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饲料自制方法及效益分析

秸秆饲料自制方法及效益分析

一、秸秆饲料自制方法与效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宣力,马敏,黄小乘,田怡豪,李成云[1](2021)在《秸秆发酵饲料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饲料养分消化率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指出试验研究不同发酵剂的发酵饲料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饲料养分消化率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48头30 kg左右的三元杂交商品猪,进行为期102 d的饲喂试验,饲喂试验分为:动物体重<55 kg为生长期,体重>55 kg至出栏为育肥期。随机分配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T1、T2、T3组分别利用三菌复合发酵剂、商品酶发酵剂以及菌发酵剂发酵的秸秆饲料替代基础日粮中10%(生长期)和15%(育肥期)的玉米饲料。结果显示,T1组料重比显着小于T3组(P<0.05)。T1组谷丙转氨酶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生长期,T1、T2、T3的血磷和三酰甘油含量都高于对照组。在育肥期,T1组碱性磷酸酶含量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综上,秸秆发酵饲料替换部分玉米饲料可以促进猪的生长发育及消化系统的优化,降低饲养成本。

孟春花,张建丽,钱勇,王飞,石祖梁,仲跻峰[2](2021)在《油菜秸秆饲料化利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油菜是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居世界首位。油菜秸秆属于大宗的农业副产物资源,营养价值较好,除还田外,饲料化利用是降低环境污染和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应用前景广泛。本文重点论述了油菜秸秆的营养价值、饲料化利用、加工调制技术、在家畜中的饲用效果和饲用油菜利用现状方面的研究进展,还分析了油菜秸秆因其体积大、种植分散、含有芥酸等抗营养因子等因素,饲料化利用率不高,饲喂家畜种类和利用方法相对简单和单一的现状,表明对油菜在畜牧生产的长期应用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在反刍动物瘤胃健康、畜产品品质及母畜禽生产性能等方面。总之,油菜秸秆目前仍是一种新型饲料原料,仍存在很多未解决的难题,其产业化还需更多方面的关注与推动。

白慧[3](2021)在《叶菜类蔬菜废弃物的肥料化处置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大面积蔬菜大棚产生大量的叶菜类蔬菜废弃物,这类废弃物种类多、数量大、难降解,如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处置,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从环境腐殖层中筛选出纤维素、淀粉、蛋白质高效降解菌株以及能有效保留氮素物质的硝化细菌,研究各菌株生长及有机物降解特性并进行优化,研制出可用于甘蓝类、白菜类、绿叶类等叶菜类蔬菜废弃物肥料化处理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并开发了相关设备,实现了叶菜类蔬菜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置,具有很好的市场化前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透明圈降解实验和酶活测定,筛选获得了4株有机物降解功能菌株:M1、M2、M3、M4和1株硝化细菌:M5。经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5株菌分别为:Bacillus cereus(KY622400.1)、Bacillus sp.bh3(KX011932.1)、Bacillus sp.bh1(KC121041.1)、Bacillus sp.bh2(MH769260.1)、Gordonia(JN695028.1),其中,M1、M2具有较强的纤维素降解能力,M3兼具纤维素和淀粉降解能力,M4兼具纤维素和蛋白质降解能力,M5为硝化细菌。(2)通过单因素实验对筛选菌株的生长及有机物降解特性进行研究,5株菌最佳生长条件分别为:M1(温度:28℃,p H=7),M2(温度:28℃,p H=7),M3(温度:37℃,p H=8),M4(温度:37℃,p H=8),M5(温度:28℃,p H=7)。M1、M2、M3、M4的纤维素酶活性均在48 h稳定达到峰值,酶活力分别为:0.51 IU/m L、0.53 IU/m L、0.56 IU/m L、0.56 IU/m L,M3在第48 h淀粉酶活力达到峰值0.22 U/m L,M4在第36 h蛋白酶活力达到峰值54.40 U/m L。(3)对5株菌分别进行拮抗作用验证,未发现菌株之间存在拮抗作用。在此基础上,制备了两种复合微生物菌剂产品,菌剂制品细菌总数可达4×1010个/1g,杂菌率在25%以下,菌剂制品可保存6个月。同时,开发出一种可进行蔬菜废弃物肥料化处理的一体化设备,该设备集粉碎、搅拌、发酵于一体,可解决现有设备需要自行粉碎、发酵效果不理想、发酵周期长等问题。(4)将制备所得的两种复合菌剂分别用于甘蓝类(卷心菜)、白菜类(大白菜)、绿叶类(小青菜)等叶菜类蔬菜废弃物有氧沤肥试验,结果发现,添加复合菌剂1号和2号后,与空白对照相比,三种叶菜沤制时间均可缩短4~6天。接种复合菌剂1号,可明显提高沤肥中总氮含量,甘蓝类、白菜类和绿叶类分别提高了40.61%、17.92%和16.53%。接种复合菌剂2号,可明显提高硝氮含量,甘蓝类、白菜类和绿叶类分别提高了6.67%、18.88%和14.92%。添加复合菌剂1号和2号,可加快有机质降解速率,不同叶菜类蔬菜废弃物经沤制后,其沤肥原液经稀释10倍后,GI值均可达50%以上,部分达到80%以上,对种子和植物的毒性极小,可进行农田施用。(5)分析两种复合菌剂在甘蓝类、白菜类、绿叶类蔬菜废弃物沤肥处理过程中的酶活力变化,结果发现,三组处理纤维素酶活力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其活性的强弱反应了沤肥过程碳素的降解情况。蛋白酶活力、淀粉酶活力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第7~9天达到最低,表明在室温20~25℃、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条件下,一般7~10天即可完成液态有机肥的沤制反应。发酵产品细菌数目为1010cfu/m L,远高于国家液体有机肥标准规定的细菌106数量级的要求。此外,有机肥产品中未检出粪大肠杆菌。

吴昊[4](2020)在《花生秧饲料块成型工艺试验研究》文中指出花生秧作为农作物副产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可用于牲畜饲料,但直接作为饲料又存在分散度大,不易运输储藏以及适口性较差等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以粉碎花生秧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的玉米粉、麦麸、豆粕、小苏打及预混料,将混合后的花生秧物料压缩成牲畜可直接食用的饲料块,成型后的饲料块营养均衡、适口性好,利于运输储藏。本论文在研究大量国内外参考文献及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主要进行花生秧饲料块成型工艺参数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考虑到花生秧饲料块除了要营养丰富均衡,还需要硬度适中,适口性强,方便运输储存,试验对花生秧物料特性进行研究,证明其理化性质能够达到一般粗饲料原料要求。(2)根据花生秧饲料块成型要求及原理,设计饲料块成型模具,并利用ANSYS软件对关键部件进行受力分析,为花生秧饲料块成型工艺试验提供基础。(3)基于粉碎花生秧物料特性测定试验结果,分别以物料含水率、压块压强、压缩速度以及精饲料添加量为试验因素,以饲料块硬度、含粉率和粉化率为试验指标进行试验研究,分析各因素对花生秧饲料块成型品质的影响规律,建立各因素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含水率较优取值为14%~20%;压块压强较优取值为15.92MPa~25.48MPa;压缩速度较优取值为100mm/min~120mm/min;精饲料添加量较优取值为32%~44%。(4)以含水率、压块压强、精饲料添加量为试验因素,进行三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建立含水率、压块压强、精饲料添加量与饲料块硬度、含粉率、粉化率等参数之间的数学模型,进而求得各指标的最优参数组合。利用MATLAB软件进行多指标参数优化求解,得到最优参数组合为:含水率16.88%、压块压强23.52MPa、精饲料添加量42%,此时的花生秧饲料块成型效果最好,其硬度、含粉率以及粉化率均能达到生产使用标准要求。采用优化后的参数组合压制花生秧饲料块并进行指标测定试验,试验结果与理论结果相近,此时的花生秧饲料块成型品质较好。试验结果为花生秧饲料块成型工艺及相关机械的优化生产提供了参考。

刘红艳[5](2020)在《几种秸秆厌氧消化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秸秆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木质纤维素复杂的结构导致秸秆厌氧消化降解过程较复杂,原料产气率不高。同时,不同秸秆含有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量也存在差异,导致消化效果和产沼气性能差异很大,已成为利用秸秆大规模生产沼气的限制因素。因此,探究秸秆厌氧消化特性以及木质纤维素组成与厌氧消化性能间的关系是科学利用秸秆生物能源化的依据。本文首先以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研究发酵浓度、温度、原料粒度、接种量对玉米秸秆厌氧消化的影响,得到玉米秸秆厌氧消化的最佳工艺条件;然后以油菜秸秆、黑麦草秸秆、玉米秸秆、芦苇秸秆、棉花秸秆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秸秆的木质纤维素组成与厌氧消化之间的关系,为农作物秸秆厌氧消化的合理开发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秸秆厌氧消化最佳的发酵浓度为6%,发酵浓度越大,产甲烷效率越低,且HRT随之延长。玉米秸秆厌氧消化发酵温度在25℃38℃范围内,最佳产甲烷温度为35℃,提高发酵温度有利于秸秆厌氧消化进行,但发酵温度在38℃时出现产气抑制,造成其产气效率低。(2)玉米秸秆粒度为5-15mm厌氧消化时,累积产气量、VS产甲烷率和平均甲烷含量均最高,产气效果最好,因此5-15mm可以作为推荐使用的粒度。玉米秸秆厌氧消化最佳的接种量为35%,提高接种量有利于玉米秸秆厌氧消化,但由于接种量的增大对甲烷菌的富集作用有影响,导致接种量为40%平均甲烷含量不高。(3)油菜秸秆、黑麦草秸秆、玉米秸秆、芦苇秸秆、棉花秸秆在同一发酵条件下进行厌氧消化实验,实验发现:黑麦草的产气效果最佳,TS产气率为613mL·g-1,棉花秸秆产气效果最差,TS产气率为161mL·g-1。根据测定五种秸秆的木质纤维素含量,得到秸秆产气效率与半纤维素呈正相关,与木质素呈负相关;秸秆较高的木质素不利于秸秆的生物降解,但秸秆的半纤维素越高越有利于秸秆的能源转化。

周双双[6](2020)在《四种花卉秸秆厌氧消化产甲烷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室自制的批量发酵装置,以斗南花卉市场四大传统鲜切花(玫瑰、百合、非洲菊、康乃馨)秸秆为实验原料,分别探究了发酵温度、发酵浓度、原料配比等工艺参数对其厌氧消化产甲烷特性的影响,旨在为鲜切花秸秆的沼气工程运行和参数设计提供一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探究发酵温度对花卉秸秆厌氧消化产甲烷特性的影响实验中,分别设置了25℃、30℃、35℃、38℃四种不同的温度梯度。四种花卉秸秆均在35℃时得到VS产甲烷率最大,分别为371mL/g、362mL/g、369mL/g、417mL/g。此温度下四种花卉秸秆的降解程度最大,产气效率最高。2.探究发酵浓度对花卉秸秆厌氧消化产甲烷特性的影响实验中,分别设置了4%、6%、8%、10%四种不同的发酵浓度。四种花卉秸秆均在发酵浓度为6%下获的VS产甲烷率最大,分别为456mL/g、519mL/g、557mL/g、629mL/g。此发酵浓度下四种花卉秸秆获得更高的能源转化效率。3.探究原料配比对花卉秸秆厌氧消化产甲烷特性的影响实验中,分别设置了不同质量配比(1:0、1:1、1:2、1:3、3:1、2:1、0:1)进行探究。玫瑰秸秆和康乃馨秸秆质量比为3:1时VS产甲烷率最大;百合秸秆和非洲菊秸秆质量比为2:1时VS(Volatile Solid简称VS)产甲烷率最大;玫瑰秸秆和非洲菊秸秆质量比为2:1的VS产甲烷率最大;百合秸秆和康乃馨秸秆质量比为3:1时,VS产甲烷率最大。相同质量的原料混合发酵时的产气效率大于单一秸秆发酵产气效率之和。综上所述,在花卉秸秆沼气工程中,可以通过适当提高发酵温度,调整合适的发酵浓度,优化原料配比的方式,达到缩短发酵周期,提高原料的产气率和实现更高的能源转化率的目的。

谢家乐[7](2020)在《电解氧化辅助熔盐热裂解生物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今,能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所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同时我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生物质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下。以秸秆为例,其中大多以焚烧处理,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更加剧了环境污染。因此,寻求一种高效、无污染的生物质转化技术尤为重要。熔盐热解技术具有极高的原料能量转化率,被认为是将生物质资源转化为燃料的潜在方法之一。生物质主要成分为木质纤维素,元素组成以碳、氢、氧为主,与优质燃料相比存在氢含量不足、氧含量过高的问题,导致其产物组成复杂,含氧量高,品质低。而熔盐热解技术具有强脱羧能力和一定的脱甲氧基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产物品质。鉴于生物质分子的电化学氧化潜力,结合熔融碳酸盐的高导电性和强脱羧能力,若能耦合电化学氧化与熔融碳酸盐热解,有望进一步提高原料转化率,提升产品品质。本文以秸秆作为生物质原料,基于熔融碳酸盐的相关特性,建立电解氧化辅助熔盐热解生物质体系,通过线性伏安曲线的测定验证了耦合反应的可行性,并考察了热解温度、物料粒径、电流密度等反应参数对耦合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解温度对热解转化率的影响最为显着,随着温度升高转化率大幅提升,但超过550°C以后,升温所带来的提升效果不再明显;此外,随着电流密度增大,可燃气含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于600 m A/cm2时达到最大值;物料粒径对反应体系的影响相对较小,粒径在3 mm左右时,气液产物品质最佳。综上所述,考察范围内的最佳反应条件为热解温度550°C、电流密度600 m A/cm2、物料粒径3 mm。为进一步探究该体系与传统熔盐热解体系的区别,建立了一种适用于本课题的简易热重分析装置,对两种体系进行了动力学计算分析。熔融碳酸盐热解(MCP)和电解辅助熔融碳酸盐热解(EMCP)体系指前因子k0分别为0.22653、0.28369,活化能E均在24.5 k J/mol附近,证明电化学反应的加入在基本不改变活化能的情况下提升了原料转化率和反应速率。通过对纤维素及其热解中间产物模型化合物的对比实验,分析得出反应路径大致为:第一阶段,生物质分子在熔融碳酸盐作用下发生一次热解反应,生成大量中间产物;第二阶段,中间产物的部分含氧官能团发生电化学氧化反应,生成羧基;第三阶段,同时发生二次裂解和脱羧反应,生成CO2,剩余部分形成H2、烃类等高价值产物。

张叶[8](2020)在《黄粉虫降解秸秆废弃物及其粪便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秸秆富含有机碳,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能源,但可生物降解性低,资源化利用被限制。黄粉虫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资源昆虫,并且对有机废弃物具备一定降解能力。对此,本文提出“黄粉虫降解秸秆—虫粪制备生物炭吸附重金属”的秸秆资源化方式。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选用麦麸(WB)、水稻秸秆(RS)、玉米秸秆(CS)、小麦秸秆(WS)、大米壳(RH)、米糠(RB)按不同营养配方饲喂黄粉虫。结果表明,黄粉虫对RS、CS和RB表现出较强的取食偏好,48 d内每盒总取食量达到7.80~10.66 g(无营养组)和20.69~23.77 g(营养组);实验结束时,两组分别减重17.82~28.62%和8.47~22.13%;无营养组摄食RS、RB、CS的幼虫存活率为56.67~69.72%,营养组同比提升21.92~57.83%。由此表明黄粉虫可在以秸秆为主食的条件下维持生存,适量营养物质的添加有利于提高幼虫生物活性。(2)对秸秆与相应虫粪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与原料相比,虫粪样品的C/H下降,羟基、甲基亚甲基等官能团增加,苯环基团含量下降,证明秸秆的复杂结构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黄粉虫对RS、CS、WS和RB中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达到23.10~51.42%(半纤维素)、39.88~55%(纤维素)、40.04~53.27%(木质素)。此外,比对本实验黄粉虫肠道菌群的测序结果与已发表的木质纤维素降解菌株,认为黄粉虫肠道内极大可能存在着大量木质纤维素降解菌。(3)将秸秆与虫粪制备成生物炭来吸附重金属。结果表明,虫粪生物炭的吸附能力优于秸秆生物炭,其中FRSBC(以水稻秸秆为食的黄粉虫粪便生物炭)效果最佳,对Pb2+、Cu2+、Cd2+、Cr6+、Zn2+的去除能力分别达到188.20±4.71、49.56±1.49、58.94±2.95、18.60±0.93和41.98±2.01 mg/g。与RSBC(水稻秸秆生物炭)相比,吸附性能提升了24.34~67.65%。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机制包括静电相互作用,离子交换,氢键,静电外层络合和共沉淀/内层络合等。(4)以FRSBC为研究对象,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本实验生物炭制备过程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虫粪收集和裂解炭化两个单元过程是主要的环境影响步骤。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工培养箱和管式炉的高耗电量;系统对环境影响大小的排序为富营养化>光化学臭氧合成>酸化>温室效应>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生物毒性;针对此结果提出改进意见,如以热蒸汽加湿器代替人工培养箱、改变升温速率、缩短炭化时间、选择更加清洁的电能等。

张洪建[9](2020)在《玉米秸秆皮瓤叶分离机构的设计与试验》文中认为我国玉米秸秆年产量高,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资源,其利用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其价值。玉米秸秆主要由皮、瓤、叶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物理性质与营养成分各不相同,直接使用导致整秆利用效果不佳,其中叶片与瓤含有丰富的粗蛋白和粗脂肪,是优质的动物饲料、基料和酿酒材料等,秸秆皮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较高,可用于造纸和人造板等。因此为实现玉米秸秆的高值化利用,将玉米秸秆的皮、瓤、叶进行有效分离十分重要。本文在对玉米秸秆皮、瓤、叶基础力学特性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玉米秸秆皮瓤叶分离装置,并对该分离装置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玉米秸秆皮瓤叶分离相关的基础力学特性研究。利用万能试验机和自制夹具等,分别对玉米秸秆皮、瓤、叶间的力学特性随节位和含水率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得出秸秆茎叶顺向、逆向、垂直(三向)拉伸时茎叶连接力按节位从根部至顶部逐渐增加的规律;得出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茎叶三向拉伸时最大茎叶连接力与结合强度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三向拉伸时茎叶连接力与结合强度随节位和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均为:顺向拉伸>垂直拉伸>逆向拉伸的规律,且逆向拉伸为撕裂破坏,顺向拉伸为拉伸破坏;随着节位的增加秸秆外皮的抗拉与剪切强度均降低;秸秆皮的抗拉强度与剪切强度随含水率的升高逐渐增加;随着节位的增加秸秆瓤的抗拉与剪切强度均降低;秸秆瓤的抗拉与剪切强度随着含水率增加先增加后降低。(2)玉米秸秆茎叶分离性能试验。以打击、搓擦除叶方法,提出一种定动除叶齿板相结合除叶模式,设计了玉米秸秆茎叶分离装置,并对玉米秸秆茎叶分离机理及秸秆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利用ANSYS软件对除叶机构关键零件定除叶齿板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在工作载荷条件下其力学性能在所选材料力学性能合理范围值内。以除叶率作为评价指标,喂入辊线速度、除叶辊转速和弹簧线径作为试验因素,对玉米秸秆茎叶分离性能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除叶辊转速、喂入辊线速度影响极显着,弹簧线径影响显着,经优化得到较优因素组合方案:弹簧线径1.4mm、喂入辊线速度1m/s、除叶辊转速700r/min。(3)玉米秸秆皮瓤分离性能试验。组合切割剥瓤与下抛原理,设计了一种剥瓤辊下置式剥瓤装置,并对玉米秸秆皮瓤分离机理及秸秆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对剥瓤节距进行分析,得出了影响瓤粒长度主要因素为碾压辊转速与剥瓤辊转速比、切刀数量;对抛瓤轨迹进行分析,并结合秸秆外皮弯曲特性,得出外皮输出辊组与剥瓤机构的轴心距应小于350mm,瓤粒能够落在指定收集区域、外皮可以顺利输出;利用ANSYS软件对剥瓤机构关键零件切刀进行有限元分析,在工作载荷条件下其力学性能在所选材料力学性能合理范围值内;以瓤残留率和外皮破损率作为评价指标,切刀安装角度、切刀数量、切刀与顶板之间的间隙和剥瓤辊转速为试验因素,对玉米秸秆皮瓤分离性能进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瓤残留率:切刀数量与切刀与顶板间隙影响极显着,剥瓤辊转速显着,切刀安装角度影响较显着;对于外皮破损率:剥瓤刀角度与剥瓤刀与顶板间隙影响极显着,剥瓤刀数量影响显着,剥瓤辊转速影响较显着,经优化得到较优因素组合方案:剥瓤刀角度45°、剥瓤刀数量6把、顶板与剥瓤刀之间的间隙1.8mm、剥瓤辊转速780r/min。(4)玉米秸秆皮瓤叶分离机设计与测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设计了玉米秸秆皮瓤叶分离机。采用ANSYS软件对机架进行了模态分析,结果表明激振源的频率与机架固有频率不会发生重合,机架不会产生共振现象;依据上述优化参数对玉米秸秆皮瓤叶分离机进行了验证试验,试验表明该机除叶率为97.7%,瓤残留率为2.5%,外皮破损率为2.7%。验证试验表明,玉米秸秆皮瓤叶分离机运转性能稳定。

秦凯[10](2020)在《碳氮比和接种物对水稻秸秆厌氧发酵产生物甲烷的影响》文中提出秸秆田间厌氧发酵技术既能把秸秆转化为清洁能源,又能改善土壤结构、消杀病虫害,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碳氮比和接种物是影响厌氧发酵系统发酵进程和生物甲烷产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水稻秸秆为原料,利用自制的厌氧发酵装置模拟田间厌氧发酵产生物甲烷的条件,通过设置不同的碳氮比(15∶1、20∶1、25∶1、30∶1对照(53∶1))和引入不同的接种物(沼液、猪粪浸出液、沼液+猪粪浸出液、对照研究了不同处理下水稻秸秆厌氧发酵产生物甲烷、秸秆降解和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变化,揭示了碳氮比(C/N)和接种物对水稻秸秆厌氧发酵产生物甲烷的作用与机制。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添加尿素调节厌氧发酵体系C/N会影响水稻秸秆厌氧发酵产气进程、累积产气量、累积甲烷产量和秸秆降解。各理化参数峰值出现的时间、大小在不同处理之间均有差异。添加尿素调节C/N能够提高水稻秸秆厌氧发酵的产生物甲烷效率和促进秸秆降解,以C/N为20∶1处理的促进效果最好。C/N为25∶1的处理产甲烷峰值出现的最早,较对照早5 d出现,但以C/N为20∶1的产甲烷峰值最高,较对照提高了27.55%;C/N为20∶1的处理累积产气量(4235.00±41.93m L)和累积甲烷产量(1526.34±12.54m L)最高,相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0.78%和51.31%;20∶1处理对秸秆降解的效果最好,总降解率、纤维素降解率和半纤维素降解率分别达到了51.33%55.31%和53.05%。(2)接种物种类会影响水稻秸秆厌氧发酵产气进程、累积产气量、累积甲烷产量和秸秆降解,各理化参数峰值出现的时间、大小在不同处理之间均有差异。添加接种物能够提高水稻秸秆厌氧发酵产甲烷效率和促进水稻秸秆降解,以沼液处理的试验效果最好。其产甲烷峰值较对照提高了192.75%,停滞期缩短了10 d;累积产气量(4458.33±99.85 m L)和累积甲烷产量(2014.67±18.92 m L)最高,相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70.82%和122.93%;总降解率、纤维素降解率和半纤维素降解率分别达到了54.71%、42.20%和42.70%,相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80.56%、96.64%和42.14%。(3)添加接种物会显着提高各处理前中期细菌、古菌的丰度及多样性,各处理间不同时期细菌、古菌丰度及多样性差异较大。其中各处理细菌种类在门水平上无显着差异,均以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为优势菌群,在属水平上各处理细菌种类较为丰富,优势菌属的种类及相对丰度差异较大;各处理的古菌在门水平上无显着差异,而在属水平上差异较大。对照组前中期以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为优势菌群,后期则以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和甲烷螺菌属(Methanospirillum)为优势菌群,添加接种物的处理各时期均以H2/CO2营养型产甲烷菌为优势菌属。

二、秸秆饲料自制方法与效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秸秆饲料自制方法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秸秆发酵饲料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饲料养分消化率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设计
    1.3 各组日粮配方
    1.4 试验材料
    1.5 生长性能测定
    1.6 粪样采集
    1.7 血液采集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秸秆发酵饲料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见表3)
    2.2 秸秆发酵饲料对生长育肥猪养分消化率的影响(见表4)
    2.3 秸秆发酵饲料对生长育肥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见表5)
3 讨论
    3.1 秸秆发酵饲料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秸秆发酵饲料对生长育肥猪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3.3 秸秆发酵饲料对生长育肥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4 结论

(2)油菜秸秆饲料化利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油菜种植、分布、产量等基本情况
2 油菜秸秆的饲用价值
3 油菜秸秆的饲料化加工调制技术
    3.1 混合青贮
    3.2 氨化
    3.3 生物发酵
4 油菜秸秆和饲用油菜的饲喂效果
    4.1 饲喂牛的效果
    4.2 饲喂羊的效果
    4.3 油菜在其他家养动物上的应用
5 油菜秸秆饲料化利用的前景展望及存在问题

(3)叶菜类蔬菜废弃物的肥料化处置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我国蔬菜废弃物的产生与利用情况
        1.1.1 蔬菜废弃物的产出情况
        1.1.2 蔬菜废弃物的产生及危害
        1.1.3 蔬菜废弃物的理化特性
    1.2 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工艺的研究进展
        1.2.1 肥料化
        1.2.2 能源化
        1.2.3 饲料化
    1.3 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在蔬菜废弃物肥料化技术中的应用
        1.3.1 复合微生物菌剂在堆肥中的应用
        1.3.2 沤肥腐熟度评价指标
        1.3.3 沤肥过程中各类指标的变化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1.1 菌株及沤肥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培养基成分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2.2.2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2.3 功能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测定
        2.2.4 菌株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2.2.5 沤肥指标的测定方法
3.结果与讨论
    3.1 蔬菜废弃物高效分解功能菌株的分离筛选及生长动力学研究
        3.1.1 纤维素、蛋白质、淀粉降解菌株及硝化细菌的分离与筛选
        3.1.2 功能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生长动力学研究
    3.2 不同菌株酶活性的变化分析
        3.2.1 菌株纤维素酶活力分析
        3.2.2 菌株蛋白酶活力分析
        3.2.3 菌株淀粉酶活力分析
    3.3 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及一体化处理设备的开发
        3.3.1 菌株拮抗作用验证
        3.3.2 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
        3.3.3 叶菜类蔬菜废弃物肥料化处理一体化设备的开发
    3.4 复合微生物菌剂在叶菜类蔬菜废弃物肥料化处理中的作用研究
        3.4.1 沤肥过程中液态有机肥p H的变化
        3.4.2 沤肥过程中液态有机肥总磷的变化
        3.4.3 沤肥过程中液态有机肥总氮、氨氮、硝氮的变化
        3.4.4 沤肥过程中液态有机肥总钾的变化
        3.4.5 沤肥过程中液态有机肥COD的变化
        3.4.6 沤肥过程中体积消减率的变化
        3.4.7 沤肥过程中液态有机肥发芽指数的变化
        3.4.8 沤肥过程中液态有机肥酶活力变化
        3.4.9 沤肥过程中液态有机肥细菌总数的变化
4.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花生秧饲料块成型工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花生秧饲料块物料特性试验与分析
    2.1 花生秧粉碎物料组分与粒径级配试验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 粉碎花生秧物料综合特性试验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花生秧饲料块成型模具设计与优化
    3.1 总体方案确定
    3.2 成型模具设计
    3.3 关键部件受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花生秧饲料块成型工艺试验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因素与水平确定
    4.4 试验方法
        4.4.1 精饲料添加量的调节
        4.4.2 含水率的调节
        4.4.3 饲料块压制方法
        4.4.4 硬度测定
        4.4.5 含粉率的测定
        4.4.6 粉化率的测定
    4.5 含水率对饲料块成型质量的影响试验
        4.5.1 试验方案
        4.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6 压块压强对饲料块成型质量的影响试验
        4.6.1 试验方案
        4.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7 压缩速度对饲料块成型质量的影响试验
        4.7.1 试验方案
        4.7.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8 精饲料添加量对饲料块成型质量的影响试验
        4.8.1 试验方案
        4.8.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花生秧饲料块成型工艺参数优化及试验验证
    5.1 试验设计
    5.2 试验方案与试验结果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硬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5.3.2 含粉率试验结果与分析
        5.3.3 粉化率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综合优化及试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几种秸秆厌氧消化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中国秸秆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
        1.2.1 中国秸秆资源现状
        1.2.2 秸秆的主要成分
        1.2.3 中国秸秆的综合利用现状
    1.3 秸秆厌氧消化技术研究进展
        1.3.1 厌氧消化技术概述
        1.3.2 厌氧消化反应机理
        1.3.3 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
        1.3.4 不同秸秆厌氧消化的研究进展
        1.3.5 秸秆厌氧消化的国内研究进展
        1.3.6 秸秆厌氧消化的国外研究进展
        1.3.7 秸秆组成成分与厌氧消化性能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发酵浓度和温度对玉米秸秆厌氧消化的影响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装置
    2.3 实验设计
        2.3.1 发酵浓度对玉米秸秆厌氧消化影响的实验设计
        2.3.2 发酵温度对玉米秸秆厌氧消化影响的实验设计
    2.4 测试项目与方法
        2.4.1 总固体含量(TS)和挥发性固体含量(VS)的测定
        2.4.2 产气量的测定
        2.4.3 甲烷含量的测定
        2.4.4 粗蛋白的测定
        2.4.5 粗脂肪的测定
        2.4.6 木质纤维素的测定
    2.5 结果与分析
        2.5.1 发酵浓度对玉米秸秆厌氧消化产气特性的影响
        2.5.2 发酵温度对玉米秸秆厌氧消化产气特性的影响
第3章 原料粒度和接种量对玉米秸秆厌氧消化的影响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装置
    3.3 实验设计
        3.3.1 原料粒度对玉米秸秆厌氧消化影响的实验设计
        3.3.2 接种量对玉米秸秆厌氧消化影响的实验设计
    3.4 测试项目与方法
    3.5 结果与分析
        3.5.1 原料粒度对玉米秸秆厌氧消化产气特性的影响
        3.5.2 接种量对玉米秸秆厌氧消化的影响
第4章 木质纤维素对秸秆厌氧消化的影响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装置
    4.3 实验设计
    4.4 测试结果与方法
    4.5 结果与分析
        4.5.1 五种秸秆厌氧消化日产气量对比分析
        4.5.2 五种秸秆厌氧消化甲烷含量对比分析
        4.5.3 五种秸秆厌氧消化累积产气量对比分析
        4.5.4 五种秸秆厌氧消化周期对比分析
        4.5.5 五种秸秆厌氧消化产气效率对比分析
        4.5.6 五种秸秆反应动力学分析
        4.5.7 五种秸秆厌氧消化前后有机质变化情况对比分析
        4.5.8 五种秸秆厌氧消化理论甲烷产量
        4.5.9 五种秸秆能源回收率对比分析
        4.5.10 秸秆木质纤维素含量对厌氧消化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四种花卉秸秆厌氧消化产甲烷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秸秆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1.2.1 秸秆肥料化
        1.2.2 秸秆饲料化
        1.2.3 秸秆基料化
        1.2.4 秸秆原料化
        1.2.5 秸秆能源化
    1.3 鲜切花秸秆厌氧消化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鲜切花秸秆厌氧消化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鲜切花秸秆厌氧消化的研究现状
    1.4 影响厌氧消化的因素
        1.4.1 发酵温度
        1.4.2 发酵浓度
        1.4.3 原料种类及配比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发酵温度对花卉秸秆厌氧消化产甲烷特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装置
        2.1.3 实验设计
        2.1.4 测定指标及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日产气量随发酵时间的变化情况
        2.2.2 累计产气量随发酵时间的变化情况
        2.2.3 甲烷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变化情况
        2.2.4 发酵前后料液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
        2.2.5 不同发酵温度下的产气效率对比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发酵浓度对花卉秸秆厌氧消化产甲烷特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装置
        3.1.3 实验设计
        3.1.4 测定指标及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日产气量随发酵时间的变化情况
        3.2.2 累计产气量随发酵时间的变化情况
        3.2.3 甲烷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变化情况
        3.2.4 发酵前后料液相应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
        3.2.5 不同发酵浓度下花卉秸秆的产气效率对比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原料配比对花卉秸秆厌氧消化产甲烷特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装置
        4.1.3 实验设计
        4.1.4 测定指标及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日产气量随发酵时间的变化情况
        4.2.2 累计产气量随发酵时间的变化情况
        4.2.3 甲烷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变化情况
        4.2.4 发酵前后料液相应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
        4.2.5 不同原料配比下花卉秸秆的产气效率对比分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获奖情况
致谢

(7)电解氧化辅助熔盐热裂解生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
        1.2.1 直接燃烧
        1.2.2 畜牧饲料
        1.2.3 还田肥料
        1.2.4 厌氧发酵制沼气
        1.2.5 生物乙醇
        1.2.6 热化学转化
    1.3 熔盐及其应用
        1.3.1 不同熔盐体系的特性
        1.3.2 冶金
        1.3.3 太阳能发电
        1.3.4 燃料电池
        1.3.5 大气治理
        1.3.6 生物质热解
    1.4 提质技术与电化学氧化
        1.4.1 催化脱氧
        1.4.2 电化学氧化
    1.5 选题的意义及设计思路
        1.5.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电解氧化辅助熔盐热裂解生物质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装置及流程
        2.3.1 实验装置
        2.3.2 实验流程
    2.4 分析方法
        2.4.1 生物质原料分析
        2.4.2 线性伏安曲线的测定
        2.4.3 生物炭分析
        2.4.4 裂解气分析
        2.4.5 裂解液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生物质原料成分分析
        2.5.2 循环伏安曲线的测定
        2.5.3 温度对EMCP体系的影响
        2.5.4 电流密度对EMCP体系的影响
        2.5.5 物料粒径对EMCP体系的影响
        2.5.6 不同反应体系下的生物炭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解动力学分析
    3.1 引言
    3.2 动力学实验与表征装置
        3.2.1 实验计划
        3.2.2 实验装置
        3.2.3 操作流程
    3.3 生物质热解反应动力学计算
        3.3.1 热重表征结果分析
        3.3.2 建立生物质热解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3.3.3 动力学参数计算
        3.3.4 反应机理函数G(α)的拟合
        3.3.5 动力学参数计算
        3.3.6 动力学模型的验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纤维素在EMCP体系中的转化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熔融碳酸盐的电解反应
    4.3 阳极线性伏安曲线的测定及电解实验
        4.3.1 实验装置
        4.3.2 阳极线性伏安曲线的测定
        4.3.3 水溶液体系下的电解实验过程
    4.4 EMCP体系下模型化合物反应实验
        4.4.1 实验装置
        4.4.2 实验过程
    4.5 分析方法
        4.5.1 醛基含量的测定
        4.5.2 羧基含量的测定
        4.5.3 还原糖测定
        4.5.4 裂解气、裂解液的分析
    4.6 结果与讨论
        4.6.1 阳极线性伏安曲线的测定
        4.6.2 模化物阳极线性伏安曲线测定
        4.6.3 水溶液体系下的电解结果
        4.6.4 EMCP体系下的电解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黄粉虫降解秸秆废弃物及其粪便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农业秸秆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1.1 秸秆预处理技术
        1.1.2 秸秆的资源化利用
    1.2 黄粉虫的生物降解研究
        1.2.1 黄粉虫生物特性
        1.2.2 黄粉虫应用价值
        1.2.3 黄粉虫对有机废弃物的生物降解研究
    1.3 生物炭的研究进展
        1.3.1 生物炭来源
        1.3.2 生物炭吸附重金属研究现状
        1.3.3 生物炭的生命周期评价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黄粉虫对秸秆的摄食与降解实验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生物炭制备与重金属吸附实验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表征方法
第3章 黄粉虫对秸秆的摄食与降解
    3.1 引言
    3.2 不同秸秆对黄粉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3.2.1 不同秸秆饲喂条件对黄粉虫取食的影响
        3.2.2 不同秸秆饲喂条件对黄粉虫虫重的影响
        3.2.3 不同秸秆饲喂条件对黄粉虫存活率的影响
        3.2.4 不同秸秆饲喂条件对黄粉虫虫粪量的影响
    3.3 黄粉虫对秸秆的降解表征
        3.3.1 黄粉虫对秸秆的消化情况
        3.3.2 秸秆与虫粪样品的元素组成分析
        3.3.3 秸秆与虫粪样品的红外光谱分析
        3.3.4 木质纤维素组分含量测定
    3.4 不同秸秆饲喂条件下对黄粉虫肠道群落分析
        3.4.1 测序数据优化与统计
        3.4.2 多样性分析
        3.4.3 不同秸秆对黄粉虫肠道群落结构的影响
        3.4.4 营养成分添加对黄粉虫肠道群落结构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物炭的制备与重金属吸附
    4.1 引言
    4.2 生物炭理化性质及结构
        4.2.1 产炭率
        4.2.2 生物炭pH
        4.2.3 元素组成
        4.2.4 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
    4.3 生物炭对模拟废水中重金属的吸附效果研究
        4.3.1 不同生物质原料对生物炭的吸附效果影响
        4.3.2 制备温度对生物炭的吸附效果影响
        4.3.3 溶液酸碱度对生物炭的吸附效果影响
    4.4 吸附重金属前后的生物炭表征
        4.4.1 表观形貌
        4.4.2 Zeta电位
        4.4.3 红外谱图
        4.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4.5 生物炭制备过程的生命周期评价
        4.5.1 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4.5.2 清单分析
        4.5.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及结果分析
        4.5.4 改进建议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玉米秸秆皮瓤叶分离机构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玉米秸秆力学特性研究
    2.1 秸秆物理性状测定
        2.1.1 试验材料与测量方法
        2.1.2 测量结果
    2.2 秸秆叶拉伸特性研究
        2.2.1 设备与仪器
        2.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3 秸秆外皮拉伸与剪切特性研究
        2.3.1 设备与仪器
        2.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3.3 结果与分析
    2.4 秸秆瓤拉伸与剪切特性研究
        2.4.1 设备与仪器
        2.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4.3 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玉米秸秆茎叶分离试验
    3.1 除叶过程分析
    3.2 玉米秸秆茎叶分离装置的总体设计
    3.3 玉米秸秆茎叶分离装置关键机构设计
        3.3.1 除叶辊的设计
        3.3.2 除叶机构关键部件静力学分析
    3.4 除叶性能试验
        3.4.1 试验准备
        3.4.2 试验因素和评价指标
        3.4.3 试验方法和数据处理
    3.5 本章小结
4 玉米秸秆皮瓤分离试验
    4.1 剥瓤过程分析
    4.2 玉米秸秆皮瓤分离装置的总体设计
    4.3 玉米秸秆皮瓤分离装置关键机构设计
        4.3.1 切展机构的设计
        4.3.2 碾压机构的设计
        4.3.3 剥瓤机构的设计
        4.3.4 剥瓤机构关键部件静力学分析
    4.4 剥瓤性能试验
        4.4.1 试验准备
        4.4.2 试验因素和评价指标
        4.4.3 试验方法和数据处理
    4.5 本章小结
5 玉米秸秆皮瓤叶分离机的设计与测试
    5.1 玉米秸秆皮瓤叶分离机的设计
        5.1.1 总体结构设计
        5.1.2 除叶机构的设计
        5.1.3 切展机构的设计
        5.1.4 剥瓤机构的设计
        5.1.5 传动的设计
        5.1.6 机架的设计
    5.2 玉米秸秆皮瓤叶分离机机架模态分析
    5.3 验证试验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碳氮比和接种物对水稻秸秆厌氧发酵产生物甲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水稻秸秆厌氧发酵及其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装置与仪器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5 高通量测序分析
        2.6 数据分析
    3 C/N对模拟田间厌氧发酵系统甲烷生产和秸秆降解的作用
        3.1 C/N对水稻秸秆厌氧发酵产气进程的影响
        3.2 C/N对水稻秸秆厌氧发酵累积产气量的影响
        3.3 C/N对水稻秸秆厌氧发酵秸秆降解的影响
        3.4 讨论
    4 接种物对模拟田间厌氧发酵系统甲烷生产和秸秆降解的作用
        4.1 接种物对水稻秸秆厌氧发酵产气进程的影响
        4.2 接种物对水稻秸秆厌氧发酵累积产气量的影响
        4.3 接种物对水稻秸秆厌氧发酵秸秆降解的影响
        4.4 讨论
    5 接种物对模拟田间厌氧发酵系统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作用
        5.1 细菌和古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及其变化
        5.2 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
        5.3 古菌群落结构的变化
        5.4 讨论
    6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附录2:相关研究照片

四、秸秆饲料自制方法与效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秸秆发酵饲料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饲料养分消化率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 王宣力,马敏,黄小乘,田怡豪,李成云. 饲料工业, 2021(21)
  • [2]油菜秸秆饲料化利用的研究进展[J]. 孟春花,张建丽,钱勇,王飞,石祖梁,仲跻峰.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 [3]叶菜类蔬菜废弃物的肥料化处置方法研究[D]. 白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花生秧饲料块成型工艺试验研究[D]. 吴昊.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5]几种秸秆厌氧消化特性的研究[D]. 刘红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
  • [6]四种花卉秸秆厌氧消化产甲烷特性研究[D]. 周双双. 云南师范大学, 2020
  • [7]电解氧化辅助熔盐热裂解生物质研究[D]. 谢家乐. 浙江工业大学, 2020
  • [8]黄粉虫降解秸秆废弃物及其粪便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研究[D]. 张叶.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9]玉米秸秆皮瓤叶分离机构的设计与试验[D]. 张洪建.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10]碳氮比和接种物对水稻秸秆厌氧发酵产生物甲烷的影响[D]. 秦凯. 三峡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秸秆饲料自制方法及效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