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成立防汛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水利部成立防汛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一、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吕娟[1](2022)在《情系江河安澜 倾心洪旱研究——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二十周年成果总结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减灾中心)成立于2002年,20年来,减灾中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提高防洪抗旱科技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降低水旱灾害损失视为己任,在宏观战略与对策、微观技术与方法、科研平台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诸多重大突破。介绍了减灾中心在防洪减灾、抗旱减灾、遥感技术与应用、水利史与水文化等领域开展的相关研究,总结了取得的防洪抗旱减灾特色成果,为我国防洪抗旱减灾事业的高水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屈艳萍,吕娟,苏志诚[2](2022)在《抗旱减灾学科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指出从回溯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抗旱减灾研究团队2005年成立的背景入手,结合初步构建的以旱灾学、防旱学和应急抗旱技术为主体的抗旱减灾学科体系,系统梳理了研究团队在基础理论研究、旱情监测预警技术、旱情预测预报技术、旱情旱灾影响评估技术、旱灾风险评估技术、抗旱规划编制、抗旱预案编制、应急抗旱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工作进展情况,并展望了新形势下抗旱减灾学科研究方向及重点。

张大伟,向立云,李娜,刘舒,姜晓明,姚秋玲[3](2022)在《防洪减灾理论及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减灾中心)成立于2002年,长期致力于防洪抗旱减灾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我国防洪减灾领域一支举足轻重的科研力量。总结了减灾中心在防洪减灾国家战略、洪水运动及致灾机理、洪水预测预报、洪水调度、洪水损失评估、防汛决策支持、工程抢险技术等方面理论及技术取得的学术成果,有效支撑了行业防洪减灾业务的开展。

李云鹏[4](2022)在《水利史与水文化学科发展趋势与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水利史与水文化是交叉学科,涉及水利工程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灾害学、考古学、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专业领域,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及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特色学科。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愈加重视,水利史与水文化学科在传统的水利史志研究基础上不断拓展研究领域,经世致用的学科特点愈发凸显。系统回顾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与水文化研究机构的沿革变迁,分析近20年该学科发展趋势与特点,总结研究进展及学科建设成果。21世纪以来,水利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齐头并进,学科交叉广度与深度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历史文化传承和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水利遗产保护、水文化研究领域快速拓展,并在大运河及灌溉工程遗产等水利遗产保护利用、水利文化挖掘与传播等研究方面取得突出进展,以此为契机,水利史与水文化学科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显着增强。

刘业森,陈胜,刘媛媛,郜银梁,曹大岭[5](2021)在《近年国内防洪减灾信息技术应用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在科技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快速迭代,梳理当前信息技术在防洪减灾方面的最新应用进展,将有助于补齐"防洪工程"和"信息化工程"两大短板。介绍了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然后重点梳理了近年来现代计算机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3类新技术在防洪减灾中的应用,针对其中13个细分技术方向,结合具体案例从技术特点、应用进展、不足和应用前景3个方面进行归纳,最后,分析了技术与业务的多维耦合关系,认为未来防洪减灾信息技术应用将呈现智能化、聚合化、安全性趋势。

张伟兵[6](2020)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防洪减灾研究发展历程与成就回顾》文中研究指明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影响,我国是世界上洪水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除沙漠和极端干旱区、高寒山区等人类极难生存的地区外,大约2/3的国土面积、4/5以上的耕地受到洪水灾害的威胁,总体上呈现频次高、范围广、种类多、损失大的特点。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江河洪水灾害频发重发,

杨永民,辛景峰,黄诗峰,杨昆,朱鹤[7](2019)在《基于卫星遥感的旱情监测方法及应用》文中提出一、引言干旱灾害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局地性或区域性的干旱灾害频发。据统计分析,2000年以来,年均因旱临时饮水困难人数超过2500万人,年均受旱面积超过3.7亿亩,旱灾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超过1%[1]。旱情监测评估与预警作为抗旱减灾重要的非工程措施,对于实时掌握旱情动态,科学指导抗旱救灾,提高抗旱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旱灾损失,保障社

吕娟,苏志诚,屈艳萍,孙洪泉[8](2019)在《我国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成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干旱灾害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有效减轻干旱灾害的损失和影响,我国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抗旱减灾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蓄、引、提、调为主的水源工程以及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的抗旱工程体系方面的建设情况与成就,以及包括抗旱组织体系、抗旱法规预案、抗旱减灾规划、旱情监测站网、抗旱信息化、抗旱应急调水、抗旱服务能力、抗旱减灾研究等方面的抗旱非工程体系建设情况与成就,抗旱减灾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抗旱减灾效益显着。

齐玉亮[9](2019)在《松辽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成就》文中研究说明1流域概述松辽流域泛指东北地区,行政区划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四盟(市)及河北承德市的一部分。松辽流域西、北、东3面环山,南部濒临渤海和黄海,中、南部形成宽阔的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东北部为三江平原,流域总面积124.92万km2。松辽流域主要河流有松花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鸭绿江以及独流入海河流等,其中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鸭绿江为国际河流。

李娜,胡亚林,张念强[10](2019)在《我国城市防洪体系建设与成就》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我国城市防洪的70年历程,梳理了主要建设结点,划分了多个发展阶段,回顾分析了各阶段的主要事件和深远影响,总结了我国在城市外洪防御、治涝、排水等各方面的工程体系建设成就,法规制度的制定、防汛管理体制与应急组织确立、城市防洪规划编制、防洪应急管理和信息化系统建设等非工程措施建设与成就,提出了我国城市防洪建设的发展方向。

二、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1)情系江河安澜 倾心洪旱研究——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二十周年成果总结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学科体系完备,人才结构合理
    1.1 构建完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
        1.1.1 防洪减灾研究
        1.1.2 抗旱减灾研究
        1.1.3 遥感技术与应用研究
        1.1.4 水利史与水文化研究
    1.2 形成了以年轻化、职称学历高、专业分布齐全为特点的人才队伍
2 科研平台完善,研究成果丰硕
    2.1 建立了完善的物理、数值实验基础设施和基础研发条件平台
        2.1.1 高性能并行计算集群
        2.1.2 防洪减灾试验厅
        2.1.3 野外试验基地
        2.1.4 洪水风险与保险实验室
        2.1.5 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2.2 形成了一大批防洪抗旱减灾特色成果
        2.2.1 水旱灾害防御战略研究
        2.2.2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
        2.2.3 全国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
        2.2.4 城市洪涝灾害模拟与防治
        2.2.5 流域洪水预报与调度决策支持
        2.2.6 水利遥感及应用
        2.2.7 抗旱减灾理论与技术
        2.2.8 水利史、水文化传承与保护
3 行业支撑有力,合作交流广泛
    3.1 全力做好我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技术支撑
        3.1.1 重大涉水突发事件技术支持
        3.1.2 重大规划、方案编写
        3.1.3 支撑行业协会日常工作
        3.1.4 汛期山洪灾害气象预警
        3.1.5 水旱灾害防御舆论引领与宣传
    3.2 不断强化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4 展望
    4.1 完善学科方向,弥补技术短板
    4.2 加强基础研究,提升技术研发后劲
    4.3 开展宏观政策研究,助力行业管理工作
    4.4 推动技术研发,提升减灾综合能力

(2)抗旱减灾学科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学科研究背景
2 学科研究进展
    2.1 基础理论研究
    2.2 旱情监测预警技术
    2.3 旱情预测预报技术
    2.4 旱情旱灾影响评估技术
    2.5 旱灾风险评估技术
    2.6 抗旱规划编制
    2.7 抗旱预案编制
    2.8 应急抗旱设备
3 未来研究展望

(3)防洪减灾理论及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防洪减灾理论研究进展
    1.1 防洪减灾管理理念
    1.2 洪水运动机理
        1.2.1 堤防致溃机理研究
        1.2.2 溃坝机理研究
        1.2.3 城市地表与地下水流交互机理研究
    1.3 洪水致灾机理
2 防洪减灾技术研究进展
    2.1 多源降雨信息融合技术
    2.2 水文过程模拟技术
    2.3 洪水数值模拟技术
    2.4 水工程调度技术
    2.5 洪水损失评估技术
    2.6 防汛决策支持技术
    2.7 工程抢险技术
3 结语

(4)水利史与水文化学科发展趋势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机构沿革简述
2 学科特征及发展形势
    2.1 水利史学科基本定位与特征
    2.2 学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3 研究进展及代表性成果综述
    3.1 基础研究
    3.2 应用研究
4 结论与展望

(5)近年国内防洪减灾信息技术应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2 防洪减灾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3 防洪减灾相关信息技术应用进展
    3.1 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
    3.2 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
    3.3 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应用
4 信息技术与防洪减灾耦合关系
5 信息技术未来应用方向探讨

(7)基于卫星遥感的旱情监测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旱情监测技术方案
    1. 基于遥感指数的旱情监测方法
    2. 基于遥感的区域土壤水分反演及旱情监测方法
    3. 基于遥感和陆面水文模型的旱情监测方法
三、旱情监测应用案例
    1. 内蒙古旱情监测
    2. 黑龙江旱情监测
    3. 全国旱情监测
四、总结和展望

(8)我国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抗旱工程体系建设与成就
    1.1 抗旱工程
    1.2 抗旱应急水源工程
2 非工程体系建设与成就
    2.1 抗旱组织体系
    2.2 抗旱法规预案
    2.3 抗旱减灾规划
    2.4 旱情监测站网
    2.5 抗旱信息化
    2.6 抗旱应急调水
    2.7 抗旱服务能力
    2.8 抗旱减灾研究
3 我国抗旱减灾效益分析
4 结语

(9)松辽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1 流域概述
2 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及成就
    2.1 防洪工程现状
    2.2 防洪非工程措施现状
    2.3 防洪减灾取得的成绩
        2.3.1 防洪工程建设
        2.3.2 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
        2.3.3 防洪调度
        2.3.4 防洪减灾效益
3 流域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及成就
    3.1 抗旱减灾工程建设现状
    3.2 抗旱减灾非工程措施建设现状
        3.2.1 不断完善抗旱组织机构
        3.2.2 积极开展干旱基础研究
        3.2.3 编制应急水量调度预案和抗旱预案
        3.2.4 不断完善旱情监测站网
        3.2.5 大力开展节水、限水行动
        3.2.6 狠抓抗旱减灾信息化建设
    3.3 流域抗旱应急补水实例
        3.3.1 2001—2004年扎龙湿地应急补水
        3.3.2 2011年引察济向生态应急补水
4 流域防洪抗旱减灾展望

(10)我国城市防洪体系建设与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我国城市防洪的70年历程
2 我国城市防洪建设的70年成就
    2.1 防洪工程措施
    2.2 防洪非工程措施
        2.2.1 城市防洪法规建设
        2.2.2 城市防洪管理体制建设
        2.2.3 城市防洪规划编制
        2.2.4 城市防洪应急管理
        2.2.5 城市防洪信息化建设
3 总结与展望

四、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情系江河安澜 倾心洪旱研究——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二十周年成果总结与展望[J]. 吕娟. 中国防汛抗旱, 2022(01)
  • [2]抗旱减灾学科研究进展与展望[J]. 屈艳萍,吕娟,苏志诚. 中国防汛抗旱, 2022
  • [3]防洪减灾理论及技术研究进展[J]. 张大伟,向立云,李娜,刘舒,姜晓明,姚秋玲. 中国防汛抗旱, 2022
  • [4]水利史与水文化学科发展趋势与研究进展[J]. 李云鹏. 中国防汛抗旱, 2022
  • [5]近年国内防洪减灾信息技术应用综述[J]. 刘业森,陈胜,刘媛媛,郜银梁,曹大岭. 中国防汛抗旱, 2021(01)
  • [6]新中国成立70年来防洪减灾研究发展历程与成就回顾[J]. 张伟兵. 社会史研究, 2020(01)
  • [7]基于卫星遥感的旱情监测方法及应用[J]. 杨永民,辛景峰,黄诗峰,杨昆,朱鹤. 卫星应用, 2019(11)
  • [8]我国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成就[J]. 吕娟,苏志诚,屈艳萍,孙洪泉. 中国防汛抗旱, 2019(10)
  • [9]松辽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成就[J]. 齐玉亮. 中国防汛抗旱, 2019(10)
  • [10]我国城市防洪体系建设与成就[J]. 李娜,胡亚林,张念强. 中国防汛抗旱, 2019(10)

标签:;  ;  ;  ;  ;  

水利部成立防汛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