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巫术的区别

宗教与巫术的区别

一、浅析宗教和巫术的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包海波[1](2021)在《蒙古国社会转型中的萨满教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立足宗教人类学萨满教研究的理论视角,对蒙古国社会转型中的萨满教进行了综合性考察。通过对乌兰巴托市蒙古包区萨满教职业群体的社会生活及其信仰观念、领神出道、降神治疗、建立合作组织等信仰实践的立体呈现,探究了蒙古国当代社会转型中传统萨满教信仰的复兴、传承与调适过程。论文是一部关于萨满教当代转型发展的海外民族志研究,对于认识和分析传统信仰文化的当代适应问题具有理论启示。在现实层面,关注邻国包括宗教政策、宗教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研究对维护中国的社会稳定、文化安全以及和平崛起均有深远意义。20世纪90年代,蒙古国推行了民主改革。激进式社会转型危机和放任型宗教自由化政策背景下,萨满教信仰在城市环境中得到了迅速复兴。本文在介绍了蒙古国萨满教复兴的社会文化和政策环境的前提下,首先详细梳理了萨满教与藏传佛教的交融历史,交代了变迁中的萨满教世界观及核心神灵信仰体系。其次,笔者结合案例细致描述了城市蒙古区萨满候选人从“患病者”到“萨满治疗师”的出道过程。再次,介绍了萨满教职业群体基于蒙古国民众的疾病认知,试图以“祖先智慧”、“山水神灵性”和“腾格里气力”等信仰观念应对个人、群体及国家面临的全球化与现代化引发的新型社会问题的各类仪式活动。最后,揭示了蒙古国当代萨满教失范化和无序性复兴发展的综合特点,讨论了城市萨满教团体所采取的规范化措施及其相应功能。论文主要观点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萨满教信仰在蒙古国的复兴与民主改革后出现的社会危机以及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有着密切联系。随着改革中传统生计方式遭到彻底改变,牧民不断迁移至乌兰巴托城市边缘的蒙古包区,导致城市中爆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城市生存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易变性和无序性,产生焦虑和不安感的人们开始将“危机”归咎于被遗忘的祖先和被抛弃的故乡诸神之惩罚。与此同时,与民主和自由思想一齐兴盛起来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下,蒙古国不少民众将国力强弱、民族认同感的聚散与萨满教信仰的兴衰相结合,呼吁对原生性信仰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扶持。另外,面对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外来宗教在青年人中的迅速传播,一些藏传佛教信徒以及民族主义者因担心蒙古国民特质及文化风貌的西化而强调复兴蒙古传统信仰形态,为萨满教的复兴创造了机遇。第二、经济贫困和身患疾病是萨满领神出道以及民众信仰萨满教的最主要因素。首先,萨满教信仰观念和治疗仪式,使得一部分身患疾病、生活不顺者将自己苦难的现实生活与天命、山水神和祖灵“戏谑”等神圣概念联系在一起。通过成为萨满,他们不仅可以获得“治愈”,更拥有了神圣资本来平衡世俗生活。其次,萨满教治疗仪式结合了超自然信仰、巫术逻辑和蒙医疗法。萨满的治疗实践为信众不明原因的疼痛、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激发矛盾的反常状况提供了较为有效的解释和疏解途径。最后,在社会意识形态层面,广大民众将当代蒙古国的国际地位低下、经济落后以及道德崩塌等社会“病痛”归因于对传统生计方式的抛弃和对祖先信仰习俗的遗忘。在宗教社会实践中,萨满教职业群体宣扬保护生态平衡,强调祖先记忆和民族独立,以应对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所造成的社会失范。第三、随着萨满人数持续激增、萨满教治疗仪式的不断多样化,蒙古国萨满教的当代复兴和发展呈现出了混乱、无序的征兆。为了应对混乱局面,草根萨满和学者型萨满联合起来,建立萨满教团体,对各类萨满进行教学、考核和认证等工作。众多萨满教团体以萨满师徒的裙带关系为组织基础,缺乏相互协调,故而并未起到规范萨满教发展的社会作用。现阶段,这些萨满教团体逐渐发展成萨满共修和具有商业化运营性质的仪式展演平台。这些现象加剧了当代蒙古国萨满教整体发展的无序性,从而造成其社会文化功用难以提升、局限于服务底层民众的性质。

王思特[2](2020)在《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文中指出中医音乐治疗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最早可追溯到巫术丛林时代,但是其思想观念和实践经验却散落在各类浩瀚的文献中,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上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音乐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传入我国,90年代开始来自中医学界和音乐学界的学者带着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探索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治疗体系。但由于中西方医学理论体系的不同,西方音乐治疗建立在形式逻辑和系统实验方法基础上,中医音乐治疗以象数模型和辨证思维为基础,其理论语言具有抽象性和不可证伪性,在当代世界音乐治疗体系中鲜有话语权。如何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建立既有本土化特色又能比肩现代西方医学的中医音乐治疗体系,不仅是一个医学技术和方法论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反思的文化问题。将中医音乐治疗的研究放入到文化人类学的语境下,以“多元”视角构建中医音乐治疗研究的三维立体空间,即历史语境空间、跨学科语境空间、跨文化语境空间,通过回望传统、关照当下、放眼世界、谋求中医音乐治疗未来发展的格局,通过对中医音乐医疗与西方音乐治疗的比较,揭示中医音乐医疗的本土化特征和独特的时代价值。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文献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美学分析与文化分析方法。首先,追溯巫术文化语境下音乐治疗的发展与变迁,揭示巫术音乐治疗与中医音乐治疗的关系及其当代回归。巫术音乐治疗,在其观念表达上不仅显示出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分而未离”,也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不谋而合,巫术音乐治疗的当代回归,不仅是民间自发的养生文化现象,也折射出对当代医学困境的反思;其次,挖掘传统文化语境下中医音乐治疗的文化基因,梳理儒道文化中的音乐治疗思想、观念和实践。“阴阳”“五行”的音乐治疗观往上可追溯到上古农耕时代的自然观和殷商时期的五方观念,向后则影响了儒道两家音乐治疗的观念、理论和实践,传统文化的基因决定了中医音乐治疗区别于现代西方音乐治疗的本土文化特征,也决定了中医音乐治疗的理论体系、思维方法、价值理念和临床运用;再次,分别展开美学向度和医学向度的理论研究,通过对音乐与医学关系的分析,建立一个不同学科之间平等对话的语境。运用普遍与个案结合的方法讨论音乐“美”的治疗价值,从美学现象分析中,归纳出音乐“美”具有“共振刺激”“平衡补泄”“反映移情”的治疗功能,以及表现为“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治疗机制。从中医方法论出发,总结中医音乐治疗的思维方式、现代医学价值及其文化内涵,中医文化、传统文化与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具有多层次同构关系,在微观层次上表现出乐理与医理的同构,在中观层次上是文化基因的同构,在宏观层次上由人类学视角体现出“本民族”、“本土化”的健康理念和生命意识;最后,将西方音乐治疗与中医音乐治疗进行跨文化比较,在跨文化语境中审视中医音乐治疗“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及意义,正是中西方文化既有差异又有共振的现象,才使中医音乐治疗的“本土化”走向“国际化”成为可能。

朱霜[3](2020)在《仪式象征与符号崇拜 ——“电子巫术”的批判性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们通常会将巫术看作愚昧落后的产物,这种偏见压抑着巫术长达数千年之久。实际上,把巫术仅仅看作是原始人愚钝和蒙昧产物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有很多西方学者都把巫术视为西方科学史的某种朴素的先导,认为巫术是人类在社会伊始尝试认识和理解环境的一种表现。巫术至今也还未完全退出社会生活的舞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巫术反而以更多变更广泛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针对巫术在互联网空间内的新表现,本文提出“电子巫术”的概念;结合“电子巫术”具体的表现案例(锦鲤文化、网络算命、网络星座迷信等),梳理总结“电子巫术”的表现形式和特征,探寻“电子巫术”的文化基因密码;并且从社会环境和个体心理两大角度,在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分别把握“电子巫术”现象风靡的缘由;最后,从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批判“电子巫术”产业背后的内涵与资本动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分析把握传统巫术的遗存和嬗变,厘清“电子巫术”的文化基因来源。辨析巫术、宗教和民俗迷信相关概念,对“电子巫术”的概念进行界定。在完成对“电子巫术”的概念界定后,对其在互联网空间内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描述分析,梳理“电子巫术”的发展流变史,并从巫术的基本思维、要素、手段等方面进一步把握“电子巫术”的文化基因密码。第二,从社会环境的宏观视角,分析“电子巫术”得以流行的原因。中国民间普遍的“一人多信”信仰背景为各式的神秘主义崇拜提供了社会俗信基础,现代社会的高风险环境为“电子巫术”的流行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而信息过滤机制又在传播途径上对“电子巫术”的灵验性起到重要的宣传作用。第三,从个体心理的微观视角,把握使用“电子巫术”人群的心理动机。从“去仪式”“去虔诚”“去社会化”“再社会化”四个方面认识巫术“电子化”过程中个体心理状态的转变。“电子巫术”是人们命运无所依存而转投的“心灵避风港”,是对生活“力量感”的试图找寻,是人们企图认识命运的“另一把钥匙”,但实际上折射的是现代人们精神上的“贫瘠”。第四,基于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剖析“电子巫术”背后的资本力量。互联网时代传播的变革也给媒介信息带来类似的巫术影响;同时,巫术新产业也折射资本的惯常手段,构建“平民一夜暴富”的奇迹愿景,即培育人们的欲望,构建“新宗教”,以实现对人的“无意识控制”。

纪盛[4](2020)在《古希腊人的阿芙洛蒂忒 ——基于诗歌、犒祀以及器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古希腊人的阿芙洛蒂忒。主要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对经典文本中的女神形象进行解读,结合对考古材料和文物的分析,从不同时代(古风、古典、希腊化),不同方面(诗歌、犒祀、器物)对女神的形象做了比较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全文拟分五部:第一部分是引论,先介绍了阿芙洛蒂忒研究中所涉及的概念,梳理了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并交待了研究路径和使用的材料。第二部分是诗歌,分第一和第二两章,研究了赫西俄德、荷马以及第五首荷马颂诗的作者如何在相同的主旨下共同塑造了阿芙洛蒂忒的形象。第三部分是犒祀,分第三和第四两章,第三章探索了斯巴达与雅典的阿芙洛蒂忒犒祀形象,第四章探讨了雅典人的阿多尼斯节中的阿芙洛蒂忒。第四部分是器物,分第五和第六两章,第五章从一件巫术道具看一项源自阿芙洛蒂忒的魅惑巫术,第六章以一枚希腊化时期的钱币为线索,论及其中阿芙洛蒂忒所象征的博爱精神。第五部分是总结,概括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成果。

熊浚[5](2020)在《社:一个古老节俗的当代形态 ——恩施土家族春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节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节日文化。在中国的典籍,如《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等,都有许多有关社日的记载。“社祭”作为一种官方和民间共同的礼俗,在中国延续了至少两千多年之久。“社”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与节日礼俗,在中国影响如此之大,以致人们至今仍然沿用“社”的名称,命名“社会”“社团”“社区”等当代社会组织,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今日之中国,传统的社节早已随着现代化进程而全面萎缩,只有极少数地区保存着这种古老文化的遗留。湖北省恩施州土家族的春社,就是社节以活态形式在民间生活中存续的一个节日。传统社节是一种怎样的节日文化?其运作方式和文化表征是怎样的?她要实现什么样的社会功能?为什么恩施土家族人在现代生活中仍能保存甚至激活这种古老的节俗?他们的春社习俗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今天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土家族社节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民众广泛参与的传统节俗呢?这些问题,就是笔者作为一个从小在“春社”节俗中长大的土家族人,同时又是正在学习民俗学的博士生,以局内和局外两种眼光、感性和理性两种情感,通过亲身参与和田野调研后,所要作出的答卷。本论文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六个章节。第一部分是绪论,阐明论文的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重难点、创新点。论文对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从社神社主、社祭形式、社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进行了学术史的追溯和研判,决定将研究重点放在厘清恩施地区土家族春社习俗的主要形态,并以此为基础发掘春社习俗中的民族文化内涵之上。提示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是通过对三个村落中春社节俗的调查,重构“社祭”节俗的演变形态,再现古老社节的当代形态,对社节的仪式过程、象征符号、社会功能、核心价值和女性文化等作出深描与阐释。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包括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二章从地理环境、民族历史、民俗传统三个方面阐述恩施地区土家族春社的文化源流。首先对武陵山区的地理环境和土家族传统文化作了简要分析。其次对恩施地区土家族春社的来源展开辨析。从“社”的中原汉民族文化的来源,考察移民迁徙过程的影响,理解春社习俗是以简化的汉族社祭为外在表现形式,以汉文化与土家文化相交融产生的独特习俗为内容,由此可以确认汉文化的“社祭”是春社的源头,土家族的春社习俗是支流。第三章在源流研究基础上,运用田野民俗志的方式,分别以恩施地区的金龙坝、楸木园、双堰塘这三个古村落作为研究个案,通过村落传说对春社习俗的差异性展开具体的描述与分析。金龙坝保留了较原始的以山神、土地龙神为中心的春社习俗传统;楸木园有保存完好的社神象征,形成了以社主为中心的春社习俗传统;双堰塘村地处城乡结合处,形成了以娱人为中心的春社习俗传统。春社习俗的防疫与巫术心理揭示出土家族生态健康智慧与亲情伦理智慧。第四章主要从春社习俗的具体形态来讨论恩施地区土家族的文化内涵问题。主要体现在承载原始生命观、包含多神信仰、崇尚女性价值等三方面。拦社习俗体现出恩施地区土家族丧葬礼俗的豁达乐观、圆融新生的原始生命观。多神信仰是土家族群原有信仰在儒、道、释三种宗教影响下而产生的独特民族信仰。社饭习俗是一场充分体现恩施地区土家族女性价值与地位的展演,拦社习俗也展现出女性在土家族群中所拥有的崇高地位,是女性氏族社会的历史遗风。第五章讨论土家族春社的文化功能。春社习俗作为体现土家族人独特文化内涵的一项民俗事项,具有补偿与治癒功能、认同与整合功能,以及传承与教化功能。这些文化功能在现代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对此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与辨析。第三部分是第六章及结语,总结恩施地区土家族春社的源流、习俗、个案、特征和功能问题,延伸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来思考春社习俗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春社习俗不仅是一项单纯的民俗事项,它更是土家族丧葬文化、性别文化的实际载体,它在具体施行过程中成功演绎了亡者由人变神的具体过程,同时揭示了土家女性主体在性别文化和婚姻关系之间所处的地位与意义。本文通过全面解读当代恩施土家族春社习俗的文化特质,认识到当代春社习俗所蕴含的土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本真与自我的日渐沦丧。思考如何在政府主导下,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制度,把握春社习俗的现代传承规律,使春社这一古老的文化传统更好地传承,为新时代的民族文化建设提供富有现实价值的生活智慧。

王铭铭[6](2019)在《“西游”中的几个转向——欧亚人类学的宇宙观形塑》文中研究表明欧亚大陆诸宇宙观传统同时存在着相异性、关联性和"相似性"。不仅如此,被视为构成欧亚文明形态特征的所谓"大小传统"阶序也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着上下次序的倒置。身处欧亚的众多"小传统",实为诸文明之底色。与"原始文化"一样,欧亚小传统的内涵为"生命赋予神话"和"泛灵论",正是在这类"本体论"基础上,"大传统"得以建立。在历史中,"小传统"的生命复原力也异常强大,常能在劫后余生中悄然复兴。另外,诸传统内在于文明的上下关系,又往往与文明之间的横向关联相交织,这使得上下关系的考察不能脱离内外关系的把握。宇宙论传统广泛存在于欧亚之外与欧亚"边疆",它们"自外而内"影响着"轴心文明"诸思想传统。它们绵延至今,使欧亚东西方文明的社会人类学研究,既可以与哲学融通,又可以与所谓"南方人类学"(如大洋洲、南美洲和美拉尼西亚地区的区域人类学)和"北方人类学"(如北极圈及西伯利亚边疆地带的区域人类学)相互关联和启迪。

彭达先[7](2020)在《酉水三区土家族民间信仰的当代变迁研究 ——以杉岭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酉水三区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李绍明等对川东酉水土家进行民族学研究时提出的一个区域文化概念,其范围包括了酉阳县的大溪区、酉酬区和秀山县的石堤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化逐步成为酉水三区村落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民间信仰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也逐步发生变迁。而自李绍明等对酉水三区调查研究后的近三十余年里,对该区域土家文化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文章以杉岭村为个案,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并与李绍明等的研究成果作对比,探讨酉水三区土家族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巫术信仰与“道教”信仰的变迁,以期考察酉水三区土家族民间信仰与现代化的关系,进而探索土家族文化的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方向。文章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其内容主要涉及了选题的价值与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田野调研经过以及民间信仰与文化变迁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为第一章内容,主要是对田野点的介绍,涉及了自然地理环境、生计与资源以及民间信仰体系等内容,是为后文的展开奠定基础。第三部分为第二至第五章,分别对酉水三区土家族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巫术信仰、“道教”信仰的现状及近三十年来的变迁进行分析。在现代化背景下,酉水三区民间信仰内容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首先,外来的风水观延伸出的风水信仰替换了酉水三区土家族原生的自然崇拜;其次,巫术信仰不能继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无法独立存在,而是通过残存、变异的方式融入其它信仰文化;再次,土家族传统的图腾崇拜、土王崇拜趋近消失,而以主流意识为支配的家先崇拜在村落不断发展,并与其它信仰异时共存;最后,“道教”信仰不断采借、整合外来信仰文化,成为酉水三区土家族民间信仰多元交融的核心。第四部分为第六章内容,主要对酉水三区土家族民间信仰内容与结构方面的变化、变迁的特征、原因以及机制进行总结。最后一部分是结语,是对酉水三区土家族民间信仰当代变迁的有利、不利方面分别做出客观的、理性的思考,同时探讨民间信仰变迁的规律和土家族社会的发展方向。在现代化背景下,酉水三区土家族民间信仰并没有因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而失去存在的根基,而是由封建主流意识规范下的信仰模式与外来的信仰文化替换了传统的原生信仰文化,并不断采借、整合其它信仰文化,重新构建新的信仰秩序。酉水三区土家族传统的原生信仰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原生的自然崇拜、巫术信仰在村落逐步遗失。而“道教”信仰与家先崇拜,是村民选择的既符合土家族传统灵魂观念,又能与现代化相适应的信仰文化,在村落社会不断与其它信仰文化整合、调适,是酉水三区土家族民间信仰发展的主要方向。

向军[8](2020)在《礼仪竞技:传统龙舟赛的内在动力及其现代适应》文中研究表明龙舟赛是中国南方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重要的“礼仪标识”之一。现在它还具有很多文化身份,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体育、民俗体育和竞技体育等。在其众多的身份中,竞技体育一直是其现代化发展的主流方向。然而龙舟赛在走向竞技龙舟赛的道路上遇到了重重困难:一方面,竞技龙舟赛缺乏文化内涵,龙舟推广本末倒置;另一方面,传统龙舟赛被多重限制,无法发展。然而竞技龙舟赛到底需要什么“文化”呢?又到哪里去寻找呢?传统龙舟赛能不能现代适应呢?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同理,笔者认为,竞技龙舟赛的文化内涵应该从其文化源头中去找,到民间去找,民间传统龙舟赛就是其文化源头。那些民间传统龙舟赛兴盛的地方就能表现出它的现代适应能力。基于此,本研究遵循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整体性原则,对沅水流域麻阳苗族自治县至今盛行的民间传统龙舟赛进行长期的田野考察。在先了解麻阳县双端午“一县两制”现象的基础上,运用历时性的方法主要对其五个赛区传统龙舟赛的总体变迁情况进行历史还原,力图从中寻找传统龙舟赛演变的发展趋势和内在动力;同时,又结合共时性的方法对其传统龙舟赛的现代适应情况进行考察,力图探寻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龙舟赛的适应能力。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一、作为地方“礼仪标识”的传统龙舟赛其发展主体是地方民众。通过对麻阳龙舟的生存环境、沅湘流域双端午节的演进过程、麻阳县双端午节“一县两制”的形成及其传说的研究发现,麻阳传统龙舟赛这一“礼仪标识”是应当地民众的生存环境而生。在其国家化进程中,不同时期的王朝都只是让端午节龙舟赛这样的地方“礼仪标识”在文化层面上进行改变,并没有取而代之或长期禁止,甚至统治阶级还积极地通过它们来教化民众。因此,传统龙舟赛的主体力量是生活共同体中的地方民众,民众有能力成为自己地方“礼仪标识”的主人。国家不必取而代之,相反,应积极为民间传统龙舟赛及龙舟人创造更多的“流动”机会和相应的保障,从而实现想象共同体和生活共同体的融合,即实现家国同构的理想。二、社团化是传统龙舟赛的发展趋势。在历时性的考察中发现,麻阳传统龙舟赛已经在物质、制度和精神上全面体现出社团化的趋势,其社团性质正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具体为:传统龙舟赛的物质文化将向社团礼物转变,其制度文化将向多元化的社团龙舟制度转变,其精神文化将形成多元化的社团礼仪竞技精神。这种趋势也表明,若在较为自主的文化空间下,中国民间龙舟社团,能够自动形成有序结构,产生“自组织”现象。三、“礼仪竞技”是传统龙舟赛传承的内在动力。在历时性的考察中发现,无论什么时期的传统龙舟赛,其经济基础都以“礼仪经济”为基础,本质上是礼物属性的。所以,“礼仪经济”及其蕴含的“礼仪竞技”精神是贯穿各时期龙舟赛变迁的主要线索,“礼仪竞技”就是传统龙舟赛传承的内在动力。传统龙舟赛之所以能够超越时代,不只是说传统龙舟赛本身有多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礼仪竞技精神在其生活共同体中始终居于一种道德优先地位。四、传统龙舟赛能够适应现代需求。麻阳县传统龙舟赛多赛区的形成是通过帮扶、邀请和激发的礼仪传播和礼仪竞技途径逐渐形成的。随着麻阳民众参与外部竞技龙舟赛的增多,其传统龙舟赛的竞技性也得以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两种赛事的融合。但随着传统龙舟赛事奖金逐渐增高,奖金却被异化为请人参赛的资本,触动了赛事礼仪经济的人力底线,导致赛事的商品属性超过了礼物属性。而麻阳传统龙舟赛运用“礼物属性与商品属性”的两重性方式,既用实名制维护了赛事的礼物属性,使其没有损害它丰富的民俗意蕴,又通过直播平台的转化,实现了赛事的产业化。

赵雪[9](2020)在《詹姆斯·弗雷泽的艺术起源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艺术起源研究属于美学的研究领域,19世纪末20世纪初,弗雷泽受人类学家泰勒的“万物有灵观”思想的影响,并且在此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完成后世的人类学巨着《金枝》,并且从中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观点。研究者对于《金枝》的关注前期主要集中在人类学方面,但是对于后期影响颇为深刻的,主要是涉及到人类学美学领域。纵观前面针对弗雷泽人类学思想的研究,涉及到弗雷泽艺术领域的研究较少,以美学的角度关于艺术起源研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事实上,正是因为早期以泰勒为代表的人类学家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万物有灵观”,并且弗雷泽在“万物有灵观”思想的影响下进行升华写出人类学着作《金枝》。《金枝》作品产生之初主要是作为一部人类学着作进行研究,艺术起源问题后期才逐步从纯粹人类学研究延伸到美学研究领域,成为当代文化思想研究的一种新的动向。不同于早期泰勒为代表的人类学家普遍兴起的“万物有灵论”人类学思想观念的研究,弗雷泽的《金枝》作品中主要涉及到有浪漫瑰奇的想象以及充满诗意化的语言,本身可视为文学作品进行阅览欣赏,他还以人类学美学的观点将巫术引入艺术美学的相关视角,并且他还整理总结前代许多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从而将《金枝》从人类学研究出有美学研究的相关价值。后期对于人类学美学解读影响十分深远。弗雷泽作为人类学美学中艺术起源研究的代表人物,并且弗雷泽作为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化人类学家以及当代人类进化的代表学派的倡议人之一,他主要在《金枝》中通过折取金枝等神话故事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观点,在原始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而得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观点。除此之外,他还提出巫术-宗教-科学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通过神话以及各地原始部落故事的实际例子,让我们易于理解和掌握其艺术起源观点。《金枝》里面的故事虽然离我们相去甚远,但是人类追求美好并且希望通过努力达到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愿望是共同的,不会因为时间而发生改变。在论文中会分析到前期艺术作品的产生是物质的实际功用目的,为其自身生存服务的这一观点本身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观点,巫术是原始人处理社会周遭环境的一种方式,并且艺术作品作为一种载体反映出来,进而通过这种手段来达到物阜民丰的目的。随着时代的继续,从原始社会最初发展以来,审美目的在后期日益突显,但是针对审美这方面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人们关于艺术审美的追求不会改变。关于弗雷泽的艺术起源观点,笔者主要集中在《金枝》这部作品来进行分析,其中《金枝》给予我们的精神价值即对于旺盛的生命力的追求,对于生生不息精力的一种体现。例如在原始社会,折取金枝的人被授予国王和巫师的职权,受到人们的尊敬,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人们在给予其厚望时候也需要在关键时期为人民谋福利。例如在大旱时期需要国王兼巫师的身份为百姓祈求雨水等,如果其作用失效,那么人的地位以及生命将会受到威胁换取优秀的人加以替代。例如林中之王可替代性或者说其更替性极大,为保卫自身地位,他们需要守护圣树,林中之王的获得只要是将其更为优秀或者说是更狡诈的人杀死为止。弗雷泽将这种习俗从罗马帝国以及古希腊罗马来看,我们能够对照发现我们暂且可以推论出罗马帝国吸取了其中的文化特性,具有扩张以及粗暴和野蛮的特性。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首先讨论人类起源源起问题、人类起源的物质以及精神需求从而促进艺术起源产生并结合泰勒的“万物有灵观”寻找人类学发展基本脉络,从而为后续阐述弗雷泽的艺术起源观点做作铺垫。第二部分主要是针对历史上所产生的艺术起源观点做出概述从而总结到艺术起源的产生是几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不仅仅是一个因素而为之,从而提出弗雷泽艺术起源于巫术的观点,证明其合理性以及分析相应的不可避免的时空局限性。第三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部分,从弗雷泽的代表作《金枝》中进一步阐述主要内容,分析艺术类型并进一步分析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相关思想。第四部分是全文的总结部分,以中国以及西方当代艺术作品分析为例,弗雷泽艺术起源于巫术的影响,提出其历史发展是沿着巫术-宗教-科学这一阶段进行展开,在当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文化向前发展也影响颇深。

张凌山[10](2020)在《失衡与整合:河西走廊东台村“马角”及其仪式研究》文中指出马角是人与神、鬼、祖先沟通的信仰媒介。本文以民间信仰职能人物马角及其仪式活动为研究对象,考察河西走廊东部村庄中的宗教文化景观。笔者利用人类学的研究视角,采借功能主义与仪式分析理论,围绕失衡与整合两大主题,通过具体的参与观察与文化体验,理解马角仪式活动的特征、意义、象征与作用。本文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马角作为底层性、隐秘性的仪式操作人,了解其由普通人经过奇特经历拥有法力,逆转地位,获得人神两义的双重身份,揭示其所在社会的民俗观念世界;二是对马角诸多的仪式活动进行具体表述和深入分析,力图全面客观地呈现出马角仪式活动的全貌,进行分析以理解背后的深刻含义,深描当地具有融合性、弥散性且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宗教文化现象。在分析仪式时,笔者根据仪式性质与目的归类,按照身体的失衡、生命机会的失衡与空间的失衡进行划分。失衡是对正常、均衡状态的偏离与错位,而和谐、平衡则是日常生活中的理想类型。其中,治疗身体失衡的仪式有叫魄仪式、驱邪仪式、疗愈仪式,扭转生命机会失衡的仪式有转运仪式、问婚姻仪式、栓娃娃仪式,调整空间失衡的仪式有谢土仪式、收煞仪式及村庄禳解仪式。马角进行仪式便是要扭转、纠正和调整失衡,重建秩序,实现平衡。同时,借助仪式活动,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神秘世界之间以及宏观世界秩序三个层面加以整合,使多个主体顺应规范约束的世界,各自守持自身位置与界限,以期实现从失序到秩序的象征转化。另外,笔者尝试探索在河西走廊多元宗教并存融合的环境中,马角如何整合不同宗教文化资源,解决社会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体现民间社会的主动性与主体性。也意图总结延伸特纳的仪式分析理论,以“失衡”这一集约性和文化性的概念指代仪式活动发生的诸多原因,作为仪式分析的有力工具。

二、浅析宗教和巫术的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宗教和巫术的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蒙古国社会转型中的萨满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问题意识
        一、选题缘由
        二、问题意识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与先行研究
        一、民族学人类学的萨满教研究
        二、国内萨满教研究历程与特点
        三、聚焦蒙古国的萨满教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一、民族志的研究方法
        二、田野工作介绍
        三、论文结构与内容
第二章 社会转型中萨满教复兴的文化政策环境
    第一节 蒙古国社会转型
        一、蒙古国生态人文概况
        二、社会转型与民众生计变迁
        三、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第二节 蒙古国城市生境
        一、亦城亦乡的蒙古包区居住环境
        二、蒙古包区的居民及其生活状况
        三、困境中居民对宗教解禁的呼吁
    第三节 蒙古国宗教政策与宗教复兴现状
        一、当代蒙古国宗教政策法规
        二、传统与非传统宗教发展现状
        三、蒙古国的宗教格局与萨满教复兴
第三章 萨满教观念体系的变迁与调适
    第一节 蒙古萨满教发展史
        一、大蒙古国至元朝时期的萨满分层
        二、明清时期的萨满教衰落与萨满分类
        三、蒙古人民共和国宗教肃清时期的“佛博一体”
        四、宗教解禁后蒙古国边区的萨满教遗存
    第二节 萨满教世界观的调适
        一、对三界宇宙观的新型解释
        二、灵性自然观的代际传承
        三、城市居民的灵魂观
    第三节 萨满教核心神灵信仰的传承
        一、不断丰富的腾格里信仰
        二、山神、水神与山水神
        三、驱使萨满领神的翁滚祖灵
第四章 萨满领神出道的过程及其调适策略
    第一节 作为神圣资本的萨满病
        一、萨满病与加入式梦境
        二、萨满师徒关系的缔结
        三、唤醒萨满特性与入迷的康复治疗
    第二节 体现圣俗身份转换的萨满服饰和法器
        一、萨满神服及其象征意涵
        二、脱魂与附体的工具:口弦琴和单面鼓
        三、进攻与防护的法器:神杖、铜镜及其他
    第三节 确立正统萨满身份的领神出道全过程
        一、确立萨满身份的初次公开领神
        二、获得社会认可的祭祀山水神仪式
        三、巩固萨满身份和强化族人信仰的祭灶仪式
第五章 萨满教治疗仪式类型及其功能调适
    第一节 地方性疾病认知
        一、大众疾病观
        二、医院条件与治疗缺陷
        三、萨满教的病因论
    第二节 平衡个体身心的祛污净化仪式
        一、亲历净化仪式
        二、治疗躯体性污染的仪式
        三、治疗心性污染的仪式
    第三节 调节个体与他者关系的治疗仪式
        一、缓解家庭矛盾的治疗仪式
        二、了结邻里恩怨的萨满教仪式
        三、破除萨满诅咒的降神仪式
    第四节 重塑人与自然关系的禳灾祈福仪式
        一、向自然神祈福的祭祀圣湖仪式
        二、禳解新冠疫情的血祭大地仪式
        三、为国祈福的不儿罕山祭天仪式
第六章 应对与调适失范状态的萨满教社团
    第一节 当代萨满教复兴发展的失范状态
        一、萨满教传承的失范性
        二、萨满教仪式与治疗实践的无序性
        三、萨满牵线“病人”的随意性
    第二节 萨满教社团及其创立
        一、萨满教组织的创立流程及发展现状
        二、学者与草根萨满合作创办的“灶火中心”
        三、统合萨满教组织的联合会及其创新型社会角色
    第三节 萨满教组织领导人物的互动与博弈
        一、共推的“典型”:国家大萨满边巴道尔吉
        二、萨满之父:奥德格日乐
        三、共谋与博弈的领导关系
    第四节 规范萨满教复兴发展的团体性活动
        一、对萨满的教学、考核与认证
        二、组织恢复萨满教传统祭祀与祈福的习俗
        三、推动多元社会文化活动的萨满教组织
结论
    一、蒙古国社会转型中的萨满教传承与调适
    二、萨满教当代复兴与若干宗教社会问题
    三、蒙古国萨满教研究的学术启示
参考文献
西里尔体及畏兀儿体蒙古文字母的拉丁转写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2)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1 研究的缘起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中医音乐治疗”在中医学学科体系内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2.2 “中医音乐治疗”在音乐学学科体系内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2.3 “中医音乐治疗”之中医学与音乐学的关系
        2.4 “文化人类学”相关概念
    3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3.1 中医学界的研究
        3.2 音乐学界的研究
        3.3 其它领域的研究
        3.4 问题与展望
    4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4.1 研究目标
        4.2 主要研究内容
    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起源与变迁:巫术文化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舞、医、巫同源
    2 巫术音乐治疗的文化功能
        2.1 反抗厌胜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2.2 宗教祭祀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2.3 养生娱乐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3 巫术音乐治疗的观念表达
        3.1 自然观:从调和自然到调和身心的交感音乐巫术
        3.2 社会观:从群体认同到跳神通灵的踏歌狂舞
        3.3 生命观:从生育繁衍到祈求长生的歌唱巫术
    4 巫术音乐治疗的变迁与当代回归
        4.1 巫术音乐治疗与中医文化
        4.2 巫术音乐治疗的当代回归
    5 小结
第二部分 基因与传承:传统文化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观
    1 “阴阳”“五行”音乐治疗观
        1.1 象数思维的音乐理论
        1.1.1 音乐起源思想
        1.1.2 音乐实践活动
        1.1.3 音乐律制
        1.1.4 音乐与健康
        1.2 沟通天人的古琴音律
        1.2.1 器物层面的天人合一
        1.2.2 演奏状态的天人合一
        1.2.3 从古琴律学到五行音乐疗法
        1.3 五行音乐疗法的多层思维
        1.4 “阴阳”“五行”音乐治疗观评述
    2 儒家文化语境下的音乐治疗观
        2.1 礼乐养生观
        2.2 美善相“和”
        2.3 仁义道德观
    3 道家文化语境下的音乐治疗观
        3.1 “有声之乐”的动态养生
        3.1.1 游戏与自娱
        3.1.2 长啸放情
        3.2 “无声之乐”的静观养生
        3.2.1 “大音希声”的养生内涵
        3.2.2 养生之乐的“音”“心”关系
        3.2.3 “平和”“淡和”之乐养生
        3.3 “非礼”“求真”与超越生死的生命观
        3.3.1 从“非礼”到“求真”
        3.3.2 超越生死的生命观
    4 小结
第三部分 审美与健康:美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中医音乐治疗与音乐美学
        1.1 音乐美学的相关概念
        1.2 美学语境研究的必要性
        1.3 音乐美学在中医音乐治疗中的运用
    2 音乐“美”的治疗价值论
        2.1 音乐“美”的治疗价值
        2.2 具有治疗价值的音乐“美”
        2.2.1 音乐“美”的探讨
        2.2.2 具有治疗价值的音乐“美”的内容
        2.3 治疗音乐的价值构成与价值评价
        2.3.1 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
        2.3.2 价值评价与价值取向
    3 音乐“美”的治疗功能与治疗机制——以阮籍的《乐论》与《酒狂》为例
        3.1 阮籍的《乐论》
        3.1.1 《乐论》的成书时间
        3.1.2 调和儒道的理性主义
        3.2 阮籍的《酒狂》
        3.2.1 音乐结构的规整
        3.2.2 乐思材料的统一
        3.2.3 调式的统一
        3.2.4 “偏离—回归”的生命现象
        3.2.5 理性主义的生命哲学
        3.3 音乐“美”的治疗功能和治疗机制
        3.3.1 “共振刺激”治疗功能
        3.3.2 “平衡补泄”治疗功能
        3.3.3 “反映移情”治疗功能
        3.3.4 三个层面的治疗机制
    4 小结
第四部分 方法与哲学:哲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医与传统音乐的关系
        1.1 同根同源的文化滥觞
        1.2 传统基因的文化共振
        1.2.1 阴阳——消长起伏的生命现象
        1.2.2 五行五音五脏——天人合—的整体观
        1.2.3 中正平和——治未病思想
        1.3 殊途同归的终极关怀
    2 中医文化视域下的音乐养生思想
        2.1 以乐养气
        2.2 以乐养德
        2.3 以乐养形
        2.4 以乐养神
        2.5 古代音乐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
    3 中医音乐治疗的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
        3.1 乐能乱阴阳,亦能调阴阳——负反馈控制法
        3.2 乐者乐也——意象与联觉
        3.3 中医方法论与艺术思维相互交融
        3.4 与现代科学方法论不谋而合
    4 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与文化内涵
        4.1 古代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
        4.1.1 声波治疗
        4.1.2 诱发“α波”
        4.1.3 音乐引导想象
        4.1.4 对现代医学的借鉴意义
        4.2 古代中医音乐治疗的文化内涵
        4.2.1 微观层次——乐理与医理的同构
        4.2.2 中观层次——文化基因的同构
        4.2.3 宏观层次——本土化的生命意识
    5 小结
第五部分 冲突与发展:文化比较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西方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
        1.1 起源与神话
        1.2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1.3 中世纪时期(3-14世纪)
        1.4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14-17世纪)
        1.5 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时期(17-19世纪)
    2 中医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
        2.1 起源与神话
        2.2 春秋至秦汉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2.3 魏晋隋唐时期(3-10世纪)
        2.4 宋元明清时期(10-19世纪)
    3 中西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比较
        3.1 起源观念的比较
        3.2 古希腊与春秋秦汉时期的比较(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3.2.1 音乐和谐观
        3.2.2 调式与健康
        3.3 3-19世纪的比较
        3.3.1 人的觉醒
        3.3.2 类同相召
        3.4 19世纪以后的比较
    4 中医音乐治疗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4.1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内涵
        4.2 中西音乐医疗文化中的通约性问题
        4.2.1 可通约性
        4.2.2 难以通约性
        4.3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4.3.1 可通约性是“国际化”的基础
        4.3.2 难以通约性体现“本土化”的特色
        4.3.3 信息论美学对“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意义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仪式象征与符号崇拜 ——“电子巫术”的批判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论题相关研究综述
        一、巫术与仪式: 国外理论溯源
        二、“现代巫术”与符号象征:国内研究现状
        三、“电子巫术”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化基因的探寻:传统巫术的遗存与嬗变
    第一节 巫术、宗教与民俗信仰的区分
        一、巫术与宗教的区分
        二、巫术与民俗迷信的区分
        三、“电子巫术”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电子巫术”发展流变史
        一、算命产业的电子智能化
        二、星座迷信的“科学”化与娱乐化
        三、锦鲤民俗文化的现代化展演
    第三节 “电子巫术”的基因承继
        一、巫术仪式中永恒的交感律
        二、古代巫师与“电子巫师”
        三、图腾与咒语形式的延续
第二章 社会环境的机制——“电子巫术”的扎根土壤
    第一节 “一人多信”蓄力信仰内需
        一、“一人多信”的社会信仰背景
        二、功能主义导向下神圣性与世俗性的博弈
    第二节 高风险社会是“电子巫术”生长的温床
        一、巫术起源之“生产力低下说”
        二、高风险社会与现代生存危机
    第三节 信息过滤合理化灵验奇迹
        一、信息过滤
        二、“电子巫术”灵验奇迹的传播
第三章 个体命运的映射:“电子巫术”使用心理的剖析
    第一节 巫术“电子化”过程中个体心理状态的转变
        一、“电子巫术”的“去仪式”
        二、“电子巫术”的“去虔诚”
        三、“电子巫术”的“去社会化”
        四、“电子巫术”的“再社会化”
    第二节 认识命运的“另一把钥匙”
        一、“丧”心态下无用幽灵的徘徊
        二、焦虑恐惧与“机会概率”之间的转化
        三、“电子巫术”给予的“力量感”
    第三节 狂欢背后的“精神贫瘠”
        一、“私愿至上”的伪信仰
        二、人类恒久的“宗教性”
        三、“灵魂规制”的必要性
第四章 信息的“蛊”与流量的“毒”——“电子巫术”背后的资本力量
    第一节 媒介信息的“蛊”
        一、大众传媒对仪式象征的重构
        二、媒介仪式中的宗教隐喻
    第二节 资本流量的“毒”
        一、平民一夜暴富的“神话”愿景
        二、消费的神话:社会“新巫术”
        三、温柔的掠夺与无声的献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古希腊人的阿芙洛蒂忒 ——基于诗歌、犒祀以及器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概念、方法与材料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范畴
        一 解题
        二 阿芙洛蒂忒是谁?
    第二节 研究综述与研究方法
        一 重新认识一位神:有关阿芙洛蒂忒研究的近况
        1.研究的趋势与转变
        2.对犒祀活动的研究
        3.对形象职能的把握
        4.对观念象征的理解
        二 如何研究一位神:本文研究阿芙洛蒂忒形象的写作思路
    第三节 文章结构与资料来源
        一 篇章布局
        二 材料筛选
        三 体例说明
上编:诗歌
    第一章 赫西俄德与荷马对阿芙洛蒂忒形象的艺术处理
        引言:赫西俄德与荷马的竞赛
        第一节 《神谱》与《劳作与时日》中的阿芙洛蒂忒
        一 一场离奇的缺席
        二 乌拉诺斯之女
        三 被区别对待的阿芙洛蒂忒
        第二节 《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中的阿芙洛蒂忒
        一 奥林波斯的名分
        二 无所事事的阿芙洛蒂忒
        三 一次遭拒的请愿
        小结
        第一章 附录:澄清柏拉图《会饮》中的“两位阿芙洛蒂忒”之说
    第二章 《致阿芙洛蒂忒的荷马颂诗》的情节主题及其创作意图
        引言:坠入爱河的爱神
        第一节 HH5的剧情与文本
        一 HH5叙事梗概
        二 HH5形成时间和创作地点
        三 HH5的抄本传统及其首刊本
        第二节 第一首《致阿芙洛蒂忒的荷马颂诗》中译
        第三节 掌控阿芙洛蒂忒(操持之事)
        一 诗篇中的各种角色,以及诗篇的布局
        二 诗篇中各角色的象征意义,及其对应关系
        1.山泽女仙
        2.伽倪墨德斯和提托诺斯,以及安奇塞斯
        3.埃涅阿斯,或与宙斯
        4.野兽
        5.三女神(雅典娜、阿尔特弥斯、赫斯提娅)
        三 从语义方阵看诗篇的叙事逻辑
        1.X型语义方阵
        2.O型语义方阵
        四 神也会痛苦:阿芙洛蒂忒的“埃涅阿斯”
        第四节 在赫西俄德与荷马之间
        小结
        第二章 附录:希腊人的阿芙洛蒂忒非罗马人的维纳斯
    上编合论:驯服最后的提坦
中编:犒祀
    第三章 城邦犒祀中的阿芙洛蒂忒
        引言
        第一节 斯巴达戎装的阿芙洛蒂忒神像
        一 两尊武装的爱神像
        二 被缚的神像
        三 可怖的神像
        四 立像的规律
        五 失踪的神像
        六 斯巴达人二元对应的阿芙洛蒂忒
        第二节 阿提卡海边的阿芙洛蒂忒神庙
        一 比雷埃夫斯港的阿芙洛蒂忒
        二 阿芙洛蒂忒的圣所
        三 海港与海神
        四 阿芙洛蒂忒与大海
        五 雅典人的阿芙洛蒂忒
        六 雅典人一脉相承的阿芙洛蒂忒之链
        小结:“媾兵”与“引航”之神
        第三章 附录:犒祀(cult)中译小议,略说引纳(initiation)与酹奠(libation)
    第四章 雅典阿多尼斯节中的“阿芙洛蒂忒”
        引言
        第一节 雅典的阿多尼斯节
        一 屋顶和梯子,还有夏季的盆栽
        1.夏季的阿多尼斯节
        2.屋顶和梯子
        3.盆栽
        二 观察雅典阿多尼斯节的三种视角
        第二节 爱神的伴侣
        一 另一种“引纳礼仪”
        二 女神与少年
        第三节 哀悼的意义
        一 葬礼哀悼与雅典妇女
        二 阿芙洛蒂忒与哀悼中的女性
        第四节 阿多尼斯节妇女
        一 女神、娼妓、妻子与少年
        二 阿芙洛蒂忒(哀悼的女性)v.s.雅典娜(雅典城邦)
        三 集体之声,或女性歌队
        小结:活着的“女神”
        第四章 附录:庇昂的《祭阿多尼斯文》中译
    中编合论:女神侧身像
下编:器物
    第五章 阿芙洛蒂忒与古希腊的魅惑巫术
        引言
        第一节 小鸟与轮子:一架激发情欲的装置
        一 神
        二 道具
        三 人
        第二节 欲火与折磨:魅惑巫术的仪式和咒语
        一 和相似咒语的比较
        二 与同类法器的对比
        三 施咒:言与行
        第三节 魅惑巫术的倒转使用与阿芙洛蒂忒形象的转落
        一 以彼之道:伊克西翁的受罚与魅惑巫术道具运用的反转思维
        二 生存之技:古希腊妓女对魅惑巫术的反转使用
        三 阿芙洛蒂忒“消失”
        小结:性爱女神
    第六章 阿芙洛蒂忒与希腊化时期的理想城邦实践
        引言:博爱女神
        第一节 月之背面:钱币上端坐的阿芙洛蒂忒与一座理想城
        一 失落的天空城
        二 真实的理想城
        第二节 太阳王:创建天空城的动因
        一 自诩为神
        二 狂心之城
        三 语言大同
        四 效法君王
        五 阿芙洛蒂忒的统治
        第三节 星星之火:亚历克萨尔科斯的继业者?
        一 哲学思想
        二 神话思维
        三 君王观念
        四 小亚余晖
        五 东方回响?
        小结
    下编合论:私情与博爱
总结
图表目录
古史分期
缩略语表
参考文献
文献索引
专名索引
后记

(5)社:一个古老节俗的当代形态 ——恩施土家族春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学方法
        (二) 人类学方法
        (三) 性别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五、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恩施土家族春社的文化语境
    第一节 地理环境
        一、地理位置与气候环境
        二、多样化的自然资源
        三、文化影响
    第二节 历史源流
        一、史前时代
        二、商周至两汉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唐宋时期
        四、元明清时期
    第三节 民俗传统
        一、物质民俗
        二、社会民俗
        三、精神民俗
第二章 恩施地区社文化的源流
    第一节 恩施地区土家族春社来源辨析
        一、社的来源及演变
        二、社神与神主
    第二节 汉文化影响以前的土地信仰
    第三节 汉文化影响下的“社”信仰
        一、过渡——唐代的官社与私社
        二、承继——汉文化对社祭的影响
第三章 土家族春社习俗的文化机制
    第一节 土家族春社习俗
        一、春社起源传说
        二、“社饭”:春社的饮食习俗
        三、“拦社”:春社的祭祀习俗
    第二节 三个村落的春社民俗志
        一、金龙坝春社:以土地龙神为中心
        二、南河春社:以社主为中心
        三、双堰塘春社:以娱人为中心
    第三节 土家族春社的形成机制
        一、防疫机制:社饭隐喻的土家族生态健康智慧
        二、巫术心理机制:拦社隐喻的亲情伦理智慧
第四章 土家族春社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融入丧葬礼俗的生命观
        一、豁达的生命观
        二、圆融的生命观
        三、新生的生命观
        小结
    第二节 佛道并重的多神信仰
        一、道(巫)教信仰
        二、儒家信仰
        三、佛教信仰
        小结
    第三节 崇尚女性价值
        一、血亲关系中的女性价值
        二、姻亲关系中的女性价值
        三、妯娌关系中的女性价值
        小结
第五章 恩施地区土家族春社的文化功能
    第一节 补偿与治疗功能
        一、拦社——心理治疗
        二、社饭—生理治疗
    第二节 认同与整合功能
        一、家族的凝聚力
        二、姻族的互助关系
    第三节 传承与教化功能
        一、礼俗制度的传承功能
        二、民族价值观的教化功能
第六章 恩施地区土家族春社的保护与传承
    第一节 传承现状
        一、传承内容
        二、传承方式
    第二节 保护策略
        一、生活型保护
        二、制度型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楸木园陈家院子布局图
附录二 访谈对象名单及亲属关系个案
    一、村落代表性访谈人员名单
    二、亲属关系图
附录三 村落采访记录节选
    一、白果坝乡金龙坝采访记录选编
    二、芭蕉乡楸木园采访记录选编
    三、龙凤坝镇双堰塘采访记录选编
    四、其他乡镇采访记录选编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及研究成果
致谢

(7)酉水三区土家族民间信仰的当代变迁研究 ——以杉岭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价值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民间信仰研究
        (二)国内民间信仰研究
        (三)土家族民间信仰研究
        (四)李绍明等川东酉水土家研究
        (五)研究评述
    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田野工作概况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田野工作概况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文化变迁
        (二)民间信仰
第一章 杉岭村:酉水三区的一个土家村寨
    一、酉水三区
    二、地理与区位
    三、资源环境与生计
        (一)资源环境
        (二)人口结构
        (三)生计方式
        (四)经济发展
    四、民间传说
    五、宗族文化
第二章 杉岭村的自然崇拜
    一、现状调查
        (一)风水崇拜
        (二)苍天与月亮崇拜
    二、近三十余年的变化
第三章 祖先崇拜
    一、现状调查
        (一)图腾崇拜与土王崇拜
        (二)家先崇拜
    二、近三十余年的变化
第四章 巫术信仰
    一、灵魂观与巫术信仰
    二、现状调查
        (一)巫术信仰状况
        (二)巫术仪式状况
    三、近三十余年的变化
第五章 “道教”信仰
    一、道教与土家族“道教”
    二、灵魂观与“道教”
    三、近三十余年的变化
第六章 酉水三区民间信仰当代变迁的原因与机制
    一、民间信仰在内容与结构方面的变化
        (一)在内容上的变化
        (二)在结构上的变化
    二、变迁的特点
    三、变迁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二)外部原因
    四、变迁的机制
结语:对酉水三区民间信仰当代变迁的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礼仪竞技:传统龙舟赛的内在动力及其现代适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子
        一、麻阳县传统龙舟赛的发现与思考
        二、麻阳县传统龙舟赛的时空背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概念辨析
        二、龙舟赛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田野调查的实施
        一、田野调查点的选择
        二、进入田野现场
        三、田野调查的阶段
第二章 麻阳县双端午节传统龙舟赛的生存环境与“一县两制”
    第一节 麻阳县双端午节传统龙舟赛的生存环境
        一、自然环境
        二、社会环境
        三、礼仪标识
        四、田野调查点的简况
    第二节 麻阳县双端午节传统龙舟赛的“一县两制”
        一、湖南沅湘流域双端午节传统龙舟赛的分布
        二、麻阳县双端午节传统龙舟赛的文献记载
        三、麻阳县双端午节传统龙舟赛的“一县两制”现象
    第三节 麻阳县双端午节传统龙舟赛的传说及其构建
    本章小结 “礼仪标识”的建构:麻阳县双端午节传统龙舟赛的发展主体
第三章 礼仪承传:麻阳县传统龙舟赛的历时性考察
    第一节 南宋以前麻阳县龙舟竞渡的文化
        一、物质文化
        二、制度文化
        三、精神文化
    第二节 明清时期麻阳县龙舟竞渡的文化
        一、物质文化
        二、制度文化
        三、精神文化
    第三节 现代初期麻阳县龙舟竞渡的文化(1912 年-1977 年)
        一、物质文化
        二、制度文化
        三、精神文化
    第四节 现代转型时期麻阳县传统龙舟赛的文化(1978 年至今)
        一、物质文化
        二、制度文化
        三、精神文化
    本章小结 中国传统龙舟赛的发展趋势与内在动力
        一、发展趋势
        二、内在动力
第四章 现代适应:麻阳县传统龙舟赛的共时性研究
    第一节 麻阳县传统龙舟赛区发展的空间序列
        一、麻阳县的传统龙舟赛区
        二、麻阳县传统龙舟赛区发展的礼仪途径
        三、麻阳县传统龙舟赛区礼仪传播的特点
    第二节 麻阳县传统龙舟赛与竞技龙舟赛的现代共生
        一、麻阳县传统龙舟赛的民俗意蕴
        二、麻阳县传统龙舟赛对麻阳竞技龙舟发展的影响
        三、麻阳县传统龙舟队参与竞技龙舟赛的主要原因
        四、麻阳县传统龙舟队参与竞技龙舟赛的条件
    第三节 麻阳县传统龙舟赛的“礼物与商品”二重性
        一、分析框架:从礼物到商品
        二、麻阳传统龙舟赛内部商品属性的零星发展
        三、麻阳县传统龙舟赛的礼物属性对商品属性侵蚀的主动隔离
        四、礼物与商品的兼容:麻阳传统龙舟赛的二重性特征
        五、传统龙舟赛事:产业化何以可能
    本章小节 中国传统龙舟赛的现代适应
        一、“文化有脚”:传统龙舟赛礼仪传播的实现基础
        二、“在域”普及与“脱域”提高:传统龙舟赛的内部拓展与外部新生
        三、礼物属性与商品属性的二重性使传统龙舟赛的产业化成为现实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一、作为地方“礼仪标识”的传统龙舟赛其发展主体是地方民众
        二、社团化是传统龙舟赛的发展趋势
        三、“礼仪竞技”是传统龙舟赛传承的内在动力
        四、传统龙舟赛能够适应现代需求
    第二节 创新点与展望
        一、创新点
        二、展望
附录1 怀化市传统龙舟县市分布
附录2 主要的口述、访谈对象表
附录3 访谈后记第1 则
附录4 访谈后记第2 则
附录5 访谈后记第3 则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詹姆斯·弗雷泽的艺术起源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况
        (一)艺术起源与文化人类学研究
        (二)艺术起源与传播学研究
        (三)针对《金枝》书籍本身的总体解读
        (四)艺术起源与政治权力以及神话角度进行解读
        (五)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主要内容
第一章 艺术发生的原因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之万物有灵论
        一、永生信仰
        二、对死者的崇拜
    第二节 弗雷泽艺术起源思想影响
        一、列维·布留尔艺术起源观
        二、列维·斯特劳斯的艺术起源观
        三、E.H.贡布里希的艺术起源观
    第三节 艺术起源的三种途径探究
        一、史前艺术遗迹研究
        二、现代残存的原始部族艺术研究
        三、儿童艺术心理学研究
第二章 弗雷泽艺术起源观点概述
    第一节 几种艺术起源理论概述
        一、艺术起源于模仿
        二、艺术起源于情感需求
        三、艺术起源于游戏
        四、艺术起源于符号
        五、艺术起源于劳动
    第二节 弗雷泽艺术起源于巫术
        一、巫术释义
        二、交感巫术类型
        三、相似率和接触率原理
第三章 《金枝》中的艺术类型
    第一节 《金枝》主要内容概述
    第二节 艺术类型介绍
        一、图腾崇拜
        二、以“舞”降神
        三、诗歌
        四、建筑
        五、神话
    第三节 《金枝》的精神价值
第四章 弗雷泽艺术起源观的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对西方艺术起源影响
    第二节 对中国艺术起源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失衡与整合:河西走廊东台村“马角”及其仪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人类学宗教研究
        (二)河西走廊民间信仰研究
        (三)马角相关研究
    三、理论视角
        (一)理论采借
        (二)概念辨析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参与观察法
        (三)访谈法
第一章 马角及其仪式传承的生态人文空间
    第一节 河西走廊:马角及其仪式传承的地理空间
    第二节 共生交融:河西走廊的历史与特点
        一、政治沿革
        二、生计方式与族群变换
        三、语言与文字
        四、宗教信仰
    第三节 作为田野的东台村
        一、东台一瞥:沙漠边缘的新兴小村
        二、进入田野的本土陌生人
第二章 人神两义:马角及其民俗观念世界
    第一节 马角其人
    第二节 成为马角
        一、获得马角身份
        二、人称转换中看“人神两义”
        三、马角身份的退出
    第三节 马角所在的观念世界
        一、神鬼世界观
        二、身体观
    小结
第三章 燎病仪式:身体失衡与恢复
    第一节 叫魄仪式
        一、叫魄仪式
        二、叫魄仪式之分析
    第二节 驱邪仪式
        一、驱邪仪式
        一、驱邪仪式之分析
    第三节 疗愈仪式
        一、疗愈仪式
        二、疗愈仪式之分析
    小结
第四章 解困济厄仪式:生命机会失衡与扭转
    第一节 转运仪式
        一、“宝”与愿:对神灵的奉献与祈求
        二、文昌与考学转运仪式
        三、路神与出行求平安仪式
        四、财神与求财赐福仪式
    第二节 问婚姻仪式
        一、问婚姻仪式
        二、问婚姻仪式之分析
    第三节 栓娃娃仪式
        一、“闯姓”:民俗性质的拴娃娃
        二、向神求子的栓娃娃
        三、寄子于神的栓娃娃
    小结
第五章 匡正扶危仪式:空间失衡与调整
    第一节 谢土仪式
        一、谢土仪式
        二、谢土仪式之分析
    第二节 收煞仪式
        一、收煞仪式
        二、收煞仪式之分析
        三、谢土与收煞仪式中失衡#整合之对比
    第三节 村庄禳解仪式
        一、村庄禳解仪式之背景
        二、村庄禳解仪式
        三、村庄禳解仪式之分析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浅析宗教和巫术的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 [1]蒙古国社会转型中的萨满教研究[D]. 包海波. 兰州大学, 2021(09)
  • [2]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D]. 王思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仪式象征与符号崇拜 ——“电子巫术”的批判性分析研究[D]. 朱霜.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4]古希腊人的阿芙洛蒂忒 ——基于诗歌、犒祀以及器物的研究[D]. 纪盛.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社:一个古老节俗的当代形态 ——恩施土家族春社研究[D]. 熊浚.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西游”中的几个转向——欧亚人类学的宇宙观形塑[J]. 王铭铭. 清华社会科学, 2019(02)
  • [7]酉水三区土家族民间信仰的当代变迁研究 ——以杉岭村为例[D]. 彭达先. 西南大学, 2020(01)
  • [8]礼仪竞技:传统龙舟赛的内在动力及其现代适应[D]. 向军.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9]詹姆斯·弗雷泽的艺术起源观研究[D]. 赵雪.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10]失衡与整合:河西走廊东台村“马角”及其仪式研究[D]. 张凌山.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宗教与巫术的区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