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业现状

中国传媒业现状

一、中国传媒业的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管雅月[1](2020)在《中国财经媒体市场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伊始,中国财经媒体的发展便如火如荼,在传统媒体时代就已形成庞大市场规模。至新兴媒体时代,以内容见长的传统财经媒体仍能逆势安守一隅,同时新兴的财经媒体平台异军突起。财经媒体是传媒产业举足轻重的样本,研究财经媒体市场结构演进,对探讨传媒产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媒体时代,中国财经媒体形成了三个维度的市场格局:在同一媒介之内,财经媒体市场呈现为寡头垄断格局;于不同媒介之间,财经媒体市场产生了不完全替代竞争;处不同地域层级,财经媒体则形成了伞形竞争格局。新兴媒体时代的到来,彻底颠覆并全面重构了中国财经媒体市场结构。一方面,财经媒体市场在内容和平台两个环节均形成了明显的“赢家通吃”趋势;另一方面,财经媒体市场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多方覆盖竞争,财经新兴媒体不仅面临其他新兴媒体平台的覆盖竞争,同时也对传统财经媒体及相关新兴媒体平台施加了覆盖竞争。管控制度、媒介技术与商业模式主导着中国财经媒体市场结构的演进。在传统媒体时代,管控制度奠定了基本竞争格局,商业模式对市场竞争有一定抑制,技术约束对市场竞争则存天然弱化。在新兴媒体时代,网络经济效应致使财经市场出现“赢家通吃”平台,市场扩容和技术革命激化了平台竞争,且管控制度对市场结构的影响被逐步消解。而覆盖竞争格局的形成逻辑,则是在于争夺共同利润和交叉补贴策略的主导。媒体市场结构的影响不单在于经济意义层面,更是在于社会意义层面。新兴媒体时代,中国财经媒体市场结构的优化主要有两点:一是促进内容环节竞争保障内容生产多样性;二是适用“技术中立”保障内容呈现均等性。

李瑢瑢[2](2017)在《宏观产业结构对中国传媒业发展影响实证研究》文中认为目前中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传媒业也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从两者关系而言,传媒业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走向技术化、服务化,而产业结构变化也影响着传媒业发展的质量与方向。宏观产业结构对传媒业发展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探究中国宏观产业结构合理度、高效度、高级度、可持续度、开放度对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影响,并构建宏观产业结构变化对传媒业发展规模、经济效益、受众消费能力、广告开发度影响的理论框架,同时,根据2006-2015年中国产业结构和传媒业发展指标数据,对两者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产业结构变化的五个维度对不同形态的传媒业发展存在差异化影响。整体而言,产业结构对报刊业、广播电视业与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具有显着的止向作用。但具体来说,产业结构合理度对媒介受众消费能力不存在影响,产业结构高效度也与媒介广告开发度无关;除此之外,产业结构高级度对报刊业经济效益、受众消费能力和广告开发度存在负作用,产业结构开放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报刊业受众消费能力及广告开发度的增长。在宏观产业结构变化影响下,中国传媒业呈现出传媒产业协作化、传媒盈利互动化、市场结构动态化的发展趋势。为此,不同传媒业态应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即报刊业依托技术力量走数字化生产道路,广播电视业发挥优势释放产业活力,而互联网新媒体业协同相关产业横纵向拓宽产业价值链。

刘超,陈国昌,邹永如,招靖怡[3](2016)在《国家形象对中国传媒业形象感知的影响——基于在粤外籍居民评价视角》文中指出随着珠三角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在粤外籍居民的规模持续扩大,对于广东经济、社会和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基于原产地效应的理论视角实证研究在粤外籍居民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感知及对其传媒业形象感知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粤外籍居民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与传媒业形象感知整体上是比较正面和积极的。在粤外籍居民的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商品和国民形象感知均对其传媒业行业实力形象感知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在粤外籍居民的中国文化、国民形象感知对其传媒业内容产品形象感知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在粤外籍居民的中国国家形象及传媒业形象感知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母语、宗教信仰上存在显着差异。

刘超[4](2014)在《在华外籍居民眼中的中国传媒业形象:基于人格特质论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社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在华外籍居民的规模持续扩大,对中国经济、社会和外交等各方面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以在华外籍居民为样本,基于人格特质论与词汇法构建传媒业个性形象测量模型。结果发现,在华外籍居民眼中的中国传媒业形象在人格上被定位为政府喉舌,在内涵修养上是纯真知性的,在外在气质上是坚韧稳重的,在内容产品的品质感知上是"魅力隽永"的。在华外籍居民的中国传媒业个性形象感知受文化与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母语、宗教信仰上存在显着的群体差异。针对中国传媒业个性形象中的负面刻板印象,可以通过训练策略、意识性抑制策略、熟悉性策略和树立无偏见信念策略进行干预。

王若虹[5](2013)在《外资进入中国传媒业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外资进入中国传媒业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投资,一种是"非资金"的方式。以这两种方式为基础,研究外资进入我国传媒业的对策才能得出更切合我国传媒业实际的结论。

张莉[6](2012)在《1978-2011:中国广电传媒改革路径研究 ——基于制度分析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基于制度分析的视角,选择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工具,从历时性角度梳理中国广电传媒三十多年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制度演进;从共时性角度将广电业改革与报业改革进行对比,研究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变化关系以及各方利益博弈对广电传媒改革进程的影响,探析中国广电传媒改革的角色扮演,在文化体制改革与数字传播背景下展望广电传媒改革的未来路径。本研究围绕这样一个问题展开:文化体制改革和数字传播背景下广电传媒为何缺乏改革的动力?要对这个问题做出充分的解答,必须进一步思考以下两个问题:在三十多年的改革过程中,政府制度供给与广电传媒改革的制度需求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利益博弈以及对广电传媒改革进程产生怎样的影响?相对于“改革先行者”——报业,广电传媒改革扮演了何种角色以及为何会扮演这种角色?本研究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数字传播背景下广电传媒的未来改革路径如何发展?自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与飞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广电传媒的功能和属性逐步发生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财源结构已无法满足广电传媒事业发展的需要,传媒业只有依靠自我赢利来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传媒的市场化发展便具有了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必要性。就广电业而言,开展广告经营活动成为广电传媒市场化的起点;混合型体制的确立则为广电传媒市场化提供了制度保障。无论是广告经营活动的开展,还是混合型体制的确立,广电传媒的市场化进程基本因循报业,因为这样既能降低广电传媒制度创新的风险与成本,同时也能保证广电传媒收获丰厚的市场利益。因此在这个阶段,“收益”大于“成本”的利益博弈驱动了广电传媒改革的“搭便车”行为,而“搭便车”所形成的既得收益也使广电传媒缺乏制度创新的内在需求。同样基于利益的考量,政府部门的政策出台滞后于广电传媒的创新实践行为,在制度供给无法满足制度需求的情况下,诱致性制度变迁便成为这个阶段广电传媒改革的总体特征。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意味着我国正式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广播电视业的产业属性,也加快了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接轨的步伐,广电业迈入了产业化发展的新时期。作为高技术、高消耗、高风险的行业,广电传媒的产业化发展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以实现规模的扩张,仅仅依靠政府拨款和广告收入所形成的原始积累还不足以满足自身发展壮大的资金需求,组建广电集团便成为广电传媒产业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在集团化改革阶段,与报业的“改革先行”相比,广电传媒再次“搭便车”。组建广电集团,广电业与政府有着各自的利益取向。但在实际运作中,受到传统保守思维模式的羁绊,政府并没有给广电传媒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鼓励,相关产业政策出台往往滞后于广电传媒产业化改革实践,广电传媒的集团化发展仍被束缚在混合型体制的框架之下进行。因此,在混合型体制下,我国广电集团的事业属性注定集团化改革的收益低于预期;而既有体制造成的行业利益与政府部门利益之间的较量增加了广电集团市场交易的成本。从总体上看,我国广电传媒集团产业化程度偏低,表现为:广电集团产业属性的释放受到混合型体制的束缚;多元化经营程度不高;广电集团发展呈现出规模不经济和范围不经济;市场竞争不充分。在“收益”小于“成本”的利益权衡以及政府与广电业的“利益合谋”下,广电集团的组建被叫停,广电传媒的改革进程出现回缩。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文化单位分为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并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战略。和中国传媒业前两次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不同,文化体制改革是由政府推动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并触及到中国传媒业的核心制度层面——产权制度,而这正是混合型体制所回避的。政府基于规避改革风险、获取政治和经济收益而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中国传媒业则整体进入“后改革时代”,表现为:报业制度创新的脚步放缓,但仍有亮点;广电传媒改革则陷入原地徘徊。就广电传媒而言,混合型体制已使广电传媒成为既得利益集团,广电传媒自然缺乏制度创新的动力,并且有意识地在强化这种事业属性;而文化体制改革势在打破这种既得利益格局,广电业因此对文化体制改革的反应平淡、态度消极。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广电业基于维护既得利益而对政府部门的激励性政策进行了消解,具体表现为:“频道总监负责制”成为栏目承包制的翻版;“制”与“播”的分而不离;“三网融合”流于形式;数字广电进展缓慢。通过改革路径的梳理可以看出,广电传媒的改革过程伴随政府与广电传媒的利益博弈。政府的利益诉求在于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和实现“统治者租金”最大化;广电传媒的利益诉求则是既要作为事业单位享受政策资源,又要作为企业单位获取经济利益。和报业的“改革先行者”角色相比,广电传媒改革始终扮演了“搭便车者”的角色,原因是复杂的。首先是因为制度的公共品属性容易导致制度变迁的“搭便车”行为;其次,规避改革风险、降低改革成本的动机驱使广电传媒改革“搭便车”;第三,对既得利益的满足使广电传媒自身难以产生制度创新的需求;最后,政府偏于谨慎的管控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广电传媒的自主制度创新意识。总之,“搭便车”可以使广电传媒在规避改革风险与降低改革成本的同时尽享改革收益,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进入数字传播时代,广电传媒的既得利益开始受到业外因素的影响,国外传媒集团的竞争压力也与日俱增。在“内挤外压”的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广电传媒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来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数字技术革命使广电生产力发展迅猛,旧有的广电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种生产力的发展,甚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封闭的市场环境带给广电传媒的发展空间也必然是有限的。对于广电传媒而言,只有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敞开胸怀,构建一个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将传媒市场这块蛋糕做得更大,广电传媒才能从中分得更多的利益。因此,必须突破原有的以计划体制和行政区划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广电体制,深层次的改革势在必行。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角度分析,制度创新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分析,广电传媒的制度创新能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使我国的广电业真正与世界接轨,从而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盈利空间。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数字传播背景下,广电传媒应整合省、市、县各级广电资源,在中央一级和省级(直辖市)层面上建立数字广电传媒集团,实行频道制管理,下设两个分支机构:事业性质的数字电台、数字电视台和企业性质的数字广电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数字电台、数字电视台定性为国有事业单位,下设时政频道(率)和公共频道(率),这样既保证了广电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宣传职能不发生偏离,也使公共利益得到保障。数字广电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设商业频道(率)、节目制作公司、网络传输公司、广告公司及其他业外经营性实体单位,可广泛吸收业外资本进行商业化运作,通过参与市场竞争获取经济收入。这样的组织架构既符合文化体制改革所提出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两分开”的产权制度改革要求;也顺应了数字传播时代对广电传媒发展提出的技术转型要求。本文最后以数字电视为例,具体探讨了频道制的管理模式,并提出发展数字商业频道(率)应当成为中国广电传媒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

谢宽[7](2011)在《中国传媒业外资监管的系统耦合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本的趋利性是天然的,作为世界上传媒产业增速最快的中国传媒市场,无疑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被诸多外资所瞄准。然而,境外资本进入中国传媒业必然是一把双刃剑,中国传媒业与发达国家传媒产业相比尚处于幼嫩时期,尤其是在合理利用外资方面更是如此,虽然外资进入难免会对其带来一些问题,但从客观环境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都不能因噎废食,同时只要能对进入的外资进行合理规制,建立科学的监管体系,扬长避短,必将最大化让外资为我所用。本研究以构建“我国传媒业外资监管模式”为主题,通过研究现状考察与相关研究综述后,首先梳理了我国传媒业外资准入历程、传媒业外资进入现状与存在问题;接着通过对发达国家传媒业监管现状的研究,比较分析我国传媒业监管存在的问题;继而借鉴规制经济学、政府监管、金融监管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提出我国传媒业监管的改革路径;最后,本研究试图构建了我国传媒业外资的不完全集中监管体制与集权监管流程的耦合模式,希望能对进入我国传媒业的外资监管提供有益借鉴。

张青英[8](2011)在《关于中国传媒业政府规制中出现的几点问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媒业政府规制的合理与否是传媒行业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新形势下,中国传媒行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党的执政、经济社会的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公民利益的维护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政府对新闻媒体实行了一系列的整顿与改革,使我国传媒业呈现出一片繁荣发展的景象,但中国新闻媒体具有的“双重属性、三重身份”的特点使其自身在发展与改革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尴尬处境,使我国传媒业政府规制出现了众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缺乏系统、完善的新闻法律;传媒产权制度不够完善;规制机构繁多;规制制定程序缺乏公正性、透明性和科学性;官员“寻租”行为严重;规制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结构失衡;传媒产业组织名不符实。通过对传媒业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现实状况的分析,本文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传媒业的“双重属性、三重身份”;条块分割,画地为牢;缺乏对权利掌控者的监督机制;缺乏独立性、规范性和透明度。本文说明的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方法有:建立健全新闻法律体系;加快新闻传媒业产权制度建设;建立专门统一的传媒业政府规制机构;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传媒业政府规制效果评价体系;按性分类,按类指导;加强传媒管理者的廉政建设;按区域管理,尊重不同地区的传媒业生存发展环境;加强新闻行业组织建设与发展。本文同时还指出,传媒业政府规制将适应传媒融合时代;放松规制,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综合管理部门;从单一的规制运作转变为“双规制”运作是我国传媒业政府规制的未来发展方向。在以上认知的基础上,本文综合运用新闻传播学、管理学、经济学、特别是规制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传媒经济学等学科知识,采用文献研究、现状分析和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认为,研究我国传媒业政府规制中出现的问题的现实意义在于:探索传媒业政府规制的必要性、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为传媒政府规制提供科学建议;向我国传媒业及政府提供科学合理的规制方法和政策参考。其理论价值在于:本研究相比之前的研究成果,在文章论述结构的完整性、引入经济学理论、特别是规制经济学理论的深入性和具体性方面均有所贡献和突破。

杨东峰[9](2011)在《世界金融危机与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机遇研究》文中指出传媒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尤其是危机时期的传媒业。本文就从近现代世界两次重大金融危机时期的传媒业发展出发,结合当代次贷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对美日韩港等主要传媒强国和地区的传媒业发展轨迹和发展规律进行探索、分析和归纳。通过对中国传媒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检视,本文认为:金融危机是把双刃剑,传媒业在面临危机时是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的;传媒业的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与国家经济形势、政府政策导向、市场消费心理、经营管理者素质、信息传播技术、国际格局变化等息息相关的,是一个系统的、统一的发展过程。本文的研究将助力中国传媒业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转型和崛起,以配合“软实力”提升的国家战略,促进中国传媒业做大做强。本文的研究路线是,首先分析近现代世界两次重大金融危机中美日韩港等主要传媒强国和地区的传媒业在面对危机时的发展态势,接踵分析当代次贷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国际传媒业如何洗牌,然后对中国传媒业在当代金融危机中的“危”与“机”进行辩证的分析和论述,最后对中国传媒业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短期措施和长期策略进行建言。本文的基本观点有四:(一)传媒业发展有周期性,危机总是促进政府、市场及媒体等多种力量解构与重构;(二)股市、信贷、货币等金融力量通过资本的多元聚合使传媒业进入良性运行域的同时,又蕴含巨大张力;(三)中国传媒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战略的逻辑秩序是整体内驱力与国际格局剧变的迎合与互动;(四)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战略是与经济、社会、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中国传媒业需要发挥“社会润滑剂”、“社会缓冲器”、“社会守夜人”的作用,合力营造和谐社会。恩格斯讲,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传媒业困局,本文通过多方研究和探索,以求在宏观上明晰传媒业发展与市场经济周期规律的联系,及政府在危机中的角色扮演;在微观上勾勒传媒业发展中的渠道、内容、资金、人才等综合联动图谱,理清传媒、国家、社会、个人间的内在互动关系。通过这些理论层面与实践意义上的思考和探索,探寻规律并使之服务于当前中国传媒业发展大局、中国软实力提升大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大局、中国社会和谐发展大局。

康燕[10](2010)在《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方向与策略选择 ——基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文中认为当代世界正处于全球化变革的历史转型期,作为世界全球化的基本条件和最主要的推动力之一,当代传媒业正经历并且还将继续诸多重大变迁。2009年出台的中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显示出文化产业真正作为一种产业而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这无疑将使作为文化产业之核心领域的传媒产业,站在一个新的时代起点上。年复一年的统计数据,实证了传媒产业作为当今最重要的产业之一的角色定位。美国版权业增长率已连续多年大大高于其同期GDP增长率。在中国,2008年传媒业的产值也达到了4000多亿元,占全部GDP的2.1%。但长期以来,传媒业的多重功效使得政府、民众、乃至传媒业界本身均对其商业属性认识模糊。赛伯特、彼得森和施拉姆的“新闻四理论”为探讨传媒发展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常规性基础,这一基础的最重要假定是,国家政治塑造了各自的传媒体系。此后一段时期大量学者由此进一步展开研究的共同点是,都试图将传媒与政治结合起来,倾向于将大众传媒首先看作是信息交换和政治话语的工具。基于媒体几乎已经全部整合到全球资本经济中,无论政府形式如何,全球传媒集团几乎能在世界任何一地运作,无论合法与否,信息能够遍及全球任何角落的现实前提,弗琳茨、罗珊莎米尔的研究开创性地全盘抛开“新闻四理论”的基础,他们认为当下情势的变化,呼唤一种更能精确识别当代政治经济状况的传媒模式,即传媒的商品化模式。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进步有目共睹。大量学者立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基础,重新审视、解释和规划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框架和模式,但是,这些研究基本局限于新闻传播学的视角内,往往先验地将中国传媒业的产业属性和商品属性作为不证自明的趋势一笔带过,这种前提性的缺失使得后续的、关乎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方向和阶段性策略选择的研究缺乏必要的说服力和可操作性。即便有些研究基于经济学的视角,但是其基于全球视野及趋势,特别是基于建立在产业经济学基础上的西方传媒业产业化实践的具象考察的前提的研究,仍显不足。这也正是本文追求的理论及实践价值所在。本文作者认为,推动传媒业发展乃至突变的最重要的变量是政府的管制和干预。当下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历史性变化,显示出基于自上而下的总体改革思路的趋势,研究者有必要基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通过揭示传媒业发展的必然性以及相应策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析中国传媒产业应如何主动迎合甚至引导潮流趋势,从而推动中国传媒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媒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许多方面进步明显,特别是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形式及新的资本运作方式来推动传媒产业发展,成效显着。但客观地看,与国外传媒业相比,中国传媒业还有很大差距。从整体观念及认识上来看,对传媒业定位仍旧有些模糊,造成国家对传媒业的管理体制不尽适应现代传媒产业发展的要求,市场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从微观传媒企业层面来看,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造成内部管理水平不高,市场化发展不够规范等等问题。这表明,认真梳理和分析传媒产业问题何以发生并存在,找出其中的内在逻辑,不仅是推进下一步传媒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更是传媒业界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战略构想,履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责任,保证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基础。考察西方传媒产业发展对中国传媒产业改革有重要意义,西方传媒产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其发展经验和蕴含其中的发展规律对于中国传媒产业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从产业经济学的各个角度对西方传媒产业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资本多元化是传媒企业改制的方向,技术推动是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管制放松是传媒产业繁荣的根本保证。当然,西方传媒产业的发展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的,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则是建立于计划经济体制,目前国家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完善的市场体制机制尚在建立之中,借鉴西方经验无疑应注意这样的现实基础,不能盲目照搬西方传媒产业发展的某些规律,而应当根据对西方传媒产业规律的认识,在中国既有的传媒产业生态环境基础上,选择最恰当的发展策略,积极推进传媒产业的发展。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由其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决定,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内部动力包括:政治推动力(产业政策不断完善,改革方向逐步明确)、受众需求力(消费市场规模迅速增大,消费者不再满足单向灌输)、资本积累力(经济发展为传媒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本储备);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外部压力在于:国际方面,我国加入WTO之后传媒市场开放成为必然,国际传媒企业与国际资本的进入,对中国传媒业形成巨大压力;国内方面,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为传媒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平台,受众需求与科技进步的互动为传媒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经济学规律推动国内传媒企业进行战略转型。正因此,对中国传媒产业内在动力与外部压力进行学理上的研究,以探寻中国传媒产业应有的发展方向,对当下中国传媒产业从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透视,按照产业经济学的要求,探寻现阶段传媒产业应有的可为之处,对于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的中国传媒业来说,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寻求突破,决定传媒产业发展走势的三类主体——政府、社会资本、传媒组织,都需要做出目标明确指向将传媒产业迅速做大做强,以应对国际传媒产业发展趋势的挑战,特别是适应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的策略选择。对此的分析论述,也是本文力求达成的实际价值所在。

二、中国传媒业的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传媒业的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财经媒体市场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
第一章 财经媒体市场的竞争格局演化
    第一节 传统媒体时代财经媒体三维度竞争格局
        一、同一媒介之内的寡头垄断格局
        二、不同媒介间的不完全替代竞争
        三、不同地域层级的伞形竞争格局
    第二节 新兴媒体时代财经媒体两环节竞争格局
        一、财经市场内容环节新竞争格局
        二、财经新兴媒体的平台竞争格局
第二章 财经媒体市场的多方覆盖竞争
    第一节 财经媒体面临的覆盖竞争
        一、搜索引擎对财经媒体的覆盖竞争
        二、社交媒体对财经媒体的覆盖竞争
        三、在线应用对财经媒体的覆盖竞争
    第二节 财经媒体施加的覆盖竞争
        一、财经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覆盖竞争
        二、财经垂直平台对门户平台的覆盖竞争
        三、财经垂直平台对其他平台的覆盖竞争
第三章 财经媒体市场结构的形成逻辑
    第一节 财经媒体传统市场结构的形成逻辑
        一、管控制度对竞争格局的奠基
        二、商业模式对市场竞争的抑制
        三、技术约束对市场竞争的弱化
    第二节 财经媒体平台竞争格局的形成逻辑
        一、网络经济效应形成“赢家通吃”平台
        二、市场容量的激增对平台竞争的加剧
        三、技术对竞争的激化及对管控的消解
    第三节 财经媒体覆盖竞争格局的形成逻辑
        一、共同利润对覆盖竞争格局的主导
        二、交叉补贴对覆盖竞争格局的主导
第四章 财经媒体市场结构的优化建议
    第一节 促进内容环节竞争保障内容生产多样性
        一、市场结构对内容多样性的影响
        二、促进财经内容环节竞争的建议
    第二节 适用“技术中立”保障内容呈现均等性
        一、财经市场可能的“技术中立”
        二、财经市场适用“技术中立”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宏观产业结构对中国传媒业发展影响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宏观产业结构影响中国传媒业发展实证研究指标选择
    2.1 宏观产业结构变迁评价指标选择
        2.1.1 宏观产业结构评价指标的内涵
        2.1.2 宏观产业结构评价指标的计算
    2.2 传媒业发展评价指标选择
        2.2.1 传媒业发展评价指标的内涵
        2.2.2 传媒业发展评价指标的计算
第三章 宏观产业结构影响中国传媒业发展实证研究假设与模型
    3.1 研究假设
        3.1.1 宏观产业结构对中国报刊业发展有正作用
        3.1.2 宏观产业结构对中国广播电视业发展有正作用
        3.1.3 宏观产业结构对中国互联网新媒体业发展有正作用
    3.2 模型构建
        3.2.1 相关分析模型
        3.2.2 回归分析模型
    3.3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处理
第四章 宏观产业结构对中国传媒业发展影响实证研究结果
    4.1 描述分析
        4.1.1 宏观产业结构指标描述分析
        4.1.2 中国传媒业发展指标描述分析
    4.2 相关分析
        4.2.1 宏观产业结构合理度对传媒业发展相关分析
        4.2.2 宏观产业结构高效度对传媒业发展相关分析
        4.2.3 宏观产业结构高级度对传媒业发展相关分析
        4.2.4 宏观产业结构可持续度对传媒业发展相关分析
        4.2.5 宏观产业结构开放度对传媒业发展相关分析
    4.3 回归分析
        4.3.1 产业结构对报刊业发展水平回归分析
        4.3.2 产业结构对广播电视业发展水平回归分析
        4.3.3 产业结构对移动互联网媒体业业发展水平回归分析
第五章 基于实证研究结果的中国传媒业发展趋势预测与对策建议
    5.1 基于实证研究结果的中国传媒业发展趋势预测
        5.1.1 传媒产业协作化
        5.1.2 市场结构动态化
        5.1.3 传媒盈利互动化
    5.2 基于实证研究结果的中国传媒业发展对策建议
        5.2.1 中国报刊业依托产业技术转型升级
        5.2.2 中国广播电视媒体发挥优势释放产业活力
        5.2.3 中国互联网新媒体加强产业协作拓宽产业价值链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国家形象对中国传媒业形象感知的影响——基于在粤外籍居民评价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三、研究方法
    ( 一) 变量的测量
    ( 二) 抽样方法与样本构成
四、发现与分析
    ( 一) 在粤外籍居民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1. 中国第一印象
        2. 中国社会形象评价
        3. 中国经济形象评价
        4. 中国文化形象评价
        5. 中国商品形象评价
        6. 中国国民形象评价
    ( 二) 在粤外籍居民眼中的中国传媒业形象
        1. 中国传媒业的行业实力形象
        2. 中国传媒业的内容产品形象
    ( 三) 在粤外籍居民中国国家形象、传媒业形象感知的人口统计特征差异
    ( 四) 假设检验
        1. 在粤外籍居民的 “中国社会形象” 观对其“中国传媒业形象”感知的影响
        2. 在粤外籍居民的 “中国经济形象” 观对其“中国传媒业形象”感知的影响
        3. 在粤外籍居民的 “中国文化形象” 观对其“中国传媒业形象”感知的影响
        4. 在粤外籍居民的 “中国商品形象” 观对其“中国传媒业形象”感知的影响
        5. 在粤外籍居民的 “中国国民形象” 观对其“中国传媒业形象”感知的影响
五、讨论与建议

(4)在华外籍居民眼中的中国传媒业形象:基于人格特质论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一) 传媒业形象
    (二) 媒体品牌个性
三、研究方法
    (一) 预调查
    (二) 传媒业个性形象词汇的选取与测量指标的构建
    (三) 样本构成
四、结果与分析
    (一) 基于人格特质论的传媒业形象测量模型构建
        1. 指标纯化
        2. 探索性因子分析
        3. 验证性因子分析
    (二) 在华外籍居民中国传媒业个性形象感知的人口统计特征差异
五、讨论与建议
    (一)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二)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5)外资进入中国传媒业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传媒业的现状及发展
    1、中国传媒业的管理
    2、中国传媒业的组成
    3、中国传媒业的特点
二、外资进入传媒业的对策研究
    1、外资进入传媒业的方式、途径及对策
    2、外资进入传媒产业对其产品影响及对策
    3、外资进入传媒业后对传媒企业的管理及对策

(6)1978-2011:中国广电传媒改革路径研究 ——基于制度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2 绪论
    2.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2.2 研究综述
        2.2.1 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研究综述
        2.2.2 中国广电传媒改革研究综述
        2.2.3 国外相关研究
    2.3 研究的主要问题与使用的理论资源
        2.3.1 研究的主要问题
        2.3.2 使用的理论资源
    2.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4.1 研究思路
        2.4.2 研究方法
    2.5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和难点
        2.5.1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5.2 本研究的难点
3 混合型体制的确立与中国广电传媒的市场化起步(1978——1991)
    3.1 广告经营正式开启市场化进程
        3.1.1 经营机制创新的内在驱动与外部刺激
        3.1.2 广告经营成为市场化活动的起点
    3.2 混合型体制的确立推动市场化进程
        3.2.1 混合型体制确立的社会背景与报业的率先尝试
        3.2.2 广电传媒混合型体制确立的滞后性
        3.2.3 混合型体制推动下的广电传媒市场化
    3.3 广电传媒改革的“搭便车”行为初现端倪
        3.3.1 市场化初期的“搭便车”行为
        3.3.2 利益驱动下改革的制度跟进
        3.3.3 “搭便车”导致制度创新需求的缺乏
    本章小结
4 中国广电传媒的产业化发展与集团化的制度安排(1992——2001)
    4.1 广电传媒的产业定位与集团化改革
        4.1.1 产业政策的逐渐明晰与产业化发展的初步尝试
        4.1.2 组建集团:广电传媒与政府的利益合谋
        4.1.3 集团化改革“搭便车”行为的延续
    4.2 从“集团”到“总台”:广电传媒改革进程的回缩
        4.2.1 混合型体制下的“事业集团”本性
        4.2.2 广电集团的产业化程度总体偏低
        4.2.3 利益权衡下改革进程的回缩
    本章小结
5 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广电传媒的“后改革时代”(2002——2011)
    5.1 政府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5.1.1 文化体制改革:一次强制性的制度安排
        5.1.2 文化体制改革首次触及“产权制度改革”
        5.1.3 政府积极推进“两分开”的动因分析
    5.2 广电业进入“后改革时代”
        5.2.1 报业制度创新的脚步放缓
        5.2.2 广电传媒改革陷入原地徘徊
    5.3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广电传媒缺乏改革动力
        5.3.1 广电业力图维持既得利益格局
        5.3.2 广电业对激励性政策进行消解
    本章小结
6 中国广电传媒改革的问题与反思
    6.1 问题检视:利益博弈与角色扮演
        6.1.1 制度供需双方的利益博弈及对改革进程的影响
        6.1.2 广电传媒改革“搭便车者”角色扮演的成因探析
    6.2 广电传媒制度创新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6.2.1 外部环境压力倒逼广电传媒进行制度创新
        6.2.2 广电传媒制度创新的“成本——收益”分析
    本章小结
7 打造数字广电:双重背景下的改革路径展望
    7.1 广电资源的整合及数字广电的组织架构
    7.2 数字时政频道与数字公共频道
    7.3 发展数字商业频道应当成为制度创新的突破口
        7.3.1 培育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
        7.3.2 实行市场化的资本运作
        7.3.3 建立多元化的商业盈利模式
    本章小结
8 结语:中国广电传媒改革的症结与出路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7)中国传媒业外资监管的系统耦合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本研究中的概念界定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
        1.3.1 内容框架
        1.3.2 研究的创新点
    1.4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1.4.1 中国传媒业外资监管的研究概况
        1.4.2 中外对传媒业外资监管的相关研究
        1.4.3 文献述评
第2章 我国传媒业外资进入现状的分析
    2.1 我国传媒业的发展概况
    2.2 我国传媒业外资准入的历程梳理
        2.2.1 明令禁止外资进入的时期
        2.2.2 严格限制外资进入的时期
    2.3 我国传媒业外资进入的现状
        2.3.1 外资进入的态势
        2.3.2 外资进入的方式
    2.4 我国传媒业外资进入存在问题
第3章 中外传媒业监管的比较研究
    3.1 发达国家传媒业典型监管模式
        3.1.1 美国
        3.1.2 英国
        3.1.3 新加坡
    3.2 我国传媒业的监管现状
        3.2.1 监管机构的现状
        3.2.2 监管体系的现状
第4章 我国传媒业外资监管的改革路径
    4.1 我国传媒业外资监管改革的理论框架
    4.2 我国传媒业外资监管的目标
        4.2.1 监管目标的理论依据——媒介的双重属性
        4.2.2 确保我国传媒业的产业安全
        4.2.3 促进我国传媒产业良性运营与战略发展
    4.3 我国传媒业外资监管改革的路径设计
        4.3.1 横向路径设计:分业监管与混业监管
        4.3.2 纵向路径设计:集权模式与分权模式
第5章 我国传媒业外资监管的系统耦合模式构建
    5.1 我国传媒业外资监管的理论基础
        5.1.1 可竞争市场理论
        5.1.2 可竞争市场理论与传媒业
    5.2 我国传媒业外资监管的不完全集中体制模式构建
        5.2.1 不完全集中监管体制模式
        5.2.2 传媒集团双边治理模式
        5.2.3 我国传媒业外资监管体制的模式构建
    5.3 我国传媒业外资监管的集权流程模式构建
        5.3.1 监管流程的理论框架
        5.3.2 我国传媒业外资监管流程的模式构建
    5.4 我国传媒业外资监管的系统耦合模式构建
        5.4.1 关于监管对象
        5.4.2 关于监管模式的运行机制
        5.4.3 不完全集中、集权监管的系统耦合模式优势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与参与获奖课题

(8)关于中国传媒业政府规制中出现的几点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规制与政府规制的含义
    2.1 规制的含义
        2.1.1 规制的含义
        2.1.2 规制的分类
    2.2 政府规制的含义
        2.2.1 政府规制的概念界定
        2.2.2 政府规制的主体与客体
        2.2.3 政府规制的目的与实施过程
        2.2.4 传媒业政府规制在我国的含义
三、中国传媒业政府规制机构与主要规制内容
    3.1 中国传媒业的政府规制机构
    3.2 中国传媒业政府规制的主要内容
        3.2.1 进入规制
        3.2.2 价格规制
        3.2.3 数量规制
        3.2.4 许可权限规制
        3.2.5 产权规制
        3.2.6 广告规制
        3.2.7 新闻政策规制
        3.2.8 内容规制
        3.2.9 媒介结构的规制
四、中国传媒业政府规制的必要性
    4.1 应对市场失灵
    4.2 传媒产业具有外部性特征
    4.3 传媒产业具有公共性特征
    4.4 传媒产业具有自然垄断性特征
五、中国传媒业政府规制历史变迁及发展特点
    5.1 中国传媒业政府规制历史变迁
        5.1.1 1978年至80年代末企业化规制变迁
        5.1.2 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市场化规制变迁
        5.1.3 90年代末开始的产业化规制变迁
    5.2 中国传媒业政府规制的发展特点
        5.2.1 中国传媒业政府规制改革过程整休上是自下而上进行的
        5.2.2 很多规制的变革是由观念的更新带动起的
        5.2.3 边缘大于主流、微观大于宏观、增量大于存量
六、中国传媒业政府规制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及解决路径
    6.1 中国传媒业政府规制中出现的问题
        6.1.1 缺乏系统、完善的新闻法律
        6.1.2 传媒业产权制度不够完善
        6.1.3 规制机构繁多
        6.1.4 规制制定程序缺乏公正性、透明性和科学性
        6.1.5 官员"寻租"行为严重
        6.1.6 规制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
        6.1.7 结构失衡
        6.1.8 传媒产业组织名不符实
    6.2 中国传媒业政府规制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6.2.1 "双重属性、三重身份"是造成众多问题的深层原因
        6.2.2 条块分割、画地为牢
        6.2.3 缺乏对权利掌控者的监督机制
        6.2.4 缺乏独立性、规范性和透明度
    6.3 中国传媒业政府规制中出现问题的解决路径
        6.3.1 建立健全新闻法制体系
        6.3.2 加快新闻传媒业产权制度建设
        6.3.3 建立专门统一的传媒政府规制机构
        6.3.4 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
        6.3.5 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传媒业政府规制效果评价体系
        6.3.6 按性分类、按类指导
        6.3.7 加强传媒管理者的廉政建设
        6.3.8 按区域管理,尊重不同地区的传媒业生存发展环境
        6.3.9 加强新闻行业组织建设与发展
七、未来中国传媒业政府规制的改革方向
    7.1 传媒业政府规制将适应媒体融合时代
    7.2 放松规制,引入竞争机制
    7.3 建立综合管理部门
    7.4 从单一规制运作模式转变为"双规制"运作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世界金融危机与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机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基本概念界定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近现代世界两次重大金融危机传媒业的重生
    2.1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美国的传媒业
        2.1.1 大萧条冲击传媒业危机之中创新求存
        2.1.2 打造集聚战略效应重视传媒品牌建设
        2.1.3 助力总统新政改革奋力进军国际市场
        2.1.4 重塑社会精神体系重建公众消费信心
    2.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亚洲金融风暴时期的日韩港传媒业
        2.2.1 亚洲金融飓风对日韩港传媒业的重创
        2.2.2 香港电影辉煌如晚秋落花
        2.2.3 日本动漫异军突起领占全球市场
        2.2.4 韩国电影电视强势跃居世界前列
    2.3 金融危机背景下传媒业机遇的启示
        2.3.1 传媒业同样彰显自然选择法则
        2.3.2 传媒业往往能逆境率先突起
第3章 当代次贷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传媒业的洗牌
    3.1 货币主义塌陷对传媒业界的影响
        3.1.1 金融火箭与超级传媒业的消解
        3.1.2 阵营链多元的传媒业陷入艰困
    3.2 传统媒体被动摇
        3.2.1 传统商业模式失灵
        3.2.2 传媒产业化维艰
        3.2.3 新兴媒体的挤压
    3.3 国际传媒业在金融危机中的应对
        3.3.1 新旧媒介融合
        3.3.2 盈利模式创新
        3.3.3 融资市场重组
        3.3.4 经营的多元化
第4章 中国传媒业在当代金融危机的危与机
    4.1 金融危机对中国传媒业的冲击
        4.1.1 危机全球化的捆绑
        4.1.2 创新机制受到质疑
        4.1.3 市场和政策风险
        4.1.4 市场博弈变型
    4.2 危局中的机遇
        4.2.1 政策调整带来传媒发展新动力
        4.2.2 市场革新导致传媒多元化发展
        4.2.3 战略重构推动大传媒业发展
        4.2.4 变局助推中国传媒竞争力提升
第5章 中国传媒业如何把握机遇的近期策略与长远谋划
    5.1 金融危机与中国传媒业的近期应对
        5.1.1 加快政策调整和传媒体制改革
        5.1.2 营造可持续发展的传媒生态环境
        5.1.3 打造传媒核心品牌新概念文化
        5.1.4 创新盈利模式创新投融资渠道
    5.2 金融危机与中国传媒业的长远谋划
        5.2.1 红海战略与传媒业
        5.2.2 黄海战略与传媒业
        5.2.3 蓝海战略与传媒业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方向与策略选择 ——基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基本概念
    五、研究框架
    注释
第一章 中国传媒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其内在逻辑
    第一节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状况透析
        一、经济总量增速显着,传媒产业结构嬗变加快
        二、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传媒业迎来战略机遇期
    第二节 中国传媒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视角下中国传媒产业存在的问题
        二、国情视角下中国传媒产业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中国传媒产业现状、问题的内在逻辑
        一、内在逻辑一:物质基础影响效率与效益
        二、内在逻辑二:利益相关方不同利益取向
    注释
第二章 西方传媒产业发展路径及其发生机理
    第一节 西方传媒产业发展和路径分析
        一、西方传媒产业结构发展理论与数据考量
        二、产业组织理论及西方传媒业产业组织分析
        三、西方传媒产业布局内在驱动及发展趋势
        四、西方传媒产业发展周期理论及数据分析
        五、西方传媒产业政策逻辑与案例分析
    第二节 西方传媒产业发展内在逻辑分析
        一、资本多元化对传媒产业发展的影响
        二、技术进步对传媒产业发展的影响
        三、政府管制对传媒产业发展的影响
    注释
第三章 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方向何在、何为
    第一节 传媒产业发展的内部动力与外部压力
        一、三股力量奠定传媒产业发展内部动力基础
        二、两种趋势生成传媒产业发展外部压力走向
    第二节 中国传媒产业的产业经济学分析
        一、两个逻辑探究结构与效率
        二、三大要素解析产业组织
        三、从静态到动态,产业布局遵循规律
        四、产业政策概述与解读
    注释
第四章 中国传媒产业的策略选择
    第一节 基于政府立场的策略选择
        一、趋势与预见
        二、内容与建议
    第二节 基于传媒组织立场的策略选择
        一、全方位突破的基础是处理好几种关系
        二、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提升知识化水平
    第三节 基于社会资本立场的策略选择
        一、提高资本效用的重要手段——推进资本多元化
        二、集聚资本的根本前提——完善所有制结构
        三、社会资本参与传媒产业运营已经是一种常态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中国传媒业的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财经媒体市场结构研究[D]. 管雅月.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宏观产业结构对中国传媒业发展影响实证研究[D]. 李瑢瑢. 湖南大学, 2017(07)
  • [3]国家形象对中国传媒业形象感知的影响——基于在粤外籍居民评价视角[J]. 刘超,陈国昌,邹永如,招靖怡.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 [4]在华外籍居民眼中的中国传媒业形象:基于人格特质论的实证研究[J]. 刘超.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10)
  • [5]外资进入中国传媒业的对策研究[J]. 王若虹. 才智, 2013(23)
  • [6]1978-2011:中国广电传媒改革路径研究 ——基于制度分析视角[D]. 张莉. 武汉大学, 2012(01)
  • [7]中国传媒业外资监管的系统耦合模式研究[D]. 谢宽.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8]关于中国传媒业政府规制中出现的几点问题的研究[D]. 张青英. 内蒙古大学, 2011(11)
  • [9]世界金融危机与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机遇研究[D]. 杨东峰. 湖南大学, 2011(05)
  • [10]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方向与策略选择 ——基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D]. 康燕. 复旦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中国传媒业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