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盐矿资源评价开发利用初步意见(1963)

藏北盐矿资源评价开发利用初步意见(1963)

一、西藏北部盐类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初步意见(1963)(论文文献综述)

王元青,李茜,白滨,张兆群,徐冉成,王晓阳,张欣玥[1](2021)在《中国古近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文中提出中国的古近纪地层分布广泛,除西藏南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及台湾等地有海相沉积之外,其他地区均以陆相沉积为主。陆相地层中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一直是古近纪生物地层划分、对比及时代确定的重要依据。根据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哺乳动物群,构建的中国古近纪哺乳动物生物地层框架——哺乳动物分期系统,成为中国建立区域性年代地层单位("阶")的基础。近年来,精细的哺乳动物生物地层学与古地磁研究等方法的结合,完善了中国古近纪年代地层序列,可为古近纪地层对比和时代确定提供参照。本文依据最新成果和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对各地区古近纪岩石地层序列和对比关系进行梳理,以对比表的形式提供参考。

杨岳清,王登红,孙艳,赵芝,刘善宝,王成辉,郭维明[2](2021)在《矿产资源研究所“三稀”矿产研究与找矿实践70年历程——回顾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稀有、稀土和稀散元素(三稀)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矿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作为中国矿床地质工作者大家庭中的成员,一直致力于三稀资源的研究和探索。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其中,对世界闻名的新疆可可托海3号脉和内蒙古白云鄂博稀有稀土矿床较早就投入了工作,他们为此付出了毕生精力;在湖南香花岭含铍条纹岩中发现了中国第一个新矿物——香花石;1970年后,在内蒙古巴尔哲、福建南平和四川大水沟稀土、稀有和分散元素等矿床发现后,也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中国首次发现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后,对稀土元素赋存状态的确定和分布规律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21世纪,三稀资源被确定为关键矿产后,矿产资源研究所进一步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不但取得了理论上的创新,而且发现了一批新的三稀矿产地,尤其是在川西甲基卡和可尔因等地投入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钻探等工作,其中钻探工作量就达11818.96 m,为把川西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集区建设成为国家大型锂矿基地作出了新贡献。对于卤水型锂及其他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开发利用也一直是矿产资源研究所的重点,几十年来从未间断,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四川盆地东北部及江汉盆地等地近年来不断取得新进展。

刘贵玺[3](2021)在《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文中认为彼得·库兹米奇·科兹洛夫(ПетрКузьмичКозлов,1863-1935)是着名的中亚考察家,是20世纪初俄国探险考察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曾8次来华,开展7次考察活动,组织3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1907-1909年,他第2次率队对中国北部和西部开展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活动,这是他考察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考察。《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正是此次考察的考察记,其中记载了考察的整个过程、途中见闻、考察所获等信息。其内容涉及考古学、西夏学、民族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为了解百余年前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大量生物学信息,为西北地区生物区系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为生物学史和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贡献了新的史料。目前,关于科兹洛夫及这部考察记,在人文学科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在生物学方面学界对其关注却微乎其微,也未见与之相关的生物学专门论着的报道。鉴于此,本文在对科兹洛夫及科学成就总结的基础上,以两个俄文版《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1923版,1948版)为蓝本,以其中的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整理、考证和研究。以填补对科兹洛夫及其考察记无生物学专门研究的空白,为民族生物学调查研究探索新思路,为生物学史研究尝试新方法,为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发掘新史料、开辟新视角。本文共5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阐述了西方人来华考察的历史概况,科兹洛夫来华考察的时代背景及其在考察探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其次,从三方面综述了学界相关研究。一是对科兹洛夫考察队考察成果的研究,主要是对他带回大量文物、文献、生物标本、矿石样本和科考数据等的研究。这类研究成果最多,也最为充分。二是对科兹洛夫其人的研究,主要是对科兹洛夫生平和考察工作的传记性研究。这类研究以俄国学者为主力,成果较多;我国对此研究相对薄弱,成果很少且相对扼要。三是,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的研究。未见专门对该着作的研究报道,仅对该书的汉语翻译情况作了介绍和评述,肯定了汉译本的价值和贡献,也指出了专业术语翻译欠准的问题。此外,本章还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缘由、内容、方法、意义和拟解决的问题等。第二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科兹洛夫的生平进行了概述,揭示了他的命运、成就与来华考察的内在联系。同时,从考古发掘、民族学和社会学、地理学和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这几方面对他的科学工作做了总结。并且从版本、撰写特点和主要内容三个方面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对比了两个俄文版的差异,分析了该着作的撰写特点,明确了地名的今昔对应,绘制了科兹洛夫考察路线图,梳理了科兹洛夫的考察日程,概述了该着作中记载的考察成果,指出了所载生物学内容的局限性和不足。第三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生境等800余条信息按区域分段进行整理、逐一比对和考证,形成名录。结果显示,其中共记载植物73科,268属,422种,7亚种,13变种。同时,还以考察记中所载贺兰山植物为个案进行了讨论。通过对贺兰山植物种类(54科、140属、186种)、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并与当今状况进行百年前后的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考察记中所载植物信息本身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考证出的植物名录及其分布信息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3.科兹洛夫及其考察队具备扎实的植物学基础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并在植物采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为植物多样性、植物区系等的历史研究提供参考;5.这部考察记具有很高的植物学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第四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动物种类及其生境、分布等约1000条信息按区域分段进行整理、逐一比对和考证,形成名录。结果显示,其中共记载脊椎动物181属,258种,53亚种;节肢动物及软体动物137属,162种。物种多寡按纲排列依次为鸟纲、昆虫纲、哺乳纲、爬行纲、两栖纲和辐鳍鱼纲。通过动物种类及其分布考证结果,以及百年前后状况的对比分析,可知:1.该考察记具有很强的动物学专业性,其中所载动物学信息对动物区系历史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2.科兹洛夫具备非常深厚的动物分类学功底;3.动物种类的历史分布状况,为生态环境变迁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4.对科学文献的征引和物种生境以及标本采集相关信息的详细记述,不但提升了该考察记的科学专业性和学术价值,而且还增强了它的史实性和史料价值。第五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蒙古族关于植物、动物的地方性传统知识分别进行梳理和分析,开展民族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考察记中共记载植物的蒙古名10个、动物的蒙古名20个,蒙古族对9种植物的6类用途和对10种动物的7类用途,以及对2种动物的保护与防范措施。这些地方性知识共涉及植物15种,隶属12科15属;动物23种,隶属14科21属。研究结果揭示:1.蒙古族对植物和动物的命名除专有名词知识的传承外,还有一套比较特有的命名规则,而且蒙古族对植物和动物的命名规则具有很高的一致性;2.蒙古族民间的植物和动物分类水平较高,可能存在一套特殊的分类体系,有待进一步系统研究;3.蒙古族的生物学地方性知识与其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彼此依存的关系;4.不同地区蒙古族的生物学地方性知识既存在广泛的统一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5.考察记所载生物学地方性知识不但很高的文化价值、史料价值,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6.不但近代科学考察文献资料中生物学地方性知识的发掘和研究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与之相关的保护和传承等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最后,在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首先,将科兹洛夫及其考察记《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了分析:1.从所载生物学信息看科兹洛夫对后世影响,及其考察记的学术价值;2.讨论了科兹洛夫及其所获成果对生物学相关研究领域所作的贡献;3.分析了当时社会背景、科兹洛夫与《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阐明了本文中各项研究的价值,及其对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现实意义,并尝试提出了一些观点。最后,还指出了本文的研究缺憾和不足,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明确了来深入系统研究的方向。

郑丽颖[4](2021)在《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西域考察活动研究(1883-1903)》文中研究指明1883-1903年,俄国人尼古拉·费多洛维奇·彼得罗夫斯基(Н.Ф.Петровский,1837-1908)任俄国驻新疆喀什总领事期间,利用自己的外交身份想尽一切办法开展考察和古文献文物收集工作。他是最早对喀什古城作出研究、最早进行南疆古代手稿收集的欧洲官员,所获收集品数量多、种类丰富、语言丰富、内容重要、涵盖面宽。无论是梵文手稿,还是其他未定名手稿都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他建立了完整的古文书搜集网络,完成了中国南疆考古地图的绘制,为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俄国探险家奥登堡、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法国探险家伯希等欧洲探险队提供了往来便利和协助。利用哥萨克骑兵每月往来奥什和喀什的便利条件,彼得罗夫斯基轻而易举将古文献文物经中亚大铁路运回俄国,使俄国成为西域古文献艺术品重要收藏地之一。在沙皇政府和俄国半学术组织的指令下,彼得罗夫斯基总领事作为古文书发出者与古文书接收者俄国科学院院士罗曾、古文书研究者奥登堡院士三者之间建立了牢固的西域古文书收集研究网络,并在英俄考古之争中保持明显优势。现存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的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有梵文文献、印度文献、藏文文献、吐火罗文文献等多种语言,据不完全统计,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古文物计3000余件,最早的文物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古代手稿及残片总数7000余件,含梵语、佉卢文、婆罗谜文和未比定写本,造成了我国珍贵收稿文物的大量流失。本文研究材料来自俄罗斯国家档案馆、俄罗斯国家古文献档案馆、俄罗斯地理协会档案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档案馆、俄罗斯帝国对外政策档案馆、俄罗斯民族博物馆、俄罗斯国家文化艺术档案馆所藏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驻新疆喀什总领事彼得罗夫斯基给俄国外交部官员、俄国军官、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东方学家、地理学家的信函及密件200余封、俄国探险家考察报告、俄国皇家科学院会议纪要、彼得罗夫斯基发表在皇家考古协会学报上的考察报告等原版资料。文中所用外文史料不仅丰富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内容,对研究俄国外交史、特别是中俄关系及我国南疆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丁斯甘[5](2021)在《《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文中研究指明《通报》(T’oung Pao)创刊于1890年,是一份颇具影响力的专业汉学刊物,其中刊载了大量关于中国研究的论文与书评,具有很高的汉学研究价值。期刊如实反映出20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沙畹、伯希和等法国着名汉学家的治学策略,是法国汉学史的缩影和真实写照。通过梳理期刊1890-1944年的论文、书评、纪事信息,对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作整体认识的尝试。文章首先重建《通报》的总体办刊背景,包括期刊19世纪法国在华活动、19世纪法国专业汉学的建立、出版技术的更新、交通运输条件等多方面因素。文章逐一分析《通报》与其前身《远东杂志》的承接关系、《通报》的期刊定位栏目设置、期刊主编对《通报》办刊的影响、《通报》的发行情况、撰稿人群体等基本情况。从研究领域角度考察,以《通报》的《补充索引》中“主题索引”为依据,整理《通报》自1890-1944年的各类文章,证明《通报》对汉学各领域都有涉猎,每个领域的研究程度各不相同,专业汉学不断深入又相互隔绝的特点。从研究地区角度考察,以《通报》的《补充索引》中“地区索引”为依据,可以发现《通报》尤为关注西域地区和西藏地区的考察与研究,刊载的文章多以文献释读为主,通过文献进而深入其他研究领域,与法国汉学发展趋势一致。《通报》积极引入了西方历史语言学、语音学、考古学、碑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先进研究方法,充实汉学的研究领域,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20世纪上半期的法国专业汉学正如《通报》所显示的一样,研究涉及汉学领域各个方面,研究方法有了全新发展,法国专业汉学进入鼎盛时期并对20世纪后期的国际汉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积极使用考古发现的新材料,将碑铭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等新的研究方法引入汉学领域,积极与中国学界交往,学术自觉性不断加强,充分体现出沙畹、伯希和鲜明的个人学术特色,重点梳理沙畹与伯希和的文章、书评为法国汉学研究理清学术思路、推动法国汉学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庆宽[7](2020)在《多指标约束下的那棱格勒河流域及其尾闾盐湖锂的物源与迁移富集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锂被誉为“21世纪绿色高能金属”,在新能源和储能材料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之一。全球82%的锂资源赋存在盐湖卤水中,我国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仅次于南美“锂三角”的第二大卤水锂资源集中分布区。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那棱格勒河尾闾盐湖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卤水锂矿床。虽然前人对该区域锂矿的资源禀赋、成矿过程、开采工艺等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其成矿的多种可能物源(围岩风化、古湖残留、含盐系地层淋滤、油田水、深部水等)仍存在争议,缺乏有力的地球化学证据;同时,现有研究无法说明为何区域锂补给量(自13 ka以来,~1021.2万t金属锂)与尾闾湖区资源总储量(230.5万t金属锂)之间存在巨大的数量差异,因此,需要对锂资源从源到汇过程中的迁移富集规律进行仔细刻画以寻找科学的解释。有鉴于此,本研究系统采集了那棱格勒河流域及其尾闾盐湖不同类型的水体(河水、泉水、井水、卤水等)样品92件,沉积物样品47件,分析水体主、微量元素含量及锶、硫同位素组成,完成研究区河水和湖水的室内蒸发实验及冲积扇和湖区沉积物分相淋滤实验,同时结合前人已报道的研究结果,对区域水体中锂的来源及其迁移富集规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同样发源于东昆仑山的那棱格勒河、楚拉克阿拉干河、洪水河和格尔木河水化学组成明显不同,那棱格勒河水主要为Na-Cl-HCO3-SO4型;那棱格勒河水锂含量(0.46~0.65 mg/L)比楚拉克阿拉干河和格尔木河高出一个数量级,其高锂含量主要受洪水河支流的补给;洪水河高锂含量与其上游热泉水的补给有关,热泉水的水化学、高锂含量、高锶低硫同位素组成特征与青藏高原典型热泉水相一致;(2)那棱格勒河水和尾闾盐湖卤水相似的锶同位素组成,以及研究区水体符合蒸发浓缩过程特征的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趋势,均证明研究区尾闾盐湖卤水锂资源主要受那棱格勒河的补给;而相比于研究区水体,古湖残留水、盆地西部含盐系地层淋滤水或油田水具有明显不同的水化学特征和锶、硫同位素组成,因此这些水体对研究区尾闾盐湖锂补给的贡献较小可忽略不计;(3)那棱格勒河自出山口至尾闾湖区径流过程中,河水水化学组成受混合作用(地下水和河水)、水岩作用和蒸发浓缩作用影响,由Cl·HCO3·SO4-Na·Ca型逐渐演化至Cl·SO4-Na型;地下水水化学组成受水岩作用(岩石风化淋滤、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矿物溶解与结晶等)、蒸发浓缩作用和脱硫酸作用等控制,由Cl·HCO3·SO4-Na·Ca型逐渐演化至Cl-Na型,矿化度升至数百克升;(4)在那棱格勒河第一级冲洪积扇中,水体水化学特征主要受控于水岩作用;河水水化学特征和锂含量较稳定,而地下水在径流过程中同时受阳离子交换反应的逆反应、矿物结晶析出和弱的微生物还原作用的影响,且碎屑沉积物的风化淋滤和锂的解吸为地下水补给了一定量的锂,导致水体锂含量增加;(5)在那棱格勒河第二级冲洪积扇上,水体水化学特征主要受控于蒸发—结晶作用;与出山口河水蒸发实验结果对比显示,在第一级冲积扇补给至地下水的锂在该区域河水中因粘土矿物吸附而被损耗;而该区域的地下水经历了阳离子交换反应的正反应、盐类矿物溶解与析出和蒸发浓缩作用,至细土平原区前缘,每份地下水中近2/3的锂被损耗,这可能是导致流域锂资源补给量与储量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该区域锂的大量损耗与冲洪积扇中粘土矿物总量的增加和粘土矿物吸附能力的增强有关;(6)研究表明,那棱格勒河尾闾盐湖区卤水锂的富集与区域整体干旱背景下河流“脉冲式”的物源补给有关,该过程也伴随着卤水镁、钾含量的升高;尾闾盐湖沉积物中仍赋存大量的锂资源,主要与粘土矿物的吸附、卤水夹带及盐类矿物(尤其是硫酸盐矿物)析出有关,且沉积物中约90%的锂可通过补水开采,这为今后盐湖锂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了思路。

张湘如[8](2020)在《盐湖碳酸盐硼同位素的分馏机理及其对察尔汗成盐过程的反演》文中研究说明海洋碳酸盐的硼同位素组成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古海水p H值的定量计算及古大气CO2分压的重建方面,这为进一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参考。盐湖不乏碳酸盐沉积,但目前对卤水-碳酸盐体系的硼同位素分馏问题研究较少,盐湖碳酸盐的硼同位素组成是如何响应水体变化的,是否也能反映沉积环境的信息,目前尚无定论。基于此,本文对察尔汗盐湖百米钻(ISL1A)岩芯的自生碳酸盐进行了硼同位素分析,结合已报道的察尔汗盐湖卤水的地球化学数据,详细探讨了卤水-碳酸盐体系的硼同位素分馏。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将该钻孔碳酸盐的硼同位素应用于察尔汗湖成盐演化过程的判定方面,并通过对钻孔沉积物微体古生物(介形虫)及物理指标(矿物、粒度)的分析,加深对察尔汗湖成盐前后古水文条件变化的理解,同时,应用碳酸盐的锶同位素,对察尔汗盐湖的成因机制做进一步探讨。得出的结论如下:1.湖泊演化早期碳酸盐-卤水之间的硼同位素分馏受p H值控制,此时湖水的δ11B值相对均一,p H值随盐度的增加而增加,碳酸盐的δ11B值也相应增加。当湖泊演化至硫酸盐及氯化物型盐湖阶段,卤水的δ11B值随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尽管此时p H值降低,但p KB(KB为硼酸的表观电离常数,p KB=-log KB)的同时降低使得p H值对卤水-碳酸盐之间硼同位素分馏的影响并不显着,碳酸盐-卤水间的硼同位素分馏符合瑞利分馏模式,碳酸盐的δ11B值随卤水δ11B值的增加而增加,依然反映卤水的盐度变化。因此,不同于海洋碳酸盐的硼同位素较好的指示水体的p H值,湖泊碳酸盐只在其演化早期与海洋碳酸盐类似,在硫酸盐及氯化物型盐湖中p H值对碳酸盐硼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无论是湖泊演化的早期或晚期,碳酸盐的硼同位素组成均随水体盐度的增加而增大。2.所测定的ISL1A钻孔碳酸盐的δ11B值的组成范围为-11.3‰~+9.94‰,下部99.5~46.9 m(对应年代为92.5~49.9 ka)样品的δ11B值(-11.3‰~-4.15‰)明显低于上部样品(46.9~0 m,49.9~8.5 ka)的δ11B值(-4.25‰~+9.94‰)。碳酸盐的硼同位素组成在46.9 m处存在显着增加的现象,这种变化清楚的指示了察尔汗湖在约50 ka时水体盐度的突变。此外,该钻孔介形虫组合的更迭反映了察尔汗地区在46.7 m以下(约49.8 ka之前)主要为浅湖-湖滨的淡水-微咸水环境(以淡水-微咸水土星介属、玻璃介属和湖花介属为主要组合),鲜有半深湖-深湖及咸水环境出现,且成盐前的介形以意外湖花介为主,反映湖水的盐度不超过14‰,但在46.7 m之上,氯化钠析出,介形类突然消失。微体古生物同样指示了察尔汗湖的快速成盐过程。前人推测察尔汗盐湖的突然形成与其古水文补给条件的突然增加有关,但在本研究中,矿物及粒度的结果并未显示察尔汗地区成盐前后碎屑矿物含量的突增及由径流增大造成的粒度突然增加的现象。3.整个钻孔碳酸盐的87Sr/86Sr分布在0.71049~0.71178之间,其中,石盐析出前碳酸盐样品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为0.71071~0.71116,该值明显低于察尔汗盐湖现代卤水的87Sr/86Sr(0.71120~0.71201),也低于石盐析出之后碳酸盐样品的87Sr/86Sr(均>0.7110)。析盐后察尔汗湖水发生了明显的锶同位素突增。由于成盐前后化学风化作用不足以提供高87Sr/86Sr的硅酸盐端元,物源的改变应是引起湖水锶同位素变化的主要原因,即察尔汗在成盐前后的补给水体发生了变化。根据不同地质体的锶同位素组成数据,结合ISL1A孔碳酸盐的硼同位素、介形虫、粒度及矿物在成盐前后的变化特征,推测察尔汗湖的突然成盐与祁连山水系的快速退缩有关。

姜盼武[9](2020)在《柴达木盆地中北缘水-岩硼含量分布特征及富硼流体的物源分析》文中提出硼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材料,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随着中国硼矿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目前高品位的硼矿资源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盐湖型硼矿成矿带,其中柴达木盆地占中国现代盐湖型硼资源的60%左右,目前柴达木盆地内硼矿资源的物质来源研究尚不明确。本课题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开展了以下工作,以期对柴达木盆地内硼的物质来源进行初步的分析:对柴达木盆地中北缘地表水系(河水和泉水)和围岩进行系统全面的采样,结合盆地其他流域和尾闾盐湖的现有研究成果,开展了盆地地表水体主微量元素地球化特征分析;分析各地层和岩体的矿物组成和硼含量,开展了对比研究;对大柴旦热泉进行氢氧同位素分析和元素分析,开展了热泉水来源和水-岩反应平衡温度分析;对盆地相邻且具有相似地质背景盆地(共和、贵德)外溢的温泉水,进行了水样和岩石样品采集,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最后提出柴达木盆地中北缘富硼流体物质来源模型,为今后研究工作提供参考。通过以上研究工作得出以下认识:(1)柴达木盆地不同流域河水硼锂含量均高于世界平均河水。从硼锂含量丰度而言,昆仑山流域那棱格勒河为最为富集,其次为祁连山流域(受深部地下水热泉、泥火山补给),最低为阿尔金山流域;同一流域的不同河流硼锂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受热泉补给河流的硼锂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河流,且资源元素明显在尾闾盐湖中具有富集对应关系。(2)柴达木盆地补给河流主量元素组成显示主要受控于岩石风化,且各流域河水存在不同的水化学类型:祁连山和阿尔金山流域河水多属于Ca-Mg-Cl型,昆仑山流域河水类型多属于Ca-HCO3型,而柴北缘大柴旦和贵德-共和盆地热泉水及尾闾盐湖卤水化学类型均属于Na-Cl型,说明柴北缘尾闾盐湖富硼资源主要受热泉补给形成。(3)柴达木盆地周边山系岩石矿物组合和硼含量分析显示,祁连山系(盆地中北缘)岩石最为富硼,主要赋存于该区域大面积分布的花岗岩(长石类矿物)中,可能为大柴旦热泉提供了硼的物质来源。(4)柴达木盆地中北缘祁连山系河水、大柴旦热泉水、共和-贵德盆地热泉水以及西藏热泉水的离子和同位素(δD-δ18O、B-Cl、(Na/K-Na/Cl)-δ11B、B-δ11B)对比分析,认为大柴旦热泉水的补给来源为高山冰雪融水,通过断裂下渗至地下深部的花岗岩储库,受高温水-岩作用以及岩浆脱气作用共同影响而富集硼等资源元素。

山俊杰[10](2020)在《新疆库车盆地盐泉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全球钾矿床分布极不均匀,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中亚和东南亚等地。中国境内目前已探明的钾盐储量较少,主要局限在特提斯域的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特提斯东部,发育着巨厚层蒸发岩(包括石膏、石盐等),一直是我国钾矿床勘探的重点研究区域。库车盆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是该区域最具找钾潜力的地区。库车盆地盐泉水十分发育,然而前人对库车盆地盐泉水的起源和成因尚未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此外,对盐泉水在库车盆地循环和演化的过程也没有进行过精细刻画;同时,中新世吉迪克组蒸发岩的物质来源仍然存在着一定争议。因此,2015-2019年期间,本研究在新疆库车盆地盐泉水出露较多的、自西向东的却勒构造带、西秋构造带、东秋构造带三个次级构造带上采集了30件盐泉水样品及11件木扎尔特河河水样品,分析其水化学及(18O、D、T、Sr)同位素和地球物理特征,同时结合前人已报道的水化学和氢氧数据,对库车盆地盐泉水的成因及循环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样品进行化学成分测试发现,库车盆地盐泉水按舒卡列夫水化学分类,盐泉水均为Na-Cl型。按瓦里亚什科水化学分类法,盐泉水主要以氯化物型为主。库车盆地盐泉水溶质来源主要以石盐溶解为主。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各个构造带上的溶质来源略有不同:却勒构造带盐泉水溶质主要为石盐溶解,其次还包括部分碳酸盐矿物和石膏/硬石膏矿物的溶解;西秋构造带和东秋构造带盐泉水溶质来源中碳酸盐矿物已饱和,溶质来源主要为石盐矿物其次为石膏/硬石膏。(2)通过水化学特征及δ18O、δD值分析,发现库车盆地盐泉水主要源于大气降水或南天山高山区冰雪融水的补给。同时,盐泉水氧同位素分布特征不仅与补给水淋滤石盐有关,并且还与盐泉水在近地表排泄过程又经历强烈蒸发作用有关。研究发现,δ18O、δD值存在着明显的高程及温度效应,并估测出研究区盐泉水的循环深度:却勒构造带、西秋构造带、东秋构造带盐泉水平均循环深度分别为5.65km、4.82km、5.38km。(3)研究发现库车盆地盐泉水的87Sr/86Sr值介于海相与典型陆源石盐之间,说明盐泉水的成因可能为海陆相的混合物。同时库车盆地盐泉水87Sr/86Sr比值从西(却勒构造带)向东(东秋构造带)逐渐增大,也说明陆源水的混合从西向东逐渐增加。却勒构造带具有较低的87Sr/86Sr比值和高矿化度的组成特征,这说明却勒构造带盐泉水更多比例是海水或海相蒸发源的混合物;西秋构造带盐泉水为海水和陆相水的混合物;东秋构造带盐泉水则主要为陆相水的混合物。(4)将库车盆地盐泉水元素浓度、H-O-Sr同位素、放射性T同位素与地层岩性及大地电磁法探测结果相结合),综合分析表明盐泉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河水)和南天山高山区冰雪融水、其次还接受了部分地下深部热液Ca-Cl型水的补给。盆地内异常发育褶皱、裂隙、断层和以砾岩为主的岩性特征为盐泉水的补给、排泄提供了良好的介质和通道,导致盐泉水快速下渗并沿断裂带进行深部循环,流经易溶性的盐类矿物(例如石盐、石膏),然后在构造及静态压力驱使下,沿断裂上升并出露于地表(排泄区)。本研究为库车盆地盐泉水的成因和循环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西藏北部盐类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初步意见(1963)(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北部盐类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初步意见(1963)(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古近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古近纪年代地层框架
2 中国古近纪地层分区
3 中国各区域古近纪地层序列及对比
    3.1 北疆区
    3.2 南疆区
    3.3 祁连—贺兰区
    3.4 青藏—滇西区
    3.5 内蒙古—大兴安岭区
    3.6 东北区
    3.7 华北区
    3.8 西南区
    3.9 扬子区
    3.1 0 南岭区
    3.11藏南区
    3.12南海—珠江区
    3.13闽浙—东海区
    3.14台湾区
4 讨论

(2)矿产资源研究所“三稀”矿产研究与找矿实践70年历程——回顾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三稀”研究起步阶段
    1.1 典型矿床
        (1)新疆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床
        (2)内蒙古白云鄂博铌-铁-稀土矿床
    1.2 香花石和含铍条纹岩的发现
    1.3 其他地区的稀有、稀土和稀散元素工作
        (1)广东首次发现花岗岩型稀有元素矿床
        (2)江西发现多种稀有金属矿化花岗岩
2“三稀”研究全面发展阶段
    2.1 稀有金属矿产领域的重大进展
        2.1.1 对新疆3号脉及阿勒泰稀有金属成矿带有了全新的认识
        2.1.2 对福建南平富钽矿床的深入研究,显着提升了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成矿理论水平
        2.1.3 对香花岭含铍条纹岩的成岩成矿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发现了特殊的431脉
        2.1.4 青藏高原盐湖中锂,铯等稀有金属的探寻获得重大进展
    2.2 稀土矿产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2.2.1 对白云鄂博矿床的成因,首次提出与碳酸岩有成因联系的观点
        2.2.2 对内蒙古巴尔哲碱性花岗岩型Y-Be-Nb-Zr矿
        2.2.3 确定了川西牦牛坪等稀土矿床和在成因上有联系的碱性岩-碳酸岩是喜马拉雅期产物
        2.2.4 江西足洞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发现及其成矿机理的揭示,使稀土资源得到广泛应用,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2.3 首次发现具工业意义的独立稀散元素矿床
    2.4 从矿床成矿系列角度深化“三稀”成矿规律认识
3 21世纪新阶段
    3.1 地质找矿成果显着
    3.2 重点矿床的研究水平又上新台阶
        3.2.1 对川西甲基卡、可尔因伟晶岩矿田成矿作用有新认识
        3.2.2 在幕阜山伟晶岩矿田,稀有金属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成矿作用认识也上一新台阶
        3.2.3 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成矿理论研究更上一层楼
    3.3 发现了新类型矿床
    3.4 深化总结了中国稀有、稀土矿床的成矿特征和成矿规律
        3.4.1 稀有金属矿床
        (1)锂矿
        (2)铍矿
        (3)铷铯资源
        (4)铌钽矿
        (5)锆(铪)矿
        3.4.2 稀土金属矿床
        3.4.3 稀散金属矿床
4结语
    (1)稀土矿产
    (2)稀有矿产
    (3)稀散矿产

(3)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选题缘由
        1.1.1 课题背景
        1.1.2 选题缘由
    1.2 研究概况
        1.2.1 对科兹洛夫考察队所收集成果的研究
        1.2.2 对科兹洛夫的研究
        1.2.3 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科兹洛夫及《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
        1.4.2 植物、动物种类的确定与分析
        1.4.3 植物、动物地方性知识的研究
    1.5 解决的问题
    1.6 研究方法
    1.7 创新之处
第2 章 科兹洛夫及《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
    2.1 科兹洛夫传略
        2.1.1 探险萌芽
        2.1.2 命运转折
        2.1.3 踏上征途
        2.1.4 崭露头角
        2.1.5 中坚力量
        2.1.6 蜚声世界
        2.1.7 首谒达赖喇嘛
        2.1.8 发现黑城遗址——哈喇浩特
        2.1.9 守卫保护区
        2.1.10 发掘匈奴汉墓——诺彦乌拉
        2.1.11 晚年归隐
    2.2 科兹洛夫在华考察的成果
        2.2.1 考古发掘
        2.2.2 民族学和社会学调查
        2.2.3 地理学和地质学勘测
        2.2.4 生物学采集与研究
        2.2.5 生态学考察
    2.3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简介
        2.3.1 版本
        2.3.2 撰写特点
        2.3.3 内容简介
    2.4 小结
第3章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的植物种类
    3.1 蒙古国考察段的植物种类
        3.1.1 蒙古国北部和中部的植物种类
        3.1.2 古尔班赛罕山及其附近的植物种类
    3.2 中国考察段的植物种类
        3.2.1 内蒙古地区的植物种类
        3.2.2 甘青地区的植物种类
    3.3 所载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的价值和意义
第4章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的动物种类
    4.1 蒙古国考察段动物种类
        4.1.1 蒙古国北部和中部的动物种类
        4.1.2 古尔班赛罕山及其附近的动物种类
    4.2 中国考察段动物种类
        4.2.1 内蒙古地区的动物种类
        4.2.2 甘青地区的动物种类
    4.3 所载动物种类及其分布的价值和意义
第5 章 蒙古族关于植物、动物的地方性知识
    5.1 研究区域和民族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民族
    5.2 蒙古族关于植物的地方性知识
        5.2.1 蒙古族对植物的命名
        5.2.2 蒙古族对植物的利用
        5.2.3 蒙古族对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5.2.4 结论
    5.3 蒙古族关于动物的地方性知识
        5.3.1 蒙古族对动物的命名
        5.3.2 蒙古族对动物的利用
        5.3.3 蒙古族对动物的防范与保护
        5.3.4 结论
    5.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1 中文文献
    2 外文文献
附录
    附录1:科兹洛夫大事年谱
    附录2:科兹洛夫所记植物学名与当今学名对照表
    附录3:科兹洛夫所记脊椎动物学名与当今学名对照
    附录4:科兹洛夫所记昆虫及其他动物名称与当今学名对照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4)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西域考察活动研究(1883-1903)(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旨趣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史料概述
第一章 彼得罗夫斯基考察动机研究
    第一节 从塔什干到喀什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的“学者”身份
    第三节 俄国学术组织的指令
        一、时代背景
        二、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皇家科学院联系的建立
        三、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皇家考古协会的“合作”
        四、彼得罗夫斯基对俄国皇家地理协会的协助
        五、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委员会的联系
    小结
第二章 彼得罗夫斯基的新疆考察活动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喀什及其周边古迹的考察
        一、彼得罗夫斯基对三仙洞石窟的考察
        二、彼得罗夫斯基对喀什古城的定义及“鸽子窝”废墟的考察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汗诺依古城遗址的考察
        四、小结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在喀什、库车、库尔勒收获的珍宝及其外流过程
        一、彼得罗夫斯基在喀什和莎车发现的古币及研究
        二、彼得罗夫斯基在库车的发现
        三、彼得罗夫斯基在库尔勒等地的发现
        四、小结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在和田收集的珍宝及其外流过程
        一、彼得罗夫斯基和田收集品中的古币及文物
        二、彼得罗夫斯基和田收集品中的古AI写作本
    小结
第三章 彼得罗夫斯基对俄国探险队的协助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普尔热瓦尔斯基的协助
        一、普尔热瓦尔斯基的探险具有地理考察和军事探察双重特性
        二、彼得罗夫斯基对普氏地理考察的协助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普氏政治探察的情报协助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格鲁姆·格尔日麦洛的协助
        一、探险目的
        二、探险经费来源
        三、非法入境
        四、彼得罗夫斯基的处理方式和结果
        五、结语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探险家格罗姆切夫斯基的协助及评价
        一、格罗姆切夫斯基——英俄大角逐的重要参与者
        二、格罗姆切夫斯基访问坎巨提的过程及结果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格罗姆切夫斯基的协助
        四、彼得罗夫斯基对探险家格罗姆切夫斯基三次亚洲考察的评价
    小结
第四章 彼得罗夫斯基对欧洲探险家的协助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法国探险家杜特雷依和德国探险家施拉格什维特死因的追查
        一、杜特雷依探险队的新疆考察
        二、各国政府和探险家对杜特雷依死因的调查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杜特雷依死因的追查
        四、彼得罗夫斯基为德国探险家施拉格什维特树碑
        五、小结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斯文·赫定探险的协助及评价
        一、与彼得罗夫斯基的初次见面
        二、1894-1902 年间彼得罗夫斯基对斯文·赫定的多次协助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斯文·赫定探险的评价
        四、小结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斯坦因的协助
    小结
第五章 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学者关于新疆考察的讨论
    第一节 罗曾对彼得罗夫斯基的指导
        一、彼得罗夫斯基和罗曾交往的建立——新疆古AI写作本和文物流失的开始
        二、罗曾对彼得罗夫斯基喀什周边考察的指导
        三、罗曾与彼得罗夫斯基里应外合应对英俄考古竞争
        四、小结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与奥登堡关于新疆考察的探讨
        一、奥登堡——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俄国佛学研究集大成者
        二、彼得罗夫斯基寄给奥登堡的新疆收集品及二人关于新疆考察的探讨
        三、关于库车考察方案的探讨
        四、关于俄国委员会新疆考察方案的探讨
        五、结语
    第三节 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的研究
        一、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的研究
        二、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梵语文献的研究
        三、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古代手稿的语言鉴定
        四、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佛教手稿的确定及研究
        五、未完待续工作
    小结
第六章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英俄考古之争
    第一节 英俄在新疆的考古之争——以彼得罗夫斯基书信为中心
        一、国家为支撑的考古竞争
        二、保尔获得库车梵文写本——英俄古文书竞争的催化剂
        三、彼得罗夫斯基和马继业的古文书收集
        四、英俄对中国新疆古文书的研究
        五、影响
        六、小结
    第二节 伊斯拉姆·阿訇伪造“未知文字”古文书再考
        一、伪造古文书的出现
        二、彼得罗夫斯基对伪造文书的调查
        三、斯坦因对伪造文书的调查
        四、结论
    小结
第七章 彼得罗夫斯基考察活动的特点、影响及其手稿收集品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新疆考察活动的特点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考察活动的影响
        一、打开了欧洲探险家新疆研究的大门
        二、开启了俄国探险家新疆探险的新纪元
        三、掀起了俄国外交官员收集新疆古文书的热潮
        四、造成了我国珍贵文书文物的大量外流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手稿收集品的价值
        一、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的佛教手稿
        二、其他未知语言古代手稿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中文参考文献
外文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5)《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 《通报》创立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中国的文化格局
        一、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中国的活动
        二、19 世纪后期的实践性汉学家
    第二节 19 世纪法国本土的汉学格局与《通报》的创立
        一、19 世纪法国专业汉学机构和汉语教学
        二、《通报》的创立条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通报》概况
    第一节 《通报》的前身——《远东杂志》
        一、考狄的《远东杂志》概况
        二、《远东杂志》的文章梳理
        三、《远东杂志》与《通报》
    第二节 《通报》概况
        一、《通报》的关注范围
        二、《通报》的栏目设置
        三、《通报》的历任主编
        四、《通报》的发行情况
    第三节 《通报》的作者群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报》的内容(上)——《补充索引》中的主题研究
    第一节 《通报》目录索引中的研究主题分布
        一、《通报》目录索引
        二、《通报》的主题内容与研究领域分布
        三、《通报》汉学主题分类
    第二节 《通报》的文献学研究
        一、语言比较研究
        二、碑铭及各种考古材料的使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报》的内容(下)——《补充索引》的地区研究
    第一节 《通报》西域地区研究
        一、西域地区文章分类
        二、《通报》西域史地探险纪事
    第二节 《通报》的“Tibet”研究
        一、“Tibet”文章分类
        二、《通报》西藏探险纪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通报》的发展与20 世纪上半期的法国汉学
    第一节 《通报》汉学地位的确立
        一、《通报》的撰稿人特征
        二、《通报》的汉学定位
        三、开放的汉学交流平台
        四、《通报》的影响力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的发展
        一、专业汉学范围的专精
        二、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入
        三、不断完善的研究方法和持续加强的学术自觉
        四、法国学界与中国学界的交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多指标约束下的那棱格勒河流域及其尾闾盐湖锂的物源与迁移富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全球锂资源储量与分布
        1.2.1 卤水型锂矿床储量与分布
        1.2.2 硬岩型锂矿床储量与分布
        1.2.3 沉积粘土型锂矿床储量与分布
    1.3 国内外卤水锂矿物源及锂迁移富集规律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卤水锂矿物源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锂迁移富集规律研究现状
        1.3.3 那棱格勒河及其尾闾盐湖锂成矿物源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和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柴达木盆地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地质概况
    2.2 研究区地质地理概况
    2.3 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况
        2.3.1 含水层结构及特征
        2.3.2 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第3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
    3.1 样品采集
    3.2 室内实验
        3.2.1 蒸发实验
        3.2.2 沉积物淋滤实验
    3.3 测试方法
        3.3.1 XRD分析
        3.3.2 元素分析
        3.3.3 硫同位素测试方法
        3.3.4 锶同位素测试方法
    3.4 测试结果
第4章 那棱格勒河及其尾闾盐湖锂来源的地球化学证据
    4.1 那棱格勒河锂来源的地球化学证据
        4.1.1 水化学证据
        4.1.2 锶、硫同位素证据
    4.2 东、西台吉乃尔盐湖中锂的来源
    4.3 小结
第5章 那棱格勒河及其尾闾盐湖锂的迁移和富集规律
    5.1 锂在径流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
        5.1.1 第一级冲洪积扇水体水化学演化及锂的地球化学行为
        5.1.2 第二级冲洪积扇水体水化学演化和锂的地球化学行为
    5.2 锂在尾闾盐湖区蒸发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
    5.3 那棱格勒河流域及其尾闾盐湖锂的迁移富集过程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不足及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盐湖碳酸盐硼同位素的分馏机理及其对察尔汗成盐过程的反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硼同位素研究现状
        1.2.1 硼同位素的基本特征
        1.2.2 盐湖体系硼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1.3 柴达木盆地盐湖的成盐演化研究现状
        1.3.1 柴达木盆地中成盐元素的分布及富集
        1.3.2 察尔汗盐湖的成盐演化过程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 创新点和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柴达木盆地地质地理概况
    2.2 察尔汗盐湖自然地理、地质概况
        2.2.1 察尔汗盐湖自然地理及钾盐资源概况
        2.2.2 区域构造和地层
        2.2.3 ISL1A钻孔位置、年代和沉积特征
第3章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3.1 样品的采集与准备
    3.2 分析流程与测试方法
        3.2.1 不同类型卤水蒸发过程中的pH值测定
        3.2.2 碳酸盐的硼、锶同位素测试方法
        3.2.3 碳酸盐元素含量的测定
        3.2.4 全岩XRD分析
        3.2.5 粒度测试
        3.2.6 介形的提取与统计
第4章 盐湖卤水-碳酸盐体系的硼同位素分馏
    4.1 海洋及盐湖碳酸盐的硼同位素对比研究
        4.1.1 海洋生物碳酸盐δ~(11)B-pH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4.1.2 湖泊演化过程中水体pKB及pH值的变化
        4.1.3 湖泊碳酸盐δ~(11)B-pH方法的适用性评价
    4.2 盐湖卤水-碳酸盐体系的硼同位素分馏
        4.2.1 柴达木盆地盐湖δ~(11)B、pKB及 pH值随卤水盐度的变化
        4.2.2 盐湖碳酸盐的硼同位素组成变化及影响因素
        4.2.3 盐湖卤水-碳酸盐体系的硼同位素分馏模式
    4.3 湖泊碳酸盐硼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4.4 小结
第5章 硼同位素及微体古生物等揭示的察尔汗湖的成盐演化
    5.1 ISL1A孔硼同位素对察尔汗地区水体古盐度变化的指示
    5.2 ISL1A孔微体古生物指标(介形虫)反映的湖泊古盐度变化
    5.3 ISL1A孔物理指标(矿物、粒度)揭示的湖泊演化过程
        5.3.1 成盐前后矿物种类的改变
        5.3.2 粒度特征反映的湖泊水文变化
    5.4 小结
第6章 锶同位素对察尔汗成盐前后古水文条件变化的示踪
    6.1 锶同位素及其地质意义
    6.2 ISL1A孔碳酸盐的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6.3 察尔汗盐湖形成机制的进一步探讨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7.2.1 存在问题
        7.2.2 下一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柴达木盆地中北缘水-岩硼含量分布特征及富硼流体的物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柴达木盆地硼矿资源及其分布研究现状
        1.2.2 柴达木盆地硼矿物质来源研究现状
        1.2.3 氢、氧、锶同位素方法在水体物质来源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构造概况
    2.3 区域地层特征
    2.4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第3章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3.1 样品采集
    3.2 样品测试方法
        3.2.1 元素测试方法
        3.2.2 矿物组成测试方法
        3.2.3 同位素测试方法
第4章 结果与讨论
    4.1 柴达木盆地地表水体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1 柴达木盆地地表水体硼锂元素分布规律
        4.1.2 柴达木盆地地表水体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 柴达木盆地周边山系岩石硼含量特征
        4.2.1 基地岩石硼含量特征
        4.2.2 岩石中矿物硼含量特征
    4.3 柴达木盆地中北缘富硼流体的物源分析
        4.3.1 氢、氧同位素示踪热泉水来源
        4.3.2 热泉水水-岩平衡状态
        4.3.3 热泉水离子比值和硼同位素分析
        4.3.4 硼的物质来源模型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新疆库车盆地盐泉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研究
        1.2.2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1.2.3 水循环特征研究
        1.2.4 地球物理探测应用研究
    1.3 研究区盐泉水研究程度
    1.4 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主要的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1.7 论文创新点
    1.8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区域地质背景
    2.3 区域演化背景
        2.3.1 盆地地层层序
        2.3.2 盆地构造特征
    2.4 水文地质背景
    2.5 岩相古地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3.1 样品采集
    3.2 测试方法
        3.2.1 常量、微量元素测试方法
        3.2.2 氢氧同位素测试方法
        3.2.3 放射性氚同位素测试方法
        3.2.4 锶同位素测试方法
        3.2.5 V8多功能电法仪测试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盐泉水的溶质来源
    4.1 盐泉水化学特征
    4.2 矿化度与主要离子关系特征
    4.3 主微量元素在盐泉水溶质来源中的指示
    4.4 相化学在盐泉水中溶质来源的指示
    4.5 饱和指数在盐泉水中溶质来源的指示
        4.5.1 却勒构造带溶质特征
        4.5.2 西秋构造带溶质特征
        4.5.3 东秋构造带溶质特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盐泉水的补给来源与循环模式
    5.1 盐泉水补给来源研究
    5.2 盐泉水补给高程研究
    5.3 盐泉水补给温度研究
    5.4 盐泉水的氚同位素年龄研究
    5.5 盐泉水的热储温度研究
        5.5.1 二氧化硅地热温标
        5.5.2 阳离子温标
        5.5.3 盐泉水地热温度指标选取及计算
    5.6 盐泉水的循环深度研究
    5.7 盐泉水的循环模式讨论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盐泉水的成因分析
    6.1 锶同位素特征分析
    6.2 热液Ca-Cl型水对研究区盐泉水的影响分析
    6.3 盐泉水出露特征分析
        6.3.1 地层岩性特征分析
        6.3.2 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地球物理手段应用
    6.4 盐泉水的成因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
附录 表
附录
附表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西藏北部盐类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初步意见(1963)(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近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J]. 王元青,李茜,白滨,张兆群,徐冉成,王晓阳,张欣玥. 地层学杂志, 2021
  • [2]矿产资源研究所“三稀”矿产研究与找矿实践70年历程——回顾与启示[J]. 杨岳清,王登红,孙艳,赵芝,刘善宝,王成辉,郭维明. 矿床地质, 2021(04)
  • [3]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D]. 刘贵玺.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西域考察活动研究(1883-1903)[D]. 郑丽颖. 兰州大学, 2021(09)
  • [5]《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D]. 丁斯甘. 兰州大学, 2021(09)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多指标约束下的那棱格勒河流域及其尾闾盐湖锂的物源与迁移富集规律研究[D]. 李庆宽.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20
  • [8]盐湖碳酸盐硼同位素的分馏机理及其对察尔汗成盐过程的反演[D]. 张湘如.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20
  • [9]柴达木盆地中北缘水-岩硼含量分布特征及富硼流体的物源分析[D]. 姜盼武.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20(04)
  • [10]新疆库车盆地盐泉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D]. 山俊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20(03)

标签:;  ;  

藏北盐矿资源评价开发利用初步意见(196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