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墨子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墨子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刘怡[1](2021)在《先秦儒家动物观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物观是一扇窗口,通过这扇窗口,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世界。目前学术界对先秦时期动物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学史、动物文化史以及动物伦理学等方面,但有关先秦儒家动物观的内容、特征、实质等尚缺乏系统性研究。先秦儒家动物观旨在探索先秦儒家如何认识动物以及如何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不仅要把握人类对动物的基本认识,而且要探索动物在人类社会生活、政治、经济、道德、信仰等领域的作用和地位,考察动物与人类的互动关系。先秦儒家对动物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即动物的起源和动物的特征。先秦儒家从天地化育的宇宙论模式、动物的生殖以及化生现象等角度考察了动物的起源。动物与人类共享同样的起源方式和生殖模式,两者共存于统一的宇宙体系当中。动物与人一样,都是天地化育的产物,都是由血气构成的“血气之属”,都是有血有肉、有知觉、有情感、有语言的生命体。但动物和人类有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动物是无仁无义、无社群组织、无劳动创造能力的生命体,只能依靠本能而生活,而人类独具有理性与道德的能力,能够建立有人伦秩序的国家与社会。先秦儒家所论人禽之辨一方面肯定了动物与人类在生物特征方面的共通之处,另一方面确立起两者在道德领域内的差异,这深刻影响到两者的地位和关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社会生活、道德世界和信仰世界中。在两者的生活联系方面,动物能够广泛运用于饮食、衣物饰品、商品贸易、运输畜力、礼物交换、祭祀牺牲等活动中,是保障人类社会秩序的基本物质条件。动物管理是合理使用动物的重要条件。从孔子的正名思想到《周礼》动物职官体系的设置,动物管理逐渐纳入到人类社会制度体系中,使动物管理与人类社会管理相得益彰。在具体的治理方式上,先秦儒家主张人类对动物的管理应当遵循礼制的约束和道德的要求,这与西方动物福利论可能产生某种共鸣。在动物的法律地位方面,先秦儒家并没有赋予动物独立的法律地位,但相关的法律条文规定了人类对动物的职责和义务。人兽冲突实质上是礼法分歧,是一项政治管理问题。人类也是动物的保护者。先秦儒家注重从利益需求、王道政治、礼仪规范、仁义道德等方面提出保护动物的思想。动物的合理使用、有序管理、妥善保护,是先秦儒家王道政治的重要表现,也是圣王明君实现国泰民安的展现。动物与人类在道德方面有密切关联,这主要表现在动物的道德形象、道德地位及其道德教化等方面。在道德形象方面,禽兽是无仁无义的象征,但某些动物却可以因其生活习性、情感特征而升华成为仁禽义兽,由此具有了特殊的文化寓意和道德含义。这种变化为动物敞开了道德领域的大门。在道德地位方面,先秦儒家尽物之性、仁民爱物的思想强调人们应当关爱动物,一方面扩展了道德的视野,使动物成为了儒家扩充仁心、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又确立起人与动物的道德阶梯。仁民爱物与西方动物解放论、动物权利论、敬畏生命的哲学不同,实是一种拓展式的伦理,本质上仍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先秦儒家认为圣王明君不仅应当关爱动物,而且能够以仁爱道德驯化动物。儒家的乐教理论能够实现百兽共舞、游鱼倾听的场景,不仅能有效遏制动物的残暴之心,而且能实现人类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表面上看,这是对动物兽性的遏制,实质上反映出儒家仁义道德的教化作用。动物还能够进入人类的信仰体系中,这主要集中在动物神灵、动物献祭与动物占卜等方面。动物神灵是人类神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儒家拒斥精怪,排除淫祀,将动物神灵集中在农业动物神与灵禽瑞兽的范围内,表达出对农业的关注和对人文道德的重视。先秦儒家坚持动物献祭的仪式,同时悬置人神关系,在献祭对象、祭品样式、献祭仪式等方面进行了变革,动物牺牲由沟通神灵的媒介演变成象征礼仪秩序的符号。动物与占卜的关系主要涉及到龟甲占卜、占梦术、占星术等。先秦儒家批判了占卜的神秘成份,但继承了占卜的思维方式,经此转化,动物由沟通人神的工具转变为天道的承载者。先秦儒家虽然深受原始巫术的影响,但更强调人文的信仰,倡导神道设教。动物在先秦儒家政治、经济、道德、宗教等领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构建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元素。先秦儒家动物观基本确定了儒家动物观的面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确定了中国古代动物观的基本状况。通过动物而思,我们不仅可以透视先秦儒家的思想体系,而且能够深入理解先秦儒家对人与动物伦理关系的思考。

刘蓉[2](2021)在《墨子的教育本质观及其现代启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优秀文化的民族,沉稳厚重的文化传承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璀璨多样的文化内容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依据,继文化自信成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以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成为时代发展的热点与焦点。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中国诞生了许多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与教育家,墨子位列其中。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两个方面都留下了珍贵的教育文化遗产。其中,墨子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三个方面对教育的认识,构成了墨子的教育本质观,墨子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对今天的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墨子的教育本质观是战国动荡的社会背景,墨子本人传习经典、躬耕实践共同孕育的结果。墨子从人与自然角度对教育的认识可以称为“自然认识教育观”,其核心观点为“节用”,因此,也可称为“节用观”。墨子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他认为节用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节用就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为了保证人类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坚持节用这一准则,墨子主张通过上说下教的方式,引导君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以身作则,节俭教民;引导平民百姓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构建合理的需要,摒弃不合理的需要。此外,墨子还将节用作为鬼神与天赏善罚暴的依据,要求人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坚持节用这一准则。墨子从人与社会角度对教育的认识可以称为“社会认识教育观”,其核心观点为“兼爱”,因此,也可称为“兼爱观”。墨子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过程中,追求和合的理念,他认为兼爱是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关键。兼爱就是在人与社会关系中要树立所有人爱利所有人的价值观,为了保证人类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坚持兼爱这一准则,墨子主张通过上说下教的方式,引导君主在人与社会关系中以身作则,兼爱天下;引导平民百姓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以兼爱为准则,以此达到化民成俗的效果。此外,墨子还将兼爱作为鬼神与天赏善罚暴的依据,要求人类在人与社会关系中坚持兼爱这一准则。墨子从人与自身角度对教育的认识可以称为“自身认识教育观”,其核心观点为“修身”,因此,也可称为“修身观”。墨子在处理人与自身关系的过程中,追求知行结合的理念,他认为修身是实现人与自身和谐相处的关键。修身是指在人与自身关系中要树立勇于实践的价值观,为了保证人类始终践行不辍地修身,墨子认为古圣先贤的榜样作用,以天下先、以救世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在自身的修养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此外,墨子还将有道者教人作为鬼神赏善罚暴的依据,要求人类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中坚持修身这一准则。墨子教育本质观对当今的启示,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自然认识教育观”启示人类既要在思想意识层面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还要在实践层面构建合理的需要,坚持创新。其二,“社会认识教育观”启示人类要在思想意识层面树立人与社会和睦互动的价值观,又要在实践层面要求爱人若爱己,主动创新。其三,“自身认识教育观”启示人类要在思想意识层面树立人与自身勇于实践的价值观,又对人修身的内在与外在进行了规定。其四,墨子教育本质的三维关联启示现代教育应要形成以自然教育、社会教育和自身教育三种教育形态为一体的教育。

王显丰[3](2021)在《论墨子的人生哲学思想》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墨子的人生哲学为研究对象,分为四个方面介绍了墨子思想中关于人性的看法、人生态度的选择、人生修养的路径以及墨家理想人格的形象等内容。首先,本文第一部分聚焦于墨子对于人性的基本认识,分析了源自“别爱”而产生的社会混乱局面,并且给出了“兼爱”作为拯救社会的良方。其次,在第二部分主要集中于墨子以节欲为出发点,为锤炼个人品格而提出的“节用”、“苦行”等修养方法。再次,在文章的第三部分,着重介绍了墨子笔下的最崇高的理想人格形象,以及在现实实践中作为墨家代表的各代巨子的个人形象。最后,在文章的结尾部分,评价了墨子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历史意义与时代意义。墨家学说是先秦学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人生哲学,展现了不同于儒、道、法三家的取向。对墨子人生哲学的研究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也为新时代的人生理论构建提供了更多的养料。

张冬冬[4](2021)在《墨子政治伦理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墨学和儒学在春秋时期并称为显学,墨子思想的优秀因子对解决当代问题具有积极意义。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对墨子政治伦理进行深刻剖析,创新地揭示了墨子政治伦理中尚贤、尚同、兼爱等方面的深刻内涵,并将墨子的伦理思想与政治运行相结合,推论了墨子的政治伦理在政治中发挥的作用。墨子出身于小生产者,师从儒家,后建立墨家学派,墨子的社会地位并不高,这就决定了墨子从平民的角度去思考。墨子所处时代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逐步转化成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国家制度被破坏,各国兼并战争惨烈,民不聊生,人们向往公平、和平,墨子受到了当时社会背景的极大影响。墨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内容集中于尚贤、尚同、兼爱等方面,其中,尚贤是墨子政治伦理思想的根本,亲近贤士关系到国家存亡,亲士思想是尚贤思想的前提。尚贤的本质是为政治服务的,尚贤注重能力至上,尚贤具有惩恶扬善的功能。尚贤为尚同提供了保证,尚同是墨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实践途径。春秋时期人各有义的思想分歧导致天下混乱,尚同能够统一天下人的思想分歧,实现平天下混乱。尚同的最终的伦理诉求是尊天利民。兼爱是墨子思想的伦理旨归,墨子以无私博爱的天为治国之法,认为兼爱与交利并存,兼爱与交利地位等同。非攻是兼爱思想的重要表现,攻伐属不义之举害国害民,攻伐不符合义,非攻正是反对不义。文中进一步对墨子政治伦理思想从合理性和不足两个方面进行了评价,合理性方面,墨子以实现天下人的利益为最终目的,尚贤主张有助于实现人尽其才,墨子的政治伦理又能够对政治运行产生积极影响。从不足方面考虑,墨子的思想依据是人格天,因而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而实现尚同之后的国家运行阶段,由于权利集中,思想和行为的影响都是单向的,是自上而下影响的,所以国家的运行过程具有专制成分。墨子政治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融入到了人们日常的行为之中,现在依然能发挥作用。在经济、政治、外交等领域,用墨子的思想与之相结合,进一步进行论证。文中剖析了墨子政治伦理对一带一路倡议,治理能力,国家凝聚力,和选人用人的机制建设,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以及当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启示作用,提供了墨家的思路。

于梦月[5](2020)在《墨子国家起源思想简论 ——以《尚同》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在先秦政治哲学史中,墨家思想占有重要地位,一度和儒家思想并称显学。墨子的哲学思想包括: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而这十大主张贯穿了墨家整个哲学思想。面对“礼崩乐坏”社会混乱的现状,各学派撰书立说努力拯救天下百姓,而墨子在阐述自身的政治主张同时,分析国家建立前的状态,以“尚同”为中心构建了独特的国家起源思想。而墨子“尚同”的真正含义是建立一个人人皆以“公义”为“法仪”,以天下人福祉为最终目标的理想社会。另外,墨子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的政治主张在当时具有超越性和先进性,一直到今天墨子的“尚贤”思想对社会人才选用制度具有很大借鉴意义,其“尚同”思想也是想要在治理国家过程中君臣一心、上下相通,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这些行政措施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很大帮助。

林余恩[6](2020)在《《论语》的情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儒家情论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它的发展过程是贯通整个中国哲学史进程的,而《论语》的情论思想则可谓其重要源头。要研究《论语》的情论,应先了解“情”是什么。在古代社会,特别是先秦前,“情”这个概念含义较为复杂,不仅有情感的含义,还有代指实情的意思,除此以外还通常以“志”、“气”等指代人们情感的表达。在中国哲学史上,各学派都有其独特的情论主张。在先秦时,除了儒家伦理化的情论以外,还有道家的自然化情论、墨家的功利化情论、法家的工具化情论,等等。《论语》中的“情”,其基本属性可以分为道德情感、自然情感两类。道德情感属性主要是从“敬”、“爱”两个方面来阐述的,通过梳理“敬”、“爱”等与个体情感表达的关系,可以看出其中有一个从“敬天”到“敬人”的情感价值主体的转变,以及以“仁”“礼”为核心的“爱人”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自然情感主要是从人生来就具有的本真情感体验,如喜怒、忧惧、怒、悲、哀等内容来阐述。在《论语》中的“乐”(读作lè),则兼具了道德情感与自然情感双重内涵,而道德之“乐”,甚至可以说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情论的终极归宿。根据《论语》论“乐”的内容,可以将“乐”分为个体之乐、孔颜乐处、人伦关系之乐以及“与民同乐”四个部分来讨论。“乐”不仅是个体的一种自然情感体验,更是一种德性智慧的精神境界的体现,它体现的是情感价值主体内在的精神享受和精神追求。通过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进而关注到,孔子对自然情感的态度是强调情与礼的相辅相成。通过分析《论语》中对“礼”“乐”(读作yuè)在人之情感中发挥的作用的讨论,可知孔子是主张“礼主敬,乐主和”的。在他看来,“礼”作为一种礼制礼仪而使人有所敬畏,进而能够对人情有所约束节制;“乐”作为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充分的感染力以及调动人心的作用,能够使人达到共情、同化。所以《论语》情论思想的内容与“礼”、“乐”有着密切的联系。《论语》情论思想影响十分深远,贯穿了整个儒家情感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论语》情论的充分关注,有助于人们调适身心,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保障社会的和谐安宁。总体来看,《论语》情论就是一种朴素的情感哲学,它可以被视为儒家情感哲学思想的源头。它以人的生命体验为中心,关注到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从情感与道德的结合、情感与理性的结合的维度,为每一个体寻找到安身立命之道。

刘可[7](2020)在《先秦时期自我管理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如今,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当中诸如“996”争议等员工与管理者的关系问题逐渐白热化,面对市场的快速变化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很多企业对外未能树立守则、诚信的形象,对内无法提升凝聚力。企业急切需要管理的创新,寻求一种能有效激发成员积极性和能动性的管理方式。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把践行“三严三实”贯彻到全部工作生活中,形成一种习惯,而“严以修身”被摆在了首要位置。因此,面对快速变化、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时代,回归起点,从最根本的自我管理这一路径出发,对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也许能探索出新的解决方案。目前,中国本土管理理论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中国管理研究滞后于中国管理实践。自我管理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活动,本篇所研究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管理活动,与西方文献中的理解并非等同。而中国古代自我管理思想作为其他管理思想的基础,被摆在首要位置,只有深刻理解了中国古代自我管理思想才能深刻且全面地了解整个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体系。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与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诸子百家的观点与理论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先贤们智慧的精华,值得学者们从各个角度研究和挖掘中国管理智慧。而如今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学者们更多地关注先秦时期的军事思想、国家治理与伦理等内容的研究,自我管理思想领域还是较为薄弱。同时,已有的关于先秦时期自我管理思想的研究十分有限,内容不仅零散,且不能集中、全面地体现先秦时期自我管理思想的内容和特点。因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和管理特质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目前已有的关于先秦时期各学派各学者提出的自我管理思想进行归纳和整理,提出一个较为完整的框架,从自我管理的要素、自我管理的目标、自我管理的方法三个方面,运用管理特质分析法构建了三个特质群,提出先秦时期自我管理思想是以人的理性与意志(实践理性)为管理主体,以自我的内心、自我的身体、自我的生活(为人处世和人生规划)为管理客体,伴随着自我独处和待人接物等环境的作用,通过正心诚意、无为而治、务实行道等多种手段实现追求理想人格、内在精神愉悦、保持生命价值以及建功立业等各类目标。本文继续在此基础上明确各学派自我管理思想在个人与群体、义利认识方面上的差异,进一步归纳出先秦时期自我管理思想三个特征,即追求理想境界、注重人生修养和辩证的人生观。并且对先秦时期自我管理思想进行拓展,联系现代企业管理实际,对当今的企业提出了管理者发挥榜样作用、构建良性的企业文化、推进心本管理的践行三点建议。因此,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围绕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基本概念、研究框架、研究范畴与思路、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章对现有的先秦时期自我管理思想的文献进行综述,为文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介绍了先秦时期自我管理的要素,包括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管理环境。第四章以儒家、道家和墨家为主要学派代表,以法家和纵横家为其他学派,分析了自我管理思想的目标。第五章归纳了这些学派自我管理的方法。第六章分析归纳出先秦时期自我管理的三点特征。第七章提出先秦时期自我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第八章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指出了文章的不足和未来的展望。

张力伟[8](2020)在《论责任政治:政治生活的责任逻辑》文中认为责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过好负责任的生活既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命题,也是实现美好生活的一个条件。无论是人类起源之始还是现代的繁华世界,责任始终伴随着人类生活与制度建设。自现代性成为社会基本性征之后,责任对于社会、国家乃至社会的意义更为凸出,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以至全球结构的纽带。可以说,没有责任就没有稳定的政治秩序,更没有社会生活的良善和谐。责任是一个受到多学科的关注概念或者价值,从责任的政治学视角出发,政治责任、责任政府、政治问责等理论成为责任的政治学研究中的主要内容。这些研究虽然很好地涵盖了政治生活中有关责任的不同侧面,但是有关责任的政治学研究仍然需要体系化、综合化的整合,从一种宏观的立场去思考责任与政治的关系、责任对政治生活的建构。有鉴于此,我们应该探讨一种“责任政治”,分析责任在政治生活中的基本逻辑,回答责任在政治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本文的核心任务就是站在责任之重要性的立场上,以责任为线索去分析政治生活,探讨一种由责任串联起来的政治形态,旨在以政治学为视角丰富对责任的认识。如此,不仅可以拓展政治学的理论视野,也能为实现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提供可能的路径。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词汇,责任不言自明。然而作为严谨的学术研究,对于责任的理解却充满分歧。政治学、哲学、伦理学与法学等诸学科都对责任提出了不同侧面的见解,体现了责任研究的多学科视角与多维度重点。社会科学是相互包容的,对于责任的理解不可能站在纯粹的立场上,或者也不存在完全独立的责任内涵。所以,在多学科责任研究的基础上,可以抽象出责任的一般性概念框架。无论从何种角度分析责任,都不能回避责任的主体、原因、对象与保证四个要素,可以认为,这四个要素构成了责任的基本框架。责任是责任政治的概念基石,责任政治的诠释必然要紧扣责任的概念框架。为了清晰地说明责任对于政治社会的作用,本文运用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工具,将责任政治理解为以责任为“中轴”的政治形态。细致地看,责任政治就是不同主体之间以责任为互动中所秉持的价值与态度的政治形态,强调政治中的责任关系与责任形式,并以此建构出特定的权力结构、制度设计与行动方式。其一,责任政治中的各主体在彼此联系的状态中,各个主体能够负责任地行动;其二,政治的运作依靠责任实现,责任是政治生活中制度化的行为方式。再明确责任政治基本概念的同时,我们需要对责任政治进行辨析,理解责任政治究竟何其所是。结合责任政治的结构、特点与运作场域,本研究提出,责任政治是一种形态,而不仅仅代表某种制度;责任政治不具有终极形态,而是处于不断地演变与发展之中,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责任政治不仅指涉国家内部关系,也适用于描绘国际关系与国际秩序;责任政治虽然价值中立,但是一个褒义的概念。诚然,责任政治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理论建构,责任政治必然有其显示的逻辑基础。由于责任贯穿于整个政治发展史,而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所以从时间的维度出发,责任政治可以进一步诠释为三个方面:(1)基于责任的政治;(2)为了责任的政治与(3)负责任的政治。分别用于概况社会发展进程中,责任与政治的三种不同的亲缘关系。在提炼了责任政治的基本内涵之后,本文通过回顾中西方思想史来梳理历史上责任政治相关的理论与学说。西方政治思想史中,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西塞罗的思想可以总结出伦理政治观中的责任政治观念。伦理政治观解体之后,马基雅维里以及社会契约论思想家对责任政治观念进行了的重构。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现代社会的基本事实,责任政治又得到了新的阐发。在这些思想的不断演变中,责任政治观念分别构建了其“道德基础”“民主基调”与“联结作用”。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儒家学说中的责任政治思想是根据“仁”“礼”构建出的等级秩序,表现出“各安其位”的内涵。除了儒家之外,法家、道家与墨家责任政治思想的各具特色。近代以来,责任政治观念出现了分流。对比来看,中西责任政治思想的逻辑在于,西方构建出“权利优先于责任”的责任政治思想逻辑;中国政治文化传统则构建出了“责任优先于权利”的责任政治思想逻辑。国家建构的历程深刻地反映出责任政治形态的演变。在西方国家建构中,从古希腊古罗马、西欧封建社会到现代国家非成熟期以及成熟期的责任政治形态,责任政治形态基本遵循着从“人际化关系”到“非人际化关系”的跃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经历了分封制与郡县制两种政治模式,那么,不同形态也就对应着不同的责任政治形态。周代分封制下,“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决定了责任政治完全基于伦理;郡县制下,责任政治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纯粹伦理的特征。在中国传统社会责任政治运作存在两大困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以及“吏治”问题,这两大问题为研究当代官僚政治提供了良好的镜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并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的责任政治形态也演变出了新的形式,并且责任政治也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力。对比之下,西方责任政治形态立足于“社会契约”,而中国传统社会的责任政治形态基于“伦理契约”。最后,本研究借鉴了社会学的分析框架,分别从观念、结构、行动的视角探讨责任政治的建构路径。观念维度中,观念层面的负责是一种“心灵的习性”。观念构成了责任行动的原因,是规导责任行为的价值或者文化要素。在政治生活中,行政人员应该以行政伦理为责任观念;公民应该以公共精神为责任观念。人类社会中的“道德金规则”可以被视为一种理想的责任观念。责任政治的结构可以分为“定责”“履责”“究责”三个方面:所谓定责结构,就是厘清责任如何被赋予;履责结构主要关注责任主体如何履行责任、如何实现责任的问题;究责结构是从惩戒制度入手分析责任的保障机制。行动维度的分析从行动本身入手剖析责任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了责任的意义是由责任主体主动赋予的,责任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构成了社会世界中有意义的责任关系。与此同时,主体应将反思性监控整合其中,以控制责任过程中的非预期结果,使得责任更能够符合主体之预期。总之,责任政治不仅会随着时代与国家的发展展现出新的形式,责任政治理论也尚留有许多问题需要补充与阐释,作为一项抛砖引玉的研究,希望责任政治理论能够丰富政治学的理论森林。

董剡筠[9](2020)在《先秦法家义利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家学派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员,其思想中包含着哲学、法学、经济学、伦理学等众多内容,其中义利思想是法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义利之辨中,法家也彰显出了自己的特色。但在几千年来的观念中,法家因为重利的特点而备受争议,这是因为概括化的总结导致了对法家义利思想的片面认识。本文旨在从法家处于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中去进行法家义利思想的论证;从人性论、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角度去分析法家义利思想存在的理论依据;从义利关系、公私关系和法与义利关系的视角中去正确认识法家义利思想的框架和内容;从与先秦儒、墨、道三家义利思想的对比中进一步突显法家义利思想的特性和差异。以上均为法家义利思想在新时代语境中的转化提供充分的研究材料,为解决新时代下的义利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论文以义、利、法三者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从辩证关系的角度,研究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影响。要对法家义利思想进行的准确性的了解,首先就是需要研究义、利、法三者在法家文献中体现出的内涵。法家关于义、利、法的具体内涵并不完全相同于普遍意义上的解释,因此内涵的准确界定是研究法家义利思想的前提和基础。在义利思想的体系中,法家构建了以法为中心的义利框架;在思想内容中,法家不光有重利的内容,更有符合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在义利关系中,法家鼓励尊重人的本能性情,满足人的基本物欲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公私关系中,法家看到了国家利益和民众利益的辩证关系,二者互为前提;在法与义利关系中,法家看到了义和法有对立的一面,法是制约利的有力保障,着重强调法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要对法家义利思想的研究进行准确的评析,首先要建立在以哲学思辨为基础的研究上,进行多学科视角的审视。这种多重维度的解析和整体观、辩证观的分析方法也让本文研究更具创新性。在研究法家义利思想时,我们要考虑到法家所代表的阶级和最终希望实现的目标,法家义利思想本身就是为变革而做出的理论基础和变法依据。因此法家义利思想不光是哲理上的辨析,更是实践路径的探索。由此可见法家义利思想中的实践价值对于新时代义利问题的解决有深入的研究意义。在今天研究法家义利思想,不仅仅需要继承思想中的精华,更要为民族复兴而进行使命担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传统文化来弘扬民族精神,同时也需要展现圣贤思想的新时代内涵和价值。

李赛赛[10](2020)在《墨子教育思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改编,使教学内容丰富了很多,教材内含有大量的时政热点、生活实例、模范英雄故事等,教学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教学方法上也鼓励教师采用直观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些教学理念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得到了一定的落实,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未完全改变,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符合课程改革新理念的现象存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墨子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解决当今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处问题上具有启发意义。墨子教育思想中所包含的培育目标、教育内容、手段方法等学说,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具有借鉴价值,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立德树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保护生态文明发展、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理论相一致。本文共分为如下三大部分:导论部分主要包括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墨子教育思想相关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核心部分分为四章。第二章阐述了墨子的教育思想,“所染论”讲述了教育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兴天下之利”的兼士是培育目标,以“兼爱”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以及面向大众的教育方法。第三章论述了墨子教育思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用是可行的,包括墨子教育思想的重要价值,以及与课堂教学的契合点。第四章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总结出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原因。第五章主要是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把墨子教育思想的主张应用在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结语部分主要论述墨子教育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至今,需要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完善,促进人类社会更好发展。

二、墨子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墨子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先秦儒家动物观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因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辨析
        (一)动物
        (二)动物观
    四、研究综述
        (一)动物学史的研究
        (二)动物文化史的研究
        (三)动物伦理学的研究
        (四)总体评价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起源
    第一节 天地化育万物
    第二节 动物的生殖现象
    第三节 动物的化生现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生物特征
        一、“血气”的解说
        二、“血气之属”的生理特征
        三、“血气之属”的心理特征
    第二节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社会特征
        一、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类道德属性之别
        二、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类社会结构之别
        三、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类劳动能力之别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的生活联系
    第一节 先秦儒家对动物的利用
        一、先秦儒家利用动物的基本情况
        二、先秦儒家利用动物的基本理由
        三、先秦儒家利用动物的主要困境
    第二节 先秦儒家对动物的管理
        一、动物职官与儒家制度规范
        二、驯养动物与儒家统治艺术
        三、人兽冲突与儒家礼法之争
        四、动物管理与儒家政治理念
    第三节 先秦儒家对动物的保护
        一、儒家动物保护的主要措施
        二、动物保护与儒家社会蓝图
        三、儒家动物保护的生态意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的道德关系
    第一节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道德形象
        一、人类的禽兽化与禽兽的仁义形象
        二、仁禽义兽与凶禽猛兽
    第二节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道德地位
        一、动物道德地位的依据
        二、儒家动物伦理的发展历程
        三、仁民爱物的等差秩序
        四、仁民爱物的伦理困境
    第三节 先秦儒家论“德化动物”
        一、恩及禽兽与德化鸟兽
        二、百兽共舞与儒家乐教
        三、万舞翼翼与墨子“非乐”
        四、沉鱼落雁与道家天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的信仰联系
    第一节 动物神灵与儒家信仰体系的建构
        一、山川精怪
        二、灵禽瑞兽
        三、农业动物神
        四、人兽变形
    第二节 动物献祭与儒家祭祀礼仪的转向
        一、动物献祭的传统
        二、动物祭品的道德化
        三、动物献祭仪式的变革
    第三节 动物占卜与儒家天命观念的转型
        一、龟甲占卜
        二、动物与占梦术
        三、动物与占星术
    第四节 动物与神道设教
    本章小结
结论
    一、先秦儒家动物观的主要内容
    二、先秦儒家动物观的主要特征
    三、先秦儒家动物观的主要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墨子的教育本质观及其现代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1.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3.墨子教育本质观深度研究的缺位
    (二)研究意义
        1.有助于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2.有助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启示
        3.有助于丰富墨子教育本质观的内涵
    (三)研究综述
        1.教育社会功能角度的研究
        2.教育个体发展功能角度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墨子教育本质观的产生
    (一)墨子教育本质观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墨子个人的生活经历与学术背景
    (三)墨子教育本质观的形成与表现
二、墨子“节用观”的自然认识教育观
    (一)“节用观”产生的必然性
        1.节用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
        2.节用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根基
    (二)“节用观”的内涵
        1.“节用”的含义
        2.“节用”的标准
    (三)“节用观”的实行
        1.节身诲民是保证节用实行的基础
        2.扫除奢靡之风是保证节用实行的根本
        3.天鬼的节用之意是保证节用实行的核心
三、墨子“兼爱观”的社会认识教育观
    (一)“兼爱观”产生的必然性
        1.兼爱是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关键
        2.兼爱能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思想根基
    (二)“兼爱观”的内涵
        1.“兼爱”的含义
        2.“兼爱”的方法
    (三)“兼爱观”的实行
        1.上以为政是保证兼爱实行的基础
        2.巧辩兼爱是保证兼爱实行的根本
        3.天鬼的兼爱之意是保证兼爱实行的核心
四、墨子“修身观”的自身认识教育观
    (一)“修身观”产生的必然性
        1.修身是人与自身和谐相处的关键
        2.修身能实现人与自身和谐相处的思想根基
    (二)“修身观”的内涵
        1.“修身”的含义
        2.“修身”的方法
    (三)“修身观”的实行
        1.古圣先贤的指引是修身实行的基础
        2.利害相权是修身实行的根本
        3.天鬼的有道者教人之意是修身实行的核心
五、墨子教育本质观的现代启示
    (一)“自然认识教育观”的启示
        1.人类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2.人类要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建构合理的自我需要
        3.人类要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积极创新
    (二)“社会认识教育观”的启示
        1.人类要树立人与社会和睦互动的价值观
        2.人类要在人与社会关系中爱人若爱己
        3.人类要在人与社会关系中主动创新
    (三)“自身认识教育观”的启示
        1.人类要树立人与自身勇于实践的价值观
        2.人类要在人与自身关系中重视内在修养
        3.人类要在人与自身关系中重视外在修养
    (四)以教育本质为纽带的三维关联启示
        1.自然教育是社会教育与自身教育的基础
        2.社会教育是自然教育与自身教育的发展
        3.自身教育是实现自然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键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不足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论墨子的人生哲学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兼以易别”的人性论:墨子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世道人心紊乱的根源:知别而不知兼的弊端
        一、不同时期世道人心紊乱的表现
        二、如何由“知别”而到“知兼”
    第二节 兼相爱、交相利:兼爱的目标
        一、兼相爱的普遍价值
        二、交相利对古代及现代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 兼以易别:解决人生目标问题、社会问题的救世良方
        一、当下人心世风的现状
        二、兼以易别的经世致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节欲到节用的修养论:墨子人生哲学实践论
    第一节 节制欲望:人生修养的主观维度
        一、欲壑难填的危机意识
        二、节欲:提升自我修养的阶梯
    第二节 苦行与任侠:墨家人生修养的示范作用
        一、苦行:当代人所缺乏的实践追求
        二、人人自苦与舍身行道
        三、有财相分
        四、任侠:不敢为正义发声的呼唤
    第三节 节葬、节用:墨家人生修养的经济维度
        一、节葬:适合当下的生态智慧
        二、节用: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回归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摩顶放踵的人生境界:墨子人生哲学的理想追求
    第一节 大禹:墨家理想人格的原型
        一、墨家思想中的大禹定位
        二、大禹精神的当下意义
    第二节 巨子:墨家理想人格的现实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墨子人生哲学的影响和启示
    第一节 墨子人生哲学的的特色
        一、墨家人生哲学与其他各家思想之比较
        二、墨家人生哲学中教育智慧的现实应用
    第二节 墨子人生哲学的当代启示
        一、实用主义的现实意义
        二、墨子人生哲学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借鉴意义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墨子政治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研究创新点
二、墨子政治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环境
    (一)墨子所处社会地位决定其思想思考的角度
        1.墨子生平和主要社会经历
        2.墨子低下的社会地位决定其平民角度
    (二)文化领域的变革提供了墨子思想的理论支撑
        1.政治经济领域变革诱发了文化领域变革
        2.圣王和儒家思想促进了墨子思想的生成
    (三)生产力水平提高导致社会阶层构成改变
        1.生产力水平限制了墨子的认知
        2.生产力水平提高促使“士”阶层兴起
    (四)政治秩序遭到破坏导致社会动荡
        1.生产力水平变化促使社会秩序变革
        2.社会动荡局面成为墨子思想的土壤
三、墨子政治伦理的主要内容
    (一)尚贤是墨子政治伦理思想的根本
        1.亲士的思想观念是尚贤思想的前提
        2.尚贤思想的本质是为政治服务
    (二)尚同是墨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实践途径
        1.人各有义的思想分歧导致天下混乱
        2.尚同统一天下思想以平天下之乱
        3.尊天利民是尚同的最终伦理诉求
    (三)兼爱是墨子思想的伦理旨归
        1.以无私博爱的天为治理依据
        2.兼爱交利的伦理旨归
        3.非攻是兼爱的现实表现
四、墨子政治伦理思想评价
    (一)墨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合理性
        1.期望实现天下人的利益
        2.崇尚贤才理念可使人尽其才
        3.墨子政治伦理对政治领域产生积极规范作用
    (二)墨子政治伦理思想的不足
        1.以人格天为引领的理想主义色彩
        2.尚同思想带来了专制因素
五、墨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墨子政治伦理思想对经济建设的启示
        1.兼爱交利与一带一路倡议
        2.尚贤、重义与区域经济
    (二)尚贤对治理能力和社会风气的启示
        1.众贤与治理能力
        2.尚贤与社会风气
    (三)尚同对增强国家凝聚力的启示
    (四)对应对新冠疫情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5)墨子国家起源思想简论 ——以《尚同》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意义
        一、 选题来源
        二、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及思想变化
        二、 国(境)外研究现状及思想变化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家”的一般特征与《墨子》的“天下”概念
    第一节 “国家”的一般特征
        一、 “社会”的一般特征
        二、 “国家”的重要特征
        三、 不同时期的“国家”定义
    第二节 《墨子》中“天下”概念
第三章 墨子国家起源学说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墨子及其时代
        一、 墨子其人
        二、 墨子其时
    第二节 墨子与儒、道、法
        一、 墨子与儒家学派
        二、 墨子与道家学派
        三、 墨子与法家学派
第四章 《尚同》篇论国家起源
    第一节 “尚同”略释
    第二节 《尚同》诸篇中国家形成及其运作
        一、 国家(天下)形成的一般过程
        二、 天子与各级行政长官的产生
        三、 国家运作与社会管理
    第三节 “尚同”与权威主义
        一、 各界对“尚同”的评说
        二、 “尚贤”与“尚同”
第五章 墨子国家起源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 “天下”理念有助于国际关系和谐
    二、 “尚同”思想有助于依法治国的开展
    三、 “尚贤”思想有助于构建创新型国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论语》的情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先秦“情”论概述
    第一节 何谓“情”
        一、“志”为情
        二、“气”为情
    第二节 先秦诸子之情论思想概述
        一、儒家的“伦理化”情论
        二、道家的“自然化”情论
        三、墨家的“功利化”情论
        四、法家的“工具化”情论
第三章 《论语》“情”论之基本内涵
    第一节 自然情感
        一、喜怒、忧惧
        二、怨
        三、哀
    第二节 道德情感
        一、敬
        (一)敬天
        (二)敬人
        二、爱
        (一)爱亲
        (二)爱他人及自然万物
    第三节 乐:道德情感与自然情感的汇通
        一、个体自然之乐
        二、孔颜乐处
        三、人伦关系之乐
        四、与民同乐——乐治
    第四节 《论语》之“情”与礼、乐的关系
        一、情与礼
        二、情与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论语》情论的历史影响与现代价值
    第一节 《论语》情论的历史影响
        (一)古代影响
        (二)现当代影响
    第二节 《论语》情论的现代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先秦时期自我管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基本概念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范畴
        1.3.4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管理特质分析法
        1.4.3 系统分析法
2 文献综述
    2.1 先秦儒家自我管理研究
    2.2 先秦道家自我管理研究
    2.3 先秦墨家自我管理研究
    2.4 先秦其他学派自我管理研究
    2.5 文献述评
3 先秦时期自我管理的要素
    3.1 自我管理的主体
    3.2 自我管理的客体
        3.2.1 自我的内心
        3.2.2 自我的身体
        3.2.3 自我的生活
    3.3 自我管理的环境
        3.3.1 自我独处的环境
        3.3.2 待人接物的环境
4 先秦时期自我管理的目标
    4.1 儒家:追求理想人格
    4.2 道家:内在精神愉悦
    4.3 墨家:保持生命价值
    4.4 其他
5 先秦时期自我管理的方法
    5.1 儒家
        5.1.1 格物致知
        5.1.2 正心诚意
        5.1.3 身体力行
    5.2 道家
        5.2.1 无为而治
        5.2.2 尊道贵德
    5.3 墨家
        5.3.1 内省自强
        5.3.2 遵规守矩
        5.3.3 务实行道
    5.4 其他
6 先秦时期自我管理的特征
    6.1 追求理想境界
    6.2 注重人生修养
    6.3 辩证的人生观
7 先秦时期自我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7.1 管理者发挥榜样作用
    7.2 构建良性的企业文化
    7.3 推进心本管理的践行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论责任政治:政治生活的责任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二、责任政治的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内责任政治相关研究述评
        (二)国外责任政治相关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论证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论证思路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责任政治的内涵阐释
    一、责任的概念框架
        (一)责任的词源考释
        (二)责任研究的诸学科视角
        (三)责任的概念框架与基本关系
    二、责任政治的基本内涵
        (一)责任政治的构词法与基本界定
        (二)责任政治涵义的辨析
        (三)责任政治的逻辑基础
第二章 责任政治的思想脉络
    一、西方责任政治观念的演进
        (一)伦理政治观中的责任政治观念
        (二)伦理政治观的解体与社会契约论的诞生
        (三)走向现代社会的责任政治观念
    二、中国责任政治观念的源流
        (一)儒家思想中的责任政治观念
        (二)其他思想流派中的责任政治观念
        (三)近现代责任政治观念的嬗变与分流
    三、中西责任政治观念的比较
        (一)中西思想传统与政治认知模式
        (二)“权利优先”抑或“责任优先”
第三章 责任政治的历史演变
    一、西方国家建构中责任政治形态的变迁
        (一)城邦与共和时代的责任政治形态
        (二)“前现代国家”中责任政治的逻辑
        (三)早期现代国家进程中责任政治形态的发展
        (四)成熟现代国家中责任政治的塑造
    二、中国政治发展中责任政治形态的发展与嬗变
        (一)中国古代分封制的责任政治形态
        (二)“大一统”社会中的责任政治形态
        (三)中国古代责任政治运作之困局
        (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责任政治形态
    三、责任政治形态的中西比较
        (一)西方“社会契约”下的责任政治形态
        (二)中国“伦理契约”下的责任政治形态
第四章 责任政治的建构路径
    一、观念维度下责任政治的建构
        (一)观念的解释力
        (二)作为行动原因的观念
        (三)道德金规则:一种理想的责任观念辨析
    二、结构维度下责任政治的建构
        (一)责任政治中的定责结构
        (二)责任政治中的履责结构
        (三)责任政治中的究责机制
    三、行动维度下责任政治的建构
        (一)建构社会世界意义的责任行动
        (二)反思性监控对责任行动的修正
        (三)行动理论重思与责任行动的核心
结语:责任政治的未来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9)先秦法家义利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之处
2.法家义利思想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基础
    2.1 时代背景
        2.1.1 先秦时期政治背景
        2.1.2 先秦时期经济背景
        2.1.3 先秦时期文化背景
    2.2 思想基础
        2.2.1 人性论
        2.2.2 历史观
        2.2.3 价值观
    2.3 义利考辨
        2.3.1 义利起源
        2.3.2 义利之间
        2.3.3 义利之辨
3.法家义利思想的内容
    3.1 义与利的关系
        3.1.1 好利恶害
        3.1.2 重利轻义
    3.2 公与私的关系
        3.2.1 公利为先
        3.2.2 民利为基
    3.3 法与义利的关系
        3.3.1 以法为纲
        3.3.2 奉公废私
4.法家义利思想与先秦儒家、道家、墨家相比较
    4.1 先秦儒家义利思想与法家对比
        4.1.1 见利思义
        4.1.2 何必曰利
        4.1.3 儒家义利与法家对比
    4.2 先秦道家义利思想与法家对比
        4.2.1 义利双弃
        4.2.2 无欲无义
        4.2.3 道家义利与法家对比
    4.3 先秦墨家义利思想与法家对比
        4.3.1 兼爱交利
        4.3.2 贵义尚利
        4.3.3 墨家义利与法家对比
5.法家义利思想评析及当代启示
    5.1 法家义利思想评析
        5.1.1 历史影响
        5.1.2 思想局限
    5.2 法家义利思想对当代启示
        5.2.1 古代义利思想的扬弃
        5.2.2 现代义利思想的探索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10)墨子教育思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
        (一)论文的研究思路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
        (三)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墨子教育思想概述
    一、“所染”论与教育环境
    二、培养“兴天下之利”的兼士
    三、以“兼爱”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一)“兼爱”的道德理念
        (二)“节用”的勤俭作风
        (三)“言必信”的高尚情操
        (四)“顺天应人”的生态意识
        (五)“尚贤”的人才观念
    四、以大众为对象的教育方法
        (一)不扣必鸣
        (二)言传身教
        (三)择物而从事
        (四)“名知”“取知”相结合
第三章 墨子教育思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及可行性
    一、墨子教育思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用的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有利于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
    二、墨子教育思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教育目标的相似
        (二)教育内容的交叉
        (三)教育方法的互鉴
第四章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容以理论灌输为主,实践创新不足
        (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三)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分数,忽视德育
        (四)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感淡薄,理想信念不坚定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
        (二)学校教育因素
        (三)家庭教育因素
        (四)学生个人因素
第五章 墨子教育思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一、丰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
        (一)“兼爱天下”:培养博爱胸襟
        (二)“节用非命”:增强节俭意识
        (三)“唯才尚贤”:督促发奋图强
        (四)“顺天应人”:引导保护生态
    二、完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一)主动施教,不扣必鸣
        (二)言传身教,榜样示范
        (三)因材施教,量力而行
        (四)注重实践,述作结合
    三、提升初中生综合素质
        (一)“厚乎德行”:引导学生锤炼高尚品格
        (二)“辩乎言谈”:引导学生形成敏捷思维
        (三)“博乎道术”:引导学生练就过硬本领
    四、优化教学环境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墨子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先秦儒家动物观探究[D]. 刘怡. 西北大学, 2021(12)
  • [2]墨子的教育本质观及其现代启示研究[D]. 刘蓉.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3]论墨子的人生哲学思想[D]. 王显丰.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墨子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 张冬冬.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2)
  • [5]墨子国家起源思想简论 ——以《尚同》为中心[D]. 于梦月. 华侨大学, 2020(02)
  • [6]《论语》的情论研究[D]. 林余恩. 华侨大学, 2020(01)
  • [7]先秦时期自我管理思想研究[D]. 刘可.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8]论责任政治:政治生活的责任逻辑[D]. 张力伟. 吉林大学, 2020(08)
  • [9]先秦法家义利思想研究[D]. 董剡筠.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10]墨子教育思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赛赛.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标签:;  ;  ;  ;  ;  

墨子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