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交流系统有限公司

北京国际交流系统有限公司

一、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马艳,李俊,王琳[1](2020)在《论“一带一路”的逆不平等性:驳中国“新殖民主义”质疑》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饱受国外媒体所谓"新殖民主义"的质疑和责难,亟待进行系统化的理论和经验分析。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国际不平等交换的基本逻辑,构建了"逆不平等性"数理模型,并利用动态数值模拟以及2001-2016年中国与世界122个国家和地区的宏观经济数据,考察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对缩小国际不平等性的作用效果。研究表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实践的本质是抵抗、限制和约束超额剩余价值在全球各国之间不平等的转移,即逆不平等性过程;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技术和制度双重维度的逆不平等性,是缓解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平等加剧的重要举措,而非推行新殖民主义。

朱燕[2](2019)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业升级研究》文中认为国际分工是国际交换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同时也是世界市场存在和运行的基本方式。18世纪60年代国际分工形成,随着科技革命及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分工方式不断变化,形成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再到“产品内分工”演化发展趋势。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外包、垂直FDI等形式将产品生产中的加工组装环节大规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产品内国际分工发展迅速,形成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以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为主要形式的,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国际分工体系。加工贸易成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双重视角来看,产品内国际分工具有明显的二重性。在生产力视角下,产品内国际分工发挥了分工的一般属性,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效应。但是在生产关系视角下,产品内国际分工是由掌握技术、拥有大量资本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发达国家企业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权利不对称导致利益分配的不均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占据高附加值生产环节,而被动加入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只能从事低附加值环节生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劳动力、资源等初级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以加工贸易方式切入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全球生产网络,中国制造业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但中国制造企业长期被锁定在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和组装环节,不能更多地分享由国际分工带来的利润。以技术为支撑的“发达资本”对“廉价劳动”主宰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因此,中国制造面临巨大的升级压力。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为基础,全面剖析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价值创造逻辑和价值分配逻辑,阐述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二重性;同时,以发展中国家视角,分析中国制造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及发展困境;最后,结合马克思主义分工思想为中国制造产业升级提出有效路径。首先,梳理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不发达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包含的国际分工思想。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述了国际分工的二重性,辩证剖析了国际分工体系中“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并提出了消灭异化、消除被动分工从而建立主动分工的思想。萨米尔·阿明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结合国际分工现状阐述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现象,并为发展中国家提出摆脱依附的政策建议。本部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思想的系统梳理和全面分析,总结概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国际分工的动因、国际分工体系不平衡的根源以及国际分工的新选择,为全文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其次,全面分析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内涵、格局及实现形式,并基于马克思主义分工视角研究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二重性。产品内国际分工是企业分工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内部分工向外扩张的结果,是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网络分工。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跨国公司利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及资源优势,将产品生产的不同工序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剩余。但是在生产关系视角下,国际分工协作创造的经济剩余,在技术密集型环节生产者和劳动密集型环节生产者之间出现了不均等分配,掌握技术的发达的中心国家更多地占有“经济剩余”,形成了“中心”和“外围”的格局。再次,结合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二重性,深入分析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制造业升级的方向。制造业升级有三大方向:由简单的组装加工环节向核心零部件生产环节升级,由生产制造环节向技术研发环节升级,由生产制造环节向品牌营销环节升级。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产业链治理模式,产业升级过程中技术进步的类型与方向,产业升级过程中高素质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和水平都会影响制造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变化。然后,结合中国制造业在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的发展历程,全面总结并深入剖析中国制造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并以计算机产业为例分析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紧迫性。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成为中国制造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要方式。通过承接国际跨国公司的制造外包,中国制造较快地融入了产品内国际分工价值链,实现了高速增长和快速发展,国际分工地位逐渐提高。但是中国制造业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产业链中长期被低端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中逐渐丧失主动权和控制权,外资企业成为中国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因此,以加工贸易方式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中国制造业生产力获得了较大增长,但是却导致中国制造依附发展,中国制造面临较强的产业升级压力。最后,针对中国制造存在的问题,结合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提出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及政策建议。中国制造产业升级、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必须要实现从“强链”向“新链”演进升级,并在“新链”中创新国际分工和利润分享模式。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实现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最终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制造企业应该由被动参与国际分工转向主动创新国际分工模式,由融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转向积极构建全球自主价值链,由“依附型发展”转向“自主型发展”,建立新型的产品内国际分工和利润共享模式。中国制造企业要改变被动分工,不能只是静态地利用自然的初级要素比较优势,而是要积极发展动态的后天获得性资源禀赋,实现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的积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培养动态竞争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张光润[3](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研究指明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刘洁,李伟[4](2017)在《数字出版物国际交换的困扰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数字出版物的增长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数字出版物国际交换已成为图书馆在信息时代共享资源和服务读者的现实要求。但是,数字出版物国际交换面临着版权获取障碍、版权保护挑战、行业规则缺失以及交互技术难题等困扰,需要采取推动制度改革、约定版权责任、参与国际合作、吸引社会支持等对策加以解决。

南云雁[5](2016)在《马克思与沃伦斯坦国际交换理论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了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与沃伦斯坦的世界市场体系,在研究的基础上对二者的国际交换理论进行比较研究。首先介绍了国际交换理论的背景,在全球化趋势下,产生了国际经济全球化的不平等交换,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随后论述了马克思的国际价值论,阐释了不平等交换理论的分析基点。之后阐述了沃伦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是对不平等世界体制的分析与批判,解释了世界的资本主义体系、社会分工体系及中心、半边缘、边缘关系体系,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下的发达与欠发达现象。随后分析两种理论的共同点,总结阐释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是不平等交换的源头。最终进行了两种理论的综合分析,将国际不平等与现时代结合起来,批判了当代国际不平等交换关系。现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收益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在看似公正的自由化、公平的世界市场化的形式下掩盖着不平等交换的实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意味着资本、资源、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进行优化配置,这对世界经济和各国来说是个福音。诚然,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扩大全球经济规模,但笼统地认为所有国家都能够得益于全球化却明显有失偏颇。强调当今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决不意味着可以掩饰它所具有的矛盾性、局限性。经济全球化反映了世界生产力的客观现实和最新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进步性。但全球化在提升世界经济发展效益和效率的同时,未能顾及公平和公正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目前正在加速发展的全球化,在本质上具有非均衡的性质。作为世界经济的主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悬殊、作用不平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收益也有着巨大反差。从总体上来看,非均衡的经济全球化大大有利于促进发达国家财富的增长,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贫弱的发展中国家则很难从全球化中获得好处。那么,什么原因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全球化利益分配不平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收益存在着巨大反差。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和沃伦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为我们探究经济全球化之下的不平等交换的原因提供了极大的启发。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和沃伦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进行分析和梳理,将二者的国际交换理论进行比较和研究,通过比较两者的理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了解国际交换理论的理论背景、理论内容、理论意义和理论现实意义。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国际间的不平等交换问题显而易见,国际贸易是否真的像所宣称的那样对所有参与国家都有益?本文分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不等价交换时各自的出路,看似公平的国家交换收益又是如何掩盖了发展中国家的隐性损失。

段洁滨[6](2010)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与美国国会图书馆出版物国际交换比较》文中研究指明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与美国国会图书馆两馆国际交换历史的起源、运作模式、管理方法及政府出版物情况的比较,找出彼此的异同,发现事物的本质,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一为大家参考借鉴,二为我们把交换工作做得更好。

王岩[7](2006)在《国际交换公司流程再造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王婉飞[8](2005)在《我国分时度假规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分时度假处于产业萌芽和产品导入期。分时度假业是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相互扩张的产物。我国分时度假市场呈现失效状态,这与我国的国情、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以及产业的特殊性相关。分时度假市场亟待规制,通过规制调控市场,促进有序发展。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全文共分6章。第1章分时度假研究综述。本章对中外分时度假研究文献作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综述;第2章研究分时度假规制的意义。通过对分时度假概念的界定,讨论了分时度假与相关产业的联系。运用产权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了分时度假市场失效表现形式。运用规制基本理论,指出了研究分时度假规制在我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3章分时度假市场需求潜力的分析。在基于我国分时度假市场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分时度假市场需求潜力分析,用恩格尔系数作为指标,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发展分时度假产业的一般规律。用LOGISTIC分析方法,将是否购买分时度假产品作为因变量,得到了我国分时度假市场定位的目标人群;第4章分时度假供求失衡分析。通过对分时度假市场供求双方变量进行配对检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标准线超出了供需平衡线的置信区间,得出我国目前分时度假产品供需不一致的失衡现象的结论,并分析了供求失衡产生的制度性因素,说明了对分时度假市场开发与规划规制的必要性;第5章分时度假交换网络及会员保障机制。分时度假交换网络系统是分时度假业得以发展的基础和平台,文章强调了我国分时度假企业战略联盟和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分时度假会员保障制度的建设性建议;第6章我国分时度假信用体系及法律保障研究。通过分析我国分时度假失信成因及分时度假法律建设面临的问题,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我国分时度假法律建设对策。本研究具有创新意义,其意义不仅具有前瞻性,还将从理论方面填补我国分时度假规制研究领域的空白。本研究成果拟将为促进我国分时度假业的健康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供国家政府管理部门制定产业政策、出台分时度假法律法规、行业管理以及分时度假企业管理决策参考。

陈媛[9](2001)在《谁能创造价值谁就是人才——访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BISC)人力资源部总监 杜伟》文中研究指明 你知道 BISC 吗?它就是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成立于1990年11月16日,由中方四家企业控股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资经营的生产销售 EWSD 局用数字程控交换系统和数据网络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十年磨一剑,BISC 自成立以来,为中国高速发展的电信市场不断提供了交换类产品、接入类产品、网管类产品和融合语音与数据的 SURPASS 系统以及系统集成方案等。BISC 的产品几乎已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并出口海外。BISC 目前已成为国内语音和数据网络设备的主要供应商。BISC 之所以成功:除了经营方面的成功外,很大程度上是管理方面尤其是人才管理的成功。"能为公司创造价值的人就是人才。"出自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杜伟之口,也是该公司一直遵循的用人理念。

刘棣[10](2000)在《“窗口公司”寻求凤凰涅盘》文中认为

二、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1)论“一带一路”的逆不平等性:驳中国“新殖民主义”质疑(论文提纲范文)

一 逆不平等性提出
二 逆不平等性的一般理论分析
    (一)逆不平等性的内涵与外延
    (二)逆不平等性的数理分析
三 “一带一路”逆不平等性效应的理论分析
    (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逆不平等性效应的理论逻辑
    (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逆不平等性效应的数值模拟
四 中国“一带一路”逆不平等性效应的经验分析
    (一)变量设置与样本选择
        1.被解释变量的选取和测度。
        2.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
        3.变量描述性统计。
    (二)经验分析
五 结论与启示

(2)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业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制造业升级研究综述
        一、国外关于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产业升级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产品内国际分工与制造业升级的研究
        三、简要述评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内容与总体框架
        一、主要内容
        二、总体框架
    第五节 创新之处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难点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思想及西方国际分工思想评析
    第一节 马克思国际分工思想
        一、马克思分工理论
        二、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
        三、马克思“消灭分工”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不发达政治经济学中的国际分工思想
        一、保罗·巴兰的国际分工思想
        二、安德列·冈德·弗兰克的国际分工思想
        三、西奥东尼奥·多斯—桑托斯的国际分工思想
        四、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的国际分工思想
        五、阿吉里·伊曼纽尔的国际分工思想
        六、萨米尔·阿明的国际分工思想
        七、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国际分工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思想科学内涵
        一、国际分工的动因是资本的逐利性
        二、国际分工不平衡的根源是技术差距
        三、国际分工的格局是中心和外围并存
        四、国际分工体系存在二重逻辑
        五、国际分工的新选择是消除异化、消灭被动分工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与西方经济学国际分工思想比较研究
        一、西方经济学有代表性的国际分工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与西方经济学国际分工思想的差异
第二章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发展、主导力量及实现形式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发展演变
        一、产业间分工
        二、产业内分工
        三、产品内分工
    第二节 产业间、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演变的原因
        一、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
        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三、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第三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内涵及特征
        一、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内涵
        二、产品内国际分工价值链
    第四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导力量和实现形式
        一、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导力量
        二、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实现形式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分工视域下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二重逻辑
    第一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价值创造逻辑
        一、产品生产环节的技术可分割性
        二、各参与者的特殊职能及比较优势
        三、产业规模经济的实现
        四、组织模式和产业链治理模式的创新
        五、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
        六、中间产品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
    第二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价值分配逻辑
        一、经济剩余向价值链的主导企业转移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丧失长期发展能力
        三、高素质熟练劳动力不断流向发达国家
    第三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中心—外围”格局成因
        一、技术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二、经济剩余的持续转移
        三、劳资关系结构性矛盾不断加大
第四章 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制造业升级方向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制造业升级方向
        一、加工组装环节向核心零部件生产环节升级
        二、生产制造环节向技术研发环节升级
        三、生产制造环节向品牌营销环节升级
    第二节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互动机制
        一、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极强互利性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
        三、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价值链的主导力量
    第三节 影响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因素
        一、产业升级过程中技术进步的类型与方向
        二、产业升级过程中高素质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和水平
        三、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产业链治理模式
第五章 中国制造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二重性及产业升级紧迫性
    第一节 开放条件下中国制造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和历程
        一、加工贸易成为中国制造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要方式
        二、加工贸易形成与发展的动因
        三、中国制造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历程
    第二节 中国制造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二重性
        一、加工贸易促进中国制造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二、加工贸易导致中国制造陷入依附发展困境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研发强度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二、高端人力资本匮乏,过度依赖低端劳动力比较优势
        三、品牌培育能力不足,制造业品牌化发展滞后
        四、中间产品国内采购率较低,国内产业链有待于进一步延长
    第四节 计算机产业产品内国际分工网络及利润分享格局
        一、计算机产业的产品内国际分工网络
        二、计算机产业全球价值链的利润分享格局
    第五节 中国制造产业升级的紧迫性
        一、增强中国制造产业升级紧迫性的国际因素
        二、增强中国制造产业升级紧迫性的国内因素
第六章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路径:由“强链”向“新链”演进升级
    第一节 “强链”:积极参与现有国际分工体系,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一、在国际产业合作中提高技术水平,向价值链上下游延伸
        二、推动内资企业主导加工贸易,提高我国资本积累速度
        三、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
    第二节 “新链”:消除被迫分工,构建全球自主价值链
        一、大力发展人力资本,加快高素质劳动力要素积累
        二、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提高本土企业专有生产能力
        三、发展产业集群,促进我国制造企业协同发展
        四、积极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大力发展出料加工贸易
        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培育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
    第三节 在“新链”中,创新国际分工和利润分享新模式
        一、建立各国平等参与、协同发展的国际分工产业链
        二、构建普惠共赢、利润共享的国际分工新格局
第七章 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案例实证
    第一节 中国汽车产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现状
    第二节 万向集团产业升级路径分析
        一、初创时作为专业化代工企业,具有较强依附性
        二、整合全球技术资源,向全球价值链上游环节攀升
        三、整合全球品牌资源,向全球价值链下游环节延伸
        四、资源整合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构建全球自主生产网络
    第三节 万向集团产业升级成效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3)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综述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第一节 家世考
        一 曾祖移居京师
        二 祖父定居京师
    第二节 童年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第一节 北大预科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三 预科成学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二 游学美欧
    第一节 缘起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一 访购中西书籍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一 出版品交换
        二 善本寄美保存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结语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数字出版物国际交换的困扰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出版物国际交换的必要性
2 数字出版物国际交换的困扰
    2.1 数字出版物国际交换的版权获取障碍
    2.2 数字出版物国际交换的版权保护挑战
    2.3 数字出版物国际交换的行业规则缺失
    2.4 数字出版物国际交换的交互技术难题
        2.4.1 数字出版物的安全防护问题
        2.4.2 数字出版物的平台建设问题
        2.4.3 数字出版物的长期保存问题
3 数字出版物国际交换的对策
    3.1 积极推动版权制度改革, 打造有利于数字资源共享的法律环境
    3.2 交换机构约定版权责任, 共同保护数字出版物版权
    3.3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推动数字出版物国际交换业务流程标准化
    3.4 寻求社会力量支持, 进行跨界合作

(5)马克思与沃伦斯坦国际交换理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国际交换理论背景: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国际不平等交换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的科学预测
        一、资本主义的海外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二、世界市场确立的主要标志
        三、世界市场的经济意义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特征
        一、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不平等交换
        一、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不平等交换相伴随
第二章 马克思国际价值论: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的分析基点
    第一节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国际交换理论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二、世界历史理论蕴含的国际交换理论
    第二节 马克思《资本论》与国际交换理论
    第三节 马克思国际交换理论及其要义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
        二、国际价值的形成
        三、国际价值规律与国际价格
        四、国际价值的决定与变化
        五、国际价值与国内价值
        六、国际价值与国际不平等交换
    第四节 全球化趋势与国际交换的不平等
        一、两种市场类型与国际交换
        二、国家类型与国际不平等交换
        三、资本扩张与国际交换不平等的实质
第三章 沃伦斯坦世界体系论:对不平等世界体制的分析与批判
    第一节 沃伦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一、沃伦斯坦世界体系论的理论背景
        二、沃伦斯坦世界体系论的理论渊源
        三、沃伦斯坦世界体系论的特征
    第二节 沃伦斯坦世界体系论的主要观点
        一、世界的资本主义体系
        二、中心、半边缘、边缘关系体系
    第三节 不平等交换关系的形成机制
        一、半边缘与体系结构的稳定
        二、融入作用与世界体系的扩大
        三、世界分工网络的等级化
        四、市场差异与国际不平等的出现
第四章 两种理论的共同结论:资本原始积累是不平等交换源头
    第一节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概述
        一、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二、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三、资本原始积累与资本主义积累
        四、资本积累机制与价值增值规律
        五、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二节 沃伦斯坦世界体系论对资本积累理论的应用
        一、沃伦斯坦对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的应用
        二、沃伦斯坦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接受
        三、沃伦斯坦世界体系论对资本积累理论的应用
    第三节 世界体系论与资本积累理论的相通性
        一、对世界市场作用分析的相通性
        二、对资本积累必然性分析的相通性
        三、对不平等交换关系分析的相通性
        四、对国际剥削问题分析的相通性
第五章 两种理论的综合分析: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与现时代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与沃伦斯坦国际不平衡理论的融合分析
        一、两种理论时间间距下的思考
        二、两种理论视域融合下的思考
        三、两种理论空间角度下的思考
    第二节 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流派中的相关理论的映证
        一、德·弗兰克为代表的“依附理论”
        二、保罗巴兰的“依附发展理论”
        三、劳尔.普雷维什和萨米尔.阿明的“中心-外围理论”
    第三节 国际不平等交换关系的时代应对
        一、不平等国际交换理论的资本主义批判价值
        二、不平等交换格局与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对策
        三、马克思和沃伦斯坦国际不平等交换比较分析的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7)国际交换公司流程再造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背景介绍
2.再造之前的流程
3.新的营销流程
4.流程再造的分析

(8)我国分时度假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现实意义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4 论文研究创新点
    5 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1 分时度假研究综述
    1.1 国外分时度假研究综述
        1.1.1 分时度假界定
        1.1.2 分时度假产业现状
        1.1.3 分时度假市场需求分析
        1.1.4 分时度假市场开发、管理
        1.1.5 分时度假市场销售
        1.1.6 分时度假交换网络系统
        1.1.7 分时度假保障体系
        1.1.8 分时度假法律法规
    1.2 我国分时度假研究综述
        1.2.1 国内业界对分时度假概念的理解
        1.2.2 分时度假产业特点具有创新意义
        1.2.3 分时度假在我国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分析
        1.2.4 分时度假产品本土化的探索
        1.2.5 分时度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2.6 我国发展分时度假的法律规制研究
2 研究分时度假规制的意义
    2.1 分时度假与相关产业
        2.1.1 分时度假与旅游业(酒店业)
        2.1.2 分时度假与房地产业
        2.1.3 分时度假与旅游房地产业
        2.1.4 分时度假与IT业、金融担保业
        2.1.5 分时度假与信托业
    2.2 分时度假市场失灵表现形式
        2.2.1 市场失灵
        2.2.2 分时度假产权界定不清晰导致外部效应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时度假市场信息不对称_
        2.2.4 分时度假市场失灵-销售环节
        2.2.5 分时度假市场失灵-法律法规缺位
    2.3 规制理论及规制意义
        2.3.1 规制基本理论
        2.3.2 分时度假规制意义
        2.3.3 法律规制的可能影响
3 分时度假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3.1 分时度假潜在市场需求环境形成
    3.2 分时度假市场消费者分析
4 分时度假供求失衡分析
    4.1 分时度假供应方分析
    4.2 市场失衡表现
        4.2.1 总量失衡
        4.2.2 结构失衡
    4.3 分时度假市场失效成因-制度因素
        4.3.1 双体制因素-运行的非均衡与体制的非均衡的相互作用
        4.3.2 从体制的非均衡走向运行的非均衡
5 分时度假交换网络及会员保障机制
    5.1 分时度假交换网络系统
        5.1.1 分时度假交换网络系统概述
        5.1.2 分时度假交换网络系统发展历史及现状
        5.1.3 分时度假交换网络存在的问题
    5.2 本土化分时度假交换网络建设
    5.3 分时度假企业战略联盟及品牌建设
        5.3.1 分时度假企业战略联盟
        5.3.2 分时度假品牌建设
    5.4 分时度假会员保障制度建立
        5.4.1 分时度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建立
        5.4.2 健全消费者权益保障制度
        5.4.3 完善法律合同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
        5.4.4 网络安全和技术支持
6 分时度假信用体系及法律保障研究
    6.1 分时度假信用体系建设
        6.1.1 分时度假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6.1.2 分时度假失信成因分析
        6.1.3 分时度假信用体系建设措施
    6.2 分时度假法律建设
        6.2.1 国外分时度假法律规制情况
        6.2.2 我国分时度假法律建设现状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6.2.3 我国分时度假法律建设对策
结论
中文参考文献
外文参考文献
后记及鸣谢
附件

四、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一带一路”的逆不平等性:驳中国“新殖民主义”质疑[J]. 马艳,李俊,王琳. 世界经济, 2020(01)
  • [2]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业升级研究[D]. 朱燕.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3]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4]数字出版物国际交换的困扰与对策[J]. 刘洁,李伟.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7(06)
  • [5]马克思与沃伦斯坦国际交换理论比较研究[D]. 南云雁. 兰州大学, 2016(11)
  • [6]中国国家图书馆与美国国会图书馆出版物国际交换比较[J]. 段洁滨.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10(05)
  • [7]国际交换公司流程再造案例分析[J]. 王岩. 科技资讯, 2006(07)
  • [8]我国分时度假规制研究[D]. 王婉飞. 浙江大学, 2005(02)
  • [9]谁能创造价值谁就是人才——访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BISC)人力资源部总监 杜伟[J]. 陈媛.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1(12)
  • [10]“窗口公司”寻求凤凰涅盘[J]. 刘棣. 政策与管理, 2000(06)

标签:;  ;  ;  ;  

北京国际交流系统有限公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