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食堂厨房空气污染对厨师健康的影响

公共食堂厨房空气污染对厨师健康的影响

一、公共食堂厨房空气污染对炊事员健康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南[1](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研究 ——以衣食住行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如果说人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那么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考察无疑是富有意义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日常生活变迁驶入“快速路”,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文即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展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巨大变迁,分析引致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原因,进而来系统阐释、总结70多年来新中国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伟大成就、政策沿革和改革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服饰穿着变化明显。解放初期,城市居民的服饰穿着统一化,五十年代的中山装、人民装到列宁装、布拉吉,六十年代的老三样和老三色,“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红卫兵装和军便装,长期的计划供应使城市居民穿着风格单一朴素。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交流影响着服饰变迁。人们思想得到了解放,服饰风尚更加丰富和多元化,时尚潮流不断变化和更新。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服饰生活,呈现出从政治挂帅到自由个性的服饰风尚、从缺衣少穿到多样化的服饰消费、从主动接受到相互影响的服饰交流等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饮食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定量供应、凭票购买,到现在日渐丰富的百姓餐桌、不出国门吃遍世界,中国城市居民饮食消费已经从以粮食为主的温饱消费向肉蛋奶、水产品、瓜果蔬菜等多样化饮食消费转变,从追求数量充足为主转向更加注重营养健康。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饮食生活,从满足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呈现出饮食消费日趋合理、饮食方式逐渐多样、饮食观念日益多元等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住房水平逐渐改善。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建立起一套政府主导的福利住房制度,对城市住房的建设和分配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这一时期大多数城市居民的住房非常拥挤,共用厨房、卫生间居多。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始加快住宅建设的速度,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为了进一步解决住宅供需矛盾,九十年代初国家开始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自由到市场上购买商品房,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同时为了保障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政府陆续兴建了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呈现出居住质量逐渐提高、家居装饰个性化多样化等特点,同时也凸显出住房不平等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交通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解放初期,只有少数几个大城市的街道上行驶着公共汽车。一般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人力车,自行车很少。六七十年代,自行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渐成为主要交通工具,而公共交通工具仍较短缺,城市交通供需矛盾突出。改革开放以后,城市中的各种交通工具才迅速增多起来。到20世纪末,家用汽车开始进入中国寻常百姓的家庭,网约车也成为一种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近年来,低碳出行、绿色出行成为一种新时尚,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成为新宠。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交通生活,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呈现出公共交通出行更加安全便捷,出行工具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等特点。总体来看,70多年来中国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一直在变化发展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地域、科技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差异性、政治色彩淡化等特征。

黄茹茜[2](2019)在《北京市西城区餐饮服务业厨师职业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餐饮业作为食品生产经营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业人数达到数千万,其中,厨师人数已达千万,而厨师的职业健康问题往往被忽略。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北京市西城区餐饮业厨师的高血压患病率与非厨师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北京市西城区餐饮业厨师职业心理健康的情况,探讨不同因素对厨师健康的影响差异,根据实际结果提出建议,并为政府做好关于餐饮行业厨师高血压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内容与对象】本次调研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关于厨师高血压患病率的研究,调查对象共600余名,其中有219名厨师高血压数据来源于西城区职业健康体检中心提供的职业体检报告;选择非厨师人群共419名为对照组,本次对照组人群由北京市西城区20多家餐饮业的服务人员组成,据调查了解对照组的人群均为前厅送菜人群,不接触高温的工作环境。第二部分关于厨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其对象由北京市西城区40多家餐饮业的厨师组成,共426名。【方法】调查数据结果均采用SPSS21.0录入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的分析方法有描述统计、单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厨师性别与高血压患病率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r=-0.110,P=0.104;厨师年龄与高血压患病率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r=0.196,P=0.004;厨师工龄与高血压患病率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r=0.475,P=0.000;非厨师性别与高血压患病率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r=0.018,P=0.717;非厨师年龄与高血压患病率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r=0.143,P=0.03;非厨师工龄与高血压患病率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r=-0.44,P=0.0366。厨师人群与非厨师人群差异性结果为x2=562.436,P<0.01。心理健康方面,通过SCL-90量表得分结果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厨师人群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426名餐饮业厨师各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数值差异不大,不同性别的厨师在scl-90的9个心理因子方面差异不显着;不同工龄的厨师在scl-90的9个心理因子方面差异不显着;但不同学历的厨师在scl-90的9个心理因子方面差异显着,学历为大专以下的厨师在上述九个因子方面的心理问题较学历为大专及大专以上厨师严重。【结论】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餐饮业厨师高血压患病率与工龄呈正相关,从事厨师行业工龄越长,其患高血压的几率增加。除此之外学历水平对厨师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相关部门应当针对餐饮业厨师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健康教育,普及心理知识,加强心理疏导。

黄茹茜,李洪枚[3](2018)在《餐饮业厨师职业健康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文献调研国内外餐饮业厨师职业健康研究进展。厨师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高温高湿、噪声、油烟、有害气体和长时间站立和短时间高强度工作等,厨师职业危害暴露水平时常高于职业接触限制。呼吸系统刺激或感染或病症、腰肌劳损、关节炎和下肢静脉曲张等厨师人群常发的与职业有关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毒理学研究从生理指标向分子生物学指标发展。厨师职业健康与职业危害因素和非职业危害因素相关性有待深入。

岳丹[4](2011)在《中国城乡交流的变迁:《人民日报》(1949-2009)城市化新闻报道的考查》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重大。推进城市化进程不仅是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的根本途径,而且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建设逐步加快,取得了瞩目的成绩。随着城市化逐渐成为我国发展的重点,近些年媒体关于城市化的新闻报道也逐渐增多。对于城市化与媒介的研究多是将城市化作为背景,分析各种媒体应如何转变以应对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各种改变。本文则另辟蹊径,从城市化新闻文本着手,研究媒体是如何报道城市化的。《人民日报》作为我国最权威的官方报纸,其城市化的新闻报道最能代表中央对城市化的态度。本文将《人民日报》建国60周年来的城市化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框架理论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首先从新闻数量、新闻体裁、新闻类别、报道基调、消息来源、新闻主题、新闻内容的地域分布和城乡分布八个方面对文本进行定量分析,描述《人民日报》城市化新闻报道的框架。其次将文本划分为四个阶段。首先从横向的角度进行定量分析,考查每一阶段的新闻框架。然后从定性的角度对城市化新闻报道进行分析,解读新闻中呈现的城市化发展对农村、城市及城乡交流的影响。最后从纵向的角度对四个阶段《人民日报》城市化新闻报道的变化进行考查,重点分析城市和农村框架以及城乡交流的变迁。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介绍。阐明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作了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是理论阐释。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城市化的研究;然后从框架的起源、框架的内涵以及媒介框架几个方面对框架理论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第三部分是《人民日报》城市化新闻报道的整体框架分析。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从报道数量、体裁、类别、主题等八个维度对《人民日报》城市化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描述其所建构的框架,总结《人民日报》城市化新闻报道在城市化进程中担当的角色。第四部分是《人民日报》城市化新闻的阶段性分析。按照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呈现出的特点将61年的新闻划分为四个阶段,从横向角度考查每个阶段城市化新闻报道的框架;然后对新闻进行解读,分析每个阶段新闻所反映的城市化建设对农村、城市以及城乡交流的影响。第五部分从纵向来考查四个阶段《人民日报》城市化新闻报道的变化,分析农村和城市框架以及城乡交流的变迁轨迹。第六部分是《人民日报》城市化新闻的总结。通过对《人民日报》城市化新闻报道的考查总结其特点,分析报道的不足之处。

高华北,张花玲,黄曦[5](2010)在《炊事员工作有关的疾病及其影响因素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掌握与炊事员工作有关的疾病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400名炊事员和322名非炊事员工作有关的疾病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炊事员主要疾病为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分别占全病因的33.61%和28.92%,与对照组比较,标化发病比分别达1.93、1.58(P﹤0.05)。选择工种、工龄等11个变量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年龄、性别等因素后,作业环境、工龄在模型中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危险度前者分别为1.39、1.18,后者分别为1.20、1.50。[结论]开展炊事员工作有关疾病的预防,重点在改善劳动卫生环境上。

易新涛[6](2009)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社会公共组组织和广大农民集体供给,农民都能公平、普遍享用,以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之基本需要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人民公社时期,以农村集体经济为基础和依托,国家必要投入和农民参与为补充,国家、集体、农民共同为广大农村提供了农业生产基本建设、文化教育、合作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它马克思主义农村公社思想的实践和丰富,是党和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特色鲜明,又存有不足。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尽管这些制度设计早已成为不复存在,但是对于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首先从中外思想宝库中搜寻和分析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追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沿革;然后,横向展开,具体研究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等主要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从宏观上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进行总结性思考,分析它的主要特点,评价它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它的局限性,以及对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并使之均等化的启示。本文分三大部分八个章。第一部分即第一到三章,主要是绪论、理论渊源和历史溯源;第二部分即第四到七章,分章论述主要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第三部分即第八章和结束语,总体分析其主要特点、地位和作用、局限性和对当今的启示。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提出了选题的缘由,分析了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阐释了相关概念,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框架,并对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作了一些说明。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即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有关未来社会的设想、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计(共产主义社会理论和农村公社理论)、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主要是列宁的农业公社理论和合作社理论、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大同、均平思想。第三章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溯源及其概述。本文简要考察封建王朝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民国时期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乡村建设运动、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互助合作运动中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结合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概述性地介绍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第四章主要论述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围绕“农业八字宪法”,人民公社时期,国家、集体和农民共同努力,为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即治理江、河、湖、海,大兴水利工程;改良土壤,治理水土流失;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化学化和电力化;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建立推广服务体系,提供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建设农村公路,发展邮电事业等。本文最后对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进行了总体评价。第五章着重论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本文分别从基础教育、扫盲和业余教育、职业教育三个方面,逐一阐述了各自的体系、内容、形式,以及民办教师问题,并对农村文化教育进行了总体评价。第六章围绕“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医疗卫生方针,着重论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包括: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沿革、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主要服务内容等。最后,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进行了一些分析。第七章着重阐述了人民公社时期以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障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在回顾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思考了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包括农村社会优抚、灾荒赈济、贫困救助、“五保户”供养、麻风病人医治、回乡精简职工救济、下乡知识青年安置等,并对此进行了总体评价。第八章从宏观上阐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作用和意义、局限性及其原因,以及对当今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启示。最后是结束语,在回顾本文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尚未研究的问题,并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后续研究提出了一些设想。

黄子惠,李顺诚,余德新,邱宏,黄小兰[7](2008)在《香港中式餐馆厨房环境调查》文中指出目的比较使用电磁灶和燃气灶的不同餐馆厨房空气污染和气温、噪声状况。方法抽样调查香港26家使用电磁灶和33家使用燃气灶的中式餐馆的厨房,检测、比较午餐时段厨房室内空气污染物[CO、CO2、NO、NO2、可吸入颗粒物(PM2.5)、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浓度和物理性有害因素(气温、噪声)污染状况。结果燃气灶厨房较电磁灶厨房产生更多的室内空气污染物(NO、TVOC,特别是CO和PM2.5)、更高的工作环境温度和噪声。结论电磁灶能减少因燃气产生的室内空气污染,减少环境热负荷和噪声污染,改善厨房工作环境,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姜晓红[8](2006)在《厨房操作间空气卫生质量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我国拥有1200余万的厨师大军,其在工作过程中因工作所带来的职业性危害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厨房操作间作为厨师和从业人员长期工作的主要环境,燃料燃烧时所产生的多种燃烧产物和烹调用食用油加热后产生的含有多种有害化合物的油烟会造成厨房空气污染,工作环境中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厨房工作人员的健康。通过本次调查分析,以探讨厨房操作间各种空气污染物的污染水平,为制定厨房操作间空气卫生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在太原市随机选取了29户不同类型的餐饮业,对其厨房操作间空气中的CO、CO2、可吸入颗粒物、噪声及细菌总数等污染指标在开工前60分钟与开工后90分钟分别进行现场采样,将获得的监测数据归类,采用SPSS进行数据库的录入,经过核对,逻辑检查后进行统计分析,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各种污染物在开工前后有很大的差异,开工后,污染物的含量远远高于开工前(P<0.01),开工前,各项污染指标在不同类型的餐饮业中,其差别无显着性,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开工后。(1)开工后一氧化碳浓度在小型餐饮业、中型餐饮业、大型餐饮业分别达到4.00±3.82 mg/m3、、4.54±3.88 mg/m3、10.14±3.35 mg/m3;(2)二氧化碳浓度在小型餐饮业、中型餐饮业、大型餐饮业分别达到0.092%、0.108%、0.113%;(3)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在小型餐饮业、中型餐饮业、大型餐饮业分别达到0.896±0.430 mg/m3、0.684±0.350 mg/m3、0.979+0.208mg/m3;(4)噪声在小型餐饮业、中型餐饮业大型餐饮业分别达到74.39±4.34dB、79.18±3.86dB、76.35±3.63dB。(5)细菌总数在小型餐饮业、中型餐饮业、大型餐饮业分别达到14.33±8.61个/皿、13.46±7.59个/皿、14.43±6.99个/皿。小结1、开工后各项污染指标均不同程度的增加,显着高于开工前。2、所研究的污染指标中,按照室内卫生质量标准的要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最为严重。超标率达到了98.51%。其他指标除细菌总数外,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3、开工后各污染指标在不同类型的餐饮业厨房操作间中存在差异。

高红萍,张翼翔,姚碧云,刘漪,王黎圆[9](2003)在《包头市昆区交通污染状况及对交警健康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 :了解包头市昆区交通污染状况及其对交警健康的影响。方法 :在主要交通干线设点监测 ;测定外勤工作交警的肺功能、尿铅指标。结果 :除对照点和个别监测点外 ,NOx、CO一次浓度 ,CO、IP、Pb的日平均浓度超标率均高达 1 0 0 % ,监测点明显高于对照点 (P<0 .0 5 ) ,监测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观察组肺功能指标均略低于对照组 ;尿铅为 8.2 1± 4 .86 μg/ml。结论 :包头市昆区主要交通干线污染比较严重 ,对交警的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姚碧云,王丽,王黎园,张翼翔,高志祥,尹婷,高文慧[10](2000)在《公共食堂厨房空气污染对炊事员健康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

二、公共食堂厨房空气污染对炊事员健康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共食堂厨房空气污染对炊事员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研究 ——以衣食住行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
    五、研究创新与难点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服饰生活变迁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居民的服饰生活(1949-1956)
        一、“国服”日渐流行
        二、“工装”备受推崇
        三、苏联服饰风尚
        (一)列宁装
        (二)布拉吉
        (三)苏联大花布
        四、短暂的绚烂
        (一)爱劳动穿花衣
        (二)旗袍的余晖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城市居民的服饰生活(1957-1978)
        一、老三色和老三样
        二、“缝缝补补又三年”
        (一)布票比钱重要
        (二)“补丁”最常见
        (三)窘迫下的创造
        三、“十亿人民十亿兵”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的服饰生活(1978 年至今)
        一、时尚与禁忌
        (一)喇叭裤的开端
        (二)的确良,“的确靓”
        (三)西装回潮
        (四)街上流行红裙子
        二、多元与个性
        (一)多样化、个性化
        (二)讲究品牌和休闲
        (三)倡导环保和健康
        三、“传统”的复兴
        (一)旗袍的苏醒
        (二)“唐装”的世界时尚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服饰变迁的特点
        一、从政治挂帅到自由个性的服饰风尚
        二、从缺衣少穿到多样化的服饰消费
        三、从主动接受到相互影响的服饰交流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饮食生活变迁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居民的饮食生活(1949-1956)
        一、“标准米”和“标准面”
        二、粮食计划供应
        (一)粮食统购统销势在必行
        (二)从“凭证买粮”到“定量供应”
        三、饮食状况轻微改善
        (一)粮食产量增多
        (二)副食条件改善
        (三)饮食支出减少
        四、西式饮食的消退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城市居民的饮食生活(1957-1978)
        一、“大办食堂”
        二、“方寸粮票”
        三、“饥饿年代”
        (一)节食度荒
        (二)“低标准瓜菜代”
        四、“十年饮食”发展缓慢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的饮食生活(1978 年至今)
        一、基本实现温饱的过渡
        (一)票证时代的延续
        (二)西式饮食的回归尝试
        二、饮食购物全面升级
        (一)“菜篮子”渐丰
        (二)大型超市的发展
        (三)“网”罗天下美食
        三、“舌尖上的安全”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饮食生活变迁的特点
        一、饮食消费日趋合理
        二、饮食方式逐渐多样
        三、饮食观念日益多元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居住生活变迁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1949-1956)
        一、“龙须沟”换新颜
        (一)清理城区垃圾
        (二)疏浚河湖水系
        (三)掏挖修整下水道
        (四)改造棚户区
        二、“以租养房”的福利
        三、“工人新村”遍地开花
        (一)职工住宿条件差
        (二)兴建工人住宅新区
        (三)“主人翁”的象征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1957-1978)
        一、继续低租金的福利
        二、“卫星城”的出现
        三、“城市人民公社大楼”拔地而起
        四、群居的苦乐
        (一)“筒子楼”和单元房
        (二)“干打垒”和大杂院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1978 年至今)
        一、“房荒”的记忆
        二、福利分房的余温
        三、房改的松动
        (一)鼓励私人建房
        (二)允许公房出售
        四、住宅商品化之路开启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居住生活变迁的特点
        一、居住质量逐渐提高
        二、家居装饰彰显个性
        三、住房不平等问题凸显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交通生活变迁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居民的交通生活(1949-1956)
        一、城市道路的整修与扩建
        二、城市公共交通的兴起
        三、传统单一的出行工具
        (一)短途基本靠走
        (二)人力车的没落
        (三)少量的自行车出现
        四、缓慢的铁路出行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城市居民的交通生活(1957-1978)
        一、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缓慢
        二、曲折发展的城市公共交通
        (一)背着“煤气包”的公交车
        (二)有轨电车向无轨电车的过渡
        (三)出租车发展艰难
        (四)第一条地铁的开通
        三、自行车日渐普及
        四、“十年”交通发展举步维艰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的交通生活(1978 年至今)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翻天覆地
        (一)铁路发展
        (二)民航巨变
        (三)公路规模扩大
        (四)水运稳步发展
        二、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日益完善
        (一)方便快捷的城市公交
        (二)“招手即停”的出租车
        (三)三轮车的尴尬
        (四)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
        三、私人出行工具更新换代
        (一)自行车王国
        (二)摩托车轰鸣
        (三)汽车驶入百姓家
        四、城市交通问题凸显
        (一)交通拥堵严重
        (二)交通污染加剧
        (三)交通事故频发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交通生活变迁的特点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
        二、公共交通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三、出行工具从传统向现代转变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特征和影响因素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的特征
        (一)变迁速度和程度的阶段性
        (二)生活水平差异性日趋明显
        (三)私人生活的政治特色淡化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发展是影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根本因素
        (二)政党政策是影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关键因素
        (三)价值观变迁是影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
        (四)科技的发展是影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助推因素
        (五)地理区位是影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客观因素
参考文献
表格索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北京市西城区餐饮服务业厨师职业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国内研究现状
        1.1.2 国外研究现状
        1.1.3 研究意义
    1.2 本章小结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1.2.2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
第2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心理量表分类及量表选用说明
        2.4.1 心理量表分类
        2.4.2 量表选用说明
        2.4.3 SCL-90 评分标准
    2.5 统计分析方法与使用说明
        2.5.1 SPSS使用说明
        2.5.2 SCL-90量表信度分析
    2.6 技术路线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市西城区餐饮业厨师高血压患病率调查与分析
    3.1 研究对象
        3.1.1 实验组人群特征
        3.1.2 对照组人群特征
    3.2 北京市西城区厨师高血压患病情况调查与分析
        3.2.1 北京市西城区厨师高血压患病率与性别的关系
        3.2.2 北京市西城区厨师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关系
        3.2.3 北京市西城区厨师高血压患病率与工龄关系
    3.3 对照组人群患高血压调查与分析情况
        3.3.1 对照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与性别关系
        3.3.2 对照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关系
        3.3.3 对照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与工龄关系
    3.4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高血压的差异性分析
    3.5 讨论与结论
第4章 北京市西城区餐饮业厨师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
    4.1 基本信息
        4.1.1 研究对象
        4.1.2 调查问卷填写说明
    4.2 研究结果
        4.2.1 426 名餐饮业厨师各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
        4.2.2 426名厨师在SCL-90中9 个因素的性别差异
        4.2.3 426名厨师在SCL-90中9 个因素的年龄差异
        4.2.4 426名厨师在SCL-90中9 个因素的工龄差异
        4.2.5 426名厨师在SCL-90中9 个因素的学历差异
    4.3 讨论与结论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北京市西城区厨师高血压患病情况
        5.1.2 厨师职业心理健康水平
    5.2 建议
第6章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中国城乡交流的变迁:《人民日报》(1949-2009)城市化新闻报道的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城市化相关研究综述
    第二节 框架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章 《人民日报》城市化新闻报道总体框架分析
    (一) 数量分析
    (二) 体裁分析
    (三) 报道类别分析
    (四) 报道基调分析
    (五) 消息来源考查
    (六) 主题分析
    (七) 地域分布考查
    (八) 城乡分布考查
    小结
第四章 《人民日报》城市化新闻报道阶段性分析
    第一节 1949-1978年城市化新闻报道分析
    第二节 1979-1983年城市化新闻报道分析
    第三节 1984-1991年城市化新闻报道分析
    第四节 1992-2009年城市化新闻报道分析
第五章 《人民日报》城市化新闻纵向变迁考查
    第一节 总体变迁轨迹分析
    第二节 农村城市化新闻变迁轨迹分析
    第三节 城市城市化新闻变迁轨迹分析
    第四节 城乡交流变迁轨迹分析
第六章 《人民日报》城市化新闻报道的总结
    第一节 《人民日报》城市化新闻报道的特点
    第二节 《人民日报》城市化新闻报道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城乡关系对《人民日报》城市化新闻报道的影响分析
    第四节 本研究的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问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炊事员工作有关的疾病及其影响因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疾病构成
    2.2 主要疾病发病比较
    2.3 主要疾病与不同劳动环境的关系
    2.4 主要疾病与工龄的关系
    2.5 主要疾病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6)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选题的意义
    1.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1.3.1 人民公社问题的相关研究
        1.3.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的相关研究
        1.3.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阐释
        1.4.1 公社、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时期
        1.4.2 服务、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主要框架
    1.6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6.1 重点
        1.6.2 难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
    2.1 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2.2 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计
        2.2.1 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
        2.2.2 农村公社理论
    2.3 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2.3.1 列宁的农业公社理论、合作社理论
        2.3.2 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
    2.4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大同、均平思想
        2.4.1 民本思想
        2.4.2 大同思想
        2.4.3 均平思想
第三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溯源及其主要内容
    3.1 封建王权时代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1.1 建设农田水利
        3.1.2 修筑道路、桥梁和渡口
        3.1.3 救灾备荒,扶贫济困,养老抚幼
    3.2 民国时期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2.1 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2.2 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中的基本公共服务
        3.2.3 中国共产党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中的基本公共服务
    3.3 互助合作运动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3.1 农田水利建设的逐步展开
        3.3.2 农村文化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
        3.3.3 农村合作医疗的萌芽
        3.3.4 由自我保障向集体保障的转变
    3.4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
        3.4.1 社会主义国家赶超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浪潮
        3.4.2 农业的"大跃进"运动
    3.5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
    4.1 治理江河湖海,大兴水利工程
        4.1.1 治理江河,开沟挖渠
        4.1.2 开挖机井,发展机电排灌
        4.1.3 加固堤防,发展小型水利
    4.2 改良土壤,治理水土流失
        4.2.1 治理盐碱地
        4.2.2 排涝减渍
        4.2.3 治理水土流失
    4.3 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化学化和电力化
        4.3.1 开展农业机械化运动
        4.3.2 兴办农村工业
        4.3.3 扩大化肥、农药生产,发展农村小水电站
    4.4 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供农业科技和气象服务
        4.4.1 发展农业技术研究
        4.4.2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4.4.3 开展农业气象服务
    4.5 修筑农村公路,发展邮电事业
        4.5.1 修筑农村公路
        4.5.2 发展邮电事业
    4.6 对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总体评价
        4.6.1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积极作用
        4.6.2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局限
第五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
    5.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5.1.1 农村文化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5.1.2 农村文化教育的停滞与破坏
        5.1.3 农村文化教育新局面的开始
    5.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础教育
        5.2.1 农村基础教育的统一体系
        5.2.2 农村基础教育的实施
        5.2.3 农村基础教育中的民办教师
    5.3 农村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
        5.3.1 农村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体系
        5.3.2 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5.3.3 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
    5.4 农村职业教育
        5.4.1 农业中学的创办与发展
        5.4.2 半工(农)半读职业学校的创办
        5.4.3 职业中学的恢复和发展
    5.5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总体评价
        5.5.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积极作用
        5.5.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局限
第六章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合作医疗
    6.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沿革
        6.1.1 农村合作医疗的探索
        6.1.2 合作医疗制度的普及
        6.1.3 合作医疗制度的式微
    6.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
        6.2.1 农村合作医疗的三级组织体系
        6.2.2 医疗队伍的建设与形成
        6.2.3 赤脚医生的出现与成长
    6.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服务内容
        6.3.1 开展卫生宣传和爱国卫生运动
        6.3.2 实施医疗救治和预防接种
        6.3.3 坚持"三土"、"四自",发展中医中药事业
        6.3.4 开展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
    6.4 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评价
        6.4.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作用
        6.4.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局限
第七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
    7.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沿革
        7.1.1 以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障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
        7.1.2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7.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方式
        7.2.1 农村社会优抚
        7.2.2 灾荒赈济
        7.2.3 农村社会贫困救助
        7.2.4 "五保户"供养
        7.2.5 麻风病人救治
        7.2.6 回乡的精简退职职工救济
        7.2.7 下乡知识青年安置
    7.3 对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保障的总体评价
        7.3.1 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
        7.3.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局限
第八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意义与作用、局限性及其对当代启示
    8.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
        8.1.1 供给主体的多元性
        8.1.2 供给决策的单向性
        8.1.3 服务内容的广泛性
        8.1.4 筹资渠道的多重性
        8.1.5 供给方式的计划性和强制性
        8.1.6 价值理念的均等性
    8.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意义与作用
        8.2.1 马克思主义农村公社思想的实践、丰富和发展
        8.2.2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次有益尝试
        8.2.3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支持"工业优先"战略的实施
        8.2.4 满足了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8.2.5 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8.2.6 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营造了良好社会风气
    8.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缺陷和不足及其原因
        8.3.1 城乡失调严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低
        8.3.2 各地之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
        8.3.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缺乏长期稳定的发展过程,具有浓厚的运动色彩
        8.3.4 缺乏农民的需求表达机制,供给脱离了农民的实际需要
        8.3.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
    8.4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8.4.1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着眼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8.4.2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8.4.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确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供给主体
        8.4.4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形成便捷高效的运行机制
        8.4.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完善需要一个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8)厨房操作间空气卫生质量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包头市昆区交通污染状况及对交警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现场监测
        1.2.2 健康检查
2 结果
    2.1 调查点NOx、O3、CO、IP和Pb污染状况
    2.2 各监测点监测指标在不同时间的监测结果
    2.3 健康效应指标测定结果
3 讨论

四、公共食堂厨房空气污染对炊事员健康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研究 ——以衣食住行为中心的考察[D]. 张南. 中共中央党校, 2020
  • [2]北京市西城区餐饮服务业厨师职业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D]. 黄茹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3]餐饮业厨师职业健康研究进展[A]. 黄茹茜,李洪枚. 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 2018
  • [4]中国城乡交流的变迁:《人民日报》(1949-2009)城市化新闻报道的考查[D]. 岳丹. 山东大学, 2011(04)
  • [5]炊事员工作有关的疾病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 高华北,张花玲,黄曦. 现代预防医学, 2010(16)
  • [6]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D]. 易新涛. 武汉大学, 2009(05)
  • [7]香港中式餐馆厨房环境调查[J]. 黄子惠,李顺诚,余德新,邱宏,黄小兰.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8(08)
  • [8]厨房操作间空气卫生质量的调查研究[D]. 姜晓红. 山西医科大学, 2006(12)
  • [9]包头市昆区交通污染状况及对交警健康的影响[J]. 高红萍,张翼翔,姚碧云,刘漪,王黎圆.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3(03)
  • [10]公共食堂厨房空气污染对炊事员健康的影响[J]. 姚碧云,王丽,王黎园,张翼翔,高志祥,尹婷,高文慧. 内蒙古预防医学, 2000(04)

标签:;  ;  ;  ;  

公共食堂厨房空气污染对厨师健康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