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蔬菜高效栽培方法(二)

温室蔬菜高效栽培方法(二)

一、大棚蔬菜多茬高效栽培法(下)(论文文献综述)

李昕升[1](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王玉彦[2](2009)在《设施黄瓜不同种植模式及其土壤修复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设施蔬菜生产的不断发展,设施土壤连作障碍的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设施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解决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的问题迫在眉睫。间套混作、轮作以及植物源土壤修复剂的开发应用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本研究选择设施蔬菜中栽培面积较大、且不耐连作的黄瓜作物为研究对象,以化学生态学理论--化感作用为导向,以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DGGE等技术为手段,以间作作物(半生作物)-土壤-主作物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线,就不同间作模式对黄瓜生长发育及土壤环境的影响,不同作物根系分泌物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不同作物根茬对黄瓜生长发育及土壤环境的影响,不同作物根系分泌物GC-MS分析及对黄瓜种子萌发和枯萎病菌的化感效应,不同作物根茬腐解物GC-MS分析及对黄瓜种子、幼苗和枯萎病菌的化感效应,小麦根系分泌物和根茬腐解物的复配剂对黄瓜连作土壤的修复作用等六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试图弄清间作物(伴生作物)-土壤-主作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探讨连作土壤的修复机理,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间作模式对黄瓜生长发育及土壤环境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了小麦、大豆、燕麦为伴生作物与黄瓜间作,研究其对黄瓜生长发育及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间作处理使土壤容重显着降低,土壤总孔隙度显着提高;整个生育期内各处理均显着降低了土壤盐分积累,生育后期黄瓜-小麦处理的EC值下降幅度最大,比对照下降38.96%;处理黄瓜-小麦和黄瓜-大豆的有机质含量显着高于对照;各处理明显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的区系组成,使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土传病菌数量降低,黄瓜-小麦间作使尖孢镰刀菌数量平均下降69.44%;各处理明显促进了黄瓜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黄瓜-小麦间作的综合效果最好,达到了缓解设施土壤连作障碍的目的。2、不同作物根系分泌物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选用10×15cm的较大营养钵,装黄瓜连作土500g,采用直播法,播种时分别用3个浓度的小麦、大豆、燕麦三种作物根系分泌物溶液浇灌,研究了三种作物根系分泌物及不同浓度对土壤环境及黄瓜幼苗生长的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浇灌不同浓度的三种作物根系分泌物均明显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孔隙度;浇灌根系分泌物降低了pH值,增加了土壤EC值,但对pH值降低幅度不大;浇灌不同浓度的三种作物根系分泌物均明显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矿质养分含量,明显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的区系,较高浓度的小麦根系分泌物有利于增加土壤中细菌种群和数量,减少了土壤中真菌种群和数量;100%浓度的小麦根系分泌物显着促进黄瓜幼苗植株生长。3、不同作物根茬对黄瓜生长发育及土壤环境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将小麦、大豆、燕麦三种作物根茬按0.5%、1%和2%用量(注:燕麦根茬只设0.5%的用量)施入已连续栽培6茬黄瓜的土壤中,研究了不同作物根茬及不同的用量对减轻黄瓜连作障碍的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添加三种作物根茬均显着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孔隙度,添加小麦和大豆根茬的处理土壤容重均随根茬用量的增加而降低;添加作物根茬对pH影响不同,2%的小麦根茬添加量对pH值提高最大,添加三种作物根茬均使土壤EC值明显降低;添加三种作物根茬大部分处理都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矿质养分含量,明显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的区系,较高用量小麦根茬有利于增加土壤中细菌种群和数量,减少了土壤中真菌种群和数量;2%的小麦根茬显着促进黄瓜植株生长,产量比对照提高了34.23%。4、不同作物根系分泌物GC-MS分析及对黄瓜种子萌发和枯萎病菌的化感效应本试验研究了小麦、大豆、燕麦三种作物根系分泌物对黄瓜种子萌发及枯萎病菌的化感效应。三种作物根系分泌物对黄瓜种子萌发产生不同的化感作用。从发芽率看:小麦根系分泌物在高浓度下表现促进效应,在低浓度下表现抑制效应;大豆也表现同样规律;燕麦却表现相反的规律。较高浓度的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较为显着,对黄瓜枯萎病菌也有明显抑制效应。GC-MS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根系分泌物的CH2Cl2提取物主要包括烃类、胺类、酯类、酰胺、酮等物质,这些物质的含量有很大不同,其中2,3-Dimethoxyamphetamine(2,3-二甲氧基苯丙胺)含量最高,达到了23.70%,其次是3-Ethoxyamphetamine(3-乙氧基苯丙胺),含量达到了13.16%,其它的物质含量都很低,这些物质中胺类和酰胺还鲜见文献报道。5、不同作物根茬腐解物GC-MS分析及对黄瓜种子、幼苗及枯萎病菌的化感效应本试验采用GC-MS分析法鉴定了小麦、大豆、燕麦三种作物根茬腐解物主要成分。结果表明:小麦根茬腐解物的CH2Cl2提取物主要包括酚类、胺类、醇类、酰胺、醛、酯等物质,其中3-Ethoxyamphetamine(3-乙氧基苯丙胺)含量最高,达到了34.34%,其次是1,3-Dioxolane-4-methanol(1,3-二氧戊烷-4-甲醇)和3-Methoxyamphetamine(3-甲氧基苯丙胺),含量分别达到了27.53%和26.28%,其它的物质含量都很低,这些物质中胺类和酰胺还鲜见文献报道。三种作物根茬腐解物对黄瓜种子萌发产生不同的化感作用。小麦根茬腐解物对黄瓜种子发芽率有明显促进作用,相对高浓度下促进作用大,低浓度下促进作用小,大豆根茬腐解物对黄瓜种子发芽率也有明显促进作用,而且随着浓度降低,促进作用增大,燕麦根茬腐解物高浓度下显着抑制黄瓜种子发芽,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三种作物根茬腐解物对枯萎病菌菌落生长也有显着影响。6、小麦根系分泌物和根茬腐解物的复配剂对黄瓜连作土壤的修复作用本试验在该土壤修复剂的研制中,引入化学生态学理论(化感作用)的概念,根据作物间相生相克的关系,首次选用伴生性较好的小麦作物,大量提取其根系分泌物及其根茬腐解物等化感成分作为土壤修复剂的主要成分,运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进行科学复配。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根系分泌物及其根茬腐解物不同的复配比例,对土壤的修复作用不同,处理STP2表现最好,该复配剂能够有效改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黄瓜枯萎病病情指数降低了78.21%,降低了土壤EC值47.73%,同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土壤含水量,促进了黄瓜生长,表现了修复连作土壤较好效果。

裴先文[3](2006)在《巴州地区日光温室结构选型及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对巴州地区日光温室发展概况、日光温室结构类型及栽培模式、日光温室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巴州地区今后发展日光温室的建议。经过对巴州地区八县一市日光温室生产情况的全面调查和研究,总结出巴州地区日光温室合理的结构参数为:日光温室前屋面角22°~24°;跨度7m~7.5m:矢高2.8m~3.2m;后墙高度1.8m~2 1m;后屋面仰角33°~45°;墙体厚度O.8m~1.3m:长度70~80m,墙体采用“干打垒”等结构,覆盖物为棉被或双层草帘。巴州地区日光温室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为:(1)围圈式日光温室春提早辣椒套种四季豆(苦瓜、结球甘蓝、油白菜)高产栽培模式,每667m2产值1.2-1.4万元。(2)围圈式日光温室春提早单茬辣椒高产栽培模式,每667m2产值1-1.2万元。(3)日光温室春提早辣椒和芹菜、四季豆(苦瓜)间套作高产栽培模式,每667m2产值2万多元。(4)日光温室冬季生产双孢菇高产栽培模式,每667m2单茬的纯利润达到3.6万元。各地可根据本地日光温室结构、覆盖材料、技术力量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栽培模式,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董红霞[4](2003)在《南方塑料大棚内空气湿度调控及其对温度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通过采用石灰、地膜覆盖、熏烟、熏烟+石灰、熏烟+地膜覆盖、熏烟+地膜覆盖+石灰、地膜覆盖+石灰七种措施在不同天气状况即晴天通风、阴天通风、阴天不通风、雨天通风、雨天不通风下对大棚增温降湿效果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七种措施的降湿效果不一样,在下午14:00,阴天不通风和雨天不通风时,降湿效果差别不大。在下午14:00阴天通风状态、雨天通风状态和上午10:00的五个状态都有降湿差别。石灰的降湿效果最差,其次是地膜覆盖及地膜覆盖+石灰的降湿效果。熏烟、熏烟+石灰的降湿能力较强。降湿效果最好的则是熏烟+地膜覆盖、熏烟+地膜覆盖+石灰。(2)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降湿效果晴天>阴天>雨天。(3)在通风与不通风状态时,其降湿效果为通风>不通风。 对温度的影响:(1)七种措施中熏烟、熏烟+石灰、熏烟+地膜覆盖、熏烟+地膜覆盖+石灰的降温幅度较大。(2)通风降低大棚的温度,降温的幅度晴天>阴天>雨天。

刘东林[5](1994)在《寒区保护地蔬菜“双六四”栽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寒区保护地蔬菜“双六四”栽培法研究与应用刘东林黑龙江省同江市农业局黑龙江省同江市地处北纬47°23′30″~48°17′20″,东经132°18′22″~134°07′05″,位于东北三江平原,与俄罗斯隔黑龙江相望,是一个新兴的边境口岸城市,这里属寒...

赵宗仁[6](1992)在《塑料大棚蔬菜栽培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河南省周口地区处北纬33°05′~34°20′、东经114°15′~115°40′,地域淮北平原。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4.3~14.6℃,太阳辐射总量117.16千卡/厘米2,日照百分率50%多,≥0℃积温5300℃,≥10℃积温4700℃,无霜期215~226天。降雨量700~800毫米,河流纵横,地下水充足。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交通方便,劳力充裕,为发展塑料大棚园艺生产、实行集约化经营提供了优越条件。周口地区1976年引入塑料大棚园艺技术,至目前全地区塑料大棚已发展到30362亩。1985年以来.豫东

吴志伟[7](2021)在《苦荞芽苗菜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品质分析》文中指出苦荞(Tartary buckwheat)是一种着名的食药两用特色杂粮作物,主要种植于我国西南高寒边远山区。由健康种子萌发生长而成的苦荞芽苗是一种新型芽苗类蔬菜,其质地脆嫩、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且富含生物黄酮等多种活性功能成分,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市售苦荞芽苗菜主要以田间种植方式生产而得,其产量和品质易受天气、温度和虫害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影响了苦荞芽苗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温室大棚种植技术是现代芽苗类蔬菜业发展的新趋势,该种方式可有效突破土壤条件和耕地资源的制约,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提升芽苗菜的品质。本研究以西荞1号为原料,重点研究了沙土法各因素对苦荞芽苗菜生长的影响,进一步筛选优化了水培法培育苦荞芽苗菜的生长条件,最后对不同培养方式所得苦荞芽苗菜的营养功能品质进行了分析评价,以期为高品质苦荞芽苗菜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依据,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培养瓶-沙土法方式中苦荞芽苗菜培育条件的筛选优化。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初步研究了沙土基质配比范围为4:0~4:3、覆土深度范围为5~7 cm、种植密度范围为2100~3500粒/m2对苦荞芽苗菜生长的影响;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筛选优化发现影响苦荞芽苗菜生长的关键因素为沙土基质比例,其次为种植密度,最后为覆土深度,同时确定了其最佳培养条件:种植密度为2100粒/m2,沙土基质质量比(m/m)为4:0,覆土深度为7 cm。在该条件下培养18 d后,所得苦荞芽苗菜的发芽率为84.6%,茎长为8.1 cm,叶片数可达530片/100株,叶面积达449.8 cm2/100片,鲜重高达35.7 g/100株。2、培养瓶-水培法方式中苦荞芽苗菜培育条件的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初步筛选出了适宜于苦荞芽苗菜生长的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浓度配比;同时采用正交试验进一步确定了氮肥最佳浓度为0.3 g/L、磷肥为0.4 g/L、钾肥为0.3 g/L。在该最优配比条件下培养18 d后,所得苦荞芽苗菜的茎长为9.3 cm,叶片数达560片/100株,叶面积达480.2 cm2/100片,干重达9.89 g/100株,鲜重达39.6 g/100株。3、发芽盘-水培法方式中苦荞芽苗菜培育条件的筛选优化。首先初步研究了4种商品化复合肥对对苦荞芽苗菜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肥F4较其他3种肥料更有利于苦荞芽苗菜的生长,当其供试浓度为0.75 g/L时,苦荞芽苗菜的发芽率为90.1%,茎长为7.56 cm,干重达7..89 g/100株,鲜重可达35.33 g/100株。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通过系列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确定了氮肥、磷肥、钾肥的最佳浓度配比分别为:氮肥为0.30 g/L、磷肥为0.2 g/L、钾肥为0.30 g/L。在该条件下所得苦荞芽苗菜的成苗率可达94.8%,叶片数可达620片/100株,叶面积达495.2 cm2/100片,茎长为6.78 cm,干重达11.45 g/100株,鲜重达41.1 g/100株。进一步采用系统评分法对培养周期内所得的苦荞芽苗菜的感官指标进行综合评定,最终确定其适宜采摘期为15~18 d,该时段内所得苦荞芽苗菜叶色鲜绿且富有光泽、口感微甜、汁液多、质地脆嫩,其品质较佳。4、苦荞芽苗菜的营养品质分析。通过测定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和酚酸类等主要营养功能成分,综合评定6种不同方式培养下所得苦荞芽苗菜的品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发芽盘-水培法培育的苦荞芽苗菜中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含量较高,叶绿素总含量高达13.08 mg/100g,在整体上要比大田培养而得的苦荞芽芽苗菜高41.41%;该种培养方式对于苦荞芽苗菜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的合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对照大田种植相比分别提高了57.34%和90.33%;采用发芽盘-水培法培育的苦荞芽苗菜中氨基酸总含量高达31.9g/100g,总黄酮含量为87.49 mg/g;对于芦丁、牡荆素、异牡荆素和槲皮素等酚酸类成分而言,以发芽盘水培法培育的苦荞芽苗菜中的含量较高,其分别为1.33 mg/g、2.16 mg/g、6.84 mg/g、11.01 mg/g、45.85 mg/g和11.56 mg/g,相较于对照大田种植的苦荞芽苗菜分别提高了74.35%、115.7%、110.62%、72.62%、35.05%和42.78%。本研究结果为温室大棚规模化种植生产高品质苦荞芽苗菜奠定了重要基础,有助于促进我国苦荞芽苗菜生产加工技术的提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苦荞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桑政[8](2018)在《日光温室春茬番茄双层立体栽培层间距研究》文中提出多层立体栽培具有提高空间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等优点,在草莓和绿叶蔬菜种植中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多层立体栽培架型、层间距等因素不当会导致层架间光、温分布不均,进而导致群体内不同个体之间产生生长差异,影响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收获期等问题。本试验在中原地区日光温室条件下,以‘粉都53’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品种为试材,采用双层栽培架,设置了80cm、110cm和140cm三个层间距处理,进行番茄的营养液膜栽培,观测不同处理的光、温变化,调查了不同处理番茄生长的形态指标、产量指标,测定了番茄果实的营养成分,研究了不同层间距对营养液膜立体栽培番茄生长、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上层之间日平均光照强度和有效积温差异不显着,下层之间有效积温差异也不显着,但不同处理下层之间日平均光照强度在4月中旬之前存在显着差异,层间距越大下层光照条件越好;同一处理上层有效积温和日平均光照强度都显着高于下层。2.不同处理上层之间、下层之间番茄的开花期相差小于1d,同一处理上层番茄的开花期明显早于下层,其中第1花序较下层提早2d,第2、3、4花序分别提早4d。3.不同处理上层番茄株高、茎粗、叶片数、平均单株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地上、地下部分干鲜重均差异不显着,下层番茄的平均单株叶面积差异不显着,而株高随层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其它观测指标均随层间距的增大而增加。处理A、B下层番茄的株高有“徒长”现象,处理C上下层之间番茄的株高差异不显着。4.不同处理上层之间番茄单株坐果数、平均单果重、优果率及产量均差异不显着,下层之间各观测指标均随层间距的增大而增加。同一处理上层番茄的单株坐果数、平均单果重、优果率及产量均显着高于下层。处理C(层间距140cm)下层番茄单位面积产量比处理A下层增产46.5%,比处理B下层增产9.5%。5.不同处理上层之间番茄的可溶性糖含量、有机酸含量、糖酸比、VC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番茄红素含量均差异不显着,下层之间番茄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VC含量均随层间距的增大而增加,其余观测指标差异不显着。同一处理上层番茄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VC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着高于下层,不同处理上层番茄果实的品质更优。综合番茄的产量、品质等因素,建议日光温室番茄双层立体栽培架层间距宜采用处理C(140cm)较为合适。

孙艳[9](2007)在《温室土壤疲劳及其对蔬菜生长影响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疲劳是温室土壤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不仅影响到温室土壤的可持续利用,还对温室蔬菜的食用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研究温室土壤的疲劳症状及其对蔬菜的影响机理,对合理利用和科学调配土壤、保持地力常新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不同种植年限日光温室土壤及邻近露地菜地土壤为试材,研究了温室土壤的疲劳症状;并以容重为指标,模拟了温室土壤的物理疲劳症,研究了其对黄瓜生长发育、产量、果实品质的影响,探讨了其对黄瓜产生影响的生理机理。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温室土壤化学疲劳的主要特征是酸化和盐渍化的同时发生,酸化和盐渍化过程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温室土壤酸化的特点是:0~40cm土层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酸化现象,在耕层中表现得更为强烈;土壤的酸化疲劳过程并不是持续进行,而是始于温室种植的初期阶段,且在初期阶段土壤酸化强度高,之后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土壤抗酸化疲劳能力增强,酸化的速率明显减慢,pH变化相对较小,达到较为稳定状态,范围为7.75~7.98。温室土壤盐渍化疲劳现象明显。0~40cm范围内温室土壤剖面各土层盐分总量均高于露地土壤;同一剖面上下土层间差异明显,表现为“上重下轻”,尤其表层0~10cm土壤积盐程度较重,达到中度盐渍化程度。温室菜地土壤盐渍化过程与一般露地土壤的次生盐渍化过程(仅在表层持续累积盐分)有所不同,有其明显的时空变异特点:在温室种植的5年内盐分累积过程主要发生在0~10cm的表层土壤中,但随后盐分累积和淋溶移动过程同时进行,使土壤剖面上盐分含量在递增过程中也在剖面上逐渐均匀化,随着温室种植年限的进一步增加,又在较高水平基础上出现表聚过程。温室菜地土壤盐渍化过程呈现表聚过程与均匀化过程交替进行的特点。2. NO3--N累积是温室土壤疲劳的主要营养症状。在0~40cm土层中温室土壤NO3--N含量均高于露地土壤,NO3--N的累积明显,且随种植菜年限的延长而递增。3种种植年限温室土壤在0~10cm土层中NO3--N的含量显着高于露地土壤。温室菜地土壤硝态氮累积过程也有其明显的特征,表现为:在温室种植的初期阶段硝态氮素主要是急剧的表聚过程,其后表聚过程缓慢进行,使0~10cm土层中NO3--N累积的速率减小,但发生累积作用的土层厚度在逐渐增加,累积深度(即NO3--N的深层淋溶)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而递增。水溶性钙含量是土壤钙供给能力的强度指标,而交换性钙是土壤钙供给能力的容量指标。温室菜地土壤钙的供给强度和容量都在明显的变化着,随着温室种植年限的递增,土壤供钙的强度逐渐增加,容量却在逐渐减少。3种种植年限温室菜地土壤0~40cm土层中水溶性钙的含量均显着地高于露地土壤,温室种植年限越长,土壤中水溶性钙含量越高,而土壤胶体上钙离子的饱和度却在逐渐降低;随着温室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剖面中0~10cm土层和30~40cm土层中水溶性钙含量的增加显着,土壤剖面中水溶性钙的分异程度表现得越明显,显示出在土壤水溶性钙递增过程中还伴随着钙的深层移动淀积过程。水溶性钙的递增对增强土壤抗营养疲劳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土壤中水溶性钙含量的增加与土壤中硝态氮素累积和次生盐渍化关系密切。温室土壤0~40cm土层中的有机质含量均高于露地土壤,随着温室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大。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既为保持土壤的抗各种疲劳症能力奠定了物质基础,也增加了土壤中钙的供给能力。3.在0~10cm土层中,温室土壤的容重高于露地土壤,表明耕作栽培方式对表层土壤容重的影响程度较大,表层土壤紧实板结现象是温室菜地土壤物理疲劳的主要特征之一;供试土壤之间30~40cm土层的容重差异较小,表明耕作栽培方式对下层土壤容重的影响程度较小;10~20cm和20~30cm土层中,露地土壤的容重高于温室土壤。4.在0~40cm土层范围中,露地土壤剖面中<0.01mm物理性粘粒含量和<0.001mm粘粒含量最高,而且各层之间差异很小,物理性粘粒和粘粒均无下移现象。而3种种植年限温室土壤剖面中<0.01mm物理性粘粒含量和<0.001mm粘粒含量均低于露地土壤,且在各层次之间差异愈来愈明显,表现为“上低下高”的剖面特征,物理性粘粒和粘粒均从上层向下层移动淀积即温室土壤的淀积粘化作用,且这种作用随种植时间的延长而加强。粘粒的移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耕层土壤抗疲劳的能力。5.用干筛法测得的各级别团聚体含量及MWD指标评判,温室土壤团聚体的机械稳定性低于露地土壤,主要由温室土壤的次生盐渍化所致。根据>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水稳性团聚体的MWD值、团聚体的破坏率及团聚体的原始稳定系数和崩解速率等指标评判,温室土壤团聚体的水稳性高于露地土壤,这与温室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较高有关。因为有机质是土壤抵抗各种疲劳症能力的物质基础,有机质含量的增加,不仅可使土壤中0.25~10mm团聚体的含量增加,还使其的水稳性提高。6.用Van Genuchten方程对供试原状土壤的持水特性进行了拟合,估算出水分特性曲线参数。供试土壤之间的参数---θs和n明显的不同,露地土壤的饱和含水量(θs)低于温室土壤,而n值则高于温室土壤。从各供试土壤水分特性曲线推算出了主要水分常数,供试土壤之间萎蔫系数差异不大;温室土壤的田间持水量和有效水含量均低于露地土壤,并随温室种植年限的延长而减小,但种植年限长于5年后,土壤田间持水量基本稳定,降幅很小。供试土壤有效水含量与< 0.01mm物理性粘粒及< 0.001mm粘粒含量之间关系密切。供试土壤经过一次干湿交替过程后,温室土壤饱和含水量(θs)降低的程度均高于露地土壤,说明温室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脆弱,抗干湿交替作用破坏的能力低;温室土壤n值的增幅高于露地土壤,说明温室土壤的失水速率增大、土壤持水能力和抗旱能力明显下降。干湿交替的结果使温室土壤田间持水量减小,萎蔫系数增大,有效水含量也明显减少。7.在实验室条件下以土壤容重为指标,模拟了温室土壤的物理疲劳症。研究了紧实对土壤水分蒸发过程的影响。紧实增强了土壤的蒸发速率,降低了土壤保墒性,使土壤抗疲劳能力有所降低。紧实土壤水分蒸发的速率及蒸发持续的时间均大于疏松土壤,因此水分的损失量大。8.以容重为指标,用盆栽试验模拟了温室土壤的物理疲劳症,研究了紧实土壤对黄瓜生长发育、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紧实土壤抑制黄瓜的株高及茎粗,却使第4片叶的长和宽增加,展开的叶片数减小,黄叶数增加;根系伸长生长受阻,活力显着下降,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减少,根冠比降低;第一雌花节位降低;果实的增大速度受到抑制,糖/酸比大幅度下降,风味变差;生物学产量、经济产量及经济系数减小。紧实土壤使黄瓜植株内部产生了一系列生理变化,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MDA)含量升高,细胞膜的透性增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叶片的生理机能下降;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强,植株内部的防御系统启动;叶片的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的电子传递活性(Fm /Fo)、光能的最大转化效率(Fv /Fm)及PSⅡ的潜在活性(Fv/Fo)降低, PSⅡ的光能利用率下降,光合作用减弱,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E)及比叶重减小,胞间CO2浓度(Ci)增大。其原因是紧实土壤中CO2浓度及CO2的平均释放通量较大所致。

刘伟[10](2006)在《蔬菜有机无土栽培技术的优化及推广 ——以番茄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针对蔬菜有机无土栽培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的技术改进需求,主要以番茄为代表作物,对该技术所包含的栽培框架、栽培基质、水肥管理等方面的关键环节进行优化研究,使之进一步降低应用成本和操作管理难度的措施,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满足设施蔬菜生产所需。同时运用农业推广相关理论和方法对该技术在推广应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提出相应的的推广应用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本框架以砖砌为宜,延长方向与通风方向一致,坡降度1%~5%,土地利用率达到30%以上。栽培基质选用2种或2种以上经过前处理的农产废弃物与无机材料混合配制,并应根据其每茬分解和损耗质量或体积进行适量补充。而采用合适配比的生物有机固态肥和经营养平衡的沼液平衡液作为无土栽培的新型追肥模式,具有较广泛的生产应用前景。水分管理既关键又具有较强的经验性,理论上应维持基质的相对湿度为75%~90%,实际操作上主要靠经验进行管理。(2)根据优化研究结果,结合相关研究资料进行集成组装,提出适合实际生产的操作的技术规程,可有效指导生产。(3)推动该技术迅速推广应用应着眼于优化技术、加强宣传、扩大示范、采用政府组织和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强推广力度。在推广初期推广对象以选择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应用者为宜,推广地区优先选择土壤自然环境不良地区为宜。而充分利用政策上的利好因素也必将有利于本技术的推广。

二、大棚蔬菜多茬高效栽培法(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棚蔬菜多茬高效栽培法(下)(论文提纲范文)

(1)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一、播种育苗
        二、定植
        三、田间管理
        四、病虫害防治
        五、采收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一、选种育种
        二、播种育苗
        三、定植
        四、田间管理
        五、病虫害防治
        六、采收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一、生态适应性
        二、生理适应性
    第二节 救荒因素
        一、南方地区
        二、北方地区
    第三节 移民因素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第五节 经济因素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二、同食相忌
        三、具体应用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一、南瓜精神
        二、南瓜民俗
        三、南瓜观赏文化
        四、南瓜名称文化
        五、南瓜饮食文化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设施黄瓜不同种植模式及其土壤修复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设施蔬菜生产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蔬菜连作障碍及防治措施
    3 化感作用与连作障碍
    4 间套混作、轮作中的化感作用及其研究方法
    5 植物根系分泌物研究方法进展
    6 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进展
    7 植物源土壤修复剂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和预期目标
    1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研究的主要内容
    3 技术路线
    4 预期目标
第三章 不同间作模式对黄瓜生长发育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间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2.2 不同间作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3 不同间作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4 不同间作模式对土壤中黄瓜尖孢镰刀菌的影响
        2.5 不同间作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区系的PCR-DGGE 分析
        2.6 不同间作模式对黄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四章 不同作物根系分泌物对土壤环境及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作物根分泌物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3 不同根系分泌物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4 不同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5 不同作物根系分泌物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第五章 不同作物根茬对土壤环境及黄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 PCR-DGGE 分析
        2.5 不同处理对黄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2.6 不同处理对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第六章 不同作物根系分泌物对黄瓜种子萌发和枯萎病菌的化感效应及GC-MS 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作物根系分泌物对黄瓜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
        2.2 不同作物根系分泌物对黄瓜枯萎病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2.3 不同作物根分泌物中主要物质种类的 GC-MS 分析
第七章 不同作物根茬腐解物对黄瓜种子萌发、幼苗生 长和枯萎病菌的化感效应及 GC-MS 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作物根茬腐解物对黄瓜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
        2.2 不同作物根茬腐解物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
        2.3 不同作物根茬腐解物对黄瓜幼苗生理的影响
        2.4 不同作物根茬腐解物对黄瓜枯萎病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2.5 不同作物根茬腐解物中主要物质种类的 GC-MS 分析
第八章 不同复配剂对黄瓜连作土壤的修复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5 不同复配剂对黄瓜生长的影响
        2.6 不同复配剂对黄瓜生理的影响
        2.7 不同复配剂对黄瓜枯萎病发生的影响
第九章 全文讨论、结论及关键技术创新点
    1 全文讨论
    2 全文结论
    3 关键技术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成果)
作者简历
致谢
附图及说明

(3)巴州地区日光温室结构选型及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日光温室的特点
    1.2 国内外设施农业发展概况
    1.3 新疆日光温室发展概况
    1.4 巴州地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概况
    1.5 发展日光温室的意义
第二章 巴州地区主要日光温室结构类型及栽培模式
    2.1 简易围圈式日光温室及栽培模式
    2.2 普通简易日光温室
    2.3 辽宁海城式日光温室
    2.4 喀什式日光温室及栽培模式
    2.5 山东寿光式日光温室及栽培模式
    2.6 库尔勒市日光温室及栽培模式
第三章 巴州地区在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方面开展的工作
    3.1 开展的工作
    3.2 巴州地区日光温室生产存在问题
    3.3 对巴州地区发展日光温室的建议
第四章 讨论及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南方塑料大棚内空气湿度调控及其对温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设施园艺的作用和地位
    2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3 南方设施栽培的研究动态
    4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
    5 本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因素与水平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塑料大棚内空气湿度的分析
    2.2 降湿的措施对温度影响的研究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苦荞芽苗菜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品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我国芽苗菜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1.1.1 芽苗菜简介
        1.1.2 芽苗菜的营养与功能
        1.1.3 芽苗菜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
        1.1.4 我国主要芽苗菜产品及生产企业
    1.2 苦荞芽苗菜开发利用研究现状
        1.2.1 苦荞麦芽苗菜简介
        1.2.2 苦荞芽苗菜的营养与功能
        1.2.3 苦荞芽苗菜的生产工艺流程
        1.2.4 苦荞芽苗菜培养条件的优化
        1.2.5 苦荞芽苗菜优质产品开发
    1.3 论文设计
        1.3.1 立题依据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沙土法培育苦荞芽苗菜生长条件的筛选及优化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水培法对苦荞芽苗菜生长条件的筛选及优化
        2.2.1 培养瓶-水培法对苦荞芽苗菜生长条件的筛选优化
        2.2.2 不同复合肥的筛选及优化对苦荞芽苗菜的生长影响
        2.2.3 发芽盘培育法对苦荞芽苗菜生长条件的优化
    2.3 不同培养方式下苦荞芽苗菜的营养品质分析及评价
        2.3.1 原料和设备
        2.3.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沙土法培育苦荞芽苗菜的生长条件的筛选及优化
        3.1.1 沙土基质配比对苦荞芽苗菜生长影响的确定
        3.1.2 种植密度对苦荞芽苗菜生长影响的确定
        3.1.3 不同基质深度对苦荞芽苗菜生长影响的确定
        3.1.4 沙土法培育苦荞芽苗菜生长条件的优化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2 水培法对苦荞芽苗菜生长条件的筛选及优化
        3.2.1 培养瓶培育法对苦荞芽苗菜生长条件的优化
        3.2.2 不同复合肥的筛选及优化对苦荞芽苗菜的生长影响
        3.2.3 发芽盘培育法对苦荞芽苗菜生长条件的优化
    3.3 不同培养条件下苦荞芽苗菜的营养品质分析及评价
        3.3.1 苦荞芽苗菜脂肪含量
        3.3.2 苦荞芽苗菜可溶性蛋白的含量
        3.3.3 苦荞芽苗菜可溶性糖含量
        3.3.4 苦荞芽苗菜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含量
        3.3.5 苦荞芽苗菜总黄酮含量
        3.3.6 总酚的含量
        3.3.7 酚酸类物质含量
        3.3.8 苦荞芽苗菜氨基酸含量
4 讨论
    4.1 沙土法培育苦荞芽苗菜的生长条件的筛选及优化
    4.2 水培法对苦荞芽苗菜生长条件的筛选及优化
    4.3 不同培养条件下苦荞苗菜的营养品质分析及评价
    4.4 苦荞芽苗菜的经济分析
5 创新点和展望
    5.1 创新点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日光温室春茬番茄双层立体栽培层间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无土栽培及其相关研究
        1.2.1 无土栽培的优势
        1.2.2 无土栽培的分类
        1.2.2.1 营养液栽培
        1.2.2.2 固体基质栽培
        1.2.3 国外无土栽培研究
        1.2.4 国内无土栽培概况
    1.3 果菜类无土栽培
        1.3.1 国外温室果菜长季节无土栽培的优势
        1.3.1.1 基质用量少,节约成本
        1.3.1.2 一次定植长期采收,高产优质
        1.3.1.3 操作道宽敞便于机械及人工作业
        1.3.1.4 温室自动化水平高,作物生长环境好
        1.3.2 国内温室果菜长季节无土栽培的不足
        1.3.2.1 适宜栽培的品种少
        1.3.2.2 对温室环境及栽培管理技术要求高
        1.3.2.3 病虫害防控难度较大,蔬菜产品存在安全隐患
        1.3.2.4 营养输送距离过长,植株易早衰
        1.3.2.5 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
        1.3.3 果菜一年多茬无土栽培
    1.4 立体栽培模式及发展趋势
        1.4.1 地面立体栽培
        1.4.1.1 同种蔬菜高、矮、密立体种植
        1.4.1.2 不同种类蔬菜间套作立体种植
        1.4.1.3 菌、果间套作,菌、菜间套作立体栽培
        1.4.1.4 果菜、果果立体栽培
        1.4.1.5 地面立体栽培发展趋势
        1.4.2 空间立体栽培
        1.4.2.1 床式两层立体栽培
        1.4.2.2 吊挂式两层立体栽培
        1.4.2.3 阶梯式栽培
        1.4.2.4 多层栽培
        1.4.2.5 筐式立体栽培
        1.4.2.6 立柱或长袋状栽培
        1.4.2.7 蔬菜无基质喷雾立体栽培技术
        1.4.2.8 空间立体栽培发展趋势
    1.5 立体栽培研究概况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技术路线
    3.2 试验时间与地点
    3.3 试验材料
        3.3.1 试验品种
        3.3.2 试验试剂
        3.3.3 营养液配方
        3.3.4 试验栽培架
        3.3.5 仪器
    3.4 试验设计与方法
    3.5 测定项目与方法
        3.5.1 光照强度和温度测定
        3.5.2 植株形态、生理指标测定
        3.5.3 番茄不同花序开花期观测
        3.5.4 番茄产量测定
        3.5.5 果实品质测定
    3.6 数据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处理温度变化特点
        4.1.1 不同处理温度日变化特点
        4.1.2 不同处理旬积温变化特点
    4.2 不同处理光照变化特点
        4.2.1 不同处理光照强度日变化特点
        4.2.2 不同处理日平均光照强度时空变化特点
    4.3 不同处理对番茄植株生长指标的影响
        4.3.1 不同处理对番茄开花期的影响
        4.3.2 不同处理对番茄株高的影响
        4.3.3 不同处理对番茄茎粗的影响
        4.3.4 不同处理对番茄叶片数的影响
        4.3.5 不同处理对番茄平均单株叶面积的影响
        4.3.6 不同处理对番茄植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3.7 不同处理对番茄植株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4.4 不同处理对番茄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影响
        4.4.1 不同处理对番茄单株坐果数、平均单果重、优果率及产量的影响
        4.4.2 不同处理对番茄各花序坐果数、平均单果重、优果率及产量的影响
        4.4.2.1 不同处理对番茄第1花序坐果和产量的影响
        4.4.2.2 不同处理对番茄第2花序坐果和产量的影响
        4.4.2.3 不同处理对番茄第3花序坐果和产量的影响
        4.4.2.4 不同处理对番茄第4花序坐果和产量的影响
        4.4.3 不同处理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5 结论和讨论
    5.1 结论
        5.1.1 不同处理温度、光照变化特点
        5.1.2 不同处理对番茄开花期、形态指标的影响
        5.1.3 不同处理对番茄叶绿素含量、光合指标、干鲜重的影响
        5.1.4 不同处理对番茄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5.1.5 不同处理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5.2 讨论
        5.2.1 不同处理上、下层番茄各花序坐果情况在生产上的应用
参考文献
ABSTRACT

(9)温室土壤疲劳及其对蔬菜生长影响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质量及其评价体系
    1.2 保护地栽培及土壤的特点
    1.3 保护地土壤质量状况的研究现状
        1.3.1 保护地土壤的盐分
        1.3.2 保护地土壤的pH
        1.3.3 保护地土壤的硝态氮
        1.3.4 保护地土壤的有机质
        1.3.5 保护地土壤的养分
        1.3.6 保护地土壤的容重
        1.3.7 保护地土壤的团聚体特性和土壤的微形态学特征
        1.3.8 保护地土壤的水分
        1.3.9 保护地土壤的连作障碍
        1.3.10 保护地土壤生物学特性
    1.4 保护地土壤质量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的自然条件及土壤条件
    2.2 研究区蔬菜生产规模
    2.3 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3.1 施肥中存在的问题
        2.3.2 水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3.3 连作问题
        2.3.4 农化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
    2.4 小结
第三章 温室菜地土壤化学疲劳状况的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温室菜地土壤的酸化疲劳
        3.2.2 不同种植年限温室土壤盐渍化程度及评价
    3.3 小结
第四章 温室菜地土壤营养疲劳状况的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温室菜地土壤NO_3~--N 含量的变化
        4.2.2 不同种植年限温室菜地土壤水溶性钙含量的变化
        4.2.3 不同种植年限温室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4.3 小结
第五章 温室土壤物理疲劳状况的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物理性质测定的项目与方法
    5.2 结果分析
        5.2.1 温室菜地土壤容重的变化
        5.2.2 温室菜地土壤紧实度的变化
        5.2.3 温室土壤剖面淀积粘化过程
        5.2.4 温室土壤团聚体的变异特征
    5.3 小结
第六章 温室土壤水分物理特性变异的研究
    6.1 温室土壤水分参数的研究
        6.1.1 材料与方法
        6.1.2 结果与分析
        6.1.3 小结
    6.2 紧实土壤和疏松土壤水分蒸发性能的比较研究
        6.2.1 材料与方法
        6.2.2 结果分析
        6.2.3 小结
第七章 黄瓜对土壤物理疲劳症响应机理的研究
    7.1 黄瓜对土壤物理疲劳症的反应
        7.1.1 材料和方法
        7.1.2 结果分析
        7.1.3 讨论
    7.2 土壤物理疲劳症对黄瓜一些生理指标的影响
        7.2.1 材料与方法
        7.2.2 结果与分析
        7.2.3 讨论
    7.3 物理疲劳症对土壤呼吸强度及黄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7.3.1 材料与方法
        7.3.2 结果与分析
        7.3.3 讨论
    7.4 土壤物理疲劳症对黄瓜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7.4.1 材料与方法
        7.4.2 结果与分析
        7.4.3 讨论
第八章 结论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蔬菜有机无土栽培技术的优化及推广 ——以番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无土栽培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关键技术的优化
    2.2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推广应用策略研究
第三章 关键技术的优化研究
    3.1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的基本框架研究
    3.2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基质的研究
    3.3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的施肥研究
    3.4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的适宜灌水量研究
第四章 推广策略研究
    4.1 影响推广的主要因素分析
    4.2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有机无土栽培技术的规范化集成
    6.1 规范化集成工艺流程
    6.2 栽培设施系统的建造安装
    6.3 无土育苗
    6.4 栽培管理规程
    6.5 环境管理规程
    6.6 病虫害综合防治规程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大棚蔬菜多茬高效栽培法(下)(论文参考文献)

  • [1]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2]设施黄瓜不同种植模式及其土壤修复机理的研究[D]. 王玉彦. 东北农业大学, 2009(02)
  • [3]巴州地区日光温室结构选型及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D]. 裴先文. 新疆农业大学, 2006(02)
  • [4]南方塑料大棚内空气湿度调控及其对温度影响的研究[D]. 董红霞. 湖南农业大学, 2003(04)
  • [5]寒区保护地蔬菜“双六四”栽培法研究与应用[J]. 刘东林. 现代农业, 1994(12)
  • [6]塑料大棚蔬菜栽培制度研究[J]. 赵宗仁. 蔬菜, 1992(03)
  • [7]苦荞芽苗菜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品质分析[D]. 吴志伟. 成都大学, 2021(07)
  • [8]日光温室春茬番茄双层立体栽培层间距研究[D]. 桑政.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9]温室土壤疲劳及其对蔬菜生长影响机理的研究[D]. 孙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7)
  • [10]蔬菜有机无土栽培技术的优化及推广 ——以番茄为例[D]. 刘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05)

标签:;  ;  ;  ;  ;  

温室蔬菜高效栽培方法(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