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行政思考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行政思考

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行政学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许宁宁[1](2021)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整治路径研究 ——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农村进入到了转型加速期,优质的环境是重要生产力,但我国农村居住环境落后,治理难度大,社会各界对治理环境不理解不配合,历史欠账多,如果农村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没有及时化解,那必将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局。目前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仍然以政府主导为主,既忽略了乡村在发展中的变通性、独特性、本土性,也极易割裂乡村社会系统与人居环境系统协调统一,在实践中很难达到村民满意、富有本地特色、可持续的治理效果。因此,亟需探索一条可持续、投入低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避免与乡村实际脱节,与村民的诉求脱节。本文基于公共治理理论、协同理论、环境规制理论,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调查走访相关职能部门,全面了解当前中省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基本现状及政策情况,并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为例,有针对性地开展典型调查,按照分层抽样原理选取榆阳区三个样本村,通过统计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当前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整治现状、问题与成因,认为政府部门参与过度、村民主体参与乏力、专业队伍参与乏力、社会组织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不足是当前人居环境协同整治主要问题所在,整治困难的实际性、整治理念的被动性、整治权责的集中性、整治行为的粗放性是其主要成因,最后提出“多方协同充实整治主体,多方参与优化整治手段,多方监管保障整治成效”等建议,以期通过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共同建设、共同投入、共同监管等,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治理。

董蕾[2](2019)在《政治生态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提出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大任务。党的廉政建设作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涵养正气充盈、政治清明政治生态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任务。因此,以政治生态为视角研究分析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新的党内政治生态背景下党的廉政建设的新动向新任务,进一步拓宽党的廉政建设的研究视野;有利于深入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廉政建设的特点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廉政建设体系建构以及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借鉴政治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聚焦党的廉政建设为研究对象和重点,设计了涵盖理论缘起、历史总结、内容架构、问题揭示、原因分析、路径选择在内的政治生态视域下党的廉政建设的研究框架。阐述了党的廉政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及借鉴,厘清了政治生态与党的廉政建设的内在关联;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党内政治生态的变化而不断调试党的廉政建设举措,提炼出党的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聚焦于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的新变化,党的廉政建设呈现出风清气正的新格局;在党的廉政建设“四位一体”基本逻辑架构下,逐一剖析党的廉政建设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多维诱因,有效推动各核心要素不断优化、协调有序,进而提出党的廉政建设的优化对策。在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背景下,政治生态与党的廉政建设具有内在关联,深入推进党的廉政建设有利于营造清正廉明的政治生态,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有利于推动党的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二者在目标、主体、内容、形式等方面具有彰显人民性、突出政治性、强调内生性、注重制度化的内在契合,统一于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为党治国理政营造清正廉明的执政环境。借助政治生态理性分析工具,建构了包含主体责任、权力监督、廉政制度、廉政文化“四位一体”的廉政建设结构体系,各核心要素有机联系,发挥自己独有的功能和作用,提升党的廉政建设的整体效能。以党的廉政建设“四位一体”结构体系为主线,以政治生态的视角探寻廉政建设在新时代条件下由谁来建设、建设什么、怎样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增强党对廉政建设的全面领导以强化廉政主体功能,完善权力监督体系以规范权力运行,构建廉政制度保障体系以优化廉政制度协同效能,厚植清正廉洁的文化土壤以营造良好文化生态等方面提出优化党的廉政建设的四大对策。

胡仕静[3](2018)在《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由此可见在当前强调以人为本的时代背景下,居住空间在国家发展与城市建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针对居住空间的理论研究也必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准格尔旗作为我国典型的新兴资源型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心城区所在地薛家湾镇产业经济高速持续发展,城市职能由最初的准煤生活基地演变为旗域中心城镇,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占据城市空间最大比重的居住空间也因此发生深刻变革以适应不同的发展要求。新常态背景下,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宏观发展环境的改变,准格尔旗面临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的最新挑战,随着城市住房发展矛盾的日益显现,薛家湾镇居住空间建设同样面临转型发展、优化调整的迫切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的演变历程、演变特征、作用机制、演变问题、发展趋势、优化策略等进行系统研究与判读,促进新常态背景下居住空间的良性发展。本文首先从资源型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变历程入手,对薛家湾镇居住空间的演变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并划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转型期四个演变阶段。对不同阶段居住空间的演变特征进行全面解析,包括居住人群分布结构、居住用地布局结构、居住空间与相关功能空间关联、居住空间配建设施、文化景观风貌、开发管理六方面内容。其次分析居住空间演变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揭示居住空间演替的内在动力与作用原理。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薛家湾居住空间的演变进行反思与启示总结,揭示演变问题,研判发展趋势,最后深入贯彻十九大“住有所居”的理念,并以问题与趋势为导向提出适应性优化策略,以指导薛家湾未来居住空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金鑫[4](2018)在《茂县叠溪镇社会治理中政府履职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治理是指特定的治理主体以实现善治为目的,对社会实施管理活动的过程。社会治理中政府履职则是指在社会治理活动开展中政府作为治理主体,充分发挥其职能,保障治理有效运行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逐步向基层社会治理倾斜,乡镇社会治理无疑成为我国社会治理的关注点,同时也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坚实基础,对乡镇社会治理中政府履职的困境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国少数民族乡镇社会治理是国家社会治理格局中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乡镇政府是设置于我国行政单位中的末梢机构,该级行政单位不仅需要履行一般乡镇的职能与权力,还需要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在当下社会经济发展高度复杂的背景下,民族乡镇社会治理中政府履职面临很多问题,严重阻碍基层社会治理中政府职能的发挥,影响社会治理的有效性。论文以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县茂县辖区内的叠溪镇为例,叠溪镇是茂县唯一一个入选四川省“百镇建设行动”的试点镇,该项目旨在培育“小而美”,创建“特而优”的特色镇,全面推动四川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促进四川省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论文从社会治理的视角出发,始终围绕政府履职这一主线,在既有研究成果和国家政策实施的基础上,结合茂县叠溪镇的发展现状,运用相关理论和多种研究方法对茂县叠溪镇社会治理中政府履职的现状、成效及存在的困境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由绪论、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现状分析、困境及原因分析、对策建议和结论六部分构成。绪论(第1章):主要论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所研究的问题,梳理国内外社会治理中政府履职的情况,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并对论文所用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研究对象和资料选取作进一步说明。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第2章):主要通过对论文涉及的三个核心概念:社会治理、乡镇政府和政府履职进行界定,同时对支撑论文的理论基础:新公共服务理论、行政生态学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府际关系理论予以梳理,并简单介绍理论在论文中的运用方式,在社会治理的框架下阐述政府履职的必要性。现状分析(第3章):该部分主要从茂县叠溪镇社会治理总体情况,社会治理中政府履职分析及社会治理中政府履职成效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原因分析(第4章):该章在现状、成效的基础上结合问卷的分析结果,探究社会治理中政府履职存在困境及其原因。对策建议(第5章):该部分对茂县叠溪镇社会治理中政府履职的困境从优化政府内部治理、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运行机制、加强应急运行机制的构建、构建多元参与机制四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结论(第6章):该章阐述了茂县叠溪镇社会治理中政府履职是一个动态过程,政府履职现状表明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困境,困境的成因主要来自政府内部治理不足、政府职能缺位、应急体系不规范、社会主体力量培育力度不足四个方面,从而根据困境提出针对性的破解对策。学术界对政府履职的研究非常广泛,但多数是从单一的经济、文化或者教育视角跟进,较少有学者将少数民族乡镇政府履职放在社会治理的框架体系下进行研究分析。本文在实地调研茂县叠溪镇社会治理情况的基础上结合问卷对茂县叠溪镇社会治理中政府履职的困境进行研究,对茂县叠溪镇社会治理中政府履职困境有了系统的认识,但是由于笔者对理论知识把握有限,对问题的研究深入度不够,对策建议难免存在局限,对策可行性有待检验。

刘克林[5](2017)在《我国县辖街道建制空间演化及其职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共有358个县设置了 808个街道办事处。从实践来看,县辖街道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县域发展等发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县辖街道在建制改革、管理体制、职能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现有研究大多采用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的方法,聚焦城市街道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针对县辖街道的专项研究极其匮乏。本研究运用地理学的相关方法,选取县辖街道为研究对象,围绕时间、空间、职能三个维度,对街道办事处的历史沿革、县辖街道建制空间演化、县辖街道职能现状展开研究。以充实街道理论研究薄弱地带,为我国县辖街道优化改革提供借鉴参考(第一章)。在时间维度,本文以关键时间节点划分不同阶段,围绕不同历史时期街道办事处的体制、机构设置和职能变迁展开。明晰街道办事处诞生以及改革的历史社会背景,探讨不同历史时期街道办事处职能差异和存在的基本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机理。最后,总结归纳街道办事处历史演化的规律特征。以期掌握街道办事处发展的逻辑规律,为后续县辖街道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章)。在空间维度,围绕县辖街道建制发展与空间演化展开。探讨县辖街道的诞生背景、建制发展、空间演化、建制转换、演化动力机制。发现县辖街道是我国乡镇区划改革的意外产物后,数量和空间角度分析县辖街道建制的发展与演化历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探析县辖街道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等。最后,归纳县辖街道建制转换的主要模式和演化的动力机制(第三章)。在职能维度,在相关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案例,围绕县辖街道办事处的职能现状展开。探讨县辖街道职能的基本构成、主要职能和组织机构。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析与城市街道办事处相比县辖街道办事处职能的主要特征。最后,分析总结县辖街道办事处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县辖街道优化改革相关政策建议,并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同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第五章)。

杨欣[6](2016)在《长吉图区域合作中行政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区域合作成为我国发展的大趋势,国内出现了“珠三角”区域、“长三角”区域和京津冀区域等诸多区域合作的发展典范。全国各省份为了打破经济发展僵局也纷纷地加入区域合作大浪潮之中。其中,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作为图们江区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而生,并承担着国家推进东北亚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责任,长吉图区域合作已成为吉林省政府重点推行的国家级战略部署。重要战略地位决定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成为研究领域的关注对象,许多学者从经济学、产业学等角度展开研究,而忽视了长吉图区域行政生态环境对其区域协作发展的影响。因此,本文研究目的在于推动长吉图区域深入合作进程,研究区域行政生态环境对区域行政系统影响有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从行政生态理论的视角入手,对长吉图区域中行政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全文除绪论以外,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行政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正确把握行政生态问题实质,并引入里格斯行政生态环境五个要素,结合国内学者研究归纳出行政生态环境四大要素作为论文主要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行政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对长吉图区域合作中行政生态环境现状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和自然进行论述,并针对长吉图区域中存在的行政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如下总结:问题一是行政生态经济环境方面区域产业体系难构建;问题二是行政生态政治环境方面区域协同合作管理机构难设置;问题三是行政生态文化环境方面存在巨大差异难以融合;问题四是行政生态自然环境方面浪费严重,破坏成多样性。此外,在现状和问题基础上进行具体的问题分析。第三部分,在前面部分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长吉图区域合作中行政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区域合作实例并借鉴成功经验,提出了改善长吉图区域合作中行政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卢征[7](2016)在《街道办事处的权能配置研究》文中认为街道办事处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级机构,是县区一级政府的派出机关,在我国城市基层治理体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它既是政府行政权力体系的一部分,又兼具社会组织的功能,街道办事处权能的合理行使是城市基层治理良性发展的关键。街道办事处在其长达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组织架构和行为模式。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街道办事处在城市基层治理中遭遇重重困境,难以为继。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民主的发展,单位制改革后的残余力量都对街道办事处的权能合理配置形成了挑战,街道办事处本身在历史发展中累积形成的种种弊病更是严重阻碍了其职能的发挥。为此,我国许多地方对街道办事处一级机构进行了改革,试图重塑街道办事处的权能结构。以鲁谷模式、铜陵模式、江汉模式为代表的街道办事处改革案例,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彰显了国内在街道办事处改革中的有益探索,通过认真对比分析这几种不同的改革方案,我们能够发现不同地域条件下的方案在改革方向、改革内容、改革方式上有着共同的取向,总结这些改革个案,从特殊性中发现一般性的特点和改革模式,将为全国范围内推行普遍的街道办事处权能配置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在城市治理新理念下,革除旧有的体制弊病,优化街道办事处权能配置,将传统的街道办事处改革为现代城市基层治理主体,遵循权能一致、党政协同、社区自治原则,处理好街道办事处与上级政府、与社区、与社会组织、与驻地单位及其自身的党政关系,在城市治理中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发挥街道办事处在我国行政体系和社会体系中独特地位的关键作用,推动城市治理主体多元化发展,构建城市基层多元利益协调平台,促进城市基层治理的联合行动,实现我国城市基层治理的良性发展。

肖杰[8](2015)在《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廉政建设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从党中央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所开展的各种政治活动,到学术界对廉政建设的各种理论方面解读,反映出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本文结合当前廉政建设的现状,将“廉政生态”这一学术界的最新观点引入其中,通过廉政建设和生态建设两个方面的结合,探寻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从概念界定、构成要素和存在依据、逻辑前提、功能和表现形式等基本问题着手,逐层推进,形成廉政生态建设基本完整的架构。当前对廉政生态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与之相关的“政治生态”已经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重视,因此,解读廉政生态,就必须从政治生态起始。本文认为,廉政生态表现的是廉洁的政治生态,主要反映的是受到廉政建设活动的影响、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人和组织基本存在状态,以及与之相应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表现出在廉政生态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内部主体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以及主体相互之间、主体与环境的之间的关系。廉政生态具有两个基本要素:主体和环境。在廉政生态内活动的主体,兼具廉政主体和生态主体的特征,是具有特定功能的廉政生态主体。从生态学的角度划分,廉政生态主体包括了廉政生态的生产者、廉政生态的消费者、廉政生态的分解者三种不同类型。而与主体相对应的是环境,廉政生态中的环境,是廉政主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廉政环境是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制、心理、社会舆论等要素的综合性的环境体系。确定了廉政生态的两个组成部分,可以对其与廉政建设关系进行解读:廉政建设是实现廉政生态构造的基本路径;廉政生态建设是廉政建设过程实施有效性的重要渠道。“制度”、“建设”、“文明”构成廉政生态建设的基本逻辑。而廉政生态建设表现出廉政制度健全完善、廉政组织结构完整、廉政思想意识进步、廉洁政治行为有序、廉政生态系统成立的特征。通过对概念、要素、功能特征等方面内容的厘清,使廉政生态具有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理论架构。从廉政生态建设的思想渊源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廉政建设思想和实践探索为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经验为廉政生态建设提供思想指导;中国古代建设廉政生态的经验为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形成启示。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基本依据在于:廉政生态建设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规律;廉政生态建设关注人的发展问题;廉政生态建设问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回应。因此,廉政生态建设不是简单的廉政建设功能扩展问题,廉政生态建设的两个条件: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和对生态发展的要求,能够发现廉政生态对其他社会制度下廉政建设的基本判断,解读了为什么廉政建设出现了不同社会制度下不同的发展趋势,对社会主义开展廉政建设的发展程度做出必要的说明。从当代廉政生态的比较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构建廉政生态的经验成为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现实参照系。通过横向对比和纵向借鉴,使当代中国的廉政生态建设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经验总结。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发展机遇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廉政生态建设提供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廉政生态建设提供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廉政生态建设提供必要保障。从现状来看:中央领导集体对政治生态问题的认识和实践对廉政生态建设提供顶层支持;对生态主体的责任、意识和观念的具体措施安排为廉政生态建设的形成提供条件;对生态环境治理形式多样化为廉政生态建设创造必要条件。同时,我国廉政生态建设相对存在着阻碍因素,导致主体和环境在廉政生态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主体的作用没有完全显现;主体之间的关系失衡;主体对环境存在不适应;制度环境建设上存在不足;构建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当中发展的不同步;社会文化环境中不协调因素的消极影响;整体环境和局部环境之间的发展偏差。找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下一步如何解决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以廉政生态研究当代中国的廉政建设问题,目的在于通过生态这一视角来认识和深入分析当代中国廉政建设的特殊性。当代中国的廉政建设不可能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而必须走一条适合本国的道路。因此对于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对策分析上,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引领当代中国廉政建设生态化发展,形成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规划和治理。二是增强生态主体的素质,包括维护生产者在廉政生态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增强消费者在廉政生态建设中的治理功能;巩固分解者在廉政生态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三是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建设好廉政生态的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治、监督环境等。四是构筑有中国特色的廉政生态系统:形成认识生态系统的生态意识;维护廉政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实现廉政生态系统的生态规划;构建廉政生态系统的生态工程。通过对以上对策的分析,分析廉政生态建设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以及对解决当代中国廉政建设现实问题的必要途径。指明以中国特色为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

杨婷婷[9](2014)在《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地方政府行政文化研究 ——以L市为研究对象》文中研究说明行政文化是文化在公共行政领域的具体体现,与行政组织、政府职能等不同,它是行政体制中的“软件”。实践表明,行政文化对于提升政府效率和政府治理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积极推进行政体制的变革不能只是一味地将注意力放在政府组织结构的设计以及政府职能的调整等“硬件”方面,与之同样重要的是,还必须对行政文化进行系统的分析。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行政体制中的“软件”与“硬件”之间的相互兼容,顺利推进行政体制的改革,有效地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综观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行政文化问题一直是公共行政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但是,许多相关研究是从不同的视角切入的,有比较的视角,有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就一个国家而言,其行政文化不仅具有一般性的特征,还会由于地区的差别而呈现出区域性的特征。这种区域性的特征是由于不同区域的具体特征、生态环境导致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主化、法治化、全球化以及市场化等浪潮的持续波及与加强,我国各级政府所面临的行政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行政生态学是生态学与公共行政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是从生态学的视角对于公共行政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行政生态学的相关研究发现,行政生态与行政体制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行政体制的一些特征会被行政生态所限定;另一方面,行政体制又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从行政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行政生态环境的这种深刻变革必然要求行政体制的系统变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行政体制与行政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由于行政文化是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逐步建立起与民主化、市场化、法治化以及全球化等相适应的现代行政文化就成为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使命之一。文化不仅具有总体性的特征,还具有区域性的特征。与之相适应,行政文化也可以分为总体性的行政文化、区域性的行政文化等不同层面。显然,这是由文化的特征所决定的。这也表明,行政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层次性的特征,不仅包括总体性的主行政文化,还包括区域性的亚行政文化。这就意味着,对于行政文化的研究,不能仅仅关注总体性行政文化的相关问题,还要关注行政文化的相关问题,尤其是注意发现不同地区行政文化的特征及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在此前提下,本文旨在立足行政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对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文化的特征进行探讨,针对我国不同行政文化行政生态环境的具体特点以及变化规律,通过正确认知目前地方政府行政文化中存在的问题,以行政生态分析理论作为基础,阐述了地方政府行政文化体系的本质,研究并构建合理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的行政文化建设。具体而言,本文主要是以L市为特定研究对象,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行政生态学的视角对于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整篇论文以地方政府行政文化的特点作为切入点,运用行政管理的知识对行政文化各个相关论点和侧面展开论述,采用历史追溯、逻辑分析的方法,结合中国行政文化传统,依据中国及西方行政文化创新的现状,对地方政府行政文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此外,论文还进一步挖掘了L市地方政府行政文化的实质特征,并且从内容意义上加以分析。客观阐述了地方政府行政文化的变革和进化过程,具体详实的为当代我国行政文化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综合来看,本文认为,L市地方政府的行政文化的特征是与其独特的生态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L市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对于其行政文化的特征具有很大的影响,使得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价值观以及为人民服务意识比较强。显然,这与以往学术界较为流行的行政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正相关的观点存在一些分歧。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随着L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其行政文化中还存在一些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这就要求L市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立足自身行政文化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行政文化建设。

孙广琦[10](2014)在《强镇扩权:苏南乡镇治理模式的重构 ——以苏州经济发达镇为研究对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镇是我国宪法规定的最低一级建制的地方基层政府,乡镇不仅承担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使命,也是农村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自古以来,我国以农耕文明而着称,与之相对应的是乡镇发育早,历史悠久。从秦汉的乡亭制开始,到隋的保甲制,以及皇权、绅权和族权的长时间稳定共存。新中国成立以后,乡村并存向乡政权制、人民公社制到乡镇政府发展,乡村组织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多次进行了乡镇机构改革,使乡镇政权不断有效地适应了时代和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和带动下,我国乡镇的发展明显提速,并出现了分化,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形成不同的乡镇类型。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区位优势和改革发展的先机,一大批乡镇迅速壮大成为经济发达的乡镇,正在向新型小城市方向而迈出坚实的步伐,但是他们又普遍面临着职权、管理体制、机构配置和公共服务等诸多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障碍。创新经济强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已被提上议事日程。苏南地区作为“苏南模式”的发祥地,是全国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其经济强镇的快速崛起,不仅改变了苏南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也对苏南区域增长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选择苏州经济强镇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可以挖掘苏南强镇扩权独创性的做法和个性的价值和成效;另一方面,可为后续的扩权强镇提供可贵的经验,对全国后发达区域乡镇治理模式的重构提供启迪和借鉴,甚至还可以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答案,必须在探索中积累经验、研究对策、总结完善。笔者对已有的一些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评述,同时结合自己直接参与强镇扩权改革的实践和探索,认为强镇扩权不仅是要理顺县镇之间的权责关系,消除现有的体制性障碍,更要突出以“善治”为引领,加快推进乡镇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全面提升乡镇治理成效,使乡镇政府成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有限型、责任型和法治型政府。第一部分,导论。这部分主要探讨研究的缘起、研究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重点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深度分析相关理论,从而得出文章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第二部分,乡镇与乡镇治理。通过历史分析法,对我国乡镇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梳理了我国乡镇治理模式的演变,揭示了建国以来我国乡镇政权体制的发展变化以及乡镇政府的角色演变,并对我国乡镇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剖析。第三部分,国内外乡镇治理的经验与启示。本部分通过比较研究法,在分析研究国内外地方及乡镇治理积累的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其对我国推进乡镇治理模式重构的借鉴与启示。第四部分,苏南乡镇的发展与治理改革的动因。苏南地区凭借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工业基础,并抢抓开发开放的机遇,崛起了一大批综合实力不凡的“经济强镇”,凸现了经济总量大、人口集聚度高、城市化水平高、产业特色鲜明等特征。本部分运用PEST分析法,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角度的因素分析来总体把握苏南经济强镇治理模式重构的宏观环境和影响因素。并对经济强镇治理模式重构的动因,从经济动力、政治动力和现实动力三大方面进行作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传统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与苏南经济强镇谋求可持续发展之间形成强烈的冲突,必须要通过重构治理模式,从而拓展发展空间,激发体制活力,提高发展绩效。第五部分,苏南强镇扩权的实践探索。苏南经济强镇根据自身实际,并在国家、省和市等各级政策制度的引领下,围绕扩大管理权限、开展综合执法和便民服务、优化机构编制和人员配置、创新经济强镇的管理体制等方面作了全新的探索。第六部分,苏南强镇扩权后的成就与问题。本部分在论述苏南强镇扩权带来的正效应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存在的若干问题和其背后的原因。苏南强镇通过扩权改革,在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等自身体系调整优化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都己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与此同时,在放权的合法性、资源政策倾斜、政策执行、权责匹配、体制障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七部分,推进我国经济强镇治理模式重构的对策与思考。论文指出,从强镇扩权向扩权强镇延伸和提升,须从思想认识的提升、制度设计的引领,要素功能的完善、权力运用的规制以及城市演进的方面等方面着手,持续推进配套改革,以战略性、整体性、系统性设计与思路,谋求改革的深化,不断释放“改革红利”。第八部分:结论。主要概括出本文的几点基本结论,并提出进一步思考的方向。

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行政学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行政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整治路径研究 ——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振兴
        2.1.2 人居环境
        2.1.3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2.1.4 人居环境整治协同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治理理论
        2.2.2 协同理论
        2.2.3 环境规制理论
第三章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提出、实施及政策现状
    3.1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提出与实施
    3.2 中省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现状
        3.2.1 国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政策
        3.2.2 陕西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政策
        3.2.3 榆林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政策
第四章 榆阳区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整治现状及成效调查
    4.1 榆阳区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整治现状
        4.1.1 榆阳区简介
        4.1.2 榆阳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本情况
    4.2 榆阳区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整治成效调查
        4.2.1 样本选择及概况
        4.2.2 样本村人居环境协同整治效果调查情况
        4.2.3 样本村人居环境协同整治效果总结
第五章 榆阳区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整治的主要问题与成因
    5.1 榆阳区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整治的主要问题
        5.1.1 政府部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过度
        5.1.2 村民主体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被动
        5.1.3 社会组织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不足
        5.1.4 专业队伍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乏力
    5.2 榆阳区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整治存在问题成因
        5.2.1 整治难度的客观性
        5.2.2 整治理念的被动性
        5.2.3 整治权责的集中性
        5.2.4 整治行为的粗放性
第六章 国内外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整治的经验借鉴
    6.1 国外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整治的典型模式
        6.1.1 韩国:新村运动
        6.1.2 日本:造村运动
    6.2 国内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整治的典型模式
        6.2.1 安徽歙县:群众齐参与,共建新家园
        6.2.2 西藏曲水县:多方联动,共同推进
        6.2.3 江苏常熟市:“12345”工作法,实现共治共享
    6.3 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整治的经验借鉴
        6.3.1 坚持政府引导
        6.3.2 坚持村民主体地位
        6.3.3 坚持多主体共同参与
第七章 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整治的实现路径
    7.1 多方协同充实整治主体
        7.1.1 政府部门
        7.1.2 村民主体
        7.1.3 社会组织主体
        7.1.4 专业人才队伍
    7.2 多方参与优化整治手段
        7.2.1 政府主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7.2.2 村民主体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7.2.3 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联动作用
        7.2.4 专业人才充分发挥独有作用
    7.3 多方监管保障整治成效
        7.3.1 发挥政府法制建设的权威作用
        7.3.2 发挥农民参与、监督、反馈作用
        7.3.3 发挥社会组织的自我监管与对外监管作用
        7.3.4 发挥专业团队的专业监督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政治生态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述评
        1.2.2 国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阐释
        1.4.1 政治生态
        1.4.2 廉政建设
2 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理论概述
    2.1 党的廉政建设理论基础及借鉴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廉政学说
        2.1.2 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思想
        2.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
        2.1.4 国外廉政思想的理论借鉴
    2.2 政治生态与廉政建设的内在逻辑
        2.2.1 深入推进党的廉政建设有利于营造清正廉明的政治生态
        2.2.2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有利于推动党的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
        2.2.3 涵养政治生态与党的廉政建设统一于全面从严治党实践
    2.3 党的廉政建设的战略价值
        2.3.1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本质要求
        2.3.2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
        2.3.3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迫切需要
3 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历史演进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廉政建设的选择和设计
        3.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生态
        3.1.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廉政建设主要内容及成效
    3.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廉政建设的探索和曲折
        3.2.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政治生态
        3.2.2 社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廉政建设主要内容及成效
    3.3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廉政建设的恢复和完善
        3.3.1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政治生态
        3.3.2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廉政建设主要内容及成效
4 政治生态视域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主要内容及基本经验
    4.1 新时代党的政治生态新变化
        4.1.1 党内政治生活的新要求
        4.1.2 权力规范运行的新挑战
        4.1.3 制度管党治党的新征程
        4.1.4 文化强党兴党的新任务
    4.2 新时代党的廉政建设主要内容
        4.2.1 主体责任建设
        4.2.2 权力监督建设
        4.2.3 廉政制度建设
        4.2.4 廉政文化建设
    4.3 新时代党的廉政建设取得成就
        4.3.1 形成惩治腐败的高压氛围
        4.3.2 形成常态化廉政制度安排
        4.3.3 形成廉洁自律的思想自觉
    4.4 新时代党的廉政建设基本经验
        4.4.1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原则
        4.4.2 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政治定位
        4.4.3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的逻辑主线
        4.4.4 坚持党内政治生态净化的价值指向
5 政治生态视域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5.1 党的廉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5.1.1 系统治理存在融合难问题
        5.1.2 权力监督存在协同效能弱化问题
        5.1.3 廉政制度存在“高位运行”问题
        5.1.4 廉政文化共识功能存在发挥受阻问题
    5.2 党的廉政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5.2.1 主体责任认知偏差
        5.2.2 党内政治生活不够规范
        5.2.3 制度法规权威尚未建立
        5.2.4 不良政治文化的负面影响
6 政治生态视域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增强党对廉政建设的全面领导以强化廉政主体功能
        6.1.1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6.1.2 增强廉政建设主体自觉
        6.1.3 提升党的廉政治理能力
    6.2 完善权力监督体系以规范权力运行
        6.2.1 坚持权力制约与权利保护相结合
        6.2.2 坚持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
        6.2.3 坚持党内监督从严与监督氛围从优相结合
    6.3 构建廉政制度保障体系以优化廉政制度协同效能
        6.3.1 完善廉政制度的顶层设计
        6.3.2 提高廉政制度的协同配合
        6.3.3 提升廉政制度执行力
    6.4 厚植清正廉洁的文化土壤以营造良好文化生态
        6.4.1 坚定理想信念的文化自觉
        6.4.2 整合廉政文化的价值资源
        6.4.3 推动廉政文化的思维创新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政策背景
        1.1.2 地域发展背景
        1.1.3 住房改革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居住空间的研究综述
        1.2.2 国内关于居住空间的研究综述
        1.2.3 小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1.4.1 研究对象界定
        1.4.2 相关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演变历程
    2.1 资源型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变历程
        2.1.1 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
        2.1.2 资源型城市的完整发展历程
        2.1.3 资源型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变
    2.2 薛家湾镇居住空间演变阶段划分
        2.2.1 形成期:1990 年—1997 年居住空间演变
        2.2.2 成长期:1998 年—2004 年居住空间演变
        2.2.3 成熟期:2005 年—2011 年居住空间演变
        2.2.4 过渡期:2012 年—2018 年居住空间演变
    2.3 薛家湾镇居住空间演变历程
        2.3.1 1990 年—1997 年居住空间演变
        2.3.2 1998 年—2004 年居住空间演变
        2.3.3 2005 年—2011 年居住空间演变
        2.3.4 2012 年—2018 年居住空间演变
    2.4 本章小结
3 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演变特征解析
    3.1 居住人群分布结构演变特征
        3.1.1 居住人群规模:由集聚增长向稳定增长演变
        3.1.2 居住人群密度:由单中心集聚向轴向集聚演变
        3.1.3 居住人群流动:由小范围、低流动性向大范围、高流动性演变
        3.1.4 居住人群构成:由同质向异质演变
        3.1.5 小结
    3.2 居住用地布局结构演变特征
        3.2.1 居住用地布局形态:由点状集聚向带状组团+指状延伸演变
        3.2.2 居住用地规模类型:总规模逐渐增大,主要用地类型由三类向二类演变
        3.2.3 居住用地开发单元:由小尺度向大规模演变
        3.2.4 居住用地开发强度:由低强度开发向高强度开发演变
        3.2.5 小结
    3.3 居住空间与相关功能空间关联性演变特征
        3.3.1 居住空间与交通空间:由“小尺度、组团式”居住空间向“大尺度、混合式”居住空间演变
        3.3.2 居住空间与产业空间:由职住相随向职住分离演变
        3.3.3 居住空间与生态空间:由点线相交向面状融合、线性渗透演变
        3.3.4 小结
    3.4 居住空间配建设施演变特征
        3.4.1 公共服务设施:类型愈加丰富,水平逐渐提高
        3.4.2 道路设施:道路宽度逐渐拓宽,交通工具由非机动向机动演变
        3.4.3 公共绿地:面积逐渐增大,比率先降后升
    3.5 居住空间文化景观风貌演变特征
        3.5.1 景观风貌:由和谐统一向丰富灵活演变
        3.5.2 文化建设:由地域文化向社区文化演变
    3.6 居住空间开发管理演变特征
        3.6.1 开发建设:由单位分配向房地产开发演变
        3.6.2 管理维护:由单位统一管理向社区物业管理演变
    3.7 本章小结
4 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演变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4.1 外部政策因素是居住空间演变的区域引导和背景保障
        4.1.1 区域背景——居住空间发展的外部导向与吸引
        4.1.2 制度政策——居住空间演变因子作用的保障与推动
    4.2 自然历史因素是居住空间演变的基础依托和重要约束
        4.2.1 历史基础——居住空间选址与发展的依托
        4.2.2 自然条件——居住空间产生与演变的基础
        4.2.3 矿产资源——居住空间演变的支撑与约束
    4.3 社会经济因素是居住空间演变的核心动力和根本原因
        4.3.1 经济发展——居住空间演变的核心驱动力
        4.3.2 技术进步——居住空间发展的主要动力
        4.3.3 社会分化——居民个体选择的空间分异
    4.4 城市发展因素是居住空间演变的外部控制和内部调适
        4.4.1 城市规划——居住空间发展的外部引导与控制
        4.4.2 城市职能——居住空间形态演变的先导
        4.4.3 交通系统——居住空间拓展的轴向依托
    4.5 影响因素对居住空间演变的作用机理解析
5 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演变规律认知与启示
    5.1 薛家湾镇居住空间演变问题反思
        5.1.1 居住人群与居住用地供需关系失衡
        5.1.2 居住空间与相关功能空间关联减弱
        5.1.3 居住空间配建设施低效不足
        5.1.4 居住空间文化景观风貌缺乏特色
        5.1.5 居住空间开发管理困难混乱
    5.2 薛家湾镇居住空间发展趋势研判
        5.2.1“住有所居”理念指导下分异人群居住融合
        5.2.2“城市更新”理念指导下居住用地集约高效发展
        5.2.3“开放、协调、绿色”理念指导下居住空间与相关功能空间和谐共生
        5.2.4“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居住空间设施配置共建共享
        5.2.5“文化自信”理念指导下居住空间文化景观风貌融入地域特色
        5.2.6“创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居住空间开发管理均衡智慧
6 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6.1 居住人群与居住用地供需平衡
        6.1.1 构建匹配均衡的人地关系
        6.1.2 促进和谐多元的居住融合
        6.1.3 发展集约紧凑的用地布局
        6.1.4 激发活力再生的居住空间
    6.2 居住空间与相关功能空间关联紧密
        6.2.1 倡导创新共享的开放街区
        6.2.2 建立宜居宜业的职住关联
        6.2.3 打造山水和谐的生态社区
    6.3 居住空间配建设施便利完善
        6.3.1 配置公平完善的公服设施
        6.3.2 建设灵活便利的停车设施
        6.3.3 组织优美宜居的绿化环境
    6.4 居住空间文化景观风貌鲜明统一
        6.4.1 塑造和谐统一的景观风貌
        6.4.2 营造地域特色的文化空间
    6.5 居住空间开发管理合理高效
        6.5.1 引导合理稳定的房地产开发
        6.5.2 完善高效智慧的社区管理
        6.5.3 强化积极有效的公众参与
7 结论与不足
    7.1 研究结论
        7.1.1 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演变历程
        7.1.2 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演变特征
        7.1.3 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演变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7.1.4 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演变规律认知与启示
        7.1.5 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优化策略
    7.2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纸目录
表格目录

(4)茂县叠溪镇社会治理中政府履职的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
    1.5 研究对象与资料选取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资料的选取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社会治理
        2.1.2 乡镇政府
        2.1.3 政府履职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行政生态学理论
        2.2.3 政府职能理论
        2.2.4 府际关系理论
    2.3 社会治理中政府履职的必要性
        2.3.1 保障公共产品的供给,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2.3.2 培育多元主体共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2.3.3 促进政府职能发挥,保证社会治理的有效性
第3章 茂县叠溪镇社会治理中政府履职现状分析
    3.1 茂县叠溪镇社会治理概述
        3.1.1 茂县叠溪镇基本概况
        3.1.2 茂县叠溪镇政府架构体系
        3.1.3 茂县叠溪镇社会治理总体情况
    3.2 茂县叠溪镇社会治理中政府履职分析
        3.2.1 茂县叠溪镇社会治理中政府履职的内容
        3.2.2 茂县叠溪镇社会治理中政府履职的基本方式
    3.3 茂县叠溪镇社会治理中政府履职的基本成效
        3.3.1 社会公平明显推进,政府公信力有所增强
        3.3.2 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公民满意度提升
        3.3.3 安全项目不断落实,公共安全得以保证
        3.3.4 社会参与渠道拓宽,多元主体合力初步形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茂县叠溪镇社会治理中政府履职困境及其成因分析
    4.1 茂县叠溪镇社会治理中政府履职存在的困境
        4.1.1 政府主体意识不强,社会公平难以体现
        4.1.2 政府职能缺位,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不足
        4.1.3 应急体系不规范,应急预案机制不畅
        4.1.4 社会主体力量培育不足,民主进程缓慢
    4.2 茂县叠溪镇社会治理中政府履职困境成因分析
        4.2.1 政府内部治理机制不畅
        4.2.2 互联网+政务服务运行艰巨
        4.2.3 应急运行机制构建困难
        4.2.4 社会治理主体参与失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破解茂县叠溪镇社会治理中政府履职困境主要对策
    5.1 优化政府内部治理
        5.1.1 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5.1.2 转变社会治理中政府的履职理念
        5.1.3 完善信息公开方式
    5.2 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运行机制
        5.2.1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组织设计
        5.2.2 强化行政人员专业技能
        5.2.3 构建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
    5.3 加强应急运行机制构筑
        5.3.1 严格规范人才结构
        5.3.2 注重预案演习质量
        5.3.3 推进公民预警文化构建
    5.4 构建多元参与机制
        5.4.1 强化公民参与意识
        5.4.2 打造多元主体共治平台
        5.4.3 完善参与主体制度保障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我国县辖街道建制空间演化及其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街道办事处研究进展
        1.2.1 县辖街道办事处相关研究
        1.2.2 街道办事处体制职能研究
        1.2.3 街道办事处建制改革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相关说明
        1.4.1 研究方法
        1.4.2 概念界定与数据来源
第二章 街道办事处的沿革及职能变迁
    2.1 1949-1958:街道办事处的起源与规范
        2.1.1 街道办事处的诞生及其特征
        2.1.2 街道办事处规范化及其职能
    2.2 1958-1965:街道办事处的波动变迁
        2.2.1 街道办事处的撤销与街区职权强化
        2.2.2 街道办事处的恢复及其职权的弱化
    2.3 1966-1978:街道办事处的扭曲发展
        2.3.1 街道办事处的撤销及其职能空场
        2.3.2 人民公社和文革时期街道办事处演变分析
    2.4 1979-20世纪80年代中期:街道办事处的新职能和新情况
        2.4.1 重建后街道办事处职能特征
        2.4.2 街区权力主体增多
    2.5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街道办事处职权膨胀
        2.5.1 单位制解体与"条""块"分割问题凸显
        2.5.2 组织体制改革与街道办事处职能膨胀
    2.6 街道办事处演变的基本规律
        2.6.1 街道办事处职权经历强弱多次循环
        2.6.2 街道办事处与单位制发展此消彼长
        2.6.3 街道办事处职能与社会变迁相适应
第三章 县辖街道办事处建制空间演化
    3.1 县辖街道的诞生与发展
        3.1.1 县辖街道设置背景
        3.1.2 县辖街道建制变动
    3.2 县辖街道的空间演化
        3.2.1 县辖街道空间演化脉络
        3.2.2 县辖街道空间特征分析
        3.2.3 地形对空间布局的影响
    3.3 建制转换的主要模式
        3.3.1 模式一:整建制转换
        3.3.2 模式二:拆分型转换
        3.3.3 模式三:析出型转换
        3.3.4 模式四:整合型转换
        3.3.5 四种模式的实践取向分析
    3.4 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
        3.4.1 区划改革环境推动机制
        3.4.2 管理绩效提升调适机制
        3.4.3 县域发展格局优化机制
第四章 县辖街道办事处职能现状研究
    4.1 县辖街道的主要职能分析
        4.1.1 办事处职能基本构成
        4.1.2 县辖街道的主要职能
        4.1.3 县辖街道的机构设置
    4.2 县辖街道职能的主要特征
        4.2.1 县辖街道办事处普遍履行经济管理职能
        4.2.2 县辖街道办事处普遍履行农村管理职能
        4.2.3 部分县辖街道办事处履行土地管理职能
    4.3 县辖街道职能存在的问题
        4.3.1 相关法规条例缺位
        4.3.2 主要职能存在偏位
        4.3.3 居委会相关职能错位
        4.3.4 职权不符依旧存在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5.1.1 本研究主要发现与结论
        5.1.2 县辖街道改革政策建议
    5.2 主要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长吉图区域合作中行政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内容概述
    2.1 概念
    2.2 理论基础
    2.3 研究区域合作中行政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第三章 长吉图区域合作中的行政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及分析
    3.1 长吉图区域合作中行政生态环境的现状
    3.2 长吉图区域合作中存在的行政生态环境问题
    3.3 长吉图区域合作中的行政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第四章 长吉图区域行政生态环境改善的对策
    4.1 调节行政生态经济环境
    4.2 完善行政生态政治环境
    4.3 融合行政生态文化环境
    4.4 优化行政生态自然环境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观点
    5.2 研究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街道办事处的权能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街道办事处权能配置的理论依据与组织架构
    2.1 街道办事处权能配置的基本理论
        2.1.1 街道办事处的法律地位
        2.1.2 街道办事处的权力来源
        2.1.3 街道办事处的权能范围
    2.2 街道办事处的历史沿革和组织架构
        2.2.1 街道办事处的历史沿革
        2.2.2 街道办事处的一般组织结构
第3章 街道办事处权能配置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困境
    3.1 城市化快速推进给街道办事处带来的巨大挑战
        3.1.1 城市规模的扩张对街道办事处的挑战
        3.1.2 城市基层民主的发展对街道办事处的挑战
    3.2 残存的单位制对街道办事处权能配置的影响
        3.2.1 解体后的单位制对街道办事处的影响
        3.2.2 驻地单位对街道办事处的影响
    3.3 街道办事处发展过程自身遭遇的困境
        3.3.1 街道办事处权责不符与职权越位
        3.3.2 街道办事处组织规模的膨胀
第4章 街道办事处权能配置的典型改革模式与经验
    4.1 国内街道办事处权能配置改革的典型模式
        4.1.1 鲁谷模式
        4.1.2 铜陵模式
        4.1.3 江汉模式
    4.2 国内街道办事处权能配置改革的经验分析
        4.2.1 共性经验与地方特点相结合
        4.2.2 长期规划与短期措施相结合
        4.2.3 机构重建与人事调整相结合
        4.2.4 组织改革与社区自治相结合
第5章 城市治理角度下街道办事处权能配置的完善对策
    5.1 街道办事处权能配置改革的原则
        5.1.1 权能一致原则
        5.1.2 党政协同原则
        5.1.3 社区自治原则
    5.2 完善街道办事处权能配置需要处理的关系
        5.2.1 街道办事处与上级政府的关系
        5.2.2 街道办事处自身的党政关系
        5.2.3 街道办事处与社区的关系
        5.2.4 街道办事处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5.2.5 街道办事处与驻地单位的关系
    5.3 城市治理角度下街道办事处权能配置的路径选择
        5.3.1 “三位一体”,推动城市治理主体多元化
        5.3.2 合理发挥权能作用,构建多元利益协调平台
        5.3.3 以“善治”为目标,促成城市治理联合行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本论题的来源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论题的来源
        (二) 研究论题的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动态
        (二) 国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的难点、创新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的难点
        (二)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三) 研究方法
第1章 廉政生态的核心概念及构成要素
    一、廉政生态的概念界定
        (一) 廉政
        (二) 生态
        (三) 廉政生态
    二、廉政生态的结构及功能
        (一) 廉政生态的存在依据
        (二) 廉政生态的结构及功能分析
        (三) 廉政生态的理想化状态
        (四) 廉政生态与廉政建设的关系
    三、廉政生态的构成要素
        (一) 廉政生态主体:廉政生态中的人和组织
        (二) 廉政生态环境:廉政生态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三) 廉政生态中环境与主体的关系辨析
第2章 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理论依据与经验借鉴
    一、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理论指导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廉政建设思想
        (二) 列宁的廉政建设思想与实践
        (三) 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思想指导
    二、中国古代廉政生态建设经验及启示
        (一) 中国古代廉政生态建设的经验
        (二) 中国古代无法形成真正廉政生态的教训
    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与启示
        (一) 廉政生态主体培育
        (二) 廉政生态环境治理
        (三)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廉政生态建设的启示
第3章 我国廉政生态建设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一、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发展历程
        (一) 改革开放前我国廉政生态建设的历史回顾
        (二) 改革开放后我国廉政生态建设的发展阶段分析
    二、当下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基本状况
        (一) 当下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发展机遇
        (二) 建设当代中国廉政生态的条件与优势
        (三) 当前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基本发展状况
    三、当前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困境和成因
        (一) 廉政生态建设的困境
        (二) 影响廉政生态建设的成因分析
第4章 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目标指向和基本原则
    一、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研究的目标指向
        (一) 解答当前政治生态问题
        (二) 探索廉政建设发展规律
        (三) 回归社会主义政治生态的本质
    二、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基本逻辑
        (一) 廉政生态的“制度”逻辑
        (二) 廉政生态的“建设”逻辑
        (三) 廉政生态建设的“文明”逻辑
    三、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现实依据
        (一) 廉政生态建设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丛本规律
        (二) 廉政生态建设关注人的发展问题
        (三) 廉政生态建设问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回应
    四、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 系统原则
        (二) 发展原则
        (三) 利益原则
第5章 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
        (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体成果对当代中国廉政建设生态化发展形成科学指导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对廉政生态建设要素的影响
        (三) 以“中国特色”为主要特征,为廉政生态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
    二、增强生态主体素质,实现廉政生态的协调发展
        (一) 维护生产者在廉政生态建设中的基础地位
        (二) 增强消费者在廉政生态建设中的责任功能
        (三) 巩固分解者在廉政生态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三、治理生态环境,推动廉政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一) 治理政治环境,提供公平、公正的政治保障
        (二) 治理经济环境,为廉政建设提供有序的经济秩序
        (三) 治理文化环境,为廉政建设提供道德规范保障
        (四) 治理教育环境,巩固全社会廉洁意识
        (五) 治理法治环境,提供廉政建设的法治机制条件
        (六) 治理监督环境,为廉政建设提供监督机制保障
    四、构筑生态系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廉政生态体系
        (一) 形成认识生态系统的生态意识
        (二) 维护廉政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
        (三) 实现廉政生态系统的生态规划
        (四) 构建廉政生态系统的生态工程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类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地方政府行政文化研究 ——以L市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的相关研究
        (二) 国内的相关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 论文的主要内容
    五、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 论文的创新点
        (二) 论文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行政文化与行政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
    一、 行政文化的理论概述
        (一) 行政文化
        (二) 地方政府行政文化
    二、 行政文化的生态环境要素分析
        (一) 经济环境要素分析
        (二) 政治环境要素分析
        (三) 文化环境要素分析
        (四) 社会环境要素分析
    三、 行政文化与行政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 行政生态环境对于行政文化的促进作用
        (二) 行政文化对于行政生态环境的制约作用
第三章 L 市地方政府行政文化评价及其行政生态环境的现状
    一、 L 市行政文化评价的内涵
        (一) L 市行政文化评价的主要特点
        (二) L 市行政文化评价的原则
        (三) L 市行政文化评价的意义
        (四) L 市行政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L 市行政生态环境因素的现状分析
        (一) L 市行政生态环境的自然因素
        (二) L 市行政生态环境的文化因素
        (三) L 市行政生态环境的社会因素
        (四) L 市行政生态环境的政治因素
        (五) L 市行政生态环境的经济因素
    三、 L 市行政文化的生态环境体系构建
        (一) 重塑政府管理理念
        (二) 健全政府管理体制
        (三) 完善政府运行机制
第四章 L 市地方政府行政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 理念和价值导向的制约
        (一) 传统僵化的文化理念制约
        (二) 交融并存的价值导向制约
    二、 手段和行为上的制约
        (一) 扭曲错位的行政激励手段的制约
        (二) 非合理性自主与非自主行为的制约
    三、 作风和环境的制约
        (一) 官僚主义的行政作风制约
        (二) 封闭守旧的行政环境制约
第五章 L 市地方政府行政文化的建设方略
    一、 L 市行政生态系统的优化基础
        (一) 加强行政监督效力
        (二) 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三) 完善行政沟通网络
    二、 L 市行政生态环境优化的具体措施
        (一) 经济生态环境优化
        (二) 政治生态环境优化
        (三) 社会生态环境优化
        (四) 自然生态环境优化
        (五) 文化生态环境优化
    三、 L 市行政文化制度体系的建设
        (一) 塑造行政创新思维
        (二) 树立依法行政理念
        (三) 健全工作制度体系
        (四)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五) 坚定群众路线基础
        (六)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强镇扩权:苏南乡镇治理模式的重构 ——以苏州经济发达镇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视角
    五、研究方法与论文思路
    六、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乡镇与乡镇治理
    第一节 我国乡镇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建国以前的乡村组织体系
        二、建国以后农村基层组织的制度变革
    第二节 我国乡镇治理模式的演变
        一、建国以来乡镇政权体制的发展变化
        二、建国以来我国乡镇政府的角色演变
    第三节 我国乡镇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目前我国的乡镇治理模式
        二、我国乡镇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乡镇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乡镇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国外的地方(基层)治理
        一、国外地方(基层)治理的实践
        二、国外地方(基层)治理的教训
        三、国外地方(基层)治理对我国乡镇治理的启迪和借鉴
    第二节 国内乡镇治理改革的探索
        一、广东省的“简政强镇”
        二、浙江省的“强镇扩权”
        三、山东省的“扩权强镇”
        四、吉林省的“百镇建设”
    第三节 我国港台地区的基层治理
        一、香港基层治理的经验与借鉴
        二、台湾基层治理的实践和启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南乡镇的发展与治理改革的动因
    第一节 苏南乡镇的发展之路
        一、苏南乡镇的发展演变
        二、苏南乡镇发展的历史社会基础和现实自然条件
    第二节 苏南乡镇的总体特征
        一、经济总量大,人口集聚度高
        二、城镇化水平高,产业特色鲜明
    第三节 苏南经济强镇发展呼唤治理改革
        一、苏南经济强镇治理模式重构的背景
        二、苏南经济强镇治理模式重构的动因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南强镇扩权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强镇扩权:苏南乡镇治理模式的重构
        一、苏南乡镇治理的创新实践
        二、苏南强镇扩权的政策依据
        三、苏南强镇扩权的制度设计
        四、苏南强镇扩权的政府定位
    第二节 苏南强镇扩权的具体措施
        一、下放权力,赋予强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
        二、重赋功能,打造强镇治理新型服务平台
        三、优化结构,重组强镇资源配置方式
        四、再造流程,优化强镇政府运行方式
        五、尊重基层,因地制宜推进扩权试点
    第三节 苏南强镇扩权实践中的若干创新
        一、扩大经济强镇的管理权限
        二、开展综合执法和便民服务
        三、优化机构编制和人员配置
        四、创新经济强镇的管理体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苏南强镇扩权后的成就与问题
    第一节 苏南强镇扩权后取得的成就
        一、产生了经济强镇扩权改革的“四大效应”
        二、实现了经济强镇运行和管理机制的“三大转变”
        三、促进了经济强镇公共治理和经济社会的“两大提升”
    第二节 苏南强镇扩权后产生的若干困惑
        一、放权和用权的合法性问题
        二、资源政策倾斜不力问题
        三、政策执行问题
        四、权责匹配问题
        五、部门协调问题
        六、体制障碍问题
    第三节 苏南强镇扩权后产生困惑的原因分析
        一、路径依赖导致阶段性的合法性缺失
        二、思想认识不一致、不统一
        三、制度设计不周全、不系统
        四、利益博弈影响改革进程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推进我国经济强镇治理模式重构的对策与思考
    第一节 注重思想认识的提升
        一、提升领导思想认识,支持强镇扩权
        二、加快干部理念更新,推进强镇扩权
        三、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共享强镇扩权
    第二节 注重制度设计的引领
        一、突出上层设计的首要性
        二、突出制度设计的配套性
        三、突出制度汲取的广泛性
    第三节 注重要素功能的完善
        一、营造有利环境
        二、夯实物质基础
        三、强化要素保障
        四、加强组织领导
    第四节 注重权力运用的规制
        一、确权须明确,风险重监控
        二、用权要规范,执行须有效
        三、绩效重测评,违规必问责
    第五节 注重城市演进的方向
        一、创新城镇建设理念
        二、突出规划引领发展
        三、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致谢

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行政学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整治路径研究 ——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为例[D]. 许宁宁. 西北大学, 2021
  • [2]政治生态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研究[D]. 董蕾.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3]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演变研究[D]. 胡仕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4]茂县叠溪镇社会治理中政府履职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 金鑫. 西南大学, 2018(01)
  • [5]我国县辖街道建制空间演化及其职能研究[D]. 刘克林.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2)
  • [6]长吉图区域合作中行政生态环境问题研究[D]. 杨欣. 长春工业大学, 2016(11)
  • [7]街道办事处的权能配置研究[D]. 卢征. 山东大学, 2016(12)
  • [8]当代中国廉政生态建设研究[D]. 肖杰.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4)
  • [9]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地方政府行政文化研究 ——以L市为研究对象[D]. 杨婷婷. 吉林大学, 2014(03)
  • [10]强镇扩权:苏南乡镇治理模式的重构 ——以苏州经济发达镇为研究对象[D]. 孙广琦. 苏州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行政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