(2)民间习武作为世人追求自由的惯常手段,既有历史必然性,也有其自身主动选择性。习武是一种价值指向性的积极自由行为,并以此来满足自身价值预设。但价值达成之余,因人之欲的驱使而不断扩张,以掠获更大的资源与权力空间等,但必然受到武林制衡、社会控制与国家治理,从而使之走向秩序。(3)民间武术既是社会控制的目标,又是社会控制的手段。在地方社会秩序的建构中起着一种精神性的情感纽带作用,其能够很好地实现一种彼此接近的互通或一种高度自觉的共同,从而产生自我与他人的无形制约。从社会控制的价值取向上来看,民间武术相较于行政干预或强权政治,则能更加根本地、更加有效地触及人们的精神、情感世界,从而实现基于价值达成概念下的社会控制。(4)民间武术在不同时期被国家征用是一个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过程。其根据国家主题的转换、政府性质的变迁与人民生活的需求来采择其结构功能,而使之为国所用、为社会服务以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与此同时,民间武术自身依照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需适时调整自身角色和定位。(5)民间武术的演进与变迁是地方社会秩序建构与变动过程的缩影,也是国家意志行为向地方性社会延伸、管辖、治理的具体应现,具有鲜明的国家在场、社会治理与精英行动互为共治的特点,并由此体现出民间武术从自由到秩序的意义建构过程。(6)民间武术意义的现代建构是其依据自身的调适与更新机制,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变化的自然生态与社会文化环境所作出的积极回应,是一种由文化主体依靠自身能动性所进行的文化创新和发展,是文化变迁的一种积极形式。

孙刚[3](2020)在《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研究 ——以连云港市赣榆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将乡村发展问题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但是当前乡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基层治理能力不足,想要解决好乡村发展的问题,不仅仅要靠政府的政策支持,更要依靠乡村自身的努力。新乡贤作为传统乡贤的继承和发展,在参与乡村社会治理中能够发挥引领时代新风、推动乡村发展的作用,有效帮助基层政府解决各类问题,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本文以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为案例进行研究,重点考察和研究了赣榆区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困境,以小见大研究新乡贤遇到的普遍困境,结合现有理论和其他地区的工作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本论文对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研究背景与意义进行了阐述,了解了国内外对新乡贤及乡村治理方面的研究情况,说明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分析了其中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对新乡贤与乡村社会治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新乡贤与传统乡贤之间的差别,整理了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演变,研究了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能够起到的作用。第三,对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基本情况和新乡贤工作情况进行了简要概述,分析了赣榆区新乡贤工作方面取得的经验,研究了赣榆区新乡贤参与社会治理取得的成果。第四,通过实地调查走访,以赣榆区情况为案例,分析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包括与乡村治理主体关系尴尬、本土与在外新乡贤比例失衡、部分乡贤组织未有效发挥作用、新乡贤自身存在一些缺陷。然后对产生这些困境的原因进行分析,包括乡村精英人才的流失、乡村治理内容的复杂多元、乡村治理主体的低效能、返乡优惠政策吸引力不足、新乡贤培育制度不够完善。第五,针对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遇到的困境及产生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工作的对策,包括加强对新乡贤的挖掘培育力度、加大新乡贤优惠政策提高政府激励扶持力度、以新乡贤文化推动基层民主的发展、发挥新乡贤文化力量保障乡村秩序稳定。

孙国栋[4](2020)在《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治理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作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的伟大领袖,列宁不仅使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了现实,而且也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先河。列宁国家治理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研究可谓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研究的一个新生长点。本文以列宁的经典文本和国家治理实践为基础梳理其治理内容和方法,不仅阐发其对当代中国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指导意义,而且更要考察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发展和创新。针对国内外学界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相关研究,结合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深度研究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必须追溯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是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主要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经历了一个从萌芽、生长、完善到系统化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批判之上,科学阐述了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尤其是阐释了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形态和国家制度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辩证关系。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所创立的国家观在国家起源、本质、职能、消亡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等问题上进行了系统化的完善,为列宁发展国家理论奠定了基础。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之上,深化了国家本质、职能、消亡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等相关研究,发掘了国家政体理论,以国家的本质和职能规定、引领了国家治理的本质和职能,为列宁以后探索国家治理准备了理论前提。十月革命后,列宁基于苏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严峻的国际背景和复杂的国内形势的客观情况,对苏维埃国家治理进行了初步探索。尤其是列宁在其晚年政治“遗嘱”中,以基于实践基础之上的整体和辩证的科学方法,在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和政党治理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经济治理上,列宁推动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的合作社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辩证统一;政治治理上,列宁实施以民主与法制为核心的机构改革与制度构建的有机统一;文化治理上,列宁开展以文化革命与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建设意识形态与发展教育的有机统一;政党治理上,列宁构建以加强党的总领导、提升执政能力为核心的党建布局。在这一总体探索中,列宁国家治理思想为南斯拉夫、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道路的探索积累了经验,那就是突出共产党在国家治理的中轴作用,加强国家治理制度建设,引领文化治理的价值导向。在对苏维埃俄国国家——社会关系的整体把握中,列宁以国家为主导,加强国家在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另外,列宁在国家治理实践中,在坚持符合时代特征与现实国情、以人民利益为价值趋向、以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治理目标等若干原则前提下来探索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在国家治理的内容方法以及规律经验上,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均对南斯拉夫、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即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强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的核心作用、注重政治制度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以及运用整体辩证的科学方法论。由于列宁去世较早,中断了他继续探索苏维埃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几乎都没有把列宁的国家治理思想延续下去,从真正意义上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共产党诞生起,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人坚持列宁苏维埃国家治理探索的经验、原则、内容和方法,并把它们运用于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探索和建构之中,实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发展和创新。毛泽东等人吸取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初步成果以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施政经验,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和方法在社会主义中国艰辛探索实践中予以创造性运用,在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以及政党治理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思想宝库,虽然有些失误,但为以后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探讨国家治理奠定了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这一历史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人继承列宁对苏维埃国家治理初步探索的内容和方法,在毛泽东等人探索国家治理的经验和教训之上,立足于客观实际和发展实践,以整体和辩证的方法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相对于列宁的经济治理,这一时期的经济治理体系是重塑以生产力发展为核心的改革与开放的有机统一,相对于列宁的政治治理,这一时期的政治治理体系是构建以人民民主为核心的法治与制度的辩证统一,相对于列宁的文化治理,这一时期的文化治理体系是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文化革命与文化建设的有机统一,这一系统治理不仅继承了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内容和方法,而且还为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制度经验和文化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发展列宁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人的国家治理思想,针对西方治理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出现的问题,以及中国当前国家治理实践在多个领域和方面面临的若干挑战,科学赋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中国意蕴,在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治理以及政党治理、全球治理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诸多富有创见的新观点、新论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开启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新阶段,取得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巨大成就。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在中国新时代视域中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新篇章,深化了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规律的科学认知和自觉运用。在列宁国家治理思想之上,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进行探索和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观向前发展。国家治理观除了作为对国家治理的起源、本质、主体以及功能、一般规律等根本观点的把握之外,还包括对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体认。从历时性上看,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关系的体认经历了一个从政治导向型的全能治理、经济导向型的发展治理到共赢导向型的协同治理的嬗变过程。毛泽东时代是以国家统摄社会为特征的政治导向型的全能治理,改革开放以来到党的十八大之前,是以社会从国家中析出为特征的经济导向型的发展治理,新时代是以政党领导为内核的多元主体共治的协同治理。从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整体性上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继承、创新和发展了列宁国家治理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习近平推进国家治理提供了良好的时空坐标和历史方位,无论是在整体维度还是在方法维度,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都是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创新。在整体维度上,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进一步拓展了党的全面领导的视域和范围,不断巩固、完善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政治意蕴;进一步健全了“中国之治”的国家治理体系,完善了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制度载体和政权组织形式,实现了国家治理中国体和政体的辩证统一;进一步凸显了国家治理的民族化向度,强化了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的历史记忆、传统基因与价值意蕴。在方法论维度上,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坚持矛盾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价值思维等科学方法论,并把矛盾思维作为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的辩证维度、系统思维作为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的总体维度、战略思维作为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的方向维度以及价值思维作为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的关系维度,以四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促使了新时代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得到进一步地推进。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来看,国家治理是一个贯通历史——现实——未来的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在党的领导下,立足客观发展实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实现政党——国家——市场——社会的互动与共赢,达到国家富强民主、社会充满活力、个人素养提升的治理境界,进而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为人的解放、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制度保障和精神支撑,从而彰显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最终目标和价值旨趣!

李永娜[5](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1949-195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国家的一种软实力,国家认同能把整个国家共同体中的单个个体团结起来,对于维系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保障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最重要的政治前提,宣告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1949年到1956年是各民族人民对新中国产生国家认同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施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获得了广大人民真诚地支持和拥护。政治民主、社会稳定、经济得以恢复并发展的新中国获得了广大民众的高度认同,全面深入地探究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经验,既有助于深化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国家理论,又能为增强国民的国家认同感以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启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王朝统治时期的国家认同是“大一统”特色的古典国家认同;发展到近代社会,中华民族意识由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中国的国家认同逐渐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认同转变,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整合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增强了中国各个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得以建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对新中国的国家认同意识在异常艰难的国内外环境下开始萌芽、生长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面临着十分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通过实行强硬的对华政策,即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从根本上搞垮新中国。在国内,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相互交错,纷繁复杂,少数民族地区更是面临着民族分裂势力猖狂,政治参与冷漠、文化认同狭隘模糊等问题,为此需要从国家整体层面审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特殊性、文化特异性、政治归属性和利益整合性,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可能性。在错综复杂的现实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推进了剿匪反霸工作,稳定民族地区社会秩序;进行了民主建政工作,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各级政权机构,创造性地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民族的平等权利;积极疏通了民族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民族隔阂;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更好地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当家作主。各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得到了应有的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提供了政治保障。与此同时,党和政府还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慎重稳进”地实行土地改革,改良农具和农牧业生产技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建设,开展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工作,制定了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和税收优惠照顾政策,为少数民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夯实了经济基础。除此之外,党和政府还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以满足少数民族群体的主观需求和现实需要,加强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针对各种错误思想开展针锋相对的批判,广泛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积极营造国家认同的舆论氛围,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架设了坚实的文化支撑。总的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进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培育并筑牢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忠诚感,使少数民族群众对新中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产生了对新中国强烈的认同情感。这种成就的取得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毫不动摇维护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千方百计帮助少数民族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实现少数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等经验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设波澜壮阔,回顾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面临的种种挑战、采取的有力举措,并总结其取得的宝贵经验,为我们今天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建设必须准确把握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必须正确认识我国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用法制来保障民族团结。

孙冠敏[6](2020)在《新时代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山东省淄博市Z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性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三农”工作的主线,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前沿阵地。重视并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中国共产党始终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坚持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三农”各个领域,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突破口,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目前,中国处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口,但是“三农”领域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难题,脱贫攻坚需要决战决胜、重要农产品需要保障有效供给、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需要改善、农民增收渠道需要拓宽、农村各项制度需要深化改革、乡村治理机制需要健全完善,实现这些战略目标,无不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全面加强、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充分发挥。本文在总结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对当下的现实国情、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战略需要进行了基础性分析,选取了山东省淄博市Z镇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考察对象,从党员队伍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运行机制等方面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从个案研究中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方案。

赵亚楠[7](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级党组轵组织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组织力”是一个管理学和组织学的常用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把这一概念引入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领域中,“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思考和新定位,更是新时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新的发展,但广大农村地区“三农”问题日益突出,不容忽视。村级党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嵌入农村社会的最基层组织,是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和实现党的农村决策部署的坚实基础,其组织力的强弱影响着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新时代我们需要明确乡村振兴战略对村级党组织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对照这些要求村级党组织工作中存在的哪些问题,又如何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村级党组织的组织力,这些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按照村级党组织组织力的生成逻辑-内涵要求-存在问题和原因-路径建构这一逻辑先后顺序开展研究。同时借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研究视角分析村级党组织的结构-功能-组织力之间的关联,探究组织力的生成要素与逻辑,从而为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村级党组织组织力的措施做铺垫。首先,围绕村级党组织所处的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分析其在与环境交互中维持生存和发展的要素,在此过程中村级党组织包含多种结构要素和功能要素,分别构成整体结构和整体功能。而村级党组织组织力可视为其整体功能输出作用于结构自身和外在环境的效能。其次,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对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新要求。再次,通过对河南滑县M村和S村、上海崇明区长兴镇的P村与B村、云南红河县宝华镇的H村和J村等地的访谈调研,考察乡村振兴战略下村级党组织工作的现状,找到当前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最后,通过分析得出村级党组织需要对各项结构资源的规划、调整和重构,从而实现组织力的提升。探索出通过突出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服务功能和治理功能,找到提升村级党组织组织力的有效路径。

蒋雨沛[8](2020)在《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论断为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新方向。提升党的组织力的要求不仅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党在强化自身建设,领导人民开展民主革命,推进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获得的重要经验。本篇论文围绕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建设展开,一共由六章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新时代开展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背景及意义,梳理了当前国内对于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相关概念、组织力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提升组织力的路径选择等内容的研究现状,最后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主要是对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及其相关概念进行分析阐述,其中包括了组织和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和党的组织力、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等三组;第三章探索了无产阶级政党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过程,先是探源国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建设基层党组织的历史,其次回顾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基层党组织和提升组织力的成果,从过去的党建成果中吸取经验为新时期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做铺垫;第四章,主要阐述了当前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能力、自我革新能力、组织覆盖能力以及凝聚群众能力等四个方面具体展开;第五章以问题为导向,针对组织力建设进程中呈现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从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组织体系建设以及服务能力建设四个方面着手,严格组织生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健全组织工作制度,完善组织体系,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在党内外的影响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第六章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内容作总结,并反思本篇论文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文聪[9](2020)在《新时代我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类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它承担着带领广大农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崇高使命。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对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当代中国国情,着眼新时代我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要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基层党建的理论为指导,全面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历程,并对取得的成就和主要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本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凝聚力不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有所欠缺、党员干部难以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等问题与不足,并从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重视不够、组织设置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变化、基层党组织作风建设不扎实、党员自身素质欠缺等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本文对标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要求,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提出了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途径,一是要以“大党建”的思路创新农村党建工作,确保党建工作既要引导保障农民自治权利实现,又要监督和保障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还要服务、整合、协调各种利益诉求的基本要求;二是要通过深化乡镇领导体制改革、科学制定基层组织权力运行机制、激活基层党建工作机制等推进农村党组织体制机制改革;三是要以培育专业基层党务工作者、重视农村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基层文化与党建工作协调融合为抓手,创新新时代农村党组织活动方式与内容。

陈星星[10](2020)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及评估体系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 ——基于连江县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这为基层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作用指明了新的目标和方向。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治理的关键部分,整个农村发展的领导核心,其组织形式、组织能力影响到整个农村基层治理工作,甚至影响到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在新时代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评估体系的五个维度:党组织政治力、党组织凝聚力、党组织服务力、党组织执行力、党组织创新力,在现实中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进行更科学的测评,以更有针对性的指导相关工作。通过实证研究对问卷做信度、效度检验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经过验证模型能够用来测量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接着在连江县进行抽样调研以探究目前组织力的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党员干部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两委”职责分工不明确、党组织结构发展不平衡、党支部监督缺位、农村党员思想相对保守等。对此本文提出对策:要提高“领头雁”队伍素质,增强党组织政治力;发挥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增强党组织服务力;保障物资与严格监督并行,增强党组织执行力;鼓励创新理念与工作方式,增强党组织创新力。

二、加强思路创新 维护群众利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思路创新 维护群众利益(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2.3 有待拓展之处
    1.3 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3.2 现代决策理论
        1.3.3 现代思维科学和现代系统论
        1.3.4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2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概念缘起和生成根基
    2.1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概念缘起
        2.1.1 方法、思维和决策
        2.1.2 决策思维方法
        2.1.3 新时代
        2.1.4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
    2.2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生成根基
        2.2.1 文化滋养
        2.2.2 理论积淀
        2.2.3 实践基础
        2.2.4 个人条件
3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构成要素
    3.1 战略思维方法
        3.1.1 战略思维方法是战略决策的必然要求
        3.1.2 何谓战略思维方法
        3.1.3 战略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3.2 创新思维方法
        3.2.1 创新思维方法是非常规决策的必然要求
        3.2.2 何谓创新思维方法
        3.2.3 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3.3 辩证思维方法
        3.3.1 辩证思维方法是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
        3.3.2 何谓辩证思维方法
        3.3.3 辩证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3.4 法治思维方法
        3.4.1 法治思维是依法决策的必然要求
        3.4.2 何谓法治思维方法
        3.4.3 法治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3.5 底线思维方法
        3.5.1 底线思维方法是风险决策的必然要求
        3.5.2 何谓底线思维方法
        3.5.3 底线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4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构成机理
    4.1 子方法与子方法的相互联系
        4.1.1 哲学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
        4.1.2 现实依据: 决策活动类型的统一性
        4.1.3 具体内容: 通过不同中介实现联系
        4.1.4 模型呈现: 直观把握联系方式和内容
    4.2 子方法与方法系统的相互依存
        4.2.1 子方法制约着方法系统
        4.2.2 方法系统主导着子方法
    4.3 方法系统与系统环境的相互作用
        4.3.1 方法系统的环境
        4.3.2 相互作用的条件与中介
        4.3.3 系统环境影响着方法系统
        4.3.4 方法系统改变着系统环境
        4.3.5 方法系统的演化
5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实践运用
    5.1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5.1.1 分析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依据
        5.1.2 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体系
        5.1.3 谋划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具体措施
    5.2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要求
        5.2.1 运用子方法的基本要求
        5.2.2 运用方法系统的一般程序
        5.2.3 坚持综合运用的总体原则
    5.3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价值
        5.3.1 价值前提:具有价值的必要条件
        5.3.2 价值内容:对不同主体的具体价值
        5.3.3 价值实现:成为人民群众手中的有力武器
        5.3.4 价值评价:方法系统不是万能的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 ——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中国武术研究述评
        1.3.1.1 武术的起源和概念研究
        1.3.1.2 武术的价值和定位研究
        1.3.1.3 武术的保护和发展研究
        1.3.2 地域武术研究述评
        1.3.3 武术人类学研究述评
        1.3.4 民间武术研究述评
    1.4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4.1 概念界定
        1.4.1.1 民间武术
        1.4.1.2 自由
        1.4.1.3 秩序
        1.4.1.4 自由与秩序的辩证
        1.4.2 理论基础
        1.4.2.1 四因说
        1.4.2.2 自然秩序理论
        1.4.2.3 社会控制理论
        1.4.2.4 国家治理理论
    1.5 研究问题与创新
        1.5.1 研究问题
        1.5.2 研究创新
        1.5.2.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5.2.2 研究思路的创新
        1.5.2.3 学术观点的创新
    1.6 研究对象与方法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方法
        1.6.2.1 文献研究法
        1.6.2.2 田野调查法
        1.6.2.3 历史分析法
        1.6.2.4 案例研究法
        1.6.2.5 口述史方法
    1.7 研究思路与内容
        1.7.1 研究思路
        1.7.2 研究内容
    1.8 研究重点与难点
        1.8.1 研究重点
        1.8.2 研究难点
2 历史与田野:江苏沛县的历史文化与区域图景
    2.1 历史情景中的田野
    2.2 地理场景中的田野
    2.3 现实图景中的田野
    2.4 沛县域景中的武术
3 演进与变迁:江苏沛县武术的历史考察
    3.1 古代沛县武术(秦汉—1840年)
        3.1.1 古代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1.2 古代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1.2.1 兵操演练
        3.1.2.2 隐匿民间
        3.1.2.3 寓于舞中
        3.1.3 古代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1.3.1 战事之需
        3.1.3.2 武举制度
        3.1.3.3 任侠尚武
        3.1.4 古代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1.4.1 统一天下
        3.1.4.2 治国理政
        3.1.4.3 竞逐自由
    3.2 近代沛县武术(1840年—1949年)
        3.2.1 近代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2.2 近代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2.2.1 流转授拳
        3.2.2.2 民间结社
        3.2.2.3 湖团组织
        3.2.3 近代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2.3.1 自然环境
        3.2.3.2 政权迭变
        3.2.3.3 社会变迁
        3.2.4 近代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2.4.1 驱除鞑虏
        3.2.4.2 强国强种
        3.2.4.3 自由放任
    3.3 现代沛县武术(1949年—2000年)
        3.3.1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
        3.3.1.1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3.1.2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3.1.3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3.1.4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3.2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
        3.3.2.1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3.2.2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3.2.3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3.2.4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4 当代沛县武术(21世纪—至今)
        3.4.1 当代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4.2 当代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4.2.1 竞技武术
        3.4.2.2 群众武术
        3.4.2.3 学校武术
        3.4.3 当代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4.3.1 国家战略
        3.4.3.2 政策利好
        3.4.3.3 续写传统
        3.4.4 当代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4.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4.4.2 搞活沛县武术产业
        3.4.4.3 提升全民健身健康
        3.4.4.4 助力地域品牌建设
        3.4.4.5 参与现代社会治理
4 记忆与表达:江苏沛县武术的门派纷呈
    4.1 沛县武术门派的历史形成
    4.2 沛县武术门派的纷呈图景
        4.2.1 纷呈图景
        4.2.2 地理分布
        4.2.3 传承谱系
    4.3 沛县武术门派的拳械套路
        4.3.1 沛县武术内容存量丰厚
        4.3.2 沛县武术器械五花八门
    4.4 沛县武术门派的拳种特点
    4.5 民间武术门派的纷呈根源
        4.5.1 家国同构的政治思维是武术门派纷呈的重要因素
        4.5.2 血缘宗法的传承脉络是武术门派纷呈的制度根源
        4.5.3 宋明理学的文化内核是武术门派纷呈的思想源泉
        4.5.4 门户空间的社会建构是武术门派纷呈的动力机制
        4.5.5 偏于一偶的武学追求是武术门派纷呈的直接动因
5 追问与悬搁:民间习武所为何来?
    5.1 始末缘起:自由的嵌入
    5.2 反本溯源:自由的追问
    5.3 实证考察:自由的达成
6 扩张与制约:民间武术的社会控制
    6.1 民间武术中的自由扩张
        6.1.1 自利则生
        6.1.2 以正求反
        6.1.3 自由扩张
    6.2 社会控制中的民间武术
        6.2.1 利他方能利己
        6.2.2 制衡利益格局
        6.2.3 正义穿插其中
7 平衡与秩序:民间武术的国家征用
    7.1 国家强权与军事征用
    7.2 国家形象与政治征用
    7.3 立德树人与育人征用
    7.4 全民健康与身体征用
8 从自由到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机制
    8.1 精英行动
        8.1.1 武术精英在社会秩序构建中的行动策略
        8.1.1.1 日常生活交往积累了良好的乡性
        8.1.1.2 原发性人力资本增加了社会威望
        8.1.1.3 介入村落公私事务树立公共威望
        8.1.2 武术精英在基层协商民主中的行动策略
        8.1.3 武术精英在村落纠纷调解中的行动策略
    8.2 地方社会
        8.2.1 湖田之争与地方社会
        8.2.1.1 建国前湖田之争
        8.2.1.2 建国后湖田之争
        8.2.1.3 事件之何以形成
        8.2.2 门派林立与地方社会
        8.2.2.1 门派林立彰显社会伦理规训
        8.2.2.2 武术门派参与村落社会治理
        8.2.2.3 武术门派协同调试社会秩序
    8.3 国家在场
        8.3.1 国家权力机构与民间武术
        8.3.2 国家权力代理人与民间武术
        8.3.3 国家权力符号与民间武术
    8.4 相互在场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访谈提纲Ⅰ
附录2 :访谈提纲Ⅱ
附录3 :访谈提纲Ⅲ
附录4 :碑文选录Ⅰ
附录5 :碑文选录Ⅱ
附录6 :碑文选录Ⅲ
附录7 :碑文选录Ⅳ
附录8 :文件Ⅰ
附录9 :文件Ⅱ
附录10 :民事纠纷案例Ⅰ
附录11 :民事纠纷案例Ⅱ
附录12 :口述访谈选录
学习简历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研究 ——以连云港市赣榆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相关内涵
    2.1 传统乡贤与新乡贤
        2.1.1 传统乡贤概念
        2.1.2 新乡贤的概念
        2.1.3 传统乡贤与新乡贤的区别
    2.2 乡村治理
        2.2.1 乡村治理的概念
        2.2.2 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
    2.3 新乡贤与乡村社会治理
        2.3.1 起到乡村治理的桥梁、智库、榜样作用
        2.3.2 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带领村民共同富裕
        2.3.3 引领时代风尚倡导文明乡风
        2.3.4 完善乡村治理模式有效实行“软治理”
        2.3.5 有序带领村民应对公共危机事件
        2.3.6 引导村民保护环境树立绿色发展观
第3章 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现状
    3.1 连云港市赣榆区基本情况
    3.2 连云港市赣榆区新乡贤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3.3 连云港市赣榆区新乡贤文化建设情况
        3.3.1 创新荐评机制,精心遴选的新乡贤
        3.3.2 真情关爱扶持,着力营造礼遇氛围
    3.4 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成果
        3.4.1 激活乡贤力量,充分发挥“桥梁”“智库”“榜样”三大作用
        3.4.2 着眼时代实践,积极引领时代新风
第4章 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遇到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4.1 遇到的困境
        4.1.1 与乡村治理主体关系尴尬
        4.1.2 本土与在外新乡贤比例失衡
        4.1.3 部分乡贤组织未有效发挥作用
        4.1.4 新乡贤群体构成存在缺陷
    4.2 成因分析
        4.2.1 乡村精英人才不断外流
        4.2.2 乡村治理内容的复杂多元
        4.2.3 乡村治理主体的低效能
        4.2.4 返乡优惠政策吸引力不足
        4.2.5 新乡贤培育制度不够完善
第5章 加强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对新乡贤的挖掘培育力度
        5.1.1 多方位挖掘新乡贤资源
        5.1.2 加强对新乡贤的培养
        5.1.3 增强乡民对新乡贤的认同感
    5.2 加大新乡贤优惠政策提高政府激励扶持力度
        5.2.1 出台吸引新乡贤回乡投资的扶持政策
        5.2.2 完善待遇激励机制
        5.2.3 建立健全新乡贤创业平台
    5.3 构建管理机制科学化管理新乡贤
        5.3.1 完善选评机制选出干事创业新人才
        5.3.2 建立考核机制确保新乡贤有所作为
        5.3.3 健全监督机制避免损害人民利益
    5.4 发挥新乡贤文化力量维护基层和谐稳定
        5.4.1 发挥新乡贤文化与基层党组织的合力
        5.4.2 利用新乡贤文化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5.4.3 推进村规民约与政府法治相融合
        5.4.4 推动新乡贤文化涵养文明乡风建设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二、国外研究回顾及其发展动态
        三、研究趋势的研判
    第三节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路、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特色
第二章 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
    第一节 国内外学界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关系的解释
        一、西方“列宁学”的误读
        二、国内学界的相关评价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国家观的历史逻辑
        一、批判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
        二、科学国家观的萌生
        三、科学国家观的发展和完善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国家观的主要内容
        一、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二、国体与政体统一论
        三、真正共同体:以国家回归社会为特征的“自由人联合体”
    第四节 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发展的主要体现
        一、深化国家本质与职能研究,以国家本质规定治理的本质
        二、发掘国家政体理论,以国家公共性体现治理的功能
        三、深化作为国家形态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研究
        四、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国家消亡观,以国家发展引领治理的指向
    小结
第三章 列宁探索苏维埃国家治理的语境和历程
    第一节 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对俄国“改良论”的批判和“革命式”的论证
        一、以“两种道路”解决俄国资本主义的“命运”问题
        二、批判“改良论”以及论证“革命式”道路的可行性
    第二节 列宁探索苏维埃国家治理的时代语境
        一、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国际背景
        二、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国内形势
    第三节 列宁探索苏维埃国家治理的发展历程
        一、实施新经济政策前的国家治理
        二、实施新经济政策后的国家治理
    小结
第四章 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
    第一节 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丰富内容
        一、经济治理: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的合作社经济与对外贸易的辩证统一
        二、政治治理:以民主与法制为核心的机构改革和制度构建的有机统一
        三、文化治理:以文化革命与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建设意识形态和发展教育的有机统一
        四、政党治理:以加强党的总领导、提升执政能力为核心的党建布局
    第二节 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基本经验
        一、组织与政党:以俄共(布)为中轴带动治理
        二、政治与制度:以国家制度保障、提升治理效率
        三、文化与价值:以马克思主义凝聚力量、整合社会思潮
    第三节 以国家为主导的国家——社会关系
    小结
第五章 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列宁探索苏维埃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
        一、以符合时代与现实国情为基础
        二、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导向
        三、以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治理目标
    第二节 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科学方法论
        一、整体论:全球视野与系统诊疗
        二、辩证法:矛盾分析中的批判、超越与建构
        三、实践思维方式:把握“历史——现实”框架与实践逻辑
    第三节 列宁探索苏维埃国家治理的现实启示
        一、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探索民族化道路
        二、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必须加强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的核心作用
        三、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必须注重政治制度体系的建构和完善
        四、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必须运用整体辩证的科学方法论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人推进国家治理的理论和实践
    第一节 新中国毛泽东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继承与运用
        一、毛泽东对国家治理的时代把握和艰辛探索
        二、毛泽东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创造性运用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推进与实践
        一、经济治理体系:以生产力发展为核心的改革与开放的统一
        二、政治治理体系:以人民民主为核心的法治与制度的统一
        三、文化治理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文化革命与文化建设的统一
    第三节 新时代习近平开创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新篇章
        一、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语境
        二、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从政治导向型的全能治理、经济导向型的发展治理到共赢导向型的协同治理
        一、政治导向型的全能治理:以国家统摄社会为特征的国家——社会关系
        二、经济导向型的发展治理:以社会从国家中析出为特征的国家——社会关系
        三、共赢导向型的协同治理:以政党领导为内核的多元主体共治格局
    小结
第七章 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视域下习近平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一、有机联系:“六个统一”
        二、主要区别:一致基础上的差异与习近平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创新
        三、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注重治理体系与能力的有机统一
    第二节 方法论视域下习近平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运用与创新
        一、矛盾思维: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的辩证维度
        二、系统思维: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的总体维度
        三、战略思维: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的方向维度
        四、价值思维: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的关系维度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和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述评
    1.3 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1.3.2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1.3.3 社会认同理论
        1.3.4 国家认同理论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历史渊源
    2.1 王朝统治时期的华夷之辨
    2.2 大一统特色的古典国家认同
    2.3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3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现实条件
    3.1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面临的复杂形势
        3.1.1 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
        3.1.2 各民族之间的历史隔阂
        3.1.3 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3.2 阻碍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不利因素
        3.2.2 文化心态单一
        3.2.3 政治参与冷漠
        3.2.4 领土意识模糊
    3.3 推动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有利因素
        3.3.1 各民族共同开拓的辽阔疆域
        3.3.2 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3.3.3 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新中国
4.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政治保障
    4.1 剿匪斗争的开展
        4.1.1 匪患的危害
        4.1.2 匪患的肃清
    4.2 国家政权机构的建立
        4.2.1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4.2.2 各级人民政府
        4.2.3 各级民族工作机构
    4.3 民族关系的疏通
        4.3.1 中央民族访问团到民族地区访问
        4.3.2 少数民族参观团到内地参观
    4.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4.4.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早期探索
        4.4.2 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成立
    4.5 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4.5.1 培养原则
        4.5.2 培养途径
5.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经济基础
    5.1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
        5.1.1 “慎重稳进”地实行土地改革
        5.1.2 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1.3 多方面扶助农牧业生产
    5.2 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建设
        5.2.1 基础设施的兴建
        5.2.2 工业企业的建立
    5.3 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工作
        5.3.1 贸易经营机构的设置
        5.3.2 农牧土特产品的购销
        5.3.3 民族特需商品的经营
    5.4 实施少数民族地区财税优惠政策
        5.4.1 财政优惠政策
        5.4.2 税收优惠政策
6.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文化支撑
    6.1 推进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6.1.1 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6.1.2 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6.1.3 营造各族人民国家认同的舆论氛围
    6.2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
        6.2.1 发展和提升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6.2.2 传承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6.3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6.3.1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
        6.3.2 妥善处置影响民族团结的各类问题
    6.4 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
        6.4.1 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6.4.2 推动宗教制度民主改革
        6.4.3 团结少数民族宗教界人士
7.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经验与启示
    7.1 基本经验
    7.2 现实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新时代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山东省淄博市Z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和意义
        1. 研究缘起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3. 本文创新
一、新时代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必要性
    (一) 新时代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
        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想
        2. 十八大以前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想理论
        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创新
    (二) 新时代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实必要性
        1.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深刻思考
        2. 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
        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
二、新时代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成绩、问题及成因
    (一) 山东省淄博市Z镇的基本情况
    (二)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的成绩
        1. 强化积分管理,激活党员“红色基因”
        2. 抓好“领头雁”,打造“钢铁班子”
        3. “议政理事暨党员活动日”常态化,增强组织凝聚效力
        4. 引领农村土地流转,强健党支部经济建设能力
    (三)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2. 农村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3. 农村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的成因
        1. 城镇化过程中人才外流致使农村党组织的后备力量不足
        2. 农村党员权利重视程度不够
        3. 农村党员干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
        4. 村“两委”权力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5. 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还未完全消除
三、新时代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探析
    (一) 以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为核心
        1. 将党的政治建设落实到农村基层
        2. 强化对村级各类组织的政治领导
    (二) 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
        1. 全方位扩展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
        2. 落实落地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三) 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
        1. 严把农村党员发展入口关
        2. 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
        3. 改进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服务
        4. 稳妥有序处置不合格党员
    (四) 以打造过硬农村干部队伍为关键
        1. 选优配强农村领导班子和带头人
        2.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3. 合理激励约束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五) 以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为保障
        1. 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
        2. 构建和谐有效的村“两委”关系
        3. 加强对农村党组织建设的物质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乡村振兴背景下村级党组轵组织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1.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基本内涵研究
        2. 关于提升农村党组织组织力重要意义研究
        3. 关于对当前农村党组织组织力存在问题研究
        4. 关于对影响农村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原因研究
        5.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主要路径研究
        6. 评述与展望
    (三)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 研究目标
        2. 研究方法
        3. 本文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四) 调研案例基本情况
        1. 案例选取缘由
        2. 调研基本思路
        3. 调研村的基本情况
    (五) 相关概念的界定
        1. 村级党组织
        2. 组织力
        3. 乡村振兴战略
        4. 结构功能主义作为一种研究视角的嵌入
一、村级党组织组织力的生成逻辑
    (一) 村级党组织的结构要素
        1. 宏观结构要素
        2. 中观结构要素
        3. 微观结构要素
    (二) 村级党组织的功能构成
    (三) 村级党组织结构功能调试下组织力的生成
二、乡村振兴战略对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出的新要求
    (一) 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地位,提升乡村振兴的政治领导力
    (二) 夯实党在农村的组织基础,增强乡村振兴的思想引领力
    (三) 坚持以服务人民为中心,增强乡村振兴的群众凝聚力
    (四) 发挥政治和组织优势,提升在乡村振兴中的动员整合能力
    (五) 坚持以协同发展为使命,增强乡村振兴的改革发展推动力
三、当前村级党组织组织力:现状、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 当前村级党组织组织力的现状分析
        1.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级党组织所处的整体社会环境
        2.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取得的成效
        3. 各地区村级党组织建设呈现非均衡特点
    (二) 当前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问题
        1. 政治领导力发挥不充分
        2. 组织引领力有待于加强
        3. 群众号召力功能不突出
        4. 发展推动力发挥不足
    (三) 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 村级党组织主体责任不落实削弱了组织力提升的组织基础
        2. 城镇化进程削弱了农村党组织的社会治理功能
        3. 不良的社会文化风气弱化了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的思想基础
        4. 农村经济发展受限削弱了村党组织功能发挥的物质基础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村级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路径选择
    (一) 突出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强化政治领导核心作用
        1. 发挥村级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保证乡村振兴发展的正确方向
        2. 强化村级党组织政治工作能力,始终保持政治定力
        3. 补齐党内政治生活短板,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二) 突出村级党组织的组织功能,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体系
        1. 推进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不断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2. 优化村级党组织内部环境,不断提高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3. 加强农村党组织队伍建设,不断造就一支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主力军
    (三) 突出村级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凝聚力与号召力
        1. 密切村级党组织与农民沟通联系,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2. 推进村级党组织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四) 增强村级党组织的治理能力,提升发展推动力
        1. 动员农村各主体力量,增强人才队伍建设
        2. 有效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社会基础
        3.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经济功能,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力
五、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8)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及综述
        1.2.1 关于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相关概念研究
        1.2.2 关于当前组织力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1.2.3 关于全面提升基层组织力的路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相关理论与概念分析
    2.1 组织与党的基层组织
        2.1.1 组织
        2.1.2 党的基层组织
    2.2 组织力与党的组织力
        2.2.1 组织力
        2.2.2 党的组织力
    2.3 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2.3.1 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2.3.2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第三章 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建设历程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探索历程
        3.1.1 马克思恩格斯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探索
        3.1.2 列宁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探索
    3.2 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建设历史进程
        3.2.1 建国前对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建设的探索
        3.2.2 新中国成立后对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建设的经验总结
        3.2.3 改革开放以来对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建设的丰富发展
第四章 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建设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4.1 政治领导力不足
        4.1.1 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落实不到位
        4.1.2 党员干部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4.2 自我革新力不足
        4.2.1 基层领导班子素质有待提高
        4.2.2 党员发展工作质量不高
    4.3 组织覆盖力不足
        4.3.1 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存在盲区
        4.3.2 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有效覆盖不足
    4.4 群众凝聚力不足
        4.4.1 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意识缺失
        4.4.2 基层党员干部服务能力不足
    4.5 原因分析
        4.5.1 客观原因
        4.5.2 主观原因
第五章 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的对策
    5.1 突出政治功能建设
        5.1.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5.1.2 正确把握政治方向
        5.1.3 健全责任监督机制
    5.2 突出党员队伍建设
        5.2.1 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
        5.2.2 提高党员发展质量
    5.3 突出组织体系建设
        5.3.1 扩大组织覆盖程度
        5.3.2 提高工作有效覆盖
    5.4 突出服务能力建设
        5.4.1 加强党员干部培训
        5.4.2 严格执行群众工作纪律
        5.4.3 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新时代我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3.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主要概念界定
        1.新时代的界定
        2.农村基层及农村基层党组织概念的界定
        3.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要求
二、我国农村党建工作的理论依据及状况
    (一)我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农村基层党建学说
        2.我国历任领导人关于农村基层党建的理论
        3.习近平关于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理论
    (二)新时代我国农村党建工作的主要发展历程和经验
        1.新时代我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发展历程
        2.新时代我国农村基层党建的主要成就
        3.新时代我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经验
三、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新时代我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够强
        2.农村基层党组织欠缺高质量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3.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二)新时代我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重视不够
        2.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设置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3.组织作风建设不扎实
        4.农村党员自身素质欠缺使得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
四、新时代加强我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途径
    (一)以“大党建”的思路创新农村党建工作
        1.“大党建”思路的内涵
        2.“大党建”思路的特征
    (二)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体制机制改革
        1.健全乡镇领导体制机制
        2.科学制定基层组织权力运行机制
        3.激活基层党建工作机制
    (三)创新农村党组织活动方式与内容
        1.重视农村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培育专业基层党务工作者
        3.加强基层文化与党建工作协调融合
五、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10)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及评估体系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 ——基于连江县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和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评价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一)组织力的概念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概念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概念
    二 理论基础
        (一)中央历代领导集体的党建思想
        (二)服务型政府相关理论
        (三)公共组织理论及借鉴
第二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评估体系构建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评估体系的模型构想
    二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评估指标的内在结构关系探究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评估指标的变量阐释与定义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评估体系的内在关系探究
第三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评估指标的实证研究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评估指标量表的建构
        (一)党组织政治力的测量指标
        (二)党组织凝聚力的测量指标
        (三)党组织服务力的测量指标
        (四)党组织执行力的测量指标
        (五)党组织创新力的测量指标
    二 问卷的预调研
        (一)预调研问卷的发放
        (二)预调研问卷的项目分析
    三 正式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四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变量的信效度检验
        (一)信度检验
        (二)效度检验
    五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模型结构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第四章 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现状研究
    一 连江县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评估
        (一)连江县基本情况简介
        (二)样本基本构成分析
        (三)连江县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总体情况
    二 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二)“两委”职责分工不明确,党支部核心作用减弱
        (三)党组织结构发展不平衡
        (四)党支部监督缺位,政治生态受污染
        (五)农村党员思想相对保守,党组织创新激励不足
第五章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路径思考
    一 提高“领头雁”队伍素质,增强党组织政治力
    二 发挥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增强党组织凝聚力
    三 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增强党组织服务力
    四 保障物资与严格监督并行,增强党组织执行力
    五 鼓励创新理念与工作方式,增强党组织创新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连江县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连江县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加强思路创新 维护群众利益(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研究[D]. 张伟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11)
  • [2]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 ——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D]. 薛浩.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3]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研究 ——以连云港市赣榆区为例[D]. 孙刚. 湘潭大学, 2020(02)
  • [4]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D]. 孙国栋. 安徽大学, 2020(07)
  • [5]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1949-1956)[D]. 李永娜.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6]新时代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山东省淄博市Z镇为例[D]. 孙冠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乡村振兴背景下村级党组轵组织力提升研究[D]. 赵亚楠.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建设研究[D]. 蒋雨沛.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9]新时代我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研究[D]. 文聪. 长江大学, 2020(02)
  • [10]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及评估体系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 ——基于连江县的调查分析[D]. 陈星星.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加强思想创新,维护群众利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