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卵管注射消毒影响因素的Cox模型分析

输卵管注射消毒影响因素的Cox模型分析

一、输卵管注药绝育术效果影响因素Cox模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烔[1](2019)在《58例子宫肉瘤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子宫肉瘤及不同亚型子宫肉瘤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初潮年龄、绝经情况、临床表现、既往史、生育史、血型、肿瘤标记物CA12-5及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术后免疫组化结果、生存分析及其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子宫肉瘤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宁夏医科总医院收治并经术后病理确诊的58例子宫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预后因素分析中单因素分析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方法、Log-rank对数轶检验,多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均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子宫肉瘤(US)患者58例,年龄范围2672岁,平均年龄47.45±10.22岁,中位年龄48岁。其中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患者28人,平均年龄42.21±9.61岁,中位年龄42岁。子宫平滑肌肉瘤(uLMS)患者18人,平均年龄50.22±8.74岁,中位年龄50岁。子宫癌肉瘤(CS)患者11人,平均年龄55±6.66岁,中位年龄53岁。子宫未分化肉瘤(UUS)患者1人,年龄61岁,未纳入统计分析中。分析得出ESS与uLMS、CS患者相比平均患病年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00)。以中位年龄48岁为界分为2组,ESS、uLMS、CS发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US最常见临床表现是阴道异常流血,占62.1%,尤其是绝经后阴道流血,占84.2%(16/19),其次为下腹不适占39.7%。3.不同亚型US患者初潮年龄、体重指数、有无分娩、是否多次分娩、血型、CA12-5及FIGO分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是否绝经在不同亚型US的表现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4.58例US患者术前13例行诊刮术,病理提示恶性肿瘤12例,占93.31%(12/13),1例提示子宫平滑肌瘤。10例为CS患者,占76.9%(10/13)。58例US患者有1例未行手术治疗(CS患者),余均行手术治疗,行二次手术16例,占28.1%(16/57)。5.本研究中分析5种免疫组化标记物(ER、PR、CD10、Desmin、SMA),ER在子宫肉瘤不同亚型的分布情况无差异,P=0.415,而PR、CD10、Desmin、SMA的分布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是0.044/0.000/0.000/0.007。6.本文中58例US患者1年、2年、5年生存率分别是93%、85.5%、76.4%。7.分别对US患者的年龄、绝经状态、病理分期、组织学类型、是否保留卵巢、是否行淋巴结清扫、是否术后进行辅助治疗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年龄、绝经状态、病理分期、组织学类型是U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值分别是0.039/0.013/0.035/0.009。把年龄、绝经状态、FIGO分期、组织学类型纳入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FIGO分期是影响US预后的独立因素[P=0.022,HR=4.071,HR(95%CI):1.225-13.525]。结论1.子宫肉瘤好发于围绝经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阴道异常出血。2.患者年龄、是否绝经、FIGO分期及不同病理类型是子宫肉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FIGO分期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冯瑞梅[2](2017)在《子宫颈癌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和子宫颈癌/癌前病变的潜在危险因素,建立HR-HPV感染和子宫颈癌/癌前病变的风险预测模型,为我国妇女筛查高危人群及制定筛查策略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1.HR-HPV感染和子宫颈癌/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研究及患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1)基于1999~2008年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开展的18项子宫颈癌筛查项目的汇总数据,其中危险因素信息主要由问卷调查方式获得(滴虫感染资料将由问卷调查和细胞学诊断两种方式确定),HR-HPV检测和组织病理学诊断均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中心实验室和病理科完成。(2)通过logistic回归的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分层分析评估人口学因素、性行为相关、婚孕史、吸烟和滴虫感染对HR-HPV和中度及以上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rade 2 or Worse,CIN2+)单独效应及交互作用。(3)纳入相应危险因素,利用logistic回归构建患病风险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评价模型准确性,采用Hosmer-Lemeshow评价模型精确性。2.子宫颈癌/癌前病变的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1)利用前瞻性队列的四次随访(1999年、2005年、2010年、2014年)数据,基于四次随访人群的完整数据集,采用广义估计方程,评估潜在危险因素与HR-HPV感染和CIN2+的关联。(2)基于基线病理结果<CIN2人群的后3次随访数据集,以CIN2+为结局指标,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建立子宫颈癌/癌前病变的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并采用AUC和精确度曲线斜率评价其准确性和精确性。研究结果1.HR-HPV感染和子宫颈癌/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研究及患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1)年龄、地区、教育水平、妇女性伴侣个数、丈夫婚外性行为、使用避孕套避孕和绝经状态是影响HR-HPV感染的独立因素。校正HPV感染后,年龄、较早初次性行为、口服避孕药是CIN2+的独立危险因素。(2)校正混杂因素后,曾/现主动吸烟者感染HR-HPV的风险是从未动吸烟者的1.45 倍(95%CI:1.10-1.91),CIN2+检出风险则为 1.89 倍(95%CI:1.03-3.44)。被动吸烟者感染HR-HPV的风险是无被动吸烟者的1.11倍(95%CI:1.00-1.24),与CIN2+风险无统计学关联。(3)由液基细胞学(Liquid Based Cytology,LBC)和问卷调查确定的滴虫感染者HR-HPV感染风险均增加,其危险度OR(Odds Ratio,OR)和95%CI分别为1.33(1.12-1.58)和1.00(0.91-1.10);校正HPV感染和其他因素后,由LBC和问卷调查确定的滴虫感染者的CIN2+检出风险均下降,其OR和95%CI分别为0.56(0.35-0.91)和 0.70(0.56-0.88)。(4)HR-HPV的患病预测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61.9%与59.9%,纳入醋酸染色后肉眼观察(Visual Inspection of Acetic Acid,VIA)检查的CIN2+预测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7.6%与84.9%;而纳入HPV检测和VIA检测的CIN2+预测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3%与85.5%。2.子宫颈癌/癌前病变的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1)年龄和妇女婚外性行为是HR-HPV多时点感染的危险因素,其OR和95%CI分别为1.40(1.22-1.63)和1.58(1.39-1.81);校正HR-HPV感染后,绝经状态是CIN2+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和95%CI为:1.67(1.26-2.23),其他影响因素尚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别。(2)纳入年龄、绝经状态、随访时间及他们的交互作用的子宫颈癌/癌前病变发病风险预测模型AUC及95%CI为0.866(0.857-0.875),该回归模型的实际发生概率和预测发生概率的回归系数斜率为1。研究结论1.鉴于年龄、初始性行为年龄、口服避孕药、主动吸烟和滴虫感染不同程度对HR-HPV和CIN2+的影响,故提倡不过早开始性行为;鼓励年龄较大妇女(大于35岁以上)和较早开始性行为的妇女定期筛查;戒烟、控制公共场合吸烟或被动吸烟暴露;重视妇科感染,早期治疗,综合预防和控制HR-HPV感染及子宫颈癌。另外,本研究提供的HR-HPV感染预测模型和纳入VIA检查的CIIN2+预测模型均具有潜在的筛查应用价值;而纳入HPV检测和VIA检测的CIN2+预测模型应用价值尚不明确。2.基于纵向数据评估提示:加强对HR-HPV感染、具有高危性行为因素(初次性行为过早、妇女多个性伴侣)和已绝经女性的子宫颈癌筛查与随访监测。另外,本研究提供的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病预测模型可以作为健康管理提供风险评估的科学依据。

孟祥程,霍明娟,孙影,刘乾,程丽[3](2016)在《输卵管癌复发和生存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输卵管癌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输卵管癌复发与生存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5月黑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52例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52例患者的复发率为59.6%(31/52),生存率为42.3%(22/52)。单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CA125值、组织分级、残余病灶大小与输卵管癌的复发和生存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CA125值、组织分级、残余病灶大小是影响输卵管癌复发的重要因素,FIGO分期、CA125值、残余病灶大小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FIGO分期晚、术前CA125高、组织分化差、残余病灶大的患者复发的风险大;FIGO分期晚、术前CA125高、残余病灶大的患者预后差。对于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加强随访,及时给予干预治疗,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刘慧敏[4](2014)在《肿瘤相关抗原TM4SF1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TM4SF1蛋白在人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探讨TM4SF1蛋白在人卵巢组织及卵巢癌相应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及其与上皮性卵巢癌(EO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6例正常卵巢上皮组织、23例上皮性卵巢良性肿瘤组织、55例上皮性卵巢癌原发灶及30例配对淋巴结转移灶组织中TM4SF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TM4SF1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90.90%)高于上皮性卵巢良性肿瘤组织(65.22%)及正常卵巢上皮组织(31.25%)、上皮性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TM4SF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卵巢上皮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M4SF1在配对淋巴结转移灶中全部呈现阳性表达(100%)。(2)TM4SF1蛋白在正常卵巢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主要位于上皮细胞胞膜近基底膜处及细胞膜的其它部位和细胞质中,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主要集中在肿瘤细胞胞膜近基底膜处及细胞膜其它部位,而在卵巢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细胞中则主要分布于癌细胞胞质中。(3)Ⅲ~Ⅳ期卵巢癌患者中TM4SF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于Ⅰ~Ⅱ期患者,中-低分化癌患者TM4SF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高分化癌患者(P<0.05)。(4)TM4SF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类型、腹水量多少无明显相关(P>0.05)。(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TM4SF1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不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TM4SF1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及远处转移相关。第二部分RNA干扰TM4SF1基因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系生物学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目的运用RNAi技术下调TM4SF1基因在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系HO8910PM的表达,研究干扰TM4SF1基因后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不同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系中TM4SF1基因的表达情况,筛选出高表达该基因的细胞系HO8910PM;针对TM4SF1mRNA序列设计3对siRNA片段,脂质体法转染TM4SF1高表达株HO8910PM,荧光定量PCR检测干扰效率,选出干扰效果最好的片段构建shRNA;脂质体法转染HO8910PM后用G418筛选稳定干扰株,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干扰效果,通过生长曲线及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分别检测细胞的生长、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TM4SF1基因在SKOV3,HO8910尤其是HO8910PM细胞中高表达,在A2780细胞中不表达;荧光定量PCR显示,siRNA-TM4SF1-813片段沉默TM4SF1基因效果最好,抑制率约为61.5%;将构建好的pGPU6/GFP/Neo-TM4SF1-813转染HO8910PM细胞并筛选出稳定干扰细胞株后,荧光定量PCR检测TM4SF1沉默效率约为85%,Western-blot检测TM4SF1沉默效率为50%;细胞功能试验显示:干扰组即pGPU6/GFP/Neo-TM4SF1-813组细胞穿膜细胞数为37.67±3.79,较阴性对照组即pGPU6/GFP/Neo-control(107.31±5.13)明显下降(P<0.05);干扰组细胞穿过Metrigel胶并透过膜的细胞数为(32.33±3.05),较阴性对照组(88.01±2.646)明显减少(P<0.05);两组细胞生长、增殖、细胞周期进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调TM4SF1的表达能够抑制上皮性卵巢癌细胞HO8910PM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对其生长、增殖无影响。第三部分上调TM4SF1基因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系生物学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目的构建携带TM4SF1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研究上调TM4SF1基因后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系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针对TM4FS1基因设计引物,扩增出TM4SF1基因全长;将TM4SF1基因及慢病毒表达载体pWPI连接构建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pWPI、pCMV-dR8.74、pMD2.G共转染293T细胞进行慢病毒包装;病毒上清液感染宿主细胞A2780;流式细胞仪分选后扩大培养;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上调表达效果;通过生长曲线及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迁移和侵袭实验分别检测细胞的生长、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重组慢病毒表达质粒TM4SF1-pWPI;荧光定量PCR显示实验组TM4SF1-pWPI-A2780细胞TM4SF1mRNA表达量为242.200±9.385,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1.040±0.104)及空白对照组A2780细胞(1.794±0.147)(P<0.05); Western-blot检测试验组可检测到TM4SF1蛋白表达,而阴性对照组及空白组均未显示TM4SF1蛋白条带;细胞功能实验显示:实验组细胞穿过Transwell小室底膜的数量为132.71±10.21,明显多于阴性对照组(69.67±9.05)及空白组(64.00±7.94)(P<0.05);侵袭实验中,实验组穿过小室底膜的细胞数为100.01±11.14,较阴性对照组(47.33±7.51)和空白组(52.02±7.55)明显增多(P<0.05);阴性对照组与空白组相比,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均无差异(P>0.05),且三组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能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表达TM4SF1可以增强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但对细胞生长、增殖无影响。

唐兆前[5](2010)在《卵巢癌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与结构和表型变化研究》文中指出卵巢上皮癌在妇科恶性肿瘤中致死率最高。手术后,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但随着化疗的进行,患者最终获得难以治愈的多药耐药,因而其五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30-50%。为了更好地认识肿瘤抑制基因在卵巢癌多药耐药中的机制,我们对卵巢癌卡铂耐药基因差异表达谱芯片进行了肿瘤抑制基因的筛选及验证,对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进行了甲基化检测以及突变基因筛选研究。并在组织标本中进行了临床意义的探讨。第二章卵巢癌卡铂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目的:筛选卵巢癌卡铂耐药表达谱基因芯片中卡铂耐药细胞系(SKOV3-CB)较其亲本(SKOV3)细胞系差异表达下调的肿瘤抑制基因,并验证其差异表达。方法:应用分子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卵巢癌卡铂耐药表达谱基因芯片中卵巢癌SKOV3-CB细胞系较SKOV3细胞系差异表达下调两倍以上的基因1554条,筛选肿瘤抑制基因。应用real-time PCR技术对基因芯片中差异表达基因检测验证。结果:从卵巢癌卡铂耐药表达谱基因芯片中筛选出RNASET2,VHL,DLG1,COPS2,NOL7,GGNBP2, RBL1, S100A2, PARG1,PERP,TCF3,DNAJA3,PCGF2,ING1,CYLD,RARRES3,RBBP8等17个肿瘤抑制基因,荧光定量PCR技术差异表达验证结果示:RNASET2,VHL, COPS2,NOL7, RBL1, S100A2, PARG1,PERP,TCF3,DNAJA3, ING1,CYLD,RARRES3,RBBP8等基因差异表达下调,下调倍数分别为24.47、65.24、10.81、21.30、72.94、5.95、27.13、1.57、1.32、12.93、46.8、7.57、14.9、14. 00、23.98。GGNBP2,PCGF2,DLG1等基因差异表达上调,上调倍数分别为5.76,2.19,17.1,基因芯片差异表达结果与real-time PCR所验证表达下降趋势的结果一致率为82.35%,下调两倍以上的基因一致率为64.70%。结论: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基因差异表达结合real-time PCR对其检测结果验证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多肿瘤抑制基因参与卵巢癌卡铂耐药的机制。第三章卵巢癌卡铂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甲基化检测目的:探讨卵巢癌卡铂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卵巢癌卡铂耐药表达下调的关系。方法:应用分子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并设计出引物,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法或亚硫酸盐测序法(bisulphite sequencing)检测SKOV3-CB、SKOV3中的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表达下调的14个基因(VHL, COPS2, NOL7,RANSET2, RBL1, S100A2, PARG1, PERP, TCF3, DNAJA3, ING1, RARRES3, RBBP8,CYLD)中,有10个基因(VHL, COPS2, NOL7, RBL1, PARG1, PERP, DNAJA3, ING1, RNASET2,CYLD)启动子区能够设计出引物,其中CYLD未检出结果,后改用亚硫酸盐测序法检测。MS-PCR检测结果显示,SKOV3-CB、SKOV3的ING1、DNAJA3、VHL甲基化引物均能够扩增出产物,未甲基化引物均不能扩增出产物;COPS2、PERP甲基化引物均不能够扩增出产物,未甲基化引物均能够扩增出产物;RNASET2,PARG1、NOL7、RBL1甲基化引物与未甲基化引物均能够扩增出产物,CYLD重亚硫酸盐测序提示在SKOV3-CB及SKOV3细胞系均为未甲基化状态。结论:卵巢癌卡铂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无超甲基化,甲基化机制不是引起卵巢癌卡铂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差异表达下调的原因。第四章卵巢癌卡铂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突变检测目的:筛查可能的基因突变,探讨其与卵巢卡铂耐药以及相关肿瘤抑制基因表达下调的关系。方法:以亲本细胞系(SKOV3)为对照,在卵巢癌卡铂耐药细胞系(SKOV3-CB),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检测RNASET2,VHL, COPS2, NOL7, PARG1, RBL1, PERP, DNAJA3, ING1, CYLD等10个基因RT-PCR扩增片段的突变。结果:以SKOV3细胞系为对照,在SKOV3-CB细胞系中,SSCP检测发现DNAJA3,PERP基因聚丙烯酰胺电泳带型存在差异;RNASET2,VHL,COPS2, NOL7, PARG1, RBL1,ING1, CYLD等基因未检测到差异带型。经测序发现PERP第三外显子1093,1160,1222位点上分别存在A→G突变;1083位点及1085,1086位点,分别存在T,C,C,碱基缺失。DNAJA3第八个外显子87位点处存在A→T突变。结论:DNAJA3,PERP的基因突变以及PERP基因的碱基缺失与卵巢癌卡铂耐药相关,可能是导致其表达下调的原因,宜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五章卵巢癌卡铂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的研究目的:探讨卵巢癌卡铂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Trizol一步法提取卵巢肿瘤患者卵巢组织总RNA,应用RT-PCR检测85例卵巢组织的RNASET2、VHL、PARG1、CYLD、COPS2、PERP、DNAJA3、ING1、NOL7、RBL1基因mRNA表达,其中卵巢癌49例,卵巢良性组织21例,卵巢正常组织15例。结果: RT-PCR结果显示RNASET2、ING1、PARG 1、RBL1、NOL7基因在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卵巢癌组织中均有一定程度表达;VHL、PERP、COPS2、CYLD基因在正常卵巢组织、良性肿瘤中、卵巢癌组织中均有一定程度表达,但在部分卵巢癌组织中表达沉默,分别为4(4/49)、3(3/49)、2(2/49)、32(32/49)例;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分析,提示RNASET2、ING1、PARG 1、RBL1、NOL7、VHL、PERP、COPS2基因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沉默阳性率与在卵巢正常组织及卵巢良性肿瘤中的表达沉默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意义。CYLD、DNAJA3基因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沉默阳性率与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与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沉默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分别为0.00、0.00;0.00,0.00)。VHL等10个基因表达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的关系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分析,提示CYLD在FIGO I-II与III-IV期存在差异有意义外(P<0.05),其余基因差异均无意义(P均>0.05)。Log Rank分析发现卵巢癌组织VHL、PERP、CYLD基因表达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183、0.493、0.271)。COPS2基因表达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FIGO分期、病理分级进入模型(P分别为0.045、0.028);淋巴结转移及COPS2、PERP、CYLD、ING1基因表达沉默等参数均未进入模型(P分别为0.907、0.476、0.754、0.728、0.304)。结论:结论CYLD、DNAJA3基因表达沉默可作为卵巢癌与卵巢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鉴别诊断的一个潜在的指标,COPS2、PERP、CYLD、ING1不能作为卵巢癌独立的预后因素。

于飞[6](2009)在《Amyloid beta A4和Thymopoietin蛋白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卵巢癌是严重威胁妇女生命的恶性肿瘤。其临床发病隐匿,容易转移,很多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造成卵巢癌治疗上的困难,死亡率一直高举不下。因此找到一种准确简便的卵巢癌早期诊断方法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心愿。本实验室先期采用SELDI-TOF-MS技术发现卵巢癌患者血清中高表达M/Z5908和M/Z5640的蛋白,可以作为早期联合诊断卵巢癌的指标。进一步实验鉴定了M/Z5908蛋白为Amyloid beta A4 protein(APP),且用ELISA法证实了其在卵巢癌患者血清中高表达。而M/Z5640一直未被鉴定出来。为进一步明确Amyloid beta A4 protein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APP在卵巢癌和卵巢良性病变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研究揭示了其表达和卵巢癌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为鉴定M/Z5640的蛋白,查阅相关文献后发现许多文献报道Thymopoietin蛋白与癌症相关,而Thymopoietin蛋白M/Z为5638,为鉴定Thymopoietin蛋白是否是我们寻找的M/Z5640蛋白,本研究以ELISA法检测了卵巢癌患者和卵巢良性肿瘤以及正常妇女血清中Thymopoietin蛋白的表达量,并探讨了其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的关系。卵巢肿瘤组织中Amyloid beta A4 prorein mRAN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目的研究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beta A4 protein,APP)mRNA在卵巢肿瘤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Trizol一步法提取卵巢肿瘤患者卵巢组织总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49例卵巢癌,20例卵巢良性肿瘤,16例正常卵巢组织进行组织APP mRNA的定量分析。结果APP mRNA在卵巢癌中表达量比在卵巢良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中明显升高(P值<0.05);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组织APP的表达显着高于上皮性卵巢癌(P值<0.05);术前行新辅助化疗的卵巢癌患者APP表达量显着高于良性卵巢肿瘤,但与非化疗患者的表达没有差异。APP表达量与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无显着相关性,不是独立判断卵巢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卵巢癌患者肿瘤组织APP mRNA水平显着高于良性及正常对照组,并在卵巢颗粒细胞瘤中高表达,提示其增高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和组织学类型有关。卵巢肿瘤患者外周血Thymopoietin蛋白含量测定的临床价值探讨目的研究Thymopoietin蛋白在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ELISA法检测50例卵巢癌、34例卵巢良性肿瘤和40例正常健康妇女血清中Thymopoietin蛋白的含量。结果Thymopoietin蛋白在卵巢癌患者和良性卵巢肿瘤及正常组血清中表达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Thymopoietin蛋白在卵巢癌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无转移和病理类型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绘制ROC曲线显示Thymopoietin蛋白不能很好得将恶性卵巢肿瘤区分开来。结论Thymopoietin蛋白在卵巢癌中含量未见明显升高,其作为卵巢癌的诊断指标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唐红艳[7](2008)在《在江苏省农村妇女中进行的避孕药具上市后监测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避孕药具是用于避孕(干扰受孕或阻断妊娠过程)以达到控制生育目的的一类特殊药具,口服避孕药(Oral Contraceptives,OCs)和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是使用最广泛的两类避孕方法。与其他药具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健康人使用,二是使用人数多,三是使用时间长。避孕药具既有控制妊娠的正面效应,也有引起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的负面效应。由于避孕药具上市前普遍存在研究时间短、样本量小、试验对象面窄、人群选择偏倚等问题,使得避孕药具存在上市前研究的局限性。而一些发生率较低的远期效应只有在产品投入市场、大量人群长期使用后才可能被发现。为了减少避孕药具使用后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的发生,国内外学者研制出了多种高效、安全的避孕方法。如含地索高诺酮(desogestrel,DSG)的第三代口服避孕药—妈富隆复方口服避孕药(combined oral contraceptives,COC),含吲哚美辛的新型元宫药铜220 IUD和元宫药铜365 IUD。妈富隆于1981年在荷兰上市,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市场,但至今有关妈富隆的研究多为在城市妇女中进行的临床对照研究,尚无有关妈富隆在中国农村妇女中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报道。元宫药铜220 IUD和元宫药铜365 IUD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含药含铜宫内节育器,分别于2000年,2002年正式上市,关于这两种IUD的上市后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报道也很少。避孕方法的可接受性不仅受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影响,还与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有很大的关联。目前尚无从心理角度评价妈富隆和元宫型IUD在中国农村妇女中使用可接受性的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研究方法,评价妈富隆和两种元宫型IUD在江苏省基层育龄妇女中使用时的安全性和可接受性,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为在中国农村育龄妇女中实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供技术指导。第一部分在江苏省农村妇女中进行的妈富隆(?)口服避孕药上市后监测与评价国外有关第三代COC-妈富隆的研究表明,部分妇女服药后会发生恶心、呕吐、头痛、乳房触痛等常见副反应及点滴出血等周期控制问题。有研究表明,对服用COC可能导致体重增加的顾虑会限制妇女选择COC,并且可能导致妇女早期停用COC;一项在美国妇女中进行的全国性研究发现体重增加是发生率最高的停用原因。Egarter等认为服用COC会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服药后发生的副反应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决定COC可接受性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对江苏省经济水平高低不同的5个县市的870名妈富隆使用者进行上市后监测,收集基线资料,记录服药后副反应的发生情况,测量体重、血压值,记录终止服药的原因和时间,采用自填式生活质量问卷(self-administrated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收集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服药者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随访频度:在使用后第1-3、6、12个月时进行随访。以同期使用元宫药铜220 IUD的育龄妇女为对照,比较不同避孕方法在江苏省农村妇女中使用12个月内的安全性和可接受性。对妈富隆12个月的依从性、安全性、续周率和自填式生活质量问卷评分情况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妈富隆在江苏省农村妇女中使用时依从性较好,规则服药比例高(97.65%-99.31%),漏服主要发生在前3个月(3个月:2.35%,6个月:1.12%,12个月:0.69%),漏服比例随服药时间延长逐渐降低(趋势性检验P<0.05);避孕效果好(12个月的珍珠指数为0.26,且发生妊娠的2名妇女均有漏服史)。2.妈富隆服用者一年内副反应发生比例为24.02%;副反应主要发生在前3个月(3个月:14.15%,6个月:8.64%,12个月:6.83%),发生率随使用时间延长逐渐下降(趋势性检验P<0.05);12个月内发生比例居前3位的副反应是类早孕反应(10.00%)、点滴出血/突破性出血(4.02%)、黄褐斑(3.33%),类早孕反应和点滴出血/突破性出血发生率随使用时间延长逐渐下降(趋势性检验P<0.05),黄褐斑发生率随使用时间延长逐渐增加(趋势性检验P<0.05)。3.与同期平行对照(元宫药铜220IUD)相比,妈富隆服用者一年内并没有发生体重明显增加(体重增加>5kg)的风险(3个月:调整OR=1.22,95%CI:0.42-3.57;6个月:调整OR=1.60,95%CI:0.64-4.00;12个月:调整OR=1.05,95%CI:0.57-1.91);前3个月内妈富隆服用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小于同期平行对照(调整OR=0.09,95%CI:0.03-0.30)。4.妈富隆服用者12个月续用率为83.14%,低于同期平行对照(93.22%),P<0.05;类早孕反应为妈富隆服用者最常见的医学终止原因(3.36%),文化程度较高者停用的风险率较低(调整HR=0.71,P=0.0195)。5.与使用前相比,妈富隆使用者服药后自填式生活质量问卷中的身体健康、情绪、劳动/工作/学习、生活状态、想象力、总体身心愉悦状况和总体满意程度评分均有所提高,P<0.05;但妈富隆使用者社会关系、家庭关系、日常生活、性生活、生活状态、想象力、总体身心愉悦状况和总体满意程度改善的幅度显着低于同期平行对照(P<0.05)。结论:妈富隆在江苏省农村妇女中使用12个月内,服药依从性好,避孕效果好,副反应发生率低,对体重和血压影响小,可接受性较好,但不及元宫药铜220 IUD;建议加强对妈富隆使用者的早期服药指导和随访服务,重点做好文化程度较低的妈富隆使用者的知情选择服务工作。第二部分在江苏省农村妇女中进行的元宫药铜220IUD、365IUD上市后监测与评价为解决IUD使用后出血和疼痛等副反应问题,我国研究者设计了含吲哚美辛缓释系统的含铜IUD。有研究报道,使用含吲哚美辛IUD妇女月经过多的发生率显着降低,而避孕效果与其他含铜IUD相似。上市前研究表明,由于吲哚美辛有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可减少出血,放置一年时因症取出率在2%以下。脱落为影响IUD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有关研究表明,含铜含吲哚美辛的元宫型IUD一年内脱落率低于TCu220C。本研究对江苏省经济水平高低不同的5个县市的1119名元宫药铜220IUD使用者进行上市后监测,收集基线资料,记录置器后副反应的发生情况,停用的时间和原因。随访频度:在使用后第1-3、6、12个月时进行随访。高邮和建湖地区使用元宫药铜365 IUD的717名育龄妇女与同期同一地区的505名元宫药铜220 IUD使用者互相作为参照,比较两种新型IUD的副反应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对两种IUD 12个月的副反应、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出血和疼痛是元宫药铜220 IUD使用者最常见的副反应,12个月内点滴出血、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月经周期改变、月经过多和疼痛的发生比例分别为8.58%,13.40%,1.79%,2.41%,10.72%;脱落和出血取出为其最主要的不良事件,一年的累计发生率分别为2.71%,2.17%。2、元宫药铜220 IUD的副反应在置器后的前3个月发生率最高(3个月:18.23%,6个月:12.82%,12个月:14.26%),副反应发生率有随使用时间延长逐渐下降的趋势(趋势性检验P<0.05);年龄、放置时期等因素不影响元宫药铜220 IUD脱落的发生率。3、与元宫药铜365 IUD相比,元宫药铜220 IUD前3个月内总副反应,点滴出血,经期延长/经量增多和疼痛的发生率均较高;12个月内元宫药铜220 IUD使用者不良事件累计发生率较高(220IUD:4.75%,365IUD:2.23%,P<0.05),特别是部分脱落率较高(220IUD:2.38%,365IUD:0.56%,P<0.001)。结论:与元宫药铜220 IUD相比,元宫药铜365 IUD的副反应较小,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建议:推广使用元宫药铜365 IUD,对元宫药铜220 IUD进行工艺改进;加强对元宫药铜220 IUD使用者置器后的早期随访服务,及时治疗副反应,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

邹亦庐[8](2008)在《年轻宫颈癌的临床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年龄≤35岁年轻宫颈癌的发病相关因素、临床病理特点、影响预后因素及术后生存质量情况。方法:第一部分:对1999-2007年入住我院的年龄≤35岁的58例年轻宫颈癌患者与>35岁的269例中老年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探讨年轻宫颈癌的发病相关因素和临床病理特点。第二部分:对其中115例Ⅰ-Ⅱa期宫颈癌行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生存率比较分析及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回顾性分析。第三部分:应用FACT—CX中文版量表,调查63例宫颈癌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QOL),并运用多重回归分析影响生存质量的因素。结果:(1)临床病理特点:年轻宫颈癌组中,临床分期原位癌占17.24%,Ⅰ期占53.45%,两者共占70.69%。临床表现主要为接触性阴道出血(63.79%,37/58),脉管内癌栓者16例(16/46,34.78%);盆腔淋巴结转移者15例(15/46,32.61%),与中老年宫颈癌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2)影响生存率的临床病理因素:Ⅰ-Ⅱa期宫颈癌根治术后的5年累积生存率82.95% ,年轻组和中老年组的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0.27%和89.3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6)。COX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宫颈肌层浸润程度、脉管累及情况和盆腔淋巴结转移个数是影响早期宫颈癌的独立预后因素。有≥2个高危因素者,术后放或化疗与未治疗者生存率分别为83.33%和16.67%,两者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3)生存质量:年轻组和中老年组,两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7)。年龄、居住地、卵巢移位、文化程度为QOL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年轻宫颈癌临床分期以早期癌为主。年轻组与中老年组相比,在生存质量上无差别,但生存率比中老年者差,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和脉管浸润程度高有关。有≥2个高危因素者术后辅予放疗和或化疗,可以明显提高生存率,但不一定提高生存质量。应加强宫颈癌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宫颈癌筛查的推广,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刘云嵘[9](2002)在《输卵管注药绝育术效果影响因素Cox模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化临床试验设计,共接纳1705例合格受术对象,其条件为术时年龄25~35岁已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的健康妇女。试验遵照随机原则将复方苯酚糊剂(PAP)和显影苯酚胶浆(PM)分配给合格受术对象。PAP组接纳871例,PM组接纳834例。施术采用细塑料经宫颈插入输卵管间质部定量注药0.08ml,术后拍摄盆腔X光片测量药物在输卵管内的充盈长度。在5年随访观察期间内发生明确诊断妊娠者为失败,其中PAP组失败41例,PM组失败99例。随访率分别为97.5%和98.1%。该随访资料属生存资料,因此本文应用Cox模型对影响生存期(有效期)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绝育药物种类和术后盆腔X光片显影长度与本术节育效果显着有关。以PM组为参照组,PAP组的RR值为0.3407;以输卵管注药显影长度间质部≤0.5cm为参照组,X光显影输卵管峡部1.5~1.9cm组的RR值为0.3163。说明应用PAP和X光片显影显示峡部达1.5cm以上者的失败风险小。分析结果提示,除选择高效粘堵药物外,熟练掌握施术技巧则是保证本术成功的关键。

郭秀花,刘云嵘,李东[10](2000)在《输卵管注药绝育术效果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二、输卵管注药绝育术效果影响因素Cox模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输卵管注药绝育术效果影响因素Cox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58例子宫肉瘤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2)子宫颈癌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目标
第一部分 HR-HPV感染及子宫颈癌/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研究及患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1 研究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主要评估变量及流行病学测量
        2.3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人口学信息及性行为相关等因素汇总分析
        3.2 主动吸烟/被动吸烟与HR-HPV感染和CIN2+的关系
        3.3 滴虫感染等与HR-HPV感染和CIN2+的关系
    4 讨论
        4.1 一般人口学信息、性行为相关等因素对HPV感染及CIN2+的影响
        4.2 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对HPV感染及CIN2+风险
        4.3 滴虫感染对HPV感染及CIN2+风险研究
        4.4 HR-HPV和CIN2+的风险预测模型
    5 创新性与局限性
    6 小结与建议
第二部分 HPV感染及子宫颈癌/癌前病变的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1 研究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待评价变量及流行病学测量
        2.3 广义估计方程原理
        2.4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参加四次随访人群的待评估因素的基本情况
        3.2 基于四次随访人群的对HR-HPV感染和CIN2+的风险评估
        3.3 以CIN2+为结局终点的风险预测模型
        3.4 CIN2+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应用
    4 讨论
        4.1 子宫颈癌/癌前病变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
        4.2 潜在危险因素、子宫颈癌/癌前病变预测模型构建及评价
        4.3 风险预测模型的应用
    5 创新性及局限性
    6 小结与建议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18个具体分项目的主要流程汇总介绍(Zhao FH et al,2010)
    附表2 子宫颈癌危险因素调查表(fastHPV)
    附表3 宫颈癌危险因素调查表编码(SPOCCSI)
    附表4 危险因素调查表(IARC-2)
综述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文章
个人简历
致谢

(3)输卵管癌复发和生存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收集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2.2复发情况
    2.3生存分析
3 讨论

(4)肿瘤相关抗原TM4SF1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章 TM4SF1 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方法与步骤
        1.3 对照组设置
        1.4 结果判断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TM4SF1 蛋白在卵巢组织及与上皮性卵巢癌相配对的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情况
        2.2 TM4SF1 蛋白的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2.3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 TM4SF1 蛋白的阳性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下调TM4SF1基因表达对卵巢癌细胞系生物学行为影响的体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及主要步骤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提取的总 RNA 质量检测图
        2.2 不同卵巢癌细胞中 TM4SF1 基因表达情况
        2.3 转染条件的摸索
        2.4 筛选沉默效果最好的 siRNA 片段
        2.5 测序验证 pGPU6/GFP/Neo-TM4SF1-813 重组质粒
        2.6 筛选稳定干扰细胞株药物 G418 的浓度确定
        2.7 稳定干扰细胞株的筛选
        2.8 稳定转染细胞株 TM4SF1 基因沉默效果验证
        2.9 MTT 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2.10 克隆形成实验结果
        2.11 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组别细胞周期的变化
        2.12 Transwell 迁移实验结果
        2.13 Matrigel 侵袭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上调TM4SF1基因表达对卵巢癌细胞系生物学行为影响的体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RT-PCR 检测低表达或不表达 TM4SF1 的卵巢癌细胞
        2.2 RT-PCT 扩增 TM4SF1 基因全长并连接入 pWPI 慢病毒表达载体
        2.3 目的基因与 pWPI 载体连接并进行测序鉴定
        2.4 将 pWPI、pCMV8.74R 及 pMD2.0G 共转染入 293T 细胞
        2.5 收集病毒上清液用病毒浓缩试剂盒浓缩以后进行病毒滴度测定
        2.6 流式细胞仪筛选转染 TM4SF1-pWPI 的卵巢癌细胞并扩大培养,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病毒感染效率
        2.7 荧光定量 PCR 检测 TM4SF1 基因表达
        2.8 Western-Blot 检测 TM4SF1 蛋白表达量
        2.9 MTT 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
        2.10 平板克隆实验
        2.11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2.12 胞体外迁移能力的测定结果
        2.13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测定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卵巢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1. 卵巢恶性肿瘤概述
        1.1 发病原因
        1.2 卵巢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1.3 卵巢癌治疗现状
        1.4 卵巢癌治疗存在的问题
    2. 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机制
        2.1 肿瘤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减少
        2.2 肿瘤细胞与基底膜的粘着增加
        2.3 基底膜的降解
        2.4 肿瘤细胞生存或增殖能力增强
        2.5 肿瘤细胞的迁移
        2.6 肿瘤血管的生成
        2.7 免疫逃避
        2.8 肿瘤干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变
        2.9 失巢凋亡抑制
    3.卵巢癌侵袭、转移研究现状
        3.1 粘附分子
        3.2 细胞因子
        3.3 TM4SF 家族
    4.TMS4F1 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4.1 介导前列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
        4.2 调控血管形成
        4.3 诱发细胞免疫
        4.4 增强肺癌细胞侵袭能力
        4.5 调控细胞凋亡
        4.6 促进细胞运动及迁移
        4.7 与卵巢癌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卵巢癌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与结构和表型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卵巢上皮恶性肿瘤多药耐药研究现况(文献综述)
    1 卵巢恶性肿瘤概述
        1.1 卵巢癌的发病情况简述
        1.1.1 卵巢癌的发病率及生存率
        1.1.2 流行病学与致病因素
        1.2 卵巢上皮恶性肿瘤的主要临床表现及诊断
        1.2.1 肿瘤标志物
        1.2.2 影像学检查
        1.2.3 细胞学检查
        1.2.4 腹腔镜探查术
        1.2.5 联合诊断
        1.3 卵巢上皮性癌一线常规治疗现况
        1.3.1 卵巢癌手术治疗的研究近况
        1.3.1.1 早、中期卵巢癌的手术治疗现状
        1.3.1.1.1 全面分期手术的定义与价值
        1.3.1.1.2 早期卵巢癌的手术切除范围及注意事项
        1.3.1.1.3 阑尾切除在卵巢上皮性癌治疗中的价值
        1.3.1.1.4 大网膜切除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1.3.1.1.5 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1.3.1.1.6 卵巢癌的保守性手术现状
        1.3.1.1.6.1 保守性手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3.1.1.6.2 保守性手术的手术范围
        1.3.1.1.6.3 保守性手术的价值
        1.3.2 晚期卵巢癌的手术治疗现状
        1.3.2.1 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原由及范围
        1.3.2.2 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注意事项
        1.3.2.3 影响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因素及在晚期卵巢癌临床治疗中的价值
        1.3.2.4 复发卵巢癌的手术治疗
        1.3.2.4.1 手术的目的与意义
        1.3.2.4.2 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及范围
        1.3.2.4.3 影响手术效果的预后因素
        1.3.3 化疗
        1.3.3.1 一线化疗药物及方案的选择
        1.3.3.1.1 一线化疗的指征
        1.3.3.1.2 一线化疗药物以及方案的选择
        1.3.3.2 腹腔化疗
        1.3.3.3 维持或巩固化疗的临床价值
        1.3.3.4 新辅助化疗
        1.3.3.5 影响化疗疗效的临床病理因素
        1.3.3.5.1 FIGO 分期
        1.3.3.5.2 病理类型
        1.3.3.5.3 残余灶的大小
        1.3.3.5.4 化疗的用药剂量
        1.3.3.5.5 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
        1.3.3.5.6 其它因素
        1.3.4 影响腹腔化疗临床应用的因素
        1.3.5 影响化疗疗效的分子病理因素
        1.4 生物治疗
        1.4.1 免疫治疗
        1.4.2 过继性免疫治疗
        1.4.3 抗体
        1.4.4 细胞因子
        1.4.5 肿瘤疫苗
        1.5 基因治疗
        1.5.1 自杀基因治疗
        1.5.2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治疗
        1.5.3 免疫基因治疗
        1.5.4 耐药基因治疗
        1.5.5 抗肿瘤血管生成基因治疗
    2 卵巢上皮恶性肿瘤的多药耐药
        2.1 卵巢上皮恶性肿瘤多药耐药的原因及机理
        2.1.1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分子机理
        2.1.1.1 细胞内化疗药物浓度降低
        2.1.1.2 P-糖蛋白
        2.1.1.3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2.1.1.4 肺耐药蛋白
        2.1.1.5 乳腺耐药蛋白
        2.1.2 细胞内化疗药物代谢解毒增加
        2.1.3 DNA 损伤修复能力增加
        2.1.4 抗凋亡能力增加
        2.1.5 p53 基因突变
        2.1.6 信号传导通路
        2.1.7 其它机制
        2.1.7.1 细胞间连接
        2.1.7.2 DNA 聚合酶
        2.1.7.3 ATP7B
        2.2 卵巢上皮恶性肿瘤多药耐药的诊断
        2.2.1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诊断
        2.2.1.1 MDR-1 基因
        2.2.1.2 肺耐药蛋白
        2.2.1.3 GST-π
        2.2.1.4 mtP53
        2.2.1.5 c-erbB-2 基因(HER-2 基因)
        2.2.1.6 DNA 错配修复基因
        2.2.1.7 ATP7B
        2.2.1.8 多药耐药基因 SNPs 的检测
        2.2.1.9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
        2.2.1.10 多基因联合检测在诊断多药耐药的价值
        2.3 卵巢上皮恶性肿瘤多药耐的治疗
        2.3.1 卵巢癌多药咐药的分型及治疗原则和目的
        2.3.1.1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分型
        2.3.1.2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治疗原则
        2.3.1.3 治疗的目标及价值
        2.3.2 多药耐药的化疗
        2.3.2.1 二线化疗药物及方案的选择及疗效评价
        2.3.2.2 顽固型卵巢癌的治疗
        2.3.2.3 耐药型和难治型卵巢癌的治疗
        2.3.2.4 影响二线化疗疗效的主要因素
        2.3.2.5 常规化疗药物疗效预测分子靶向化疗
        2.3.2.6 自体骨髓移植加大剂量化疗在卵巢癌多药耐药治疗中的应用
        2.3.3 多药耐药的逆转耐药治疗
        2.3.3.1 反义核酸技术
        2.3.3.2 反义 RNA 技术
        2.3.3.3 RNA 干涉技术
        2.3.3.4 核酶基因转移技术
        2.3.3.5 细胞因子基因逆转技术
        2.3.3.6 针对 P-gp 的增敏治疗
        2.3.3.7 针对 MRP 的增敏治疗
        2.3.3.8 针对 BCRP 的增敏剂
        2.3.4 多药耐药的手术治疗
        2.3.5 多药耐药的的基因治疗
        2.3.5.1 药物敏感基因
        2.3.5.2 肿瘤免疫基因治疗
        2.3.5.3 骨髓细胞修饰
        2.3.6 多药耐药的综合治疗方案筛选及临床验证
        2.3.6.1 单克隆抗体
        2.3.6.2 腺病毒载体
        2.3.6.3 中药治疗
        2.3.6.4 亚致死量陡脉冲
    3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基因研究现况
        3.1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基因筛选鉴定技术
        3.1.1 基因芯片技术
        3.1.2 DDRT-PCT
        3.1.3 比较基因组杂交法
        3.1.4 表达序列标签
        3.1.5 基因表达的系列分析
        3.1.6 消减杂交基因克隆技术
        3.1.7 差异显示技术衍生的方法
        3.1.8 差异基因的鉴定技术
        3.2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基因筛选鉴定现况及临床价值
        3.2.1 基因芯片应用
        3.3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差异表达基因筛选鉴定存在问题
    4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与基因甲基化的关系
        4.1 基因甲基化的定义及主要检测手段
        4.1.1 基因甲基化定义
        4.1.2 主要检测手段
        4.1.2.1 高效液相色谱柱(HPLC)及相关方法
        4.1.2.2 SssI 甲基转移酶法
        4.1.2.3 免疫化学法
        4.1.2.4 氯乙醛法
        4.1.2.5 特异性位点的 DNA 甲基化的检测
        4.1.2.5.1 甲基化敏感性限制性内切酶法
        4.1.2.5.2 直接测序法
        4.1.2.5.3 甲基化特异性的 PCR
        4.1.2.5.4 甲基化敏感性单核苷酸引物延伸
        4.1.2.5.5 结合重亚硫酸盐的限制性内切酶法
        4.1.2.5.6 甲基化敏感性单链构象分析
        4.1.2.5.7 甲基化敏感性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4.1.2.5.8 荧光法
        4.1.2.5.9 DNA 微阵列法
        4.1.2.5.10 甲基化敏感性斑点分析
        4.1.2.5.11 甲基化特异性多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
        4.2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与基因甲基化的关系
        4.3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基因甲基化检测的临床意义
        4.3.1 治疗反应的标志物
        4.3.2 化疗耐药和预后
    5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与基因突变的关系
        5.1 基因突变的定义及主要检测手段
        5.1.1 基因突变的定义
        5.1.2 基因突变主要检测手段
        5.1.2.1 直接 DNA 序列分析法
        5.1.2.2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
        5.1.2.3 温度梯度凝胶电泳分析
        5.1.2.4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
        5.1.2.5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
        5.1.2.6 异源双链分析
        5.1.2.7 核酸分子杂交
        5.1.2.8 核糖核酸酶切法
        5.1.2.9 限制性内切酶酶谱分析
        5.1.2.10 蛋白截短试验
        5.1.2.11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5.1.2.12 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
        5.1.2.13 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分析法
        5.1.2.14 毛细管电技术
        5.2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与基因突变的关系
        5.3 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卵巢上皮癌卡铂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卵巢上皮癌卡铂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甲基化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卵巢上皮癌卡铂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筹异表达基因突变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卵巢癌卡铂耐药相关肿瘤抑制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Amyloid beta A4和Thymopoietin蛋白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新的卵巢肿瘤潜在血清诊断标志物筛选、鉴定、验证和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近况(文献综述)
    1 卵巢恶性肿瘤概述
        1.1 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可能的致病因素
        1.2 卵巢恶性肿瘤的主要诊断与鉴别诊断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3 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一线治疗的模式及存在问题
    2 卵巢肿瘤血清诊断标志物研究近况
        2.1 血清抗原抗体类诊断标记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
        2.2 激素类标志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2.3 酶类标志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2.4 其他肿瘤标志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2.5 多指标联合应用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2.6 现有血清标志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问题及原因
    3 新的卵巢肿瘤潜在血清诊断标志物筛选、鉴定、验证和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近况
        3.1 新的卵巢肿瘤潜在血清诊断标志物筛选、鉴定的方法及原理
        3.2 卵巢肿瘤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筛选现况
    4 新的卵巢肿瘤潜在血清诊断标志物临床应用价值研究现况
    5 Amyloid beta A4蛋白研究现况
        5.1 Amyloid beta A4蛋白的发现及分子结构
        5.2 Amyloid beta A4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5.3 Amyloid beta A4蛋白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6 Thymopoietin蛋白研究现况
        6.1 Thymopoietin蛋白的发现及分子结构
        6.2 Thymopoietin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6.3 Thymopoietin蛋白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7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卵巢肿瘤组织中Amyloid beta A4 protein mRNA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
    1 材料及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及步骤
    2 结果
        2.1 引物设计与比对
        2.2 mRNA质量判定
        2.3 PCR法验证重组质粒
        2.4 质粒测序结果与比对
        2.5 标准曲线与融解曲线
        2.6 APP基因在不同卵巢组织表达情况
        2.7 卵巢癌患者的APP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8 APP与卵巢癌患者临床预后关系
    3 讨论
第三章 卵巢肿瘤患者外周Thymopoietin蛋白含量测定的临床价值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 结果
        2.1 外周血Thymopoietin蛋白含量测定的ELISA法条件建立
        2.2 不同卵巢肿瘤患者外周血Thymopoietin蛋白含量比较
        2.3 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Thymopoietin蛋白含量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
    3 讨论
参考文献

(7)在江苏省农村妇女中进行的避孕药具上市后监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二、英文摘要
三、论文正文
    序言
    第一部分:在江苏省农村妇女中进行的妈富隆(?)口服避孕药上市后监测与评价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分析与讨论
    第二部分:在江苏省农村妇女中进行的元宫药铜220 IUD、365 IUD上市后监测与评价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分析与讨论
    小结
    建议
    参考文献
四、附录
    附录一、论文缩写词汇表
    附录二、避孕节育新方法的监测与评估研究(口服避孕药)筛查表、随访表和生活质量问卷
    附录三、避孕节育新方法的监测与评估研究(宫内节育器)筛查表、随访表
五、致谢
六、综述及参考文献

(8)年轻宫颈癌的临床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正文
    第一部分 年轻宫颈癌临床病理特点病例对照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影响Ⅰ-Ⅱa 期宫颈癌术后预后因素的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早期宫颈癌术后生活质量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宫颈癌年轻化发病因素研究进展
综述二:宫颈癌年轻化预后因素研究进展
致谢
附表一:FACT-CX
附表二:英文缩略语对照
附表三:发表的文章

(10)输卵管注药绝育术效果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1.调查对象:
    2.方法:
二、结果
    1.单因素分析:
    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
三、讨论

四、输卵管注药绝育术效果影响因素Cox模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58例子宫肉瘤临床分析[D]. 李烔. 宁夏医科大学, 2019(08)
  • [2]子宫颈癌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D]. 冯瑞梅.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11)
  • [3]输卵管癌复发和生存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J]. 孟祥程,霍明娟,孙影,刘乾,程丽.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6(12)
  • [4]肿瘤相关抗原TM4SF1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D]. 刘慧敏.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0)
  • [5]卵巢癌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与结构和表型变化研究[D]. 唐兆前.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8)
  • [6]Amyloid beta A4和Thymopoietin蛋白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的关系研究[D]. 于飞. 广西医科大学, 2009(10)
  • [7]在江苏省农村妇女中进行的避孕药具上市后监测与评价[D]. 唐红艳. 南京医科大学, 2008(12)
  • [8]年轻宫颈癌的临床及预后分析[D]. 邹亦庐. 福建医科大学, 2008(01)
  • [9]输卵管注药绝育术效果影响因素Cox模型分析[J]. 刘云嵘.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2(01)
  • [10]输卵管注药绝育术效果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 郭秀花,刘云嵘,李东.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0(06)

标签:;  ;  ;  ;  ;  

输卵管注射消毒影响因素的Cox模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