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abWindows/CVI的计算机图形动态仿真技术

基于LabWindows/CVI的计算机图形动态仿真技术

一、基于LabWindows/CVI的计算机图形动态模拟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璐[1](2015)在《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温室环境检测及无线传输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现代文明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耕地面积却不断减少,人均耕地资源日渐紧缺,如何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是当今农业主要的发展方向。温室大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式,可通过人工改变植物的生长环境,并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对温室内的环境因子进行调节,而提高农作物产值。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受到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多方面环境因子的影响,适宜的环境能够缩短其生长周期,获得优质、高产的农业产物。环境控制的根本在于环境数据的采集和传输,通过及时的数据信息反馈,对温室内的环境进行相应的调节,但传统的参数采集需要进行大量布线,且在传输过程中易受到干扰和损耗,不利于及时实时准确的掌握温室内环境的变化。本课题在传统温室检测系统的基础上,引入基于虚拟仪器开发平台Lab Windows/ CVI的集成开发环境和丰富的图形化人机交互界面,结合以ICC AVR为开发环境的单片机控制技术,实现对温室环境的检测和远程控制。系统硬件方面,选用合适环境检测传感器(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光照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单片机及其外围芯片,并进行相应的电路控制设计。系统软件方面,包括上位机和下位机软件两部分。下位机以单片机为核心,采用C语言编程,可独立完成环境参数的采集、数据处理、液晶显示以及输出控制等功能。上位机采用虚拟仪器LabWindows/CVI开发平台进行编程,实现参数设置、通信方式的选择、信息提示、数据显示与保存等功能。系统采用无线通信技术,通过无线收发模块进行上位机与下位机之间的通信,实现温室环境的远程控制。

周利明[2](2014)在《基于电容法的棉花产量和播种量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棉花种植规模发展与机械化采收程度的提高,对棉花机械播施与收获过程的智能检测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确获取区域内的棉花产量分布信息一方面能够检验当年精准农业措施的实施效果,同时也是来年播种施肥精准变量作业处方决策的重要参考;棉花播种量检测则是实施高精度变量播种作业的关键,也是判断播种作业质量水平的基础。因此研究一种能在线检测棉田作业过程中棉花产量与播种量的方法和技术,对于减少棉花生产资料投入、增加棉花产量以及减少环境污染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容法的采棉机棉花产量和棉花精密播种机播种量的检测方法,并在深入研究基础上实现了工程应用。论文首先研究了籽棉的介电特性,并结合籽棉的气流输送特点,提出了基于双电容相关法来检测籽棉的流速,基于单电容法来检测籽棉的质量流量。双电容相关法是利用两个传感器信号的时间相关性,结合传感器间距,实现籽棉运动速度的检测;单电容法是基于采棉机作业过程中籽棉运动速度基本稳定的条件下,利用电容传感器信号来检测籽棉的质量流量。论文在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并结合试验验证基础上,设计了差分型电容传感器,研制了检测电路和单片机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实现了籽棉流速和质量流量的检测。论文以CASE CPX620采棉机为试验平台,构建了基于CAN总线的棉花产量监测系统。监测系统主要由人机交互终端、籽棉质量流量传感器、微波谐振式含水率传感器、GPS等构成,通过关键技术研究和系统集成,实现了基于经纬度坐标的棉花产量在线测量,以及采棉机作业工况参数等相关数据的实时获取。基于Labwindows/CVI测控软件开发平台,完成了上位机的数据采集与处理,为多信息融合处理奠定了基础。为检验棉花产量监测系统的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搭建了籽棉气流输送试验台,通过温度变化试验,验证了研制的差分型电容传感器对温度有比较好的适应性;通过改变籽棉品种试验,验证了研制的检测系统对多品种籽棉的适应性。文中还研究了棉花质量流量、含水率与电容信号响应的关系,建立了基于相对电容变化率与籽棉质量流量、含水率的回归模型。实验室静态试验表明,测产模型的预测平均误差不大于4.7%,动态试验表明,测产模型预测误差不大于9.07%。田间收获试验表明,测量装置的累积电容变化量与籽棉重量的拟合决定系数R2为0.94。另外,论文还研制了螺旋型电容籽粒传感器,准确检测棉花播种机播种管内棉籽的通过信息,实现了棉花精密播种机播种量的检测。研制的螺旋型电容籽粒传感器,可将棉籽通过播种管电容检测区域的信息转换成脉冲信号,以此来获取棉花精密播种机的播种量、漏播及重播信息。通过最小二乘移动平滑方法实现籽粒脉冲的平滑处理,得到最佳的信噪比,以一阶导数寻峰结合阈值判别条件快速识别棉籽脉冲,并获得峰位与脉冲边界信息,结合脉冲积分面积判断双籽粒同时下落,提高了播种量检测精度。同时构建了基于CAN总线的精密播种机播种监测系统,实现了播种质量水平的高可靠性监测。实验室试验表明,研制的系统能够实现漏播、阻塞报警,其对播种量监测精度为94.6%,漏播量监测精度为93.5%,重播量监测精度为88.1%。

张经[3](2014)在《AUV通信系统仿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论文针对AUV和母船实时信息交互,设计了一套AUV通信系统仿真软件。该软件可以定制AUV航行任务、声场预报、合成驱动信号和信号发送等功能。论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论文介绍了 AUV通信系统的跳频扩频技术,包括跳频系统的组成和原理,以及跳频序列的产生方法,并对跳频扩频原理进行计算机仿真。然后论文针对AUV通信系统对软件的总体需求,结合海洋信道的声场预报功能,设计了基于LabWindows/CVI虚拟仪器开发平台的人机交互界面。论文中详细介绍了仿真软件配置功能的设计与实现和外部IO功能的设计与实现。仿真软件配置功能包括仿真任务的配置与实现和水声信道的仿真模块设计与实现。在水声信道的仿真模块设计与实现过程中,详细介绍了 LabWindows/CVI与Matlab混合编程调用BELLHOP模型进行声场预报的方法。外部IO功能包括RS-232串口通信和信号的合成与发送。针对合成信号时数据量大所引起的占用内存大的问题,采用了重叠相加法的分段卷积算法,有效解决了数据处理过程中响应时间长的问题。上述软件的实现不仅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工作性能,也为同类软件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技巧和思路。AUV通信系统仿真软件完成了目标功能,在实验室中与硬件部分联调运行顺利,数据处理部分的相关算法均有效可行。

曾伟[4](2012)在《工业CT运动系统的负载模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CT(Computed Tomography)技术作为无损检测技术中的一种,已广泛地应用于各个生产领域。随着工业CT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工业生产领域开始应用工业CT来保证在线产品的质量,对工业CT的扫描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CT各运动轴由点位运动向连续运动转变,对各轴运行速度、定位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研究工业CT运动系统的负载特性,模拟实际运行时存在的负载环境以检验不同负载特性对运动系统性能的影响,对提高工业CT运动系统性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如何建立工业CT的负载模拟系统展开研究。本文对工业CT系统典型扫描方式涉及的四种主要运动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讨论了惯性负载、扰动负载、摩擦力负载和皮带驱动负载对运动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设计了电动负载模拟方案,将两台型号相同的交流伺服电机通过联轴器同轴相连作为负载模拟平台的执行机构,采用PC机、数据采集卡和交流伺服驱动器作为控制器实现负载的模拟。在研究常用负载模拟控制算法的基础上,结合鲁棒位置跟踪控制中采用的连续滑模控制思想,设计了基于鲁棒速度跟踪的负载模拟控制算法,并在理论上证明了该算法的可行性。详细论述了负载模拟系统的软件实现。为了在PC机上实现实时控制,引入了RTX实时控制子系统,为实时控制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定时;利用LabWindows/CVI编写了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便于对负载模拟平台进行相关操作和参数设置。最后,本文分别对惯性负载、扰动负载、摩擦力负载和皮带驱动负载进行了模拟试验。为了验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通过Matlab/Simulink分别对几种负载进行了仿真,对比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准确地进行负载模拟,为进一步提高工业CT运动系统性能提供了有效的试验平台。

曾秀云[5](2010)在《基于虚拟仪器的信号采集与控制系统开发》文中认为飞机综合化航空电子系统的研制离不开系统仿真,航电仿真实验室是航电系统设计的测试验证平台,是机载软件开发、子系统开发、系统综合以及工程试飞支持和维护各个阶段所必备的工具和手段,通过仿真试验可大大缩短航电系统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航电仿真实验室的主体——航电仿真设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软/硬件系统,设施的运行控制过程,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输入输出条件,数据采集/控制系统是航电仿真设施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就是为某型飞机航电仿真实验室开发一套数据采集控制系统——前端采集/控制系统ACS(Acquisition and Control System)。本文首先阐述了数据采集的基本理论和虚拟仪器技术的概念、特点,介绍了航电仿真实验室的构成,然后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数据类型进行了详尽的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了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在硬件设计部分,从硬件实现的可行性、开发周期、可靠性、成本等因素考虑,确定了数据采集控制系统的硬件方案为基于PC总线的数据采集板卡(DAQ)方案,并对主控计算机、数据采集卡、信号调理等部分的选型和连接方式进行了研究,最后构建了采集控制系统的硬件平台。软件设计方面,对软件的实现方法进行了探索,确定了以LabWindows/CVI8.0和Visual C++6.0两种开发工具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这两种工具各自的特点。软件设计采用了层次化、模块化的方法,各个模块之间没有或只有很少的藕合,程序结构清晰、可读性强,易于扩展和维护。对硬件资源和被测信号,使用了配置文件,使软件具备一定的通用性。本课题实现了对模拟座舱和航电各子系统多种类型的数据的采集和驱动;实现了“仿真开关”的功能,在没有模拟座舱的情况下也一样能支持系统实验;为最终用户——航电系统设计人员和机载软件开发人员呈现了一组方便友好的人机界面(虚拟面板)。经过测试和实际应用验证,系统运行稳定,实时性、可靠性完全能满足航电系统实验的应用要求,达到了课题目的。

温洁[6](2010)在《数控火焰切割机虚拟测试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数控火焰切割机在钢板的切割和焊接工业中一直被广泛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控系统已经成为一种硬件与软件高度集成化的综合性系统。对于新开发的切割机系统,在应用于实际生产之前,需要在配套的数控设备上反复进行测试。但数控设备的高成本以及系统与实际机床连接运转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给测试工作带来了不便。因此,针对切割机数控系统进行的虚拟测试系统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所设计的虚拟测试系统在模拟数控设备部分功能的基础上对切割机数控系统进行测试,作者完成了基于PC的系统测试平台的搭建以及测试系统软件的编写工作。通过对数控切割机虚拟测试系统的目标功能和设计原则的分析,本文介绍了此测试系统的总体结构,并构建了测试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与硬件开发平台。系统利用PC机丰富的软件及硬件资源,通过对数控系统输入输出信号的分析,建立了以数控系统为测试对象的软件模型;实现了测试系统与数控系统的通信过程及数控系统输入输出信号的处理过程,并可以根据数控系统的运动指令绘制机床运动轨迹,实现对数控系统功能和性能的测试评估。系统软件采用LabWindows/CVI和RTX相结合的开发环境。数据的显示、分析和管理等非实时工作由LabWindows/CVI程序负责,RTX程序则负责数据采集、设备控制等实时工作;与数控系统进行通信的硬件平台则是采用基于FPGA的数据采集模块,用于对读取的数控系统位置脉冲信号及机床I/O信号进行逻辑处理运算工作。本文着重讲述了数控火焰切割机虚拟测试系统的设计过程,最后通过与武汉楚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M-CUT型火焰切割机数控系统的联合调试,表明此测试系统基本实现了预期功能。

张莉,冉蜀阳,吴章文,苏安,黄亮[7](2009)在《基于LabWindows/CVI的PC机与多叶光栅控制系统的串行通信》文中认为简述了在LabWindows/CVI虚拟仪器开发平台上实现PC机与单片机串行通信的原理和方法,并以多叶光栅控制系统(MLC)为例,介绍了其实现过程,列出了详细的通信程序流程图,工程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具有系统实现简单、方便可靠、界面友好、性能稳定等优点,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浦敏[8](2008)在《热缩材料辐照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提出热缩材料是用途广泛的高科技产品,具有较高的绝缘、阻燃、防腐、隔热性能,主要应用于电力、通讯、航天、军工、电子、船舶、石油化工、汽车、造船等诸多领域[1]。随着热缩材料生产工艺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外需求量的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了热缩材料的生产和研发,目前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产品的产量、热缩性能、自动化程度和系统的安全性上。本文在充分调研热缩材料辐照系统工艺生产流程的基础上,将虚拟仪器技术应用到热缩材料辐照生产线的控制中,设计出了一套基于虚拟仪器的热缩材料辐照控制系统,实现了辐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文中详细地介绍了系统硬件组成和虚拟仪器软件这两个部分的设计过程,并且根据热缩材料的具有较多型号的特点,在辐照控制模型建立过程中,充分考虑到遗传算法能够提供一种求解复杂系统优化问题的通用框架,对问题的种类具有很强的鲁棒性,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辐照控制模型,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该系统己成功地应用于苏州工业园区某着名公司的热缩材料辐照车间,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李田田,李保和[9](2007)在《系留气球三维动态仿真及测控系统设计》文中指出本文结合系留气球项目,讨论了遥测遥控系统的系统结构设计和三维实时动态仿真技术的研究方法。介绍了如何在LabWindows/CVI开发环境下实现串口通信,以及在此软件开发平台上如何用OpenGL实现三维实时动态仿真的方法,并陈述了开发中须注意的问题。

伍文伟[10](2007)在《六自由度开放式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在机器人学的研究中,机器人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然而多数商用机器人的控制系统采取了封闭式的结构:采用专用计算机作为上层主控机;使用专用机器人语言作为离线编程工具;采用专用微处理器,并将控制算法固定在EPROM中。这样的系统缺乏开放性,不便于系统的维护和改进,扩展性能较低。因此,研究具有开放式体系结构的机器人控制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它也是目前国际上控制系统发展的趋势,国际上发达国家已在该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本文的主要目标是探讨建立具有开放式体系结构的机器人控制系统硬件、软件平台的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机器人三维建模和可视化仿真研究的成果进行介绍,最后对基于图像的开放式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进行初步探讨。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文章首先介绍了机器人的本体结构,采用标准D-H法则建立机器人空间运动学坐标和运动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机器人运动学正问题和运动学逆问题。然后,着重阐述了具有开放式结构的机器人控制器的实现模式和开放特性,分析了控制器的硬件结构和设计原理,针对所建立的六自由度机器人本体,实现了具有开放式结构的控制系统的设计。控制系统的硬件、软件平台有如下特点:系统硬件以工业PC+开放式控制器为核心,充分协调利用PC机的丰富资源和控制器强大的实时处理能力,易于实现机器人实时、多任务控制的要求;系统软件运行在Windows XP平台上,利用控制器提供的开放式接口,能够很容易地进行二次开发,软件实现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本文详细论述了利用图形软件接口OpenGL在LabWindows/CVI环境下构建了机器人可视化运动场景,建立了机器人可视化三维仿真模型的方法。利用串口通讯保证了三维图形的实时显示和机器人的实际运动同步,实现了在上位机实时监控机器人的工作状况。文章最后对基于图像的开放式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了机器人视觉的图像初级处理问题。本系统提供了一个全开放、可扩展的机器人控制系统平台,可方便地向系统添加各种传感器来扩展机器人的功能,并将扩展功能与机器人控制系统进行无缝集成,可应用于不同的研究和开发项目。

二、基于LabWindows/CVI的计算机图形动态模拟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LabWindows/CVI的计算机图形动态模拟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温室环境检测及无线传输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 温室环境检测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1.3.2 温室环境检测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1.3.3 温室环境检测系统技术发展趋势
    1.4 虚拟仪器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设计要求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及主要功能
    2.3 虚拟仪器技术及其应用
        2.3.1 虚拟仪器的概念和特点
        2.3.2 虚拟仪器系统构成
        2.3.3 虚拟仪器的发展
        2.3.4 虚拟仪器的设计方案
    2.4 系统环境因子的研究
        2.4.1 温度因子
        2.4.2 湿度因子
        2.4.3 光照度因子
        2.4.4 氧化碳浓度因子
    2.5 无线传输方式的选择
3 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3.2 单片机的选取
        3.2.1 单片机概述
        3.2.2 系统选取的单片机
    3.3 传感器的选取
        3.3.1 空气温度传感器
        3.3.2 空气湿度传感器
        3.3.3 壤温度传感器
        3.3.4 土壤湿度传感器
        3.3.5 光照度传感器
        3.3.6 二氧化碳传感器
    3.4 实时时钟芯片
    3.5 键盘与显示电路设计
        3.5.1 键盘控制芯片
        3.5.2 液晶显示器模块
        3.5.3 操作面板设计
    3.6 输出控制电路设计
    3.7 报警电路设计
    3.8 EEPROM存储器
    3.9 稳压模块
    3.10 无线传输模块
    3.11 系统硬件抗干扰
4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设计基本思想
    4.2 系统下位机软件设计
        4.2.1 下位机软件介绍
        4.2.2 下位机软件主程序设计
        4.2.3 初始化程序设计
        4.2.4 数据采集模块
        4.2.5 键盘控制模块
        4.2.6 液晶显示模块
        4.2.7 无线通信程序设计
    4.3 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4.3.1 虚拟仪器软件开发平台LabWindows/CVI
        4.3.2 上位机软件总体设计
        4.3.3 上位机主界面
        4.3.4 上位机通信
        4.3.5 数据接收模块数据库模块
        4.3.6 数据库模块
        4.3.7 历史数据模块
        4.3.8 报警模块
        4.3.9 系统软件抗干扰
5 实验结果与讨论
    5.1 实验测试
    5.2 实验结果分析
6 总结
7 展望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2)基于电容法的棉花产量和播种量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 本文技术路线
    1.5 基金支持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籽棉质量流量检测方法研究
    2.1 籽棉的介电性质
    2.2 电容传感器的数学模型
    2.3 相关法质量流量检测基本原理
    2.4 单电容质量流量测量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籽棉质量流量检测方法的试验验证及车载流量传感器设计
    3.1 相关法籽棉质量流量检测方法试验验证与分析
    3.2 车载型籽棉质量流量传感器设计
    3.3 微电容检测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采棉机产量监测系统设计
    4.1 产量监测系统总体结构
    4.2 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4.3 系统软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籽棉产量监测模型与试验研究
    5.1 质量流量传感器静态试验及结果分析
    5.2 籽棉气流输送试验平台
    5.3 台架测产试验及结果分析
    5.4 田间试验及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电容法的精密播种机播种量检测方法研究
    6.1 基本测量原理
    6.2 籽粒传感器设计
    6.3 籽粒脉冲信号处理算法
    6.4 播种检测试验及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AUV通信系统仿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水声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
    1.3 AUV通信系统
        1.3.1 系统概述
        1.3.2 系统总体结构
    1.4 论文内容安排
第2章 数字跳频通信
    2.1 扩频通信概述
    2.2 跳频通信系统原理
        2.2.1 跳频系统组成和原理
        2.2.2 跳频系统性能指标
    2.3 跳频序列产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仿真软件配置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3.1 仿真软件功能概述
    3.2 软件功能需求和开发平台
        3.2.1 软件功能需求
        3.2.2 软件开发平台
    3.3 软件结构设计
        3.3.1 功能模块划分
        3.3.2 软件的工作流程
    3.4 仿真任务的配置与实现
    3.5 水声信道的仿真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5.1 BELLHOP信道仿真软件
        3.5.2 LabWindows/CVI与Matlab的混合编程
        3.5.3 信道仿真的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部IO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4.1 外部硬件概述
        4.1.1 RS-232串口概述
        4.1.2 数据采集卡概述
    4.2 驱动信号的生成方法
        4.2.1 环境噪声的仿真与计算
        4.2.2 长数据的快速计算方法
        4.2.3 驱动信号的合成
    4.3 信号发射与接收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仿真软件测试与实验结果
    5.1 引言
    5.2 软件测试
        5.2.1 单元测试
        5.2.2 集成测试
    5.3 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工业CT运动系统的负载模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负载模拟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1.2.1 负载加载方式发展情况
        1.2.2 电动负载模拟技术发展情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工业 CT 负载特性分析
    2.1 工业 CT 机械扫描方式
    2.2 负载特性分析
        2.2.1 平移负载特性
        2.2.2 旋转负载特性
        2.2.3 升降负载特性
        2.2.4 皮带驱动负载特性
3 负载模拟总体方案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硬件平台结构设计
        3.2.1 电动加载方案
        3.2.2 控制方案
        3.2.3 硬件平台结构框图
    3.3 硬件平台主要组成部件
        3.3.1 交流伺服电机
        3.3.2 伺服驱动器
        3.3.3 数据采集卡
    3.4 负载模拟装置动力学模型
4 负载模拟算法研究及软件实现
    4.1 控制算法研究
    4.2 系统软件实现
        4.2.1 软件开发环境
        4.2.2 软件构成
        4.2.3 RTX 实时程序设计
        4.2.4 LabWindows/CVI 程序设计
5 负载模拟试验
    5.1 试验系统组成
    5.2 负载模拟仿真模型
    5.3 负载模拟结果
        5.3.1 惯性负载的模拟
        5.3.2 扰动负载的模拟
        5.3.3 摩擦力负载的模拟
        5.3.4 皮带驱动负载的模拟
    5.4 结果分析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5)基于虚拟仪器的信号采集与控制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测控技术与系统仿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组织
第二章 数据采集理论及虚拟仪器技术
    2.1 数据采集基础理论
        2.1.1 采样频率、抗混叠滤波器和样本数
        2.1.2 采样方式
        2.1.3 数据采集系统的构成
    2.2 虚拟仪器的概念
    2.3 虚拟仪器的主要特点及基本构成
    2.4 虚拟仪器软件开发工具
        2.4.1 LabWindows/CVI
        2.4.2 LabVIEW
        2.4.3 HP VEE
第三章 前端采集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3.1 概述
    3.2 采集系统组建的一般步骤
    3.3 系统硬件需求
    3.4 系统软件需求
第四章 前端采集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 采集控制系统硬件方案
    4.2 采集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
        4.2.1 研华工控机IPC-610H 性能指标
        4.2.2 数据采集卡性能指标
        4.2.3 PCI-D59600 三通道同步信号模拟模块
        4.2.4 信号调理电路模块
        4.2.5 连接电缆
第五章 前端采集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采集与控制软件的总体设计
        5.1.1 设计原则
        5.1.2 前端采集与控制系统的应用软件配置
        5.1.3 软件结构
    5.2 采集与控制系统软件实现
    5.3 配置文件
    5.4 界面设计
    5.5 功能模块设计
        5.5.1 初始化模块设计
        5.5.2 主控模块设计
        5.5.3 模拟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5.5.4 开关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5.5.5 界面控制模块设计
第六章 前端采集控制系统功能测试
    6.1 系统软硬件的可靠性
    6.2 系统功能测试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数控火焰切割机虚拟测试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数控技术
        1.1.1 数控技术概述
        1.1.2 计算机数控系统与数控火焰切割机系统
    1.2 虚拟测试
        1.2.1 虚拟测试技术
        1.2.2 虚拟测试系统的分类
    1.3 课题背景及数控系统虚拟测试技术的发展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虚拟测试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测试系统的目标功能和设计原则
        2.1.1 目标功能分析
        2.1.2 基本设计原则
    2.2 虚拟测试系统的总体结构
    2.3 系统的软件结构设计
    2.4 系统的硬件平台设计
    2.5 系统的软件开发工具
        2.5.1 软件开发工具选择
        2.5.2 LabWindows环境下基于RTX的编程步骤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控系统信号分析及测试软件设计
    3.1 轴的控制信号
        3.1.1 轴的控制方式
        3.1.2 轴的I/O控制信号
    3.2 机床电器I/O控制信号
    3.3 测试软件对信号的处理
    3.4 通信软件结构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采集模块核心部分设计
    4.1 数据采集模块总体设计
        4.1.1 数据采集模块的功能要求
        4.1.2 数据采集模块的系统构成
    4.2 FPGA基本原理及其芯片介绍
    4.3 基于DDS的正交频率输出的设计
        4.3.1 DDS基本结构组成
        4.3.2 基于FPGA的DDS实现
    4.4 基于FPGA的EPP并口通信设计
        4.4.1 EPP工作模式
        4.4.2 基于FPGA的EPP设计
    4.5 外围硬件电路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虚拟测试系统软件平台设计
    5.1 用户界面概述
        5.1.1 建立用户视图区
        5.1.2 各模块设计
    5.2 基于LabWindows/CVI和RTX的软件架构
        5.2.1 RTX程序设计
        5.2.2 LabWindows/CVI程序设计
        5.2.3 基于EPP并口的数据读写
    5.3 实时切割仿真
        5.3.1 待切割零件图形的预显
        5.3.2 仿真图形的显示与诊断
    5.4 虚拟测试系统的应用研究
        5.4.1 通信接口的可靠性测试
        5.4.2 系统的联调及实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基于LabWindows/CVI的PC机与多叶光栅控制系统的串行通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LabWindows/CVI中的RS-232函数
3 LabWindows/CVI串口通信在多叶光栅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3.1 CRC数据校错的实现
    3.2 上位机串口通信的实现
    3.3 下位机串口通信的实现
4 结语

(8)热缩材料辐照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1.1 热缩材料
        1.1.2 电子辐照加速器
        1.1.3 辐射加工的现状和发展
    1.2 虚拟仪器
        1.2.1 虚拟仪器发展背景
        1.2.2 虚拟仪器系统的构成
        1.2.3 虚拟仪器的数据采集
        1.2.4 虚拟仪器技术应用
    1.3 研究课题的内容及成果
        1.3.1 研究课题的内容
        1.3.2 研究课题的成果
第二章 系统构成
    2.1 IPC
    2.2 PLC
        2.2.1 PLC 组成部分
        2.2.2 PLC 实现控制过程
    2.3 LABWINDOWS/CVI
    2.4 RS485 总线
        2.4.1 RS485 总线传输距离
        2.4.2 连接方式
    2.5 RS232 总线
        2.5.1 RS232C 引脚定义
        2.5.2 电气特性
        2.5.3 连接器的机械特性
        2.5.4 LabWindows/CVI 提供的关于RS232 的函数
第三章 辐照控制模型
    3.1 辐照控制流程
    3.2 辐照控制模型
    3.3 遗传算法
        3.3.1 遗传算法的基本操作
        3.3.2 遗传算法的基本步骤
        3.3.3 遗传算法的应用情况
    3.4 辐照控制模型的实现
第四章 控制系统硬件组装
    4.1 硬件组装结构
    4.2 硬件选型
    4.3 控制方案
    4.4 IPC 与PLC 的通信
第五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软件设计流程图
    5.2 软件功能设计
        5.2.1 主界面控制模块
        5.2.2 材料控制实现模块
        5.2.3 辐照型号参数的存储设定
        5.2.4 辐照与传输的动态体现
第六章 应用效果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10)六自由度开放式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 论
    1.1 国外工业机器人发展概况
    1.2 国内工业机器人发展概况
    1.3 开放式控制系统概述
    1.4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论文内容安排
第2章 六自由度机器人的结构及运动学分析
    2.1 机器人的自由度
    2.2 六自由度机器人的结构
        2.2.1 机器人的结构
        2.2.2 六自由度机器人机械系统
    2.3 六自由度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
        2.3.1 机器人运动学基本概念
        2.3.2 机器人运动学建模
        2.3.3 机器人正运动学分析
        2.3.4 机器人逆运动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六自由度开放式机器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基于PC 的开放式控制系统
    3.2 开放式控制系统的硬件系统结构
    3.3 基于DSP 和CPLD 的开放式控制器的设计
        3.3.1 开放式机器人控制器的设计目标
        3.3.2 开放式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3.3.3 开放式控制器的软件实现
    3.4 交流伺服控制系统
        3.4.1 伺服控制系统组成
        3.4.2 伺服控制系统的通讯功能
    3.5 控制系统辅助功能的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六自由度开放式机器人三维建模及可视化仿真
    4.1 LabWindows/CVI 简介
    4.2 OpenGL 图形库概述
        4.2.1 OpenGL 发展历史及特点
        4.2.2 OpenGL 的基本功能
        4.2.3 OpenGL 的体系结构
        4.2.4 OpenGL 图形操作步骤
    4.3 基于LabWindows/CVI 和OpenGL 的机器人三维建模
        4.3.1 在LabWindows/CVI 中配置OpenGL
        4.3.2 六自由度机器人的三维建模
    4.4 机器人可视化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六自由度开放式机器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系统总体软件结构
    5.2 系统软件实现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六自由度机器人视觉系统
    6.1 机器人视觉系统的基本原理
    6.2 视觉系统的硬件组成方案
        6.2.1 视觉系统的硬件结构
        6.2.2 视觉系统主要硬件组成
    6.3 视觉系统的图像初级处理
        6.3.1 图像获取
        6.3.2 图像预处理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四、基于LabWindows/CVI的计算机图形动态模拟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温室环境检测及无线传输系统研究[D]. 李璐. 天津科技大学, 2015(02)
  • [2]基于电容法的棉花产量和播种量检测技术研究[D]. 周利明.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3]AUV通信系统仿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张经.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04)
  • [4]工业CT运动系统的负载模拟技术研究[D]. 曾伟. 重庆大学, 2012(03)
  • [5]基于虚拟仪器的信号采集与控制系统开发[D]. 曾秀云.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2)
  • [6]数控火焰切割机虚拟测试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温洁. 武汉理工大学, 2010(01)
  • [7]基于LabWindows/CVI的PC机与多叶光栅控制系统的串行通信[J]. 张莉,冉蜀阳,吴章文,苏安,黄亮.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 [8]热缩材料辐照控制系统的设计[D]. 浦敏. 苏州大学, 2008(11)
  • [9]系留气球三维动态仿真及测控系统设计[J]. 李田田,李保和. 微计算机信息, 2007(25)
  • [10]六自由度开放式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研究[D]. 伍文伟. 湖南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基于LabWindows/CVI的计算机图形动态仿真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