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中的“不求理解”

浅谈翻译中的“不求理解”

一、浅谈翻译中的“不求甚解”(论文文献综述)

薛悦[1](2020)在《关联理论视阈下习近平着作复句日译对比研究 ——兼论对日话语体系构建》文中提出习近平着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集中体现,其外译是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相关文本进行日译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相关着作的原文及两个日译本为语料,探讨复句日译问题。通过考量译者与受众双方思维过程,厘清翻译-接受过程中双方思维异同,为习近平相关着作及中央文献日译提供翻译策略,助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本文所指习近平相关着作的译本是由中央编译局组织翻译的『中华民族の伟大な复兴を目指す中国の梦』『改革の全面的深化について』『全面的な法に基づく国家统治』『党风·廉洁政治建设と反腐败闘争』以及由中国外文局组织翻译的『习近平国政运営を语る』(第一巻)、『习近平国政运営を语る』(第二巻)。由于译者不同,双方译文处理也存在诸多不同,为对比研究提供了现实保障。本文研究对象为复句。汉日复句无论是定义还是分类均有一定相通之处,为日译提供了语言学基础。同时,二者也存在诸多不同,需译者跨越语言与文化障碍,实现跨文化交际。习近平相关着作善用复句,语言气势磅礴、振奋人心。内容中既出现了不少并列铺排结构,也存在有标、无标复句混杂的复杂结构。日译中,由于汉日语法及逻辑思维的不同,这些复杂结构往往容易成为日译的难点,需译者对原文各分句信息进行重新整合,以实现达意,如完全保留原文结构进行日译,则容易影响交际效果。因此,本文详细探讨复句日译问题,现阶段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关联理论认为翻译即“交际”,在该理论视阈下,原文与受众不是难以平衡的天平两端,需要各自作为交际中一环,发挥自身作用,为实现交际,译者与受众需共同合作。因此,本文将译者与受众共同纳入考量,借鉴该理论中“推理-明示”“心力-效果”“认知语境”“最佳关联”等几个重要概念,归纳总结了习近平相关着作中有标、无标复句类型及各自日译方法,详细梳理了译本异同,探讨了复句日译及接受情况。译本对比结果显示,习近平相关着作复句日译译本处理同中有异。有标复句译本处理一致性较高,无标复句译本间体现了更强的差异性。在详细归纳总结了各句式日译方法基础上,本文将译文未采用顺译,而采用变序、转译等手法进行日译的例句视为体现了译者“额外心力”,通过译者访谈,明确了翻译中译者思维过程,更为真实的还原了译文背后译者诸多考量。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中央文献日译译者“推理-明示”的“心力”主要面向原文,但是并非单纯忠实于原文,译者“额外心力”中,综合考虑了文意、语境、句长、逻辑等多方因素,且兼顾受众理解。以译本对比结果为基础,本文将译本处理一致的例句视为双方译文均已具备足够的关联,未详细进行受众调查。同时,聚焦译本处理差异性较大的例句,通过对受众进行问卷及访谈,探讨了译文接受效果。首先,问卷结果群体差异性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是否接触过中国政治,与个别题目接受度选择构成关联,职业及日译文期待则与各题目均未构成关联。其次,通过进一步分析问卷及访谈结果可知,受众“推理”过程中“心力”主要面向交际,受众希望复句结构体现日本政治文献文体特点,且主题突出、前后结构呼应、逻辑通畅、句长适中。因此,相关译文整体接受良好,同时由于受众与译者对日译文关注焦点有所差异,也存在一些译者心力与接受效果不相匹配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有标复句中多重复句及无标并列关系,个别内容存在逻辑不清、主题不明、难以理解等问题。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基础在于译者与受众间实现“互明”,这一观点正体现了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所强调的“融通中外”逻辑内涵。因此,本文将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重点置于缩小译者与受众认知语境差距方面,从译者、受众、中央文献文本传播模式等几个方面,分别探讨了以翻译贡献于对日、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具体策略。以译者为中心,提出现阶段复句日译应进一步回应受众期待,实现“最佳关联”,明确了各句式日译策略,为习近平相关着作等中央文献复句日译提供了可参考意见。以受众为中心,明确了现阶段受众对我国政治文本整体认知情况,并探讨了进一步提升日本受众认知语境的策略、方法,强调需社会形成合力,在提升其对我国文化感知力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对中央文献等政治文本整体接受水平。以中央文献传播模式为中心,指出线性传播模式已不能满足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需要,应实现“传播-反馈”双向循环,既让受众听到我们的声音,也让我们听到受众的声音。只有通过不断明确受众心理,促进译者与受众间形成互明,中央文献翻译才能更好的实现“融通中日”“融通中外”,发挥其在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贾一村[2](2020)在《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研究 ——以“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研究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泽东选集》是建国后第一部进行系统外译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着作,也是20世纪我国对外影响最大的中央文献着作之一。其俄文译着诞生于50多年前,整体质量精湛,文中大量的“文化空缺”现象引人关注,具有极高的翻译研究价值。多元系统理论主张以动态、发展、关联的眼光来研究翻译问题,将翻译活动置身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背景之下进行审视,关注政治、社会文化等系统中的多种因素对于翻译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这为本文开展翻译的社会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鉴于此,本文将以中央编译局翻译的《毛选》一至三卷俄译本为研究对象,以文本中的“文化空缺”现象作为翻译研究的切入点,结合多元系统理论之视角,对《毛选》俄译情况进行审视、评价、探讨、总结和展望,深挖其翻译研究价值。首先,本文整理了《毛选》及其俄译本的出版发行状况,并通过文本分析路径,对《毛选》中较典型的“文化空缺”现象(共计约700个案例)进行了详细梳理,将其划分为物质文化空缺、制度文化空缺和精神文化空缺三大类,并继续向下细分为7小类,归纳总结出《毛选》俄译本所采取的4套翻译方法、7种翻译策略和3条翻译理念,共同形成了《毛选》文本翻译之全貌。随后,再通过社会分析路径,借助多元系统理论基本原理,以“当年视角”来对《毛选》文本翻译之全貌进行评析和探讨。作者认真梳理了当年时代背景下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并以“文化空缺”现象为例,通过对编译局版与莫斯科版的《毛选》译文进行对比研究,深度解析当年编译局译者修订译文时的主要考量及背后所遵循的翻译逻辑,清晰还原了当时政治系统(国际政治、国内政治两方面)和社会文化系统(文化交流、教育发展、译学思想三方面)的多种文本外因素对《毛选》的文本翻译所产生的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毛选》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再以当年之翻译标准(“信达雅”)对《毛选》译文进行审视和评价,在充分肯定其整体精湛的翻译质量的同时,也对译文中一些可优化提升之处(比如,一些中国特有的度量单位词的翻译需完善、某些文化内涵信息翻译不全而难以理解的问题等)进行商榷和探讨。然后,回归“当今视角”,理清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因素的新变化及其对翻译的影响,整理归纳出当前我国中央文献翻译工作在5个方面的新变化和提出的4点新要求。以此为参照,以当代之眼光重新审视当年的《毛选》译文并对其做出评析,并对其中一些重要的翻译新问题(比如,其翻译整体策略的优化调整问题,由于时代变迁和共同记忆的丧失而导致的“文化新空缺”问题,以及通过译者艺术“演译”而产生的“逆向文化空缺”问题等)进行探讨,为其他中央文献的翻译提供了一些参考借鉴。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毛选》俄文翻译整体质量精湛,采用了丰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体现了鲜明的翻译理念,符合当年“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是我国译界的“标杆”和经典之作。第二,以当年之标准审视《毛选》译文,在总体翻译质量精湛的同时,亦存在一定的可提升空间,一些翻译处理尚可探讨和商榷。第三,以当今之眼光审视《毛选》译文,其整体方略宜做适当调整(由“忠实为主”转向“整体均衡”),文中一些翻译案例的处理需与时俱进加以完善。第四,《毛选》俄译本的最终面貌是文本翻译和社会力量共同影响下的综合产物,当年时代背景下的政治、社会文化系统内多种因素对《毛选》译文面貌的塑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五,《毛选》文本中包含内容丰富的“文化空缺”现象,译者对其翻译处理整体上佳,但“文化空缺”是动态发展的,它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变化(既有“消亡”,又有“新生”),因此其翻译工作亦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最后,立足当前,本文总结了《毛选》俄译的历史意义,并展望未来,探讨了《毛选》优良翻译传统(主要包括:集体翻译的工作方法、自力更生的坚强意志、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以我为主的翻译原则)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力求为中央文献翻译事业的长远发展提出一些参考和建议。

耿艺源[3](2020)在《翻译目的论视角的外贸茶叶翻译对策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茶叶贸易日益繁盛,作为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的茶业出口额也在持续攀升。外贸茶叶翻译质量的优劣至关重要,能否运用贴切的译语使茶叶的文化内涵充分移植与再现,成为提升当前茶叶出口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关键。从目的论翻译理论内涵认知角度出发,分析当前外贸茶业翻译存在的问题,并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提出翻译策略,以期为外贸茶叶翻译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马紫葳[4](2020)在《《野猫精》中互文手法的汉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上世纪60年代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提出“互文性”这一概念以来,这一有关符号、文本间的对话互涉关系的理论在文学、符号学等诸多学术领域得到深入发展,体现出这一理论的强大的解释力。而翻译尤其是文学文本翻译与文本间关系的联系尤其紧密,翻译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文本间的互文对话关系。俄罗斯作家塔吉扬娜·托尔斯泰娅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小说《野猫精》中涉及多种类型文本互文关系,突出体现了互文关系在文本建构中的重要性,因此,本文以小说《野猫精》为语料文本,重点研究该文学作品中互文手法的翻译问题。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文学作品中的互文手法翻译,互文手法则是文学文本间互文对话的主要体现方式。该选题的现实意义则由以下方面所决定:一、在翻译研究领域内互文性理论有关术语和互文手的相关法定义尚且存在一定模糊性,二、《野猫精》这一后现代主义经典文本在互文性翻译尤其是对其互文手法的翻译研究上尚且缺乏多角度、系统化的分析。论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经典互文性理论,尤其是涉及互文性及互文手法的相关术语、分类方式的基础上,结合《野猫精》中的具体语境分析其主要功能,突出研究文学文本翻译中互文手法翻译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本文采用了对比分析、归类论证、举例论证、演绎归纳等研究方法,以求能归纳总结出文学文本中互文手法翻译过程中所需要加以重视的诸多因素,为互文手法的汉译提供一定实践性建议。在结构和主要内容上,本文由绪论、四章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组成。在第一章“互文性及相关理论研究综述”中,主要介绍了国内外互文性理论尤其是互文性翻译的研究现状及小说《野猫精》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突出了互文性理论的强大解释力与小说《野猫精》中互文手法翻译研究的必要性;在第二章“互文性的定义及相关理论”中则在综合研究了前人互文性理论不同的定义视角及多种分类方式,归纳总结了文学文本互文手法翻译所适切的互文性研究视角和互文手法分类方式;在第三章“《野猫精》中的互文手法及其翻译”则结合具体上下文细致分析并归纳总结了《野猫精》中的具体互文手法,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了文学文本中互文手法的主要特征、功能及其翻译方式;在第四章“《野猫精》中互文手法的翻译原则及翻译方法”中则结合具体译例说明了互文手法翻译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关键原则和可适用的具体翻译方法。而结语部分则回顾全文,归纳总结文学文本中互文手法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取舍和补偿方式。

张培辉[5](2020)在《《新碳建筑》第三—五章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次汉译实践报告是基于美国绿色建筑专家Bruce King的着作The New Carbon Architecture节译的翻译实践报告。笔者节选了该书的第三章至第五章进行翻译,共计12356单词。完成翻译实践后,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归类,由此撰写了本篇实践报告,总结方法经验,将翻译中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旨在为以后的翻译工作或其他译者提供一些参考。本次报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任务描述、翻译过程、案例分析和结论。前两部分主要介绍了原文主要内容、语言风格,所译章节主要内容,以及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的具体工作等。第三部分案例分析,笔者通过宏观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调查研究,发现和解决本次翻译实践中遇到的理解、表达和变通方面的问题,采用李长栓教授的理解(Comprehension)、表达(Expression)、变通(Adaptation)的翻译框架,简称CEA框架来分析问题。理解是最难解决的问题,需要笔者通过调动宏观思维、调查背景知识、弥补专业知识、运用逻辑推理等方法,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通过交叉验证法来解决理解中的难题。表达部分提出的问题主要有术语翻译偏差、照搬句子结构和词语机械对应。变通部分要注意翻译的灵活性和适度性,笔者提出的变通方法主要有适当省译、灵活处理比喻和补充解释。第四部分对本次翻译实践进行总结,强调译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做足做扎实。翻译过程中,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极其重要。

王芳[6](2020)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熟语的维译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是我国重要的政治着作,记录了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领导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勇敢面对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切挑战。该书主要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从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的重要讲话、演讲、祝贺信、精神指导等,共计79篇,详细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和国家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和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决心。少数民族语言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了解国家各项政策、方针,帮助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及时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思想、政策等,从而促进各地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经济不断繁荣发展。通过阅读原着与译本,我们可以发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里面运用了大量熟语,形式多样且表达丰富,因此本文选择该书中的熟语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类并逐一进行研究。本文以政治文献的翻译原则为基础,对熟语翻译的方法、技巧进行整理,阐述其在维吾尔语翻译(后文简称维译)时的规律,希望在已有政治文献翻译基础上,提升政治文献中熟语的翻译质量。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前人研究的整理,主要是从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概念界定等出发,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学者们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熟语及相关的研究成果,为后文的写作打下基础;第二部分介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的熟语分类,分为成语、谚语、格言、俗语;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对该书中熟语的翻译实例进行分类分析,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出每一类熟语的翻译方法及其规律;第四部分是结合政治文献的翻译原则来探讨政治文献中熟语的翻译原则并通过技巧是如何具体体现的;最后是结语部分,主要对以上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全文。

孙吉娟[7](2020)在《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文中提出方梦之是我国当代着名的翻译理论家,其在科技翻译研究、译学辞典编撰、翻译期刊创办等领域均作出了卓越的奠基性工作,其构建的应用翻译学范畴框架开中国乃至世界应用翻译学科体系研究之先河。方梦之用宏观、中观、微观的三分法来研究翻译:宏观上,翻译的原则有达旨、循规、共喻三端,“一体三环”的时空图展示了当代翻译理论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内涵,翻译活动参与者以作者、译者、读者为三要;中观上翻译策略追溯其理论渊源、目的指向和技术手段,以直译、意译、零翻译的三元图包罗其详;微观研究则侧重在语法、修辞和逻辑三科。本文重点对方梦之一分为三的方法论与应用翻译学研究成果之间的关联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阐述该方法论对当下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借鉴意义。与文学翻译研究的历史悠久,理论庞杂相比,国内的应用(文体)翻译起步较晚,理论视域窄化。具体来说,在方梦之等国内学科领航人的带动下,应用翻译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的发展历程,走出了理论建构的困难期,在本体论、认识论、教学论、方法论、技术论等方面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走上了独立学科的发展方向,走出了一片不断拓展的学科体系疆域。其中很多研究成果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国内学界对此尚未展开系统研究。本文的价值之一就是完善学术思想史上这一重要的环节。在方梦之的学术研究中处处体现着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意识。打破二分的对抗和隔阂,继承古代文论、借鉴西方译论学说,提倡“一”中不仅有“二”,更要有“三”的整体、动态、分层、发展的译论观。笔者在文中有意识地揭示该方法的独特性、合理性和现代性,努力尝试提升此法在翻译研究中的普遍性。所以,一分为三正是方梦之译学思想和翻译活动的主旨要害,是其译学观的关键,也是方梦之整体译学思想方法论的高度浓缩。因此,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三:一是国内首次对方梦之的翻译学思想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具有丰富翻译家史料,完善中国应用翻译思想史的历史价值;二是方梦之作为我国应用翻译学科体系建构的领军性代表人物,对其个体的研究也是对我国应用翻译学发展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反思,具有学科建构、发展、反思和批判之学科促进建设意义;三是一分为三哲学方法论视角的提出,对方梦之译学思想和译学活动具有提纲挈领之用,同时也为翻译学的元理论发展提供方法论的哲学关照和启示。论文正文共分为八章内容,以一分为三的译学方法论为主线,以方梦之对应用翻译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理论的本体研究为主体,以同时期东西方相关译论为参照,以方梦之的翻译学思想与翻译学术活动(创办期刊、主持会议、编撰辞典等)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呼应。宏、中、微三论结构平衡,翻译理论探究与翻译活动实践同条共贯,共显其一分为三的要义。“绪论”中,在综述方梦之的学术成果、代表作评论、学术思想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本课题的研究缘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章是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总论,也是本文的灵魂。笔者通过梳理“一分为三译学观”的历史渊源和前沿要点,将一分为三定位于翻译学的哲学方法论层面,其在方梦之的学术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意义。后面三至五章侧重阐发方梦之在应用翻译学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研究主张及其一分为三方法论的研究意义。分别指向:方梦之构建一分为三的应用翻译理论研究体系,应用翻译的中观策略研究,翻译技巧微观研究的三基础:语法、修辞和逻辑。宏观体系建构系统、辩证;中观凸显“三”的要素,具有拓展学科理论发展的潜力;微观研究三位一体,激活了翻译实践提升为翻译理论的生命力。基于以上翻译理念,紧接的两章分别探讨了方梦之翻译学术活动之创办《上海翻译》期刊和编纂译学辞典。这一部分既是作为对方梦之翻译学术活动的总结,也是对应用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反思和批判,同时,论述过程本身特别加强了对方梦之提出或者应用的一分为三方法论的逐层剖析。结语部分,一方面对方梦之的译学贡献进行总结和研判,尤其是充分肯定其对一分为三的译学方法论的成功运用;另一方面指出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的可拓展领域。总之,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挖掘具有中国哲学色彩的一分为三方法论与应用翻译理论研究的契合,具有重要的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复兴民族精华的现实意义。

朴香仙[8](2019)在《关于《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的汉韩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笔者的硕士学位论文为翻译项目,该项目对《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的前五篇对话录进行了汉韩翻译实践。原文约5.4万字,译成韩文约7万字,尚无中文译本。书中对诸多翻译家的翻译经验进行了分类、整理,对文学翻译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阐释。这对我们认识文学翻译的本质,解决翻译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笔者在完成译文翻译的基础上书写了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阐述了选题目的和选题意义;第二部分是翻译项目简介,对翻译作品和作者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三部分是翻译过程,分为译前分析和译前准备;第四部分翻译案例具体分析是本篇报告的重点。笔者结合具体案例,对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技巧和方法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是结语,主要总结了笔者翻译这部作品的心得与不足之处。《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主要是以对谈的方式对20多岁至80多岁不同年龄段的翻译家进行了采访。受访者当中,有成就卓着的翻译家、文学研究成果累累的学者、从事翻译出版的工作者、以及对翻译有深入研究的作者等。本书以他们的翻译实践经验为基础,结合他们在实际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对文学翻译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因此,年轻的翻译工作者可以通过本书了解他们的翻译思想,总结他们的翻译方法,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翻译技能。

康艳[9](2019)在《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诗词英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小说中穿插诗词的写法是中国古典小说惯用的手法,有其深刻悠久的历史原因和文化特征。《红楼梦》中的小说诗词就数量和功能而言又有别于一般的小说诗词,其翻译难度非同一般。考察红诗的英译史可以发现,面对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数百年来中外译者却仍然前赴后继地在做出努力和尝试。本研究基于自建语料库,采取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对十二个《红楼梦》译本中的诗词译文做全面系统的对比和研究。本研究作者希望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红楼梦》多个译本中诗词英译的特征,其中既包括语言特征的整体趋势,也能体现出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本研究主要试图探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在《红楼梦》英译史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言背景下的译者在翻译诗词时,在内容上做了哪些取舍,采用的翻译策略如何;2.各个诗词译文在宏观的语言维度上有什么样的特征或倾向;具体而言,主要从词汇层面、句子层面进行分析;3.从文学审美角度来看,《红楼梦》诗词的音美、形美、意美等文学和审美价值传达效果如何。《红楼梦》中的诗歌皆因人物和情节而创,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上起着极大的作用,作者手段高超,诗词穿插在小说中非但不多余,反而使情节更加紧凑合理,诗词韵文是小说情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考察红楼梦诗词的翻译简史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红楼梦》的英译本中的诗歌翻译篇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全,其中编译本是市场普及度最高的译本,其对象为普通读者,为了提高可读性,所选择诗词篇目最少,因此可以视为一个例外。在定量研究部分,作者主要通过自建小型语料库,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在宏观层面考察各个译本的高频词、类符形符、词汇密度、词汇级别、平均词长、平均句长、主题词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把握各个译本的语言特征。通过定性考察英译诗词在保留诗歌的特有形式、音韵效果、处理修辞格、传达诗词的隐喻含义、再现原文意象等方面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很难完美的传递《红楼梦》诗词的文学特色,译本的质量高低往往取决于译者的文学素养、文化敏感度以及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以《红楼梦》诗词为窥视孔考察该小说的英译史可发现,《红楼梦》经过了百年的传播才在西方世界中逐步显现出完整的面貌;各种译本的共存使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红楼梦》真实的面目,以往在节译本、编译本中被误译、删改、扭曲的形象,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多个译本而得到修正。多个译本的共存也帮助建构出真实多面的《红楼梦》诗意的世界。本研究排除主观和经验主义的预设,利用语料库进行数据分析和采集,根据量化数据做出合理的阐释与推断,从而得出比较令人信服的结论。创新之处主要在于:1)翻译语料新。本研究共涉及12个红楼梦译本中的诗词,涵盖面较广。2)研究方法新。将所有译本中的诗词译文创建语料库,通过系统的数据对比分析,描写多个译本的翻译风格。3)研究视角广,从历时角度考查社会历史文化对译者和译本风格的影响,从而拓宽和挖深《红楼梦》诗词英译的研究。

黄子豪[10](2019)在《目的论三原则在科技类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以一篇农业生态学文献的汉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往来也日趋频繁,科技英语在世界各国的科技交流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科技英语的特点是专业性词汇多,复杂语句结构多,被动句多,长难句多等,具有高度的客观性与精准性。农业生态学类科技文本作为典型的信息类文本,主要作用就是传递信息,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功能性,因此笔者选择翻译目的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结合目的论三原则,以一篇实验研究报告的汉译为例,讨论了如何运用目的原则、忠实原则、连贯原则来解决农业生态学类科技文本翻译中的词汇问题、句法问题、语篇问题,并试图归纳总结此类科技文本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提高翻译质量,引导其他译者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翻译任务的简介。第二部分对国内外科技英语翻译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及其不足之处的总结。第三部分首先概述了目的论的形成与发展,然后对目的论三原则进行了介绍,最后总结了目的论三原则对科技文本翻译的指导意义。第四部分从源语文本的词汇、语句、篇章三个角度进行了译例展示,并结合了目的论三原则进行逐一分析。第五部分是笔者的总结与反思部分,对农业生态学类科技文本的翻译方法进行总结概括,对论文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成功验证了翻译目的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高度指导地位。

二、浅谈翻译中的“不求甚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翻译中的“不求甚解”(论文提纲范文)

(1)关联理论视阈下习近平着作复句日译对比研究 ——兼论对日话语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价值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价值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习近平着作翻译研究综述
        2.1.1 文本分析视角下习近平着作翻译研究
        2.1.2 传播视角下习近平着作翻译研究
    2.2 复句研究综述
        2.2.1 汉语复句定义及分类
        2.2.2 日语复句定义及分类
        2.2.3 汉日复句相关研究
        2.2.4 复句翻译研究
    2.3 对外话语体系研究综述
        2.3.1 政治理论视角下对外话语体系研究
        2.3.2 传播理论视角下对外话语体系研究
        2.3.3 话语理论视角下对外话语体系研究
第三章 理论综述
    3.1 关联理论
        3.1.1 理论缘起
        3.1.2 关联理论概述
    3.2 关联翻译理论
        3.2.1 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
        3.2.2 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3.3 本文理论框架
第四章 译者“心力”:习近平着作译本对比研究
    4.1 有标复句特点及日译情况概述
        4.1.1 因果类分句特点及日译处理
        4.1.2 并列类分句特点及日译处理
        4.1.3 转折类分句特点及日译处理
    4.2 无标复句特点及日译情况概述
        4.2.1 关联词省略式无标复句
        4.2.2 并列关系
        4.2.3 连贯关系
    4.3 小结
        4.3.1 译者心力概述
        4.3.2 意与形间的关联
第五章 接受“效果”:习近平着作日译交际效度研究
    5.1 问卷及访谈概况
        5.1.1 问卷及访谈设计
        5.1.2 问卷及访谈实施概要
        5.1.3 受访者基本情况
        5.1.4 问卷调查群体差异分析
    5.2 问卷及访谈结果分析
        5.2.1 复句结构与交际
        5.2.2 文化与交际
    5.3 小结
        5.3.1 受众心力概述
        5.3.2 交际过程:译者与受众心力对比分析
第六章 关联原则与对日话语体系构建
    6.1 日本受众的认知语境
    6.2 译者:习近平着作复句日译关联原则
        6.2.1 复句结构之最佳关联
        6.2.2 文化信息之足够的关联
    6.3 受众:认知语境的发展路径
    6.4 关联理论交际观与中央文献外译传播模式
第七章 终章
    7.1 内容与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局限与前瞻
        7.3.1 局限与不足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要旨
附录
博士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2)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研究 ——以“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依据
    2.研究对象及思路
    3.研究方法
    4.研究价值和意义
    5.论文结构
第一章 《毛泽东选集》基本概况及其翻译研究
    1.1 《毛选》的基本概况
    1.2 《毛选》出版发行概况
    1.3 《毛选》的外译概况
    1.4 《毛选》的俄译概况
    1.5 《毛选》翻译研究现状
第二章 《毛泽东选集》俄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空缺”现象及其研究综述
        2.1.1 “空缺”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2.1.2 “文化空缺”的概念界定
        2.1.3 “文化空缺”的分类与《毛选》俄译研究
    2.2 多元系统理论综述
        2.2.1 多元系统理论概述
        2.2.2 多元系统理论与《毛选》俄译研究
    2.3 研究思路之建构
        2.3.1 文本分析路径
        2.3.2 社会分析路径
        2.3.3 整体研究思路
第三章 《毛泽东选集》俄译本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3.1 物质文化空缺
        3.1.1 人称文化空缺
        3.1.2 物称文化空缺
    3.2 制度文化空缺
        3.2.1 民俗文化空缺
        3.2.2 体制文化空缺
    3.3 精神文化空缺
        3.3.1 思维方式空缺
        3.3.2 价值观念空缺
        3.3.3 审美意识空缺
第四章 《毛泽东选集》“文化空缺”现象的俄译方略研究
    4.1 《毛选》俄译本翻译方法研究
        4.1.1 文化内涵“共有”:直译法
        4.1.2 文化内涵“相通”:换译法
        4.1.3 文化内涵“缺省”:意译法、注释法
        4.1.4 文化内涵“冗余”:减译法、省译法
    4.2 《毛选》俄译本翻译策略研究
        4.2.1 求真保全,原汁原味
        4.2.2 简明清晰,精确具体
        4.2.3 语言平实,文风质朴
        4.2.4 移形换位,闪展腾挪
        4.2.5 舍“象”取“义”,拨云见日
        4.2.6 因“境”制“译”,文化融通
        4.2.7 化繁为简,减负增效
    4.3 《毛选》俄译本翻译理念研究
        4.3.1 以我为主,坚守底线
        4.3.1.1 以我为主
        4.3.1.2 坚守底线
        4.3.2 内外有别,有的放矢
        4.3.2.1 内外有别
        4.3.2.2 有的放矢
        4.3.3 群策群力,统筹全局
        4.3.3.1 群策群力
        4.3.3.2 统筹全局
第五章 当年视角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之审视
    5.1 政治系统对《毛选》俄文翻译之影响
        5.1.1 国际政治之影响
        5.1.1.1 国际政治概况
        5.1.1.2 国际政治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5.1.2 国内政治之影响
        5.1.2.1 国内政治概况
        5.1.2.2 国内政治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5.2 社会文化系统对《毛选》俄文翻译之影响
        5.2.1 文化交流之影响
        5.2.1.1 文化交流概况
        5.2.1.2 文化交流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5.2.2 教育发展之影响
        5.2.2.1 教育发展概况
        5.2.2.2 教育发展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5.2.3 译学思想之影响
        5.2.3.1 译学思想概况
        5.2.3.2 译学思想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5.3 当年视角下《毛选》俄文翻译之评析与探讨
        5.3.1 《毛选》俄文翻译之评析
        5.3.2 《毛选》俄文翻译之探讨
第六章 当今视角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的重新审视
    6.1 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政治和社会文化系统的新变化
        6.1.1 政治系统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6.1.1.1 国际政治之变化及影响
        6.1.1.2 国内政治之变化及影响
        6.1.2 社会文化系统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6.1.2.1 文化交流之变化及影响
        6.1.2.2 教育发展之变化及影响
        6.1.2.3 译学思想之变化及影响
    6.2 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央文献翻译工作的新变化、新要求
        6.2.1 当前中央文献翻译工作的新变化
        6.2.2 当前中央文献翻译工作的新要求
    6.3 当今视角下《毛选》俄文翻译之评析与探讨
        6.3.1 俄译整体方略的重新审视
        6.3.2 “文化新空缺”问题之探讨
        6.3.3 “逆向文化空缺”问题之探讨
第七章 《毛泽东选集》俄译研究的启示与展望
    7.1 《毛选》俄文翻译的历史意义
        7.1.1 《毛选》译着的历史地位不可替代
        7.1.2 《毛选》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
    7.2 《毛选》翻译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7.2.1 集体翻译的工作方法
        7.2.2 自力更生的顽强作风
        7.2.3 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7.2.4 以我为主的翻译原则
结束语
    1.内容与结论
    2.研究创新点
    3.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Автореферат
附录 I:《毛泽东选集》俄译本“文化空缺”典型翻译案例汇编
    1.物质文化空缺
    2.制度文化空缺
    3.精神文化空缺
附录 II:编译局版和莫斯科版《毛泽东选集》译文对比研究实录(“文化空缺”翻译案例精选)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3)翻译目的论视角的外贸茶叶翻译对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内涵
二、外贸茶叶翻译存在的问题
    1.茶叶译名混乱,缺少统一标准
    2.茶叶翻译丢失文化内涵,忽视文化差异
    3.译者缺乏茶叶知识,导致误译错译
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叶外贸翻译对策
    1.制定统一译名标准,完善茶叶分类系统
    2.熟谙茶叶语言文化,迎合受众审美取向
    3.明确茶叶翻译的专业性
四、结语

(4)《野猫精》中互文手法的汉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绪论
1.互文性及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1 互文性研究综述
        1.1.1 西方的互文性理论研究概况
        1.1.2 俄罗斯的互文性研究概况
        1.1.3 国内的互文性研究概况
    1.2 互文性翻译的研究综述
        1.2.1 西方互文性翻译研究概况
        1.2.2 俄罗斯互文性翻译研究概况
        1.2.3 国内互文性翻译研究概况
    1.3 小说《野猫精》的研究综述
        1.3.1 西方《野猫精》研究概况
        1.3.2 俄罗斯《野猫精》研究概况
        1.3.3 国内《野猫精》研究概况
2.互文性的定义及相关理论
    2.1 互文性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2.2 互文关系分类及其功能
3.《野猫精》中的互文手法及其翻译
    3.1 《野猫精》的互文性特征
    3.2 《野猫精》中的典型互文手法及其翻译
        3.2.1 显性互文性
        3.2.2 成构互文性
    3.3 《野猫精》中互文手法翻译的难点
4.《野猫精》中互文手法的翻译原则及翻译方法
    4.1 互文手法的翻译原则
        4.1.1 关联性原则
        4.1.2 经济简明原则
    4.2 互文手法的翻译方法
        4.2.1 直译
        4.2.2 直译加注
        4.2.3 描写性翻译
        4.2.4 省略
        4.2.5 副文本补偿
结语
参考文献

(5)《新碳建筑》第三—五章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简介
    1.2 任务特点
    1.3 任务意义
第二章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制定翻译计划
        2.1.2 资料研读
        2.1.3 准备翻译工具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事项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理解
        3.1.1 调动宏观思维
        3.1.2 调查背景知识
        3.1.3 弥补专业知识
        3.1.4 运用逻辑推理
    3.2 表达
        3.2.1 术语翻译偏差
        3.2.2 照搬句子结构
        3.2.3 词语机械对应
    3.3 变通
        3.3.1 适当省译
        3.3.2 灵活处理比喻
        3.3.3 补充解释
第四章 结论
    4.1 总结
    4.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1 原文与译文
附录 2 术语表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熟语的维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相关文献研究
        1.4.2 熟语相关文献研究
        1.4.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里熟语的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
    1.6 概念界定
        1.6.1 政治文献定义
        1.6.2 熟语定义
    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与维译本简介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熟语的分类
    2.1 成语
    2.2 谚语
    2.3 格言
    2.4 俗语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熟语的汉译维分析
    3.1 成语维译及其规律分析
        3.1.1 联合式成语
        3.1.2 偏正式成语
        3.1.3 主谓式成语
        3.1.4 动宾式成语
        3.1.5 紧缩式成语
        3.1.6 连动式成语
    3.2 谚语维译及其规律分析
        3.2.1 直译
        3.2.2 意译
        3.2.3 套译
    3.3 格言维译及其规律分析
        3.3.1 直译
        3.3.2 意译
        3.3.3 套译
    3.4 俗语维译及其规律分析
        3.4.1 直译
        3.4.2 意译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熟语的翻译原则
    4.1 忠实原文原则
    4.2 语义对等原则
    4.3 通俗易懂原则
    4.4 保持一致原则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7)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方梦之研究综述
        1.2.1 方梦之成果掠影
        1.2.2 对代表作的评论
        1.2.3 对方梦之学术思想的评价
        1.2.4 方梦之批评中存在的问题
    1.3 方梦之其人其事
        1.3.1 方梦之的学生时代
        1.3.2 厂矿工作及翻译
        1.3.3 研究所翻译
        1.3.4 步入教坛(1978年至今)
    1.4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1.4.1 本课题的理论价值
        1.4.2 本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
        1.4.3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二章 方梦之一分为三翻译观的形成
    2.1 “一分为三译学观”之解读
    2.2 一分为三译学观的哲学内涵
        2.2.1 一分为二的利弊
        2.2.2 一分为三的显现
        2.2.3 一分为三的优势
    2.3 一分为三与翻译学方法论
        2.3.1 一分为三与哲学方法论
        2.3.2 翻译学的方法论
        2.3.3 一分为三与翻译哲学方法论
    2.4 一分为三:从翻译标准到翻译哲学方法论
        2.4.1 作为翻译标准的一分为三
        2.4.2 翻译哲学方法论关照的一分为三
    2.5 方梦之的一分为三译学观
第三章 方梦之构建一分为三的应用翻译研究体系
    3.1 应用翻译研究(学)学科体系建设历程
        3.1.1 文体研究切入,扩大翻译语域
        3.1.2 宏观构思,分层建构
        3.1.3 本体三分,自成一体
    3.2 应用翻译研究自成体系
        3.2.1 “应用文体翻译”范畴
        3.2.2 在译学体系中的方位
        3.2.3 宏观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意义
    3.3 翻译活动三要素:作者、译者、读者
        3.3.1 三要素整体观
        3.3.2 译者主体的研究历程
        3.3.3 译家研究的时空与学科三维考量
    3.4 应用翻译标准:达旨、循规、共喻
        3.4.1 应用翻译原则之现实关照
        3.4.2 达旨:达到目的,传达要旨
        3.4.3 循规:规范之常在
        3.4.4 共喻:译文适应性
第四章 方梦之的中观策略思想研究
    4.1 中观策略概说
        4.1.1 国内外关于“翻译策略”的研究概述
        4.1.2 中观策略研究的意义
        4.1.3 方梦之对翻译策略的研究路径
    4.2 翻译策略三要素:理论因子、目的指向和技术手段
        4.2.1 理论因子的考量
        4.2.2 目的指向的诠释
        4.2.3 技术手段的考察
        4.2.4 译学方法论的启示
    4.3 翻译策略三元图:直译、意译、零翻译
        4.3.1 三元图的翻译语言意义观
        4.3.2 直译、意译的重新范畴化
        4.3.3 零翻译的理论研究
    4.4 我国三位一体的翻译策略类聚研究
        4.4.1 本土研究的理据
        4.4.2 自主开发的策略述评
        4.4.3 应用翻译策略之走势
    4.5 中观策略之批评
        4.5.1 中观策略的评价
        4.5.2 方法论意义
第五章 方梦之微观技巧研究:语法、修辞和逻辑三位一体
    5.1 翻译技巧的历史性和当代性
    5.2 技巧理论化的理据
        5.2.1 上下贯通、立足实践
        5.2.2 从实践总结走向理论研究
        5.2.3 理论发展性
    5.3 语法学视角
        5.3.1 语法(言)学在翻译学体系中的位置
        5.3.2 方梦之的翻译语言等值观
        5.3.3 翻译技巧与语言学理论同步发展
    5.4 修辞学视角
        5.4.1 修辞与翻译的契合
        5.4.2 应用翻译修辞观——译文的得体
        5.4.3 对方梦之翻译修辞观的评价
    5.5 逻辑学视角
        5.5.1 逻辑思维与语言翻译
        5.5.2 “逻辑学”是“翻译学”的基础学科
        5.5.3 逻辑对翻译研究的功用
        5.5.4 应用文体翻译需要逻辑思维
    5.6 语法贯通、修辞立诚、逻辑关联
第六章 创办《上海翻译》,构建应用翻译之三维阐释
    6.1 创办过程
        6.1.1 创刊背景
        6.1.2 创刊特色
        6.1.3 创刊艰辛
    6.2 创办思想:作者—编者-读者三结合
        6.2.1 稳定的作者队伍
        6.2.2 做专家型主编
        6.2.3 与读者的互动
    6.3 引领前沿
        6.3.1 国际译学视野
        6.3.2 凸显刊物的战略导向
    6.4 应用翻译研究之三维阐释
        6.4.1 聚焦应用(文体)翻译
        6.4.2 探讨翻译理论的应用性研究
        6.4.3 关照应用型翻译问题
第七章 编撰译学辞典,创立“一体三环”译学观
    7.1 方梦之与辞典编纂
        7.1.1 衷怀辞书
        7.1.2 编纂历程
    7.2 译学辞典批评
        7.2.1 编纂译学观
        7.2.2 编者主体性
        7.2.3 读者意识
    7.3 编纂思想:一体三环
        7.3.1 一体三环论
        7.3.2 一体三环论之评价
        7.3.3 一体三环的方法论价值
    7.4 辞典与构建中国译学话语体系
第八章 结语:方梦之与中国翻译思想史
    8.1 方梦之译学思想的总体特征
    8.2 方梦之译学思想对当下译学研究的启示
    8.3 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方梦之着译年表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的论文
致谢

(8)关于《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的汉韩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附件

(9)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诗词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 《红楼梦》诗词英译的研究现状
        1.3.1 《红楼梦》英译本的研究概况
        1.3.2 《红楼梦》诗词英译较早时期研究概况
        1.3.3 《红楼梦》诗词英译新世纪研究概况
        1.3.4 《红楼梦》诗词英译研究倾向和主要问题
    1.4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描述翻译研究
        1.4.2 语料库翻译研究
        1.4.3 译者风格研究
    1.5 研究方法
        1.5.1 实证分析法
        1.5.2 描写法
        1.5.3 文本细读法
    1.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7 本研究的框架结构
第2章 《红楼梦》诗词的特点
    2.1 中国古典小说中诗文融合的传统
        2.1.1 萌芽:先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2.1.2 发展:唐宋时期
        2.1.3 成熟:宋元时期
        2.1.4 盛极而衰:明清时期至五四运动
    2.2 《红楼梦》诗词的特点及功能
        2.2.1 代拟诗——按头制帽,模拟声腔
        2.2.2 诗谶——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红楼梦》英译史中的诗词翻译简述
    3.1 《红楼梦》诗词零星摘译
        3.1.1 德庇时:1829 年《汉文诗解》
        3.1.2 梅辉立:1867 年《浪漫小说》
        3.1.3 翟里斯:1901 年《中国文学史》
    3.2 节译本中的《红楼梦》诗词
        3.2.1 包腊:前八回节译本《红楼梦》
        3.2.2 乔利:五十六回节译本《红楼梦》
    3.3 编译本中的《红楼梦》诗词
        3.3.1 王际真编译本中的诗词
        3.3.2 麦克休姐妹转译本中的诗词
    3.4 全译本中的《红楼梦》诗词
        3.4.1 邦斯尔译本中的诗词
        3.4.2 霍译本中的诗词
        3.4.3 杨译本中的诗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诗词英译定量研究
    4.1 全译本中诗词的定量研究
        4.1.1 语料库创建说明
        4.1.2 词表和高频词
        4.1.3 形符、类符和类符/形符比
        4.1.4 词汇级别
        4.1.5 平均词长
        4.1.6 主题词
        4.1.7 平均句长
    4.2 节译本中诗词的定量研究
        4.2.1 语料库创建说明
        4.2.2 高频词
        4.2.3 类符形符比
        4.2.4 词汇级别
        4.2.5 平均词长
        4.2.6 主题词
        4.2.7 平均句长
    4.3 编译本中诗词的定量研究
        4.3.1 王际真译本中的诗词
        4.3.2 麦克休姐妹译本诗词
    4.4 摘译本中诗词的定量研究
        4.4.1 德庇时英译《西江月》
        4.4.2 梅辉立英译《红楼梦》诗词
        4.4.3 翟里斯《中国文学史》中英译的诗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英译《红楼梦》诗词的定性研究
    5.1 诗歌形式的保留
    5.2 音韵效果的保留
    5.3 修辞格的处理
        5.3.1 对偶
        5.3.2 典故
    5.4 隐喻意义的传达
    5.5 意象的再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社会历史视角下的《红楼梦》诗词英译
    6.1 摘译本:去工具化的开始
        6.1.1 德庇时:见诗词而不见《红楼》
        6.1.2 梅辉立:见诗词且见《红楼》
        6.1.3 翟里斯:小说初现轮廓
    6.2 节译本:逐渐显现真实面貌
        6.2.1 包腊:第一次严肃的译介
        6.2.2 乔利:第一个单行本出版的英译本
    6.3 编译本:通俗文学作品
        6.3.1 王际真:出版社赞助的译本
        6.3.2 麦克休:巨大的市场成功
    6.4 全译本:建构真实多面的诗意世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本研究的发现和结论
    7.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拓展空间
参考文献

(10)目的论三原则在科技类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以一篇农业生态学文献的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任务简介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关于科技文本翻译的研究
    2.2 国内关于科技文本翻译的研究
    2.3 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翻译目的论
    3.1 目的论概述
    3.2 目的论三原则
        3.2.1 目的原则
        3.2.2 连贯原则
        3.2.3 忠实原则
    3.3 小结
第四章 目的论视角下农业生态学文本的翻译
    4.1 词汇的处理
        4.1.1 简明释义
        4.1.2 结合语境
        4.1.3 术语准确
    4.2 句法的处理
        4.2.1 名词性结构
        4.2.2 被动句的翻译
        4.2.3 长句的分译
    4.3 语篇的处理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源语/译语对照语篇
致谢

四、浅谈翻译中的“不求甚解”(论文参考文献)

  • [1]关联理论视阈下习近平着作复句日译对比研究 ——兼论对日话语体系构建[D]. 薛悦.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0(08)
  • [2]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研究 ——以“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研究为例[D]. 贾一村.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0(08)
  • [3]翻译目的论视角的外贸茶叶翻译对策探析[J]. 耿艺源. 现代交际, 2020(11)
  • [4]《野猫精》中互文手法的汉译研究[D]. 马紫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5]《新碳建筑》第三—五章汉译实践报告[D]. 张培辉.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熟语的维译研究[D]. 王芳.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7]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D]. 孙吉娟. 上海大学, 2020(03)
  • [8]关于《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的汉韩翻译实践报告[D]. 朴香仙. 延边大学, 2019(01)
  • [9]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诗词英译研究[D]. 康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10]目的论三原则在科技类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以一篇农业生态学文献的汉译为例[D]. 黄子豪.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浅谈翻译中的“不求理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