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对药理学教学的重要性

实验报告对药理学教学的重要性

一、浅淡实验报告对药理教学的重要性(论文文献综述)

鲁周南[1](2020)在《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文中指出产后出血为产褥期发生的异常阴道出血性疾病,影响产后恢复,严重者甚至影响到产妇的生命。近年来剖宫产手术普及、二胎政策开放,产妇生活环境、个人生活观念、生活习性也发生了改变,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增高。产后出血在中医古籍中以“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崩”“产后下血不止”等病名呈现,内容丰富,有深厚的文献积累。如何从中医的角度认识产后出血,发掘中医临床治疗优势?首先离不开对其源流以及学术思想的梳理总结;此外,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高效获取产后出血专科知识,亦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之一。论文的第一部分首先确定产后出血病名的中医内涵与外延,以朝代为序,研究纳入文献的病名演变、病因病机、诊断以及理法方药的流变脉络。第二部分针对导师团队研究提出的古籍、医家、知识“三维一体”获取思路,笔者采取专家访谈方法对“三维一体”进行专家意见征集,进一步补充完善了“三维一体”数据模型,论证并确定了各知识要素层级,使其更符合中医古籍知识的特性并具有可操作性。论文最后以产后出血文献为例,对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知识基于不同获取方案进行探索性研究,提出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古籍阅读选择建议,对中医古籍知识的学习利用提出方法学借鉴。先秦至秦汉时期,产后病统称为“乳余疾”,出现产后疾病之萌芽。《黄帝内经》首次记载产后疾病“乳子病热”,创造性地提出了通过望诊、问诊、切诊综合进行妇人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开创了产孕奇经理论之先河。《金匮要略》根据产后亡血伤津的生理特点,将产后常见疾病归纳为痉病、郁冒、大便难。魏晋南北朝时期,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首次系统提出从产妇脉象的表里、寒热、大小、缓急进行预后预判,奠定了产科脉诊的基础。该时期文献至少记载了近20余种用于产后疾病治疗的药物。此期尚无“产后出血”的专篇记载,但在实践方法上却形成“产后出血”专病诊断及治疗的萌芽,该时期,产后出血疾病相关记载多以某方适应症形式提出。隋唐时期,《经效产宝》《诸病源候论》开始对产后出血相关病名有相对集中论述。《诸病源候论》记载恶露不尽、血崩病因病机为外感寒邪、虚损、瘀血。《备急千金要方》第一次提出恶露不尽与产后时间密切相关,且强调腹痛与恶寒两大伴随症状,明确了恶露不绝部分内涵,具有开创性意义。该时期产后出血相关治疗方剂数量较前丰富,共计30余首,有论有方,但未见专篇论述。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病名数量较前明显增加。此时期记载产后恶露不绝病因有虚损、瘀血、寒邪互结。产后血崩病因病机较前增加饮食不节、情志、药物因素。《妇科秘兰全书》能够较好的反映妇科产后出血诊疗思路。提出以产后7日为节点,结合腹痛情况辨虚实用药,记载成方当归建中汤、独圣散、泽兰汤、瑞莲散4首。并顺从产前、临产、产后生理状态加以调护,及时纠正产妇气血运行异常状态,预防产后出血。《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提出崩漏一定程度上是产后恶露不尽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的临床表现,认为两者之间存在转化关系。郑氏女科提倡产后应大补气血。推出产后出血四物汤通治方,形成以四物汤为主要治疗思路与手段的完整治疗方案。梳理金元大家张元素、李东垣、罗天益、刘河间等着作,整理出产后辨治思路三条。产后需扶持荣卫,调养血气;属邪气实者需攻之;产后宜大补气血为先。并整理产后处方用药30余条。该时期产后出血文献得到长足发展,疾病概念已内含“审因论治”理念;将产后出血引入急症观念,纳入到急症治疗体系中,能够清晰地根据缓急予以分化治疗;此时期着作开始出现明显学派特色,学术思想承前启后。明代,产后出血进一步发展到以出血量、势进行区分。命名呈多样化,命名称谓中明确其危重症的含义。此阶段发展了恶露不绝、血崩冲任、脏腑病因病机学说,并从病因病机层面认识到胎前、临产、产后调护的失当与产后疾病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学术思想主要继承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体系与朱丹溪“产后大补气血”说。创新主要表现在张景岳的辨证思维与体质辨识相结合的理论创新、赵献可从阴阳真假辨治血证思路的创新、薛己的产后出血脏腑辨证理论创新。明代产后出血常用成方为四物汤与生化汤及加减体系。产后用药禁忌较前人增加活血破气药物,如三棱、莪术、红花、苏木、牛膝等14种;清热药物黄芩、黄连、栀子、黄柏4种;慎用方剂为大承气汤、五苓散,丰富了产后出血用药禁忌内涵。清代《妇科冰鉴》首次较为准确的概括产后恶露不绝定义,认为恶露超过七天,日久不断,为恶露不绝。较前增加了“产后一月恶露重来”“产后崩淋带下”病名。恶露不绝、血崩较前代增加了冲任瘀血以及虚实夹杂病因病机。脏腑理论方面,补充产后气血、营卫概念以及肝疏泄无度、肾闭藏无权病因病机。《胎产新书》完整地提出了饮食、情志、房事损伤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重要病因病机。清代古籍,针对出血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瘀血理论之创新;气、血、水、火的理论创新;奇经学说在产后的创新应用;中西医结合运用于临床的创新及大量原创新方出现。四物汤与生化汤辨治产后出血的体系进一步丰富发展,生化汤发展至清代,已经成为产科常用方,也是产后出血常选方剂之一。第二部分主要着重于对中医知识获取方法与思维的研究。基于本次产后出血文献研究,首先提炼出“医家个人经验”“官方医学教育”两种常见的知识获取方法;同时,对导师团队提出的“三维一体”获取方法进行了专家访谈论证研究。为有序快速获取古籍知识,寻求中医知识获取普适性的方法,导师团队参考人脑获取知识的思维模式,针对计算机对古籍知识的获取特点,提出“三维一体”数据模型。基于知识元、知识体概念,笔者设计出针对方法学专家、临床专家、文献专家深度访谈的问卷,对“三维一体”知识体在知识获取中的重要性、权重关系以及三个知识体所包含的23个知识元在知识体构成中的角色与重要性等进行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通过深入研究,系统地对“三维一体”数据模型进行了全面补充与完善;与此同时,整理元数据赋权及知识推送专家深度访谈意见,为数据模型建立提供专家意见基础。深度访谈意见包含模型中知识体、知识元的权重建议;关于不同历史时间与不同学科古籍在数据模型中的时间、空间建议;用户意见量化建议等。“以史为鉴,知往鉴来”是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重要目的。如何将古代医家丰富的治疗经验与当今临床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中医产科临床提供理论思维与治疗依据,寻求中医妇产科的进一步发展是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论文最后结合本次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研究,综合三种不同途径的知识获取方法,整理出4种产后出血知识获取临床思维路径与69种推荐书目,为产后出血古籍知识获取提供了方法学借鉴。

杨培英[2](2019)在《“王琦血瘀调体方”干预血瘀体质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通过德尔菲法筛选、优化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条目,为构建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提供依据;2.评价“王琦血瘀调体方”对血瘀体质的纠偏作用、血瘀体质临床表现改善程度、比较服药前后血瘀体质受试者的血流变、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差异。3.初步探索“王琦血瘀调体方”的见效的服药疗程,对血瘀体质人群有无不良反应。研究方法:1.筛选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条目,建立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候选条目池,拟订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然后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咨询,确定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的条目构成及其权重。2.采用非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60例血瘀体质受试者按照自愿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给予“王琦血瘀调体方”和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指导生活方式干预,疗程均为3个月,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观察血瘀体质临床表现积分及减分率。研究结果:1.专家学科代表性强,应答积极性较高,权威程度好,协调性一致,将德尔菲法引入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研究方法中,构建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准确性。2.试验完成率较好,试验组干预后血瘀体质转化分低于对照组(P<0.05),血瘀体质临床表现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总积分减分率为19.88%,各临床表现积分减分率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与对照组经“王琦血瘀调体方”及生活方式干预3个月内不同时点(第0个月、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不同临床表现改善程度有所差异。研究结论:1.通过德尔菲法构建的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显示,经“王琦血瘀调体方”干预三个月后,两组血瘀体质受试者临床表现各症状积分较干预前降低,试验组临床表现总积分在干预过程中明显降低。2.“王琦血瘀调体方”加生活方式指导和生活方式指导这两种干预方式都对血瘀体质人群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试验组干预效果显着,对照组干预有效。3.“王琦血瘀调体方”对试验组的血瘀体质受试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中全血粘度1/200、血沉和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异常指标具有一定纠正作用。

徐菊霞[3](2019)在《临床专业继续教育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临床专业继续教育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研及访谈等方法进行调查,较为客观地展示了临床专业继续教育学生岗位胜任情况和公众评价的现状,揭示了现有临床专业继续教育模式存在的缺乏岗位胜任力研究、忽视继续教育学生特点、教学与岗位实践需求脱离等问题。通过文献调研了解掌握了岗位胜任力的概念、要素梳理方法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临床专业继续教育学生在工作岗位的胜任力有了初步认识,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框定主要岗位胜任力特征、使用归纳法分析了代表性样本的岗位胜任力特征,筛选了临床专业继续教育学生岗位胜任力特征组成要素和相互关系。梳理了“十大主要岗位胜任力特征”及“岗位胜任力特征的组成要素”,划分了由三层能力构成的“能力划分体系”。构建了临床专业继续教育学生“三层能力十大特征”的岗位胜任力模型。在此基础上,围绕岗位胜任力要求和医疗改革需求,针对现有问题,提出围绕岗位胜任力要求改进教学及培养模式的系列意见建议。设计了契合实际情况、紧贴岗位要求,有助于提升岗位胜任力的教学培养方案。提出了根据岗位胜任力缺陷实施继续教育、大力开展校企(院)合作教学、建立导师培养机制、加强人文教育、更新入学和毕业考核综合素质评价方式等教学改革措施,进而促进临床专业继续教育学生胜任基层医生岗位能力素质的提升。

陈友风[4](2011)在《瘀血体质与瘀血病证方药证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瘀血体质是人类基本体质类型的一种,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后天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在生长衰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体内血行不畅或停滞的一种个体特质。瘀血体质可以通过形态结构、脏腑功能和心理素质表现出来,往往决定着对某些发病因素的易感性和对发病后证候类型的倾向性。有生理性瘀血质和病理性瘀血质,生理性瘀血质多是指相对健康的正常人,但体内已具有血液运行不畅的潜在因素,现在多称为亚健康状态;病理性瘀血质是指已发生瘀血证的体质状态,是生理性瘀血质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引发瘀血证的原因不同,瘀血停留的病位不同,瘀血证可以表现为多种临床疾病,包括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精神、神经、肿瘤等各科。中医对瘀血体质的论述早有记述,《内经》称为“太阴之人”,张仲景称为“蓄血”、“宿血”之人,后世对瘀血体质的描述更加明确,日本一贯堂医学也对瘀血体质进行了肯定,认为“先天遗传”是瘀血体质形成的基础,沿瘀血命运路线发展,最终发展为瘀血证。为了预防瘀血病证的发生,必须预先调整瘀血体质,调整的方法可从饮食起居、身体锻炼、心态平衡、针灸推拿、服用药物着手。田代华教授曾用和血与活血药为主,组成“活血健体汤”调整瘀血体质,并根据其兼挟体质进行加减应用,是调整瘀血体质的较好方法。当代中国对瘀血证的报道越来越多,引起了中西医家的广泛关注。1988年10月,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在北京主持召开了“血瘀证国际会议”,对血瘀证制定了明确的诊断标准,从临床症状、体征和理化检查等方面作了全面评定,并拟定了评分标准。在其所列指标中,规定理化检查对瘀血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此后一些专业委员会也相继召开会议,制定了本专业瘀血证的评定标准。同时,人们又对瘀血证所致的疾病进行了探讨。本人曾查阅60余种中医古今医籍,据不完全统计,共查出70余种中医传统病证。陈可冀先生曾对瘀血证所致西医疾病进行过统计,共计有18类57种以上疾病。可见,瘀血证对人类的危害之大。在了解瘀血证所致疾病之后,本文又对瘀血证的方药证治进行了探讨,从60余种中医古今书籍中,筛选出治疗瘀血证的常用方剂95首,分为活血化瘀、理气活血、活血通络、补气活血、养血活血、清热活血、温经活血、补肾活血、活血化痰、活血祛风等10类,对其出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等进行了介绍;陈可冀先生也从15部中药着作中拣出150种活血化瘀药物,并筛选常用的药物37种,分为和血、活血、破血3类,本文则对其中30种药物的出处、药性、功效主治、药理、临床报道(单味药物为主)进行了介绍;在证治方面,主要介绍了古代对瘀血病证的治疗、现代对瘀血病证的治疗,以及田代华教授对瘀血病证的治疗。田代华教授先将瘀血证分为轻、重两类,然后以活血药为主组成“活血祛瘀汤”,治疗瘀血轻证;以破血药为主组成“破血逐瘀汤”,治疗瘀血重证,并对病因不同、病位不同所致各种兼症进行加减,曾临床应用多年,取得了较好疗效。总之,本文试图在古今医家对瘀血体质和瘀血病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理清瘀血病证发生的源流,找出预防、治疗瘀血病证的方法,以便更好地为广大民众解除疾病的痛苦,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刘伟[5](2011)在《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系统总结分析护理教育等相关状况的基础上,探寻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方法:文献挖掘;比较分析;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数据分析。结果: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中医护理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和规律趋势;通过对11所中医药院校802份调查问卷以及6所院校中医护理相关教学计划的分析,认为应围绕四年制本科主流层次,构建特色突出的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结论:提出了六位一体的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从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保障体系建设、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提出了新的观点,为构建新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策略支撑。

王霄[6](2004)在《浅淡实验报告对药理教学的重要性》文中研究指明

曹志红[7](2010)在《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选题通过收集、整理历史文献中有关食物链顶端的亚洲(主要是中国境内)特有种一一虎的记录,对中国不同地理单元的虎种群历史变迁过程进行复原,恢复其过去的生活史、时空分布变化、数量变化及人虎之间的关系。结合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展开,探讨土地开发、日常社会生活需要、虎贸易利益驱动等人文因素导致的人虎冲突、政府打虎活动对虎历史变迁的影响,揭示人虎关系演变的历程。本文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对新疆、陕南、福建、江西、湖南、东北六个区域的虎资源变迁及人虎关系演变进行探讨,并对中国历史上的虎产品利用史、虎产品贸易史进行勾勒,梳理了中国历史上从未间断的打虎活动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全文共分为四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也是第1章的内容。主要介绍本研究的主旨和全文结构,勾勒研究简史,介绍研究方法。本研究主旨在于在古动物到现代动物演变之间,补充学术界较为缺乏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内容,通过对典型动物虎的研究,将动物的环境指示意义、动物与人的关系研究推进到历史时期。丰富和完善历史地理、动物地理、环境变迁等学科的研究内容。第二部分是区域虎历史变迁专题研究,包括第2-7章。第2章对新疆虎的变迁进行了专题研究,消失在人们视线中的新疆虎具有很大的神秘性和研究难度,有关新疆虎的各种悬而未决的问题,造成了动物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相对空白的研究状态。本章充分利用岩画、地志、文集和探险考察游记等资料,对历史上的新疆虎进行调查确认与研究:新疆地区至少在距今1-1.5万年前即有虎分布,以后持续不断;其地理分布涉及天山南北,沿水源(河湖)分布于山间谷地、河流绿洲及山前冲积扇地带;其具体生境以芦苇、胡桐树木(胡杨林)等植被为主,具有足供捕食的食物。至清光绪前期新疆虎依然多见,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1899-1916)开始锐减。人类活动叠加的自然环境演化是影响新疆虎变迁的主要因素。生物链偶然因素的参与(肉食性蚂蚁威胁虎的繁殖)也起到了可能的影响作用。第3章以陕南为专题,着重探讨特定时空条件下典型动物资源变迁中的人文因素影响。明清时期是陕南地区移民、开发的高潮时期,历史记录显示,随着人类开发活动的全面展开和开发地域的渐次扩展,虎资源出现明显的变迁,人虎关系发生明显变化。以乾嘉时期为时间断限,虎的栖息领域出现阶段性萎缩,第一阶段涉及南郑、城固、沔县三地,第二阶段则开始大范围萎缩。人虎冲突逐渐加剧,除一般性人虎冲突事件外,激烈的虎患和打虎活动频繁发生,成为人虎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从而导致有计划、有组织、高奖励、高力度的政府性防虎、驱虎、打虎活动开始展开,最终导致虎数量剧减,分布范围显着萎缩,栖息地向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森林资源保存较为完好的高海拔山地后退。第4-6章对华南的三个地区(福建、江西、湖南)进行了专题研究,主要复原了虎的时空分布变迁和数量变化过程,着重分析了虎患现象,将其划分为4个等级,分析其发生的时空特征、烈度等级、原因和应对措施。得出结论:在进入人类文明阶段后,华南地区老虎的种群数量、分布范围都呈逐渐缩小之势,总的来说人类干扰和捕杀是主要因素。在华南地区,虎的栖息地除了森林山地之外,平原地区也曾有虎分布,因为当时的环境条件满足了虎生存所需的植被、水和食物三要素,比现在优越。虎患是华南地区的典型和突出现象,虎患烈度有愈演愈烈之势,人们的应对措施也因而出现了官方捕虎、民间打虎、军队猎杀、官民结合猎捕等形式。明清时期是南方地区历史上人虎冲突最剧烈,人类对华南虎影响最显着的一个时期,是华南虎生存出现危机的一个阶段。第7章对东北地区的虎变迁进行了专题研究,主要讨论了东北地区虎的分布变迁大势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东北地区历史上的猎虎活动和虎产品利用情况,探讨东北虎得以延续至今的原因,即该地山高林密的自然条件特点和人类开发进程分散性、断续性的特点,为虎的生存赢得了一线生机。近代东北开禁后,东北虎的生存受到人类前所未有的冲击。第三部分是虎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包括第8-9章的内容。第8章是关于中国历史上虎资源的利用和贸易史的勾勒,讨论了虎的药用、食用历史,勾勒出了虎产品贸易的发展过程。第9章是关于中国历史上打虎活动的讨论,指出打虎活动从史前到1970年代一直存在,明清时期是第一个打虎高潮时期,将虎的分布从平原和低山区推向中山和高山区,但并未对种群的数量造成毁灭性打击,真正起到灭绝性影响的是建国后50-70年代的除害兽运动。第四部分是结论部分,第10章内容。本文的突破性结论体现在几个方面,即填补新疆虎和虎产品利用和贸易史研究空白、丰富和补充动物学对于虎的栖息地选择、生活习性的认识、提出中国打虎活动的概念。最后,本研究阐明了历史环境变迁中人文因素的极端重要性,为特有动物种群变迁研究、濒危动物保护提供历史借鉴。

李秀玉[8](2008)在《赵冠英教授治疗痤疮研究及学术思想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痤疮系毛裳皮脂腺结构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已知雄激素作用过强、皮脂分泌过度、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及炎症反应是痤疮发病的主要环节。痤疮发病率高,12~24岁达85%,成人3~8%。痤疮属毁容性皮肤病,不仅造成病损局部的不适,更重要的是因影响容貌而易造成心理损害。西医治疗痤疮的主要方法有局部治疗如外用抗生素及维A酸类制剂,系统药物治疗如口服抗生素、维A酸及抗雄性激素药物等。尽管不断有新的制剂问世,但迄今为止尚无大家公认的疗效好而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痤疮治疗是近年来中医临床研究的新热点。中医治疗痤疮的方法有辨证分型、专方专药等,疗效肯定,副作用少,不足之处是痤疮专用中成药少,给患者使用带来不便。导师赵冠英教授治疗痤疮经验独到。在总结历代先贤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证实践,提出痤疮病位在肺,发病与五脏均相关联,病性属热,瘀血阻滞是迁延难愈之因的观点,认为治疗当以清热泻肺,活血解毒,消痈散结为法。以此观点为指导,并参考现代医学理论及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创制可治疗各型痤疮的有效良方——玉容消痤汤(主要由桑白皮、枇杷叶、当归、丹参、葛根、浙贝母、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连翘等组成)。临床研究表明:玉容消痤汤治疗痤疮效果良好,8周愈显率、有效率分别为82%和96%,与目前公认的治疗痤疮的有效药物维胺酯胶囊相当;玉容消痤汤起效快,6周愈显率显着好于维胺酯胶囊;玉容消痤汤安全性好,未见明显副作用;玉容消痤汤疗效与疗程呈正相关,与病情分级呈负相关。动物实验表明:玉容消痤颗粒有抗菌、抗炎、抗角化及抗雄激素作用,如体外对痤疮常见致病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体内对痤疮常见致病菌感染小鼠有较强的保护作用;对兔耳痤疮丙酸杆菌/油酸所致家兔耳廓痤疮模型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金黄地鼠血清睾酮含量及皮脂腺斑块DT×DL值、皮脂腺斑块厚度均有明显降低作用。部分阐明了玉容消痤颗粒/汤临床治疗痤疮的机理。对近6年来60首公开发表的痤疮专方用药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最常用的前12味药依次为黄芩、甘草、丹参、双花、桑白皮、赤芍、白花蛇舌草等,与6年前100首痤疮专方用药比较,有9味相同,高度一致;该12味药以归肺经者最多,以苦寒或甘寒为主,佐证了痤疮病位在肺、病性属热的观点。本文还对赵冠英教授学术思想的全貌分10个方面进行了概述,较全面地介绍了其学术生涯、治学特色及学术成就等。

秦建晔[9](2006)在《中等护理专业化学课程的现状和未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化学课程在中等护理专业中长期以来作为一门医学课程的先修课程,在近年来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需要调整和改革,但因为它的地位没有专业课程重要,又不在需要强化的文化课程的行列,所以一直处在被动、迁就型的小幅度调整中。本文通过调查、访谈、比较等方法,对中等护理专业的化学课程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目前的课程中存在如下问题:(1)化学课程的专业基础作用正在弱化,(2)化学课程内容学术性过强,(3)中专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正在减弱。笔者结合在多年化学教学中的经验以及对中等护理专业课程的认识,认为化学课程是必须的文化兼顾基础型的课程,并在终身教育理念下提出对化学课程改革的构想和建议。

郭利彪[10](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物质的量核心概念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背景下,新的化学课程教学设计改革势在必行。现行的高中化学课本教学内容中,学生学习并掌握高中化学核心概念是学好化学基础知识的关键。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核心概念教学策略的研究是教师或者化学教学研究者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物质的量”属于高中化学核心概念中既基础又抽象的教学内容,是化学定量计算中最为重要的物理量,以其为核心而衍生的相关概念贯穿着整个高中化学阶段的学习与应用。基于此,文章开展了基于核心素养的物质的量核心概念教学策略研究,论文主要由绪论、物质的量研究理论基础、物质的量教学策略研究、物质的量实践教学研究、研究结论与不足五部分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缘起及背景、国内外教学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案、研究意义等。根据所提出的三个递进式研究问题,通过研究理论基础、教学策略研究、实践教学研究三个章节来解决三个研究问题。第二章是物质的量研究理论基础,采用文献综述研究方法,通过对物质的量的内涵及心理学研究理论基础相关的文献资料查阅,主要阐述了物质的量历史发展、物质的量科学内涵、学习研究理论基础、相关概念界定等。第三章是物质的量教学策略研究,通过物质的量学习内容测试问卷和物质的量教师教学访谈调查,结合对教师教学设计的文本分析和教学课堂观察,分析总结出关于物质的量内容所存在的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一般性问题,根据这些一般性问题总结出物质的量内容教学策略,并归纳、设计、形成可以用于实践的教学设计。第四章是物质的量实践教学研究,将物质的量教学设计应用实践教学中,采用物质的量教学效果检测试卷,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检测效果来衡量学生在采用此次研究教学设计后的教学效果。第五章是研究结论与不足,主要对物质的量研究理论基础、物质的量教学策略研究、物质的量教学实践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和总结,并指出文章中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论文研究结果表明以认知同化学习理论、认知灵活性理论、生成学习理论为指导下形成三个比例模型、类比建构、理解同化为核心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对促进学生在物质的量多元化理解、物质的量认知理解水平、比例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成效。论文旨在针对化学学科具体内容中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存在的一般性问题,总结出具有针对性、理论性、实践性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本着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并应用于实际的思维方法,以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问题解决效果的思维模式,对物质的量这一教学内容展开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的研究。

二、浅淡实验报告对药理教学的重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淡实验报告对药理教学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辨证论治研究
    2 方药研究
        2.1 生化汤临床研究
        2.2 专家经验方研究
    3 针灸外治法研究
    4 名老中医治验
前言
第一部分 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古籍选择原则
        1.2 产后出血中医概念范围界定
        1.3 古籍选择结果
    2 先秦至秦汉时期对产后疾病的早期认识
        2.1 早期病名之萌芽
        2.2 产孕诊断思想之发端
        2.3 创奇经为产孕生理病理之先河
        2.4 产孕疾病早期治疗方法
        2.5 小结
    3 魏晋南北朝开创产后出血论述之先河
        3.1 病名认识的积累
        3.2 产后诊断的早期探索
        3.3 产后出血治疗的开端
        3.4 小结
    4 隋唐时期产后出血论述积累期
        4.1 病名积累与发展
        4.2 病因病机的探索
        4.3 产后出血治疗的积累
        4.4 产后调护观念的萌芽
        4.5 小结
    5 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理论初步形成
        5.1 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5.2 病名逐步完善
        5.3 病因病机理论逐渐丰富
        5.4 产科调护的逐步积累
        5.5 产后出血治疗的发展
        5.6 小结
    6 明时期产后出血理论发展时期
        6.1 明代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6.2 病名沿革
        6.3 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
        6.4 产科调护的理论进步
        6.5 诊断理论的发展
        6.6 治疗理论系统基本形成
        6.7 小结
    7 清时期产后出血理论成熟时期
        7.1 清代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7.2 清代产后出血病名
        7.3 病因病机逐步丰富完善
        7.4 产后出血诊断发展
        7.5 产后出血治疗理论的完善
        7.6 调护理论的发展
        7.7 小结
第二部分 古籍文献知识获取方案研究
    1 现有古籍文献知识获取
        1.1 医家个人经验
        1.2 以官方教育、考试制度为准的知识获取
    2 研究方法
        2.1 归纳法
        2.2 元数据研究方法
        2.2.1 元数据概念
        2.2.2 元数据制定原则
        2.2.3 元数据模板组成
        2.3 专家访谈法
        2.3.1 访谈对象
        2.3.2 访谈方法
        2.3.3 访谈资料的整理、存档
        2.3.4 访谈提纲
        2.4 名中医推荐法
    3 研究结果
        3.1 元数据研究结果
        3.2 深度专家访谈结果
        3.2.1 选择古籍经验
        3.2.2 选择医家经验
        3.2.3 中西医病名统一经验
        3.3 妇科名中医阅读经验研究结果
        3.4 产后出血相关知识示范性研究结果
        3.5 产后出血相关书目推荐
    4 结论
讨论
    产后出血文献给予临床的启示
    古籍文献知识获取对学习与教学的启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产后出血相关古籍内容提要

(2)“王琦血瘀调体方”干预血瘀体质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血瘀体质研究进展
        1.理论研究
        1.1 血瘀体质的定义及形成因素
        1.2 血瘀体质的特点
        1.3 血瘀体质的兼夹情况
        2.临床研究
        2.1 血瘀体质与血瘀证的关系
        2.2 血瘀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
        2.3 血瘀体质的调治
        3.基础实验研究
        4.文献研究
        4.1 文献来源与管理
        4.2 文献搜索结果
        5.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血瘀体质调理方研究进展
        1.历代着名的活血化瘀方
        2.“王琦血瘀调体方”的组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基于德尔菲法的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构建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选择咨询专家
        1.2 研究方法
        1.2.1 第一轮专家咨询
        1.2.2 第二轮专家咨询
        1.2.3 评分标准
        1.2.4 评价指标
        2.统计与结果
        2.1 专家基本情况
        2.2 专家积极程度
        2.3 专家权威程度
        2.4 专家协调程度
        2.5 咨询指标修改情况
        2.5.1 预专家咨询指标修改情况
        2.5.2 第一轮专家咨询指标修改情况
        2.5.3 第二轮专家咨询指标修改情况
        3.数据验证
        3.1 体质量表数据
        3.2 体质量表数据纳入标准
        3.3 体质量表数据排除标准
        3.4 统计分析方法
        3.5 统计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王琦血瘀调体方”的干预效果评价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2.1 病例来源
        1.2.2 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中止试验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受试者分组
        2.2 干预方案
        2.2.1 药物干预
        2.2.2 生活方式干预
        2.3 观察指标及检验方法
        2.3.1 安全性观测指标
        2.3.2 血瘀体质临床表现评分指标
        2.3.3 检测方法
        2.4 疗效指标
        2.4.1 主要疗效指标
        2.4.2 次要疗效指标
        2.5 效果评价标准
        2.6 资料收集
        2.6.1 常规信息收集
        2.6.2 签署知情同意书
        2.6.3 质量控制
        2.6.4 不良事件记录与处理
        2.7 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主要疗效指标
        3.2.1 干预前后血瘀体质判定条目总积分减分率与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减分率比较
        3.2.2 干预前后试验组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得分减分率比较
        3.2.3 干预前后对照组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得分减分率比较
        3.3 干预前后不同时点血瘀体质临床表现情况
        3.4 试验组干预各时间点血瘀体质血瘀体质各项临床表现变化情况
        3.5 次要疗效指标
        3.5.1 实验检查指标
        3.6 个案分析
        3.6.1 干预前后舌下静脉曲张对比图
        3.6.2 药物干预前后血瘀体质面部对比图
        3.6.3 特殊案例情况说明
        3.7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分析
        3.7.1 安全性分析
        3.8 小结
        4.讨论
        4.1 体质的趋同性和可调性
        4.2 血瘀体质的形成因素及辨识要点
        4.3 血瘀体质调体思路分析——“王琦血瘀调体方”
        4.4 关于临床研究试验设计方法
        4.5 关于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及判定标准
        4.6 关于血瘀体质服用疗程
        4.7 临床试验研究质量控制
        4.8 关于血瘀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
        4.9 关于血瘀体质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
        4.9.1 血瘀体质与血流变的关系
        4.9.2 血瘀体质与血沉的关系
        4.9.3 血瘀体质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
        5.结语
        5.1 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创新点
        5.3 研究意义
        5.4 研究不足
        5.5 今后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1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2009 版)》
    附录2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附录3 第一轮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表
    附录4 第二轮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表
    附录5 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
    附录6 血瘀体质生活方式指导保健方案
    附录7 人群观察表
    附录8 “王琦血瘀调体方”调理血瘀体质的临床观察知情同意书
    附录9 病例记录表

(3)临床专业继续教育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
        1.国家对基层医疗提出新要求
        2.医疗改革快速推进对基层医生队伍提出新要求
        3.基层医生岗位胜任力存在不足
    (二)研究意义
        1.研究的理论意义
        2.研究的实际意义
    (三)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理论基础及基本概念
        2.国内外研究情况
    (四)论文研究方法
二、临床专业继续教育学生培养现状
    (一)继续教育现状及具体问题
        1.临床专业继续教育学生概念界定
        2.主要问题及表现形式
        3.现有培养方案分析
    (二)岗位胜任力培养现状调查
        1.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2.调查结果及启示
    (三)岗位胜任力培养存在不足及成因分析
        1.培养和评价模式与现实需求脱节
        2.培养和评价模式过于陈旧
        3.缺乏科学性的实证研究
        4.缺乏测量素质水平高低的有效方法和可操作性工具
    (四)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的作用
        1.发挥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2.掌握培养中应重点弥补的方面
        3.发挥提高继续教育质量的导向作用
        4.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整体功能
三、临床专业继续教育学生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
    (一)岗位胜任力特征的确定
        1.国家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
        2.问卷调查和访谈归纳结果
    (二)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
        1.十大岗位胜任力特征及构成要素
        2.十大岗位胜任力特征分析
四、临床专业继续教育学生岗位胜任力模型应用
    (一)临床专业继续教育过程中全面融入岗位胜任力的要求
        1.在培养目标上明确体现岗位胜任力要求
        2.围绕岗位胜任力培养需求灵活机动地开展课程设置
        3.针对继续教育学生特点和岗位胜任力缺陷组织特色化教学
        4.以培养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增强实习实践环节的比重和效用
        5.根据岗位胜任力培养需求改进评价体系
    (二)提升临床专业继续教育学生岗位胜任力的举措
        1.根据岗位胜任力模型设计更为科学的教学培养方案
        2.开展继续教育课程改革
        3.实施校企(院)合作教学模式
        4.侧重实用改革实践教学
        5.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6.改进考核教学评价体系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4)瘀血体质与瘀血病证方药证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瘀血体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二、瘀血体质的文献源流
    (一) 中医历代文献综述
    (二) 日本瘀血体质的研究
三、瘀血体质的形成因素
    (一) 先天因素
    (二) 后天因素
        1.内伤七情
        2.外感寒热
        3.跌扑损伤
        4.饮食起居不慎
        5.失血离经
        6.久病入络
        7.年老致瘀
        8.产后致瘀
        9.地域因素
四、瘀血体质与兼挟体质
    (一) 虚瘀体质
    (二) 痰瘀体质
    (三) 气滞血瘀
五、调整瘀血体质的意义和方法
    (一) 调整瘀血体质的意义
    (二) 调整瘀血体质的方法
        1.注意饮食起居
        2.加强身体锻炼
        3.保持心态平衡
        4.适当服用药物
        5.针灸推拿保健
六、瘀血体质与瘀血证的关系
七、瘀血证的诊断标准
    (一) 学会诊断标准
    (二) 日本小川新的标准
    (三) 专科诊断标准
八、瘀血证与相关疾病
    (一) 易引起的中医病证
        1.水肿
        2.胸痹心痛
        3.中风
        4.吐血等失血证
        5.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
    (二) 易引起的西医疾病
        1.心血管系统疾病
        2.消化系统疾病
        3.呼吸系统疾病
        4.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5.代谢系统疾病
        6.妇产科疾病
        7.眼科疾病
        8.肿瘤科疾病
九、瘀血证的方药证治
    (一) 治疗瘀血证的常用方剂
        1.活血化瘀方
        2.理气活血方
        3.活血通络方
        4.补气活血方
        5.养血活血方
        6.清热活血方
        7.温经活血方
        9.活血化痰方
        10.活血祛风方
    (二) 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物
    (三) 瘀血病证的临床治疗
        1.古代对瘀血病证的治疗
        2.现代对瘀血病证的治疗
        3.田代华教授对瘀血病证的治疗
讨论
    一、瘀血体质是导致瘀血证发生的重要基础,要避免瘀血证的发生,必须调理瘀血体质
    二、瘀血证是瘀血质发展的必然结果,可造成诸多临床疾病,必须首先明确其诊断标准
    三、收集了较多活血化瘀的方药文献,总结了古今治疗瘀血病证的资料
    四、介绍了导师田代华教授治疗瘀血病证的经验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摘要

(5)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古近代中国护理思想及教育研究
    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与中医学
        一、中医护理学溯源
        二、中医护理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三、中医护理学在中医学的地位与作用
        四、中医护理教育与中医教育
    第二节 中国传统护理思想研究
        一、"医乃仁术"的护理道德观
        二、"未病先治"的预防护理观
        三、"天人合一"的整体护理观
        四、"相因相宜"的辨证护理观
        五、"形神共养"的情志护理观
        六、"阴阳中和"的和谐护理观
    第三节 中国古代护理教育探析
        一、先秦中医护理教育
        二、师承式中医护理教育
        三、官办式中医护理教育
    第四节 近代护理教育探寻
        一、中国近代护理事业的发展
        二、中国近代护理教育的发展
        三、近代护理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 现代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中外护理教育模式的比较
        一、培养层次比较
        二、培养目标比较
        三、课程体系比较
        四、教学方法比较
        五、教育评价比较
        六、思考与对策
    第二节 国内现代护理与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一、国内现代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进展
        二、国内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进展
        三、中医护理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第三节 构建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加强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是为适应医学模式的变革发展规律
        二、加强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是保持中医护理特色优势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成为推动学科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三章 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质量控制
        四、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二、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问卷调查结果与中医护理课程设置现状的文献分析结果
    讨论
        一、问卷调查部分
        二、文献分析部分
第四章 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研究
    第一节 模式构建相关概念界定
        一、培养模式
        二、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置
        四、课程结构
        五、课程内容
        六、实践教学
        七、教育评价
    第二节 模式构建基本思路和主要原则
        一、基本思路
        二、主要原则
    第三节 模式框架设计
        一、框架构想
        二、具体内涵
    第四节 模式的具体构建
        一、培养目标确立
        二、课程体系建设
        三、实训体系建设
        四、保障体系建设
        五、评价体系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论文摘要

(7)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关于选题的解说
    第二节 研究简史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第四节 工作方法和资料讨论
    第五节 本文结构及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二章 历史上新疆虎(Panthera tigris lecoqi)的调查确认、历史变迁及其人文影响因素
    第一节 新疆虎研究述评
    第二节 新疆是否有虎?
    第三节 新疆虎的历史变迁
    第四节 影响新疆虎变迁的因素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清陕南移民开发状态下的人虎冲突
    第一节 移民开发地域的渐次扩展与虎生活领域的逐渐缩小
    第二节 人虎冲突的加剧和打虎活动的展开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历史时期福建地区的虎与人虎关系
    第一节 史前时期虎遗存分布及其折射出的虎生境
    第二节 历史时期虎的地理分布大势
    第三节 元代以前福建地区开发进程与人虎关系的演变
    第四节 明清时期:虎患的全方位考察与开发高潮的到来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历史时期江西地区的虎与人虎关系
    第一节 历史时期江西虎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历史时期江西的人虎冲突——虎患与打虎
    第三节 历史时期江西地区的人虎接触、虎利用与虎文化
    第四节 虎与明清时期江西生态环境变迁探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历史时期湖南地区的虎与人虎关系
    第一节 历史时期湖南地区虎的地理分布大势
    第二节 历史时期湖南地区虎的时代变迁大势
    第三节 历史时期湖南地区的人虎关系——虎患与打虎
    第四节 历史时期湖南地区的人虎关系——接触、利用与文化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东北地区虎的历史变迁及人虎关系
    第一节 东北虎的历史分布变迁
    第二节 东北虎之劫—东北的近代移民与开发
    第三节 从山林之君到医药之宝—人类对东北虎的认识和利用
    第四节 东北虎种群延续原因之探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历史上虎资源的利用和贸易史
    第一节 药用
    第二节 食用
    第三节 历史上的虎产品贸易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中国历史上的打虎活动
    第一节 明代以前:打虎与英雄
    第二节 明清时期:以官府捕虎为主
    第三节 民国时期:分散打虎
    第四节 建国以来:除害兽运动与盗猎活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
    第一节 全文结论
    第二节 价值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境内出土的虎化石及虎骨
附录2 新疆虎大事记
附录3 国务院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
附录4 关于《国务院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补充通知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赵冠英教授治疗痤疮研究及学术思想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正文
第一部分 玉容消痤汤治疗寻常痤疮临床研究
    1. 实验方案
    2. 治疗方法
    3. 治疗结果
    4. 结论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玉容消痤颗粒治疗寻常痤疮实验研究
    玉容消痤颗粒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1. 供试品和对照品
        2. 试验材料
        3. 试验方法
        4. 结果
        5. 结论
    玉容消痤颗粒体内抗菌作用研究
        1. 供试品和对照品
        2. 试验材料
        3. 实验动物和饲养管理
        4. 给药途径、方法、剂量及设计依据
        5. 试验方法
        6. 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7. 结果
        8. 结论
    玉容消痤颗粒对P.acne/油酸致家兔耳廓痤疮模型的影响
        1. 供试品和对照品
        2. 试验材料
        3. 实验动物和饲养管理
        4. 动物分组和给药剂量
        5. 剂量设计依据
        6. 试验方法
        7. 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8. 结果
        9. 结论
    玉容消痤颗粒对金黄地鼠性激素水平与皮脂腺斑组织形态的影响
        1. 供试品和对照品
        2. 试验材料
        3. 实验动物和饲养管理
        4. 动物分组和给药剂量
        5. 剂量设计依据
        6. 试验方法
        7. 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8. 结果
        9. 结论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寻常痤疮中、西医治疗现状研究
    1. 痤疮的西医治疗现状
    2. 痤疮的中医治疗现状
    3.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近6年来60首痤疮专方用药规律研究
    1. 文献入选条件
    2. 用药分析
    3. 存在的问题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相关综述
    综述1: 寻常痤疮口服异维A酸治疗研究进展
    综述2: 寻常痤疮维胺酯胶囊治疗研究进展
    综述3: 抗痤疮中药丹参及白花蛇舌草研究进展
第六部分 赵冠英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1. 军营学医,矢志歧黄不移
    2. 勤求古训,重视经典研究
    3. 学贯古今,主张衷中参西
    4. 病证相参,辨病辨证结合
    5. 坚持临证,强调学以致用
    6. 博采众长,虚心兼收并蓄
    7. 开拓创新,坚持科学研究
    8. 调神养心,倡导未病先防
    9. 身心并治,促进全面健康
    10. 扶掖后学,杏林桃李芬芳
    参考文献
附录1: 金黄地鼠皮脂斑实验病理图片
附录2: 油酸/痤疮丙酸杆菌致兔耳痤疮模型病理图片
附录3: 典型病例照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中等护理专业化学课程的现状和未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论 课题提出的背景
第二章 中专护理专业化学课程不应回避的问题
    一、化学课程的专业基础作用正在弱化
        1、关于1998年教学进程安排和2004年教学进程安排的比较
        2.关于1998年《生物化学》和2004年《正常人体学》(生化部分)的比较
        3、其它课程发生的变化
    二、化学课程内容重学术,轻能力和情感价值的培养
        1.中专护理化学教学大纲和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比较
        2.中专化学课程内容和高中总体内容的区别
    三、中专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正在减弱
        1、中专生入学成绩分析
        2、中专生学习观念的调查
        3、中专生对化学学习兴趣与态度的调查
        4、中专护生入学成绩与专业基础课学习成绩相关性分析
    四、小结
第三章 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对中专化学课程定位的分析
    一、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对化学课程作用的分析
        1、中等护理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环节
        2、在终身教育理念下重新定义化学课程的作用
    二、对中专护理化学课程作用的调查和分析
        1、中专化学是为学生进入终身教育环节提供基础保障的课程
        2、中专化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
        3、中专化学是为学生提供医学专业基础的课程
    三、小结
第四章 对中等护理专业化学课程改革的构想和建议
    一、辨清课程目标、制订课程标准
        1、中专护理专业化学课程目标是医学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目标的融合
        2、降低前期课程内容的要求和难度,加大课程外延的范围
    二、改革现有的评价模式
        1、更新考核评价观念
        2、成功案例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感谢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10)基于核心素养的物质的量核心概念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教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4 研究意义
        1.4.1 教学意义
        1.4.2 理论意义
        1.4.3 时代意义
第二章 物质的量研究理论基础
    2.1 物质的量历史发展
    2.2 物质的量科学内涵
    2.3 学习研究理论基础
    2.4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章 物质的量教学策略研究
    3.1 物质的量教与学存在的一般性问题
        3.1.1 物质的量学习调查分析
        3.1.2 物质的量教学调查分析
        3.1.3 教师教学设计文本分析与课堂观察(以A教师为例)
        3.1.4 教学与学习结果总结
    3.2 物质的量教学策略
        3.2.1 比例模型教学策略
        3.2.2 类比建构教学策略
        3.2.3 理解同化教学策略
    3.3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3.3.1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课时一
        3.3.2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课时二
第四章 物质的量教学实践研究
    4.1 实验对象
    4.2 实验内容
    4.3 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3.1 测试卷设计分析及信效度检验
        4.3.2 测试结果分析
        4.3.3 结果总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物质的量学习内容测试问卷
    附录二 物质的量教学访谈提纲
    附录三 A教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附录四 物质的量教学效果检测试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浅淡实验报告对药理教学的重要性(论文参考文献)

  • [1]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D]. 鲁周南.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2]“王琦血瘀调体方”干预血瘀体质效果评价研究[D]. 杨培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临床专业继续教育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D]. 徐菊霞.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7)
  • [4]瘀血体质与瘀血病证方药证治研究[D]. 陈友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1)
  • [5]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 刘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1)
  • [6]浅淡实验报告对药理教学的重要性[J]. 王霄. 卫生职业教育, 2004(01)
  • [7]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D]. 曹志红. 陕西师范大学, 2010(07)
  • [8]赵冠英教授治疗痤疮研究及学术思想概述[D]. 李秀玉.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8(08)
  • [9]中等护理专业化学课程的现状和未来研究[D]. 秦建晔. 上海师范大学, 2006(12)
  • [10]基于核心素养的物质的量核心概念教学策略研究[D]. 郭利彪. 延安大学, 2021(11)

标签:;  ;  ;  ;  ;  

实验报告对药理学教学的重要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