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润滑油和油液你知道多少

车用润滑油和油液你知道多少

一、车用润滑油、液知多少(论文文献综述)

孟凡善[1](2020)在《三种BN基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润滑油是改善润滑表面摩擦状况、降低能耗、延长设备寿命的关键技术,润滑油添加剂的性质是决定润滑效果的主要因素。纳米润滑添加剂因其微尺寸、高表面能等特点而具有更优的减摩抗磨性能。因此,开展纳米润滑添加剂摩擦磨损性能研究,对提升润滑油润滑性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MRS-10A型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不同试验参数下两种混合型纳米添加剂(BN/AlN和BN/TiN)和一种复合型纳米添加剂(BN@C)的摩擦学性能,通过摩擦系数、磨斑直径、磨损形貌、元素分布、化合价态等性能分析,阐述了纳米添加剂的减摩抗磨机理与自修复过程。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油酸、司班80、硅烷偶联剂KH-550、聚乙二醇200和硬脂酸五种分散剂中油酸对纳米BN、TiN、AlN颗粒的分散效果最佳。(2)两种混合型纳米添加剂BN/AlN、BN/TiN的润滑性能均随质量配比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当配比为1:1时润滑性能最佳。随纳米添加剂浓度增加,润滑性能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纳米BN/AlN添加浓度为0.2wt%时润滑油润滑性能最佳,最大无卡咬负荷提高38.30%;纳米BN/TiN添加浓度为0.6wt%时润滑油润滑性能最佳,最大无卡咬负荷提高65.96%。(3)复合型纳米添加剂BN@C添加浓度为0.2wt%时摩擦系数最低,较纯基础油时降低19.28%;添加浓度为0.4wt%时磨斑直径最低,较纯基础油时降低22.34%。静置5天后纳米BN润滑油摩擦系数和磨斑直径分别增加13.59%和10.96%,纳米BN@C润滑油摩擦系数和磨斑直径分别增加7.57%和5.01%。(4)润滑过程中纳米添加剂颗粒(BN/AlN、BN/TiN、BN@C)可进入摩擦副将直接接触的摩擦表面分隔开,使摩擦形式转变为滚动-滑动混合摩擦。纳米BN颗粒在上下摩擦面的滑动挤压下发生层间滑移,同时包覆在表面的碳材料协同BN发挥润滑作用,从而降低摩擦磨损;纳米TiN和AlN以充当微轴承作用降低摩擦磨损。纳米颗粒可吸附沉淀在摩擦表面凹坑处,修复基体磨损;纳米BN和TiN颗粒与基体材料通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修复膜而保护摩擦表面。

鲁宁[2](2020)在《SD公司润滑油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润滑油能够降低工程机械之间各种部件的摩擦,是保障机械设备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之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润滑油的使用水平也密切相关,车用润滑油属于润滑油的范畴之一。中国是润滑油生产和销售大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虽然各种类型的润滑油都存在于市场中,但是各品牌的产品利润主要来自中高端润滑油产品和工业润滑油,由于国内目前的高端润滑油市场已经被以美孚、壳牌和嘉实多为代表的国外一线品牌大量占有,所以研究分析国内润滑油市场现状,为国内润滑油公司优化市场营销策略,加强市场竞争力,打破国外品牌垄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SD公司销售的润滑油产品定位于中高端润滑油,其产品主要为中小型车用润滑油,在各大品牌强大的营销实力和市场打压下,公司在中高端润滑油市场中面临着强烈的市场竞争压力,这对公司的市场营销能力和策略提出了巨大的考验。本文以SD公司的营销策略为研究对象,按照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了分析和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相关理论基础;其次对SD公司的营销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公司在目标市场定位、营销模式和产品构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SD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最后结合SD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市场营销策略,加大SD公司在润滑油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占有份额,同时也为其他润滑油销售企业研究市场营销策略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超,袁芳革,叶林[3](2019)在《车用润滑油品质快速检测技术及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设计一款车用润滑油品质检测仪。鉴于评价润滑油品质的理化指标与润滑油介电常数密切相关,而介电常数又与电容量密切相关,将PCB铜箔同轴式电容传感器、CMOS施密特触发器结合为多谐振荡器,采用易于测量的频率信号反映微小电容量,从而通过频率信号表征润滑油品质。通过STC89C2051单片机实现频率测量,采用LED指示灯对润滑油品质进行指示。对不同使用时长的润滑油品质进行检测,LED指示灯点亮个数各不相同。车用润滑油品质检测仪携带方便、使用简单、检测快速、结果可靠,能够为车用润滑油的更换提供科学依据。

张静琳[4](2017)在《《降低石油润滑油的环境影响》(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石油润滑油是六大石油产品之一,其主要特点是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较高。但对于人类而言,在享受润滑油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考虑其引发的危害。《降低石油润滑油的环境影响》一书从成分设计角度探讨了润滑油的缺点及提高润滑油环境和经济效益的举措,因此,作者认为选取本书作为翻译材料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该报告以本书前三章翻译为例,对此次翻译实践进行介绍、分析、总结。报告包括四大部分,任务描述、过程描述、案例分析和实践总结。任务描述包括翻译材料的分析,翻译实践活动的目标及意义。过程描述对整个翻译活动进行了全面总结,包含译前平行文本研究、目的论综述、术语库建立和翻译工具准备,翻译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翻译过程反思以及译后校对。案例分析一章中,译者选取恰当实例,结合目的论三原则,分别从词汇、句法和篇章三方面进行翻译策略分析,详细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最后译者进行归纳,阐明已解决的问题,总结出实践过程中自身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方法,以期进一步提高翻译能力和翻译质量。

穆琳[5](2015)在《基于原子光谱技术的润滑油监测与磨损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摩擦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摩擦给机械设备造成了大量的磨损以及能源的消耗。润滑油品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摩擦、降低磨损,延长机械的寿命。科学合理、先进有效的机械设备润滑,除了选择适合的润滑油品外,另一个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地管理在用润滑油品。油液监测就是为科学润滑服务的。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各项分析手段采集油品的信息,进行数据整合处理及设备状态掌握的过程。本文着重研究了油液监测中的原子光谱技术,主要包括分析手段的建立与优化部分和该技术的应用部分:1.分析手段的建立与优化:对于原子吸收分析,不同型号的仪器设备之间存在差异,内部结构和操作调整不尽相同。现行的标准方法通常仅限某种型号仪器,不同的仪器需要参考各仪器手册建立适合的工作条件以保证试验的准确性。论文采用正交法,选取L27(37)表进行优化得出了AA280FS型号原子光谱仪的最佳工作条件。以铬元素为例优化后的最佳工作条件为:灯电流6mA、狭缝宽度0.2nm、燃烧器高度13.5mm、积分时间3s、乙炔流量3.5L/min、空气流量13L/min。结合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进行了显着性讨论,影响仪器测定铬元素的各项因素重要性排序为:乙炔流量>燃烧器高度>灯电流>空气流量>狭缝宽度>积分时间。另一个影响原子光谱分析测定准确性的环节是样品的前处理技术。论文对原子光谱技术的样品前处理干式灰化法、湿式消化法和微波消解法进行了对比试验。干式灰化法的加标回收率在95.2107.2%,耗时长(7h);湿式消解法92.3109.8%,酸消耗量大(21mL);相比之下微波消解法回收率(96.5105.5%)更稳定,且耗时短(3h)、酸消耗量小(6mL)、检出限最低(小于0.0198mg/L),简便快捷适合推广使用。2.应用部分:(1)基于原子光谱分析技术对行车试验的润滑油进行油液监测。试验结果发现40005000km行驶区间各金属元素增长率在0.22%19.90%范围内;50008000km:5.05%55.31%。两个变化区间对比,50008000km区间内Cr、Fe、Mn增长率变化较为明显。理化性能及抗氧化性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8000km粘度变化率达到28.9%,超过国家标准的25%;0km的氧化诱导时间大于12min,起始氧化温度为236.43℃;8000km的氧化诱导时间降低为3min左右,起始氧化温度下降至201.55℃。数据综合对比发现100℃运动粘度突增点以及起始氧化温度、氧化诱导期变化拐点与各金属含量迅速增加有关联,润滑油品在这个行驶里程区间内的氧化衰变导致可能导致了发动机磨损加剧。采用威布尔数学分析模型对原子光谱监测数据进行了阈值的研究,以铬元素为例当可靠度为90%时使用阈值(mg/kg)为0.8535;80%为1.2872。(2)应用原子光谱分析对GCr15钢球摩擦磨损试验油液进行检测分析并结合表面分析技术,进行了磨损机理的讨论:当载荷为变量时,油基基础液中增长率最高的变化区间是294392N,增长率最高的金属是Fe;水基基础液最高的是Cr元素在98196N区间内的增长。时间为变量时,油基在18002400s与12001800s区间增长率较高,与磨损量的变化有对应关系;水基在24003000s区间内Cr、Ni、Mn、Fe均变化较明显。转速为变量时,油基中增长率较高的区间为10001450r/min,与磨损量和摩擦系数的变化有对应关系;水基则不同是在14502000r/min增长率较高。磨损多为两种或多种磨损共同作用结果。(3)研究了原子光谱技术在制动液和回收废油方面的应用。其中制动液测定结果回收率为:94.2105.9%,达到了90120%的要求。将新油、使用过的废油及处理过的回收油品中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比较,回收油品中Fe、Mn等元素与回收前相比有明显下降,接近新油水平,说明原子光谱技术可以作为评价油品回收方案效果的一项手段。

伍欣[6](2014)在《K牌车用润滑油西南地区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2010年以来,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一跃成为全球汽车产销最大的国家,伴随国家环保升级、交通拥堵和国产品牌份额低的挑战,同时也为车用润滑油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使得中国车用润滑油(以下简称车用油)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汽油轿车普及和柴油车排放严格,高档车用润滑油(CH-4和SL)年增长率和销量成为增长最大的市场,国内外各润滑油品牌都不约而同地把高档车用润滑油市场作为一个主攻方向。虽然K品牌利用资源和技术优势,在西南车用油市场占据着半壁江山。但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K品牌必须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明确在西南区域的竞争战略,围绕重建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品牌的市场地位和公司的市场份额。本文通过对西南汽车市场当前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量化分析,利用竞争战略和营销的理论知识,分析了国内和西南区域的车用油市场竞争现状,以及外部相关环境因素,运用SWOT分析方法细致地分析了K品牌在西南市场具有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围绕存在的核心问题和自身优劣势,结合K品牌资源的多样性、深厚的科研技术实力和分公司所处地域等,并把握车用油需求高速增长带来的良好市场机遇,重新定位K品牌的市场地位,形成成本和差异化相结合的竞争战略,进一步完善西南公司组织结构、过程管理、指标控制、评价考核及激励辅助策略基础上,在西南地区将K品牌打造成与壳牌、美孚并驾齐驱的一流润滑油品牌。可以预期,在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总体企业战略的指导下,西南销售分公司通过具体实施以上竞争战略,能够大大提高中国石油高端车用润滑油业务在西南市场的竞争力。

唐兴中[7](2014)在《基于组合赋权—灰色关联投影法的工程机械通用润滑油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工程机械结构设计及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配套所使用的润滑油综合性能也需要进行不断升级换代,以便实现工程机械润滑与工程机械发展相同步。基于此状况,本文通过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工程机械润滑油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结合现代工程机械发动机-液压-液力传动-齿轮系统对润滑油的特殊性能要求与实际使用工况特点;同时也为了简化用油管理,适应润滑油环保、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使用要求,提出研制一种综合性能良好、满足工程机械多个系统要求的通用型润滑油。首先,研究兼顾到研制油综合性能及经济性两方面的要求,采用了聚α-烯烃(PAO10)与新多元醇酯(NP451)复合而成的合成油作为基础油;在研究了粘度指数改进剂对基础油粘温性能影响的同时,以满足研制油性能要求为主要出发点,通过对现有各类型润滑油添加剂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出具有较高性价比的添加剂;并辅之相应的配比试验,采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法结合MATLAB与Excel,确定了清净剂、抗氧剂等润滑油添加剂之间的最佳复合配比,考察了添加剂与复合基础油的感受性。其次,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均匀试验设计法,设计了10个全配方方案,根据全配方试验结果,并针对配方优选过程中存在难于选择等问题;基于模糊数学理论与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运用熵权法与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来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利用灰色关联投影法建立了全配方方案综合评价模型,从而选取了方案C7作为全配方的最佳方案。最后,通过对研制油进行相应的理化性能检测、台架模拟及实车测试,结果表明:研制油具有良好的高温清净性与油泥分散性,优异的热氧化安定性、剪切稳定性及承载能力;突出的抗磨损性、防锈性、耐腐蚀性等,能较好地满足现代工程机械发动机-液压-液力传动-齿轮系统在复杂多变工况下的使用要求。

樊有海[8](2013)在《福斯润滑油营口新工厂开业仪式暨25周年庆典隆重举行》文中认为2013年10月28日,"福斯润滑油营口新工厂开业仪式暨25周年庆典"在辽宁省沿海产业基地隆重举行。营口市领导、福斯油品集团董事会主席Stefan Fuchs先生、福斯东亚区执行副总裁Klaus Hartig先生、福斯中国CEO朱庆平先生以及客户代表等莅临现场并致辞,祝贺福斯润滑油营口新厂落成开工,并一同庆祝福斯润滑油进入中国25周年。

谢平平,孙成杰,肖奇,逄翠翠[9](2013)在《车用润滑油液黏度监测方法适应性研究》文中指出车用润滑油液的黏度指标是油液监测中的一项关键参数,为判断油品的使用性能提供重要参考信息。国内外现有的黏度测定方法较多,文章主要考察了常用的运动黏度测定方法,从方法的一致性、差异性和局限性方面就这些方法对车用润滑油液黏度监测的适应性做以研究。毛细管黏度计法作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运动黏度测试方法,仅适用于牛顿流体。从文章所选取的车用润滑油液样品的流变性能测试结果分析,试样均呈现出了一种近似牛顿流体的行为,因此文章所列的黏度测试方法均适用于这类试样的黏度测试。

李喜武[10](2012)在《汽车发动机润滑油信息融合技术监测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汽车的拥有量正日益迅速扩大,人们在享受汽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加剧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如何减少汽车能源的消耗是人们面临的迫在眉睫的课题。其中,保证汽车发动机能够工作在正常的润滑状态,就是减少能源消耗最好的办法之一。为了保证汽车发动机工作在正常的润滑状态,关键是必须保证在用润滑油的品质。最近,随着基于多传感器技术的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单一传感器的检测技术相比,运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在解决系统分析判断、目标的跟踪、识别和探测等方面,具有提高系统的信息利用率和实时性、扩大系统在空间和时间的覆盖率、增强数据的精度和可信度、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可靠性等优点。通过多个传感器获得的多层次、多方面、多级别的数据,经过处理后所能表达出的信息,比单一传感器获得信息更具有接近真实的意义,可作为各种系统决策的依据。信息融合技术应用到润滑油的监测之中,既能克服传统检测慢的缺点,又能克服单一传感器在线检测准确性差的缺点。本文以此理论为依据,先探讨了润滑油四项理化性能指标与其品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其介电常数影响;其次探讨了红外光谱下润滑油的污染状况与品质之间的关系;再次探讨了润滑油的磁导率与其中铁磨粒含量的关系,然后探讨了超声波在润滑油中传播与其中铁磨粒含量的关系;最后综合以上各方面的因素,利用多传感器的信息融合理论,对润滑油的品质进行分析评价。首先,对润滑油各项指标与其介电常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润滑油的理化性能指标包括水分、铁含量、酸值、不溶物含量等,在实验室配制以上四种指标的不同浓度的润滑油试验样本,考察不同浓度时所对应的介电常数,找到四种指标与介电常数的对应关系。确定以介电常数为评价润滑油品质的指标的可行性。其次,根据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发生降解,其化学组成会随之发生变化,即氧化后形成的含有酸、酮、醛、醇等含氧有机化合物,以及含氮硝化物等官能团的量发生改变,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可知润滑油的降解程度。实质是依据烃分子对红外光谱具有吸收强度呈现某种可加性、特征谱带的光谱吸收系数近于常数,以及不同分子中相同结构的特征吸收峰几乎在相同的光谱区的特性,来测得碳原子在中芳环、环烷环及烷基链上的分配的。此外它还可检测油中某些添加剂和污染物含量。在实际试验中,监控的是光谱功率分布下的域,所有波长相关的变化,综合来评价润滑油的劣化程度。再次,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铁磨粒的含量会逐渐增加,磨粒的含量、尺寸、集合形貌等因素,均会对润滑油的品质产生影响。因此利用磁导率测量方法测量磨粒的浓度。同时,由于超声波在润滑油中传播过程中,与其中的颗粒相遇时,一部分会射到颗粒的内部被吸收,另一部分会在界面散射衰减,而且在接触界面的超声波还会发生粘滞衰减。这些衰减的发生均是由润滑油中的铁磨粒引起的,而且与铁磨粒的数目即浓度成比例。因此利用超声波法测量润滑油的铁磨粒浓度。最后,进行数据融合分析。将在测量分析得到的润滑油的介电常数、红外光的透射值和散射值,以及利用磁导率法和超声波法测得的铁磨粒含量值,进行数据融合分析。分别建立两个子神经网络,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这样划分降低了每个神经网络的复杂程度,减小了诊断空间的维数,也降低了训练时间。然后进行D-S证据推理,将两个独立的低维的神经网络作为证据理论的一个证据,将其输出值处理后,作为辨识框架上命题的基本可信度,进行再次的融合。这样处理充分利用了信息源的信息,提高了润滑油污染度的判别精度,消除了单一数据源包含信息不全面的缺点。

二、车用润滑油、液知多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车用润滑油、液知多少(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BN基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摩擦磨损与润滑
    1.2 润滑油
        1.2.1 润滑油简介及分类
        1.2.2 润滑油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润滑油纳米添加剂
        1.3.1 纳米添加剂简介
        1.3.2 纳米添加剂作用机理
    1.4 论文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简介与润滑油液制备
    2.1 试验机与分析测试仪器
        2.1.1 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
        2.1.2 四球磨斑测量仪
        2.1.3 微观表征仪器
        2.1.4 纳米添加剂制备仪器
    2.2 试验材料
        2.2.1 试验钢球
        2.2.2 基础油
        2.2.3 纳米材料
    2.3 纳米添加剂分散性能
        2.3.1 纳米添加剂团聚沉淀原因
        2.3.2 三种纳米颗粒在基础油中分散性能
    2.4 小结
第3章 BN/AlN混合型纳米添加剂摩擦学性能研究
    3.1 BN/AlN纳米添加剂润滑油制备及试验参数
    3.2 混合比例对摩擦磨损性能影响
    3.3 浓度对摩擦磨损性能影响
    3.4 载荷对摩擦磨损性能影响
    3.5 转速对摩擦磨损性能影响
    3.6 BN/AlN混合型纳米添加剂减摩机理
    3.7 小结
第4章 BN/TiN混合型纳米添加剂摩擦学性能研究
    4.1 BN/TiN纳米添加剂润滑油的制备及试验参数
    4.2 混合比例对摩擦磨损性能影响
    4.3 浓度对摩擦磨损性能影响
    4.4 载荷对摩擦磨损性能影响
    4.5 转速对摩擦磨损性能影响
    4.6 纳米添加剂润滑油静置时长对摩擦磨损性能影响
    4.7 温度对摩擦磨损性能影响
    4.8 BN/TiN混合型纳米添加剂减摩机理
    4.9 小结
第5章 BN@C复合型纳米添加剂摩擦学性能研究
    5.1 BN@C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分析
        5.1.1 水热法制备BN@C纳米材料
        5.1.2 BN@C纳米颗粒元素分析
        5.1.3 油酸修饰BN@C在润滑油中分散性能
    5.2 BN@C纳米添加剂润滑油的制备及试验参数
    5.3 BN@C纳米添加剂摩擦磨损性能
        5.3.1 浓度对摩擦磨损性能影响
        5.3.2 纳米添加剂类型对摩擦磨损性能影响
    5.4 BN@C纳米添加剂减摩机理
    5.5 小结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2)SD公司润滑油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理论综述
        2.1.1 市场营销理论
        2.1.2 市场环境分析理论
        2.1.3 STP分析理论
        2.1.4 4P分析理论
    2.2 SWOT分析理论
第3章 SD公司润滑油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SD公司概况
        3.1.1 发展概况
        3.1.2 营销概况
    3.2 SD公司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3.2.1 产品缺乏多样化
        3.2.2 价格采取跟随策略
        3.2.3 销售渠道混乱
        3.2.4 促销方式单一
    3.3 营销策略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公司代理品牌缺乏创新性
        3.3.2 商品定价机制不科学
        3.3.3 销售渠道缺乏管控
        3.3.4 促销方式缺乏多样性
第4章 SD公司面临的市场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汽车保有量环境分析
        4.1.2 终端修理厂环境分析
        4.1.3 新能源汽车趋势分析
    4.2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4.2.1 管理能力
        4.2.2 销售人员素质
        4.2.3 薪资制度
    4.3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4.3.1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4.3.2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4.3.3 现有竞争对手分析
        4.3.4 潜在的竞争对手分析
        4.3.5 替代品的威胁
    4.4 SWOT分析
        4.4.1 SD公司优势分析
        4.4.2 SD公司劣势分析
        4.4.3 SD公司机会分析
        4.4.4 SD公司威胁分析
第5章 SD公司润滑油市场营销策略的优化
    5.1 产品策略优化
    5.2 价格策略优化
        5.2.1 产品定价优化
        5.2.2 差别价格策略
    5.3 渠道策略优化
        5.3.1 实体店策略优化
        5.3.2 其他渠道策略优化
    5.4 促销策略优化
        5.4.1 广告促销策略优化
        5.4.2 新媒体促销策略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车用润滑油品质快速检测技术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原理与方法
    2.1 润滑油电容式传感器
    2.2 微小电容的测量
3 硬件设计
    3.1 电容—频率转换电路
    3.2 单片机频率测量及润滑油品质指示电路
4 软件设计
5 应用
6 结束语

(4)《降低石油润滑油的环境影响》(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1.2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2.1.1 Studies on Parallel Texts
        2.1.2 Overview of Skopos Theory
        2.1.3 Glossary Building
        2.1.4 Translation Tools
    2.2 Process of Translation
        2.2.1 Problems and Solutions
        2.2.2 Reflections of Translation
    2.3 Proofreading of Translation Script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3.1.1 Technical Terms
        3.1.2 Semi-technical Terms
        3.1.3 Common Words
    3.2 Translation at Sentential Level
        3.2.1 Long and Complicated Sentences
        3.2.2 Passive Voice
    3.3 Translation at Textual Level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ces
    原文
    译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Acknowledgements

(5)基于原子光谱技术的润滑油监测与磨损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油液监测的意义
    1.3 油液监测功能和主要技术概况
    1.4 理化指标分析
        1.4.1 粘度
        1.4.2 水分含量
        1.4.3 闪点
        1.4.4 总酸值(TAN)
        1.4.5 总碱值(TBN)
        1.4.6 优缺点
    1.5 红外光谱分析
    1.6 铁谱分析
    1.7 原子光谱技术
        1.7.1 原子光谱分析原理概述
        1.7.2 原子发射光谱
        1.7.3 原子吸收光谱
        1.7.4 原子光谱技术分析的优缺点
        1.7.5 光谱仪测量条件
        1.7.6 前处理技术
        1.7.7 应用实例
        1.7.8 润滑油中金属元素检测的其他方法
    1.8 油液监测技术方法比较
    1.9 监测技术发展新动向
    1.10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原子吸收光谱仪测量条件的优化——正交阵列法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制定因素水平表
    2.3 结果及讨论
        2.3.1 极差分析
        2.3.2 方差分析
    2.4 结论
第三章 样品前处理实验方法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原子光谱测定条件
        3.2.3 样品前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样品处理方法的选择
        3.3.2 干式灰化法条件的选择
        3.3.3 湿式消解法条件的选择
        3.3.4 微波消解法条件的选择
        3.3.5 标准曲线线性实验
        3.3.6 元素的干扰与消除
        3.3.7 检出限的测定
        3.3.8 精密度
        3.3.9 加标回收实验
        3.3.10 监测数据汇总
    3.4 结论
第四章 润滑油行车试验的油液监测及阈值研究
    4.1 试验概述
    4.2 方法概述
        4.2.1 理化指标监测粘度试验
        4.2.2 红外光谱的测定
        4.2.3 紫外光谱的测定
        4.2.4 热分析
        4.2.5 原子光谱技术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粘度测定结果
        4.3.2 红外光谱测定结果与分析
        4.3.3 紫外光谱测定结果与分析
        4.3.4 热分析实验结果与讨论
        4.3.5 原子光谱技术测定结果与分析
        4.3.6 基于原子光谱分析数据的威布尔模型研究
    4.4 结论
第五章 基于原子光谱技术的 GCr15 摩擦性能及磨损机理研究
    5.1 摩擦磨损试验
        5.1.1 试验装置
        5.1.2 试验条件
        5.1.3 磨损量的计算
        5.1.4 钢球表面分析
    5.2 原子光谱测定
        5.2.1 样品收集与前处理
        5.2.2 样品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摩擦磨损理论概况
        5.3.2 基础液摩擦数据及油液分析结果
        5.3.3 钢球表面分析
        5.3.4 其他试验组
    5.4 结论
第六章 原子吸收光谱技术在其他油液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6.1 原子吸收光谱技术在制动液中的应用
        6.1.1 前言
        6.1.2 制动液粘度实验
        6.1.3 制动液红外光谱实验
        6.1.4 制动液紫外光谱实验
        6.1.5 制动液原子光谱实验
        6.1.6 小结
    6.2 废润滑油循环再利用油品的检测应用
        6.2.1 前言
        6.2.2 实验部分
    6.3 结论
第七章 总结
    7.1 主要工作回顾
    7.2 论文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K牌车用润滑油西南地区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1.2.2 理论与实际结合法
        1.2.3 对比分析法
    1.3 竞争战略的理论及发展
第二部分 西南车用油市场竞争现状
    2.1 关于车用油及K品牌润滑油概况
        2.1.1 我国车用油现状及竞争态势
        2.1.2 K品牌润滑油的整合及发展
    2.2 西南地区车用油市场竞争态势
        2.2.1 西南区域经济概况
        2.2.2 西南机动车消费预测及区域行业分析
        2.2.3 西南市场竞争分析
    2.3 K润滑油品牌定位及竞争战略上存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 K牌润滑油在西南地区的定位及竞争战略
    3.1 K品牌的西南竞争态势与分析
        3.1.1 西南地区市场和数据分析
        3.1.2 K品牌在西南地区的SWOT分析
    3.2 整体战略
        3.2.1 K牌润滑油的竞争战略
        3.2.2 K牌润滑油的多品牌战略
        3.2.3 K牌润滑油密集的分销战略
    3.3 市场、客户、渠道等竞争战略的选择实施
        3.3.1 明确市场定位、渠道下沉
        3.3.2 客户渠道网络的深度开发
    3.4 竞争战略的实施保障
        3.4.1 组织架构、人员配置及过程管理
        3.4.2 业绩考核及激励辅助策略
        3.4.3 整体指标的控制和评价度量
第四部分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件

(7)基于组合赋权—灰色关联投影法的工程机械通用润滑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工程机械的基本概况
    1.2 工程机械润滑油的基本作用
    1.3 国内外工程机械润滑油的基本现状
        1.3.1 工程机械发动机油
        1.3.2 工程机械齿轮油
        1.3.3 工程机械液压油
        1.3.4 工程机械液力传动油
        1.3.5 工程机械制动液
        1.3.6 工程机械减震器油
    1.4 国内外模糊数学法在润滑技术领域的应用现状
        1.4.1 模糊综合评价概述
        1.4.2 模糊数学法在润滑技术领域的应用现状
    1.5 课题简介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5.3 研究目的
        1.5.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础油与粘度指数改进剂的选择及复配
    2.1 基础油的分类及性能特点
        2.1.1 基础油的基本分类
        2.1.2 矿物基础油的基本特性
        2.1.3 合成基础油的基本特性
    2.2 国内外合成油的基本现状
        2.2.1 合成烃
        2.2.2 有机酯类油
        2.2.3 聚醚型合成油
        2.2.4 其他合成油
    2.3 研制油的性能及技术指标要求
        2.3.1 研制油的基本性能要求
        2.3.2 研制油的主要技术指标
    2.4 工程机械通用润滑油基础油的选择
        2.4.1 聚α-烯烃的选择依据
        2.4.2 酯类油的选择依据
    2.5 粘度指数改进剂的选择
        2.5.1 粘度指数改进剂的增粘机理
        2.5.2 粘度指数改进剂的选择
    2.6 基础油配比试验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功能添加剂的选择与感受性试验研究
    3.1 润滑油添加剂的类别
    3.2 国内外润滑油添加剂的基本现状
    3.3 清净剂的选择及其感受性试验研究
        3.3.1 清净剂的基本作用
        3.3.2 清净剂的选择
        3.3.3 清净剂的感受性试验研究
    3.4 抗氧剂的选择及其感受性试验研究
        3.4.1 抗氧剂的作用机理
        3.4.2 抗氧剂的选择
        3.4.3 抗氧剂的感受性试验研究
    3.5 极压抗磨剂的选择及其感受性试验研究
        3.5.1 极压抗磨剂的作用机理
        3.5.2 极压抗磨剂的选择
        3.5.3 极压抗磨剂的感受性试验研究
    3.6 无灰分散剂的选择及其感受性试验研究
        3.6.1 无灰分散剂的作用机理
        3.6.2 无灰分散剂的选择
        3.6.3 无灰分散剂的感受性试验研究
    3.7 腐蚀抑制剂的选择
        3.7.1 腐蚀抑制剂的抑制机理
        3.7.2 腐蚀抑制剂的选择
    3.8 其他功能添加剂的选择
        3.8.1 油性剂的选择
        3.8.2 抗乳化剂的选择
        3.8.3 抗泡剂的选择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配方方案的优选
    4.1 全配方方案设计
    4.2 全配方试验结果
    4.3 基于组合赋权-灰色关联投影法的全配方方案优选
        4.3.1 确定最佳决策方案
        4.3.2 构建灰色关联度评判矩阵
        4.3.3 综合权重系数的计算
        4.3.4 构建全配方方案综合评价模型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制油性能测试
    5.1 研制油性能测试方法
    5.2 研制油综合性能测试结果
    5.3 实车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目录

(10)汽车发动机润滑油信息融合技术监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润滑油监测技术简述
    1.3 信息融合技术简述
        1.3.1 信息融合技术的优势特点与应用领域
        1.3.2 信息融合技术的级别
        1.3.3 信息融合技术的方法
        1.3.4 信息融合技术的关键问题
    1.4 润滑油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润滑油的衰变机理和试验测试原理
    2.1 润滑油的理化性能指标与换油标准
        2.1.1 润滑油的理化性能指标
        2.1.2 润滑油更换标准
    2.2 汽车润滑油的衰变机理研究
        2.2.1 汽车发动机的特殊工作状况
        2.2.2 发动机润滑油的衰变机理与过程
    2.3 润滑油品质的介电常数法测试原理及试验研究
        2.3.1 润滑油品质的介电常数法测试原理
        2.3.2 润滑油品质的介电常数法试验研究
        2.3.3 介电常数法测试润滑油品质电路设计
        2.3.4 介电常数增值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2.4 红外法测量润滑油中悬浮颗粒染污的原理及试验研究
        2.4.1 悬浮颗粒物测量原理
        2.4.2 悬浮颗粒物测量结构的设计
        2.4.3 悬浮颗粒物测量采用的光源和检测元件的选取
    2.5 磁导率法测试润滑油中铁磨粒原理及试验研究
    2.6 超声波法测试润滑油中磨粒原理及试验研究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息融合技术诊断润滑油品质的模型
    3.1 人工神经网络
    3.2 D-S 证据理论方法
    3.3 信息融合评价润滑油品质的方法
    3.4 神经网络证据理论润滑油品质判断过程
    3.5 神经网络证据理论润滑油品质判断模型
    3.6 局部判断神经网络设计
    3.7 证据理论集成的润滑油级别判断方法
    3.8 小结
第4章 润滑油品质诊断试验研究
    4.1 数据的采集
    4.2 信息融合方法润滑油品质判断结果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车用润滑油、液知多少(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BN基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D]. 孟凡善. 西南交通大学, 2020
  • [2]SD公司润滑油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鲁宁. 沈阳理工大学, 2020(12)
  • [3]车用润滑油品质快速检测技术及实现[J]. 张超,袁芳革,叶林. 电脑与电信, 2019(06)
  • [4]《降低石油润滑油的环境影响》(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张静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5]基于原子光谱技术的润滑油监测与磨损机理研究[D]. 穆琳. 华东交通大学, 2015(11)
  • [6]K牌车用润滑油西南地区竞争战略研究[D]. 伍欣. 四川师范大学, 2014(08)
  • [7]基于组合赋权—灰色关联投影法的工程机械通用润滑油研究[D]. 唐兴中. 广西大学, 2014(02)
  • [8]福斯润滑油营口新工厂开业仪式暨25周年庆典隆重举行[J]. 樊有海. 金属加工(冷加工), 2013(23)
  • [9]车用润滑油液黏度监测方法适应性研究[J]. 谢平平,孙成杰,肖奇,逄翠翠. 润滑油, 2013(03)
  • [10]汽车发动机润滑油信息融合技术监测方法的研究[D]. 李喜武. 吉林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车用润滑油和油液你知道多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