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合成优质新型超导体

我国合成优质新型超导体

一、我国合成出高质量新型超导体(论文文献综述)

王阳[1](2021)在《拓扑材料的物理性质和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拓扑材料因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奇异的物理性质以及潜在的应用前景,自发现以来一直是凝聚态物理研究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近年来,寻找新的拓扑材料、发现新的拓扑相和探索新的拓扑物理性质成为拓扑材料研究的主要课题。本论文利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技术,结合物性测量,对LaSbTe和EuCd2As2等拓扑材料的物理性质和电子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从拓扑材料的发现开始分别对拓扑绝缘体、拓扑半金属、拓扑超导体、及磁性拓扑材料的研究历程和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简要综述,重点介绍了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实验在拓扑材料研究中获得的重要结果。2.对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的基本原理和实验仪器的构造进行了详细介绍。3.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生长了拓扑绝缘体Bi2Se3纳米片,并对其进行了物性表征。4.利用物性测量系统结合锁相放大器对Weyl半金属TaAs的热电势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首次观察到热电势各向异性的量子振荡,结果表明TaAs具有线性的能带色散关系、高度各项异性的费米面结构和拓扑非平庸的Berry phase。5.通过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实验结合能带计算,发现LaSbTe是一个本征的nodal-line拓扑半金属。当考虑自旋轨道偶合时,能带计算结果表明布里渊区边界的nodal line对自旋轨道偶合稳定且能量值位于费米能级附近。ARPES实验直接观测到了沿X-R方向分布的nodal line,并且形成nodal line的Dirac点的能量值全部位于费米能级附近。这些结果直接表明LaSbTe是一个真正的nodal-line半金属,为研究与nodal-line半金属相关的新现象和可能的应用提供了平台。6.通过对EuCd2As2进行磁测量、电输运和热电输运测量,首次发现其磁化率在低温下存在长时间的磁弛豫现象,在5K时(001)面内的磁化率经过14小时变化量可达~10%。这种磁弛豫现象呈现出各向异性,(001)面内弛豫大于面外弛豫。这种磁弛豫效应发生在磁有序状态,温度越低弛豫效应越强。而且这种效应和外加磁场的大小有关。这些结果将激发进一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以了解弛豫过程的起源及其对磁拓扑材料的电子结构和物理性能的影响。7.利用激光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对EuCd2As2的电子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测量,首次发现其电子结构在低温下超长时间的强烈弛豫现象,弛豫时间可以长达2-3天。其费米面随时间演变从起始的一个点发展成为多个大的费米面结构,能带则相应的表现出明显的位置移动和劈裂。对已经弛豫的EuCd2As2样品进行变温测量,发现其电子结构表现出强烈的温度依赖关系,其温度演变可以划分为四个温度区间。发现的电子结构弛豫现象不能用EuCd2As2的表面重构和晶体结构的变化进行解释,可能和磁结构的变化相关。

吴中正[2](2021)在《重费米子超导体CeCu2Si2及相关4f电子体系的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文中指出在重费米子材料以及其他一些f电子体系材料中,电子不同自由度的相互作用衍生出了丰富的物理现象,这也使得这些材料在凝聚态物理中备受关注。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对一些重要的4f电子体系材料进行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测量,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其他测量手段,从电子结构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其奇异物理性质的微观机理。CeCu2Si2是一个典型的重费米子超导体,其独特的超导机制一直以来是人们关心的物理问题。CeCu2Si2的超导来源于导带电子与4f电子杂化形成的有效质量很大的准粒子,这种大有效质量的准粒子形成的超导难以用BCS理论的电声子耦合机制加以解释。此前一般认为其超导序参量为d波,并且可能来自于磁性量子临界点附近的量子涨落。然而最近又有s ±,d+d等新的超导配对模型被相继提出,目前人们关于CeCu2Si2的超导序参量对称性仍有很大的争议。由于CeCu2Si2样品非常难以解理,直接的动量分辨的能带信息(特别是大有效质量的准粒子色散)依然缺失,准确得到其动量分辨的费米面对于理解其超导序参量对称性以及其重费米子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论文的这项主要工作中,我们克服了实验技术上存在的一些困难,通过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系统地测量了 CeCu2Si2动量分辨的电子结构,从实验上确定了CeCu2Si2的多能带费米面,并且确定了 4f电子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发现导带电子与4f电子具有很强的杂化现象,并且这种杂化具有很强的动量依赖性,从而导致费米面附近的准粒子态具有很大的有效质量差异。在CeCu2Si2动量空间的M点处我们成功揭示了被4f电子权重占据的重电子费米面,此结构很有可能会主导CeCu2Si2的重费米子超导电性。我们的测量还表明费米面附近还同时存在有效质量较低的准粒子,这些准粒子态也可能对体系的多能带超导产生影响,其中它们同源的4f电子权重或为带内和带间散射甚至超导电子配对提供可能。我们的工作对CeCu2Si2的整体电子结构进行了直接的表征,这些结果将给予相关的理论和计算以重要的实验支持。YbPtBi是最“重”的重费米子材料。我们系统地探测了 YbPtBi的电子结构,发现YbPtBi有着低载流子浓度、多能带的半金属特征,这将主导YbPtBi的输运性质,并且费米面附近较低的能态密度将导致其极低的近藤温度和易被破坏的反铁磁序。同时我们发现其近藤共振峰可能存在较大的晶体场劈裂,这有待未来进一步的实验验证。此外,其Bi解理面探测到的Rashba表面态可以通过电子掺杂被有效调控。稀土元素-锑/铋化合物(REPn)在低温下呈现出极大磁阻行为,为探究这种输运行为以及可能的4f电子的影响,我们选取了REPn家族中的一些成员设置了参照组对比实验。结合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和电磁输运手段,我们确认了电子-空穴互补机制是此类化合物的极大磁阻行为的成因,这个结论可以对其他同样具有极大磁阻行为的材料产生借鉴意义。同时我们也确认了材料中4f电子的局域化特征。

孙晓宇[3](2021)在《极端条件下含能材料TATB和CL-20及其共晶的结构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温度和压力是调控材料结构和性质的两个重要参量,也是含能材料在起爆和点火前需要经历的必要极端条件。炸药爆炸是一个超快且带有损伤的过程,而一种可供选择的从原子分子尺度理解起爆反应过程的方法就是静态施加在冲击波产生过程中经历的高温和高压,研究其对尚未反应的含能材料的影响,这样可以在更长时间尺度上进行实验观察,使得测量高温高压下含能材料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成为可能。本文主要以传统含能材料中钝感炸药的代表TATB晶体和高能炸药的代表CL-20晶体以及新型含能材料中的CL-20/DNB共晶和CL-20/CO2主客体炸药为研究对象,对其在高温、高压极端条件下的结构演化、晶型转变规律、稳定性、化学分解反应、温压相图以及光吸收现象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共分为六章,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高压科学技术的发展、金刚石对顶砧实验技术、高压研究的技术手段和应用领域以及高压下含能材料的研究现状。第二章,系统研究了高压对含能材料TATB构象变化和电子结构的影响。利用拉曼、吸收、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等多种实验手段与第一性原理计算相结合,阐述了 TATB样品压致变色的机制。研究发现在5 GPa压力附近,TATB存在一个构象转变,其中涉及硝基和氨基基团相对苯环平面的旋转,并且伴随着样品颜色从黄色到红色的转变以及吸收边红移的过程。同时,获得了压力至16.5 GPa范围内的三阶Birch-Murnaghan状态方程。另外,我们对TATB的低温稳定性和高温热分解行为进行了探讨。我们同时加入温度和压力两个参量,对其高压下的热分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压力可以阻碍TATB的分解反应进程,对其分解温度产生很大影响。第三章,系统研究了高温、高压极端条件下高能炸药CL-20不同晶型之间的转换规律、结构演化以及温压相图。研究发现在145~165℃温度范围会发生ε-γ的相转变,同时伴随着6~7%的体积突变;而γ相则是高温下最稳定的相,在温度加载过程中维持结构稳定直至分解。另外,我们对ε-CL-20和γ-CL-20晶体在60 GPa压力范围内的准静水压条件下的结构演化和相变路径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ε相为初始相,会经历以下的相变过程:ε→γ’(0.9~4.4 GPa)、γ’→η(6.9~10.6GPa)、η→φ(28 GPa)和φ→ι(50.5 GPa);而以γ相为初始相,只在1.3 GPa压力附近,观察到γ-ζ的相转变过程,继续加压直到47.4 GPa,ζ相都维持其结构稳定性。同时,我们对实验中新发现的γ’相与γ相高压下的不同的相变路径进行了比较,最后总结出不同晶型CL-20的温压相图。第四章,研究了新型含能材料CL-20/DNB共晶在高温条件下的相变和热分解过程以及在高压条件下结构稳定性和光吸收现象。研究结果表明CL-20/DNB共晶样品在120~130℃温度范围出现吸热现象,对应的是DNB单质的熔化过程,同时观察到CL-20单质β→γ的相转变过程。而在压力加载下,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共晶样品在14GPa附近存在明显的结构相变,从而导致了样品颜色的改变和吸收边的显着红移。第五章,采用高压物理方法将小分子气体CO2嵌入高能笼型炸药CL-20晶格内,制备出一种新型的主客体结构的α-CL-20/CO2炸药,并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深入研究了主客体炸药的结构演化规律及高压稳定性,发现其高压下的稳定性远胜于无小分子嵌入的CL-20晶体。第六章,对全文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

董发勤,谭道永,王进明,徐龙华,李旭娟,丁文金,胡志波,黄腾[4](2021)在《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前景下的应用矿物学进展(2011—2020)》文中认为本文从冶金-工艺矿物学和矿物原料加工、新型工业矿物和岩石(宝石)、特种功能矿物材料、仿生矿物材料、生物矿物学、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矿物基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矿山及周边土壤污染修复8个领域综述了近十年应用矿物学研究进展,总结归纳了这些领域的相关重大进展,并提出了应用矿物学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的7个重要发展方向。

王景峰[5](2020)在《铁基超导体ThFeAsN中Co、Ni元素的掺杂及其超导性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基超导作为非常规超导的一个重要体系,是近十年来超导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目前发现的大多数铁基超导材料,其母体本身不超导,而是呈现一定的反铁磁序,通过外界元素掺杂或者高压等手段,压制其反铁磁相变而出现超导。铁基超导化合物ThFeAsN在未进行任何处理的情况下母体即具有高到30 K的超导转变温度。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材料进行电子掺杂或者空穴掺杂而提高体系的超导转变温度是一种简单而且有效的方法。对于ThFeAsN体系而言,可直接对负责超导的[Fe2As2]2-层进行电子掺杂。由于Co元素和Ni元素原子半径与Fe元素的原子半径相近而且分别比Fe元素多一个和两个3d电子,从而它们是实现直接电子掺杂的首选元素。本论文将介绍铁基超导体ThFeAsN中Co、Ni元素的掺杂和拓扑超导体NbxBi2Se3中Nb元素的掺杂对超导性质的影响。1. 在ThFeAsN母体的Co元素掺杂当中,我们制备了不同掺杂比例的Th Fe1-xCoxAsN多晶样品。测试发现,随着Co元素掺杂量的不断增加,晶胞参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母体ThFeAsN的超导转变温度逐渐降低,直至超导现象消失。此外,我们合成了一种新型化合物ThCoAsN,并对其基本物理性质进行了表征。ThCoAsN呈现出顺磁金属态。2. 在ThFeAsN母体的Ni元素掺杂当中,我们制备出了不同掺杂比例的Th Fe1-xNixAsN多晶样品。我们发现Ni元素对母体的超导有着强烈的压制作用,在掺杂比例为1%的条件下母体ThFeAsN的超导即消失。掺杂比例在80%以下时,虽然有少量铁磁性杂质,但样品主要表现出了泡利顺磁性。同时,我们制备了纯相的Th Ni AsN发现其超导转变温度为4.9 K与先前的报道相比提高了0.6 K。3. 随着拓扑物理研究的兴起,拓扑与超导的关联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产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拓扑超导。体拓扑超导体NbxBi2Se3是在强拓扑绝缘体母体Bi2Se3的基础上,经过Nb元素的掺杂而实现超导的。通过简单的元素掺杂就能使拓扑绝缘体变为超导体,但对于Nb原子掺杂进入Bi2Se3的位置到底替位掺杂还是范德瓦尔斯层层间掺杂一直存有争议。我们制备了高质量的NbxBi2Se3单晶,确定了Nb原子范德瓦尔斯层间的插层掺杂是导致NbxBi2Se3出现体拓扑超导的原因。这项工作对于进一步研究NbxBi2Se3的超导机理以及拓扑超导的机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尹伊倩[6](2020)在《大尺寸高性能SmBCO块材制备和高热稳定性NdBCO薄膜籽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温超导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性能和巨大的应用潜力受到广泛关注。在这些材料中,REBa2Cu3O7-?(REBCO或RE123,RE指的是Y、Sm、Gd和Nd等稀土元素)超导体具有高捕获磁场,在诸如超导储能、磁性轴承和磁悬浮运输等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而应用的前提是能够批量制备大尺寸、高性能的块体材料。YBCO作为最早发现的REBCO系高温超导体,其制备工艺成熟,已经实现了批量生产和商业化应用。相比于YBCO,Sm BCO的超导转变温度(Tc)和临界电流密度(Jc)要更高,无疑是更有潜力的高温超导材料。然而,Sm BCO体系的脆性、高熔点和Sm/Ba替代等问题,使得批量制备大尺寸高性能Sm BCO较为困难。因此,探索在空气条件下用简单可靠的方法制备大尺寸高性能Sm BCO块材和寻找高热稳定性的籽晶材料,对于推进该超导体的工业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使用一种无预置Sm211相的富钡前驱体粉末Sm2O3+Ba3Cu4O7(Ba-rich modified precursor powder,BMPP)和分层富钡的前驱体粉末(Layered&Ba-rich modified precursor powder,LBMPP)制备Sm BCO块材,来抑制Sm/Ba替代、宏观偏析和Sm2Ba Cu O5(Sm211)粗化等问题,从而提高块材超导性能。用BMPP法,我们在空气条件下制备了直径为24 mm,冻结磁场为0.5374 T,磁悬浮力为51.5 N的Sm BCO单畴块材,也对该类样品性能提高的机制做出了解释。我们用光学显微镜和SEM对LBMPP大样品的微观结构进行观察,发现该法有效地细化了Sm2Ba Cu O5(Sm211)颗粒,而RE211的细化是提高REBCO超导性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可以合理推测LBMPP大样品的超导性能更优异。在生长过程中我们发现样品易开裂,在做了大量的对比实验后,采取延长升温阶段的保温时间、不使用液相源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开裂问题。二、创新性地把REBCO二维薄膜的过热特性与镁掺杂效应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新型的Mg-Nd BCO/YBCO/Mg O薄膜。作为籽晶,该薄膜耐受了1128℃的高温(比Nd BCO的包晶熔化温度高43℃)并成功诱导了Sm BCO块体的生长,据我们所知,这也是目前为止REBCO籽晶材料在冷籽晶法诱导块材生长中所能承受的最高温度。我们也对这种新型薄膜的结构和高热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解释。通过第一项工作,希望对其他大尺寸、高性能、高熔点REBCO晶体的生长提供启发,也能对以后类似的脆性功能氧化物材料的制备提供参考。此外,新型Mg-Nd BCO/YBCO/Mg O薄膜也有望用来诱导生长其他高熔点REBCO材料,实现回收失败块材、批量生长等需要高热稳定性的工艺。最后,也希望第二项工作中薄膜的提出能给其他高热稳定性薄膜的研发提供一些启发。

黄杰[7](2020)在《铁基超导Ca(Fe0.88Co0.12)AsF和Ba(Fe0.943Co0.057)2As2的高压电磁输运研究》文中指出铁基超导在超导临界转变温度、上临界磁场、各向异性和晶界载流能力等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研究发现物理压力可以提高铁基超导体的超导转变温度,为进一步探索超导机理提供了途径。本论文采用金刚石压砧技术对铁基超导掺钴的Ca(Fe0.88Co0.12)As F和Ba(Fe0.94Co0.06)2As2在高压下的电磁输运行为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和研究,主要利用综合物性测量系统(PPMS)和磁学测量系统(MPMS)进行了高压下电阻率-温度、超导上临界磁场、霍尔效应以及磁化强度等性能的研究,并初步探讨电磁输运的物理机制。研究Ca Fe0.88Co0.12As F发现:常压下,单晶样品的超导转变温度Tconset=21.9K(ρn90%);压力在3.24~9.1 GPa时,在300~0 K,电阻率先下降再上升,最后进入超导态;压力增加到10.6~17.4 GPa时,电阻率先下降再上升,超导态消失;压力增大,电阻率减小,超导转变温度向低温移动,压力抑制了超导电性,原因可能是费米面与相邻的导带底之间能隙太大,增大压力无法使费米面与导带底重合。增大空间磁场,超导转变温度降低,原因是电子自旋受到强磁场影响,“库伯对”被破坏,超导电性被抑制甚至彻底消失。利用经验公式Hc2(T)=Hc2(0)(1-T/Tc)n做不同压力下的上临界磁场曲线的拟合,发现曲线在低温处都存在明显的上升曲率,即超导的一种多段特征,并得到Hc2(0)=10.6~17.1 T,n=1.22~1.48。在不同压力和温度下的霍尔系数均为10-9m3/C量级,且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表明温度的降低加快了电子从电荷库层转移到铁砷层,为实现超导电性提供了载流子。通过磁化强度和电输运测量最终得到拱形Tc-P相图,发现电输运的Tc与磁输运的Tc,m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电输运曲线略高于磁输运。研究Ba(Fe0.94Co0.06)2As2发现:样品在进入超导态之前,压力1.56~7.89GPa,随着温度的降低电阻率下降,表现为电输运金属行为;压力P=1.56GPa时,自旋密度波相变温度Tsdw=31K,压力继续增大,电阻上翘现象消失,说明压力抑制了自旋密度波相变。根据Tc-P拟合曲线,超导转变温度随压力增大先增大后减小,P=3.72 GPa时,样品的超导转变温度最高,Tc=27.8 K。利用经验公式Hc2(T)=Hc2(0)[1-(T/Tc)2]/[1+(T/Tc)2]得到Ba(Fe0.94Co0.06)2As2在上临界磁场的拟合曲线,该曲率是下降的;通过计算1.56、2.28和3.72 GPa压力下的拟合曲线,确定上临界磁场Hc2(0)的范围50.23~56.62 T;样品的霍尔系数始终为负值,压力增大,霍尔系数减小,使超导电性更容易实现。磁化强度获得的Tc,m-P曲线与电输运过程的Tc-P曲线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

桂大祥[8](2020)在《含铀功能性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核能的迅速发展,目前核工业领域已产生了大量的贫铀库存,它们被视为放射性废物正在等待处置。然而目前全球范围内关于贫铀的处置方法仍然没有定论。在处置方法的研究进程中,由于铀元素丰富多变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含铀功能材料的探索和开发越来越引起科研工作者们的研究兴趣。例如,铀元素拥有三价到六价一系列连续可变的氧化态,这为含铀化合物具备优异的非常规超导体和光电催化循环性能提供了必要条件;此外,六价铀酰化合物通常具有本征的特殊光学性质,使其在光学及荧光传感等领域也展现出优异的性能。因此,将含铀放射性废物进行新资源化处理俨然成为锕系固体化学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虽然近些年来学术界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含铀功能性材料的研究工作,但是直至现在将含铀功能材料拓展到更多新兴领域的探索及研究仍然非常有限。此外,寻找开发新型含铀材料并开发其新颖的应用方向,不仅可以为贫铀的资源化提供新方向和思路,同时更能深化对铀元素物理化学特性的认识和理解。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和设想,本论文尝试通过离子热、水热以及低温熔融等多种反应法来制备新型的含铀晶体材料,并通过对含铀材料的性能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索,致力于为贫铀材料的资源化提供崭新的研究思路。第一章:从介绍铀元素的发现及其特殊的物理化学属性出发,系统地总结介绍含铀功能性材料一系列潜在应用性研究方向,进一步引导出含铀晶态材料在电化学领域(即质子导电领域)潜在的应用价值。紧接着,就晶态质子导电材料目前的发展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性地总结和分析。在全面总结和分析之后,对本论文的选题依据以及具体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详实阐述。本论文旨在利用铀元素本征且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开发并拓展含铀晶态材料的新应用,为探寻贫铀资源化的新出路提供理论及实验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二章:基于六价铀酰离子(UO22+)极其特殊的配位构型,首次实现将铀酰轴向氧原子作为氢键受体这一特性应用到质子导电材料领域。首先,利用新型离子热反应法合成制备出两个磷酸铀晶体化合物。且在化合物HUP-1和HUP-2中实现了利用铀酰轴向氧原子本征的路易斯碱性来构建并拓展形成致密的氢键网络系统,即结构中的铀酰轴向氧原子与水合阳离子之间形成强烈的氢键相互作用。且化合物HUP-1在高湿度测试条件下表现出商业化级别的超高质子导电率,即1.01×10-1 S·cm-1。通过本章研究工作,首次提出一种全新的用以提升材料质子导电性能的策略:利用铀酰轴向氧原子本征的路易斯碱性来构建并拓展形成稳健的氢键网络系统。同时,首次从实验上验证了含铀晶态材料在质子导电领域的潜在研究价值以及真实可行性。第三章:为了进一步提升含铀晶态质导材料在高温无湿环境下的质子导电性能,我们选择将具有高温稳定性的良质子载体-咪唑分子引入到含铀配位聚合物中。首先,通过引入低温咪唑熔融法制备合成出一个亚磷酸铀晶体:HUP-3。且化合物HUP-3实现了在高温无湿测试条件下仍然具有优异且稳定的质子导电性能。此外,我们进一步将晶态HUP-3材料组装到真实的中温段H2/O2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之中,该电池装置可以实现高达11.8 mW·cm-2的电功率密度。在本章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首次在实验层面上实现将含铀晶态质导材料应用到真实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领域中,这为接下来含铀功能性材料的合成及性能探索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第四章:在四价锆离子模拟替代四价铀的基础上,通过新型的离子热合成法制备出具有高结晶度的磷酸锆化合物:ZrP。且化合物ZrP即使在高温无湿的测试环境下依然表现出高质子导电率(180℃,1.45 × 10-3 S·cm-1)。此外,成功将晶态ZrP作为质子交换膜材料组装到真实的H2/O2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装置中,且该电池装置可以实现高达12 mW·cm-2的电功率密度(这是目前晶态材料所能达到的最高值之一)。本章工作通过利用四价锆离子来模拟替代四价铀的策略,成功合成出在超宽温度范围内都具有高效质子导电性能的磷酸锆基质子导电材料。这为接下来新型含铀晶态高效质子导电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持。第五章:除了六价铀酰离子具备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外,低价态的铀(三价、四价和五价)在光电催化以及磁性功能材料领域同样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章工作中,通过利用温和的水热反应法成功地合成制备出一例具有高稳定性、低溶解性的低价态双金属中心的亚磷酸化合物:UVP。不同于其他含低价态元素的晶体化合物,化合物UVP表现出极其优异的热稳定性、溶液稳定性、抗辐照稳定性甚至抗氧化稳定性。同时磁性测试结果也显示,化合物UVP具有本征的反铁磁特征。通过本章研究工作,我们成功地探索出一条合成稳定型低价铀材料的新路线,且为贫铀的资源化提供了新思路。

兰峰[9](2019)在《金属掺杂对新型第二类超导材料烧结成相过程和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MgB2和FeSe都是进入21世纪后发现的新型超导材料。二者虽然具有各自独特的超导特性,但是从材料制备角度来说,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1)结构简单,均为二元金属间化合物;2)组分元素价格低廉且毒性小;3)都属于典型的组元熔点相差大且相互反应活性弱的二元体系,此类材料主要通过粉末烧结制备而成。前期研究表明,金属掺杂对MgB2和FeSe这一类简单二元超导材料的烧结成相过程、烧结微观组织以及超导性能都有显着影响。但至今,这两种超导材料中金属掺杂影响机制尚未澄清。尤其是近几年金属与其他元素共掺杂的工作也已广泛开展,其交叉影响机制更是有待探明。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围绕这两种新型第二类超导材料中金属掺杂机制开展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及获得的结论如下:综合采用物相分析与微观组织观察,发现在MgB2烧结样品中掺杂微米级Ni只会在MgB2晶界处生成Mg Ni2.5B2杂质颗粒,并且这些颗粒极易发生团聚长大,这会大大弱化MgB2晶粒间连接性,同时降低烧结样品中MgB2超导相的比例,恶化其临界电流密度。而纳米Ni掺杂却能够对MgB2的烧结成相以及超导性能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掺杂的纳米Ni能够在Mg-B体系中形成液相辅助烧结,促进MgB2超导相的形成。此外,纳米Ni掺杂既可以有效减小MgB2的晶粒尺寸,还可以形成纳米级的第二相Mg Ni2.5B2以及更多的晶格缺陷,这些都可以作为有效的磁通钉扎中心。以上几种因素协同作用,有效提高了制备MgB2在高磁场下的临界电流密度大小。由于上述Ni掺杂对MgB2在高磁场下的临界电流密度提高作用有限,而前期研究表明C掺杂可以有效提高MgB2在高磁场下的临界电流密度。基于此,本文在Ni掺杂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C掺杂,希望通过C替代MgB2晶格中B引入带间散射以及晶格缺陷来进一步提高高磁场下MgB2的临界电流密度。研究结果表明,虽然C掺杂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Mg与B的反应,但纳米Ni与Mg形成的低温共晶液相可以有效抑制这种负面影响。最终在发挥纳米Ni金属掺杂作用的基础上,又有效引入了C掺杂,从而明显提高了MgB2的不可逆磁场(Hirr)以及高磁场下的临界电流密度。进一步采用Cu替代Ni对MgB2进行掺杂,发现Cu掺杂比Ni掺杂更能促进MgB2的低温烧结成相,而且Cu掺杂形成的Mg-Cu合金不会进入MgB2基体中,基本上不会恶化晶间连接性。但Cu掺杂仅能提高MgB2在低磁场下的临界电流密度。基于此,探索采用Cu和石墨烯共掺杂的方法来改善低温烧结MgB2在全磁场下临界电流密度。结果表明,石墨烯不仅能够引入有效C掺杂,而且其网状结构提供了有利于MgB2形核的载体,Mg-Cu液相的形成又促进了MgB2晶粒的均匀长大,因此可以形成致密均匀的细晶组织。这些因素最终使得MgB2的临界电流密度在全磁场下都得到了明显改善。由于石墨烯仅能在其边缘区域释放少量的游离C,无法对MgB2中B位实现足够的有效替代,这对于改善MgB2临界电流密度来说仍然有限。为了进一步在Cu掺杂低温烧结MgB2中引入更多的C掺杂,进而提高其临界电流密度,我们采用C包覆B粉替代原来的纯B粉作为Cu掺杂MgB2低温烧结的先驱粉和碳掺杂源。结果表明,C包覆B粉能够在低温烧结制备的MgB2中原位引入大量均匀有效的C掺杂。同时Cu掺杂低温烧结还可以获得MgB2细晶组织,这些都有利于改善MgB2的载流能力。最终制备出了高性能的MgB2超导块材,其临界电流密度在20 K和2 T条件下达到1×105 A/cm2,基本满足实用要求。考虑到MgB2主要以线材的形式应用推广,这里将上述Cu掺杂低温烧结结合C掺杂的思路引入到中心Mg扩散(IMD)工艺中用以制备高性能实用化的MgB2线材。通过原位烧结实验监测和动力学计算模拟发现对Mg棒进行Cu包覆处理可以有效促进Mg的扩散,改变线材中超导层形成动力学机制,从而加速线材中MgB2致密超导层的形成。600℃烧结成功制备出了具有完全致密超导层的大直径(1.03mm)IMD线材。其工程临界电流密度比传统粉末装管法高温烧结的MgB2线材提高了6倍以上,与采用中心Mg棒扩散法制备的第二代大直径(0.83 mm)MgB2超导线材相比提高了一倍以上,可以与其制备的小直径(0.55mm)MgB2线材相媲美。借鉴上述MgB2中金属掺杂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又研究了另一种与MgB2类似的新型超导材料FeSe中金属掺杂机制。发现Mg掺杂能够明显促进层状FeSe超导晶体组织的形成,提高了超导相的比例,从而显着改善了FeSe超导性能,其Tc与未掺杂样品相比提高了25%以上,达到了12.3 K。经过物相分析与晶格参数计算发现,Mg并没有进入FeSe超导相晶格中,主要与FeSe反应生成Mg Se相,Mg Se与FeSe能够形成复合多层纳米晶体组织,是Tc提高的主要原因。

刘欣[10](2019)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文中指出有关科技精英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议题之一,随着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精英的规模逐渐扩大,有关中国科技精英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但从学科角度进行科技精英的研究相对偏少;物理学是推动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较高地位,同时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密切关联,是20世纪以来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学科之一;中国物理学院士是物理学精英的代表,探讨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路径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中国科技精英的成长和培养提供相关借鉴;基于此,本文围绕“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这一问题,按照“变量——特征——要素——路径”的研究思路,引入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物理学院士这一群体进行了多角度的计量研究,文章主体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以“院士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对194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1955年和1957年遴选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届物理学学部委员、1980年和1991年增补的物理学学部委员、1993年后推选产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1994年后的中国科学院外籍物理学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的搜集整理,筛选出319位中国物理学院士,构成本次计量研究的样本来源。第二部分(第二至九章)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进行计量研究。首先,以基本情况、教育经历、归国工作,学科分布、获得国内外重大科技奖励等情况为变量,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总体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其次,按照物理学的分支交叉学科分类,主要对中国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高能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这五个分支学科的院士群体特征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计量分析,对其他一些分支交叉学科,诸如天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工程热物理、地球物理学、电子物理学、声学、物理力学和量子信息科技等领域的院士群体的典型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性别比例,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发展趋势和师承关系等;再次,在对各分支交叉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领域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科间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进行趋势分析。第三部分(第十章)在第二部分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呈现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近些年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同时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他们科技贡献突出,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这种“集聚性”逐渐被打破等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领域呈现出,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等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代际演化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理学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政策支持相得益彰,21世纪以来物理学院士个体对从事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等趋势特征。第四部分(第十一章)通过分析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特征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宏观层面,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观层面,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微观层面,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可见中国物理学院士受社会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受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导向影响有所减弱,而受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和物理学家个人研究兴趣的导向逐渐增强,进而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社会分层总体符合科学“普遍主义”原则的结论。最后,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发展展望中,提出须优化中国物理学院士年龄结构和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辩证看待中国物理学院士空间结构的“集聚性”和师承效应,发挥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优势弥补研究领域的不足,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和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不断加强国家对物理学的支持力度等建议,以促进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良性发展和推动我国从物理学大国发展为物理学强国。

二、我国合成出高质量新型超导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合成出高质量新型超导体(论文提纲范文)

(1)拓扑材料的物理性质和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物理学中拓扑的引入
    1.2 从霍尔效应到量子自旋霍尔效应
        1.2.1 霍尔效应
        1.2.2 反常霍尔效应
        1.2.3 自旋霍尔效应
        1.2.4 量子霍尔效应
    1.3 拓扑绝缘体
        1.3.1 二维拓扑绝缘体
        1.3.2 三维拓扑绝缘体
    1.4 拓扑晶体绝缘体
    1.5 拓扑半金属
        1.5.1 拓扑Dirac半金属
        1.5.2 拓扑Weyl半金属
        1.5.3 拓扑nodal line半金属
        1.5.4 拓扑nodal surface半金属
    1.6 拓扑超导体
    1.7 磁性拓扑材料
        1.7.1 磁性拓扑绝缘体
        1.7.2 磁性拓扑半金属
    1.8 本章小结
第2章 角分辨光电子能谱
    2.1 引言
    2.2 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基本原理
        2.2.1 光电效应
        2.2.2 光电发射的量子力学描述
        2.2.3 光电发射的动量和能量
        2.2.4 光电子谱函数的数据分析
    2.3 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技术
        2.3.1 光源系统
        2.3.2 能量分析器
        2.3.3 超高真空系统
        2.3.4 低温样品台系统和传样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拓扑绝缘体Bi_2Se_3系列纳米片生长
    3.1 引言
    3.2 气相沉积法生长Bi_2Se_3纳米片
        3.2.1 气相沉积法
        3.2.2 气相沉积法生长Bi_2Se_3纳米片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拓扑Weyl半金属TaAs的热电输运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TaAs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
    4.3 TaAs中手性反常诱发的负磁阻信号
    4.4 TaAs热电势的研究
        4.4.1 高质量TaAs单晶样品
        4.4.2 热电势实验装置和测试设备及方法
        4.4.3 TaAs热电势研究结果
        4.4.4 TaAs热电势总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拓扑nodal-line半金属LaSbTe电子结构研究
    5.1 引言
    5.2 LaSbTe高质量单晶样品的生长和物性表征
    5.3 LaSbTe电子结构的DFT计算
        5.3.1 四方晶格LaSbTe的对称性与能带简并点
        5.3.2 t-LaSbTe三维布里渊区中的体态能带结构和能带节点曲线的DFT计算
        5.3.3 t-LaSbTe体态费米面结构的DFT计算
        5.3.4 t-LaSbTe表面7个元胞层的slab计算
    5.4 LaSbTe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
        5.4.1 不同k_z面上的费米面结构及电子能带结构的测量
        5.4.2 Diamond状能带节点曲线研究
        5.4.3 X-R路径的Dirac能带节点曲线研究
        5.4.4 四方晶格LaSbTe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总结
        5.4.5 LaSbTe的光电子能谱实验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磁性拓扑材料EuCd_2As_2的物性测量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3 EuCd_2As_2的晶体结构和磁结构
    6.4 EuCd_2As_2的磁化率和电阻率测量
    6.5 EuCd_2As_2的比热和热电输运测量
    6.6 EuCd_2As_2的弛豫实验测量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EuCd_2As_2电子结构超长时间弛豫现象的发现
    7.1 引言
    7.2 实验方法
    7.3 EuCd_2As_2电子结构在低温下的弛豫现象
    7.4 EuCd_2As_2电子结构在高温下的弛豫现象
    7.5 EuCd_2As_2电子结构随温度的变化
    7.6 讨论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个人简历
致谢

(2)重费米子超导体CeCu2Si2及相关4f电子体系的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从自由电子到重电子
    1.2 本论文的主体结构
第二章 重费米子体系简介
    2.1 从近藤杂质到重费米子材料
    2.2 周期性安德森模型
    2.3 重费米子体系的研究热点
        2.3.1 压力调控的重费米子量子相变
        2.3.2 非费米液体行为
        2.3.3 近藤绝缘体
        2.3.4 重费米子超导
    2.4 重费米子体系的研究手段
    2.5 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在重费米子体系中的应用
        2.5.1 f电子与巡游电子的杂化
        2.5.2 CeIn_3:对f电子杂化能隙的观测
        2.5.3 CeIrIn_5:计算预测的费米面演化
        2.5.4 CeCoIn_5:杂化发生的起始温度
        2.5.5 YbRh_2Si_2:不随温度变化的费米面
        2.5.6 小结
第三章 实验方法与样品准备
    3.1 角分辨光电子能谱
        3.1.1 光电子激发理论
        3.1.1.1 光电子的哈密顿量
        3.1.1.2 三步模型与单步模型
        3.1.1.3 光电子的能量和动量
        3.1.2 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实验技术
        3.1.2.1 光源
        3.1.2.2 能量分析器
        3.1.2.3 真空、低温和磁场屏蔽
    3.2 单晶的制备
        3.2.1 单晶及单晶生长
        3.2.2 助熔剂方法
    3.3 CeCu_2Si_2单晶的制备与解理
        3.3.1 CeCu_2Si_2单晶的制备
        3.3.2 CeCu_2Si_2单晶的解理
第四章 CeCu_2Si_2的电子结构研究
    4.1 CeCu_2Si_2超导序参量研究回顾
        4.1.1 对常规超导的否定
        4.1.2 早期探索:d波超导
        4.1.3 极低温比热实验的重新审视
        4.1.4 理论计算的尝试
        4.1.5 基于磁场穿深实验提出的新模型
    4.2 CeCu_2Si_2的ARPES测量
        4.2.1 CeCu_2Si_2的整体电子结构
        4.2.2 CeCu_2Si_2的重电子能带
        4.2.3 CeCu_2Si_2的费米面
        4.2.4 CeCu_2Si_2导带中的4f电子权重
    4.3 数据补充
        4.3.1 DFT计算的设置
        4.3.2 CeCu_2Si_2内势的估计
        4.3.3 表面态分析
        4.3.4 DFT计算结果补充
        4.3.5 重电子能带数据补充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YbPtBi的电子结构研究
    5.1 YbPtBi的整体电子结构
    5.2 YbPtBi的半金属特性及4f电子态
    5.3 YbPtBi中可以调节的Rashba劈裂
    5.4 实验细节补充
    5.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对REPn材料极大磁阻行为的研究
    6.1 背景简介
    6.2 REPn的基本输运性质
    6.3 极大磁阻行为的拓扑表面态解释
    6.4 极大磁阻行为的两能带模型解释
    6.5 实验细节补充
    6.6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3)极端条件下含能材料TATB和CL-20及其共晶的结构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压科学技术简介
    1.2 金刚石对顶砧技术
        1.2.1 金刚石对顶砧(DAC)装置
        1.2.2 密封垫技术
        1.2.3 传压介质
        1.2.4 红宝石荧光压力标定
        1.2.5 高温高压实验技术
    1.3 高压研究的技术手段
        1.3.1 高压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
        1.3.2 高压拉曼光谱
        1.3.3 高压红外光谱
        1.3.4 高压吸收光谱
    1.4 高压科学的应用领域
        1.4.1 高压金属氢
        1.4.2 高压超导
        1.4.3 高压超硬材料
    1.5 含能材料简介
    1.6 极端条件下含能材料研究现状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压力诱导TATB构象转变和电子结构变化研究
    2.1 背景介绍
        2.1.1 TATB的研究背景
        2.1.2 极端条件下TATB的研究现状
    2.2 实验和计算细节
        2.2.1 实验部分
        2.2.2 计算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TATB晶体常规测试和表征
        2.3.2 TATB晶体高压下的构象转变和电子结构变化
        2.3.3 TATB晶体常压下热稳定性和高压下的热分解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温高压下CL-20的晶型转变规律研究
    3.1 背景介绍
        3.1.1 CL-20的研究背景
        3.1.2 极端条件下CL-20的研究现状
    3.2 实验和计算细节
        3.2.1 实验部分
        3.2.2 计算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晶型CL-20常规测试和表征
        3.3.2 不同晶型CL-20高温相变及热分解研究
        3.3.3 不同晶型CL-20高压相变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L-20/DNB共晶炸药高温高压相变研究
    4.1 背景介绍
        4.1.1 CL-20/DNB共晶炸药的研究背景
        4.1.2 高温高压下CL-20/DNB共晶炸药的研究现状
    4.2 实验细节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L-20/DNB共晶常规测试和表征
        4.3.2 CL-20/DNB共晶高温相变及热分解研究
        4.3.3 CL-20/DNB共晶高压光吸收及相变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CL-20主客体炸药的研究
    5.1 背景介绍
        5.1.1 主客体炸药研究背景
        5.1.2 基于CL-20主客体炸药的研究现状
    5.2 实验和装置细节
        5.2.1 装置部分
        5.2.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L-20/CO_2主客体炸药的高压合成
        5.3.2 CL-20/CO_2主客体炸药的高压结构演化及稳定性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前景下的应用矿物学进展(2011—2020)(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冶金-工艺矿物学和矿物原料加工
    1.1 冶金矿物学
    1.2 工艺矿物学
    1.3 矿物原料加工
2 新型工业矿物和岩石(宝石)
3 特种功能矿物材料
    3.1 超强矿物(复合)材料
    3.2 超绝热储热矿物(复合)材料
    3.3 超导矿物材料
4 仿生矿物材料
    4.1 仿生矿物结构工程材料
    4.2 仿生矿物功能材料
        4.2.1 仿贝壳多功能材料
        4.2.2 半球形人工视网膜结构多功能材料
        4.2.3 人体纳米羟基磷灰石多功能材料
5 生物矿物学
    (1)生物合成矿物。
    (2)生物分子调控矿物生长。
    (3)生物诱导结晶与溶解。
    (4)生物模板自组装矿化。
6 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
    6.1 文物成分鉴定及检测
    6.2 文物加固
    6.3 文物表面清洁
    6.4 文物抗风化及耐腐蚀
    6.5 自然岩溶景观修复保育
7 矿物基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8 矿山及周边土壤污染修复
    8.1 矿山废水污染治理
    8.2 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
9 展望

(5)铁基超导体ThFeAsN中Co、Ni元素的掺杂及其超导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导材料的研究历程
    1.3 铁基超导材料的简介
        1.3.1 铁基超导材料的分类
        1.3.2 铁基超导材料的独特性质
        1.3.3 铁基超导材料的应用
    1.4 拓扑超导体的简介
        1.4.1 拓扑超导体的发展进程
        1.4.2 Bi_2Se_3材料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样品的制备与测试
    2.1 引言
    2.2 样品的制备方法
        2.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2 制备原理
        2.2.3 样品的制备过程
    2.3 样品的物性测量
        2.3.1 晶体结构表征
        2.3.2 低温电阻的测量
        2.3.3 磁性的测量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第三章 ThFeAsN中 Co元素的掺杂及其超导性质的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ThFe_(1-x)Co_xAsN的结构分析
    3.3 ThFe_(1-x)Co_xAsN的输运测量分析
    3.4 ThFe_(1-x)Co_xAsN的磁性测量分析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ThFeAsN中 Ni元素的掺杂及其超导性质的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Th Fe_(1-x)Ni_xAsN的结构分析
    4.3 Th Fe_(1-x)Ni_xAsN的输运测量分析
    4.4 Th Fe_(1-x)Ni_xAsN的磁性测量分析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体拓扑超导体Nb_xBi_2Se_3中Nb原子掺杂位置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Nb_xBi_2Se_3的晶体结构分析
    5.3 Nb_xBi_2Se_3的XPS分析
    5.4 Nb_xBi_2Se_3的超导性分析
    5.5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致谢

(6)大尺寸高性能SmBCO块材制备和高热稳定性NdBCO薄膜籽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导
        1.1.1 超导现象
        1.1.2 超导体的零电阻特性
        1.1.3 迈斯纳效应
        1.1.4 约瑟夫森效应
        1.1.5 超导体的临界电流密度(J_c)和磁场强度(H_c)
    1.2 超导理论的发展
        1.2.1 Pippard-London方程
        1.2.2 金兹堡-朗道方程
        1.2.3 BCS理论
    1.3 高温超导体的发展
    1.4 高温超导材料的应用
        1.4.1 高温超导材料在强电方面的应用
        1.4.2 高温超导材料在弱电方面的应用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REBCO高温超导体相关系和制备、表征手段
    2.1 相图知识
        2.1.1 Y-Ba-Cu-O系统的相关系
        2.1.2 Sm-Ba-Cu-O和 Nd-Ba-Cu-O系统的相关系
    2.2 REBCO高温超导块材制备方法
        2.2.1 固态反应法
        2.2.2 顶部籽晶熔融生长法(TSMG)
        2.2.3 顶部籽晶熔渗法(TSIG)
    2.3 REBCO高温超导块材表征手段
        2.3.1 X射线衍射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3 光学显微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性能SMBCO块材的生长研究
    3.1 Sm BCO块材的研究背景
    3.2 实验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mBCO开裂问题
        3.3.2 大尺寸样品
        3.3.3 形核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镁掺杂NDBCO/YBCO/MGO过热薄膜籽晶
    4.1 研究背景介绍
        4.1.1 在REBCO块材生长中传统籽晶的介绍
        4.1.2 REBCO薄膜籽晶的过热特性在块材生长中的应用
    4.2 新型镁掺杂NdBCO/YBCO/MgO薄膜籽晶的过热分析和应用
        4.2.1 实验过程
        4.2.2 镁掺杂Nd BCO薄膜热稳定性
        4.2.3 籽晶结构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5.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发明专利及状态
获奖情况

(7)铁基超导Ca(Fe0.88Co0.12)AsF和Ba(Fe0.943Co0.057)2As2的高压电磁输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导发现及研究进展
        1.1.1 超导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
        1.1.2 BCS理论
        1.1.3 超导体的演变
    1.2 铁基超导体
        1.2.1 铁基超导研究进展
        1.2.2 铁基超导材料体系类别
    1.3 “1111”相Ca(Fe_(1-x)Co_x)AsF研究
        1.3.1 CaFe_(0.88)Co_(0.12)AsF单晶制备
    1.4 “122”相Ba(Fe_(1-x)CO_x)_2As_2研究
        1.4.1 Ba(Fe_(0.94)Co_(0.06))_2As_2单晶制备工艺
        1.4.2 单晶Ba(Fe_(0.94)Co_(0.06))_2As_2表征
第二章 高压技术及原理
    2.1 高压物理
    2.2 高压技术
    2.3 金刚石对顶压砧(DAC)装置
    2.4 压强的标定
    2.5 PPMS测电输运
    2.6 范德堡法
    2.7 临界磁场
    2.8 高压磁化强度测量
    2.9 高压原位霍尔系数测量原理
    2.10 高压在铁基超导体中的运用
    2.11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2.11.1 研究内容
        2.11.2 研究意义
第三章 Ca(Fe_(0.88)Co_(0.12))As的表征及电磁输运行为研究
    3.1 CaFe_(0.88)Co_(0.12)AsF单晶的表征
    3.2 常压下的电阻率各向异性
    3.3 高压调控
    3.4 磁致电阻
    3.5 上临界磁场
    3.6 霍尔效应分析
    3.7 磁化强度测量
    3.8 电子相图
    3.9 小结
第四章 Ba(Fe_(0.94)Co_(0.06))_2As_2的高压电磁输运行为研究
    4.1 高压电阻率测量
    4.2 超导转变温度受压力的影响
    4.3 上临界磁场分析
    4.4 霍尔效应分析
    4.5 磁化强度测量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8)含铀功能性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铀元素的发现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1.3 含铀功能性材料的研究及发展
    1.4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简介
    1.5 晶态质子交换膜材料的发展
        1.5.1 质子传导机制的发展和介绍
        1.5.2 低温高湿条件下晶态质导材料的发展
        1.5.3 高温无湿条件下晶态质导材料的发展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7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铀基功能性材料在质子导电性能方面的初步探索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晶体合成的原料和试剂
        2.2.2 晶体材料的合成
        2.2.3 测试表征仪器设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UP-1和HUP-2单晶结构解析
        2.3.2 晶体HUP-1和HUP-2元素种类及含量测试
        2.3.3 晶体HUP-1和HUP-2吸收、拉曼、荧光光谱分析
        2.3.4 晶体HUP-1和HUP-2的热稳定性和溶液稳定性测试
        2.3.5 晶体HUP-1和H_3PO_4@HUP-2晶粒的表征
        2.3.6 晶体HUP-1质子导电性能测试
        2.3.7 晶体HUP-1到H_3PO_4@HUP-2的单晶-单晶相转化
        2.3.8 晶体H_3PO_4@HUP-2的质子导电性能及稳定性测试
        2.3.9 红外光谱和固态核磁的表征测试
    2.4 本章小结
    2.5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铀基质导材料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合成的原料和试剂
        3.2.2 HUP-3晶体材料的合成
        3.2.3 测试表征仪器设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HUP-3单晶结构解析
        3.3.2 晶体HUP-3纯相确定以及元素种类及含量测试
        3.3.3 晶体HUP-3的热稳定性和溶液稳定性测试
        3.3.4 晶体HUP-3固态核磁测试
        3.3.5 晶体HUP-3质子导电性能测试
        3.3.6 H_2/O_2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组装与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3.5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锆基质子导电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晶体合成的原料和试剂
        4.2.2 ZrP晶体材料的合成
        4.2.3 测试表征仪器设备
        4.2.4 理论计算模型和方法的建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ZrP单晶结构解析
        4.3.2 晶体ZrP元素种类及含量测试
        4.3.3 晶体ZrP红外光谱分析
        4.3.4 ZrP晶体的热稳定性和溶液稳定性测试
        4.3.5 晶体ZrP在低温高湿测试条件下质子导电性能测试
        4.3.6 晶体ZrP在高温无湿测试条件下质子导电性能测试
        4.3.7 理论计算从分子水平上对ZrP的质子传导机制进行解析
        4.3.8 变温固态核磁的测试
        4.3.9 H_2/O_2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组装与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4.5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超稳定亚磷酸铀~Ⅳ钒~Ⅲ双金属晶格固化材料的合成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晶体合成的原料和试剂
        5.2.2 UVP晶体材料的合成
        5.2.3 测试表征、仪器设备
        5.2.4 理论计算模型和方法的建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UVP单晶结构解析
        5.3.2 晶体UVP中U~Ⅳ和V~Ⅲ元素含量及价态的测定
        5.3.3 晶体UVP的磁性研究
        5.3.4 晶体UVP优异的热稳定性及pH稳定性测试
        5.3.5 晶体UVP优异的抗氧化稳定性测试
        5.3.6 理论计算对化合物UVP抗氧化性的解析
    5.4 本章小结
    5.5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主要创新点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的工作总结
致谢

(9)金属掺杂对新型第二类超导材料烧结成相过程和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导基础理论
    1.3 超导体的基本特性
        1.3.1 零电阻效应
        1.3.2 麦斯纳效应
        1.3.3 临界电流密度和临界磁场强度
        1.3.4 超导材料的发展历史及分类
    1.4 MgB_2和FeSe的超导性能及应用前景
        1.4.1 MgB_2超导性能
        1.4.2 FeSe超导性能
    1.5 MgB_2和FeSe超导体的制备方法
        1.5.1 MgB_2超导体的制备方法
        1.5.2 FeSe超导体的制备方法
    1.6 化学掺杂对MgB_2和FeSe超导性能的影响
        1.6.1 金属掺杂对MgB_2超导性能的影响
        1.6.2 碳掺杂对MgB_2超导性能的影响
        1.6.3 共掺杂对MgB_2超导性能的影响
        1.6.4 元素掺杂对FeSe超导性能的影响
    1.7 本文研究思路
第2章 Ni掺杂对MgB_2烧结成相过程及超导性能的影响
    2.1 前言
    2.2 样品制备及表征
    2.3 Ni掺杂对MgB_2烧结成相过程及微观组织的影响
        2.3.1 Ni掺杂Mg-B体系烧结成相过程
        2.3.2 Ni掺杂MgB_2烧结试样的相组成
        2.3.3 Ni掺杂对MgB_2烧结微观组织的影响
    2.4 Ni掺杂对MgB_2超导性能的影响
    2.5 MgB_2中Ni掺杂机制分析
    2.6 本章结论
第3章 Ni掺杂对C包覆B粉制备MgB_2微观组织与超导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样品制备及表征
    3.3 Ni掺杂对Mg与 C包覆B粉末烧结过程的影响
    3.4 高温烧结条件下制备Ni掺杂C包覆B粉 MgB_2的分析
        3.4.1 高温制备Ni掺杂C包覆B粉 MgB_2试样的相组成和微观组织分析
        3.4.2 高温制备Ni掺杂MgB_2试样的超导性能分析
    3.5 低温Ni掺杂对C包覆B粉制备MgB_2的影响
        3.5.1 低温Ni掺杂对Mg粉与C包覆B粉末烧结过程的影响
        3.5.2 低温Ni掺杂MgB_2试样的相组成和微观组织
        3.5.3 低温制备Ni掺杂MgB_2试样的超导性能
    3.6 本章结论
第4章 Cu和石墨烯共掺杂对MgB_2微观组织和超导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样品制备及表征
    4.3 石墨烯掺杂对MgB_2超导性能的影响
        4.3.1 XRD分析
        4.3.2 临界电流密度分析
        4.3.3 微观形貌的影响
    4.4 金属Cu与石墨烯共掺杂低温烧结制备MgB_2超导块体
        4.4.1 金属Cu与石墨烯共掺杂对低温烧结MgB_2相组成的影响
        4.4.2 金属Cu与石墨烯共掺杂对低温烧结MgB_2微观组织的影响
        4.4.3 金属Cu与石墨烯共掺杂对低温烧结MgB_2超导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结论
第5章 Cu掺杂对C包覆B粉制备MgB_2微观组织与超导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样品制备及表征
    5.3 Cu掺杂对Mg粉与C包覆B粉末烧结反应的影响
    5.4 C包覆B粉低温制备Cu掺杂MgB_2试样的相组成和微观组织
    5.5 C包覆B粉低温制备Cu掺杂MgB_2试样的超导性能
    5.6 本章结论
第6章 Cu包覆Mg中心扩散法低温烧结制备高载流MgB_2超导线材
    6.1 引言
    6.2 制备工艺改进与优化
    6.3 IMD线材中MgB_2超导层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6.4 线材表征与超导性能分析
    6.5 本章结论
第7章 Mg掺杂对FeSe微观组织与超导性能的影响
    7.1 引言
    7.2 样品制备方法
    7.3 超导性能与微观组织分析
    7.4 本章结论
第8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三、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与本土化
    1.1 民国时期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
        1.1.1 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
        1.1.2 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出与“院士”资格相当的物理学会员
    1.2 当代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本土化
        1.2.1 中国科学院推选产生物理学学部委员
        1.2.2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与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的发展
    1.3 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
    1.4 中国物理学院士名单与增选趋势分析
        1.4.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名单汇总
        1.4.2 中国本土物理学院士总体增选趋势
第二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总体特征的计量分析
    2.1 中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2.1.1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
        2.1.2 院士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
        2.1.3 出生地域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2.2 中国物理学院士教育经历的计量分析
        2.2.1 学士学位结构
        2.2.2 硕士学位结构
        2.2.3 博士学位结构
    2.3 中国物理学院士归国工作情况的计量分析
        2.3.1 留学物理学院士的归国年代趋势
        2.3.2 国内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2.3.3 物理学院士的国外工作单位
    2.4 中国物理学院士从事物理学分支交叉学科的计量分析
        2.4.1 物理学院士从事分支交叉学科的归类统计
        2.4.2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2.4.3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第三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3.1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3.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3.1.2 博士占比52.83%,地方高校理论物理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3.2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3.2.1 主要分布于凝聚态理论和纯理论物理等领域
        3.2.2 20 世纪后半叶当选的理论物理学院士内师承关系显着
    3.3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3.3.1 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3.3.2 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4.1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4.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4.1.2 博士占比57.83%,国外博士学位占比将近80%
        4.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崭露头角
    4.2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4.2.1 主要分布于半导体物理学、晶体学和超导物理学等领域
        4.2.2 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内师承关系显着
        4.2.3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集聚于若干研究中心
    4.3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4.3.1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4.3.2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光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5.1 中国光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5.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61—70 岁”
        5.1.2 博士占比54.84%,本土培养的光学博士逐渐增多
    5.2 中国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5.2.1 研究领域集中分布于应用物理学和激光物理学
        5.2.2 光学院士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5.3 光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5.3.1 光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5.3.2 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6.1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6.1.1 老龄化问题严重,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6.1.2 博士占比53.85%,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85%
    6.2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6.2.1 高能物理实验与基本粒子物理学分布较均衡
        6.2.2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工作单位集聚性与分散性并存
    6.3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6.3.1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趋势
        6.3.2 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7.1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7.1.1 老龄化问题严重,80 岁以下院士仅有3 人
        7.1.2 博士占比48.84%,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95%
        7.1.3 女性院士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7.2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7.2.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7.2.2 参与“两弹”研制的院士内部师承关系显着
    7.3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7.3.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下降趋势
        7.3.2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7.4 小结
第八章 其他物理学分支和部分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 中国天体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1 天体物理学院士本土培养特征明显
        8.1.2 天体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
        8.1.3 天体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2 中国生物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2.1 群体年龄较小,当选年龄集中于“41—50 岁”
        8.2.2 生物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3 中国工程热物理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3.1 工程热物理院士内部师承关系十分显着
        8.3.2 工程热物理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4 中国地球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4.1 主要分布于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研究领域
        8.4.2 地球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5 部分分支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5.1 电子物理学和声学院士的增选呈下降趋势
        8.5.2 中国物理力学由应用走向理论
        8.5.3 中国量子信息科技呈迅速崛起之势
第九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计量分析的比较研究和趋势分析
    9.1 各分支交叉学科间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比较研究
        9.1.1 一些新兴研究领域物理学院士年轻化趋势明显
        9.1.2 21世纪以来本土培养的物理学院士占比一半以上
        9.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实验物理领域分布较多
    9.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
        9.2.1 各分支交叉学科内的横向发展趋势分析
        9.2.2 各分支交叉学科的纵向年代发展趋势分析
    9.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分析
        9.3.1 第一代物理学院士初步完成了中国物理学的建制
        9.3.2 第二代物理学院士完成了中国物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奠基
        9.3.3 第三代物理学院士在国防科技和物理学科拓展中有着突出贡献
        9.3.4 第四代物理学院士在推进物理学深入发展方面贡献较大
        9.3.5 新一代物理学院士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
第十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征
    10.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
        10.1.1 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
        10.1.2 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
        10.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科技贡献突出
        10.1.4 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集聚性”逐渐被打破
    10.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发展的趋势特征
        10.2.1 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10.2.2 物理学科中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
        10.2.3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
    10.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
        10.3.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
        10.3.2 20世纪80 年代以来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支持政策相得益彰
        10.3.3 21世纪以来院士个体对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
第十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成长路径
    11.1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宏观要素
        11.1.1 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
        11.1.2 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
        11.1.3 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
        11.1.4 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潜移默化的影响
    11.2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中观要素
        11.2.1 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
        11.2.2 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
        11.2.3 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
    11.3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微观要素
        11.3.1 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
        11.3.2 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11.3.3 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
    11.4 结语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我国合成出高质量新型超导体(论文参考文献)

  • [1]拓扑材料的物理性质和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D]. 王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21(02)
  • [2]重费米子超导体CeCu2Si2及相关4f电子体系的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D]. 吴中正. 浙江大学, 2021(01)
  • [3]极端条件下含能材料TATB和CL-20及其共晶的结构演化研究[D]. 孙晓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4]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前景下的应用矿物学进展(2011—2020)[J]. 董发勤,谭道永,王进明,徐龙华,李旭娟,丁文金,胡志波,黄腾.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1(02)
  • [5]铁基超导体ThFeAsN中Co、Ni元素的掺杂及其超导性质的研究[D]. 王景峰.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6]大尺寸高性能SmBCO块材制备和高热稳定性NdBCO薄膜籽晶研究[D]. 尹伊倩.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铁基超导Ca(Fe0.88Co0.12)AsF和Ba(Fe0.943Co0.057)2As2的高压电磁输运研究[D]. 黄杰.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含铀功能性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桂大祥. 苏州大学, 2020(06)
  • [9]金属掺杂对新型第二类超导材料烧结成相过程和性能的影响[D]. 兰峰. 天津大学, 2019(01)
  • [10]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D]. 刘欣. 山西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我国合成优质新型超导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