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飞机的作用和未来

航天飞机的作用和未来

一、航天飞机的作用和未来(论文文献综述)

陈志会,宁雷,王鹏[1](2021)在《运载火箭助推器回收技术分析与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对于实现低成本、高可靠、自由进出空间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我国进入空间能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实现助推器回收是运载火箭进行重复使用的核心技术。以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技术为背景,从运载火箭助推器伞降回收、垂直返回和带翼飞回3种回收方式着手,充分调研了美国、俄罗斯、欧洲在运载火箭助推器回收技术领域开展的几个典型项目的方案特点和研制情况,以及我国相关技术的发展状况,分析比较其技术难点和应用前景,提出我国发展助推器回收技术的相关建议,为我国发展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提供研究发展思路和参考。

刘晴晴[2](2021)在《《太空战争—我们下一场冲突背后的科学和技术》(4-5章)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无疑将科技放在了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位置。而科学的普及,要靠科普读物发挥传播科学知识和提升群众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因此大众对科普读物的需求日益增加,与此同时人们的目光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现有的科普读物,国外的科普读物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翻译科普类文本的呼声日渐高涨。本翻译实践报告以《太空战争——我们下一场冲突背后的科学和技术》第四到第五章内容为例进行撰写,主要介绍了有助于太空防御和太空武器化的科学技术。译者以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对于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在翻译工作开始初期译者遇到了许多困难,如缩略语和专业化词汇的翻译。后期通过查阅相关语料库和专业词典以及结合导师给出的指导意见,这些困难得以解决。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介绍了翻译实践项目的基本信息、描述了整个翻译实践过程以及译前准备工作。对于在翻译中遇到的问题,主要从词汇和句子层面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词汇方面主要是涉及到如何翻译缩略词、专业化词汇以及词类转换法的应用,句子层面主要是介绍了被动句的翻译方法。最后总结了本次翻译实践中的收获和不足。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译者发现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对于指导科普类文本的翻译具有重要作用。在今后的翻译工作和学习中,译者还需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翻译水平。

黄志澄[3](2021)在《载人航天60年:过去与未来》文中研究表明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绕地球运行一圈后安全返回,开启了人类载人航天的历史。1962年2月20日,美国航天员欧约翰·格伦乘坐水星6号飞船绕地球飞行3圈安全返回。格伦因此成为美国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人。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升空,绕地球飞行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成功返回。从此,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发展载人航天的国家。载人航天60年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在苏联解体以前的30年和苏联解体以后的30年。本文将分析载人航天前后30年的发展特点、经验和教训,并展望其未来30年的发展。

苏世伟[4](2020)在《太空技术的战略定位、博弈逻辑与产业走势》文中提出登月飞船、航天飞机走下神坛之后,经济制约造成一系列太空探索困境,依然是太空技术和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清除太空碎片等太空公共事务呼唤更加紧密的国际合作。鉴别、预测和运用颠覆性太空技术的难度不低于技术发明本身;我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的系统运作机制只是应用机制,我们缺少真正意义上的颠覆性技术研发机制;缩短颠覆性太空技术研发者与应用者之间的距离,是我国发展太空技术的当务之急。SpaceX公司在美国宇航局(NASA)的帮扶下,取得太空技术应用的历史性突破,对我国发展太空经济具有启示作用。

黄红岩,苏力军,雷朝帅,李健,张恩爽,李文静,杨洁颖,赵英民,裴雨辰,张昊[5](2020)在《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材料应用与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可重复使用热防护系统是为高速重复使用飞行器而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涵盖了地球大气环境及非地球大气环境下的弹道式再入、高马赫数巡航等应用场景。根据现有高马赫数飞行器热防护现状,对高马赫数飞行器的主要热防护系统类型、特点和使用场景进行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外里程碑式可重复使用飞行器(X-15、SR-71、航天飞机、X-33、X-37B、Spaceliner等),梳理了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材料的应用与研究进展,论述了代表性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材料的发展、性能、研制进度、特点及应用前景。对国外在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材料研制中的设计及发展思路,以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为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材料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蔺陆洲[6](2020)在《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文中指出太空竞争与空间合作的关系变化和政策调整是航天外交的基本问题。本文围绕竞争与合作的主轴,建构了一种航天外交的理论框架并以商业航天为基点分析了航天外交的现实转型。在回顾航天外交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方法和创新点,进而界定了航天外交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特征。通过梳理自1957年以来航天外交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航天外交的发展趋势,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相互依存、霸权稳定、世界体系、国家主义和依附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分析范式,总结了航天外交在战略、资金和科技各方面的理论要素。基于这三个航天外交的理论要素,将航天产业的计划经济属性、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和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确立为航天外交理论的范式,以航天相对实力的变化和航天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主要逻辑,建立航天外交的理论模型,在太空竞赛和空间合作方面形成理论推论。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对理论和推论进行检验。通过理论限制性条件分析,将商业航天识别为改变航天外交理论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颠覆性变量,并对航天外交理论的发展进行预测。随后,以文章建构的航天外交理论框架,针对世界航天外交总体态势、主要航天国家和国际航天组织的结构与政策,利用案例研究和博弈论进行分析,解释当前航天外交关系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特别是基于中国的航天外交实践的总结,在大国博弈、多边主导和应用推广方面进行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并提出政策建议。最终回顾和总结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并对未来的航天外交进行展望。

周印佳,张志贤[7](2019)在《航天器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文中指出新一代可重复使用飞行器对热防护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发展高超声速技术而言,可重复使用热防护系统设计至关重要,同时也面临着最困难的技术挑战。文章总结了可重复使用热防护系统可用的新型防热机制,综述了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所采用的热防护系统的发展状态及典型飞行器应用现状,并阐述了新一代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技术在设计与分析方法、验证与评价手段以及新型热防护材料等几个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文章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未来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展中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技术的发展方向。

张书雨[8](2019)在《重复使用运载器能量管理轨迹设计与制导研究》文中认为目前,世界各国均在努力开展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器的有关研究,从英美到日本、印度,都因其可以通过多次使用分摊成本、发射周期短、可作为返回运输器等能力,不同程度开展了多种重复使用运载器的研制和应用。重复使用运载器再返回时通常采用无动力滑翔的方式飞回机场进行回收。在整个返回飞行中,飞行环境变化巨大,飞行器需要从在轨运行状态经过离轨、再入、能量管理和着陆等多个阶段,各段都有需要解决的问题。能量管理段在飞行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承担着将飞行器从再入段结束时的大范围不确定的飞行状态调整为结束时能够对准跑道、使飞行器具有符合要求的飞行状态。本文针对RLV在能量管理段的飞行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其三维轨迹的解耦,分解为纵、横向两部分剖面。在纵向剖面,在分析了飞行安全要求的基础上,给出了能量走廊边界。依据能量走廊,结合实际飞行情况与便于工程应用的设计要求,给出了纵向的标称轨迹。分析了飞行器对纵横向综合的制导律设计需求,明确各向制导律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问题,给出了飞行器在能量管理段制导方案以及制导律。在纵向上,采用高度跟踪与多约束控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制导,并给出了制导律;横侧向上,采用分段控制的策略,使飞行器在跟踪高度的同时实现对能量的管理,结束时满足进入下一阶段条件。通过在标称状态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验证了制导系统的正确性,采用蒙特卡洛仿真方法,通过对初始状态施加一定不确定性,验证了制导系统抗干扰能力。

那振芳[9](2019)在《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与中美贸易摩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美贸易战的爆发,不仅改变了中国产业升级与经济建设的外部环境,而且为全球经济的增长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决定中美贸易战未来趋势的关键,在于其爆发的真实动因。本文将以中美两国经济利益变动为主线,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现有文献对美国发动贸易战的原因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主要结论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遏制,打压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解决美国的国内经济问题等。但鲜有文章从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脉络,去分析中美贸易摩擦的发生乃至激化。本文的分析,不仅可以通过厘清低生产率国家制造业竞争力提高向贸易摩擦发生的传导机制,进一步补充和丰富现有贸易摩擦动因理论体系,而且对于中国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以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分析逻辑为,以中国加入WTO以来面临的中美贸易摩擦为研究对象,以中美两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为切入点,从产业和行业的角度,探讨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与中美贸易摩擦之间的关系,并基于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提高与中美贸易战爆发之间的关系进行较为系统地分析。首先,从理论上厘清制造业竞争力与国际贸易摩擦之间的关系。根据Baldwin模型,从国家整体角度看,一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可以带来资本的广化和深化,而根据罗默模型、“干中学”模型等经济学经典理论,资本要素的增加为技术进步提供了保障,导致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向高级化转变。Rybczynski定理和Bond、Trask&Wang模型则说明,生产要素禀赋的变化会向制造业内部结构和商品出口结构延伸。根据Gomory&Baumol模型,低生产效率国家,成为更多产业生产商的过程中,会影响到与高生产率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当两国经贸关系处于冲突区时,两国之间的利益处于此消彼长的“敌对”状态。那么,高生产率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会依赖在两国经贸关系中的有利地位,以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思想为依据,运用贸易政策进行强制干预,贸易摩擦就发生了。当高生产率国家受到的危害沿着产业、经济和国家层面不断递进时,贸易摩擦会随之不断激化,甚至转变为贸易战。需要说明的是,低生产率国家生产率的提高是市场自发行为,高生产率国家运用经济或其他形式的手段进行干预才导致了贸易摩擦的发生。其次,对中美制造业发展与中美贸易摩擦的历史进行回顾。通过对中美两国制造业发展和竞争力相对变动情况的分析发现,中国在传统产业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力,但优势在弱化,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在不断提高。美国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下降的,2009年以来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中美贸易摩擦的发展历程也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界,表现出了不同特征,焦点产业开始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换。综合看,中国制造业发展呈现的结构性变化,与中美贸易摩擦呈现的阶段特征,从时间维度上是匹配的,因此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以上内容为中美贸易摩擦分析的切入产业勾勒出了基本的分析轮廓。再次,从制造业竞争力视角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爆发乃至激化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不管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还是危机后,中美贸易摩擦的发生都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存在密切联系,但是影响路径不同。2008年以前占比较高的传统产业贸易摩擦,美国是因为作为中国的重要出口市场,国内产业受到中国商品的冲击,高昂调整成本的存在,导致美国政府接受国内利益集团的游说,发动贸易摩擦。而2009年以来占比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贸易摩擦,根源也在中国相应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但美国的出发点却不同,是为了扞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领导地位和垄断利润,所以更为激烈。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影响到了美国未来在经济领域的领导权和垄断收益,是美国发动本次贸易战的经济根源。而中美产业竞争力的相对变动,延伸到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中,结合新兴产业的战略地位和发展特征,促使中美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这些因素与美国民族主义的碰撞,导致了本次中美贸易战的爆发。第四,对中美贸易战对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的冲击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对竞争力来源的梳理,总结出新兴产业竞争力的驱动因素,并以此为分析框架,对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对华为公司成长历程的分析发现,企业乃至行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对硬实力的培育。所以只要中国新兴产业企业坚持科技创新,努力完善自身,那么就可以将本次贸易战带来的负面影响转变为发展动力。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对中美贸易战的前景进行简要分析,然后提出中国的应对策略。

张亮[10](2019)在《重型运载火箭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浩瀚的宇宙空间,激发了人类探测宇宙的梦想和好奇心,而重型运载火箭作为一种大运载工具是一个国家进行大规模空间探索的基础,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最高科学技术水平。针对未来我国空间站建设、嫦娥系列月球探测、火星探测、深空探测、载人登月/登火等任务,开展重型运载火箭技术研究,可大幅提高我国的航天科技实力与空间探测水平。本论文针对重型运载火箭的自适应姿态控制系统设计需求,重点解决如何进一步提高PID控制系统性能,如何抑制强耦合、大干扰与不确定性以及保证发动机伺服机构故障下的姿态稳定等三个核心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基于相关经验公式和已知的参数开展重型运载火箭总体参数设计,主要包括气动参数计算、弹性振动模态参数计算、液体晃动参数计算以及质量特性参数计算等。由于重型运载火箭长细比较大,结构刚度较低,相对一般运载火箭,其一阶振动频率较低,液体推进剂晃动现象突出,且助推器的局部弹性模态容易与芯级振动模态相互耦合,使得全箭刚体运动与弹性振动和液体晃动之间耦合较强。为避免模型复杂化并便于控制系统设计,采用牛顿-欧拉法建立了重型运载火箭弹振晃耦合动力学模型,为后续重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设计奠定基础。基于前述建立的重型运载火箭弹振晃耦合动力学模型,开展小扰动线性化,获得相应传递函数模型,设计了PD+固定系数校正网络的控制系统。针对传统PD控制系统难以应对火箭飞行过程中存在的强干扰、气动不确定性以及弹性振动频率或晃动频率与地面试验不一致从而导致校正网络难以对控制信号进行滤波处理的问题,设计了自适应增广控制器。在PID控制基础上引入自适应增益控制律、干扰补偿算法、最优控制分配律和自适应陷波器等增广模块以满足重型运载火箭在大干扰与振动频率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姿态稳定控制需求。其次,针对重型运载火箭弹振晃耦合较为严重,且飞行过程中存在强不确定性、复杂外部干扰环境,传统PD控制器难以满足控制精度要求,本论文提出了基于欧拉角的自抗扰控制方法,同时设计了数字滤波器以满足在弹性振动和液体晃动条件下的姿态稳定控制要求。通过新型非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可以有效估计外部干扰和未建模动态,同时非线性控制律可以满足快速无超调的控制要求。为了适应姿态易奇异的问题,设计了基于四元数的自抗扰滑模控制器,以进一步提高控制器的抗干扰能力,并提高控制性能。由于自抗扰控制器设计中强调快速无超调,系统阻尼较大,从而带来了较大的基频,然而在弹振晃耦合动力学模型中一般要求具有一定的超调量,降低系统的基频,并满足弹性振动的频带间隔要求,为此设计了重型运载火箭固定时间收敛滑模姿态跟踪控制器。利用具有期望响应时间和超调量等性能指标的二阶系统参考模型与实际重型运载火箭的姿态控制模型进行状态跟踪对比,从而构建具有固定时间收敛特性的自适应滑模趋近律和扰动观测器,实现制导指令按参考模型实际响应,并克服内外干扰,同时也可有效抑制弹性振动和液体晃动。此外,为进一步保证姿态角误差及其导数均可良好收敛,设计了基于固定时间收敛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滑模控制器。最后,针对重型运载火箭在助推器发动机参与控制后,伺服机构个数增加,出现故障的概率增大,为了提高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抗故障能力,开展自适应容错控制系统设计。建立了发动机伺服机构的故障动力学模型以描述其典型的故障模式,设计了快速故障辨识观测器,并结合自适应增广控制器设计了自适应增广容错控制器。为了避免控制器设计中依赖于较为精确的故障辨识信息,结合扰动观测器设计了自适应容错控制器。

二、航天飞机的作用和未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航天飞机的作用和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1)运载火箭助推器回收技术分析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运载火箭助推器回收的意义
    1)降低航天发射进入空间的成本。
    2)实现航天发射子级残骸落点精确可控。
    3)为未来人类发展星际往返活动提供技术基础。
2 运载火箭助推器回收方式
3 国外技术研究现状
    3.1 伞降回收
        3.1.1 美国航天飞机固体助推器
        3.1.2 美国K-1运载火箭
        3.1.3 俄罗斯能源号运载火箭
        3.1.4 欧洲阿里安5运载火箭
    3.2 垂直回收
        3.2.1 美国猎鹰系列运载火箭
        3.2.2 美国新谢泼德亚轨道飞行器
    3.3 带翼飞回
        3.3.1 美国航天飞机
        3.3.2 美国XS-1实验性航天飞机
        3.3.3 俄罗斯安加拉运载火箭
4 技术方案总结与评价
    4.1 技术难度与可靠性评价
    4.2 应用前景评价
5 研究启示与建议

(2)《太空战争—我们下一场冲突背后的科学和技术》(4-5章)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Task Source
    1.2 Task Content
    1.3 Task Requirements
Chapter 2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liminary Work
    2.2 Translation
    2.3 Revision
Chapter 3 Preparations for Translation
    3.1 Source Texts Analysis
    3.2 Parallel Texts Analysis
    3.3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4.1 Word Translation
        4.1.1 Translation of abbreviations
        4.1.2 Translation of Specialized Words
        4.1.3 Conversion of Word Class
    4.2 Translation of Passive Sentences
        4.2.1 Translating into Chinese Active Sentences
        4.2.2 Translating into Chinese Passive Sentences
        4.2.3 Translating into Chinese Non-Subject Sentences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Acknowledgements

(3)载人航天60年:过去与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前30年的太空竞赛
    美苏载人登月竞争的教训
    航天飞机的功与过
后30年空间站是主战场
    空间站是载人航天的基础设施
    商业化注入创新动力
    奋进的中国载人航天
未来30年人类将飞向深空
    21世纪重返月球
    未来的火星载人探索
载人60年航天发展的启示

(4)太空技术的战略定位、博弈逻辑与产业走势(论文提纲范文)

太空技术发展与太空探索的战略困境
颠覆性太空技术的创新机理与应用逻辑
太空技术创新与科研环境塑造
太空产业的远景
结论

(5)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材料应用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热防护方式分类
    1.1 主动式热防护
    1.2 被动式热防护
    1.3 半主动式热防护
2 高马赫数飞行器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材料应用研究进展
    2.1 X-15
    2.2 SR-71
    2.3 航天飞机
        2.3.1 鼻锥及翼前缘-增强C/C材料(Rein-forced Carbon-Carbon,RCC)[25]
        2.3.2 迎风面-刚性陶瓷瓦
        2.3.3 背风面-柔性隔热毡
        2.5.1 翼前缘区域—整体增韧抗氧化复合材料
        2.5.2 背风面—保形隔热毡(CRI)[49]
        2.5.3 控制面—碳/碳(Advanced Carbon-Carbon,ACC)、碳/碳化硅(C/SiC)复合材料[75]
    2.4 X-33
    2.5 X-37B
    2.6 美国商业航天项目—Commercial Crew Pro-gram(CCP)
        2.6.1 波音公司(Boeing)—“Starliner”(CST-100)[77]
        2.6.2 空间探索公司(SpaceX)—“龙飞船(Dragon Capsule)”[78-79]
        2.6.3 内华达山脉公司(SNC)—“追梦者(Dream Chaser)”[80]
    2.7 其他飞行器大面积热防护
        2.7.1 苏联—“暴风雪”号航天飞机[81]
        2.7.2 法国—“Hermes”航天飞机[82]
        2.7.3 英国—“霍托尔(Hotol)”、“云霄塔(Sky-lon)”[83-85]
        2.7.4 日本—“希望(Hope)”航天飞机[86-88]
    2.8 NASP、Spaceliner-半主动及主动热防护系统
        2.8.1 半主动热防护系统
        2.8.2 主动热防护系统
        2.8.3 Spaceliner
3 轻量化及材料评价
    3.1 轻量化
    3.2 材料评价
4 存在问题及挑战[150-154]
    4.1 原材料
    4.2 一体化技术
    4.3 制造技术
    4.4 检测评价及修复
5 结论

(6)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军事安全
        二、法律政策
        三、经济产业
        四、科学技术
        五、文化认知
        六、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概述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四节 论证框架与章节结构
第二章 概念界定
    第一节 航天的基础概念
        一、作为技术概念的航天
        二、航天科技
        三、航天系统和系统工程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概念和定义
        一、历史沿革
        二、定义范畴
        三、构成要素
        四、本质特性
    第三节 航天与国际关系理论
        一、航天与地缘政治理论
        二、航天与国际政治理论
        三、航天与外交理论
第三章 历史与现实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历史阶段
        一、第一个时段:1957 年-1975年
        二、第二个阶段:1975 年-1985年
        三、第三个阶段:1985 年-2000年
        四、第四个阶段:2000 年-至今
    第二节 太空竞赛与现实主义
        一、冷战早期50年代的航天外交
        二、冷战早期60年代的航天外交
        三、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空间合作与相互依赖
        一、冷战中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自由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四节 冲突对抗与霸权稳定
        一、冷战后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新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五节 世界航天体系与依附
        一、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计划
        二、世界体系中的航天外交
    第六节 商业航天与国家主义
        一、全球化与商业航天
        二、国家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七节 航天外交的核心要素
        一、科技是核心基础
        二、战略是根本动力
        三、资金是重要条件
第四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理论范式
        一、航天经济的计划属性
        二、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
        三、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理论模型
        一、关键要素
        二、理论内核
        三、主要逻辑
    第三节 理论推论
        一、太空竞赛
        二、空间合作
    第四节 理论验证
        一、定量检验
        二、定性检测
    第五节 理论颠覆
        一、理论界限
        二、商业航天
        三、理论发展
第五章 理论分析
    第一节 总体态势分析
        一、综合分析
        二、分项分析
    第二节 主要国家分析
        一、美国的航天外交
        二、俄罗斯的航天外交
        三、欧洲的航天外交
        四、日本的航天外交
        五、印度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国际组织分析
        一、国际组织类型分析
        二、多边平台博弈策略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第六章 中国的航天外交
    第一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实践
        一、中国航天外交的基础
        二、中国航天外交的历史
    第二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
        一、大国博弈
        二、多边主导
        三、应用推广
    第三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政策建议
        一、坚持高举高打的战略定位
        二、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模式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
        一、航天外交的本质
        二、航天外交的启示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未来
        一、持续的竞争
        二、潜在的合作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7)航天器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可重复使用热防护系统防热机制
2 可重复使用热防护系统的发展及应用
    2.1 第一代可重复使用热防护系统发展概况
    2.2 第一代可重复使用热防护系统典型应用
        2.2.1 航天飞机
        2.2.2 X-33飞行器
        2.2.3 HOPE和Hemes航天飞机
    2.3 第二代可重复使用热防护系统发展概况
    2.4 第二代可重复使用热防护系统典型应用
        2.4.1 X-37B空天飞机热防护系统
        2.4.2 USV飞行器热防护系统
3 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技术面临的挑战
    3.1 设计与分析方法面临的挑战
    3.2 验证与评价手段面临的挑战
    3.3 新型热防护材料面临的挑战
4 结束语

(8)重复使用运载器能量管理轨迹设计与制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重复使用运载器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关于重复使用能量管理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飞行器运动学建模
    2.1 引言
    2.2 坐标系定义
        2.2.1 地理坐标系
        2.2.2 航迹坐标系
        2.2.3 坐标系转换
    2.3 飞行器三自由度模型
    2.4 大气模型
第3章 标称轨迹设计
    3.1 引言
    3.2 能量管理段轨迹设计思路
    3.3 质点动力学方程
    3.4 轨迹设计方案
        3.4.1 能量走廊
        3.4.2 标称下滑能量剖面
    3.5 轨迹设计
        3.5.1 仿真条件
        3.5.2 能量走廊的设计
        3.5.3 标称轨迹的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能量管理段制导律设计
    4.1 引言
    4.2 制导问题描述
    4.3 能量管理的思想
    4.4 纵横向综合制导方案
    4.5 制导方案与设计
        4.5.1 纵向制导方案与设计
        4.5.2 横侧向制导方案与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综合制导仿真结果与分析
    5.1 引言
    5.2 飞行器标称状态下仿真分析
        5.2.1 状态一
        5.2.2 状态二
    5.3 飞行器拉偏条件下仿真分析
        5.3.1 状态一
        5.3.2 状态二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与中美贸易摩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中国产业竞争力相关研究
        1.2.2 中美贸易摩擦动因相关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分析逻辑与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制造业竞争力与国际贸易摩擦:理论逻辑
    2.1 概念界定及本研究指向
        2.1.1 制造业竞争力
        2.1.2 贸易摩擦
    2.2 制造业竞争力与贸易摩擦形成
        2.2.1 制造业竞争力、国家利益与贸易摩擦
        2.2.2 国家利益、国家干预与贸易摩擦
        2.2.3 制造业竞争力引发贸易摩擦的机制和逻辑
    2.3 制造业竞争力与贸易摩擦升级
        2.3.1 制造业竞争力相对变化与比较优势演化
        2.3.2 比较优势演化、产业结构调整与摩擦升级
        2.3.3 制造业竞争力导致贸易摩擦激化的动态过程
    2.4 小结
第3章 中国制造业发展与中美贸易摩擦的历史回顾
    3.1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动态变化及其在对外贸易中的反映
        3.1.1 产出结构动态变化与竞争力变迁
        3.1.2 对外贸易发展及其反映的制造业竞争力变化
        3.1.3 竞争力变动趋势的实证分析与描述
    3.2 美国经济发展的结构特征与制造业相对竞争力演化
        3.2.1 美国制造业规模、结构及支柱产业
        3.2.2 美国对外贸易发展及其结构意义
        3.2.3 制造业相对竞争力变动的实证分析与描述
    3.3 中美贸易摩擦发展历程的时间与行业特征
        3.3.1 2001 年-2008 年:以纺织、机电、化工等产品为主的贸易摩擦
        3.3.2 2009 年-2016 年:贸易摩擦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蔓延升级
        3.3.3 2017 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的规模、层级和烈度发生新变化
        3.3.4 中美贸易摩擦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高具有时间相关性
    3.4 小结
第4章 制造业竞争力变化引致中美贸易摩擦的逻辑和条件
    4.1 中美贸易摩擦发生乃至激化的基本逻辑和条件
        4.1.1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前贸易摩擦
        4.1.2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贸易摩擦
        4.1.3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高引发中美行业贸易摩擦的基本逻辑和条件
    4.2 特朗普政府贸易战的经济根源与美方逻辑
        4.2.1 “中国制造2025”在美国引发对抗性贸易政策反应
        4.2.2 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是贸易战爆发的经济根源
        4.2.3 中国快速崛起对美国的全球霸权构成挑战
    4.3 小结
第5章 中美贸易战对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的冲击
    5.1 新兴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5.1.1 产业竞争力来源与影响因素识别
        5.1.2 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驱动因素分析
    5.2 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所受影响分析
        5.2.1 中美贸易战对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
        5.2.2 华为公司成长历程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1.1 主要结论
        6.1.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2 中国应对建议
        6.2.1 中美贸易战前景简析
        6.2.2 中国应对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重型运载火箭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重型运载火箭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重型运载火箭
        1.2.2 国内主要重型运载火箭
    1.3 运载火箭姿态控制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自适应控制
        1.3.2 滑模控制
        1.3.3 自抗扰控制
        1.3.4 容错控制
        1.3.5 弹性振动和液体晃动自适应抑制
    1.4 论文组织结构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重型运载火箭弹振晃耦合动力学建模
    2.1 引言
    2.2 重型运载火箭总体参数设计
    2.3 重型运载火箭动力学建模基本理论
        2.3.1 坐标系定义
        2.3.2 坐标转换关系
        2.3.3 建模基本假设条件
        2.3.4 弹性振动方程建模基本理论
    2.4 重型运载火箭弹振晃耦合动力学建模
        2.4.1 重型运载火箭受力分析
        2.4.2 重型运载火箭质心平动方程建立
        2.4.3 重型运载火箭绕质心转动方程建立
        2.4.4 重型运载火箭弹性振动方程建立
        2.4.5 其他附加方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重型运载火箭自适应增广控制方法
    3.1 引言
    3.2 弹振晃耦合动力学模型小扰动线性化
        3.2.1 基本原理
        3.2.2 小扰动线性化过程
    3.3 重型运载火箭传统PD控制系统设计
        3.3.1 PD控制参数及校正网络设计
        3.3.2 PD控制器仿真分析
    3.4 重型运载火箭自适应增广控制系统设计
        3.4.1 基本PID控制器设计
        3.4.2 基于描述函数法的自适应增益控制律设计及参数整定
        3.4.3 干扰补偿算法设计
        3.4.4 最优控制分配算法设计
        3.4.5 自适应陷波器设计
    3.5 重型运载火箭自适应增广控制仿真分析
        3.5.1 大干扰情况下仿真分析
        3.5.2 弹性振动频率拉偏条件仿真分析
        3.5.3 蒙特卡洛打靶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型运载火箭自抗扰控制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欧拉角的自抗扰控制器设计
        4.2.1 姿态控制系统状态空间模型建立
        4.2.2 自抗扰控制器设计
        4.2.3 自抗扰控制器仿真分析
    4.3 基于四元数的自抗扰控制器设计
        4.3.1 基于四元数描述的姿态控制系统状态空间模型建立
        4.3.2 基于四元数的自抗扰控制器设计
        4.3.3 基于四元数的自抗扰滑模控制器设计
        4.3.4 基于四元数的自抗扰滑模控制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型运载火箭固定时间收敛控制方法
    5.1 引言
    5.2 基本理论
    5.3 基于固定时间收敛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
        5.3.1 参考模型设计
        5.3.2 状态空间模型设计
        5.3.3 固定时间收敛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5.3.4 固定时间收敛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仿真分析
    5.4 基于固定时间收敛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滑模控制方法
        5.4.1 姿态控制模型建立
        5.4.2 固定时间收敛扩张状态观测器设计
        5.4.3 固定时间收敛的非奇异终端滑模面设计
        5.4.4 固定时间收敛的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设计
        5.4.5 固定时间收敛滑模姿态控制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重型运载火箭自适应容错控制方法
    6.1 引言
    6.2 执行器故障动力学建模及故障观测器设计
        6.2.1 执行器故障动力学建模
        6.2.2 快速故障观测器设计
    6.3 自适应增广容错控制方法
        6.3.1 基于故障观测的最优控制分配算法
        6.3.2 考虑单个和多个发动机故障条件下的仿真分析
    6.4 基于扰动观测器的自适应容错控制方法
        6.4.1 四元数姿态描述的自抗扰滑模控制故障仿真分析
        6.4.2 基于固定时间收敛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滑模控制故障仿真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航天飞机的作用和未来(论文参考文献)

  • [1]运载火箭助推器回收技术分析与启示[J]. 陈志会,宁雷,王鹏. 宇航总体技术, 2021(05)
  • [2]《太空战争—我们下一场冲突背后的科学和技术》(4-5章)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D]. 刘晴晴. 河北大学, 2021
  • [3]载人航天60年:过去与未来[J]. 黄志澄. 太空探索, 2021(04)
  • [4]太空技术的战略定位、博弈逻辑与产业走势[J]. 苏世伟.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16)
  • [5]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材料应用与研究进展[J]. 黄红岩,苏力军,雷朝帅,李健,张恩爽,李文静,杨洁颖,赵英民,裴雨辰,张昊. 航空学报, 2020(12)
  • [6]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D]. 蔺陆洲. 外交学院, 2020(08)
  • [7]航天器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J]. 周印佳,张志贤.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19(05)
  • [8]重复使用运载器能量管理轨迹设计与制导研究[D]. 张书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9]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与中美贸易摩擦研究[D]. 那振芳. 辽宁大学, 2019(05)
  • [10]重型运载火箭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D]. 张亮.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航天飞机的作用和未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