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视角下的直译与意译

诗歌翻译视角下的直译与意译

一、从诗歌翻译看直译和意译(论文文献综述)

李悦[1](2021)在《基于“信达雅”的中国特色词语阿译研究》文中提出

王子钰[2](2021)在《宇文所安、许渊冲杜诗英译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在唐诗学史乃至中国诗歌史中,杜甫占据着重要地位。杜诗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众体兼善,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中外之间的密切交往,杜诗被翻译成英文并在英语世界中受到了格外关注,当今影响较大的当属宇文所安和许渊冲英译杜诗。本文拟通过对宇文所安《杜甫诗》和许渊冲《许渊冲英译杜诗选》进行对读,从译者与译本两方面寻求二人在翻译理论、翻译策略、语言选择、诗歌韵律处理等方面的异同,并结合多家注本及今人研究,探究杜诗在英译过程中的误读现象。全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阐明了选题缘由,并通过梳理研究史提出了论文的创新之处。正文部分分四章展开。第一章就杜诗英译在英语世界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译作进行梳理和评析,结合时代背景及杜诗文本蕴含的人文价值,阐述杜诗在英语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原因。第二章通过对译者宇文所安和许渊冲进行对比,寻求二者存在译文差异的原因。一是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二人翻译思想差异,即许渊冲遵循对诗歌“存美”的追求,而宇文所安秉持“世界诗歌”的概念;二是二人所翻译的杜诗数量不同,宇文所安对现存所有杜诗进行翻译,所以其整体风格以真实为主,多用直译;而许渊冲则对一百首经典杜诗进行翻译,为了展现出选诗的特点,所以更加注重意译。第三章针对二者英译杜甫诗的译文从语言选择、句法结构、诗歌韵律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许渊冲通过还原诗歌的内在美、形式美和音韵美来进行意译,进而构建其“存美”思想。而宇文所安通过注重遵照原诗的字面含义,在英语词中寻找相近词语来代替中国古典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尽可能保留原物、原诗风貌,尽可能地遵循原诗句法来进行直译,进而构建其“世界诗歌”概念。第四章就二人译作中产生的文本误读现象做列举剖析,指出杜诗阐释的多义性、译者主体的局限性与唐诗的独特文化性均有可能导致文本误读现象的产生,并对译诗造成诗意偏差、文化信息缺失等影响。结语部分总结归纳宇文所安、许渊冲杜诗英译的得失与经验教训,进一步探索如何在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和矛盾中达成对杜诗的有效翻译。

房佳潼[3](2021)在《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施图金俄译版《诗经》植物意象翻译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集,《诗经》记录了我国古代的自然事物与人民的生活百态。自流传之日起,国内外学者对《诗经》的研究从未间断。《诗经》中寄托作者情感的意象十分丰富,其翻译是译者所要面临的巨大难题。本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对施图金俄译版《诗经》植物意象的翻译方法、翻译效果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部分植物意象的优化翻译方案。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确定论文研究对象,阐述课题研究背景、意义、来源、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重点难点等,归纳总结国内外《诗经》翻译研究及意象翻译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二章为意象的概念与功能对等理论概述。该部分对中外意象概念和功能对等理论进行论述:意象部分包括国内外意象概念研究梳理、意象的概念及分类;功能对等理论部分包括功能对等理论概述、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原则、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诗歌翻译的本质。第三章对施图金版《诗经》中植物意象的翻译方法进行研究。该部分首先从植物象征女子、植物传递感情、植物象征品德、植物讽喻政治等四个方面对《诗经》中植物意象的象征意义进行梳理;对植物意象直译法、替换法、意译法、混合法等四种翻译方法进行分析。第四章研究施图金版《诗经》中植物意象的四种翻译效果,即“象”似“意”达、“象”异“意”达、“象”似“意”异、“象”异“意”异等,并尝试提出部分植物意象翻译的优化方案。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对施图金版《诗经》植物意象翻译进行研究有助于译文读者正确解读《诗经》内容;可对语言学、俄语翻译理论、文化教学提供借鉴;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入的认识中俄文化,推进两国文化交流。

胡雪峰[4](2021)在《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施图金俄译版《诗经》动物意象翻译研究》文中提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称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诗经》中文化意象众多,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动物意象是《诗经》重要意象之一,亦是翻译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选取苏联时期施图金《诗经》全译本,梳理总结其中动物意象的翻译方法,分析动物意象翻译效果,并尝试提出部分动物意象优选翻译方案。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介绍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梳理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界定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第二章简述国内外意象概念的界定;阐释功能对等理论,包括功能对等理论的翻译原则、其在诗歌翻译中的作用及意义;第三章首先阐述《诗经》中动物抒发情感悲喜、表达祝贺赞美、讽喻社会诟病和传达政治劝谏等象征意义,其次,着重对动物意象的直译法、替换法、意译法及复合翻译方法进行梳理总结;第四章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归纳分析动物意象翻译效果,包括“象”似“意”达、“象”异“意”似、“象”似“意”异和“象”异“意”异等;并尝试提出部分动物意象优化翻译方法。本论文研究结果将丰富和深化《诗经》意象俄译研究,为诗歌意象翻译实践提供启示与参考;可帮助译文读者正确理解《诗经》内容及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对俄语及俄罗斯文学、文化及翻译教学有一定借鉴意义。

赞嘎[5](2020)在《《溜溜的黑骏马》可译性限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首先对民间故事集《溜溜的黑骏马》的搜集整理和价值做了详细介绍,再以《溜溜的黑骏马》汉译本为例对民间故事的可译性限度进行系统性的说明,总结归纳出译文的优缺点和蒙译汉时使用的方法、技巧,从而说明汉译蒙时所面临的问题。本文由绪论、正文(三章)、结论、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组成。绪论,主要陈述本论文的选题原由、研究现状、创新之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文本。第一章《溜溜的黑骏马》汉译概况,主要介绍搜集整理者、译者、汉蒙版本的《溜溜的黑骏马》。第二章《溜溜的黑骏马》词语汉译,主要以绰号、地名、感叹词、专有名词、阿拉善方言词为参考对象,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其翻译方法,提出相应观点。第三章《溜溜的黑骏马》可译性限度,主要以蒙古族和汉族两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为背景,列出其中不可译性与可译性因素,结合实例分析译者在译文中使用的翻译技巧与方法。最后以《溜溜的黑骏马》为例,整体概括民间故事的可译性限度问题。结论部分,概括总结汉译蒙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针对问题提供解决方法,以及自己翻译剩余故事时的心得体会。

李智[6](2019)在《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研究 ——以《傲慢与偏见》汉译为例》文中认为自翻译理论产生以来,文学翻译研究就一直成为中西方学者倍感兴趣的话题。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研究视角层出不穷,从语义学、语用学到语篇分析,从文化学到社会学,不一而足。研究内容从文本分析到对社会文化因素的探讨,从词、句、篇的微观研究到对译者伦理道德和责任考察等等。翻译美学是翻译学的一个分支和一门学科,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翻译美学不是翻译学和美学两个概念的简单叠加,而是翻译学的美学观,即美学是翻译学进行学科探索的方法论。过去三十年,翻译美学的跨越式发展与文学翻译的联姻有着极大的关系。换言之,翻译美学丰富了文学翻译的研究视角,验证了文学翻译的本质属性—审美性。文学翻译的多视角研究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翻译美学的发展。文学翻译审美选择主要指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审美选择行为,研究范围包括:文学翻译的本质、影响译者审美选择的影响要素、译者所信奉的审美原则、译者所制定的翻译策略、译者在语言选择上的审美倾向。本文运用描写性和规定性研究方法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审美选择问题。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理论探讨、实例分析和研究结论。为此,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文学翻译与审美选择有何关系?翻译审美选择是否意味着对译语的优化?(2)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有哪些原则?这些原则必须要遵循的,还是可选的?(3)影响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的要素有哪些?译者的翻译观念对文本翻译有何影响,对译者策略的制定有何影响?译者在语言选择上是否存在某种倾向?为了回答以上这些问题,追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本文选择英国经典小说《傲慢与偏见》的三个中译本,从词汇、句子、语篇和语体四个层面展开,以经典结构、戏剧性结构、对话体和书信体为实例分析三位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环境、翻译策略、翻译观念、翻译原则以及语言选择。通过理论探究和实例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选择活动。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涉及翻译活动的诸多要素:语言的构成、文化的影响、审美认知取向、接受方式、评价标准、价值体系,等等;作者、译者、接受者、源文本、译文本之间构成一个动态的文学翻译美学生态系统。文学翻译的价值在于审美和真理的统一。本研究阐释了中国传统译学中有关审美选择的命题,如“雅”的动态性研究与译者审美性选择(语言、结构、文体)关联性;首次将文学翻译的美学问题与选择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研究,为翻译美学体系的建构增添新内容;提出译文本的生成过程为译者的审美性选择过程,译者不仅再现原作审美品质,而且还创造译文的审美价值。文学翻译是译者审美选择的结果,是外部性与内部性结合的终端产品。(2)文学翻译审美本质的三对命题即“言与意”“形与神”及“异与同”的内部逻辑关系。每一对命题均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各命题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言与意”和“形与神”在理论上体现为译学思想的审美取向,在实践上体现为文本构成要素和译者的审美追求。实现言意合一、形神兼备、保持“异国情调”则需要坚持“以信文本”“尚美求真”相结合的审美标准。(3)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受到外部和内部两重因素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常遵循三个宏观审美原则(形式与内容统一、整体与局部统一、文内语境与文外语境统一)和四个微观审美操作原则(得体、准确、经济和形象原则,也称4Y原则)。外部环境包括指译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语境即意识形态、主流诗学、读者等因素,内部环境包括译者的翻译观念、审美倾向等因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总体策略和局部策略。(4)实例分析发现,所选译本译者持有明确的翻译观念。译者在词项选择和句型结构配置方面有共同的倾向:在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和语言风格的前提下,对关键词汇和短语的表达尽量优化,以确保译文审美品质的最大化。为了尽量传达原文语义信息,在可能的情况下,译者对原文句型结构多采用切分与重新配置的策略。译者在译文中大量使用四字组合,力图将原作的审美要素再现于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不同的“刺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译者在保留原文“洋味”的同时,在语言选择上有范化(规范化)倾向。

王丹[7](2019)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詹纳尔英译本《西游记》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翻译学是胡庚申(2008)提出的翻译理论,是从生态学视角整体性研究翻译活动。该理论以达尔文的“适应选择论”为基础来阐释翻译活动,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需要运用“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转换,译出高质量的译文来接受生态翻译环境的“优胜劣汰”。生态翻译学理论以生态学为依托,综合运用语言学、翻译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通过跨学科的综合分析论证,结论更加科学、更加具有说服力。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以詹纳尔英译版《西游记》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为研究对象,运用举例分析法、描述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对书中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旨在探讨译者在不同维度下对译本生态环境的选择与适应,通过将生态翻译理论运用于《西游记》来探讨其在古典文学作品研究中是否具备可行性和理论指导性,并提出文化负载词合理的翻译策略。研究表明,生态翻译学理论可以运用于并指导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者詹纳尔采用多种翻译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很好地适应源语生态环境,其译品既忠实于原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又能兼顾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需求,适应目的语生态。在语言维度适应选择下,译者采用音译、直译等方式,从语法、语言结构、源语文化等方面还原源语特征。在文化维度适应选择下,对于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译者采用直译、音译、意译、增译、异化与归化等多种方式,实现双语言和双文化的适应性选择。在交际维度适应选择下,译者采用直译、意译、省译、替代等多种方式,兼顾源语和目的语的双重特点。在实际的翻译活动中,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很多时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需要结合不同的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此外,在翻译其它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时,生态翻译学理论仍然具有理论指导性,译者可适当地运用“三维”转换,译出高质量的译本,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廖春霞[8](2019)在《《红楼梦》人物对话英语译定量及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楼梦》中的人物对话堪称中国古代小说的语言典范。先从篇幅上看,人物对话超过三十万字,几乎快要占据小说总字数的一半,足以说明其在整部小说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再从作用上看,人物对话中无论是鲜活生动的词语还是精炼动态的句式,不仅准确地刻画出不同人物的个性,揭示人物之间的关系,还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因此,作为小说语言中重要的一部分,人物对话的翻译质量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译本整体的艺术效果。虽然关于《红楼梦》及其英译的研究一直进行得如火如荼,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近二十年更是增加了语料库的实证研究的内容,不少院校如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燕山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的学者或研究团队甚至建立了自己的《红楼梦》双语平行语料库,但是目前对于《红楼梦》人物对话英译的研究不多,一般出现在某部有关《红楼梦》翻译的专着的某个章节里,各有侧重点,缺乏整体性的研究。另外,似乎还没有人将《红楼梦》里主要人物的对话都分拣出来,创建专门的《红楼梦》人物对话语料库,并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本论文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本论文借助语料库及统计工具进行实证研究,辅以定性研究,期待能找到些许人物对话英译的规律和途径,能给现有翻译理论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或提供完善其理论的空间。本论文试图探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红楼梦》中的人物对话,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关系怎样?可以通过运用语料库进行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的对比得出一定客观的数据吗?二、不同性别、性格特征和社会地位的人,他们的对话有差异吗?同一个人物对不同的人说话时有差异吗?译文中是否体现了这些差异?三、对于对话中含有文化内涵的内容,如称谓语,俗语,文化负载词等,译者都是如何处理的?四、结合语料库定量分析结果和抽样译例分析结果,能否找出不同译者的翻译观念和翻译方法吗?本论文第一章阐述了研究目的与内容、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第二章对《红楼梦》英译本研究进行了综述,把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英译方面的研究进行概述,进而讨论《红楼梦》人物对话英译的研究现状。在第三章里,本论文说明了作者创建自己的《红楼梦》人物对话英译语料库的基本原则及创建过程。然后,本论文作者利用工具将语料库中的各个人物对话的中文和英文语料或单独分析,或对比分析(如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对比,不同译文之间的对比),得出《红楼梦》中人物对话原文及各个译文中的高频词、特色词、独特词、平均句长、标点符号等一些词的层面和句子层面的数据。这些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在论文中,本文作者从中归纳出各个译本在人物对话翻译中体现出的明显特征。在第四章里,本论文讨论《红楼梦》中人物对话语言的差异在原文和译文中的体现,如通过对比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对话语言来考查两者是否因性别不同而使对话语言有一定的差异,译文中又是怎样体现这些差异的。通过对比薛宝钗和史湘云的对话语言来考查两者是否因性格不同而使对话语言有一定的差异,通过对比贾母和刘姥姥的对话语言来考查两者是否因社会地位不同而使对话语言有一定的差异。另外,同一人物对不同的人说话在语言上是否有差异,或者同一人物在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不同的作者笔下对话语言是否有差异,如果有差异,译文中又是怎样体现这些差异的。这两个方面分别将王熙凤和贾政的对话语言进行分类和对比。通过这种横向和纵向对比,以便更深入地考查人物对话及其英译的特征。第五章通过具体译例来考查人物对话中称谓语、俗语、文化负载词和修辞格的翻译。第六章尝试对比分析译者主体性因素和翻译策略,探讨译者风格形成的机制,以使本研究更系统。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所示:一、利用语料库探索译者风格具有极大优势,语料库视角下的译者风格研究充满生命力。从词汇层面对比的数据上看,霍译本的独特词较多,有些非常口语化。从句子层面对比的数据上看,霍译本的句子数,都比杨译本的数量大。从平均句长来看,霍译的平均句长大部分时候比杨译要长。从标点符号的使用上来看,杨译与原文相差不大,即原文使用何种类型的句子,如陈述句或者疑问句,译者也基本用了相应类型的句子。而霍译倾向于使用感叹号,其译文中感叹号的数量甚至大大超过了原文。这些客观数据加上诸多抽样的译例,反映了霍译比杨译详实。而杨译本非常忠于原文,译文的总字数、句子数和平均句长,都与原文尽量保持高度一致,显得比较精炼,并倾向于把具有文化内涵的内容利用加注进行充分介绍。另外,霍译还适当运用一些口语化的句式,使译文更能反映人物对话的特征,更具表现力。二、人物对话语言会因为性别、性格和社会地位等的不同而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异,同一个人物对不同的人说话,语言也有差异,而译者们也都或多或少在译文里体现出了这些差异。以男性对话语言和女性对话语言为例,就高频词来说,男性对话语言里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是“事”和“知”或者“知道”,这一数据似乎指明封建社会的男性一般都是一家之主,都是主事之人。而女性对话语言里出现频率较高的有“怎么”和“什么”,用来表达语气或者对于一些事情的疑问。但以上结论并不适用于《红楼梦》中所有的男性和女性人物,因为作为《红楼梦》里的男主人公贾宝玉,其对话语言的高频词,似乎跟女性语言较为接近,因为排在比较靠前的高频词,不仅有“什么”和“怎么”,还有“姐姐”和“妹妹”。这说明,比起会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处理家里或者家外各种事物的贾琏和贾政,贾宝玉似乎更喜欢“在内帏厮混”。这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人物的性格差异会导致其对话语言的差异。三、对于不少具有文化内涵的内容例如称谓语,俗语,文化负载词等,霍译似乎更考虑读者的接受度,尽量详尽地解释或补充。杨译则更注重译文内容和形式上的忠实。在翻译方法上,杨译主要采取直译或者直译加注的方法;霍译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了意译、转译,省略等方法。在翻译策略上,杨译倾向于异化,而霍译倾向于归化。四、译者风格的形成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社会环境,原作经典程度、出版社资助人等)和内部因素(译者的翻译观、语言修养等)的影响,决定了译者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决定了译本的质量。杨译本的主要译者杨宪益是中国人,母语是汉语,他作为北京外文出版社的翻译专家,与妻子戴乃迭一同翻译了中文古典名着《红楼梦》,他的翻译宗旨是要让外国人能通过《红楼梦》的英译本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为了尽可能地忠于原着,他更多地采用了直译和异化的策略。而曾做过牛津大学教授的霍克斯先生,虽然是汉学家,但他的母语是英语,他更了解目标语读者的水平和需求,在翻译的时候更多地考虑读者是否能读懂小说,是否能读得酣畅淋漓。因此他在直译无法达到最好效果时采用了意译,转译,省略等各种翻译方法,更多地采取归化策略。

朴洗俊(Park sejun)[9](2018)在《现代《红楼梦》韩译本熟语翻译研究》文中提出在韩国不少人都翻译过《红楼梦》。在翻译过程中,一个难题是中文熟语翻译。因为中文熟语蕴含着中文和中国文化特有的性质。这里的“熟语”先限定为成语、俗语和歇后语。那么1945年韩国光复以后出版的现代《红楼梦》韩译本如何翻译《红楼梦》里的熟语?本论文的问题以此为主,逐个探求韩译本对熟语翻译的特征以及评价每个韩译本。本文把研究对象决定为现代《红楼梦》四种韩译本。首先这本论文定义的“现代”意味着韩国1945年光复以后。韩国脱离外国的殖民统治后,社会慢慢恢复起来,也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慢慢开展起来了。从此以后,几位翻译家翻译过《红楼梦》。本文在此翻译本当中选择四种译本,因为这些既是“单译本”又是“完译本”。“单译本”指的是直接把中文版《红楼梦》翻译成韩文版的,就不是重译本。“完译本”指的是从《红楼梦》第1回到第120回都翻译好的译本。四种翻译本分别是,(1)“(?)(崔溶澈),(?)(高旼喜)翻译.《(?)(红楼梦)》1-5.韩国:(?)(nanam)出版社,2009.”、(2)“(?)(洪尚勳)翻译.《(?)(红楼梦)》1-7.韩国:(?)(sol)出版社,2012.”(3)“一、延边大学红楼梦翻译小组翻译.《(?)(红楼梦)》1-4.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78.(以下简称“《1978延边本》”)/二、延边人民文学出版社翻译小组翻译.《(?)(红楼梦)》4册.韩国:(?)(olje)出版社,2016.(以下简称“《(?)本》”)”和(4)“一、(?)(安义运),(?)(金光烈)翻译.《(?)(红楼梦)》1-5.北京:外文出版社,1978.(以下简称“《外文本》”)/二、(?)(安义运),(?)(金光烈)翻译.《(?)(红楼梦)》12册.韩国,首尔:(?)(清溪)出版社,2007.(以下简称“《(?)本》”)”。本文先根据(?)(Choi,Kwang Sun)《<红楼梦>熟语研究》,把《红楼梦》里的熟语分类成成语,俗语和歇后语。然后本人分析每个翻译本如何翻译了成语、俗语和歇后语。在观察翻译内容时,本人记录有特点的地方,以方便分析四种翻译本的特征。分析结果,四种翻译本的熟语翻译有五个特征,分别是“用韩文熟语来代替”、“特殊直译”、“注释”、“省略”和“错”。所以本文在概括四种翻译本特征的时候,根据这些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四种翻译本在翻译上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点。一个值得注意的共同点是,四种翻译本的翻译者都尝试采用“用韩文熟语来代替”。如果韩文熟语能直接代替《红楼梦》中文熟语的话,那是最好不过的了。因为“用韩文熟语来代替”既能表现出该熟语的意思,也能给韩国读者带来“熟语”的气氛。这可以是在韩译本翻译《红楼梦》熟语上的一个成就。差异点也体现在主要五个翻译特征上面。就是说,有些翻译本多做过“用韩文熟语来代替”,但有些翻译本却不是。并且,有些翻译本把注释插入得多,但是有些翻译本却不是。关于“特殊直译”、“省略”和“错”,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这些区别直接影响到每个翻译本的评价。因为这主要五个特征存在与否与翻译本的优劣密切有关。“用韩文熟语来代替”自然是最好的翻译方法,也是韩语《红楼梦》翻译的一个特色。所以在结论再梳理了“《红楼梦》熟语翻译”当中出现了哪些“用韩文熟语来代替”,分析在四种韩译本之间有没有继承的地方。在四种翻译本当中两种是70年代出版的,另外两种是21世纪以后出版的。分析结果显示,21世纪以后出版的两种韩译本,对于有些熟语翻译采用跟70年代的两种版本一样的用韩文熟语来翻译中文熟语。但是对于有些韩文熟语,最近的两种韩译本没采用以前版本的成果。因此,可以说明前代的翻译者和后代的翻译者之间缺乏有关《红楼梦》翻译的经验交流。或者说后来的《红楼梦》翻译者没能对前辈译着所取得的成就加以继承。也许,翻译者之间也许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后起者不承认上一代出版的翻译本成就。总之,通过这份论文,本人希望后代的翻译者能从此研究得到启发,期待出版更完善以及更易懂的《红楼梦》韩译本。

董小珊[10](2018)在《阐释学视阈下周作人直译翻译思想研究》文中提出直译是中国翻译界的一个重要概念。以周作人为代表的翻译家提出了逐字逐句的翻译方法,直译作为一种翻译的方法而被认知。不过,周作人对直译的定义并非方法,直译的概念内涵在时代语境中发展变化。学界对于周作人直译翻译思想在时代语境中的矛盾发展、内涵核心的研究大多粗略,很少对周作人的直译翻译思想进行发展研究。本文欲运用阐释学相关理论,对周作人的直译翻译思想进行具体分析和阐释,探究周作人直译翻译思想的概念生成和核心内涵,肯定周作人在中国翻译史上的直译开创地位。本文对周作人直译翻译思想的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广泛搜集和查阅周作人关于翻译的言论进行历时分析,推演出周作人直译翻译思想的变化和不变。在这个过程中,也运用对比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将周作人前后期的翻译言论和作品对比,将周作人的翻译言论和作品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对比,把握周作人直译翻译思想的特点。分析发现,直译作为翻译方法的概念是在中国语境中自然产生的,但其概念在与意译的动态变化中逐渐扩大。直译的核心内涵是异化认知的立场下“达意”的阐释策略。所谓“达意”,是正确传达基本信息,在一定程度的字面阐释之上,通过新词引进、添加注释等方式补充语境。

二、从诗歌翻译看直译和意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诗歌翻译看直译和意译(论文提纲范文)

(2)宇文所安、许渊冲杜诗英译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杜诗英译在英语世界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译作
    第一节 杜诗英译在英语世界的发展进程
    第二节 杜诗英译的主要代表译作
    第三节 英语世界中的杜诗英译评述
第二章 宇文所安、许渊冲的英译杜诗
    第一节 二者翻译思想对比
        一 文化背景差异——西方汉学家与东方译者
        二 翻译思想差异——“朴素直译”与“存美”
        三 翻译目的相近——殊途同归
    第二节 《杜甫诗》与《许渊冲英译杜甫诗选》
        一 体例完备的《杜甫诗》
        二 浓缩经典的《许渊冲英译杜甫诗选》
第三章 英译杜甫诗歌的对比分析
    第一节 选词差异
        一 杜诗诗题翻译
        二 译诗中的选词异同
    第二节 句法结构对比
    第三节 诗歌韵律对比
第四章 杜诗英译中的文本误读
    第一节 文本误读举例
    第二节 文本误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 杜诗阐释的多义性
        二 译者主体的局限性
        三 唐诗的独特文化性
    第三节 文本误读现象的影响
        一 诗意偏差与文化缺位
        二 “隐形”的再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施图金俄译版《诗经》植物意象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Аннотация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发展趋势
    1.4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内容
    1.5 课题的研究方法
    1.6 课题的研究重点、难点
    1.7 语料来源
第2章 意象的概念与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2.1 意象概念的界定
        2.1.1 国内意象概念研究梳理
        2.1.2 国外意象概念研究梳理
        2.1.3 意象的概念及分类
    2.2 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2.2.1 功能对等理论的概念
        2.2.2 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原则
        2.2.3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诗歌翻译的本质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施图金版《诗经》植物意象翻译方法分析
    3.1 《诗经》中植物意象的象征意义
        3.1.1 植物象征女子
        3.1.2 植物传递感情
        3.1.3 植物象征品德
        3.1.4 植物讽喻政治
    3.2 施图金版《诗经》植物意象翻译方法分析
        3.2.1 直译法
        3.2.2 替换法
        3.2.3 意译法
        3.2.4 混合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施图金版《诗经》植物意象翻译效果分析
    4.1 “象”似“意”达的翻译效果
    4.2 “象”异“意”达的翻译效果
    4.3 “象”似“意”异的翻译效果
    4.4 “象”异“意”异的翻译效果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施图金俄译版《诗经》动物意象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Аннотация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
        1.2.1 《诗经》及其动物意象
        1.2.2 施图金与《诗经》翻译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发展趋势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发展趋势
    1.4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内容
    1.5 课题的研究方法
    1.6 课题的研究重点、难点
    1.7 语料来源
第2章 意象概念与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2.1 意象概念界定
        2.1.1 国内意象概念界定
        2.1.2 国外意象概念界定
        2.1.3 诗歌中意象翻译的重要性
    2.2 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2.2.1 功能对等理论的概念
        2.2.2 功能对等理论的翻译原则
        2.2.3 功能对等理论与诗歌翻译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施图金版《诗经》中动物意象翻译方法分析
    3.1 《诗经》中动物意象的象征意义
        3.1.1 动物抒发情感悲喜
        3.1.2 动物表达祝贺赞美
        3.1.3 动物讽喻社会诟病
        3.1.4 动物传达政治劝谏
    3.2 施图金版《诗经》中动物意象翻译方法分析
        3.2.1 直译法
        3.2.2 替换法
        3.2.3 意译法
        3.2.4 复合翻译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施图金版《诗经》中动物意象翻译效果分析
    4.1 动物意象“象”似“意”达的翻译效果
    4.2 动物意象“象”异“意”似的翻译效果
    4.3 动物意象“象”似“意”异的翻译效果
    4.4 动物意象“象”异“意”异的翻译效果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诗经》动物意象翻译方法统计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溜溜的黑骏马》可译性限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由
    二、研究现状
        (一)民间故事的翻译研究状况
        (二)蒙古文民间故事汉译研究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田野调查法
        (三)比较研究法
        (四)描述性研究法
    六、研究文本
第一章 《溜溜的黑骏马》汉译概况
    第一节 《溜溜的黑骏马》原文及其搜集整理者
    第二节 《溜溜的黑骏马》汉译本及其译者
    小结
    注释
第二章 《溜溜的黑骏马》的汉译
    第一节 尊称的翻译
    第二节 绰号的翻译
    第三节 地名的翻译
    第四节 感叹词翻译
    第五节 阿拉善方言词的翻译
    小结
    注释
第三章 《溜溜的黑骏马》可译性限度
    第一节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第二节 《溜溜的黑骏马》之可译性限度
    第三节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小结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试译)
致谢

(6)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研究 ——以《傲慢与偏见》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思路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学翻译的界定
    2.2 审美选择的界定
    2.3 文学翻译研究现状
    2.4 20世纪中国译学界的翻译审美选择观
        2.4.1 “雅”的内涵:审美选择
        2.4.2 “字神”“句神”:林语堂的翻译审美选择观
        2.4.3 保持“异国情调”:鲁迅“异化”审美选择观
        2.4.4 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傅雷的翻译审美选择观
        2.4.5 整体效果:焦菊隐的翻译审美选择观
        2.4.6 优化:许渊冲的审美选择观
    2.5 小结
第3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影响要素论
    3.1 外部要素
        3.1.1 文化语境对文本、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3.1.2 读者对文本、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3.2 内部因素
        3.2.1 译者翻译观念的影响
        3.2.2 译者的审美倾向
    3.3 小结
第4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本质论
    4.1 言与意
        4.1.1 “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
        4.1.2 现代译学中的言意并重观
    4.2 形与神
        4.2.1 茅盾的“形神观”
        4.2.2 陈西滢与曾虚白的“形神”论
        4.2.3 江枫“以形致神”的译诗观
        4.2.4 互联互动:“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4.3 异与同
        4.3.1 文化层面上的“异”与“同”
        4.3.2 翻译领域中的“异”与“同”
    4.4 小结
第5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原则论
    5.1 传统翻译审美原则
        5.1.1 忠实与通顺原则
        5.1.2 以“自然”为取向的翻译原则
    5.2 翻译审美选择原则
        5.2.1 内容与形式统一
        5.2.2 整体与部分统一
        5.2.3 文本内语境与文本外语境相统一
    5.3 小结
第6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方法论
    6.1 翻译策略述
        6.1.1 翻译策略描述
        6.1.2 翻译策略特征
        6.1.3 翻译策略分类
    6.2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策略
        6.2.1 词汇层的翻译策略
        6.2.2 句法层的翻译策略
        6.2.3 语篇层的翻译策略
        6.2.4 语体层的翻译策略
    6.3 小结
第7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实例分析—以《傲慢与偏见》汉译为例
    7.1 译作审美选择环境
        7.1.1 王译本产生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7.1.2 张、孙译本产生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7.2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本质
        7.2.1 原作的艺术品质
        7.2.2 译作的艺术品质
    7.3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原则
        7.3.1 得体原则(Appropriacy)
        7.3.2 精确原则(Accuracy)
        7.3.3 经济原则(Economy)
        7.3.4 形象原则(Imagery)
    7.4 翻译审美选择方法—《傲慢与偏见》译例分析
        7.4.1 精“译”求精,自然得体—词层的审美选择
        7.4.2 以“变”求“信”,以“变”求美—句层的审美选择
        7.4.3 整体观照,局部参照—语篇层的审美选择
        7.4.4 用语得体,神形毕肖—语体层的审美选择
    7.5 小结
第8章 结语
    8.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8.2 本研究对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启示
    8.3 本研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8.4 本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鸣谢

(7)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詹纳尔英译本《西游记》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现状
        1.2.1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1.2.2 《西游记》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1.3 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语言维度适应选择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2.1 成语
    2.2 俗语
    2.3 典故
第三章 文化维度适应选择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3.1 生态文化负载词
        3.1.1 动物
        3.1.2 地名
    3.2 物质文化负载词
        3.2.1 工具
        3.2.2 食品
    3.3 宗教文化负载词
        3.3.1 佛教
        3.3.2 道教
第四章 交际维度适应选择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4.1 称谓
        4.1.1 社交称谓
        4.1.2 敬语和谦语
    4.2 修辞
        4.2.1 比喻
        4.2.2 夸张
    4.3 禁忌语
    4.4 易学
        4.4.1 天干地支
        4.4.2 节气
        4.4.3 中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8)《红楼梦》人物对话英语译定量及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 理论框架
        1.3.1 描述翻译学
        1.3.2 语料库翻译学
        1.3.3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定量:语料库统计分析
        1.4.2 定性:译本抽样分析
    1.5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红楼梦》英译本研究综述
        2.1.1 《红楼梦》的英译史
        2.1.2 《红楼梦》英译本研究
        2.1.3 《红楼梦》翻译中的问题研究
    2.2 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英译研究综述
    2.3 《红楼梦》语言研究综述
    2.4 《红楼梦》人物对话英译研究综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楼梦》英文全译本的人物对话语料定量对比研究
    3.1 《红楼梦》人物对话语料库的创建
    3.2 基于语料库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3.2.1 词汇层面对比(高频词、特色词、独特词)
        3.2.2 句子层面对比(平均句长、标点符号)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楼梦》中人物对话语言的差异及在原文和译文中的体现
    4.1 不同人物对话语言的差异及在原文和译文中的体现
        4.1.1 性别差异(贾宝玉vs.林黛玉)
        4.1.2 性格特征差异(薛宝钗vs.史湘云)
        4.1.3 社会地位差异(贾母vs.刘姥姥)
    4.2 同一人物对话语言的差异及在原文和译文中的体现
        4.2.1 同一人物对不同的人说话时的差异(王熙凤)
        4.2.2 同一人物在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里对话语言的差异(贾政)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红楼梦》英译本人物对话的定性抽样研究
    5.1 对话中称谓语的翻译
    5.2 对话中俗语的翻译
    5.3 对话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5.4 对话中修辞格的翻译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红楼梦》英文全译本的译者处理人物对话时的翻译风格对比研究
    6.1 译者主体性因素对比
        6.1.1 翻译动机对比
        6.1.2 翻译观对比
        6.1.3 译者素养对比
    6.2 译者翻译策略对比
        6.2.1 直译与意译
        6.2.2 归化与异化
        6.2.3 省略与补偿
        6.2.4 转换
    6.3 译者风格形成机制假设
        6.3.1 内部影响因素
        6.3.2 外部影响因素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价值与启示
    7.3 研究局限与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9)现代《红楼梦》韩译本熟语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一.历来的《红楼梦》韩文翻译的研究
        二.关于《红楼梦》熟语翻译研究
    三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红楼梦》里的熟语概述
    第一节 介绍《红楼梦》里的熟语
    第二节 分类《红楼梦》里的熟语
第二章 成语
    第一节 翻译情况与特征
        1.崔溶澈、高玟喜 译本
        2.洪尚勋译本
        3.安义运、金光烈译本
        4.延边人民出版社小组译本
    第二节 版本评价
第三章 俗语
    第一节 翻译情况与特征
        1.崔溶澈、高玟喜译本
        2.洪尚勋译本
        3.安义运、金光烈译本
        4.延边人民出版社小组译本
    第二节 版本评价
第四章 歇后语
    第一节 翻译情况与特征
        1.崔溶澈、高玟喜 译本
        2.洪尚勋译本
        3.安义运、金光烈译本
        4.延边人民出版社小组译本
    第二节 版本评价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熟语翻译概况
    第二节 与《红楼梦》熟语对等的韩文熟语-“用韩文熟语来代替”
        一 成语
        二 俗语
    第三节 对未来翻译的借鉴
参考文献
附录 熟语分类以及四种韩译本熟语翻译的再翻译
    表1,成语分类
    表2,俗语分类
    表3,歇后语分类
致谢

(10)阐释学视阈下周作人直译翻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阐释学翻译理论简述
    1.1 阐释学
    1.2 阐释学与文学翻译
    1.3 阐释学与异化
    1.4 阐释学与直译、意译
2 周作人直译翻译思想概述
    2.1 周作人文学翻译简介
    2.2 周作人直译翻译思想
        2.21 译词译意
        2.22 信而兼达
3 阐释学视阈下周作人直译翻译思想探析
    3.1 周作人直译翻译思想的形成
        3.11 佛经翻译思想的影响
        3.12 直译翻译思想的形成
    3.2 周作人直译翻译思想的阐释
        3.21 话语的阐释
        3.22 异化路径的话语阐释
    3.3 周作人直译翻译思想的策略
        3.31 译语的异化策略
        3.32 文化信息的补充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从诗歌翻译看直译和意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信达雅”的中国特色词语阿译研究[D]. 李悦.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
  • [2]宇文所安、许渊冲杜诗英译比较研究[D]. 王子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施图金俄译版《诗经》植物意象翻译研究[D]. 房佳潼.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4]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施图金俄译版《诗经》动物意象翻译研究[D]. 胡雪峰.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5]《溜溜的黑骏马》可译性限度研究[D]. 赞嘎.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6]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研究 ——以《傲慢与偏见》汉译为例[D]. 李智. 西南大学, 2019(05)
  • [7]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詹纳尔英译本《西游记》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D]. 王丹. 西北大学, 2019(04)
  • [8]《红楼梦》人物对话英语译定量及定性研究[D]. 廖春霞.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9]现代《红楼梦》韩译本熟语翻译研究[D]. 朴洗俊(Park sejun).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10]阐释学视阈下周作人直译翻译思想研究[D]. 董小珊. 浙江工业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诗歌翻译视角下的直译与意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