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计划与档案汇编

清史计划与档案汇编

一、纂修清史工程与档案(论文文献综述)

马大正[1](2021)在《戴逸与清史纂修》文中研究指明戴逸,1926年9月出生,江苏常熟人。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中国史学会会长。1944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铁路管理系,1946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48年进入华北大学学习,后留校任教。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后,一直在该校执教。曾任中国史学会会长。着有《中国近代史稿(第一卷)》《乾隆帝及其时代》《履霜集》《繁露集》《语冰集》《涓水集》等,

李嘉麟[2](2020)在《清代宁夏理事司员职司研究 ——以乾隆朝为中心》文中认为康熙三十六年(1697)十月,清政府在贺兰山以西地区设立阿拉善和硕特额鲁特旗(Ala?a-yin qo?od?geled qo?iru),该旗是直属于理藩院的特别旗,简称阿拉善和硕特旗。此后,渐有周边民人流入该旗,引发了大量蒙汉交涉事务。康熙四十七年(1708)鄂尔多斯郡王松阿喇布奏请于察罕拖灰地方暂行游牧,清政府同意了松阿喇布所请,并派遣理藩院司员进驻宁夏府,管理阿拉善和硕特旗、鄂尔多斯右翼中旗与附近地区蒙古民人交涉事件,这是理藩院派驻官员办理蒙古民人事务的开端。此后,又陆续设立了神木理事司员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乌兰哈达、三座塔、八沟、塔子沟等理事司员,从而在蒙古地区形成六大理事司员共存的格局,其中,东部四个,西部两个。其中,宁夏理事司员最初是清政府任命的专门处理阿拉善和硕特旗及鄂尔多斯右翼中旗蒙古民人交涉事务的官员,随着蒙汉交涉日益频繁,宁夏理事司员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最后发展到了事无大小巨细,宁夏理事司员均有权监管的地步。宁夏理事司员行使职能的方式一般为间接参与,即依靠转行各方公文,监察各方否按照公文行事。宁夏理事司员对于稳定清帝国西北边疆的局势、团结各部蒙古势力、调解蒙古民人交涉矛盾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宁夏理事司员的设立是清政府处理蒙古地区事务的一次重要尝试,为其他理事司员的设立提供了蓝本,其他理事司员的职能基本是按宁夏理事司员职能设立。横贯蒙古地区全境的六个理事司员打破了清政府管理漠南蒙古地区的二元体制,为后世蒙古地区设立府厅州县制打下一定的制度基础。此外,对于今日边疆地区的治理以及民族融合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宁夏理事司员自康熙四十七年(1708)设立,止于民国年间,历经二百年有余。阿拉善左旗蒙、汉、满文档案及邻旗档案中均留下大量相关史料,因乾隆时期各项政治制度变化较大,同时也是宁夏理事司员职司完善并影响较大的一个时期,可以管窥蠡测清代宁夏理事司员的职责等事宜,因此本文试图以乾隆朝为中心来探讨宁夏理事司员的职司。

姜珊[3](2020)在《《黑图档·嘉庆朝》所见盛京文书档案工作》文中认为地方文书档案工作的研究本不多见,且专门研究盛京文书档案工作的研究更多稀有。为了还原盛京文书档案的工作情况,本文选取《黑图档·嘉庆朝》作为研究的史料依据,分析嘉庆年间,盛京地区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情况。《黑图档》保存于辽宁省档案馆,是清代盛京总管内务府衙门形成的公文抄存档案。其中《黑图档·嘉庆朝》共58册,收录了21004件档案,由辽宁省档案馆于2016年在线装书局整理出版。《黑图档·嘉庆朝》内的档案记录了盛京地区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相关的档案大量出现。是研究盛京文书档案工作的重要材料。文内将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区分开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进行分析。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对盛京地区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分析与评价: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是《黑图档·嘉庆朝》所见盛京地区的文书工作,从规范公文的撰制、完善印信管理、严谨公文的传递、加强公文的监察这四个方面分析嘉庆年间,盛京地区是如何进一步加强文书工作的。第三部分是《黑图档·嘉庆朝》所见盛京地区的档案工作,从档案工作的三个基本环节:移交、保管、利用等方面进一步梳理盛京的档案工作。第四部分是对盛京地区的档案管理机构及其所藏档案情况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盛京地区在多方面保证了文书档案工作的正常运行,确保了所保存档案的安全和多方面的利用。

王铁男[4](2020)在《清代产业技术标准化研究 ——以砖木作匠作则例为中心》文中指出清代各类《匠作则例》,记载的是手工业各行业用工、用料、用银及样式、做法的规范和标准。本文以清代系列《匠作则例》为基础史料,并结合相关档案资料,选取匠作则例内“木作”与“瓦作”(含砖作)两个典型技术门类,对清代手工业技术标准化的表现形式、程度与水平、管理方式、技术标准实施,以及缺陷不足等问题,进行专题的深入考察。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产业技术的大总结时期,技术标准化问题也有了全面总结,具体表现便是大量匠作则例文本的出现与流布,使产业技术标准化呈现出“则例化”(标准化)特征。根据清代各种匠作则例所记载的内容,“则例化”在清代手工业中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产品的“形制化”、原材料的“规格化”与施工中工时物料的“定额化”。中国历代技术典籍所记载的内容基本遵循《考工记》中所建立的“材——工”质量标准体系,直至清代各类匠作则例的完善,技术标准化中“形制化”、“规格化”、“定额化”,依然建立在计算工时料限的技术标准体系之上。因此,清代的产业技术标准化在执行过程中,明显分为“物料管理标准”与“施工技术标准”两大部分,体现在匠作则例文本上,便是以《工部则例》等为代表的“管理型则例”,和以《工程做法》、《圆明园内工则例》等为代表的“施工型则例”。清代历朝《工部则例》所记载的对物料管理规定中,砖瓦、木材是重点内容。砖瓦类中,国家各项工程常用的临清砖、御窑金砖、琉璃瓦等项物料,从烧造流程、尺寸规格、质量检测、包装运输、收储领用等各环节均有严格管理标准。官用木材,派员采伐木料时,采前勘测、采伐数量、木料加工规格、运输方式路线、入库领用等项,一律遵照则例管理标准执行。至于历年例行采买木料,以其材质、长度、周长等为标准,形成不同等级,运输、领取、使用等各个环节,也要遵照则例执行。施工型则例将手工产业分为若干“匠作”,每“作”下分为系列技术门类的若干工种,各工种协同完成生产链。木作和砖瓦作生产被解构为各个部件和不同工序,如梁、柱、枋、檩、斗拱、墙体、地面等,每制造每一部件或完成一道工序,其工料定额标准都详细记录在案,通过这些标准数据来指导新的施工程序,进而有了财政预算和决算的依据,最终实现控制生产成本和保证产品质量。通过清代各种匠作则例中技术标准的文本解读,可以发现清代的产业技术标准化,已经具备了诸如标准化文件制定与实施、标准件的应用、标准化生产方式的采用等近代技术标准化特征,但在引入机器化生产之前,清代产业技术标准化转型尚未突破传统计工、计料为中心的质量标准体系。对比这一时期中、西产业技术标准化进程,可见清代产业技术标准化,已经出现近代转型趋势,但在管理体制、标准制定与推动等方面,还与西方存在较大差距。

聂选华[5](2019)在《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文中指出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在不同时空范围内呈现出普遍性、连续性、积累性和重叠交错的分布特征,灾害的持续性和衍生性造成饥荒蔓延。面对严重的灾荒,清朝政府和云贵地方当局以国家完备的荒政制度为蓝本,积极开展灾荒赈济工作。荒政作为清代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国家府库银钱和粮食等救灾物资的调拨,灾荒赈济举措的协调推行,以及云贵地区毗邻省区之间赈灾物资的应急补给,较大程度上拓展了云贵地区被灾民众的生存空间。清代国家荒政的制度化和灾荒赈济实践路径的系统化,为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和灾后重建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朝统治者高度重视对云贵地区灾荒期间的社会治理和经营,清朝中央政权在云贵地区的设治经营及自上而下的“国家化”进程,为云贵地方的灾荒治理提供了制度支撑。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不同程度地加剧了云贵两省自然灾害暴发的频次,并对清政府加强西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进程造成影响。荒政制度作为清代国家治理西南边疆的重要路径,为清朝中央政权巩固和经营西南边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代云贵地区与周边乃至中原地区的灾赈资源整合与融通,加强了清政府在西南边疆灾荒治理期间的协调联动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并从根本上加快了清代国家“一体多元”的发展进程。边疆治理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理论与现实热点议题之一。本文以清代云贵地区作为研究的特定时段和区域,以清代国家灾荒赈济的社会治理及其效应为研究对象,对西南边疆地区灾荒期间社会治理的国家应急响应能力进行分析,以多角度地认识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各个面向。同时,基于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深入分析清代国家的西南边疆治理能力和基本谱系,对清代国家的西南边疆治理体系以及云贵地区的底层认同和国家认同进行探讨,藉此系统阐释清代灾荒赈济在西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过程中得到深入施行的深层机理和积极效应。

陈辰立[6](2019)在《明清大东海渔业社会与海洋权力的博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清以来东南疆域,特别是福建地区,激化的人地矛盾导致了沿海居民不得不去海上谋求生计。在这其中,出洋采捕和海外贸易是为两条主要的途径。而就从事海洋渔业生产的人群来看,他们所追逐的目标不外乎数量庞大且颇具市场的带鱼、石首类鱼以及墨鱼等经济鱼类。由于远洋作业需要根据所谓“渔汛”开展活动,而“渔汛”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寒流、风信等因素的影响。故而他们在积累了大量海上作业经验之后,逐渐掌握了自然的规律,形成了季节性的流动采捕习惯。同时,为了能够与不同海域的渔民群体竞争,福建籍渔民发明并掌握了独特的航行、捕捞技艺,曾一度垄断了某些鱼获的专属捕捞能力,在大东海渔区的各主要渔场都占有一席之地。此外,笔者着重考察了分布在海上的岛屿对于渔业活动的重要影响及意义,发现其除了能够提供合适的避风场所之外,亦是海上作业者们身体和心灵补给的关键所在。再者,一些渔民还能够利用海岛的独特构造开展生产活动,令这些“海中陆地”发挥出别样的经济价值。明初虽然厉行海禁,然而对于近海的渔业却相对宽容,这在官方文本和私人着述中都有所体现,同时由于当时“河泊所”制度的存在,使得渔业贡赋成为沿海基层重要的财政来源,也激发了明朝海洋渔业经济的发展。随着明中叶以来海上禁令的逐步放开,以及海防体系的衰败,沿海渔民的海上生产活动更为频繁,采捕范围也由近海走向远洋。彼时全球正进入大航海时代,活跃于东亚海域的外来西人(包括葡萄牙、荷兰等)逐渐增多,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诉求,渴望与东方国家开展长期贸易,另一方面也着力开发并占领海洋亚洲的大中型海岛作为其殖民地,从而吸引了大批中国沿海渔民进入澎湖、北港等海域进行采捕。到了晚明时期,大东海渔区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此外,我们不可以忽视的还有倭寇和海盗问题,自明王朝鼎立以来,它便一直困扰着帝国的统治者们。随着海洋渔业的发展,自由渔民数量激增,让他们成为海寇的攻击目标以及海上潜在的不安定因子,故一些基层官员和地方士人便提出武装渔民,以进行海疆卫戍的想法,并且一度收到奇效。明清鼎革,大东海渔业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到掣肘期,由于清王朝延续了在后金时代就开展的的迁海政策,令当时东南地区的海洋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大东海渔业生产的发展也由明代中后期以来的兴盛转向衰败。展界之后,清廷一度解除了对于东南沿海的禁令,在这过程中虽然有所反复,但无论是其破坏力还是延续时间,都远不及“迁界”时期。数年之后,大东海渔区便迅速恢复了晚明时期的生产规模。随着海洋渔业经济的勃兴,清廷曾试图对大东海渔区的核心渔场进行类似“巡洋会哨”式的管理政策,继而推行“督护(巡)渔汛”制度。通过对有清以来宫廷奏疏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实施长达百余年“督护(巡)渔汛”制度的上奏内容竟然大同小异,可见面对蓬勃发展的渔业社会,封疆大吏们似乎只是在虚应故事。而清代最高的统治者们也察觉到了这个问题,但苦于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只能勉强维持现状。与此同时,就基层的维度来看,各地方官员为了适应大东海渔区生产的发展,根据彼时的实际问题,持续出台各种省级“条例”,以作规制。自雍乾时代以来,东南沿海形成了官民海洋社会权力博弈的格局,随着两者争夺的日益激烈,在历史文本记述的背后,又是另外一番海上图景。

朱浒[7](2017)在《新修《清史》、清史工程与清史研究所》文中研究说明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初出现新修《清史》的动议,到清史工程的启动,其间历经了约半个世纪的曲折。在此期间,虽然这种动议一再受挫,但以戴逸教授为代表的清史学者始终不忘初心,一面努力开展清史研究、建设清史所等专门性研究机构,一面多方呼吁、倡议启动新修清史工作。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经济条件的改善,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政策的出台,以及清史学科的深厚学术积累,清史工程终于得以启动,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项文化工程。

郭超[8](2015)在《跨越百年的清史对话——读刘海峰《百年清史纂修史》》文中研究说明《百年清史纂修史》首次全面叙述了百年《清史》的纂修经过,对百年《清史》着述进行了全面、综合、客观的评价,使世人对百年《清史》纂修历史有一整体性的了解。尤其是对国家《清史》的纂修经过、体裁体例及其创新之处进行了全面介绍,不失为当今难得一见的史学史专着。但该书仍存在对国家《清史》评价过高、整体框架不合理、部分结论不严谨等学术问题,确有修改完善之必要。

蔡文庆[9](2015)在《看清代档案在清史纂修中的意义》文中提出将档案作为修史的史料资源,是中国历来已久贯彻的方针。内容庞大的二十四史在纂修时,基本上都是将各朝的档案作为史料文献进行的。而今,要想将一部高质量的大型清史纂修出来,就更需对现存的清代档案加以充分利用。

李杨[10](2011)在《清史:迟到百年的二十五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向有易代修史的传统,每当一个朝代消亡,后继朝代都把修纂前朝历史作为大事。然而,清朝消亡百年,至今没有一部可与二十四史相衔接的清史。戴逸及其率领的一千八百多名历史工作者,正努力弥补这一缺环。

二、纂修清史工程与档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纂修清史工程与档案(论文提纲范文)

(1)戴逸与清史纂修(论文提纲范文)

倾力推动清史纂修
精心谋划纂修布局
学问人生魅力人格

(2)清代宁夏理事司员职司研究 ——以乾隆朝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先行研究概述
    (三)史料运用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五)论文结构
一、宁夏理事司员的设立
    (一)宁夏理事司员设立背景
    (二)宁夏理事司员的设立过程
    (三)宁夏理事司员的基本情况
    (四)宁夏理事司员职权的规定
二、宁夏理事司员处理蒙古民人交涉事件
    (一)管理民人挖金及伐木事
    (二)管理蒙古民人贸易
    (三)管理贩盐事务
    (四)划定蒙汉边界及管理蒙古民人越界事
    (五)追捕、组织会审与惩审命案犯人
三、宁夏理事司员处理蒙古事务
    (一)宁夏理事司员查旗
    (二)处理安置逃难蒙古人
    (三)审理盗贼及追捕逃犯事
    (四)通报公文
    (五)调解蒙古争地事
四、宁夏理事司员处理其他事务
    (一)军事职能
    (二)兼理阿拉善和硕特旗事务
    (三)志书编纂及管理档册
    (四)宗教事务
    (五)处理公文
结语
参考资料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项目

(3)《黑图档·嘉庆朝》所见盛京文书档案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相关概念与范畴
        0.1.1 《黑图档》
        0.1.2 《黑图档·嘉庆朝》
        0.1.3 盛京文书档案工作
    0.2 选题研究现状
    0.3 研究意义
        0.3.1 理论意义
        0.3.2 现实意义
    0.4 创新与不足
        0.4.1 创新之处
        0.4.2 不足之处
1 《黑图档·嘉庆朝》所见盛京文书处理工作
    1.1 规范公文的撰制
        1.1.1 统一公文书写用字
        1.1.2 确保公文内容保密
        1.1.3 书写字迹要求清晰
        1.1.4 准确把握公文文种
        1.1.5 严禁公文内容繁复
        1.1.6 不得任意省略内容
        1.1.7 严惩公文缮写错误
        1.1.8 凸显文书抬头制度
        1.1.9 遵照文书避讳制度
    1.2 完善印信管理
        1.2.1 公文印信开封
        1.2.2 重铸印信制度
        1.2.3 严惩印信造假
        1.2.4 印迹加盖清晰
    1.3 严抓公文的传递
        1.3.1 加固公文封发
        1.3.2 统一进本时间
        1.3.3 确保驿递安全
        1.3.4 提高传递效率
    1.4 加强公文的监察
        1.4.1 强化稽查制度
        1.4.2 应用随本揭帖
2 《黑图档·嘉庆朝》所见盛京档案管理工作
    2.1 档案的移交
        2.1.1 定期分类移交以备查考的档案
        2.1.2 因损毁原因而移交的补充档案
    2.2 档案的保管
        2.2.1 定期查检档案
        2.2.2 对档案的保护
        2.2.3 对档案的销毁
    2.3 档案的利用
        2.3.1 利用盛京内务府档案资政参考
        2.3.2 利用盛京内务府档案编纂史书
        2.3.3 利用盛京内务府档案编修志书
        2.3.4 利用盛京内务府档案编纂政书
        2.3.5 利用盛京内务府档案查考环境变迁
3 《黑图档·嘉庆朝》所见盛京档案管理机构
    3.1 盛京内务府下属档案管理机构
        3.1.1 皇家档案馆(库)
        3.1.2 档案房
    3.2 盛京其他衙署的档案管理机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清代产业技术标准化研究 ——以砖木作匠作则例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相关文献资料与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清代匠作则例的文本化
    第一节 “匠作则例”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清代“匠作则例”性能辨析
        一、“则例”的内容特点
        二、“匠作则例”的内容特点
        三、“则例”与“匠作则例”性质异同
        四、匠作则例法典化与技术标准化立法
    第三节 “内工则例”与“外工则例”比较
        一、内、外工匠作则例编纂比较
        二、内、外工匠作则例差异分析
第二章 清代产业技术“则例化”及近代转型
    第一节 手工业“则例化”及其表现形式
        一、产品设计“形制化”
        二、生产物料“规格化”
        三、生产工料“定额化”
    第二节 清代技术标准的近代转型
        一、匠作则例的细则化
        二、中国与西方近代标准化进程的差异
第三章 物料采办、加工与管理标准化
    第一节 砖瓦烧造与管理标准化
        一、临清砖烧造与管理标准化
        二、金砖烧造与管理标准化
        三、琉璃瓦烧造与管理标准化
    第二节 木料采购与管理标准化
        一、年例额解木料采买标准化
        二、楠杉木料采办标准化
        三、围场松木采伐标准化
第四章 旧料回收与利用标准化
    第一节 木材回收利用
        一、旧木料回收标准
        二、旧木料使用标准
    第二节 砖瓦回收利用
        一、旧砖瓦回收标准
        二、旧砖瓦使用标准
第五章 施工技术标准化
    第一节 大木作施工技术标准化
        一、大木作选材标准化
        二、柱类构件制作标准化
        三、梁类构件制作标准化
        四、枋类构件制作标准化
        五、桁(檩)类构件制作标准化
        六、板类构件制作标准化
        七、椽、望、连檐构件制作标准化
        八、斗拱制作安装技术标准化
    第二节 瓦作施工技术标准化
        一、砖料加工标准化
        二、金砖铺墁技术标准化
        三、墙体砌筑技术标准化
        四、苫背、瓦瓦技术标准化
    第三节 内、外工工料标准之差异
        一、大木作工料比较
        二、瓦作工料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清代匠作则例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后记(致谢)

(5)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灾荒史研究的问题导向及既有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五、创新与写作基本思路
第一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自然因素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二、气候变迁的驱动
        三、生态环境变迁的负面效应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社会因素
        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化
        二、云贵地区民族起义的扰动
        三、西方近代化势力的入侵
第二章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差异
        一、气象灾害
        二、地震灾害
        三、地质灾害
        四、疫疾灾害
        五、农作物病虫害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产生的后果及影响
        一、灾害对云贵地区农业生产的冲击
        二、灾害对云贵地区财政经济的损耗
        三、灾害对云贵地区民众生活的扰动
        四、灾荒对云贵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 清代云贵地区荒政制度的施行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荒政的基本程序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报灾
        二、清代云贵地区的勘灾
        三、清代云贵地区的审户
        四、清代云贵地区的发赈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救灾的基本措施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蠲免
        二、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
        三、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借贷
        四、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抚恤
第四章 清代云贵地区的备荒仓储制度建设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常平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常平仓设置
        二、云贵地区常平仓的功能
        三、云贵地区常平仓的管理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社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社仓设置
        二、清代云贵地区社仓的功能
        三、云贵地区社仓的管理
    第三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
        二、清代云贵地区义仓的功能
        三、清代云贵地区义仓的管理
    第四节 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建设
        一、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推行的原因
        二、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的建设
        三、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的实践成效
第五章 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赈实践路径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官方救灾实践路径
        一、减免额赋以纾民困
        二、平粜米谷以平市价
        三、赈给银米以裕口食
        四、鼓励垦殖以补种杂粮
        五、捐给养廉银两以资赈济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民间救灾实践路径
        一、地方官宦倾力捐输
        二、民间绅商慷慨捐赀助赈
        三、民众祭拜神灵以禳弥消灾
    第三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实践
        一、修缮城墙以资扞卫
        二、疏挖河道以广“东作”
        三、修复桥梁设施以利行旅
        四、修复盐井以利税课征收
第六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案例探讨
    第一节 危机与应对: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害救济
        一、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情
        二、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害赈济
        三、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后重建
    第二节 清光绪朝云南昭通以工代赈的实践路径及成效研究
        一、清朝“以工代赈”在西南边疆实施的原因
        二、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主导措施
        三、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辅助举措
        四、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社会成效
    第三节 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一、清代贵州“新疆”的开辟
        二、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背景
        三、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四、清代贵州“新疆”地区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第七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赈实践的区域联动效应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赈实践的区域协调联动
        一、云贵地区灾赈物资的应急调运和供给
        二、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国家干预”
        三、云贵地区灾赈期间的乡村秩序维系
    第二节 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联动效应
        一、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困境
        二、清光宣时期云南的灾赈近代化转型路径
        三、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社会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及荣获奖励情况
致谢

(6)明清大东海渔业社会与海洋权力的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历时及空域
    第三节 研究成果回溯
    第四节 资料与框架
第二章 大东海渔区开发的内在需求与外部条件
    第一节 明清以降的粮食危机与捕捞种类选择
    第二节 寒流、汛季推动下的大东海渔区与渔民
    第三节 从器具到技艺——渔业活动的生计所系
    第四节 大东海渔业活动对岛屿的利用
第三章 大东海渔区逐步形成下的明朝与海洋
    第一节 明初“不彻底”的海禁政策
    第二节 海防体系的衰败与渔业活动的频繁
    第三节 闽籍渔民的海上驿站——澎湖与北港
    第四节 东南海疆卫戍中的渔民武装尝试
第四章 清初渔业社区发展的阻碍与限制
    第一节 “迁海”政令对海洋空间的挤压
    第二节 大东海渔区社会经济的受挫和断续
第五章 大东海渔区视域下清朝官民海洋权力的博弈
    第一节 大东海渔业的再度勃兴与王朝渔政
    第二节 清代大东海渔区之督护(巡)渔汛制度
    第三节 闽浙跨界采捕与海洋权力僭越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生态环境史视角下的海洋移民活动
    第二节 从“海域”到“渔区”的社会经济共同体
    第三节 王朝掌控下海洋社会权力的斗争和妥协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新修《清史》、清史工程与清史研究所(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纂修动议
二、改革开放后的纂修动议
三、新时期纂修条件的成熟
四、清史纂修工程的启动

(8)跨越百年的清史对话——读刘海峰《百年清史纂修史》(论文提纲范文)

一百年《清史》的宏观考察
二对国家《清史》纂修过程的全面介绍
三国家《清史》与“二十四史”、《清史稿》之比较
四该着的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9)看清代档案在清史纂修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清代档案
二、清代档案在清史纂修中起着提供史料基础的作用

四、纂修清史工程与档案(论文参考文献)

  • [1]戴逸与清史纂修[J]. 马大正. 中国民族博览, 2021(22)
  • [2]清代宁夏理事司员职司研究 ——以乾隆朝为中心[D]. 李嘉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黑图档·嘉庆朝》所见盛京文书档案工作[D]. 姜珊. 辽宁大学, 2020(01)
  • [4]清代产业技术标准化研究 ——以砖木作匠作则例为中心[D]. 王铁男. 苏州大学, 2020(06)
  • [5]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D]. 聂选华. 云南大学, 2019(09)
  • [6]明清大东海渔业社会与海洋权力的博弈[D]. 陈辰立. 厦门大学, 2019(08)
  • [7]新修《清史》、清史工程与清史研究所[J]. 朱浒.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7(06)
  • [8]跨越百年的清史对话——读刘海峰《百年清史纂修史》[J]. 郭超. 史学月刊, 2015(09)
  • [9]看清代档案在清史纂修中的意义[J]. 蔡文庆. 兰台世界, 2015(20)
  • [10]清史:迟到百年的二十五史[J]. 李杨. 看历史, 2011(12)

标签:;  ;  ;  ;  ;  

清史计划与档案汇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