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高产密植园施肥效果初步研究

银杏高产密植园施肥效果初步研究

一、银杏密植丰产园肥料效应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曾慧杰[1](2019)在《忍冬属多种质性状变异与优株选育》文中研究表明忍冬属物种具有药用、食用和观赏等多种用途。忍冬属植物资源丰富,但其遗传变异研究还不够系统,现有种质存在来源不明、品质混杂等现象,给其种质的保育带来不便。该文以多个忍冬属树种的品种和初选种质为对象,分析和阐释了种质间形态、花产量、药用成分等的遗传变异,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研究了忍冬属多种质的种群结构与多样性,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建立了忍冬属代表性种质的指纹图谱,还选出了一个优异种质并构建了其繁育与保质栽培技术。研究对忍冬属优良种质的保育和开发提供了参考。(1)以湖南、山东、河南及美国地区的29份忍冬属种质为对象,分析了种质间的形态、产量、药用成分等的遗传变异。结果显示,种质间各性状变异显着,为优良种质选育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花蕾性状方面,成熟花蕾棒状期的变异系数最大;产量性状方面,头茬花单株干重的变异系数最大;药用成分方面,花蕾中绿原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叶片中木犀草苷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植株不同部位绿原酸含量水平表现为花>叶>茎,木犀草苷含量水平表现为叶>花>茎,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在花、叶、茎中均呈极显着相关。R型聚类结果显示,花中木犀草苷含量、成熟花蕾棒状期、干花率等是重要的区别性状;Q型聚类结果显示,全部种质分为2大类,第一类群为灰毡毛忍冬,第二类群为其他忍冬种质。(2)基于GBS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了 29份忍冬属种质的共859714个有效单核苷酸多态(SNP),并用这些SNP对这些忍冬属种质开展了系统进化树、主成分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种质基本按照地域分布聚集,分为中国北方忍冬,中国南方灰毡毛忍冬和美国观赏忍冬,花蕾颜色和开裂程度是重要的分类性状;明确了初选种质的种属类别。(3)基于ISSR标记技术,构建了 20个代表性忍冬属种质的DNA指纹图谱。PopGen32软件分析显示,20个种质的平均有效等位位点数为1.5437,Nei’s基因多样性为0.3137,Shonnon’s信息指数为0.4702,遗传一致度介于0.4565~1.0000之间;UPGMA聚类在0.735处将20份种质分成灰毡毛忍冬、忍冬和华南忍冬3个类群。(4)以初选种质与多个忍冬属树种的品种为对象,比较了花蕾开裂程度、花蕾棒状期、单株干花重、药用成分等特征,选出了一个优异种质,其具有花蕾不开裂、成熟度一致、花产量和药用成分含量高等特点,性状能稳定保持。该种质采摘期长达13~15 d;3年生树,每公顷种植12450株,可产干花1145.4 kg,比对照’巨花1号’高16.4%;绿原酸含量4.5%,比对照高60.7%。(5)以选育的优异种质为对象,筛选了适宜的继代和生根培养基,建立了组培繁殖技术,增殖系数4.7,生根率96.5%;比较了生根剂种类及浓度、扦插基质和时期等因子对扦插生根的影响,建立了扦插繁殖技术,硬枝扦插生根率92%以上,嫩枝喷雾扦插成活率93.6%以上。肥力管理对忍冬良种的保质栽培有重要影响,N、P2O5、K2O单株施肥量分别在45 g、15 g、24 g以内时,每施1g氮、磷、钾肥分别能增加花蕾产量1.98g、8.21g、4.56g;单株产量与氮、磷、钾的肥力效应方程显示,当N、P2O5、K2O分别施34.9~53.6g、13.1~14.4g、18.5~23.8g时,单株产量为387.0~430.3g;磷肥是产量限制的首要因子,有促进花蕾增长、花蕾壁增厚的作用;磷与绿原酸含量呈正相关,磷和钾的协同作用与木犀草苷含量呈正相关。

胡佳栋[2](2019)在《栽培措施对党参生长和有效成分含量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参为桔梗科党参属植物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nnf.等的干燥根,主要有补中益气,和胃生津,祛痰止咳的功效。随着党参被列入国家药食同源目录,党参的需求量急速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党参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但目前党参的栽培仍以沿袭农作物的传统栽培方式为主,缺乏规范的栽培技术规程和关键技术控制点参数,各地生长的党参良莠不齐,党参的质量也不稳定,难以做到中药材生产的“安全、优质、稳定和可控”。为了实现党参栽培的规范化和质量的可控,本文系统研究了栽培密度、搭架高度、起垄、覆膜、施肥等措施对党参生长、党参炔苷含量、党参多糖含量以及党参产量的影响,并使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建立了党参的氮磷钾施肥对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影响的肥效方程,确定了甘肃宕昌地区党参的施肥模式和最优的NPK配比,明确了党参的关键栽培技术,为实现党参的规范化栽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规程,并为其它根类药材的规范化栽培提供了探索性的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栽培密度和搭架高度均对党参的生长和有效成分含量产生较大影响。低密度栽培(行距20 cm×株距20 cm,25株/m2)有利于提高党参的根长、根直径、个体质量、党参炔苷含量和党参多糖的含量,高密度栽培(行距20 cm×株距10 cm,50株/m2)有利于党参群体产量的提高,但对党参的外观和内在质量不利。党参栽植的最佳密度与搭架高度组合为行距20 cm×株距10 cm,搭架90 cm。2.平地覆白膜栽培方式有利于党参根直径、根干重及产量的提高,起垄不适宜于甘肃宕昌地区党参的栽培。不同栽培方式下党参炔苷的含量高低依次为平地覆白膜>平地覆黑膜>10 cm垄高覆白膜>20 cm垄高覆白膜>平地不覆膜,党参多糖含量的高低依次为平地覆白膜>平地覆黑膜>平地不覆膜>10 cm垄高覆白膜>20 cm垄高覆白膜。综合考虑外观、产量及内在质量,平地覆白膜为较适宜的栽培方式。3.氮磷钾肥均对党参的生长和有效成分含量产生影响。适量施用氮肥有利于党参根直径的增粗、根长和根生物量的提高,施用磷肥可提高党参多糖的含量。氮磷钾单施对党参产量的提高效果依次为氮>钾>磷,对党参炔苷含量的提高效果依次为磷>氮>钾,对于多糖含量的提高效果依次为磷>钾>氮。综合各肥料对党参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提出甘肃宕昌地区党参栽培合理的施肥方案为N 250.00 kg/hm2,P2O5 53.16 kg/hm2,K2O 100.00 kg/hm2。4.建立了氮磷钾施肥量编码值与党参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效应函数,氮肥对党参增产作用最大,其次为钾肥和磷肥;磷肥对党参炔苷含量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为氮肥和钾肥。磷肥对党参多糖含量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为钾肥和氮肥。党参施肥模式寻优结果表明,当党参目标产量在21002500 kg/hm2范围内时,95%的置信区间所对应的优化施肥量为N 128.39174.13 kg/hm2、P2O5 49.2680.41 kg/hm2、K2O 45.3170.42 kg/hm2;当党参炔苷含量高于0.75 mg/g时,95%的置信区间所对应的优化施肥量为N128.48196.63 kg/hm2、P2O5 77.09117.98 kg/hm2、K2O 41.3453.72 kg/hm2;当党参多糖含量高于22.5%时,95%的置信区间所对应的优化施肥量为N 96.04141.63 kg/hm2、P2O5 61.5388.33 kg/hm2、K2O 40.2275.83 kg/hm2。优化后的党参高产优质施肥组合为N 128.48141.63 kg/hm2、P2O5 77.0980.41 kg/hm2、K2O 45.3153.72 kg/hm2,N、P2O5、K2O的最优施肥量配比为1:0.540.63:0.320.42。综上所述,在甘肃宕昌地区,党参规范化栽培的技术参数是,施肥组合为N128.48141.63 kg/hm2、P2O5 77.0980.41 kg/hm2、K2O 45.3153.72 kg/hm2,N、P2O5、K2O的最优施肥量配比为1:0.540.63:0.320.42,采用密度为行距20 cm×株距10 cm、搭架高度为90 cm、平地覆白膜的栽培方式,可以实现党参的高产与优质。

丁帆[3](2014)在《无患子幼林配方施肥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属于无患子科(Sapindaceae)无患子属经济树种,具有用途广、效益高等特点,其果实可以作为制备天然洗涤剂、杀虫剂、生物柴油的原料。无患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能源经济树种,其开发价值已经开始受到重视,目前,无患子经济林生产发展迅速,无患子造林面积不断增加,但是无患子幼林配方施肥试验研究鲜有报道,鉴于此,选择福建省建宁县无患子幼林为研究对象,采用“3414”试验设计进行配方施肥试验,分析不同N、P、K施肥处理对林地土壤性质和无患子树高、地径、冠幅生长指标的影响,研究无患子幼林合理施肥配方,为无患子人工林的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肥对无患子幼林土壤化学性质有一定影响,对速效养分尤其突出。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肥料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说明施肥对促进土壤速效养分的升高有显着效果,而对有机质、全氮含量影响较小。各处理中,处理11(N3P2K2)碱解氮含量、处理7(N2P3K2)的有效磷和处理10(N2P2K3)的速效钾含量在上层、中层、下层三个土层最高且差异显着。相同处理不同土层的各化学指标含量大致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2、无患子幼林土壤酶活性受施肥的影响各不相同。蔗糖酶活性在不同P水平处理下无显着变化,说明磷肥的施用对蔗糖酶活性影响不大,主要原因是土壤pH呈酸性,固磷作用明显。土壤酶活性大小主要受pH和土壤中各种速效养分含量较大。从整体来看,P2水平施磷能够在一定程度提高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四种酶活性在不同土层大致表现出:上层﹥中层﹥下层。3、N、P、K合理配施能促进无患子叶组织中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提高。中等水平施氮处理7叶片全氮含量最高,达到20.42g/kg。高水平施磷处理7达到全磷含量最大值为1.29g/kg,各中等水平施磷处理全磷含量普遍较高。无氮处理2全磷含量升高明显,因此,叶组织全磷含量不一定伴随氮素比例的增大而增大。高水平施钾处理10全钾含量低于中等水平施钾处理7,说明高水平施钾措施对无患子叶片吸收钾素产生抑制作用。中水平N高水平P中水平K配施对叶片氮、磷、钾元素含量的提高作用最强。4、不同配方施肥对无患子树高、地径、冠幅的影响较大。14种施肥处理中,处理7无患子的树高、地径、上下冠幅生长效果尤为明显,树高达4.84m,为对照的1.16倍,地径达10.47cm,为对照的1.17倍,上下冠幅可达2.44m,为对照的1.32倍。处理10无患子的左右冠幅较好,左右冠幅可达3.00m,为对照的1.37倍,尤以冠幅增长明显,具有显着差异。无N处理或N素过多对各生长指标并不理想。5、N、P、K不同水平施肥对无患子树高、地径、冠幅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三种肥料对树高、冠幅生长的影响作用由大到小为N>K>P,对地径生长的影响作用由大到小为K>N>P。氮、磷、钾肥在一定范围内会提高无患子幼林树高、地径、冠幅生长量,单因子效应分析表明:任一养分都存在最大施肥量,超过这个临界点将导致生长量下降。6、回归分析得出3a生无患子幼林增加冠幅、控制树高的适宜施肥用量:尿素单株用量240-250g;钙镁磷肥单株用量2775g;氯化钾单株用量366g。上下冠幅、左右冠幅N、P、K元素最优配比分别为:1:1.65:1.66、1:1.62:1.59,该配方下无患子增加冠幅、控制树高效果最明显。

冯志敏[4](2009)在《杨树丰产郁闭林的营养及根系调控研究》文中认为杨树速生性强,轮伐期短,养分消耗多,而一般林地土壤养分供应状况差,总养分、速效养分含量都较低,而且连做栽培,生产者只重视林产品的收获,不重视养分的适时回归,使杨树生长条件进一步恶化。如何改善杨树生长条件,尤其是养分需求状况,以促进杨树速生丰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科学施肥是维持土壤肥力,调节养分平衡,提高单位面积木材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杨树林分郁闭后,根系盘生容易使杨树形成“小老树”,并且伴随着根系生长量减少、根系逐渐老化、根毛较少、吸收营养能力差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对杨树郁闭林分的根系进行营养调控,提高根系的养分吸收能力,对于促进杨树速生,增加木材蓄积量,提高其种植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依据根系的再生能力,通过断根技术,并且配合根系合理的配方施肥促根的方法,来研究断根对林木生理特性及土壤环境的影响,以期为杨树人工林速生丰产栽培技术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林龄的根系活力测定结果表明,一年生及当年生毛细根、根尖部位的根系活力及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最高,其次是两年生根,说明杨树吸收养分主要以幼小细根为主。其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及合成、分解代谢旺盛,有助于抵御和防止病原物的侵入和扩散。而根系生长至四、五年其根系活力及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明显降低。此研究为以后断根试验提供理论依据。2、不同断根施肥处理对杨树生长量有不同的影响,距树体80cm两侧断根施肥措施能够显着促进树体年生长量的增长,与对照相比胸径年生长量提高了60.5%,树高年生长量提高了145%,说明适当的断根施肥措施可以促进树体的生长。4月下旬至5月下旬期间,施肥处理叶片中氮、磷、钾元素含量含量高于对照,所有的断根或断根施肥处理均小于对照,这是因为此时期主要影响因子是断根量的大小,断根以后施肥在这一期间没有及时发挥效果。但是经过大约一个月的根系恢复,处理5、处理6、处理7、处理8、处理2叶片中的N、P、K逐渐高于对照,这是因为施肥对元素的吸收在这一期间开始表现出了促进作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处理中元素含量持续降低至落叶,直至后期的生长季节也高于对照。3、各处理的杨树林地根际土壤pH值均低于非根际土壤,而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铜和有效锌的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与其它处理相比,80cm两侧断根施肥处理的根际土和非根际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最高,差异达显着水平。与对照相比,80cm两侧断根施肥处理显着提高了林地土壤的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而断根未施肥处理则降低了土壤酶的活性。其中80cm两侧断根施肥处理无论是微生物总量还是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数量其增长幅度都是最大的。4、与对照相比,杨树断根施肥栽培措施可提高叶片中GA、CTK、IAA的含量、降低ABA的含量,从而达到促进树体生长的目的。本研究得出80cm两侧断根施肥处理,对于促进杨树的生长发育是最好的。与对照和断根相比,合理的断根施肥,可以提高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降低呼吸消耗比,这种变化说明适量施肥可以显着改善杨树叶片光合性能。本试验研究表明在80cm两侧断根施肥可以显着的提高树体的光合性能,并且提高水分利用效率。5、断根经过8个月的恢复后,树体须根及侧根都有增多的趋势,增加了根系吸收面积,断根施肥处理较仅断根处理刺激萌发的根系更多,这可能是由于施肥的增效效应,使得根系恢复更好。断根的程度不同对树体的影响也不同,其中以80cm两侧断根施肥处理根系恢复最为明显,提高了树体的生长势。6、不同的施肥处理均显着的增加了杨树的生物量,而腐殖酸肥料对杨树的生长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年平均树高和年平均胸径比对照分别增加了82%,55%;其次是处理9年平均树高和年平均胸径比对照分别增加了68%,46.2%。N、P、K三元素配施比其中任一种或两种配施的效果都要好,能促进杨树叶片对N、P、K的吸收和累积,其中处理9叶片中三种元素含量一直到生长季节的末期都是最高的。7、各施肥处理与对照相比均能提高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土壤中的酶活性,本试验研究得出施肥不会对土壤养分带来不利的变化,更不会对土壤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施肥显着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对照相比处理10和处理9中微生物总数分别增加了158%,147%。

冯茂松[5](2007)在《巨桉短周期工业原料林营养诊断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后,由于受到纤维原料供需矛盾的影响,我国大力发展短周期工业原料人工林。四川在近几十年来大力发展巨桉桉树人工林,已形成上百万亩的规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目前,有关巨桉人工林立地选择、种源筛选、栽培技术、经营管理技术的研究较多,但有关巨桉林分的养分供求关系和养分交互作用以及营养状况与生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仍然不十分清楚。因此,通过巨桉人工林养分阈值、养分平衡、养分交互等关系的研究,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营养诊断标准用于巨桉人工林的养分管理,对指导科学施肥,维持地力,降低浪费,减轻环境压力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也可为其他速生工业原料林(如杨树、松树等)的养分管理提供借鉴。生产基地一旦选定,在影响人工林产量的因素中,遗传因素、气候因素、地形地貌因素很难通过有效措施进行人为控制和改善,经营技术因素的产量提升空间不大,唯独养分是影响工业原料林可持续经营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假定其他因素可控或相对可控条件下,本研究以四川巨桉人工林分布范围(包括泸州、宜宾、乐山、眉山、洪雅、蒲江、彭山、新津等地)为总体,按照典型布样,分别林分年龄、立地条件、林分生长状况设立20m×20m标准地60个。并于2004年12月至2005年1月调查各标准地林分生长量、立地等级,采集土壤和叶片样品进行11种必需养分元素的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进行林分产量与土壤物理因子、土壤养分浓度、叶片养分浓度,土壤养分浓度与叶片养分浓度,叶片养分浓度与叶片养分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检验结果表明:土壤pH值、土层厚度、石砾含量、土壤速效P、土壤交换性Ca、Mg、土壤速效Fe、Cu、Zn等是影响巨桉人工林产量的重要因子,而N、K、Mn等元素由于土壤中含量较为充足,限制作用较小。植物叶片养分中Ca、Mg、P、Fe、B、N、Zn、Cu是重要的养分浓度指标,与生长量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可作为养分供应和吸收状况的标志。在养分平衡关系中,Ca、Zn、Cu、P等元素与其他养分元素之间的平衡关系更加重要,表现为高N、Zn、Cu、Mn和低Ca有利于产量的增加。2.根据林分产量指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林分蓄积)与叶片养分浓度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可计算达到85%~90%最高产量的临界浓度,其计算检验结果如下:由于临界值法容易受年龄、生长时期、降水、温度、湿度等气候因素以及其他养分互作关系的影响,从而在诊断中出现了明显的误诊。S、Cu、Zn养分均不能获得有效诊断结果;Ca和P诊断值为负,与实际情况不符;K、Fe、Mn等的临界方程未达显着水平,可信度较低;N、B等的临界方程仅有一半达显着水平;Mg可得出较为一致的诊断结果,可信度较高,其最适浓度为17.21~17.30g·kg-1。3.根据各标准地产量划分产量组,并计算各养分元素浓度及其比值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方差,选择高产组与低产组的方差比显着的因子作为诊断参数,并以高产组平均值作为诊断标准,其诊断结果为:在DRIS诊断法中,共筛选出43个诊断指标(N、P、Fe、B、N/Zn、P/N、P/K、P/Ca、P/Zn、P/B、K/N、K/Zn、Ca/N、Ca/Zn、Ca/Mn、Ca/B、Mg/N、Mg/P、Mg/K、Mg/B、S/N、S/Mg、S/Zn、Cu/N、Cu/P、Cu/K、Cu/Mg、Cu/Zn、Cu/B、Zn/Mg、Fe/N、Fe/P、Fe/K、Fe/Ca、Fe/Mg、Fe/S、Fe/Cu、Fe/Zn、Fe/B、Mn/P、Mn/K、B/N、B/K),并列出了相应的诊断参比值和养分诊断结果(需肥顺序)。结果表明,四川巨桉人工林养分状况为,N、K、Zn、Fe、B主要以相对缺乏为主,其他养分供应相对充足。4.以巨桉叶片养分浓度为Y轴,以巨桉叶片养分含量为X轴,以巨桉百叶干重为Z轴,建立矢量诊断图,并根据各诊断矢量的方向和大小判断养分状况,其结果如下:四川巨桉人工林林分存在广泛的养分相互作用。N、Zn在各地表现一致,主要为稀释效应。K、B在各地均表现为拮抗作用,供应充分。P元素主要诊断为缺乏,出现在彭山以及乐山部分地区。Ca、Mg缺乏主要出现在彭山,过量或拮抗主要出现在乐山,与该区钙镁磷肥大量施用有关。S吸收超量各地均较突出,估计与酸沉降有关。Cu除在彭山为缺乏或稀释状态外,其他地区均表现为过量或拮抗。Fe各种状态均存在,在乐山地区以拮抗作用居多,在其他分布区以稀释效应为主,兼有少量缺乏。Mn在彭山缺乏、稀释、过量较为均衡,在其余地区以过量为主。5.参照植物生产潜力的推导过程,提出了四川巨桉人工林生产力潜力模型:Y=L/25 CPQ(T(50-T))1/2(1-e-bPmultiply from 1 to m Ci式中,Y为林分生产力;L为与巨桉林分群体结构有关的常数;b为与年降水量对巨桉林分产量影响作用有关的常数;CP为光能调整系数,即该植物光能净转换效率;Q为光能总辐射;T为生长环境温度;P为年降水量:m表示与巨桉林分产量有关的养分因子个数;Ci为某种养分对巨桉林分产量的影响系数。结合理查德生产量模型,巨桉人工林产量与林分年龄和养分之间的关系模型通式为:M=Mmax(1-e(-bt((Xmax-X)X)1/2/X0)c式中X0、Xmax、X分别表示某种养分的最适浓度、高限浓度、实际浓度;t为林分年龄:b为介于0.2~0.35之间与养分特性有关的常数;c(3.37551)为曲线形状控制参数;Mmax、M分别表示林分理论最高蓄积量(325.12828m3·hm-1)、林分现实蓄积量。6.分别建立了土壤养分、叶片养分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模型:△C全N=-0.2376+1.2374△C叶N△C全P=0.09510+0.4702△C叶P-0.2266△C叶Mn+0.6641△C时B△C全K=0.7480+0.3430△C叶Mg-0.009094△C叶Mn△C全Ca=0.2954+1.1952△C叶Ca-0.4903△C叶Mn△C全Mg=0.2128+1.1004△C叶Mg-3133△C叶Mn△C全Fe=1.5985-0.4395△C叶S-0.1591△C叶Mn△C全Mn=0.7074+0.4320△C叶Mg-0.1394△C叶Mn△C全C=-2.2852+3.2852△C叶N△C全N=-0.3702+0.6298△C叶P△C有P=-6.3989+3.1729△C叶N+4.2256△C叶B△C有K=1.0117-0.3339△C叶N+0.3222△C叶P△C交Ca=-0.1889+1.7024△C叶Mg-0.5135△C叶Mn△C交Mn=1.7266-0.4712△C叶N+0.5480△C叶Ca-0.8035△C叶S△C有Fe=1.9430-1.1587△C叶Mg+0.2157△C叶Mn△C有Zn=0.2175+0.5967△C叶N+0.1861△C叶Mn△C有Cu=1.0549+1.1109△C叶N-1.1655△C叶Ca△C叶N=1.2644-0.3829△C全Zn+0.1184△C全C△C叶P=0.1678+0.6214△C全P+0.3894△C全K-0.1786△C全Ca△C叶Ca=0.9512-0.3075△C全P+0.1538△C全Ca+0.2025△C全Fe△C叶Mg=0.6918+0.3081△C全Mn△C叶S=1.1838-0.1838△C全Fe△C叶Mn=2.1645-1.1645△C全P△C叶B=0.9680+0.0.03204△C全C△C叶N=0.9937+0.03629△C有P-0.1249△C交Mg+0.09489△C有Cu△C叶P=0.5993+0.2648△C有N+0.1360△C交Ca△C叶Ca=0.9351+0.1560△C交Mg-0.09112△C有Cu△C叶Mg=0.8965+0.1035△C交Ca△C叶S=0.7676+0.4901△C有K-0.08116△C交Ca-0.1766△C交Mg△C叶Mn=1.9496-0.6925△C交Ca-0.2544△C有Cu△C叶B=0.9767+0.02328△C有P△C叶N=1.0486+0.3605△C叶P-0.4091△C叶Ca△C叶P=0.02631+0.2822△C叶N+0.3480△C叶K+0.4686△C叶Mg-0.1252△C叶Mn△C叶K=0.4917+0.2392△C叶P+0.2691△C叶S△C叶Ca=0.8511-0.3220△C叶N+0.5675△C叶Mg-0.3153△C叶S+0.2188△C叶Cu△C叶Mg=0.4427+0.2143△C叶P+0.3430△C叶Ca△C叶S=1.2969-0.2970△C叶Ca△C叶Cu=0.3137+0.2101△C叶N+0.3015△C叶Ca+0.4583△C叶S-0.3451△C叶Zn+0.06182△C叶Fe△C叶Zn=1.4872+0.7408△C叶S-1.3186△C叶Cu+0.09052△C叶Fe△C叶Fe=-2.5052-2.8379△C叶K+4.5674△C叶Cu+1.7758△C叶Zn△C叶Mn=2.0720-1.0721△C叶P7.综上所述,四川巨桉人工林以P缺乏,S过量,N、Zn稀释,K、Fe拮抗为主要特点,中低山地区Ca、Mg、Cu较为缺乏,平原地区养分限制较少,部分养分过量。立地选择时应在适生区内选择有效土层厚度>40cm,土壤酸碱度介于5.37~7.07之间,石砾含量<10%的立地栽植巨桉,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养分诊断中应重视养分之间的交互作用,土壤养分诊断应以交换性Ca、交换性Mg、速效P、速效Fe、速效Cu、速效Zn、全Ca、全Mg、全P、全Mn为主,叶片养分诊断应以Ca、Mg、P、Fe、B、N、Zn、Cu为主,养分平衡诊断主要考虑N/Zn、K/N、K/Zn、Ca/N、Ca/B、Mg/N、Mg/K、Cu/N、Zn/Mg、B/N等10个比值。养分的交互作用关系及诊断标准如下:①巨桉养分相互作用为:N可促进P、K、Ca、Mn等的吸收(高N抑制Mn吸收),但易受到Fe、Zn、高Ca、高Mg的拮抗;P可促进K、Mg、Mn等的吸收,但易受Zn、Fe、高Mn、高K、高Ca、高Mg的拮抗,而高浓度的P将抑制K、Zn、Fe等的吸收;K对其他养分元素均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高浓度K限制P的吸收;Ca、Mg之间可相互促进吸收。同时,低浓度的Ca和Mg有利于Fe、Zn的吸收,高浓度的Ca和Mg将对N、P、Fe、Mn、S、B等养分产生拮抗,限制吸收;S可促进Zn的吸收,但易受高Ca、高Mg拮抗;Cu、Zn、Fe、Mn之间主要以拮抗为主,如高Mn对Fe,高Cu对Zn的拮抗。Fe对Cu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K、B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B素相互作用较少,对其他养分几乎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易受高Ca、高Mg、高Fe的拮抗。②土壤养分指标及最适浓度诊断标准:全N(1.57g·kg-1)、全P(0.60g·kg-1)、全K(19.59g·kg-1)、全Ca(11.55g·kg-1)、全Mg(51.44g·kg-1)、全Zn(1.37g·kg-1)、全Fe(41.62g·kg-1)、全Mn(0.53g·kg-1)、有机质(16.73g·kg-1)、有效N(95.06mg·kg-1)、有效P(5.29mg·kg-1)、有效K(65.37mg·kg-1)、交换性Ca(2.72g·kg-1)、交换性Mg(1.52g·kg-1)、有效Zn(8.38mg·kg-1)、有效Fe(68.75mg·kg-1)、有效Mn(33.55mg·kg-1)、有效Cu(3.13mg·kg-1)。③叶片养分指标及最适浓度诊断标准:N(19.22g·kg-1)、P(1.44g·kg-1)、K(12.66g·kg-1)、Ca(6.07g·kg-1)、Mg(17.45g·kg-1)、S(2.64g·kg-1)、Cu(11.35mg·kg-1)、Zn(77.17mg·kg-1)、Fe(0.49g·kg-1)、Mn(1.63g·kg-1)、B(44.49mg·kg-1)。④叶片养分浓度比值及最适诊断标准:N/Zn(249.06)、P/N(0.07492)、P/K(0.1137)、P/Ca(0.2372)、P/Zn(18.66)、P/B(32.37)、K/N(0.6587)、K/Zn(164.05)、Ca/N(0.3158)、Ca/Zn(78.66)、Ca/Mn(3.7293)、Ca/B(136.44)、Ng/N(0.9079)、Mg/P(12.12)、Mg/K(1.38)、Mg/B(392.22)、S/N(0.1374)、S/Mg(0.1513)、S/Zn(34.21)、Cu/N(0.0005905)、Cu/P(0.007882)、Cu/K(0.0008965)、Cu/Mg(0.0006504)、Cu/Zn(0.1471)、Cu/B(0.2551)、Zn/Mg(0.004422)、Fe/N(0.02541)、Fe/P(0.3392)、Fe/K(0.03858)、Fe/Ca(0.08046)、Fe/Mg(0.02799)、Fe/S(0.1850)、Fe/Cu(43.03)、Fe/Zn(6.33)、Fe/B(10.98)、Mn/P(1.13)、Mn/K(0.1286)、B/N(0.002315)、B/K(0.003514)。

薛岩[6](2007)在《台湾青枣生长期不同施肥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台湾青枣学名毛叶枣(Zizyphus mauritiana Lam),起源于印度,在缅甸、越南、亚洲南部、非洲、澳大利亚,及我国福建、云南等地也有野生分布。台湾青枣系鼠李科枣属植物,为常绿小乔木或大灌木,属多年生落叶乔木。享有“热带小苹果”的美誉,被认为是目前极具开发价值的经济果树之一。本论文主要研究台湾青枣施肥试验,旨在通过16种方法的肥料营养配比实验,并经过长时间的精心观察、调整,实验分析对比,找出最合理的营养配比,即青枣茁壮成长和速生丰产必需元素的最佳配比结构。可指导种植地青枣的推广,使其成为地区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主栽品种。本试验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共有16种施肥处理,通过对台湾青枣土壤的全量分析(氮、磷、钾,有机质,PH值)和台湾青枣叶片的氮磷钾营养元素的分析对比,得出台湾青枣6~9月期间,施用N肥27.3g,P肥5.89g,K肥31.95g,可使植株中的含氮量变化显着;施用N肥27.45g,P肥2.95g,K肥15.97g,可使植株中的含磷量和含钾量变化显着。并利用数理统计回归分析建立了针对台湾青枣的初步施肥模型。

姜岳忠[7](2006)在《毛白杨人工林丰产栽培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优良乡土树种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为对象,以实现人工林的定向、速生、丰产、优质、稳定和高效为目标,以森林生态学、林木遗传学、树木生理学和现代育林学原理为指导,针对毛白杨用材林在造林和栽培中存在的理论和主要技术问题,在毛白杨主要分布区山东省地域范围内,开展定位试验和调查研究,利用现代生物统计和计算机技术,对影响毛白杨人工林生长的主导因子和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以期为山东省乃至华北地区毛白杨人工林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配套技术体系。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毛白杨品种特性与生长发育规律研究;(2)毛白杨丰产栽培生理基础研究;(3)毛白杨人工林立地分类和质量评价研究;(4)毛白杨丰产栽培造林技术研究;(5)毛白杨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及经济效果评价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影响毛白杨人工林生长的主导立地因子是地形、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和地下水位。在鲁西黄泛冲积平原区,地形的影响最大,土壤质地次之,其后为地下水位和土壤类型。在鲁中南、胶东山麓河谷平原区:土壤质地影响最大,地形次之,其后为土壤类型和地下水位。2、山东省毛白杨人工林立地类型划分为32个,立地指数级在919之间。立地指数级在16以上,495株/hm2的林分蓄积年均生长量达9.0 m3以上的立地类型,为最适宜栽培毛白杨用材林的立地类型;立地指数级为1415,495株/hm2的林分蓄积年均生长量达5.0 m37.5 m3的立地类型,为较适宜栽培毛白杨用材林的立地类型;立地指数级小于13的立地类型,为栽培毛白杨用材林不够适宜的立地类型。3、毛白杨光合速率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高峰期分别出现在5月、8月、10点和14点;蒸腾速率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分别呈双峰曲线和单峰曲线,高峰期分别出现在5~6月、9月和14点,光合和蒸腾速率均与光照和环境温度呈正相关,且受品种遗传特性的影响。幼林在一年内的生长主要集中在5~7月,占全年生长量的70%以上;叶片的N、P、K含量以5月份最高;蒸腾速率与光合速率均在5~6月较高,表明5~6月是加强抚育管理,促进林木生长的关键时期。4、在集约经营条件下,毛白杨丰产林的蓄积年均生长量在18 m3/hm2,表现出良好的速生性和丰产性。胸径、树高在造林后第2年就进入速生期,到第6~8年结束,

应叶青[8](2004)在《喜树种源试验与叶用园营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营建优质丰产喜树叶用叶用园内的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水平施肥试验、密度试验研究园为主要目标,通过收集长江以南10个省区10个地理种源的喜树种子进行种源试验,研究了喜树地理种源遗传变异规律,筛选出适生的优质种源作为建园材料;以喜树。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喜树种源种子的质量指标千粒重和发芽率差异大,变幅达到24.2~64.7g和43%~97%。 2.喜树种群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10个参试种源在苗高、地径、各器官生物量及叶片喜树碱含量等指标上都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差异主要是受遗传因素控制。 3.喜树江西南昌种源单株叶片喜树碱产量超过对照临安种源99.47%,单位面积喜树碱产量的遗传增益可望达到87.83%。可选择江西南昌种源作为浙江北部地区营建喜树叶用园的材料,可显着提高单位面积上的喜树碱产量。 4.造林密度对喜树的径生长、单株叶面积、喜树叶用园单位面积叶产量有显着影响,2年生的喜树叶用园在密度为43750株/ha的条件下,单位面积叶产量最大;苗高、单叶面积则在五种密度间差异不显着。 5.在喜树苗木株行距50cm×50cm、肥力较差地区的水稻土上的喜树叶用园最佳施肥组合方案为N351.6~454.6kg.hm-2、P2O5 242.5~332.5 kg.hm-2、K2O161.4~376.2 kg.hm-2。 6.运用回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喜树叶用园产量施肥模型。在单因素增产效应中,各因素效应值大小为:氮>磷>钾。

于彬[9](2004)在《苏北杨树速生丰产配方施肥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选择宿迁市杨树林生产基地进行野外施肥试验,同时布置室内水培试验,研究不同N、P、K施肥处理对杨树生长的影响,探讨杨树营养特性,运用矢量分析法对杨树进行营养诊断:阐述不同施肥处理对3年生杨树生长的影响,通过回归方程得出杨树生长(胸径、材积)最佳N、P、K施肥量,探讨杨树N、P、K配方施肥的经济效益,为杨树的合理化配方施肥提供依据,从而进一步推动杨树产业的快速发展。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N、P、K对杨树主根长影响效应依次为P>K>N,对根生物量影响效应依次为P>N>K,而对新梢长度,皮、枝、叶及总生物量影响效应均为N>P>K,高N(17.14mg/L)高P(10mg/L)高K(8.58mg/L)配施对杨树的生长有着显着的促进作用,施肥效果最好。 2.较为适合杨树生长的营养液浓度为N:13.68~14.59mg/L,P:2.12~2.52mg/L,K:1.71~3.10mg/L,对应的理论总生物量为21.71g。 3.养分在杨树各组织中的累积规律为:叶>根>枝>皮,N、P、K配施可以促进杨树对养分的吸收和累积。 4.矢量法营养诊断结果表明:未施肥的杨树各组织N、P、K均为缺乏状态,N、P、K是杨树生长的限制性因素。 5.田间试验表明:高N(84g/株)高P(49g/株)高K(42g/株)配施对杨树的生长促进作用最显着。N、P、K对杨树生长的效应依次为N>K>P。 6.适合3年生杨树生长的最佳施肥量为:每株施尿素259.57g~287.48g;过磷酸钙490.00g~569.50g:硫酸钾65.83g~66.36g,对应的最佳N、P、K配比为12-6-3或12-6.2-2.7。 7.杨树施肥后,每年每公顷增加蓄积量6.87m,增加收入2061元。

王燕,程水源,刘卫红,陈伟[10](2002)在《不同施氮量对盆栽银杏苗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对 1年生实生盆栽银杏苗 ,每盆施尿素 0 137、0 2 74、0 4 11g ,折合每 g土施N80、16 0、2 4 0 μg ,能使幼苗茎干加粗 10 9 6 %~ 190 4 % ,苗高增加 3 9%~ 4 8 3% ,单株叶片数增加 2 3 5 %~ 5 8 8% ,其中施氮量最多的处理效果最好。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 ,配施少量饼肥有利于增加银杏幼苗叶片数。

二、银杏密植丰产园肥料效应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杏密植丰产园肥料效应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忍冬属多种质性状变异与优株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忍冬属种质资源概况
        1.1.1 生物学特性
        1.1.2 资源分布
        1.1.3 利用价值
    1.2 忍冬等木本药用植物性状变异研究
        1.2.1 形态学变异研究
        1.2.2 细胞学变异研究
        1.2.3 生理生化变异研究
        1.2.4 分子标记研究
    1.3 忍冬等木本药用植物育种研究
        1.3.1 木本药用植物育种研究
        1.3.2 忍冬属种质育种研究
        1.3.3 育种的对策
    1.4 忍冬属种质繁殖技术研究
        1.4.1 忍冬属种质组织培养研究
        1.4.2 忍冬属种质扦插繁殖研究
    1.5 忍冬良种保质栽培研究
        1.5.1 肥力管理对忍冬生长的影响
        1.5.2 肥力管理对忍冬质量的影响
        1.5.3 氮磷钾配方施肥研究
    1.6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忍冬属多种质的性状遗传变异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剂与耗材
        2.1.3 仪器与设备
        2.1.4 观测性状指标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表型性状变异
        2.2.2 产量性状变异
        2.2.3 药用成分含量变异
        2.2.4 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2.5 主成分分析
        2.2.6 聚类分析
    2.3 小结
3 忍冬属多种质的亲缘关系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试验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1.4 基因组DNA提取
        3.1.5 GBS文库构建与测序
        3.1.6 测序数据统计
        3.1.7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3.1.8 酶切数据统计
        3.1.9 酶聚类检测SNP
        3.1.10 忍冬属群体遗传亲缘关系分析
        3.1.11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3.2.2 基因组DNA酶切结果
        3.2.3 测序数据统计
        3.2.4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3.2.5 酶切数据统计
        3.2.6 忍冬属群体SNP杂合度分析
        3.2.7 忍冬属群体亲缘关系分析
    3.3 小结
4 忍冬属多种质的DNA指纹图谱构建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试验引物
        4.1.3 试验试剂
        4.1.4 试验仪器
        4.1.5 忍冬属种质基因组DNA提取
        4.1.6 忍冬属种质ISSR反应体系建立
        4.1.7 忍冬属种质ISSR-PCR退火温度
        4.1.8 忍冬属种质ISSR引物筛选
        4.1.9 忍冬属种质ISSR扩增
        4.1.10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DNA提取结果
        4.2.2 引物筛选
        4.2.3 引物退火温度选择
        4.2.4 多态性分析
        4.2.5 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分析
        4.2.6 DNA指纹图谱构建
    4.3 小结
5 忍冬属种质的优株选育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植物材料
        5.1.2 试验试剂
        5.1.3 试验仪器
        5.1.4 '优株'选择
        5.1.5 '优株'植物学性状鉴定
        5.1.6 '优株'植物学性状稳定性观测
        5.1.7 '优株'品种比较试验
        5.1.8 采样与观测
        5.1.9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忍冬属种质优株的选育
        5.2.2 忍冬属种质优株的评价
        5.2.3 忍冬属种质优株的生长适应性
    5.3 小结
6 忍冬属优良种质繁育与保质栽培技术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植物材料
        6.1.2 试剂与肥料
        6.1.3 仪器设备
        6.1.4 试验地点
        6.1.5 组培试验设计
        6.1.6 扦插试验设计
        6.1.7 无性繁殖苗木的性状差异性分析
        6.1.8 种质维持的肥力管理试验
        6.1.9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忍冬优良种质组培试验分析
        6.2.2 忍冬优良种质扦插试验分析
        6.2.3 无性繁殖苗木的性状差异性分析
        6.2.4 忍冬优良种质维持的肥力管理
    6.3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2)栽培措施对党参生长和有效成分含量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党参的功能主治及化学成分
    1.2 党参的资源分布、生长发育特性及对环境的要求
        1.2.1 党参的资源分布
        1.2.2 党参生长规律
        1.2.3 党参生长环境
    1.3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研究
        1.3.1 药用植物施肥研究
        1.3.2 药用植物栽植密度研究进展
        1.3.3 药用植物的栽植方式研究进展
        1.3.4 药用植物采收期研究进展
    1.4 党参栽培技术研究
        1.4.1 施肥模式研究
        1.4.2 栽植密度研究
        1.4.3 栽植方式研究
        1.4.4 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1.5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栽植密度与搭架高度对党参生长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2.1 试验区概况
    2.2 材料来源及处理
    2.3 试验设计
    2.4 研究方法
        2.4.1 生长指标测定
        2.4.2 党参多糖测定
        2.4.3 党参炔苷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2.4.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5.1 栽植密度对党参生长的影响
        2.5.2 栽植密度对党参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2.5.3 搭架高度对不同栽培密度党参生长的影响
        2.5.4 搭架高度对不同栽培密度党参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2.5.5 栽植密度和搭架高度二因素交互效应对党参生长的影响
        2.5.6 栽植密度和搭架高度二因素交互效应对党参有效成分的影响
    2.6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起垄、覆膜栽培方式对党参生长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3.1 试验区概况
    3.2 材料来源及处理
    3.3 试验设计
    3.4 研究方法
        3.4.1 生长指标测定
        3.4.2 党参多糖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3.4.3 党参炔苷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3.4.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起垄、覆膜对党参生长的影响
        3.5.2 起垄、覆膜对党参有效成分的影响
    3.6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氮、磷、钾配施对党参生长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4.1 试验区概况
    4.2 材料来源及处理
    4.3 试验设计
    4.4 研究方法
        4.4.1 生长指标测定
        4.4.2 党参多糖测定
        4.4.3 党参炔苷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4.4.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5 结果与分析
        4.5.1 氮、磷、钾配施对党参生长的影响
        4.5.2 不同氮、磷、钾配比对党参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4.6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党参施肥的效应函数与施肥模式寻优
    5.1 试验区概况
    5.2 材料来源及处理
    5.3 研究方案与试验设计
    5.4 研究方法
        5.4.1 生长指标测定
        5.4.2 党参多糖测定
        5.4.3 党参炔苷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5.4.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5 结果与分析
        5.5.1 党参产量效应函数
        5.5.2 党参炔苷含量效应函数
        5.5.3 党参多糖含量效应函数
        5.5.4 党参产量、炔苷含量和多糖含量效应函数的解析
        5.5.5 施肥模式寻优
    5.6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无患子幼林配方施肥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经济林施肥技术的研究进展
        1.1.1 施肥对经济林土壤性状的影响
        1.1.1.1 施肥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1.1.2 施肥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1.1.3 施肥对土壤生物性质的影响
        1.1.2 施肥对经济林生长的影响
        1.1.2.1 施肥对经济林营养生长的影响
        1.1.2.2 施肥对经济林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1.2 无患子生产现状及问题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施肥试验设计
        2.2.3 试验小区设置
        2.2.4 施肥方法
        2.2.5 林木调查
        2.2.6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2.2.6.1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2.2.6.2 植物样品采集与处理
        2.2.6.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7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配方施肥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1.1 施肥对 pH 的影响
        3.1.2 施肥对有机质的影响
        3.1.3 施肥对全氮的影响
        3.1.4 施肥对碱解氮的影响
        3.1.5 施肥对有效磷的影响
        3.1.6 施肥对速效钾的影响
        3.1.7 氮肥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1.8 磷肥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1.9 钾肥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2 不同配方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2.1 施肥对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3.2.2 施肥对脲酶活性的影响
        3.2.3 施肥对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2.4 施肥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2.5 不同施肥水平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3.2.5.1 不同 N 水平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3.2.5.2 不同 P 水平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3.2.5.3 不同 K 水平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3.3 不同配方施肥对无患子叶片营养状况的影响
        3.3.1 施肥对叶片全氮的影响
        3.3.2 施肥对叶片全磷的影响
        3.3.3 施肥对叶片全钾的影响
    3.4 不同配方施肥对无患子幼林生长的影响
        3.4.1 施肥对无患子树高的影响
        3.4.2 施肥对无患子地径的影响
        3.4.3 施肥对无患子上下冠幅的影响
        3.4.4 施肥对无患子左右冠幅的影响
        3.4.5 不同施肥水平对无患子幼林生长的影响
        3.4.5.1 不同施肥水平对无患子树高的影响
        3.4.5.2 不同施肥水平对无患子地径的影响
        3.4.5.3 不同施肥水平对无患子上下冠幅的影响
        3.4.5.4 不同施肥水平对无患子左右冠幅的影响
        3.4.6 无患子幼林生长管理施肥技术的探讨
        3.4.6.1 无患子幼林生长施肥配方及其施用量研究
        3.4.6.2 无患子幼林生长施肥技术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3 展望
参考文献

(4)杨树丰产郁闭林的营养及根系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人工林地衰退的研究
    1.2 林地施肥
        1.2.1 施肥对植物养分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1.2.2 施肥对植物生理生化活性的研究
    1.3 杨树人工林营养及施肥研究现状
        1.3.1 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供应能力
        1.3.2 养分需求规律与植物营养诊断
        1.3.3 施肥时期
        1.3.4 施肥方法
        1.3.5 肥料种类、用量及效益研究
    1.4 根系修剪研究进展
        1.4.1 根系修剪的历史及研究现状
        1.4.2 根系修剪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1.4.3 根系修剪对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1.4.4 根系修剪的作用机制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不同树龄的杨树根系活力变化及吸收能力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测定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树龄的杨树根系活力的空间分布变化研究
        2.2.2 不同树龄的杨树根系吸收面积的空间分布变化研究
    2.3 讨论
    2.4 小结
3 杨树根系养分吸收动力学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养分吸收试验
        3.1.2 根系吸收养分离子动力学参数的求算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I-107 杨树NH_4~+吸收动力学
        3.2.2 I-107 杨树H_2PO_4~-吸收动力学
        3.2.3 I-107 杨树K~+吸收动力学
    3.3 讨论
    3.4 小结
4 杨树郁闭林断根的调控效应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区概况
        4.1.2 试验材料
        4.1.3 断根时间和方法
        4.1.4 试验设计
        4.1.5 测定项目及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断根及断根施肥对杨树生长量的影响
        4.2.2 断根及断根施肥对杨树养分吸收的影响
        4.2.3 断根及断根施肥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4.2.4 断根及断根施肥对杨树内源激素的影响
        4.2.5 断根及断根施肥对杨树光合特性的影响
        4.2.6 断根及断根施肥对根系愈合、再生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5 营养配比对杨树郁闭林生长及代谢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区概况
        5.1.2 试验设计
        5.1.3 施肥方法
        5.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施肥处理对杨树生长效应的影响
        5.2.2 不同施肥对杨树叶片营养元素的影响
        5.2.3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5.2.4 不同施肥处理对杨树光合特性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6 讨论及结论
    6.1 讨论
        6.1.1 杨树根系养分吸收动力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6.1.2 根系修剪技术发展趋势及尚存问题
        6.1.3 不同营养配比对杨树生长的影响
    6.2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巨桉短周期工业原料林营养诊断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思路
        1.2.2 技术路线
2 植物营养诊断研究综述
    2.1 植物营养研究发展概况
    2.2 植物营养理论在农业施肥中的应用
    2.3 人工林养分管理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4 前期研究基础
    2.5 目前人工林养分管理存在的科学问题
3 试验设计
    3.1 总体设计
    3.2 试验材料及生理生态学特性
    3.3 研究地区概况
    3.4 野外调查、采样及实验室分析
        3.4.1 调查时间
        3.4.2 标准地设立
        3.4.3 生长量调查
        3.4.4 立地等级调查
        3.4.5 土壤剖面调查
        3.4.6 土壤样品的采集
        3.4.7 植物组织样品的采集
        3.4.8 土壤分析
        3.4.9 植物组织样品分析
    3.5 研究内容
    3.6 预期结果
4 相关分析
    4.1 巨桉林分密度和百叶干重与产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2 巨桉林分产量与土壤养分相关性分析
    4.3 巨桉林分产量与巨桉叶片养分浓度相关性分析
    4.4 巨桉林分产量与巨桉叶片养分浓度比值相关性分析
    4.5 土壤养分与巨桉叶片养分浓度相关性分析
    4.6 巨桉叶片养分间的相关性分析
    4.7 其他因子相关性分析
        4.7.1 海拔高度
        4.7.2 坡度、坡向
        4.7.3 土层厚度
        4.7.4 石砾含量
    4.8 结论
5 养分诊断
    5.1 临界值法
        5.1.1 利用林分蓄积计算的临界值
        5.1.2 利用树高计算的临界值
        5.1.3 利用胸径计算的临界值
        5.1.4 利用单株材积计算的临界值
        5.1.5 利用叶片养分含量计算的临界值
        5.1.6 结论
    5.2 DRIS法
        5.2.1 立地质量评价
        5.2.2 分组
        5.2.3 统计检验
        5.2.4 筛选指标
        5.2.5 诊断指数计算
        5.2.6 诊断标准
        5.2.7 结论
    5.3 矢量诊断(向量诊断)法
        5.3.1 方法概述
        5.3.2 养分元素诊断
        5.3.3 交互效应诊断
        5.3.4 矢量诊断标准
    5.4 养分诊断方法评价
6 诊断模型与指标分级
    6.1 模型建立理论基础
        6.1.1 植物生产力
        6.1.2 植物生产力影响因素
        6.1.3 巨桉人工林生产力诊断模型的提出
    6.2 诊断指标
        6.2.1 土壤物理特性诊断指标
        6.2.2 土壤养分浓度诊断指标
        6.2.3 叶片养分浓度指标
    6.3 诊断模型
        6.3.1 巨桉人工林林分相对净生产速率——数据标准化
        6.3.2 诊断指标分类
        6.3.3 诊断模型
7 讨论及结论
    7.1 讨论
        7.1.1 诊断方法评价
        7.1.2 诊断精度
        7.1.3 诊断体系的可操作性
        7.1.4 诊断年龄
        7.1.5 诊断方法、标准验证
        7.1.6 诊断模型
        7.1.7 诊断标准和模型的应用
    7.2 结论
        7.2.1 四川巨桉人工林养分诊断指标及标准
        7.2.2 四川巨桉人工林养分关系及诊断模型
8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2-1 四川巨桉工业原料林标准地基本情况表
附表3-1 四川巨桉人工林生长量调查表
附表3-2 四川巨桉人工林标准地土壤养分分析结果
附表3-3 四川巨桉叶片养分浓度
附表4-1 四川巨桉人工林立地等级评价表
附表4-2 叶片养分DRIS诊断指数
附表4-3 叶片养分DRIS诊断指数——剔除不显着元素
附表4-4 叶片养分DRIS诊断需肥顺序表
附表4-5 根据诊断指数诊断的养分需求状况
附表4-6 采用单偏离程度函数调整后的DRIS诊断指数及需肥顺序表
附表4-7 DOP指数表
附表4-8 N矢量诊断数据标准化表
附表4-9 P矢量诊断数据标准化表
附表4-10 K矢量诊断数据标准化表
附表4-11 Ca矢量诊断数据标准化表
附表4-12 Mg矢量诊断数据标准化表
附表4-13 S矢量诊断数据标准化表
附表4-14 Cu矢量诊断数据标准化表
附表4-15 Zn矢量诊断数据标准化表
附表4-16 Fe矢量诊断数据标准化表
附表4-17 Mn矢量诊断数据标准化表
附表4-18 B硼矢量诊断数据标准化表
附表4-19 诊断结果汇总表
附表4-20 交互效应诊断数据标准化表
附表4-21 交互效应矢量诊断数据变化趋势
附表4-22 交互效应矢量诊断结果
前期研究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台湾青枣生长期不同施肥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台湾青枣品种介绍
        1.1.1 台湾青枣的生长环境
        1.1.2 台湾青枣的形态特征
        1.1.3 台湾青枣的多重价值
        1.1.4 台湾青枣的引种历史及栽培现状
    1.2 台湾青枣的栽培、管理、储运技术
        1.2.1 种植方法
        1.2.2 种植时间和密度
        1.2.3 营养与施肥
        1.2.4 树体管理
        1.2.5 因地管理和用水管理
        1.2.6 温湿管理
        1.2.7 花果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1.3 引种台湾青枣的意义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台湾青枣土壤和枝叶营养元素含量影响的意义
        1.4.1 合理施用氮磷钾的益处
        1.4.2 氮、磷、钾肥的不合理施用带来的危害
    1.5 立题依据和技术路线
        1.5.1 立题依据
        1.5.2 技术路线
    1.6 台湾青枣的试验地概况
2. 台湾青枣的施肥水平方案
    2.1 施肥配置方案和试验设计方案
        2.1.1 施肥配置方案
        2.1.2 试验设计方案
    2.2 施肥设计
3. 施肥方法
    3.1 基肥
    3.2 追肥
        3.2.1 沟施
        3.2.2 喷施
        3.2.3 及时疏花疏果
        3.2.4 修校整形
        3.2.4.1 幼树修剪
        3.2.4.2 当年生枣树修剪
        3.2.4.3 主枝回缩修剪
        3.2.4.4 枝梢修剪
4. 台湾青枣土壤的全量分析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4.2.2 土壤氮、磷、钾和PH值及有机质的测定
    4.3 结果及分析
        4.3.1 施肥对土壤成分的影响
        4.3.2 台湾青枣施肥量与土壤测定元素含量的回归分析
5. 台湾青枣叶片营养成分分析对比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材料采集和处理
        5.2.2 叶片氮磷钾的测定
    5.3 结果及分析
        5.3.1 田间台湾青枣对比试验
        5.3.2 田间台湾青枣果重和坐果率统计分析
        5.3.3 盆栽品种对比试验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附图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毛白杨人工林丰产栽培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人工林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1.2 人工林培育的基本原理
        1.2.1 森林生态系统理论
        1.2.2 人工林生态系统物质生产原理
        1.2.3 森林立地分类与质量评价
        1.2.4 林分结构与密度控制
        1.2.5 人工混交林营造理论
    1.3 人工林立地分类和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3.1 森林立地分类的途径
        1.3.2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
    1.4 杨树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进展
        1.4.1 优良无性系选育
        1.4.2 适地适无性系
        1.4.3 造林密度和轮伐期
        1.4.4 种苗类型、整地与除草
        1.4.5 施肥
        1.4.6 灌溉
        1.4.7 幼林间作
    1.5 人工林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研究
        1.5.1 杨树人工林短轮伐期栽培的经济效益
        1.5.2 技术经济效果的评价方法
    1.6 毛白杨人工林培育研究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6.1 毛白杨良种选育研究概况
        1.6.2 毛白杨栽培技术研究概况
        1.6.3 存在的主要问题
2 立题依据、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2.1 立题依据
    2.2 研究目标
    2.3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范围及自然概况
        3.1.1 调查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3.1.2 定位试验地区自然概况
    3.2 试验设计
        3.2.1 品种对比试验
        3.2.2 苗木截梢造林试验
        3.2.3 整地规格试验
        3.2.4 植苗规格试验
        3.2.5 栽植深度试验
        3.2.6 灌溉试验
        3.2.7 施肥试验
        3.2.8 幼林间作试验
        3.2.9 幼林整形修枝试验
    3.3 观测指标与测试方法
        3.3.1 林木生长指标
        3.3.2 林木形质指标
        3.3.3 林木生理指标
        3.3.4 木材材性指标
        3.3.5 土壤理化性质指标
        3.3.6 间种作物投入产出指标
        3.3.7 经济效果评价指标
    3.4 典型调查与资料收集
        3.4.1 典型调查
        3.4.2 资料收集
        3.4.3 数据分析
4 结果分析
    4.1 毛白杨人工林立地分类与质量评价
        4.1.1 立地指数的曲线拟合及编制
        4.1.1.1 树高曲线的拟合
        4.1.1.2 样本标准差曲线的拟合
        4.1.1.3 基准年龄的确定
        4.1.1.4 立地指数的展开
        4.1.2 立地分类主导环境因子分析
        4.1.2.1 主导因子筛选与等级划分
        4.1.2.2 毛白杨生长与立地因子的直观分析
        4.1.2.3 毛白杨生长与立地因子的数量化分析
        4.1.2.4 立地因子等级对毛白杨生长的重要程度
        4.1.3 立地类型划分
        4.1.4 立地质量评价与立地条件选择
    4.2 毛白杨品种特性与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4.2.1 品种特性
        4.2.1.1 速生性、丰产性
        4.2.1.2 林分生物量及其分布
        4.2.1.3 形质特性
        4.2.1.4 木材的物理力学特性
        4.2.2 生长发育规律
        4.2.2.1 年生长节律
        4.2.2.2 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模型的建立与拟合
        4.2.2.3 林木生长时期划分及生长特点
        4.2.2.4 林木材积生长的数量成熟龄
    4.3 毛白杨丰产栽培生理基础研究
        4.3.1 不同毛白杨品种光合特性的比较
        4.3.2 不同毛白杨品种蒸腾特性的比较
        4.3.3 苗木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及其季节变化
    4.4 毛白杨人工林栽培技术研究
        4.4.1 优良无性系筛选和评价
        4.4.1.1 生长量
        4.4.1.2 干形及分枝
        4.4.1.3 木材的物理力学特性
        4.4.1.4 品种多性状综合评价
        4.4.2 苗木不同强度截梢造林效果
        4.4.2.1 抽梢发枝特点及干形变化
        4.4.2.2 对胸径、树高旬生长量的影响
        4.4.2.3 对林分胸径、树高生长量的影响
        4.4.3 适宜苗龄及苗木规格
        4.4.3.1 不同苗龄及规格对林分胸径的影响
        4.4.3.2 不同苗龄及规格林分树高的影响
        4.4.4 不同整地规格造林效果
        4.4.4.1 不同整地规格的林木生长量
        4.4.4.2 不同整地规格的土壤容重、含水率
        4.4.5 合理造林密度
        4.4.5.1 不同栽植密度林分生长发育规律
        4.4.5.2 不同密度林分的数量成熟龄
        4.4.6 适宜栽植深度
        4.4.6.1 成活率与抗风倒情况
        4.4.6.2 根系发育
        4.4.6.3 生长量
        4.4.7 合理灌溉研究
        4.4.8 合理施肥研究
        4.4.8.1 朱庄林场 N、P、K 肥效及配比试验
        4.4.8.2 长清县西仓村N 肥用量试验
        4.4.8.3 饮马泉苗圃 N、P、K 正交试验
        4.4.8.4 平度何家店村 N、P、K 正交试验
        4.4.9 幼林间作效应分析
        4.4.9.1 不同间作处理对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4.4.9.2 不同间作处理对树体营养状况的影响
        4.4.9.3 不同间作处理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4.4.9.4 不同间种作物对树木叶面积及林木生长量的影响
        4.4.9.5 土壤及树体养分状况与与林木生长量相关性分析
        4.4.10 幼林整形修枝技术
        4.4.10.1 整形修枝的最佳时期
        4.4.10.2 整形修枝的方法
        4.4.10.3 幼树修枝量
    4.5 毛白杨人工林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研究
        4.5.1 单项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分析
        4.5.1.1 苗木规格
        4.5.1.2 整地规格
        4.5.1.3 施肥
        4.5.1.4 间作
        4.5.2 综合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分析
        4.5.2.1 技术参数
        4.5.2.2 评价指标
        4.5.2.3 效果分析
    4.6 毛白杨丰产栽培技术体系构建
        4.6.1 优质丰产基础技术
        4.6.1.1 选用优良品种
        4.6.1.2 选择优良立地
        4.6.2 优化配套造林技术
        4.6.2.1 细致整地
        4.6.2.2 选用壮苗
        4.6.2.3 苗木处理与栽植季节
        4.6.2.4 合理密度与采伐年龄
        4.6.2.5 栽植深度与栽植方法
        4.6.2.6 幼林修枝抚育
        4.6.3 林地环境调控技术
        4.6.3.1 合理施肥
        4.6.3.2 合理灌溉
        4.6.3.3 松土除草
        4.6.3.4 农林间作
        4.6.3.5 有害生物防治
5 讨论
    5.1 毛白杨丰产栽培的生理基础和生产潜力
    5.2 毛白杨人工林的发育规律和数量成熟
    5.3 毛白杨人工林的立地分类和质量评价
    5.4 毛白杨幼林间作效果
    5.5 毛白杨丰产栽培技术体系的构建
6 结论
    6.1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6.2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喜树种源试验与叶用园营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一、 前言
    1 喜树与喜树碱研究进展
        1.1 喜树的研究进展
        1.2 喜树碱的研究进展
    2 木本药用植物种源试验研究概况
    3 木本药用植物叶用园研究概况
    4 本项目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 喜树种源苗期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方法
        1.4 统计分析方法
        1.5 遗传参数估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源种子品质变异分析
        2.2 种源苗期生长性状变异及其规律
        2.3 种源苗期生长性状间的相关性
        2.4 不同种源叶片喜树碱含量和单株叶片喜树碱产量变异及遗传
        2.5 优良种源选择
    3 小结与讨论
三、 喜树叶用园营建关键技术研究Ⅰ-叶用园密度效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密度苗木高生长的差异
        2.2 不同密度苗木径生长的差异
        2.3 不同密度苗木单叶及单株叶面积的差异
        2.4 不同密度苗木单株叶产量与单位面积叶产量的差异
    3 小结与讨论
三、 喜树叶用园营建关键技术研究Ⅱ-优化施肥技术研究
    1 试验设计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项目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叶产量函数模型的建立
        2.2 模型的解析与寻优
    3 小结
四、 喜树优质丰产叶用园的营建
    1 建园材料选择
    2 园址立地条件的选择
    3 合理密植
    4 肥水管理
    5 采收技术
五、 结论与讨论
    1 喜树种源苗期性状变异
        1.1 种子品质
        1.2 高径生长
        1.3 生物量
        1.4 叶片喜树碱含量及单株叶片喜树碱产量
        1.5 叶用优良种源选择与推广
    2 喜树叶用园密度效应
        2.1 造林密度对喜树高生长的影响
        2.2 造林密度对喜树径生长的影响
        2.3 造林密度对喜树叶产量的影响
    3 喜树叶用园优化施肥技术
        3.1 氮、磷、钾对叶用园叶产量的影响
        3.2 喜树叶用园产量施肥模型与优化施肥方案
参考文献

(9)苏北杨树速生丰产配方施肥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配方施肥基本理论
    1.2 林木施肥的基本理论及研究状况
        1.2.1 国外林木施肥的研究状况
        1.2.2 国内林木施肥的研究状况
    1.3 杨树营养特性研究
    1.4 杨树施肥效应
    1.5 杨树施肥经济效益研究
2 试验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水培试验
        2.1.1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2 分析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2 田间试验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2.1 试验材料
        2.2.2.2 试验点选定
        2.2.2.3 试验小区设置
        2.2.2.4 试验处理
        2.2.2.5 施肥方法
        2.2.2.6 分析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3 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
    2.4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水培试验
        3.1.1 N、P、K营养对杨树生长的影响
        3.1.1.1 N、P、K营养对杨树新梢长度的影响
        3.1.1.2 N、P、K营养对杨树主根长的影响
        3.1.1.3 N、P、K营养对杨树生物量的影响
        3.1.1.3.1 根生物量分析
        3.1.1.3.2 皮生物量分析
        3.1.1.3.3 枝生物量分析
        3.1.1.3.4 叶生物量分析
        3.1.1.3.5 总生物量分析
        3.1.2 杨树生长的最佳N、P、K浓度探讨
        3.1.3 N、P、K营养对杨树叶绿素的影响
        3.1.4 杨树营养特性研究
        3.1.4.1 不同处理对杨树N、P、K累积的影响
        3.1.4.2 杨树根、皮、枝、叶N、P、K累积规律
        3.1.4.3 杨树的矢量法营养诊断
    3.2 田间试验
        3.2.1 施肥对杨树生长的影响
        3.2.1.1 施肥对杨树树高的影响
        3.2.1.2 施肥对杨树胸径的影响
        3.2.1.3 施肥对杨树材积的影响
        3.2.2 杨树速生丰产最佳配方及施肥量探讨
        3.2.3 杨树配方施肥的经济效益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5 参考文献

四、银杏密植丰产园肥料效应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忍冬属多种质性状变异与优株选育[D]. 曾慧杰.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2]栽培措施对党参生长和有效成分含量影响研究[D]. 胡佳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3]无患子幼林配方施肥试验研究[D]. 丁帆. 南京林业大学, 2014(04)
  • [4]杨树丰产郁闭林的营养及根系调控研究[D]. 冯志敏.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
  • [5]巨桉短周期工业原料林营养诊断指标体系研究[D]. 冯茂松. 四川农业大学, 2007(02)
  • [6]台湾青枣生长期不同施肥方案的研究[D]. 薛岩.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2)
  • [7]毛白杨人工林丰产栽培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研究[D]. 姜岳忠.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3)
  • [8]喜树种源试验与叶用园营建关键技术研究[D]. 应叶青. 南京林业大学, 2004(04)
  • [9]苏北杨树速生丰产配方施肥的试验研究[D]. 于彬. 南京林业大学, 2004(04)
  • [10]不同施氮量对盆栽银杏苗生长的影响[J]. 王燕,程水源,刘卫红,陈伟. 湖北农业科学, 2002(03)

标签:;  ;  ;  ;  ;  

银杏高产密植园施肥效果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