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肝转移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大肠癌肝转移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一、大肠癌肝转移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同[1](2021)在《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恶性腹水是晚期结肠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西医目前主要采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全身化疗或联合腹腔灌注化疗等方法,但恶性腹水患者多为肿瘤晚期,经过多程放、化疗治疗,体质较差,再次化疗的敏感性及耐受性降低,且恶性腹水多为血性,无法大量置管引流,使腹胀、喘憋等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需探索更为温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腹腔灌注,可避免口服汤药引起的胃肠不适,副反应小,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恶性腹水的临床治疗。本团队致力于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研究多年,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有一定的疗效,庄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有效率为66.42%;杨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对于恶性胸水有效率为60.00%;袁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于消化系统肿瘤来源恶性腹水有效率为75.4%,疗效更好,但前期研究对于不同癌种患者分层后病例数较少,未进行具体分层讨论。恶性腹水的生成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本团队前期基础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能够降低恶性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使腹水颜色变浅,推测华蟾素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干预恶性腹水的生成。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近年来提出的全新肿瘤血管新生模式,可能与传统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共同促进恶性腹水的生成。既往多数研究关注在华蟾素对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的影响,鲜有研究探究华蟾素对VM形成的影响。研究目的临床部分:明确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对于结肠癌这一单一病种来源的恶性腹水的疗效及该治疗方法对应的优效人群特征,以期为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提供更为个体化的临床指导。实验部分:由临床现象探索内在机制。以VM为新切入点,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观察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VM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而更为全面地从肿瘤血管新生角度阐述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临床部分:采用单臂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行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患者临床资料,从腹水量控制率、腹水质改善率、KPS评分改善情况及患者生存期方面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评价安全性。进一步对比不同因素(如肿瘤原发病特点、转移情况、整体及局部中医辨证分型、合并全身治疗等)对疗效的影响,从中筛选优效病例,总结优效人群特征。实验部分:(1)采用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法建立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观察造模前后及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前后裸鼠一般体征、体重、腹围、腹水量、腹水红细胞数量及腹腔转移瘤瘤重等。(2)采用CoCl2化学诱导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缺氧模型;采用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3)采用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通过PAS-CD31组织化学与免疫组化双染法显示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VM的形成;显微镜下计数VM形成数目,观察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体外VM形成的影响。(4)采用RT-qPCR、Western-blot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 HCT116 细胞 VM 形成相关靶点 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临床部分:(1)腹水量疗效评价:研究共纳入135例患者。灌注后腹围较灌注前显着减小(P<0.01);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5例,稳定56例,合计有效83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61.5%。(2)腹水质疗效评价:灌注后腹水红细胞数、腹水肿瘤标记物、腹水乳酸脱氢酶水平较灌注前显着下降(P<0.01);腹水红细胞较治疗前下降≥25%者94例,总有效率74.0%;腹水肿瘤标记物较灌注前下降≥25%者70例,总有效率55.1%,其中CEA、CA199、CA724水平下降显着,铁蛋白水平较灌注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乳酸脱氢酶较治疗前下降≥25%者50例,总有效率39.4%。(3)KPS评分疗效评价:灌注后KPS评分较灌注前显着提高(P<0.01);较治疗前提高者41例,较治疗前稳定者82例,较治疗前减少者12例。(4)生存情况疗效评价:纳入患者截至末次随访,仍存活者2例,腹水生存期为1~31个月,平均腹水生存期5.66±4.59个月,中位腹水生存期4.00个月;腹水1年生存率为9.6%,2年生存率为3.7%,未见大于3年生存者。(5)安全性评价:出现不良反应者27例,占比20.0%,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10例)、发热(11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3例),多可耐受或对症治疗后可较快缓解,为1级轻度不良反应。未见由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及心电图改变,未见腹腔感染、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良好。(6)短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对于男性、有饮酒史、左半结肠、灌注前血液NLR≤2.81、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血性腹水、全身辨证含瘀毒证,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量控制方面疗效更好,其中结肠癌位置、腹水性质、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是影响腹水量控制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有饮酒史、无肝转移、有腹腔淋巴结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颜色改善方面疗效更好,其中肝转移、胆红素升高、腹水性质、局部辨证为影响腹水颜色改善率的独立预后因素。(7)长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有家族史、左半结肠、无肝转移、无脑转移、转移部位≤2个、灌注前无血中乳酸脱氢酶升高、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无不良反应及腹水量得到控制的患者腹水生存期更长,但与外部研究结果对比生存期未见明显延长。实验部分:(1)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可建立较为稳定的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可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2)华蟾素注射液腹腔注射可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生成、降低腹水中红细胞数目,抑制结肠癌腹腔转移瘤的生成。(3)缺氧微环境可促进结肠癌HCT116细胞迁移、侵袭,增强体外VM的形成能力。(4)华蟾素注射液可逆转缺氧对HCT116细胞造成的不良影响,抑制其增殖、迁移、侵袭及体内、体外VM的形成。(5)缺氧微环境可上调HCT116细胞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后可抑制HIF-1α、VEGF、MMP2、VE-cadherinmRNA及蛋白表达,对MMP9 mRNA及蛋白未见显着影响。研究结论临床部分:(1)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可有效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产生,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提高KPS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2)左半结肠癌、无肝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的患者是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优效人群,通过人群特征初步筛选后用药可提高临床疗效。实验研究: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可能与其逆转肿瘤缺氧微环境,下调HIF-1α、VEGF、MMP2、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结肠癌细胞体内、体外VM的形成,同时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腹腔侵袭有关。

王小军[2](2020)在《血管介入放射引导下金纳米棒光热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放射学引导下金纳米棒光热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125I粒子植入治疗联合化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金纳米棒光热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生存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效率为82.5%,显着优于研究组的67.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白细胞低、恶心呕吐、迟发性腹泻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体温升高、肝功能不全、肝部中度疼痛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92.5%、82.5%,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的80%、60%,对比差异均显着(P<0.05)。结论血管介入放射学引导下金纳米棒光热治疗大肠癌肝转移临床疗效好、安全强,可缓解并发症及提高术后生存率。

卫桐[3](2020)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医证型分布特征及关联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对结直肠癌肝转移中医证候的研究,旨在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提供借鉴,更好的发挥中医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通过中医精准辨证论治联合其它多学科积极的治疗控制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疾病的进展,改善其生活质量,增加临床治愈的机率,进而达到让患者长期生存的目的。方法本研究通过收集33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疾病相关信息,包括肿瘤原发部位、分化程度、病理分型、转移灶大小、分布情况等及中医四诊信息,录入EXCEL表格,建立临床数据库,将数据录入SPSS软件,对纳入病例一般情况分布进行分析,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算法,探讨出结直肠癌肝转移中医证型证候分布特征,对与其相关联的因素进行研究,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提供借鉴,更好的发挥中医药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结果(1)一般情况分布:本研究共纳入33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其中男性193例,占总人数的57.61%,女性144例,占总人数的42.99%,男女比例为1.34: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335例研究对象中,小于30岁患者的比例占比最少,为1.49%;61-70岁患者所占比例最多为25.97%。(2)个人情况分布:既往存在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为56例,所占比例为16.72%;无吸烟饮酒病史的患者占较大比例,为83.28%。共有81例患者可见其它合并疾病,合并冠心病病史有患者18例,占比为5.35%;合并消化道疾病的患者有8例,占比为2.39%;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30例,占比为8.96%;另有25例合并有其它疾病,占比为7.46%。(3)疾病相关情况分布:33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病理类型中,共有242例患者为管状腺癌,占比为72.24%,由此可知管状腺癌为结直肠癌常见的病理类型,其余各类型病例较少,较为罕见。中分化程度最常见,共120例,占总人数的49.59%;低分化类型人数最为少,有26例,占比为10.73%。从肿瘤部位的分布情况来看,升结肠癌最多,共有83例,占比为24.77%;其次是乙状结肠,共79例,占比为23.58%;盲肠癌最少,共计4例,占比为1.19%。从出现肝转移时间的分布情况来看,同时性肝转移有184例,占比为54.93;异时性肝转移有151例,占比为45.07%;肝转移直径≤3cm的病例数为190例,占比为56.72%;肝转移病灶直径>3cm的病例数为145例,占比为43.82%。病灶个数为单个的病例数为202例,所占比例为60.3%,病灶个数多发的有133例,占比为49.7例有243例曾行手术治疗,所占比例为72.54%;有275例患者行化疗治疗,占比为82.09%,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有79例,所占比例为23.58%。(4)证型证候研究结果:此次研究共纳入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335例,其中共收集中医四诊常见症状77项,其中包括舌诊、脉诊信息共21项,在33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中医常见症状的分布中,出现频率最高的10个症状分别为:便溏141例,占总例数的42.09%;食欲不振135例,占总例数的40.30%;腹胀114例,占比34.03%;大便秘结88例,占比26.27%;腹痛83例,占比24.78;便次频82例,占比24.48%;胁胀81例,占比24.18;痞满38例,占比为23.28%;神疲乏力68例,占比20.30%;自汗66例,占比19.70%。舌脉信息中,排名前五的舌象是:苔滑腻136例,占比为40.60%;舌红126例,占比为37.61%;苔白123例,占比36.72%;苔薄111例,占比为33.13%;舌齿痕79例,占比为23.58%;脉象为:脉弦107例,占比为31.94%,脉沉91例,占比为27.16%;脉无力82例,占比为24.48%,脉缓65例,占比19。40%、脉弱60例,占比17.91%。系统聚类分析结合专家判定后结直肠癌肝转移最常见的为以下5个证型:肝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肝郁气滞证、湿热瘀结证。肝脾气虚证的患者例数最多,共有104例,占总例数的31%;脾肾阳虚证患者有96例,占总例数的28.6%;肝肾阴虚证患者41例,占总例数的12.2%;肝郁气滞证患者有44例,占总例数的13.1%;湿热瘀结证50例,占总例数的14.9%。(5)中医证型的分布与年龄、吸烟饮酒史、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部位、肝转移病灶大小存在相关性(p<0.05),与病理类型、肝转移灶出现时间不具有相关性(P>0.05)。(6)左右半结肠癌肝转移病例的性别、年龄分布没有差异性;在常见症状、证型分布、原发灶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以及肝转移病灶的大小分布上具有明显差异性。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发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老年人较为多发。组织学分型以中分化管状腺癌最多见;好发部位依次为于升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腹泻、腹胀、食欲不振、肝区隐痛等是结直肠癌肝转移常见的临床症状,结直肠癌肝转移中医常见证型分为5种,分别为:肝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气滞证、肝肾阴虚证、湿热瘀结证。中医证型的分布与年龄、吸烟饮酒史、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部位存在相关性,与病理类型、肝转移灶出现时间不具有相关性。右半结肠癌肝转移病例的性别、年龄分布没有差异性;在常见症状、证型分布、原发灶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以及肝转移病灶的大小分布上具有明显差异性。

王利民[4](2020)在《补中调肝汤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中医证候、KPS评分、实体肿瘤疗效、肿瘤标志物、生活质量等临床指标进行观察和分析,探究补中调肝汤联合化疗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方面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评价,以期为此方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经样本量估算,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肝脾两虚、痰瘀毒结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92例,以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采用补中调肝汤联合Xelox化疗方案(奥沙利铂+希罗达,同时口服补中调肝汤),对照组采用单纯Xelox化疗。观察治疗4个化疗周期(每周期21天),对比4周期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KPS评分、实体肿瘤大小、肿瘤标指标、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毒副反应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整理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可有效改善中医证候,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并且能够缓解神疲乏力、纳食少、腹痛肠鸣、恶心呕吐等症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KPS评分:治疗组患者KPS评分较治疗前提高41.86%、稳定55.81%、降低2.33%,对照组患者KPS评分较治疗前提高24.39%、稳定58.54%、降低17.07%;两组比较,治疗组在提高KPS评分、改善患者体力状况方面疗效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肿瘤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肿瘤指标CEA及CA19-9无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CEA、CA19-9数值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各组内比较差异显着(P<0.05)。4.实体肿瘤客观判效:对照组的肿瘤控制率(DCR)为80.5%、临床有效率(RR)为31.7%,治疗组肿瘤控制率(DCR)为83.7%、临床有效率(RR)为34.9%,两组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5.生活质量: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减低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效果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6.毒副反应评价: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中均表现出常见的化疗副反应,但未见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两组比较,治疗组患者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发生率较低,提示中药在提升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缓解恶心呕吐症状方面存在优势(P<0.05)。结论补中调肝汤在联合化疗治疗肝脾两虚、痰瘀毒结型大肠癌肝转移时:可以显着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疾病痛苦、提高患者体力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化疗毒副反应程度及发生频率,较单纯化疗临床优势明显;在控制实体瘤大小、降低肿瘤标志物(CEA、CA19-9)数值等肿瘤客观评价方面临床优势仍需进一步研究证明;整个研究过程中未见严重不良事件,体现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侯文珍[5](2019)在《基于固有免疫探讨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肝转移是结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也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及难点,肿瘤的转移与机体免疫力密切相关。本实验通过经脾注射法建立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研究艾灸干预对造模裸鼠结肠癌脾脏移植瘤及肝转移的影响,以明确艾灸效应,为临床结肠癌肝转移的治疗丰富艾灸干预策略;并进一步检测艾灸干预对裸鼠固有免疫细胞的影响,为阐明其潜在作用机制做前期探索。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分四个部分:①实验动物的模型构建:通过在Balb/c裸鼠脾脏注射有绿色荧光标记的HCT-116人结肠癌细胞株构建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一周2次在荧光检测仪下观察结肠癌肿瘤在脾脏的成瘤及肝脏的转移情况,拍摄典型荧光照片,术后7周处死裸鼠,剖腹并记录脾脏及肝脏结肠癌肿瘤种植、转移情况。通过分析其成瘤率及肝脏转移率,评价模型构建是否成功,为后续研究做准备;②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脾脏移植瘤及肝转移的影响:将Balb/c裸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预防艾灸组、艾灸治疗组、预防艾灸+治疗组共4组,每组15只,选取双侧肝俞、足三里穴,分别给予不同干预措施,观察各组裸鼠的存活率、死亡情况、体重变化、脾脏移植瘤及肝脏转移瘤等情况;③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固有免疫细胞的影响:实验分组及干预同第二部分实验,艾灸干预结束后,取裸鼠外周血、肝脏、脾脏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以上部位的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及表达情况,分析艾灸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固有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④基于第三部分实验结果,进一步探讨艾灸干预对NK细胞的调节作用:采用SAS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将Balb/c裸鼠分为对照组、艾灸组,每组8只,艾灸组选取双侧肝俞、足三里穴进行艾灸干预,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艾灸干预结束后第二天取裸鼠外周血、肝脏及脾脏组织NK细胞进行流式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裸鼠肝脏及脾脏组织中NK细胞受体NKp46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实验成功构建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造模裸鼠脾脏原位及肝脏转移器官均出现肿瘤组织,转移率为100%,死亡率为33.3%,与以往文献报道相似。第二部分实验,我们发现:①模型组的动物存活率最低为66.7%,艾灸治疗组的动物存活率最高为86.7%,预防艾灸组和艾灸治疗组的恶病质死亡裸鼠发生较迟,均出现在实验干预结束后的观察期,各组之间的存活率、恶病质死亡率、恶病质发生时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裸鼠体重监测发现,预防艾灸处理不利于造模前正常裸鼠的体重增加,但造模手术后第4周期间显示出了对于肠癌肝转移裸鼠失体重的抑制作用,与模型组相比,能够明显增加裸鼠的体重,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脾脏移植瘤的肿瘤重量、体积方面,与模型组和预防艾灸组相比较,艾灸治疗组和预防艾灸+治疗组中结肠癌肝转移模型裸鼠脾脏移植瘤的肿瘤重量及体积均小于以上两组,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对肝脏转移瘤的研究发现,与模型组相比,预防艾灸组、艾灸治疗组、预防艾灸+治疗组这三组的肝脏转移率明显下降,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部分流式细胞术检测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固有免疫细胞(在外周血、肝脏、脾脏中)的含量变化,结果为:①NK细胞活化率方面:外周血中,与模型组相比,各艾灸组中NK细胞活化率(CD107a比例)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中,与模型组相比,艾灸治疗组中NK细胞活化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脏中,与模型组相比,各艾灸组中NK细胞活化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巨噬细胞方面:脾脏中,与模型组相比,艾灸治疗组、预防艾灸+治疗组中巨噬细胞比例明显升高,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中、肝脏中各组间巨噬细胞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③中性粒细胞方面:各组间外周血、肝脏、脾脏中中性粒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第四部分研究结果:①外周血中,对照组、艾灸组组间比较,NK细胞数量(CD49b和CD335比例)和NK细胞活化率均无明显变化(P>0.05);②肝脏组织中,与对照组比较,艾灸组的NK细胞数量及NK细胞活化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脾脏组织中,两组间NK细胞数量和NK细胞活化率均无明显变化(P>0.05),同时,免疫组化结果也相似,对照组和艾灸组的阳性信号区域的IOD值(光密积分值)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艾灸干预可激活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的固有免疫系统,增加肝脏组织中NK细胞的活化率和脾脏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含量,增强对结肠癌肿瘤细胞的杀伤力和吞噬功能,从而有助于抑制种植于脾脏的移植瘤的生长,迅速杀灭转移于肝脏的肿瘤细胞,降低结肠癌肝脏转移率;其中艾灸对肝脏中NK细胞活化率的上调作用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体现了中医“扶正”的治病思想,可为艾灸治疗其他肿瘤性或免疫缺陷性疾病提供实验依据。

李奕,邰升[6](2017)在《大肠癌肝转移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脏是大肠癌远处转移最为常见的器官之一,正确有效的肝转移治疗不但延缓疾病进程,延长患者寿命,同时也能为患者的预后质量提供良好保障。目前外科手术切除治疗仍是大肠癌肝转移的首选,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大肠癌肝转移研究的不断深入,放射疗法、冷冻疗法、射频消融术等新型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得以实践,多学科综合治疗将为大肠癌肝转移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朱慧娟[7](2017)在《影响大肠癌肝转移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文中认为目的 通过对曾在湖北省中医院肿瘤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的54例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进行临床研究,运用统计学方法归纳探讨年龄、性别、中医证型、治疗方式等多个方面与这些患者术后肝转移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对影响大肠癌肝转移的部分可能因素进行探讨研究,为中西医结合预防及治疗大肠癌肝转移提供理论依据,尤其是中医药在防治肝转移上的作用,以期将来在临床上能合理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达到延缓甚至防止大肠癌肝转移的目的。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根据制定的相关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的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湖北省中医院花园山及光谷院区肿瘤科病房住院及门诊治疗的原发性大肠癌术后患者54例,运用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分析及归纳可能影响大肠癌肝转移的多项相关因素。结果 54例患者中已出现肝转移的34例,未出现的肝转移患者20例。男性24人,占比44.4%,女性30人,占比55.6%。先行单因素分析:(1)所有患者,年龄最大的有75岁,最小的有29岁,分为<60岁组和≥60岁组,其中<60岁组共29人,14人出现肝转移,占比48.3%,15人未见肝转移,≥60岁组共25人,20人肝转移,占比80%,5人未见肝转移,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可能是影响肝转移的因素之一,年长的病人相较年轻人更易出现肝转移。(2)按肿瘤原发部位分为结肠组和直肠组,原发于结肠的29人,原发于直肠的25人。根据X2检验统计得出,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大肠癌肝转移与否与肿瘤原发部位无关。根据大肠癌手术同时有无淋巴结转移,可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及无淋巴结转移组,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39人(72.2%)所占比例明显大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15人(27.8%),可能因为多数病人发现肿瘤时已发生淋巴结转移,且与肝转移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手术同时即发现有淋巴结转移是导致大肠癌肝转移的不利因素。(3)大肠癌肝转移与否与原发肿瘤的病理学分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本文研究所分的四种病理学分型中属于低及未分化腺癌肝转移人数最多,13人,占38.2%,表明组织分型为低及未分化腺癌的患者最易发生肝转移。(4)术前肿瘤标志物水平也与大肠癌肝转移相关,与大肠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cea、afp和ca-199中,cea及ca-199术前升高可能导致大肠癌肝转移,apf统计学无明显意义。(5)中医证型区别也与大肠癌肝转移相关(p<0.05),脾肾两虚证发生肝转移概率最大(47%),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脾不和证也是较易导致肝转移发生的证型(38.2%),与其他证型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11.8%),与大肠癌肝转移关系不大(p>0.05),湿浊内蕴证(2.9%),导致肝转移几率最低。(6)在治疗方式上,未完成或未行术后辅助化疗的患者肝转移率较高(70.6%)及未服用或不规律服用中药的患者肝转移人数相较非肝转移者多,占比(91.7%),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规律服用中药的人中服药长达1年的患者肝转移率较低(21.7%),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7)在本文中讨论的因素中患者性别和肿瘤原发部位与大肠癌肝转移与否无明显相关性,根据肝转移与非肝转移之间的比较统计显示这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几项因素再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淋巴结、化疗完成情况、中药服药时间及术前cea水平为影响大肠癌肝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中年龄、淋巴结和术前cea水平的or值>1,表明这三个指标为导致大肠癌肝转移的危险因素。化疗完成情况及服用中药时间or值<1,表明完成化疗的患者肝转移几率较低,中药服用时间越长肝转移可能性越小。结论 通过对文中10个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得出年龄、肿瘤的组织分型、术前cea及ca-199水平、手术时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化疗完成情况、中医证型及中药的治疗时间都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相关。年龄大于60岁易发生肝转移;低及未分化腺癌是最易导致肝转移的肿瘤病理类型;术前cea及ca-199有升高易导致肝转移的发生;中医证型中脾肾两虚证最易发生肝转移,肝脾不和证也有导致肝转移的可能;未能或未行术后辅助化疗或未规律服用中药的患者易发生肝转移,由此可见不规范的治疗方式和不到位的治疗会增加复发和转移的危险性。按照NCCN指南的标准治疗方案治疗及长期中药调理能降低结直肠癌肝转移几率,是防治肝转移的有利因素。临床上应对这几类危险因素引起重视,加以定期监测及有效地预防治疗。对于有效地治疗方案也应积极劝导病人配合治疗,以此来降低大肠癌肝转移的发生率。

余榕键[8](2017)在《祛瘀解毒方治疗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生存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的大肠癌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长。许多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出现同时性肝转移,且同时性肝转移常较异时性肝转移病变范围更大,并发症更多,预后更差,生存期更短。既往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如果不治疗,总生存期常低于1年。根治性手术使得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明显延长。但许多患者确诊时已经失去手术机会,即使行转化性化疗仍无法达到手术的目的,只能接受姑息治疗,此时包括中医药治疗在内的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治疗方案则成为了主要的临床治疗方案。研究目的:以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祛瘀解毒方对该类患者的远期疗效以及中医药联合化疗的增效减毒作用,并对影响患者生存的多项相关指标进行预后分析,为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探索多学科联合的治疗方案。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通过对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1日诊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药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的115例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观察祛瘀解毒方联合现代医学抗肿瘤治疗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疗效,对比单纯现代医学抗肿瘤治疗组,比较两组生存期、生存率,骨髓抑制、腹泻等副反应的差异,并引入COX预后因素分析筛选出相关保护因子及危险因子。研究结果:(1)总生存期的比较: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期为:632天,治疗组为:86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2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2)无进展生存期的比较:对照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33天,治疗组为:274天。相较对照组,治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延长了 41天,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分层后不同治疗组生存期的比较:在接受了原发灶手术的患者中,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期为:924天,治疗组为:86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原发灶无手术的患者中,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期为:524天,治疗组为:82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将10个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指标引入COX比例风险模型,并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得到5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包括:分化程度、原发灶手术治疗、碱性磷酸酶、转移灶消融治疗、中医药治疗。(5)化疗期间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Ⅲ°及以上骨髓抑制的发生率为28.57%,治疗组为:1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3级及以上腹泻的发生率为19.64%,高于治疗组的13.5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延长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率。在无手术机会的患者中,治疗组总生存期有明显获益。(2)祛瘀解毒方可减少化疗期间骨髓抑制等副反应的发生。(3)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提示影响生存的保护因素包括:原发灶手术治疗、转移灶消融治疗及中医药治疗;危险因素包括:分化程度、碱性磷酸酶。结果提示:祛瘀解毒方对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预后有积极作用;手术、介入、消融、化疗、中医药等多学科、多手段的联合治疗能改善患者预后。

李斯锐,吴宁,林福煌,陈峰,邢丽,袁婵娟[9](2015)在《综合介入方法治疗大肠癌肝转移78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综合介入方法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8例大肠癌肝转移患者,其中29例为肿瘤血供较多类型,49例为肿瘤血供较少类型,前者采用肝动脉灌注栓塞+经皮局部药物注射治疗,后者采用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水平,行腹部CT增强扫描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观察肿瘤标志物、肿瘤大小范围及数量变化。结果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实验室指标及临床CT扫描结果均出现了明显好转,CR 7例(8.9%),PR 68例(87.2%),SD 3例(3.9%),有效率为96.1%,且不良反应发生均较轻。结论综合介入治疗方法对大肠癌肝转移患者具有较佳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成文[10](2015)在《卡培他滨片联合介入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口服卡培他滨片联合介入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0月76例大肠癌肝转移患者,采用隐匿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患者先行肝总动脉和腹腔干动脉造影,根据造影提示行肝动脉灌注化疗和栓塞,研究组38例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卡培他滨片口服,比较两组近、远期疗效。结果:研究组RR率为50.00%,对照组RR率为26.32%(P<0.05)。研究组血流信号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12个月、24个月、4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6.84%、65.79%、34.21%,均高于对照组(P<0.05)。根据富血供与乏血供分为4个亚组,富血供患者疗效明显好于乏血供患者,富血供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乏血供患者(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病例(P>0.05)。结论:介入治疗联合卡培他滨片口服可显着延长大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生存期,值得临床采用。

二、大肠癌肝转移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肠癌肝转移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恶性腹水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恶性腹水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恶性腹水的形成机制
        1.2 恶性腹水的西医诊断
        1.3 恶性腹水的西医治疗
        2. 恶性腹水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恶性腹水的中医病因病机
        2.2 恶性腹水的中医辨证
        2.3 恶性腹水的中医治疗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血管生成拟态(VM)在结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1. 结肠癌VM的发现及生物学特性
        2. VM的形成机制
        2.1 肿瘤缺氧微环境与VM
        2.2 肿瘤干细胞与VM
        2.3 上皮间质转化与VM
        2.4 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VM
        2.5 VM形成相关信号通路
        3. VM与结肠癌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4. VM与结肠癌的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1. 肿瘤血管生成的病理机制
        2. 华蟾素注射液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
        3.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
        3.1 VEGF/VEGFR通路抑制作用
        3.2 MMPs/TIMPs通路抑制作用
        3.3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凋亡作用
        3.4 其他潜在靶点
        4.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疗效评价及优效人群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1.2 研究对象
        1.3 病例筛选方法
        1.4 治疗方法
        1.5 提取指标
        1.6 疗效评价
        1.7 安全性评价
        1.8 统计方法
        1.9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结果
        2.1 总体资料分析
        2.2 疗效评价
        2.3 安全性评价
        2.4 优效人群特征筛选
    3. 讨论
        3.1 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治疗现状
        3.2 优效人群研究的必要性
        3.3 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潜在机制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基于血管生成拟态(VM)研究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
    实验一: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生成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华蟾素注射液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华蟾素注射液体内、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VM形成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VM形成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血管介入放射引导下金纳米棒光热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手术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
    2.3 两组术后1、2年生存率情况
3 讨论

(3)结直肠癌肝转移中医证型分布特征及关联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病例来源
2.研究对象
3.诊断标准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诊断标准
4.病例纳入标准
5.病例排除标准
6.病例剔除标准
7.病例收集调查表的制定
8.病例信息规范化处理
9.病例收集方法
10.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结果
    1.基本资料描述
    2.33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医证候的聚类分析
    3.证型与其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4.左右半结肠癌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综述 大肠癌肝转移的中西医相关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补中调肝汤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样本量计算
        1.3 诊断标准
    2.研究方案
        2.1 试验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2.4 毒副反应评价
        2.5 统计学分析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治疗效果
        3.3 毒副反应评价
讨论
    1.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现代治疗模式
    2.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独特优势
        2.1 “肝脾两虚、痰瘀毒结”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基本病机
        2.2 “补中调肝、减毒消症”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根本治则
        2.3 补中调肝汤的应用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固有免疫探讨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部分
    1 结肠癌肝转移的西医研究概况
        1.1 结肠癌肝转移机制研究
        1.2 结肠癌肝转移的西医治疗
    2 结肠癌肝转移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中医对结肠癌肝转移的认识
        2.2 中医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治疗
    3 艾灸与免疫
    4 免疫与肿瘤
        4.1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4.2 肿瘤免疫疗法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实验一: 结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构建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模型构建
        2.3 观察指标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肝转移情况
    实验二: 艾灸干预对造模裸鼠结肠癌脾脏移植瘤及肝转移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及耗材
        2 方法与步骤
        2.1 实验分组
        2.2 造模方法
        2.3 干预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艾灸干预对造模裸鼠存活率的影响
        3.3 艾灸干预对造模裸鼠体重的影响
        3.4 艾灸干预对造模裸鼠脾脏移植瘤的影响
        3.5 艾灸干预对造模裸鼠结肠癌细胞肝转移的影响
    实验三: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脾脏造模裸鼠固有免疫细胞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标准品试剂及耗材
        2 方法与步骤
        2.1 实验分组
        2.2 造模方法
        2.3 干预方法
        2.4 实验取材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脾脏造模裸鼠外周血NK细胞活化率的影响
        3.2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脾脏造模裸鼠肝脏组织中NK细胞活化率的影响
        3.3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脾脏造模裸鼠脾脏组织中NK细胞活化率的影响
        3.4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脾脏造模裸鼠外周血中巨噬细胞含量的影响
        3.5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脾脏造模裸鼠肝脏组织中巨噬细胞含量的影响
        3.6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脾脏造模裸鼠脾脏组织中巨噬细胞含量的影响
        3.7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脾脏造模裸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含量的影响
        3.8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脾脏造模裸鼠肝脏组织中性粒细胞含量的影响
        3.9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脾脏造模裸鼠脾脏组织中性粒细胞含量的影响
    实验四: 艾灸干预对Balb/c裸鼠NK细胞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标准品试剂及耗材
        2 方法与步骤
        2.1 实验分组
        2.2 干预方法
        2.3 实验取材
        2.4 指标观察
        2.5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艾灸干预对Balb/c裸鼠外周血NK细胞的影响
        3.2 艾灸干预对Balb/c裸鼠肝脏组织中NK细胞的影响
        3.3 艾灸干预对Balb/c裸鼠脾脏组织中NK细胞的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1 艾灸选穴依据
        1.1 肝俞
        1.2 足三里
    2 实验结果分析
        2.1 经脾注射法构建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分析
        2.2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脾脏移植瘤及肝转移的影响分析
        2.3 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固有免疫细胞的影响分析
        2.4 不同时间段艾灸干预对脾脏造模裸鼠结肠癌肝转移及固有免疫细胞的影响分析
    3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大肠癌肝转移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
二、大肠癌肝转移的化疗
三、射频消融术
四、大肠癌肝转移的粒子植入治疗
五、大肠癌肝转移的其他治疗

(7)影响大肠癌肝转移的多因素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类别
    1.2 研究对象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入选标准为
    1.5 病例排除标准为
    1.6 分组情况
    1.7 研究方法
    1.8 数据管理
2 结果
    2.1 病例情况及分组
    2.2 性别组成及其与肝转移的关系
    2.3 年龄组成与肝转移关系
    2.4 肿瘤原发部位与大肠癌肝转移关系
    2.5 原发肿瘤病理学分型
    2.6 肿瘤标志物与肝转移关系
    2.7 大肠癌患者手术时是否有淋巴结转移与肝转移关系
    2.8 大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完成与否与肝转移关系
    2.9 中医证型与肝转移关系
    2.10 中药治疗与肝转移关系
    2.11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8)祛瘀解毒方治疗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生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大肠癌的认识
        1.1.1 大肠癌的中医病名
        1.1.2 大肠癌的中医病因病机
        1.1.3 从"瘀"、"毒"论大肠癌肝转移病机
    1.2 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治疗现状
        1.2.1 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现代医学治疗
        1.2.2 大肠癌的中医药治疗
    1.3 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预后
        1.3.1 基线情况与预后的关系
        1.3.2 治疗方式与预后的关系
        1.3.3 基因突变与预后的关系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治疗方法
        2.2.1 对照组的治疗方案
        2.2.2 治疗组的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3.1 生存分析的观察指标
        2.3.2 预后分析的观察指标
        2.3.3 治疗不良反应的观察指标
    2.4 研究方案及统计学方法
        2.4.1 研究方案
        2.4.2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生存分析
        3.2.1 两组总生存期的比较
        3.2.2 两组无进展生存期的比较
        3.2.3 分层后两组生存期的比较
    3.3 预后因素分析
    3.4 化疗期间不良反应的比较
        3.4.1 骨髓抑制发生率的比较
        3.4.2 腹泻发生率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祛瘀解毒方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临床运用
    4.2 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生存现状
    4.3 生存分析结果
        4.3.1 两组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的比较
        4.3.2 分层后两组生存期的比较
    4.4 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预后因素的分析
        4.4.1 不同治疗手段对预后的影响
        4.4.2 分化程度对预后的影响
        4.4.3 碱性磷酸酶对预后的影响
    4.5 化疗期间不良反应的比较
        4.5.1 化疗期间骨髓抑制的比较
        4.5.2 化疗期间腹泻的发生率比较
    4.6 结论
    4.7 问题及展望
        4.7.1 存在的问题
        4.7.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综合介入方法治疗大肠癌肝转移7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10)卡培他滨片联合介入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1. 2纳入及排除标准
    1. 3治疗方法
    1. 4观察指标
    1. 5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 1疗效比较
    2. 2生存情况比较
    2. 3毒副反应
3讨论

四、大肠癌肝转移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一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血管介入放射引导下金纳米棒光热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临床效果分析[J]. 王小军. 中国处方药, 2020(08)
  • [3]结直肠癌肝转移中医证型分布特征及关联因素的研究[D]. 卫桐.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补中调肝汤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观察[D]. 王利民.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5]基于固有免疫探讨艾灸干预对结肠癌肝转移裸鼠模型的影响[D]. 侯文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大肠癌肝转移治疗进展[J]. 李奕,邰升.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7(03)
  • [7]影响大肠癌肝转移的多因素回归分析[D]. 朱慧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02)
  • [8]祛瘀解毒方治疗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生存分析[D]. 余榕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9]综合介入方法治疗大肠癌肝转移78例临床分析[J]. 李斯锐,吴宁,林福煌,陈峰,邢丽,袁婵娟. 海南医学, 2015(18)
  • [10]卡培他滨片联合介入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疗效分析[J]. 张成文. 现代肿瘤医学, 2015(12)

标签:;  ;  ;  ;  ;  

大肠癌肝转移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