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的分布式计算机结构及应用技术研究

基于WEB的分布式计算机结构及应用技术研究

一、基于WEB的分布式计算机结构及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任沛[1](2021)在《协同计算环境中移动Web增强现实服务提供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5G网络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增强现实作为一种全新的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其独特的交互体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基于移动Web的实现方案有效避免了传统基于专用设备的AR应用实现方式面临的设备价格高、移动性差的问题和基于移动App的AR应用实现方式面临的服务跨平台提供难的问题,为AR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同时,5G网络采用了全新的设计思路,为移动Web AR的服务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分布式环境下计算设备的异构性和通信网络的动态性给移动Web AR系统中资源的管理和调度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在5G网络中针对移动Web AR高效的服务提供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与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移动Web AR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利用“端边云”分布式资源协同调度的优势,从而满足了移动用户对于服务质量的要求和服务提供商对于部署成本的要求。本文将主要从“如何实现分布式协同计算”、“如何利用分布式结构提高多人移动Web AR系统效率”以及“如何协同分布式边缘网络系统资源”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及贡献如下:·针对5G网络下分布式神经网络计算任务的划分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对神经网络的结构重新设计并添加了额外的分支结构,从而为其提供了可动态调节的推理能力。简单的输入样本因此能够提前结束推理过程,从而提升了推理效率,降低了由于冗余计算造成的资源浪费。同时,通过对神经网络各层的推理时延与能耗属性进行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计算卸载算法以执行DNN任务的分布式划分决策,以实现计算任务的灵活调度。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支持计算任务的细粒度弹性划分,对于提升用户体验、降低移动设备能耗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多人AR应用解决方案面临的效率低、性能差的问题,本文提出并实现了面向5G网络分布式环境下的多人协作式服务提供框架Edge ARX5。该框架通过改进集中式的通信机制,能够借助边缘服务器和D2D通信技术进行用户间交互信息的同步。此外,为了解决边缘系统计算效率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预测的运动感知的调度机制,以实现自适应的AR关键帧的选择。同时,本文进一步通过借助D2D通信技术将轻量化的特征提取操作分流到用户周围的移动设备中执行,从而有效缓解了 AR服务初始化时间长的问题。通过合理调度各类计算与通信资源,Edge ARX5能够有效提升多人移动Web AR应用系统效率与服务质量。·针对“端边云”框架中边缘系统分布式资源管理和移动Web AR服务协同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设计边缘节点的定位机制,从而为边缘网络的动态管理提供了基础,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动态哈希技术的AR服务查询请求负载均衡机制和基于最大堆技术的AR计算卸载负载均衡机制,以解决边缘系统中负载分布不均的问题。此外,针对移动Web AR应用的服务接入特性,本文还为分布式边缘系统设计了相应的服务迁移机制,以满足AR用户移动性的需求,解决AR服务的连续提供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边缘系统资源的有效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AR的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杨钦[2](2019)在《面向Web的分布式漏洞扫描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各类Web应用与产品也进入了农业领域,各个农业公司纷纷信息化,在公司中部署专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将之应用到农业的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中。这就导致许多Web应用程序接入了农业公司的内部计算机系统,并且涉及私密和高敏感度信息。然而,在漏洞曝光平台上频频出现农业公司的身影证明这些信息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此外,各种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给农业公司的Web网络增添了新的威胁。保护农业公司Web网络的网络安全成为了当务之急。目前针对Web漏洞的扫描器大部分都是基于C/S架构,部署不易,使用困难,对新漏洞的扫描没有很好的融入机制。受限于部署主机的性能,扫描器每次扫描都需花较长时间。针对传统扫描器的扫描效率较低,灵活性差,扫描时间较长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Web的分布式可扩展扫描器。将传统的单机扫描工具扩展为分布式架构,扩展计算机资源,优化扫描逻辑,提高扫描效率。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对网络中常见的Web漏洞进行针对性地研究,确定CMS漏洞、系统漏洞和信息泄露风险等多种Web漏洞的产生原因、检测方法和防御方法,使得扫描器能够进行真实网络的漏洞扫描工作。(2)研究了漏洞扫描技术和网站信息搜集方法,并将整个扫描器中不同扫描过程产生的数据有机整合起来,相互印证相互借用,提高了扫描器的扫描效率和漏洞扫描的准确性。研究分布式技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分布式漏洞扫描器的特点,结合多进程和协程技术,将工作节点由主机进一步细分到worker级别,并在中心节点的资源监控模块上采用基于消息队列的资源监控方法,提高了分布式系统的资源利用率。设计了扫描器的数据存储系统,将扫描器的存储系统分为两种数据库三个存储点,使得扫描器数据传输更加清晰与简洁。(3)设计与实现了面向Web的分布式扫描器的整体架构和各个模块的功能。设计并实现了中心节点和任务节点中的各项功能;搭建了测试环境,构建了测试数据集,对本扫描器的功能和性能进行了测试、对比与分析,验证了本扫描器的各项功能。

丁淑辉[3](2017)在《云制造下多粒度设计资源服务化方法与匹配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分工和行业细分的逐渐发展,各行业设计技术和设计资源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逐渐呈现出行业化、专业化、区域化分布的特点。除企业自有设计资源外,独立设计机构也越来越多。这些专业设计机构有着经验丰富的设计人员、专业的软硬件设备与场地等相关资源,在满足企业自身设计需求基础上,还能完成行业内相关外包设计工作。与此同时,由于各细分行业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巨大差别,对于由多领域学科构成的复杂机电系统,单一设计资源无论是从设计人员与知识结构上、还是从所需软件资源以及实验条件、试制设备及场地等资源方面来说,都难以完成全部设计任务。因此,需要多设计资源的合作与共享,共同完成复杂的跨学科产品设计。但行业人员、设备、知识等设计资源的复杂性,以及设备的地域分布性、企业间的技术壁垒等因素,为行业设计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出了巨大挑战,给复杂产品设计的协同化、网络化、专业化发展带来了很大障碍。在这一背景下,以设计资源的网络化共享为目的,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多粒度设计资源云制造系统,在多粒度设计资源本体建模与聚合的基础上,实现了大粒度聚合级设计资源的服务化描述,完成设计任务与服务资源的匹配,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在设计资源多粒度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设计资源的多粒度模型,分别定义了静态实体资源SPR、动态能力资源DCR以及多功能设计单元CDC的概念并对其组成进行了详细分析。在分析网格、制造网格、云制造等网络化制造平台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粒度资源聚合的设计资源云制造服务平台,构建了其体系构架,分析了云制造环境下设计任务与设计资源的匹配机制。建立了一种基于能动性资源接入的设计资源两级接入方法,提出了设计资源的通用本体模型,并以此通用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基于SPR资源、DRC资源以及CDC资源三层粒度的资源模型。为完成设计资源优选,设计了一种DCR资源和CDC资源的评估方法。在建立设计成熟度系数、设计成功率系数、设计稳定度系数、设计经验度系数四个评估变量的基础上,定义了设计资源能力指数,并建立了资源评价指数和成本指数。以设计资源能力指数、评价指数和成本指数作为构成元素,建立资源指数矩阵,结合各资源权重系数建立成员评估矩阵和运行评估矩阵。根据成员资源与聚合资源的权重生成综合评估矩阵。设计了一种资源聚合策略,提出了基于同地域资源主动推送机制的交互式DCR资源聚合方法和CDC资源聚合方法,并给出了其详细聚合步骤。通过研究语义Web服务及其描述语言OWL-S,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的设计资源服务化描述方法,通过扩展OWL-S通用本体,建立了设计资源语义化描述框架,并提出了基于设计资源本体与资源描述本体映射的设计资源服务化描述策略,通过建立资源概念集合和OWL-S扩展本体间的双射关系,实现了资源的服务化描述。建立了一种基于设计任务逐层流程化分解的多级云服务匹配策略,提出了语境相关的设计任务本体建模方法,给出了一种基于信息流的设计任务流程化分解方法,在研究语义相似度基本算法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语义相似度的服务资源多级匹配策略,通过任务与服务资源的多级匹配相似度计算,实现了本体任务与云服务的匹配。在前述理论与方法研究基础上,搭建了多粒度设计资源云制造原型系统总体框架,开发了原型系统并对关键模块进行了功能实现,最后对部分关键算法进行了实例验证。

郝世博[4](2015)在《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中的信任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当前时期,全面推进我国信息化和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作为当今社会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有力推动了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众多学者开始在以图博档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探索数字资源整合及服务融合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伴随互联网环境的形成与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大量馆藏资源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超越时空的服务。如何为用户提供深层次、一体化的信息资源服务,形成知识资源的无缝集成与协同共享环境,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图情领域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当前基于开放网络的新兴分布式计算模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开始应用于图博档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高度自治的参与主体、复杂灵活的交互协作和多变异构的网络环境已经成为当前数字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融合过程中呈现出的典型特征。基于上述网络环境,实现充分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和安全的交互协作面临若干新的问题。信任管理机制作为当前能够有效解决分布式、开放网络环境中安全问题的核心支撑技术之一,有助于在没有足够先验知识的参与实体之间进行有效、健康协作关系的构建与维护。针对信任管理领域的相关问题,国内与国外研究人员都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工作,多种专用或通用信任管理模型被先后提出。然而,当前已经存在的信任管理机制或模型在应对不断涌现的新需求、新环境和新应用时,还是在信任表征、信任获取、反馈信任聚合以及信任度评估等方面表现出种种不足。本文拟从数字资源互操作和数字化服务融合用户交互的双重视角出发,为满足分布式开放环境中数字资源互操作和服务融合的安全及信任需要,在深入分析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数字资源互操作信任管理机制、数字化服务融合信任协商机制等相关研究,为图博档数字资源互操作与服务融合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网络环境。本文首先对选题意义及研究背景进行简要介绍,探析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本研究工作中涉及的相关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寻找理论依据。然后对当前信任管理和自动信任协商存在的系统架构与典型模型进行论述,深入分析现阶段信任管理机制存在的多种应用模式;针对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这一研究主题,分析国内外典型的应用实践,论述数字资源互操作存在的典型应用系统,从可行性、广度和深度等方面探析数字化服务融合模式;针对当前开放、动态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互操作、数字化服务融合用户交互过程中存在的信任问题和安全需求,分别构建数字资源互操作的信任管理模型和数字化服务融合的自动信任协商模型;在数字资源互操作信任管理模型的研究中详细设计各个功能模块,并给出其中动态信任评估模型的设计原则,针对反馈信任聚合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新型反馈信任聚合机制的研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该机制的有效性;在数字化服务融合自动信任协商模型的研究中详细设计各个功能模块,具体论述自适应自动信任协商流程及其实例、访问控制策略描述方式、一致性校验算法、改进的策略语言逻辑结构等。最后系统归纳本文相关的研究工作,总结研究结论和研究贡献,指出本文研究工作的局限并探讨后续还需努力的研究方向。

岳学友[5](2010)在《基于Web服务的分布式计算求解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与深化,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共享现有的网络资源,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整体效率,成为当今人们关注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人们已经开发了一些基于Web的分布式计算系统,但它们都各自存在着不同的缺点。Web服务是一个不够成熟但发展很快的技术,它使用中性平台标准(例如HTTP和XML),这样Web Service运行时,用户不需要知到道服务的实现机制,只需知道服务接口即可实现服务调用。所以只要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提供者都连接在Internet上就可以实现服务,而与平台无关。因此本文给出了“基于Web服务的分布式计算求解器系统”的设计过程。本文首先分析了基于Web服务的分布式计算求解器系统的研究现状、分布式系统的相关技术、分布式计算环境及分布式计算的主要技术,然后提出了基于Web服务的分布式求解器系统(WS-DCS)结构;WS-DCS组件模型,它包括WS-DCS组件的结构方法和WS-DCS组件的计算模型;数学算式的转换,它包括利用DOM实现XML文档的动态转换、数学算式转换的设计目标、数学算式转换的构建方法、DOM树元素与属性的访问;最后给出了系统仿真实现,利用基于Web的系统测试方法进行了测试。设计该方案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网络的软硬件资源,将网络上的多个求解器通过互相协调,共同解决本地计算机不能解决的复杂数学问题。这样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上的一切以网络服务形式提供的各种计算软件资源解决本地计算机不能有效地解决的问题。

张卫[6](2009)在《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的服务网格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大规模并行分布式仿真需要大量的资源和多个组织结构间的协作,网格能够实现跨组织机构的资源共享与协同问题求解,它为大规模并行分布式仿真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当前网格技术正朝着面向服务架构方向发展,通过服务为网格用户提供各种功能,以确保网格功能模块的松耦合性和在异构环境中的互操作能力。为了支撑大规模并行分布式仿真的开展,可以在网格环境中提供一组标准的服务,通过构建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来使能仿真相关资源的共享和协同仿真的开展。首先给出了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的使用想定,基于给出的使用想定进行了需求分析,确定了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应该提供的若干关键服务和功能,主要包括HLA RTI服务、资源发现服务、仿真执行管理服务和仿真任务迁移等。接着,在研究了相关技术的基础上,确定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的总体框架,明确了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的层次结构,这些层次包括资源层、仿真基础服务层、仿真核心服务层、仿真门户层和用户层。为了在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环境中将HLA RTI作为基础仿真服务提供,需要实现HLA RTI的Web服务化。在分析了HLA和Web服务在军事领域和商业领域上下文互操作性异同的基础上,给出了HLA RTI Web服务化概念和基本方法,重点讨论了HLA RTI Web服务化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关键技术问题有HLA RTI Web服务接口定义、消息编码方式、调用状态维护、部署模式、数据交换模式调和等,在解决了这些关键技术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于实现HLA RTI的Web服务化方法,并给出了基于Globus工具箱的实现。此外,讨论了联邦成员Web服务化的相关问题和方法。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需要通过资源发现服务使能服务网格中的资源发现。资源发现以资源描述为前提,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的资源描述方法,给出了相应的资源匹配方法。该资源描述方法通过建立相关领域的本体,在资源描述过程中使用本体定义的相关概念和属性,为资源描述引入了语义,改进了资源描述缺乏语义而导致的资源匹配准确性差和完备性不高等问题。在建立了基于语义的资源描述方法之后,给出了一种具有自组织能力的资源发现服务,通过自组织能力简化了服务网格的管理和使用、克服了集中式资源发现服务所固有的性能瓶颈和单一故障点问题。服务质量保证是网格技术区别于其它分布式计算技术的重要标志之一,服务网格必须为并行分布式仿真系统在网格环境中的运行提供负载平衡机制,而仿真任务迁移是实现负载平衡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研究了一般性迁移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基于HLA分布式仿真中联邦成员可以采取的迁移方法和协议,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代理的成员迁移机制,实现了并行分布式仿真系统在网格环境中的负载平衡,改进了并行分布式仿真在网格环境中的执行效率。计算资源是服务网格中的一类重要资源,也是执行大规模并行分布式仿真最为需要的资源,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必须为并行分布式仿真作业在这些大量计算资源上的执行提供支持。在研究了仿真作业管理与调度方法的基础上,为并行分布式仿真在服务网格环境中的执行设计了仿真执行管理服务,作为对仿真执行管理服务的支撑,设计了仿真基础执行服务,讨论了如何将本地计算资源封装为仿真基础执行服务。在以上对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总体框架和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原型系统,通过以XX对抗仿真系统为原型的仿真实例验证了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关键技术研究工作的可行性,实现了仿真资源的共享,支撑了协同仿真的开展。

罗军刚[7](2009)在《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水利需要信息技术。水信息应用问题突显,但有其特点。要共享资源、整合应用,就要水信息综合集成:大手笔的服务平台、组件化的信息处理、创新的应用模式。深入理解需求,用知识图关联信息、组织应用过程、描述事件和主题,把数据、信息、知识可视化,用图来存贮经验、用事例推理来延长应用;把业务处理方法和模型组件化、规范化;按主题提供信息服务、按需要提供计算服务、按个性化提供决策服务;从高性能计算和可视化表现,创建平行系统,开展计算实验;把卫星遥感图片及实景拍摄照片组合应用,由多元信息及全局影像的发展变化,挖掘信息价值;以人为主,实现“人机结合”,在综合集成服务平台下提供信息、知识、决策服务。由平台、组件、主题、知识图、可视化工具组成新模式:由平台支持应用;由组件、主题、知识图快速组织应用;由丰富的多元信息可视化直观表现应用。在个性化定制应用和相关行业标准制订中,发挥行业导向作用,逐步推广新的应用模式。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知识图实现知识的可视化表达,并把知识图着作工具产品化。①以基于过程的知识获取、表达为手段,建立水信息与知识的知识图,把应用业务知识图化。采用知识图来关联信息、组织应用过程中的信息、描述事件和应用主题。②研究知识图方法支持下的人—机结合机理。从信息感知、融合的角度,运用实证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研究水信息应用过程中专家运用知识及知识图的过程,实现知识共享与传递的机制、规律,并研究提高知识传递效率的途径。③研究知识图方法支持的群体智慧形成机理。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基于知识图的个体智慧转变为群体智慧的机制、规律,并支持群体创意,引导专家群体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论证。通过群体专家之间进行知识传递,形成“群体记忆”,促进群体智慧的产生。(2)与水信息应用中具体业务适应,按照组件开发标准,开发表现层和业务层组件。扩大传统模型对信息的依赖,发展新模型,并逐步组件化。不断丰富,建成应用组件库。利用组件库(已有了一定基础),解决应用系统构造、知识资源共享问题,规范组件应用的流程及服务组合,为快速集成和组建不同应用,创建人机结合综合集成平台打基础,并结合平台促进新模式的推广,逐步构建一个支持专家群体研讨的“知识场”。(3)采用中间件、网格、综合集成研讨厅等技术构建综合服务平台体系。采用平台提供数据、信息、知识的综合集成;用平台提供三个服务:按照主题提供信息服务、按照需要提供计算服务、按照个性化组织应用提供决策服务;用平台建立具有开放的可以增长的知识体系,使系统具有方便服务、切近实用、长久生命力;在平台上用知识图来存贮经验、用事例推理来延长应用;通过决策知识集成与评价,发掘优秀决策知识,总结、提炼规律,从定性到定量,更好地提供服务。(4)对具体应用主题,采用平台支持的模式,开展个性化的应用。以基于平台的洪水预报、水库调度和应急管理为实例,把主题用一系列的知识图来表达,知识图、平台、用有机结合,在应用过程中,检验信息、知识、决策服务的有效性和实用性。(5)随着业务应用组件库(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组件化)、主题服务标准库(由事件驱动,形成应用主题)、应用知识图库(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信息融合、知识形成等的图形化)的不断丰富,数据中心就成为了面向服务的主题服务中心,由此提出实用的数据中心建设方案。就目前多分布式数据源,分布存放、相对抽象,在应用中单独提供数据、没有语义,很难理解。只有给数据加以语义,变为信息才能提高应用效率、才有价值。所以,设计可行、可操作的数据中心,就有着重大的实用意义。(6)探讨从主题到知识图形成信息集成,由平台、组件、主题、知识图、可视化工具组成新的应用模式。由平台可以支持应用;由组件、主题、知识图可以快速组织应用;由丰富的多元信息可视化可以表现出更直观应用。把多元信息融合、用知识表达决策过程、用平台提供服务、方便组织应用作为近期应用模式,并逐步加以推广(7)基于平台的MODIS遥感信息分析、处理、应用。在遥感技术的支持下,提高多元信息的利用率,以信息融合和MODIS遥感信息的应用为重点,由多元信息及全局影像的发展变化,挖掘信息价值,通过对MODIS信息的集成,可将点信息、线信息和面信息结合起来,实现三位一体的洪水预报。(8)结合网格技术、可视化技术,创建水信息应用的人工平行系统。在高性能计算和可视化表现下,从主动、被动两方面,提供计算服务,并开展计算实验。以洪水预报为例进行分析和论证。(9)构建面向服务的水利业务应用服务中心。通过组件实现数据与业务集成,通过知识图和服务组合实现应用集成,通过平台实现综合集成,通过水利应用中心实现水利业务应用集成服务体系。

彭小军[8](2006)在《基于Web的信息管理系统架构的研究 ——基于Web和SOAP的企业分布式应用与集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Java的广泛应用,基于Web的分布式体系结构正在不断发展。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信息化进程的逐步引入,也使得企业内部存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在多层Web体系结构的设计中,如何组织应用程序以实现简单高效的Web应用程序编写、升级、维护和扩展;如何在企业内部各种计算机应用系统之间实现无缝集成,减少异构性,及由此产生的系统间共享的复杂性,仍然是一个问题。本文结合在上海移动业务支撑部的实践,围绕上海移动对企业内部现有系统正在进行的三方面工作:Web化、业务逻辑收敛和集成企业应用,展开课题研究。首先,在Web化方面,通过研究基于Web的分布式系统结构及其各部分的特点和工作原理,分析了开源软件在Web应用系统中的应用,并着重研究和使用了Struts框架实现Web层开发。MVC模式对系统的界面表示、控制流程和业务逻辑进行有效的隔离和封装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许多基于MVC模式的Web应用框架。开源Struts框架就是其中被广泛使用的框架之一,可以提高软件开发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其次,虽然现有的分布式对象技术对于解决企业分布式应用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它们都存在很大的缺陷:它们不适合在Internet的松耦合环境下进行系统的设计开发,也没有真正意义上完整的异构平台中不同应用程序之间进行远程通讯的解决方案。随着企业应用的不断发展,如何实现企业内部已有系统集成,乃至B2B应用,已经成为构建分布式应用系统的最大需求。而Web服务技术可以轻松克服传统分布式计算解决方案的缺陷,实现企业应用的无缝集成,从而架构出新一代的分布式应用系统。随着业务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上海移动拥有了众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它们大多分散在各个部门,或者一个区域,而且也无法共享数据,这导致了效率的降低。客户服务系统、知识中心系统以及投诉报障等甚至在多个部门或区域都存在不同的版本以及单独的数据库。目前,上海移动已经完成了其基础业务支撑系统BOSS(Business & Operation Support System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和网络基础结构的建设。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将现有部分系统进行抽离、整合,通过Web技术进行改造,并将其业务逻辑收敛到BOSS(Business & Operation Support System业务运营支撑系统)中,然后借助Web服务技术,实现了Web层及其它系统与BOSS系统的集成。与BOSS系统的集成主要是通过一个基于Web服务的SOAP网关来实现的,其中使用了开源Web服务平台GLUE。通过改造,我们提供了统一的操作界面,减少了业务冗余,基本消除了”信息孤岛”;实现了上海移动BOSS系统的统一管理,增强了系统的适应性;实现了数据共享,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满足了对上海移动新业务、新需求的支持,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运行效率。

任明[9](2003)在《分布式城市空间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数字城市是当今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在信息科学支撑下,城市GIS系统得到了迅速发展,已经在城市的各个管理部门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如何利用已建立的应用服务系统,建立整个城市范围的可扩展的分布式的协作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一致的、透明的、综合服务,是目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由于各种GIS软件采用的信息模型与处理技术不同,基于这些技术实现的应用服务系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实现这个研究课题,主要解决信息互操作和系统集成两方面的问题。 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流行的GIS系统的地理信息类型和数据格式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本体论的,面向用户应用、面向多源异构信息系统的城市空间语义信息实体的描述方法,提出基于本体的城市空间实体拓扑关系及语义关系,确立了本体驱动的空间信息的综合查询模型,以及语义信息集成方法。 同时,为解决整个分布式信息协作系统的信息共享与服务共享,实现分布式系统集成,论文研究了Agent、P2P、Web Services、网格计算等多种分布式系统的前沿技术,分别提出了不同分布式技术下的城市空间信息服务系统的体系框架,以及综合信息服务的实现途径。 结合城市空间信息系统的特点,论文将C/S的多层结构与P2P对等模式相结合,综合运用Web Services技术和Agent技术,构造出了协作与协同相呼应的纵横相交的网状信息服务体系。 在此基础上,为了验证系统体系框架的可实现性,论文基于上述内容及相关技术,实现了本体驱动的城市空间信息服务的原型系统。原型系统由用户端应用程序、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框架软件以及面向不同空间信息服务系统的接口程序和空间数据库系统多层结构组成。采用Web Services及Agent接口技术,系统实现了基于广域网通信的,多源信息与服务集成的,面向多用户的分布式应用服务功能。

党顺行[10](2003)在《基于WEB GIS 的洪灾信息管理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洪灾信息管理系统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分布式计算技术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针对洪灾信息领域的分布式的基于Web GIS的洪灾信息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详细分析了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及其技术解决方案,在Windows平台上实现了一个基于Web GIS的洪灾信息管理系统原型。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洪灾信息管理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现状和发展趋势,并着重介绍了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 GIS)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引出基于Web GIS的洪灾信息管理系统及其发展现状。 第二部分讨论了基于Web GIS的洪灾信息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在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系统的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吸取他们设计的优点,考虑目前技术发展的趋势,提出了基于Web GIS的洪灾信息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设计,体系结构设计为5层,分别是数据库服务器、地图服务器、DCOM中间件、Web服务器和客户端,给出了各个部分设计内容及其和相互关系,这个设计有三个优点,一是应用了分布式计算技术,使已有的软件和算法模型积累能够沉淀到现在的系统中,例如长江的水利模型就是使用已有的FORTRAN程序集成到系统中实现的,并允许用户进行实时在线运行模型,二是系统实用性和系统数据和模型的可更新性,除了后台维护可以对系统数据或模型进行更新外,用户可以使用自己的数据或模型来运行系统,数据管理将提供对数据的在线查询分析服务,以及数据的上载下载服务,三是系统具有在线数据管理和动态发布功能,用户可以动态地查询在线运行模型的结果,而这些结果是通过远程运行模型产生的数据。然后对体系结构中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分布式计算技术、Web GIS技术、Web服务器端相关技术和空间数据库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分析和研究,为体系结构中的各个部分设计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第三部分研究了基于Web GIS的洪灾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划分,根据系统的数据流程和系统功能的相互关系,洪灾信息管理系统划分为以下功能模块:①数据管理,②降水预报及降水径流模型运行,③水利预报模型运行,④洪灾三维景观模拟与分析模块,⑤洪灾社会经济评估模型运行,⑥洪灾决策支持信息,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出了实现的技术解决方案,着重分析了洪灾三维景观模拟与分析模块的特点及其实现方法,以及洪灾社会经济评估模型的设计技术。然后在Windows平台上实现了一个的基于Web GIS的洪灾信息管理系统原型。

二、基于WEB的分布式计算机结构及应用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WEB的分布式计算机结构及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协同计算环境中移动Web增强现实服务提供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移动Web AR服务提供面临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贡献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移动增强现实研究综述
    2.1 增强现实主要流程和相关技术
    2.2 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历程
    2.3 基于Web的移动增强现实
        2.3.1 移动Web增强现实支撑技术
        2.3.2 移动Web增强现实应用的实现方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布式神经网络的细粒度弹性划分
    3.1 引言
    3.2 5G网络下面向移动Web AR的协作式计算框架
        3.2.1 基于边缘计算的分布式DNN协作模式
        3.2.2 基于D2D通信技术的分布式DNN协作模式
    3.3 细粒度的深度神经网络
        3.3.1 多分支深度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3.3.2 DNN各层推理时延及能耗预测模型
    3.4 分布式DNN计算任务划分机制
        3.4.1 分布式DNN协作式计算问题构建
        3.4.2 DNN计算任务划分算法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实验环境设置
        3.5.2 DNN计算任务划分算法IoRLO性能分析
        3.5.3 移动Web AR应用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边缘辅助的多人移动Web AR服务提供机制
    4.1 引言
    4.2 5G网络下面向多人移动Web AR的协作式框架
        4.2.1 多人移动Web AR的协作式通信
        4.2.2 多人移动Web AR的协作式计算
        4.2.3 多人移动Web AR的协作式框架服务处理流程
    4.3 多人协作式通信设计
        4.3.1 多人通信规划问题构建
        4.3.2 多人通信规划机制
    4.4 多人协作式计算设计
        4.4.1 基于边缘计算的关键帧选择机制
        4.4.2 基于D2D通信技术的AR服务初始化优化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实验环境设置
        4.5.2 多人通信规划算法BA-CPP性能分析
        4.5.3 关键帧选择机制Mo-KFP性能分析
        4.5.4 AR服务初始化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布式边缘系统中移动Web AR服务协同
    5.1 引言
    5.2 EARNet方案概述
    5.3 位置感知的移动Web AR任务调度
        5.3.1 边缘节点定位机制
        5.3.2 EARNet负载均衡机制
    5.4 EARNet服务迁移机制
        5.4.1 服务迁移机制基础方案
        5.4.2 服务迁移机制优化方案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1 实验环境设置
        5.5.2 负载均衡机制性能分析
        5.5.3 服务迁移机制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面向Web的分布式漏洞扫描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文创新之处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Web漏洞扫描相关技术研究
    2.1 Web应用程序及其架构
        2.1.1 网站服务器架构
        2.1.2 网站访问过程
    2.2 Web网络相关协议简介
        2.2.1 HTTP协议
        2.2.2 TCP协议
        2.2.3 IP协议
        2.2.4 MySQL协议
    2.3 网络爬虫技术
    2.4 扫描技术
        2.4.1 端口扫描技术
        2.4.2 Web扫描技术
    2.5 分布式技术队列Celery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Web漏洞的介绍与分析
    3.1 Web漏洞简介
    3.2 SQL注入漏洞
    3.3 XSS漏洞
    3.4 弱口令漏洞
    3.5 CMS漏洞
    3.6 系统漏洞
    3.7 信息泄露风险
    3.8 硬件漏洞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Web的分布式漏洞扫描器的设计
    4.1 分布式系统架构设计
    4.2 分布式扫描器的工作流程
    4.3 分布式中心节点的分析与设计
        4.3.1 任务调度功能
        4.3.2 数据管理功能
    4.4 分布式任务节点的分析与设计
        4.4.1 漏洞扫描模块
        4.4.2 插件机制的设计
        4.4.3 辅助信息扫描
    4.5 扫描器部署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Web的分布式漏洞扫描器的实现
    5.1 漏洞扫描器数据库的实现
    5.2 分布式系统的实现
        5.2.1 分布式扫描器中的任务调度的实现
        5.2.2 分布式扫描器中的资源调度的实现
        5.2.3 分布式扫描器中的容错机制的实现
    5.3 爬虫模块的实现
        5.3.1 爬虫的结构和工作流程
        5.3.2 http请求与响应模块
    5.4 漏洞扫描模块的实现
    5.5 信息收集模块的实现
        5.5.1 CMS扫描的实现
        5.5.2 C段和系统指纹扫描的实现
        5.5.3 端口扫描的实现
        5.5.4 子域名扫描的实现
        5.5.5 敏感文件扫描
        5.5.6 网站目录扫描
        5.5.7 网站后台扫描
        5.5.8 waf扫描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扫描器的测试
    6.1 测试数据集构建
    6.2 测试环境
    6.3 扫描器功能测试
    6.4 分布式性能测试
    6.5 扫描准确性测试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3)云制造下多粒度设计资源服务化方法与匹配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云制造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1.3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结构
2 基于多粒度设计资源模型的云制造系统框架研究
    2.1 多粒度设计资源模型
    2.2 多粒度设计资源云制造系统组成及其功能研究
    2.3 云制造环境下多粒度设计资源服务系统体系架构
    2.4 多粒度设计资源云制造系统关键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设计资源本体建模与聚合及其评估方法研究
    3.1 基于能动性资源的设计资源两级接入
    3.2 设计资源的通用本体建模
    3.3 SPR资源本体建模
    3.4 DCR资源本体建模与聚合
    3.5 DCR评估方法与综合评估矩阵
    3.6 CDC资源本体建模与聚合及其评估方法
    3.7 资源聚合策略及算法
    3.8 本章小结
4 基于语义的设计资源服务化方法研究
    4.1 语义Web服务及其标记语言OWL-S
    4.2 基于语义的设计资源服务化描述
    4.3 设计资源本体与资源描述本体映射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设计任务逐层流程化分解的多级云服务匹配策略
    5.1 基于设计任务逐层流程化分解的多级云服务匹配
    5.2 语境相关的设计任务本体建模
    5.3 基于信息流的设计任务流程化分解
    5.4 基于语义相似度的本体任务与云服务匹配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原型系统设计与算法验证
    6.1 原型系统总体框架与模块设计
    6.2 原型系统开发与实现
    6.3 聚合资源综合评估算法验证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科学研究及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DCR资源优选程序关键源代码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中的信任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数字资源建设、共享与整合
        1.2.2 国内外LAM研究
        1.2.3 信任管理研究
        1.2.4 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框架结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互操作
        2.1.2 服务融合
        2.1.3 信任的定义
        2.1.4 信任的属性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
        2.2.2 协同论
        2.2.3 知识组织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任管理机制及应用模式分析
    3.1 信任管理
        3.1.1 定义
        3.1.2 信任管理模型
        3.1.3 凭证信任管理系统
        3.1.4 行为信任管理模型
    3.2 自动信任协商
        3.2.1 定义
        3.2.2 自动信任协商基本概念
        3.2.3 现有自动信任协商系统
    3.3 信任管理机制应用模式分析
        3.3.1 P2P网络信任管理
        3.3.2 普适计算信任管理
        3.3.3 网格计算信任管理
        3.3.4 Ad hoc网络信任管理
        3.3.5 电子商务信任管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模式分析
    4.1 国内外应用实践分析
        4.1.1 Europeana
        4.1.2 世界数字图书馆
        4.1.3 美国IMLS支持项目实践
        4.1.4 CALIS
    4.2 数字资源互操作模式探析
        4.2.1 数字资源整合原则与方法
        4.2.2 Metalib with SFX系统
        4.2.3 MAP系统
        4.2.4 TPI系统及USP平台
        4.2.5 数字资源互操作典型系统总结
    4.3 数字化服务融合模式探析
        4.3.1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4.3.2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广度分析
        4.3.3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深度分析
    4.4 跨域环境下安全互操作的实践分析
        4.4.1 安全检测实施维度下的互操作
        4.4.2 协作架构维度下的互操作
        4.4.3 建模辅助维度下的互操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数字资源互操作中的信任管理研究
    5.1 OAI-PMH协议
    5.2 数字化协作模式构建
    5.3 数字化协作模式面临的问题
    5.4 数字资源互操作信任管理模型构建
        5.4.1 动态信任管理的内涵
        5.4.2 LAM信任管理模型构建
        5.4.3 动态信任评估模型的设计原则
    5.5 动态信任评估算法设计
        5.5.1 传统反馈信任聚合机制研究
        5.5.2 新型反馈信任聚合机制研究
        5.5.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信任协商研究
    6.1 信任协商策略需求
    6.2 LAM-AATN模型构建
    6.3 LAM-AATN信任协商流程
    6.4 LAM-AATN信任协商实例研究
    6.5 LAM-AATN一致性校验研究
        6.5.1 访问控制策略描述研究
        6.5.2 一致性校验算法研究
    6.6 LAM-AATN策略语言研究
        6.6.1 策略语言功能需求
        6.6.2 LAM-AATN-Jess策略语言
        6.6.3 LAM-AATN-Jess语法结构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贡献
        7.1.1 研究结论
        7.1.2 研究贡献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Web服务的分布式计算求解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分布式计算中的相关问题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分布式计算的相关技术
    2.1 分布式系统的发展
    2.2 几种分布式技术
    2.3 XML 可扩展标记语言
    2.4 MATHML 语言
    2.5 JLINK
    2.6 MATHEMATICA
    2.7 分布式技术的现状和需要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 WEB 服务的分布式计算求解器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基于WEB服务的分布式求解器系统(WS-DCS)结构
    3.2 WS-DCS 组件模型
        3.2.1 WS-DCS 组件的构建方法
        3.2.2 WS-DCS 组件的计算模型
    3.3 数学算式的转换
        3.3.1 利用 DOM 实现 XML 文档的操作
        3.3.2 数学算式转换的设计目标
        3.3.3 数学算式转换的构建方案
        3.3.4 DOM 树元素与属性的访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测试
    4.1 基于WEB的系统测试方法
    4.2 系统试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6)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的服务网格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先进分布式仿真存在的问题
        1.1.2 网格技术的优势
    1.2 研究现状
        1.2.1 仿真系统性能增强
        1.2.2 仿真资源管理
        1.2.3 仿真技术集成与机构协作
        1.2.4 仿真网格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组织结构和主要贡献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1.3.3 论文的主要贡献
第二章 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总体框架研究
    2.1 引言
    2.2 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需求分析
        2.2.1 使用想定
        2.2.2 需求分析
    2.3 相关技术研究
        2.3.1 先进分布式仿真与高层体系结构
        2.3.2 面向服务架构与Web 服务
        2.3.3 网格与开放网格服务架构
    2.4 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总体框架研究
        2.4.1 总体框架结构
        2.4.2 资源层
        2.4.3 仿真基础服务层
        2.4.4 仿真核心服务层
        2.4.5 仿真门户层
        2.4.6 仿真应用层
        2.4.7 用户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LA RTI 与联邦成员服务化研究与实现
    3.1 引言
    3.2 HLA 与Web 服务互操作性分析
        3.2.1 互操作语义
        3.2.2 互操作分层模型
        3.2.3 HLA 与Web 服务互操作分析
    3.3 HLA RTI 的Web 化与Web 服务化
        3.3.1 HLA RTI 的Web 化
        3.3.2 HLA RTI 的Web 服务化
    3.4 HLA RTI Web 服务化关键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
        3.4.1 消息绑定样式与用法
        3.4.2 数据编码
        3.4.3 调用状态维护
        3.4.4 部署模式
        3.4.5 数据交换模式
    3.5 HLA RTI Web 服务接口定义
        3.5.1 Web 服务描述语言
        3.5.2 调用接口定义
        3.5.3 回调接口定义
    3.6 基于Globus 工具箱的HLA RTI Web 服务设计与实现
        3.6.1 HLA RTI Web 服务化方法的总体结构
        3.6.2 基于Globus 工具箱的实现
        3.6.3 RTI 服务
        3.6.4 RTIambassador 服务
        3.6.5 测试与结果
    3.7 联邦成员Web 服务化研究
        3.7.1 有状态Web 服务研究
        3.7.2 联邦成员服务接口定义
        3.7.3 联邦成员属性文档定义
        3.7.4 联邦成员服务的构建
    3.8 相关工作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资源描述方法与发现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语义的资源描述方法研究
        4.2.1 基于语义的资源描述方法
        4.2.2 基于语义的资源匹配方法
        4.2.3 资源服务的接口及其描述
    4.3 自组织式资源发现服务研究与设计
        4.3.1 资源发现服务的总体设计
        4.3.2 资源发现服务的服务接口
        4.3.3 覆盖网络自组织协议
        4.3.4 查询消息路由协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任务迁移机制研究与实现
    5.1 引言
    5.2 一般性迁移问题研究
        5.2.1 体系结构
        5.2.2 迁移策略
        5.2.3 迁移方法
    5.3 联邦成员迁移方法与迁移协议研究
        5.3.1 传统RTI 与面向服务RTI 中迁移问题的比较
        5.3.2 联邦成员迁移体系结构
        5.3.3 联邦成员迁移方法研究
        5.3.4 成员冻结/恢复迁移协议研究
    5.4 基于移动代理的两阶段成员迁移方法研究与实现
        5.4.1 移动代理
        5.4.2 基于Home 的寻址机制
        5.4.3 迁移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5.4.4 实验与结果
    5.5 相关工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仿真执行管理服务研究与设计
    6.1 引言
    6.2 仿真作业管理与调度方法研究
        6.2.1 仿真作业调度模型研究
        6.2.2 仿真作业调度算法研究
    6.3 仿真执行管理服务研究与设计
        6.3.1 仿真执行管理服务使用想定
        6.3.2 仿真作业描述语言定义
        6.3.3 仿真执行管理服务总体设计
        6.3.4 仿真执行管理服务各组件设计
    6.4 仿真基础执行服务研究
        6.4.1 仿真基础执行服务的总体结构
        6.4.2 仿真基础执行服务的服务接口
        6.4.3 仿真基础执行服务实现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7.1 引言
    7.2 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原型系统设计
        7.2.1 原型系统框架结构
        7.2.2 网格门户层组件设计
        7.2.3 网格核心服务层的设计
        7.2.4 网格基础服务层的设计
    7.3 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原型系统的实现
        7.3.1 相关工具包
        7.3.2 系统实现
    7.4 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服务网格的应用实例
        7.4.1 实例描述
        7.4.2 仿真实例
        7.4.3 讨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工作总结
    8.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7)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论文的课题背景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1.2.1 决策支持系统
        1.2.2 中间件技术
        1.2.3 网格技术
        1.2.4 分布式虚拟环境技术
        1.2.5 遥感技术
        1.2.6 开放复杂巨系统及综合集成方法
    1.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3.1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2 需要引起重视的几个方面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4.3 技术路线
2 基于Web Service的水利业务组件化
    2.1 组件技术
        2.1.1 组件的基本概念
        2.1.2 组件的描述
        2.1.3 组件的划分
        2.1.4 组件的设计原则
        2.1.5 组件的开发步骤
        2.1.6 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
    2.2 Web Service
        2.2.1 Web服务概述
        2.2.2 Web Service的定义
        2.2.3 Web Service的特征
        2.2.4 Web Service体系结构
        2.2.5 Web Service标准
        2.2.6 Web服务组合
    2.3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2.3.1 SOA的基本概念
        2.3.2 SOA参考模型
    2.4 水利业务组件实现
        2.4.1 组件开发的UML图
        2.4.2 组件开发标准
        2.4.3 组件输入输出约束
        2.4.4 组件开发步骤
    2.5 水利业务服务组件开发和部署
        2.5.1 基于Axis的Web服务开发
        2.5.2 环境搭建
        2.5.3 Web服务开发
    2.6 水利业务组件化应用模式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Web Service的水文预报模型
    3.1 水文预报模型的组件化
        3.1.1 传统预报模型的实现方法
        3.1.2 模型组件化的基本方法
        3.1.3 模型组件化流程
        3.1.4 水文预报模型的组件化构建
    3.2 基于Web Service的马斯京根模型
        3.2.1 马斯京根模型基本原理
        3.2.2 马斯京根模型的组件划分
        3.2.3 组件业务逻辑分析
        3.2.4 马斯京根模型组件的实现
    3.3 基于Web Service的新安江模型
        3.3.1 新安江模型基本原理
        3.3.2 新安江模型的组件划分
        3.3.3 组件业务逻辑分析
        3.3.4 新安江模型组件的实现
        3.3.5 新安江模型预报精度评定
    3.4 洪水预报模型参数估计算法及其组件化
        3.4.1 参数优化估计模型
        3.4.2 预报模型参数估计的免疫克隆选择算法
        3.4.3 洪水预报模型参数估计算法的组件实现
    3.5 本章小结
4 面向服务的水利业务应用组件库
    4.1 水利业务组件的抽取与分类
        4.1.1 基于业务应用主题分类
        4.1.2 基于服务功能分类
    4.2 水利应用组件库的构建
        4.2.1 组件库技术
        4.2.2 水利业务应用组件库的目标
        4.2.3 水利业务应用组件库的组织结构
        4.2.4 基于刻面分类体系的水利组件分类
    4.3 基于Web服务技术的组件库发布
        4.3.1 Web服务的开发与部署
        4.3.2 Web服务的注册与发布
    4.4 水利Web服务注册与发布中心
        4.4.1 JUDDI简介
        4.4.2 JUDDI配置
        4.4.3 基于JUDDI的水利服务注册与发布中心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知识图的可视化应用模式
    5.1 知识管理
        5.1.1 知识管理概述
        5.1.2 面向主题的知识组织与管理
    5.2 知识可视化
    5.3 知识图
        5.3.1 知识图的特性和功能
        5.3.2 知识图创建
        5.3.3 知识图绘制
        5.3.4 知识图应用
        5.3.5 基于知识图的知识形式化表示
        5.3.6 基于知识图的知识可视化
    5.4 基于知识图水利业务应用
    5.5 面向水利业务应用的主题服务标准库
    5.6 面向主题的水利业务应用知识图库
    5.7 本章小结
6 基于事例推理的知识获取方法及应用
    6.1 基于事例推理理论
        6.1.1 基于事例推理的基本原理
        6.1.2 基于事例推理的特点
        6.1.3 基于事例推理的工作原理
    6.2 基于事例推理的水库洪水调度
        6.2.1 洪水调度事例库的表示与存贮
        6.2.2 洪水调度事例的检索与匹配
        6.2.3 洪水调度事例的优选
        6.2.4 洪水调度事例的调整
        6.2.5 洪水调度事例的学习
    6.3 基于多目标决策方法的事例优选
        6.3.1 Vague集理论
        6.3.2 基于Vague集的模糊多目标决策
        6.3.3 洪水调度事例的多目标决策优选
    6.4 基于知识图和事例推理的水库洪水调度应用实例
    6.5 本章小结
7 面向主题的水信息集成应用模式
    7.1 水信息综合集成需求
        7.1.1 数据集成
        7.1.2 信息集成
        7.1.3 知识集成
    7.2 综合集成方法论
        7.2.1 综合集成方法的提出及其依据
        7.2.2 综合集成方法的要旨
        7.2.3 综合集成方法的特点
        7.2.4 水信息综合集成框架
    7.3 人机结合智能系统方法
        7.3.1 人机结合智能系统的概念
        7.3.2 人机结合智能系统的设计策略
    7.4 面向主题的水信息组织结构
        7.4.1 面向主题的水信息集成服务框架
        7.4.2 面向SOA的水信息组织结构
    7.5 水信息集成应用模型
    7.6 水信息集成应用模式
    7.7 本章小结
8 支持服务的水利综合服务平台体系
    8.1 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
    8.2 水利综合服务平台体系
    8.3 面向资源整合的网格平台
        8.3.1 网格技术简介
        8.3.2 网格应用模型
        8.3.3 P2P网格及主要应用模式
        8.3.4 水利应用对网格技术的需求
    8.4 基于中间件的应用支撑平台
    8.5 面向用户的综合集成服务平台
        8.5.1 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8.5.2 平台功能设计
        8.5.3 平台软硬件环境设计
        8.5.4 平台的实现
    8.6 本章小结
9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
    9.1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建设背景
    9.2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设计
        9.2.1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需求分析
        9.2.2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建设目标
        9.2.3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总体框架
    9.3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的开发与应用模式
        9.3.1 面向水利应用中心的开发模式
        9.3.2 基于水利应用中心的应用模式
    9.4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的实现
        9.4.1 水利应用中心的实现
        9.4.2 国家水利应用中心的实现思路
    9.5 本章小结
10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研究
    10.1 人工系统
        10.1.1 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
        10.1.2 人工系统方法
        10.1.3 基于代理的人工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综合方法
    10.2 计算实验
        10.2.1 计算实验方法
        10.2.2 基于涌现的观察和解释方法
        10.2.3 计算实验的模型和过程
        10.2.4 计算实验理论的基本方法
        10.2.5 水利应用探索性计算实验
    10.3 平行系统
        10.3.1 平行系统方法
        10.3.2 平行系统理论的基本方法
        10.3.3 平行系统基本框架
    10.4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
        10.4.1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概述
        10.4.2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基本框架
        10.4.3 基于平行系统的洪水预报
    10.5 本章小结
11 集成环境下的业务应用
    11.1 集成环境下的洪水预报
        11.1.1 洪水演进动态模拟仿真
        11.1.2 新安江模型洪水预报实例仿真
    11.2 集成环境下的水库调度
    11.3 集成环境下的应急管理
        11.3.1 数字预案
        11.3.2 防洪数字应急预案
        11.3.3 基于平台的防汛应急管理
    11.4 本章小结
12 结论与展望
    12.1 主要研究成果
    12.2 创新点
    12.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C 博士期间出版的专着
附录D 博士期间获得的鉴定及奖励
附录E 水利应用组件库已开发组件

(8)基于Web的信息管理系统架构的研究 ——基于Web和SOAP的企业分布式应用与集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论文的组织
第二章 Web技术及基于Web的分布式系统结构
    2.1 Web 技术
    2.2 Web 技术的发展
        2.2.1 静态文档阶段
        2.2.2 动态交互页面阶段
        2.2.3 实时可伸缩的事务处理阶段
    2.3 基于Web 的分布式系统结构
        2.3.1 C/S 模式到B/S 模式
        2.3.2 基于Web 的分布式系统体系结构
        2.3.3 系统特性
第三章 开源软件Enhydra 和Struts 框架
    3.1 开源软件
        3.1.1 开源软件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3.1.2 国内开源软件面临的几个问题
        3.1.3 Web 应用系统开发中的开源软件
    3.2 MVC 模式
        3.2.1 MVC 模式结构
        3.2.2 MVC 模式和三层体系架构
    3.3 Enhydra——基于MVC 模式的平台型Web 开发中间件
        3.3.1 Enhydra 体系结构
        3.3.2 表示层对象(PO)
        3.3.3 商务层对象(BO)
        3.3.4 数据层对象(DO)
    3.4 Struts 框架——基于MVC 模式的Web 框架
        3.4.1 Struts 框架详细处理流程
        3.4.2 Struts 框架和Enhydra、Cocoon 框架的比较
第四章 企业分布式应用与Web 服务
    4.1 主流分布式对象技术在企业应用与集成中的问题
    4.2 Web 服务
        4.2.1 Web 服务的特点
        4.2.2 Web 服务体系结构及实现原理
        4.2.3 Web 服务核心技术
    4.3 CORBA 与Web 集成的可行解决方案
        4.3.1 对象Web 技术
        4.3.2 Web 服务技术
第五章 课题背景及知识中心系统实现
    5.1 课题背景
    5.2 BOSS 系统中实现集中管理、资源整合
        5.2.1 数据层
        5.2.2 业务逻辑层
        5.2.3 接入层
    5.3 BOSS 系统与本课题的关系
    5.4 知识中心系统
        5.4.1 系统总体设计
        5.4.2 系统实现概述
        5.4.3 系统模块详细实现
        5.4.4 系统实现小结
第六章 外部系统和BOSS系统的集成
    6.1 BOSS 系统接入层的现状
    6.2 GLUE——基于SOAP 的Web 服务平台
    6.3 网关设计概述
    6.4 网关实现体系结构
    6.5 网关系统详细实现
        6.5.1 Web 服务的发布和请求侦听
        6.5.2 客户端的访问
        6.5.3 调用层的内部处理
        6.5.4 对CORBA 对象的调用
        6.5.5 问题说明
    6.6 网关实现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9)分布式城市空间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领域及背景
        1.1.1 数字城市
        1.1.2 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OPEN GIS)
        1.1.3 分布式城市空间信息系统
    1.2 国内外GIS领域的研究现状
        1.2.1 GIS软件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现状
        1.2.2 GIS的技术走向
        1.2.3 第四代GIS发展趋势
        1.2.4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1.3 分布式计算的发展历程及其计算模式
    1.4 论文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1.5.1 论文结构
        1.5.2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分布式计算与分布式系统
    2.1 分布式计算
        2.1.1 分布式计算的优点
        2.1.2 实现分布式计算的主要技术
        2.1.3 基于主体的分布式计算模型
    2.2 分布式计算机系统
        2.2.1 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定义
        2.2.2 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特征
        2.2.3 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分类
        2.2.4 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的设计要求
        2.2.5 分布式系统互操作技术
    2.3 松散耦合的分布式系统
        2.3.1 中间件系统
        2.3.2 分布式协同系统
        2.3.3 基于XML的分布式系统
    2.4 小结
第三章 城市空间信息描述及分布式UGIS集成
    3.1 城市空间信息描述
        3.1.1 概述
        3.1.2 空间信息的表示方法
        3.1.3 空间信息的特征
        3.1.4 GIS空间数据模型
    3.2 分布式UGIS集成
        3.2.1 UGIS框架
        3.2.2 分布式GIS互操作
        3.2.3 分布式GIS的空间信息共享
    3.3 GIS多源空间信息集成
        3.3.1 GIS集成模式
        3.3.2 GIS集成技术分析
        3.3.3 小结
第四章 ONTOLOGY的研究与应用
    4.1 本体论ONTOLOGY
        4.1.1 ONTOLOGY的定义
        4.1.2 ONTOLOGY的研究和应用
    4.2 基于ONTOLOGY的分布式信息访问互操作问题的研究
        4.2.1 基于本体论的互操作
        4.2.2 互操作模式
        4.2.3 基于本体的互操作平台
    4.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本体的空间信息语义模型
    5.1 拓扑关系和语义关系相结合的本体驱动的城市空间信息描述
        5.1.1 基于本体的城市空间信息模型的特征
        5.1.2 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
        5.1.3 金字塔结构下的对象类型分类以及拓扑、语义关系描述
    5.2 基于本体的信息模型到GIS数据模型间的映射
        5.2.1 本体驱动的城市空间信息模型到基于拓扑关系的数据模型的映射
        5.2.2 本体驱动的城市空间信息模型到面向实体的数据模型的映射
    5.3 基于本体论多源城市空间信息的语义集成
        5.3.1 面向用户访问的城市空间信息描述--用户级本体描述
        5.3.2 分布式城市空间子系统元目录描述--源级本体描述
        5.3.3 分布式城市空间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下信息描述--共享级本体描述
        5.3.4 本体描述及本体间语义映射方法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AGENT的分布式信息协作服务模型与实现技术
    6.1 AGENT理论
        6.1.1 AGENT的定义
        6.1.2 当前对AGENT研究的几个方面
    6.2 多-AGENT系统(MAS)
        6.2.1 多-AGENT概念
        6.2.2 多-AGENT系统的特点
        6.2.3 多AGENT技术
    6.3 基于联邦结构多-AGENT协作系统
        6.3.1 松散型协作模式下的多AGENT间合作方式
        6.3.2 基于多AGENT的分布式信息协作服务模型
        6.3.3 MAS下的多AGENT任务分解与协作
        6.3.4 MAS下多AGENT的任务协调
        6.3.5 MAS下的通信机制
        6.3.6 基于本体论的通信机制
第七章 基于P2P的分布式对等信息服务模型与实现技术
    7.1 P2P的概念及其发展背景
        7.1.1 P2P的起源
        7.1.2 P2P带来的改变--内容转移到“边缘”
    7.2 P2P与C/S结构
    7.3 P2P的应用
        7.3.1 对等计算
        7.3.2 协同工作
        7.3.3 搜索引擎
        7.3.4 文件交换
    7.4 P2P的对等点定位
        7.4.1 显式点到点配置模型
        7.4.2 动态发现模型
    7.5 基于P2P的对等信息服务系统
    7.6 小结
第八章 基于WEBSERVICES技术的分布式信息服务与网格计算信息服务模型
    8.1 WEB SERVICES
        8.1.1 WEB SERVICES技术
        8.1.2 基于WEB SERVICES技术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8.2 网格计算及其信息服务模型
        8.2.1 网格计算的产生与发展
        8.2.2 网格计算的概念
        8.2.3 网格计算的技术基础和发展方向
        8.2.4 网格计算的框架
        8.2.5 WEB服务和网格计算的集成
    8.3 小结
第九章 本体驱动城市空间信息系统(ODUGIS)原型设计
    9.1 ODUGIS原型系统应用背景与实现目标
    9.2 ODUGIS原型系统的体系框架及功能组成
    9.3 ODUGIS原型系统的特点及关键技术
        9.3.1 原型系统特点
        9.3.2 原型系统的关键技术
    9.4 ODUGIS原型系统实现
        9.4.1 用户端界面
        9.4.2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9.4.3 源端空间应用系统接口
        9.4.4 小结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
    10.1 总结
    10.2 进一步的研究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基于WEB GIS 的洪灾信息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论文组织
第2章 洪灾信息管理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2.1 洪灾和洪灾信息管理系统
        2.1.1 洪灾概述
        2.1.2 洪灾信息管理系统
    2.2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2.2.1 发展简史
        2.2.2 我国的地理信息系统发展
        2.2.3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2.2.4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
    2.3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 GIS)与基于WEB GIS的洪灾信息管理系统
        2.3.1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 GIS)定义与特点
        2.3.2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
        2.3.3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构造方法
        2.3.4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构造模型
        2.3.5 Web GIS的主要发展趋势及前沿应用
        2.3.5.1 地理标记语言-网络环境下开放的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2.3.5.2 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
        2.3.5.3 一体化的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
        2.3.5.4 基于分布式计算的Web GIS
        2.3.5.5 网络虚拟地理环境
        2.3.5.6 Microsoft.NET与Web Service
        2.3.6 基于Web GIS的洪灾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现状
第3章 基于WEB GIS的洪灾信息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3.1 基于WEB GIS的洪灾信息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3.1.1 目前国内外洪灾信息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发展现状
        3.1.2 基于Web GIS的洪灾信息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3.2 基于WEB GIS的洪灾信息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2.1 分布式计算模式研究
        3.2.1.1 分布式计算的特征
        3.2.1.2 分布式计算模型
        3.2.1.3 分布式Web GIS的系统组织方法--中间件研究
        3.2.1.4 分布式Web GIS的系统构造方法分析
        3.2.2 基于Web GIS的洪灾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服务器分析
        3.2.2.1 Web GIS应用服务
        3.2.2.2 水利预报模型和社会经济评估模型运行服务
        3.2.2.3 洪灾三维景观模拟与分析运行服务
        3.2.3 基于Web GIS的洪灾信息管理系统Web服务器分析
        3.2.3.1 通用网关接口(CGI Common Gateway Interface)技术
        3.2.3.2 服务器应用程序接口(Server API)方法
        3.2.4 基于Web GIS的洪灾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服务器分析
        3.2.4.1 分布式数据库概念
        3.2.4.2 分布式空间数据库特殊性
        3.2.4.3 异构数据库的访问
        3.2.4.4 分布式空间数据库的管理模式
        3.2.4.5 网络访问模式
第4章 基于WEB GIS的洪灾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4.1 基于WEB GIS的洪灾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分解
    4.2 基于WEB GIS的洪灾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查询分析管理模块
        4.2.1 数据管理方式和数据模型
        4.2.2 数据网络操作模式
        4.2.3 Internet环境下数据访问方法
        4.2.4 数据互操作研究
        4.2.4.1 互操作概念
        4.2.4.2 互操作模式
    4.3 基于WEB GIS的洪灾信息管理系统降水预报及水利预报模运行模块
    4.4 基于WEB GIS的洪灾信息管理系统洪灾三维景观模拟与分析模块
        4.4.1 洪灾三维景观模拟与分析系统的体系结构
        4.4.2 SERVER端的3D数据处理
        4.4.3 三维虚拟地形的显示
        4.4.4 从任意视角浏览景观
    4.5 基于WEB GIS的洪灾信息管理系统洪灾社会经济评估模型运行模块
        4.5.1 洪灾损失分类
        4.5.2 各类承灾体的损失分析评价模型建立方法
        4.5.3 各类承灾体洪灾经济损失统计及评估
        4.5.3.1 农牧渔副业洪灾损失DA评估
        4.5.3.2 基础设施洪灾损失(Infrastructure Damage,DI)评估
        4.5.3.3 工商、服务业洪灾损失评估
        4.5.3.4 人员伤亡损失(DP)评估
        4.5.3.5 房屋和家庭财产洪灾损失评估
        4.5.3.6 紧急救援费用(Emergency Care Costs,DE)估算
        4.5.4 洪灾经济损失评估模型系统设计
    4.6 基于WEB GIS的洪灾信息管理系统洪灾决策支持信息模块
第5章 基于WEB GIS的洪灾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5.1 研究区概况
    5.2 系统数据搜集
    5.3 系统功能模块开发
        5.3.1 数据查询模块
        5.3.2 降雨量预报模型模块
        5.3.3 水利预报模型运行模块
        5.3.4 洪灾三维景观模拟模块
        5.3.5 洪灾社会经济损失评估模块
        5.3.6 决策支持系统模块
    5.4 系统的实用意义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四、基于WEB的分布式计算机结构及应用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协同计算环境中移动Web增强现实服务提供技术研究[D]. 任沛.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面向Web的分布式漏洞扫描器的设计与实现[D]. 杨钦. 武汉轻工大学, 2019(01)
  • [3]云制造下多粒度设计资源服务化方法与匹配策略研究[D]. 丁淑辉. 山东科技大学, 2017
  • [4]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中的信任管理机制研究[D]. 郝世博. 南京大学, 2015
  • [5]基于Web服务的分布式计算求解器的研究[D]. 岳学友.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3)
  • [6]面向并行分布式仿真的服务网格关键技术研究[D]. 张卫.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04)
  • [7]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D]. 罗军刚. 西安理工大学, 2009(04)
  • [8]基于Web的信息管理系统架构的研究 ——基于Web和SOAP的企业分布式应用与集成[D]. 彭小军. 江南大学, 2006(01)
  • [9]分布式城市空间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任明.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2)
  • [10]基于WEB GIS 的洪灾信息管理系统研究[D]. 党顺行.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3(01)

标签:;  ;  ;  ;  ;  

基于WEB的分布式计算机结构及应用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