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 开创招商引资新天地

生态 开创招商引资新天地

一、生态 打造招商新天地(论文文献综述)

王智洋[1](2021)在《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保存有大量文物古迹、地方文脉并能较为完整体现出传统生活状态的历史街区,逐渐成为当下人们的关注焦点。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历史街区展开的相关改建工作,经历了由过往旧城改造中的拆旧建新与仿古热潮,向小尺度、微循环、渐进式有机更新的认知与实践转变。虽然其的主要模式与演化路径不断发展演进,但客观现实中政策规划、法律法规的缺失与商业要素的无序繁殖,依然在此过程中引发了地方文化消逝、群体认同淡化、商业开发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过往我国的历史街区改建遵循的多是一种“物质-精神”二元对立认知;其在将工作重心聚焦于历史街区物质形态与精神面貌的同时,却忽视了街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延续性特征的社会人文内涵。作为一种供人居住生活的空间形态,我国的历史街区具有着由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三重维度共同构成的空间结构属性;而当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对之展开的文化建构,则是一种贯穿于其空间营建、空间叙事、空间消费环节的综合性空间生产活动。首先,对文物古迹外在形态风貌的修缮保护、对遗存布景等叙事景观的还原、与以物质为载体的消费活动,共同构成了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的物质空间维度。其次,精神空间维度的文化建构既是对历史街区中情感观念、集体认同、地方风俗等抽象要素的维系和延续,也包含着对隐藏于街区空间中的各种人文叙事文本的当代重置,并由此使之与当今大众的审美、怀旧、娱乐、教育等消费诉求相契合。最后,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文化建构在历史街区的社会空间维度进一步交汇,并分别体现为对活态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对社会生活状态的空间叙事再现,以及以体验性社会参与为基础的空间消费等不同层面。同时,由封闭的围合状态、生产逻辑的强势地位、传统地缘亲缘关系的隐退、原住民人口的大量迁出等引发的历史街区公共属性淡化、人际关联衰退、情感内核消散和消费精英化趋势等问题,在本质上均是一种空间异化现象。因此,空间视阈下展开的当代中国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理应处于一种辩证统一的状态之中。相关的实践工作不但要在历史街区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空间维度的融合交织中,凸显其的活态性、属人性本质与多层次、多环节的原真性内涵;也需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元话语的互动、博弈与协调中,推动其相互补充、彼此制约并以此达成空间权益的动态平衡。

张倩[2](2021)在《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与保护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城市更新速度的加快,积极转型升级的工业企业因为城市土地更新的需求而搬离城市中心地区,不能够适应经济新形势的传统工业企业面临着衰退、破产的困境,基于以上两种原因,城市中心地区大量的工业厂房、仓库等工业设施因此被闲置。城市中大型工业企业除了进行工业生产的生产区域外,还会有完备的住宅、医疗和教育等生活配套设施,它们基本上已经与城市基础设施融为一体,能够履行基本的社会功能。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当中不可多得的重要财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拥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建筑群且有独特工业历史风情的区域,所有与工业生产有关的建筑、设备都是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构成要素,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工业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者,理应受到合理地保护。但是在房地产业巨额利润的吸引下,许多位于城市黄金地段的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被夷为平地,就算有幸逃过了被拆除的命运,却因内部建筑体量大、占地面积广,而给保护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造成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成为“烫手的山芋”,因缺乏合理的保护与规划而被荒废,如何保护利用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城市历史风貌与历史文脉的延续,成为许多工业城市面临的难题。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是山东省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中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典型代表。潍柴集团2012年完成了主要生产区的搬迁工作,见证了潍柴几十年发展历史的老厂区被整体闲置,直到2014年被山东省政府选入省内首批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当中,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潍坊市稀有的工业遗产,具有极其珍贵的研究价值。本文运用实地调研、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历史与遗产构成,并对其做出价值评价,为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文章共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部分将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特征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研究理论。本章主要是以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是什么、为什么要保护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如何保护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逻辑结构串联,具体包括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理论、保护利用的驱动力、利益相关者三个方面。在新时期城市更新的背景之下,无论是受外在的客观条件还是自身特征的影响,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稀有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都需要得到妥善合理的保护与再利用。我们在讨论城市文化遗产的再利用问题时,根本目的是探寻保护文化遗产的合理路径,所以一切改造利用活动都是以保护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可以作为可利用的文化资源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协作,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利用。第二章集中对潍柴发展历史进行研究。本章以潍坊市地方志与潍坊柴油机厂厂志为基础资料,结合实地调研,梳理了潍坊柴油机厂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潍坊柴油机厂的建厂背景和建厂历程。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为保护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了历史依据,为更好地认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存现状与价值意义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探讨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规划,介绍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内生产区域与配套设施的基本概况。笔者通过查找资料和实地调研,基本了解了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与遗产保存状况,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此类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排查时,除了工业建筑物、构筑物等有形的物质遗产外,也不应忽略以工业生产技术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都是城市工业发展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也是延续城市工业文明的主要承载者,拥有同样重要的保护价值。科学分析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构成是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前提与基础。第四章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评价的内容与意义进行总结。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评价内容包括街区内的工业建筑、工业生产流程以及工业配套设施,并从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全面分析,说明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与再利用的现实意义。第五章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背景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以及潍坊市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概况,这是探寻历史文化街区再利用途径的前提。第六章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之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如何调整自身结构功能以适应城市发展要求,成为整个社会都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除了用于居住、教育等配套设施之外,大部分用于工业生产的厂房、仓库已经完全丧失了原始功能,成为城市闲置空间,通过工业遗产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商业的植入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也是完善城市产业功能组团中的业态配比的重要途径。最后一部分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与思考。

王定川[3](2020)在《成都市青羊区在城市更新背景下的产业集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不少问题,城市更新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以前城市发展更偏于进行大片区推倒再建,不重视区域文脉的接续,致使不少具有历史底蕴的建筑和街区在此过程中受到损坏,城市病日渐突出,进而伴随着传统产业逐步衰落,新兴产业又青黄不接,发展速度放缓,经济增长疲软。而现代化产业集群是以“发展、互利、共赢”为核心要素,集中表现为高附加值产业,是知识型、密集型、辐射性的集群特征,可以有效解决之前城市发展建设中历史文脉断裂和人产城空心化等问题,符合城市更新下产业集群发展方向。文章对城市更新背景下的产业集群研究,分析城市更新与产业集群的关系,借鉴产业集群发展,盘活现有资源、引入新兴产业、激发新的经济增长极等经验做法,剖析成都市青羊区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形成的金融商务、文博文创、总部经济三大主导产业集群现状,找准产业集群发展瓶颈,为成都市青羊区城市更新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条件探索路径与方法。文章重点阐述城市更新与产业集群之间的联系,和在此背景下产业集群对集聚人智人才、营造氛围环境、构建发展平台、推动载体建设等促进作用,从而通过特色、高能的产业吸附成群发展更有效地美化人居环境、传承历史文脉、提升产业能级、增进企业福祉,最终达到产业有序发展、企业互利互赢的美好愿景。

何文婷[4](2020)在《地域文化体验视角下四条旧城步行商业街调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增量”转“存量”的快速推进、电商消费的剧烈冲击、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许多处于旧城中的步行商业街面临着环境品质恶化、经营质量下降等重重困境。而人们对一座城市的文化归属感、空间体验及精神文化等需求的提高,旧城步行商业街作为一个地区自然物质、社会生活和精神制度文化的核心载体,地域文化体验或许可以成为旧城步行商业街发展的突破口,也将成为步行商业街研究的新议题。本文聚焦珠三角地区丰富独特的地域文化内容,思考如何让多元化及个性化的地域文化体验特色融入到步行商业街设计中。从具有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的珠三角旧城步行商业街出发,针对四条步行商业街进行实地调研和地域文化体验感知调查分析,总结现状特征与问题并进行体验品质提升思考,希望为今后珠三角步行商业街地域文化体验品质提升提供有意义的理论参考价值。本文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从背景缘由及研究对象出发,首先归纳关于人的体验、地域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依据;其次探讨国内外旧城步行商业街的发展历程、现实困境及发展趋势;最后探讨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地域文化”、“体验”与步行商业街之间的关系,首先对珠三角地区地域文化背景进行梳理,总结出珠三角地域文化特征并归纳出其表现形式;然后梳理出五类地域文化体验要素及地域文化体验系统模型。第三部分为调查分析部分,首先聚焦于珠三角地区旧城步行商业街的发展情况及特点,并从中筛选出四条典型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步行商业街,进行地域文化体验感知问卷调查及实地调研设计;然后将地域文化体验感知问卷的数据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得出体验媒介与地域文化体验要素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四条旧城步行商业街在实地调研中的地域文化体验媒介特征,深化了步行商业街地域文化体验的空间认知。第四部分为地域文化体验品质提升思考,在前三章基础上针对珠三角地区旧城步行商业街的未来发展,及提升五大地域文化体验的感知需求,在文化主题定位、街道空间、建筑形制、景观设施、商业服务、文化活动五类体验媒介上提出相应地域文化体验品质提升的方法。

温丽[5](2020)在《广州市恩宁路永庆坊的符号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在“生产主导”向“消费主导”的社会转型背景下,消费文化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建构性力量,重塑着新时代的都市景观,引导了“空间中的消费”转向“空间的消费”。另一方面,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升级,又带来城市空间营销的新模式,进一步推动了空间消费的盛行。在上述发展语境下,历史街区依托其文化独特性,融合当代都市休闲消费方式,通过更新改造与媒介营销而被打造成为迎合大众消费市场的城市新型消费空间,成为当前存量时代街区改造的普遍范式与建设热点。在我国城市更新由传统经济复兴转向更加强调延续城市文脉、彰显文化特色的综合复兴模式的“新常态”下,这一由历史街区消费化改造而成的新型消费空间该如何认知与解读?是否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振兴?基于以上核心问题,本文以空间消费为视角针对这一新型消费空间的建构路径、空间特征,及其文化影响进行重新审视与剖析。研究遵循“立场判断—理论建构—实证分析—归纳总结”的总体思路。首先,在对消费主义、媒介传播、历史街区改造与文化消费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建立历史街区消费化改造的基本价值判断;其次,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读与抽象归纳,建构当代历史街区“生产/改造—营销—消费”的基本路径,形成实证研究的分析框架;随后,以恩宁路永庆坊一期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其消费化转向中的演变历程,针对其作为新型消费空间的符号特征与内涵进行剖析,同时以问卷调查与访谈等形式考察游客对这一新型消费空间的认知与体验,进一步探讨消费文化的介入对本土文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当代语境下的历史街区消费化改造实际上促成了一种借由文化包装而营造消费氛围的“符号化”消费空间。这一新型消费空间本质上是由政府、开发商与消费者围绕历史街区的文化资本与符号价值共同推动而形成的。在永庆坊的案例中,地方政府尝试以其潜在文化资本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但在规划管控的缺失下,街区却逐渐陷入市场主导的消费化路径之中,成为一个以多元符号内涵迎合当代大众消费需求的新型消费空间,尽管实现了片区经济效益的提升,但同时也带来地方文化流于表面的现实危机。文末针对永庆坊个案提出改进建议,并进一步指出在市场主导的街区消费化改造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重要趋势的当下,更应发挥规划对于市场行为的约束与管控职能,把握街区改造的“律”与“度”,实现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

郑翔朔[6](2020)在《揭阳古城保护开发的政府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之时间的推移,社会不断的进步,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逐渐重视。揭阳是潮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揭阳县历史悠久,早在秦汉之际已有设立记载,其历史遗址主要集中在揭阳古城之中。揭阳古城承载了揭阳历史文化,其所保留的文化遗产涵盖了揭阳人的生活习惯、制作方法和相应的文学艺术,宗教信仰,思想,社会制度,风俗和习惯。揭阳古城继承了历史悠久的潮汕文化,同时,它也丰富和深化了潮汕文化核心理念的内涵。面对揭阳古城保护开发工作的重要性,近年来,政府逐步重视揭阳古城的保护开发工作,对揭阳古城保护开发工作进行了部署和研究,但是保护开发效果怎么样,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哪些,值得好好研究一下。本文从政府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基于国内外研究理论为基础,充分对照其他古城保护开发情况,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揭阳古城保护开发情况进行研究,剖析揭阳古城保护开发中的政府行为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优化政府行为的建议。经过对古城保护开发的政府行为效果进行实例评价分析,现阶段,揭阳市政府加快对古城核心截取和配套基础设施及水系治理,加大古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重视力度,取得一定的成效。同时,分别从编制规划、实施保护、提升拓展三个方面分析揭阳市政府在推进古城保护开发工作中主要存在突出问题,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总体把握、政府部门合作不足、政府统筹资金供给方式单一、政府角色定位不清晰。针对其原因,本论文研究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改进措施:在编制规划方面,应优化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城市规划;在实施保护方面,应理顺机制体制,鼓励群众参与,加强宣传引导,优化古城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古城国际化道路,创新发展模式,制定修缮标准,试点开发利用;在提升拓展方面,应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保护性开发理念,多渠道筹集保护资金,优化古城招商引资,加强古城营销宣传。

范舟[7](2020)在《成都市武侯区商圈差异化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商圈作为近年来新兴的综合体形式,对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圈不断兴起,如何确定自身定位,准备寻找客户群,不断促进商圈能级提升成为所有商圈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成都市武侯区商圈作为成都三大核心商圈之一,商业需求旺盛,商业体系较为完整。但是随着城市外延点状商圈的逐步形成,对武侯区零售商圈的挑战日益加剧。如何实现武侯区商圈的差异化发展,提升商圈能级,势在必行。首先,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商圈发展、战略选择的相关理论,分析成都市武侯区商圈的发展现状,对于其交通区位、人口结构、产业简介、经济指数等进行研究,探讨武侯区商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存在问题。其次,对于武侯区商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通过SWOT分析,针对商圈优势、劣势、机会、威胁,选择商圈差异化发展策略。然后,制定商圈差异化发展策略,在确定目标与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与国内外典型商圈对比,结合武侯区商圈自身实际,确定武侯区商圈发展的规模、功能、形象及客户差异化定位。最后,提出提升武侯区商圈差异化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其一,通过分析成都市武侯区商圈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以及SWOT分析,认为武侯区商圈发展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其二,规模定位方面,武侯区商圈的规模定位为250万平方米。其三,功能定位方面,要聚焦商贸服务、旅游/文化/营销、创意设计三方面不断发展。其四,形象定位方面,要建设国际特色商贸服务中心的商圈形象,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购物天堂。其五,客户定位方面,目标客户人群主要是区域消费人群、旅游消费群体。本文研究的意义:一方面,有助于推进武侯区城市商圈竞争越来越有序、布局越来越合理、功能越来越齐全,发展更加规模化。另一方面,武侯区商圈差异化发展策略对于其他城市商圈的发展和管理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林雪[8](2020)在《重庆市主城区购物中心空间布局演变特征及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空间及人口规模的扩张,消费需求升级,推动购物中心的发展,其不仅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使购物成本最小化,而且带动地区消费水平,增强商圈吸引力,提升商业中心等级地位,是现代零售业最具发展价值的大型商业设施。在电商冲击及房地产行业低迷状态影响下,2018年全国新增购物中心530个,发展势头仍不减,但也出现了购物中心项目烂尾、空置、无序发展及收益不佳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购物中心相关研究,为企业决策和政府优化城市商业空间、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搜集截至2018年年底区域内98家已开业购物中心的空间属性、招商品牌、业态种类、顾客购物感知评价等信息,结合重庆市主城九区经济、地理、人口、交通、政策、生态等方面的数据,深入归纳和分析重庆市主城区购物中心发展历程,运用空间分析法与计量分析法,对购物中心时空演变特征、零售吸引力、市场发展潜力进行分析,并以此提出空间布局优化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重庆市主城区购物中心具有整体分散化、若干局域集聚的空间演变特征。从整体空间布局看,购物中心从市中心向外围发展,形成拓展下沉的大趋势,呈现从点状集聚、无序扩散到有序扩散的演变特征,其中扩展方向与集聚程度来看,主要以南北轴扩展、内环集聚为主。从空间单元分异看,存在不均衡发展的特征,主要以内环以内的渝中区、渝北区、江北区、南岸区与九龙坡区为布局热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空间单元失衡程度明显减缓,呈现一定均衡化发展趋势。从空间集聚看,全域具有集聚到扩散、再到集聚的演变规律,局域“高—高”、“高—低”集聚区集中在城市中心与副中心,且存在向城市外围地区集聚态势,呈“低—高”、“低—低”集聚类型的地区广泛分布在非城镇化地区,极化发展现象较突出。(2)重庆市主城区购物中心零售吸引力在空间上均呈现中心指向性特征,极核结构明显,集聚能力由市中心向外减弱,存在空间断裂现象。通过哈夫修正模型测算,发现重庆市主城区购物中心零售吸引力范围为0.57882.3259,引力值大的购物中心商业辐射范围大,不仅对周边街区的常住人口提供服务,还集聚了主城各区的居民,也带动周边商业设施活力,规模经济效应增强,同时,其地理位置优越,均位于中梁山、铜锣山腹地,城市内环中心,与主城区各地联系紧密,且随着都市功能的完善,购物流逐渐向内环高度集聚,市场吸纳能力增强,零售吸引力范围也向外扩散。引力值中等的购物中心商业辐射范围受限,主要因为本身聚客力较弱,市场竞争能力待提高,空间距离阻隔了购物流的形成,缩小了辐射范围。引力值较小的购物中心市场吸纳能力低,主要因为周边居民消费需求为外部满足型且地理位置偏远,空间联系弱。(3)从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人口因素、土地因素、基础设施条件5个方面选取了21项指标,建立购物中心市场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得到重庆市主城九区市场发展潜力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渝中区>渝北区>江北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巴南区>南岸区>北碚区>大渡口区,发现积极发展型地区有渝中区、渝北区,吸引购物中心开发建设的能力较强,商业地产投资潜力强。创新发展型地区有江北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巴南区,其对购物中心的市场容量正处于逐步扩容升级的状态,购物中心的市场成长能力与发展基础条件二者都有一定优势。保留发展型地区有南岸区、北碚区、大渡口区,对购物中心的吸纳能力较低,体现形式主要为购物中心市场容量较为饱和、市场发展基础条件与成长能力较差,购物中心开发需理性。(4)根据政策引导、整体协调、特色发展等原则,提出重庆市主城区购物中心空间布局优化策略:(1)政策引导,集聚发展。结合各区购物中心市场发展潜力评价结果,以政策导向为主旨,重点拓展新兴商圈区域、以中梁山以东与铜锣山以西的带状区域重点布局发展,特别是两江新区划定空间范围,优化发展“1+18”购物中心集聚核心区空间格局框架,提高购物中心空间集聚程度。(2)整体协调,统筹发展。结合地区市场吸纳能力,适度开发不同商业体量、消费层次等的购物中心,区域内部、区域之间的商业设施功能互补,加强地区间产业联系,完善商贸服务内容,促进产业融合。(3)交通优先,充分发展。沙坪坝区、巴南区应充分完善区位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尤其是道路交通网络,打通空间距离壁垒,增大市场进入概率。(4)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消费水平较低的地区,合理控制购物中心的数量、规模不同层级开发,针对区域主要服务群体需求类型,提供更为匹配的商品种类及品牌类别,与周边社区居民相配套,建立供需较为平衡的商住关系。

龙昭[9](2020)在《成都市青羊区推动老旧城区转型升级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羊区老旧城区转型升级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问题矛盾激增的背景下,结合自身区情实际所开展的旧城改造方面的创新和探索。青羊区作为成都市传统的中心城区,近年来,以“千年蜀都文博青羊”为总体定位,在优化空间布局上聚焦青羊新城源城“双擎”驱动,构建“两心两轴、三区六廊”城市空间结构;在产业布局上着眼青羊总部经济区、少城国际文创谷、青羊文化金融商务区三大产业功能区建设,在优化城市社区治理上以体制机制为抓手,建立“121”社区治理体系,青羊区作为典型的老旧城区,在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在改变城市落后面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本文致力于对青羊区老旧城区转型升级的经验做法进行系统研究,文章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是阐述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研究的理论支撑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是对中国老旧城区转型升级进行概述,主要包括了的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部分其他城市老旧城区转型升级的经验做法以及青羊区作为本次老旧城区转型升级分析案例的典型性。第三章主要对当前青羊区的城市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不足以及取得的经验成效进行分析研究。第四、第五、第六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研究青羊区老旧城区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关键要素,详细阐述了青羊区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主导产业、优化城市社区治理方面的做法、成效及理论支撑。第七章主要是依据青羊区老旧城区转型升级的经验,总结老旧城区在改造升级中的对策和建议。第八章结论,主要是通过对青羊区老旧城区转型升级工作的理论分析和实践分析,进而总结出从中获得的经验。本文以成都市青羊区作为老旧城区转型升级的案例研究,不仅仅只是对老旧城区城市风貌改造进行归纳了解,更是对城市布局、产业发展以及内部的治理方式进行深度的研究分析,旨在得出青羊区开展老旧城区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从中获得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希冀能对同类型老旧城区的升级改造具有参考意义。

薄宏涛[10](2019)在《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文中认为针对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这一热点课题,本研究以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工业遗存更新实践发展的沿革及现状,分析中外不同法制环境、城市能级、转型动能等背景下呈现的更新实践之异同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跨学科的多维度研究视角,集成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领域主要策略并建构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的实施路线。通过横向更新策略集成与纵向技术实施路线梳理,清晰建构出中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所需要的“道”与“术”的全景认知。研究分析当今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的成因机制和解决要素,总结并集成出在工业遗存更新实践中八个维度的主要策略。顺承策略研究,以首钢工业园区更新工程实践为主要实证,阐述其更新选择的策略要点、解决的困难问题、及实施的全景流程,验证策略的落地性。对照国内遗存更新实践环节常见的问题,研究梳理了从宏观政策环境到中观评估设计再到微观实施运管的全流程线索,以前后关联、层层递进的关系阐述了工业遗存更新实施进程涉及的八个阶段的纵向技术流程,为更新实践能动者提供过程引导。结合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领域现状,对制度环境平台搭建、更新策略选择、产业及实施策略选择三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答思路,以期提供尽可能完善清晰、整体有效的实践指引。为寻求更加理性和恰当的更新方法建言献策。

二、生态 打造招商新天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态 打造招商新天地(论文提纲范文)

(1)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中国历史街区的变迁、现状及当下问题
    第一节 历史街区概念的内涵、外延与辨析
        一、历史街区概念的产生及演进
        二、对历史街区概念的辨析与定位
    第二节 我国过往历史街区工作实践的阶段性特征
        一、1949-1957:对历史街区议题的初步认知
        二、1958-1976:城市化建设停滞时期的历史街区工作
        三、1978-1989:政府主导下对城市老旧地带的福利性改造升级
        四、20 世纪90 年代:对城市展开的大规模拆旧建新浪潮
        五、21 世初期至今:对历史街区的小尺度、渐进式有机改建
    第三节 我国历史街区改建工作的主要模式、路径与当下困境
        一、我国历史街区工作的常规模式和演化路径
        二、当下我国历史街区改建工作存在的主要困境
第二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视角
    第一节 历史街区改建:从传统旧城改造到当代文化建构
        一、传统旧城改造背景下历史街区改建活动的缺陷
        二、当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属性
    第二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重维度
        一、“物质-精神”二元空间观下的过往历史街区改建工作
        二、“空间三元辩证法”下历史街区的多重空间维度
        三、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空间的历史街区
    第三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重环节
        一、当代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生产属性
        二、空间营建: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融合
        三、空间叙事:对历史街区过往之事的还原、重置与再现
        四、空间消费:对社会转型中大众消费新兴诉求的契合与满足
第三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物质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街区空间中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与保护
        一、历史街区中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征
        二、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三、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原则与目标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物质性景观的空间叙事还原
        一、历史街区物质空间维度的自然与人工叙事文本
        二、宏观:对整体肌理的空间叙事还原
        三、中观:对建筑遗存的空间叙事还原
        四、微观:对布景设施的空间叙事还原
    第三节 以物质为载体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
        一、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形式
        二、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场所
        三、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物质形制的封闭与失序
        一、“围合”状态下历史街区空间公共属性的消散
        二、生产逻辑与象征性符号主宰下的空间消费
第四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精神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街区空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系与延续
        一、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二、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主题营建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精神场景的空间叙事重置
        一、历史街区精神空间维度的人文叙事文本
        二、从单一人文叙事文本到复合空间叙事场景
        三、对历史街区空间叙事中人文叙事场景的当代重置
    第三节 历史街区空间消费中的多重精神诉求
        一、审美与怀旧
        二、休闲与娱乐
        三、历史与文化教育
        四、遁世逃避
        五、品味展示与认同获取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精神特质的消逝
        一、由传统地缘、亲缘关系向业缘关系转变所引发的精神破坏
        二、“非地方”状态下历史街区精神维度的同质化问题
第五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社会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历史街区空间中活态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
        一、历史街区中活态文化遗产在社会演进中的融合
        二、历史街区中活态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社会生活状态的空间叙事再现
        一、历史街区社会空间维度的生活性叙事文本
        二、对历史街区社会中宏大事件与民间活动的当代再现
        三、时空叙事中的铺排、拼贴与并置
    第三节 以体验性社会参与为基础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
        一、体验性空间消费的社会维度
        二、异托邦空间:时空情境穿越中的异质消费体验
        三、阈限空间:从仪式走向世俗的节庆消费体验
        四、“后台”空间:集体社会交往中的互动消费体验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社会功能与结构的变异
        一、“绅士化”进程中的空间功能置换与人口结构改变
        二、社会差异背景下的精英化倾向与消费区隔
第六章 空间视阈下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辩证统一
    第一节 历史街区改建中的空间异化
        一、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的异化
        二、人的社会行为实践的异化
        三、由物质、精神和社会实践异化所引发的空间异化
    第二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三重维度的辩证统一
        一、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活态性与属人性本质
        二、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层次、多环节原真性内涵
    第三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多元话语的辩证统一
        一、政治话语:从主导者向中介人的角色转型
        二、经济话语:于大众诉求和经济逻辑之间的平衡
        三、社会与文化话语:文化治理下的广泛社会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理论研究
    第一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
        一、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
        二、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特征
    第二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驱动力
        一、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自身发展要求
        二、城市更新背景下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契机
        五、工业文化传承的历史要求
        六、保护工业设计遗产的内部需求
    第三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利益相关者
        一、公共利益的代表--地方政府
        二、精英阶层的代表--专家学者
        三、群众利益的代表--社会公众
        四、市场主体的代表--企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探寻
    第一节 潍坊柴油机厂的建厂背景
        一、国内机械工业的发展概况
        二、山东省机械工业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潍坊柴油机厂的发展历史
        一、前身: 聚焦军工生产
        二、迁址: 探寻发展之路
        三、变更厂名: 发展步入正轨
        四、改制: 迈入国际舞台
        五、搬迁: 奋斗奔腾不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况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地理范围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风格
    第二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生产区域与配套设施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生产区域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配套设施
    第三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构成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文化遗产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价
    第一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认知的重要性
        二、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价内容
    第二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特征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价值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价值
        三、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价值
        四、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精神价值
        五、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美学价值
        六、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技术价值
    第三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的意义
        一、延续潍坊市的工业历史
        二、带动潍坊市的经济振兴
        三、促进潍坊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现有基础
    第一节 潍坊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文化繁荣奠定基础
        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繁荣提供可能
    第二节 政府对历史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
        一、政策先行
        二、资金保证
        三、智力支撑
    第三节 地方文旅产业市场逐渐成熟
        一、潍坊市文旅产业发展成绩斐然
        二、文创产业代表--潍坊1532文化产业园
        三、旅游产业代表--坊茨小镇
    第四节 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所面临的问题
        一、过度依赖公共资金的投入
        二、政府与企业的职责划分不明
        三、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探索
    第一节 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成功范例—德国鲁尔区的转型
        一、德国鲁尔区转型的背景
        一、德国鲁尔区的转型历程
        三、德国鲁尔区的转型经验及教训
    第二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原则
        一、历史风貌的完整性保存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关注社区居民的利益需求
        四、协调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实践
        一、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风貌
        二、展示工业遗产发展工业旅游
        三、发展文化产业传承工业文化
        四、打造以商业为主的空间利用模式
    第四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保护工作应放在首位
        二、利益相关者需共同参与
        三、健全行政制度与法律法规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A: 潍柴大事记(1946年-2013年)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成都市青羊区在城市更新背景下的产业集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第2章 城市更新和产业集群理论研究
    2.1 城市更新理论
        2.1.1 概念
        2.1.2 内涵
        2.1.3 分类
        2.1.4 现实意义
    2.2 产业集群理论
        2.2.1 概念
        2.2.2 类型
        2.2.3 产业集群的原因
    2.3 产城融合发展理论研究
    2.4 城市更新下发展产业集群的意义
        2.4.1 全面体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产城融合发展思路
        2.4.2 城市更新推动产业集群
        2.4.3 产业集群促进城市更新
第3章 成都市青羊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3.1 成都市青羊区的城市更新发展
        3.1.1 符合顶层设计要求
        3.1.2 切合区位区情实际
        3.1.3 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3.2 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3.2.1 金融商务服务集群区
        3.2.2 国际文创硅谷
        3.2.3 总部经济集群区
    3.3 产业集群面临的问题
        3.3.1 产业定位不清晰
        3.3.2 规划编制不协调
        3.3.3 机构职能不健全
        3.3.4 行业水平受限制
        3.3.5 载体建设不均衡
第4章 上海市城区产业集群典型案例分析
    4.1 上海市的城市更新发展概述
    4.2 典型案例
        4.2.1 新天地“自上而下”模式
        4.2.2 田子坊“自下而上”模式
    4.3 上海市城市更新下产业集群经验总结
第5章 成都市青羊区优化产业集群的对策分析
    5.1 优化产业集群布局积极承接转移产业
        5.1.1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5.1.2 优化产业集群布局
    5.2 挖掘历史传统文化
        5.2.1 依托巴蜀文化,借力文创产业集群区
        5.2.2 促进文商旅协同发展
        5.2.3 实施街区规制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5.3 完善政企协同机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5.3.1 坚持政府主导
        5.3.2 坚持资源集群
        5.3.3 坚持市场运作
    5.4 瞄准美丽宜居目标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5.4.1 引才引智形成人才汇聚
        5.4.2 少拆多改重塑历史风貌
        5.4.3 开敞增绿优化生活空间
结束语
参考文献

(4)地域文化体验视角下四条旧城步行商业街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背景
        1.1.1 选题缘由
        1.1.2 经济升级:全球体验经济时代到来
        1.1.3 消费转型:社会文化消费需求转型
        1.1.4 政策导向:建设全国高品位步行街
        1.1.5 文化背景:发扬传承岭南地域文化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综述
        1.2.1 关于地域文化的国内外研究
        1.2.2 关于体验的国内外研究
        1.2.3 关于步行商业街的国内外研究
        1.2.4 国内外步行商业街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1.2.5 国内外旧城步行商业街案例分析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理论意义
        1.3.3 实际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对象及范围
        1.4.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地域文化体验视角下旧城步行商业街体验要素研究
    2.1 基本概念
        2.1.1 旧城步行商业街
        2.1.2 地域文化体验
    2.2 珠三角地区的地域文化背景分析
        2.2.1 影响地域文化表达的因素
        2.2.2 岭南及珠三角的地域文化构成
        2.2.3 珠三角地区体验的地域文化特征及表现形式
    2.3 地域文化体验要素
        2.3.1 感官体验
        2.3.2 情感体验
        2.3.3 思考体验
        2.3.4 行动体验
        2.3.5 关联体验
    2.4 旧城步行商业街的地域文化体验系统模型构建
        2.4.1 体验与旧城步行商业街的关系
        2.4.2 地域文化体验系统模型
        2.4.3 旧城步行商业街的地域文化体验媒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域文化体验视角下珠三角四条旧城步行商业街调查分析
    3.1 调研设计
        3.1.1 客体对象特征调研设计
        3.1.2 地域文化体验主观感知的问卷设计
    3.2 对象背景调研
        3.2.1 佛山岭南天地步行商业街:岭南传统民居文化记忆
        3.2.2 澳门议事亭前地步行商业街:中西方多元文化兼容
        3.2.3 广州上下九路步行商业街:西关商廊市井文化延续
        3.2.4 中山孙文西路步行商业街:近现代粤商文化复兴
    3.3 地域文化体验感知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
        3.3.1 人口统计特征对比分析
        3.3.2 活动特征对比
        3.3.3 地域文化体验要素感知对比分析
        3.3.4 地域文化体验媒介评价对比分析
        3.3.5 地域文化体验感知内容的相关性分析
    3.4 街道空间的布局解构
        3.4.1 城市空间格局
        3.4.2 交通到达组织
        3.4.3 街道空间结构
    3.5 建筑形制与界面分析
        3.5.1 街道整体界面
        3.5.2 界面与环境渗透
        3.5.3 商廊建筑类型
        3.5.4 细部建构特色
    3.6 景观设施的营造探析
        3.6.1 街道景观
        3.6.2 基础设施
    3.7 商业服务的调查统计
        3.7.1 业态分布
        3.7.2 经营特色
    3.8 文化活动的过程追踪
        3.8.1 生活性事件组织
        3.8.2 文化性事件策划
    3.9 四条旧城步行商业街地域文化体验调查总结
        3.9.1 地域文化体验实地调查与问卷结果对比
        3.9.2 实地现状问题汇总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珠三角旧城步行商业街地域文化体验品质提升与思考
    4.1 构建珠三角文化主题,开启关联体验
        4.1.1 以历史文脉认同为主
        4.1.2 以时代特色适应为辅
        4.1.3 以珠三角商业文化发展为目标
    4.2 生成街巷空间序列,持续行动体验
        4.2.1 以商廊入口为起点
        4.2.2 以路径空间为骨架
        4.2.3 以节点空间为舞台
    4.3 塑造岭南建筑特色,激发感官体验
        4.3.1 继承珠三角传统建筑文化
        4.3.2 抽取岭南建筑的空间原型
    4.4 营造商街景观情境,提升情感体验
        4.4.1 商业街景观营造
        4.4.2 艺术人文设施
    4.5 活用地域文化遗存,启迪思考体验
        4.5.1 延续与活化物质文化遗存
        4.5.2 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存
    4.6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地域文化体验视角下珠三角旧城步行商业街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5)广州市恩宁路永庆坊的符号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消费社会转型背景下城市空间的消费转向
        1.1.2 互联网新媒体以新型空间营销方式推动空间消费的盛行
        1.1.3 存量时代历史街区的消费化改造现象频发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对象与问题提出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消费社会语境下历史街区符号化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消费社会
        2.1.2 历史街区
        2.1.3 符号化
    2.2 消费社会语境下的符号消费与空间转变
        2.2.1 媒介诱导下的符号消费
        2.2.2 消费空间的符号化转向
        2.2.3 研究述评
    2.3 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符号化相关研究
        2.3.1 历史街区的保护利用与当代取向
        2.3.2 围绕文化资本的历史街区符号化趋势
        2.3.3 文化消费视角下历史街区改造研究进展
        2.3.4 研究述评
第三章 历史街区符号化的建构逻辑与分析框架
    3.1 以上海“新天地”为开端的历史街区符号化改造
        3.1.1 “新天地”的符号化建构路径与评析
        3.1.2 “泛新天地”的模式化运动与当代新趋势
    3.2 历史街区符号化的建构路径与分析框架
        3.2.1 历史街区符号化的建构主体与基本路径
        3.2.2 历史街区符号化的空间特征解读维度
        3.2.3 历史街区符号化的总体分析框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永庆坊空间符号化的演变历程
    4.1 永庆坊周边历史文化要素梳理
    4.2 永庆坊的改造背景与潜在问题
        4.2.1 恩宁路“文化产业”导向的发展目标奠定了永庆坊改造方向
        4.2.2 永庆坊规划管控的缺失加大了后续改造建设的不确定性
    4.3 基于消费目的的永庆坊符号化转向
        4.3.1 市场化运作下“存表去里”的街区改造
        4.3.2 媒介介入下的街区“网红化”空间营销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永庆坊的空间符号解读与感知
    5.1 永庆坊的空间符号特征与内涵解析
        5.1.1 街巷空间层面的“怀旧”色彩
        5.1.2 建筑立面层面“新旧交融”的符号意义衍生
        5.1.3 商铺层面基于主题化场景的多元符号拼贴
        5.1.4 细部装饰层面视觉形象主导的流行符号元素嵌入
        5.1.5 小结:多元符号叠加的新型消费空间
    5.2 永庆坊的空间感知与文化体验
        5.2.1 问卷与访谈基本情况
        5.2.2 出行目的与空间行为
        5.2.3 空间氛围体验与符号感知
        5.2.4 符号空间中的文化体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永庆坊符号化的价值判断与规划建议
    6.1 永庆坊符号化转向的反思与建议
        6.1.1 永庆坊符号化转向的利弊评判
        6.1.2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永庆坊业态功能优化
    6.2 应对市场化运作下历史街区改造的规划建议
        6.2.1 凸显街区改造的文化传承之意
        6.2.2 强化商业化与生活态的和谐发展
        6.2.3 以底线思维严格制定改造依据与业态准入条件
        6.2.4 建立“编制-跟踪-评估-优化”的动态更新机制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研究主要结论
    研究主要创新点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揭阳古城保护开发的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古城
        2.1.2 政府行为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
第3章 揭阳古城保护开发的现状及政府行为
    3.1 揭阳古城概况
    3.2 揭阳古城保护开发存在的问题
    3.3 揭阳古城保护开发的政府行为
        3.3.1 编制规划方面
        3.3.2 实施保护方面
        3.3.3 提升拓展方面
    3.4 揭阳古城保护开发的政府行为的效果评价分析
        3.4.1 开展效果评价的重要性、必要性
        3.4.2 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4.3 评价指标的选择与设计
        3.4.4 运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例分析
        3.4.5 综合分析总结
第4章 揭阳古城保护开发的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揭阳古城保护开发的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
        4.1.1 编制规划方面的问题
        4.1.2 实施保护方面的问题
        4.1.3 提升拓展方面的问题
    4.2 揭阳古城保护开发的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缺乏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总体把握
        4.2.2 政府部门合作不足
        4.2.3 政府统筹资金供给方式单一
        4.2.4 政府角色定位不清晰
第5章 国内外古城保护开发的案例及经验借鉴
    5.1 国内古城保护开发的案例及经验借鉴
        5.1.1 云南剑川沙溪古镇的经验借鉴
        5.1.2 丽江古城的经验借鉴
        5.1.3 大同古城的经验借鉴
        5.1.4 上海新天地的经验借鉴
        5.1.5 扬州仁丰里的经验借鉴
    5.2 国外古城保护开发的案例及经验借鉴
        5.2.1 波士顿昆西市场的经验借鉴
        5.2.2 新加坡河的经验借鉴
    5.3 国内外古城保护开发的经验启示
第6章 揭阳古城保护开发的政府行为的优化建议
    6.1 编制规划方面
    6.2 实施保护方面
        6.2.1 理顺机制体制
        6.2.2 鼓励群众参与,加强宣传引导
        6.2.3 优化古城人才队伍建设
        6.2.4 探索古城国际化道路,创新发展模式
        6.2.5 制定修缮标准,试点开发利用
    6.3 提升拓展方面
        6.3.1 强化服务意识
        6.3.2 树立保护性开发理念
        6.3.3 多渠道筹集保护资金
        6.3.4 优化古城招商引资
        6.3.5 加强古城营销宣传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7)成都市武侯区商圈差异化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商圈理论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商圈形成机理的研究
        1.2.3 关于商圈布局的研究
        1.2.4 关于商圈竞争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结构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商圈的相关概念
        2.1.1 定义及类型
        2.1.2 构成因素
        2.1.3 影响商圈发展的要素
        2.1.4 商圈的形成及演变
    2.2 战略的类型与选择
        2.2.1 战略的基本类型
        2.2.2 战略的选择
    2.3 理论基础
        2.3.1 商圈理论
        2.3.2 市场定位理论
        2.3.3 PEST分析
        2.3.4 SWOT分析
第三章 成都市武侯区商圈发展现状
    3.1 成都市武侯区商圈简介
        3.1.1 成都市商贸业
        3.1.2 武侯区商圈
    3.2 成都市武侯区商圈现状
        3.2.1 交通区位
        3.2.2 人口结构
        3.2.3 产业情况
        3.2.4 经济指数
    3.3 成都市武侯区商圈的发展机遇与存在问题
        3.3.1 发展机遇
        3.3.2 存在问题
第四章 成都市武侯区商圈发展环境分析
    4.1 成都市武侯区商圈PEST分析
        4.1.1 商圈政治环境
        4.1.2 商圈经济环境
        4.1.3 商圈社会文化环境
        4.1.4 商圈技术环境
    4.2 成都市武侯区商圈内部环境分析
        4.2.1 商圈规模及业态
        4.2.2 商圈功能
        4.2.3 商圈形象及客户群体
    4.3 成都市武侯区商圈SWOT分析
        4.3.1 商圈优势分析
        4.3.2 商圈劣势分析
        4.3.3 商圈机会分析
        4.3.4 商圈威胁分析
第五章 成都市武侯区商圈差异化发展策略的制定
    5.1 目标与原则
    5.2 武侯区商圈规模差异化
        5.2.1 典型商圈对比
        5.2.2 商圈规模定位
    5.3 武侯区商圈功能差异化
        5.3.1 典型商圈对比
        5.3.2 商圈功能定位
    5.4 武侯区商圈形象差异化
        5.4.1 典型商圈对比
        5.4.2 商圈形象定位
    5.5 武侯区商圈客户差异化
        5.5.1 典型商圈对比
        5.5.2 商圈客户定位
第六章 提升成都市武侯区商圈差异化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6.1 优化产业格局,实现武侯区商圈功能跃升
        6.1.1 细化核心商圈功能与空间组织
        6.1.2 扩大武侯新城电子商务产业优势
    6.2 完善区域配套,营造武侯区商圈优质业态环境
        6.2.1 景观交通服务三位一体
        6.2.2 以TOD为抓手构建立体交通网
    6.3 建立VI系统,实现武侯区商圈功能智能化
        6.3.1 打造智慧商圈基础平台
        6.3.2 提升商圈商业服务智慧化水平
    6.4 树立品牌形象,激发武侯区商圈消费新活力
        6.4.1 增强武侯区商圈品牌的凝聚力
        6.4.2 创新培育武侯区商圈自主商业品牌
        6.4.3 加强武侯区商圈跨产业合作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重庆市主城区购物中心空间布局演变特征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1.3 文献评述
    2.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2.1 相关概念界定
        2.2.2 研究理论基础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概况
    3.2 数据来源
    3.3 重庆市主城区购物中心发展现状和历程分析
        3.3.1 购物中心数量及规模现状分析
        3.3.2 发展历程及其特征分析
    3.4 重庆市主城区购物中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3.4.1 规划缺位
        3.4.2 盲目开发,重复建设
        3.4.3 创新不足
第4章 购物中心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4.1 空间布局演变特征分析
        4.1.1 整体空间布局的演变
        4.1.2 空间布局重心的演变
        4.1.3 空间扩散距离的演变
    4.2 空间单元分异特征分析
        4.2.1 环线分异特征分析
        4.2.2 区县分异特征分析
    4.3 空间集聚分布特征分析
        4.3.1 整体集聚
        4.3.2 局部集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购物中心零售吸引力分析
    5.1 购物中心聚客力评价
        5.1.1 评价原则
        5.1.2 影响因子的选取与指标量化
        5.1.3 数据标准化处理
        5.1.4 权重确定
        5.1.5 评价结果分析
    5.2 购物中心零售吸引力分析
        5.2.1 零售吸引力测算模型修正
        5.2.2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购物中心市场发展潜力评价
    6.1 评价原则
    6.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3 数据标准化处理
    6.4 权重确定
    6.5 评价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购物中心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7.1 优化原则
        7.1.1 政策引导原则
        7.1.2 整体协调原则
        7.1.3 特色发展原则
    7.2 优化策略
        7.2.1 政策引导,集聚发展
        7.2.2 整体协调,统筹发展
        7.2.3 交通优先,充分发展
        7.2.4 因地制宜,合理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成都市青羊区推动老旧城区转型升级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老旧城区转型升级研究综述
        1.2.2 国内老旧城区转型升级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支撑理论
        1.3.1 有机疏散理论
        1.3.2 城市有机更新理论
        1.3.3 公共治理理论
    1.4 研究方法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老旧城区转型升级概述
    2.1 中国城市化发展中老旧城区转型升级的背景及现状
        2.1.1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演进历程
        2.1.2 中国老旧城区发展现状
    2.2 中国老旧城区转型升级的案例分析
        2.2.1 中国部分城市老旧城区转型升级案例探究
        2.2.2 中国城市改造案例对青羊区老旧城区转型升级的经验启示
    2.3 成都市青羊区推进老旧城区转型升级的典型性分析
        2.3.1 在优化空间布局上具有典型性
        2.3.2 在优化主导产业上具有典型性
        2.3.3 在优化社区治理上具有典型性
第三章 成都市青羊区老旧城区转型升级案例描述
    3.1 成都市青羊区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
    3.2 青羊区老旧城区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3.2.1 城市发展空间受限
        3.2.2 产业氛围营造不足
        3.2.3 城市治理水平有待提升
    3.3 成都市青羊区推进老旧城区转型升级取得的成效
        3.3.1 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3.3.2 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强化城市核心竞争力
        3.3.3 以惠民利民为导向,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第四章 成都市青羊区老旧城区转型升级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关键性分析
    4.1 青羊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进老旧城区转型升级理论分析
        4.1.1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是实现区域竞争优势的关键
        4.1.2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是实现土地高效利用的关键
        4.1.3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是解决“城市病”问题的关键
    4.2 青羊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进老旧城区转型升级实践分析
        4.2.1 打造青羊新城源城双极核心
        4.2.2 构建外联内通绿色综合交通体系
        4.2.3 调整更新城市形态业态布局
    4.3 青羊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进老旧城区转型升级取得的成效
        4.3.1 城市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
        4.3.2 城市运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4.3.3 城市全景业态进一步完善
第五章 成都市青羊区老旧城区转型升级中优化城市主导产业关键性分析
    5.1 青羊区优化城市主导产业推进老旧城区转型升级理论分析
        5.1.1 产业经济发展影响城市空间布局
        5.1.2 产业经济发展推进城市经济结构优化
        5.1.3 产业经济引领城市发展道路
    5.2 青羊区优化城市主导产业推进老旧城区转型升级实践分析
        5.2.1 青羊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5.2.2 大力推动青羊总部经济区产业功能区建设
        5.2.3 大力推动少城国际文创谷产业功能区建设
        5.2.4 大力推动青羊文化金融商务区产业功能区建设
    5.3 青羊区优化城市主导产业推进老旧城区转型升级取得的成效
        5.3.1 产业链条与要素供给精准匹配
        5.3.2 功能区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
        5.3.3 政府投入与社会资本同向发力
第六章 成都市青羊区老旧城区转型升级中优化城市社区治理关键性分析
    6.1 青羊区优化城市社区治理推进老旧城区转型升级理论分析
        6.1.1 优化城市社区治理是人本理念的体现
        6.1.2 优化城市社区治理是构建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6.1.3 社区治理是城市治理的关键
    6.2 青羊区优化城市社区治理推进老旧城区转型升级实践分析
        6.2.1 完善体制机制,厘清权责边界
        6.2.2 强化党建引领,做优社区服务
        6.2.3 搭建平台载体,推进多元共治
    6.3 青羊区优化城市社区治理推进老旧城区转型升级取得的成效
        6.3.1 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效发挥
        6.3.2 基层群众自治深入发展
        6.3.3 社区服务能力显着提升
第七章 成都市青羊区老旧城区转型升级所带来的启示
    7.1 突出区域联动,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
        7.1.1 坚持规划引领
        7.1.2 做优城市空间
        7.1.3 强化统筹联动
    7.2 突出产业引领,激发城市发展新动力
        7.2.1 搭建产业生态圈
        7.2.2 创新资源要素供给
        7.2.3 产城融合发展
    7.3 突出功能联动,开辟城市治理新路径
        7.3.1 发挥城市文化功能
        7.3.2 发挥城市治理功能
        7.3.3 发挥城市生态功能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城市化发展
        1.2.2 我国城市更新发展
        1.2.3 工业遗存更新的必要性
    1.3 研究概念界定
        1.3.1 城市更新
        1.3.2 工业遗存
        1.3.3 工业遗存更新
    1.4 研究范围、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范围界定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的未尽事宜
        1.6.1 研究对象的时空局限性
        1.6.2 更新实践案例的局限性
        1.6.3 研究方法手段的局限性
第2章 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
    2.1 工业革命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与更新
    2.2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2.1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2.2 国外工业遗存相关法规政策
        2.2.3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2.4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2.4.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2.4.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
        2.2.4.3 城市复兴
    2.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3.1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3.2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3.2.1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探索阶段(1995-2005)
        2.3.2.2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发展阶段(2006-2015)
        2.3.2.3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繁荣阶段(2016年至今)
        2.3.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3.3.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3.3.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并存
        2.3.3.3 从有机更新迈向城市复兴
    2.4 小结
第3章 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3.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3.1.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3.1.2 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3.1.2.1 特征数据采集
        3.1.2.2 详尽掌握资料
        3.1.2.3 充分踏勘基地
        3.1.2.4 精细测绘现状
        3.1.2.5 准确鉴定结构
    3.2 工业遗存更新的引擎
        3.2.1 工业遗存的空间生产模式转型
        3.2.2 工业遗存更新的差异化引擎
        3.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工业遗存
    3.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再生
        3.3.1 城市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1.1 都市针灸,点状更新
        3.3.1.2 都市链接,线状更新
        3.3.1.3 都市织补,面状更新
        3.3.2 单体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2.1 缝合与叠置
        3.3.2.2 内置与包络
        3.3.2.3 并置与对偶
        3.3.2.4 嵌固与植入
        3.3.2.5 封存与再现
    3.4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公共性再造
        3.4.1 工业遗存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的关系
        3.4.2 工业遗存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3.4.3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结构邻里化
        3.4.4 工业遗存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3.4.5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3.5 工业遗存更新的产业活化
        3.5.1 产业活化的“工业+”模式
        3.5.1.1 产业升级还是植入
        3.5.1.2 智力储备和政策支持
        3.5.1.3 产业孵化的平台建设
        3.5.2 产业活化的“文化+”模式
        3.5.2.1 以传统历史文化为锚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3.5.2.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3.5.3 产业活化的“产业+”模式
        3.5.3.1 原发性升级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2 渐进迭代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3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3.6 工业遗存更新的社会融合
        3.6.1 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居共同体
        3.6.2 工业遗存更新的再城市化进程
        3.6.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正义修复
    3.7 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3.7.1 工业遗存更新的生态可持续
        3.7.2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可持续
        3.7.2.1 保持空间风貌
        3.7.2.2 优化基础设施
        3.7.2.3 制定适宜目标
        3.7.3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可持续
    3.8 工业遗存更新的法律制度环境
        3.8.1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法律制度环境构建
        3.8.2 工业遗存更新制度的指向性实践推动
        3.8.3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相关制度环境创新
    3.9 小结
第4章 以北京首钢园区更新为典型代表的策略实证
    4.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4.1.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4.1.1.1 历史价值(历史代表性、历史重要性)
        4.1.1.2 社会价值(城市综合贡献、文化情感认同)
        4.1.1.3 工艺价值(技术先进性、工艺完整性)
        4.1.1.4 艺术价值(厂区保存状况、建构筑物特征)
        4.1.1.5 实用价值(空间保持状态、再利用可行性)
        4.1.1.6 溢出价值(景观交通条件、级差地价状态)
        4.1.2 首钢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4.1.2.1 特征信息采集
        4.1.2.2 详尽掌握资料
        4.1.2.3 充分踏勘基地
        4.1.2.4 精细测绘现状
        4.1.2.5 准确鉴定结构
    4.2 首钢园区的更新引擎
        4.2.1 首钢园区的空间生产模式
        4.2.1.1 北京城市化及差异化城市过程
        4.2.1.2 首钢园区空间生产模式变迁
        4.2.2 首钢园区更新引擎的选择
        4.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3 首钢园区空间再生策略
        4.3.1 城市尺度下的园区空间再生
        4.3.1.1 都市针灸,局部点状更新
        4.3.1.2 都市链接,区域跳跃式更新
        4.3.1.3 都市织补,面状区域更新
        4.3.2 单体尺度下的建筑空间再生
        4.3.2.1 缝合与叠置(水平织补和垂直织补)
        4.3.2.2 内嵌与包络(结构加固和风貌保持)
        4.3.2.3 并置与对偶(新旧并置和新旧对比)
        4.3.2.4 嵌固与植入(局部加建和地下更新)
        4.3.2.5 封存与再现(面层涂装和旧材保持)
        4.3.2.6 利用与统筹(遗存利用和设备综合)
    4.4 首钢园区的公共性再造
        4.4.1 首钢园区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关系
        4.4.2 首钢园区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4.4.3 首钢园区更新的空间结构邻里化
        4.4.4 首钢园区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4.4.5 首钢园区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4.5 首钢园区更新产业活化
        4.5.1 城市能级与产业活化的关系
        4.5.2 首钢业态再生的“工业+”模式
        4.5.2.1 首钢产业活化的城市背景
        4.5.2.2 首钢的“钢铁”产业升级
        4.5.2.3 首钢的“非钢”产业升级
        4.5.3 首钢业态再生的“文化+”模式
        4.5.3.1 以传统文化为锚固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4.5.3.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4.5.4 首钢业态再生的“产业+”模式
        4.5.4.1 原发性植入的传统产业模式
        4.5.4.2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4.6 首钢园区更新的社会融合
        4.6.1 首钢园区的“产居共同体”瓦解
        4.6.2 首钢园区的“再城市化”进程
        4.6.3 首钢园区的“空间正义”修复
    4.7 首钢园区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性
        4.7.1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生态可持续
        4.7.1.1 首钢园区生态策略
        4.7.1.2 首钢园区生态系统
        4.7.1.3 首钢园区污染治理
        4.7.1.4 首钢能源综合利用
        4.7.2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空间可持续
        4.7.2.1 保持园区工业特色风貌
        4.7.2.2 保持园区景观开放特征
        4.7.2.3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系统
        4.7.3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经济可持续
    4.8 首钢园区更新的规划与政策环境
        4.8.1 首钢转型更新的多维度诉求
        4.8.2 首钢转型更新的重要政策依据
        4.8.3 首钢转型更新的制度环境创新
        4.8.4 首钢转型更新的规划实现路线
    4.9 小结
第5章 建构中国工业遗存更新技术路线
    5.1 工业遗存更新的土地获取
        5.1.1 政府主导推进一级开发
        5.1.2 政企合作推进一二联动
        5.1.3 企业自主区域统筹升级
        5.1.4 不同模式存在的问题
    5.2 工业遗存更新的政策支持
        5.2.1 契合国家政策导向
        5.2.2 契合地方政策导向
        5.2.3 契合城市公共诉求
    5.3 工业遗存更新的价值评定
        5.3.1 上位风貌保护规划
        5.3.2 相关专家论证评定
        5.3.3 企业自荐遗存名录
    5.4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评估
        5.4.1 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2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3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出租土地经济评估
    5.5 工业遗存更新的规划调整
        5.5.1 明确城市设计优先
        5.5.2 设定城市更新单元
        5.5.3 推进综合交通评估
        5.5.4 确认土地用地性质
        5.5.5 明确上位规划边界
        5.5.6 开展更新城市设计
        5.5.7 落实控制规划调整
    5.6 工业遗存更新的操作主体
        5.6.1 主体与过程的关系
        5.6.2 兼容经营与公众参与
    5.7 工业遗存更新的设计进程
        5.7.1 梳理上位条件
        5.7.2 编制建设方案
        5.7.3 推进更新产策
    5.8 工业遗存更新的实施运管
        5.8.1 操作资金构成
        5.8.2 运管团队构成
        5.8.3 工作机制创建
    5.9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建立适当的制度与环境平台
        6.1.1.1 加快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6.1.1.2 统筹工业遗存价值评定机构标准
        6.1.1.3 建立工业遗存弹性再利用评定机制
        6.1.1.4 逐步转变土地治理模式和政策
        6.1.1.5 搭建跨部门协同的管控治理平台
        6.1.1.6 建构适用存量更新的规划审批模式
        6.1.2 选择适当的工业遗存更新模式
        6.1.2.1 选择技术经济和艺术适合的更新手段
        6.1.2.2 鼓励公共空间及场所精神的再造
        6.1.2.3 建立全面的可持续观
        6.1.3 选择适当的产业及实施策略
        6.1.3.1 探索匹配城市能级的更新之路
        6.1.3.2 寻求恰当的引导产业
        6.1.3.3 建构再城市化的融合之路
    6.2 主要创新点
        6.2.1 梳理并集成基于城市过程的多维度协同的工业遗存更新策略
        6.2.2 梳理基于中国国情的全流程工业遗存更新的技术路线
    6.3 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作者简介及成果

四、生态 打造招商新天地(论文参考文献)

  • [1]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D]. 王智洋.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1)
  • [2]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与保护研究[D]. 张倩. 山东大学, 2021(11)
  • [3]成都市青羊区在城市更新背景下的产业集群研究[D]. 王定川.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4]地域文化体验视角下四条旧城步行商业街调查研究[D]. 何文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广州市恩宁路永庆坊的符号化研究[D]. 温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揭阳古城保护开发的政府行为研究[D]. 郑翔朔.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成都市武侯区商圈差异化发展策略研究[D]. 范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8]重庆市主城区购物中心空间布局演变特征及优化研究[D]. 林雪. 西南大学, 2020(01)
  • [9]成都市青羊区推动老旧城区转型升级案例研究[D]. 龙昭.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10]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D]. 薄宏涛. 东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生态 开创招商引资新天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