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拔罐治疗颈肩综合征36例

刺拔罐治疗颈肩综合征36例

一、刺络拔罐为主治疗颈肩综合征36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丽[1](2021)在《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比较、分析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法与常规针刺法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方面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法的临床疗效价值,探索研究针灸治疗颈椎病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针刺联合刺络拔罐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各36例。实验组针刺取穴:颈夹脊、风池穴、大椎穴、肩井穴、天宗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合谷穴、外关穴、后溪穴;刺络拔罐取穴:新设穴、阿是穴;对照组针刺取穴:颈夹脊、风池穴、大椎穴、肩井穴、天宗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合谷穴、外关穴、后溪穴。两组针刺治疗每日进行1次,每周共进行5次,10次治疗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刺络拔罐治疗每周共进行2次,4次治疗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病例报告、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等信息进行记录,并对两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数据均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差异。结果:(1)实际完成病例患者共70例,其中实验组(针刺联合刺络拔罐组)36例,对照组(常规针刺组)34例,脱落2例,两组病例在治疗前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及疗效评价指标)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2)VAS评分比较:疗程结束后两组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组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比较实验组(2.75±0.69)<对照组(3.15±0.78),组间比较(P<0.05)。结果表示两种方法均可以减轻CSR患者疼痛症状,但针刺联合刺络拔罐疗效更好。(3)NDI评分比较:实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NDI评分比较(P<0.01),说明两种疗法均能明显改善患者颈椎功能障碍。两组治疗后NDI评分比较(P<0.05),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说明联合使用刺络拔罐法比单纯针刺疗法更能改善颈椎功能障碍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4)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P<0.01),疗程结束后两组组间比较(P<0.05),有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种疗法对于改善CSR患者的疼痛与麻木症状、缓解感觉及肌力等体征、提高工作及生活能力均有显着疗效,但实验组评分提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疗效更优。(5)综合疗效评价: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实验组(94.44%)>对照组(85.29%),Z=-0.69,(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表明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联合疗法疗效更优。(6)安全性评价:患者治疗过程中无特殊不适,整体治疗过程相对安全,极少数患者出现滞针及皮下血肿等情况,无晕针、断针等不良事件发生,经常规处理后可继续治疗。结论:通过对文献综述研究,认识到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中医“痹症”范畴,主要指肢体关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症。筋脉痹阻、气滞血瘀是其重要病机,并贯穿整个病程中。中医传统疗法中针刺具有通调气血、舒利经筋、缓解挛急的作用。刺络拔罐具有祛瘀通闭、除恶血、疏导局部经络气血的作用。经临床观察研究发现,针刺联合刺络拔罐疗法在缓解患者颈部疼痛症状、改善颈椎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尤其在缓解疼痛方面部分患者可起“即时疗效”。该疗效可能与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改善患者颈部血液微循环、消除水肿、炎症等神经根性反应,改善神经根缺血、缺氧状态相关,但仍需进一步客观指标的临床实验研究证明。安全性观察方面,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副作用。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法首先能减轻颈椎病患者颈部不适症状,其次从“气滞血瘀”理解,该疗法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能从根本上改善气滞血瘀状态。整个治疗过程都贯穿将整体和局部共同治疗的核心思路,以辨病辩证治疗,寻找联合治疗的优化组合,在诸多针灸治疗方法中为其他证型、分型颈椎病探索出一种新的诊疗思路、高效的治疗方法。

韩璐,孙晓,董莹,薛璐,何立[2](2020)在《刮痧配合刺络拔罐治疗颈肩综合征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刮痧配合刺络拔罐与普通针刺治疗颈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2018年2月—2019年1月于河北省中医院诊治的70例颈肩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刮痧配合刺络拔罐方法治疗,每周2次(隔2 d 1次),4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方法治疗,每周3次(隔1 d 1次),6次为1个疗程。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治疗结束1个月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和治疗2周后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治疗1周后、2周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其中治疗组治疗1周后及2周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治疗结束1个月后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6%(31/35)和77.1%(27/3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刮痧配合刺络拔罐治疗颈肩综合征的近期疗效优于普通针刺,而远期疗效相比普通针刺较差。

覃镜羽[3](2020)在《手法配合十一方药烫熨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手法配合十一方药烫熨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意义,为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佐证。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条件的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5例。治疗组予手法配合十一方药烫熨治疗;对照组予手法配合枕颌牵引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结束4周时间节点,通过患者SF-36评分值变化以评价对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影响,并参考VAS、NDI评分改变情况以做出疗效评价。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SF-36评分比较:(1)治疗前及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结束4周,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两两进行组内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2)治疗前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结束4周,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3.VAS评分比较:(1)治疗前及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结束4周,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两两进行组内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2)治疗前、治疗1周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2周及治疗结束4周,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4.NDI评分比较:(1)治疗前与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结束4周,两组进行组内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1周与治疗2周、治疗结束4周,两组进行组内比较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2周与治疗结束4周,两组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无显着差异(P>0.05)。(2)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结束4周,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5.治疗结束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5.45%,显愈率为75%;对照组有效率为81.4%,显愈率为53.49%。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体有效率及显愈率经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提示,手法配合十一方药烫熨、手法配合枕颌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能改善SF-36评分,降低VAS、NDI评分;手法配合十一方药烫熨在提高轻、中症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存质量、减轻疼痛方面优于手法配合枕颌牵引组,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研究、推广。

潘婷[4](2020)在《刃针配合热敏灸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此次实验的临床观察对象是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CMPS)的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法是刃针配合热敏灸法,并与普通针刺法做对照,更客观评价两种方法结合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探讨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能够在临床上为本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方法和参考。方法:本次实验总共收入了72例CMPS的患者,采集的病例都来自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及疼痛科的患者,收录的时间是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并且符合CMPS的诊断标准。实验开始前首先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实验中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刃针配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36例实验中行常规针刺治疗。隔日治疗1次,14次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两组实验患者用颈痛量表(NPQ颈痛量表)、麦吉尔(Mcgill)疼痛量表进行评价分析。NPQ颈痛量表和Mcgill疼痛量表作为治疗前、治疗后对患者疗效的判定标准。分析数据用SPSS 22.0软件完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线水平,包括性别、年龄、病程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可以进行比较。(2)两组患者治疗前NPQ颈痛评分、Mcgill疼痛评分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具有可比性。(3)治疗后NPQ颈痛评分和Mcgill疼痛评分比较:(1)NPQ颈痛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数据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数据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组较对照组而言疗效更好。(2)Mcgill疼痛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数据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数据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而言疗效更好。(3)综合疗效评定: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55%。两组总体疗效经秩和检验P<0.01,表明两组数据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刃针配合热敏灸的治疗方法和常规针刺治疗方法对于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患者都有良好的疗效。(2)在缓解和治疗患者的疼痛问题时,刃针配合热敏灸的治疗方法比普通针刺的治疗方法更显效。(3)刃针配合热敏灸的治疗方法对于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患者是安全的,并且疗效可见,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周雪添[5](2020)在《梅花针叩刺联合拔罐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梅花针叩刺联合拔罐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以期为项背肌筋膜炎提供一种便于操作、效优价廉、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扬州市中医院2018年06月至2019年12月骨伤科及针灸科住院部及门诊中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项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采用梅花针叩刺联合拔罐,对照组a采用普通针刺联合拔罐,5天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b采用艾瑞昔布口服,早晚各0.1g。治疗15天后随访,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总评分、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有疼痛强度(PPI)、疗效、复发率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各项基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1)三组患者在治疗后症状体征总评分、PRI、VAS、PPI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症状体征总评分:三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b(P<0.01),对照组a优于对照组b(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RI评分:三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b(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与对照组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VAS、PPI评分:三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愈显率90%,对照组a总愈显率65%,对照组b总愈显率45%;治疗组和对照组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b(P<0.01),对照组a疗效优于对照组b(P<0.05);(6)复发率比较:三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不良反应:未发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0%。结论:1、三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症状体征。2、针对项背肌筋膜炎的治疗,梅花针叩刺联合拔罐疗法和普通针刺联合拔罐疗法在症状体征评分、总体疗效上优于口服艾瑞昔布,在治疗项背肌筋膜炎时可能非药物疗法优于药物疗法。3、梅花针叩刺联合拔罐疗法不仅可减轻疼痛,改善症状,并能够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有效减少项背肌筋膜炎的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蔡卫平[6](2019)在《皮内针联合灸法治疗落枕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三种不同方法治疗落枕,观察患者治疗前后NPQ颈痛量表、颈部关节活动度等评分的变化,比较三种方法对治疗落枕的临床疗效,以探讨皮内针联合灸法对落枕治疗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排列法,将符合落枕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个组,每组患者20例,共60例。A组采用皮内针联合灸法治疗,B组采用皮内针治疗,C组采用灸法治疗,三组均治疗1个疗程。结束治疗后使用临床疗效观察表对患者NPQ颈痛量表评分、颈部关节活动度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1.NPQ颈痛量表比较:三组均能改善落枕患者的颈痛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P<0.01),且A组优于B组、C组(P<0.01),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颈部关节活动度方面比较:治疗后三组评分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优于B组、C组(P<0.01),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疗效方面比较:A组优于B组、C组(P<0.01),B组与C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采用皮内针联合灸法、单用皮内针法和单用灸法等治疗均可改善落枕患者的临床症状。2、皮内针联合灸法在改善落枕患者的颈痛症状及总体情况方面优于单用皮内针或灸法。3、皮内针联合灸法在改善患者的颈部关节活动度方面优于单用皮内针或灸法。

王思思[7](2019)在《排刺干预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排刺干预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并运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观察激痛点硬度变化,为评估针刺效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分组: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肩胛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成排刺组与西药组,每组各33例。2、干预方法:排刺组:运用针灸排刺法,选取局部阳性反应点(压痛点、条索、筋结)的起点至止点段为针刺部位,用1寸针进行排刺。隔1.0cm刺入1针,1周5次,共治疗2周。西药组:予非甾体抗类药(布洛芬缓释胶囊,餐后服用,1粒/次,1天最多服用2次,连续服用不超过5天,共观察2周)。3、观察指标:在治疗第0、7、14天分别记录简易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分,在治疗第0天、第14天分别运用超声弹性成像中的最新技术手段VTIQ测量激痛点剪切波速度(SWV),观测疼痛缓解情况及两种不同疗法治疗前后激痛点硬度变化。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运用SPSS2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有效率比较:排刺组总有效率为84.38%,西药组为8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简易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分(1)组内对比:排刺组治疗后简易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治疗后简易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排刺组SF-MPQ评分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随访时SF-MPQ评分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对比:治疗7天后,西药组与排刺组对比,西药组SF-MPQ评分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后,西药组SF-MPQ评分与排刺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时,西药组与排刺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激痛点剪切波速度(SWV)(1)组内对比:治疗14天后,排刺组激痛点剪切波速度(SWV)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后对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西药组激痛点剪切波速度(SWV)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对比:治疗后,排刺组与西药组激痛点剪切波速度(SWV)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排刺法及布洛芬缓释胶囊均能有效改善肩胛肌筋膜炎患者的疼痛症状。2.与布洛芬缓释胶囊相比,排刺法能使反映硬度的指标激痛点剪切波速度(SWV)下降更明显,表明排刺法更能有效改善激痛点的硬度。3.超声弹性成像技术(VTIQ)可作为评估针刺治疗肌筋膜炎疗效的客观检测方法。

唐勇[8](2019)在《激痛点拇掌指关节特色推拿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激痛点拇掌指关节特色推拿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为该疗法及拇掌指关节推拿手法的临床推广提供研究证据。方法:将72例项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激痛点拇掌指关节推拿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法治疗。两组患者均隔日治疗1次,6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完成治疗后1个月进行随访观察。观察指标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Neck Disabilitv Index,NDI),每组在治疗前、第1个疗程结束时、第2个疗程结束时及治疗后1个月各评测一次,评估两组治疗效果,并根据尼莫地平评分法评估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疗效的差异。结果:1.治疗前两组基线资料: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病程、身体质量指数、VAS评分、N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结果:(1)组间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2%,愈显率为58.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35%,愈显率为32.35%。治疗后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愈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体疗效相当,治疗组的愈显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VAS、NDI在第1个疗程结束时、第2个疗程结束时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与随访的VAS差值(P<0.01)、NDI差值(P<0.05)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VAS、NDI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2)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的VAS、NDI评分随着治疗时间的进展均呈下降趋势,治疗1个疗程后与治疗前的差异及治疗2个疗程后与治疗1个疗程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呈显着性下降。提示随着治疗时间的进行,两组患者的VAS、NDI评分逐渐得到改善。结论:1.激痛点拇掌指关节推拿法和常规推拿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均能取得较好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2.激痛点拇掌指关节推拿法在疼痛及功能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推拿法,且疗效维持作用更强。

阮俊英[9](2019)在《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慢性颈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一项关于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颈椎相关疾病的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评价电针联合刺络拔罐对颈椎相关疾病的指标改善情况,为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颈椎相关疾病提供循证学依据;2.通过开展一项随机对照研究,以非甾体抗炎药物为阳性对照组,评价电针联合刺络拔罐及电针治疗慢性颈痛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1.文献研究:采用Cochrane评价系统对电针联合刺络拔罐疗法对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通过计算机检索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B,关于电针联合刺络拔罐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评价了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性。2.临床研究(1)招募对象:所有招募患者均来自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大德路总院针灸门诊就诊患者(2)研究类型采用随机设计方案以避免选择性偏倚。按照1:1:1的比例,遵循随机化操作,利用excel设计随机数字表号及分组结果,并制成卡片,运用不透光信封密封,并对信封安随机分组的顺序号进行秩序编号,受试者根据所拿到的信封的随机号按照卡片分组进行治疗。对评估人员及数据统计员设盲,以避免患者数据评估及统计出现偏倚风险。(3)干预措施治疗组电针联合刺络拔罐组:电针治疗:取穴:电针选穴:颈百劳、颈夹脊、肩中俞、肩井;①针具:华佗牌电子针疗仪(SDZ-V型)、0.3x25mm毫针、vonfrey EVF3测试仪、安尔碘型皮肤消毒剂、消毒棉签、95%酒精、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规格0.7x30TW.LB)、玻璃火罐若干个(型号:1号、2号、3号、4号、5号)、止血钳、医用脱脂棉若干等。②体位及环境:患者针刺时采用患者取坐位③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穴位及施针者手指常规消毒后,取双侧以上穴位,用毫针直刺入穴位,针刺深度根据受试者体位及胖廋决定,每个穴位均行针至得气为度,待患者感觉到酸、麻、胀、痛等得气感后即留针,每次给两个穴位再加电针仪并给予相应加电刺激,针刺时输出电流应≥1mA,疏密波;针后出针,并再次测量患者的痛阈值及VAS评分,并进行相关量表的评分。以上治疗每周3次,治疗间期大于24小时,10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0次。刺络拔罐治疗:每次选择2-3个阿是穴,患者取俯卧位或俯伏坐位,用安尔碘常规消毒所选刺络皮肤及周围后,在压痛区域用一次性使用注射器针头快速点刺3-5次(深度1-2mm)后迅速加拔玻璃火罐(火罐型号根据叩刺皮肤面积选择),出血1-5ml,留罐3-5min即可,取罐后用消毒干棉球将皮肤表面擦试干净,并按压直至叩刺皮肤局部未再出血。局部刺络拔罐每周治疗2次,定于每周第1次和第3次治疗时施加。注意事项:刺络拔罐后注意局部保暖,治疗当天避免接触冷水以及直接对着空调吹风。电针组:电针选穴及电针操作同电针联合刺络拔罐组,只进行电针操作。以上治疗每周3次,治疗间期大于24小时,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0次。对照组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用法及用量根据医生给予处方使用,治疗时间不超过21天。疗程以上电针治疗每周3次,局部刺络拔罐每周治疗2次,定于每周第1次和第3次治疗时施加,治疗间期大于24小时,电针联合刺络拔罐使用时计算为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0次。药物治疗根据医生处方使用,使用时间不超过21天。分组、研究时间及评价点将入选的慢性颈痛患者按随机要求分为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组、电针组和药物对照组3组。电针组及针罐组疗程均为10次,药物组不超过21天。以治疗前、治疗5次、10次、随访1月作为评价点进行评价,一共评价4次。观察指标人口学资料姓名、性别、年龄、病程、病史、婚姻史等。疗效性观测a累积评定指标:1)Northwick Park 颈痛量表(NPQ)评价时点:0次、5次、10次、随访随访1月评价,一共4次。b即刻效应评定指标2)vonfrey EVF3痛阈值测定仪3)VAS视觉模拟评分评价时点:每一 1疗程治疗前1min、治疗后1min后的痛阈值评分及VAS评分,共4次。次要评价指标4)SF-36症状自评量表5)13项Beck抑郁自评问卷(BDI)评价时点:0次、5次、10次、随访1月评价,一共4次。6)安全性指标不良反应记录:药物不的良反进行评价由SER不良反应量表对,针灸不良反应每次进行记录患者出现的状况进行评价。7)疗效评定根据NPQ评分较治疗前减少≥4分认为有效,减少小于4分无效,同时将各时点的NPQ、PPT、Beck SF-36、VAS评分作分析比较;8)统计分析①统计分析将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②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检验的差别有统计意义为P值小于或等于0.05;③计量资料将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重复测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或多元方差分析。④治疗10次时的NPQ疗效分析采用卡房分析并进行组间校正。结果:1.系统综述:初检查相关文献243篇,经阅读标题后排出获得43篇,通过阅读摘要和全文后,排除自身对照等、纳入29篇,通过查阅全文,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篇,排除重复发表的论文2篇。最终纳入13篇文献。根据Cochrane的Revman5.3软件进行质量评价,纳入的13篇文献质量均不高,在随机方法上,纳入的文献均为随机对照研究,但是大部分未说明用哪种方法;在分配隐藏方面,所有文献均未表述,在盲法的评估上,所有文献也均未提及,数据的不完全报告方面,所有文献也均未提及。13篇文献评价了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颈椎疾病的疗效情况,与手针比较有3篇文献,与刺络拔罐比较有4篇文献,刺络比较1篇文献,与电针比较有7篇文献。研究的对象中,一共有1476名患者,其中男性613名,女性患者863名,在病程方面,有6篇文献的病程是超过3个月,3篇文献未描述病程长短,2篇文献的病程小于3个月。疗效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34,95%CI=-2.28,4.88,Z=6.20,P<0.00001)。GRADEpro 评价为低级。2.临床研究1)NPQ评价指标组间比较:整体比较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194,P=0.000),组间分别两两比较,针罐组与电针组、药物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0.000);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治疗5次时,针罐组、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1)。针罐组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次时,针罐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随访1月时,针罐组与电针组、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组内比较:针罐组、电针组、药物组各治疗时点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三组NPQ评分值的变化趋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2,0.026)。针罐组治疗5、10次及随访1月均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5次与治疗10次及随访1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治疗5、10次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01),治疗5次于治疗10次、随访1月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在治疗10次时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治疗5次与治疗前、治疗10次、随访1月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PPT评分组间比较:整体比较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5.809,P=0.000),组间分别两两比较,针罐组与电针组、药物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治疗5次时,针罐组与电针组、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00),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治疗10次时,针罐组与电针组、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00),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随访1月时,针罐组与电针组、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00),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针罐组、电针组、药物组各治疗时点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三组PPT评分值的变化趋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47)。针罐组治疗5、10次及随访1月均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5次与治疗10次及随访1月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治疗5、10次与随访1月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0,0.007),治疗5次与治疗10次与随访1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次与随访1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药物组在治疗10次时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5次与治疗前、治疗10次、随访1月两两比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BDI评分组间比较:整体比较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144,P=0.008),组间分别两两比较,针罐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8)。治疗5次时,针罐组、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4),针罐组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次时,针罐组、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13),针罐组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41);随访1月时,针罐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针罐组、电针组、药物组各治疗时点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三组NPQ评分值的变化趋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1)。针罐组治疗5、10次及随访1月均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0),治疗5次与治疗10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随访1月与治疗5次及治疗10次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治疗5、10次与随访1月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0),治疗5次与治疗10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随访1月与治疗5次、10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5);药物组在治疗10次、随访1月时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2),治疗5次与治疗10次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月与治疗5次、10次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SF-36各维度评分1)生理机能组间比较: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0.215,P=0.807);组内比较:针罐组、电针组、药物组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生理职能组间比较:针罐组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7)。组内比较:三组分数的变化趋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针罐组=26.365,P=0.000;F电针组=8.245,P=0.000;F药物组=3.275,P=0.026。3)疼痛组间比较:针罐组、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5),针罐组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组内比较:三组分数的变化趋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针罐组=13.749,P=0.000;F电针组=5.046,P=0.003;F 药物组=4.277,P=0.019。4)一般健康.组间比较:针罐组与电针组、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3,0.0.00),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针罐组与电针组的变化趋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针罐组=10.086,P=0.000;F电针组=4.337,P=0.036,药物组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5)活力:组间比较:针罐组与电针组、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6)。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三组分数的变化趋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针罐组=16.908,P=0.000;F电针组=4.093,P=0.010;F药物组=3.409,,P=0.022。6)社会职能:组间比较:针罐组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6)。组内比较:针罐组与电针组分数的变化趋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针罐组=26.402,P=0.000;F电针组=17.03,P=0.000),药物组的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7)情感职能:组间比较:三组间两两比较,针罐组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4)。组内比较:三组分数的变化趋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针罐组=26.402,P=0.000;F电针组=17.03,P=0.000;F药物组=13.865,P=0.014。8)心理健康:组间比较:治疗5次时三组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0次时,针罐组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罐组、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2),随访1月时,针罐组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优于药物组(P=0.004,0.017)。组内比较:三组分数的变化趋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针罐组=15.817,PP=0.000;F电针组=12.50,P=0.000;F药物组=4.835,P=0.014。5)VAS组间比较:治疗5次时,针罐组与电针组、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9,0.000),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01);治疗10次时,针罐组与电针组、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随访1月时,针罐组与电针组、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根据以上变化趋势可看出,针罐组在降低VAS评分上优于电针组和药物组,电针组优于药物组。组内比较:针罐组、电针组、药物组各VAS评分值的变化趋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0)。针罐组治疗5、10次及随访1月均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0),治疗5次与治疗10次、随访1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治疗10次与随访1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治疗5、10次与随访1月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0),治疗5次与治疗10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10次与随访1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5);药物组在治疗10次、随访1月时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2),治疗5次与治疗10次有统计学差异(P=0.001),随访1月与治疗10次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NPQ疗效评分三组间组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针罐组与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与药物组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评价三组均有不良事件的发生,均为轻度,针罐组6例、电针组4例,总发生率为20%,其中针罐组局部血肿中刺络导致的4例,拔罐起水泡2例,电针组2例局部肌肉酸痛,药物组3例感到恶心,腹痛2例,心慌2例,以上的副作用均为轻度,均未行干预措施进行治疗,自行好转,无遗留问题。结论:(1)通过一项关于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颈椎相关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表明与电针相比,电针联合刺络拔罐能够更好地改善颈椎相关疾病的症状,但本研究中的文章纳入质量低下,且大多数只评价了疗效,而缺少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评价,需要更多的高证据循证医学证据支持;(2)本临床研究中,电针联合刺络拔罐、电针治疗、药物治疗均安全并能有效改善慢性NPQ、PPT、VAS、BDI、SF-36生活质量评分。在以NQP治疗10次疗效评估结局上,针罐组与电针组相当,优于药物组,电针组与药物组相当,综合NPQ、PPT、BDI、VAS指标整体分析上,针罐组较电针组够更好改善NPQ、PPT、VAS评分,而BDI相当,针罐组较药物组能够更好改善NPQ、PPT、VAS、BDI评分,电针组较药物能更好改善NPQ、PPT、VAS、BDI评分,SF-36八个维度中,针罐组在疼痛、一般健康、活力改善优于电针组,生理职能、社会职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与电针相当,针罐组,电针组改善生理职能、活力、情感职能心理健康均优于药物组,药物组可改善生理职能、活力、情感职能心理健康。本究显示了电针联合刺络拔罐较单独电针或药物治疗能够更好改善慢性颈痛患者疼痛与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

张文华[10](2017)在《经筋推拿结合针刺治疗颈肩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经筋推拿结合针刺治疗颈肩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并作出客观性评价。方法:以完全随机化分组的原则将经过严格筛选后所选出的80名颈肩综合征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经筋推拿+针刺治疗措施;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针刺治疗措施,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3天,一个疗程10次,1次/日,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记录并收集临床数据,之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症状和体征评分以及临床总体疗效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3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疗效方面无显着差异性(p>0.05)。治疗后疼痛评分比较,经统计学检验(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统计学检验(P<0.05),说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两种方法治疗颈肩综合征都能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均能改善患者疼痛和功能活动受限的情况,且治疗组治疗颈肩综合征在缓解患者疼痛和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方面优于对照组。

二、刺络拔罐为主治疗颈肩综合征3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刺络拔罐为主治疗颈肩综合征36例(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资料
    (二)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与脱落标准
    (六)研究方法
    (七)治疗方法
        1、实验组(针刺联合刺络拔罐组)
        2、对照组(常规针刺组)
        3、治疗周期
        4、意外情况预防处理方案
    (八)观察指标
        1、制定病例报告表
        2、安全性指标
        3、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4、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
        5、颈椎病症状量表20 分法
    (九)疗效评价标准
    (十)统计学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治疗前资料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DI评分比较
    (四)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病症状量表20 分法评分比较
    (五)两组患者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
三、讨论
    (一)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概念
        2、中医病因病机
        3、中医治疗
    (二)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病因
        2、发病机制
        3、西医治疗
    (三)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选题依据
        1、气滞血瘀证的理论依据
        2、刺络拔罐疗法作用机制
    (四)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选穴依据
        1、针刺选穴依据
        2、刺络拔罐选穴依据
    (五)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疗效分析
        1、基本资料分析
        2、治疗前后组内观察指标分析
        3、治疗后两组间观察指标分析
        4、综合疗效分析
    (六)安全性观测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
致谢

(2)刮痧配合刺络拔罐治疗颈肩综合征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中止标准
    1.5 一般资料
    1.6 治疗方法
        1.6.1 治疗组
        1.6.2 对照组
    1.7 观察指标
        1.7.1 症状体征积分
        1.7.2 治疗2周后疗效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2.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 论

(3)手法配合十一方药烫熨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
    2.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1.1 中医诊断标准
        2.1.2 西医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和脱落标准
        2.5 疗效标准
    3.研究方法
        3.1 病例分组
        3.2 资料收集
        3.3 治疗方案
        3.4 不良事件判定
        3.5 安全性评价分级
    4.观察指标
        4.1 一般资料
        4.2 疗效性指标
    5.数据处理、统计和分析
    6.研究结果
        6.1 脱落病例分析
        6.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6.3 观察指标的比较
        6.3.1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
        6.3.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6.3.3 两组患者NDI评分比较
        6.3.4 治疗结束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讨论
    1.颈椎病的定义及分型
    2.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2.1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名的认识
        2.2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分型
    3.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3.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定义
        3.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4.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4.1 手术治疗
        4.2 保守治疗
        4.2.1 中药治疗
        4.2.2 西药治疗
        4.2.3 针灸治疗
        4.2.4 牵引治疗
        4.2.5 针刀治疗
        4.2.6 手法治疗
        4.2.7 其他疗法
    5.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存质量的现状
    6.选题目的
    7.手法配合十一方药烫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理论依据
    8.研究结果分析
        8.1 一般资料
        8.2 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8.2.1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
        8.2.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8.2.3 两组患者NDI评分比较
        8.2.4 对疗效性指标差异的探讨
        8.2.5 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8.2.6 不良事件
    9.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9.1 存在的问题
        9.2 解决方法
        9.3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刃针配合热敏灸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实验研究
    1 实验方案
        1.1 研究内容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脱落标准
        1.3 注意事项
        1.4 异常情况的处理
        1.5 总体疗效评定
        1.6 主要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2.1 治疗组
        2.2.2 对照组
        2.3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基线水平
        3.2 NPQ颈痛评分
        3.3 Mcgill疼痛评分
        3.4 总体疗效
    4 讨论
        4.1 肌筋膜炎相关理论认识
        4.2 刃针和热敏灸治疗的理论依据
        4.2.1 刃针治疗的理论依据
        4.2.2 热敏灸治疗的理论依据
        4.3 激痛点相关理论认识
        4.3.1 激痛点概念
        4.3.2 颈肩部常见激痛点位置及相应解剖
        4.3.3 激痛点与热敏穴关系探讨
        4.4 关于穴位选择的探讨
        4.5 关于疗效选取的探讨
        4.6 实验结果的讨论
        4.6.1 基线水平分析
        4.6.2 NPQ颈痛评分分析
        4.6.3 Mcgill疼痛评分分析
        4.6.4 总体疗效分析
        4.7 安全性分析
        4.8 依从性分析
    5 不足及展望
    6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5)梅花针叩刺联合拔罐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项背肌筋膜炎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中医对项背肌筋膜炎的认识
        1.2 项背肌筋膜炎的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项背肌筋膜炎的认识
        2.1 定义
        2.2 解剖基础
        2.3 肌筋膜炎发病机制
        2.4 现代医学治疗肌筋膜炎的研究进展
    3 对中医和现代医学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总结和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分组
        2.2 材料选择
        2.3 治疗方法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评价标准
        3.3 统计学方法
        3.4 随访
    4 研究结果
        4.1 剔除、脱落病例统计
        4.2 基线比较
        4.3 疗效指标
        4.4 不良反应及随访结果
    5 分析和讨论
        5.1 立题依据
        5.2 疗效评价标准的选取依据
        5.3 疗效结果分析
        5.4 技术的安全性评述
    6 结论
    7 问题与展望
        7.1 存在的问题
        7.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皮内针联合灸法治疗落枕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及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比较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与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安全性观测
    3 统计学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治疗前后NPQ积分比较
    2 治疗前后颈部关节活动度积分比较
    3 临床疗效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西医对落枕的认识
        1.1 中医认识
        1.2 西医认识
    2 中西医对落枕的治疗
        2.1 中医治疗
        2.2 西医治疗
    3 关于本研究的设计讨论
        3.1 选择皮内针疗法的理论依据
        3.2 选择艾灸疗法的理论依据
    4 本研究结果简要分析及探讨
    5 问题与展望
    6 体会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NPQ颈痛量表
    附录 B 颈部活动度拟定量表
    附录 C 随机数字表
    附录 D 病例报告表
    附录 E 综述
        参考文献

(7)排刺干预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和剔除标准
    1.6 中止原则
    1.7 剔除、脱落病例的处理
    1.8 依从性保证
    1.9 不良事件的处理及记录
    1.10 伦理学原则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量估算
    2.2 分组方法
    2.3 对照设计
    2.4 盲法设计
    2.5 技术路线图
    2.6 方案设计
    2.7 一般观察指标
    2.8 疗效指标
    2.9 疗效评定标准
    2.10 安全性评价
    2.11 依从性评价
    2.12 随访
    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基本情况
    3.2 基线分析
    3.3 治疗结果
4 讨论
    4.1 肌筋膜炎的发病及危害
    4.2 肌筋膜炎的药物治疗
    4.3 中医对肌筋膜炎的认识和治疗
    4.4 从祖国医学理论探讨激痛点
    4.5 从现代医学理论探讨激痛点
    4.6 针灸治疗肌筋膜炎的优势及机理
    4.7 排刺法治疗肌筋膜炎的理论及临床依据
    4.8 肌筋膜炎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4.9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VTIQ)作为硬度指标的应用优势
    4.10 研究结果讨论
结论
研究立足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 简易McGill疼痛问卷
    附件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8)激痛点拇掌指关节特色推拿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1.8 不良事件的处理
    2.研究方法
        2.1 临床研究设计
        2.2 样本含量计算
        2.3 随机方法
        2.4 对照设计
        2.5 盲法
    3.治疗方案
        3.1 设计分组
        3.2 操作规范
        3.3 分组治疗方案
        3.4 疗程
    4.临床观察指标
        4.1 一般情况观察
        4.2 疗效观察指标
        4.3 疗效评判标准
        4.4 依从性评价
        4.5 安全性评价
    5.统计分析方法
    6.质量控制和保证
    7.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入选病例及完成情况
    2.基线比较
    3.疗效比较
        3.1 两组总有效率、愈显率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VAS、NDI评分比较
        3.3 两组VAS、NDI评分治疗前与随访的差值比较
    4.依从性比较
    5.安全性比较
讨论
    1.项背肌筋膜炎中医认识
        1.1 项背肌筋膜炎概念
        1.2 病因病机
        1.3 项背肌筋膜炎中医治疗现况
    2.项背肌筋膜炎西医认识
        2.1 项背肌筋膜炎的概述及病因病机
        2.2 肌筋膜的解剖结构及功能
        2.3 项背肌筋膜炎的西医治疗现状
    3.关于临床疗效的分析讨论
        3.1 两组临床疗效相同之处
        3.2 两组临床疗效不同之处
        3.3 关于本试验疗效的其他问题
    4.推拿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作用
        4.1 缓解疼痛
        4.2 舒筋通络活血
        4.3 松解粘连、促进组织损伤修复
        4.4 解除肌肉痉挛、降低炎症水平
    5.着力于激痛点的拇掌指关节推拿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疗效分析
        5.1 拇掌指关节推拿法介绍
        5.2 MTrPs的概况
        5.3 推拿疗法被推荐用于治疗MTrPs
        5.4 MTrPs拇掌指关节推拿可能作用机理
        5.5 拇掌指关节推拿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独特优势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件三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
    附件四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
    附件五 不良事件记录表
    附件六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慢性颈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流行病学研究
    1.2 慢性颈痛的危险因素
    1.3 中医对慢性颈痛的认识
    1.4 慢性颈痛的机理
        1.4.1 颈椎神经根性疼痛
        1.4.2 占位性病变
        1.4.3 脊柱的稳定系统
        1.4.4 动物模型在慢性疼痛中的研究
        1.4.5 电针治疗慢性疼痛的机制
        1.4.6 刺络拔罐治疗慢性疼痛的机制
    1.5 慢性颈痛的治疗进展
        1.5.1 药物治疗
        1.5.2 非药物治疗
第二章 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颈椎病的Meta分析
    2.1 资料方法
        2.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2 检索策略
        2.1.3 文献质量评价
        2.1.4 资料提取
        2.1.5 资料分析
    2.2 结果
        2.2.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2.2.2 方法学质量评价
        2.2.3 电针联合刺络拔罐的meta分析
        2.2.4 GRADE证据质量评价
    2.3 讨论
第三章 临床研究
    3.1 患者招募来源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剔除及脱落标准
    3.5 研究病例的中止
    3.6 研究方案
        3.6.1 随机设计及实施
        3.6.2 盲法设计及实施
        3.6.3 对照组干预措施
        3.6.4 干预措施方案
        3.6.5 疗程
        3.6.6 分组、研究时间及评价点
        3.6.7 观察指标
        3.6.8 研究对象、抽样方法和样本大小
        3.6.9 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方法、手段
        3.6.10 技术路线
        3.6.11 结果
        3.6.1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评价的评价
    3.7 小结
第四章 讨论
    4.1 电针联合刺络拔罐的理论依据
        4.1.1 电针疗法
        4.1.2 穴位选择
        4.1.3 刺络拔罐
        4.1.4 刺络疗法针具选择
        4.1.5 刺络疗法出血量
        4.1.6 拔罐疗法的作用
        4.1.7 评价指标的选择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线资料
        4.2.2 疗效讨论
    4.3 结论
    4.4 研究创新性
    4.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经筋推拿结合针刺治疗颈肩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研究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
        2.2.1 对照组:常规推拿手法结合针刺
        2.2.2 治疗组:经筋推拿结合针刺
    2.3 疗程
    2.4 注意事项
    2.5 疗效评定
        2.5.1 疼痛综合评定
        2.5.2 症状和体征改善评定
        2.5.3 总体疗效评定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性别差异比较
    3.2 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比较
    3.3 两组患者病程差异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和体征评分比较
    3.6 两组患者临床总体疗效比较
    3.7 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比较
    3.8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以及体征评分比较
    3.9 结果分析
4 讨论
    4.1 经筋体系的源流
        4.1.1 起源于石器时代
        4.1.2 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4.1.3 发展完善于晋代至明清时期
        4.1.4 停滞于鸦片战争以及民国时期
        4.1.5 复兴于新中国成立以后
    4.2 经筋理论内容
        4.2.1 经筋概念
        4.2.2 十二经筋
        4.2.3 经筋的生理功能
    4.3 病因病机的探讨
        4.3.1 外因
        4.3.2 内因
        4.3.3 不内外因
    4.4 经筋病的治疗方法
        4.4.1 结筋病灶点的诊查
        4.4.2 经筋疗法的特点
        4.4.3 经筋疗法的临床应用
    4.5 经筋实质的探讨
        4.5.1 经筋实质为肌肉系统
        4.5.2 经筋实质为神经系统
        4.5.3 混合学说
    4.6 传统中医学对颈肩综合征的认识
        4.6.1 病因病机
        4.6.2 治疗原则
        4.6.3 治疗方法
    4.7 现代医学对颈肩综合征的认识
        4.7.1 发病机理
        4.7.2 治疗方法
    4.8 对经筋推拿结合针刺治疗颈肩综合征作用机理的探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疼痛视觉VAS评分
    附录二 颈肩综合征评分标准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刺络拔罐为主治疗颈肩综合征3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 张金丽.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刮痧配合刺络拔罐治疗颈肩综合征疗效观察[J]. 韩璐,孙晓,董莹,薛璐,何立.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27)
  • [3]手法配合十一方药烫熨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D]. 覃镜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刃针配合热敏灸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潘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梅花针叩刺联合拔罐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周雪添. 扬州大学, 2020(04)
  • [6]皮内针联合灸法治疗落枕的临床观察[D]. 蔡卫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排刺干预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D]. 王思思.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激痛点拇掌指关节特色推拿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D]. 唐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慢性颈痛的临床研究[D]. 阮俊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经筋推拿结合针刺治疗颈肩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张文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3)

标签:;  ;  ;  

刺拔罐治疗颈肩综合征3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