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 创新 负载 求真——2002年新年贺词

与时俱进 创新 负载 求真——2002年新年贺词

一、与时俱进 创新 厚载 求实——2002年新年献词(论文文献综述)

吴侃[1](2021)在《苏中苏皖《生活》杂志与青年教育改造研究(1945-194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高云亮[2](2021)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文中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问题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政治引领优势、统筹协调作用、资源整合功能是保证广大贫困村实现脱贫的重要动因,也是推动农村党建科学化的决定性因素。截止2019年底,我国已在533824个行政村建立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1从基层党组织引领干部群众推进精准扶贫的实践来看,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形成鲜明的交互促进特征:一方面,贫困村的扶贫必须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来推动、组织、实施;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又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功能为重点的自身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工作已进入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战略决胜期,由于扶贫主体的自身能力因素、脱贫主体的内在动力因素、帮扶策略的试用匹配因素、扶贫保障的机制体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精准扶贫的成效受到一定制约。在此种情形下,在今后的脱贫攻坚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特定功能,如何才能强化农村党组织功能促进脱贫实效,如何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功能内涵,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提上重要日程,也是我们党巩固农村执政根基、加强自身建设、推动脱贫实现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从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演进来看,能够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下科学高效地推进脱贫攻坚提供经验借鉴。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组织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承接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代赈政策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扶贫开发阶段专门成立农村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增强了广大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有效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领导,承接落实贫困县独有的优惠政策,增强扶贫攻坚的驱动力。扶贫攻坚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互促模式促进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新世纪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格局中形成攻坚合力,以“一体两翼”战略建立农户参与式利益协调,以“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方针确立利益协调的行动导向。新时代精准脱贫阶段主要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承接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安排,促进精准化脱贫与党的政策机制有效衔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典型做法,呈现出脱贫攻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战略性、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统筹性、制度政策与利益诉求衔接的科学性等特征。我们党通过探索与实践,不仅使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显着加强,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背景下脱贫攻坚的贫困治理价值。从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内涵看,在对政党功能作用理论展开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村级党组织履行功能时呈现出直接现实性、动态不均性、相对变易性、权责限定性、权威内生性等基本特点,分类分析了影响村级党组织功能的历史选择因素、制度机制因素、利益结构因素、干部能力因素和服务保障因素,在本体层面、载体层面、中接层面、取向层面、职责层面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组织建设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宣传教育功能、联系群众功能、整合动员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性地提出生态建设功能供理论研讨;通过对习近平在精准扶贫中关于村党支部功能重要论述的话语分析,析理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这一特定条件下发挥的核心领导功能、队伍建设功能、致富引领功能、宣传扶志功能、资源整合功能、基础保障功能等实际功能;阐明了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作用机制,为后文研究提供基本遵循。在对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时,一是以全国范围内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实现状况为标的,结合历史考察方法进行重点梳理。二是选取甘肃省陇南市、兰州新区的10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调研对象,对其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状况开展实证研究。三是结合中观层面的功能实现状况和微观层面的调研走访结果,推证出精准扶贫进程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功能主体本位化、功能结构固有化、功能方式单一化、功能策略浅表化、功能保障低效化等主要问题,并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入探究问题成因。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主要途径应当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多元化为引领,拓展功能主体。以加强扶贫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以加强扶贫公开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以加强扶贫领导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第二,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重点是: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第三,以多元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尤其是:坚持多元推动,统筹扶贫方式;坚持要素整合,统筹扶贫资源;坚持人才整合,统筹精英参与。第四,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必须着力于: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效;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第五,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持续壮大村级积累,持续健全协调体系,持续强化服务保障,为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提供强大支撑。从现实来看,广大农村地区当下乃至今后两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端特殊性:既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收官阶段,也是既有脱贫成果的检验巩固阶段;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决胜阶段,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布局强基阶段。值得指出的是,全面小康是一个大的历史范畴,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维建设的有机统一,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结果和归宿。因此,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针对脱贫攻坚实践的指导意义,而在于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为统率,促成路线、方针、政策、举措、治理能力、具体工作等全方位的精准化,从根本上提升发展效能。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彰显农村党组织的功能,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着力点,带动农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立体、科学、渐进地融入全面小康社会。

刘亚男[3](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国际战略演变研究 ——基于中国国内因素的视角》文中指出

杨麟慧[4](202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价值观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凝聚全党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实现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价值目标或根本任务,并为实现党的最高目标而奋斗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要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非凡历史中去挖掘和弘扬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基础。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开展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的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我们党开展的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为实现党的历史任务和价值目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借助于无产阶级革命价值观的教育,使全体共产党员、革命军队、广大人民群众清楚地了解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价值立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解放的根本价值目标,从而使革命的力量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深入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史,科学地梳理和总结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实施的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内容与特征,从总体上认识和总结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的规律和基本经验,对新时代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状况存在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党领导人民革命的必然要求。为实现救国救民的根本价值目标,中国先进分子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认识到只有组建共产党,实行无产阶级革命,才能达到目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应势而生。建党时期,我们党开展的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实现的,其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工人群众。通过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一批又一批先进分子汇聚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中国工人阶级也因此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形成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极大地震撼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革命的面目就此发生了根本变化。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宣传反帝反封建军阀的国民革命目标,鼓舞革命士气,集聚革命力量。即便是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政治合作,以实现民主革命目标时,中国共产党仍积极开展无产阶级革命价值观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坚定无产阶级立场,牢固树立无产阶级意识。与此同时,党积极对工农群众进行革命精神和价值观教育,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凝聚和革命斗争的开展。在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过程中,党通过革命必胜信念的灌输,通过反对本本主义、艰苦奋斗精神等价值观教育,极大地激发了党员干部、红军将士与工农群众的革命热情,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了工农苏维埃政权的建设。正是凭借无产阶级革命价值观和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教育和鼓舞,在极端的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党和红军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人间奇迹,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实现抗日救国、民族解放的根本目标,中国共产党广泛开展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积极倡导并推动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在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战的实际行动和开展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的鼓舞下,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反抗侵略的辉煌胜利。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以建立新民主主义新中国为目标的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使我们党和人民军队坚定人民立场、依靠人民群众进行人民解放战争,极大地鼓舞和激发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彻底革命精神,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取得胜利的前夕,我们党和毛泽东适时提出了全党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革命精神,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革命精神和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为使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保证我们党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奠定了坚实的价值观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是我们党通过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取得的胜利。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条件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的价值观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历久弥新,为新时代开展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为我们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重要的内容,也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这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开展共产党人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列重要论述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

于慧婷[5](2019)在《关于改革开放纪念活动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指明纪念是人类社会和政治生活一种常见的现象。在现代社会,纪念活动日益成为一种保存历史记忆、总结历史经验、教育群众、展望未来的政治文化活动,有其独特的文化传承、政治导向和社会整合功能。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旗帜。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改革开放纪念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于改革开放的纪念,既能够总结历史经验、动员改革力量、表达改革决心,又能整合社会力量、凝聚改革共识、深化改革开放。因而,对于改革开放纪念史的研究,既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正是基于以上考量,本文在参考、借鉴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改革开放纪念活动的具体史实梳理入手,试图对改革开放纪念活动进行全景式的考察,并总结其经验、特征和现实启示,期望能够为中国共产党的纪念史研究增砖添瓦。论文主要分为以下6章:第1章,绪论。论述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和研究对象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章,改革开放纪念的缘由。这一部分主要是从总结改革经验、消除改革分歧的需要;表达改革主张、坚定改革决心的需要;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的需要三方面对中共开展纪念活动的缘由进行简要阐述。第3章,改革开放纪念的历史演进。这一部分主要基于历史的视角,从改革开放纪念活动的具体史实梳理入手,总体上分析、探讨改革开放10周年、20周年、30周年以及40周年纪念活动的异同,彰显出改革开放纪念活动凝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价值。第4章,改革开放典型事例纪念。这一部分主要对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纪念、经济特区设立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纪念典型事例进行理论归纳和提炼。第5章,改革开放典型人物纪念。这一部分主要对邓小平、李先念和习仲勋典型人物的诞辰纪念进行理论归纳和提炼。第6章,改革开放纪念活动的基本特征及现实启迪。1978年以来,党和国家对改革开放基本上形成了“逢十”纪念的惯例,并借此对改革开放进行周期性的反思和总结。改革开放纪念在其演变的历程中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主题鲜明,纪念活动反映现实诉求;与时俱进,纪念活动彰显时代特征;不忘初心,纪念活动趋于常态化。中共借助改革开放纪念活动能够厚植“四个自信”,凸显纪念价值;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改革开放精神;贡献中国智慧,提升国际影响力。

马树锦[6](2018)在《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研究》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习者施加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与行为,直接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学以成人”的议题。为达到培养的要求与目的,本论文将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通过演进历程与趋势分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提供理路,为全面认识内外形势提供开阔的理论视野。论文还有助于提升人的政治觉悟,深刻把握育人树人环境,从多角度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其规范性的情景表达和深刻的理论基础,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的一种超越性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目的是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而提供科学有效的参照价值。在社会转型的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结合新理念、新要求、新趋势、新技术、新方式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化和规范化。研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新儒家思潮、后现代思潮、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等思想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西方意识形态不断在文化、商品、学术等方面也强化了渗透力度。与过去相比,不确定问题时有发生、社会风气矫正乏力、个体观念异化等问题的积累都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优化。全球化进程的互动交流机会的增加,尤其是一元化与多元化并存的格局,以及信息化、大数据浪潮的驱使,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直面的问题。论文回顾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进程,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先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不尽相同,其偏好和聚焦的也有所侧重,到上世纪90年代已逐步迈向体系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国家治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开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不仅如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形成。新的理论体系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吸纳的新成果。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暴露出缺陷,新近的问题也开始不断上演,甚至超出了以往社会所面临的复杂程度。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顺应了话语变革的进程,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追寻真善美的价值,提供了新的理论话语及其体系。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要参考国外公民教育的推进情况,吸取一定的经验教训,更要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主导权,更为有效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此,要结合转型背景和现实问题,有必要通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体功能,细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客体范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成果体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向渠道,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叙事空间,融入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维度等方面的做法,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路径。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要求。社会转型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现一个超越性的变革,谋划它的未来转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要与时俱进,实现现在与未来的有效对接,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未来,忽略现实问题是不可行的。因此,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本主义、理性动员、动态开放、整体性原则,通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体功能、细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客体范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成果体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向渠道、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叙事空间、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维度等途径,进而大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雍容波[7](2018)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政策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政策思想产生于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策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理论渊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活动是其形成的实践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政策思想体现着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政策思想的发展历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五四运动到秋收起义前,这一时期毛泽东政策思想始终围绕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而展开;第二个时期,从秋收起义到中共七大前,这一时期毛泽东政策思想主要围绕着“组织群众、武装群众”而展开;第三个时期,从中共七大到建国前,这一时期毛泽东政策思想主要围绕着“夺取政权”而展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政策思想体现着具体政策和总政策相统一、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以及战略性和战术性相统一的原则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政策思想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从实际出发的政策制定论;让政策深入群众的政策执行论;以人民利益为标准的政策评价论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政策思想的主要特点包括:坚持党对政策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毛泽东政策思想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政策思想的基石;为人民谋幸福是毛泽东政策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具体实际是毛泽东政策思想产生的土壤;社会主义是毛泽东政策思想的发展方向以及毛泽东政策思想蕴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政策思想对当代的重要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对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政策制定和实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要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始终是实事求是并且与时俱进的。

韦俞任[8](2018)在《媒介“从严治党”评论话语的呈现与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为例(2012-201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八大以来的5年,党和政府开展了“从严治党”的政治实践,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在这期间,《人民日报》官方微博针对“从严治党”议题发表了大量的评论,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对“从严治党”评论话语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上的呈现和建构情况展开探索。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11月14日至2017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有关“从严治党”议题的评论文本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并将甘姆森的“诠释包”理论作为具体的分析工具。首先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所有样本进行整体样态分析;其次考察样本总体所呈现出的话语系统结构,揭示各个系统的功能与特点;最后,本研究的重点则是从话语建构的立场和视角出发,运用甘姆森“诠释包”的理论分析工具,并将其与“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相结合,探索《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相关文本对党员干部群体以及党和政府的话语建构。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从严治党”的议题评论在整体样态上呈现出了一定的数量特征;在话语系统的分布上,主要包括“官方话语系统”、“经典话语系统”和“媒介话语系统”,三者分别发挥了各自的功能、体现了各自的特点。本研究重点在于话语对主体的建构,笔者发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相关文本基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运用了多种话语框架和话语资源对党员干部群体以及党和政府的形象进行了全面、多样的话语建构,塑造了社会大众对两者的基本认知。话语分析是本研究的核心与主线,本研究先是分析了词语、句子和段落等微观层面上的话语内容,然后再概括出话语所采用的建构框架,从而总结出媒介对党员干部群体以及党和政府的整体的、宏观的形象建构机制和成果,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希望能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段勃[9](2017)在《比较视域下的中美调查性报道研究》文中指出调查性报道是新闻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学术话题。在中国,调查性报道被视作最能够彰显新闻品质的报道方式之一;在美国,它和客观报道、解释性报道三足鼎立。过去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调查性报道的个案分析、源流梳理、实务探究方面,在中外比较研究领域成果较少。本文主要以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中的获奖调查性报道作品为样本,从概念、历史、采访、写作等方面全景扫描中美调查性报道异同,并从传播观念、新闻体制、调控规制等方面解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以求寻找中国调查性报道的个性和不足,并尝试提出建议和策略。研究发现,中美两国调查性报道都诞生于19世纪中后期,中国以外商中文报刊出现为契机,美国则以黑幕揭发运动为标志。在以后的发展中,中国调查性报道命运多舛,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郁郁勃发,尤其在2003年至2013年进入黄金十年。美国调查性报道在黑幕揭发运动结束后也归为平淡,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步入第二个高峰期,从90年代开始式微,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勃兴迎来又一次发展机遇。在采访实务上,中美调查性报道都关注被掩盖的新闻价值含量较大且具有冲突性的负面选题,采访难度高、危险大、相对独立。相较而言,中国调查性报道题材中含有关于社会问题的中性选题,采访对象相对单纯,调查记者面对较大的法律风险;美国调查记者更富有挑战性,大量报道敏感和富有争议的国际选题,调查过程更加复杂,面临较大的人身风险。就作品文本而言,中美调查性报道都趋向于精确、平衡、大篇幅、碎片化、富有逻辑、凸显调查的写作特点。热衷于“寻宝”叙事母题,偏爱线性结构、悬念制造手法以及外焦点叙事视角和二元对立模式。写作语言简洁、准确又富有张力,平实、自然又生动鲜明,客观、公正且表达主题。相较而言,中国调查性报道作品以独立式报道为主,文体多元,经常采用记者加政府调查的模式,叙事结构更加朴直,语言感情色彩相对浓厚,较多运用间接引语。而美国调查性报道以组合式报道为主,文体单一,调查作品由记者单独完成,叙事结构更加曲折,文体互渗现象相对突出,更多运用直接引语。研究发现,中美调查性报道出现上述差异并不完全是调查性报道自身造成的,中美新闻传播观念、体制和调控规制等不同是造成差异的根本原因。对比中美两国调查性报道既要看到同一又要看到差异,既要看到中国在重视程度、人才支撑、调查技术等方面存在一些差距,同时更要拥有自信,遵循扬弃原则,保持独立个性,尤其要摒弃美国调查性报道单纯揭丑、制造噱头、过分依赖工商业资本等缺陷。

罗奥[10](2017)在《《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共青团自成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历史。它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探索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始终冲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前列,成为党的得力助手。在不同历史时期,共青团都充分发挥其政治宣传功能。它团结青年,教育青年,为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革命者和建设人才。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是处于不断调整、改进中。新世纪以来,社会更加开放,人们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共青团面临组织弱化的困境。于此,共青团亟须学习新的宣传理念,改进政治宣传工作,推动团的全面改革,提高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本研究对共青团政治宣传演进过程进行了详实研究,其中: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起、海内外研究现状、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等几方面内容。第一章研究了中国共青团与《中国青年报》的历史与现状。本章主要回顾了政治宣传与共青团的发展、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发展和中国青年报社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共青团政治宣传与中国革命、建设之间的关系,并从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创办过程与发展过程中梳理出其政治宣传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是《中国青年报》所发表的社论总述:笔者梳理、统计并简要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社论的总体情况。其主要包括对《中国青年报》历年社论数量与分布情况,《中国青年报》转载其他报、刊社论数量与分布情况,和《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的数量与分布情况等的分析。第三章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社论的特点。笔者梳理、分析、比较了建国头十七年时期、极“左”时期、1978—2000年、2000—2013年四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的分布特点、社论的内容特点和社论的语言风格特点等。第四章讨论了《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之间的关系。首先,本研究梳理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直接转载中央党报和地方党报的情况。具体包括转载社论的数量、话题和发表的时间等。其次,笔者对比研究了针对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和党报社论的异同,具体包括事件的话题、社论语言风格等。第五章对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做出了展望:总结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政治宣传理论滞后、宣传主题单调、服务意识淡薄、宣传载体单一等。根据对共青团政治宣传发展演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推进共青团政治宣传大众化;紧扣服务青年宗旨去推进共青团组织改革;充分依托新媒体技术,广泛开辟宣传渠道。结语部分,对本研究的结论作出概括。

二、与时俱进 创新 厚载 求实——2002年新年献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时俱进 创新 厚载 求实——2002年新年献词(论文提纲范文)

(2)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1 选题缘起
        1.1.1 选题缘由
        1.1.2 问题意识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梳理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研究成果评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的理论依据
    1.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
        1.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
        1.1.2 列宁的反贫困思想
        1.1.3 毛泽东的反贫困思想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
        1.1.5 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分析
        1.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概念
        1.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内涵
        1.2.3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原理
        1.2.4 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
    1.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理论分析
        1.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特殊性分析
        1.3.2 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相互关系分析
        1.3.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基本内涵分析
        1.3.4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第二章 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考察
    2.1 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78 年一1985 年)
        2.1.1 组织领导功能:有力推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2.1.2 政策执行功能: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商业发展
        2.1.3 统筹协调功能:带动农村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2.1.4 资源整合功能:助力农村基础设施显着改善
    2.2 扶贫开发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86 年一1993 年)
        2.2.1 成立农村扶贫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功能的新起点
        2.2.2 落实专项帮扶计划:加强政策承接功能的着力点
        2.2.3 纳入贫困县惠顾序列:加强致富引领功能的关键点
    2.3 扶贫攻坚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94 年一2000 年)
        2.3.1 统筹农村“三位一体”扶贫力量
        2.3.2 推动建立农村多元互促扶贫模式
        2.3.3 带领农村群众开展内源扶贫
    2.4 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01 年一2011 年)
        2.4.1 全力构建农村大扶贫格局
        2.4.2 在“一体两翼”战略中推进农户参与式扶贫
        2.4.3 以“多予、少取、放活”确立行动导向
        2.4.4 在“双轮驱动”中增强农村贫困群众生活保障
    2.5 精准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12 年一2020 年)
        2.5.1 扶贫领导作用持续强化
        2.5.2 功能实现特征更加鲜明
        2.5.3 引富带富成就广受认同
        2.5.4 党建扶贫经验值得推广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实证分析
    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的个案研究
        3.1.1 样本选择
        3.1.2 现实表现
    3.2 精准扶贫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主要问题
        3.2.1 功能主体中的本位化问题
        3.2.2 功能结构中的固有化问题
        3.2.3 功能方式中的单一化问题
        3.2.4 功能策略中的浅表化问题
        3.2.5 功能保障中的低效化问题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思考
    4.1 以多元化为方向,拓展功能主体
        4.1.1 以加强致富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
        4.1.2 以加强党群联系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
        4.1.3 以加强农村治理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
    4.2 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
        4.2.1 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
        4.2.2 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
        4.2.3 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
    4.3 以多样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
        4.3.1 实施多元推动,促成扶贫路径多样化
        4.3.2 实施资源整合,促成要素配给多样化
        4.3.3 实施人才战略,促成精英参与多样化
    4.4 以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
        4.4.1 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
        4.4.2 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果
        4.4.3 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
    4.5 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
        4.5.1 持续壮大村级积累
        4.5.2 持续健全协调体系
        4.5.3 持续强化服务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0.1.1 选题的缘由
        0.1.2 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0.2 选题的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4 论文创新之处
第1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革命总目标与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1.2 无产阶级价值观
        1.1.3 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视域下党的历史使命与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的内在关联
        1.2.1 党的历史使命是实现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
        1.2.2 实现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必须加强党的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1.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革命总目标与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的历史阶段性展现
        1.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革命总目标及其历史阶段性展现
        1.3.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的历史阶段性展现
第2章 建党时期以救国救民为革命目标的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2.1 建党时期党的革命目标: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救国救民
    2.2 为救国救民进行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2.2.1 以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指导思想教育
        2.2.2 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的革命信念教育
        2.2.3 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是解决中国各种危机根本路径的教育
        2.2.4 组建共产党是取得革命胜利根本保证的教育
        2.2.5 运用唯物史观启发劳动群众阶级意识的教育
        2.2.6 通过无产阶级专政以实现共产主义的教育
    2.3 建党时期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特征
        2.3.1 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进行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2.3.2 根据建党需求进行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2.3.3 结合共产主义理想进行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第3章 国民革命时期以反帝反封建军阀为革命目标的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3.1 国民革命时期党的革命目标:通过国民革命以反帝反封建军阀
    3.2 为反帝反封建军阀进行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3.2.1 反帝反封建军阀的国民革命价值目标教育
        3.2.2 唤醒和发动农民群众的教育
        3.2.3 坚守无产阶级立场的教育
    3.3 国民革命时期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特征
        3.3.1 围绕反帝反封建军阀的国民革命目标进行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3.3.2 保持独立性,加强对工农群众的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第4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建立苏维埃政权为革命目标的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4.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革命目标:建立苏维埃政权
    4.2 结合苏维埃革命运动进行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4.2.1 革命必胜信念的教育
        4.2.2 动员与依靠群众的教育
        4.2.3 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教育
        4.2.4 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4.2.5 反对本本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教育
    4.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特征
        4.3.1 围绕根据地斗争进行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4.3.2 重视对红军的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4.3.3 将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与群众利益的实现相结合
        4.3.4 在反对党内非无产阶级价值观的过程中进行教育
第5章 全面抗战时期以抗日救国为革命目标的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5.1 全面抗战时期党的革命目标:抗日救国
    5.2 为实现抗日救国的胜利进行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5.2.1 爱国主义教育
        5.2.2 人民群众是抗日主体的教育
        5.2.3 实事求是科学态度教育
        5.2.4 以白求恩同志为榜样的共产主义精神教育
        5.2.5 自力更生与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5.2.6 以张思德为榜样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
    5.3 全面抗战时期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特征
        5.3.1 强化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
        5.3.2 运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5.3.3 通过整风的方式加强党内的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第6章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以建立新中国为革命目标的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6.1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党的革命目标:建立新民主主义新中国
    6.2 为建立新民主主义新中国进行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6.2.1 依靠人民群众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教育
        6.2.2 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宗旨教育
        6.2.3 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彻底革命精神教育
        6.2.4 戒骄戒躁与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6.3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特征
        6.3.1 结合解放战争任务进行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6.3.2 在实现群众利益基础上进行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6.3.3 高度重视人民解放军的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6.3.4 通过整党运动加强党内的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第7章 新民主主义时期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
    7.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的历史经验
        7.1.1 坚持服从并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
        7.1.2 重视并坚持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7.1.3 坚持和把握好党自身的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7.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的当代启示
        7.2.1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国精神
        7.2.2 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和人民
        7.2.3 不忘初心,加强党自身的价值观教育,把党伟大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关于改革开放纪念活动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2章 改革开放纪念的缘由
    2.1 总结改革经验、消除改革分歧的需要
    2.2 表达改革主张、坚定改革信心的需要
    2.3 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的需要
第3章 改革开放纪念的历史演进
    3.1 改革开放10周年纪念
        3.1.1 纪念活动背景
        3.1.2 改革开放10周年纪念过程
    3.2 改革开放20周年纪念
        3.2.1 纪念活动背景
        3.2.2 改革开放20周年纪念过程
    3.3 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
        3.3.1 纪念活动背景
        3.3.2 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过程
    3.4 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
        3.4.1 纪念活动背景
        3.4.2 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过程
    3.5 改革开放逢十周年纪念的比较
        3.5.1 中共中央逢十改革开放纪念的相同点
        3.5.2 中共中央逢十改革开放纪念的不同点
第4章 改革开放典型事例纪念
    4.1 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纪念
        4.1.1 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纪念的缘起
        4.1.2 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纪念的历史演进
    4.2 经济特区设立纪念
        4.2.1 经济特区设立纪念的缘起
        4.2.2 经济特区设立纪念的历史演进
    4.3 邓小平南方谈话纪念
        4.3.1 邓小平南方谈话纪念的缘起
        4.3.2 邓小平南方谈话纪念的历史演进
第5章 改革开放典型人物纪念
    5.1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纪念
        5.1.1 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
        5.1.2 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
    5.2 改革开放其他人物纪念
        5.2.1 李先念诞辰纪念
        5.2.2 习仲勋诞辰纪念
第6章 改革开放纪念活动的基本特征及现实启迪
    6.1 改革开放纪念活动的基本特征
        6.1.1 主题鲜明,纪念活动反映现实诉求
        6.1.2 与时俱进,纪念活动彰显时代特征
        6.1.3 不忘初心,纪念活动趋于常态化
    6.2 改革开放纪念活动的现实启迪
        6.2.1 厚植“四个自信”,凸显纪念价值
        6.2.2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改革开放精神
        6.2.3 贡献中国智慧,提升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6)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述评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之处
2.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转型期
        2.1.2 话语
        2.1.3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2.2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内涵
    2.3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特征
        2.3.1 政治性
        2.3.2 科学性
        2.3.3 互动性
        2.3.4 时代性
        2.3.5 目的性
    2.4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论基础
        2.4.1 语言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2.4.2 哲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2.4.3 传播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2.4.4 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2.4.5 心理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2.4.6 文化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2.4.7 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3.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
    3.1 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挑战
        3.1.1 新儒家思潮
        3.1.2 后现代思潮
        3.1.3 非马克思主义思潮
    3.2 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与挑战
        3.2.1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方式
        3.2.2 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3.3 国内社会焦虑带来的挑战
        3.3.1 国内社会焦虑的基本特点
        3.3.2 国内社会焦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3.4 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3.4.1 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的发展特点
        3.4.2 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3.5 信息网络化带来的挑战
        3.5.1 信息网络境遇下意识形态的发展特点
        3.5.2 信息网络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4.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演进历程与现实问题
    4.1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演进历程
        4.1.1 话语早期兴起阶段(1919.5—1949.9)
        4.1.2 话语初步发展阶段(1949.10—1966.4)
        4.1.3 话语价值异化阶段(1966.5—1978.11)
        4.1.4 话语相对迷惑阶段(1978.12—1989.12)
        4.1.5 话语持续调适阶段(1990.1—2012.11)
        4.1.6 话语体系建成阶段(2012.12—)
    4.2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实问题
        4.2.1 话语主体功能弱化
        4.2.2 话语客体指向单一
        4.2.3 话语内容不够丰富
        4.2.4 话语思维相对固守
        4.2.5 话语空间有待拓展
        4.2.6 话语“刷新”速度缓慢
5.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转向
    5.1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是顺应转型期的必然要求
    5.2 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原则
        5.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5.2.2 人本主义原则
        5.2.3 理性动员原则
        5.2.4 整体性原则
        5.2.5 动态开放原则
    5.3 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趋势
        5.3.1 教育方式:从单调性转向多样性
        5.3.2 话语内容:从封闭性转向开放性
        5.3.3 受育群体:从代表性转向全民性
    5.4 追寻真善美: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目的
6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教训及启示
    6.1 西方发达国家公民道德教育话语建设的基本做法
        6.1.1 国外公民道德教育话语的界定与发展
        6.1.2 国外公民道德教育话语建设的生成
    6.2 前苏联东欧国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主要教训
        6.2.1 前苏联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主要教训
        6.2.2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主要教训
    6.3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对中国的启示
        6.3.1 必须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6.3.2 必须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大众化与生活化
        6.3.3 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并牢牢把握话语权
        6.3.4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
7.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任务和路径
    7.1 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任务
        7.1.1 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主导权
        7.1.2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7.2 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路径
        7.2.1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体功能
        7.2.2 细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客体范畴
        7.2.3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成果体系
        7.2.4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向渠道
        7.2.5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叙事空间
        7.2.6 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维度
8.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政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综述述评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界定
        1.3.2 关于“政策”的界定
        1.3.3 关于“战略”、“策略”的界定
        1.3.4 关于“政策思想”的界定
        1.3.5 关于“毛泽东政策思想”的界定
        1.3.6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政策思想”的界定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政策思想形成的背景与基础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政策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2.1.2 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政策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2.2.1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策思想
        2.2.2 思想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政策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3.1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活动
        2.3.2 为了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目标
第3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政策思想的发展历程
    3.1 从五四运动到秋收起义前的毛泽东政策思想
        3.1.1 毛泽东宣传动员工人的政策思想
        3.1.2 毛泽东宣传动员农民的政策思想
        3.1.3 毛泽东的其他政策思想
    3.2 从秋收起义到中共七大前的毛泽东政策思想
        3.2.1 毛泽东政治方面的政策思想
        3.2.2 毛泽东经济方面的政策思想
        3.2.3 毛泽东文化方面的政策思想
        3.2.4 毛泽东军事方面的政策思想
    3.3 从中共七大到建国前的毛泽东政策思想
        3.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政策
        3.3.2 在这一时期的各项具体政策思想
第4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政策思想的基本原则
    4.1 具体政策和总政策相统一的原则
        4.1.1 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总政策的辩证统一
        4.1.2 大决战政策与总政策的辩证统一
        4.1.3 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政策与总政策的辩证统一
    4.2 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4.2.1 传播革命思想与革命运动需要相统一
        4.2.2 组建革命队伍与革命需要相统一
        4.2.3 组成国民革命统一战线与国民革命需要相统一
    4.3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
        4.3.1 毛泽东政策思想是在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中发展起来的
        4.3.2 在和“左”、“右”两种错误思想作斗争中形成的
        4.3.3 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
    4.4 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4.4.1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4.4.2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
        4.4.3 联合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
    4.5 战略性和战术性相统一的原则
第5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政策思想的基本原理
    5.1 从实际出发的政策制定论
        5.1.1 政策制定方案要符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
        5.1.2 政策制定目标要和人民群众要求相适合
        5.1.3 政策制定议程的确定最常采用的是实地调查法
    5.2 让政策深入群众的政策执行论
        5.2.1 政策执行前要让群众先了解再变成群众的行动
        5.2.2 领导干部要注意政策执行时的方式方法
    5.3 以人民利益为标准的政策评价论
        5.3.1 政策评价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为基础
        5.3.2 政策效果要受到人民群众的检验
第6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政策思想的主要特点
    6.1 坚持党对政策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毛泽东政策思想的核心
        6.1.1 从党的生命角度理解毛泽东政策思想
        6.1.2 毛泽东通过各项具体政策来加强和巩固党的领导
    6.2 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政策思想的基石
        6.2.1 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具体政策问题
        6.2.2 在革命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6.2.3 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6.3 为人民谋幸福是毛泽东政策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6.3.1 人民是毛泽东政策思想的根基
        6.3.2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毛泽东政策思想的核心
        6.3.3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政策思想的精髓
    6.4 中国具体实际是毛泽东政策思想产生的土壤
        6.4.1 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无穷智慧
        6.4.2 产生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中
    6.5 社会主义是毛泽东政策思想的发展方向
        6.5.1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6.5.2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国人民的结合
    6.6 毛泽东政策思想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6.6.1 注重调查研究是毛泽东政策思想辩证法运用的基础
        6.6.2 毛泽东政策思想对辩证法的运用
第7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政策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对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全面领导
    7.2 中国共产党对政策制定和实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7.3 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要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7.4 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始终是实事求是并且与时俱进的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的主要成果

(8)媒介“从严治党”评论话语的呈现与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为例(2012-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目的
    二、文献综述
        (一) 相似议题的研究概况
        (二) 批评性话语分析法(CDA)
        (三) 话语的建构观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
        (一) 内容分析法
        (二) 批评性话语分析法(CDA)
        (三) 甘姆森“诠释包”的分析工具
    五、研究思路
    六、本研究创新点
    本章小结
第一章 整体样态的呈现分析
    第一节 短微博和长图微博的数量分布
    第二节 样本内容来源的数量分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话语系统的呈现
    第一节 官方话语系统
        一、政治权力的宣示:表达意识形态
        二、官方话语的“再生产”:碎片化与通俗化
    第二节 经典话语系统
        一、主题简述
        二、智慧与哲理的呈现:增强话语的说服力
    第三节 媒介话语系统
        一、短微博分析:话语风格和话语结构
        二、长图微博分析:文章标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党员干部形象的话语建构
    第一节 党员干部形象的负面建构
        一、话语框架一:公布贪腐数量
        二、话语框架二:隐喻化称呼
        三、话语框架三:聚焦不良现象
        四、话语框架四:剖析心理特征
        五、话语框架五:强调危害性
    第二节 党员干部形象的正面建构
        一、“反腐”框架:权力关系的建构
        二、“作风”框架:优良作风的建构
        三、“思想”框架:正确思想的建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党和政府合法性的话语建构
    第一节 绩效合法性的建构
        一、姓名话语:体现反腐所取得的成效
        二、描述话语:建构了铁腕公正、快速高效的反腐形象
    第二节 制度合法性的建构
        一、强调价值:体现制度的震慑力
        二、讲述背景:介绍制度的来源
        三、解读内涵:塑造社会认知
    第三节 历史合法性的建构
        一、时空符号:建构集体记忆
        二、人物符号:产生社会共鸣
        三、故事话语:凸显人物品格
    本章小结
总结与讨论
    一、总结
    二、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比较视域下的中美调查性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及框架
    1.7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2 中美调查性报道源流梳理
    2.1 中国调查性报道的源流
    2.2 美国调查性报道的源流
3 中美调查性报道采访实务观照
    3.1 调查性报道题材选择比较
    3.2 调查性报道采访对象比较
    3.3 调查性报道采访特点比较
4 中美调查性报道写作实务辨析
    4.1 中美调查性报道写作特点比较
    4.2 中美调查性报道叙事比较
    4.3 中美调查性报道写作语言比较
5 中美调查性报道的差异归因
    5.1 中美新闻传播观念差异对调查性报道的影响
    5.2 中美新闻体制差异对调查性报道的作用
    5.3 中美新闻调控规制对调查性报道的制约和保障
6 结语
    6.1 中国调查性报道要有独立个性
    6.2 中国调查性报道相对不成熟
    6.3 网络时代的中美调查性报道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海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共青团与《中国青年报》
    第一节 政治宣传与共青团的发展
        一、政治宣传与革命运动
        二、共青团与中国革命和建设
        三、共青团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宣传
    第二节 中国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发展
        一、出版先进刊物与共青团机关刊物的创办
        二、共青团机关刊的演进与发展
        三、《中国青年报》的创刊与发展
    第三节 中国青年报社的发展简述
        一、中国青年报社的成立与发展
        二、中国青年报社的领导体制简述
第二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总述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历年社论数量与分布
        一、社论总量统计
        二、社论数量与分布
    第二节《中国青年报》转载社论数量与分布
        一、社论总转载量及其分布
        二、转载《人民日报》社论数量与分布
        三、转载其他报、刊社论数量与分布
    第三节 《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与分布
        一、话题分类依据概述
        二、社论话题与分布
第三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的特点
    第一节 社论话题分布特点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二、极“左”时期
        三、1978 年至2000年
        四、2000 年至2013年
    第二节 社论内容特点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二、极“左”时期
        三、1978 年至2000年
        四、2000 年至2013年
    第三节 社论语言风格特点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二、极“左”时期
        三、1978 年至2000年
        四、2000 年至2013年
第四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
    第一节 直接转载党报
        一、转载中央党报
        二、转载地方党报
    第二节 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的比较研究
        一、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的话题比较
        二、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的语言风格比较
第五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及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的改进
    第一节 政治宣传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共青团政治宣传理论滞后
        二、多元价值观时代,宣传主题单调
        三、服务青年意识淡薄
        四、宣传载体单一,与青年互动缺失
    第二节 政治宣传工作的改进建议
        一、积极开拓思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
        二、贴近青年,推进《中国青年报》社论政治宣传的大众化
        三、紧扣服务青年宗旨,引导共青团自身改革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广开政治宣传渠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52年—1966年《中国青年报》社论标题及发表时间
附录二:1979年—2013年《中国青年报》社论标题及发表时间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与时俱进 创新 厚载 求实——2002年新年献词(论文参考文献)

  • [1]苏中苏皖《生活》杂志与青年教育改造研究(1945-1946)[D]. 吴侃.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D]. 高云亮. 兰州大学, 2021(11)
  •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国际战略演变研究 ——基于中国国内因素的视角[D]. 刘亚男.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史研究[D]. 杨麟慧. 新疆大学, 2021
  • [5]关于改革开放纪念活动的历史考察[D]. 于慧婷.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6]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研究[D]. 马树锦. 西安理工大学, 2018(08)
  • [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政策思想研究[D]. 雍容波. 湘潭大学, 2018(04)
  • [8]媒介“从严治党”评论话语的呈现与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为例(2012-2017)[D]. 韦俞任.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9]比较视域下的中美调查性报道研究[D]. 段勃. 华中科技大学, 2017(10)
  • [10]《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D]. 罗奥.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与时俱进 创新 负载 求真——2002年新年贺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