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CD8~+CD28~-Ts和CD3~+CD56+NKT细胞分布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CD8~+CD28~-Ts和CD3~+CD56+NKT细胞分布

一、CD8~+CD28~-Ts、CD3~+CD56+NKT细胞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分布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胜[1](2021)在《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及其可溶性配体sMIC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同时出现以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为标志的免疫活化状态和免疫缺陷状态,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着增加。深入研究ESRD免疫功能紊乱的机制,建立有效治疗干预措施,对改善ESRD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Natural-killer group2,numberD)广泛表达于自然杀伤(NK)细胞、CD8+T细胞、CD4+T细胞亚群、NKT细胞(iNKT)和γδT细胞表面,是感染、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激活免疫效应细胞的关键受体,其数量和活性可反映NK细胞功能强弱。MICA是NKG2D特异性配体,少量表达于正常胃肠道上皮细胞,当靶细胞受到感染或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其表达水平显着上调,被NK细胞表面活化受体NKG2D识别结合后,激活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肿瘤免疫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表面表达过量的MICA,脱落入血后形成可溶性MICA(soluble MICA,sMICA)可特异性结合NKG2D,下调NK细胞表面的NKG2D表达,大大降低NK细胞的活性,使肿瘤细胞能逃逸NK细胞的免疫监视。NKG2D和其可溶性配体sMICA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机制已被大量研究,但在ESRD透析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在ESRD免疫缺陷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和其可溶性配体sMICA在ESRD透析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情况,及在ESRD免疫紊乱中的作用机制和相关临床意义。方法:1.将受试者分为50例患者组(ESRD组)和20例对照组(NC组),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受试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NKG2D阳性的CD3、CD56、CD27细胞百分含量;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受试者PBMCs的NKG2D mRNA相对表达量;用ELISA法检测受试者外周血sMICA蛋白含量。分析实验数据组间差异和三项实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将组间比较显着差异指标与患者其他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2.比较ESRD组中腹膜透析(PD)和血液透析(HD)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NKG2D百分含量、NKG2D mRNA相对表达量、外周血sMICA蛋白含量的差异。3.用ELISA法检测ESRD组中10例自愿多次实验的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外周血sMICA蛋白含量,比较透析前后患者外周血sMICA水平的变化。4.所有数据手工输入Excel电子表格进行处理,采用Stata SE12.0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范围)表示,两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之间采用方差分析;两组数据间的相关性符合正态分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所有分析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ESRD组外周血NKG2D+CD56+细胞百分含量(80.74%±4.98%)明显低于NC组(96.32%±2.28%),P=0.0075。与ESRD病程负相关r=-0.4611,P<0.001,与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负相关r=-0.44,P=0.0405。2.ESRD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KG2D mRNA相对表达量与NC组无显着差异。3.ESRD 组外周血 sMICA 蛋白含量[228.3(52.01,356.5)]高于 NC 组[110.4(6.98,227.9)],P<0.0001。与病程正相关(r=0.3957,P=0.045),与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正相关(r=0.4593,P=0.0191),与外周血NKG2D+CD56+细胞百分含量负相关r=-0.692,P<0.001。4.腹膜透析组外周血NKG2D+CD56+细胞百分含量高于血液透析组,P=0.0238。5.ESRD患者在血液透析治疗前后,外周血sMICA蛋白含量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ESRD透析患者外周血NK细胞膜表面活化性受体NKG2D表达下降是导致NK细胞免疫杀伤功能减低,患者易于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2.ESRD透析患者外周血sMICA蛋白含量高于正常水平,过量sMICA与NKG2D受体特异性结合下调NK细胞表面NKG2D表达。3.ESRD腹膜透析患者,外周血NK细胞膜表面NKG2D表达水平优于血液透析患者。4.血液透析治疗不能有效控制ESRD患者外周血高水平的sMICA对NKG2D表达的下调作用。图[12]表[12]参[37]

惠怡华[2](2021)在《基于NK细胞蛋白表达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评价指标》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表面不同蛋白受体表达的特征及其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性。方法:收集144名结直肠癌患者和87例健康个体的外周血样本,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NKT细胞,分析两组表面不同蛋白受体表达水平,进而进行研究和分析;并通过细胞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CD107a的表达水平的检测,探讨结直肠癌患者NK细胞的杀伤功能。结果: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CD16brightCD56dimNK细胞表面激活性受体NKG2D与健康对照相比,比例有上升趋势;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CD16brightCD56dimNK细胞、NKT表面抑制性受体TIGIT比例,均比健康对照组增高,同时TIGIT的表达随结直肠癌病理分期的增加而升高;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CD16brightCD56dimNK细胞、NKT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CR7比例与健康对照相比,均有下降趋势,且CCR7的表达随患者病理分期的增加而降低;结直肠癌患者NK细胞CD107a的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性。结论:本研究揭示了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抑制性受体TIGIT、趋化因子受体CCR7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甚至预后有紧密关系,为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治疗提供潜在的靶点;同时CD16brightCD56dimNK细胞表面激活性受体NKG2D随着病理分期的变化而不同,成为日后结直肠癌不同病理分期,采用不同免疫治疗方法的依据。

孙琳[3](2021)在《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异常表达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诱导,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共同介导胰岛β细胞损伤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更为常见。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T1DM发病率明显增加,而患者进行性的胰岛功能下降导致其需要终身应用胰岛素治疗,鉴于其逐年增长的发病率和随之出现的多系统并发症,T1DM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目前,T1DM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T细胞相关的研究一直是1型糖尿病的研究热点,而近年来除了CD4+T细胞,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D8+T细胞在1型糖尿病的发病进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淋巴细胞活化信号分子家族(signaling lymphocyte activated molecular family,SLAMF)被报道在多种免疫异常疾病中表达异常,并显着影响包括CD8+T细胞在内的免疫细胞分化及功能。然而对T1DM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的表达情况未被报道,且对于T1DM中SLAMF分子如何通过影响CD8+T细胞功能仍不明确。为探讨这一问题,本课题通过对T1DM患者及非肥胖的糖尿病小鼠模型(non-obese diabetic,NOD)免疫细胞分化情况及SLAMF分子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并进行mRNA测序及相关的体外细胞实验,以期探讨T1DM免疫系统异常分化及SLAMF分子表达对T1DM免疫微环境下CD8+T细胞功能和命运的影响。研究方法:(1)对T1DM患者及健康对照组(health control,HC)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T细胞及其亚群、NK细胞及其亚群、B细胞等免疫细胞比例进行分析,并检测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表面SLAM分子家族的表达情况;(2)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T1DM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SLAMF4分子表达及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和TNF-a的分泌情况进行检测,分析SLAMF4分子与细胞活化状态和细胞因子分泌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分析SLAMF4分子表达与1型糖尿病一般临床资料的相关性;(3)对自发性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NOD小鼠进行体重、随机血糖监测及小鼠尾静脉采血,对小鼠胰腺组织留取病理,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HE)染色,观察其组织细胞形态、炎细胞浸润情况;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小鼠外周血免疫细胞分化及外周血、胰腺引流淋巴结CD8+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表达情况;(4)采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得到纯化的T1DM患者的SLAMF4+CD8+T细胞和SLAMF4-CD8+T细胞,并进行mRNA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布及临床意义;(5)应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分选脐带血细胞中CD8+T细胞,在体外给予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刺激下进行培养,检测作用不同时间CD8+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表达情况;(6)采用磁珠分选联合流式细胞分选技术正常健康人SLAMF4阳性CD8 T细胞和SLAMF4阴性CD 8 T细胞分别进行分选,在体外给予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的刺激下进行体外扩增,用CFSE标记细胞,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于Day6检测两种细胞的凋亡情况。研究结果:(1)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免疫细胞比例与HCs比较存在异常,表现为CD4+T细胞和B细胞比例增多,Treg细胞的比例降低,总NK细胞及其CD56dim亚群的NK细胞比例减低,CD56bright亚群的NK细胞比例升高。与HCs相比,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SLAMF4阳性的总T细胞百分比降低,且SLAMF4阳性的CD8+T细胞明显降低;SLAMF3分子表达在B淋巴细胞比例有所降低,SLAMF5在NK细胞表面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T1DM患者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表达与细胞活化的状态有关,且与SLAMF4阴性CD8+T细胞相比,SLAMF4阳性CD8+T细胞具备更强的分泌促炎因子IFN-γ和TNF-a的能力;在与T1DM相关的一般临床指标的分析中,发现SLAMF4阳性CD8+T细胞百分比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T1DM病程呈负相关。(3)与同周龄的Balb/c小鼠相比,NOD小鼠CD4+T细胞及CD4+CD25+的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随着NOD小鼠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SLAMF4阳性CD8+T细胞百分比逐渐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Balb/c小鼠。(4)mRNA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1型糖尿病中SLAMF4作用后的CD8+T细胞表现出多个信号通路的异常改变,包括T细胞受体信号相关的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分泌及细胞凋亡通路,差异表达的基因中也有多个与凋亡相关的基因,说明SLAFM4在1型糖尿病中调控CD8+T细胞的活性与命运。(5)通过体外培养人脐带血CD8+T淋巴细胞发现,一定程度的抗原刺激可促进SLAMF4在脐带血na?ve CD8+T细胞表面上调表达,随着免疫活化的时间延长,SLAMF4阳性CD8+T细胞百分比逐渐下调。(6)通过SLAMF4阳性CD8+T细胞和SLAMF4阴性CD8+T细胞经CFSE标记后体外培养,发现SLAMF4阴性CD8+T细胞对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的TCR刺激更敏感、更易扩增,增殖能力强,而SLAMF4阳性CD8+T细胞更容易凋亡。研究结论:(1)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免疫细胞分化比例与HCs相比存在异常,且外周血T细胞及B细胞表面多种SLAM分子表达水平发生变化,结合课题组前期结果,这在T1DM及T2DM之间存在一定共性和不同之处。(2)与HCs相比,T1DM患者SLAMF4阳性CD8 T细胞百分比显着下降,且SLAMF4分子表达与细胞活化的状态及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和TNF-a的分泌有关。在T1DM患者中,SLAMF4+CD8+T细胞百分比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1型糖尿病病程呈负相关。(3)在动物模型中我们发现NOD小鼠也存在外周血T细胞异常分化状态。且随着NOD小鼠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SLAMF4阳性CD8+T百分比逐渐下降,明显低于对照Balb/c小鼠。(4)SLAMF4分子表达与1型糖尿病患者CD8+T细胞功能调控及凋亡显着相关,SLAMF4阳性的CD8+T细胞增殖能力较差且更容易凋亡,故体内持续抗原刺激会导致表达SLAMF4的CD8+T细胞的百分比降低,使其发挥类似调定点作用。综上所述,本课题首次分析了T1DM疾病模型中的SLAMF分子家族的表达谱,为SLAMF分子与T1DM免疫细胞的调控提供了实验证据,证实了在1型糖尿病免疫微环境中SLAMF4表达对CD8+T细胞的功能影响和命运的调控及SLAMF4阳性CD8+T细胞比例变化的具体机制,提示SLAMF4分子可能为T1DM的早期诊断,临床分期或免疫干预提供新靶点。

丁黎莉[4](2021)在《白介素-37通过髓源性抑制细胞影响急性胰腺炎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胰酶在体内异常激活所导致的局部或全身性炎症反应。促炎免疫与抗炎免疫系统失衡是促进疾病进展的重要机制。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是骨髓来源的调节性免疫细胞,可通过精氨酸酶(Arginase)-1、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免疫抑制性受体(immune receptors,IRs)等机制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含免疫球蛋白和ITIM基序的T细胞免疫受体(T cell immunoreceptor with Lg and ITIM domains,TIGIT)作为一种新型的IRs,对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的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但是TIGIT在AP中T细胞上表达的变化及其作用目前尚无报道。白介素(interleukin,IL)-37是新发现的抗炎因子,可通过诱导调节性免疫细胞表型转化等方式发挥抗炎作用。我们在预实验中发现AP患者血浆中IL-37升高。本研究通过分析AP患者体内MDSC、IL-37的变化,结合体外实验进一步阐释IL-37通过影响MDSC的抑制功能,影响AP的发生发展的作用及其机制,为AP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1)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法(flow cytometry,FCM)测定患者及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HC)中HLADR-CD11b+MDSC及其亚群CD66b+CD14-粒细胞样及CD66b-CD14+单核细胞样MDSC比例与数目,并分析与APACHE II评分、C-反应蛋白、住院天数(length of stay,LOS)的相关性。应用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染色测定T细胞增殖法分析HC来源与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来源的MDSC的抑制功能。应用FCM进一步分析及来源的Arg-1、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及MDSC表面CD155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表达有无差异。(2)应用FCM测定HC及AP患者外周血中CD3+T细胞及其亚群CD4+、CD8+T细胞比例、数量。测定HC与来AP来源的CD3+T细胞及其亚群CD4+、CD8+T细胞中的IFN-γ的比例及细胞表面TIGIT的差异。分析CD3+T细胞及其亚群细胞表面TIGIT表达与IFN-γ的表达、细胞增殖能力之间的关系。(3)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HC、AP患者血浆IL-37浓度,并检测其与APACHE II评分、MDSC之间的相关性。体外分析IL-37处理组与未处理组的MDSC的比例、Arg-1、ROS及MDSC表面CD155的表达变化。将IL-37处理的与未处理的MDSC细胞分别与T细胞共培养,检测各孔细胞增殖率。将HC及SAP来源的MDSC与TIGIT+及TIGIT-细胞分别共培养,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率变化,揭示抑制细胞可能机制。研究结果:(1)AP患者外周血中MDSC细胞及其亚群G-MDSC、M-MDSC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比例及绝对计数增加,且与APACHE II评分、C-反应蛋白正相关。SAP患者来源的MDSC对CD3+T细胞抑制作用增强。SAP来源的MDSC较HC组的Arg-1、ROS、CD155表达升高。(2)AP患者外周血中CD3+T细胞及其CD4+、CD8+亚群在PBMC中比例及数量减少,且各T细胞亚群IFN-γ分泌减少。AP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面TIGIT表达比例较HC组降低。TIGIT+T细胞较TIGIT-T细胞IFN-γ分泌增多,细胞增殖能力增强。(3)AP患者血浆中IL-37浓度较HC升高,与MDSC呈负性相关。IL-37在体外不能诱导PBMC中细胞向MDSC转化,但是可以增强MDSC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IL-37在体外降低MDSC的ROS、CD155的表达,对Arg-1表达强度无影响。阻断ROS降低MDSC表面CD155的表达。MDSC对TIGIT+T细胞具有抑制功能,而对TIGIT-T细胞无抑制功能。研究结论:本研究发现MDSC在AP患者体内增多,且MDSC抑制功能增强,且与疾病严重程度正相关,MDSC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CD155/TIGIT途径实现的。AP患者外周血中IL-37因子升高,IL-37增强MDSC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其增强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为探究AP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阻止AP进展为SAP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王亦心[5](2021)在《利用人源化小鼠模型研究人肺脏对于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应答》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分为甲、乙、丙、丁四型。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es,IAVs)是导致人类流感大流行的主要原因,对公众健康造成潜在威胁。目前对于IAVs主要的预防措施是应用流感病毒疫苗,但是由于存在抗原漂移及抗原突变的情况,使得这种方式难以发挥较好的保护作用,并且一种疫苗难以针对不同种病毒毒株进行中和。很多研究发现组织定居记忆性T细胞(Tissue resident memory T cells,Trm cells)可能对于抵抗流感病毒感染有一定的作用,因此近些年针对于T细胞疫苗的研究也逐渐开展。甲型流感病毒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小鼠模型,但小鼠的肺组织结构及细胞比例与人肺脏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小鼠的肺脏在感染后的免疫变化可能无法完全反应在人肺中的情况。而轻、中度流感病毒患者的肺组织样本往往难以取材,多数样本来源于癌旁组织及器官捐献,这些样本难以进行流感病毒感染期间肺内免疫细胞的动态观察研究。因此我们在给NCG免疫缺陷小鼠重建人的免疫系统(human immune system,HIS)的基础上,同时在鼠背部皮下移植同源HL组织,建立人免疫系统-人肺小鼠(HIS with autologous lung xenograft,HISL mice)模型。通过对移植后的人肺脏组织进行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来研究人肺中以及各个器官在感染之后的免疫应答情况,探究此模型的重要临床意义。研究方法:(1)通过给NCG小鼠肾被膜下移植人胚胎胸腺组织、背部皮下移植同源肺脏组织(HL)及尾静脉注射同源肝脏来源CD34+造血干细胞,建立HISL小鼠模型;(2)给予HISL小鼠皮下人肺移植物接种H1N1病毒,对照组给予PBS等体积接种,研究两组小鼠免疫细胞的变化、特异性抗体的产生、转录组的特征及差异;(3)给予HISL小鼠皮下HL预先接种H1N1病毒,再给予HISL小鼠致死剂量H1N1病毒经鼻接种,探求预先接种对于HISL小鼠接受致死剂量H1N1经鼻感染后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1)给予接受全身辐照后的NCG小鼠肾被膜下胚胎胸腺组织移植、皮下同源胚胎肺组织移植、尾静脉注射同源胚胎肝脏来源的CD34+造血干细胞后,成功建立HISL小鼠模型,其人CD45+细胞嵌合比例可达90%以上,以T细胞、B细胞为主,髓系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比例较低;小鼠皮下移植的HL组织在模型建立成功后可见其具有与成人肺中相似的、完整的呼吸性气道等结构。(2)H1N1病毒感染小鼠皮下移植的人肺组织后,H1N1组HISL小鼠人肺中的HLA-DR+CD11c+细胞和CD20+细胞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且H1N1组小鼠HL中CD4+Trm、CD8+Trm水平较PBS组显着升高,其水平与HLA-DR+CD11c+细胞和CD20+细胞的比例呈正相关;H1N1组HISL小鼠HL中HLA-A*0201限制性H1N1抗原特异性的CD8+T细胞的比例相比对照组显着升高;H1N1组HISL小鼠血清中产生病毒特异性的Ig、IgG抗体;两组小鼠人肺的转录组测序后表达基因存在显着差异,H1N1组小鼠HL中H1N1流感病毒感染相关、免疫相关的基因表达显着上调。(3)HISL小鼠皮下HL经过5000TCID50 H1N1病毒单次接种后,再次给予小鼠致死剂量(5000TCID50)病毒的经鼻接种,小鼠死亡;预先给予HISL小鼠多次500 TCID50 H1N1病毒皮下HL内接种,小鼠在经过致死剂量流感病毒经鼻感染后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显着延长。研究结论:(1)HISL小鼠模型可实现对人肺脏组织结构、免疫细胞水平及变化等的研究。(2)HISL小鼠可研究人肺脏组织在流感病毒感染后人肺中的免疫细胞的变化,可进一步研究其中T细胞亚型的特点、基因组的差异以及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产生。(3)多次低剂量H1N1病毒预先感染HISL小鼠皮下HL可提供一定的保护作用,延长该小鼠在接受致死剂量病毒经鼻感染后的生存时间,并提高其生存率。综上所述,本课题首次建立了可用于流感病毒研究的人肺脏组织及免疫系统的小鼠模型,为后期进一步研究感染后免疫系统的变化、T细胞表型特点、特异性抗体的产生、转录水平的差异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并对后期疫苗的研发及其他肺部感染性疾病的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张红庆[6](2021)在《免疫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脱髓鞘疾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eases,NMOSD)、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患者外周血中各免疫细胞的表达差异及NMOSD患者血清中12项细胞因子的表达与临床意义,评估免疫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对免疫性脱髓鞘性神经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为该类疾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8-2020年在江西省人民医院及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确诊的73例患者,包括21例MS患者、23例NMOSD患者及29例GBS患者,并选取同期在江西省人民医院体检的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Health Control,HC),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T、CD8+T、i NKT、NKT、γδT、B、NK、Treg)的百分比与细胞计数。纳入2018-2020年在江西省人民医院及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确诊的12例NMOSD患者,及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5例健康体检者,利用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法检测两组对象血清中12项细胞因子(IL-5、IFN-α、IL-2、IL-6、IL-1β、IL-10、IFN-γ、IL-8、IL-17、IL-4、IL-12P70、TNF-α)的水平。利用SPSS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用Graphpad prism8制图。分析各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在不同疾病中的表达差异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MS患者外周血中NKT细胞计数、γδT细胞百分比与绝对计数均显着高于健康人群(P=0.014;P=0.020;P=0.013),B细胞百分比及细胞计数较HC组显着升高(P<0.001;P<0.001);而NK细胞百分比与绝对计数均低于HC组(P=0.001;P=0.001)。MS患者的病程及EDSS评分均与NK细胞百分比呈显着正相关(r=0.588,P=0.005;r=0.606,P=0.004)。2、NMOSD患者外周血中CD8+T百分比显着高于HC组(P=0.035);B细胞百分比及计数较HC组均显着升高(P=0.001;P=0.045);而NK细胞百分比及计数均显着低于HC组(P=0.007;P<0.001)。血清抗AQP4抗体阳性与阴性之间各免疫细胞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MOSD患者的病程及血清抗AQP4抗体滴度与免疫细胞的水平无相关性,EDSS评分与CD4+T细胞百分比及CD4+T/CD8+T比值呈正相关(r=0.461,P=0.027;r=0.437,P=0.037)。3、GBS组中B细胞百分比与细胞计数均显着高于HC组(P=0.001;P=0.012);而NK细胞百分比及计数较HC组均显着降低(P=0.025;P=0.001)。轻型与重型GBS患者之间各免疫细胞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GBS患者Hughes评分与NK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0.394,P=0.034),病程与B细胞百分比及计数、Treg细胞计数存在负相关(r=-0.432,P=0.022;r=-0.442,P=0.016;r=-0.445,P=0.029)。4、NMOSD患者外周血中NKT细胞计数及γδT细胞百分比及计数均低于MS组(P=0.007;P=0.034;P=0.002)。当γδT细胞百分比低于6.51%、细胞计数低于47.50/μL、NKT细胞计数低于58.00/μL时,更应该考虑NMOSD。5、MS患者γδT细胞百分比及计数均显着高于GBS患者(P=0.018;P=0.034)。6、NMOSD患者血清中IL-5、IL-10的表达低于健康人群(P=0.005;P=0.001),而IL-6、IL-4、IL-12P70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45;P=0.004;P<0.001)。此外,NMOSD患者血清中IL-5与IL-10、IL-4与IL-12P70之间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r=0.866,P<0.001;r=0.999,P<0.001)。结论:本研究提示T细胞及其亚群、B细胞、NK细胞均参与MS、NMOSD、GBS的疾病进展。γδT、NKT细胞可作为MS与NMOSD或GBS的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与HC相比,NMOSD血清中IL-5、IL-10抗炎因子的水平显着下降,而IL-6、IL-4、IL-12P70促炎因子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且各种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之间存在相互协同或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探究相关实验室指标在在免疫性脱髓鞘性神经疾病中的变化,有助于我们对疾病进行监测和预测,以便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用于提高治疗的有效性,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霍娜娜[7](2021)在《胃腺癌患者不同分期及手术前后免疫功能及炎性指标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胃腺癌患者手术前后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 cell,NK细胞)(CD16+CD56+)、B淋巴细胞(CD45+CD3-CD19-)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 neutrophils,NEU%)、淋巴细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 lymphocytes,LYM%)、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Ratio of neutrophils to lymphocytes,NLR)变化,探讨手术对患者及其不同分期免疫功能和炎性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山西省肿瘤医院2018年6月-2020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70例胃癌患者,均经病理诊断为腺癌,并将其进行临床分期,所有患者均经查阅电子病例资料了解性别、年龄、吸烟及饮酒史、肿瘤部位,有无合并其它系统恶性疾病等一般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患者手术前3天及手术后半月的T细胞亚群、NK细胞、B细胞进行检测,同时检测外周血中NEU%、LYM%及NLR,采集同期肿瘤医院健康体检人群血样作为对照,使用SPSS23.0软件统计分析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1.胃腺癌术前组外周血中CD4+、CD4+/CD8+、CD16+CD56+、CD45+CD3-CD19-、LYM%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 cell)、NEU%及NLR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胃腺癌术前组外周血中CD45+CD3+、CD4+、CD4+/CD8+、CD16+CD56+、CD45+CD3-CD19-、LYM%均低于术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eg cell、CD8+、NEU%、NLR高于术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腺癌术前组I期中CD45+CD3+、CD4+、CD4+/CD8+低于术后组I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高于术后组I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组II期中CD45+CD3+、CD4+、CD4+/CD8+、CD45+CD3-CD19-、LYM%低于术后组II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高于术后组II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组Ⅲ期中CD45+CD3+、CD4+、CD4+/CD8+、CD16+CD56+、CD45+CD3-CD19-、LYM%低于术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Treg cell、NEU%及NLR高于术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前组随着TNM分期的进展,外周血中CD45+CD3+、CD4+、CD4+/CD8+、CD16+CD56+、CD45+CD3-CD19-、LYM%均下降,Treg cell、CD8+、NEU%、NLR升高,I期、II期的CD4+、CD4+/CD8+、CD16+CD56+比例均高于Ⅲ期,而CD8+比例低于Ⅲ期,II期的CD45+CD3+高于Ⅲ期,I期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Ⅲ期,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NLR低于Ⅲ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eg cell在各期的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5.Ⅲ期术后患者外周血中CD4+、CD4+/CD8+低于Ⅰ期、Ⅱ期,CD16+CD56+低于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期的其它指标相比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胃腺癌患者与健康人群的T细胞亚群、NK细胞、B细胞及炎性指标之间存在显着差异。2.胃腺癌患者CD45+CD3+、CD4+、CD4+/CD8+、CD16+CD56+、CD45+CD3-CD19-,LYM%的表达越低,CD8+、Treg cell、NEU%、NLR的表达越高,分期越晚。NEU%、NLR可用来评估机体炎症反应的程度。3.分期越晚,免疫系统的功能会越差,炎性指标越高,手术可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及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

陈兴财[8](2021)在《Tim-3与PD-1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NK细胞及单核细胞上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明确Tim-3和PD-1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NK细胞及单核细胞上的表达情况,探讨Tim-3和PD-1对NK细胞、单核细胞抗肿瘤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与多发性骨髓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1、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9月期间经病理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的初诊病例31例,选择同期15例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且排除明显疾患的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2、收集31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实验室常规检查结果,MM的免疫球蛋白分型及采用Durie-Salmon分期标准进行肿瘤分期的结果,骨髓涂片镜检计数骨髓瘤细胞百分比。3、采集15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标本和31例治疗前以及其中10例经3个疗程化疗后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MM患者外周血标本经流式细胞术检测其CD3-CD56+NK细胞百分比、CD14+CD64+单核细胞百分比以及Tim-3和PD-1在CD3-CD56+NK细胞、CD14+CD64+单核细胞上的表达情况;采用ELISA方法检测15例正常对照者、21例MM患者治疗前以及10例经3个疗程化疗后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MM患者治疗后外周血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TNF-α)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IL-6水平。统计并分析其与多发性骨髓瘤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1、31例MM患者临床免疫球蛋白分型情况:Ig G型15例,Ig A型9例,其他类型7例(Ig D型2例、轻链型3例、Ig M型2例)。DS分期情况:I期2例,Ⅱ期8例,Ⅲ期21例。2、Tim-3在MM患者外周血NK细胞和单核细胞上的表达。2.1不同免疫球蛋白分型MM患者之间Tim-3+CD3-CD56+NK细胞百分比,Tim-3+CD14+CD64+单核细胞百分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 MM患者较正常对照外周血CD3-CD56+NK细胞百分比(P=0.121)、CD14+CD64+单核细胞百分比(P=0.071)均无显着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im-3+CD3-CD56+NK细胞百分比较正常对照显着升高(P=0.025);Tim-3+CD14+CD64+单核细胞较正常对照也显着升高(P=0.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 Ⅲ期相较Ⅰ–Ⅱ期的MM患者Tim-3+CD3-CD56+NK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变化(P=0.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im-3+CD14+CD64+单核细胞百分比显着升高(P<0.0001)。其中10例经3个疗程治疗后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MM患者较治疗前Tim-3+CD3-CD56+NK细胞百分比显着降低(P=0.046),Tim-3+CD14+CD64+单核细胞百分比也显着降低(P=0.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 MM患者相较正常对照外周血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TNF-α(P=0.014),IFN-γ(P=0.004)均显着降低,IL-6则显着升高(P<0.0001),且Ⅲ期相较Ⅰ–Ⅱ期的MM患者IL-6水平显着升高(P=0.04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例经3个疗程治疗后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MM患者较治疗前外周血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P=0.0009),IFN-γ(P=0.0004)均显着升高,IL-6则显着降低(P=0.003)。2.5作相关性分析发现,MM患者治疗前Tim-3+CD3-CD56+NK细胞百分比与IFN-γ呈负相关(r=-0.514,P=0.017),Tim-3+CD14+CD64+单核细胞百分比与TNF-α也呈负相关(r=-0.728,P=0.002),均有统计学意义。另外,MM患者初诊时骨髓瘤细胞百分比与Tim-3+CD3-CD56+NK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r=-0.109,P=0.561),但无统计学意义,与Tim-3+CD14+CD64+单核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0.516,P=0.003),有统计学意义。3、PD-1在MM患者外周血NK细胞和单核细胞上的表达。3.1不同免疫球蛋白分型MM患者之间PD-1+CD3-CD56+NK细胞百分比,PD-1+CD14+CD64+单核细胞百分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 MM患者较正常对照外周血PD-1+CD3-CD56+NK细胞百分比显着升高(P=0.025),PD-1+CD14+CD64+单核细胞(P=0.007)也显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3 Ⅲ期相较Ⅰ–Ⅱ期的MM患者PD-1+CD3-CD56+NK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P=0.034);但PD-1+CD14+CD64+单核细胞百分比显着升高(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0例经3个疗程治疗后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MM患者较治疗前PD-1+CD3-CD56+NK细胞百分比显着降低(P=0.0417),PD-1+CD14+CD64+单核细胞百分比也显着降低(P=0.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4作相关性分析发现,MM患者治疗前PD-1+CD3-CD56+NK细胞百分比与IFN-γ呈负相关(r=-0.896,P<0.0001),PD-1+CD14+CD64+单核细胞百分比与TNF-α呈负相关(r=-0.568,P=0.007),均有统计学意义。初诊时骨髓瘤细胞百分比与PD-1+CD3-CD56+NK细胞百分呈负相关(r=-0.136,P>0.05),但无统计学意义,与PD-1+CD14+CD64+单核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0.544,P<0.05),有统计学意义。3.5 MM患者Tim-3和PD-1分别在NK细胞、单核细胞上的表达均呈正相关(NK细胞r=0.564,P<0.05;单核细胞r=0.85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Tim-3和PD-1在MM患者外周血中NK细胞及单核细胞上的表达水平与MM的免疫球蛋白分型无关,但与MM的肿瘤分期密切相关。2、Tim-3和PD-1在MM患者NK细胞和单核细胞上表达水平增高,可能导致其自身功能障碍,致使其分泌细胞因子异常,介导MM的发生发展及其进程。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im-3和PD-1在MM患者NK细胞和单核细胞上表达水平显着增高,而治疗缓解后较治疗前又显着降低,因此,Tim-3和PD-1可以成为外周血肿瘤筛查检测新的潜在标志物。4、Tim-3和PD-1在MM患者NK细胞及单核细胞上的表达呈正相关,可能存在协同作用,两者共同高表达强化了抑制MM患者NK细胞及单核细胞的抗肿瘤功能,促进了MM的进展。因此针对此两个免疫靶点的联合治疗方案有望成为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的有效策略。

高学敏[9](2021)在《组织细胞病的外周血免疫细胞谱》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组织细胞病是起源于单核-巨噬系统的细胞异常聚集于组织、器官所引起的一类罕见疾病。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Erdheim-Chester病(ECD)和Rosai-Dorfman病(RDD)均属于组织细胞病。三种疾病的异常组织细胞均携带MAPK通路的激活突变,MAPK通路的持续性激活被认为是三种组织细胞病发病机制的核心。但三者的病理及临床表现存在着巨大差异,相似的突变类型造成差异巨大的表现型的原因还未明确。组织细胞为功能异常的抗原提呈细胞,可募集抑制性免疫细胞,在肿瘤局部引起抑制性微环境。同时,患者存在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炎症细胞因子的来源可能为外周血的免疫细胞,共同参与致病过程。目前针对组织细胞病发病机制的探索有两个主要方向:第一,明确外周血中的异常组织细胞的前体细胞,这是探索MAPK通路的激活在细胞增殖、分化和归巢中的作用的基础;第二,了解组织细胞病患者外周血的炎症细胞组成,以了解组织细胞病患者的全身炎症状态,有助于找到新的治疗靶点。本研究拟分析LCH、ECD和RDD患者的外周血免疫细胞组成,寻找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前体细胞,比较LCH、ECD及RDD患者相比于健康对照、以及各种疾病之间所存在的外周血免疫细胞组成差异。材料与方法收集自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9例LCH患者、3例RDD患者、3例EC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以及3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采用质谱流式方法同时检测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42种细胞表面抗原,继而通过无监督的聚类算法对细胞进行聚类,利用表面标记富集模型对细胞聚类结果进行解析。结果本研究共聚类得到41个细胞亚群,共同构成了由单核细胞、树突细胞、NK细胞、NKT细胞、γδT细胞、CD8+T细胞、CD4+T细胞、B细胞和前体细胞组成的完整的外周血免疫细胞谱。在经典型单核细胞中存在一表型为CD14+CD16-CD163+CD56+的亚群,该亚群在健康对照、RDD及LCH患者中数量几乎均为0,但2位ECD患者中的比例明显升高(ECD-01:3.56%;ECD-02:12.16%)。LCH-SS患者的CD16+NK细胞/总NK细胞比例比显着低于健康对照(LCH-SS vs.健康对照:2.48%(2.01-5.88)vs.90.7%(88.7-91.3),P<0.0001),在 LCH-MS中亦有降低趋势,但个体差异较大,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LCH-MS vs.健康对照:43.8%(0.376-94.3)vs.90.7%(88.7-91.3),p=0.12)。表达 CD56 的 Treg细胞主要出现于LCH患者(CD56+Treg细胞/总Treg比例,在健康对照、RDD、LCH-SS、LCH-MS 和 ECD 中分别为:1.06%(0.00-2.39),0.285%(0.201-0.307),0.524%(0.353-3.94),3.68%(1.23-34.1),0.235%(0.00-0.469))。ECD患者经典型单核细胞/总单核细胞比例相比于健康对照显着升高(ECD vs.健康对照,0.955(0.926-0.965)vs.0.854(0.839-0.869),p=0.0035)。外周血中Th2/Th1比例在ECD患者中相比于健康对照升高(ECD vs.健康对照:0.751(0.547-0.850)vs.0.470(0.331-0.513),P=0.069),而在 RDD、LCH-SS、LCH-MS患者中无明显差异(分别为:0.477(0.369-0.779),0.441(0.310-0.643),0.562(0.466-0.730))。RDD患者外周血的γδT细胞数量显着减少(RDD vs.健康对照:1.78%(1.49-1.79)vs.5.42%(3.79-5.49),p=0.049),记忆 B 细胞数量显着升高(RDD vs.健康对照:0.336%(0.0636-0.406)vs.0.00%(0.00-0.0477),P=0.046)。结论1.ECD患者外周血中存在一群异常的CD14+CD16-CD163+CD56+单核细胞,可能为ECD组织细胞的前体细胞;2.组织细胞病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组成及功能状态提示其均存在慢性抗原刺激及炎症反应状态。RDD和ECD患者的免疫细胞组成有更多共同点。三种疾病也具有各自特点:LCH患者外周血CD16+NK细胞/总NK细胞比例比显着降低,同时存在一群CD56+Treg细胞;RDD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数量显着减少,记忆B细胞数量显着升高;ECD患者外周血经典型单核细胞/总单核细胞比例相比于健康对照显着升高,Th2/Th1细胞比例增高。

罗智明[10](2021)在《淋巴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T/NK细胞流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淋巴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分化簇(CD)分子平均荧光强度的分析,发现两组疾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差异,探索流式细胞术在鉴别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瘤中的价值。方法:纳入就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初诊淋巴瘤患者共计57例,将其分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组(B-NHL)、T/NK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组(T/NK-NHL)及霍奇金淋巴瘤组(HL);纳入经治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共计34例,将其分为类风湿关节炎组(RA)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组(SLE);纳入健康对照组17例。通过10色流式细胞仪对收集病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T细胞及NK细胞比例及平均荧光强度进行检测,对数据通过方差分析及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我们发现淋巴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外周血T细胞及NK细胞亚群比例存在差异,B-NHL组外周血CD4+CD25+细胞比例高于SLE组;B-NHL组外周血CD56dimCD16bright细胞比例高于RA组,T/NK-NHL组CD56dimCD16bright细胞比例高于SLE组;B-NHL组外周血CD56dimCD16dim细胞比例高于SLE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CD16、CD56分别在NK细胞中平均荧光强度(MFI)存在差异,B-NHL组NK细胞的CD56平均荧光强度高于RA组及对照组,RA组NK细胞的CD56平均荧光强度低于对照组;B-NHL组NK细胞的CD16平均荧光强度低于RA组及对照组,RA组NK细胞的CD16平均荧光强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诊淋巴瘤、经治自身免疫性疾病、健康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平均荧光强度存在差异,其中对NK细胞CD16、CD56的平均荧光强度的测量可以作为流式细胞术鉴别诊断的标志。

二、CD8~+CD28~-Ts、CD3~+CD56+NKT细胞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分布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D8~+CD28~-Ts、CD3~+CD56+NKT细胞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分布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及其可溶性配体sMIC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研究计划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流式细胞学实验
        2.3.2 RT-PCR实验
        2.3.3 ELISA实验
    2.4 统计学方法
    2.5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表面NKG2D表达水平
    3.2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KG2D mRNA相对表达量检测结果
    3.3 外周血NKG2D可溶配体sMICA蛋白含量检测结果
    3.4 ESRD透析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KG2D~+细胞百分含量、NKG2D mRNA相对表达量、外周血sMICA蛋白含量之间相关性
    3.5 透析治疗对外周血NKG2D表达和sMICA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终末期肾病患者NKG2D表达(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基于NK细胞蛋白表达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评价指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和主要仪器
    1.2 研究人群
    1.3 血液样本收集
    1.4 流式细胞术分析
    1.5 细胞培养
    1.6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
    1.7 CD107a标记法检测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结直肠癌患者表面不同受体表达分析
    2.2 结直肠癌患者不同病理分期表面受体表达分析
    2.3 结直肠癌患者NK细胞CD107a表达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自然杀伤(NK)细胞表面受体表达谱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结直肠癌患者的NK细胞蛋白表达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介

(3)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异常表达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的假设与提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1型糖尿病免疫系统异常概述
        2.1.1 适应性免疫系统与1型糖尿病
        2.1.2 先天性免疫系统与1型糖尿病
        2.1.3 免疫治疗在1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2.2 SLAM分子家族在免疫系统异常疾病中的表达
        2.2.1 SLAM分子家族概述
        2.2.2 SLAM分子家族在多种疾病中异常表达
    2.3 SLAMF4(CD244)研究现状综述
        2.3.1 SLAMF4(CD244)的结构与功能
        2.3.2 SLAMF4(CD244)的异常表达与疾病
        2.3.3 SLAMF4(CD244)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第3章 T1DM患者免疫系统变化及SLAM分子家族表达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人外周血来源
        3.2.2 材料和试剂
        3.2.3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研究对象入组及排除标准
        3.3.2 生化的测定
        3.3.3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3.3.4 细胞外标志物染色
        3.3.5 细胞内Foxp3 染色
        3.3.6 统计分析
    3.4 结果
        3.4.1 T1DM患者及HCs基线指标及生化检测结果
        3.4.2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T细胞表达
        3.4.3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B细胞表达
        3.4.4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NK细胞表达
        3.4.5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髓系细胞表达
        3.4.6 各免疫细胞表面SLAM分子家族表达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T1DM患者T细胞表面SLAMF4 分子表达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人外周血来源
        4.2.2 材料和试剂
        4.2.3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研究对象入组及排除标准
        4.3.2 生化及一般临床资料的测定
        4.3.3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4.3.4 细胞外标志物染色
        4.3.5 细胞内IFN-γ/TNF-a染色
        4.3.6 统计分析
    4.4 结果
        4.4.1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T细胞SLAMF4分子表达
        4.4.2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T细胞亚群SLAMF4分子表达
        4.4.3 SLAMF4分子表达与细胞活化的状态有关
        4.4.4 T1DM患者外周血SLAMF4分子表达与一般临床资料相关性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NOD小鼠免疫细胞分化及SLAMF4分子表达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和动物
        5.2.1 材料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动物
        5.2.4 垫料与饲料
    5.3 实验方法
        5.3.1 NOD小鼠体重及一般情况
        5.3.2 NOD小鼠血糖的测量
        5.3.3 检测小鼠外周血免疫细胞分化及血清分离
        5.3.4 胰腺淋巴结单细胞悬液制备
        5.3.5 小鼠尾静脉采血及血清分离
        5.3.6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5.3.7 细胞外标志物染色
        5.3.8 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HE)染色
        5.3.9 统计分析
    5.4 结果
        5.4.1 NOD小鼠1型糖尿病发病情况
        5.4.2 NOD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布异常
        5.4.3 NOD小鼠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异常表达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SLAMF4调控CD8~+T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
        6.2.1 人脐带血来源
        6.2.2 正常人外周血来源
        6.2.3 T1DM患者外周血来源
        6.2.4 材料与试剂
        6.2.5 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带血单个核细胞
        6.3.2 磁珠分选脐带血CD8~+T细胞
        6.3.3 体外培养脐带血来源的CD8~+T细胞
        6.3.4 流式分选T1DM患者SLAMF4~+及SLAMF4~-CD8+T细胞转录组测序
        6.3.5 磁珠分选正常人外周血来源的CD8~+T细胞
        6.3.6 流式分选正常人SLAMF4~+CD8+T细胞及SLAMF4~-CD8+T细胞
        6.3.7 细胞凋亡检测
        6.3.8 细胞增殖检测
        6.3.9 统计分析
    6.4 结果
        6.4.1 体外培养脐带血来源CD8~+T细胞SLAMF4表达情况
        6.4.2 T1DM患者SLAMF4~+及SLAMF4~-CD8+T细胞的RNA测序
        6.4.3 SLAMF4与CD8+T细胞凋亡
        6.4.4 SLAMF4与CD8+T细胞增殖
    6.5 讨论
    6.6 小结
第7章 T1DM免疫损伤机理及SLAMF分子异常表达的思考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白介素-37通过髓源性抑制细胞影响急性胰腺炎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急性胰腺炎
        1.1.1 急性胰腺炎概述
        1.1.2 AP的发病机制
    1.2 调节性免疫细胞
        1.2.1 调节性T细胞
        1.2.2 调节性B细胞
        1.2.3 调节性NK细胞
        1.2.4 调节性DC细胞
        1.2.5 调节性巨噬细胞
    1.3 髓源性抑制细胞
        1.3.1 髓源性抑制细胞概述
        1.3.2 MDSC的产生与分化
        1.3.3 MDSC的功能
        1.3.4 影响MDSC功能的因素
        1.3.5 MDSC与疾病
    1.4 TIGIT
        1.4.1 耗竭性T细胞概述
        1.4.2 TIGIT概况
        1.4.3 TIGIT在肿瘤中的研究
        1.4.4 TIGIT在移植中的研究
        1.4.5 TIGIT在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
        1.4.6 TIGIT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
    1.5 IL-37
        1.5.1 IL-37 的调控作用
        1.5.2 IL-37 在疾病中的作用
    1.6 MDSC与 TIGIT的关系及其调控机制
    1.7 展望
第2章 AP患者中MDSC数量及功能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试剂耗材
        2.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对象
        2.3.2 样本采集与保存
        2.3.3 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PBMC
        2.3.4 细胞计数
        2.3.5 细胞表面染色
        2.3.6 体外刺激PBMC实验
        2.3.7 细胞内染色
        2.3.8 流式分选MDSC细胞
        2.3.9 磁珠分选CD3~+T 细胞
        2.3.10 MDSC抑制实验
        2.3.11 抑制实验检测
        2.3.12 ROS染色
        2.3.13 统计学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HC、MAP、SAP患者一般信息及临床特点
        2.4.2 MAP、SAP患者外周血中MDSC细胞升高
        2.4.3 SAP患者腹腔积液中MDSC细胞比例较外周血升高
        2.4.4 AP患者外周血中MDSC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2.4.5 G-MDSC和 M-MDSC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
        2.4.6 SAP患者外周血中MDSC对 T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强
        2.4.7 AP患者与健康对照外周血中 MDSC中 Arg-1、ROS分析
        2.4.8 AP患者与健康对照外周血中MDSC表面CD155 表达分析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TIGIT在 AP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及其功能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试剂耗材
        3.2.2 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及疾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3.3.2 样本采集与保存
        3.3.3 外周血PBMC的获取
        3.3.4 细胞计数
        3.3.5 细胞表面染色
        3.3.6 PBMC体外刺激实验
        3.3.7 细胞内染色
        3.3.8 流式分选CD3~+TIGIT~+、CD3~+TIGIT~-细胞
        3.3.9 细胞增殖实验
        3.3.10 细胞增殖实验检测
        3.3.11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AP外周血中CD3~+ T 细胞及CD3~+CD4~+、CD3~+CD8~+ T细胞百分比及数量减少
        3.4.2 AP外周血中CD3~+ T 细胞及CD3~+CD4~+、CD3~+CD8~+ T细胞表面TIGIT表达下降
        3.4.3 SAP患者外周血中CD3~+ T 细胞及其亚群CD4~+、CD8~+ T细胞功能检测
        3.4.4 TIGIT~+T 细胞增殖能力较TIGIT~-T 细胞增殖能力强
    3.5 实验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IL-37 通过影响 CD155 表达影响 MDSC对 T细胞的抑制功能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及疾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4.3.2 样本采集与保存
        4.3.3 外周血PBMC的获取
        4.3.4 细胞计数
        4.3.5 细胞表面染色
        4.3.6 PBMC体外刺激实验
        4.3.7 细胞内染色
        4.3.8 流式分选MDSC细胞及CD3~+TIGIT~+、CD3~+TIGIT~-细胞
        4.3.9 细胞增殖实验
        4.3.10 细胞增殖实验检测
        4.3.11 ELISA法检测血浆IL-37 浓度
        4.3.12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4.4 实验结果
        4.4.1 AP患者血清中及单核细胞中IL-37 表达升高
        4.4.2 IL-37对MDSC表型的影响
        4.4.3 IL-37对MDSC抑制功能的影响
        4.4.4 IL-37对MDSC抑制功能的影响的机制
        4.4.5 MDSC表面CD155 的表达依赖于ROS的表达
        4.4.6 MDSC通过CD155/TIGIT途径抑制T细胞功能
    4.5 实验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利用人源化小鼠模型研究人肺脏对于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应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的假设与提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甲型流感病毒的概述
        2.1.1 流行病学
        2.1.2 结构及致病机制
        2.1.3 预防和治疗
    2.2 流感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应答
        2.2.1 病毒如何进入宿主
        2.2.2 病毒编码的几种蛋白
        2.2.3 固有免疫反应
        2.2.4 适应性免疫反应
    2.3 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发展和应用
        2.3.1 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发展
        2.3.2 人源化小鼠模型在流感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2.4 组织定居记忆性T细胞
        2.4.1 概述
        2.4.2 特征
        2.4.3 发展
        2.4.4 Trm与呼吸系统
第3章 人免疫系统-人肺小鼠模型的建立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人胚胎组织来源
        3.2.3 材料及试剂
        3.2.4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人胚胎肺脏组织处理
        3.3.2 人胚胎肝脏来源CD34~+细胞的分离
        3.3.3 人胚胎胸腺组织处理
        3.3.4 NCG小鼠皮下人肺组织移植模型的构建
        3.3.5 HISL小鼠模型的构建
        3.3.6 HISL小鼠构建后流式细胞术鉴定免疫系统重建水平
        3.3.7 HISL小鼠取材检测
        3.3.8 HISL小鼠各组织器官HE染色
        3.3.9 流式细胞术染色方案
        3.3.10 统计分析
    3.4 结果
        3.4.1 NCG小鼠皮下人肺组织移植模型的构建
        3.4.2 HISL小鼠模型构建
        3.4.3 HISL小鼠免疫系统的重建水平
        3.4.4 HISL小鼠建立后HL结构及其中免疫细胞的水平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人免疫系统-人肺小鼠流感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应答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动物
        4.2.2 SPF鸡蛋
        4.2.3 甲型流感病毒和MDCK细胞
        4.2.4 材料和试剂
        4.2.5 仪器
    4.3 方法
        4.3.1 种蛋孵育
        4.3.2 甲型流感病毒的扩增
        4.3.3 甲型流感病毒血凝值的测定
        4.3.4 甲型流感病毒TCID50测定
        4.3.5 人免疫系统-人肺小鼠建立及鉴定
        4.3.6 人免疫系统-人肺小鼠感染甲型流感病毒
        4.3.7 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后21天取材检测
        4.3.8 流感病毒特异性IgM、IgG抗体ELISA检测
        4.3.9 各器官组织化学染色
        4.3.10 流式细胞术染色方案
        4.3.11 转录组测序分析
        4.3.12 统计分析
    4.4 结果
        4.4.1 H1N1流感病毒效价及TCID50
        4.4.2 HISL小鼠感染H1N1后免疫细胞的总体变化
        4.4.3 HISL小鼠感染H1N1病毒后T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
        4.4.4 HISL小鼠感染H1N1病毒后病毒特异性T细胞的产生
        4.4.5 HISL小鼠感染H1N1病毒后血清特异性抗体的产生
        4.4.6 HISL小鼠感染H1N1病毒后HL基因组测序分析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流感病毒预先接种对人免疫系统-人肺小鼠产生保护作用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动物
        5.2.2 材料和试剂
        5.2.3 仪器
    5.3 方法
        5.3.1 甲型流感病毒的扩增及TCID50 测定
        5.3.2 人源化小鼠模型建立
        5.3.3 人免疫系统-人肺小鼠的建立
        5.3.4 甲型流感病毒经鼻接种
        5.3.5 统计分析
    5.4 结果
        5.4.1 单次H1N1病毒接种未能给予人免疫系统-人肺小鼠良好的保护作用
        5.4.2 多次H1N1病毒接种可延长致死剂量H1N1病毒经鼻接种小鼠的生存时间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免疫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脱髓鞘疾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MS、NMOSD、GBS患者外周血中免疫细胞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实验材料及仪器
        2.1 主要试剂
        2.2 主要仪器
        3.实验方法及步骤
        4.统计学处理
    二 结果
        1.各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
        2.各组患者外周血中各免疫细胞的表达及与疾病相关性分析
        2.1 MS患者外周血中免疫细胞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2.2 NMOSD患者外周血中免疫细胞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2.3 GBS患者外周血中免疫细胞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2.4 MS与GBS患者外周血中各免疫细胞的表达差异
        2.5 MS与 NMOSD患者外周血中各免疫细胞的表达差异
    三 讨论
第3章 NMOSD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一 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2.实验材料及仪器
        2.1 主要试剂
        2.2 主要仪器
        3.实验方法
        3.1 实验前准备
        3.2 样本的检测
        4.统计学处理
    二 结果
        1.各组患者临床特征
        2.NMOSD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表达
        3.NMOSD严重程度及AQP4 抗体与血清细胞因子表达的相关性
    三 讨论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NK细胞在神经免疫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胃腺癌患者不同分期及手术前后免疫功能及炎性指标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1.2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胃腺癌术前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不同免疫细胞及炎性指标的对比
    2.3 胃腺癌患者手术前后不同免疫细胞及炎性指标的对比
    2.4 胃腺癌术前组与术后组不同分期免疫细胞及炎性指标的对比
    2.5 胃腺癌术前患者不同TNM分期T淋巴细胞、NK细胞、B细胞的比较
    2.6 胃腺癌术后患者不同TNM分期T淋巴细胞、NK细胞、B细胞的比较
3 讨论
    3.1 T细胞亚群与肿瘤的关系
    3.2 NK细胞及B细胞与肿瘤关系
    3.3 炎性指标与肿瘤关系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细胞免疫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Tim-3与PD-1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NK细胞及单核细胞上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Tim-3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NK细胞及单核细胞上的表达及意义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二部分 PD-1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NK细胞及单核细胞上的表达及意义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对照表
综述 Tim-3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组织细胞病的外周血免疫细胞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Mutational landscape of "L-group" histiocytosis and its implementation in treatments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2 各样本圈门过程
    附录3 各表面标记表达情况的t-SNE热图
    附录4 细胞数量
致谢
已发表文章(第一作者、并列第一作者)

(10)淋巴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T/NK细胞流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淋巴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答辩会委员信息表

四、CD8~+CD28~-Ts、CD3~+CD56+NKT细胞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分布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及其可溶性配体sMIC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徐胜.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2]基于NK细胞蛋白表达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评价指标[D]. 惠怡华. 山西医科大学, 2021
  • [3]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异常表达与机制研究[D]. 孙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4]白介素-37通过髓源性抑制细胞影响急性胰腺炎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D]. 丁黎莉. 吉林大学, 2021(01)
  • [5]利用人源化小鼠模型研究人肺脏对于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应答[D]. 王亦心. 吉林大学, 2021(01)
  • [6]免疫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脱髓鞘疾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张红庆. 南昌大学, 2021(01)
  • [7]胃腺癌患者不同分期及手术前后免疫功能及炎性指标的变化[D]. 霍娜娜.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8]Tim-3与PD-1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NK细胞及单核细胞上的表达及意义[D]. 陈兴财.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组织细胞病的外周血免疫细胞谱[D]. 高学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10]淋巴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T/NK细胞流式分析[D]. 罗智明.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CD8~+CD28~-Ts和CD3~+CD56+NKT细胞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