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味精性能预警

莲花味精性能预警

一、莲花味精 业绩预警(论文文献综述)

任珍珍[1](2020)在《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型利益输送的防范研究 ——以一汽富维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方面,由于我国特殊的IPO制度,许多国有企业实施分拆上市,分拆上市后的新公司与原国有企业之间存在大量关联交易的情况;另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导致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利用非公允关联交易和超额控制权进行利益输送,以达到谋取私利的目的。同时,关联交易自身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加大了注册会计师对关联交易的审计难度。这导致控股股东的非公允性关联交易行为愈演愈烈。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此种行为不仅使得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矛盾加剧,更损害了上市公司本身和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影响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展开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型利益输送的防范研究。本文结合自2003年以来控股股东通过上市公司进行利益输送的一汽富维为例,从关联交易型利益输送的方式、影响、原因等方面,对防范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型利益输送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发现:一是控股股东主要通过关联产品购销、关联资金占用这两种方式进行利益输送;二是一汽富维关联交易型利益输送对上市公司本身、债权人和中小股东造成极大地影响;三是一汽富维关联交易型利益输送的原因主要是:一汽富维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董事会构成不合理、中小股东未能发挥治理效用和相关关联交易法律制度不完善。基于以上对一汽富维关联交易型利益输送的分析,本文提出防范关联交易型利益输送的具体措施,即规范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股权配置、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制度、完善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健全法律监管制度,进而从根本上规范控股股东的关联交易行为,维护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陈瑶[2](2017)在《集团公司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研究 ——基于一汽富维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公司治理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实业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从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到B-M理论,再到所有权和控制权理论,讨论的中心由原来的管理层与股东的关系变成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关系。基于我国特殊的IPO制度以及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我国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不仅存在利用其超额控制权主导公司经营,谋取私人收益的动机,更有掏空上市公司的能力。从内部看,中小股东缺乏参与和监督上市公司管理的意识,且受限于有限的财力,维权成本高;从外部看,我国的违规惩罚法律欠完善,违规风险低;这种情况下,控股股东利用上市公司进行利益转移的现象频发。基于我国特殊的资本环境,本文通过集团公司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结合近两年广受关注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掏空一汽富维案例,对集团控股股东的动机、能力以及方式进行研究,为掏空行为识别和中小投资者保护提供一些建议。基于以上理论及案例,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六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对一汽集团掏空一起富维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路线等进行阐述,明确论文的整体框架。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文献综述包括相关概念的解释,对国内主流学者对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原因、方式以及如何防止掏空的行为进行了阐述;利用相关理论解释大股东产生掏空行为原因的解释以及实行掏空的条件和能力。第三章对一汽集团和一汽富维业务、股权结构进行介绍,根据上市公司上市以来财务报表、财务指标等数据的变化情况,结合发生的关联交易、资金占用等易导致掏空行为的经营活动,以及市场反应、公司反应对案例进行详细回顾。第四章结合第二章的相关理论,讨论了一汽集团掏空的动机、能力以及掏空的方式;结合第三章案例回顾,深入研究了一汽富维可疑的财务数据和日常活动,对一汽集团具体的掏空行为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五章通过研究历次利好利空消息公告前后投资者的市场反应和一汽富维长期的财务指标走势,探讨掏空行为对上市公司市场表现和长期经营产生的后果。第六章通过反思一汽集团对一汽富维的掏空行为以及中小投资者维权的结果,对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给出了建议和要求,并对文章进行了总结。

孙翠娥[3](2014)在《我国IPO制度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演进过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回顾。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演进是一个从行政干预较强到逐步走向市场化的过程,这与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演化进程是相匹配的。2009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四轮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本文对这四轮改革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发现新股发行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新股上市首日涨停板制度(44%)本意是抑制炒新,可该措施反而导致市场形成新股连续暴涨的预期。窗口指导市盈率意在限制“三高”发行,可是过低的发行价格却使炒新现象愈演愈烈。发审委制度权力过于集中,引发诸多问题。保荐制度中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利益高度相关,合谋现象明显。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经验,对下一步改革措施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务院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股票发行制度改革向注册制推进。在这一改革背景下,本文提出以下几项改革建议:新股上市首日实行T+0制度;将IPO核准权下放到证券交易所;对保荐人制度进行改进,尤其是加大保荐人违规违法成本;重塑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实行储架发行等等。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对新形势下新股发行制度的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李贲[4](2014)在《业绩信息披露制度对上海股票市场价格波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披露制度在证券市场的稳定运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但仍然有不少缺陷。在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制度改革中,信息披露制度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业绩信息披露制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从业绩信息(具体为业绩报告信息和业绩预告信息两种)披露制度对上海股票的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情况来考察业绩信息披露制度改进的可能方向。目的在于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业绩信息披露对股票的市场价格造成波动的具体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业绩信息披露制度的改进提供政策依据和相关建议。笔者首先界定了信息披露制度的相关概念,梳理了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基础。接着,从业绩报告和业绩预告两个方面,详细回顾我国业绩信息披露制度的演变,从中概括了我国业绩信息披露制度的现状及变迁特点,并将其与国外的业绩信息披露制度进行比较,为其改进指明方向。然后,运用事件分析方法对业绩信息披露对上海股票的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分别将业绩报告的股票市场价格波动情况与业绩预告的股票市场价格波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再对业绩预告中不同类型信息的股票市场价格波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对预亏预告中不同时序的股票市场价格波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概括了业绩信息披露对股票市场价格波动影响的具体规律,根据其体现的波动差异寻找原因,有针对性地对业绩信息披露制度提出相关改进建议。结论为:业绩预告的股票市场价格波动比业绩报告的股票市场价格波动更显着;预亏信息业绩预告的股票市场价格波动比业绩预告总体的股票市场价格波动更显着;年度首份预亏信息业绩预告的股票市场价格波动比预亏信息业绩预告总体的股票市场价格波动更显着。创新点主要在于分析业绩信息披露对股票的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时进行细致的实证分析,采用事件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相关制度的演变分析和实证分析,提出对我国业绩信息披露制度的改进建议,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张永刚[5](2012)在《我国上市公司被公开谴责原因及市场反应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必须及时、准确、真实、完整。为维护市场信息披露质量,公开谴责制度已实施多年,很多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违规被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上市公司的股价是否受到了公开谴责的影响,不同谴责原因对股价的影响程度是否存在差别,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对信息披露制度和相关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然后对公开谴责的现状进行了统计描述,对公开谴责事件对股价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不同谴责原因对股价的不同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关联交易及关联方资金占用相关的信息披露违规是被公开谴责最多的违规行为;上市公司被再次谴责的比例较高,公开谴责的效力不足;谴责公告短期内传递了负面信息,形成了显着为负的异常收益;在不同交易所、不同资质上市公司、不同谴责次数、不同年度和不同谴责原因之间,公开谴责的市场反应不同。最后本文针对谴责公告造成了股价下跌,但对上市公司威慑力不足,反而使得中小投资者蒙受了经济损失这一现象提出了政策建议。

李辉[6](2012)在《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长期财务绩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公司并购是公司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活动。正如美国学者斯蒂格勒(Stigler)所言“没有一家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或方式的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依赖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正因如此,公司并购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选取2006-200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并购中的收购方作为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不同年度样本在并购当年及并购两年后的财务绩效变化情况,目的是研究上市公司并购的长期财务绩效,其中本文第四章实证部分采用的主成分分析法属于会计研究法。本文实证研究结果显示,2006-2008年大部分上市公司并购样本在并购当年的财务绩效会得到提升。但是,2006年公司并购后第二年相对并购后第一年财务绩效改善的公司比率下降,2007年公司并购后两年内的财务绩效恶化的公司比率均过半,2008年并购当年及并购后两年内的财务绩效改善比率均约50%。但是,在细分行业后,不同的行业财务绩效改善情况表现差异很大,有的表现为逐步上升或不断下降,有的则表现为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最后,本文针对实证研究结果和并购当前存在的问题,从上市公司自身、政府和中介机构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张加强[7](2011)在《中国农业类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预警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上市公司作为我国现阶段农业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代表,承担着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任,国家提出的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产业导向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农业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与壮大,因此,农业上市公司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直接关乎到整个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近年来,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呈下滑态势,无论是反映财务绩效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还是公司的环境与社会绩效,都处在弱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而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尤为凸显。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就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以提升公司管理层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本论文以51家农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象,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以计量分析为主体,辅之以必要的财务分析、案例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现状,以及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宏、微观因素。揭示了在样本公司可持续发展三类状态(危机、灰色和良好)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的指标,并以此作为构建预警模型的基础指标。探讨了影响可持续发展预警模型精度的因素和改进方向,以及如何结合可持续发展预警模型进行可持续发展管理,实现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本论文具体研究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概念界定,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构建了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框架;二是依据农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含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信息,客观的描述了农业上市公司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业绩现状,并分析了影响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三是根据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框架和影响因素,运用数理统计和因子分析方法,设计了预警指标体系;四是依据设计的预警指标体系,运用多变量判别分析和BP神经网络模型方法,构建了农业上市公司T-2年和T-3年可持续发展预警模型,并对其预警精度进行检验;五是以罗牛山作为分析案例,探讨如何应用可持续发展预警模型进行可持续发展管理。本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从我国理论研究与上市公司报告披露看,目前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内涵理解,仍停留在狭义层面。即企业如何科学地进行规划和管理,在追求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考虑近期经营业绩和市场扩大化,又考虑长期持续的利润增长,提升其竞争优势和市场价值,以使企业保持持久发展的状态。而对于企业致力于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承担企业公民的责任意识缺乏足够的认识。(2)通过样本公司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可知,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较弱,主要表现在农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不强,呈现不稳定态势,同时公司的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近年来尤为凸显。就影响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因素来看,主要包括技术创新能力、公司治理、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与盲目多元化、公司规模、环境与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同时,宏观经济环境与经济政策、农业产业特点等也对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影响。(3)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发现,反映盈利能力的留存收益总资产比率、销售净利率等14个指标,在T-2年和T-3年三类状态农业上市公司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构成预警模型的核心指标。同时,T-3年所选取的预警指标要少于T-2年,表明预警指标选取的时间间隔相对较长,因此在不同可持续发展状态下,存在显着性差异的指标变少,符合预期。(4)通过对多变量判别分析、BP神经网络构建的预警模型精度比较分析发现,两者大致保持相同的预警精度,而用T-2年数据构建的预警模型精度比用T-3年数据构建的模型精度要高。罗牛山案例分析表明,结合预警模型进行可持续发展管理,表现出良好的效果。本文主要创新之处:(1)将企业可持续发展与预警模型构建相结合,用于对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进行预警,并结合预警模型进行可持续发展管理,是一次新的尝试;(2)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分析框架,来探讨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预警指标设计,预警模型构建,到预警模型的实证检验和具体案例应用,具有一定的新意;(3)借助于数理统计和多元统计方法设计预警指标,用多变量判别分析和BP神经网络模型,分别构建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预警模型,并取得较好效果。本文不足之处:(1)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状态分类标准假设的科学性、可行性有待进一步检验和研究;(2)预警指标的全面性、有效性需要经过长时间和大量的实践检验方能充分确认;(3)样本量偏小影响了预警指标的代表性,同时样本量偏小给配对样本选取造成了困难,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实施前后财务数据的可比性产生了影响,降低了预警模型的精度。

湛海燕[8](2011)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过度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公司投资活动为公司成长和未来现金流量增长提供了基础,管理者的投资行为正确与否会对公司价值的实现产生直接影响,然而现实中许多公司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投资扭曲行为。一般理论研究认为,多种因素会造成公司投资扭曲行为,除投资决策者未能全面掌握市场信息、决策者自身知识与能力不足、市场环境变化所引起公司投资扭曲外,管理者自利行为也会带来公司的投资扭曲。国内外学者对公司投资决策活动开展了大量理论与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基本都建立在传统财务理论基础之上,在研究影响公司投资决策活动众多因素中并没有将管理者做出投资决策时的心理因素包含在内。而事实上,管理者在做投资决策时并非都是理性的,决策时候的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其决策活动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管理者投资决策行为时要结合行为公司财务学,将管理者的心理因素这一重要变量引入到公司投资研究中。长久以来,关于公司投资研究作为学术界和经济管理界关注的前沿课题,一直被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从目前研究文献来看,多数学者在研究投资决策中都忽略了管理者的异质性,而把管理者视为同质的。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从资本市场非完全有效、投资者非理性的角度来解释管理者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及其投资决策与公司现金流的关系。本文从行为公司财务角度出发,实证检验了高管的行为特征,特别是过度自信这一心理认知偏差对公司投资决策活动的影响。期望能够揭示管理者心理特征与过度投资的关系,为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非效率投资行为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公司经营中管理者的选择、激励和制约机制提供有益思路。本文从行为公司财务理论出发,通过实证研究,主要检验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中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全文的具体研究框架安排为: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提出了研究目的,指出了将行为金融引入公司研究中的研究意义,同时对本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进行了介绍。第二章是对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的回顾。首先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过度投资进行了概念界定,在此基础上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和公司过度投资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分别从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两方面对投资偏差做出了解释,最后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公司过度投资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第三章是本文的研究设计部分。首先是对本文研究的样本进行了选取,进行数据筛选后最终获得1368个样本公司。其次,在提出研究假设后对本文的研究模型进行了设定。最后,在总结分析学者们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和过度投资指标的定义上,本文采用了管理者业绩预告事后变脸方法对管理者过度自信进行了定义,采用Richardson(2006)提出的模型对过度投资进行了计量,即公司总投资减去该投资模型估计出来的预期投资之差就是非预期投资,非预期投资为正则表明公司发生了过度投资。第四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首先是对过度投资的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为后来的实证检验提供计量基础。其次,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在对独立样本进行T检验后,得出过度自信对公司进行过度投资决策方面产生了显着影响。最后,利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研究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管理者过度自信、过度自信与现金流的交叉项与公司过度投资呈现在0.000上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此外,在检验过度自信程度差异性对过度投资影响时,得出管理者年龄、管理者任期与过度投资显着负相关,该结论与假设相符,即那些年龄较大、任期较长的总经理拥有更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他们过度投资程度可能比较弱。同时管理者性别与过度投资显着正相关与假设一致,说明相对于女性管理者而言,男性管理者可能更容易出现过度投资倾向。实证检验中得出管理者教育背景与过度投资显着负相关与假设不符,本文对此做出了解释:金融、经济管理类专业出身的管理者比理工科背景的管理者掌握了更多公司管理财务决策等方面的知识,对公司投资决策能很好地进行评估,同时,由于专业知识对这些管理者平时的熏陶,使他们考虑决策问题时首先讨论的就是收益与风险、收益与成本的权衡,从而能够减少公司投资扭曲的行为。第五章得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及展望。从实证效果来看,本文的研究模型得到了较好的预测效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实证结果显示:(1)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支出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与本文研究假设相一致,且当引入了公司治理中独立董事和管理者持股情况下,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过度投资的相关系数有所减小,说明在引入了公司治理中独立董事和管理者持股情况下,相对来说对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投资产生了正面影响。(2)与其他公司相比,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公司具有更高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当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水平较高时,更容易导致公司的过度投资支出。说明当上市公司拥有丰富的自由现金流量时,上市公司过度自信管理更有可能进行伤害股东利益进行过度投资行为,这与本文的研究假设相一致。(3)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的差异性会影响公司过度投资程度。本文同时从不同管理者背景特征与过度投资行为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前提下,公司的过度投资显着的集中在管理者为男性、年龄较小、管理者任职时间较短等特征的公司中,而自由现金流量为正时情况会更严重。(4)在公司治理中的独立董事制度、管理层适当持股可以减少管理者的过度投资行为,在资产负债率较高,融资约束强的公司管理者过度投资行为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里体现出了公司债务控制效应。之所以负债能够起到治理自由现金流代理问题的作用,是因为债务融资契约的特点是到期还本付息,债权人权利得不到保证时有权通过破产机制对公司施压,这属于对公司的一种硬约束,能够减少公司管理层可任意控制的自由现金流,从而减少管理层进行过度投资的机会。现有的文献主要集中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融资政策,并购决策方面的研究,而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如何影响公司投资决策的研究开展得较少。伴随着行为财务学研究的逐渐兴起,管理者行为特征特别是过度自信心理偏差成为了现代投资理论研究中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本文立足于行为财务理论,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两者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另外从管理者个人特征的角度出发,分别以我国上市公司总经理的年龄、任职时间、学历及教育背景作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差异性的替代变量,从公司投资的角度具体考察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差异性对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一是补充了当前行为财务理论内容,从管理者心理特征及背景特征角度,来研究公司的过度投资问题,探讨管理者自信度、管理层教育背景、性别、年龄等特征变量对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这也拓宽了现有公司投资理论的研究视角;二是实证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这方面的目前尚没有学者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从行为公司财务角度对过度投资进行解释,更好地指导公司经营实践,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建议。

艾叶[9](2009)在《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益侵占问题探析》文中指出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进程中一次重大制度性变革。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克服了我国证券市场原先存在的同股不同权的缺陷,使得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制度性基础得到较大削弱,有助于公司治理的逐渐完善。但也须认识到,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不会立刻消除各种市场顽疾,特别是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后股权分置时代,大股东获利方式发生转变,其必然导致其利益侵占行为方式发生转变。因此,对后股权分置时期大股东侵害行为做出理论分析并预测其动向,以及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是在引用前人大量的实证研究结论及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遵循规范研究的方法展开论述的。文章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评价。在对股权分置前后大股东利益侵占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后股权分置时代防止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全文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分为四部分。在引言中,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以及本文的框架结构。正文为一至四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后股权分置时代大股东利益侵占的基本理论概述,包括基本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危害、股权分置改革前大股东利益侵占的实施途径、后股权分置时代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特点。通过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该部分界定了后股权分置时代、大股东、中小股东、利益侵占的概念,从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解释了大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严重侵害中小股东利益,降低上市公司资产质量,损伤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增加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妨碍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文章简单列举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实施途径,大股东往往通过非公平关联交易、资金占用、股利政策、股权再融资等手段实现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目的。为了形成对比,论文总结出后股权分置时代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新特点:部分侵占性、隐蔽性、可循环性。第二部分为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行为的现状分析,包括国家政府约束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行为的有关情况简介、后股权分置时代大股东尚存在利益侵占行为及其原因分析。政府部门在法律层面、监管层面、公司治理层面都采取了相关措施来防范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后股权分置时代仍存在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并变为较过去更为隐藏的新形式,包括违规信息披露、减持股份过程中操纵股价、违规短线交易、与高管合谋、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等。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从内因来看,大股东仍保留控制权优势是其利益侵占行为发生的根源;从外因来看,中小投资者保护法有待完善,我国证券监管体系也明显存在缺陷。第三部分为美日德三国约束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措施的经验借鉴。通过分析美日德上市公司约束大股东侵占行为措施的经验,本文发现,三国都十分重视内部股权制衡机制,内部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三国的防范措施也是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的。第四部分为完善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监管的建议。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和资本市场的完善,我国畸形的股权结构将会得到改善,逐步建立起全流通条件下的股票市场,股票的全流通和多样化的持股主体有利于形成制衡型的内部治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但是,只有制衡型内部治理机制并不能够完全制止大股东侵占行为,同时,还需要设计相关的外部监管机制。证监会应该将监管定位在大股东行为监管、中小股东权益保护、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违规处罚上来,同时加强资本市场和社会监督的力量,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以保上市公司运行规范化和高效化。

汪裕川[10](2009)在《公司治理、大股东资金占用与相关信息发现 ——基于莲花味精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大股东资金占用问题不仅过去非常严重,而且现在仍然不可忽视,因此,研究大股东资金占用问题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曾经发生过严重的大股东资金占用问题的莲花味精作为考察对象,主要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司治理因素对大股东资金占用的影响,二是大股东资金占用相关信息的发现问题,其中后者试图回答审计师能否全面发现大股东资金占用信息以及资本市场能否提前发现大股东资金占用信息等两个问题,此外,本文还专门分析了独立董事在防止和发现大股东资金占用问题中的作用。本文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拥有绝对控制权、以复杂的企业集团形式控制上市公司、管理层人员在大股东处大范围的兼职以及“五分开”情况不到位等公司治理问题都是造成大股东资金占用的重要原因;第二,审计师虽然能够按照有关政府文件的要求对大股东资金占用的相关会计信息进行鉴证,并按要求出具专项说明,但并没有揭示出大股东资金占用的全部重要信息,包括没有揭示出大股东占用资金的过程、没有揭示出大股东占用资金的用途、揭示的大股东占用资金金额不十分准确等;第三,总体来看,大股东资金占用相关信息的公布会引起资本市场的强烈反应,从而表明投资者并不能提前发现大股东资金占用的信息;第四,独立董事虽然基本上能够按要求履行职责,但其作用的发挥主要是形式上的,他们无法保证可以对大股东占用资金事项履行“认可”程序、他们不能及时发表并披露独立意见、他们并没有比审计师揭示出更多的信息、他们提出的相关议案也不一定能够被执行。

二、莲花味精 业绩预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莲花味精 业绩预警(论文提纲范文)

(1)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型利益输送的防范研究 ——以一汽富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关联方交易
        2.1.2 利益输送
        2.1.3 关联交易型利益输送
    2.2 理论基础
        2.2.1 “理性经济人”理论
        2.2.2 “掏空”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控制权理论
3 一汽富维案例分析
    3.1 公司概况
        3.1.1 一汽集团概况
        3.1.2 一汽富维公司概况
    3.2 一汽富维的关联交易现状
        3.2.1 关联交易协议的签订
        3.2.2 一汽富维的日常关联交易活动
        3.2.3 关联交易提案四次被否
    3.3 一汽富维关联交易型利益输送的现状
        3.3.1 关联产品购销的利益输送
        3.3.2 关联资金占用的利益输送
4 一汽富维关联交易型利益输送的负面影响
    4.1 对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
        4.1.1 产品毛利率下降
        4.1.2 主营净利润下滑
        4.1.3 公司价值受到资本市场质疑
    4.2 对利益相关人的负面影响
        4.2.1 对中小股东的影响
        4.2.2 对债权人的影响
5 一汽富维关联交易型利益输送的原因
    5.1 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
    5.2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弊端
        5.2.1 “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
        5.2.2 董事会构成不合理
        5.2.3 中小股东未能发挥股东的治理责任
    5.3 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不完善
    5.4 法律制度不完善
6 一汽富维关联交易型利益输送的防范措施
    6.1 规范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股权配置
        6.1.1 规范控股股东的控制权行为
        6.1.2 优化控制权配置
        6.1.3 加强对两权分离度较高上市公司的监管
    6.2 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6.3 完善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制度
        6.3.1 关联交易定价政策的披露
        6.3.2 在财务报表中增加关联交易的披露
        6.3.3 关联交易重大事项事前披露
    6.4 完善和落实法律监管制度
        6.4.1 完善关联交易的法律制度
        6.4.2 落实投资者保护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2)集团公司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研究 ——基于一汽富维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相关概念
        2.1.2 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理论
        2.1.3 大股东控制
    2.2 文献综述
        2.2.1 掏空动机的产生
        2.2.2 掏空行为的条件
        2.2.3 掏空行为的方式
        2.2.4 掏空行为的识别
        2.2.5 掏空行为的治理
第3章 一汽富维案例描述
    3.1 公司介绍
        3.1.1 一汽集团介绍
        3.1.2 一汽富维介绍
    3.2 案件过程
        3.2.1 关联交易决议的提出
        3.2.2 业绩恶化
        3.2.3 关联交易遭到四次否决
        3.2.4 一汽富维回应
    3.3 一汽集团对一汽富维的掏空行为
        3.3.1 未按照要求披露关联交易信息
        3.3.2 违规进行关联交易活动
        3.3.3 大量侵占上市公司资金
第4章 一汽集团掏空行为研究
    4.1 一汽集团掏空动机分析
        4.1.1 拆分上市带来掏空隐患
        4.1.2 谋取控制权的超额收益
    4.2 一汽集团具备掏空的条件
        4.2.1 对一汽富维有绝对控制权
        4.2.2 一汽富维内部治理的不完善
        4.2.3 不完善的法律制度
    4.3 一汽集团掏空的方式
        4.3.1 关联交易
        4.3.2 资金占用
第5章 掏空行为的影响
    5.1 投资者反应
        5.1.1 用脚投票
        5.1.2 用手投票
    5.2 公司自身经营情况
        5.2.1 产品毛利率的降低
        5.2.2 盈利水平急剧下滑
        5.2.3 利润由投资收益而非主营业务贡献
        5.2.4 公司质地受到资本市场质疑
第6章 案例启示
    6.1 实施整体上市
    6.2 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技露制度
    6.3 完善法律监管
    6.4 充分利用独立第三方的资产评估机构的职能
致谢
参考文献

(3)我国IPO制度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文献回顾
        1.2.1 国外文献回顾
        1.2.2 国内文献回顾
    1.3 研究结构与研究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国际常见新股发行模式概述
    2.1 国际常见的股票发行监管制度
    2.2 国际上流行的几种新股发行定价机制
第3章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演进
    3.1 新股发行审核制度演进
    3.2 新股定价制度演进
    3.3 新股配售制度演进
    3.4 小结
第4章 我国 2009 年以来四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分析
    4.1 第一轮和第二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
        4.1.1 改革的背景及措施
        4.1.2 改革的成效
        4.1.3 改革后依然存在的问题
    4.2 第三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
        4.2.1 六大改革措施优缺点分析
        4.2.2 改革成效
    4.3 第四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
        4.3.1 改革措施优缺点分析
        4.3.2 改革后新股发行及上市现状
第5章 现行新股发行制度下存在的问题
    5.1 上市首日临时停牌措施和涨停板制度助推大资金机构炒新
    5.2 窗口指导刻意压低发行市盈率导致“打新”和“炒新”现象愈演愈烈
    5.3 发行审核委员会制度缺陷
    5.4 现行保荐制度的缺陷
第6章 未来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建议
    6.1 新股上市首日实行 T+0 交易制度
    6.2 转变证监会职能,将 IPO 核准权下放到证券交易所
    6.3 改进保荐人制度
    6.4 重塑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
    6.5 实行储架发行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业绩信息披露制度对上海股票市场价格波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3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3.1 预期创新点
        1.3.2 不足之处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信息披露相关理论分析
    2.1 信息披露制度的相关概念
        2.1.1 信息披露、信息披露制度
        2.1.2 业绩报告、盈余公告与业绩预告、盈余预告
    2.2 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信息的滤波效应
3 我国业绩信息披露制度的演变和现状
    3.1 我国业绩信息披露制度的演变
        3.1.1 业绩报告的信息披露制度演变
        3.1.2 业绩预告的信息披露制度演变
    3.2 我国业绩信息披露制度的现状及变迁特点
        3.2.1 业绩报告的信息披露制度现状
        3.2.2 业绩预告的信息披露制度现状及变迁特点
    3.3 国内外业绩信息披露制度比较
4 业绩披露对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实证分析
    4.1 事件分析方法的概述
        4.1.1 事件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前提假设
        4.1.2 事件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
    4.2 业绩报告与业绩预告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比较分析
        4.2.1 业绩报告的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实证分析
        4.2.2 业绩预告的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实证分析
        4.2.3 比较分析
    4.3 不同类型业绩预告的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比较分析
        4.3.1 预亏预告的股票价格市场波动的实证分析
        4.3.2 比较分析
    4.4 预亏预告时序上的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比较分析
        4.4.1 年度首份预亏预告的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实证分析
        4.4.2 比较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业绩信息披露对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具体规律
    5.2 业绩信息的股票市场价格波动差异与原因
    5.3 对我国业绩信息披露制度的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我国上市公司被公开谴责原因及市场反应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信息披露制度简述及其理论分析
    2.1 信息披露制度概念及历史渊源
    2.2 信息披露的理论分析
        2.2.1 有效市场假说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 我国信息披露制度体系
        2.3.1 我国信息披露制度框架
        2.3.2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
        2.3.3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
        2.3.4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违规披露的动因及处罚措施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3.1 我国信息披露违规处罚效果的实证研究
    3.2 公开谴责制度的理论分析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设计
        3.4.1 统计描述样本的选取方式
        3.4.2 实证研究样本的选取方式
第四章 实证研究及分析
    4.1 样本的统计描述
        4.1.1 谴责公告的年度分布
        4.1.2 谴责对象分析
        4.1.3 被谴责原因分析
        4.1.4 再处罚情况分析
    4.2 公开谴责市场反应实证研究
        4.2.1 事件研究法
        4.2.2 定义事件、确定事件窗和估计窗
        4.2.3 模型的选择
        4.2.4 收益率的选择
        4.2.5 模型参数的估计
        4.2.6 模型参数的检验
        4.2.7 异常收益率的计算及检验
        4.2.8 谴责效果差异比较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6)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长期财务绩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企业并购相关概念
        1.1.1 狭义企业并购概念
        1.1.2 广义企业并购概念
        1.1.3 企业并购分类
        1.1.4 企业并购相关理论
    1.2 企业并购长期财务绩效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研究创新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国内外企业并购历史研究
    2.1 国外企业并购历史
        2.1.1 第一次浪潮(1898—1903)
        2.1.2 第二次浪潮(1920—1929)
        2.1.3 第三次浪潮(1960—1969)
        2.1.4 第四次浪潮(1975—1989)
        2.1.5 第五次浪潮(1993—2001)
    2.2 我国企业并购历史
        2.2.1 初始起步阶段(1984-1992)
        2.2.2 迅速兴起阶段(1992-1997)
        2.2.3 严加管理阶段(1997-2002)
        2.2.4 规范发展阶段(2002-2005)
        2.2.5 市场化发展阶段(2005-至今)
    2.3 我国企业并购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3.1 操纵市场和内幕交易行为
        2.3.2 短期行为和投机性行为
        2.3.3 多次并购行为
        2.3.4 大股东侵害广大中小股东权益行为
第3章 并购绩效度量方法
    3.1 事件研究法
    3.2 会计研究法
    3.3 个案研究法
    3.4 其他研究方法
    3.5 本文实证方法的选择
第4章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长期财务绩效实证研究
    4.1 财务指标的选取
        4.1.1 资产管理能力指标
        4.1.2 盈利能力指标
        4.1.3 成长能力指标
        4.1.4 偿还能力指标
        4.1.5 现金能力指标
    4.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4.2.1 数据来源
        4.2.2 样本选择
    4.3 主成分分析法简介
        4.3.1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4.3.2 主成分分析法的步骤
    4.4 不同年度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2006年上市公司并购财务绩效评价
        4.4.2 2007年上市公司并购财务绩效评价
        4.4.3 2008年上市公司并购财务绩效评价
    4.5 实证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第5章 对策建议
    5.1 上市公司全面提升长期绩效
        5.1.1 上市公司明确并购动机和并购时机
        5.1.2 上市公司要注重并购后整合
    5.2 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
        5.2.1 政府要促进并购市场化
        5.2.2 完善并购法律法规体系
        5.2.3 防止并购引发恶意垄断
    5.3 提升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中国农业类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预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1.1.2 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凸显
        1.1.3 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有待深入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框架与技术路线
        1.3.4 数据来源
    1.4 可能的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研究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与局限
2 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回顾
    2.1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界定
        2.1.1 企业可持续发展概念述评
        2.1.2 本文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概念界定
    2.2 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
    2.3 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报告和预警研究
        2.3.1 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研究
        2.3.2 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研究
        2.3.3 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2.3.4 企业可持续发展预警研究
    2.4 企业可持续发展分析框架
        2.4.1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2.4.2 企业可持续发展分析框架
    2.5 本文研究假设说明
    2.6 本章小结
3 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农业上市公司概念界定与划分标准
        3.1.1 农业上市公司概念界定
        3.1.2 农业上市公司的划分标准
    3.2 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现状
        3.2.1 农业上市公司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
        3.2.2 农业上市公司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现状
        3.2.3 农业上市公司细分行业比较分析
    3.3 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3.1 技术创新与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
        3.3.2 公司治理与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
        3.3.3 多元化经营与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
        3.3.4 产业特点与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
        3.3.5 环境和社会责任意识与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
        3.3.6 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与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
    3.4 本章小结
4 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预警指标设计
    4.1 预警指标设计基本原则和方法
        4.1.1 预警指标设计基本原则
        4.1.2 预警指标设计方法
    4.2 研究样本与数据选取
        4.2.1 研究样本对象
        4.2.2 数据的选取
    4.3 预警指标设计
        4.3.1 预警指标的初步选取
        4.3.2 预警指标的统计检验
        4.3.3 预警指标的因子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预警模型构建与检验
    5.1 预警模型的功能与构建方法
        5.1.1 预警模型的基本功能
        5.1.2 预警模型构建的技术和方法
    5.2 多变量判别预警模型
        5.2.1 多变量判别模型原理和方法
        5.2.2 多变量判别预警模型构建
        5.2.3 多变量判别预警模型检验
    5.3 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
        5.3.1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原理和方法
        5.3.2 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构建
        5.3.3 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检验
    5.4 进一步讨论
        5.4.1 影响预警模型精度因素分析
        5.4.2 预警模型改进探讨
    5.5 本章小结
6 案例分析:罗牛山
    6.1 罗牛山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6.1.1 罗牛山可持续发展现状
        6.1.2 影响罗牛山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
    6.2 预警模型应用分析
    6.3 构建公司自身预警模型探讨
    6.4 本章小结
7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基本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过度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文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管理者过度自信相关理论
        2.1.1 过度自信概念的界定
        2.1.2 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成因
        2.1.3 国内外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研究综述
    2.2 过度投资相关理论
        2.2.1 过度投资概念的界定
        2.2.2 过度投资产生的原因分析
        2.2.3 关于公司过度投资研究综述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取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模型设定
        3.3.1 模型变量的选取与定义
        3.3.2 模型建立与变量说明
4. 实证分析
    4.1 过度投资模型实证结果
        4.1.1 样本描述性统计
        4.1.2 过度投资的估计
    4.2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关系的检验
        4.2.1 描述性统计
        4.2.2 关于独立样本的T检验
        4.2.3 回归分析
    4.3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检验
    4.4 过度自信程度差异性对过度投资影响的检验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回归分析
5. 研究结论及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本文研究不足
    5.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总体样本公司
附录二:过度自信样本公司
附录三:对比组样本公司代码
致谢

(9)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益侵占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国外研究回顾
        0.2.2 国内研究回顾
        0.2.3 文献述评
    0.3 研究思路与方法
    0.4 论文的基本框架
1. 后股权分置时代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基本理论
    1.1 基本概念界定
        1.1.1 后股权分置时代
        1.1.2 大股东和中小股东
        1.1.3 利益侵占行为
    1.2 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理论基础
        1.2.1 产权理论
        1.2.2 代理理论
    1.3 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危害
        1.3.1 侵害中小股东利益
        1.3.2 降低上市公司资产质量
        1.3.3 损害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1.3.4 增加上市公司财务风险
        1.3.5 妨碍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1.4 股权分置改革前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实施途径
        1.4.1 非公平的关联交易
        1.4.2 资金占用
        1.4.3 现金股利
        1.4.4 股权再融资
        1.4.5 内幕交易与利润操纵
    1.5 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特点
        1.5.1 部分侵占性
        1.5.2 可循环性
        1.5.3 高隐蔽性
2. 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现状分析
    2.1 国家政府约束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行为的有关情况简介
        2.1.1 法律法规方面
        2.1.2 监管和执法方面取得的成绩
        2.1.3 公司治理安排方面
    2.2 后股权分置时代尚存在的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
        2.2.1 利用违规信息披露侵占利益
        2.2.2 利用减持股份侵占利益
        2.2.3 利用短线违规交易侵占利益
        2.2.4 利用高管人员或高管身份侵占利益
        2.2.5 利用关联交易非关联化侵占利益
    2.3 后股权分置时代大股东实施利益侵占行为的原因分析
        2.3.1 后股权分置时代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内因分析
        2.3.2 后股权分置时代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外因分析
3. 美德日三国约束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经验借鉴
    3.1 美国的经验
        3.1.1 内部监管
        3.1.2 外部监管
    3.2 德国的经验
        3.2.1 内部监管
        3.2.2 外部监管
    3.3 日本的经验
        3.3.1 内部监管
        3.3.2 外部监管
    3.4 美德日三国经验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3.4.1 内部股权制衡机制十分重要
        3.4.2 内部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十分重要
        3.4.3 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十分重要
4. 完善后股权分置时代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监管的建议
    4.1 进一步加强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内部监管的建议
        4.1.1 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
        4.1.2 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4.1.3 进一步完善监事会制度
    4.2 进一步加强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外部监管的建议
        4.2.1 进一步加强对大股东行为的监管
        4.2.2 加强对大股东侵占的执法力度
        4.2.3 加强对中小股东的法律保护
        4.2.4 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
5. 结束语
    5.1 本文的结论
    5.2 本文的不足
    5.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10)公司治理、大股东资金占用与相关信息发现 ——基于莲花味精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大股东资金占用问题概述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简介
    1.3 本文研究简介
2 莲花味精简介及其大股东资金占用问题
    2.1 莲花味精简介
    2.2 莲花味精大股东资金占用问题
3 莲花味精治理结构分析
    3.1 莲花味精股权结构分析
    3.2 莲花味精管理层构成分析
    3.3 莲花味精独立性情况分析
    3.4 小结
4 审计师在发现莲花味精大股东资金占用信息中的作用
    4.1 有关文件对审计师的要求
    4.2 莲花味精审计师的具体表现
    4.3 莲花味精审计师的作用分析
    4.4 小结
5 资本市场对莲花味精大股东资金占用信息的反应
    5.1 市场反应分析概述
    5.2 莲花味精大股东资金占用市场反应分析的思路
    5.3 莲花味精大股东资金占用市场反应分析的结果
    5.4 小结
6 独立董事在防止和揭示莲花味精大股东资金占用问题中的作用
    6.1 有关文件对独立董事的要求
    6.2 莲花味精独立董事的具体表现
    6.3 莲花味精独立董事的作用分析
    6.4 小结
7 结论与不足及建议
    7.1 结论与不足
    7.2 建议
8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莲花味精 业绩预警(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型利益输送的防范研究 ——以一汽富维为例[D]. 任珍珍.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2]集团公司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研究 ——基于一汽富维的案例分析[D]. 陈瑶.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3]我国IPO制度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 孙翠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06)
  • [4]业绩信息披露制度对上海股票市场价格波动影响研究[D]. 李贲. 贵州财经大学, 2014(03)
  • [5]我国上市公司被公开谴责原因及市场反应实证研究[D]. 张永刚.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6]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长期财务绩效评价[D]. 李辉.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02)
  • [7]中国农业类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预警模型研究[D]. 张加强.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4)
  • [8]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过度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D]. 湛海燕.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2)
  • [9]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益侵占问题探析[D]. 艾叶. 江西财经大学, 2009(S1)
  • [10]公司治理、大股东资金占用与相关信息发现 ——基于莲花味精的案例研究[D]. 汪裕川. 厦门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莲花味精性能预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