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外语发展趋势

汉语外语发展趋势

一、外来语在汉语中的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冯卓[1](2021)在《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灵活易变的,对社会文化有着较强的依附性。清末民初是汉语发展史上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过渡阶段,社会动荡,与外界语言接触频繁,导致此时期词汇产生较大的变化,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但从研究成果来看,这一时期的语言现象显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作为大众传播的载体,能够快速、真实、全面地反映当时的词汇现象。因此本文以1872—1919年清末民初时期的《申报》为语料,对此期的《申报》词汇展开全面研究。本文共分为五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2章为《申报》词汇的构词法研究。从复合式构词和派生式构词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复合式构词主要对偏正、联合、主谓、动宾、补充五种结构系统分析,考察分布情况和特点。派生式构词按词缀所在位置,分别考察前缀、中缀和后缀的构词情况。其中后缀是词缀系统考察的重点,分别对真后缀和类后缀展开研究。第3章为《申报》词汇的造词法研究。本章综合参考学界对造词法的分类标准,结合《申报》词汇特点,对语法造词法、仿词造词法、简缩造词法、修辞造词法展开讨论。语法造词法注重对造词理据的考察,修辞造词法比较丰富,又分为比喻造词、夸张造词、委婉造词三个方面。第4章为《申报》词汇的词形研究。主要研究异形词和同素异序词,系统考察两种词形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异形词主要从成因、音节类型、意义关系几方面着手分析,成因包括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及音译词,意义关系包括全等关系、包孕关系或者交叉关系。同素异序词主要考察了AB—BA以及A—B之间的结构类型、语法属性和语义关系可能相同,也可能完全不同。同时,本章两种词形都与现代汉语进行历时比较,观察二者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变化情况发现《申报》中异形词和同素异序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有共存、有存有隐和共隐三种情况。第5章为《申报》新词新义研究。新词研究从外来新词和本土新词两个角度考察,主要探讨《申报》新词的来源和分类。外来新词包括西源外来词和日源外来词,西源外来词数量较多,主要来自英语,翻译的方式也比较丰富,包括单纯音译、半音译加半意译、音译兼意译、音译加义标、造字音译和字母借形几种方式。日源外来词中一部分是日本利用汉字新造的词,即原语借词;另一部分则是之前从中国传入日本,在日本流传后又回归到中国的词汇,即回归借词。本土新词包括本族新词、意译和仿译的新词。新义研究从词汇义、色彩义和语法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词汇义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一个词的意义的演变”和“词的一个意义的演变”。前者侧重分析词的义项增加或者减少,后者侧重于词的某个义项发生词义扩大、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等情况。另外,词汇义演变与引申有着密切联系,隐喻和转喻是引申的思维机制,隐喻的认知基础是相似,转喻的基础是紧密的关联,所以词义引申从相似引申和相关引申两个角度分析。结语:通过对全文内容梳理,分别从构词法、造词法、词形、新词新义几个方面概括出清末民初《申报》的词汇语言特色,从而归纳出《申报》词汇的整体特点,以期为清末民初词汇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刘昕怡[2](2021)在《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末民初时期(1840-1919年)是汉语词汇史上外来词引入的一大高潮时期,由于外来词的来源和译借方式的不同,此期产生了大量词形相异但是指称或表义相同的异形外来词。在学术界对异形外来词的研究成果中,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异形外来词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本文的研究特色即为断代研究:以清末民初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时代作为时间标段,以词汇学理论为指导,采用解释与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这一时期大量涌入汉语的异形外来词。本文首先系统地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对异形外来词进行界定,介绍异形外来词的研究现状,分析出清末民初时期异形外来词研究的成果和不足。接下来,在确立好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先利用《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把出现在清末民初时期的异形外来词都挑选出来,再以《近现代辞源》为主、《新华外来词词典》为辅做进一步的筛选和补充,由此形成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词库,进而从来源、译借方式、语义类型三个方面对此期异形外来词进行了分类,统计出各类型的数量,呈现出清末民初时期异形外来词的总体面貌,并在各类型数据明晰的基础上,分析了此期异形外来词产生的原因,归纳总结了此期异形外来词的特点。最后,本文从历时的角度出发,考察了清末民初时期异形外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留存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此期异形外来词的汰选规律和汉化规律,发现汉语词汇系统对异形外来词进行的汰选,是其完成汉化的必经步骤。

刘定慧[3](2020)在《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的根本动因。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其从学科发展到理论建设也都日臻完善。而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演变现象更是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过,由于语言接触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学界对语言接触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国内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接触、普通话与方言接触着力较多,研究得也更为深入。而对汉语与外语之间相互接触的研究稍显薄弱,而就汉语与外语接触的研究而言,也主要集中于对汉语与英语、日语的接触研究,对汉语与其他外语的接触研究则关注不够。“五·四”时期开始,很多充满时代色彩的俄源词开始批量进入到汉语中,其所携带的社会文化意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学者关于汉语外源词的论着中,大多比较重视英源词和日源词的研究,而对俄源词的研究则缺乏足够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在先学研究的基础上以汉语中的俄源词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语言接触的视角出发对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的引进特点、本土化规律和动因以及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本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通过对已有语言接触研究、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结构演变研究、语言演变中的词汇借用研究、汉俄语言接触中的汉语俄源词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后,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对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的引进特点进行了研究。本章以重要的中俄(苏)交往历史事件为时间节点将俄源词的引进大致分为五个时期:恰克图边境贸易兴起时期、中东铁路修筑时期、“五·四”至解放前时期、中苏友好时期、苏联解体至今的新时期。通过参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检索俄源词在《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BCC语料库》中的最早出现时间,界定了现有俄源词出现在汉语中的大致时间范围,从而将其归并到本文所划定的相应历史时期对其引进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汉俄语言接触范围、接触方式和接触主体的不同是造成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第三章主要对俄源词语音本土化及其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本章在汉俄语音对比的基础上,对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音节结构演变及汉俄音系匹配方面呈现出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全面地分析研究。俄源词语音本土化首先体现在其进入汉语后发生了十分普遍的音节结构演变现象。本文发现,不仅俄语中独有的音节结构发生了演变,而且汉俄语言中共有的音节结构也发生了演变。据本文分析,增加音位和删减音位是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主要方式,并且呈现出以增加音位为主的特点。汉俄音系匹配则是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又一重要体现。本文发现,用汉语声母匹配俄语词首辅音、用汉语韵母匹配俄语元音的现象在汉俄语言接触中十分普遍。并且本文还发现了用汉语韵母匹配俄语辅音的特殊情况。通过对具体匹配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后,本文分析出了汉俄音系匹配的两种主要方式:相似匹配和条件匹配。结合对具体语言事实的分析后,本文认为,汉俄语音差异是促使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因。而词汇借用过程中的知觉映射、音系知觉原则等汉语母语者的认知因素则是促成汉俄音系出现多种匹配形式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同时也是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主要动因。第四章主要对俄源词词汇本土化及其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本章利用汉俄两种语言的大型综合语料库对俄源词在汉俄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比,对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结构和表意方面的本土化规律和特点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结构方面的本土化主要体现在产生了几种特殊的构词方式。这些构词方式不仅为汉语带来了全新的构词语素、构词模式,还将特殊构词中所蕴含的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心理特征、文化背景和认知方式等也同时带到了汉语中,从而对汉语产生了影响。俄源词进入汉语在表意方面的本土化主要通过音义相兼、词义变化、语用意义变化、影响汉语固有词词义等多种方式来实现。通过一系列适应汉语语言体系的变化,俄源词在实现表意本土化的同时,也在填补汉语语义空缺、促使汉语语义系统重新调整方面影响了汉语。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俄源词进入汉语后词汇本土化的动因既有适应汉语语言环境的语言内部原因,也有社会、心理及文化因素等语言外部的原因。第五章主要从共时角度对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进行了研究。本章结合几个大型语料库的检索结果对筛选出来的近1000个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总体活力状态进行了宏观界定。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超过半数以上的俄源词在汉语中已经失去活力,只有少部分俄源词继续在汉语中维持活力。为了进一步考察俄源词在汉语中的具体活力状态,本文从存有活力的俄源词中甄选出了被201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的俄源词作为考察样本,结合其在《人民日报》(2015-2019)中的使用情况,对其活力程度和活力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文发现样本中的俄源词虽然都属于本文所界定的有活力状态,但是其在汉语中的具体活力程度却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使用频次、语义表达、语法功能、语用范围和语用领域等语言因素以及相关的社会因素均会对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产生影响。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语。主要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和存在的不足。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不仅对汉语中的俄源词演变规律有了更全面、科学、客观地认识,而且对汉俄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也有了更系统地把握。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非亲属语言之间词汇借用规律的理解和认识。词汇借用现象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常新课题,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不断完善和深化。

李子阳(Piyanon Luangin)[4](2020)在《泰国学生习得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语言是对社会发展最敏感、最迅速的反应。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必然也促进语言的发展。在一国的对外交流中,必然会出现语言的借用。而词汇借用又是语言借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与泰国的历史发展中,随着两国对外交流的发展,在两国的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英语借用词,即英语外来词。尽管汉语和泰国语都从英语借用词汇,但由于两国各自语言的特征、不同的借用方式等原因,英语外来词在两国的语言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英语外来词在两国语言中具有不同借用方式、借用原因、借用背景,因而对于泰国学生在汉语英语外来词的习得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明确泰国学生习得汉语英语外来词的过程以及所遇到的问题,本论文在文献调查与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汉语与泰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借入原因、借入方式等对比,展开了泰国学生汉语英语外来词习得研究,从而归纳问题所在,提出关于汉语英语外来词的教学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主要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文献综述分别介绍关于汉语与泰语中英语外来词的相关研究,以此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基础。第三章:汉泰语英语外来词对比研究通过对两国借用原因、方式、借用影响的具体对比分析,归纳总结英语外来词在两国语言中的不同特点。第四章:泰国学生英语外来词习得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泰国学生习得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的过程以及所遇问题进行分析。第五章:泰国学生习得汉语英语外来语教学对策。第六章:结论总结全文,找出不足。

贝玛(BAIMYRZAEVA BEISHEKAN)[5](2020)在《俄汉源于英语的外来词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外来词作为不同国家和民族交往过程中文化互相借鉴的衍生物,是各国各民族语言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外来词的引进、发展和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民族语言的发展,而且也反映了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因此,外语研究具有语言学、社会学和历史等多种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各国人民的交往日益密切,汉语语系和俄罗斯语系国家的语言都与英语逐渐交融,汉语和俄语都含有相当多的英语外来词,在本文中,将会对俄语和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进行对比分析。由于笔者就读于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学习已经三年,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力,且在日常生活中对汉语、英语都较感兴趣,对本选题的研究有利于将个人所学的汉语、俄语、英语知识融会贯通,最终对俄语汉语对英语、以及英语对俄语汉语的外来词双向借鉴进行阐释和分析,有利于促进中、俄、汉语言的交流和融合。本文将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比法、归纳分析法等方法从俄汉语英语外来词介入原因与方式、同音化及使用领域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首先进行俄语和汉语对于英语外来词介入的原因与方式进行对比。其次对俄汉语英语外来词同音化进行研究,从语音、语意、语法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对比与阐述。最后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四个方面对比论述了俄汉语英语外来词使用领域的不同。

裴红幸[6](2020)在《汉越俚语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俚语(Slang)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化的词语,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长期以来,汉、越俚语对比并未得到语言学者的应有关注,关于汉、越俚语研究的书籍、资料目前仍然比较稀缺。正因为如此,本人以“汉、越俚语比较研究”为题开展分析和研究。汉、越俚语的共同点有:首先,从语音来看,汉、越俚语的音节结构有很多相同之处。如汉、越俚语的音节结构都有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等几种主要形式;其次,从分类来看,汉、越俚语的分类都有音节构成分类和内容分类;最后,在表达方面,越南俚语借鉴了大量汉语因素,融合到自身的文化血脉与基因当中,使之发展出全新的自我特色。汉、越俚语的不同点有:首先,在语法结构方面,汉语俚语里很多不好的事物都可以变成骂人的载体,如:书呆子、垃圾、贼等。但是越南语俚语的结构是“??+X”(东西+X)(其中X指被骂者的缺点);其次,在分类方面,汉、越俚语的分类大致一样,但是小类里面的内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再次,在构成方面,汉语俚语中的大部分来源于社会方言和社会流行语,而越南语俚语中的大部分来源于原有词语的词义改变;最后,在语义表达方面,汉语俚语的语义表达主要有字义与实义、本义与喻义、并义与偏义的特点,而越南语俚语的语义表达的主要特点是多义性和转义性。汉、越俚语之间之所以有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俚语产生于现实的生活,是人类思维的表现。中国和越南山水相连,在历史上有过频繁的人类活动交往和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另一方面,俚语是各自国家的历史性、文化性和民族性的真实反映,有各自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从而产生了各自的特色。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汉越俚语的比较研究,一方面为相关学者和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素材、线索和思路,以便揭示中国和越南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汉语的越南学生进一步了解汉语俚语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排除使用俚语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减少文化冲突,使他们能够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并自如地运用汉语俚语。

阿扎(Azza Abdelwahab Ibrahim Hassanein)[7](2019)在《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阿汉新词语对比分析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加上各国经济关系的广泛发展,全世界的人都能很容易地相互交流,世界上不同语言人们的交流机会和次数也增加起来了,所以语言障碍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在语言的交流中,经常会出现把别的国家语言的发音和用法运用到自己语言系统中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新词语。新词语的兴起,丰富了语言的词汇系统,方便了各民族的日常交流,同时提升了新词语在词汇学研究中的地位。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是个薄弱环节。本文选取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的历史阶段、构词方式、新词语特点、新词语对文化的影响以及网络新词语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对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进行总结和对比,提示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的异同,分析一下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对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本研究分为八章;第一章绪论:详细描述了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的意义及现状,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网络词语研究现状、对21世纪新词语研究现状、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的研究现状以及阿拉伯语和汉语与文化关系的研究现状,选题的理由,说明研究的整体情况,包括研究背景的介绍、研究对象的界说、研究目标的制定、研究意义的阐述、以及研究设计的陈述等,其中,研究设计提出了本研究谈论的主要问题,介绍研究方法、研究难点、研究创新点,并对语料的搜集程序和构成情况进行了详实说明。第二章:主要讨论语言学界定、新词语界定、新词语产生的原因、新词语的特征、网络词语界定、网络词语的形态和构词方式特点。第三章:以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基础,从阿拉伯语和汉语历代词汇发展的特点、阿拉伯汉语新词语的概述和新词语阶段发展三个方面区分了阿拉伯语和汉语词汇及新词语历史阶段的异同。通过分析研究者发现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特点有相同点即:在近现代都从英语中借入大量新词语、两种语言吸收外来名的途径基本上是一样的,因为战争、社会变革、宗教的引进和现代因特网技术导致了大量外来地名的出现、两种语言新词语所涉语中的及的社会领域基本相同的,主要是包括经济、社会生活、政治、和科技等相同的层面。同时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阶段有不同点即;从分析阿汉新词语的不同历史阶段,我们发现了阿拉伯语新词语词汇量很庞大、吸收面很广、涉及领域广泛、词汇量及其丰富,自古代以来,阿拉伯人就一直很热情,他们对外来语地名表现出开放和积极的态度。汉语被认为是一种专业思想强的语言,但在借用其他新词语时,除了语法方面的汉语外,还保留了发音的基础,所以汉语的意译词所占的比列较大,可是阿语新词语使用音译的译借方式相比中文具有很大的优点。第四章:从阿拉伯语和汉语21世纪新词语语的借入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出其成因的异同点。本研究通过分析发现阿拉伯和汉语借入方法有异同,发现了阿拉伯语新词语的借入方法有全义借入法;比如((?))来自英文的cell(细胞)、全音借入法;如((?))来自法语的“helicoptere”(直升机)、半音半义借入;如((?))来自英文的“X-RAY”(X-光)、音译(义)加阿拉伯解释词借词;如((?))来自英文的“Metro”(地铁)、缩写借入法;如((?))来自英文,而汉语新词语借入方式由六种构成的,即全音借入法;如(诺贝尔)、音义结合法;如(黑客)、半音半义法;如(奥林匹克运动会)、音义(译)加汉语解释词借词;如(迪斯尼乐园)、全义借入法;如(键盘)、缩写借入法;如(丁克)。通过分析两种语言的新词语借入方式可以找出阿汉新词语借入方法的异同。第五章:第五章主要分析汉语和阿拉伯语的网络新词语,作者从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分类、汉阿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汉阿网络词语的构成特征三个方面进行阿汉网络新词语对比分析,主要目的是找出使用网络语言的原因,通过对汉语和阿拉伯语网络词的对比分析,发现阿拉伯语语和汉语都运用了丰富的网络词语、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项研究为年轻人使用网络语言提供了实质性的见解,它为扩展和增进网络语言的使用和未来的理解铺平了道路。第六章:本章试图从汉阿两种语言中的新词语为出发、对两国在语言发展、文化特性、民族属性等各个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与整合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作者找出中阿文化内涵的异同以及阿拉伯与伊斯兰文化和汉语与汉文化的异同。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在吸收新词语语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聪明才智和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热爱,阿拉伯语和汉语都是按照自身语言的语法规则、构词方法和习惯,对一部分借词加以吸收、消化和变通,使得新词语总体上出现了变化,主要有:声调的改变、音素的改变、词汇语法功能的改变、构词结构的改变和音节的改变。这一章回顾了这两种语言中新词语语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情况。古代,在公元前八世纪左右,中阿两种语言都有一个辉煌的时期,唐朝的中国王朝和阿拉伯历史上的阿贝歇王朝都有一个辉煌的时期。当汉语和阿拉伯语成为一种共同语言时,欧洲人为掌握这两种语言而感到自豪,最近,这两个民族都遭受了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强烈的文化影响在汉语和阿拉伯语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导致两种语言吸收大批的新词语语。第七章:浅谈阿拉伯语语中的汉语新词语以及汉语中阿语新词语,找出借入新词语的原因、发展以及两个国家之间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关系。中国语阿拉伯地区的关系十分密切,双方在战争与和平中合作起来,中国文化对阿拉伯文化留了很深刻的影响,导致了阿语吸收不少的汉来源的词语,中文对阿语留了很多词语。例如中国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通过双方的文化、习俗、传统的互动,中国对阿拉伯人又带来了一些中文词语比如;茶、茶杯、太极、孔子、道家、瓷器、中国丝绸等等,与此同时,从阿拉伯半岛到中国,阿拉伯文化在传播天文学、地理、医学、药学、数学和艺术等许多应用科学和科学理论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双方的文化、贸易的互动中文吸收不少的阿语来源的词语,比如没药、祖母绿、苏丹来自阿语的一些姓名阿拉丁、阿里巴巴、马、哈、伊、涂、吴等,葫芦巴,艾米尔,何黎勒等等的词语。论文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追求词语结果与文化的凝练是造成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异同的原因,并分别对阿拉伯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和预测。

吴冬[8](2019)在《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古时期是汉语词汇系统产生发展的承上启下阶段,但是词汇研究方面却属于薄弱点,可以说中古汉语复音词研究方兴未艾。道教是国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道与儒、佛一起构成传统文化的根底。道经是记录道教文化、思想的典籍,凡是收入《道藏》的道教文献,均被称为道经。中古时期是道教重要的建立和成长时期,道经词汇发展速度应该是非常快的,数量也是非常大的,相对佛典、儒家文献来说,道教文献的研究并不充分,相关研究没有充分展开,成果较少。其中法术类诸道经又是道教以及民俗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传达了多样化的社会信息,但是在汉语词汇研究领域却是空白。另一方面,法术类诸道经体裁独特,语言容量大口语性强、材料封闭而明确,复音词演变规律似乎迥然不同、多义化普遍、词义丰富、新词新义多、道教专词多,这些特点,都值得且适合进行研究。按照朱越利《道藏分类解题》一书中的分类标准收录法术类道经共31篇,这些道经合计55卷,约40万字。本文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8篇,按照一定的复音词切分原则梳理出6457个复音词,主要尝试进行解决了如下四个问题。一是挖掘中古法术类道经词汇造词法、构词法特点,勾连发现汉语词汇发展独特魅力,共时历时对比研究中古法术类诸道经复音词的汉语史特点。中古法术类道经偏正式复音词数量大增情况与中古时期联合式构词法最为高产一大特色相反;法术类道经复音词发展的趋势,即联合式、偏正式构词产量趋势(与近代数据相似)相似。可以说明中古道经复音词造词阶段是一个反复消化融合的发展阶段。可以丰富中古词汇构词研究,对目前中古汉语汇释研究的多,构词研究的少的现状有所增益。二是通过研究中古法术类道经语义构成,揭示中古法术类道经语义面貌、归纳常用语素、揭示同类专词情况,补充中古词汇专词同义词研究。三是通过对比文献资料归纳整理、深入呈现描写中古法术类诸道经新词新义、研究其产生途径,提炼总结新词新义特点,并进行道教专科复音词的词义演变研究,发现通过一般或抽象化的引申,道教专词与普通一般用语双向演变、固定成词。补充中古新词新义及词义演变研究。四是通过分析总结中古法术类道经构词、语义、新词新义三方面的特点,找出中古法术类道经词汇的复音化动因,补充复音化动因研究。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化的动因是经济性要求、韵律要求、模仿性要求、道经经咒文体本身的功能及特性要求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从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构词特点、语义构成、新义产生三个方面的特点也可以看出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来源大多是短语凝固成词。

吕文涛[9](2019)在《语言接触视阈下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语借词作为汉语词汇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历来为词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然而,就目前学界研究成果观之,日语借词研究视野囿于“借什么”、“怎么借”的词汇类型描写上,且对借词类型的描写存在诸多失实现象。加之对“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借用等级”、“汉语中日语借词存活率”以及“日语借词对汉语体系的影响”等诸多问题鲜有回答。有鉴于此,本文在自建语料库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引入“语言接触”相关理论,系统分析汉语体系中的日语借词真实概貌。首先运用定量的数理方法,分别统计出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借用等级”和“存活率”,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揭示出其背后的支配机制。其次,在充分调查大量真实语料的前提下,分析日语借词对汉语“词形建构”、“语义流变”的影响。最后,在动态语用视角下分析日语借词作为异质因素进入汉语之后,对汉语生态体系形成的影响。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本文“绪论”,重点介绍选题缘起、语言接触定义和研究路径、日语借词研究现状、研究理论与方法、语料处理等问题。第二章研究“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借用等级”。我们以300个日语借词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统计发现,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借用等级呈现规制的序列性,在词类上呈现: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连词/叹词/语气词的借用等级;在语体上呈现:生活语体>商业语体>科技语体/行政语体>新闻语/文艺语体的借用等级;在语义上呈现:单义>多义的借用等级。同时,我们认为不同层面借用等级的形成并非偶发现象,其背后主要由词类形式化等级、词类语法功能以及逻辑标记、词汇密度;语义信息补偿机制;实用交际距离三个层面因素支配所形成。第三章分析“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存活率”。我们以120个日语词种为研究对象,引入“通用率”计算公式测算出120个词种在汉语体系中的存活率。数据显示:汉语中的日语词种在历时演化过程中形成差量的存活率,只有部分词种能够成为汉语体系中常用词种,而另一部分词种被汉语体系所排斥成为死词。形成这一现象涉及的变量参数诸多,我们认为主要有:接触强度、可并入度、标记成分、词汇载体几个参数交互影响所形成。第四章讨论“复制、类推与汉语词形建构”。首先我们在归类出汉语中日语词缀类型的同时,引入语言接触“复制、类推”等理论深入分析日语词缀或者语素对汉语词形建构的影响。我们认为日语词缀或者构词语素进入汉语后会形成“标模”,汉语通过复制“标模”从而获得“语言模型”,并再次基础上运转“类推”机制量产出大量新型结构的词汇。其具体表现在:音节多样化、词序易位、实词虚化以及组配多元化。第五章考察“语言感染与汉语语义流变”。通过对本文语料库语料取样分析的前提下,我们认为日语通过“回归借词”、“日源借词”的词汇通道对汉语语义演变形成。根据语义感染层级,日语借词对汉语语义影响主要分为:直接影响和次生影响。直接影响主要分为:语义叠加、语义缩小、语义重构三个方面,次生影响主要分为“语义推演;语义整合、语义泛化三个层面。第六章探究“竞争、选择与汉语生态”。本章节引入“竞争一选择”生物学相关理论,系统地描写日语借词在汉语体系中的实际运转状况。我们通过大量语料调查和数据统计,证实了生物学“竞争—选择”模式在语言体系内也是普遍存在。研究表明:日语借词进入汉语体系后,为了争夺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与汉语功能相同或者相似的语言要素会形成相互竞争、相互渗透的现象,具体表现在,词汇竞争与选择、语法竞争与选择、组配的竞争与选择三个层面,其中词汇竞争选择具体表现为语义输出竞争选择、词种指称竞争选择。语义输出竞争根据竞争层级的强弱关系可以分为:语义共现、语义压制、语义覆盖;词种输出竞争根据竞争选择语言流变过程可以为:语码转换、指称弱化、词种整合三个方面。语法竞争选择具体表现在词法、时态、句法三个方面。组配竞争我们选择“史上最XXX”的日语组配结构与汉语类似于这种功能的“历史上最XXX”和“XXX史上最XXX”进行个案比较,通过大量数据统计,我们发现“史上最XXX”组配构式压缩了汉语“历史上最XXX”和“XXX史上最XXX”组配构式的使用空间,这主要汉语基于“史上最XXX”在篇章内具有强大的组配特点而作出的择优选择。第七章为“结语”。对全文各章节进行扼要的总结,并且指出文章研究不足之处以及对这一研究领域后续可研究的问题。

徐仪家[10](2019)在《《全球华语词典》中外来词的区域与变异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全球华语词典中的外来词为研究对象,力求拓展海外华人社区汉语词语的研究深度与广度。在区域变异和互动的视角下,对外来词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分析不同语言之间的影响因素及语言的变异特征,并且从另一个角度-华语内部,围绕语言结构、语义变化进行分析,最后结合词汇传播扩散和跨区域通用,进一步对汉语圈中的各种”方言”间的互动做描写与解释,以着重深化对华人社区使用的华语词的认识,并推进对海内外华人社区的词语变异的研讨。本文在语言接触理论、社会语言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历时与共时并举,语言内部与语言外部兼顾下对《全球华语词典》中的外来词进行统计、分析、描写、概括、总结。全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这一部分首先阐述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然后系统的梳理当前研究《全球华语词典》、语言接触、语言变异的研究现状,并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语料来源、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全球》的外来词做借用方式的统计分析,再进一步对外来词做趋同性分析。第三部分为外来词的区域特征分析。这一部分通过分割四大海内外地区华人所使用外来词的特征,分析外来词区域特征的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的语义区域共性特征。第四部分为外来词的结构变异特征。针对词汇的构词变异与语音变异,来了解构词的特征和语音结构的变化。第五部分为海外华语词的传播与区域互动。这一部分将站在“大华语”视角,从汉语内部转而看向华语和外来语语际间的互动,对多种“方言”间的互动与传播做研究。第六部分为本文的结语。这一部分总结本文的研究内容,点明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结合社会应用、语法、文化方面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外来词研究,同时也指出了不足和努力完善的方向。

二、外来语在汉语中的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来语在汉语中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清末民初词汇研究现状
        1.3.2 《申报》词汇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5.1 对过渡时期词汇研究的补充
        1.5.2 考察现代汉语词汇源头
        1.5.3 大型语文类工具书的编纂与修订
    1.6 研究方法
        1.6.1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1.6.2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1.6.3 历时与共时相结合
第2章 《申报》词汇构词法研究
    2.1 复合式构词
        2.1.1 偏正式复合词
        2.1.2 联合式复合词
        2.1.3 动宾式复合词
        2.1.4 主谓式复合词
        2.1.5 补充式复合词
    2.2 派生式构词
        2.2.1 词缀界定
        2.2.2 词缀考察
    本章小结
第3章 《申报》词汇造词法研究
    3.1 造词法与构词法
    3.2 造词法分析
        3.2.1 语法造词法
        3.2.2 仿词造词法
        3.2.3 简缩造词法
        3.2.4 修辞造词法
    本章小结
第4章 《申报》词汇词形研究
    4.1 异形词
        4.1.1 异形词界定
        4.1.2 异形词成因
        4.1.3 异形词的音节类型
        4.1.4 异形词的意义关系类型
        4.1.5 异形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
    4.2 同素异序词
        4.2.1 同素异序词的结构类型
        4.2.2 同素异序词的语法属性
        4.2.3 同素异序词的语义类型
        4.2.4 同素异序词在《申报》中的使用情况
        4.2.5 同素异序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5章 《申报》新词新义研究
    5.1 新词研究
        5.1.1 外来新词
        5.1.2 本土新词
    5.2 新义研究
        5.2.1 词汇义的演变
        5.2.2 色彩义的演变
        5.2.3 语法义的演变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选题缘起
        (二)异形外来词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一)汉语外来词研究
        (二)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研究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词库的建立
    第一节 词目的来源
        一、《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的使用
        二、《近现代辞源》的使用
        三、《新华外来词词典》的使用
    第二节 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词目的具体确立
        一、因时间不符而排除的异形外来词
        二、确定产生于清末民初时期的异形外来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的类型及其数量统计
    第一节 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来源的类型及其数量统计
        一、来源类型的确立
        二、各类型的数量统计
    第二节 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译借方式的类型及其数量统计
        一、译借方式类型的确立
        二、各类型的数量统计
    第三节 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语义的类型及其数量统计
        一、语义类型的确立
        二、各类型的数量统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的成因及特点
    第一节 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的成因
        一、来源不同
        二、译借方式不同
        三、引进时间不同
        四、选字用字不同
        五、语体不同
        六、全简不同
    第二节 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的特点
        一、来源多样并存
        二、译借方式多样并存
        三、语义类型多样并存
        四、音节对应关系多样并存
        五、异形形式存在相互重合现象
        六、异形形式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汰选及汉化的规律
    第一节 异形外来词汰选的规律
        一、异形外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留存情况
        二、异形外来词汰选的规律
    第二节 异形外来词汉化的规律
        一、异形外来词语音汉化的规律
        二、异形外来词词形汉化的规律
        三、异形外来词词义汉化的规律
        四、异形外来词语法汉化的规律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0 选题缘起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语料来源
    1.5 研究方法
    1.6 已有成果研究综述
        1.6.1 语言接触研究
        1.6.2 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结构演变研究
        1.6.3 语言结构演变中的词汇借用研究
        1.6.4 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研究
第二章 不同历史时期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的引进
    2.1 恰克图边境贸易兴起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1.1 “恰克图混合语”的形成与汉俄语言接触
        2.1.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2 中东铁路修筑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2.1 “哈尔滨汉俄混合语”的形成与汉俄语言接触
        2.2.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3 “五·四”至解放前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3.1 大批俄苏译着出版发行与汉俄语言接触
        2.3.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4 中苏友好时期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的引进
        2.4.1 自上而下的“苏联热”与汉俄语言接触
        2.4.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源词语音本土化及主要动因
    3.1 俄源词音节结构类型演变及方式
        3.1.1 俄语A类音节结构在汉语中的演变
        3.1.2 俄语C类音节结构在汉语中的演变
        3.1.3 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方式
    3.2 汉俄音系匹配类型及方式
        3.2.1 汉语声母匹配俄语词首辅音
        3.2.2 汉语韵母匹配俄语元音
        3.2.3 特殊匹配
        3.2.4 汉俄音系匹配方式
    3.3 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主要动因
        3.3.1 汉俄语音差异
        3.3.2 汉语母语者的认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源词词汇本土化及主要动因
    4.1 俄源词结构演变类型
        4.1.1 音译语素组合构词
        4.1.2 汉俄混合式构词
        4.1.3 借俄重组式构词
        4.1.4 喻义仿造式构词
        4.1.5 汉语简缩式构词
    4.2 不同结构类型在汉语中的竞争
        4.2.1 意译形式取代音译形式
        4.2.2 意译形式与音译形式并存
        4.2.3 音译形式独立
    4.3 俄源词表意本土化
        4.3.1 音义相兼
        4.3.2 词义变化
        4.3.3 语用意义变化
        4.3.4 影响汉语固有词词义
    4.4 俄源词词汇本土化的主要动因
        4.4.1 适应汉语语言系统
        4.4.2 社会、心理、文化等因素的促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
    5.1 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总体活力
        5.1.1 失去活力俄源词的分布
        5.1.2 有活力俄源词的分布
    5.2 有活力俄源词的特点
        5.2.1 活力程度
        5.2.2 活力特征
    5.3 影响俄源词活力的因素
        5.3.1 语言因素对俄源词活力的影响
        5.3.2 社会因素对俄源词活力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泰国学生习得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理论基础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语料来源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研究
    第二节 关于泰语中的英语外来词研究
第二章 汉泰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对比
    第一节 汉泰语中的英语外来词概述
        一、汉泰语中的英语外来词的特点
        二、汉泰语中的英语外来词的借用原因
    第二节 汉泰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借用方式对比
        一、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借用方式
        二、泰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借用方式
        三、汉泰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借用方式异同
    第三节 汉泰语英语外来词的影响
        一、英语外来语对汉语的影响
        二、英语外来语对泰语的影响
第三章 泰国学生习得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查描述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设计
    第二节 调查结果
        一、问卷第一部分
        二、问卷第二部分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四章 泰国留学生习得汉语英语外来词教学对策
    第一节 对泰国汉语教师教学调查
        一、对于不明白借用的问题
        二、对于复合外来词学习的问题
        三、对于音译外来词的问题
    第二节 教学建议
        一、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策略教学
        二、根据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三、重视对学生交际策略的培养
        四、采用比较教学法
        五、进行语言辅导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俄汉源于英语的外来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外来词的界定及研究视角
        1.外来词的界定
        2.英语外来词研究的不同视角
    (二)外来词的研究现状
        1.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研究现状
        2.俄语中英语外来词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俄汉语英语外来词介入原因与方式比较研究
    (一)英语外来词介入的原因
    (二)英语外来词介入的影响
    (三)本章小结
二、俄汉语英语外来词同化问题的比较研究
    (一)英语外来词的语音同化
    (二)英语外来词的语义同化
    (三)英语外来词的语法同化
    (四)本章小结
三、俄汉语英语外来词使用领域的比较研究
    (一)社会政治生活领域
    (二)社会经济生活领域
    (三)科技领域
    (四)社会文化生活领域
    (五)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6)汉越俚语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内容与价值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中国俚语研究现状
        二、越南俚语研究现状
        三、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俚语比较研究现状
        四、汉、越俚语比较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语料来源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
    第四节 俚语的界定、研究范围及目标
        一、俚语的界定
        二、研究范围
        三、研究目标
    第五节 选题理由、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一、选题理由
        二、研究意义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俚语的概况、形成机理及其与其他词语的联系
    第一节 俚语的性质和特点
        一、俚语的性质
        二、俚语的特点
        三、俚语的特殊性
        四、与汉语俚语对应的越南语俚语
    第二节 俚语在词语中的功能
        一、文化认同功能
        二、交际改善功能
        三、情感宣泄功能
        四、禁忌回避功能
        五、时尚展现功能
        六、其他功能
    第三节 俚语的分类及传播方式
        一、俚语的分类
        二、俚语传播与扩散的方式
    第四节 汉越俚语的产生与形成机理
        一、俚语的缘起
        二、俚语的形成机制
        三、汉越俚语形成机理的对比
    第五节 俚语与俗语、行话、黑话、詈词及流行语的联系
        一、俚语与俗语的异同
        二、俚语与行话、黑话、詈词与流行语的不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越俚语的结构对比
    第一节 汉越俚语构成方式比较
        一、汉越俚语的结构对比分析
        二、汉越俚语的句法功能对比分析
    第二节 汉越俚语的语音结构对比
        一、单音节词
        二、同音词比重差异
        三、声调差异
        四、叠词
        五、语素重组带来的音节差异
    第三节 汉越俚语构造形式的异同
        一、汉语俚语构造形式
        二、越南语俚语构造形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越俚语的修辞方式对比
    第一节 俚语中的修辞方式
        一、汉语俚语的修辞方式
        二、越南语俚语的修辞方式
        三、汉越俚语修辞方式的对比
    第二节 俚语修辞的来源分析
        一、来源一——颜色
        二、来源二——动物
        三、来源三——植物
    第三节 俚语修辞方式在口语表达中的效果
        一、适配环境
        二、结合对象
        三、注重内容
    第四节 俚语修辞方式在文学作品中的举例说明
        一、汉语俚语在文学作品里的例句
        二、越南俚语在文学作品里的例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越俚语文化内涵对比
    第一节 汉越俚语的思维方式
        一、辩证思维
        二、意象思维
    第二节 汉越俚语展现的人民思想意识对比
        一、汉、越俚语所反映的世界观与宗教信仰
        二、汉、越俚语所反映的价值观
    第三节 俚语中的生活哲理
        一、社会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二、经济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三、政治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四、文化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第四节 汉越俚语中的民族风俗
        一、风俗介绍
        二、例子说明
    第五节 汉越俚语中的农业民俗
        一、俚语中表达相似的农业意象
        二、俚语中含有不同的农业意象
    第六节 汉越俚语中的数字文化
        一、文化内涵相同的表达
        二、文化内涵不同的表达
        三、文化内涵相近或相近的表达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统计的汉越俚语对应的表达形式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7)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阿汉新词语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网络词语研究现状
        1.2.2 对21世纪新词语研究
        1.2.3 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的研究
        1.2.4 阿拉伯语和汉语与文化关系的现状
    1.3 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目标
    1.5 语料来源
    1.6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1.6.1 研究创新点
        1.6.2 研究难点
    1.7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新词语界定与产生
    2.1 新词界定
        2.1.1 语言学界定
        2.1.2 新词语的界定
    2.2 新词语的产生
        2.2.1 新词语产生的高峰
        2.2.2 新词语产生的原因
        2.2.3 新词语的特征
    2.3 网络新词语
        2.3.1 网络词语的界定
        2.3.2 网络新词语的特点及创建方式:
第三章 汉阿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3.1 汉语词汇和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3.1.1 汉语历代词汇发展的特点
        3.1.2 汉语新词语的概述和新词语阶段发展
        3.1.2.1 汉语新词语的概述
        3.1.2.2 汉语新词语发展的历史
    3.2 阿拉伯语的新词语历史阶段以及特点
        3.2.1 阿拉伯语历代词汇发展的特点
        3.2.2 阿拉伯语新词语的概述和发展
        3.2.2.1 阿拉伯语新词语概述
        3.2.2.2 阿拉伯语新词语的发展
    3.3 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的相同和不同点
        3.3.1 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阶段特点的不同点
        3.3.2 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阶段特点的相同点
    3.4 小结
第四章 21世纪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
    4.1 21世纪阿汉新词语借入方式对比
        4.1.1 21世纪阿拉伯语新词语的借入方式
        4.1.2 21世纪汉语新词语的借入方式
    4.2 21世纪阿汉新词语借入方式的异同
        4.2.1 21世纪阿拉伯语和汉语借新词语方式的不同点由
        4.2.2 21世纪阿拉伯语和汉语借新词语方式的相同点
    4.3 小结
第五章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新词语对比
    5.1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现象
        5.1.1 阿拉伯语网络词语的现象
        5.1.2 汉语网络词语的现象
    5.2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分类
        5.2.1 阿拉伯语网络词语的分类
        5.2.2 汉语网络词语分类
    5.3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
        5.3.1 阿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
        5.3.2 汉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
    5.4 汉阿网络词语的构成特征
    5.5 汉阿网络语言造词方法的同点
        5.5.1 汉语和阿拉伯语网络语言造成方法的共同点
        5.5.2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构词法的不同点
    5.6 小结
第六章 汉语和阿拉伯语新词新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6.1 语言与文化
        6.1.1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6.2 汉语和汉文化
    6.3 阿拉伯语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6.4 汉语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比较
    6.5 小结
第七章 汉源阿拉伯语新词语与阿源汉语新词语对比
    7.1 汉源阿拉伯新词语
    7.2 阿源汉语新词语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后续研究
    8.1 结论
    8.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中古法术类道经
        二、复音词
    第二节 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一、道教词汇研究现状
        二、道教词汇研究不足之处
    第三节 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的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步骤
第一章 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的构词及结构类型
    第一节 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语法构词
        一、联合式构词
        二、偏正式构词
        三、支配式构词(动宾、介宾)
        四、表述式构词
        五、补充式(动补式)
        六、附加式构词
    第二节 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中的语音构词
        一、联绵词
        二、重叠词
    第三节 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结构类型统计
        一、图表综合统计
        二、数据综合分析
        三、数量趋势特点
    第四节 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的特点
        一、与中古时期非道藏类专书复音词共时对比
        二、与中古时期道藏类专书复音词共时对比
        三、差异产生的成因
        四、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与上古、近代非道经类专书复音词对比
        五、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与早期道经专书复音词对比
        六、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构词发展趋势
第二章 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的语义构成及特征
    一、关于仙、道、神、魔
    二、关于法术类功法、动作、活动
    三、关于法术类空间、功景、功态
    四、关于法术类仙境
    五、关于法术类法器、物品、文书典籍
    六、关于法术类教义、理旨
    七、源自佛教的词汇
    八、源自儒学的词汇
第三章 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中的新词新义
    第一节 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中的新词
        一、“首例”出自中古法术类道经的复音词
        二、“首例”出自与中古法术类道经共时典籍中复音词中的新词
        三、“首例”早于《汉语大词典》等语料库引例的复音词中的新词
        四、补充《汉语大词典》等语料库失收的复音词中的新词
    第二节 复音词中的新义
        一、新义的首例出自中古法术类道经的复音词
        二、新义首例出自中古法术类道经共时典籍的复音词
        三、新义首例晚于中古法术类道经时期的复音词
        四、补充《汉语大词典》失收的复音词中的新义
第四章 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中新词新义产生的途径
    第一节 创造新词
        一、通过近义词素结合造词
        二、通过同义词素替换造词
    第二节 创造新义
        一、利用联想的方式引申
        二、利用词类活用方式的引
        三、利用修辞的方式引
    第三节 道经专词演变
        一、道经专词新义的特点
        二、道经专词新义演变
第五章 汉语复音化动因的探讨
    一、汉语词汇复音化动因问题
    二、中古法术类道经词汇复音词化动因
结语
    一、本文结论
    二、不足之处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词条
附录二 比照《汉语大词典》等语料库未收录的词条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语言接触视阈下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语言监测与语言规划
        1.1.2 词汇环流与文化互动
        1.1.3 词汇规范和词典编撰
    1.2 研究现状
        1.2.1 语言接触理论概述
        1.2.2 日语借词研究现状
        1.2.3 评价与本文拟解决问题
    1.3 研究方法
        1.3.1 基础理论支撑
        1.3.2 演变机制
        1.3.3 研究方法选择
    1.4 语料处理
        1.4.1 文本与词种
        1.4.2 语料加工
        1.4.3 语料统计
第二章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借用等级
    2.1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类型
        2.1.1 词源角度
        2.1.2 借用方式
    2.2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借用等级
        2.2.1 统计词种的选择
        2.2.2 词类借用等级
        2.2.3 语义借用等级
        2.2.4 语体借用等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存活考察
    3.1 词汇存活测算方法
        3.1.1 公式的选择
        3.1.2 测算的语料与词种
        3.1.3 测算的数据统计
        3.1.4 数据讨论
    3.2 接触强度
        3.2.1 时间差异度
        3.2.2 语义粘合度
    3.3 可并程度
        3.3.1 填补借词
        3.3.2 修饰借词
    3.4 标记成分
        3.4.1 结构标记成分
        3.4.2 语义标记成分
        3.4.3 认知标记成分
    3.5 词汇载体
        3.5.1 历史载体
        3.5.2 制度载体和器物载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制、类推与汉语词形构建
    4.1 汉语中的日语词缀类型
        4.1.1 日语类前词缀
        4.1.2 日语类后词缀
    4.2 音节多样化以“X性”为例
        4.2.1 汉语“X性”的音节
        4.2.2 日语“X性”的音节
    4.3 词序易位以“控X”为例
        4.3.1 “控”汉语原始词位
        4.3.2 现代汉语“控”的易位
    4.4 实词虚化以“X化”为例
        4.4.1 “化”词典释义
        4.4.2 “化”语法化研究现状
        4.4.3 汉日“化”的语法互动
    4.5 组配多样化以“秒X”为例
        4.5.1 汉语“秒”原始组配
        4.5.2 汉语“秒”的变异组配
        4.5.3 结构复制与“秒+V”组配多元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语言感染与汉语语义流变
    5.1 语义叠加
        5.1.1 单纯叠加
        5.1.2 对译叠加
        5.1.3 混合叠加
    5.2 语义缩小
        5.2.1 对译缩小
        5.2.2 日义缩小
    5.3 语义重构
        5.3.1 非完整性重构
        5.3.2 完整性质重构
    5.4 语义推演
        5.4.1 单线推演
        5.4.2 辐射推演
        5.4.3 混合推演
    5.6 语义泛化
        5.6.1 语义分布
        5.6.2 语义指向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竞争、选择与汉语生态变化
    6.1 词汇竞争与选择
        6.1.1 语义竞争
        6.1.2 指称竞争
    6.2 语法竞争与选择
        6.2.1 词类竞争
        6.2.2 时态竞争
        6.2.3 句法竞争
    6.3 组配构式竞争与选择
        6.3.1 组配能力多样
        6.3.2 句法功能灵活
        6.3.3 语义延展性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性
    7.3 后期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全球华语词典》中外来词的区域与变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 《全球华语词典》中外来词的相关分析
    第一节 外来词的借用方式分析
    第二节 外来词的统计分析
    第三节 外来词趋同性分析
第三章 《全球华语词典》中外来词的区域特征
    第一节 语义区域特征
    第二节 外部影响因素
    第三节 外来词与普通话的对比特征
第四章 《全球华语词典》中外来词的变异特征
    第一节 词素变异的类词缀化
    第二节 变异特征的成因分析
第五章 海外华语词的传播与互动
    第一节 海外华语词的传播
    第二节 海外华语词的区域互动
第六章 结语
附录1: 《全球华语词典》外来词词表
附录2: 异名词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外来语在汉语中的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D]. 冯卓. 吉林大学, 2021(01)
  • [2]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研究[D]. 刘昕怡.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D]. 刘定慧. 吉林大学, 2020(01)
  • [4]泰国学生习得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对策研究[D]. 李子阳(Piyanon Luangin).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5]俄汉源于英语的外来词比较研究[D]. 贝玛(BAIMYRZAEVA BEISHEKAN). 内蒙古大学, 2020(11)
  • [6]汉越俚语比较研究[D]. 裴红幸.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8)
  • [7]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阿汉新词语对比分析研究[D]. 阿扎(Azza Abdelwahab Ibrahim Hassanein). 武汉大学, 2019(03)
  • [8]中古法术类道经复音词研究[D]. 吴冬.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 [9]语言接触视阈下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研究[D]. 吕文涛.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全球华语词典》中外来词的区域与变异特征研究[D]. 徐仪家. 厦门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汉语外语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