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引文索引看大学期刊学术质量

从引文索引看大学期刊学术质量

一、从引文指标看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谢云东[1](2021)在《基于编委和引文指标的学术期刊影响力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科技期刊,特别是学术性期刊,作为知识传播、科学交流以及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展现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竞争力和科学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问题十分关注,特别在当前一流学科培育与建设背景下,学术期刊影响力测度研究显得尤为关键。众所周知,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度量需要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任何一个指标都不能独立承担期刊评价工作。然而,当前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单一的传统引文指标,其仅仅从引文维度研究科学活动。虽然期刊编委特征尤其是编委学术成就逐渐被视为了解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途经,但现有研究对其探讨的深度和广度仍然不够。因此,本文在深入挖掘多维编委数据的基础上,将编委维度和引文维度的评价指标相结合,以综合分析学术期刊影响力,并对其评价效果进行了研究。本研究首先立足于引文维度,以运筹学与管理科学领域46种样本期刊为评价对象,综合考虑基于WoS和Scopus引文数据库开发的传统引文指标,重点研究其中15个指标的来源、定义、优势及缺陷;本文主要分析这两个数据库传统引文指标的评价结果及其相关程度,进而探讨这些指标在识别同行评议期刊列表(UTD24期刊)方面的有效性。其次,本研究利用编委等级、不同等级编委规模、编委学术成就等多维数据来构建编委学术指数,进而基于编委学术指数评估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本文不仅分析不同编委学术指数在运筹学与管理科学领域期刊的评价结果,而且系统地分析这些指标的评价效果。最后,本文以运筹学与管理科学领域期刊为例,结合筛选后的编委学术指数和传统引文指标,从引文和编委两个维度综合评估期刊影响力;本研究不仅使用熵权TOPSIS法、CRITIC-VIKOR法和幂Bonferroni平均算子法等两两集成的评价方法,而且利用经典的模糊Borda法对这三个方法的结果进行组合评价。此外,本文对所有指标及方法的评价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所示。(1)基于WoS和Scopus引文数据库开发的传统引文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除了 CHL和CngHL,其他传统引文指标之间均呈积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和较强的相关性,即WoS和Scopus引文数据库的引文指标之间呈现显着的一致性,并且这些指标在评价期刊影响力方面具备可比性和可替代性。进一步以6种UTD24期刊列表为评估基准发现,AIS和SJR评价表现最为优异,而CngHL评价效果最差。(2)通过编委等级、不同等级编委规模和编委学术成就来构建编委学术指数,不仅运用了基于客观文献数据的定量评价方法,而且结合了同行专家评议这一定性评价方法,能够更为合理科学地测度学术期刊影响力。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编委学术指数在评估学术期刊影响力方面基本合理可靠,并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有着差异化价值。此外,评估这些指标排序结果后发现,基于篇均引用次数的编委学术指数ETSI(x)评价效果最为出色,而ETSI(p)表现最差。(3)通过模糊Borda法对熵权TOPSIS法等两两集成方法的结果进行组合评价,不仅能够综合分析基于编委和引文维度的指标,而且可以充分考虑指标的信息量和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更为系统可靠地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研究表明,模糊Borda法和幂Bonferroni平均算子法的综合评价效果最为出色;熵权TOPSIS法和CRITIC-VIKOR法也保持着较高地识别顶级期刊的能力。最后本文进一步总结出:相对于其他指标及综合评价方法,AIS和SJR在识别运筹学与管理科学领域顶尖期刊方面更为有效。本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运用编辑计量和引文分析:等理论,系统研究了学术期刊影响力的综合评价问题,丰富和发展了编辑计量学和学术期刊评价方面的相关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2)深入分析了考虑编委学术指数和传统引文指标的学术期刊影响力综合评价问题,相关结论能够为有关部门推动一流期刊建设、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优化科研考核体系提供决策参考。

韩敏[2](2020)在《明代《楚辞》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汉代起,《楚辞》的传播和接受即一直绵延不绝,成为一种特别的文化现象,几乎贯穿了我国整个传统时代。而明代的《楚辞》接受自前代沉寂之后,在理学等思潮的影响下又表现出新的特点,呈现出新的发展格局。本文即在学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明代的《楚辞》传播存在显着的地域性差异,表现为南多北少的格局。而明代阅读《楚辞》的读者群体也较为广泛,上至皇室下至基层大众,皆有阅读《楚辞》的事例。此外,借助于藏书家丰富的藏书量及先进的刻印技术,《楚辞》文本得以在日益进步的印刷术的支持下刻印流传开来,并逐渐扩散到社会各个阶层。最后,从学术特点上来看,明代学者侧重从个人体悟来解读《楚辞》,开创了评、注合一的新模式。从文学特点上来看,“楚风”的盛行离不开《楚辞》在明代的广泛传播。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概述明前《楚辞》传播与接受的几个重要阶段,并对接受《楚辞》的重要人物的接受观进行了分析。本章认为《楚辞》的传播和接受在各个时期均有不同,从汉代开始,“以经解骚”的风气逐渐形成,至南朝萧梁时的昭明太子萧统首先打破了传承数百年以来的“以经解骚”的传统,对《楚辞》华丽的文采、浪漫的文风、比兴手法的运用等美学价值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之后唐宋元时期皆根据时代背景的不同,对屈骚的接受即存在贬抑与赞颂并存的局面。第二章对《楚辞》在明代广泛传播的原因、传播地域及传播循环模式等情况进行探讨,分析认为明代《楚辞》的广泛传播,是受到诸如读者、原料供应商、印刷商、书坊主等众多人员和社会各阶层在内的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的共同作用下才兴盛起来的,离开了其中任意一个环节,对其的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同时,通过对明代刊刻的《楚辞》的刻印地点的分析,笔者认为明代的《楚辞》传播存在显着的地域性差异。最后,借鉴法国书籍史家达恩顿先生的“传播循环模式”理论,对《楚辞》在明代的传播循环模式进行分析。第三章主要论述明代《楚辞》传播与接受的主体,即《楚辞》读者的阅读情况,主要分为皇室成员阅读、士人生员阅读、大众读者阅读和李氏朝鲜读者的阅读四个类型。分析认为从现有史料来看,明代《楚辞》阅读的主体较为广泛,上至皇室下至基层大众,皆有阅读《楚辞》的事例,特别是儒学文化圈的李氏朝鲜王朝读者,也有深谙《楚辞》的庞大的读者群体。他们都从《楚辞》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为自身从事赋体文学的创作奠定了基础。第四章通过对明代藏书家收藏、借阅、刊刻与传抄《楚辞》,以及《楚辞》在明代的刊刻与买卖情形,《楚辞》借助私学讲授的大众传播情况进行论述,探讨了《楚辞》在人际传播、交换渠道、流通渠道等方面的传播情况。分析认为借助于藏书家丰富的藏书量及校勘的精美,《楚辞》文本得以在日益进步的印刷术的支持下刻印流传开来,并逐渐扩散到各个阶层。第五章以明代学术发展脉络为轨迹,考察明代各个文学流派的《楚辞》接受情况。分析认为明初,朱熹的理学思想占据主导,使得《楚辞》的接受即长期笼罩在朱熹的理学思想的影响之下。其后,以李东阳等人为代表的“师古派”兴起,使得《楚辞》的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的机遇。然而,“师古派”仍未脱离理学思想的影响。明代后期,阳明心学思想开始统治明代文坛,“师心派”开始兴起,对旧注大胆质疑,提出了许多创见,为《楚辞》接受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此时期《楚辞》评点类作品也开始兴盛起来。最后,明末东林党人以君子、小人之理念接受《楚辞》,成为开启经世致用的理念研究《楚辞》的开端。第六章对明代《楚辞》传播和接受的特点进行探究,分析认为从学术特点上来看,明代学者侧重从个人体悟来解读《楚辞》,不迷信前人的注解,同时集评类着作开始盛行起来,开创了评、注合一的新模式。从文学特点上来看,“楚风”的盛行离不开《楚辞》在明代的广泛传播。

徐传舰[3](2020)在《基于LDA的国内图书情报学学科交叉及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科领域纷繁复杂,知识门类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不断趋向综合,只研究单一学科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因此面向多学科的研究逐步发展起来。本文利用LDA主题模型研究国内图书情报学学科交叉现状及演化态势,主要分为以下5步:(1)下载CSSCI数据库图书情报学10种核心期刊近十五年共35472篇文献的题录信息,利用自编程序提取这些文献的参考文献对应的期刊名,并归类到相应学科。(2)形成学科交叉三级指标,确定管理学、法学、医学3个学科为图书情报学的三个交叉学科,利用python程序爬取近十五年这3个学科论文的摘要86075篇。(3)使用jieba分词软件对获取的摘要进行分词,利用Notepad++进行数据清洗。(4)基于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运用困惑度确定模型主题数目,通过LDA提取3个学科近十五年的研究主题,根据主题-词项概率分布文件进行主题标识,根据文档-主题概率分布文件计算各个主题的主题强度,对与国内图书情报学交叉的学科主题进行具体分析。(5)引入时间因素,厘清图书情报学与三个学科的交叉文献隐含的知识信息,依据主题强度分布情况对主题演化态势进行分析,为相关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和科研选题提供依据。研究发现:管理科学、经济社会、网络安全、政府职能、专利技术、人力资本和电子政务等主题一直是图书情报学与管理学交叉研究的热点主题,两个学科未来的交叉研究热点如下:(1)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构建智慧城市和智慧乡村安全保障体系,为城乡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提供理论参照。(2)基于互联网+对政府职能转变的模式进行优化,继续疏导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与公共领域不协调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和高科技手段科学合理地管理公共领域的资源。小康社会、知识产权、社会学、改革开放、智库和人工智能等主题一直是图书情报学与法学交叉研究的热点主题,两个学科未来的交叉研究热点如下:(1)完善图书馆立法,加强图书馆法制环境建设,更合理地促进图书馆的服务转型,使国内图书馆尽快与国际接轨,保证图书馆与读者的双重权益。(2)在人工智能时代,充分利用智库为政府立法决策提供参考;立足于国内法律,加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构建运行更高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逐步提高公民文化素养,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糖尿病、抑郁症、艾滋病、临床医学、亚健康和高血压等主题一直是图书情报学与医学交叉研究的热点主题;两个学科未来的交叉研究热点如下:(1)利用图书情报学的理论方法,更深入地分析医学领域的文献,及时发现我国在医学领域研究的短板,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不同区域人员的合作,提升医学研究的效率。(2)大力发展智慧医学,重视对各类疾病的预防,收集患者信息并进行系统地管理,使医疗设备、医务人员与患者实现更有效地交流互动,从而提高医学治疗水平。

卢文辉,李战[4](2020)在《零被引与高被引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引文特征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对零被引和高被引硕士学位论文展开研究有助于了解和提升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而引文对硕士学位论文的完成具有重要作用,从引文角度对硕士学位论文展开研究很有意义。通过比较分析2012-2014年的零被引与高被引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引文特征,研究发现两者在引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在引文数量方面,零被引硕士学位论文的引文数量普遍较少。而在引文语种方面,两者中文文献引用数量及其分布基本一致,但大多数高被引论文的英文文献引用量均高于零被引论文。至于引文类型,尽管两者都以期刊论文为主要的参考文献,对学位论文的引用相差不大,但零被引硕士学位论文对图书、电子资源的引用比高被引硕士学位论文要多,对其他文献的引用又比高被引硕士学位论文要少等。基于以上发现,文章从引文角度对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提出了几点建议,认为硕士研究生应正确地看待引文、科学地引用文献以及规范地着录引文。

卢文辉,叶继元[5](2019)在《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间接测度——基于引文特征与论文效用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通过建立一个由引文形式、引文特征和论文效用等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间接评价了2014—2016年间的344篇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并对各引文特征指标与硕士论文被引量与下载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各硕士学位论文在引文及其效用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如着录不规范、引文数量差距大、语种单一化、被引率普遍较低等;论文引文特征与论文效用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如英文引文量、电子资源引用量与论文下载量、被引量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引文数量的多少与论文下载量和被引量相关性不大等。研究最终得出了论文质量评价结果,并从引文的角度对如何提高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提出了建议。

韩曦[6](2019)在《ESI数据的R语言分析及其研究前沿挖掘研究》文中指出在“双一流”建设大背景下,各高校机构及研究人员在不同的排名和评价体系寻找参照标准,努力寻求获得一种能提供学科发展、跟踪、比较、评价等服务的评价方法或评价体系。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是当前用以评价一流学科的主要评价标准,被我国教育部门和各省市采用以评价高校机构等其他科研绩效。高校图书馆承担着基于ESI的学科服务,为高校制定学科发展策略,为高校行政部门和上级决策部门提供学科评价参考咨询报告。此外,近年来研究前沿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ESI研究前沿成为主要数据源,而学科服务部门是ESI研究前沿的主要研究群体之一。因此,如何更高效地采集、追踪、分析ESI数据,如何探测并挖掘ESI研究前沿并据此总结规律或联系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在梳理ESI数据库的结构、功能和应用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调研法、统计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可视分析法,以ESI数据库为研究对象,以R语言为研究工具,弥补学科服务部门传统分析方法的不足,解决ESI信息检索与咨询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发现ESI研究前沿尚未挖掘的价值并验证其合理性。充分了解ESI数据的数据结构、主要指标及重要功能后,通过R自编函数封装了采集的ESI数据,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ESI的排序功能,包括学科排名、国家排名、机构排名等。统计了ESI无法直接应用到ESI分析工作中的功能,发现学科服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均依赖于ESI的四组指标,利用ESI数据字典,通过R实现ESI四组指标的可视化,从ESI指标功能的角度补充排序功能不能直接显示的信息,提高研究人员的工作效率。最后,通过自动翻译、比较分析和文本分析,以新颖的角度、创新性的方法挖掘ESI研究前沿的学术内涵,其研究成果提高了ESI研究前沿挖掘研究的工作效率,有利于学科服务部门针对性地开展学科情报服务工作,更有利于各学科研究人员或机构发现研究前沿热点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分析研究。

李博[7](2018)在《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文中提出从学科交叉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历史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历史、知识流动、研究内容三个维度对体育学学科知识演化进行研究。历史维度主要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梳理体育学各分支学科和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体育学的发展脉络,知识流动维度主要是结合学科交叉测度指标体系、托尼比彻的学科分类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对改革开放至今体育学学科交叉态势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内容维度主要采用知识图谱的方式展示并分析体育学和不同学科群交叉的研究热点。研究结果表明:1、体育学的演化经历了“问题研究形态”、“研究领域形态”、“学科范畴形态”三个阶段,学科交叉是体育学形成和壮大的主要途径。体育学最原始的知识形态是以运动技术或者是运动技能为表现形态的实践性知识,为了满足科学化需求,和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逐渐演化成为一个包含众多分支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体系。2、我国体育学经历了清末效仿德日,民国学习欧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学苏,改革开放以后全面发展四个阶段。和西方相比我国体育学发展是非线性、碎片化的,但在学科起源、学科演进动力、学科结构演化等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改革开放以后的我国体育学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体育理论体系,在知识体系日渐完善的同时逐渐彰显出更多的学术性。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体育学知识体量和知识流量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知识体量的变化是非线性的波动的,经历了复苏期、指数增长期、逻辑增长期3个阶段,知识流量的增长是线性的,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和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较低,学科开放性不高,学科知识体量的增长大部分都是学科“自繁衍”的结果。北京奥运会后,这些现象在逐渐改观,学科开放性在逐渐增加,体育学由“外延式发展”逐渐转向“内涵式发展”。4、我国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从学科交叉的多样性来看,和体育学交叉融合的学科数量越来越多,学科交叉的跨度越来越大,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所形成的知识流量的分配由混乱向着有序化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逐渐稳固。二是从学科交叉的聚和性来看,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融合的强度越来越大,学科交叉网络密度越来越高,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5、苏联模式对我国体育学知识体系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勃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体育学开始了“科学革命”,进入21世纪后“科学革命”逐渐结束,体育学进入“常规科学”阶段,通过“范式融合”我国体育学由偏向自然科学、教育学的知识体系演化成为综合性的知识体系。6、在现代科学聚合性发展趋势推动下和学科之间可通约性的规制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流出和知识流入两个视角下学科交叉呈现出趋同化的发展趋势。体育学和应用科学、软科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和纯科学、硬科学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体育学向着“软性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生物学医学学科群、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经济学学科群成为了体育学关系最为稳定的3个交叉学科群。7、和体育学交叉文献数量最多的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其次是经济学学科群、医学生物学学科群、信息科技学科群、人文类学科群、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学科群。体育学和不同学科群交叉形成的研究热点存在“边缘效应”,体育学和远缘学科交叉尽管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但是研究成果的丰富度、异质度更高,研究热点的数量也相对更多。8、北京奥运会对体育学和外部学科的交叉融合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高频关键词、高突现率关键词还是聚类标注词,奥运会是出现次数最为频繁的词汇,几乎每一个学科交叉领域都有涉及奥运会的研究。在北京奥运会的关照下,体育学学科内部的扩张力和学科外部的渗透力不断增强,使得体育学和外部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深化。9、理论研究薄弱是体育学学科地位低下的根本原因。大部分的学科交叉研究都是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单向渗透至体育学领域,体育学无法贡献出具有影响力的理论。理论贫乏和方法的缺失使得体育学在和其他学科进行知识交换时总是扮演知识受馈者的角色,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回馈,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让渡学科的话语权,造成的后果就是体育学和其他学科在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魏明坤[8](2018)在《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作为科技信息开放获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营造高效的知识传递与交流环境、提升学术交流的国际化发挥重要作用。如何测度其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成为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内因。在知识快速增长时代,论文数量迅速增加,如何快速提高学术论文影响力成为学者关心的主要问题。论文的开放获取对提高学者、研究机构、国家或地区影响力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的评价有利于正确认识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价值和发展潜力,成为科学活动学术能力、科研地位评价的重要内容。论文影响力不仅有利于反映论文质量和价值,还反映科学活动或学者的科研水平、学术能力、学术同行的认可度和关注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术交流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丰富了论文开放获取的交流途径。根据学术交流方式的不同,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不仅包含论文web1.0影响力,还包括论文web2.0影响力,web1.0影响力和web2.0影响力综合体现了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影响力。本文从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价值、质量及关注度等方面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进行全面研究,除引言和结论外,剩余部分分为五章,各章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二章,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对文中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特点,梳理了开放获取理论、科学交流理论、引文分析理论以及Altmetrics的起源与发展;最后对影响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梳理,涉及的内容包括评价学理论与方法、科学评价的原则、学术论文评价的指标。第三章,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首先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内涵、产生以及类型进行了分析;其次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原生影响要素、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次生影响要素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原生影响要素和次生影响要素构建了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赋值。第四章,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1.0影响力进行分析。首先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数量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包括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学科领域、国家或地区、基金资助以及参考文献的分布;其次对基于被引频次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包括研究机构、施引文献、基金资助、论文篇幅、同行评议对被引频次的影响,其中ESI指标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包括高被引学术论文和热点论文;最后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1.0影响力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2.0影响力进行分析。通过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使用次数指标和Altmetrics指标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2.0影响力进行测度。基于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使用次数测度影响力时,分析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在使用次数存在优势,分别分析研究机构、基金资助、论文篇幅与参考文献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使用次数的影响,并提出了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使用强度测度公式。在对Altmetrics指标测度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时,包括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关注度、Altmetrics指标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以及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Altmetric Attention Score测度值。最后根据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测度的适用性,通过使用次数指标和Altmetrics相关指标构建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2.0影响力评价模型并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2.0的作用进行分析。第六章,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1.0影响力和web2.0影响力评价指标,构建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综合评价模型,以PloS ONE为例计算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得分;其次对影响力得分和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力得分与被引频次指标呈强相关;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研究机构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在国际范围得到显着提升。最后对提高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提出了对策建议。

魏绪秋[9](2018)在《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学术论文影响力不仅体现着作者个人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也体现着科研机构、学科的学术声望和科研实力。此外,我国所开展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高影响力学术论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是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科研人员及其管理人员一直关注的焦点。目前,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主要有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性评价以同行评议为基础,定量评价以引文分析为基础的文献计量方法和以社交媒体数据为基础的Altmetrics的量化方法。以引文分析为基础的文献计量方法是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重要方法,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此外,在学术论文评价过程中,引文分析方法既包含了量化评价,又包含了同行评议(“小同行”、“大同行”)。正是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提出了以学术论文的引证与被引证为研究视角,以学术论文的动态引证数据为学术论文影响力客观评估量化的基础数据,从影响广度(影响范围)、影响深度(影响程度)两个维度,从文献层面(基本指标)、作者层面(细化指标)和学科层面(延伸指标)三个层面,来评估量化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从而为全面评估与量化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提供新视角、新方法、新思路。本文的内容框架除引言、研究结论与展望外,主要包含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2章、第3章)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其中:第2章是对学术论文的定义、类别、特征和作用进行了梳理,对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定义、要素、类型进行了讨论,最后对目前常用的三种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同行评议、量化评价和综合评价)和评价体系(构建原则、体系研究及其不足)进行讨论。第3章是对引证与被引证文献、引文链、引文网络、引证动机与引证行为,引文分析的概念、发展史、类型、应用等进行论述。随后,引入了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和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的术语,探讨了引证广度、引证深度、引证时间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关系,并构建了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包括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采用数理统计、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引证文献各要素用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其中:第4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被引频次峰值出现时间、被引频次峰值量以及动态的引证时间因子能否适用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结果表明: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分布具的不均衡性为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提供了依据;学术论文被引频次峰值出现时间在学术论文发表的第二年至第四年内,但是其不能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被引频次峰值量这一指标数据能够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引证时间因子能够较好的反映出学术论文的动态影响力。并将学术论文影响力划分为:短期学术论文影响力、中期学术论文影响力和长期学术论文影响力。第5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引证文献类型数量、引证文献类型强度以及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评价动态体系能否适用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研究发现:学术论文的引证文献类型数量以及引证文献类型强度指标能够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基于引证文献类型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侧重于量化在学术期刊论文上的影响力;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可以从引证文献类型数量、强度、时间三种指标数据动态、连续的评估学术论文在文献层面上的综合影响力。第6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引证作者数量、引证作者强度以及基于引证作者的评价动态体系能否适用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研究发现:学术论文的引证作者数量以及引证作者强度指标能够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可以从引证作者数量、强度、时间三种指标数据动态、连续的评估学术论文在作者层面上的综合影响力。第7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引证学科数量、引证学科强度以及基于引证学科的评价动态体系能否适用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研究表明:学术论文的引证学科数量以及引证学科强度指标能够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可以从引证学科数量、强度、时间三种指标数据动态、连续的评估学术论文在学科层面上的综合影响力。第三部分(第8章)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分析。首先构建了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模型,并对其构建的4原则、目标、模型要素进行说明,运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确定指标权重,建立基于各年期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估与量化动态体系;其次,对CNKI-CCD数据库中“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领域的学术论文的综合影响力动态、连续地评估与量化;最后,与基于各引证指标数据的评价结果以及基于被引频次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与评估,以评估所构建的评价模型的可靠性。研究发现: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能够从文献层面、作者层面、学科层面较好的反映出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

邓安琪[10](2018)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社会重大关切的研究 ——基于热点主题词的文献及词频数据分析》文中认为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显着特征,探索和回答时代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者应该积极响应时代、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号召,加强对社会重大关切的研究,那么现实的研究情况究竟如何?以此问题为导向,论文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2680篇“一带一路”、“供给侧”、“精准扶贫”和“全面小康社会”研究领域的期刊文献为样本,基于大数据理念,依据年度文献量、学科分布、载文期刊、研究层次、被引频次等指标,运用文献统计法、全文本词频数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对CSSCI来源期刊的相关文献及其词频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通过相关文献的变化情况以及相关文献内容文本词频数的变化情况来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程度与研究状况。研究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人员对以“一带一路”和“精准扶贫”为代表的社会重大问题虽有关注,但相较与其他学科,存在关注度不足、研究范式单一、研究内容缺乏新意、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偏少、缺乏实证分析、对策分析等问题,且本学科背景下的相关文献还表现出过于注重宏观性、一般性理论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树立学科意识、强化问题导向、提升研究力度、拓宽研究的方式和方法,并注意发挥权威刊物和核心作者的引领作用,通过不断探索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的新研究范式及其话语体系,切实扩大学术影响力。

二、从引文指标看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引文指标看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编委和引文指标的学术期刊影响力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学术期刊评价相关理论综述
        2.1.1 学术期刊的起源
        2.1.2 学术期刊评价基础理论
        2.1.3 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
    2.2 编辑计量学相关理论综述
        2.2.1 编辑及编辑计量学概述
        2.2.2 编辑计量学研究
    2.3 引文分析相关理论综述
        2.3.1 引用和引文概念辨析
        2.3.2 引用行为理论
        2.3.3 引用动机研究
        2.3.4 引文分析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传统引文指标的学术期刊评价研究
    3.1 数据收集
        3.1.1 确定样本期刊
        3.1.2 确定基准期刊
        3.1.3 选取传统引文指标
    3.2 WoS传统引文指标
        3.2.1 TC
        3.2.2 JIF
        3.2.3 JII、IFJSC和IF5
        3.2.4 CHL和CngHL
        3.2.5 EF和AIS
    3.3 Scopus传统引文指标
        3.3.1 TC3
        3.3.2 CS和SIF
        3.3.3 SJR
        3.3.4 SNIP
        3.3.5 H指数
    3.4 评估传统引文指标的结果
        3.4.1 相关性分析
        3.4.2 排序结果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编委学术指数的学术期刊评价研究
    4.1 数据与方法
    4.2 编委学术指数的构建
        4.2.1 确定编委等级及其权重
        4.2.2 构建编委学术指数
    4.3 编委学术指数的实证分析
        4.3.1 编委规模
        4.3.2 编委学术成果
        4.3.3 编委学术指数得分
    4.4 评估编委学术指数的结果
        4.4.1 相关性分析
        4.4.2 排序结果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编委学术指数和传统引文指标的学术期刊综合评价研究
    5.1 数据与方法
        5.1.1 指标选取
        5.1.2 确定评价方法
    5.2 熵权TOPSIS法
        5.2.1 方法介绍
        5.2.2 构建模型
        5.2.3 指标权重及期刊评价
    5.3 CRITIC-VIKOR法
        5.3.1 方法介绍
        5.3.2 构建模型
        5.3.3 指标权重及期刊评价
    5.4 幂Bonferroni平均算子法
        5.4.1 方法介绍
        5.4.2 构建模型
        5.4.3 期刊评价
    5.5 模糊Borda法
        5.5.1 方法介绍
        5.5.2 构建模型
        5.5.3 一致性检验及期刊评价
    5.6 评估综合评价方法及指标的结果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明代《楚辞》传播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及论题意义
    二 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 楚辞学研究史的梳理
        (二) 《楚辞》文献学方面的研究
        (三) 国内《楚辞》传播和接受研究
        (四) 海外《楚辞》传播和接受研究
    三 研究范围界定
    四 相关理论、概念介绍及本文研究方法
        (一) 概念介绍
        (二) 相关理论及本文研究方法
    五 创新点
第一章 明前《楚辞》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汉魏六朝时期的《楚辞》传播与接受
        一、汉代的《楚辞》传播与接受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楚辞》传播与接受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楚辞》传播与接受
        一、隋唐时期的《楚辞》传播
        二、隋唐时期的《楚辞》接受
    第三节 宋元时期的《楚辞》传播与接受
        一、宋代的《楚辞》传播与接受
        二、元代的《楚辞》传播与接受
    小结
第二章 明代《楚辞》传播的地域与传播循环模式
    第一节 《楚辞》的传播在明代兴盛的原因
    第二节 明代《楚辞》刊本的刻印地域
        一、明代《楚辞》刊刻的地域分布
        二、明代《楚辞》刻本传播地域形态分析
    第三节 明代《楚辞》传播循环模式
    小结
第三章 明代《楚辞》传播与接受的主体
    第一节 阅读《楚辞》的读者类型
    第二节 皇室成员的《楚辞》阅读
        一、皇帝阅读
        二、太子及诸宗室子弟阅读
    第三节 士人生员读者的《楚辞》阅读
        一、明代士人生员读者概况
        二、代表性的士人生员读者
    第四节 大众读者的《楚辞》阅读
        一、明代大众读者概况
        二、代表性的大众读者
    第五节 李氏朝鲜读者的《楚辞》阅读
        一、《楚辞》在李氏朝鲜的流传
        二、代表性的朝鲜《楚辞》读者
    小结
第四章 明代《楚辞》的传播渠道和传播类型
    第一节 收藏、抄本与借阅——《楚辞》的人际传播
        一、《楚辞》的收藏与传播
        二、《楚辞》的抄写、借阅与传播
    第二节 刊刻与买卖——《楚辞》的商业传播
        一、明代的官刻
        二、明代的坊刻及私人刻书
    第三节 明代的书院讲学——《楚辞》的大众传播
    小结
第五章 明代的《楚辞》接受
    第一节 程朱道学影响下的《楚辞》接受
        一、文道合一论下的《楚辞》接受
        二、台阁派的《楚辞》接受
        三、道学家的《楚辞》接受
    第二节 师古说者的《楚辞》接受
        一、茶陵派的《楚辞》接受
        二、前七子的《楚辞》接受
        三、唐宋派的《楚辞》接受
        四、后七子的《楚辞》接受
    第三节 师心说者的《楚辞》接受
        一、师心说概述
        二、师心说者的《楚辞》接受
    第四节 东林中人的《楚辞》接受
        一、东林中人概述
        二、东林中人的《楚辞》接受
    小结
第六章 明代《楚辞》传播与接受的特点
    第一节 文学特点
        一、楚风的形成
        二、序跋的广泛使用
    第二节 学术特点
        一、个人体悟注解《楚辞》成风
        二、《楚辞》评点类着作大行其道
    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3)基于LDA的国内图书情报学学科交叉及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LDA主题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图书情报学学科交叉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学科交叉
        1.4.2 学科交叉强度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创新及结构
        1.6.1 本文的创新
        1.6.2 本文的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LDA主题模型
        2.1.1 LDA主题模型的表示
        2.1.2 参数估计
        2.1.3 新样本的推断
        2.1.4 基于LDA的主题抽取原理
        2.1.5 主题强度度量
    2.2 学科交叉
        2.2.1 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2.2.2 学科交叉的研究对象
        2.2.3 学科交叉的演化特征
    2.3 引文分析法
第3章 图书情报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强度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1 数据库的选取
        3.1.2 数据采集与处理
    3.2 数据分析
        3.2.1 2005-2009年学科交叉分析
        3.2.2 2010-2014年学科交叉分析
        3.2.3 2015-2019年学科交叉分析
        3.2.4 2005-2019年总体学科交叉分析
第4章 基于LDA的图书情报学学科交叉主题发现
    4.1 研究对象的选取
    4.2 图书情报学与管理学学科知识交叉主题发现
        4.2.1 数据预处理
        4.2.2 模型训练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图书情报学与法学学科知识交叉主题发现
        4.3.1 数据预处理
        4.3.2 模型训练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图书情报学与医学学科知识交叉主题发现
        4.4.1 数据预处理
        4.4.2 模型训练
        4.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5章 基于LDA的图书情报学学科交叉主题演化分析
    5.1 主题强度分布
        5.1.1 图书情报学与管理学交叉主题强度分布
        5.1.2 图书情报学与法学交叉主题强度分布
        5.1.3 图书情报学与医学交叉主题强度分布
    5.2 主题演化
        5.2.1 图书情报学与管理学交叉主题演化
        5.2.2 图书情报学与法学交叉主题演化
        5.2.3 图书情报学与医学交叉主题演化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附录A 将参考文献归类到相应学科的程序
附录B 爬取三个学科论文摘要的程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零被引与高被引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引文特征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回顾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引文数量
    3.2 引文语种
    3.3 引文类型
4 分析与讨论
5 结语

(5)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间接测度——基于引文特征与论文效用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综述
    2.1 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研究
    2.2 基于引文的硕士学位论文分析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引文形式评价
        4.1.1 引文编排格式
        (1) 引文编排顺序
        (2) 引文编号格式
        4.1.2 引文着录格式
        4.1.3 引文标注格式
    4.2 引文特征评价
        4.2.1 引文数量
        4.2.2 引文类型
        4.2.3 引文语种
    4.3 论文效用评价
        4.3.1 下载量
        4.3.2 被引量
5 分析与讨论
    5.1 灰色关联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6 结语

(6)ESI数据的R语言分析及其研究前沿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ESI分析方法
        1.3.2 研究前沿挖掘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2 R语言与ESI数据的封装
    2.1 R语言简介
        2.1.1 R语言概况
        2.1.2 R语言数据结构
        2.1.3 R语言编程
    2.2 ESI概况及基本原理
        2.2.1 ESI数据结构
        2.2.2 ESI指标原理
        2.2.3 ESI研究前沿原理
        2.2.4 ESI检索功能
    2.3 ESI数据的更新与下载
        2.3.1 ESI数据的更新
        2.3.2 ESI数据的下载
        2.3.3 ESI数据的特征
    2.4 ESI数据的封装
        2.4.1 封装的总体思路
        2.4.2 数据的读入与保存
        2.4.3 数据的合并与清洗
        2.4.4 数据的分析与利用
3 ESI指标的统计分析
    3.1 ESI字典集成
    3.2 ESI的排序功能
        3.2.1 学科排名
        3.2.2 国家排名
        3.2.3 机构排名
        3.2.4 期刊排名
        3.2.5 作者排名
    3.3 ESI指标功能
        3.3.1 ESI的四组指标
        3.3.2 ESI四组指标的可视化
    3.4 应用举例
    3.5 本章小结
4 ESI研究前沿挖掘
    4.1 ESI研究前沿的翻译
        4.1.1 有道智云API的自然语言翻译
        4.1.2 翻译结果测评
    4.2 ESI研究前沿的比较分析
        4.2.1 研究方法
        4.2.2 结果分析
    4.3 ESI研究前沿的文本分析
        4.3.1 高频词分析
        4.3.2 学科-主题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5.3 研究工作的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xD;$#xA;
附录A:ESI学科高频词云图
附录B:R代码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体育学科研究
        二、学科交叉研究
        三、体育学学科交叉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安排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及解决办法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起点与分析维度的确立
    第一节 学科的考辨和理解
        一、学科的起源
        二、学科的内涵
    第二节 研究起点的确立
    第三节 分析维度的确立
        一、宏观层面——历史维度的确认
        二、中观层面——知识流动维度的确认
        三、微观层面——研究内容维度的确认
        四、三个维度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三章 历史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第一节 体育学主要分支学科演化历程
        一、主要分支学科的确认
        二、体育教育学
        三、运动生理学
        四、运动训练学
        五、体育心理学
        六、体育社会学
        七、各个分支学科演化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体育学学科演化历程
        一、晚清时期(1860年-1910年)
        二、民国时期(1911年-1948年)
        三、改革开放前新中国(1949年-1977年)
        四、改革开放之后新中国((1978年-至今)
        五、中国体育学演化的特点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学科演进路径模型
        二、学科交叉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学科交叉视野下体育学演化路径分析
        一、问题研究形态(15世纪文艺复兴至18世纪末)
        二、研究领域形态(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
        三、学科范畴形态(19世纪末至今)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知识流动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我国体育学知识流动总体特征
        一、我国体育学知识产量增长趋势
        二、我国体育学跨学科知识流量增长趋势
    第三节 基于自引与被自引对我国体育学跨学科知识流动的考察
        一、我国体育学学科自引分析
        二、我国体育学学科被自引分析
    第四节 基于学科交叉测度指标对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的考察
        一、学科交叉评价模型的构建和测度指标的选取
        二、1981-198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三、1986-199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四、1991-199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五、1996-200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六、2001-200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七、2006-201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八、2011-201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第五节 基于知识流动网络对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结构演化的考察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的获取
        二、知识流入视角下我国学科交叉结构演化
        三、知识流出视角下我国学科交叉结构演化
        四、对于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的探讨
    第六节 基于学科分类对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的考察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的获取
        二、知识流入视角下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
        三、知识流出视角下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
        四、对体育学学科性质的探讨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内容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检索策略
        二、学科交叉知识的挖掘
        三、学科交叉知识的展示
    第二节 体育学与医学、生物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身体素质训练
        二、学生体质健康
        三、运动对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影响
        四、运动损伤
        五、老年人体育
        六、运动性疲劳
        七、肥胖
    第三节 体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竞技运动心理学
        二、体育教学
        三、体育教育心理学
        四、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
        五、农村学校体育
        六、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
    第四节 体育学与经济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化
        二、体育营销
        三、各分支产业的相关研究
        四、体育旅游
    第六节 体育学和信息科技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体育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体育传播
        三、体育媒介事件
        四、体育新闻
        五、训练、比赛信息化
        六、体育文献计量
    第七节 体育学与人文类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奥林匹克文化
        二、体育史
        三、体育文化产业
        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五、体育翻译与体育英语教学
        六、体育与艺术
    第八节 体育学与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警察体育、体育犯罪、赛事安保
        二、体育志愿者服务
        三、体育赛事管理
        四、体育法学
        五、公共体育服务
    第九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对体育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8)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框架与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相关理论基础
    2.1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
        2.1.1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
        2.1.2 影响力
        2.1.3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与影响力的关系
    2.2 开放获取理论
    2.3 科学交流理论
    2.4 引文分析理论
    2.5 Altmetrics的起源与发展
    2.6 影响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2.6.1 评价学理论与方法
        2.6.2 科学评价基本原则
        2.6.3 学术论文评价方法
        2.6.4 学术论文评价指标
    2.7 本章小结
3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
    3.1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
        3.1.1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内涵
        3.1.2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的产生
        3.1.3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的类型
    3.2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的要素与评价指标
        3.2.1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原生影响要素
        3.2.2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次生影响要素
    3.3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的要素与评价指标关系
    3.4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框架
        3.4.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及指标选取
        3.4.2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3.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5 本章小结
4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1.0影响力分析
    4.1 基于数据分析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
        4.1.1 学科领域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数据分析
        4.1.2 国家/地区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数据分析
        4.1.3 基金资助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数据分析
        4.1.4 参考文献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数据分析
    4.2 基于被引频次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
        4.2.1 研究机构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4.2.2 施引文献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4.2.3 基金资助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4.2.4 论文篇幅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4.2.5 同行评议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4.3 基于ESI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
        4.3.1 基于高被引学术论文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
        4.3.2 基于热点论文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
    4.4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1.0影响力的作用
    4.5 本章小结
5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2.0影响力分析
    5.1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使用数据的影响力分析
        5.1.1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使用数据优势分析
        5.1.2 研究机构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使用次数的影响
        5.1.3 基金资助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使用次数的影响
        5.1.4 论文篇幅与参考文献数量对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使用次数的影响
        5.1.5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使用强度的影响力分析
    5.2 基于Altmetrics指标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
        5.2.1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Altmetrics指标关注度影响
        5.2.2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的Altmetrics指标与被引频次相关性分析
        5.2.3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Altmetric Attention Score的Web2.0影响力分析
        5.2.4 基于Altmetrics指标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2.0影响力评价
    5.3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Web2.0影响力的作用
    5.4 本章小结
6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综合评价
    6.1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与模型
        6.1.1 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6.1.2 影响力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6.1.3 影响力评价模型构建
    6.2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结果分析
        6.2.1 影响力与评价指标的相关性
        6.2.2 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
        6.2.3 国家/地区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
        6.2.4 研究机构的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
    6.3 提高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建议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不足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9)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概述
    2.1 学术论文
        2.1.1 学术论文定义
        2.1.2 学术论文类别
        2.1.3 学术论文特征
        2.1.4 学术论文作用
    2.2 学术论文影响力
        2.2.1 学术论文影响力定义
        2.2.2 学术论文影响力要素
        2.2.3 学术论文影响力类型
    2.3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
        2.3.1 同行评议
        2.3.2 量化评价
        2.3.3 综合评价
    2.4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
        2.4.1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2.4.2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研究
        2.4.3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的不足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与评价框架
    3.1 引证与引文分析法
        3.1.1 引证相关概念
        3.1.2 引文分析法
    3.2 引证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关系
        3.2.1 引证广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3.2.2 引证深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3.2.3 引证时间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3.3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
        3.3.1 学术论文与其动态引证文献(数据)
        3.3.2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构建
        3.3.3 学术论文引证峰值理论及数据来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被引频次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4.1 被引频次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4.1.1 被引频次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4.1.2 基于被引频次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4.2 被引频次峰值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关系
        4.2.1 被引频次峰值
        4.2.2 被引频次峰值出现时间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4.2.3 被引频次峰值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关系
    4.3 基于引证时间因子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4.3.1 引证时间因子概念
        4.3.2 引证时间因子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关系
        4.3.3 基于引证时间因子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结果评估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5.1 引证文献类型及确定
        5.1.1 引证文献类型界定
        5.1.2 引证文献类型确定
    5.2 引证文献类型数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5.2.1 引证文献类型数量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5.2.2 引证文献类型数量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5.2.3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数量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5.3 引证文献类型强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分析
        5.3.1 引证文献类型强度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
        5.3.2 引证文献类型强度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5.3.3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评价
    5.4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5.4.1 引证文献类型引证时间
        5.4.2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
        5.4.3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与结果评估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6.1 引证作者数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6.1.1 引证作者数量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6.1.2 引证作者数量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6.1.3 基于引证作者数量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6.2 引证作者强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分析
        6.2.1 引证作者强度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6.2.2 引证作者强度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6.2.3 基于引证作者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评价
    6.3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6.3.1 引证作者引证时间
        6.3.2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
        6.3.3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与结果评估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7.1 引证学科界定与确定
    7.2 引证学科数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7.2.1 引证学科数量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7.2.2 引证学科数量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7.2.3 基于引证学科数量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7.3 引证学科强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分析
        7.3.1 引证学科强度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
        7.3.2 引证学科强度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7.3.3 基于引证学科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评价
    7.4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7.4.1 引证学科引证时间
        7.4.2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
        7.4.3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与结果评估
    7.5 本章小结
8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
    8.1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模型构建
        8.1.1 构建原则
        8.1.2 构建目标
        8.1.3 模型要素
        8.1.4 确定指标权重
        8.1.5 评价体系
    8.2 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与分析
    8.3 评价结果评估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攻博期间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10)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社会重大关切的研究 ——基于热点主题词的文献及词频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
    1.3 选题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研究设计:方法、过程及数据
    2.1 研究设计
        2.1.1 热点主题词的选定
        2.1.2 研究来源的选定
        2.1.3 研究内容的确定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过程
    2.4 研究数据的采集
    2.5 相关说明
第3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社会重大关切的研究现状
    3.1 四个热点主题词
    3.2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一带一路”的研究状况及分析
        3.2.1 总体文献情况说明及分析
        3.2.2 全文词频数据分析及讨论
    3.3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供给侧”的研究状况及分析
        3.3.1 总体文献情况说明及分析
        3.3.2 全文词频数据分析及讨论
    3.4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精准扶贫”的关注情况及分析
        3.4.1 总体文献情况说明及分析
        3.4.2 全文词频数据分析及讨论
    3.5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关注情况及分析
        3.5.1 总体文献情况说明及分析
        3.5.2 全文词频数据分析及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社会重大关切现状的反思
    4.1 研究出现的新趋势
        4.1.1 研究呈现出规范性
        4.1.2 研究呈现出集中性
        4.1.3 研究呈现出新颖性
    4.2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4.2.1 研究文献总体偏少,缺乏标志性成果
        4.2.2 研究内容较为局限,研究深度有待提升
        4.2.3 研究成果受关注度不高
        4.2.4 研究的合作度较低
        4.2.5 研究的方式方法单一
    4.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研究传统的影响
        4.3.2 队伍素养的影响
        4.3.3 学科定位的影响
        4.3.4 研究导向不明确的影响
    4.4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发展的建议
        4.4.1 加强教育学习培训
        4.4.2 改变传统研究方式
        4.4.3 明确学科定位
        4.4.4 强化问题导向,回应社会关切
第5章 结语
    5.1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展望
    5.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四、从引文指标看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编委和引文指标的学术期刊影响力综合评价研究[D]. 谢云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明代《楚辞》传播与接受研究[D]. 韩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3]基于LDA的国内图书情报学学科交叉及演化研究[D]. 徐传舰.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零被引与高被引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引文特征的比较分析[J]. 卢文辉,李战. 图书馆杂志, 2020(01)
  • [5]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间接测度——基于引文特征与论文效用的视角[J]. 卢文辉,叶继元. 图书馆, 2019(04)
  • [6]ESI数据的R语言分析及其研究前沿挖掘研究[D]. 韩曦. 江苏大学, 2019(02)
  • [7]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D]. 李博. 福建师范大学, 2018(12)
  • [8]开放获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D]. 魏明坤. 武汉大学, 2018(06)
  • [9]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D]. 魏绪秋. 武汉大学, 2018(06)
  • [10]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社会重大关切的研究 ——基于热点主题词的文献及词频数据分析[D]. 邓安琪.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从引文索引看大学期刊学术质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