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问题

浅析影响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问题

一、浅析影响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难题(论文文献综述)

薛峰[1](2021)在《学训研“三位一体”模式下中国网球学院后备人才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借鉴其他地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南京体育学院中国网球学院网球运动开展情况及发展走势展开调查,对于现阶段国内网球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选择江苏省为例,针对青少年网球人才培训现状进行调查,进而确定出目前在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再以南京体育学院现有的教学、训练、科研等与后备人才相关联并对其能起到优势作用的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分析,试图将学训研“三位一体”的模式运用于江苏省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工作中,即教学、训练、科研以较为融洽的配比利用在江苏省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当中,争取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并且能够弥补每一项当中可能出现的不足,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建议。本文研究工作的开展,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江苏网球运动业的发展,同时在此方面培养出优质的网球后备人才。为实现这一目的,进而针对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完善,给予了相应的优化建议,能够为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给予相应的参考价值。本文所得的结论有:第一,通过对中国网球学院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可知,在此方面使用的是共同培养方式进行,即政府、高校共同培养。第二,从培养模式上来看,主要涵盖了体教结合、专业队、学校等方面。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是针对人才管理方面的内容进行开展,而对于后备人才的技术提高、文化培养、思想教育以及长远发展的方面并没有过深的研究和探讨。第三,中国网球学院青少年后备人才的来源中,基层网球训练基地的输送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这也造成了同档次运动员因为思想、文化方面的差异,对于专项技术的领会有所差异,影响网球水平的整体提高。第四,中国网球学院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中,教练人员所对应的专业技术水平较为突出,并且拥有较为丰富的经验。然而,由于这些人员对课题研究等方面的重视度较低,进而使得其执教的能力容易受限。第五,现阶段,对于江苏省所开展的网球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而言,在管理方面所使用的各项制度存在相应缺陷,需对其进行优化。第六,政府支持、高校培养的大环境下,中国网球学院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势态锐不可当。综上所述,鉴于南京体育学院这一江苏省较为理论专业、技术先进的体育学专科院校,在教学方面,可以弥补青少年后备人才对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弱势,提高其文化知识水平,增强思想道德教育,从而提高运动员对于教练员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内容的理解;在训练方面,运动员在服从教育教学管理的情况下,有条不紊的完成教练员的管理和训练执教,是后备人才必不可少的学习、训练方式;在科研方面,南京体育学院作为一所具备硕士培养以及博士培养资格的高校、科研单位,有很好的技术、理论及心理等多方面的丰富的研究资源,是解决后备人才在学习、训练中遇到的多种问题极其肥厚的沃土。

黄超昱[2](2021)在《贵州高校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现状调查及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芳[3](2021)在《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正式进入“十四五”规划时期,追求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主题。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教学改进长期处于“改而不进”的现状,城乡教育质量差距不断加剧,严重制约着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之际,如何从内生发展的角度来思考乡村学校的教学改进,促进乡村教育的内生发展来助力乡村振兴是亟需探索的时代课题。在这一课题中,需要转变以往乡村学校“等、靠、要”的外源式发展方式,激发乡村学校办学的内生动力,走上内源式发展道路。基于此,结合当前乡村振兴研究中兴起的内生发展理论,本研究从文化认同、主体参与、地方资源、课堂创新四个方面来深入探索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内涵、特征、机制、实践策略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探讨。具体而言,其一,在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本质追寻方面,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关注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乡村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注重激发教学主体动力形成教学内驱力以及强调激活现有教学资源彰显乡土文化特色,并且具有发展性与创新性并随、主体性与计划性共进、整体性与动态性并生、内生性与乡土性共存、复杂性和持续性同行的特征。同时,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还有着激励、凝聚、服务、反馈等功能;其二,对B镇三所乡村小学的教学改进现状进行考察,以充分了解当前乡村学校教学改进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三,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的理论建构进行了探索,理清其结构要素及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阐述了内在机理及其保障条件;其四,探讨了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相关实践策略,即从文化着力、主体先行、资源保障、课堂创新等方面出发探讨相关的实践策略,以期实现乡村学校的内生发展,培育乡村学生的生存自信和文化自信。

徐婧琳[4](2021)在《“公民同招”政策下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问题研究 ——以S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李姗姗[5](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山口镇农村脱贫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已接近尾声,进入收官之际,到2020年底党和国家将带领全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汇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要更加注重做好两者的衔接,并且提前做好农村脱贫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规划和部署,这对农村脱贫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泰安市山口镇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农村在脱贫后的可持续发展中,依然面临一些问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归纳演绎法等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政府治理理论等相关理论,从乡村振兴视角,总结山口镇农村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弄清山口镇农村脱贫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深入分析研究导致问题的原因,在借鉴国内外农村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有针对性的提出山口镇农村脱贫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山口镇农村脱贫攻坚工作成绩显着,已基本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但目前农村可持续发展还面临村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集体收入来源少、集体负债沉重、农村治理能力不强、农民主体意识和法治观念淡薄、文化建设力量薄弱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农村人才流失严重、人口结构老龄化、“三农”带头人综合素质不高、农村资源要素缺乏、致富途径少、法治宣传不够等等。国内外农村发展的典型经验为山口镇提供了借鉴,根据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山口镇农村脱贫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制定以规划引领农村可持续发展、整合农村可持续发展资源、强化农村产业发展、提升农村人员素质、创新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现代化治理等方面。

王宫水[6](2020)在《基于绿色发展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运行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色创新能力不足和运行效率不高是我国区域绿色发展进程中的两大难题,如何基于绿色发展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解决两大难题的重要路径。故而,本文旨在研究在绿色发展的引导下,如何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绿色创新,提升区域绿色创新能力及运行效率。首先,本文通过已有文献回顾了国内外绿色发展、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效率的研究现状,并介绍文章应用到的三大基础理论和三大基本模型。然后从生态学视角分析系统的概念、特征、功能及生态性,明确系统参与主体,从而构建基于绿色发展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模型,并研究系统的内外部作用关系,探究其从形成到运行的的作用机理。最后基于系统结构及作用机理分析,选取省级区域构建30个基于绿色发展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运用Super-SBM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研究其运行效率,并按照地理位置将30个系统分成七大区域进行对比分析,再运用Tobit回归分析方法从环境规制、经济开放、技术市场、能源消耗、产业结构、文化教育六个方面研究系统运行效率的影响因素,然后结合我国各区域基本情况对如何改善及优化绿色创新资源配置、提高系统运行效率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为提高我国区域绿色创新能力和运行效率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黄美凤[7](2020)在《桂、滇地区冰雪运动开展现状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7月31日,北京宣告获得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举办权,同时,也郑重向奥委会承诺,带动中国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国家在全面落实全民健身战略,冰雪运动逐渐成为人们参与休闲健身的运动项目之一,而冬奥会即将到来,开展一些冰雪主题活动受到人们的欢迎,冰雪运动的发展逐渐走向热潮。本研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产业融合理论的基础下,以桂、滇地区冰雪运动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桂、滇两地区的自然资源、滑雪场设施发展等方面进行调查,对最终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桂、滇两地区冰雪运动开展现状情况,指出在桂、滇地区发展冰雪运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供理论参考。基于调查分析,得出具体的结论如下:1.桂、滇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地形地貌相似,有一定的气温差和海拔高度差,有可利用的的冰雪资源;桂、滇地区的滑雪场有一定的规模,雪道各有特色,场地设施也不同;两地区还存在滑雪场设施不完善,但是滇地区举办赛事较为丰富,赛事活动种类多。2.桂、滇地区滑雪场受季节影响大,旺季经营是滑雪场较为成熟的阶段,但是经营项目较为单一,管理体系落后,服务质量不高,稳定性不高,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冰雪设施设备短缺,导致消费者对滑雪场的满意度较低。3.桂、滇地区冰雪竞赛活动受发展阶段的影响大,广西冰雪运动起步较晚,冰雪竞赛活动还不具备开展,而云南开展冰雪竞赛活动较多,组织开展竞赛冰雪活动的项目较为丰富,两地区还缺乏特色冰雪竞赛活动和冰雪产业的建设。4.桂、滇地区开展冰雪主题活动项目较为丰富,并且能够深入学校开展冰雪运动,两地区还存在对冰雪运动的宣传力度不足。5.桂、滇地区冰雪运动人才整体素质不高,研究相关冰雪运动的人才较少,人力资源匮乏,培养与管理人才的机制落后。6.桂、滇地区冰雪运动消费者的认知度、参与度及关注度较低,冰雪运动的文化弱以及宣传的力度不足,制约冰雪运动的推广。针对桂、滇地区冰雪运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冰雪运动资源;加强冰雪活动策划,开展多样的冰雪活动:加强冰雪学校的推广;加强冰雪与旅游融合:加强“共享”视角下广西冰雪人才的推广:提高桂、滇地区参与冰雪运动的意识。

丁宁[8](2019)在《中国特色城乡关系:从二元结构到城乡融合的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城乡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也是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成为推动城乡关系演变与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的城乡关系是建立在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之间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新型城乡关系。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健全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并加快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构建和谐健康的城乡关系,有效推动城乡之间相互支援、共同繁荣,逐渐破除城乡之间的差异,同时促进城乡融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与根本任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由于片面的追求规模效应,使得城乡发展的整体质量不高。这种城乡关系的发展模式既拉动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积累了城乡之间巨大差距。如何处理好我国城乡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破解城乡关系不协调困境,为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是一个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待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方法,以城乡关系的发展演变为研究对象,深入阐述并梳理了从二元结构到城乡融合的发展过程,通过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城乡关系的发展经验,总结对中国的影响,并对我国从二元结构到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具体而言,本文共由六章组成。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重点就是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及方法和创新之处与不足进行了概述说明,为论文创建了基本的理论框架。第二章剖析了中国特色城乡关系的理论溯源。这部分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为指导,系统的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城乡关系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综合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关系的理论探索和经验,对城乡关系的内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为解决城乡关系的不协调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章梳理了从二元结构到城乡融合的演变历程。以历史发展演变的脉络为主线,将城乡关系的发展过程划分为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与固化阶段、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城乡二元体制破冰阶段、新世纪初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调整阶段以及十八大以来建立城乡融合体制机制阶段,为论文增加了历史支撑。第四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城乡关系发展演变逻辑。以美国、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中国要结合实际国情出发,选择合适国情的城乡协调发展道路,充分认识到城乡关系发展的渐进性。第五章以问题意识为主要导向,分析从二元结构到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由于我国受到长期以来体制机制的影响,造成城乡之间的要素不能自由的流动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第六章重点探讨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的路径选择。在对现行城乡关系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树立科学的城乡融合发展理念,建立健全的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协调好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及产业之间的关系,全面优化城乡收入分配格局,为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提供了借鉴作用。

李俊玲[9](2019)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教育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战略也在不断进行完善。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提出,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无不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同时,明确了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具体行动路线图,确保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以及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再次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的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美丽社会的构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正确指导。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培育不仅有利于保护绿色环境、解决生态危机,还有利于实现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面对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以及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大学生群体必须首先树立起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念,形成科学的生态意识,形成公平正义的生态人格,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从而在未来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本文主要观点如下:第一,阐述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培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本文认为,在新时代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要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为基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为思想来源,以西方部分生态思想为理论借鉴。第二,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生态观现状。大学生群体的生态观总体上呈现积极向上的趋势,能够在社会上起到表率引领作用。但是,大学生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教育的对象性主体在某些方面和一定范围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系统掌握,对生态危机缺乏忧虑,生态道德滑坡,没有完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等方面。本文同时分析了大学生生态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其中包括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信仰缺失与精神空虚的影响,功利主义的影响等方面。第三,提出了大学生生态观教育的原则、内容及目标。本文提出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教育应遵循价值性、层次性和体验性的原则;提出了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生态文明认知体系、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积极投身生态危机治理等方面教育目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应涵盖生态文明理念教育、生态文明实践观教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教育以及生态文明法治观教育等方面。第四,提出了符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教育路径。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教育与传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研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二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要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在生态危机治理中的优越性,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三是创新大学生自我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追求低碳环保绿色生活方式,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志愿服务等。总之,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理,尤其是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现状及问题,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角度提出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教育的完整体系。这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借鉴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周家荣[10](2018)在《适老化视角下工业遗产功能置换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工业起步虽晚,但自洋务运动以来一百余年,近现代工业有了卓着的进步,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之后,国内工业总体发展速度迅猛。进入21世纪后,我国一些大城市为了使经济得到更大发展,推行“退二进三”政策,促进城市核心区的旧工业转移到城郊,腾出城市核心用地,因而遗留下大量占用城市核心区土地的工业遗产。与此同时,我国因控制人口规模良性发展,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再加之医疗水平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导致当下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该研究基于当下国内两大难题,提出工业遗产适老化改造的构想,全方位论证其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功能置换策略和具体改造设计方法,以期引起建筑学界的重视,为后续的理论研究和改造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该论文主要分为5部分内容:第1部分(包括第1章和第2章):研究缘起、背景、内容、目的、价值和方法的概述,并重点对工业遗产功能置换和养老建筑设计现有理论进行综述。第2部分(第3章):提出问题。提出当下我国面临的两大难题,即工业遗产再利用方式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问题,并从多角度探讨两大难题的产生根源、矛盾以及现状。第3部分(第4章):分析问题。基于第2部分对两大难题的探讨,提出工业遗产适老化改造的新模式,并从老年人养老意愿、国内养老产业现状、未来养老产业规模预测、时间空间维度重叠性、建筑空间结构契合度以及社会情感因素等5个方面论证了工业遗产适老化改造的可行性。第4部分(包括第5章和第6章):解决问题。该部分为论文的核心部分,基于前文研究提出工业遗产适老化更新的指导性策略(第5章)和工业遗产建构筑物适老化改造的详细设计方法(第6章),将论文的研究推进到具体措施和建筑设计层面。第5部分(第7章):尝试与验证。根据研究需要选取广州西村士敏楼和河南遂平塑料机械厂旧址为设计案例,两者分别代表工业遗产中的非生产性空间和生产性空间,采用差别化的设计方法,因地适宜,因材施策。通过两个案例的设计策略研究,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将前文研究内容加以呈现。

二、浅析影响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难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影响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难题(论文提纲范文)

(1)学训研“三位一体”模式下中国网球学院后备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文献综述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学训研三位一体
        3.1.2 青少年
        3.1.3 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3.2 国内网球发展现状
    3.3 国内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3.3.1 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3.3.2 中国网球学院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3.4 国外网球发展现状
    3.5 国外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专家访谈法
        4.2.3 实地调查法
        4.2.4 逻辑分析法
    4.3 研究思路
    4.4 研究框架
5 结果与分析
    5.1 学训研“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
        5.1.1 学训研“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的内涵
        5.1.2 学训研“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的特点
        5.1.3 学训研“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的价值
    5.2 中国网球学院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培养调查分析
        5.2.1 中国网球学院的基本情况研究
        5.2.2 中国网球学院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5.2.3 中国网球学院在后备人才管理方面的优势
        5.2.4 中国网球学院在科研方面的优势
    5.3 目前可能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5.3.1 存在的问题
        5.3.2 解决方案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附件一

(3)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本体追寻
    (一)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基本内涵
        1.关注乡村学校教学质量,促进乡村教育内生发展
        2.激发教学主体内生动力,形塑多元协同育人合力
        3.激活现有优质地方资源,彰显乡土文化特色品质
    (二)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基本特征
        1.发展性与创新性并随
        2.主体性与计划性共进
        3.整体性与动态性并生
        4.内生性与乡土性共存
        5.复杂性和持续性同行
    (三)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基本功能
        1.激励功能
        2.凝聚功能
        3.服务功能
        4.反馈功能
二、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现实考察
    (一)确立考察对象
    (二)设计考察方法
    (三)分析考察结果
        1.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现实困境
        2.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困境的原因分析
    (四)形成考察结论
        1.建构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的必要性
        2.实施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可行性
三、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的理论建构
    (一)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关键要素
        1.主体参与: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关联纽带
        2.文化认同: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精神动力
        3.地方资源: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基础条件
        4.课堂创新: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重要利器
    (二)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内在逻辑
        1.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运行机理
        2.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运行过程
    (三)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保障条件
        1.制度保障
        2.人力保障
        3.物质保障
四、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的实践策略
    (一)文化着力:培育乡土文化认同,形塑文化精神共同体
        1.强化集体乡土文化记忆,培育多方社会责任意识
        2.加强相关主体利益保障,实现乡土文化共建共享
        3.营造乡土文化建设氛围,重塑乡土情感共生联结
    (二)主体先行:建立内部激励制度,激发主体内生动力
        1.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增强组织激励
        2.以实践反思为导向,促进自主发展
    (三)资源保障:提升优质资源内生能力,增强课程特色与品质
        1.合理开发乡村自然资源,开展乡土特色活动课程
        2.深度融合乡村人力资源,建立乡土课程开发团队
        3.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开发乡土特色校本课程
    (四)课堂创新: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构建优质特色课堂
        1.注重课堂情境体验,创造生命课堂
        2.建立关怀型师生关系,创生和谐课堂
        3.融合教育信息技术,创建智慧课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乡村振兴背景下山口镇农村脱贫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目的及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0.4 研究内容及方法
    0.5 论文创新点
1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农村脱贫
        1.1.2 乡村振兴
    1.2 相关理论基础
        1.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2.2 政府治理理论
2 山口镇农村脱贫现状
    2.1 山口镇介绍
        2.1.1 山口镇简介
        2.1.2 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2.2 农村脱贫情况调查
        2.2.1 访谈内容设计
        2.2.2 访谈对象选取
        2.2.3 访谈情况汇总
    2.3 农村脱贫工作取得的成绩
        2.3.1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3.2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2.3.3 社会保障体系健全
        2.3.4 基层干部素质提高
        2.3.5 扶贫参与主体广泛
    2.4 农村脱贫后面临的问题
        2.4.1 村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2.4.2 集体收入来源少
        2.4.3 集体负债沉重
        2.4.4 农村治理能力不强
        2.4.5 农民主体意识和法治观念淡薄
        2.4.6 文化建设力量薄弱
    2.5 农村脱贫后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2.5.1 人才流失严重
        2.5.2 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
        2.5.3 “三农”带头人综合素质不高
        2.5.4 发展的资源要素不足
        2.5.5 缺乏发展的致富途径
        2.5.6 法治宣传不够
3 国内外农村发展经验借鉴
    3.1 国内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发展经验
        3.1.1 江苏省永联村产业发展模式
        3.1.2 浙江省高家堂村旅游业发展模式
        3.1.3 天津市王村社会治理发展模式
    3.2 国外农村脱贫发展经验
        3.2.1 韩国“新村运动”发展模式
        3.2.2 日本“一村一品”发展模式
        3.2.3 德国“村庄更新”发展模式
4 乡村振兴背景下山口镇农村脱贫后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以规划引领农村可持续发展
        4.1.1 制定整体发展规划
        4.1.2 制定规划落实方案
        4.1.3 培养农村发展“智囊”
    4.2 整合农村可持续发展资源
        4.2.1 整合土地资源
        4.2.2 整合资金资源
        4.2.3 整合人力资源
    4.3 强化农村产业发展
        4.3.1 发展乡镇企业
        4.3.2 建立农村产业链
        4.3.3 加快招商引资
    4.4 提升农村人员素质
        4.4.1 吸引外部“智力”
        4.4.2 提升农村人口素质
    4.5 创新农村文化建设
        4.5.1 培养发掘文艺人才
        4.5.2 打造文化传播阵地
    4.6 加强农村现代化治理
        4.6.1 构筑乡村社会组织网络体系
        4.6.2 推进法治农村建设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绿色发展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运行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绿色发展的研究现状
        1.2.2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
        1.2.3 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效率的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5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与基本模型
    2.1 生态学相关理论
        2.1.1 生态系统理论
        2.1.2 生态位理论
        2.1.3 种间相互作用理论
    2.2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2.3 协同理论
    2.4 基本模型
        2.4.1 Super-SBM模型
        2.4.2 Malmquist指数模型
        2.4.3 Tobit回归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绿色发展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分析
    3.1 概念界定
        3.1.1 绿色发展的概念界定
        3.1.2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界定
        3.1.3 基于绿色发展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界定
    3.2 基于绿色发展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分析
    3.3 基于绿色发展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
        3.3.1 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3.3.2 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功能
        3.3.3 区域绿色发展驱动功能
    3.4 基于绿色发展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绿色发展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
    4.1 基于绿色发展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4.2 基于绿色发展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结构
        4.2.1 系统创新群落
        4.2.2 系统创新环境
    4.3 基于绿色发展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作用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绿色发展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研究
    5.1 基于绿色发展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评价
        5.1.1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5.1.2 基于Super-SBM模型的静态效率评价
        5.1.3 基于Malmquist指数模型的动态效率评价
    5.2 基于Tobit回归模型的系统运行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2.1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5.2.2 影响因素假设
        5.2.3 运算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及政策建议
        5.3.1 本章小结
        5.3.2 政策建议
第6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桂、滇地区冰雪运动开展现状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促进经济发展
        1.1.2 桂、滇地区冰雪运动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冰雪运动发展的研究
    2.2 国内冰雪运动发展的研究
        2.2.1 冰雪运动文化的特征研究
        2.2.2 冰雪运动发展现状的研究
        2.2.3 冰雪运动发展策略的研究
    2.3 相关概念界定
        2.3.1 冰雪运动
        2.3.2 桂、滇地区
    2.4 理论基础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2 产业融合理论
    2.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2.5.1 研究内容
        2.5.2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实地考察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桂、滇地区冰雪运动文化的特点
        4.1.1 地域性
        4.1.2 季节性
        4.1.3 可开发性
        4.1.4 大众性
        4.1.5 高投资性
    4.2 桂、滇地区冰雪运动的开展现状分析
        4.2.1 桂、滇地区冰雪运动的自然资源情况
        4.2.2 桂、滇地区滑雪场的基本情况
        4.2.3 桂、滇地区滑雪场的经营现状分析
        4.2.4 桂、滇地区冰雪活动的情况分析
        4.2.5 桂、滇地区冰雪竞赛活动的情况分析
        4.2.6 桂、滇地区冰雪运动人才队伍的情况分析
        4.2.7 桂、滇地区消费者参与冰雪运动情况分析
    4.3 桂、滇地区冰雪运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桂、滇地区冰雪发展的自然资源不足
        4.3.2 桂、滇地区冰雪运动发展的场地设施不完善
        4.3.3 桂、滇地区开展冰雪运动的活动少
        4.3.4 桂、滇地区缺乏特色冰雪竞赛活动和冰雪产业的建设
        4.3.5 人力资源匮乏并且培养人才机制落后
        4.3.6 桂、滇地区消费者参与冰雪运动意识弱
    4.4 桂、滇地区冰雪运动的发展策略
        4.4.1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冰雪运动资源
        4.4.2 加强冰雪活动策划,开展多样的冰雪活动
        4.4.3 加强冰雪学校的推广
        4.4.4 加强冰雪与旅游融合
        4.4.5 加强“共享”视角下广西冰雪人才的推广
        4.4.6 提高桂、滇地区消费者参与冰雪运动的意识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8)中国特色城乡关系:从二元结构到城乡融合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及不足
        1.4.1 论文创新
        1.4.2 论文不足
第2章 中国特色城乡关系的理论溯源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乡关系理论
        2.1.1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
        2.1.2 列宁的城乡关系思想
    2.2 西方学者的城乡关系理论
        2.2.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2.2 不平衡增长理论
        2.2.3 核心-边缘理论
    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
        2.3.1 城乡兼顾思想
        2.3.2 城乡互动思想
        2.3.3 城乡均衡思想
        2.3.4 城乡一体化思想
        2.3.5 城乡融合思想
第3章 中国城乡关系从二元结构到城乡融合的演变历程
    3.1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与固化
        3.1.1 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1949-1957)
        3.1.2 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1958-1977)
    3.2 改革开放到20 世纪末城乡二元体制破冰阶段
        3.2.1 城乡关系的缓和(1978-1984)
        3.2.2 城乡关系的反复(1985-2002)
    3.3 新世纪初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调整阶段
        3.3.1 城乡关系的调整(2003-2006)
        3.3.2 统筹城乡发展(2006-2011)
    3.4 十八大以来建立城乡融合的发展阶段
        3.4.1 推动城乡一体化(2012-2017)
        3.4.2 融合发展新时代(2017-至今)
第4章 西方典型国家城乡关系发展及其经验借鉴
    4.1 西方典型国家城乡关系的发展
        4.1.1 美国城乡一体化发展
        4.1.2 德国城乡等值的发展
        4.1.3 日本以城养乡的发展
    4.2 西方国家城乡关系发展的经验借鉴
        4.2.1 高度重视“以城哺乡”的战略地位
        4.2.2 选择适合国情的城乡协调发展道路
        4.2.3 充分认识城乡协调发展的渐进性
第5章 实现城乡融合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5.1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5.1.1 城乡要素不能自由的流动
        5.1.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协调
        5.1.3 城乡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
        5.1.4 城乡之间产业发展不平衡
        5.1.5 城乡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
    5.2 中国城乡关系发展问题的成因
        5.2.1 城乡融合发展理念认识不足
        5.2.2 城乡二元制度因素的制约
        5.2.3 城乡利益分配机制的影响
第6章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的路径选择
    6.1 树立科学城乡融合发展理念
        6.1.1 充分认识城乡融合发展意义
        6.1.2 合理选择城乡融合发展方向
    6.2 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
        6.2.1 建立城市人才入乡鼓励机制
        6.2.2 建立城乡统一土地管理制度
        6.2.3 建立城乡统一财政管理制度
        6.2.4 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6.3 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6.3.1 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6.3.2 加快城乡医疗卫生联动发展
        6.3.3 建立互惠共享社会保障制度
        6.3.4 加快城乡就业服务的均等化
    6.4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6.4.1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6.4.2 全面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6.4.3 建立统一城乡基础设施管理制度
    6.5 构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6.5.1 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联动与融动
        6.5.2 发展农村新产业延伸产业链
        6.5.3 优化产品产业结构解决供需矛盾
        6.5.4 完善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研究的目的
        1.1.2 选题研究的意义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选题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生态观内涵、构成及当代价值
    2.1 生态观内涵、特征及构成
        2.1.1 生态观内涵
        2.1.2 生态观特征
    2.2 生态观的构成
        2.2.1 生态意识
        2.2.2 生态人格
        2.2.3 生态理性
        2.2.4 生态实践
    2.3 生态观教育的当代价值
        2.3.1 有利于保护绿色环境
        2.3.2 有利于解决生态危机
        2.3.3 有利于实现绿色生产方式
        2.3.4 有利于养成绿色生活方式
第3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借鉴
    3.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3.1.1 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
        3.1.2 实践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要素
        3.1.3 资本的逻辑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成因
        3.1.4 “两个和解”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目标指向
    3.2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3.2.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2.2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3.2.3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3.2.4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3.2.5 用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3.3 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为思想来源
        3.3.1 “天人合一”、“仁民爱物”的生态智慧
        3.3.2 “道法自然”、“无为朴治”的生态思想
        3.3.3 “珍爱自然”、“尊重生命”的生态意识
    3.4 以西方生态思想为借鉴
        3.4.1 深生态学关于“生物共生”的生态思想
        3.4.2 社会生态学关于“生态理性社会”思想
        3.4.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社会主义”思想
第4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现状分析
    4.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1 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系统掌握
        4.1.2 对生态危机缺乏忧虑
        4.1.3 生态道德滑坡
        4.1.4 没有完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4.2 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原因分析
        4.2.1 消费主义的影响
        4.2.2 信仰缺失与精神空虚的影响
        4.2.3 功利主义的影响
第5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教育的原则、目标及内容
    5.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教育的基本原则
        5.1.1 价值性
        5.1.2 层次性
        5.1.3 体验性
    5.2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教育的目标
        5.2.1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5.2.2 构建生态文明知识体系
        5.2.3 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5.2.4 积极投身生态危机治理
    5.3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教育的内容
        5.3.1 生态文明理念教育
        5.3.2 生态文明实践观教育
        5.3.3 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教育
        5.3.4 生态文明法治观教育
第6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教育的路径
    6.1 加强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教育与传播
        6.1.1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6.1.2 深化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研究
        6.1.3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6.2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6.2.1 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6.2.2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在生态危机治理中的优越性
        6.2.3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
    6.3 创新自我教育方式
        6.3.1 树立正确幸福观
        6.3.2 追求低碳环保绿色生活方式
        6.3.3 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志愿服务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0)适老化视角下工业遗产功能置换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界定
        1.2.1 工业遗产适老化更新策略
        1.2.2 工业遗产适老化更新设计方法
    1.3 研究目的与价值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价值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归纳法
        1.5.2 现场勘察调研法
        1.5.3 实例剖析法
        1.5.4 综合分析法
    1.6 论文组织框架
2. 相关研究理论综述
    2.1 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
        2.1.1 工业遗产的定义与范畴
        2.1.2 工业遗产保护的价值
        2.1.3 工业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2.1.4 现有的工业遗产再生策略概述
    2.2 适老理论与适老建筑设计
        2.2.1 养老方式的分类
        2.2.2 老年人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基本特征
        2.2.3 适老空间的设计原则
        2.2.4 适老空间设计方法
3.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困境与人口老龄化难题
    3.1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困境
        3.1.1 政策层面:“退二进三”高速推行与产业转型实践的矛盾
        3.1.2 规划层面:城市核心圈扩张与工业用地的矛盾
        3.1.3 建筑层面:文物式保护与再生利用之间的矛盾
    3.2 国内人口老龄化难题
        3.2.1 计划生育政策与人口结构老龄化
        3.2.2 城市老龄人口养老体系不健全和设施缺乏
4. 适老化为导向的工业遗产功能置换可行性
    4.1 工业发达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特征与养老意愿
        4.1.1 工业发达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特征
        4.1.2 工业发达城市的居民养老意愿
    4.2 我国老龄产业的现状、规模预测及潜力分析
        4.2.1 我国老龄产业的现状概述
        4.2.2 我国老龄产业的规模预测
        4.2.3 我国老龄产业的市场潜力分析
    4.3 两大难题的历史和空间维度的重叠
        4.3.1 两大难题的历史维度重叠
        4.3.2 两大难题的空间维度重叠
    4.4 适老化空间与工业遗产空间的契机
        4.4.1 旧工业区生产性空间的自由度
        4.4.2 旧工业区非生产性空间的亲人尺度
        4.4.3 旧工业区室外开敞空间的可改造性
    4.5 城市旧工业区情感因素的催生
5. 适老化为导向的工业遗产功能置换策略构建
    5.1 功能置换原则
        5.1.1 历史保护原则
        5.1.2 经济适用原则
        5.1.3 安全舒适原则
    5.2 功能置换依据
        5.2.1 政策支持与导向
        5.2.2 社会需求
        5.2.3 市场催化
    5.3 功能置换定位
        5.3.1 文物保护级别
        5.3.2 区位因素考察
        5.3.3 空间布局与结构特征
        5.3.4 改造价值与经济性
    5.4 功能置换方式
        5.4.1 大空间型旧工业建构筑物
        5.4.2 小空间型旧工业区建筑
6. 适老化为导向的工业遗产功能置换设计方法研究
    6.1 外部空间环境改造设计层面
        6.1.1 旧工业区外部空间环境的特点
        6.1.2 老年人户外行为活动特征与需求
        6.1.3 老年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6.1.4 外部空间环境适老化改造的空间设计
        6.1.5 外部空间环境适老化改造设计的具体措施
    6.2 单体建筑适老化改造设计层面
        6.2.1 功能布局适老化改造设计
        6.2.2 交通组织适老化改造设计
        6.2.3 室内设施适老化改造设计
        6.2.4 场所氛围的营造
    6.3 精细化适老改造设计层面
        6.3.1 老年人体工程学原理
        6.3.2 无障碍设计和人性化设计
        6.3.3 安全保障设施设计
        6.3.4 指引标识设计
    6.4 物理环境改造设计层面
        6.4.1 光环境
        6.4.2 声环境
        6.4.3 热环境
7. 适老化为导向的工业遗产功能置换策略实践探索
    7.1 我国旧工业建筑适老化改造尝试及策略性设计案例概述
        7.1.1 我国旧工业建筑适老化改造实践现状
        7.1.2 工业遗产适老化改造设计构想的案例选取
    7.2 广州西村士敏楼适老化探索
        7.2.1 历史考证:广州士敏土厂和西村士敏楼历史沿革
        7.2.2 西村士敏楼现状调研与评估
        7.2.3 功能置换定位过程及结果
        7.2.4 适老化改造设计的内容
    7.3 河南遂平塑料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旧厂房适老化探索
        7.3.1 历史考证:河南遂平塑料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历史沿革
        7.3.2 塑料机械厂旧厂房现状调研与评估
        7.3.3 功能置换定位过程及结果
        7.3.4 适老化改造设计策略的内容
8. 总结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我国代表性工业城市的养老设施建设现状
附录二: 2016年10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内容全文(含支持旧厂房改造养老设施)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四、浅析影响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难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学训研“三位一体”模式下中国网球学院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 薛峰. 南京体育学院, 2021(11)
  • [2]贵州高校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现状调查及发展路径研究[D]. 黄超昱. 贵州财经大学, 2021
  • [3]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研究[D]. 刘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4]“公民同招”政策下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问题研究 ——以S校为例[D]. 徐婧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乡村振兴背景下山口镇农村脱贫后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姗姗.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6]基于绿色发展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运行效率研究[D]. 王宫水. 南昌大学, 2020(01)
  • [7]桂、滇地区冰雪运动开展现状调查与研究[D]. 黄美凤.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中国特色城乡关系:从二元结构到城乡融合的发展研究[D]. 丁宁. 吉林大学, 2019(02)
  • [9]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教育研究[D]. 李俊玲. 辽宁大学, 2019(05)
  • [10]适老化视角下工业遗产功能置换策略研究[D]. 周家荣. 武汉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浅析影响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