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遗传的证据——关于 IgG 基因结构的思考

获得性遗传的证据——关于 IgG 基因结构的思考

一、获得性遗传的证据——对IgG基因构造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南湜[1](2021)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达尔文主义与拉马克主义之争》文中研究指明恩格斯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命题,其理论目标是要将体质人类学与社会文化人类学贯通起来,从近于自然科学的体质人类学出发,过渡到社会文化人类学领域,以一种贯通性的哲学人类学视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命题"人是对象性活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亦即人类世界在人与环境的交互创造中生成,提供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论证,而这也就意味着这一命题本身同样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命题,从而对之既不能放弃,也不能只是作"阉割"式的维护,而必须加以全面的维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学视野出发,借助于对生命科学最新进展的合理阐释,是能够对这一命题成功地进行全面维护的。

梁洁玲[2](2020)在《论证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的颁布,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国际教育当中,论证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实践,涉及科学现象解释的构建和验证,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有效方法,也成为近十年科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参与以论证为特色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行动和说话,不仅让学生达成更深层次的概念理解,提高论证技能,还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目前,论证式教学在高中概念教学的应用较少,且多为一节课的设计。本文尝试在了解论证式教学的应用状况和学生论证能力现状的基础上,将论证式教学应用于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进行系统性研究,并验证其可行性。本研究在综述关于概念教学和将论证式教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108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6名教师进行访谈了解高中生物教师对论证式教学的认知和应用情况,通过对4所中学374名高二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社会性科学议题上的论证能力现状。在论证式教学的原则和思路的指导下,选用“现代生物进化论的由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其他植物激素”4个概念,设计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案例,并设置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实施论证式教学和传统教学;通过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探讨学生的论证能力、学习兴趣、学业成绩的变化,并对论证式教学进行评价。取得的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中有七成教师听说过论证式教学模式,但未深入了解;学生的5项论证子能力均低于1分,总论证能力平均分为2.29分。这显示,论证式教学并被广泛熟知与应用,绝大部分学生的论证能力处在较低水平,论证式教学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学生的论证能力培养需进一步落实。2、通过梳理出3个具体的论证式教学内容分类:基于学科知识发展、情境两难和结构不良的知识。选用4个概念进行了论证式教学设计,并与传统教学案例进行了比较。3、从论证能力前后测结果中发现,实验班5项论证子能力和总论证能力显示为极显着差异(P<0.01)。后测中,实验班的提出论点和提出前提的能力显示为显着性差异,总论证能力显示为极显着差异(P=0.002<0.01)。结果表明,论证式教学可以显着促进学生论证能力的发展;4、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存在显着性差异,整体来看,后测P=0.004<0.01。可得结论:论证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增强学习动机。5、分析学生学习成绩的前后测差异,前测与后测均无显着性差异,但结合平均值来看,实验班成绩比对照班高2.17分。可见,论证式教学在短时间内对学业成绩没有显着影响,但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包庆德,包傲日格乐[3](2019)在《进化论: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及其内在奥秘——纪念达尔文诞辰210周年暨《物种起源》出版160周年》文中提出2019年是进化论学说奠基人、蜚声世界的博物学家与生物学家达尔文诞辰210周年暨《物种起源》出版160周年。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深刻地影响了生物学、哲学、化学、社会学等人类文明的诸多方面。文章从达尔文进化论及概念提出的初始背景进行回溯,探讨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理论来源及其内涵,产生的争论及其影响,以及新达尔文主义及其现代后续发展等,以此纪念这位奠定人类进化论基础,并揭示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及其内在奥秘的杰出而伟大的生物学家。

李丽[4](2018)在《从假说法的角度看伪科学》文中指出伪科学本身不是科学却伪装成科学,打着科学的旗号行骗。本文主要从假说法的角度来审视伪科学,用假说法的标准来衡量伪科学,用假说法来揭露伪科学的问题。文章首先对假说法的一般特征进行概括,从假说的提出、假说的检验以及对通过检验的假说进行评估的过程中,概括出假说的一般特征从而证明假说作为科学研究方法的可靠性。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伪科学的一般特征的研究,先对伪科学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伪科学案例分析,归纳出伪科学的一般特征。伪科学家主要是通过案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对伪科学案例的分析,便于对伪科学家研究思路的把握,有助于对伪科学的一般特征进行总结。最后一部分主要是用假说法的原则来对照伪科学的一般特征,分析伪科学对假说法的背离,用假说法的标尺来量伪科学,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结合前面两章内容,从假说法的角度来揭露伪科学的虚假面貌。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通过三个阶段来分析假说法的一般特征,从假说的提出,到假说的检验,再到对通过检验的假说进行评估。假说的提出方式是假说法可靠的基础,假说的科学性也由此体现。在运用假说的过程中,对假说进行检验,假说的检验包括三种重要的方式,实践检验、“判决性实验”检验和逻辑检验,这三种检验方式相辅相成,相互补充,通过了检验的假说并不意味着就是科学假说,只是这样的假说具备了成为科学假说的条件。通过检验的假说还要被评估,通过检验的假说还应该具有保守性、谦和性、简单性、概括性、精确性、可证伪性这些优点。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形成了假说法这一套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体系,这个过程体现了假说法的科学性。而伪科学研究方法却不同,伪科学观点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具体案例的分析,凭着主观感觉归纳出一般特征,据此形成伪科学理论,这一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科学的成分。关于伪科学的定义在学界一直没有定论,至今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根据学术界对伪科学的内涵探究,笔者在这一章中给出了自己对伪科学的理解,并通过对伪科学典型案例研究过程的分析,归纳出伪科学的一般特征。区分伪科学与科学、非科学、反科学概念有利于更加精确地把握伪科学的特征,有利于更加准确地理解伪科学的内涵,通过概念的比较,笔者认为伪科学可以这样定义,那些违背基本的科学事实和客观规律,本身不是科学,却冒充科学理论以骗人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称之为伪科学。通过对“飞碟说”、“地平说”、“李森科主义”和“占星术”这几个案例的分析归纳出伪科学的一般特征,综合这几个典型案例,归纳出伪科学具有神秘性、冗杂性、不可重复检验性、无法驳斥性、功利性和使用思维相似性这些特征。通过对伪科学典型案例分析可以看出伪科学家的研究思路,伪科学观点的提出过程和假说的形成过程存在本质差别。从伪科学的特征可以看出,伪科学对假说法的背离。从假说的检验过程来看,伪科学违背了假说的实践可检验性原则和合逻辑性原则。伪科学背离了优质假说的保守性、谦和性、简单性、概括性、精确性和可证伪性特征,对每一点的背离都能通过伪科学的特征表现出来。通过本文的写作,笔者主要弄清一个问题,伪科学家声称自己的学说具有科学性,认为自己的学说应该与科学具有同样的权威,甚至应该比科学更科学,但是他们的理论却不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得到的,也不能通过科学方法的检验。用非科学的方法无法得到科学的理论,科学的理论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得出。本文通过对伪科学典型案例的分析,归纳出伪科学的一般特征,进一步分析这些特征对科学方法论中的假说法的背离,从而推翻了伪科学家们自称自己的理论是科学的说法。

陆俏颖[5](2017)在《获得性遗传有望卷土重来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获得性遗传指亲代在有生之年获得的性状传递给后代的现象。此观点曾于19世纪中后期吸引了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拉马克的主要贡献。20世纪中期完成的现代综合,确立了以新达尔文主义为核心的理论范式,获得性遗传再无立足之地。然而,近年来的表观遗传学研究,似乎预示着它的卷土重来。获得性遗传的定义几经变迁,大致可分为传统观和常识观两类。经验研究的细节揭示表明,随表观遗传复兴的并非前者,而是常识观的获得性遗传。

高涛[6](2017)在《当代西方语言天赋论之争研究 ——以乔姆斯基语言天赋论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知识本原是什么?语言本原是什么?语言是天赋的、经验的、发生的、体验的还是亲历的?自然语言是基于句法、语义还是文化的?自然语言语怎样形式化?尝试着取解决这些问题经常触发诸多争议,这些争议本身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值得人们探究。17世纪中晚期,经验论者洛克与唯理论者莱布尼茨有关人类知识来源的争论可看作是语言天赋论之争的转折。自此以后,语言研究者们学派林立,有的将语言知识的获得归结于心灵的先天功能,有的将之归结于后天的经验,有的将之归结于习惯,有的将之归于原初的发生,有的将之归于机体的体验等等,莫衷一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生成语法使理论语咅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该学派坚持语言习得为人类独有行为,有别于其他任何经验学习。乔姆斯基主张研究语言与心智问题,主要涉及言说者的:知识系统及其使用、知识系统在心智/大脑中的产生情况、语言知识及其使用、语言知识在心智/大脑中的产生情况等等。乔姆斯基认为人类语言学习得过程由天赋的语言机制决定。这在学界广泛称为语言天赋假说。乔姆斯基语言天赋论继承西方理性主义、形式哲学传统,批判经验主义知识观和语言观。归纳起来,乔姆斯站的思想有三个主要来源。关于他对于经验主义的批判,可溯源到亚里斯多德的灵肉观、洛克的白板说、休谟的习惯说、华生的刺激-反应论、斯金纳的操作主义。关于语言形式化思想,乔姆斯基对西方逻辑传统进行转换,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弗雷格的概念文字、罗素的逻辑原子、维特根斯坦早期的符号论、有尔纳普的逻辑句法学、莫里斯与皮尔士的符号学、哈里斯的结构主义和语篇分析法。关于理性主义传统,乔姆斯基进行继承、收缩和转换,可追溯到柏拉图的理念论、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莱布尼茨的天赋原则、康德的直观形式论和洪堡特的内在精神语法。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脱胎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历经60多修正。其思想核心立足于三个基本假设,即,语言机制初始状态假设、普遍语法及其模块化假设和语言递归性假设。正是这三个假设引发了哲学、语言学、生物学、心理学界持续的争论。最具代表性的争论包括:1.乔姆斯基语法大脑属性观与普特南科学实在论之争;2.乔姆斯基语法结构先天性与皮亚杰语言发生认识论之争;3.乔姆斯基语言递归性与平克等的语言非递归性之争。目前,语言与心智关系的古典难题在哲学、语言学和心理学领域的争议悬而未决。语言能力到底天赋获得还是经验获得是争论的核心。“天赋”这个词内涵复杂,有禀赋、先天和来自基因遗传等等意思。正是基于人类语言的这种复杂性,我们相信单纯猜想人类语言知识的先天性,或者后天性,似乎都难以满足语言结构充分的“描写性”和“解释性”两个基本条件。跨学科性质的语言天赋之争必定要追溯其哲理渊源的同时,又要紧跟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前沿,求证于神经生物学和神经心理学诸多领域的最新成果来解决。随着认知科学研究的深入,有一个共识就是利用现代科学ERP和fMRI技术可以开辟解决争议的多维路径,是寻找解决争议的最佳办法。人类研究语言能力,一方面有必要解释语言的刺激-贫乏现象以及印证由此而引发的语言初始状态、普遍语法及模块化和句法的递归性等语言假设;另一方面也有必要研究感觉、知觉、观念、察觉、中枢神经、神经元、皮层、反射弧等神经生物学领域诸如问题。最终语言本原研究有可能演变为对刺激、反应、记忆、习惯、联想等诸多神经心理问题的研究。在神经生物学方面,从皮层结构语言功能分区、记忆和学习通路、可以考证语言机制在基因和经验层面的有效性。在神经心理学方面,分析口语和书面语输入、语言知觉、语义、句法和词形的心理词典、在ERP和fMRI无创技术辅助下的神经生物学和神经心理学研究有望解密语言“黑匣子”。

郭建[7](2017)在《现代医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哲学反思》文中认为随着医学技术化的加深和医学专科化的发展,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现象越发凸显。医疗上的"高消耗和低效益",医疗服务费用急剧攀升,而医疗品质却在逐渐下降,医务人员的工作越来越忙、学历层次越来越高,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却越来越少等,这一切让很多人对现代医学产生了质疑,也使现代医学的发展陷入史无前例的困境和危机。现代医学技术异化问题不仅是我国医疗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全人类、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本研究主体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考察了临床医学实践中常见医学技术异化现象的具体事例,例如诊断指标的数字化和过度客观化、躯体疾病的过度诊断现象、心理疾病诊断的泛化、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过度依赖、抗生素滥用、精神科药物滥用、心血管介入手术和剖宫产手术的过度使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异化、健康人群的普遍性癌症筛查、基因检测技术的异化以及对疫苗接种的过度推崇等,并深度解析了由异化而带来的危害,如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医疗辐射暴露、过度医疗、医患关系物化、医学边界模糊、医学主体变更、医生综合判断能力下降、女性生育自主权的剥夺等,从而体现出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第二部分,本研究从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技术哲学和生物医学等多学科,运用技术异化理论、社会建构论、唯物辩证法、利益理论、马赫的思维经济原则等多种理论,具体从本体论层面、认识论层面和方法论层面深入探讨了现代医学技术异化产生的根源;第三部分,本研究从技术控制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思想中汲取营养,在生态学和系统观的启发下,在理论层面探索出若干条应对和预防医学技术异化的方法或策略。本研究认为医学技术异化既具有自发性,又具有人为性,自发性的异化现象由医学技术的反自然性、价值负载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所决定,技术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医学技术异化现象是医学技术化的一个必然后果,而人为性的异化现象又告诉我们医学技术异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或消除。医学科技的主体是人,任何技术如果忽视人类的个性,丧失了真正为人类服务的本质,只追求单向度的技术目标,就会变成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探讨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并从哲学层面反思其消解的路径,既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现代医学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本质,完善医疗改革顶层设计,也可以规范医学技术的合理使用,稳步推动医学科技的健康发展。

陈启文[8](2017)在《袁隆平的世界》文中认为第一章人就像一粒种子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如同探悉一粒种子。一切早已不再是悬念,只是我接下来叙述的前提。这是一个命定为种子而生的人,一个命定要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人。通过一粒种子,可以追溯物种的起源。"万物的原则,起始于根基",这是古希腊数学家、

陈乐乐[9](2017)在《儿童教育的身体转向》文中指出哲学上的身体转向,其实质在于重新认识人的完整性存在。儿童教育学的关注点是儿童,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儿童存在的本质,教育才有可能获得合理的发展。传统教育重视课堂之上的心智训练,忽略甚至贬抑身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特质及构成作用。儿童被主观地分裂为身体与心灵的存在物,教育场域中所折射出的是无身性儿童,这根源于西方古典哲学中的身心二元论困境。与此相反,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重新打开了身体在哲学和教育学中的话语权,将儿童定义为一种身体主体存在。主体意识哲学的余孽在梅洛-庞蒂的反叛中变得扑朔迷离,儿童被视为理性认识主体之命题遭受质疑。梅洛-庞蒂的批判矛头直接指向西方哲学史中的身心二分观念,身体不再是一种冰冷的物性存在,而是物性与灵性的统一,即身体与精神统一于儿童身体之中,身体与精神在身体哲学的再认识中具有原初的不可分性。这时,儿童身体本身所蕴含的本能无意识等精神特性开始显露出来,儿童的认识或知识的形成直接来源于身体,学习的概念由此扩大。在中国哲学语境下,这种积极的身体观得到了全面的体现,换言之,身体与心灵在发生学上辩证性地融合起来。无独有偶,在儿童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中,杜威和皮亚杰对儿童身体与儿童教育关系进行了开创性地研究与讨论。传统儿童教育注重无身性的理智学习活动,学习是通过外在于儿童的知识材料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活动。思维与行动、身体与学习、生理与心理之间毫无关联性可言。在儿童教育实践中,身体被看作是可有可无的物性存在,学习关乎的是儿童心灵或大脑对知识材料的表征与记忆,身体不参与儿童的知识形成与认知发生过程。杜威和皮亚杰反驳了以上论点,论证了儿童身体与知识形成、思维发生之间的融合关系,指出儿童教育是身体活动与精神活动一体化过程,儿童的认识处于一种“非二元论”时期,身体动作是其思维形成的根源,身体与心灵之间并非是一种割裂关系。这有助于破除儿童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二元论问题,并消解我们对儿童学习概念的狭义认识。儿童的学习或教育并非仅仅局限于其对客观材料的认识与理解,儿童身体本身所固有的精神性就是一种独特的认识和学习方式,这种精神性是儿童的生物层面、本能无意识层面及意识层面的三者合一,我们较为看重的是儿童意识层面的知识与文化学习,惯常性忽视或贬低其生物层面和本能无意识层面的存在。儿童教育学特别是幼儿教育学,辩证地看,其本质是身体教育学。反观当下进行的儿童思维训练、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及儿童读经运动等,皆是将儿童视为一种无身性的心灵存在物。客观主义知识并不是儿童认识的第一规定,儿童的认识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儿童身体与儿童教育具有天然的血肉联系。传统无身性教育正在遭受本体论上的逻辑挑战,身体哲学转向的教育学意义在于重新认识儿童及儿童教育学,并主张复归身心一体的具身教育学。总之,在一种新的身体哲学观念指导下,儿童心理发展的表征主义、无身的客观主义思维方式、身体在哲学话语中的消极意义正在遭受质疑和批判。在幼儿教育领域,传统的知识教育学应向现代身体教育学转变。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是儿童教育学科学发展的唯一出路,身体哲学转向必然要求重新定义儿童的存在本质及儿童教育学的本体论内涵。由此来看,儿童教育学正在走向身体教育学的途中。论文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各部分内容围绕核心论题“儿童身体”进行展开与讨论。绪论和第一章梳理并归纳身体在当今哲学转向中的位置、身体被祛魅的历史逻辑,理清认识无身性的认识论根源。第二章与第三章分别从西方与中国哲学的角度寻找失落的身体,在寻找的过程中解答人的存在本质,并指出中西哲学在身体哲学上的呼应关系。第四章、第五章与第六章集中讨论身体的存在本质、儿童身体与知识的联系、儿童身体与儿童教育的逻辑关系,继而提出身体转向实践理路,以期对当下儿童教育实践进行反思与观照。

王发友[10](2016)在《科学哲学视域下的综合进化论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的科学哲学植根于物理学、逻辑学及数学,并把物理学作为科学范式。科学哲学对物理学的关注使得它无法为生物学这样丰富而复杂的学科新近取得的诸多进展提供合理的发展模式和概念。在过去的几十年的时间里,生物学一直是一个极其活跃的科学研究领域,并且不断发展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学科。它就生物学现象提出了若干复杂的问题,并且对之给出了复杂的、富有成果的答案。生物进化论经历了达尔文主义、新达尔文主义到综合进化论的不断发展,展示出了丰富且复杂的科学发展模式和方法论意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学哲学逐渐确立了在科学哲学中的显学地位。进化问题一直处于生物学研究的中心,而在诸多解释进化现象的假说中,综合进化论占据进化生物学的支配地位。同时,随着当前一些新兴学科领域的发展,围绕综合进化论的修正与拓展再次掀起激烈论战和研究热潮。因此,从科学哲学视域研究综合进化论,借助科学哲学的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工具,将综合进化论置于实际的科学史中加以认识,对综合进化论的历史渊源、形成动因展开系统论述,不仅对生物学哲学研究的推进具有重要学术意义,而且对拓展和丰富科学哲学的论域也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论文将综合进化论放置于“研究传统”这一科学哲学的概念框架中,一方面,尝试使科学哲学为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的合理解释与发展图景;另一方面,从生物学的理论竞争、方法融合的多元协调中梳理出可供科学哲学分析和拓展的研究资源,可以说是科学哲学理论分析在生物学领域的一个积极拓展。同时,论文运用综合进化论演化的史料资源展现劳丹“研究传统”这一概念的解释力,在史料支撑与辩护上,也是一个积极的推进。论文以综合进化论自身的形成进化史作为安排文章逻辑结构的依据。多元竞争的进化论构成综合进化论形成的知识背景。其中,达尔文主义与孟德尔学派之间爆发的全面冲突最为剧烈,涉及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具体构成理论等诸多层面。这个对立双方从冲突走向协调的过程有其科学史的特殊性。它们共同创建了许多新的进化概念,清扫了大量旧的误解概念,达成一种共同的语言框架,为综合进化论的形成创造了可能性。杜布赞斯基、迈尔等多位创建者共同完成了将这种可能性转变成现实性的工作。这些奠基人因为彼此观点的相同或相近而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科学共同体。普林斯顿会议有幸成为这一历史事件的有力见证者。综合进化论的形成过程具有复杂性,它体现了一种双重性质的综合,一方面呈现孟德尔遗传学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假说走到一起;另一方面显示孟德尔遗传学和古生物学走到一起。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种范式超越另一种范式的胜利,而是此前竞争的研究传统相互交换彼此最有活力的组件。综合进化论不是一个单一理论,而是一个类似于研究传统的更一般理论。综合进化论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库恩主义意义上的科学革命。综合进化论是一个包括若干核心要素、一些外围的辅助假说和前提条件的动态开放的研究传统。它的基本原理包括:符合遗传机制的自然选择学说的新解释、基于遗传变异实质的统一解释的渐进进化学说、专有硬遗传学说、基于种群思想的生物学物种概念。这四个原理构成综合进化论研究传统的核心要素,但每一个核心要素实际上本身又形成一个包括若干具体理论的次级研究传统,这些次一级的具体理论构成综合进化论核心原则的外围辅助假说和前提条件。而在这些基本原理的背后,还隐藏着纯思辨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预设,即综合思想、多元论、硬遗传观念和种群思想。对于在一个给定的时间内,研究传统中的哪些成分应该被看作是不可反驳的问题,劳丹的相对化处置方式的合理性在于他看到了不可反驳的核心的历史变化性和前后连续性,但他忽视了已发生进化的前后相继研究传统之间质的差异性,他的选择核心的视野应该进一步拓展到不同研究传统之间的比较中。综合进化论科学共同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探索运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调整保护带的方法,如利用科学共同体成员的异质性、对原来的理论稍作修改、引进辅助假说、调整研究实体的边界条件、将新兴学科的新发现纳入其研究传统框架、区分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运用多元主义方法等。与一般研究传统的功能一样,综合进化论对其构成理论也具有问题定向作用、限制作用、助发现作用和辩护作用。诚如劳丹所言,每一门思想性学科,都有着一个充满着研究传统的历史。这些研究传统不仅确实存在,而且还有着自己的结构。综合进化论也是这样一种具有自己进化历史的研究传统。它作为一个历史性实体,也有其产生、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积淀出该研究传统的相互关联的构造。如果按照时空维度的不同,综合进化论可以被划分为纵向的进化结构和横向的问题逻辑结构。当前,许多生物学家结合所获取的新信息、新数据和新概念试图修正或拓展综合进化论的传统框架。这反映了综合进化论进化的两条主要路径,即通过修正保护带化解反常问题的辩护之路和建构拓展的替代理论的挑战之路,并且这种双重进化的趋势仍将继续下去。论文运用综合进化论的历史演变路径,呈现了该研究传统在组织结构上所凸显出的纵向进化结构与横向问题逻辑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修正和拓展劳丹研究传统和库恩科学发展模式的理论框架,展现了生物学领域研究对科学哲学理论建模的价值与意义。综合进化论研究传统具有丰富的方法论意蕴,如概念方法、种群思想、整体论和多元论,在方法论上拓展了传统科学哲学的研究视野。生物学哲学的特色是侧重概念和概念的澄清,与物理学哲学专注于定律不同,它通过新概念的开发,以及对这些概念定义的反复提炼和完善推动学科的进展。所有的跳跃进化理论都建立在本质论的基础上,而种群思想则倾向于接受渐变论。种群思想是生物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成为现代进化理论的基础,也是生物学哲学的基本构成之一。在生物学哲学中,整体论与还原论之间进行了长期的对立和论战。整体论者认为,在把一切其它科学(包括生物学)的学说和概念还原成物理科学的学说和概念时,生物系统将完全丧失它们特殊的生物学性质。综合进化论在统一和多元论之间一直保持着张力。随着生物不同层次特性的发现与分子进化的崛起,生物学的统一理想受到限制。至少有两个主要原因导致综合进化论由追求统一转向多元论的解释:一是由研究对象的多样性特性所决定;二是由于中性学说对泛选择论的挑战所引起。当前,进化生物学家不是寻求一个新的统一的进化论,而是似乎愿意接受多元的因果过程和类型的解释。米切尔和迪特里希扞卫的综合多元主义具有一定合理性,然而除此之外,还有其它种类的多元论,如协调多元论,也就是说,多元论本身也是可以多元的。

二、获得性遗传的证据——对IgG基因构造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获得性遗传的证据——对IgG基因构造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达尔文主义与拉马克主义之争(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则
第二则
第三则
第四则
第五则
第六则

(2)论证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学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1.1.2 促进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1.1.3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1.2 相关概念
        1.2.1 论证
        1.2.2 论证模式
        1.2.3 论证式教学
        1.2.4 论证能力
        1.2.5 生物学概念
    1.3 国内外论证式教学研究概况
        1.3.1 国外论证式教学研究概况
        1.3.2 国内有关论证式教学的研究
    1.4 理论基础
        1.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4.2 概念转变理论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研究法
        1.7.2 调查研究法
        1.7.3 实验研究法
        1.7.4 统计分析法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中生物论证式教学与学生论证能力现状
    2.1 调查对象
    2.2 调查方法
    2.3 调查问卷的设计
    2.4 高中生物论证式教学的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2.4.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4.2 论证式教学应用现状调查
        2.4.3 高中生物教师论证式教学应用情况教师访谈
    2.5 学生论证能力现状调查结果
        2.5.1 高二学生论证能力整体水平
        2.5.2 高二学生各项论证子能力的情况分析
    2.6 讨论
        2.6.1 高中生物论证式教学现状讨论
        2.6.2 学生论证能力现状讨论
第三章 论证式教学的内容筛选与设计
    3.1 论证式教学的内容筛选
        3.1.1 基于学科知识发展的内容
        3.1.2 情景两难的内容
        3.1.3 结构不良的内容
    3.2 论证教学的教学流程
    3.3 教学案例展示
    3.4 讨论
第四章 论证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4.1 实验目的和对象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对象
        4.1.3 实验的变量
    4.2 实验研究工具
    4.3 实验研究过程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论证式教学对学生论证能力的影响
        4.4.2 论证式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4.4.3 论证式教学对学生生物学学习成绩的影响
    4.5 讨论
        4.5.1 论证式教学与学生论证能力培养
        4.5.2 论证式教学与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
        4.5.3 论证式教学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培养
        4.5.4 在高中生物概念中应用论证式教学的可行性
        4.5.5 论证式教学的实施建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论证式教学的应用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高中生论证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四 论证能力评分示例
附录五 教学案例
附录六 生物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附录七 学习成绩前测试卷
附录八 学习成绩后测试卷
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进化论: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及其内在奥秘——纪念达尔文诞辰210周年暨《物种起源》出版16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达尔文进化论概念提出的初始背景回溯
二、达尔文学说的理论来源及其内涵
    (一)达尔文之前的生物进化论思想
    (二)与达尔文同时代的进化思想
    (三)达尔文学说的主要内涵
三、达尔文学说产生的争论及其影响
    (一)达尔文学说产生的争论
    (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四、新达尔文主义及其现代后续发展
    (一)新达尔文主义与突变论
    (二)现代综合进化论
    (三)新综合进化论

(4)从假说法的角度看伪科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假说法的一般特征
    第一节 假说的提出
        一、根据新的观察实验事实提出
        二、为解决新事实与旧理论的矛盾提出假说
        三、为用新理论解决旧问题提出
        四、由不同假说渗透融合提出
    第二节 假说的检验
        一、实践检验
        二、“判决性实验”检验
        三、逻辑检验
    第三节 对通过检验的假说的评估
        一、保守性
        二、谦和性
        三、简单性
        四、概括性
        五、精确性
        六、可证伪性
第二章 伪科学案例分析及其一般特征
    第一节 伪科学界定
        一、伪科学定义
        二、伪科学的类型
    第二节 伪科学若干案例分析
        一、“飞碟说”
        二、“地平说”
        三、李森科主义
        四、“占星术”
    第三节 伪科学的一般特征
        一、神秘性
        二、冗杂性
        三、不可重复检验性
        四、无法驳斥性
        五、功利性
        六、使用思维相似性
第三章 伪科学对假说法的背离
    第一节 对检验环节的背离
        一、背离实践可检验性
        二、背离合逻辑性原则
    第二节 对评估环节的违反
        一、背离保守性原则
        二、背离谦和性原则
        三、背离简单性原则
        四、背离概括性原则
        五、背离精确性原则
        六、背离可证伪性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获得性遗传有望卷土重来吗(论文提纲范文)

一、获得性遗传的早期历史
二、获得性遗传的兴盛
三、获得性遗传的覆灭
四、获得性遗传的复兴?
五、结语

(6)当代西方语言天赋论之争研究 ——以乔姆斯基语言天赋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概念界定
    第五节 研究思路
第一章 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思想溯源
    第一节 从经验认识论到行为主义语言观
    第二节 从分析哲学到转换生成语法
    第三节 从天赋认识论到语言天赋论
第二章 乔姆斯基语言天赋论概述
    第一节 自然主义的心智理论
    第二节 普遍语法初始状态假设
    第三节 普遍语法及其模块化假设
    第四节 普遍语法递归性假设
第三章 乔姆斯基语言结构先天假说与皮亚杰发生本原论之争
    第一节 皮亚杰扬弃拉马克式经验主义
    第二节 皮亚杰反语言结构的先天性
    第三节 皮亚杰关于发生本原的建构主义
    第四节 乔姆斯基对皮亚杰的回应
第四章 乔姆斯基普遍语法天赋假说与普特南科学实在论之争
    第一节 普特南批普遍语法天赋假说的必要性
    第二节 普特南批语言运算系统的合理性基础
    第三节 普特南建构心灵综合能力的整体学习理论
    第四节 乔姆斯基对普特南的回应
第五章 乔姆斯基语言天赋论之争的分延
    第一节 杰肯道夫的功能-心智主义的概念语义学
    第二节 平克的进化性适应语言观
    第三节 莱考夫与约翰逊的语言体验哲学
    第四节 埃弗雷特的语言文化工具论
第六章 结语:语言天赋论之争的认知科学解决方案
    第一节 大脑皮层可塑性机制与学习记忆的多重环路
    第二节 基因和经验对言语行为的双重影响
    第三节 语言认知神经科学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尾注
附录
致谢

(7)现代医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哲学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1.2.3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主要创新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第2章 医学技术的演进及现代医学技术化
    2.1 医学技术历史演进和医学技术化
    2.2 现代医学技术化为人类社会带来的福音
        2.2.1 对人类预防诊治疾病能力的提升
        2.2.2 对患者生命质量和大众健康状况的改善
        2.2.3 对医疗保健事业和社会发展的推动
        2.2.4 对医学科学知识的深化
    2.3 现代医学技术的特点与潜在风险
        2.3.1 应用速度快范围广但负效应认识滞后
        2.3.2 医学技术的协同演化
        2.3.3 某些技术全面应用风险的隐蔽性和扩散性
第3章 从医学技术化走向医学技术异化
    3.1 技术异化思想溯源
        3.1.1 人本主义和马克思技术异化思想
        3.1.2 法兰克福学派技术异化思想
        3.1.3 埃吕尔和温纳的技术异化思想
    3.2 医学技术化和医学技术异化的关系
        3.2.1 现代医学技术异化概念的提出
        3.2.2 从医学技术化走向医学技术异化
        3.2.3 技术异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3.3 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基本特征
        3.3.1 医学技术的主体化
        3.3.2 医学技术的资本化
        3.3.3 医学技术的权力化
        3.3.4 医学技术的机械化和过度客观化
第4章 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现象试析
    4.1 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异化现象
        4.1.1 躯体疾病的过度诊断
        4.1.2 心理疾病诊断的泛化
        4.1.3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过度依赖
    4.2 现代医学治疗技术的异化现象
        4.2.1 药物滥用现象——以抗生素为例
        4.2.2 高风险手术演变为常规治疗——以心血管介入手术和剖宫产为例
        4.2.3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异化问题
    4.3 现代医学预防技术的异化现象
        4.3.1 健康人群的普遍性癌症筛查
        4.3.2 基因检测技术的异化
        4.3.3 对疫苗接种的过度推崇
第5章 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成因分析
    5.1 从本体论层面分析医学技术异化产生的原因
        5.1.1 医学技术的不确定性——以医学影像学诊断为例
        5.1.2 医学技术的两重性
        5.1.3 医学本体的复杂性
    5.2 从认识论层面分析医学技术异化产生的原因
        5.2.1 "实在论"疾病观的影响
        5.2.2 "机械论"身体观的影响
        5.2.3 狭隘生命观的影响
    5.3 从方法论层面分析医学技术异化产生的原因
        5.3.1 生物医学还原论导致人性的物化和异化
        5.3.2 医学技术主义的兴起导致医学人文精神的衰落
        5.3.3 循证医学的过度强调导致技术僭越了医学艺术
第6章 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哲学反思
    6.1 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哲学根源
        6.1.1 唯科学主义思想的影响
        6.1.2 科学功利主义的影响
        6.1.3 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
        6.1.4 主客二分自然观的影响
    6.2 技术控制主义对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启示
        6.2.1 技术控制主义的兴起及对医学的影响
        6.2.2 提倡发展和使用医学适宜技术
        6.2.3 发展补救性技术控制医疗差错
        6.2.4 公民有权参与医学技术精英的民主控制
    6.3 用后现代主义视角回顾和展望现代医学
        6.3.1 后现代主义兴起及其对医学的影响
        6.3.2 后现代主义与新人文医学的建立
        6.3.3 后现代主义与生态医学的发展
        6.3.4 后现代主义与中医药走向世界
        6.3.5 后现代主义与东西方医学融合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专有名词索引
中外人名索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儿童教育的身体转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身体在儿童教育中被遗忘或被忽视
        (二) 西方哲学中的身心二元论思考
        (三) “儿童”——一个特殊存在者的启示
    二、核心概念说明
        (一) 身体与心灵的词源学考察
        (二) 身心问题的哲学和教育学传统解释
        (三) 身体与心灵概念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一) 西方哲学中的身体研究——梅洛—庞蒂与身体现象学
        (二) 中国哲学中的相关研究
        (三) 身体的社会学、政治学、美学、文化学、宗教哲学透视
        (四) 认知神经科学与具身认知研究
        (五) 身体与教育之关系——当代教育学视域中的身体研究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路径
第一章 认识的无身性:身体的遗忘
    一、认识并不是心灵的专利
    二、冰山之下的身体——知识与心灵的联姻
        (一) 身体与心灵对立的古典阐释
        (二) “笛卡尔的偏见”——身心二元论的症结
第二章 寻找失落的身体:重新定义人的存在
    一、理性认识的批判与精神的客观发生
        (一) 感性是个体认识形式发生的前提
        (二) 感性在个体知识中是被动和消极的存在
        (三) 个体精神发生的客观性与物质性
    二、胡塞尔对意识哲学的最后挽救
        (一) 个体的存在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体
        (二) 意识的绝对性存在与纯粹直观
        (三) 传统感觉主义认识论的缺陷及其克服
        (四) 身体现象学的初步探索及对二元论的质疑
    三、梅洛—庞蒂的反叛:从意识主体到身体主体
        (一) 个体存在的实存论旨趣
        (二) 身体的含混性及其与心灵的交织
        (三) 从身心二元对立到身心一体
第三章 中国哲学中的身心一体论
    一、“体用不二”与“二元论”思维
    二、身心一体论:“积极的身体观”
        (一) 体知之知:儒家的修身之道
        (二) 身心之学:心学的深层语法
        (三) 含混的存在:道家的“一元论”
第四章 身体存在的本质与儿童的再认识
    一、身体与心灵的原初不可分性
    二、肉身——厚重的历史存在
    三、重新认识儿童及儿童教育学
        (一) 无身的客观主义思维危机
        (二) 身体发生与精神发生的历史生成
        (三) 儿童身体是物性与灵性的融合
        (四) 从争论到共识:身体是儿童认识发生的根源
第五章 重构儿童教育中身体与知识的联系
    一、知识的无身性与教育的心智训练
    二、走出儿童教育的二元论困境:杜威的尝试
        (一) 儿童的生长需要一个“理性睡眠期”
        (二) 儿童的知识来源于身体与心智的融合
        (三) 儿童教育是身体活动与精神活动的一体化进程
    三、思维的身体发生:皮亚杰的突破
        (一) 儿童认识的“非二元论”时期
        (二) 儿童认识:从身体动作到身体图式
        (三) 梅洛-庞蒂与皮亚杰的“对话”
第六章 儿童教育:身体转向之理路
    一、儿童教育学是身体教育学
    二、身体转向的现代教育学逻辑
        (一) 传统无身性教育的本体论挑战
        (二) 重新审视教育场域中的“无身性”现象
        (三) 具身教育学的复归与重建
    三、我是我的身体:身心一体的教育
        (一) 身体的“空场”与“在场”
        (二) 从身体的束缚到身体的解放
    四、身体转向的当代实践:具身教育课程的启示
结语 走在身体教育学的途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10)科学哲学视域下的综合进化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主题确立
        (一) 选题背景
        (二) 问题的提出
        (三)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三) 主要内容
    四、本文的创新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 创新之处
        (二) 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博物学与实验学研究传统的冲突
    第一节 作为研究传统的达尔文主义
        一、达尔文主义是一个科学理论吗?
        二、达尔文主义研究传统的特征
    第二节 作为研究传统的孟德尔学派
        一、解孟德尔之谜
        二、不同质的孟德尔学派
    第三节 对立研究传统的多层次冲突
        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冲突
        二、方法论的冲突
        三、具体理论的冲突
        四、对立研究传统交流的鸿沟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综合进化论的形成:冲突研究传统的协调
    第一节 综合进化论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问题因素
        二、时代因素
        三、延迟因素
    第二节 实验学和博物学研究传统实现协调的历史特殊性
        一、实验学研究传统的进化
        二、博物学研究传统的进化
        三、对立阵营的协调与科学共同体的形成
    第三节 综合进化论的双重性
        一、涵义问题的缘起
        二、综合概念的多元化表征
        三、双重性质的综合
        四、综合进化论的两个一般性解释
    第四节 综合进化论的科学选择与适应性辐射
        一、科学选择:解题效力的比较
        二、综合进化论的适应辐射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作为研究传统的综合进化论
    第一节 综合进化论的核心原则
        一、基本原理与本体论、方法论预设
        二、何以确定“不可反驳的核心”
        三、选择核心的策略:把握不同研究传统间交流的关键障碍
    第二节 综合进化论的辅助假说及其修正
        一、辅助假说
        二、研究传统的功能
    第三节 综合进化论的进化结构
        一、谱系关系
        二、进化的双重性
        三、渐进进化模式
    第四节 综合进化论的问题逻辑结构
        一、探寻满足结构的渴望之物
        二、识别结构的方法论选择
        三、问题议程
        四、合理的认知态度
    第五节 综合进化论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激烈论战
        二、促进进化变化的因素
        三、进化的两条路径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综合进化论的方法论意蕴
    第一节 概念方法
        一、传统科学哲学中的定律
        二、生物学定律的特点
        三、生物学哲学中的概念方法
        四、一个案例研究:“重组”概念
    第二节 种群思想
        一、传统科学哲学中的本质论
        二、种群思想与反本质论
        三、种群思想:强调生物个体的独特性
        四、一个案例研究:生物学物种概念
    第三节 整体论
        一、物理主义的还原论
        二、生物学中的反还原论
        三、着重于关系的整体论
    第四节 多元论
        一、走向多元论的原因
        二、综合多元主义
        三、从还原的统一到综合的统一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后记

四、获得性遗传的证据——对IgG基因构造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达尔文主义与拉马克主义之争[J]. 王南湜.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 2021(00)
  • [2]论证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梁洁玲. 广州大学, 2020(02)
  • [3]进化论: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及其内在奥秘——纪念达尔文诞辰210周年暨《物种起源》出版160周年[J]. 包庆德,包傲日格乐. 鄱阳湖学刊, 2019(06)
  • [4]从假说法的角度看伪科学[D]. 李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5]获得性遗传有望卷土重来吗[J]. 陆俏颖.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7(06)
  • [6]当代西方语言天赋论之争研究 ——以乔姆斯基语言天赋论为中心[D]. 高涛.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2)
  • [7]现代医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哲学反思[D]. 郭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11)
  • [8]袁隆平的世界[J]. 陈启文. 芙蓉, 2017(02)
  • [9]儿童教育的身体转向[D]. 陈乐乐.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10]科学哲学视域下的综合进化论研究[D]. 王发友. 东南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获得性遗传的证据——关于 IgG 基因结构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