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风景区长假单胞菌的发生规律

南岳风景区长假单胞菌的发生规律

一、南岳景区松墨天牛的发生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吴桂康,陈章铭,杨桦,杨伟[1](2019)在《云南松林松墨天牛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索西昌市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的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通过野外观察与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松墨天牛的空间与时间分布,以及发育历期等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松墨天牛的数量随海拔的增加而减少;由于经纬度跨度不大,所以数量差异不显着;在时间分布上,3月开始羽化,到7,8月到达盛期,10月末为羽化末期;确定了幼虫共有5个龄期,各龄期的头壳宽度、背板宽度及虫体长度范围,全年都有幼虫,主要以3,4龄越冬。

蔡梦玲[2](2019)在《松材线虫在树干中的分布与松墨天牛成虫历期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松材线虫病是我国重要的林业检疫病害,松材线虫是造成该病的病原,主要通过媒介昆虫松墨天牛进行传播和流行。揭示松材线虫病的发病规律及其传媒松墨天牛的种群动态规律,可为松材线虫及松墨天牛的监测及其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一方面利用形态学观察和PCR分子检测两种鉴定方法,统计不同发病时期及秋冬季染病马尾松各部位中的松材线虫量;另一方面,通过诱捕的方法连续2年监测福建省松墨天牛的种群动态,探究环境因素对松墨天牛成虫活动期及诱捕量的影响,以期更好地理解寄主松树、病原松材线虫及媒介昆虫松墨天牛三者之间的联系,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现将主要结果摘要如下:1.不同发病时期马尾松中松材线虫的时空分布特征松材线虫量及分布部位是随发病时期动态变化的。发病初期,树体中线虫总量极小,松材线虫的检出率极低;从发病初期至发病中期,松材线虫在寄主体内不断扩散、繁殖,其数量不断增长,在不同部位间松材线虫量的大小顺序为:主干上部>一级侧枝>主干中部>主干下部>新生枝条;在发病末期,松材线虫量逐渐下降,其分布格局为:主干上部>一级侧枝>主干下部>主干中部>新生枝条,但各部位间无显着差异。此外,在染病松树的伐桩及主根中检测出松材线虫。2.秋冬季马尾松中松材线虫的空间分布特征除12年生枝条外,秋冬季在感病马尾松各部位均能检测到松材线虫,且秋季松材线虫量显着高于冬季;其中,秋季松材线虫大多分布在树冠中部的一级侧枝上,冬季则主要分布于一级侧枝及主干上部。3.福建省松墨天牛成虫活动期的影响因素在调查的20个县级行政区监测点中,松墨天牛的成虫活动期在140-297 d之间。气象因子中,年均温与年均相对湿度对成虫活动期影响最大,且活动期与当地年均温呈显着正相关,与年均湿度呈显着负相关;所有考察的气象因子均对年诱捕量具有显着影响,且年诱捕量与年均温和年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年降水量和年日照时长呈负相关。地理因子中,坡向与纬度对成虫活动期具有显着影响,活动期从大到小为,坡顶>西坡>东坡>北坡>南坡,且随着地理纬度增加,成虫活动历期时长减少;海拔对年诱捕量具有显着影响,呈负相关。林分因子中,成虫活动期受马尾松优势度的影响显着,呈正相关;郁闭度对年诱捕量具有显着影响,呈正相关。

时鹏[3](2018)在《我国不同地理种群松墨天牛的低温耐受性及其适生区分布》文中研究表明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lternatus)是我国松树的重要蛀干害虫,也是松树的毁灭性病害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主要媒介昆虫。松墨天牛在松材线虫的扩散和传播的过程中,起着携带和协助松材线虫侵入寄主的媒介作用。入侵地的环境影响和制约了昆虫的生长发育,其中温带和寒带地区的冬季低温环境是限制昆虫分布的关键因素。据国家林业局2018年最新公告显示,我国的松材线虫病分布区正在逐渐扩大,并有向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继续扩散的趋势。鉴于此,本文采用了昆虫生态学、昆虫生理学等方法和原理,以中国不同地理种群和不同越冬阶段的松墨天牛幼虫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低温耐受性指标。同时,本文研究了松墨天牛体内生理生化物质及外界环境因素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旨在探索我国不同地理种群的松墨天牛之间耐寒性的差异,明确其低温适应性机制及低温适应的影响因素,并结合低温暴露实验,划分松墨天牛在我国的潜在温度适生区。得到如下结果:1.研究了山东烟台、浙江富阳、广东肇庆、福建福州、湖北宜昌、云南东川等六个种群松墨天牛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冰点以及含水量、脂肪含量等与耐寒性相关的物质的含量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的松墨天牛之间耐寒性具有显着差异,具体而言:各种群的松墨天牛间的过冷却点、冰点、含水量、脂肪含量、糖原含量等均存在显着差异,但是耐寒性的表征指标——过冷却点与含水量等均无相关性。2.研究结果指出:松墨天牛是避免结冰型昆虫,明确了松墨天牛幼虫在不同的越冬阶段的低温耐受性和耐寒性相关物质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在越冬期间松墨天牛幼虫的过冷却点随着季节变化未产生明显的变化趋势。而虫体的质量、糖原含量、脂肪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虫体水分含量呈现上升趋势。3.通过低温暴露实验,明确了松墨天牛越冬幼虫在短时间(24h)和长时间(32d)条件下低温暴露的半致死时间(LLT50)和99%致死时间(LLT99),并依据其划分出了短时间低温胁迫条件以及长时间低温胁迫条件下的松墨天牛高度适生区、中度适生区和非适生区。以上研究结果指出了我国不同地理种群松墨天牛越冬幼虫间的耐寒性差异和生理生化差异,明确了其越冬期间的生理生化调节机制,并通过对低温条件下松墨天牛潜在适生区的划分为我国松墨天牛未来发生趋势的预测提供了理论指导。

谢国富[4](2015)在《西南地区松墨天牛成虫的数量动态及海拔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松墨天牛是我国松林的重要蛀干害虫,也是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控制松墨天牛是防控松材线虫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研究明确松墨天牛的种群变化规律,对于制定科学的松材线虫病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APF-Ⅰ型松墨天牛引诱剂,调查了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等我国西南地区松墨天牛成虫的数量动态及海拔高度的影响。1.引诱剂监测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松墨天牛成虫羽化出孔高峰期具有差异,在重庆大渡口区,松墨天牛成虫羽化出孔的高峰期为4月下旬至6月下旬,在九龙坡区为5月上旬至7月上旬,在巴南区、南岸区、江津区以及铜梁县均为5月中旬至7月上旬,在梁平县、渝北区和缙云山均为5月中旬至7月中旬,在綦江区为5月中旬至7月下旬,在秀山县和永川区为5月中旬至8月上旬,在荣昌县为5月中旬至8月中旬,在南川区以及云阳县为5月下旬至7月中旬,在万盛区为5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璧山县为5月下旬至7月上旬和7月下旬至8月上旬,在石柱县和丰都县为5月下旬至7月下旬,在开县为6月上旬至8月中旬,在沙坪坝区为6月上旬至8月上旬,在万州区为6月中旬至7月上旬;在四川富顺为5月中旬至7月下旬,在宜宾县为6月下旬至8月中旬;在贵州汇川区为6月上旬至7月中旬,在桐梓县为6月中旬到9月上旬。2.对云南省玉龙县不同海拔松林的诱捕试验表明:在海拔2830 m的松林中仍有松墨天牛分布,但在海拔3070 m以上的松林未见松墨天牛被捕获,说明松墨天牛分布的海拔极限可能在2830-3010 m之间。海拔高度对松墨天牛的种群数量具有显着影响,松墨天牛的诱捕量随海拔增加而减少,海拔高度、月份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对松墨天牛成虫的数量动态具有显着影响。

陈龙[5](2014)在《松墨天牛种群动态监测和诱捕器野外应用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墨天牛是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控制松墨天牛是防控松材线虫病的主要措施。本文利用APF-Ⅰ型松墨天牛诱剂,系统调查了福建、陕西、安徽、江西、浙江和湖南等省份松墨天牛成虫的数量动态;通过野外对比试验,探讨了诱捕器类型、颜色和诱捕器布设的空间位置对松墨天牛诱捕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科学控制松墨天牛和合理使用APF-Ⅰ诱剂提供基础依据。1.利用APF-Ⅰ诱剂监测的结果表明:2013年各地松墨天牛成虫的高峰期如下:福建省泰宁县为5月底到6月下旬,福建省长泰县为6月中旬之前,福建省连江县为5月中旬到8月下旬,福建省福鼎市为5月中旬到7月上旬,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为6月初到7月下旬,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为6月中旬到8月上旬,安徽省全椒县为5月中旬到7月下旬,安徽省黄山区为6月中旬到8月下旬,安徽省裕安区为5月底到7月底,江西省庐山区为6月上旬到8月上旬,江西省安福县松为6月中旬到7月下旬,浙江省海宁县为6—7月,湖南省桑植县为6月上旬到7月中旬,湖南省张家界为5月中旬到7月中旬。2.野外测试表明:本实验室设计制作的诱捕器适合和APF-Ⅰ型诱剂配合使用,且具有成本低、容易安装和拆卸、易于野外运输和携带、不需要添加化学杀虫剂和安全环保等优点,可以在生产上推广使用。3.诱捕器布设高度和坡位对松墨天牛的诱捕量具有显着影响,随着布设高度的增加,对松墨天牛的诱捕量逐渐增多,布设在3m高的诱捕器的诱捕量显着比布设在0m的多,布设在山腰和山顶的诱捕器的诱捕量显着比布设在山脚的多;尽管布设在林内开阔和郁闭处的诱捕器的诱捕量未表现显着差异,但不论松墨天牛雌虫、雄虫还是雌雄总数,布设在开阔处的诱捕器的诱捕量均大于布设在郁闭处的诱捕器。因此,在APF-Ⅰ型诱剂的应用实践中,选择将诱捕器布设在山腰、山顶或林内开阔处,在便于操作的前提下,尽量增加诱捕器的布设高度。

姚松,汪来发,束庆龙,林乐明,王华同,孙小波,朱从波[6](2011)在《不同径级松枝松墨天牛取食面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相同树种不同径级松枝松墨天牛取食面积的差异以及相同径级不同树种松墨天牛取食面积的差异,笔者采集马鞍山市林场内的黑松(Pinus thunbergii Parl.)、马尾松(P.massoniana Lamb.)、火炬松(P.teada L.)枝条为研究对象,将利用引诱剂在林场内捕获的松墨天牛置于分别放有3种松树松枝的养虫笼中饲养。结果表明:黑松、马尾松和火炬松松墨天牛在径级大的松枝上取食面积均大于径级小的松枝,从取食面积比例上看,黑松各径级取食面积比例间有显着性差异(F=3.69,P=0.0480),马尾松(F=0.41,P=0.6705)和火炬松(F=2.48,P=0.1251)差异不显着性;径级0.7cm≤D≤1.0cm3种树种松墨天牛取食面积差异显着(F=5.01,P=0.0284)(取食面积:马尾松>黑松>火炬松),径级0.4cm≤D≤0.6cm(F=1.44,P=0.2621)(取食面积:火炬松>马尾松>黑松)和径级0.1cm≤D≤0.3cm(F=0.99,P=0.4064)(取食面积:马尾松>火炬松>黑松)差异不显着;径级0.7cm≤D≤1.0cm(F=0.41,P=0.6742)和径级0.4cm≤D≤0.6cm(F=0.43,P=0.6588)3种树种松墨天牛取食面积比例差异不显着,径级0.1cm≤D≤0.3cm(F=4.29,P=0.0419)有显着性差异。结合本试验结果及前人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导致不同径级松墨天牛取食面积的不同可能与其产卵习性有关。

魏健[7](2010)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松材线虫监测技术与防范研究》文中认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是我国着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旅游业在武夷山市是支柱产业,武夷山的马尾松是林业化工、纸浆制造、人造木板、松香等林产工业的重要原料。同时,马尾松还是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重要的生态观赏树种,风景区及其周围的大片以马尾松林为主的生态观赏公益林,在武夷山市的经济建设和森林生态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松墨天牛是马尾松林内主要的以蛀干为害的森林害虫,对马尾松林的危害程度相当大,同时,松墨天牛还是松材线虫的主要传播媒介昆虫,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尚未发生松材线虫危害的情况下,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马尾松林内开展针对松墨天牛的林间监测,防范松材线虫的侵入为害,在保护风景区的旅游发展和生态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松墨天牛自2002年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发生大危害以来,已经造成了景区内大量的马尾松树枯死或濒临死亡。目前,对于松墨天牛的研究相对较多,已经详细掌握了松墨天牛在国内的主要分布,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征等,这为松墨天牛的林间监测技术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本项研究主要采用林间悬挂诱捕器、设置诱木和林间调查松墨天牛蛀入孔的角度进行监测,同时还进行了针对松墨天牛的生物防治,以及在林间有针对性的采集枯死木样品进行检测的研究。现在将主要的研究结果摘要如下:1.采用挂设诱捕器配合FJ-Ma-05型松墨天牛引诱剂,林间设置诱木和林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松材线虫的主要传播媒介——松墨天牛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发生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内主要是零星分布,多数集中发生为害单株枯死木或濒临死亡的马尾松树,虫口密度相对较低。松墨天牛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内一年有两个羽化高峰期,分别是5月中旬至6月上旬和6月下旬至7月中旬,7月初出现最高值,两次高峰期诱捕到的松墨天牛成虫占到总诱捕量的84.2%。诱木上调查到松墨天牛在两次发生高峰内幼虫蛀入孔的数量高达194个。结果还表明,松墨天牛的成虫的诱捕量及幼虫蛀入孔的数量与武夷山市的温度、湿度、降水量、最高与最低温差及气压等5个气象因子之间均有显着的相关性。2.采用释放管氏肿腿蜂和施用绿僵菌无纺布的方法对林间松墨天牛进行生物防治。结果表明,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采用隔株放蜂法,以20 000头·hm-2的放蜂密度进行放蜂最经济有效。采用绿僵菌Ma1291、MaWP、MaFzzl和Ma1775菌株制作的无纺布对松墨天牛进行防治,绿僵菌Ma1291菌株对松墨天牛的平均防治效果高达51.14%,最高达到54.12%。3.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内的濒死木或枯死木进行取样,并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离并鉴定。在景区内有针对性的截取有蛀孔的濒死木或枯死木数段,室内进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在截取的16株濒死木或枯死木中,只有3株样品中发现有拟松材线虫,其它均无线虫发现,说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内的濒死木和枯死木不是松材线虫致死。

习妍[8](2009)在《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松材线虫病发生蔓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癌症”,其发生是“寄主树——媒介昆虫——病原线虫”三者间的复杂侵染循环造成的。涉及松材线虫病的因素多且复杂,使得松材线虫病有发病快、传播途径多和疫情大小不一等特点。从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对松材线虫病进行景观尺度、定量、综合分析的研究较少,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具有创新性。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和引入DCCA分析方法,以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为研究对象,初步定量研究松材线虫病发生和传播的相关外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由于定海区采取了人为管制措施,松材线虫病的发病在人为干扰较小的条件下,自然环境是影响松材线虫病疫情的主导因素,人为传播和人为除治措施的影响略显微弱。空气相对湿度是对松材线虫病疫情影响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主要作用在4~8月份。4月份的降水天数,5月份日照条件、气温,6月份的降水量,7、8月份的风速都对松材线虫病疫情起了关键作用,这可能与病原和媒介昆虫的生物学特性有关。风速和光照可能是影响松树越冬的重要因素。关注这些关键月份的气候条件有助于预测疫情,在松墨天牛羽化期采取人工降雨的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疫情。景观格局影响松材线虫病疫情的发生蔓延过程,松材线虫病发病过程又引起景观格局的变化。一方面景观多样性水平、松林面积大小、松林斑块形状和分散聚集情况影响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以及发病轻重;另一方面松材线虫病干扰导致景观破碎化程度加重,残存下来的松林斑块平均面积较小,斑块形状规则,松林斑块廊道被切断,纯松林的更新演替加速,从而减缓甚至抑制松材线虫病的继续发生。人为因素虽然对松材线虫病疫情的影响稍弱,这也因为定海区在松材线虫病防治策略上采取了有效措施,因此人为因素对疫情的影响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封山育林是一个控制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的有效举措。在对松林进行封育,限制人为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利用白僵菌或诱捕器防治松墨天牛的工作有效抑制了松材线虫病的扩散蔓延。在专业防治人员的投入上仍需加大,在松木的流通监管和检疫上仍需警惕,在果园和松林的边界地带设立警告标语和隔离设施,禁止人员从果园进入松林也是有必要的。

朱彦鹏[9](2009)在《松墨天牛种群空间格局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作为松材线虫病主要媒介昆虫,无论是松材线虫病在受东亚季风控制下老疫区范围的扩大,还是在受南亚季风控制下云南省畹町和瑞丽地区新疫点的出现,松墨天牛都起着重要作用。对松墨天牛有效地控制是防治松材线虫病的中心环节。根据云南省畹町地区松墨天牛生物学特点及自然环境现状,在获得大量野外研究数据资料和SPOT-5卫星遥感数据基础上,运用3S技术和空间分析方法,全面、系统地分析松墨天牛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对栖息景观的响应过程,获得了以下结果:1.通过对影响松墨天牛种群分布的15个主要环境因子的显着性检验,距公路最近距离、距居民点最近距离、海拔、坡位和寄主思茅松平均树高、平均胸径、优势度、林分结构等环境因子对松墨天牛分布影响显着,而其它环境因子对其影响不大。主成分分析表明,人为干扰(距公路和居民点距离)、寄主优势度(寄主思茅松株数、总胸径、林分结构和优势度)、地形(坡度和坡位)和寄主生长势(思茅松树高和平均胸径)是影响松墨天牛种群分布的主要因素。2.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松墨天牛种群Moran’s I值在100~200m和500~650m两个尺度范围内显着负相关,说明松墨天牛种群分布不均匀,呈斑块状分布。同时,在相同的尺度,思茅松株数及总胸径在100~200m尺度范围内呈显着负相关性;在500~650m尺度范围内,郁闭度、思茅松总胸径、株数及其占总株数比例均呈显着负相关。松墨天牛种群空间分布与其栖息思茅松林景观中的环境因子高度一致。公路和居民点这两个人为活动干扰因子呈现极相似的空间自相关性,均在0~300m的小尺度范围内呈显着正相关性,在较大尺度(550m~1000m)显着负相关。3.松墨天牛在思茅松林内距边缘0~20m的范围内种群数量变化不大,边缘效应不明显;在20~50m的范围内种群数量分布较多,受到边缘的正效应影响。思茅松林斑块内郁闭度和思茅松株数从边缘地带向核心区域有增加的趋势,思茅松总胸径也有着同样的趋势;地被覆盖度从边缘地带向核心区域的变化波动较大,且在20~50m处有着明显的下降趋势;思茅松的平均胸径与树高在0~40m变化幅度较大,尤其在10~20m范围内变化明显,而在大于40m的距离内平稳地变化;思茅松总胸径占样方内树木胸径之和的比例,在20~50m和60~70m范围之内,思茅松占有着很大的比例,均达到80%以上。4.松墨天牛分布在三种不同斑块边缘存在显着差异,以灌木——思茅松类型最少,平均每个诱捕器为2.45头,阔叶林——思茅松次之,林间道路——思茅松边缘类型最多,达到每个诱捕器9.52头。三种不同类型的斑块边缘林冠层郁闭度和寄主植物的平均胸径之间存在差异,灌木——思茅松边缘类型中,思茅松林内有着最大的郁闭度,但思茅松平均胸径最小;林间道路——思茅松边缘类型中郁闭度最小,思茅松平均胸径最大5.基于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松墨天牛种群数量空间格局特征的研究表明,松墨天牛种群数量变异函数的拟合曲线为指数模型(残差RSS=0.919、决定系数r2=0.101);基台值C为1.030,块金常数C0为0.001;在变程(93m)范围之内松墨天牛种群数量在空间上的分布具有连续性,其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且总空间变异中有99.9%是由空间自相关现象产生的。松墨天牛种群分布数量的分维D=1.986±4.564(r2=0.01),接近于2,种群数量空间变异主要发生在较小的尺度上;影响松墨天牛生存的各种环境因子在较小尺度的变异基础上,还存在着较大尺度的变异。

姚松,汪来发,朴春根,束庆龙[10](2008)在《林分因素对松墨天牛种群数量的影响》文中提出2006年于安徽省马鞍山市林场选择岱山、家山、静山和阡马山为试验点,根据不同的林分类型以及在各林分中不同的林地植被覆盖率、郁闭度、坡向、林分位置放置诱捕器,调查以上因素对松墨天牛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植被覆盖率(F=16.02,P=0.0003)、坡向(F=2.32,P=0.0378)对松墨天牛数量有显着的影响,其中林地植被覆盖率对其影响达到极显着水平,林分位置中林缘与林中的不同对其影响达到显着水平(F=4.29,P=0.0447),林分类型(F=1.67,P=0.1660)、郁闭度(F=0.09,P=0.7666)对松墨天牛种群数量的影响不显着。

二、南岳景区松墨天牛的发生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岳景区松墨天牛的发生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松林松墨天牛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诱捕器的设置
    1.2 松墨天牛情况的调查分布
    1.3 松墨天牛的发育进度观测
2 研究结果
    2.1 松墨天牛的分布
        2.1.1 松墨天牛的垂直分布
        2.1.2 松墨天牛的水平分布
        2.1.3 松墨天牛的时间分布
    2.2 松墨天牛的发育进度情况
        2.2.1 松墨天牛室内发育进度观察及龄期的划分
        2.2.2 不同时段林间幼虫龄级的统计
        2.2.3 松墨天牛的生活史
3 讨论

(2)松材线虫在树干中的分布与松墨天牛成虫历期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松材线虫病研究进展
        1.1.1 福建省松材线虫病的发生规律
        1.1.2 环境对松材线虫病的影响
        1.1.3 寄主体内松材线虫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概况
    1.2 松墨天牛研究进展
        1.2.1 松墨天牛携带松材线虫的规律
        1.2.2 松墨天牛的发生规律
        1.2.3 松墨天牛的种群动态变化规律
    1.3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不同发病时期马尾松中松材线虫的时空分布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马尾松发病时期的分阶标准
        2.1.2 供试样树的采集和处理
        2.1.3 贝尔曼分离法
        2.1.4 松材线虫的玻片制作及计数
        2.1.5 松材线虫DNA的提取
        2.1.6 松材线虫DNA的 PCR扩增
        2.1.7 马尾松各部位的定义标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发病时期马尾松中线虫的分布情况
        2.2.2 不同发病时期马尾松中松材线虫的分布情况
        2.2.3 马尾松伐桩及根部中线虫及松材线虫的分布情况
        2.2.4 发病初期马尾松不同部位间线虫的消长动态
        2.2.5 发病中期马尾松各部位间线虫及松材线虫的消长动态
        2.2.6 发病末期马尾松各部位间线虫及松材线虫的消长动态
    2.3 结论与讨论
        2.3.1 不同发病时期马尾松体内线虫及松材线虫的空间分布规律
        2.3.2 不同发病时期马尾松体内线虫及松材线虫的时间动态变化规律
        2.3.3 不同存放地点对线虫及松材线虫的影响
第三章 秋冬季马尾松中松材线虫的空间分布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样树的采集和处理
        3.1.2 松材线虫的分离及计数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马尾松不同部位中线虫及松材线虫的分布情况
        3.2.2 马尾松主干不同高度线虫及松材线虫的分布情况
        3.2.3 马尾松树冠不同部位松材线虫及线虫的空间分布情况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马尾松不同部位中线虫及松材线虫的分布情况
        3.3.2 马尾松主干不同高度线虫及松材线虫的分布情况
        3.3.3 马尾松树冠中松材线虫及线虫的空间分布情况
第四章 福建省松墨天牛成虫历期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挂设诱捕器
        4.1.3 调查时间
        4.1.4 基本气象资料调查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福建省松墨天牛成虫种群的时间动态变化规律
        4.2.2 福建省各监测点松墨天牛成虫的活动期
        4.2.3 气象因子对松墨天牛成虫活动期的影响分析
        4.2.4 地理因子对松墨天牛成虫活动期的影响分析
        4.2.5 林分因子松墨天牛成虫活动期的影响分析
        4.2.6 气象因子松墨天牛成虫年诱捕量的影响分析
        4.2.7 地理因子对松墨天牛成虫年诱捕量的影响分析
        4.2.8 林分因子对松墨天牛成虫年诱捕量的影响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4.3.1 福建省内不同地理区域松墨天牛成虫种群动态规律
        4.3.2 福建省内松墨天牛成虫活动期长短及其影响因子的作用
        4.3.3 松墨天牛年诱捕量大小的影响因子和作用效果
第五章 全文小结与展望
    5.1 全文小结
        5.1.1 不同发病时期马尾松中线虫及松材线虫的时空分布特征
        5.1.2 秋冬季马尾松中线虫及松材线虫的空间分布特征
        5.1.3 福建省松墨天牛成虫期的影响因素分析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发病初期病木样本的PCR扩增结果图
附录 B 福建省各监测点松墨天牛种群动态变化曲线
致谢

(3)我国不同地理种群松墨天牛的低温耐受性及其适生区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物生态学特性
        1.2.2 松墨天牛防治技术
        1.2.2.1 预测预报
        1.2.2.2 检疫措施
        1.2.2.3 营林措施
        1.2.2.4 诱捕防治
        1.2.2.5 化学防治
        1.2.2.6 生物防治
    1.3 昆虫耐寒性研究
        1.3.1 昆虫耐寒性的定义
        1.3.2 昆虫耐寒性的类型
        1.3.3 昆虫耐寒性的研究与评价方法
        1.3.3.1 过冷却点(SCP)
        1.3.3.2 低温暴露实验
        1.3.4 昆虫耐寒性的影响因子
        1.3.5 昆虫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 不同种群松墨天牛幼虫的耐寒性差异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与采样地区
        2.1.2 过冷却点和冰点的测定
        2.1.3 体内物质含量的测定
        2.1.3.1 含水量的测定
        2.1.3.2 脂肪含量的测定
        2.1.3.3 糖原含量的测定
    2.2 数据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不同种群幼虫的过冷却点和冰点
        2.3.2 不同种群幼虫的含水量、脂肪含量和糖原含量
        2.3.3 过冷却点与环境温度、纬度、经度、海拔间相关性
    2.4 结论与讨论
        2.4.1 松墨天牛耐寒性的种群间差异
        2.4.2 环境与松墨天牛耐寒性的关系
    2.5 小结
3. 松墨天牛越冬幼虫耐寒性及生理指标变化研究
    3.1 虫源及采样地温度指标
    3.2 测定方法
        3.2.1 过冷却点和冰点的测定
        3.2.2 含水率测定
        3.2.3 脂肪率测定
    3.3 数据分析
    3.4 研究结果
        3.4.1 环境因素的动态变化
        3.4.2 过冷却点及冰点的动态变化
        3.4.3 各项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
    3.5 结论与讨论
    3.6 小结
4 以极端温度耐受性为引导的松墨天牛适生分布区探讨
    4.1 研究方法
        4.1.1 低温暴露实验
        4.1.2 耐寒性的评价方法
    4.2 研究结果
        4.2.1 松墨天牛越冬幼虫低温致死率
        4.2.2 松墨天牛越冬幼虫低温胁迫结冰温度
        4.2.3 2015至2017年间月平均最低气温
        4.2.4 2015至2017年间月极端最低气温
    4.3 结论与讨论
        4.3.1 松墨天牛的耐寒能力及耐寒类型
        4.3.2 过冷却点的参考意义
        4.3.3 特定时长的致死温度对松墨天牛适生分布区的地理划分
        4.3.3.1 松墨天牛幼虫长时间(32d)低温胁迫的LLT划分其适生分布区
        4.3.3.2 松墨天牛幼虫短时间(1d)低温胁迫的LLT划分其适生分布区
        4.3.3.3 结合不同时长的低温胁迫LLT对适生区划分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4)西南地区松墨天牛成虫的数量动态及海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松墨天牛与松材线虫的关系
    1.2 松墨天牛的生活史
    1.3 松墨天牛携带线虫的研究
    1.4 松墨天牛的防治
    1.5 松墨天牛引诱剂
        1.5.1 松墨天牛引诱活性物质
        1.5.2 松墨天牛引诱剂研发及应用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西南地区松墨天牛成虫的数量动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收集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重庆市松墨天牛成虫的数量动态
        2.2.2 四川松墨天牛种群动态
        2.2.3 贵州松墨天牛种群动态
    2.3 结论与讨论
3 海拔高度对松墨天牛成虫数量动态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海拔高度松墨天牛成虫的数量动态
        3.2.2 松墨天牛成虫数量动态与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
        3.2.3 不同海拔高度诱捕其他昆虫情况
    3.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松墨天牛种群动态监测和诱捕器野外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情况
    2 松墨天牛的发生情况及防治现状
        2.1 松墨天牛的分布与危害
        2.2 松墨天牛的防治
    3 松墨天牛的种群动态
    4 松墨天牛诱捕技术研究
        4.1 引诱剂的研究和应用
        4.2 诱捕器的研究和应用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松墨天牛种群的时间动态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松墨天牛成虫的时间动态
        2.2 APF-Ⅰ型诱剂的其他靶标及其时间动态
    3 小结
第三章 松墨天牛诱捕器的野外应用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诱捕器的比较
        1.2 诱捕器的野外设置方法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诱捕器的比较
        2.2 诱捕器的野外设置方法
    3 小结
第四章 总结
    1 松墨天牛的种群动态
    2 松墨天牛诱捕器的应用技术
参考文献
致谢

(6)不同径级松枝松墨天牛取食面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1.2 试验材料
        1.2.1 虫源
        1.2.2 松枝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1.3.2 试验仪器与试剂
        1.3.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3种松树不同径级松枝的松墨天牛取食面积比较
        2.1.1 黑松不同径级松枝的松墨天牛取食面积比较
        2.1.2 马尾松不同径级松枝的松墨天牛取食面积比较
        2.1.3 火炬松不同径级松枝的松墨天牛取食面积比较
    2.2 相同径级不同松树的松墨天牛取食面积比较
        2.2.1 径级0.7 cm≤D≤1.0 cm不同树种松墨天牛取食面积比较
        2.2.2 径级0.4 cm≤D≤0.6 cm不同树种松墨天牛取食面积比较
        2.2.3 径级0.1 cm≤D≤0.3 cm不同树种松墨天牛取食面积比较
3 结论
4 讨论

(7)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松材线虫监测技术与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地位
    2 马尾松在景区生态景观中的重要地位
    3 松墨天牛的研究概况
    4 松墨天牛生物防治的研究概况
    5 松材线虫研究概况
    6 研究意义
第一章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松墨天牛的监测和种群动态研究
    第一节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松墨天牛的监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诱捕器诱捕松墨天牛
        1.1.1 诱捕点的基本概况
        1.1.2 松墨天牛成虫的诱捕
        1.2 诱木诱集松墨天牛
        1.2.1 诱木设置点的基本情况
        1.2.2 松墨天牛的诱集
        1.3 松墨天牛的林间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诱捕点松墨天牛成虫诱捕量的比较
        2.2 各诱木上松墨天牛幼虫蛀入孔的数量比较
        2.3 松墨天牛的林间调查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松墨天牛的种群动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方法
        1.2 2005~2007 年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松墨天牛发生情况数据来源
        1.3 气象资料数据来源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松墨天牛的发生情况
        2.1.1 2009 年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松墨天牛发生情况
        2.1.2 与往年松墨天牛发生情况比较
        2.2 松墨天牛成虫诱捕量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
        2.2.1 武夷山市2009 年4 月~10 月各旬气象因子与松墨天牛的发生情况
        2.2.2 显着性分析
        2.2.3 逐步回归分析
        2.3 松墨天牛蛀入孔数量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
        2.3.1 武夷山市2009 年4 月~10 月各旬气象因子与松墨天牛的发生情况
        2.3.2 显着性分析
        2.3.3 逐步回归分析
        2.4 松墨天牛发生量与坡向、坡位的关系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松墨天牛的生物防治
    1 材料与方法
        1.1 管氏肿腿蜂和绿僵菌菌株的来源
        1.2 试验样地的基本概况
        1.3 林间试验方法
        1.3.1 释放管氏肿腿蜂林间防治松墨天牛
        1.3.2 绿僵菌无纺布林间防治松墨天牛
        1.4 计算公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管氏肿腿蜂对松墨天牛的寄生效果
        2.1.1 不同放蜂法的寄生效果
        2.1.2 不同放蜂时间的寄生效果
        2.1.3 不同放蜂密度的寄生效果
        2.2 绿僵菌无纺布对松墨天牛的防治效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松枯死木的取样与鉴定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基本概况
        1.2 供调查的主要树种
        1.3 取样方法
        1.3.1 取样松木的部位及方法
        1.3.2 标签的填写
        1.4 分离镜检
        1.4.1 样品初处理
        1.4 2 样品浸泡
        1.4.3 制作临时玻片
        1.5 线虫种类鉴定
        1.6 枯死木中松墨天牛幼虫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木段的分离结果
        2.2 形态描述
        2.3 各枯死木中松墨天牛幼虫的的分布情况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总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松材线虫病发生蔓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松材线虫病发生和传播的影响因素
        1.1.1 内在因素
        1.1.1.1 寄主树的发生规律
        1.1.1.2 媒介昆虫的发生规律
        1.1.1.3 松材线虫发生中的侵染循环
        1.1.2 外在因素
        1.1.2.1 共生菌
        1.1.2.2 周边植物
        1.1.2.3 海拔
        1.1.2.4 气象要素
        1.1.2.5 土壤
        1.1.2.6 人为因素
        1.1.2.7 其他环境因素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1.2.1 存在的争议
        1.2.1.1 病原的争议
        1.2.1.2 相关环境因素对松材线虫病的影响的争议
        1.2.1.3 室内外实验结果存在差异
        1.2.2 目前研究内容以及待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2 研究地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2 自然地理环境
    2.3 植被资源
    2.4 各乡镇疫情概况
        2.4.1 总体发病规律
        2.4.2 各乡镇发病范围的变化
        2.4.3 各乡镇发病密度的变化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实地调查
    3.3 分析方法
        3.3.1 DCCA排序
        3.3.2 DCCA排序图形表示
        3.3.3 DCCA的优势
4 人为因素对松材线虫病的影响
    4.1 研究方法
        4.1.1 统计年鉴数据
        4.1.1.1 数据选择
        4.1.1.2 数据分析
        4.1.2 松材线虫病疫情调查数据
        4.1.3 综合指标
        4.1.3.1 人为因素指数
        4.1.3.2 疫情指数
        4.1.3.3 初步分析
    4.2 数据处理
        4.2.1 人为因素聚类
        4.2.2 DCCA分析
    4.3 小结
5 气象要素对松材线虫病的影响
    5.1 研究方法
        5.1.1 气象数据
        5.1.1.1 数据选择
        5.1.1.2 数据分析
        5.1.2 疫情数据
        5.1.2.1 原始数据
        5.1.2.2 综合指标
    5.2 数据处理
        5.2.1 气象要素聚类
        5.2.2 逐年分析
        5.2.3 逐月分析
    5.3 小结
6 景观格局对松材线虫病的影响
    6.1 研究方法
        6.1.1 研究思路
        6.1.2 研究步骤
        6.1.3 景观格局表示
        6.1.3.1 景观类型的划分
        6.1.3.2 景观指数
        6.1.4 疫情数据
    6.2 数据处理
        6.2.1 比较分析
        6.2.1.1 面积百分比
        6.2.1.2 斑块面积
        6.2.1.3 边缘密度
        6.2.1.4 分维数和相关限制圆系数
        6.2.1.5 散布与并列指数
        6.2.1.6 蔓延度指数
        6.2.1.7 聚集度指数
        6.2.1.8 斑块凝结度指数
        6.2.1.9 有效网格面积
        6.2.1.10 最近邻体距离
        6.2.1.11 Shannon多样性指数
        6.2.2 DCCA分析
    6.3 小结
        6.3.1 格局对疫情的影响
        6.3.2 疫情对格局的影响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与讨论
    7.3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9)松墨天牛种群空间格局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松材线虫病简介
        1.2.1 生物学地位
        1.2.2 发育和生活史
        1.2.3 危害现状
        1.2.4 传播方式
    1.3 松墨天牛研究现状
        1.3.1 形态特征
        1.3.2 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
        1.3.3 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进展
    1.4 边缘效应对昆虫种群分布的影响
    1.5 地统计学在昆虫种群分布中的应用
    1.6 SPOT-5数据及在林业中应用简介
        1.6.1 SPOT-5数据简介
        1.6.2 SPOT-5数据处理流程
        1.6.3 SPOT-5数据在林业中的应用
    1.7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7.1 研究目的意义
        1.7.2 研究主要内容
2 试验地区概况
3 松墨天牛种群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1 研究方法
        3.1.1 调查方法
        3.1.2 内业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影响松墨天牛种群分布环境因子检验
        3.2.2 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3.2.3 松墨天牛栖息环境因子空间分布特征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边缘效应对松墨天牛种群分布的影响
    4.1 研究方法
        4.1.1 调查方法
        4.1.2 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边缘效应对松墨天牛分布及环境因子的影响
        4.2.2 不同边缘类型对松墨天牛分布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地统计学和GIS的松墨天牛种群空间分布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调查方法
        5.1.2 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林分因素对松墨天牛种群数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诱捕器
        2.1.2 引诱剂M-99
    2.2 方法
        2.2.1 诱捕器放置方法
        2.2.2 林间诱捕方法
        2.2.3 检查方法
        2.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林分类型对松墨天牛数量的影响
    3.2 林地植被对松墨天牛数量的影响
    3.3 郁闭度对松墨天牛数量的影响
    3.4 坡向对松墨天牛数量的影响
    3.5 林分位置对松墨天牛数量的影响
    3.6 林分因素与松墨天牛数量关系的分析
4 讨论

四、南岳景区松墨天牛的发生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松林松墨天牛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J]. 吴桂康,陈章铭,杨桦,杨伟. 四川林业科技, 2019(03)
  • [2]松材线虫在树干中的分布与松墨天牛成虫历期影响因素分析[D]. 蔡梦玲. 福建农林大学, 2019(10)
  • [3]我国不同地理种群松墨天牛的低温耐受性及其适生区分布[D]. 时鹏.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4]西南地区松墨天牛成虫的数量动态及海拔的影响[D]. 谢国富.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5]松墨天牛种群动态监测和诱捕器野外应用技术研究[D]. 陈龙. 福建农林大学, 2014(11)
  • [6]不同径级松枝松墨天牛取食面积的研究[J]. 姚松,汪来发,束庆龙,林乐明,王华同,孙小波,朱从波. 中国农学通报, 2011(25)
  • [7]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松材线虫监测技术与防范研究[D]. 魏健.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4)
  • [8]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松材线虫病发生蔓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D]. 习妍.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 [9]松墨天牛种群空间格局特征研究[D]. 朱彦鹏. 东北林业大学, 2009(11)
  • [10]林分因素对松墨天牛种群数量的影响[J]. 姚松,汪来发,朴春根,束庆龙.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8(03)

标签:;  ;  ;  ;  ;  

南岳风景区长假单胞菌的发生规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