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讽刺叙事对读者的“召唤”

论讽刺叙事对读者的“召唤”

一、论反讽叙事对读者的“召唤”(论文文献综述)

张以婷[1](2020)在《接受美学视野下中式黑色幽默诗学特质研究 ——以王朔作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黑色幽默在中国文坛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中国当代作家将黑色幽默的表达手法纳入文学创作,开辟了中国黑色幽默小说的新局面。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黑色幽默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一方面黑色幽默在中国的接受迎合读者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黑色幽默传入中国后,促进了幽默文体的转型,作家在创作中打破和谐的审美追求,突出荒诞的主题。第二章讨论中西方黑色幽默的共同诗学特质,体现中国作家对西方黑色幽默的学习与借鉴。第三章分析作家王朔作品中黑色幽默的诗学特质,体现黑色幽默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以及作家个人的黑色幽默风格。第四章讨论中国独异的黑色幽默诗学特质,通过中西方黑色幽默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国黑色幽默小说的创作受到西方黑色幽默的直接影响,二者虽有共同的诗学特质,但由于中国特殊的接受背景,作家们在黑色幽默文体的创作中,又融入了本土特色,形成中国黑色幽默的独特风格。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以接受美学为指导,以读者视角为主,通过中西方比较,讨论中国黑色幽默所具有的诗学特质,最终得出结论,对于任何外来文化的吸收,都应当兼收并蓄,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土壤融合创新,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正如黑色幽默在中国当代作家的学习和再创造后,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黑色幽默。

郭甜[2](2020)在《接受美学视域下幼儿园图画书阅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图画书是公认的幼儿的“第一本书”。图画书通过图文合奏为幼儿营造出丰富的图画书阅读世界。在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中,幼儿获得经验、收获成长。阅读图画书的过程就是与图画书的图画、文字等进行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以读者——幼儿为中心的。而以读者为中心正是接受美学的灵魂。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作者、作品转向读者,提出的读者中心、期待视野、召唤结构等观点,为我们探究站在幼儿角度,以图画书图文特质为基础进行图画书阅读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在幼儿园图画书阅读价值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更应该运用接受美学读者中心的理念——以幼儿为中心开展图画书阅读。本文基于接受美学理论,从以下几部分对幼儿园图画书阅读活动进行研究:绪论:绪论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从幼儿园图画书阅读对接受者儿童的发展具有多元价值、接受美学可作为幼儿园图画书阅读的基本理论依据、基于接受美学的幼儿园图画书阅读的研究明显不足三个方面论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第二部分文献综述论述了关于图画书阅读、接受美学理论及基于接受美学的阅读和图画书阅读的相关研究。第三部分简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第四部分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旨在对幼儿园图画书阅读活动的开展及幼儿教师对图画书阅读的认识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图画书阅读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中的原因。第五部分,研究创新点。本文基于接受美学的观点,对图画书阅读活动进行审视并提出接受美学视域下图画书阅读的策略,将接受美学与图画书阅读相结合,丰富图画书阅读理论与实践的同时拓展了接受美学的运用。第一章:幼儿园图画书阅读与接受美学基本理论概述。首先具体阐释了幼儿园图画书与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包括图画书、图画书阅读、幼儿园图画书阅读的概念和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读者中心、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然后将接受美学的主要理论与图画书阅读的目标、内容和方式结合,在接受美学视域下对幼儿园图画书阅读进行再认识,即:读者中心的图画书阅读目标:让儿童热爱阅读;期待视野下图画书阅读的内容:满足儿童的阅读期待;召唤结构下图画书阅读方式:儿童与图画书文本的交流。第二章:接受美学视域下幼儿园图画书阅读的现实审视。通过对幼儿园图画书阅读活动的观察和对幼儿教师的访谈,对当前图画书阅读活动进行审视:首先,教师在制定图画书阅读目标时缺少对接受者幼儿的关注,具体表现为教师忽视幼儿的基本审美需求和追求快乐阅读的精神需求;其次,教师对图画书内容的选择游离于幼儿的期待视野之外,如教师未能满足幼儿对文字解读的定向期待和对科学知识的认知与创新期待;最后,教师开展图画书阅读的方式单一,未充分挖掘出幼儿对文本的召唤,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忽视了幼儿倾听的多样化、忽视了图画书画面丰富内涵的召唤和幼儿阅读接受的基本特征。第三章:接受美学视域下幼儿园图画书阅读的策略。在接受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幼儿园图画书阅读的特质及教师、幼儿的实际情况,提出接受美学视域下图画书阅读的具体策略:其一,通过分享生活和审美经验与良好阅读环境的创设以尊重接受者幼儿的审美体验与阅读快乐,实现图画书阅读的目标;其二,利用视觉化的文字处理方式和丰富图画书种类来营造恰当的审美距离,实现基于幼儿期待视野的内容选择;最后,通过提高教师图画书阅读与指导的专业素养、挖掘图画书图文丰富的召唤、组织开展多种方式的阅读等来更好的开展图画书阅读。

赵晓梅[3](2020)在《冷静地审视,轻蔑地嘲讽——《秘密花园》的反讽叙事及其张力》文中研究指明文学作品常常通过反讽,以其大智若愚的姿态,形成居高临下的超脱感和愉悦感,构成丰赡的艺术张力和深邃的审美意蕴。奥克塔夫·米尔博的《秘密花园》是一部令人惊骇的充满恐怖色彩的奇异小说,也是一部极具张力的"地下经典"。透过作品的叙事模式、叙事视角和叙事态度,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品反讽叙事的艺术魅力,窥见作者对世界真相的深度思考及其令人警醒的内在力量。

伍丹[4](2019)在《王跃文小说诗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王跃文小说是个丰富的文学存在。作为新时期中国文坛上具有重要地位和相当大影响力的湖南作家,王跃文凭借对现实人生的真切体验、对文学创作的深切感悟以及不懈的美学追求,通过长期的创作实践和持续的艺术反思,使自己的小说呈现出现独特的艺术魅力、广博的社会文化内涵、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文学的见识和观念,建立起了自己初具形态的小说诗学体系。论文试图从“小说诗学”的角度解读和审视王跃文小说。王跃文小说诗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建构在小说诗学的文化构成、小说诗学的审美原则、小说诗学的精神向度、小说诗学的叙事方式等四个具有逻辑关联的结构性元素上。论文的四章分别剖析了这四个结构性元素。王跃文小说创作面临的特定文化语境与精神空间是王跃文小说诗学生成的外部研究。第一章将分析王跃文小说诗学的文化构成,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分析时代文化语境的濡染和湖湘文化的浸润对王跃文小说创作的影响。幼时的乡村生活经历和多年的官场生涯使王跃文收获了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创作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他独特的创作心理和写作方式。他在时代变革的律动中,一方面自觉地适应市场经济所形成的新文化语境,客观上满足了当前社会对文学创作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他受湖湘文化精神传统的影响,能超越消费文化的物质化制约,以对永恒人性的不懈追求,坚守文学的历史使命和精神担当,所以,他的小说既是“畅销书”也是“常销书”。第二章到第四章属于王跃文小说诗学本体论的范畴或内部研究的对象,也是文学本体的实际“存在方式”。论文将透过这些内容论述王跃文小说的文学理念和实践模式。其文类(小说)特征与诗学思想的应合,从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王跃文小说诗学形态的多面性和丰富性。第二章将探究王跃文小说诗学的审美原则。王跃文是鲁迅、托尔斯泰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者。他在怀疑与否定中揭开“病苦”,寻找“出路”,在揭露与批判中坚守信仰,呼喊良知。他的小说始终饱含着一种“温柔敦厚”的情感基质,彰显着强烈的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这种“温柔敦厚”正是“中和之美”的显现,具体到叙事策略,即平衡之道。王跃文小说回归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性,他追求事件的真实、情感的真实、表达的真实。在对现实的真切关怀中,王跃文始终具有一种清醒的理性和隐含的忧患意识。他既传承、光大了现实主义,又向现代主义开放,既有经典现实主义对现实清醒而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揭示了人在沉沦与身份危机下的焦虑和迷惘。这股始终弥散的苍凉让王跃文小说具有一种更深层次的悲剧性内涵。第三章是王跃文小说诗学的精神向度。对人性本质的关注既是王跃文小说始终暗藏的线索,也是王跃文对现实生活进行文化观照的深层诗性品格。或者说王跃文小说诗学的终极追求,即为精神迷失的当代中国人找寻回归之路。这是一个超越个人中心主义和社会功利主义的人性维度。具体来说,王跃文在其小说中展现了一种平民化的人情世态。他置身于权力场外,站在平民的立场实现了与官场的对话。他执着于洞察生命的本质,表达了对人的生命意义的价值关怀。他在政治和爱情中探索人的存在,在灵与肉的冲突中展示人生困顿。他揭露了绝对意志攀援中人性的沉沦以及庸众无声下个体的孤独。王跃文写尽了人生的无常,却依然心存理想。他希望通过良心建立道德自律,通过敬畏获得精神救赎,通过悲悯抵御生命的悲凉。他始终充满着希望,试图以道德唤醒人内心深处的善良和美好,重建凡俗的人性世界。第四章是王跃文小说诗学的叙事方式。王跃文用对世俗大众的生存关怀和世俗化官场生态的展示实现了返璞归真的日常化叙事。他自始至终都坚持故事讲述。以故事为中心的情节模式、以中心人物的官场境遇为主事的叙事结构、以闲笔从容书写的叙事节奏构成了王跃文小说淡定从容的故事化叙事方式。女性话语的缺席和女性身份的“他者”构成的隐在叙事话语对男权中心话语自觉的坚守,构成了王跃文小说男性化的叙事视角。在此基础上,王跃文小说的语言表现出从容自如的话语言说、避重就轻的叙说风格、注重反讽等特点。总之,本文意在超越以往王跃文小说的研究范式,从小说诗学的角度全方位解读、审视王跃文的小说,并通过探寻王跃文小说的文化地域特质和艺术审美风韵,进一步拓展当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研究的路径。如此,或许能获得新的学术空间和理论启示。

李梦[5](2019)在《刘震云小说的修辞特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呈现多样化、多态化的发展,中原作家群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版图中的重要构成,刘震云以其创作成绩成为中原作家群中独特的存在。刘震云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其艺术个性也从普普通通到崭露头角、出类拔萃。探究其小说的修辞特色对更好地认识、阅读其作品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阅读中原作家群其他作家的文学作品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借鉴意义。本文将在布斯、李建军等人的小说修辞学理论基础上,以谭学纯、朱玲的广义修辞学为研究视域,根据刘震云的小说创作,分析其修辞特色的生发,进而去探究其小说的修辞特色。刘震云的小说创作分为初出茅庐、蜚声文坛、精神望乡、重新干预生活四个阶段。在充分把握其小说创作的基础上我们从具有话语建构修辞功能的小说语言、具有文本建构修辞功能的小说结构、具有精神建构修辞功能的小说人物三方面总结出其小说的修辞特色。这些小说修辞特色的形成与刘震云自身的成长经历、生活经验,河南新乡延津所处位置的地域文化,整个大的社会时代语境等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刘震云在小说创作中选择的有意味的语言——方言、以幽默为外衣的讽刺语言和狂欢化语言参与其小说的话语建构。方言的选择和使用隐含着作者意图,它体现了作家无意识的身份认同,是作者用来构筑文本语言风格的工具,也是作者用来激发读者情感的文本策略。刘震云把诙谐视为自己的一种生存哲学,故能游刃有余地使用以幽默为外衣的讽刺语言,用幽默消解小说的悲剧意味去控制“外在距离”,用讽刺直指小说的意义世界去控制“内在距离”,从而与读者之间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而语言的狂欢化的修辞功能主要体现在语言的戏仿形成了一种互文与语境还原,粗鄙化语言以丑的形式构成对美的反叛,拼贴和重复、绕的语言以其形式的“陌生”以及解构的姿态营构一种话语张力。这些语言赋予刘震云小说独特话语属性。刘震云小说所具有的别致的结构——戏剧化结构、间离结构和双构性结构参与其小说的文本建构。刘震云长于通过具有“展示”功能的画面、具有“讲述”功能的情节、具有象征和隐喻修辞功能的开头和结尾等来结构其戏剧化结构,让我们体会形意兼具的戏剧化结构的叙述力量和修辞美质。音在弦外的间离结构的修辞功能主要由结构的跳跃所具有的“曲”中见真意的修辞效果,前言、附记和附录的使用给读者带来的陌生化的阅读体验以及前言(序言)、正文和结局的位置及比例对共鸣的干扰三方面构成。另外,刘震云的小说结构也有传统文化双构性思维的烙印,开放与闭锁、游戏与严肃、情感与智性等双构型结构。作者通过这些特别的结构艺术在其小说的篇章层面展现、传达出他的审美设计。刘震云小说所刻画的人物——农民、知识分子、女性身上特有的文化蕴含参与人的精神建构。现实语境的复杂使农民具有饱满的文化性格,他们从城乡二元结构中城市的参照物逐渐成为一种作家对现实的指涉,他们因饥饿对土地的依附、依恋也传达出他们、从土地上走出的人们以及作者的土地情结,但他们对权力的追逐以及“向城求生”的行动也宣告了乡土乌托邦的幻灭,这对社会大环境而言具有普遍的意义。另外,刘震云敏锐地捕捉到知识分子所处的位置随着社会发展产生的变化,并把这一变化带进文学创作中。他通过描写知识分子的迷失与背叛向我们呈现了这一“堕落”身体的样貌,这是作家对自身的一种审视与反省后的深刻体味与认知,但他的笔触不全是揭露性质的祛魅,更是呼唤知识分子理想人格回归的建魅。从对女性形象刻画的角度而言,刘震云的小说创作就是女性的成长史,女性意识的觉醒史,她们从被男权、父权控制的工具、“没有工资的奴隶”到积极摘除角色的紧箍,虽然她们的转变还具有不彻底性,但她们改变身体受压抑现状的行动已经具有了强烈的“革命”、颠覆意味。无论是刘震云小说中的哪一种人物,他们自身以及他们对生存环境的能动或者被动的反应代表着相应的话语立场,这所具有的文化隐喻修辞化地参与人们的精神建构。这样在广义修辞的视角下的研究打通其不同创作阶段文本间的关系,把作家、读者、文本、语境之间的互动作为分析的基点,从话语、文本、精神三个层面展开对刘震云小说修辞特色的分析,对刘震云小说修辞特色的分析从“技”的层面提升到“艺”的层面,从而为刘震云的小说创作的研究以及小说修辞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空间。

叶艳[6](2018)在《莫言小说修辞英译研究》文中认为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极大助力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进程,莫言小说的译介研究引起了学界的研究热情,莫言翻译研究已经成为显学。借助可视化科学计量统计工具,可以看出目前现阶段莫言小说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于英译者葛浩文的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翻译策略、译者主体性、译者惯习、翻译与改写、翻译与意识形态等相关论题,更加倾向于探讨对文化、社会等“文本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而忽视“文本内”资源的挖掘,莫言小说翻译研究亟待寻找新的理论阐释空间。本研究以中国本土修辞学理论——广义修辞学为总体理论框架,辅以巴赫金的对话、复调、狂欢理论,主要以莫言的六部小说《红高粱家族》、《酒国》、《生死疲劳》、《丰乳肥臀》、《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进行对比分析,探析莫言小说的系统性修辞特征,构建其原文和英译文中的修辞技巧、修辞诗学、修辞哲学,在分析英译者对不同修辞采取的翻译方法的同时,亦深入分析原文的修辞建构对原文读者、译者、译文读者提出的认知要求。笔者在莫言小说修辞技巧层级选取明喻、通感、超常规句式作为研究对象,发现莫言的明喻本体呈现肉体化、自然化、有灵化、魔幻化、动物化的倾向,喻体的选择呈现陌生化、游戏化、动物化、粗鄙化的特征,葛浩文主要采取了异化翻译为主、归化翻译为辅的翻译策略。莫言的通感修辞具有修辞、认知、哲学三个维度的意义,其建构映证了乌尔曼(Ullman)所进行的大规模通感隐喻调查结果,葛浩文的通感修辞翻译实现了与莫言原文的通感同构,体现了哲性维度的审美共通感。莫言文本中的超常规句式主要体现为超长句和超短句,其英译文体现了异化翻译策略。莫言小说的修辞诗学分为杂语修辞、戏仿修辞、民间诗学(猫腔叙事及类书场文本建构)三个方面进行讨论。“语言杂多”是巴赫金文论中的核心概念,用来描述社会语言的多样性、多元化现象,莫言小说文本富含杂语特征,包含着作者对于文革话语、詈骂语、谚语、成语、古诗仿写等语言形式的混杂性使用,创造了戏谑、幽默的效果,降格了政治语言的政治性和严肃性,但阅读杂语文本需要调动读者的社会经验和历史记忆。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杂语修辞的理解和认同上具有重要意义。戏仿修辞是莫言小说的主导话语策略,是一种体现作者反讽意图的游戏性文本建构,戏仿历史语境中的崇高话语并将之置于荒唐的语境,是作者游戏精神的体现,是狂欢化思想在叙事层面的映射。仿拟可分为词语、短语、句子、风格、篇章五个层面进行研究。笔者发现,仿拟的生成、翻译、译文接受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认知建构、解构、再建构,仿拟文本在原文文本到译本读者的心理文本之间经历了二次变形,译者“咀嚼”了一次原文文本,译文读者再进行二次“咀嚼”,因为文化、心理空间的不同,译者和译本读者或完全丢失原文本的仿拟元素,或在理解中添加新元素。仿拟修辞的建构是否成功及是否成功翻译,不仅取决于译者这个“接生婆”的翻译成功与否,它对译文读者的语言记忆、文学记忆亦发出了强烈的召唤,仿拟修辞的互文性、杂语性、游戏性亦是莫言小说语言不可译性的动因之一。莫言的民间诗学可以从猫腔叙事建构和类书场文本建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莫言小说语言“民间性”的异质性存在能够体现作者莫言文学书写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但同时因为域外译本读者对于文学书写的不同规约和期待,亦是中国文学外译接受障碍的原因之一。最后,笔者以反讽哲学为突破点来探析莫言小说的修辞哲学,具体体现为言语反讽、叙事反讽、总体反讽,其中叙事反讽分为戏仿性反讽、结构性反讽、语态性反讽、视点性反讽四种形式。在翻译中,英译者葛浩文在言语反讽层面忽略了原文中有些反讽话语的反讽意图,改写结尾的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评和对人性的反讽,通过改写或删减原文中的“不可信叙述”的元话语策略可以大大拉近反讽间距。本研究使用了广义修辞学来探讨莫言小说翻译研究,一方面深入挖掘莫言作品文本,继续推进莫言翻译研究,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本土修辞学资源的一次有益实践,有利于促进翻译学与修辞学、叙事学、文艺学等之间的跨学科性研究,同时对译者批评和中国当代文学外译效果的评估亦提供了新的思路。

陈蘅瑾[7](2017)在《反讽的魅力—1978年以来中国当代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九七八年以来的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中,反讽成为了一个不曾退场的存在。本文通过对反讽概念与反讽理论较为系统的梳理,在大量阅读文学文本的基础上,以反讽作为作品的视点,分析西方反讽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呈现出的新质和魅力,认为当代文学中反讽的实质是完成了文学中主体话语系统的转换,拆解曾经的一元话语体系,实现了五四以来现代性启蒙话语和后现代主义的解构话语等多元话语在文学世界中的共生与共存。引言部分从西方的反讽与中国讽刺的比较入手,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主体意识的弱化对于反讽在中国本土的产生所形成的制约,进而阐释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文化极大促进了反讽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第一章从反讽概念的衍变入手,探讨反讽理论的构建过程,并对西方反讽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确认反讽作为沟通中西方文艺理论与思想的桥梁的价值所在。第二章通过1978年以来对于西方反讽理论的阐述的梳理和当代小说反讽批评实践的概括,旨在说明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小说的反讽所具有的独特性。第三章从人物命运、政治文化的语境、语言反讽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出王蒙小说反讽具有的质疑与守护的双重性。第四章以王朔的作品为主要分析文本,通过作品中特殊的人物群体以及他们拼接式的语言,概括王朔小说反讽具有的颠覆崇高的特征。第五章则以王小波的作品为个案研究,通过分析,归纳其作品反讽所具有的笑谑中解构与理想追求相互融合的特征。第六章则从民间叙述视角展开对于刘震云小说中反讽特征的研究,认为刘震云的小说反讽完成了崇高的主体想象与琐碎的日常生活、宏大的历史书写与卑微的现实存在、喧闹的现实与民众的孤独灵魂的张力叙述。第七章从寓言叙述、反讽结构与反讽语言三个维度分析阎连科的小说,归纳其小说反讽具有的在革命乌托邦中叙述反乌托邦的锋芒与柔情的双重性。第八章则以米兰·昆德拉和马尔克斯这两位西方的反讽小说大家为着力点,梳理中国当代小说家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过程中,对于外国文学的接受与借鉴,着力分析中国当代小说家在小说反讽手法的运用对于西方反讽小说接受并融会贯通的过程。结语部分则对于一九七八年以来的中国当代小说的反讽艺术对于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小说的贡献进行了概括,同时分析了中国反讽小说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王玉慧[8](2016)在《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的反讽叙事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新时期以来的官场小说是在特定的历史政治文化背景下涌现出来的一股具有现实主义品格的文学类型,其创作呈现出一片热闹繁荣的文化景观。本文以新时期以来的官场小说为研究对象,将反讽理论作为研究官场小说的切入点,主要探究新时期以来官场文本中的反讽叙事艺术,分析官场小说文本中反讽叙事的多维度呈现,考察官场文本反讽叙事中隐喻的当今政治生活和人性深层的矛盾困境,力求从艺术层面挖掘官场小说自新时期以来成为文坛上一个持续存在的艺术缘由。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主要从以下四部分对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中的反讽叙事进行探讨:第一章,存在反讽——官场世相图的荒诞演绎,重点分析官场小说主题层面的反讽特质。本章主要运用情境反讽中的与主题意蕴相关的性格反讽探讨官场众生相在官场政治沉浮中的荒诞人生,主要分为两节进行解读:第一节,官场众生的荒谬境遇,从领导干部的权力博弈、知识分子的灵魂坠落、女性形象的艰难暧昧三个层面进行书写,挖掘三类形象性格特质中所呈现出的差异,阐释官场众生在权力角逐中人性异化的荒诞图景;第二节,悖论现实的反讽观照,对官场小说中现代政治与民族文化错位、伦理道德与权力欲望的较量以及女性特质与主体地位的缺失等多重主题予以观照。第二章,叙事反讽——官场浮世绘的苍凉揶揄,主要阐述官场小说叙事层面的反讽呈现。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情节设计的悖谬冲突,主要从情节发展与读者预想的悖谬、事件演进与因果逻辑的矛盾、人物言行与故事场面的错位三方面揭示官场中人内心的矛盾冲突;第二节,结构图式的反讽张力,选取了故事明线与暗线的对比、文本表层与深层的悖论、作品题目与内容的相左三个层面对官场中权力诱惑和人性跌落的悖谬性予以讽刺;第三节,多重视角的另类描述,通过官场政治失意者、官场精神失常者、官场边缘化女性三类叙述视角的多重并举,在文本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叙述声音的反差对立中展现官场的炎凉世态和人物内心的扭曲变形。第三章,言语反讽——官场话语场的戏谑书写,着重论述官场小说修辞层面的反讽形态。官场小说中的言语反讽主要体现在文本中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两方面,本章共分为两节:第一节,人物语言的反讽表达,主要从正言若反的语言策略、戏谑调侃的轻松态度、语言界限的拆解杂糅、称呼语言的转换使用四部分阐释了文本中人物语言的言此义彼,在人物自我语言和对话语言的反讽式表达显现出冷漠荒谬的官场真相;第二节,叙述语言的反讽意蕴,从小事件大手笔的夸大叙述、大事件细处理的克制叙述、不可靠叙述者的隐蔽反讽三方面对小说叙述语言呈现出的反讽意蕴进行剖析,在叙述者叙述语调和叙述态度的对照反差中将官场冷暖进行了幽默嘲讽。第四章,官场反讽叙事的价值及其反思,初步探析官场小说价值层面的反讽品质和反讽缺失。本章节从新时期官场小说的反讽叙事价值评判入手,分两节对官场反讽叙事的价值意义和缺失进行梳理:第一节,官场小说反讽叙事的价值意义,主要从厚植了官场小说的底蕴、触及了政治生态的府邸、启发了人的心灵的关怀、丰富了反讽艺术的类型四个方面肯定了官场反讽叙事对官场小说在当代文坛的价值;第二节,官场小说反讽叙事的缺失反思,主要以反讽语言的审丑化倾向、反讽结构的类型化现象、反讽主题的趋同化趋势、反讽态度的刻意化态势为内容追问了官场小说反讽叙事的缺失。

章涛[9](2016)在《制度·主体·文本 ——当代文学史视域下的“知识分子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建制运动,知识分子改造对当代文学的生成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有其特殊的研究意义。第一,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来看,知识分子改造运动是毛泽东现实社会主义民族国家的现代性构想中关键的一环,与当代中国前三十年的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建构紧密相关,也与八十年代中国二度现代性转型有直接联系。因此,改造虽然以政治运动的面目出现,但其承担的历史和思想内涵要远远大于革命的暴力规训,涉及的关于知识、意识形态的曲折想象,也远非"反智主义"可以概括;第二,从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来看,改造可以被视作某种"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一一它上承了现代知识分子自我启蒙、自我忏悔的内在要求,下启市场经济体制下知识精英的群体性失语。换句话说,改造运动的发生是知识分子主体与意识形态客体双重作用的结果,而它对当代知识分子在新时期后的主体重建具有延续性的影响。最后,从历史评价的角度来说,极端化的改造运动毫无疑问是应该被否定的,但如何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结构对"知识分子改造"进行知识性的梳理,而不是无视了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制度建设的基本需要与无可避免的矛盾,将对制度、革命和政治权力的反思简而化之地推向对整个社会体制乃至于意识形态的否定,则不但关系到我们今天是否能还原历史语境,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内部逻辑给出一个较为客观公允的结论的问题,也关系到我们能否准确把握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心灵史。基于此,本论文将从制度的建构,主体身份的认同,文本阐释三个角度,考察知识分子改造这一政治事件在"历史现场"与"文学想象"两个话语场中呈现的各异面貌。全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绪论从马恩原典和党关于知识分子管理、培养和批判的史料的互读中,对当代知识分子改造的理论资源及其历史误读做了耙梳。同时,也对这种误读所造成的种种悖论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的阐释。最后,结合新时期的文艺政策,探讨了知识分子改造在"文革"后的"承继"与"变体"。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从宏观角度,以左翼文学、延安文学和当代"前三十年"为界,梳理知识分子在时代语境变迁下的不同文化人格状态与生存处境。同时,对运动的发生、发展和主要釆取的方法、模式作出必要的交代。第二章从制度的建构入手,探讨组织化的单位结构和意识形态化的批判体制对知识分子改造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前者以提供物质生活保障和社会地位等方式,为改造的顺利进行提供外部条件,而后者则通过与政治权力结合的方式,推行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审美范式与文化逻辑。但制度又是以人为根本的,或者说思想改造的悖谬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怀揣着不同目的进入"制度"的知识分子。因此,本章还以专节讨论了掌握话语权的"中心作家"在运动中的不同表现,以呈现历史本身的复杂面。第三章承接第二章的体制研究,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角度出发讨论作家主体的身份认同与叙事立场的迁移。在"前三十年",知识分子大多全盘接受了意识形态的改造要求,自觉成为革命宣传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但是,这种身份认同的原因又是极其多样的,当个人的因素参杂进来时,就需要我们分别分析。八十年代以后,集权政治指挥下的破坏性改造被指认为"历史错误"而得到逐步纠正,归来者们随之通过叙述悲惨的改造经验,来重新建构启蒙者的言说身份,但在这一过程中,创作主体和主流话语又出现了耐人寻味的同构关系。直到后现代主义兴起,知识分子越来越走向个体立场,他们所表现出了身份认同才真正趋于多元化。第四章和第五章转入对文本的具体考察,分别从知识分子形象建构与审美范型流变两个角度,讨论当代文学中改造题材的叙事流变。在这部分中,笔者没有从狭义的"形象分析"和"审美范式"角度阐释作品,而是力图在形象学、叙事学与思想史、文化史的中间建立起一套动态平衡的阐释机制,不只告诉读者有哪些形象和叙事手法,更要从这些表征性的符码背后找到不同时代话语留下的文化印记。结语一定程度上跳脱出"前三十年"意义上的"改造"概念,思考后现代语境中知识分子的思想困境和重归精神高地的可能性,并从专业化和道德化两方面提出了新的"自我提升"和"自我改造"要求。

赵映环[10](2016)在《新生代小说叙事修辞研究》文中认为叙事与修辞是密不可分的。对于新生代小说来说,其丰富多彩的叙事修辞策略和技巧不仅是一种引导读者顺利切入文本意蕴内核的工具,而且表达了新生代作家们自己的生命感受,给读者提供了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参考,这一切都形成了作者与叙事者、人物、读者之间的修辞关系,达到独特的文本阅读效果。在这个意义上,叙事就是一种修辞,而这种叙事修辞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使作品的审美空间充满了弹性和张力。但是,当前学者们大都是单纯从叙事或修辞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新生代小说,而在“叙事是一种修辞”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研究则微乎其微,故而为本文留下了从叙事修辞的角度对新生代小说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的空间。本文以布斯和费伦等人的有关叙事修辞理论为基点,结合当代叙事学、修辞学的相关理论,从新生代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声音、叙事时间、叙事空间以及叙事技巧五个方面进行了考察。通过考察,笔者发现,新生代小说对叙事视角的选择有着一定的倾向性并以日趋成熟的视角转换达到了更为有效的叙事修辞效果。他们以公开、缺席、隐蔽三种不同类型的叙事声音传达了不同的叙事修辞意义。本文还从时序、时距和时频三个方面对新生代小说的叙事时间进行了分析,并以此解读了叙事时间在新生代小说作品中的修辞用意。在新生代小说中,空间元素不仅是叙事必不可少的场景,而且还是推动叙事进程的手段之一,因此,本文还分析了新生代小说叙事空间的建构及其重要的叙事修辞功能。最后本文介绍了露迹、荒诞、拼贴以及反讽这四种新生代小说中表现得比较突出、使用频率较高的叙事修辞技巧。本文希望通过这些具体分析把握作者的叙事修辞策略,解读作者的叙事修辞意图,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叙事背后所隐藏的深意,同时也希望能通过本文的写作抛砖引玉,为新生代小说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并以此引发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二、论反讽叙事对读者的“召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反讽叙事对读者的“召唤”(论文提纲范文)

(1)接受美学视野下中式黑色幽默诗学特质研究 ——以王朔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黑色幽默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
    第一节 黑色幽默在中国的接受——契合读者的接受心理
    第二节 黑色幽默在中国的影响——促进新时期幽默文体的转型
第二章 黑色幽默的共同诗学特质
    第一节 典型的“反英雄”形象
    第二节 隐寓荒诞的情节
    第三节 独特的幽默风格
第三章 王朔作品中黑色幽默的诗学特质
    第一节 王朔黑色幽默的接受背景
        一、社会背景
        (一)市场经济的推动
        (二)“大院子弟”身份
        二、文化背景
        (一)对西方黑色幽默文学的接受
        (二)扎根于本土文化中的接受
    第二节 王朔黑色幽默作品的召唤结构
        一、语义建构层:狂欢化的叙事语言
        二、修辞格层:反讽的叙事手法
        三、意象意境层:边缘化人物的塑造
    第三节 王朔黑色幽默的精神内涵
        一、以平民视角拉近读者距离
        二、以玩世态度传达黑色幽默精神
        三、以流浪后的回归慰藉读者的精神家园
第四章 中式黑色幽默的独异诗学特质
    第一节 特殊历史场域的厚重美
    第二节 彰显本土特色的地域美
    第三节 城乡二元对立的冲突美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接受美学视域下幼儿园图画书阅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幼儿园图画书阅读对接受者儿童的发展具有多元价值
        (二)接受美学可作为幼儿园图画书阅读的基本理论依据
        (三)基于接受美学的幼儿园图画书阅读的研究明显不足
    二、文献综述
        (一)图画书阅读的相关研究
        (二)接受美学理论及其相关研究
        (三)基于接受美学理论的阅读研究
        (四)基于接受美学理论的图画书阅读的相关研究
        (五)简评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观察法
        (三)访谈法
        (四)案例分析法
    五、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幼儿园图画书阅读与接受美学基本理论概述
    一、幼儿园图画书阅读与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一)幼儿园图画书阅读的概念
        (二)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二、接受美学视域下对幼儿园图画书阅读的再认识
        (一)读者中心的图画书阅读目标:让儿童热爱阅读
        (二)期待视野下图画书阅读内容:满足儿童的阅读期待
        (三)召唤结构下图画书阅读方式:注重儿童与图画书文本的交流
第二章 接受美学视域下幼儿园图画书阅读的现实审视
    一、教师在制定图画书阅读目标时缺少对接受者幼儿的关注
        (一)教师忽视幼儿的基本审美需求
        (二)教师忽视幼儿追求快乐阅读的精神需求
    二、教师对图画书内容的选择游离于幼儿的期待视野之外
        (一)教师未能满足幼儿对文字解读的定向期待
        (二)教师忽视幼儿对图画书中科学知识的认知与创新期待
    三、教师开展图画书阅读的方式单一,未充分挖掘出幼儿对文本的召唤
        (一)教师忽视幼儿倾听的多样化召唤
        (二)教师忽视图画书画面丰富内涵的召唤
        (三)教师忽视幼儿阅读接受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接受美学视域下幼儿园图画书阅读的策略
    一、图画书阅读的目标:尊重接受者幼儿的审美体验与阅读快乐
        (一)分享审美经验,增加幼儿的审美体验
        (二)创设有准备的阅读环境,让幼儿感受阅读的快乐
    二、基于幼儿期待视野的阅读内容:关注图画书文字与种类
        (一)关注文字的解读,满足定向期待
        (二)丰富图书种类,满足创新期待
    三、重视图画书的召唤结构:多种阅读方式填补图文未定性
        (一)提高教师图画书阅读和指导的专业素养
        (二)教师要充分挖掘图画书图文的丰富召唤
        (三)组织开展多种方式的图画书阅读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王跃文小说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路径
    四、研究价值
第一章 王跃文小说诗学的文化构成
    第一节 时代文化语境的濡染
        一、消费文化下文学的边缘化
        二、消费文化下人文价值的淡化
    第二节 湖湘文化语境的浸润
        一、经世致用与实用主义
        二、忧患意识与家国情怀
第二章 王跃文小说诗学的审美原则
    第一节 对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
        一、现实主义的历史嬗变与当下意义
        二、在怀疑中揭开病苦、寻找出路
        三、在揭露中坚守信念、呼唤良知
    第二节 对现实主义美学的创化
        一、中和之美
        二、回归“真实”
        三、理性忧思
    第三节 对现代主义意识的尝试
        一、焦虑与沉沦
        二、苍凉与迷惘
第三章 王跃文小说诗学的精神向度
    第一节 平民化的人情世态
        一、平民立场的权力批判
        二、直击痛感的生命之悟
    第二节 情与性的伦理困境
        一、政治与爱情的纠缠
        二、爱情与情爱的冲突
    第三节 权力话语对人性的抑制
        一、常人生存下的绝对意志
        二、权势攀援中的人性沉沦
        三、庸众无声下的个体孤独
    第四节 理想化的道德追求
        一、敬畏之心与精神救赎
        二、温情悲悯与人性关怀
        三、精神国度与凡俗世界
第四章 王跃文小说诗学的叙事方式
    第一节 返璞归真的日常化叙事
        一、世俗大众的生存关怀
        二、政治生态的日常展现
    第二节 淡定从容的故事化叙事
        一、以故事为中心的情节模式
        二、以中心人物官场境遇为主事的叙事结构
        三、以闲笔自在书写的叙事节奏
    第三节 欲潜实显的男性化叙事
        一、权力话语中的男权叙事
        二、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叙事
    第四节 张弛有度的叙事语言
        一、从容自如的话语言说
        二、避重就轻的叙说风格
        三、注重反讽的修辞策略
余论(兼结语)创作的“智慧”和批判的有限
    一、喻世劝讽与终极价值
    二、文人情怀与官员身份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5)刘震云小说的修辞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意义
    研究现状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刘震云的小说创作和修辞特色
    第一节 刘震云小说创作概述
    第二节 刘震云小说的修辞特色及其成因
        一、刘震云小说修辞特色简述
        二、刘震云小说修辞特色的成因
第二章 有意味的形式:语言选择
    第一节 方言与作者意图
        一、作家无意识的身份认同
        二、构筑风格的语言工具
        三、激发读者情感的话语策略
    第二节 幽默、讽刺语言与距离控制
        一、作为生存哲学的诙谐文化
        二、外在距离:悲剧意味的消解
        三、内在距离:思想意义的召唤
    第三节 “狂欢化”与话语焦虑
        一、互文与语境还原
        二、丑对美的反叛
        三、解构与张力
第三章 以道贯技:结构艺术
    第一节 形意兼备的戏剧化结构
        一、“展示”:画面作为叙述力量
        二、“讲述”:注重情节的微观修辞
        三、象征:开头结尾的精心营构
    第二节 音在弦外的间离结构
        一、“曲”中有真意
        二、阅读的陌生化
        三、迟到的共鸣
    第三节 对立共构的双构性结构
        一、看似闭锁实则开放
        二、表层游戏深层严肃
        三、情感之中闪现智性
第四章 文化隐喻:人物刻画
    第一节 知识分子与“堕落”的身体
        一、知识分子的迷失和背叛
        二、作家对自我的审视和认知
        三、作家对知识分子的祛魅与建魅
    第二节 农民与“饥饿”的身体
        一、挥之不去的土地情结
        二、乡土乌托邦的幻灭
        三、也是一种“方法”
    第三节 女性与受压抑的身体
        一、被出卖、被利用的工具
        二、没有工资的奴隶
        三、摘除角色的紧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莫言小说修辞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创新点
    1.4 选题意义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莫言小说译介现状梳理
        2.1.1 莫言小说译介语种概览
        2.1.2 基于OCLC的收藏莫言小说英译本的全球图书馆数量
        2.1.3 基于亚马逊网站评论的一般读者接受现状
    2.2 文献综述
        2.2.1 基于可视化分析的莫言小说翻译研究综述
        2.2.1.1 莫言小说翻译的总体研究趋势
        2.2.1.2 莫言小说翻译研究的高被引文献分析
        2.2.1.3 莫言小说翻译研究关键词网络图谱
        2.2.1.4 莫言小说翻译为论题的硕博士论文概览
        2.2.2 莫言小说修辞翻译研究综述
    2.3 理论基础
        2.3.1 修辞学理论
        2.3.1.1 域外修辞学研究演变
        2.3.1.2 中国修辞学发展流变
        2.3.1.3 广义修辞学理论
        2.3.2 巴赫金理论
        2.3.2.1 巴赫金语言哲学——对话主义
        2.3.2.2 历史诗学——复调诗学
        2.3.2.3 文化诗学——狂欢化诗学
        2.3.3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模型
第三章 莫言小说修辞技巧及其英译
    3.1 莫言的文学修辞思想
    3.2 莫言小说明喻修辞及其英译
        3.2.1 《红高粱家族》明喻本体的特征
        3.2.2 《红高粱家族》明喻喻体的特征
        3.2.3 《红高粱家族》明喻的英译
    3.3 莫言小说通感修辞及其英译
        3.3.1 莫言文学中的通感修辞建构
        3.3.2 通感修辞的定义及属性
        3.3.2.1 通感的修辞维度
        3.3.2.2 通感的认知维度
        3.3.2.3 通感的哲学维度
        3.3.3 通感修辞在莫言文本中的建构及其翻译
        3.3.4 葛浩文与莫言的审美共通感
    3.4 莫言小说超常规句式及其英译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莫言小说的修辞诗学及其英译
    4.1 杂语修辞及其英译
        4.1.1 杂语修辞
        4.1.2 杂语修辞在莫言文本中的建构
        4.1.3 杂语修辞在英译文中的翻译
    4.2 戏仿修辞
        4.2.1 莫言小说文本中的游戏性戏仿建构
        4.2.2 仿拟修辞的定义
        4.2.3 仿拟的基本属性及心理认知过程
        4.2.4 仿拟和互文性
        4.2.5 莫言小说仿拟修辞在译文中的翻译和建构
        4.2.5.1 词汇层面的仿拟及其英译
        4.2.5.2 短语层面的仿拟及其英译
        4.2.5.3 句子层面的仿拟及其英译
        4.2.5.4 风格层面的仿拟及其英译
        4.2.5.5 篇章层面的仿拟及其英译
        4.2.6 仿拟修辞的认知诗学建构与翻译
    4.3 民间诗学
        4.3.1 猫腔叙事及其英译
        4.3.1.1 开章引子中的猫腔及其英译
        4.3.1.2 正文中的猫腔唱段及其英译
        4.3.1.3 猫腔叙事在译文中的修辞建构
        4.3.2 莫言文本的类书场叙事及其英译
        4.3.2.1 莫言的类书场文本建构概述
        4.3.2.2 《天堂蒜薹之歌》类书场歌谣的英译
        4.3.2.3 《酒国》类书场文本建构及其英译
        4.3.3 莫言民间诗学的异质性与可译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莫言修辞哲学及其英译
    5.1 修辞哲学研究的重要性
    5.2 莫言小说的反讽修辞哲学及其英译
        5.2.1 反讽及西方反讽理论体系
        5.2.2 反讽理论在中国的研究
        5.2.3 反讽在莫言文学中的建构及英译
        5.2.3.1 言语反讽
        5.2.3.2 叙事反讽
        5.2.3.2.1 戏仿性反讽
        5.2.3.2.2 结构性反讽
        5.2.3.2.3 语态性反讽
        5.2.3.2.4 视点性反讽
        5.2.3.3 总体反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局限
    6.3 展望与前景
参考文献
后记
简历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7)反讽的魅力—1978年以来中国当代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反讽理论与反讽的魅力
    第一节 反讽概念衍变中的理论建构
    第二节 反讽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
第二章 中国当代小说的反讽
    第一节 反讽理论有在当代的传播与生成
    第二节 当代小说反讽的新质
第三章 王蒙:质疑中的守护
    第一节 命运反讽中的悲情
    第二节 政治文化语境中的反讽
    第三节 言语狂欢中的反讽解构
第四章 王朔:颠覆后的快意
    第一节 不安分的灵魂——顽主群像的时代反讽
    第二节 在熟悉与陌生间穿行——独特的反讽语言
    第三节 尴尬时代话语秩序的消解
第五章 王小波:笑谑中的追寻
    第一节 顽童的戏谑
    第二节 戏谑中的浪漫理想
第六章 刘震云:困惑中的体悟
    第一节 崇高的主体想象与琐碎的日常生活
    第二节 宏大的历史书写与卑微的现实存在
    第三节 喧嚣的现实与民众孤独的灵魂
第七章 阎连科:锋芒里的温情
    第一节 身体寓言叙述中反讽锋芒的显现
    第二节 独特反讽结构中的困境叙述
    第三节 民间语言与革命语言交织中的反讽
第八章 中国当代小说家与西方反讽小说
    第一节 中国当代作家与米兰·昆德拉的反讽小说
    第二节 中国当代作家与马尔克斯的反讽小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的反讽叙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存在反讽——官场世相图的荒诞演绎
    第一节 官场众生的荒谬境遇
        一 权力博弈的领导群像
        二 放逐灵魂的知识分子
        三 艰难暧昧的女性世界
    第二节 悖论现实的反讽观照
        一 现代政治与民族文化的错位
        二 伦理道德与权力欲望的较量
        三 女性特质与主体地位的缺失
第二章 叙事反讽——官场浮世绘的苍凉揶揄
    第一节 情节设计的悖谬冲突
        一 情节发展与读者预想的悖谬
        二 事件演进与因果逻辑的矛盾
        三 人物言行与故事场面的错位
    第二节 结构图式的反讽张力
        一 故事明线与暗线的对比
        二 文本表层与深层的悖论
        三 作品题目与内容的相左
    第三节 多重视角的另类描述
        一 官场政治失意者的反讽立场
        二 官场精神失常者的反讽视角
        三 官场边缘化女性的反讽叙述
第三章 言语反讽——官场话语场的戏谑书写
    第一节 人物语言的反讽表达
        一 正言若反的语言策略
        二 戏谑调侃的轻松态度
        三 语言界限的拆解杂糅
        四 称呼语言的转换使用
    第二节 叙述语言的反讽意蕴
        一 小事件大手笔的夸大叙述
        二 大事件细处理的克制叙述
        三 不可靠叙述者的隐蔽反讽
第四章 官场反讽叙事的价值及其反思
    第一节 官场小说反讽叙事的价值意义
        一 厚植了官场小说的底蕴
        二 触及了政治生态的府邸
        三 启发了人的心灵的关怀
        四 丰富了反讽艺术的类型
    第二节 官场小说反讽叙事的缺失反思
        一 反讽语言的审丑化倾向
        二 反讽结构的类型化现象
        三 反讽主题的趋同化趋势
        四 反讽态度的刻意化态势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9)制度·主体·文本 ——当代文学史视域下的“知识分子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当代知识分子改造的发生与反思 第一节
    阶级话语的错位与知识分子的改造悖论 第二节
    研究现状的梳理 第三节
    基本概念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思想溯源与历史发展 第一节
    左翼作家的自我改造与延安文艺整风的发生 第二节
    当代知识分子改造的方法与形式 第二章
    文学制度的建立与思想改造的展开 第一节
    文学组织的建立与改造的外部保障 第二节
    文学批评制度的建立与改造的内部操作 第三节
    "中心作家"与改造的话语权 第三章
    知识主体的身份认同与创作立场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作家的身份认同 第二节
    改造运动中政治身份的多重认同路径 第三节
    新启蒙立场的生成与思想改造的余音 第四节
    个体化的历史叙述与其内在矛盾 第四章
    文化语境的变迁与文学形象的转向 第一节
    改造叙事中知识分子形象的演变 第二节
    知识:难以消弭的"他者"想象 第三节
    苦难:从革命的殉道者到权力的受难者 第四节
    人民:历史主体的建构与退场 第五章
    时代嬗变下改造叙事的审美重构 第一节
    叙事的"去政治化"与日常生活的呈现 第二节
    暴力的现代性诠释与审美的偏误 第三节
    审父叙事与知识分子受难神话的解构 结语
    未完成的知识分子"自我改造"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后现代时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第二节
    由文本到现实:另一种意义的"自我改造"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科研成果

(10)新生代小说叙事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新生代”的界定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叙事是一种修辞
    第四节 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思路、方法及其价值
第一章 新生代小说叙事视角的设置
    第一节 叙事视角概说
    第二节 “我”的言说-第一人称视角
    第三节 “他”的故事-第三人称视角
    第四节 “你”的存在-第二人称视角
    第五节 多重叙事视角的转换
    小结
第二章 新生代小说叙事声音的介入
    第一节 叙事声音界说
    第二节 公开叙事声音的干预
    第三节 缺席叙事声音的表现
    第四节 隐蔽叙事声音的介入
    小结
第三章 新生代小说叙事时间的调控
    第一节 叙事时间概述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中的时序调控
    第三节 新生代小说中的时距调控
    第四节 新生代小说中的时频调控
    小结
第四章 新生代小说叙事空间的建构
    第一节 叙事空间概述
    第二节 新生代小说中的空间存现
    第三节 新生代小说结构空间的类型
    小结
第五章 新生代小说的叙事修辞技巧
    第一节 元小说叙事手法——“露迹”
    第二节 打破常规的荒诞
    第三节 百科全书式的拼贴
    第四节 从言到意的反讽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论反讽叙事对读者的“召唤”(论文参考文献)

  • [1]接受美学视野下中式黑色幽默诗学特质研究 ——以王朔作品为例[D]. 张以婷. 青岛大学, 2020(02)
  • [2]接受美学视域下幼儿园图画书阅读研究[D]. 郭甜.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3]冷静地审视,轻蔑地嘲讽——《秘密花园》的反讽叙事及其张力[J]. 赵晓梅. 名作欣赏, 2020(06)
  • [4]王跃文小说诗学研究[D]. 伍丹.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5]刘震云小说的修辞特色[D]. 李梦. 河南大学, 2019(01)
  • [6]莫言小说修辞英译研究[D]. 叶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7]反讽的魅力—1978年以来中国当代小说研究[D]. 陈蘅瑾.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8]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的反讽叙事探析[D]. 王玉慧.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9]制度·主体·文本 ——当代文学史视域下的“知识分子改造”研究[D]. 章涛. 浙江大学, 2016(07)
  • [10]新生代小说叙事修辞研究[D]. 赵映环.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论讽刺叙事对读者的“召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