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生长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再生稻生长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一、再生稻生育特性和栽培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马玲[1](2022)在《再生稻生产现状及其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再生稻具有日产量高、生育期短、生产成本低、效益高等优点,是一种重要的稻作模式。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材料,主要介绍了湖南省再生稻的生产状况,综述了我国再生稻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再生稻的优势,分析了再生稻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以期为再生稻发展提供参考。

王尚明,张崇华,胡萍,胡磊,王成孜,杨林[2](2021)在《基于头季稻+再生稻产量的再生稻关键技术试验》文中认为适宜的再生稻生产技术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兼顾头季稻+再生稻综合产量的再生稻关键技术研究,可为再生稻生产提供技术理论和实践指导。2018年在江西省南昌县以深两优5814为试验水稻品种,头季稻在历年早稻普遍播种期的基础上,另外提前10 d和推后10 d共分3期播种。各播期头季稻移栽至大田后采取相同的田间生产管理,在头季稻生长过程中按照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观测头季稻的发育期。不同播期头季稻成熟时分别在八成熟、九成熟、十成熟,且每一个成熟度下又分别选取20、40、60 cm的留桩高度收割。对不同播期、不同成熟度收割的头季稻取样考种、实地测产,并进行产量结构和发育期分析。不同收割处理后的头季稻萌发成再生稻,采取相同的田间生产管理,并按照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对再生稻进行生育期观测,再生稻成熟后收割,分别取样考种及测产,并对再生稻进行产量结构和发育期分析。结果表明,播种移栽早的头季稻的发育期普遍较早,且比相邻迟播头季稻达到相同成熟度的日期早3~5 d。头季稻千粒质量(y)与全生育期(x)存在一元线性关系,y=0.177 7x+7.118 1(r2=0.624 6),适当延长生育期增加成熟度对头季稻的产量有利。在20~60 cm的留桩高度范围内,再生稻的生育期随着留桩高度的降低而推迟。不同播期的再生稻,在穗粒数、穗结实粒数、千粒质量、实收产量和秕谷率方面均无显着差异,虽第1播期再生稻的结实率较高,但在有效茎数方面,第3播期显着比第1、第2播期高,导致第3播期理论产量显着比第1、第2播期大。八成熟收割头季稻的再生稻在穗粒数、穗结实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理论产量和实收产量方面均比九成熟、十成熟收割头季稻的再生稻高。头季稻收割时留桩高度40 cm对再生稻产量形成比较适宜。从全年产量而言,头季稻选择任一播期均可。头季稻八成熟度收割全年水稻产量较高,且八成熟度收割头季稻的再生稻单产明显高于九成熟度、十成熟度收割头季稻的再生稻单产。生育期长有利于千粒质量的增加,播期早、十成熟度的头季稻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头季稻八成熟、40 cm留桩高度收割对再生稻适宜。综合考虑头季稻+再生稻的产量及效益,以及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早稻的种植习惯,南昌县再生稻生产的关键技术措施为头季稻3月底播种,头季稻在八成熟、留40 cm稻桩收割。

汪浩[3](2021)在《豫南地区头季和再生季水稻产量与品质及头季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其影响》文中指出再生稻具有省工、省时、米质优、生产成本低和经济效益高等优点。近年来,“中稻+再生稻”组合已成为河南省豫南稻区新的水稻种植模式,但种植的杂交中籼稻品种较多,而适宜作再生稻种植的较少,且高产、优质和再生能力强的品种类型尚不明确。同时,关于头季稻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再生稻产量、再生率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两优6326等12个适宜单季种植的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分析了其产量和米质变化规律,筛选出了适宜在豫南地区作再生稻种植的品种。继而,以筛选出的代表性品种两优6326为材料,在头季稻结实期设置3种灌溉方式,探究了其对再生稻产量、再生率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再生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豫南当地头季稻和再生季产量水平,将供试的12个品种划分为两季产量均高(双高)、头季稻产量高再生季产量低(头高再低)、头季稻产量低再生季产量高(头低再高)和两季产量均低(双低)等四种类型,并分析了其稻米品质的差异。①与头季稻相比,12个水稻品种的再生季稻米均表现为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显着改善,蛋白质含量降低,稻米食味品质不同程度变优。②两季不同产量类型之间比较,除双低类型(仅深两优11号一个品种)外,双高类型和头高再低类型加工品质较优,而头高再低类型的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相对较优。蛋白质含量在各产量类型头季稻之间无显着差异,而再生季则表现为双高类型较头高再低和头低再高两种类型分别提高10.7%和降低1.75%。③齐穗后日平均温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远大于日照时数,再生季齐穗后日平均温度相对较低是其稻米品质优于头季稻的重要原因。综合产量及品质,两优6326、天两优616、广两优476和丰两优香1号是适于豫南地区高产优质再生水稻品种。2)与常规灌溉相比,轻干湿交替灌溉处理使头季稻的千粒重和结实率分别提高了3.38%和2.08%,叶片光合速率、叶片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酶活性、叶面积指数、根系氧化力、茎鞘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ZR)含量、茎鞘和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稻桩NSC含量、再生率、再生芽数量和再生季有效穗数均显着提高,而头季稻的干物质转运率、茎鞘和叶NSC转运量和对籽粒贡献率显着降低,重干湿交替灌溉处理结果则相反。上述结果表明轻度干湿交替灌溉可通过改善头季稻结实期叶片光合能力,提高根系活性以及增加稻桩NSC含量,提高再生率,从而提高再生季水稻产量。3)与常规灌溉相比,轻干湿交替灌溉处理显着提高了头季稻米的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消解值,而垩白粒率、垩白度、胶稠度、崩解值和食味值则显着降低。重干湿交替灌溉处理与常规灌溉相比使头季稻米的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略有降低,蛋白质含量和崩解值略有提高,但均未达到显着水平,而垩白度、胶稠度和消解值显着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则显着提高。三种灌溉方式下,再生季稻米品质优于头季稻米,但灌溉处理间无显着差异。

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邢志鹏,胡群[4](2021)在《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文中指出水稻是我国最重要口粮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水稻生产正面临由传统小规模生产向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现代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在此重要历史节点,回顾总结70年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历程与科技成就,对探索未来水稻栽培科技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70年来,我国水稻栽培科技界抓住水稻不同主产区大面积生产问题与关键技术瓶颈,深入开展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栽培措施等方面关系的研究,探索水稻生育调控、栽培优化决策和栽培管理等新途径与新方法,取得了一大批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重要栽培技术和理论,形成了一批重大栽培科技成果。笔者着重从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群体质量及其调控、精确定量栽培、轻简化栽培、机械化栽培、超高产栽培、优质栽培、绿色栽培、逆境栽培和区域化栽培等十个方面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稻栽培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并指出了未来中国水稻栽培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是加强水稻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技术研究;二是加强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研究;三是加强水稻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研究;四是加强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研究;五是加强水稻智能化、无人化栽培研究。

吕成达[5](2020)在《再生稻再生季与晚稻稻米品质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优质稻米的需求量逐渐增加,高产已不再是水稻生产的唯一目标。因此,优质稻栽培是我国未来水稻生产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再生稻种植模式作为我国水稻生产转型时期重要的应对策略,具有生育期短、日产量高、生产成本低的优点,并且再生季稻米品质优,有利于农民在增产的条件下真正增收。在我国水稻常规种植模式中,晚稻的稻米品质一般优于早稻和中稻。水稻灌浆结实期的环境温度是影响稻米品质的最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在实际生产中,再生季水稻与晚稻的齐穗日期大致相同,其灌浆结实期的环境温度均较低,有利于优质稻米的形成。然而,在灌浆环境温度相同时,再生季水稻与晚稻的稻米品质是否存在差异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于2018和2019年于湖北省蕲春县开展大田试验,选用华中地区大面积作再生稻种植的杂交稻品种两优6326、丰两优香1号,以及常规稻品种黄华占(仅2019年)为试验品种,设置再生稻和一季晚稻两种种植模式。其中,再生稻按照当地高产管理方式种植,为了使一季晚稻的齐穗日期与再生季水稻齐穗日期相近或一致,晚稻在2018年设置4个不同的播期处理(S1:6月5日,S2:6月10日,S3:6月15日,S4:6月20日),2019年设置3个不同的播期处理(S1:6月9日,S2:6月14日,S3:6月19日)。从而,保证在灌浆结实期环境温度相同的条件下,探究再生稻再生季与晚稻稻米品质的差异。主要测定指标包括产量、产量相关性状、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粒长、粒宽、长宽比、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再生稻再生季生育期为63-86天,为一季晚稻生育期的52.1%-67.4%;由于再生稻头季生育期较长,因而再生稻周年总生育期比晚稻长58.1%-77.8%。2018年晚稻播期S3的齐穗期(9月6日)与再生季齐穗期(9月7日)一致,2019年则为晚稻播期S1的齐穗期(8月28日)与再生季齐穗期(8月28日)相同。与齐穗期一致的晚稻相比,2018年和2019年再生稻再生季的产量分别降低了18.1%-23.5%和26.6%-43.7%。两年一季晚稻的不同播期处理间的产量无显着差异。(2)从产量构成因子来看,再生稻再生季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着高于齐穗期一致的晚稻,但每穗颖花数、单位面积的总颖花数显着低于晚稻,这是再生季产量显着低于晚稻的主要原因。在干物质生产方面,再生稻再生季产量较低主要归因于较少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2018年再生季的收获指数显着高于同期抽穗的晚稻,而2019年结果则呈现相反的趋势。同一品种晚稻的产量及相关性状在不同播期处理条件下差异较小。(3)再生稻再生季与齐穗期一致的晚稻相比,稻米品质存在较大的差异。就加工品质而言,两优6326和丰两优香1号再生季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要比晚稻低,以整精米率的差异最为显着,而黄华占再生季的加工品质与同期齐穗的晚稻相比则无显着差异。从外观品质来看,2018年再生季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着高于晚稻,但2019年两者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差异不显着;两年内再生季与齐穗期一致晚稻稻米的粒长、粒宽及长宽比差异均较小。对于蒸煮品质而言,两优6326再生季的直链淀粉含量显着高于播期S3的晚稻,但绝对值差异较小,而两者的胶稠度和碱消值无显着差异;丰两优香1号表现为再生季直链淀粉含量显着低于齐穗期一致的晚稻,胶稠度显着高于晚稻,而两者的碱消值无显着差异。不同播期处理间晚稻的稻米品质差异主要体现在:2018年播期S2的晚稻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着低于其余播期处理,两优6326碱消值随播期推迟逐渐增加,丰两优香1号播期S1处理晚稻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显着低于其他播期,而胶稠度显着高于其他播期。此外,2019年播期S1晚稻的整精米率显着高于其余播期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再生稻再生季较同期抽穗的一季晚稻稻米品质表现出较大差异。与同期齐穗的一季晚稻相比,两优6326和丰两优香1号再生季稻米加工品质显着降低,但是黄华占却无显着差异。再生季与晚稻外观品质中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差异在2018年和2019年表现不一致。2018年丰两优香1号再生季的稻米蒸煮品质相关性状优于晚稻,而两优6326两者间相关性状差异不明显。综上所述,再生稻再生季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较同期齐穗的一季晚稻差,但其蒸煮品质更优,加之再生稻周年产量更高,这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品种改良和栽培措施优化是今后进一步改善再生稻稻米品质的重要研究方向。

武茹[6](2020)在《轻简施肥方式对再生稻两优6326产量形成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文中提出再生稻是指利用头季稻收获后的稻桩,经过科学的肥水管理措施,使低节位休眠芽萌发,长成稻株直至抽穗成熟,再收获一季的水稻。作为一种新的种植模式,对于调整我国农业结构、保障粮食安全以及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对再生稻的养分需求规律、施肥时期、氮肥运筹等均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多数研究忽略了再生稻种植过程中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此,本研究于2018年和2019年在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柘福村开展了2年大田试验。以再生稻两优6326为材料,设置两组试验:减量施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处理和缓释肥处理。共8个处理:CK(不施肥对照)、FF(农户高产施肥)、DF1(减量施肥处理1)、DFD1(减量施肥处理1和硝化抑制剂)、DF2(减量施肥处理2)、DFD2(减量施肥处理2和硝化抑制剂)、SRF1(专用缓释肥I处理)、SRF2(专用缓释肥II处理),研究其对再生稻产量及构成、再生稻生长发育和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再生稻两优6326的CH4排放主要集中在头季,分蘖期和孕穗期出现2个排放通量峰值,再生季CH4排放通量相对较低。整个生育期N2O的排放峰值主要出现在每次施肥与水分落干时。减量施肥处理都能降低稻田CH4与N2O的产生,与FF处理相比,DF1、DFD1、DF2、DFD2处理CH4和N2O的累计排放量分别减少5.94%~14.34%和12.88%~32.65%。且施肥量越低,CH4和N2O的累计排放量越少。在相同肥力水平下,添加DMPP能降低CH4和N2O的产生,减幅分别为4.66%~6.05%和2.83%~18.85%。SRF1、SRF2处理同样减少稻田CH4排放51 kg/hm2~86 kg/hm2,减幅达10.20%~24.38%,减少N2O排放0.15 kg/hm2~0.31 kg/hm2,减幅达10.20%~23.49%。(2)与FF处理相比,减量施肥处理和缓释肥处理分别减少全球增温潜势(GWP)达262 kg CO2-eq./hm2~1320 kg CO2-eq./hm2和1364 kg CO2-eq./hm2~2185kg CO2-eq./hm2,减幅达4.31%~19.81%和20.47%~35.96%;减量施肥处理和缓释肥处理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减幅分别为1.95%~13.47%和19.98%~35.00%。(3)减量施肥DF1较FF处理,两年两季分别减产0.6%~1.6%和1.6%~4.5%,差异不显着。2019年中,DF2和DFD2处理较FF处理两季分别减产8.6%和7.1%,幅度较大。其中,头季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4个减肥处理较FF处理分别减少了11.60%、9.94%、24.31%和24.86%;再生季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其中,DF2和DFD2处理的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与FF、DF1和DFD1处理达到显着性差异。SRF1和SRF2较FF处理分别减产0.4%~1.2%(2018年)和0.53%~+0.53%(2019年),差异不显着。专用缓释肥处理下头季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与FF处理相比,SRF1和SRF2处理显着提高了有效穗数,但降低了结实率和千粒重;再生季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较FF处理,SRF1处理显着提高了有效穗数,但对其余三项产量构成因子影响不大,SRF2处理虽然降低了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但提高了结实率和千粒重。(4)与FF处理相比,DF1和DFD1处理的株高、分蘖虽有略微降低,但未达到显着性差异;而DF2和DFD2处理显着降低再生稻的株高、分蘖;SRF1和SRF2处理在分蘖期对其影响不大,但在齐穗期和成熟期提高再生稻的株高、分蘖。(5)减量施肥试验中,随着减肥梯度的增大,穗颈节间大、小维管束数和面积随之减小;缓释肥试验中,2个缓释肥处理下的穗颈节间大、小维管束数和面积较FF处理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6)减量施肥试验条件下,头季茎鞘NSC输出对穗重的贡献率为10.00%~13.94%。与FF处理相比,DF1和DFD1处理下茎鞘NSC转运量、转运率以及对穗贡献率明显更高。但是,DF2和DFD2处理却低于FF处理;再生季茎鞘NSC输出对穗贡献率在26.65%~41.45%之间。在专用缓释肥试验中,SRF1和SRF2处理下头季茎鞘、叶NSC输出对穗贡献率分别为12.20%、13.24%和1.19%、1.06%,均低于FF处理,而再生季茎鞘、叶NSC输出对穗贡献率高于FF处理,分别为38.85%、33.14%和2.15%、2.62%。综上,DF1、DFD1处理和缓释肥配方处理均可以在保证不明显降低水稻产量的前提下,大幅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全球增温潜势。而且,相较于农户高产施肥处理,减量施肥:N减少13.00%、P2O5减少16.67%、K2O减少8.33%;缓释肥:N增加3.62%、P2O5减少26.67%、K2O减少10.00%,施肥次数由传统施肥5次减少为3次,这些轻简栽培措施适应我国水稻优质、高效、绿色、轻简化生产新模式的发展要求,可以作为一种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行的水稻优化栽培技术模式。

陈安娅[7](2020)在《再生稻联合收获机附加切割器的设计及试验》文中指出再生稻是一种在较短时间内种植一茬便可收获两季的水稻,第一季水稻为头季水稻;第二季水稻为再生季水稻。再生稻凭借省工、省种、复种指数高、单位面积产量高、效益高的优点逐渐受到种植水稻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地区及只种植一季水稻的双季稻地区人民的青睐。然而,头季水稻收获作业过程中收获机履带对稻桩的大面积碾压是造成再生季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本课题在再生稻联合收获机宽割幅的基础上添加两组附加切割器——割台切割器用于头季水稻穗头收获,降低进入收获机内部物料草谷比;附加上层切割器用于还田茎秆的分段切割使还田茎秆便于还田;附加底层切割器用于留茬作业,满足头季水稻收获的农艺要求——具体实施方式及内容如下:(1)附加切割器的设计:依据头季稻收获的农艺要求完成了两组附加切割器的设计包括:附加上层切割器及附加底层切割器的放置位置、与收获机的连接方式、支撑臂尺寸设计依据及结果、传动系统设计及传动轴的尺寸计算。(2)数字化仿真:在ADAMS上进行了动力学仿真,输出切割器动刀片位移、速度、加速度的三特性曲线图。仿真结果表明附加切割器动刀片行程为80mm,平均切割速度为1.2 m/s满足切割器工作要求;调整定割刀位置,获得最佳切割效果。(3)样机制造及多层切割器电液系统的设计:完成了附加切割器制造。将附加切割器与割台液压缸作为收获机液压子系统进行改造,液压缸均通过三档复位开关控制电磁换向阀对应的溢流阀完成高度调整。搭建了多层切割器高度实时显示及报警系统,通过位移传感器获得切割器高度并显示;当割台与附加上层切割器高度差小于120 mm、附加上层与底层切割器高度差小于80 mm时,蜂鸣器蜂鸣、对应红色LED灯闪烁。(4)田间试验:经对比试验、正交试验验证相较于普通水稻收获机再生稻联合收获机将直行区域碾压率由50%降至30%、拐弯区域由90%降至60%、再生季水稻平均增产130 kg/亩;装置正交试验的最佳作业参数组合为机组前进速度0.97 m/s、割茬高度为400 mm、切割器驱动轴转速为400 r/min;机组前进速度对留茬合格率的影响最大,留茬高度对还田茎秆合格率的影响最大。本课题设计的宽割幅再生稻联合收获机将碾压率由50%降低至30%,提高再生季水稻产量平均130 kg/亩;割台割刀仅对带有少量茎秆的穗头收获能够降低进入收获机内部物料草谷比,降低脱粒清选系统负荷,为整机轻量化提供前提条件、整机割幅加宽的同时不降低效率;附加上层切割器降低还田茎秆长度便于还田;附加底层切割器确保留茬高度满足再生季农艺要求。是一种有效的再生稻机收解决方案,且对填补我国附加切割器的研究空白具有重要意义。

汪浩,张强,张文地,李思宇,黄健,朱安,刘立军[8](2020)在《腋芽萌发能力对再生稻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再生稻能够充分利用温光资源,一种两收,能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是增加水稻总产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再生季有效穗数是影响再生稻产量的重要因子,而有效穗数取决于再生芽萌发能力。提高再生稻腋芽萌发能力对提高再生季水稻产量有关键作用。本文介绍了国内再生稻发展现状,综述了腋芽萌发能力和其影响因素以及提高腋芽能力的技术措施等,并提出了未来加强再生稻腋芽萌发的研究重点,以期为再生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唐艳萍,宁孝勇,温锟龙,奚弟松,段翔[9](2020)在《达州市再生稻发展的思考与建议》文中认为对达州市发展再生稻的可行性和潜力进行了分析,综述了品种选择、留桩高度、肥料运筹、水分管理、化学调控等对再生稻产量和米质的影响,结合达州市再生稻种植区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为达州市发展再生稻提出了建议。

曹玉贤,朱建强,侯俊[10](2020)在《中国再生稻的产量差及影响因素》文中提出【目的】阐明再生稻的产量差及影响因素,为揭示其生产潜力和制定高产高效栽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两个数据库,分别以"再生稻产量、品种、施肥、种植密度、留桩高度、种植方式和收割方式"和"ratoon rice,variety,fertilizer and China"为关键词检索,共收集目标文献119篇。总结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和两季总的产量潜力和产量差,通过分析品种、施肥、种植密度、留桩高度、种植方式和收割方式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阐明再生稻产量差的影响因素及缩小产量差的途径。【结果】当前我国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和两季总的产量潜力分别为11.65、6.90和17.10 t·hm-2,总样本平均产量仅分别实现了产量潜力的71%、53%和68%。籼稻和杂交稻的再生稻产量分别比粳稻和常规稻增产24%—19%和18%—8%;头季的最优施肥量约为N 168 kg·hm-2,P2O5 123 kg·hm-2,K2O 124 kg·hm-2;再生季的最优施肥量约为N 145 kg·hm-2,P2O5 50 kg·hm-2,K2O 200 kg·hm-2。再生稻头季的适宜种植密度为22.4—29.1万穴/hm2;适宜留桩高度为40—50 cm;手栽种植利于再生季产量的提高因而总产量也最大;人工收割比机械收割的再生季产量高12%,虽然机种机收会减少产量,但差异不显着。【结论】我国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及两季总产量的增产潜力分别为3.38、3.27和5.41 t·hm-2。合适的品种、肥料管理、种植密度、留桩高度、种植和收割方式可以缩小产量差,其中品种以籼稻和杂交稻为主;优化施肥量可以使头季和再生季分别增产9%和22%,优化种植密度则分别增产8%和17%;适宜的留桩高度为40—50 cm;机种机收更符合轻简化现代农业的需求。

二、再生稻生育特性和栽培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生稻生育特性和栽培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再生稻生产现状及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产现状
2 研究进展
    2.1 再生稻发育特性
    2.2 再生稻品种筛选
    2.3 赤霉素、催芽肥等对再生稻的影响
3 再生稻的优势
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基于头季稻+再生稻产量的再生稻关键技术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象条件
        2.1.1 头季稻气象条件
        2.1.2 再生稻气象条件
    2.2 生育期
        2.2.1 头季稻生育期
        2.2.2 再生稻生育期
    2.3 产量结构
        2.3.1 头季稻
        2.3.2 再生稻
        2.3.2.1 产量结构
        2.3.2.2 头季稻不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产量结构的影响
        2.3.2.3 头季稻不同播期对再生稻产量结构分析
        2.3.2.4 头季稻不同成熟度收割对再生稻产量结构分析
        2.3.3 头季稻+再生稻播期优化
        2.3.4 头季稻+再生稻成熟度优化
3 讨论与结论

(3)豫南地区头季和再生季水稻产量与品质及头季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再生稻生产现状
    1.2 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
    1.3 影响再生稻腋芽萌发能力的主要因素
        1.3.1 水稻品种
        1.3.2 灌溉方式
        1.3.3 养分供应
        1.3.4 留桩高度
        1.3.5 温光条件
        1.3.6 激素
    1.4 提高腋芽再生能力的措施
        1.4.1 品种选择
        1.4.2 播种期
        1.4.3 留桩高度
        1.4.4 肥水管理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2.2 测定项目
        2.2.1 生育期记载
        2.2.2 茎蘖动态
        2.2.3 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
        2.2.4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
        2.2.5 根系氧化力
        2.2.6 叶片光合速率
        2.2.7 再生芽长生长情况
        2.2.8 茎秆淀粉酶活性和叶片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活性
        2.2.9 玉米素(Z)和玉米素核苷(ZR)含量
        2.2.10 稻米品质
        2.2.11 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
        2.2.12 头季稻和再生季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豫南地区头季和再生季水稻产量与品质差异分析
        3.1.1 不同杂交籼稻品种头季稻与再生季产量的差异
        3.1.2 加工品质
        3.1.3 外观品质
        3.1.4 蒸煮食味品质与蛋白质含量
        3.1.5 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
        3.1.6 齐穗后温光条件与稻米主要品质的关系
    3.2 头季稻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再生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2.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2.2 再生芽生长情况和再生率
        3.2.3 头季稻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片Rubisco酶活性
        3.2.4 头季稻齐穗后根系氧化力
        3.2.5 头季稻地上部干物重、叶面积指数和收获指数
        3.2.6 头季稻的稻桩、茎鞘和叶NSC含量及转运
        3.2.7 茎鞘淀粉酶活性和Z+ZR含量
        3.2.8 加工品质
        3.2.9 外观品质
        3.2.10 蒸煮食味与营养品质
        3.2.11 蒸煮米饭食味特性
        3.2.12 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豫南地区不同杂交籼稻品种头季稻与再生季稻产量和品质差异分析
        4.1.2 头季稻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4.1.3 头季稻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再生稻品质的影响
    4.2 本研究主要结论
5 本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5.1 创新点
    5.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栽培科技70年发展回顾
    1.1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1.2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1.3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1.4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
    1.5 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2 改革开放以来水稻栽培领域取得的若干科技成就
    2.1 水稻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
    2.2 水稻群体质量及其调控
    2.3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
    2.4 水稻轻简化栽培
        2.4.1 少免耕栽培与抛秧
        2.4.2 直播栽培
        2.4.3 再生稻栽培
    2.5 水稻机械化栽培
    2.6 水稻超高产栽培
    2.7 水稻优质栽培
    2.8 水稻绿色栽培
    2.9 水稻逆境栽培
        2.9.1 温度胁迫
        2.9.2 水分胁迫
        2.9.3 O3胁迫
        2.9.4 盐分胁迫
    2.1 0 水稻区域化栽培
        2.1 0. 1 东北寒地粳稻栽培
        2.1 0. 2 长三角地区粳稻栽培
        2.1 0. 3 南方双季稻栽培
        2.1 0. 4 西南高湿寡照稻区杂交稻栽培
3 未来水稻栽培领域的创新方向
    3.1 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
    3.2 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
    3.3 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
    3.4 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
    3.5 智能化、无人化栽培

(5)再生稻再生季与晚稻稻米品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再生稻的发展现状
    1.2 再生稻的稻米品质形成
    1.3 稻米品质的评价指标
    1.4 稻米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
    1.5 影响稻米品质的因素
        1.5.1 遗传特性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5.2 温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5.3 播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6 我国稻米品质的研究现状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条件
    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气象数据
        2.3.2 生育进程
        2.3.3 产量
        2.3.4 产量相关性状
        2.3.5 稻米品质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气象数据和水稻生育期
    3.2 再生稻和一季晚稻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表现
        3.2.1 再生稻头季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
        3.2.2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比较
        3.2.3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的比较
    3.3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品质的比较
        3.3.1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加工品质的比较
        3.3.2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外观品质的比较
        3.3.3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蒸煮品质的比较
4 讨论
    4.1 再生稻与一季晚稻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差异
    4.2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品质的差异
        4.2.1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加工品质的比较
        4.2.2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外观品质的比较
        4.2.3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蒸煮品质的比较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轻简施肥方式对再生稻两优6326产量形成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列表
1 前言
    1.1 问题的由来
    1.2 再生稻生产模式的发展与现状
    1.3 稻田温室气体CH_4、N_2O排放研究进展
        1.3.1 稻田CH_4产生与排放过程
        1.3.2 稻田CH_4排放影响因素
        1.3.3 稻田N_2O产生与排放过程
        1.3.4 稻田N_2O排放影响因素
    1.4 稻田CH_4和N_2O减排措施
        1.4.1 稻田CH_4的减排措施
        1.4.2 稻田N_2O的减排措施
        1.4.3 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措施
    1.5 缓释肥和硝化抑制剂在水稻温室气体减排上的应用
    1.6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品种
    2.2 试验设计
        2.2.1 减量施肥和硝化抑制剂处理
        2.2.2 专用缓释肥施肥处理
    2.3 田间管理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气象数据
        2.4.2 土壤指标
        2.4.3 温室气体指标
        2.4.4 植株指标
        2.4.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3.2 气象数据分析
    3.3 减量施肥和硝化抑制剂对再生稻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形成影响
        3.3.1 再生稻温室气体的排放
        3.3.2 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3.3.3 再生稻生长发育分析
        3.3.4 再生稻地上部NSC累积、分配及转运
        3.3.5 再生稻抽穗期穗颈节中大、小维管束数与面积分析
    3.4 缓释肥对再生稻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3.4.1 再生稻温室气体排放
        3.4.2 再生稻产量形成
        3.4.3 再生稻生长发育
        3.4.4 再生稻地上部NSC累积、分配及转运
        3.4.5 再生稻抽穗期穗颈节中大、小维管束数与面积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施肥处理对再生稻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4.1.1 不同施肥处理对再生稻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
        4.1.2 不同施肥处理对再生稻稻田N_2O排放的影响
        4.1.3 不同施肥处理对再生稻稻田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
    4.2 不同施肥处理对再生稻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4.3 不同施肥处理对再生稻生长的影响
    4.4 不同施肥处理对再生稻地上部NSC积累量的影响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论文特色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再生稻联合收获机附加切割器的设计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再生稻种植研究的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再生稻收获机的发展现状
        1.2.3 国内外附加切割器的发展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附加切割器的设计
    2.1 附加切割器总体方案的确定
        2.1.1 往复式切割器及其传动方式
        2.1.2 附加切割器的设计依据
        2.1.3 附加切割器的总体方案
    2.2 附加切割器支撑机构的设计
        2.2.1 支撑结构的放置位置
        2.2.2 支撑机构的尺寸设计
    2.3 附加切割器传动系统的设计
        2.3.1 链传动传动系统的设计
        2.3.2 传动轴的设计
    2.4 附加切割器的装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附加切割器的数字化仿真技术
    3.1 装置的运动学仿真分析
        3.1.1 模型导入
        3.1.2 仿真运动的前期设置
        3.1.3 Adams仿真运算
    3.2 附加切割器的仿真
        3.2.1 附加上层切割器的仿真
        3.2.2 附加底层切割器的仿真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样机制造及多层切割器电液系统设计
    4.1 附加切割器的样机试制
    4.2 液压缸的选择及其控制方案
        4.2.1 液压缸的选择
        4.2.2 液压缸控制方案
    4.3 多层切割器高度实时显示及报警系统
        4.3.1 多层切割器高度实时显示及报警系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附加切割器的田间试验
    5.1 试验条件
        5.1.1 田间试验主要技术参数
        5.1.2 田间试验条件
        5.1.3 试验方案
    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2.1 收获机对比试验
        5.2.2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与研究成果
附录一

(8)腋芽萌发能力对再生稻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再生稻生产现状与再生力
    1.1 再生稻生产现状
    1.2 再生稻再生能力
2 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
3 再生稻腋芽萌发能力的影响因素
    3.1 水稻品种
    3.2 灌溉方式
    3.3 养分供应
    3.4 留桩高度
    3.5 温光条件
    3.6 激素
4 提高腋芽再生能力的措施
    4.1 品种选择
    4.2 播种期
    4.3 留桩高度
    4.4 肥水管理
5 研究展望
    5.1 轻简化机收低节位强再生能力再生稻栽培技术
    5.2 外源激素促进再生稻腋芽萌发的机理及应用
    5.3 干湿交替灌溉对再生稻腋芽萌发影响

(9)达州市再生稻发展的思考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达州市发展再生稻的可行性及潜力分析
    1.1 达州市发展再生稻的可行性
    1.2 再生稻发展潜力
2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2.1 品种选择
    2.2 种好头季稻
    2.3 头季稻收割时期及留桩高度
    2.4 再生稻肥料运筹
    2.5 再生稻水分管理
    2.6 再生稻化学调控
3 达州再生稻发展的建议
    3.1 筛选再生力强、熟期配套的再生稻品种
    3.2 集成再生稻栽培技术
    3.3 探索水稻轻简化栽培
    3.4 创建再生稻优质品牌

(10)中国再生稻的产量差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分析
        1.2.1 产量潜力与产量差
        1.2.2 品种
        1.2.3 施肥量
        1.2.4 种植密度
        1.2.5 留桩高度
        1.2.6 种植方式与收割方式
        1.2.7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再生稻的产量差
    2.2 品种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2.3 施肥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2.4 种植密度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2.5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再生季产量的影响
    2.6 种植方式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2.7 收割方式对再生季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再生稻的产量潜力
    3.2 品种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3.3 施肥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3.4 栽培管理措施对头季和再生季产量的影响
4 结论
附录

四、再生稻生育特性和栽培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再生稻生产现状及其研究进展[J]. 马玲. 现代农业科技, 2022(03)
  • [2]基于头季稻+再生稻产量的再生稻关键技术试验[J]. 王尚明,张崇华,胡萍,胡磊,王成孜,杨林.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 [3]豫南地区头季和再生季水稻产量与品质及头季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其影响[D]. 汪浩. 扬州大学, 2021
  • [4]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J]. 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邢志鹏,胡群. 中国农业科学, 2021(07)
  • [5]再生稻再生季与晚稻稻米品质的比较研究[D]. 吕成达.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6]轻简施肥方式对再生稻两优6326产量形成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武茹.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7]再生稻联合收获机附加切割器的设计及试验[D]. 陈安娅. 江苏大学, 2020(02)
  • [8]腋芽萌发能力对再生稻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J]. 汪浩,张强,张文地,李思宇,黄健,朱安,刘立军. 中国水稻科学, 2020(03)
  • [9]达州市再生稻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 唐艳萍,宁孝勇,温锟龙,奚弟松,段翔. 中国稻米, 2020(02)
  • [10]中国再生稻的产量差及影响因素[J]. 曹玉贤,朱建强,侯俊. 中国农业科学, 2020(04)

标签:;  ;  ;  

再生稻生长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