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互联网中国称霸

无线互联网中国称霸

一、无线互联 中国独领风骚(论文文献综述)

王华明[1](2020)在《浅谈智能物联网技术》文中认为自1999年Kevin Ashton首次提出物联网概念以来,物联网发展快速。据IDC预测,到2025年全球将有750亿台设备接入物联网。物联网技术是实现世界万物互联的下一个重要技术,而人工智能被认为是物联网革命的关键推动力,被AI加持的智能物联网(AIoT)将带来全球颠覆性的产业革命。本文着力探讨智能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

俱鹤飞[2](2020)在《声音媒介的空间建构研究》文中提出声音媒介形态的变迁使声音所在及其塑造的空间也发生了变化。因此,研究声音媒介,除了历时性考察,还应该把“空间”这一维度纳入进来。本文将媒介空间研究划分为以媒介环境学派为代表的“技术观”,以马克思主义学派为代表的“批判观”和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城市观”,以此确立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利用Citespace的Burst Detection功能梳理声音研究中关键词演变,可以发现我国声音媒介的发展历程可根据其媒介形态划分为“定着的声音”时期(1978——1996),“流动的声音”时期(1996——2019)和“智能的声音”时期(2019年以后)。20世纪60年代,以收音机为代表的声音媒介被视为“20世纪最主要的家庭媒介”,然而,这一时期的声音媒介被视为“报纸的有声版”,声音特有的媒介属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存在于家庭空间中的收音机缺乏个体的声音。政治的声音与收音机使用环境构成了空间上的冲突,收音机成为家庭空间中实施规训的工具,听众被塑造为“单向度”的人,家庭空间成为“规训的空间”。20世纪后期,汽车、手机等具有移动特征的媒介开始兴起,声音超越了原有的使用场景,成为移动场景的一种陪伴形式,音频节目的形式开始泛化与创新。声音媒介成为听众在空间中流动的陪伴物,听众收听广播时也成为被资本剥削的“声音劳工”,声音媒介的变迁使得空间也为之不同,这一时期,声音媒介的空间特征符合纽曼尔·卡斯特所言的“流动空间”,资本为声音赋予了“现代性”的意义。如今,伴随着人工智能的“第三次浪潮”,为声音媒介回归日常生活提供了契机,人类进入了一个以数字为基本构成单位的媒介化生存时代,成为被媒介技术构建的“赛博人”。新的媒介形态预示着新的空间观,智能音箱改变了人与空间的关系,智能时代声音媒介的空间可概括为“赛博空间”。从收音机带智能音箱,声音媒介从单一空间发展为时空交错的多维空间,从私人领域到公共场合,从现实场景到虚拟空间,声音媒介无处不在。

车东洋[3](2020)在《飞机客舱一体化网络体系结构研究及仿真》文中研究说明航空电子系统是现代化飞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客舱网络系统作为航空电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流量爆发增长带来的大量需求,迎来了新的挑战。世界各大研究机构和网络硬件设备制造厂商都在加快步伐走在研发前沿。传统的采用模拟离散线架设的客舱网络通信系统虽然传输性能稳定、架设简单、管理方便,但在网络流量日益增多的客舱中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因此需要一种更为先进、容量更大的客舱网络系统架构的想法不断被提出。借助于此一方面能够减少乘务组和飞机维护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可以改善旅客的乘机体验。这为航空公司抢占民航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为了应对这种需求,本文以客舱一体化网络体系结构为切入点,重点研究了基于以太网的新一代客舱一体化网络体系架构。在对网络架构设计的同时对所需的各类保障策略进行设计,重点研究了客舱一体化网络的网络管理策略,基于QoS模型的WFQ调度算法进行向客舱网络的迁移,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客舱网络环境的网络质量保障策略。最后基于OPNET平台对客舱一体化网络架构进行建模,高度还原了客舱网络的真实情况,为客舱一体化网络架构及策略验证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选择的背景和意义,简述国内外研究现状。随后对应用到的相关技术进行介绍,决定选择OPNET平台作为测试仿真工作的研发平台。接下来对客舱一体化网络进行需求分析,提出了客舱网络架构应该具有的功能。然后对客舱一体化网络应当具有的网络管理体系做出分析制定,重点关注网络安全和网络质量管理方面。并在之后针对客舱一体化网络架构设计仿真建模方案,进行详细仿真测试。最后在总结本文工作的同时对后续客舱一体化网络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张学霞[4](2019)在《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文中指出当下国内外传播学研究中空间转向研究已成为一种显现的趋势。其中,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问题、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成为空间转向研究中的焦点问题。本研究为顺应传播学空间转向研究态势,同时也为推动中国区域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宁夏新闻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选取宁夏作为考察地方空间内大众传播活动的背景空间,选取1926年-2018年这近百年的历史时长作为考察地方空间内大众传播活动的背景时间,重点考察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生成、演进的动力机制,结构性特征,内部要素之间的互动性关系,以及它在促进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多元一体和民族融合等方面的功用。本研究拟解决如下问题:如何从特殊性入手追求普遍性?如何在强调地方大众传播经验的同时,提炼出地方大众传播网络在推动和促进国家一体化发展方面的作用机制,实现对求异之上的求同的理解?本文共五章。整体而言,梳理了 1926-2018年间宁夏主要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呈现了它们发生、发展的脉络,展现了其中部分媒体消失、消亡、断裂发展的场景。采用了历时性、结构性的视角,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以文献为基础,勾勒出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生成与演进的全程、全貌,构建出不同历史阶段中宁夏四种大众传播网络模型。绪论。此部分阐明了选题背景、选题缘由、研究思路、研究意义和研究的问题。对国内外研究做了综述,评析了宁夏新闻传播的研究现状。还界定了核心概念,说明了研究方法、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和研究的不足之处。此部分回答了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命题,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力图达到什么样的研究目标。第一章。本章展现了宁夏作为地方空间的被生产过程和这一空间内存在的多民族社会关系。展现了 1926-1949年间宁夏主要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提炼出宁夏二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阐释了宁夏二元大众传播网络生成的历史意义,并概括指出了制约这一时期宁夏传媒发展并影响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三种要素。第二章。本章阐明了 1949-1979年间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的缘由和过程,阐释了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呈现了这一期间宁夏主要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三元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分析了媒体制度、媒体基础设施、媒介技术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支撑作用和制约作用。第三章。本章展现了 1979-2003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电视传播网络占据主导的多元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认为大众传播网络对宁夏多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团结形象有着重大的建构作用。同时剖析了媒体体制的发展与确立对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双重影响。第四章。本章展现了 2003-2018年间宁夏传统媒体、新媒体、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多层次、多类别、多媒介形态、多元力量混杂交织的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的四个结构性特征。剖析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和中国媒体融合、宁夏媒体融合的现状。剖析了用户群体的固化、迁徙与流动,以及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新媒体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影响。结论与展望。本文发现,有三种主要因素推动和促动了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的生成与演进。是权力贯穿于大众传播网络演进的始终,并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国家统一性的制度安排为它的生成与演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基础设施的配置和技术的发展创新成为宁夏大众传播网络不断演进的强劲驱动力。本文还发现,宁夏大众传播网络在促进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多元一体以及多民族融合等方面,在反映、形塑和建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形象和地方形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呈现出以下四个结构性特征。它具有极不稳定-相对不稳定-比较稳定—又开始不稳定的发展特征。同时,它还具有结构上的发展不平衡特征,层级上的汇集性和类别上的分散性特征,以及网络横向间弱连接性等特征。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生成与演进对当下的启示:未来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必将是不同媒介并立共存、相互转化的过程。媒体融合能够促进传播网络之间的融通和连接。最后,媒体传播网络与政务系统传播网络和自媒体传播网络之间的竞争将加剧。

李金兆[5](2019)在《信息化社会的戏曲传承 ——以川剧为例的“互联网+戏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核心主题是“信息社会视域下戏曲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在以川剧戏曲文化本体传承为例的研究基础上,将数字化、大数据、云计算、新媒体、互联网等信息化主流关键技术与川剧的保护传承相融合,实现了戏剧戏曲学、文化传播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科学多学科融合研究的突破。研究梳理分析了川剧数字化研究的文献,对国内外有关戏曲传承数字化和川剧传承数字化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查阅、比对、跟踪、分析,同时引入大数据挖掘方法对中国传统戏曲在互联网传播进行了全样本的数据爬取和比对分析;在论述戏曲文化发展与人类社会进化的关系上,研究了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元素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影响;综述分析了川剧在信息化社会生态下生存、传承、发展的现状,并对川剧传承与发展中存的观念自闭、政策失衡、人才断代、传播无序、创新不足等问题进行了剖析;研究了信息化社会生态下承担川剧戏曲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人群,指出年轻化的川剧受众者的主体文化特质和需求;引入云存储、云备份、云容灾、云安全概念,论证设计了川剧整体数字化保护的主要领域、主要路径、主要方法、技术路线和顶层架构;论证设计了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云共享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论证设计了川剧戏曲文化实现云传播的矩阵体系和传承发展方向。研究过程中,本论文提出了若干重要观点,一是以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文化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技术的关系出发,通过研究分析社会进化中的人性解放和赋权方式,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主要划分为农业文明社会、工业文明社会和信息文明社会三个文明进化阶段;二是信息文明社会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权力来源,激活了社会中无数的“相对无权者”,推动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文化转向社会化、融合化和去中心化;三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三个社会文明进化阶段对戏曲文化发展的影响呈“V”字型关系,信息技术为戏曲传承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四是云保护是实现川剧戏曲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云共享是实现川剧戏曲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云传播是实现川剧戏曲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的生态;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互联网将成为主战场,戏曲依托于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将极大地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通过以上研究,本论文得出三项主要结论:一是推进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是实现川剧传承发展的必然选择,二是推进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传承发展是科学和切实可行的。三是推进“互联网+戏曲”研究与规划应上升成为国家文化战略。本论文建构了支撑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传承发展的“云保护、云共享、云传播”基本理论框架,研究论证了“云保护、云共享、云传播”三个理论概念和构架体系设计是一种既递进又同步的关系,指出了“云保护、云共享、云传播”理论与设计体系是实现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支撑,推演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互联网+戏曲”之路,为中国戏曲文化整体推进数字化传承发展进程提供了跨学科融合研究样本和实体设计借鉴。

方芳[6](2019)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国际环境与路径选择》文中研究指明"数字丝绸之路"通过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网络和信息化建设,深化互联互通并提升沿线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发展进程将为沿线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并提升其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共同促进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全球化3.0。在此进程中,沿线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基础以及中国网信产业优势等因素将有助于"数字丝绸之路"的建设,而部分国家基础条件薄弱、沿线国家国情各异、利益诉求多元化、地缘政治引发的风险等因素也对"数字丝绸之路"的建设形成挑战。对此,中国可通过分区"精准"对接有效需求、统筹推进网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广技术标准、强化多方合作、协同构建网络安全共同体等措施,以行业为主导、企业先行稳步且审慎地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坚持其可持续发展。

姚初[7](2018)在《美国通信情报对我安全威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美国情报领域里,仅有百年历史的通信情报俨然已被看作是一门传统的情报门类,但其借助技术发展的强大推力,不断衍生出新的情报门类,展示出令人咂舌的活力,已形成监听全球的超能力,给世界各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近些年来,频频爆料的情报文件,无不在警示世人美国通信情报就像一个幽灵蛰伏于身边左右。无论战时还是平时,我国都是美国通信情报的重点目标之一。随着我国日趋接近国际舞台的中央,大国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我国在美国通信情报中的“地位”将逐年上升,美国通信情报对我构成的现实和潜在威胁将进一步加剧。这种趋势倒逼我必须在实践工作中筹谋战略对策、提升对口能力、加强人才建设,从而抵消美威胁烈度,为我长期和平稳定发展提供根本性的安全保障。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美国通信情报概况,厘清相关定义,探索发展规律,研究美建设现况。第二部分,分析美国通信情报工作现状,总结其在布局安排、环节设置、沟通合作、监管规避四个方面的举措。第三部分,从现实和未来的双重角度出发,分析美国通信情报对我造成的态势、技术和趋向威胁。第四部分,借鉴经验,正视差距,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建设性意见。

史志高[8](2012)在《上海互联网发展阶段研究(1994-201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4年4月,中国全功能接入世界互联网。1995年1月上海即面向社会和普通家庭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与北京同时成为中国首批开展互联网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两个城市之一。研究上海互联网的发展过程对于研究互联网使用在中国社会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代表意义。依据互联网技术升级、社会应用丰富、信息产业周期与政府管理政策,依据这样一个多指标的阶段划分标准,将上海互联网发展至2011年近20年的过程划分为3大阶段,从而得出互联网在与本地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作为通讯技术、信息交流与社会交往工具、社会生活平台的发展阶段。在互联网发展初期阶段,其作为通讯技术集中在高校与科研院所使用。1987年中国建成电子邮件节点,使得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便捷传播得到实现,在此过程中北京建成全国第一个局域网。自中国全功能与世界互联,上海成为信息技术研发、信息产业试点与安全实现领域重要城市,随着全国第一个独立网站向社会开放即中文网站丰富,上海互联网开始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在第二阶段上海家庭实现宽带接入,政府向社区女性推广并培训,互联网快速实现与社会的融合。互联网用户的增加为技术向服务功能的转变奠定根本基础,直接推动中间层面信息服务企业发展,从而支撑起丰富的互联网应用,实现互联网向社会生活扩散与渗透的可能。随着互联网承载着信息交流功能,更多的社会关系与商业机会迁移至这一新平台,从而web2.0阶段全面来临,信息类服务日常化。在当前阶段,世博会的成功呈现出互联网与日常服务对接的完全可能,全新的社会生活平台正在向公众开放。“无线城市”战略将呈现数字社会的变革,当手机等多种互联网接入终端在空间环境中实时更新信息,移动生活的景观将会全新展演,微博及其引领的社会舆论风潮将会促进公共政策制订,日常生活与社会发展及文化产业呈现深度转型。研究由绪论、正文与附录三部分组成。绪论讨论研究缘起与具体设计;正文第一章至第四章呈现、分析与研究上海互联网作为通讯技术、信息交流工具、社会交往工具、社会生活平台的发展阶段;附录则尝试用《新民晚报》近20年互联网相关新闻报道来验证此项研究,证明上海互联网发展阶段的划分与其经历的转型,以实证的方式来补充与丰富主体部分的理论研究。

何跃鹰[9](2012)在《互联网规制研究 ——基于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虚拟与现实、数字与物质的边界正日渐消融,互联网的规制问题日益凸现并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其中与安全问题相关的规制研究更是成为了各国监管实践和业界研究理论的前沿课题。互联网的诞生最先得益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与融合,但其后的发展,却已远远超出了技术乃至于以往传统产业的范畴。鉴于它给整个社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一直以来,无数的研究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运用各自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对其展开解剖分析,企图究其本质并施以适当规制。然而,正如本文所论述的那样:互联网是如此庞大的一个新型产业乃至一个虚拟社会,这个产业具有与之前任何产业完全不同的技术、经济特性,这个虚拟化的社会又是如此的包罗万象、纷繁复杂;目前关于互联网的各种认识与研究均略显肤浅。因此,在这样的研究语境下,有关互联网规制的研究对于理论学术界或政府规制机构都将会是一项持久的挑战。举例言之,至今学术界对于互联网规制尚缺乏整体认识,甚至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和问题分类,对于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仍更多地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的探讨;又比如,至今各国政府对于互联网的经济性规制还沿袭着旧有的针对电信网的监管政策与方法,对于互联网的社会性规制仍然目标模糊、权责不清、不得其法。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关于互联网本身、关于互联网的安全问题、关于互联网的规制,都有待于进行更全面和更彻底地分析与研究。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互联网领域的研究者,通过在过去十余年中的大量数据分析和实践调研,本人逐步认识到:安全问题是互联网发展和规制的核心问题。随着时日推移,至今此观点终已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据此,本文将尝试从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的层面来研究互联网的规制问题。随着论文的展开,我们将清楚地看到:当虚拟数字世界与现实物质世界的无缝对接和融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网络空间的安全便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甚至也不囿于互联网络,它将被视为国家安全战略整体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研究互联网的安全问题及其规制,其逻辑起点在于对互联网本身及相关问题的分析。从更深人的层面看,互联网可以被视为是现实世界的某种形式的映像,它并不单纯地是众人眼中所谓的“虚拟世界”。基于此观点,作者期望通过多角度地去探究互联网的内在特征,从中找出现实世界与网络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所谓“映像”);并以此为基础,从网络空间国家安全的战略层面,来认识与解决有关互联网的安全规制问题,这或许能有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清晰的脉络。为此,本论文共用了两个整章(第二与第三章)的篇幅分别从“整体特性与规制问题”方面、以及“国家安全与国际政治的视角”对互联网进行了深入、详尽的分析。以此为基础,论文分别在“全球共治”(第四章)和“一国范围”(第五章)两种语境下探讨了互联网的安全规制问题。无论是从技术或者应用角度,创新都是互联网最显着特征之一。面对互联网领域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和层出不穷的应用创新,政府规制必须更加重视安全规制的技术实施问题。为此,论文第六章分别从等级保护制度下的风险评估、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监测以及特定网络行为的追踪溯源等三个方面重点介绍了互联网安全规制的技术实施。考虑到全球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论文第七章则以移动终端为对象,以网络效应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对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问题及其规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本论文在国内外网络经济学(特别是网络效应经济理论)和规制经济学理论的现有成果基础上展开研究,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探索研究:第一,论文通过对互联网的整体组成进行了抽象,提炼出“网络、系统、信息”三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分别从技术、经济与社会政治等方面来分析和揭示互联网的内在本质。论文指出了信息或信息产品的三个主要特点:易复制性、易传播性和易获取性,并深入分析因之而带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论文详述了互联网平台(网络与系统)所表现出的三个社会特性:开放性、交互性和国际性。这些都属于对互联网本身的基础分析。第二,论文从国家安全与国际政治的视角对互联网进行了综合分析。论文重新定义了“网络空间”,更突出地强调了互联网的国家属性。以此为基础,论文不但全面阐述了国家网络空间所面临的安全威胁,而且系统研究了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美国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的演进,这些都属于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理论的实证研究范畴。论文还通过理论分析指出了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对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和国际政治格局变化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第三,论文以网络效应经济理论为基础,提出一个动态演化博弈模型来对互联网国际治理体系的形成与演进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合作竞争,全球共治”的互联网治理模式。该结论与互联网国际治理的实际情况也是基本相吻合的。第四,论文依据“网络、系统和信息”三要素准则来对互联网的安全问题进行分类,提出应从国家网络空间的个体安全状况和整体安全态势两个方面来认识互联网安全问题的实质和内涵。以此为基础,论文系统阐述了在一国范围内,如何通过制度体系和技术体系的建设来实现互联网安全的有效规制。第五,论文以案例研究的形式,通过对移动终端的网络效应分析,来具体研究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问题及其规制策略。其中,作者的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以网络经济效应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增强网络效应”的概念,并指出了它与传统的“直接网络效应”及“间接网络效应”的区别;其二,从理论上将移动终端的产品效用和应用安全两者进行关联,指出移动终端安全规制的两个关键要点在于:基于Web的移动终端平台和面向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商店。

鄢显俊[10](2010)在《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文中提出信息技术革命是当代最重要的科技-产业革命,它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的美国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造着人类社会。就技术和社会互动的角度观察,在美国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是一个复杂的、与社会相互作用中展开的过程,美国社会为信息技术革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经由信息技术革命“重塑”的当代资本主义被称为信息资本主义,在其形成过程中诞生了信息垄断,它指独占信息核心技术的信息产业垄断资本、凭借其市场权力,滥用知识产权以攫取高额利润而实施的一种垄断,是当今资本主义微观经济领域最值得关注的现象,对资本主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它鞭辟入里的解剖将为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提供一扇独特的“视窗”。信息垄断起源于信息经济形成和信息产业勃兴的20世纪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信息垄断的实质是对知识的垄断,其表现形式是垄断IT核心技术。信息垄断的发展史也就是全球计算机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和CPU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的发家史,其产业代表是英特尔公司和微软公司结成的Wintel联盟。而值得警惕的“另类信息垄断”所造成的影响逐渐引起国际社会普遍担心:它有可能成为信息时代美国控制互联网“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信息垄断生态环境模型”揭示了信息垄断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它由信息垄断的产业环境、产品基础和法律环境三大要素构成。信息垄断厂商熟练地运用法律策略和无所不用其极的商业策略打压竞争并侵害消费者。为此,它遭遇了美欧日韩各国频频发起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信息垄断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对抗自己的“内生反对力量”。这就是“自由软件”运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开源软件”运动。前者坚决反对微软代表的资本主义“私有软件”制度,堪称“信息资本主义时代‘赛博空间’里空想社会主义。后者试图探索一条“自由软件”商业化运作的道路,而且获得成功,这是理想妥协于现实的必然结果。信息垄断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信息时代的特殊体现。任由信息垄断泛滥将对经济公正乃至社会公正产生重大危害。而且,作为一种超经济的、强大的“战略武器”,信息垄断还能够被广泛运用于国家利益之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除了信息垄断这一微观层面的经济现象外,还表现在中观和宏观的其他所有领域,在信息技术范式的“重塑”下,信息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表现为“创造性破坏”的多维、量化展示。除此,“数字鸿沟”代表了当代资本主义新型的两极分化。探讨国家间“数字鸿沟”的测度方法和量化表现,将更有助于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内在规律以及所蕴藏的危机。信息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信息时代最复杂的“两制”关系,其特征可用:“共时态并存中的相互借鉴与纠结发展”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信息资本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生紧密联系和互动,这种复杂关系的演进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促使这种错综复杂关系产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日愈全球化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动能所致,这是马克思早年所指的“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与传统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的确发生了诸多引人注目的新变化。但资本主义的本质依旧。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两大本质特征仍旧如故,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即商品生产无所不在;第二,社会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榨取剩余价值。综合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解读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必须看到,“两个必然”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而“两个决不会”则强调了不同社会生产方式更替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总之,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有长足的发展空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是:以变化的眼光看待变化本身。信息技术革命开启了人类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变迁历程。运用ORBICOM提供的测量方法,通过多维度量化考察中国特色的信息化进程,比较它与信息资本主义的差距及中国的追赶特点。可以看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创的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是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中超常规发展的典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应对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典型代表的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中国的国策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无线互联 中国独领风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线互联 中国独领风骚(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智能物联网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智能物联网的市场应用前景
二、物联网的架构与通信技术
    1. 物联网架构
    2. 通信技术与协议
三、让物联网智能化的关键技术
    1. 边缘计算
    2. AIo T芯片
    3. 数据隐私安全
四、AIo T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五、结语

(2)声音媒介的空间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声音研究与媒介空间的勾连
        1.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理论视角与研究维度
        1.3.1 技术观:媒介环境学派的空间研究
        1.3.2 批判观: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空间的研究
        1.3.3 城市观:社会学视角下的空间研究
        1.3.4 分析维度
    1.4 研究内容、创新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收音机中的声音政治与规训空间
    2.1 打破前台、后台区隔的收音机
        2.1.1 广播何以成为“报纸有声版”
        2.1.2 关于广播本质的讨论
    2.2 珠江模式:空间何以“被消灭”
        2.2.1 “珠江模式”的诞生
        2.2.2 珠江模式:用时间消灭空间
    2.3 政治空间中的单向度生存
    2.4 小结:政治权力主导下的声音媒介
第三章 声音媒介的泛化与流动的空间
    3.1 车载电台:受众细分下的移动实践
        3.1.1 声音媒介形态的转向
        3.1.2 车载电台:从边缘到主流
    3.2 手机FM:空间移动的声音媒介
        3.2.1 网络音频和传统广播的关系讨论
        3.2.2 声音媒介的泛化
    3.3 流动空间中的声音劳工
    3.4 小结:流动空间与声音媒介的现代化
        3.4.1 声音移动中的空间再造
        3.4.2 流动赋予声音媒介现代性
第四章 声音媒介发展新图景:智能音箱与赛博空间
    4.1 移动的声音何以重新定着
        4.1.1 被异化的手机
        4.1.2 智能时代:声音重回家庭
    4.2 智能音箱如何改变了生活空间
        4.2.1 赛博空间的兴起
        4.2.2 赛博空间中的媒介生存
        4.2.3 智能音箱的内容再造
    4.3 赛博格:被技术增强的听众
    4.4 小结:技术赋权下声音媒介的智能化发展
第五章 结论:声音媒介的演化与空间历程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飞机客舱一体化网络体系结构研究及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客舱网络架构研究现状
        1.2.2 客舱无线接入技术研究现状
        1.2.3 本文研究方向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简介
    2.1 客舱网络体系基础概述
    2.2 客舱网络系统分类
        2.2.1 CCS子系统
        2.2.2 IFES子系统
        2.2.3 IS子系统
        2.2.4 ECS子系统
    2.3 QoS技术
    2.4 OPNET仿真平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客舱一体化网络需求分析
    3.1客舱一体化网络应用场景分析
    3.2 系统整体目标
    3.3 网络架构需求分析
    3.4 网络质量需求分析
        3.4.1 网络安全设计需求
        3.4.2 服务质量设计需求
        3.4.3 网络确定性设计需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客舱一体化网络架构设计
    4.1 客舱一体化网络整体架构
        4.1.1 Boeing-787 客舱网络架构
        4.1.2 客舱一体化网络
    4.2 客舱一体化网络各子系统架构
        4.2.1 CCS子系统
        4.2.2 IS子系统
        4.2.3 IFE子系统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客舱一体化网络管理策略设计
    5.1 客舱网络子网及VLAN划分
        5.1.1 客舱网络子网划分方案
        5.1.2 客舱网络VLAN划分方案
    5.2 基于ACL的客舱网络安全策略设计
        5.2.1 客舱交换机中的ACL配置
        5.2.2 防火墙中的ACL配置
        5.2.3 中心路由器中的ACL配置
    5.3 客舱一体化网络数据流隔离
        5.3.1 客舱一体化网络的架构隔离
        5.3.2 VLAN实现数据流隔离和网络安全
        5.3.3 ACL/VACL实现数据流隔离和网络安全
    5.4 客舱一体化网络QoS策略设计
        5.4.1 客舱一体化网络流量分析
        5.4.2 QoS模型调度流程
        5.4.3 QoS流量调度算法
        5.4.4 QoS处理机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仿真
    6.1 测试环境介绍
        6.1.1 测试机部署环境
        6.1.2 客舱一体化网络测试环境设计
        6.1.3 测试仿真流程
    6.2 CCS系统测试
        6.2.1 业务流量设计
        6.2.2 网络质量测试
        6.2.3 网络安全测试
    6.3 IS系统测试
        6.3.1 业务流量设计
        6.3.2 网络质量测试
        6.3.3 网络安全测试
    6.4 IFE系统测试
        6.4.1 业务流量设计
        6.4.2 网络质量测试
        6.4.3 网络安全测试
    6.5 一体化网络QoS策略测试
        6.5.1 业务流量设计
        6.5.2 网络服务质量测试
    6.6 与现有工作的对比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选题缘由、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思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报纸传播初占主导地位的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26-1949)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中的宁夏及其独特的多民族共生关系
        一、宁夏作为地方空间的被生产过程以及初始形成
        二、宁夏独特的多民族共生关系
    第二节 1926-1949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中山日报》《贺兰》等报刊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为期几个月的广播新闻传播实践
    第三节 报纸传播网络初占主导的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呈现
        一、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和构建生成的历史意义
        二、制约宁夏传媒发展并影响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三种要素
第二章 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49-1979)
    第一节 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
        一、独特的空间再生产: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
        二、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第二节 1949-1979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1949-1979年间宁夏6份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广播新闻传播实践
        三、电视新闻传播实践
    第三节 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剖析
        一、1949-1979年间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
        二、媒体制度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支撑作用
        三、媒体基础设施、媒介技术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制约与支撑
第三章 电视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79-2003)
    第一节 1979-2003年间宁夏大众传媒实践
        一、以党报为首、以其他报纸为补充的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宁夏无线广播的新闻传播实践
        三、宁夏无线、有线电视的新闻传播实践
        四、1998-2003年间宁夏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第二节 1979-2003年间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逐层呈现
        一、多元报纸传播网络
        二、无线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地位的广播传播网络
        三、有线电视传播网络占主导地位的电视传播网络
        四、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媒体传播网络
    第三节 电视传播网络占据主导的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分析
        一、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
        二、大众传播网络对宁夏多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形象的重大建构
        三、媒体体制的发展与确立对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双重影响
第四章 面向媒介融合的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2003-2018)
    第一节 2003-2018年间宁夏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宁夏以党报为首、以都市报为重要支撑的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广播、电视的新闻传播实践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2003-2018年间宁夏新媒体、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以新闻网站和手机报为代表的宁夏新媒体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二、以媒体微博、媒体微信为代表的宁夏新新媒体的发展及问题
    第三节 面向媒介融合的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解析和中国媒介融合的现状
        二、宁夏大众传媒在媒介融合面向中的探索与实践
    第四节 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结构的逐层呈现
        一、宁夏报纸传播网络中都市报的影响力渐次衰退
        二、广播、电视传播网络不再居于主导位置,影响力不断收缩
        三、新媒体传播网络曾迅速发展,不断扩张,现在又逐渐归于平淡
        四、新新媒体传播网络不断应用新媒介,影响力却始终有限
    第五节 面向媒介融合的全景式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
        一、整体性结构特征
        二、用户群体的固化、迁徙与流动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双重影响
        三、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新媒体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冲击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当代启示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清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信息化社会的戏曲传承 ——以川剧为例的“互联网+戏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川剧数字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四、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信息化与戏曲传承
    第一节 社会进化与戏曲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信息技术对戏曲传承的影响
    第三节 戏曲APP传播能力量化分析
第二章 川剧传承研究设计
    第一节 川剧文化传承现状与存在问题
    第二节 川剧互联网传播的大数据分析
    第三节 川剧数字化传承发展路径设计
第三章 川剧传承的云保护
    第一节 川剧传承的数字化记录
    第二节 川剧传承的数据云存储
    第三节 川剧传承的数据云容灾
第四章 川剧传承的云共享
    第一节 川剧传承数字化云平台共享
    第二节 川剧传承数字化元数据开放
    第三节 川剧传承数字化软应用开放
第五章 川剧传承的云传播
    第一节 川剧传承的数字化教学
    第二节 川剧传承的网络化传播
    第三节 川剧传承的个性化分享
第六章 余论:“互联网+戏曲”的发展前景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国际环境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字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及含义
    (一)中国“数字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
    (二)“数字丝绸之路”概念的含义
二、“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国际环境
    (一)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国际需求
    (二)“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内外环境分析
三、“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统筹推进沿线的传统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二)精准对接不同区域的有效需求
    (三)以技术标准推广提升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影响力
    (四)强化多方合作形成“数字丝绸之路”的建设合力
    (五)协同构建网络安全共同体及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
结语

(7)美国通信情报对我安全威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创新
第二章 美国通信情报概述
    2.1 美国通信情报的基本认知
        2.1.1 通信情报的定义
        2.1.2 通信情报的特点
        2.1.3 通信情报的地位和作用
    2.2 美国通信情报的发展沿革
        2.2.1 第一阶段:新型手段运用,首次突破传统界限
        2.2.2 第二阶段:复合空间拓展,传输向陆海空天延伸
        2.2.3 第三阶段:多维平台发展,媒介向广域平台集成
    2.3 美国通信情报的建设现况
        2.3.1 战略规划统领
        2.3.2 职能部门分工
        2.3.3 工作流程优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通信情报现状分析
    3.1 “无处可藏”——“触手”伸向全世界
        3.1.1 通信监听对象遍布全球
        3.1.2 技术侦搜手段囊括全域
        3.1.3 监视监控项目门类繁多
    3.2 “无所不知”——环节体现“超能力”
        3.2.1 精准定位式的筛选与分析
        3.2.2 海量加载式的归类与存储
        3.2.3 为我独享式的分发与解密
    3.3 “无间不用”——合作遍及“界内外”
        3.3.1 界内机构间的密切互动
        3.3.2 界外政企间的串通交流
        3.3.3 国际政府间的利益绑定
    3.4 “无法无天”——规避善打“擦边球”
        3.4.1 操纵法案制造监管漏洞
        3.4.2 诡辩托辞侵犯公民隐私
        3.4.3 打压舆论抵制公开透明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通信情报对我安全威胁分析
    4.1 “咄咄逼人”的态势威胁
        4.1.1 “肆意妄为”地挑战我国防安全
        4.1.2 “变本加厉”地威胁我网络安全
        4.1.3 “居心叵测”地危害我发展安全
    4.2 “技高一筹”的技术威胁
        4.2.1 互联网技术的霸权压制
        4.2.2 多空间平台的无缝窥测
        4.2.3 各处理环节的有序耦合
    4.3 “被贼惦记”的趋向威胁
        4.3.1 持续加强对我监视规模力度
        4.3.2 逐步升级对我网络层面对抗
        4.3.3 始终聚焦对我关键问题博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通信情报对我启示意义
    5.1 呼应时代要求,精心擘画通信情报的发展战略
        5.1.1 认清形势变化,提高思想认识
        5.1.2 厘清利益取向,合理规划布局
        5.1.3 推进立法程序,细化工作标准
    5.2 聚焦能力建设,超常提升通信情报的综合能力
        5.2.1 优化体制机制,推动协同共享
        5.2.2 加大技术创新,破除垄断壁垒
        5.2.3 提高监测反制,确保通信安全
    5.3 注重智力牵引,超常壮大通信情报的人才队伍
        5.3.1 重视学科建设,加强人才培养
        5.3.2 创新岗位交流,注重实践磨炼
        5.3.3 完善用人机制,塑造职业精神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上海互联网发展阶段研究(1994-201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快速发展的中国互联网
        二、互联网嵌入中国社会生活
        (一) 国家战略
        (二) 企业跟进
        (三) 社会普及
    第二节 文献述评
        一、国内学者对中国互联网发展及使用的研究
        (一) 研究总览
        (二) 互联网扩散的阶段调查
        (三) CNNIC年度发展报告
        (四) 研究的启发
        二、国际视野里的中国互联网研究
        (一) 华人学者
        (二) 西方学者
        (三) 研究的启发
    第三节 研究对象
        一、关注互联网与社会生活的融合
        (一) 研究材料
        (二) 分析指标
        二、关注互联网对社会舆论的变革
        (一) 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壮大
        (二) 舆论监督与社会发展及变革
        三、廓清上海互联网发展阶段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框架理论的发展脉络
        二、框架理论指引下的中国本土研究
        (一) 依托国内媒体
        (二) 依托东亚媒体
        (三) 依托欧洲媒体
        (四) 依托欧美多个媒体
        三、框架理论对本研究的启发
        四、本研究的方法与创新及后续研究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创新
        (三) 后续的构想
第一章 第一阶段 发端:互联网作为信息传输技术
    第一节 日常通讯技术与社会生活变革
        一、书信与邮局
        二、从电报、电话到手机
        (一) 固定电话时代
        (二) 手机时代
        三、互联网时代
        (一) 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
        (二) 互联网与中国社会融合
        (三) 中国的互联网时代全面到来
    第二节 互联网发展阶段划分方法
        一、已有的划分方法
        (一) 以时间为序
        (二) 以技术发展和社会应用为依据
        (三) 以产业发展为依据
        二、本研究的划分方法
        (一) 三大阶段:技术、工具、平台
        (二) 六小阶段
    第三节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总体进程
        一、全面布局,四大骨干网络互联
        (一) 国内主要城市互联
        (二) “上海热线”运行
        二、产业整合,实施上网工程
        (一) 全国门户网站建设
        (二) 上海推进宽带入网
        (三) 规划电子商务
        三、社会普及,关注未成年人
        (一) 文明上网
        (二) 上海推广网络知识技能
        四、再度繁荣,web2.0时代来临
        (一) 网络娱乐上市热潮
        (二) 净化网络绿色上网
        五、弘扬文化,发展网络娱乐
        (一) 发展网络文化产业
        (二) 网络服务社会
        六、移动互联,构筑生活平台
        (一) 网络自由与监管
        (二) 无线城市与三网融合
    第四节 上海接入世界互联网
        一、上海实现互联网接入的突破
        (一) 单机时代
        (二) 分组交换公用数据网投入运营
        (三) 1995年京沪穗港互联网使用状况
        二、“上海热线”网站开通
        (一) 独立网站开通
        (二) 文卫信息化先行
        (三) 浦东列为上海信息港先行区
        (四) 上海互联网接入达到0.33万户
        三、信息服务业初步发展
        (一) 网上交流
        (二) 网上书店
        (三) 网络公益推广活动
        (四) 网吧管理提上议程
    第五节 小结:社会信息化启动
        一、全新的信息环境
        二、全新的知识生产
        三、全新的社会服务
        四、全新的公共平台
第二章 第二阶段 融合Ⅰ:互联网作为信息交流工具
    第一节 三大工程推进信息化
        一、集中整顿网吧
        (一) 管理办法出台
        (二) 工商清查
        二、推进三大上网工程
        (一) 政府上网年
        (二) 网络生存预演
        三、上海宽带接入工程
        (一) 建设“光城”战略
        (二) 新闻网站资格审查
        (三) 整顿无证网吧
        四、网吧与公众信息服务普及
        (一) 自由进入阶段
        (二) 加强管理
        (三) 上学与上网
        五、世纪之交互联网产业大整合
        (一) 高科技憧憬
        (二) 泡沫破灭
        (三) 原因:互联网发展水平偏低
    第二节 实现信息交流
        一、电邮魅力
        二、现代信息服务
        (一) 新的需求
        (二) 新的技术
        三、QQ与即时通讯
        (一) 小软件
        (二) 大产业
    第三节 展示信息服务
        一、信息服务格局
        (一) 电子政务
        (二) 电子商务
        (三) 电子服务
        二、文明上网工程
        (一) 引导未成年人网络使用
        (二) 出台青少年网络公约
        (三) 第二轮网吧整治
        三、2003年百万家庭上网
        (一) 信息化十年总结
        (二) 上海信息化水平领先
        (三) 网络技能培训入户
    第四节 搭建网络社区
        一、BBS与网上家园
        (一) 营造虚拟社区
        (二) 注重交流秩序
        二、舆论场
        (一) 牵动社会舆论
        (二) 有序释放舆论能量
        三、社交场
        (一) 信息与关系互动
        (二) 线上与线下互动
    第五节 小结:信息流动与社会转型
        一、互动开启信息管涌
        (一) 愉悦的信息消费
        (二) 流畅的信息交换
        二、信息流动催生服务产业
        三、信息控制导向公共管理革新
        (一) 切断网络与社会集体抗争
        (二) 信息筛查与国际形象蒙羞
        四、信息流动形成新的鸿沟
        (一) 城乡差异
        (二) 国别差异
第三章 第二阶段 融合Ⅱ:互联网作为社会交往工具
    第一节 社会服务信息化初步实现
        一、政府公共服务联网
        (一) 网民互动
        (二) 网站发布
        (三) 网络公开
        二、企业商品服务在线交易
        (一) 社交类网站兴盛
        (二) 网购大环境成熟
        (三) 电子交易迅速增加
        三、家庭环境信息化
        (一) 网络扩散的新空间
        (二) 生活化的网络接入终端
        (三) 日益普及的家庭入网
    第二节 网络社会交往激活
        一、“非典”期间网络应用广泛
        二、网络社会交往频繁
        三、网络社会舆论生成
        (一) 舆论热点不断
        (二) 言论自由有度
    第三节 信息服务产业综合治理
        一、打击网络信息欺诈
        (一) 清除线上购物“陷阱”
        (二) 取缔非法社交活动
        (三) 保护游戏虚拟资产
        二、加强网吧治安整治
        (一) 消除治安隐患
        (二) 推行实名登记
        三、治理网络色情
        (一) 强化内容审查
        (二) 强化技术监管
        (三) 社会与家庭联动
        四、拯救网络沉迷
        (一) 减少冲突
        (二) 加强引导
    第四节 手机访问互联网
        一、手机联网
        二、手机社交
        三、手机分享
        四、手机产业
    第五节 小结:社会交往实现网络迁移
        一、网络交往服务综观
        (一) 电子邮件
        (二) 即时通讯软件
        (三) BBS论坛
        (四) 博客与微博
        二、网络社交活动开展
        (一) 信息更新
        (二) 话题讨论
        (三) 博客圈
        三、网络社会交往评价
        (一) 模式创新
        (二) 技术支撑
        (三) 虚拟世界
第四章 第三阶段 变革:互联网作为社会生活平台
    第一节 新的开始:无线互联网时代
        一、世博会全球在线观览
        (一) 网上知识竞赛
        (二) 线上博览线下服务
        (三) 升级城市通讯设施
        (四) 社会生活的网络预演
        二、上海实施“无线城市”战略
        (一) 三年行动计划
        (二) 建设无线城市
        (三) 三网融合
        (四) 信息服务产业新机遇
    第二节 未来:互联网与手机的重新定位
        一、互联的世界
        二、自由或限制
        三、信息的革命
        四、社会生活的平台
    第三节 回顾:互联网使用与中国社会的两个焦点话题
        一、青少年与互联网使用
        (一) 研究焦点
        (二) 媒介的焦点
        (三) 社会的焦点
        二、网络公共参与和舆论转型
        (一) 活跃的网络舆论
        (二) 公共参与和舆情监测
        (三) 网络话语与媒介格局
    第四节 结论一 良好的商业氛围助推上海互联网快速发展
        一、上海互联网发展速度仅低于北京
        二、上海移动互联网业务全国领先
        三、上海政府积极推动互联网使用
        四、上海有良好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第五节 结论二 互联网主导的媒介格局引发上海舆论转型
        一、全媒体时代
        二、网络汇聚舆论
        三、社交媒体的力量
        四、网络话语生态
        (一) 网络报道灵活
        (二) 网络媒体影响力大
    第六节 结论三 互联网引领的社会生活变革上海社会管理
        一、迅猛发展的互联网
        二、联接日常生活
        三、公共参与渠道
        四、政府监督渠道
        五、舆论风险的社会
    第六节 结语:上海互联网实现从技术、工具到平台的跨越
        一、上海互联网的发展与跨越
        (一) 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
        (二) 互联网作为信息工具
        (三) 互联网作为交往工具
        (四) 互联网作为社会生活平台
        二、互联网研究的多重视域
        (一) 文本材料的研究框架
        (二) 社会生活的研究框架
        (三) 技术发展的研究框架
        三、本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的建议
        (一) 本研究的不足
        (二)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附录 验证:新闻报道与上海互联网发展阶段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以本地新闻为样本
        二、可能的局限与突破
        三、聚焦互联网相关议题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确定关键词
        二、标题检索及分析指标确立
        (一) 标题检索
        (二) 分析指标
        (三) 研究构想
    第三节 结论
        一、发展阶段划分准确
        (一) 快速发展期
        (二) 相继的高峰
        (三) 稿件波动
        (四) 具体的发展阶段
        二、各阶段议题分布指向不同的社会领域
        (一) 初始阶段经济新闻主导
        (二) 转向科教卫新闻
        (三) 转向社会新闻
        (四) 转向法制新闻
        (五) 科教卫新闻与法制新闻并存
        (六) 转向新闻均衡化
        三、从技术、工具到成为社会生活平台
        (一) 期盼网络经济
        (二) 进入快速发展期
        (三) 加速与社会融合
        (四) 互联网使用需要引导
        (五) 均衡化趋势
        四、对于框架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基本史料(含档案资料、地方志、文献汇编、报纸杂志等)
    二、中文着作(含译着)
    三、中文论文
    四、外文着作及论文
    五、电子文献及互联网资料
    六、深度访谈材料
论文相关科研成果
后记

(9)互联网规制研究 ——基于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导言
    1.1 概述:从电信网到互联网
        1.1.1 电信网的概念、发展及内涵
        1.1.2 互联网的起源、发展及内涵
    1.2 聚焦:从网络空间到国家安全
        1.2.1 互联网与网络空间
        1.2.2 网络空间的国家安全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特色
第二章 互联网分析:整体特性与规制问题
    2.1 网络经济理论回顾
        2.1.1 网络经济研究的不同视角
        1、网络经济学(Network Economics)
        2、网络产业经济学(Economics of Network Industry)
        3、Internet经济学(Internet Economics)
        4、电子商务经济学(Econmics of e-commerce)
        2.1.2 网络效应基本理论
    2.2 互联网的技术、经济与社会政治分析
        2.2.1 互联网的主要技术基础
        1、分组交换技术(Packet Swithing)
        2、TCP/IP通信协议与分层的网络体系结构
        3、域名系统(DNS)
        4、万维网(WWW)
        2.2.2 互联网的经济特性分析
        1、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
        2、互联网的外部性
        3、互联网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2.2.3 互联网的社会政治功能
        1、社会交往与信息交流的平台
        2、大众传媒和舆论工具
    2.3 互联网规制问题
        2.3.1 规制的含义和分类
        1、规制的含义
        2、规制的分类
        2.3.2 规制理论的发展脉络
        1、传统规制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
        2、激励规制理论与新规制经济学
        2.3.3 互联网规制问题
        1、互联网国际规制
        2、互联网国内规制
第三章 互联网分析:国家安全与国际政治的视角
    3.1 互联网的社会特性及其规制的原则方法
        3.1.1 互联网的基本社会特性:对信息与平台的考察
        1、信息的社会特性
        2、平台的社会特性
        3.1.2 社会性规制的目的与分类
        3.1.3 互联网社会性规制的原则方法
        1、虚实结合,防控兼顾
        2、技术为本,安全至上
        3、合作竞争,全球共治
    3.2 互联网分析:基于国家安全战略
        3.2.1 国家网络空间所面临的安全威胁
        1、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环境不断恶化,安全威胁日益严重
        2、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3、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东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对抗的主战场
        4、网络空间安全威胁直接挑战社会管理和公众权益
        3.2.2 美国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的演进
        1、第一阶段:克林顿政府,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与重点防御
        2、第二阶段:布什政府,攻防兼备,确保网络空间安全的国家战略
        3、第三阶段:奥巴马政府,先发制人,加强争夺网络空间霸权
    3.3 互联网分析:从国际政治的视角
        3.3.1 信息网络时代的国家主权
        1、全球化导致国家主权的弱化和扩散
        2、网络传播拓展了国家主权疆界
        3.3.2 软实力、信息力和网络权力
        3.3.3 信息网络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1、信息网络化加剧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整个国际格局
        2、互联网成为信息强权国家在全球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重要工具
第四章 互联网的安全规制:全球共治
    4.1 互联网全球共治的研究背景
        4.1.1 互联网全球共治问题的引入
        4.1.2 互联网全球共治的时代背景
        4.1.3 互联网全球共治机制的形成
        1、互联网全球共治机制的缘起和发展
        2、互联网全球共治的原则与内容
    4.2 互联网全球共治的核心安全问题
        4.2.1 关键互联网资源的管理权争夺
        1、IP地址的分配机制
        2、DNS管理体系:域名与根区文件
        4.2.2 核心技术掌控和国际标准竞争
        1、核心技术掌控:国家网络权力的基石
        2、国际标准竞争:专利技术标准化趋势
        4.2.3 共同应对全球网络安全威胁
    4.3 互联网全球共治的博弈分析
        4.3.1 博弈论概述
        1、定义博弈的四个要素
        2、有限理性与演化博弈论
        4.3.2 互联网国际治理的博弈模型
        1、问题描述
        2、演化博弈模型
    4.4 互联网全球共治时代我国政府的责任
        1、积极倡导互联网国际治理的新模式,全面实施域名体系国家安全战略
        2、加强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竞争
第五章 互联网的安全规制:一国范围
    5.1 互联网的基本安全问题
        5.1.1 互联网安全问题的分类:三要素准则
        1、网络安全问题
        2、应用安全问题
        3、信息安全问题
        5.1.2 互联网安全问题的再认识
        1、个体安全状况及问题根源
        2、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理论的提出
    5.2 互联网的安全规制:两个体系建设
        5.2.1 制度体系建设
        1、互联网规制的立法原则
        2、互联网安全规制的立法模式及内容构想
        3、我国互联网规制的立法状况及反思
        5.2.2 技术体系建设
        1、等级保护制度下的风险评估
        2、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监测
        3、特定网络行为的追踪溯源
    5.3 互联网的安全规制:信息内容监管
        5.3.1 政府监管网络信息内容的正当性分析
        1、政府与媒体关系的反思与重构
        2、政府对网络媒体的信息内容监管
        5.3.2 政府监管网络信息内容的具体范围
        5.3.3 政府监管网络信息内容的原则与模式
        1、政府监管网络信息内容的基本原则
        2、政府监管网络信息内容安全的主要模式
第六章 互联网安全规制的技术实施
    6.1 等级保护制度下的风险评估
        6.1.1 等级保护
        1、等级划分标准
        2、政策法规体系
        3、工作标准体系
        6.1.2 风险评估
        1、风险评估各要素关系
        2、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
        3、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
        4、风险评估的实施流程
    6.2 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监测
        6.2.1 关键基础设施的保护
        6.2.2 安全监测系统建设
    6.3 特定网络行为的追踪溯源
        6.3.1 网络溯源研究回顾
        1、网络溯源概述
        2、IP溯源研究现状
        6.3.2 IP溯源的总体思路
        1、IP溯源研究的总体框架
        2、IP地址的类型及分配方式
        3、支撑IP溯源的配套措施
        4、动态IP溯源的原理与实现
第七章 案例研究:移动终端的安全规制
    7.1 移动互联网面临的安全问题
        1、移动通信网原有的安全优势丧失殆尽
        2、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依然存在
        3、移动互联网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7.2 关于移动终端的网络效应分析
        7.2.1 移动终端产品及市场的衍变
        7.2.2 移动终端的产品价值构成及变化
        1、网络型产品的消费者效用函数
        2、移动终端产品的价值构成及变化
    7.3 移动操作系统的标准博弈
        7.3.1 锁定与标准
        7.3.2 用户入口的争夺
        7.3.3 标准竞争的市场格局与策略
        1、标准竞争的市场格局
        2、标准竞争的基本策略
    7.4 移动终端的安全问题及其规制
        7.4.1 基于Web的移动终端平台
        7.4.2 面向移动终端的应用商店
        7.4.3 关于移动终端安全规制的分析与探讨
        1、移动操作系统: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的战略制高点
        2、移动互联网的规制面临着双重安全挑战
第八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完成的论文
博士在读期间完成和参与的项目

(10)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问题的缘起和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研究的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及内涵
        (二) 信息技术革命促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三) 垄断理论的争鸣及信息产业的垄断现象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革命
        (二) 信息化、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
        (三) 资本主义、信息资本主义与信息垄断
    四、研究的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一) 研究的难点
        (二)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与信息垄断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信息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历史原因
        一、信息技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科技-产业革命
        二、信息技术革命的社会历史原因:基于SST理论的分析
    第二节 信息垄断的历史进程
        一、信息垄断前史——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萌芽
        二、信息垄断的萌芽——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迅速发展阶段
        三、信息垄断的形成与发展——信息经济基本形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第二章 信息垄断的产业代表及"另类信息垄断"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产业代表:"Wintel联盟"
        一、何谓Wintel联盟
        二、信息垄断暨Wintel联盟的特征
    第二节 值得警惕的另类"信息垄断":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
        一、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的含义
        二、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所面临的压力及其变革
第三章 信息垄断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产业环境:信息产业及其加速度规律
        一、"摩尔定理"(Moore's law)揭示信息产业的加速度规律
        二、"摩尔定理"(Moore's law)对信息垄断的意义
    第二节 信息垄断的产品基础:信息产品的诸多特性
        一、信息产品的生产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
        二、信息产品能够对用户产生极强的"锁定"(Lock-in)效应
        三、信息产品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四、信息产品具有"网络效应"
    第三节 信息垄断的法律环境:严密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一、美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简介
        二、美国在全世界率先开启对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的先河
第四章 信息垄断厂商的市场策略及其与反垄断调查的博弈
    第一节 信息垄断厂商的法律策略:用"知识产权的大棒"维护垄断
        一、计算机软件保护肇始之作:盖茨"致计算机爱好者的公开信"
        二、专利权从来都是英特尔克敌制胜的不二法宝
        三、微软的全球反盗版行动
    第二节 信息垄断厂商的商业策略:"知识霸权"主宰下的赢家通吃
        一、"捆绑"(Bundling)策略
        二、OEM策略
        三、"歧视性价格"策略
        四、"标准战争"
    第三节 信息垄断与反垄断调查的博弈:魔道相长的激烈对抗
        一、美国反垄断法律制度与微软、英特尔遭遇的反垄断调查及诉讼
        二、欧盟、韩国和中国台湾针对微软、英特尔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
第五章 信息垄断的内生反对力量、本质及危害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内生反对力量
        一、"自由软件"运动:信息资本主义时代"赛博空间"里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从"自由软件"到"开源软件"的嬗变:自由精神如何不被商业湮灭
    第二节 "开源软件"对微软垄断的挑战及微软的应对
        一、"万圣节文档":微软内部机密备忘录
        二、"开源软件"反抗微软垄断的苦斗及初现的曙光
    第三节 信息垄断的本质及危害
        一、信息垄断的本质
        二、信息垄断的危害
第六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塑"及其新型的两极分化
    第一节 信息技术范式对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塑"
        一、信息技术革命促使技术经济范式向信息技术范式转型
        二、信息技术范式框架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创造性破坏"的一般描述
        三、信息资本主义新变化种种:"创造性破坏"的多维、量化展示
    第二节 信息资本主义新型的两极分化:"数字鸿沟"
        一、"数字鸿沟"及其测量模型
        二、信息资本主义"数字鸿沟"的种种量化表现
        三、各国"信息状态"暨"数字鸿沟"的演进比较
第七章 信息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节 共时态并存中相互借鉴与纠结发展的"两制"关系
        一、"两制"关系发展的关键历史阶段A-B(1975-1979)
        二、"两制"关系深入、全面且曲折发展的历史阶段B-E(1992-2008)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一、中国特色信息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二、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与当代资本主义信息化的综合比较
        三、信息化进程中的当代资本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节 当代中国应对信息技术革命挑战的方略
        一、创新型国家与与国家创新体系
        二、中国特色的主创新道路及国家创新体系
结束语
    一、全文总结
    二、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无线互联 中国独领风骚(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智能物联网技术[J]. 王华明. 中国安防, 2020(08)
  • [2]声音媒介的空间建构研究[D]. 俱鹤飞. 河北大学, 2020(08)
  • [3]飞机客舱一体化网络体系结构研究及仿真[D]. 车东洋.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4]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D]. 张学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5]信息化社会的戏曲传承 ——以川剧为例的“互联网+戏曲”研究[D]. 李金兆.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6]“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国际环境与路径选择[J]. 方芳. 国际论坛, 2019(02)
  • [7]美国通信情报对我安全威胁研究[D]. 姚初.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8]上海互联网发展阶段研究(1994-2011)[D]. 史志高.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3)
  • [9]互联网规制研究 ——基于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D]. 何跃鹰.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1)
  • [10]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 鄢显俊. 云南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无线互联网中国称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