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流行病毒实例分析

几种流行病毒实例分析

一、几个流行病毒实例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雅姝[1](2021)在《多维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各种利益诉求增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易发多发,对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的研究已经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201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习近平指出,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可见,近年来国家安全思想已上升到重要的指导地位。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各种事故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临巨灾风险的防范问题、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社会安全类风险,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重大突发事件产生的诸多影响严重威胁我国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此背景下,重大突发事件的演变机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立足于系统理论及5W1H方法,融合演化博弈理论、知识图谱理论、事理图谱理论,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演变机理展开研究,构建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模型,在对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进行实证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1)构建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模型,基于系统理论及5W1H分析方法定义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的内涵,突破传统从单一维度研究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的局限,从系统观角度出发解读重大突发事件演变要素、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重大突发事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主体行为要素(Who)、事件舆情信息要素(What)、事件事理要素(Why)、事件时间要素(When)、事件环境要素(Where)。系统性地从Who(谁推动、促进了事件演变)、What(事件演变的内容是什么)、Why(事件演变的原因是什么)等多维度视角研究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最终基于事件的演变机理提出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How)。(2)从重大突发事件主体行为的维度(Who)解读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解释了事件主体行为演变的问题。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重大突发事件主体行为的演变过程,明确博弈主体是由政府为代表的决策方、以网民为代表的参与方、以媒体为代表的推动方三部分组成,对其博弈动因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构建演化博弈模型。最后对所构建的主体之间的博弈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模拟了事件发展热度、事件负面影响持续恶化、政府奖惩机制介入情景下三方主体行为的演变,得出的结论为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主体的管理策略提供现实参考依据。(3)从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演变维度(What)解读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解释了事件演变的内容问题。基于知识图谱理论,提出事件舆情知识图谱的构建框架模型及技术架构,进而构建事件舆情知识图谱,利用舆情知识图谱挖掘舆情知识三元组、网络传播的路径结构等内容。基于数据驱动思想,通过舆情知识的进一步提取分析得到事件舆情的话题演变、舆情知识网络结构演变等过程。所得事件舆情信息演变的分析结论有益于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舆情治理。(4)从重大突发事件演变的事理逻辑维度(Why)解读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解释了事件演变的原因问题。基于事理图谱理论,采用事理图谱构建的相关方法,通过本体构建、事件抽取、事件关系抽取等步骤构建了面向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事理图谱及其抽象事理图谱。基于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挖掘重大突发事件演变过程中的事理逻辑知识,深入分析事件之间的演变规律和模式,弥补以往未能详尽阐述重大突发事件在微观层面的演变机理和运行过程的短板。基于知识驱动视角,通过事件逻辑知识演变分析、事件演变的传导路径挖掘、事件演变的动因剖析等角度揭示重大突发事件的演变逻辑与规律,进而把握重大突发事件的发展脉络,为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与治理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5)提出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How)。依据事件的演变机理得出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阐述了在突发事件情景下应如何应对的问题。基于事件演变机理的研究内容,从三个层面提出了应对策略,(1)基于事件主体行为演变的主体管理策略;(2)基于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演变的舆情信息治理对策;(3)基于事件主体行为演变、事件舆情信息演变、事件演变的事理逻辑三个维度的重大突发事件管控问题。理论层面上,立足于系统理论、演化博弈理论、知识图谱理论、事理图谱理论、5W1H等多种理论方法,从事件的主体演变、事件舆情信息演变以及事件演变的事理逻辑挖掘等多维视角入手,构建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模型。通过博弈论、知识图谱、事理图谱等方法剖析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阐述事件演变的本质,发现事件演变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重大突发事件演变的应对策略。基于数据驱动思想,多维度揭示重大突发事件的演变过程,基于知识驱动思想,挖掘重大突发事件演变逻辑,促进了传统研究范式转型,科学地认识重大突发事件的演变过程,可以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分析研判和预警,提高事件的总体态势感知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实践层面上,通过爬取微博、中国新闻网、世界卫生组织网站等平台上重大突发事件的相关数据,构建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和事理图谱,基于真实数据对理论推演部分进行实证分析,最终服务于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研究逻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期为相关部门进行科学研判、精准施策提供依据,极大地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促进和推动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袁应象[2](2021)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建模与理论分析》文中提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它是由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感染所导致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与自由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2020年新冠肺炎在全球爆发,给全球带来极大的灾难,中国的疫情也是非常严重的。时至今日COVID-19疫情还没结束,还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肆虐。因此,研究COVID-19疫情的发作趋势规律,进而便于政府制定相对应的防护举措,以防止疫情又一次反扑,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在分析思考SIR的基础上,通过引进确诊患者C以及医疗资源E这两项建立了新的传染病模型IECR(自由感染者-医疗资源-确诊患者-移出者),来分析研究COVID-19疫情发展趋势规律。首先我们对模型在某些情况下进行尺度化分析,得到模型的一个近似解,并利用近似解去拟合美国疫情数据并进行分析讨论,发现对于美国疫情,控制好疾病传染率将能极大地减少损失。然后通过相轨分析及数值模拟得出模型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爆发型,疫情持续爆发;控制型,疫情一直被控制住;反弹型,短期内疫情被控制住,而后会出现反弹。之后分析了 2020年的广东省COVID-19疫情发展趋势情况,将广东省COVID-19疫情划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理论分析:阶段一,从2020年1月19日到2020年2月5日,可以看作是广东疫情COVID-19疫情爆发期;阶段二,从2020年2月5日到2020年2月29日,可以看作是广东COVID-19疫情的控制期。最后,对广东疫情进行SIR模型拟合,并与IECR模型作比较,说明了两个模型都能很好的描述广东疫情,SIR模型考虑的因素比较简单,而IECR考虑的因素更多。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撰述了传染病历史、新冠肺炎的相关情况、传染病模型研究历史以及新冠肺炎模型相关研究情况。然后简单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最后简要介绍涉及到传染病模型SIR和涉及的数学知识。第二章,在SIR基础上通过引入医疗资源以及现存确诊患者建立模型IECR,并就某些情况下对模型进行尺度化分析,得到一个可行的近似解,通过对美国疫情的简单分析后利用近似解进行拟合并讨论分析,发现对于美国疫情,做好防控措施能显着降低损失。第三章,对IECR进一步做相轨线分析,得出模型存在三种可能形式:爆发型,控制型,反弹型。之后在简单的分析广东省的疫情发展趋势基础上,通过IECR模型拟合,并在此基础上对疫情进行分析与讨论。最后利用SIR模型拟合广东疫情数据,并比较了 IECR与SIR拟合的结果,说明了两个模型都能很好的描述广东疫情,SIR模型考虑的因素比较简单,而IECR考虑的因素更多。第四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阐述IECR模型的不足,并提出可能的改进方向。

陈煜亮[3](2021)在《登革热传播动力学模型与卡尔曼滤波耦合算法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密集的城市人口成为了传染病传播流行的有利条件。传染病一旦在城区暴发,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医疗负担。由此,对传染病的预警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动力学模型、统计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广泛应用于传染病传播和流行的预测。其中,以仓室模型-数据同化算法为代表的方法表现尤为突出。然而,对于蚊媒介导的登革热来说,其具有传播路径复杂、影响因素多、暴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年际暴发强度差异大等特点,使得构建一种预测准确性高的模型充满挑战。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考虑登革热的季节性以及暴发强度变异性大等特征,改进仓室模型-数据同化耦合算法,为实现登革热暴发近似实时预测奠定方法学基础。本研究旨在基于季节性登革热的“易感-感染-恢复”(Susceptible Infected Recovered,SIR)模型(登革热传播动态仓室模型)和集合校正卡尔曼滤波(Ensemble Adjustment Kalman Filter,EAKF)(一种数据同化技术),构建一种适用于我国南方地区登革热流行和暴发预测的SIR-EAKF耦合算法,使其能够模拟登革热疫情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并进一步预测登革热发生和发展的随时间变化趋势,实现登革热流行和暴发的准确预报。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利用蚊媒密度与环境空气温度等构建蚊媒介导传播的季节性登革热SIR模型。该方法将随机初始状态参数的300个SIR模型集合,与EAKF算法进行耦合设计形成SIR-EAKF预测模型,以登革热每周新发例数作为观测数据,实现观测数据的同化并校正其他未观测的状态变量和模型参数,以此迭代更新登革热SIR模型的状态参数,从而提高登革热流行和暴发预测的准确性。为了解决模型受限于传染病年际流行和暴发强度差异大导致预测不准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调整和迭代更新估计的方法计算仓室模型的有效人口参数,并采用登革热的历史观测病例数据及当前流行季度累计观测病例数据,可以估计出传染病动力学仓室模型所需的有效人口参数,以确保由总人口参数决定的易感者人数充足,从而支持仓室模型对登革热暴发的预测。本研究将有效人口参数动态调整方法与SIR-EAKF结合,构建SIR-EAKF改进模型,为适应年际流行和暴发尺度变化大的传染病预测奠定方法学基础。结果通过对2011-2012至2017-2018的7个登革热流行季度的回顾性预测,SIR-EAKF改进模型比SIR-EAKF传统模型预测准确率提高了20%。SIR-EAKF改进模型在登革热流行或暴发曲线的实际高峰前6周以上即可准确预测到峰值时间,且准确率达85.7%。此外,该模型对峰值强度和总发病例数的预测性能较好,在峰值前一周的预测准确率能够达到71.4%和57.1%。同时,我们观测到SIR-EAKF改进模型在仿真实验、稳定性分析及模型比较中,均有较好的表现。结论在SIR-EAKF传统模型的基础上,我们通过设计一种动态调整和估计有效人口参数的方法,同时结合数据同化算法同化登革热实际观测数据流并优化仓室模型集合,允许仓室模型更灵活地调整状态参数,从而提升了SIR-EAKF模型对年际流行和暴发尺度差异大的传染病的预测能力。通过广州市登革热历史监测数据的验证和分析,我们发现本研究提出的SIR-EAKF改进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主要体现:1、该方法能准确模拟登革热季节性流行特征;2、该方法能有效地预测登革热暴发趋势(病例峰值数和病例达到峰值的时间)。总体上,本研究提出的SIR-EAKF改进模型能够对其他传染病的预测提供有益的思路。

黄靓旻[4](2021)在《《纽约时报》新冠疫情系列报道的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新冠疫情是2020年备受世界瞩目的大事,是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巨大的挑战。国外各大媒体、报刊杂志的报道密度随着疫情的蔓延而大大增加。本次翻译实践以《纽约时报》为例,选取了其中五篇相关报道进行英语新闻的汉译研究。本翻译实践报告从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研究背景出发,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法对源文本的内容和语言特点进行分析,指出翻译材料中医学类专业术语负载量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采用归纳和演绎的研究方法,结合翻译文本的具体实例,分别从新闻标题、词汇、句子、语篇四个层面进行了案例分析。标题的汉译根据新闻特色采用了增译法和四字词译法。词汇层面针对原文中出现的大量专业术语、专有名词和缩略词,采用了固定译法、音译法、增译法等翻译方法。句子层面涵盖大量长句、省略句和被动句,笔者有针对性地使用了直译、意译、增译、拆译等方法。语篇层面的汉译则主要通过调整语序、增添关联词等方法来协调新闻文本语言间的关系。通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认识到医学类新闻文本的翻译必须在充分理解原文的条件下,以目标读者为导向,灵活选择翻译策略,从而更好地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希望本实践报告能为今后译者翻译此类文本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5](2021)在《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文中提出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的展示、教育和休闲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它是现代语境下文化再生产必不可少的场域。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数字化的生物医学的21世纪,博物馆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构建和提升博物馆公共性和民主性方面。博物馆的公共性是现代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创生和提高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就成为了本论文研究讨论的重点。全文主要以艺术的亲和性与数字科技的传播性为视角,以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展览藏品、公众教育和公共空间的多重维度为切入点,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讨。首先,从回顾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开始,以医学知识的传承记载、人体标本的收藏保存和医学教育为主轴,总结医学博物馆在历史各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医学发现。接着从回顾艺术与医学的交融演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艺术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和传承的历史贡献,艺术品本身和博物馆治疗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疗愈功效。其次,结合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拓展了医学博物馆改革的思维模式,讨论了如何在展品和展览空间的设计中注入艺术审美概念,探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来提升医学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公众教育的可能性。然后,借鉴最前沿的重组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在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普及教育中如何形成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以自主导向的体验式、社会性和分散式学习为特征,创造出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公共场域的新型医学博物馆空间,有效地达成普及健康卫生教育的重要职能。探究了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后真相时代,医学博物馆在公众健康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策略。接着结合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公众化的视角,阐述了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从而打破现有文化区隔的可能性,推演了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医学博物馆的健康知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作为理论原点,首次提出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结合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探究在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再生产模式、路径及其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策略,展望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对社会福祉和健康文化的贡献。希望该研究结果能为传统医学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众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于海[6](2021)在《基于社交网络热点事件库的流行度预测研究》文中认为社交网络信息流行度是热点事件受关注程度的量化指标。广大网络用户通过在线社交网络发布和转发信息,表达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立场和态度,推动了信息的传播和流行。流行度能够反映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状态。网络舆情能够影响广大网络用户的思想和行为,并可能引发公共安全事件。在社交网络分析需求快速发展的今天,研究流行度预测方法有助于提高网络舆情预测能力,对于实现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现有的流行度预测方法距离能够在舆情治理中得到应用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既包括庞杂的社交网络大数据为上层流行度分析应用带来的数据表示与组织难题,又包括现有流行度演化预测研究对社交网络特有的演化规律和影响因素考虑不足带来的局限性。本文围绕“面向流行度演化预测的社交网络大数据表示与组织问题”、“流行度演化高峰期预测问题”和“多因素指标的流行度预测问题”三个关键问题,从面向流行度分析与预测的社交网络热点事件库模型、基于社交网络主题标签的流行度高峰期预测、基于社交网络事件库多因素耦合的流行度预测和流行度分析预测平台实现及应用四个方面开展了研究,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首先,针对利用海量、庞杂的在线社交网络大数据分析和预测信息的流行度演化态势中的数据表达与组织问题,构建了社交网络热点事件库模型。分析了社交网络大数据的多维性,建立了数据模型,包括定义的实体与属性、数据约束和约束检查及查询等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社交网络热点事件库的时间序列提取方法。实验表明,社交网络热点事件库模型中的数据约束检查方法性能良好,所提出的基于热点事件库的时间序列提取方法与人工提取方法相比在准确率和召回率等方面有更好的表现,并且通过启用约束检查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表现。其次,针对基于历史流行度指标的信息流行度演化分析与预测问题,基于真实在线社交网络数据分析了流行度的演化规律,提出了一种流行度演化的高峰期预测方法。通过Twitter数据集的实证研究,发现自演化开始以来,流行度通常在其演化的早期达到顶峰。在此基础上,提出流行度高峰期预测方法,综合利用了三种类型的数据资源,通过采用LSTM和DeepWalk等嵌入算法进行多维矩阵转换,应用平均池层进行特征表示,学习内部注意力和相互注意力,最后输入到神经网络非线性层形成最终输出,预测了流行度演化的高峰时间。实验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方法中的绝对误差中值比NAM、SVR、SpikeM、BLR等基线方法要低。这不仅证明了通过多模态深度学习方法来学习高级特征的有效性,也证明了本文所设计的预测方法具有更优的预测效果。再次,针对基于多因素指标的流行度演化分析与预测的问题,利用事件库获取多因素指标,提出了一种基于事件库多因素耦合的流行度预测方法。通过利用事件库对于社交网络数据的统一存储,从多源异构数据中提取各因素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分组嵌入的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嵌入方法为时间序列数据的降维与融合提供了可能。根据因素的物理意义与特征将因素分组为累积性因素和固有性因素。然后分别采用不同的神经网络进行嵌入得到这些因素指标的地位表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测方法。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在因素选取、因素抽象化定义、因素分组、因素指标数据获取和指标数据综合利用等方面实现了创新设计。实验表明,与已有的深层神经网络模型、支持向量回归机、SH流行度预测模型等相比,本研究所提出的预测方法相比现有模型在预测准确度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最后,设计并实现了流行度分析预测平台。利用本文提出的模型和方法,实现了事件流行度分析预测功能。案例验证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斌斌[8](2020)在《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越来越得到国家和地方的重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指出要开发出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同时,近年来,传染病疫情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秩序。对学生进行传染病知识的教育势在必行,不仅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健康观念,也有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本研究基于高中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以及选修模块的开设建议,以“传染病与防控”为主题,结合广州市东涌中学的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尝试开发出具有地区或学校特色的高中校本教材,以便于对学生进行传染病与防控知识的教育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对广州市东涌中学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东涌中学的高一、高二学生以及高校大一、大二学生进行学习需求分析和传染病知识知晓率调查。其次,根据选修模块的开设建议与学校、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课程目标的设计和教材内容的组织编排,最终将校本教材的章节定为3章15节6活动。接着以学生自主报名的方式组建实验班,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实验班进行校本教材的教学。最后,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环节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检测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并判断校本教材开发与实践的实际效果,进行总结与反思。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通过“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学习,对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达到了以新课标为基准的课程目标要求,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其学业测试的平均分提高了13.45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探讨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提升;形成了“防控并重”的观念;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学课程的兴趣,加强了学生应用生物学原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有了大幅度地提升。在课程回访中,学生表明在学习完本教材后,他们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做好了个人的防疫工作,并向父母或身边的人宣传了新冠的危害性,教会他们应对新冠的方法,很好地保障了自身及周围人的生命安全,也为自己的行动而感到满足。此外,在开发与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发展,对教育教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提高了课程编制与组织的能力。

胡阳雨[9](2020)在《面向移动应用生态系统的新型欺诈行为分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网络欺诈行为是互联网兴起后的一种新型犯罪方式,其不仅带来了隐私信息泄露、经济财产损失、个人利益损害等威胁,同时加深了社会信任危机感。事实上,针对欺诈行为的研究方兴未艾,从传统的互联网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欺诈行为一直受到广泛的重视。然而,随着移动应用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完善,传统的欺诈行为已经迁移到移动互联网并采用新型欺诈手段,层出不穷的新型欺诈行为不仅给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也给应用市场和监管部门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面向移动应用生态系统的新型欺诈行为分析在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均受到广泛重视。欺诈行为存在于移动应用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各阶段产生的移动应用数据均可被欺诈者所利用,通过制造或发布虚假信息的方式实施欺诈。在移动应用的开发阶段,开发者通过自主编写代码或集成第三方服务的方式开发移动应用。该阶段生成的数据包括应用代码、应用资源文件和应用内容等应用原始数据,广泛存在的典型欺诈行为包括仿冒欺诈、网络欺诈(例如,虚假兼职、金融理财欺诈等)和广告欺诈等。在移动应用的发布阶段,开发者将所开发的移动应用上传到Google Play或者各种第三方市场中提供给用户下载。该阶段相关的数据包括开发者所提供的应用名、包名、开发者名、应用描述和应用权限等应用元数据,典型的欺诈行为包括应用标识仿冒、虚假功能和权限提升等。在移动应用的推广阶段,开发者通过购买服务商(例如,广告服务商)提供的推广服务,以达到提高应用的曝光率和用户量的目的。该阶段生成的数据包括应用排名、应用下载量和应用评论等应用流行度数据,典型的欺诈行为如排名欺诈。虽然学术界已经提出了不少面向移动应用生态系统的欺诈行为研究,然而,随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进入推动传统产业向大规模垂直化新业态发展的阶段,各种新型欺诈行为层出不穷,已有的研究依然存在许多新的挑战:(1)欺诈检测对抗技术不断升级,有经验的恶意开发者通过升级欺诈技术来规避已有的检测方法,已有的技术和手段已经无法有效的检测更有针对性的新型欺诈行为;(2)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衍生出新型欺诈手法,同时引入了新的安全威胁;(3)地下产业链发展迅速,已经形成通过多种欺诈手段相结合的更加复杂的新型欺诈产业链,单一的检测方法无法全面和有效的检测和预防这种新型欺诈行为。针对上述挑战,本论文对这三类移动应用数据层面出现的新型欺诈行为进行分析,目标是构建移动应用生态系统新型欺诈行为分析平台。具体而言,本论文的主要研究贡献总结如下:第一,针对移动应用原始数据层面出现的新型界面仿冒欺诈行为,提出了基于应用界面结构相似性的仿冒应用检测技术。具体来说,首先详细分析了新型界面仿冒欺诈行为及其与传统仿冒行为的区别,通过对仿冒方式的分析发现应用界面结构特征相对于其他特征(如应用代码、界面内容等)在仿冒攻击后能保持相对稳定。然后,基于自动化测试技术提出移动应用界面结构特征提取方法,从总体结构、控件结构及文本内容结构三个维度构建应用界面结构特征,实现对新型界面仿冒欺诈行为检测。进一步的,通过性能评估实验说明本论文所提出的检测方法能够达到99.5%的召回率,并且比已有的仿冒应用检测工具更加有效。最后,将实现的原型系统应用于大规模的应用数据集中,成功检测出传统仿冒应用及新型界面仿冒应用,其中83%的应用为恶意应用。经过本论文的研究发现,应用仿冒欺诈攻击仍然是移动应用生态系统中主要的威胁,本论文所提出的方法不仅能够对传统的应用仿冒欺诈行为进行检测,同时能够有效的检测更加复杂、更有针对性的新型界面仿冒欺诈行为。移动应用发布平台及监管部门应及时更新检测技术,提升对移动仿冒应用的监管能力。第二,针对移动应用原始数据层面出现的新型交友欺诈行为(欺诈交友应用),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启发式规则的欺诈交友应用识别方法,并对其背后的产业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体来说,首先详细分析了欺诈交友应用,通过总结该类应用的特征提出了一种半自动化的欺诈交友应用识别方法。然后,分别基于应用内用户信息、开发者签名、应用评论等数据对识别的欺诈交友应用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相关关联性分析结果说明欺诈交友应用中的大部分用户均是虚假用户,由聊天机器人进行管理。进一步,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欺诈交友应用产业链的商业模型,成员组成包括开发应用的生产者、发布应用的发布者、推广应用的分发网络和受害者。最后,对欺诈交友应用的影响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研究报告对产业链的经济规模进行了评估,发现这些欺诈交友应用可能带来的非法收入为每年2亿美元到20亿美元。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此类新型欺诈行为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给用户带来的财产损失是巨大的,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本论文总结的欺诈交友应用的各层面特征及相关研究结果可以帮助移动应用发布平台及监管部门实现相应的检测方法。第三,针对应用元数据层面出现的新型应用标识仿冒欺诈行为,本论文总结了应用标识仿冒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白名单过滤的标识仿冒应用识别方法,对标识仿冒应用特征及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体来说,首先详细分析了新型应用标识仿冒欺诈行为,通过调查实验研究相关检测工具在标识仿冒应用检测时的缺点和不足。然后,总结了 1 1种应用标识仿冒模型并实现了对应的自动化变形工具,通过对比实验证明了总结的标识仿冒模型的有效性(成功检测出的标识仿冒应用数量是相关检测工具URLCrazy的10倍以上)。进一步的,提出了基于白名单过滤的标识仿冒应用识别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大规模的目标应用中,成功检测出10553个标识仿冒应用(平均每个目标应用有20个标识仿冒应用)。通过对识别的标识仿冒应用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说明超过51%的标识仿冒应用为恶意应用。最后,对此类新型仿冒欺诈行为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发现标识仿冒应用不仅会导致目标应用失去潜在用户(部分标识仿冒应用下载量甚至超过1000万),同时对其品牌形象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标识仿冒欺诈行为已经广泛存在于移动应用生态系统中,相对于传统仿冒应用,此类新型仿冒应用中恶意行为比率更高,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相对更大。也就是说,移动应用发布平台及监管部门需要尽快加强对应用标识仿冒欺诈行为的检测能力。第四,针对应用流行度数据层面出现的新型排名欺诈行为(手赚应用),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启发式规则手赚应用识别方法,并对其特征及引入的其他安全威胁进行了深入分析。具体来说,首先详细分析了手赚应用,通过总结该类应用的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启发式规则的半自动化的手赚应用识别方法,并基于盈利模式提出了手赚应用分类机制,包括内容分享、应用试用、购物返现、挖矿和众包5种类别。然后,通过分别对用户好评和差评进行分析,发现手赚应用不仅帮助其他应用进行排名欺诈,其本身也采用刷评论的方式进行非正常推广,并且用户能够感知到手赚应用引入的其他安全问题和欺诈行为。进一步,从隐私和安全角度对手赚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手赚应用自身引入了很多隐私和安全问题(26%的手赚应用为恶意应用)。最后,对手赚应用内传播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大量恶意应用通过手赚应用进行推广和传播,同时其他类型的内容也引入了其他安全威胁。经过本论文的研究发现,手赚应用的出现,给移动用户通过网络赚钱提供便利的同时,不仅加重了移动应用非正常推广行业乱象,也给用户带来了新的安全威胁。移动应用商店和相关监管部门应该给予手赚应用更多的关注,制定相关规范来帮助界定和约束手赚应用。

黄达文[10](2020)在《两类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空间如今在我们生活中每个方面都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人类生活中许多重要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网络、通信网络、互联网等都属于网络空间中的一部分。然而,网络空间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空间的出现为一些网络攻击提供了平台,一些恶意分子利用网络基础设施来实施网络攻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因此,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网络空间一直受到恶意传播行为的威胁。网络空间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恶意威胁,其中计算机病毒和谣言是两类具有代表性的恶意传播行为。计算机病毒是一种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播的恶意程序,它能够导致被感染的计算机瘫痪或者信息泄露,可以造成巨大的损失。谣言是一种能够通过在线社交网络进行传播的虚假信息,它能够导致社会恐慌、股市震荡等严重后果。为了减少这两类安全威胁给网络空间造成的损失,需要对它们进行深入研究。网络传播动力学是研究传播行为的成熟工具,本文将借助它来研究计算机病毒和谣言这两类网络空间问题。本文的贡献概述如下:(1)引入了病毒和补丁的更新过程,研究了均匀混合的计算机网络上补丁性能评估问题为了控制计算机病毒在网络上的流行,我们必须不断地向网络中注入新的补丁程序。由于有限的通信带宽限制了补丁的注入速率,我们需要评估一个给定的补丁注入速率在抑制计算机病毒传播方面的性能。这一部分里,本文主要研究均匀混合计算机网络的补丁性能评估问题。这一部分提出了一种带有补丁注入机制的病毒-补丁交互模型,理论分析表明该模型具有全局稳定的平衡点。这一结果意味着染毒计算机所占的比例最终将趋近于一个常数值。因此,本文建议将染毒计算机的渐近占比作为相关补丁注入速率的性能度量。本文还研究了不同参数对染毒计算机渐近占比的影响。特别地,本文研究发现对于密集连接的网络,补丁注入机制特别有效。这项工作为了解补丁注入机制的有效性迈出了第一步。(2)分析了网络拓扑对计算机病毒传播的影响,研究了任意拓扑的计算机网络上补丁性能评估问题为了应对不断发展的计算机病毒,必须定期更新反病毒软件。然而,由于网络带宽有限,通常会将新的病毒补丁注入到网络中一部分计算机,然后这些计算机再将补丁转发给其余的计算机。静态补丁策略包括固定的补丁注入速率和固定的补丁转发速率。这一部分里,本文着重于评估具有任意拓扑的计算机网络的静态补丁策略的性能。首先,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自治节点级病毒补丁传播模型来描述静态补丁策略的效果。然后,本文证明了该模型具有全局吸引性,这意味着无论网络的初始期望状态如何,染毒计算机的期望占比都收敛到相同的值。因此,本文建议将染毒节点的渐近期望占比作为静态补丁策略性能的度量。最后,本文研究了一些参数对静态补丁策略性能的影响。本部分的研究结果为抑制恶意软件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指导。(3)分析了外部环境对谣言传播的影响,研究了在线社交网络上谣言控制问题有害谣言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问题。这一部分里,本文致力于利用最优控制方法设计一个高性价比的在线社交网络辟谣方案。由于在线社交网络用户主要通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接收谣言,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影响的个体级谣言传播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衡量了一个辟谣方案的成本效益。接着,本文将原始问题转化为最优控制模型。通过理论分析,证明了该模型的可解性,并给出了该模型的最优性系统。最后,通过大量的计算机实验,证明了所提出的辟谣方案是具有较高性价比的。本文的研究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4)研究了在线社交网络上谣言和辟谣信息之间博弈问题针对某个实体的谣言可以通过在线社交网络(OSN)迅速传播,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这一部分里,本文研究了在造谣者具有策略意识的情形下,如何减轻谣言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基于一个新的谣言传播模型,估计了造谣者的利益以及受害者的损失。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原问题归结为微分博弈论模型。其次,本文导出了求解该模型的系统。通过求解该系统,本文给出了一个动态的辟谣策略。通过大量的对比实验,本文证明了该策略在纳什均衡解概念下是具有较高性价比。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次用微分博弈论来处理这种问题。这项工作为抑制在线社交网络中的谣言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二、几个流行病毒实例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个流行病毒实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多维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研究进展
        1.2.2 国外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基于事理图谱的事件演变研究进展
        1.2.4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知识图谱理论
    2.2 事理图谱理论
    2.3 5W理论
    2.4 演化博弈理论
    2.5 自然语言处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维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基本内容
    3.1 重大突发事件内涵与分类
        3.1.1 重大突发事件内涵
        3.1.2 重大突发事件分类
        3.1.3 重大突发事件特征
    3.2 重大突发事件演变的构成要素及关系
        3.2.1 事件演变的构成要素
        3.2.2 事件构成要素的关联关系
    3.3 多维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
        3.3.1 演变机理内涵
        3.3.2 演变机理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大突发事件的主体行为演变
    4.1 问题描述
    4.2 事件主体的演化博弈分析
        4.2.1 博弈主体分析
        4.2.2 博弈动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4.3 假设与模型构建
        4.3.1 模型假设
        4.3.2 模型构建
        4.3.3 均衡点与稳定性分析
    4.4 模拟仿真分析
        4.4.1 重大突发事件热度影响下的主体行为演化路径
        4.4.2 负面影响持续恶化情景下主体行为演化路径
        4.4.3 政府介入采取奖惩机制情景下主体行为演化路径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演变
    5.1 舆情信息演变概述
        5.1.1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
        5.1.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
    5.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理论模型构建
        5.2.1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构建框架模型
        5.2.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技术架构
    5.3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模式层构建
        5.3.1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本体构建
        5.3.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模式层构建
    5.4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数据层构建
        5.4.1 数据源选取及采集
        5.4.2 数据预处理
    5.5 基于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的舆情演变分析
        5.5.1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的时序演变分析
        5.5.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传播路径结构解析
        5.5.3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知识图谱内容分析
        5.5.4 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评论话题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重大突发事件演变的事理逻辑
    6.1 重大突发事件的事理图谱研究范式
        6.1.1 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内涵
        6.1.2 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构建的逻辑模型
        6.1.3 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的事理挖掘流程
    6.2 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构建
        6.2.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6.2.2 事理图谱构建流程
    6.3 重大突发事件抽象事理图谱构建
        6.3.1 事件泛化
        6.3.2 公共卫生事件抽象事理图谱
        6.3.3 事件知识存储
    6.4 重大突发事件演变的事理逻辑分析
        6.4.1 因果事件提取
        6.4.2 事件的因果逻辑知识分析
        6.4.3 事件演变的传导路径挖掘
        6.4.4 事件演变的动因剖析
    6.5 重大突发事件的动态演变
        6.5.1 事件演变的动力学流图构建
        6.5.2 仿真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事件演变机理的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7.1 基于事件演变机理的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概述
        7.1.1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时代背景
        7.1.2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目标
        7.1.3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特征
    7.2 基于事件演变机理的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思路及过程
        7.2.1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思路
        7.2.2 重大突发事件应对过程
    7.3 重大突发事件主体管理策略
        7.3.1 重大突发事件的参与用户管理
        7.3.2 重大突发事件的传播平台管理
        7.3.3 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府管理
    7.4 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治理研究
        7.4.1 事件舆情信息治理问题的提出
        7.4.2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治理对策
    7.5 重大突发事件管控模型构建
        7.5.1 重大突发事件管控的重大意义
        7.5.2 重大突发事件管控面临的挑战
        7.5.3 重大突发事件的管控模型
        7.5.4 重大突发事件管控模型功能
    7.6 本章小节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建模与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染病的历史
        1.1.2 新冠肺炎
    1.2 文献综述
        1.2.1 传染病模型研究历史
        1.2.2 新冠肺炎研究情况
    1.3 研究内容
    1.4 基础知识
        1.4.1 SIR模型
        1.4.2 量纲分析与尺度化
        1.4.3 级数法扰动理论
第二章 IECR模型建立与尺度化分析
    2.1 IECR模型建立
    2.2 尺度化分析及近似解
        2.2.1 尺度化
        2.2.2 近似解
        2.2.3 近似解与数值解比较
    2.3 实例分析
        2.3.1 疫情分析与数据选取
        2.3.2 模型准备与拟合方法
        2.3.3 结果与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模型相轨线分析及实例分析
    3.1 模型性质与分析
        3.1.1 爆发型
        3.1.2 控制型与反弹型
        3.1.3 关于爆发一段时间后采取措施的讨论
    3.2 实例分析
        3.2.1 疫情分析与数据选取
        3.2.2 模型准备与拟合方法
        3.2.3 IECR拟合
    3.3 SIR拟合与分析
        3.3.1 累计确诊患者拟合结果
        3.3.2 新增确诊拟合结果
        3.3.3 讨论
    3.4 SIR模型与IECR模型拟合结果比较
        3.4.1 适用条件
        3.4.2 优劣性
    3.5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登革热传播动力学模型与卡尔曼滤波耦合算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汇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登革热预警的必要性
    1.2 传染病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1.3 集合校正卡尔曼滤波(EAKF)与仓室模型的耦合
第二章 登革热流行和暴发动态实时预测方法建立
    2.1 登革热传播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2.2 EAKF算法的原理
    2.3 仓室模型-EAKF耦合算法的原理
    2.4 SIR-EAKF模型的改进算法
    2.5 小结
第三章 SIR-EAKF改进算法应用于登革热流行和暴发预测
    3.1 本文的研究实例数据
    3.2 仿真实验确定初始参数范围及验证SIR-EAKF改进算法
    3.3 基于SIR-EAKF改进算法的稳定性验证
    3.4 基于SIR-EAKF改进模型的实例数据验证
    3.5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研究的意义和总结
    4.2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特色
    4.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图和附表
    附录二 综述 传染病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录四 参数汇表
    附录五 个人简历
致谢

(4)《纽约时报》新冠疫情系列报道的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项目实施过程
    2.1 文本分析
        2.1.1 源文文本内容简介
        2.1.2 源文文本特点分析
    2.2 译前准备
        2.2.1 制定翻译实践流程
        2.2.2 搜集平行文本及建立术语表
        2.2.3 选择辅助翻译工具
    2.3 译中过程
    2.4 译后工作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新闻标题翻译
    3.2 词汇翻译
        3.2.1 专业术语
        3.2.2 专有名词
        3.2.3 缩略词
    3.3 句子翻译
        3.3.1 长句
        3.3.2 省略句
        3.3.3 被动句
    3.4 新闻语篇翻译
        3.4.1 语篇的衔接
        3.4.2 语篇的连贯
第四章 结语
    4.1 主要收获
    4.2 不足之处
    4.3 今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趋势
        (二)早期的医学博物馆馆藏研究推动了人文自然科学发展
        (三)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概况
        (四)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五)艺术和医学的交融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传播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构架
第一章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西方医学和医学史的记录和传承
        (一)史前医学时期
        (二)远古文明中的医学时期
        (三)古希腊医学时期
        (四、五、六)古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时期
        (七)近现代医学时期
        (八)后现代医学时代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一、早期西方医学博物馆
        二、大众人体解剖博物馆
        三、卫生博物馆与健康博物馆
        四、医学相关专科博物馆
        五、西方医学史和医学博物馆沿革的历史时间轴
    第三节 欧美医学博物馆的现状和困境
        一、博物馆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二、欧美医学博物馆现状
        三、欧美医学博物馆困境成因分析
        四、欧美医学博物馆发展状况对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第四节 欧美博物馆与其瘟疫主题展
        一、20 世纪流行传染性疾病的主题教育展与其博物馆
        二、古老的黑死病与亚姆村瘟疫博物馆的建立
        三、其它博物馆的瘟疫教育展
第二章 艺术和医学的共同演绎
    第一节 对人体的研究是艺术与医学的永恒话题
        一、艺术与医学的交融与萌芽:人体
        二、艺术与医学的交汇与探究:人体解剖学
        三、人体艺术的西方具象写实与东方抽象写意
    第二节 世界名画里的人体和医学
        一、名画中人物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二、名画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身体疾病
        三、名画里反映的医护病患关系
        四、名画里记录着医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五、名画里记录的瘟疫
    第三节 人体疾病和心理健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身疾心病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二、疾病对艺术创作影响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艺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博物馆处方与艺术治疗
        一、博物馆处方和博物馆治疗
        二、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古老治疗工具
        三、艺术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四、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五、艺术博物馆艺术治疗的有效性评估
    第五节 艺术在医院和临床医学的应用
        一、艺术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
        二、艺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三、医院空间环境的艺术化:绘画、雕塑、色彩和绿化等的治疗效果
    第六节 生物医学艺术:艺术与医学融合的新趋势
        一、欧美生物艺术的萌芽时期
        二、欧美生物艺术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路径
    第一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第二节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重要手段:高新科技的应用
        一、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内涵
        二、医学博物馆的艺术化离不开科技化
    第三节 人体和医学展品的标本固定和保存的艺术化
        一、制成木乃伊(Mummification)
        二、蜜渍法(Mellification)
        三、古代防腐剂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法(Formalin fixation)
        四、现代防腐剂:化学和物理方法综合使用(Embalming)
        五、人体冷冻(Cryogenics)
        六、塑化技术保存人体标本(Plastination)
    第四节 电子科技发展衍生人体艺术品:数字人体和数字解剖标本
        一、人体生物医学标本的数字化
        二、数码人体:电脑合成的三维人体
        三、人体虚拟尸体解剖
        四、3D-打印的人体器官标本
        五、医学数字产品和数字艺术品
        六、生物医学艺术作品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艺术科技化
        一、围绕展品医学内涵和展览主题,强调知识性并突出审美感
        二、展陈空间中的科技、医学和艺术的融合
        三、应用数字医学标本和增强现实及虚拟空间:创造艺术化的虚拟场景
        四、虚拟艺术的传播作用与意义
    第六节 未来科技化的医学博物馆的表征
        一、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览
        二、虚拟医学博物馆
        三、博物馆的人工智能和医学智能博物馆
    第七节 人体艺术标本和生物艺术品之伦理问题
        一、东西方的生死观的讨论
        二、海根斯塑化人体艺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生物医学艺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第四章 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及公众教育
    第一节 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与博物馆教育改革
        一、当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挑战
        二、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和学习网格模式
        三、后真相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公信力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
        一、传授医学知识是医生的重要职责
        二、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教学的重要课堂
        三、人体解剖也是早期艺术家的专业课
        四、医学博物馆专业教育的现状
    第三节 西方医学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一、早期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二、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公众卫生健康教育普及
        三、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内容
        四、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第四节 医学博物馆不可替代的的公众教育特色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医学博物馆和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差别
        二、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问题
        三、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意义
    第六节 现代医学健康公众教育有关主题展的实例解析
        一、心脏主题展
        二、大脑主题展
        三、人体解剖生理的公众教育:玻璃人和透明人人体模型
        四、灵活机动的博物馆公众教育:微型主题展
        五、人体生物科学技术内容主题展
第五章 拓展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
    第一节 消失的边界: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与边界拓容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创生
        二、当代艺术和博物馆的公共性
        三、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当代医学博物馆公共性应有的审美表征
        一、生物艺术品和新标本艺术赋予新的审美特征
        二、艺术再造医学博物馆现代展陈语境
        三、艺术融入医学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
        四、医学和艺术并行:医学艺术混合展
        五、医学和艺术的融合:医学专家和艺术家合作
    第三节 医学美术在传播医学知识和拓展公共性上的作用
        一、医学美术的传播力:一图胜过千百字
        二、医学插图展现艺术家和医学的完美融汇
        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表现人体医学的科学细节
        四、医学三维动画展示生命和疾病的机制
    第四节 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用普惠美学思想指导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建设
        二、医学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多学科专业的培训
        三、数字时代展陈设计中文化再生产的新模式
        四、建构新型博物馆教育模式与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传播
        五、医学博物馆需融合市场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运营模式
    第五节 解析公共性的典型案例:惠康医学博物馆
        一、惠康信托基金会和惠康典藏博物馆
        二、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一:公众参与共建文化民主
        三、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二:当代艺术融合医学艺术
        四、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三:分享主义与资源共享
        五、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四:公共性和精英性共存
第六章 走向未来的大医学艺术博物馆
    第一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的界定与意义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溯源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三、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多元化的特点
    第二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的文化空间生产
        一、增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机制
        三、加强医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性的审美表征
    第三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线上线下的运作机制
        一、线上大医学博物馆的运作机制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三、医学健康普及的不仅是医学科学也是社会文化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社区文化健康与福祉联盟
    第四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建设的(SWOT)可行性分析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OT)主要是对环境和时势的分析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是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评估
        三、博物馆企业家在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与职能
    第五节 构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策略
        一、打造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品牌
        二、寻求艺术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三、寻求医学专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与医学机构及博物馆的合作
        五、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主题展要围绕公众关心的健康话题
        六、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社教部门的规划要反映新时代的述求
        七、大医学艺术博物馆要应用在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管理思维
        八、大医学艺术博物馆需要寻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国际合作
结束语
附录一 、欧美十大医学博物馆
附录二、图版索引(按前后顺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后记与致谢
附件

(6)基于社交网络热点事件库的流行度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挑战
    1.3 本文的工作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2 研究成果
        1.3.3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大数据处理与应用
        2.1.1 大数据的特征
        2.1.2 大数据生命周期
    2.2 社交网络数据分析应用
        2.2.1 数据模型
        2.2.2 数据应用系统
    2.3 社交网络信息传播
        2.3.1 网络信息传播影响因素
        2.3.2 网络用户行为
    2.4 流行度分析
        2.4.1 流行度演化
        2.4.2 流行度预测
    2.5 本章小结
3 面向流行度分析与预测的社交网络热点事件库模型
    3.1 问题描述
    3.2 数学符号
    3.3 社交网络大数据的多维特征分析
        3.3.1 数据类型特征
        3.3.2 内容特征
        3.3.3 事件要素特征
    3.4 社交网络数据模型
        3.4.1 主要实体与属性
        3.4.2 热点事件库数据约束
        3.4.3 约束检查与数据查询基础操作
    3.5 基于社交网络热点事件库的时间序列提取方法
    3.6 实验与讨论
        3.6.1 数据集与实验设置
        3.6.2 约束检查实验
        3.6.3 基于热点事件库的时间序列提取实验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社交网络主题标签的流行度高峰期预测
    4.1 问题描述
    4.2 相关定义
        4.2.1 流行度相关定义
        4.2.2 数学符号
    4.3 流行度演化研究
        4.3.1 主题标签流行度特征
        4.3.2 流行度演化规律
    4.4 流行度高峰期预测
        4.4.1 嵌入表示
        4.4.2 内部注意力和相互注意力机制
        4.4.3 高峰期预测
    4.5 实验与讨论
        4.5.1 预测评估
        4.5.2 典型预测方法
        4.5.3 比较说明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社交网络事件库多因素耦合的流行度预测
    5.1 问题描述
    5.2 相关定义
        5.2.1 事件
        5.2.2 事件库实例的构建
        5.2.3 数学符号
    5.3 事件流行度预测
        5.3.1 事件流行度因素分析
        5.3.2 基于事件库的多因素指标获取
        5.3.3 多因素分组嵌入
        5.3.4 多因素耦合的流行度预测
    5.4 实验与讨论
        5.4.1 实验数据集选取
        5.4.2 实验方案设计
        5.4.3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流行度分析预测平台实现及应用
    6.1 平台架构
    6.2 平台实现
        6.2.1 采集层
        6.2.2 存储层
        6.2.3 应用层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课改下的背景
        1.1.2 当前社会的需求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国外研究概况
        1.4.2 国内研究概况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2.1.2 校本教材与“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2.2.3 校本课程开发的情景模式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法
        2.3.2 问卷调查法
        2.3.3 访谈法
        2.3.4 实验法
        2.3.5 行动研究法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开发与设计分析
    3.1 环境分析
        3.1.1 学校外部环境分析
        3.1.2 学校内部环境分析
    3.2 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3.2.1 问卷的设计
        3.2.2 问卷的发放
        3.2.3 结果分析
    3.3 课程目标的设计
        3.3.1 课程目标的来源
        3.3.2 “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课程目标的设计
    3.4 教材内容的设计
        3.4.1 教材内容的来源
        3.4.2 教材内容的选择原则
        3.4.3 教材内容的组织原则
        3.4.4 基于高中新课标《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第四章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教学实施
    4.1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教学实施方案
        4.1.1 实施对象
        4.1.2 实施时间
        4.1.3 实施过程
    4.2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教学实施原则
        4.2.1 学生发展性原则
        4.2.2 理论联系实践原则
        4.2.3 教材生活化原则
    4.3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教学方法的选择
        4.3.1 讲授法
        4.3.2 专题讲座法
        4.3.3 直观演示法
        4.3.4 情境教学法
        4.3.5 案例教学法
        4.3.6 讨论法
        4.3.7 参观法
        4.3.8 活动教学法
    4.4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教学实施案例
        4.4.1 案例一:《传染病的流行》
        4.4.2 案例二:《狂犬病》
        4.4.3 案例三:《结核病(讲座)》
        4.4.4 案例四:《校园高发性传染病的宣传活动》
第五章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评价及教学评价
    5.1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评价及教学评价目的
    5.2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评价及教学评价维度
        5.2.1 评审教师对校本教材的评价
        5.2.2 课堂教学评价
        5.2.3 学生学业评价
    5.3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评价及教学评价结果
        5.3.1 评审教师对校本教材的评价结果
        5.3.2 课堂教学评价结果
        5.3.3 学生学业评价结果
第六章 讨论
    6.1 校本教材对学生的发展要有积极影响
        6.1.1 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6.1.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6.1.3 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2 教材内容的组织应综合考虑
    6.3 评价方式的选择要多样化
    6.4 对教师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7.1 结论
        7.1.1 学生的发展
        7.1.2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7.2 建议
    7.3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课程学生调查问卷(高中生版)
    附录 B 传染病与防控知识了解情况调查问卷(大学生版)
    附录 C “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内容(部分)
    附录 D “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本身评价表
    附录 E 评审教师的教材评语
    附录 F “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课堂教学评价表
    附录 G 实验班前测试卷
    附录 H 实验班后测试卷
    附录 I “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学生表现评价表
    附录 J 学生访谈记录
    附录 K 学生回访记录
    附录 L 课堂教学剪影
后记
致谢

(9)面向移动应用生态系统的新型欺诈行为分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
    1.4 论文贡献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移动应用生态系统欺诈行为概述
    2.1 移动应用生态系统欺诈行为
        2.1.1 移动应用生态系统欺诈行为类型
        2.1.2 移动应用生态系统欺诈行为相关标准与规范
    2.2 移动应用生态系统欺诈行为分析及研究现状
        2.2.1 应用原始数据层面欺诈行为研究现状
        2.2.2 应用元数据层面欺诈行为研究现状
        2.2.3 应用流行度数据层面欺诈行为研究现状
    2.3 移动应用生态系统中欺诈行为分析技术
        2.3.1 移动应用数据提取技术
        2.3.2 移动应用第三方库识别技术
        2.3.3 移动应用相似度比对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界面仿冒欺诈行为分析
    3.1 引言
        3.1.1 相关研究工作
        3.1.2 研究内容
    3.2 预备知识
    3.3 方法概述
    3.4 界面仿冒欺诈行为检测
        3.4.1 界面控件信息提取
        3.4.2 界面结构特征提取
        3.4.3 应用相似度比对
    3.5 实验与结果分析
        3.5.1 数据集
        3.5.2 性能评估
        3.5.3 主流应用市场仿冒欺诈行为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交友欺诈行为分析及产业链研究
    4.1 引言
        4.1.1 相关研究工作
        4.1.2 新型交友欺诈行为
        4.1.3 研究内容
    4.2 欺诈交友应用识别
    4.3 欺诈交友应用特征分析
        4.3.1 用户信息请求协议分析
        4.3.2 虚假用户分析
        4.3.3 交互模式分析
    4.4 欺诈交友应用分发网络
        4.4.1 移动应用市场
        4.4.2 广告网络
    4.5 商业模型研究
    4.6 用户影响评估
        4.6.1 受害者数量评估
        4.6.2 产业链价值评估
        4.6.3 VirusTotal检测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应用标识仿冒欺诈行为分析
    5.1 引言
        5.1.1 相关研究工作
        5.1.2 新型应用标识仿冒欺诈行为
        5.1.3 研究内容
    5.2 调查实验
        5.2.1 实验方法
        5.2.2 实验结果
    5.3 标识仿冒应用检测
        5.3.1 标识仿冒模型
        5.3.2 标识仿冒应用检测方法
    5.4 标识仿冒应用特征分析
        5.4.1 标识仿冒应用分布
        5.4.2 标识仿冒应用与应用流行度关系
        5.4.3 标识仿冒应用安全性分析
        5.4.4 实例研究
    5.5 用户影响评估
        5.5.1 应用商店分布情况分析
        5.5.2 下载量影响分析
        5.5.3 商店监管效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型排名欺诈行为-手赚应用分析
    6.1 引言
        6.1.1 相关研究工作
        6.1.2 新型排名欺诈行为
        6.1.3 研究内容
    6.2 手赚应用识别与分类
        6.2.1 手赚应用识别方法
        6.2.2 手赚应用分类
    6.3 手赚应用评论分析
        6.3.1 排名欺诈分析
        6.3.2 用户抱怨原因分析
    6.4 手赚应用安全性分析
        6.4.1 权限分析
        6.4.2 第三方服务分析
        6.4.3 恶意软件分析
    6.5 手赚应用内容分析
        6.5.1 内容一致性分析
        6.5.2 推广应用安全性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成果应用
        7.1.1 移动应用生态系统新型欺诈行为分析平台
        7.1.2 应用案例
    7.2 论文工作总结
    7.3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10)两类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网络传播概论
        1.1.1 复杂系统与网络科学
        1.1.2 网络上的传播现象及其研究
    1.2 网络空间安全概论
        1.2.1 网络空间及其安全
        1.2.2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及其控制策略
        1.2.3 谣言的传播及其控制策略
        1.2.4 研究内容的关联性
    1.3 本文主要贡献和结构安排
2 预备知识
    2.1 微分动力系统理论基础
    2.2 最优控制理论简介
    2.3 微分博弈理论简介
3 均匀混合的计算机网络上补丁性能问题的研究
    3.1 引言
        3.1.1 场景描述
        3.1.2 本章贡献
    3.2 相关工作概述
    3.3 问题的建模与分析
        3.3.1 基本术语和符号
        3.3.2 模型的描述
        3.3.3 模型的动力学性质分析
    3.4 数值实例
    3.5 参数讨论
    3.6 本章小结
4 任意拓扑的计算机网络上补丁性能问题的研究
    4.1 引言
        4.1.1 场景描述
        4.1.2 本章贡献
    4.2 相关工作概述
    4.3 问题的建模与分析
        4.3.1 基本术语和符号
        4.3.2 模型的描述
        4.3.3 模型的动力学性质分析
    4.4 数值实例
    4.5 参数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在线社交网络上谣言控制问题的研究
    5.1 引言
        5.1.1 场景描述
        5.1.2 本章贡献
    5.2 相关工作概述
    5.3 谣言控制问题的建模与求解
        5.3.1 基本术语和符号
        5.3.2 谣言最优控制问题的建模
        5.3.3 最优控制问题的求解
    5.4 数值实例
    5.5 本章小结
6 在线社交网络上谣言和辟谣信息之间博弈问题的研究
    6.1 引言
        6.1.1 场景描述
        6.1.2 本章贡献
    6.2 相关工作概述
    6.3 谣言和辟谣信息博弈问题的建模与求解
        6.3.1 基本术语和符号
        6.3.2 谣言和辟谣信息博弈问题的建模
        6.3.3 博弈问题的求解
    6.4 数值实例
        6.4.1 纳什系统的求解
        6.4.2 策略对的效益评估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总结
    7.2 后续研究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交流情况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几个流行病毒实例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维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及应对策略研究[D]. 刘雅姝. 吉林大学, 2021(01)
  • [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建模与理论分析[D]. 袁应象. 山东大学, 2021(12)
  • [3]登革热传播动力学模型与卡尔曼滤波耦合算法研究及应用[D]. 陈煜亮. 汕头大学, 2021(02)
  • [4]《纽约时报》新冠疫情系列报道的汉译实践报告[D]. 黄靓旻.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D].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基于社交网络热点事件库的流行度预测研究[D]. 于海.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D]. 张斌斌. 广州大学, 2020(02)
  • [9]面向移动应用生态系统的新型欺诈行为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 胡阳雨.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10]两类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研究[D]. 黄达文. 重庆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几种流行病毒实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