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强省建设和广东钢铁工业

经济强省建设和广东钢铁工业

一、建设经济强省与广东钢铁工业(论文文献综述)

黄灵海[1](2020)在《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是开放的世纪,也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推进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大局和对外开放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着,已经日益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潜力、最大空间、最大动能。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北海市视察时首次提出要“打造好向海经济”,“写好新世纪海上丝路新篇章”。在全球海洋竞争日趋激烈、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逐步走深走实、海洋经济在国内经济地位日益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总体布局、新发展理念成为新战略指引的大背景下,本文在国内外向海经济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绿色发展理论,依据相关统计数据,利用相关工具模型,对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向海经济研究,在实践上为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首先,根据当前国内外关于向海经济概念的研究和讨论,结合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生态补偿、循环经济、海陆统筹、高质量发展等绿色发展相关理论,本文将向海经济的概念界定为:以陆域经济为基础、以海洋经济为依托、以海陆经济协调发展为特征的开放型经济新模式。将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界定为:向海经济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以沿海地区海陆空间为空间载体,以“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沿海陆域经济绿色发展”“海陆经济协调发展”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其次,为及时掌握当前国内外向海经济发展动态,为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向海经济绿色发展模式与政策。国际方面,基于地域分布平衡和国家体制差别的考虑,主要以美国、日本、欧盟为典型,分别对其向海经济发展经验进行概述,得出“注重海洋战略引领”“注重海洋科技创新”“注重完善海洋法律体系”“注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四条经验启示。国内方面,主要以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是否纳入国家战略为依据,将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天津5个省市列为中国沿海先进地区,并分别从“注重发挥组织领导”“强化海洋顶层谋划”“完善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海洋科技协同创新”“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进行总结。再次,基于本文对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的界定,重点运用DEA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等评价模型,分别从“海洋经济绿色发展”“陆域经济绿色发展”“海陆经济协调发展”三个方面构建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07~2016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等公开文献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方面,在不考虑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的情况下,2006~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效率有稳步提高的趋势,平均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效率值由2006年的1.78增加到2015年的2.40,年均提高0.62%。与此同时,2006~2015年中国沿海地区各省份之间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效率的差距波动较大,且差距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说明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在整体上并不均衡。在陆域经济绿色发展方面,2006~2015年中国沿海地区陆域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状况大致符合上海、广东、山东、天津、浙江、江苏、福建、辽宁、河北、广西、海南的排列顺序,基本与中国沿海地区各省份总体经济实力呈正向相关,且省份均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在海陆经济协调发展方面,2006~2015年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系统对陆域经济发展的助推效应总体偏低,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变化幅度不明显;海陆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在2008年有所下降,之后又呈缓慢上升趋势,且省际差异逐步缩小,总体向协调范围转变,但进程极为缓慢;2013、2014年中国沿海地区海陆经济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表现出集聚分布特征,其他年份在空间上基本表现出离散分布特征;海陆经济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负自相关特征,从离散分布状态向集聚分布状态转变。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当前中国向海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短板进行总体判断,在认真借鉴国内外向海经济绿色发展模式与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重点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就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提出“坚持以陆海统筹为战略引领”“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扎实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六条政策建议,为中国沿海地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并对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研究提出下一步展望。从总体上看,本文研究创新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理论上。本文在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首次构建了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提出了以“海洋经济绿色发展”“陆域经济绿色发展”“海陆经济协调发展”为特征的向海经济绿色发展模式。二是方法上。本文基于绿色发展的特征,分别使用DEA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等评价模型,多角度对“海洋经济绿色发展”“陆域经济绿色发展”“海陆经济协调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实证研究的准确度。三是实践上。本文根据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实证研究结果,在借鉴国内外向海经济发展绿色发展模式与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重点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就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中国沿海地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吴敏洁[2](2019)在《低碳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 ——基于生产率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低碳发展是全球气候变暖压力下环境生态系统对制造业提出的要求,也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文的研究基于低碳化发展背景,将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因素纳入制造业生产效率系统,采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为制造业低碳发展的表征指标,以中国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和30个省(直辖市)为观察对象,以2001-2016年中国制造业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因素分解、面板数据回归、数据包络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制造业低碳化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化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有:首先对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进行经验总结,然后回顾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提出发展方向,剖析制造业节能减排状况,并与相关国家进行对比。本文重点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和空间结构优化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了它们对我国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影响、相关关键变量对低碳发展的作用程度和作用方向。首先,应对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问题,英、美、德、日本发达国家殊途同归,寻求低碳发展,为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启示:制造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有规律可循,可以通过能源结构优化、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空间结构优化等方式有效解决,污染并不一定是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发达国家“去工业化“——“再工业化”的发展反思,为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警示,产业发展中一味寻求高度化,易导致产业空心化,产业高度化应以产业合理化为基础;欧美国家经过前期的治理积累,基本实现了经济与环境脱钩,再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考验。其次,中国制造业取得辉煌成就、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同时,能源效率、能源结构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节能减排压力日增。本文采用帕雷托分析发现,制造业节能减排集中在少数关键产业和区域,进一步因素分解和面板数据回归显示,能源强度改善对节能减排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短期内无法抵消增长的正向促进,这就要求制造业部门应当更多选择优质能源,增加对电力等高质量能源的使用,由于能源结构变动的刚性,短期内,单纯依靠能源结构的优化,节能减排空间有限。接着,依据上述分析和逻辑思路,本文重点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和空间结构优化三个方面展开探讨,采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指数测算了中国制造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构建了R&D、FDI、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集聚等关键变量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第一,我国2001-2016期间制造业部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0.97%,东部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最高,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各区域最低,粗放式发展下,中西部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未见明显改善,产出不足限制了中西部产出效率的提高;由于R&D投入的边际收益递减、创新系统失灵以及“技术依赖”下形成的低端锁定,R&D、FDI和出口抑制了东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摆脱低端锁定的依赖路径成为东部制造业的当务之急,不同于东部,出口显着促进了中西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R&D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同现显着正向影响,而出口导向的FDI成为推动中西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动力。第二,全球进入“次贷”、“欧债”等后危机时代以来,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对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方向造成了一定影响;产业结构高度化(高技术产业比重增加)显着促进制造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R&D强化了产业结构高度化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FDI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产业结构“非清洁化”方向发展(能源密集型产业比重的增加)显着抑制了制造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R&D作用下,能源密集型产业份额增加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抑制作用增强,回弹效应显着,而FDI技术溢出有助于减轻能源密集型产业份额增加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负面影响。第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在我国东部区域集聚,并呈现强化趋势,但集聚程度较低,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集聚在南部沿海,由于拥挤成本影响,一些产业出现向中部和西部转移态势,以污染密集为代表的低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板块,集聚强度呈现减弱,集聚促进了制造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由于行业异质性,集聚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次,但对低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集聚存在显着负向影响,印证了“污染避难所假说”。基于上述分析和有关结论,论文从节能降耗、技术创新和结构优化三个层面提出了我国制造业低碳发展的政策性建议。另外,近年来,智能制造浪潮兴起,云计算、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成熟为人工智能环境搭建提供了工具,也为制造业低碳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智能制造对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影响将成为本文今后研究的新课题。

方楚辉[3](2018)在《福建省绿色制造驱动因素及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制造业多项指标名列世界首位。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且发展中以大量的资源消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代价。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对中国制造业的粗放发展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强约束,影响着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今,福建省制造业同样面临着资源与环境压力与日俱增、综合能耗居高不下、利润水平低位徘徊的现实窘境,亟待构建“生产方式清洁、资源利用高效、技术含量密集”为特征的现代绿色制造体系。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福建省绿色制造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筛选识别,找到影响绿色制造发展的关键因子,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推进福建省绿色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网络层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福建省绿色制造发展的驱动因素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加快福建省绿色制造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首先,在对国内外研究文献和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绿色制造相关概念及其特征进行阐释。其次,就福建省绿色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产业生命周期、存在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梳理分析。接着,通过对文献的解析,提炼出16个影响绿色制造发展的驱动因素,并将其归集为制度驱动、经济驱动、组织驱动和社会驱动四个元素集。随后,采用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法,借助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对16个驱动因素进行筛选排序,得到驱动福建省绿色制造业发展的六个关键因素。最后,在前文的基础上,构建以顶层设计政策为统领、经济驱动和创新驱动政策相互协同、保障政策兜底、顶层设计政策与子系统良性互动的政策体系,从而为全面推进福建省绿色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分析依据和决策参考。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4](2016)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重点产业2016年度行动计划的通知》文中提出豫政办[2016]24号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制定的《河南省重点产业2016年度行动计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河南省重点产业2016年度行动计划》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食品工业、能源原材料工业转型发展、医药产业、节能环保装备、消费品工业等8个重点产业,制定了10个年度行动计划,分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2016年度行动计划》《电子信息产业2016年度行动计划》《食品工业2016年度行动计划》《汽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杨明,董观志,郁芳,张临红,郭明珠[5](2014)在《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总体布局战略研究》文中认为2013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23万亿元,同比增长11.7%,比全省生产总值增幅高3.2个百分点,连续19年居全国首位;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达2150亿元,同比增长8.4%,水产品总产量809万吨、总产值101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3%和7.3%;水产品出口额33亿美元,同比增长22.2%;渔民人均年纯收入1.23万元,同比增长10%。上述数据从总体上表明:过去19年,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多个五年计划或规划是成功的。本报告将从回顾及

王忠宏,石光[6](2014)在《关于加快河北建设经济强省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河北是经济大省,工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地理位置优越。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经济发展迅速,但面临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约束、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抓住"十二五"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改善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拉动内需、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开放程度,是河北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同时还应妥善处理好增长与转型、发展与民生、政府与市场三大关系,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本文通过河北与江苏、山东、广东、浙江等省经济指标比较,希望能够对河北建设经济强省有所启示。

孙可奇[7](2012)在《基于动态均衡理论的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首先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包括均衡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区域经济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即知识经济时代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思想。其次,介绍了改革开放30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阐述了改革开放30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最后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第三,从苏、沪、浙、粤、京、津几个较发达的省市入手,运用偏离份额分析等数量方法,选取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有关指标,对山东及以上省市的产业发展状况及竞争力作了详尽的对比研究,为后面山东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有关战略的提出作了铺垫。第四,从省内17个地市的对比出发,运用基尼系数、相对变异系数和泰尔系数等数量方法,选取山东17个地市30年的人均GDP统计数据作为指标,对山东30年来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得出山东省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后面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关战略的提出作了铺垫。第五,对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进行对比,从影响城市群发展的内部功能出发,对各大城市群的特点做了归纳,为以城市群作为空间载体的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构建做了铺垫。第六,依据前面详细的分析论证,构建了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四大战略,即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发展战略、鲁南经济带科学跨越发展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特色发展战略,以及适合各大区域发展特点的子战略,形成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战略体系。最后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总结和展望。论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第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当前山东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加速期、信息化融合期、市场化完善期、国际化拓展期的崭新阶段,理应对以往山东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进行转型。所以对山东新的历史时期进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指导意义,其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二,本文基本上是根据山东30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目前比较综合的计量经济模型,从时间跨度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是改革开放30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总结,可以为政府、企业家或者学者提供参考,其研究价值和分析过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三,构建了四大战略和十几个子战略的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战略体系,提出了不同于以往其他学者的一些新思路和新建议,既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又符合山东省情,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高娓[8](2012)在《突破结构瓶颈 建设工业强省——河北省工业结构调整优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工业结构调整优化,是当前河北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和主线,是提升河北竞争力、建设工业强省的关键。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省工业规模和效益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工业结构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特别是近年来,结构调整步伐有所加快。但是工业结构深层次矛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层次低级化、产品结构低端化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结构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工

和大水,高娓,韩红[9](2010)在《提升工业产业竞争力如何着力——工业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研究及思路建议》文中认为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是当前乃至"十二五"时期河北经济工作的主题。工业产业竞争力是整体产业竞争力的核心,也是建设经济强省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本研究报告运用系统科学理论,通过建立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深入剖析河北工业产业竞争力状况、缺失点和矛盾链,从而提出提升竞争力的发展思路、路径选择及措施建议。一、构建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吴健鹏[10](2008)在《广东省海洋产业发展的结构分析与策略探讨》文中认为随着世界人口增长、陆地资源短缺和陆域开发空间日益缩小,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将成为21世纪缓解全球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广东是海洋经济大省,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毗邻港澳台的区位优势,实力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规模较大的海洋经济实力与门类齐全的海洋产业体系等先发优势,具备向海洋经济强省跨越的基础和条件。本文以广东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探讨广东如何实现由海洋经济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跨越的战略性转变。文章首先对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阐析,奠定全文论述的理论基础。接着文章分三部分层层深入,对广东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结构作全面分析:先从海洋资源、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产业结构和海洋经济区域布局等对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作一般分析;再从实证角度对广东海洋产业结构作静态分析、动态分析与效益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确定海洋主导产业,区位熵分析确定海洋优势产业:最后从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与产业地位、海洋科技竞争力及地区差距变动等对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竞争力作省际比较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广东发展海洋经济具备海洋资源丰富、发展基础雄厚和先发优势明显等基础与优势,同时面临海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科技实力偏低、区域发展不平衡、海洋资源环境恶化、国内竞争激烈等问题与挑战,进而提出新形势下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应对策略与保障措施。

二、建设经济强省与广东钢铁工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经济强省与广东钢铁工业(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研究理论与评价模型
    2.1 向海经济相关理论
        2.1.1 向海经济概念的讨论
        2.1.2 向海经济概念的界定
    2.2 绿色发展相关理论
        2.2.1 绿色发展的基本概念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循环经济理论
        2.2.4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2.2.5 生态补偿理论
        2.2.6 陆海统筹理论
        2.2.7 高质量发展理论
    2.3 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相关评价模型
        2.3.1 基于DEA的绿色发展评价模型
        2.3.2 基于耦合协调度与空间自相关的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第三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3.1 海洋经济绿色发展评价综述
        3.1.1 海洋经济效率方面的研究
        3.1.2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
        3.1.3 海洋经济绿色效率方面的研究
        3.1.4 海洋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选择方面的研究
    3.2 陆域经济绿色发展评价综述
        3.2.1 关于海岸带生态问题的研究
        3.2.2 关于沿海经济带发展问题的研究
    3.3 海陆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综述
        3.3.1 海洋经济对沿海区域经济、陆域经济的影响研究
        3.3.2 海陆之间生产要素流动研究
        3.3.3 海陆关系形成动因阐释研究
        3.3.4 海陆经济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3.5 海陆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研究
        3.3.6 海陆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第四章 国内外向海经济绿色发展模式与政策
    4.1 国外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的模式与政策
        4.1.1 美国:强化海洋战略引领
        4.1.2 日本:以海立国
        4.1.3 欧盟:积极培育蓝色经济增长极
        4.1.4 经验与启示
    4.2 国内先进省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的模式与政策
        4.2.1 注重发挥组织领导
        4.2.2 强化海洋顶层谋划
        4.2.3 完善海洋管理体制机制
        4.2.4 加强海洋科技协同创新
        4.2.5 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第五章 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5.1.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一般原则
        5.1.2 DEA对指标选择的要求
    5.2 海洋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3 陆域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具体原则
        5.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3.3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5.4 海陆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4.1 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
        5.4.2 评价指标选择的要求
        5.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4.4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第六章 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实证研究
    6.1 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指标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6.1.1 海洋捕捞产量
        6.1.2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6.1.3 港口货物吞吐量
        6.1.4 工业废水排放量
        6.1.5 R&D经费支出
        6.1.6 固定资产投入
        6.1.7 运输路线长度
        6.1.8 涉海就业人数
        6.1.9 地区GDP
        6.1.10 人均GDP
        6.1.11 海洋生产总值
        6.1.12 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GDP比重
        6.1.13 海洋环境保护区数量
        6.1.14 海域使用权确权面积
    6.2 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水平评价
        6.2.1 调整投入前的结果
        6.2.2 随机前沿分析的结果
        6.2.3 调整投入后的结果
    6.3 中国陆域经济绿色发展水平评价
        6.3.1 超效率DEA模型结果分析
        6.3.2 回归分析结果
        6.3.3 中国沿海地区陆域经济绿色发展优劣势分析
    6.4 中国海陆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6.4.1 海陆经济协调发展的助推效应评价
        6.4.2 海陆经济协调性分析
        6.4.3 中国沿海地区海陆经济协调性的空间格局演变
        6.4.4 中国沿海地区海陆经济协调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七章 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的趋势判断与政策建议
    7.1 中国向海经济发展的趋势判断
        7.1.1 中国向海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7.1.2 当前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的主要短板
    7.2 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
        7.2.1 坚持以陆海统筹为战略引领
        7.2.2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7.2.3 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7.2.4 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7.2.5 扎实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7.2.6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低碳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 ——基于生产率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
        1.2.2 制造业与节能减排
        1.2.3 技术创新与低碳经济
        1.2.4 产业结构与低碳经济
        1.2.5 空间结构与低碳经济
        1.2.6 小结
    1.3 理论分析基础
        1.3.1 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的推论
        1.3.2 基于产业结构理论的推论
        1.3.3 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的推论
        1.3.4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推论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国际趋势
    2.1 英国制造业发展路径与污染整治
        2.1.1 英国“世界工厂”的辉煌成就
        2.1.2 英国制造业造成的严重污染
        2.1.3 英国制造业的治污路径及对策选择
    2.2 美国制造业发展路径与污染整治
        2.2.1 美国制造业“兴旺崛起”的发展成就
        2.2.2 美国制造业“大气公害”造成的严重污染
        2.2.3 美国制造业的治污路径及对策选择
    2.3 德国制造业发展路径与污染整治
        2.3.1 德国制造业“高端聚集”的特色业绩
        2.3.2 德国制造业“工业区”排放的严重污染
        2.3.3 德国制造业的治污路径及对策选择
    2.4 日本制造业发展路径与污染整治
        2.4.1 日本制造业“重化工业”的独特道路
        2.4.2 日本制造业严重污染的“七大公害”
        2.4.3 日本制造业治污路径及对策选择
    2.5 发达国家制造业低碳发展态势及启示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和节能减排现状
    3.1 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
        3.1.1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辉煌成就
        3.1.2 中国制造业发展制约因素
        3.1.3 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向
    3.2 中国制造业节能状况剖析
        3.2.1 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能耗分析
        3.2.2 中国区域制造业的能耗分析
        3.2.3 中外制造业能耗水平比较
    3.3 中国制造业碳减排状况剖析
        3.3.1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现状
        3.3.2 中国制造业能源结构
        3.3.3 中外制造业碳排放水平比较
    3.4 中国制造业节能减排途径分析
        3.4.1 中国制造业能源消耗Divisia指数分解
        3.4.2 中国制造业能耗分解结果解析
        3.4.3 能源结构的减排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技术创新对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影响
    4.1 区域制造业环境技术效率
        4.1.1 区域制造业环境技术效率模型
        4.1.2 数据指标描述
        4.1.3 结果分析
    4.2 区域制造业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
        4.2.1 Luenberger指数模型
        4.2.2 结果分析
    4.3 技术创新对制造业低碳发展的作用机制
        4.3.1 技术创新系统的作用模型
        4.3.2 实证模型、数据
        4.3.3 实证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结构优化对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影响
    5.1 制造业产业分类
        5.1.1 劳动密集型分类
        5.1.2 技术密集型分类
        5.1.3 能源密集型分类
    5.2 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演进
        5.2.1 制造业产业结构变动
        5.2.2 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演进
        5.2.3 制造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
    5.3 产业结构优化对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实证分析
        5.3.1 模型
        5.3.2 指标和数据描述
        5.3.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空间结构优化对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影响
    6.1 制造业的区域差异及演进
        6.1.1 区域工业化阶段
        6.1.2 区域制造业规模差异及演进
        6.1.3 区域制造业结构差异及演进
        6.1.4 区域制造业产业转移
    6.2 中国制造业细分产业的空间集中度
        6.2.1 产业空间集中度测量方法
        6.2.2 制造业细分产业的集聚程度
        6.2.3 制造业细分产业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
    6.3 产业集聚对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实证分析
        6.3.1 理论模型
        6.3.2 数据和实证模型
        6.3.3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低碳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政策性建议
    7.1 节能降耗政策性建议
        7.1.1 提高非清洁能源的使用成本
        7.1.2 实行基于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7.1.3 强化能耗重点区域和关键行业管理
    7.2 技术创新政策建议
        7.2.1 加强研发支持政策的执行管理
        7.2.2 实施差别化的技术创新政策
        7.2.3 培育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
    7.3 结构优化政策建议
        7.3.1 积极推动智能制造
        7.3.2 构建合理的产业集聚格局
        7.3.3 加强基础设施和生产性服务业建设
参考文献
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3)福建省绿色制造驱动因素及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绿色制造体系的构建
        1.2.2 绿色制造管理与实践
        1.2.3 新动能驱动绿色制造的发展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制造业相关概念
        2.1.1 制造的内涵
        2.1.2 制造业的定义
    2.2 绿色制造的内涵、特征与辨析
        2.2.1 绿色制造的内涵及特征
        2.2.2 相似概念辨析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产业生态学理论
        2.3.2 清洁生产理论
        2.3.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3.4 多元治理理论
第三章 福建省绿色制造发展现状分析
    3.1 绿色制造业发展概况
        3.1.1 制造业发展概况
        3.1.2 绿色制造相关政策的演进
    3.2 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3.2.1 制造业各行业横向评价
        3.2.2 制造业各行业纵向评价
    3.3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绿色创新能力较弱
        3.3.2 产业集聚水平偏低
        3.3.3 行业竞争优势不强
        3.3.4 产业发展方式粗放
    3.4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4.1 绿色制造发展的机遇
        3.4.2 绿色制造面临的挑战
第四章 福建省绿色制造驱动因素分析
    4.1 绿色制造驱动机制分析
        4.1.1 驱动因素体系建立
        4.1.2 驱动机制分析
    4.2 绿色制造驱动因素的模型构建
        4.2.1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简介
        4.2.2 基于ANP的福建省绿色制造驱动因素实证分析
    4.3 因素排序结果与分析
        4.3.1 元素集分析
        4.3.2 关键驱动因素分析
第五章 福建省推进绿色制造的政策体系设计
    5.1 顶层设计政策总系统
        5.1.1 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发展壮大绿色制造产业
        5.1.2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5.1.3 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提振产业内生增长动力
        5.1.4 健全产业绿色转型机制,推动绿色制造质量发展
    5.2 经济驱动政策子系统
        5.2.1 强化市场导向
        5.2.2 完善市场标准
        5.2.3 改革市场供给
        5.2.4 激发市场主体
        5.2.5 健全市场体系
    5.3 创新驱动政策子系统
        5.3.1 健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5.3.2 构建绿色技术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5.3.3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
        5.3.4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破除创新制度障碍
        5.3.5 夯实社会群众基础,加强绿色创新文化建设
    5.4 保障政策子系统
        5.4.1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5.4.2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5.4.3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5.4.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5.4.5 注重国际技术合作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福建省绿色制造驱动因素相互关系判断问卷
附录B 福建省绿色制造驱动因素函询问卷
附录C 福建省绿色制造相互关系判断专家汇总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总体布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界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
二、广东经济科学发展态势与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三、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战略
四、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海域
    (一) 重点海域划定依据
        1、理论依据
        2、政策依据
        3、现实依据
    (二) 重点海域海洋经济核心产业及发展方向
        1、重点海域划分
        2、重点海域海洋经济核心产业及发展方向
        广州海域核心产业
        深圳海域核心产业
        珠海海域核心产业
        惠州海域核心产业
        汕头海域核心产业
        湛江海域核心产业
五、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总体布局战略研究
    (一) 广东省海洋经济区域布局
        1、珠三角海洋经济区
        (1) 战略定位
        (2) 资源分析
        2、粤东海洋经济区
        (1) 战略定位
        (2) 资源分析
        3、粤西海洋经济区
        (1) 战略定位
        (2) 资源分析
    (二) 广东省海洋经济产业布局
        (1) 第一产业:海洋渔业
        (2) 第二产业
        (3) 第三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
        (4) 海洋新兴产业

(6)关于加快河北建设经济强省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河北省经济发展现状
    (一) 经济发展较快,发展质量得到提高
    (二) 支柱产业突出,产业结构有所优化
    (三) 成本优势显着,发展潜力巨大
    (四)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区域特色凸显
二、突出问题与主要矛盾
    (一) 开放程度有待提升
    (二) 经济过度依赖投资
    (三) 创新能力有待增强
    (四) 国有经济比重较高
    (五) 地区发展不平衡突出
    (六) 城市化水平不高
三、河北建成经济强省应当明确未来五年内的主要目标
    (一) 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积极性,建设“活力河北”
    (二) 整合创新要素,建设“创新河北”
    (三)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建设“人才河北”。
    (四) 积极改善民生,建设“幸福河北”
    (五)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河北”
四、政策建议
    (一) 培育商业意识,鼓励自主创业
    (二) 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 建设服务型政府,优化产业生态
    (四) 提升开放层次,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五) 完善政府规划和引导,促进地区均衡发展
    (六) 完善体制机制,以城市化带动内需

(7)基于动态均衡理论的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
        1.3.1 国外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
        1.3.2 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践回顾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1.4.1 主要内容
        1.4.2 结构安排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数据与资料
    1.6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相关理论综述
    2.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内容界定
        2.1.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
        2.1.2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2.1.3 知识经济时代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思想
    2.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流派
    2.3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2.3.1 均衡发展理论(Isostatic Development Theory)
        2.3.2 非均衡发展理论
        2.3.3 动态均衡发展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 30 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与 SWOT 分析
    3.1 改革开放 30 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
        3.1.1 开发开放战略(1978 年—1984 年)
        3.1.2 “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战略(1985 年—1991 年)
        3.1.3 “全面开放,重点突破,梯度推进,东西结合,加快发展”战略(1992 年 —2002 年)
        3.1.4 “龙头带动,重点突破,促强扶弱,协调发展”战略(2003 年—2007 年)
        3.1.5 重点区域带动战略(2008 年—)
    3.2 改革开放 30 年山东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态势
        3.2.1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2.2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3.2.3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3.2.4 市场化改革成效显着
        3.2.5 可持续发展取得可喜成绩
        3.2.6 开放型经济的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
        3.2.7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3.3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 SWOT 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3.3 机遇分析
        3.3.4 挑战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内比较
    4.1 各区域经济总量比较分析
        4.1.1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4.1.2 各区域比较的结果分析
    4.2 各区域产业经济比较分析
        4.2.1 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4.2.2 产业结构效应的一般分析
        4.2.3 主要产业比较分析
    4.3 各区域空间经济比较分析
        4.3.1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4.3.2 浙江省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战略
        4.3.3 广东省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战略
        4.3.4 启示
    4.4 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内比较
        4.4.1 苏南模式
        4.4.2 温州模式
        4.4.3 珠江模式
        4.4.4 山东“旗舰经济”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 30 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演变
    5.1 区域差异的研究现状
    5.2 研究思路和资料来源
    5.3 山东区域经济总体差异的变动分析
    5.4 山东区域经济差异的地区分解
        5.4.1 泰尔系数计算公式
        5.4.2 衡量指标的选取
    5.5 近期山东省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经济总量差距的现状
        5.5.1 近期山东区域经济总量差距的现状
        5.5.2 近期山东区域经济质量差距的现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群发展分析
    6.1 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带概念辨析
    6.2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比较
        6.2.1 空间范围
        6.2.2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特征比较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构建
    7.1 依托城市、创新半岛——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发展战略
        7.1.1 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发展的战略意义
        7.1.2 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发展的基础条件与制约因素
        7.1.3 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
    7.2 区域协调、科学跨越——鲁南经济带科学跨越发展战略
        7.2.1 鲁南经济带科学跨越发展的战略意义
        7.2.2 鲁南经济带科学跨越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7.2.3 鲁南经济带科学跨越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7.3 循环经济、生态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发展战略
        7.3.1 黄河三角洲发展回顾
        7.3.2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发展的战略意义
        7.3.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
        7.3.4 黄河三角洲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内容
    7.4 重视海洋、突出蓝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特色发展战略
        7.4.1 山东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回顾
        7.4.2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意义
        7.4.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
        7.4.4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特色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突破结构瓶颈 建设工业强省——河北省工业结构调整优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
    (一) 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二) 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培育壮大
    (三) 高耗能行业比重下降明显
    (四) 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
二、工业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资源加工占主导的结构特征明显, 高加工度产业成长不足。
    (二) 产品结构低端化, 初级产品多, 附加值低, 竞争惨烈
    (三) 组织结构“散而小”, 行业集中度低, 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三、“十二五”工业结构调整面临的环境及思路建议
    (一) “十二五”工业结构调整面临的环境
    (二) 工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思路及建议

(9)提升工业产业竞争力如何着力——工业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研究及思路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总体评价
三、缺失点与矛盾链剖析
    (一) 现实竞争力存在“一小、一低”
    (二) 潜在竞争力呈现“低、散、弱”
    (三) 可持续竞争力方面呈现能源消耗水平偏高的特征
四、发展思路与路径选择
    (一) 总体思路
    (二) 路径选择

(10)广东省海洋产业发展的结构分析与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1.2.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主要创新
1.3 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与阐释
    2.1.1 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的相关概念界定
    2.1.2 海洋产业的划分标准及其分类
2.2 理论基础
    2.2.1 海洋经济的区域经济特征
    2.2.2 产业地域集聚过程
    2.2.3 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互动关系
    2.2.4 区域海洋产业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规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东省海洋经济及其结构布局的现状分析
3.1 广东省海洋资源的现状分析
    3.1.1 海洋水产资源
    3.1.2 海洋矿产能源资源
    3.1.3 海洋港口资源
    3.1.4 滨海旅游资源
3.2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3.3 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3.4 广东省海洋经济区域布局的现状分析
    3.4.1 珠三角海洋经济区
    3.4.2 粤东海洋经济区
    3.4.3 粤西海洋经济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4.1 海洋产业结构的静态分析
4.2 海洋产业结构的动态分析
    4.2.1 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变动值指标
    4.2.2 海洋经济产业结构熵数指标
    4.2.3 Moore结构变化指标
4.3 海洋产业结构的效益分析
    4.3.1 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4.3.2 产业结构增长波动分析
    4.3.3 技术进步贡献率
4.4 海洋主导产业与优势产业的选择分析
    4.4.1 灰色关联分析确定海洋主导产业
    4.4.2 区位熵分析确定海洋优势产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海洋产业竞争力的省际比较分析
5.1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的省际比较
    5.1.1 广东省海洋经济绝对规模与发展速率的省际比较
    5.1.2 广东省海洋经济相对规模的省际比较
5.2 广东省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与产业地位的国内比较
5.3 广东省海洋经济科技竞争力的省际比较分析
5.4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变动与空间集聚分析
    5.4.1 区域差异指数选取与数据准备
    5.4.2 我国海洋经济省际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比较分析
    5.4.3 我国海洋产业省际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比较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东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与竞争力提升的策略建议
6.1 广东省发展海洋经济具备的基础与优势
    6.1.1 海洋空间广阔,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6.1.2 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发展基础坚实
    6.1.3 经济规模宏大,产业结构完善,先发优势明显
6.2 广东省发展海洋经济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6.2.1 海洋经济比重有待加强,海洋产业结构亟须优化
    6.2.2 海洋资源开发粗放为主,海洋产业科技实力偏低
    6.2.3 区内海洋资源配置不合理,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不协调
    6.2.4 海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海洋资源环境不断恶化
    6.2.5 国内海洋经济竞争激烈,省际相对差距不断缩小
6.3 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与竞争力提升的应对策略与保障措施
    6.3.1 积极扶持海洋经济发展,优化升级海洋产业结构
    6.3.2 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6.3.3 合理布局区域海洋经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6.3.4 加强保护海洋资源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6.3.5 发挥自身先发优势,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6.4 本章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学术课题与发表学术论文 后记

四、建设经济强省与广东钢铁工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研究[D]. 黄灵海.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2]低碳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 ——基于生产率视角[D]. 吴敏洁. 东南大学, 2019(02)
  • [3]福建省绿色制造驱动因素及政策研究[D]. 方楚辉. 福州大学, 2018(03)
  • [4]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重点产业2016年度行动计划的通知[J].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6(10)
  • [5]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总体布局战略研究[J].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杨明,董观志,郁芳,张临红,郭明珠. 新经济, 2014(13)
  • [6]关于加快河北建设经济强省的探讨[J]. 王忠宏,石光. 经济论坛, 2014(03)
  • [7]基于动态均衡理论的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孙可奇. 天津大学, 2012(05)
  • [8]突破结构瓶颈 建设工业强省——河北省工业结构调整优化问题研究[J]. 高娓. 统计与管理, 2012(01)
  • [9]提升工业产业竞争力如何着力——工业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研究及思路建议[J]. 和大水,高娓,韩红. 统计与管理, 2010(05)
  • [10]广东省海洋产业发展的结构分析与策略探讨[D]. 吴健鹏. 暨南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经济强省建设和广东钢铁工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