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亚想建设一个旅游大国

保加利亚想建设一个旅游大国

一、保加利亚欲建旅游大国(论文文献综述)

于帛弘[1](2021)在《试析俄罗斯的西巴尔干政策》文中研究表明

姚路嘉[2](2020)在《中国登山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登山是极具社会影响、经济价值与象征意义的一项体育运动。在中国,登山起源于远古先民“山岳有灵”观念下的为祭祀而登的祭山传统,此后又发展出为获得审美体验而登、为修行而登、为休闲娱乐而登的各种登山形态。近代面对新的变局,中国登山积极吸收西方现代登山运动发展成果,融入时代潮流,衍生出了为救国而登、为育人而登、为文明而登的新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在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后奥运时代,登山又以为“站起来”而登、为“富起来”而登、为“强起来”而登的新面貌发挥着自身的积极影响。登山与中国古代封天祀地、山水寄情、登高抒怀、隐逸修行等种种文化元素产生关联,又在近现代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登山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国家、社会、民生交织共进,承载着远超自身体量的符号象征和意义。当前关于中国登山的系统性的历史研究还存在很多空白,本文以中国登山的发展历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结合实地调研与系统分析、逻辑分析法,通过史料整理,结合相关访谈与实物资料,系统研究登山运动发展的史实脉络,深入分析不同时期的登山观念与登山实践,阐发其不同时期的发展特征与未来趋势,进而明晰其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传承民族攀登精神,为登山事业发展提供文化资源与智力支持。研究结论认为:第一,中国登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先民的山岳崇拜活动。出现了祭祀登山、登山赏景、入山修行等形式。古代山岳攀登呈现出寓“家国”于登山、寓“进取”于登山、寓“修身”于登山的特征;第二,近代登山成为适应工业社会的一项体育运动、一种教育过程以及一种现代文明的休闲娱乐方式。登山在中国的社会影响逐渐扩大,其价值和功能逐步被人们所体认,为此后登山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第三,登山运动在建国初期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登山运动首先经历了“为站起来而登”的发展阶段。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实施与深入,登山走向“为富起来而登”,为创造社会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贡献力量。在后奥运时代特别是体育强国战略实施的新时期,登山成为建设体育强国,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助力。现代中国登山的发展,体现出“献身国家事业,高扬英雄主义”、“注重改革创新,助力国民经济”、“紧随强国战略,实现全面发展”三大时代特征;第四,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登山事业将继续秉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实现新的跨越;第五,登山运动是传统文化与国家记忆传承的重要载体,起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的积极作用;第六,攀登精神是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激扬社会正能量的重要助力,是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激扬社会正能量的重要助力;最后,登山事业是兼容并包、功能多元的社会活动,为其进一步发展留下了广阔空间。未来中国登山将与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精准扶贫、边疆治理等事业深度对接,创造出更大的社会影响。

夏正华[3](2019)在《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文中认为本论文旨在分析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作者认为,这条路径分别从政治、法律、文化、经济这四个维度铺陈开来,法国通过推进多位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对内巩固实力,对外展现并优化国家形象,维护其国际地位。作者从政治、法律、文化、经济这四个维度系统阐述现代法国从强化民族凝聚力、到对外输出价值观与制度(法律)建设意识、到巩固政经影响力并参与(乃至主导)全球新型格局建构的大国发展轨迹,研究该国以兑现大国目标为导向的国家战略实践的成效与得失。在当前呼唤国际治理的全球化环境中,法国在博弈的同时,倡导国家个体融入合作机制与多边法规,为构建新型规范的国际秩序和增强国际法实施效率贡献了智慧---这些在国际法语境中提供让全球不同国家受益的理念、制度与体系的创举,的确是扞卫本国话语权、刷出一流大国“存在感”的有效举措,个中经验(亦包括教训)值得分析。本论文围绕国别案例展开分析。作者认为:法国基于一套文化自醒与自信的思维脉络,前瞻性地把法律、文化优势纳入国家战略实践的核心资源之中,在国际社会发挥精神与道义引领力,这有利于在处理与他国交往的问题时施加自身意愿,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调整与他国的关系(即减轻对外交往的阻力),同时又有助于引领国际规范与机制的创设进程,提升国际社会对本国政治主张、利益诉求、文化传播的认可度与支持度。当然,有着“文化终极归宿”之美誉的法国,确实把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人本理念传递至国际社会各个角落,在倡导“国际社会网络构建及各国在该网络中互动需要规则”这一共识的达成上兑现了一个“大国”的承诺与责任,在推动国际法规则构建与实施中提供了方案与智慧,其中不乏独辟蹊径的创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法国范式。法国如何把强国战略放在国际多边合作舞台上去推进,特别是她如何在参与国际组织---一种特殊的国际法主体---的制度建设与运作中建立有利于自身的话语平台、为本国谋求发展机遇、增强博弈能力,这是本论文论证的核心。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尝试将文化、国家战略、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多个领域衔接起来,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这是本论文的创新点。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法国从强化政治影响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论述法国如何强化自身地位、依托外交展现国家政治影响力。第二章:法国从实现法律感召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数部有传世影响的法律文献,论述法国法律意识与制度建设的前瞻性,以及法国通过影响国际社会制度构建来巩固自身利益与价值观的强国路径。第三章:法国从巩固文化吸引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巩固语言优势、展示文教活力、输出价值观,论述法国利用文化资源实现强国战略的内在逻辑与实践。第四章:法国从扞卫经济竞争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论述法国对于建设有序、公平的国际经贸环境的贡献,以及搭建能够切实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平台的意识与努力。第五章:将法国营造优势地位与优良形象、把自身话语(观点与立场)通过制度外化的方式影响他者的经验,纳入到对我国新时代大国发展的思考中,总结有助于中国制定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启示,促进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地位的上升。

宋宛婷[4](2019)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PPP国际合作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国际形势逐步走向多极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促进公共项目的完善,刺激国家经济的发展。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与“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中国不断丰富与拓展PPP模式的合作对象与合作领域。秉持“共赢”的合作理念,中国政府与企业积极加强同其他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开展PPP领域的合作,注入私营资本活力,促进区域经济复苏,进一步推动全球“善治”的发展进程。本文基于全球治理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以及交易成本理论等,通过收集与整理中国PPP国际合作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建立中国PPP国际合作网络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PPP国际合作网络,通过分析合作次数、合作对象与合作领域进一步明确中国PPP国际合作现状。本文根据当前国别合作度水平与PPI投资现状构建中国PPP国际合作模式,并将合作模式划分成四种类型:密切拓展型、加强合作型、扩大需求型和谨慎推进型,便于分类讨论未来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PPP领域的合作方向。本文筛选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数据,并收集整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别合作水平与投资现状,将沿线国家对应到合作模式中,通过合作现状检验合作模式的正确性,以期为中国在PPP国际市场中的深入合作提供科学有效的建议。本文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为中国PPP国际合作分析提供了更加科学的研究依据,将合作国家按照合作模式进行匹配,有助于明确当前合作的现状,有针对性的提供合作建议。当前,中国应进一步拓宽PPP国际合作的领域,以“一带一路”沿线国际为主轴,从基础设施领域逐步向其他领域渗透,同时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对话与交流,借鉴发达国家在PPP立法、PPP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中国在PPP领域的国际合作应站在更高的位置,为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沈钰麒[5](2019)在《中国与瑞典老年人幸福指数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发展、环境优美、人际和谐、全民幸福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除了要关注经济效益的硬指标,更要关注全民幸福的软指标,特别是要高度关注老年人的感受。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老年人的幸福状态、构建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受,是在构建幸福中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值得关注的并且迫切需要的一个重要的特殊问题。本硕士论文的研究基础是基于近年来国际、国内学者研究员关于老年人幸福指数的理论和实证。首先以OECD国家幸福指数排名为参考,从中选出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以及北欧五国作为参考对象,其次通过幸福指数框架入手,对框架中的11个主题,即收入财富、职业薪水、住房条件、工作平衡、健康状况、教育技能、社会关系、公民参与、环境质量、个人安全、主观幸福感分别对九个国家的总体幸福指数进行比较,然后对其物质条件、健康环境、工作教育、社会参与以及安全幸福的六大表现分别比较,再次通过计算分析幸福指数与物质条件、幸福指数与生活质量以及物质条件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最后确定瑞典作为与中国老年人幸福指数比较研究的对象。同时藉由本人参加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瑞典哈姆斯塔德大学硕士双学位项目的契机,着重深入研究中国、瑞典老年人幸福指数。研究界定了老年人幸福指数核心概念,梳理了老年人幸福指数学术理论,比较了老年人幸福指数多国表现,选择了老年人幸福指数研究对象。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式,采用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在中国和瑞典两国实地开展,其中,中国617位老年人、瑞典107位老年人参与问卷调查,50位护理院经理及50位护理人员接受访谈调查。研究根据萨缪尔森幸福指数公式构建数学模型,参照OECD美好生活指数建立指标体系,采用决策树分析、均值比较、因子分析、对应分析等方法测度老年人幸福指数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和瑞典老年人在身心健康、收入满意、关系和谐、环境优美、社会服务、价值实现6个方面的幸福指数得分不相上下、差距甚小,但是在个人成就的三级指标上有着较大差距,原因在于中国老年人缺少正确的老年观、幸福观。研究还得出政府对老年人政策法规的完善、社会对老年人公共服务的保障、个人对老年人价值观念的改变都可以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推广使用老年人幸福指数。老年人幸福指数的社会价值在于突出以人为本的社会进步观念,让老年人的个人幸福从基础物质层面回归到精神观念层面,构建老年人幸福观。这不仅是公众将社会发展及老年人生存发展状况结合起来的一种主观判断,而且也是老年人幸福指数的研究价值,帮助老年人挖掘潜能,创造老年人服务资源,提高老年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蔡馥谣,曹波[6](2018)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大事记(下)》文中研究说明《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报告》主要分析了近3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华文化的传播现状。本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摩尔多瓦、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黑山、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马

张海涛[7](2017)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效应研究》文中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新形势下对如何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推进区域间互联互通、提升区域合作水平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交通基础设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已有研究表明交通基础设施会对经济增长和区域一体化产生影响。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通过提升区域间的通达性、加速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促使经济活动重新配置等方面对该地区和邻近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改善交通基础设施通过降低区域间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可能会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战略背景下,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效应进行研究,为政府进行投资和布局方面的政策制定,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证支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多是从宏观战略上着眼,围绕战略本身的意义、总体实施进展、面临的国内外挑战和前景等方面进行定性分析和阐述,定量的实证分析相对较少。本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沿线国内外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情况,对交通基础设施与空间溢出、区域一体化系统地展开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填补了相关研究空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为我国提供相关经验借鉴。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相关理论构建理论分析框架,详细阐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空间分布的相互作用机制;第二,介绍丝绸之路经济带各条线路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对国内开发开放布局的影响;第三,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沿线交通基础设施时空演化并对沿线三个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分布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第四,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三条线路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第五,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第六,用边界效应模型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区域一体化程度及交通基础设施对一体化的影响。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为:第一,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种交通基础设施的存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快速提升。但三条线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同时,三条线路的东中西段交通基础发展也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东部较为发达而中西部较为落后。第二,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地级市耦合协调度水平较高,而且较为均衡,领先于其他经济走廊所涉城市。新亚欧大陆桥由东至西横跨整个中国,在交通和城市化协调发展上明显东部地区要好于西部地区,协调度从东至西逐渐降低。中国中南经济走廊沿线城市协调性处于勉强协调的阶段,耦合协调程度较低。第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具有显着的外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对该地区和临近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都有着显着的促进作用。三条线路中各种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效应都存在着差异,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偏低,中蒙俄经济走廊高速公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强。第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有积极的影响,沿线不同区域和不同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促进程度也是不同的。具体而言,普通公路比高速公路的促进作用更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一体化的促进程度最低,其高速公路对区域一体化的影响甚至是负的。

蔡正欣[8](2017)在《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旅游,作为新兴战略支柱产业,正表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的同时,也推动着旅游服务贸易不断向前发展。但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收支问题,需进行分析和讨论,以避免阻碍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稳健发展。在本文研究中,主要是以中国旅游服务贸易收支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把握住中国当前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理论分析影响中国旅游服务贸易收支的主要原因并最终归结为经济因素(中国、主要客源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汇率因素等)影响以及非经济因素(地理、文化、产品设计、政治因素等)所引起的“口碑”效应的影响;其次,本文依托《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IFS数据库得到2000——2013年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相关数据,以中国旅游服务贸易收入与支出比值作为被解释变量,经济变量(中国的经济发展指数、主要客源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指数以及实际有效汇率)作为解释变量,利用协整方程、VAR模型等方法验证并研究上述因素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产生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1)在构建的中国旅游服务贸易进口(支出)和出口(收入)的VAR模型中,得出中国的旅游服务贸易进、出口均不存在显着“口碑”效应,即非经济因素未能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收支均衡产生较为显着促进效果;(2)通过建构不完全替代模型,得到上述要素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其中,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客源国和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实际有效汇率的上升均会进一步加剧中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化发展,即中国支出大于收入;(3)利用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研究中,得到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的旅游服务贸易收支的影响小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主要客源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中国的旅游服务贸易收支的影响。对实证结论进行分析,认为当下旅游服务贸易交往圈中需要在非经济因素和经济因素中有所突破才能实现中国旅游服务贸易进一步均衡发展。而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战略重建了中国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之间的互动,不但拓宽未来中国旅游的服务贸易市场,也为中国改善旅游服务贸易收支问题带来契机。本文对今后的旅游服务贸易均衡发展路径进行构思,发现今后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可从两个方向入手,即一方面从传统旅游贸易交往圈,另一方面从新兴旅游服务贸易交往圈入手。鉴于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当前出现的问题对策建议在于(1)经济因素方面需维持当前汇率稳定以改善传统旅游服务贸易交往圈的关系、提升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改善新兴旅游服务贸易交往圈的关系;(2)非经济因素发面,强化地缘优势,提升旅游品位,完善产品设计,改善服务品质等方面促进“口碑”在两大旅游贸易交往圈中高效传递。

张铭晋[9](2012)在《出境游目的地选择偏好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旅游业的发展也因此呈现了一派生机昂然的态势。我国的旅游业经历了由入境游带动并刺激国内游,最后实现国内游和出境游的全面发展模式。出境游方面,截止到今年10月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增加到146个国家或地区,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世界第三大出境消费国。由此可见,作为旅游产业三大支柱之一的出境游的地位不容小觑,而对出境游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学者对出境旅游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市场发展、市场预测、消费行为等方面,而对目的地选择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国内的旅游资源为背景,少有出境游目的地选择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以长沙市为例,将现实旅游者和潜在的旅游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游客出境游目的地选择偏好作为出发点,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游客出境游目的地选择偏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试探性的研究,填补此类研究的空白。本文通过问卷调查,采用SPSS17.0分析,得出影响游客出境游目的地选择偏好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旅游环境、旅游地吸引力、旅游成本、个人因素、感知因素、文化距离、旅游服务支持系统等七项。而旅游环境和旅游地吸引力是影响游客出境游目的地选择偏好的最主要的因素。通过差异比较,得出不同人口统计因素在出游动机、目的地类型、影响因子的差异并不显着,最后本文通过对七个影响选择偏好的因子与各旅游选择偏好进行回归分析,探究了选择偏好的影响因子对信息获取渠道、支付意愿、出游频率、旅游形式、出游时间段、目的地类型等选择偏好存在显着的影响,而对出游方式、游玩天数、出游动机的选择偏好则未呈现显着的影响。通过得出的研究结论,为使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可操作性及应用性,在本文的最后,结合本研究结论对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经营企业提出几点建议:在宏观上旅游管理部门应加强并健全旅游管理体制,在微观上建议旅游企业从人口统计特征因素的角度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和市场定位;对旅游产品结构进行优化,根据不同需求设计产品及提供服务;开展免费讲座吸引消费者参与,提高消费者的感知;加强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的建设。

俞正梁[10](2012)在《关于中国大战略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世界战略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要破解前所未有的战略性难题,大战略的设计与运筹最为重要。中国需要一个前瞻性的大战略,向东西南北四个战略方向有区别地推进,让南北战略基轴线与东西战略拓展线纵横交互运作,以增强在国际战略空间的战略效能,其核心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南北稳,东西进。换言之,中国大战略的垂直线是纵向连接,求深度;大战略的水平线是横向拓展,求广度。

二、保加利亚欲建旅游大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加利亚欲建旅游大国(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登山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以“事件”为线索的登山史研究
        二、以“地域”为线索的登山史研究
        三、以“人物”、“人群”为线索的登山史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访谈法
        三、实地考察法
        四、逻辑分析法与系统分析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登山在古代中国的出现与发展
    第一节 山岳有灵: 为祭祀而登
        一、崇山观念的孕育与产生
        二、作为神秘仪式的祭山与封禅
    第二节 山川宜赏: 为审美而登
        一、山岳审美价值的发掘
        二、登山赏景与登高抒怀
    第三节 山中宜修: 为修行而登
        一、“山中宜修”观念的由来
        二、道士入山修行与僧人登山行脚
    第四节 山水之乐: 为享乐而登
        一、宋明以来社会观念的转变
        二、作为休闲生活的山岳攀登
    第五节 中国古代登山的历史特征分析
        一、登高小天下: 寓“家国”于登山
        二、山高人为峰: 寓“进取”于登山
        三、山中有真意: 寓“修身”于登山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中国对西方登山运动的借鉴与自我探索
    第一节 “不容外族探险”: 为救国而登
        一、对西方探险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二、近代中国登山探险家的探索
    第二节 培育“体国经野之心”: 为育人而登
        一、对户外教育理念的吸收与借鉴
        二、近代中国户外教育的探索
    第三节 倡行“新风尚”: 为文明而登
        一、对“文明”的崇尚与学习
        二、近代休闲登山在中国的实践
    第四节 近代中国登山的特征分析
        一、倡导体育救国,融入时代洪流
        二、注重登山育人,融入教育过程
        三、提倡文明观念,促进健康休闲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中国登山运动的发展与变迁
    第一节 只为国旗飘扬: 为“站起来”而登
        一、“为国攀登”的登山运动发展指导思想的确立
        二、两次珠峰攀登的历史壮举
    第二节 参与“两个文明”建设: 为“富起来”而登
        一、改革开放事业引领下的登山运动新思路
        二、山峰对外开放、商业登山与驴友论坛的初兴
    第三节 走向伟大复兴: 为“强起来”而登
        一、新时期的登山运动发展观
        二、特殊时期的珠峰攀登与户外产业的新超越
    第四节 现代中国登山发展特征分析
        一、献身国家事业,高扬英雄主义
        二、注重改革创新,助力国民经济
        三、紧随强国战略,实现全面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中国登山未来展望
    第一节 创新发展视域下的中国登山
        一、中国登山创新发展的历史传统与当代理念
        二、以创新发展为内核,实现登山事业动能新旧转换
    第二节 协调发展视域下的未来中国登山
        一、中国登山协调发展的历史传统与当代理念
        二、以协调发展为网络,挖掘登山经济社会效益
    第三节 绿色发展视域下的未来中国登山
        一、中国登山绿色发展的历史传统与当代理念
        二、以绿色发展为灵魂,打造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
    第四节 开放发展视域下的未来中国登山
        一、中国登山开放发展的历史传统与当代理念
        二、以开放发展为视野,加强国际交流推进路带建设
    第五节 共享发展视域下的未来中国登山
        一、中国登山共享发展的历史传统与当代理念
        二、以共享发展为主旨,依托山岳空间实现共建共享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附录A 本研究搜集的旧刊物中的相关登山史料
    A1 《爬山运动在欧洲》
    A2 《有体国经野之心而后可以登山涉水》
    A3 《幽山莫梯纪游》
    A4 《各种不同的旅行》
    A5 《伟大的祖国山河》
    A6 《黄山之游》
    A7 《识得庐山面目真》
    A8 《龙潭山》
附录B 本研究搜集的旧书籍中的相关史料
    B1 《埃菲尔士峰探险记》
    B2 《西北的探检事业》
    B3 《西北的地理环境与探检生活》(一)
    B4 《西北的地理环境与探检生活》(二)
    B5 《世界最高峰的探险——科学没有战胜自然》
附录C 本研究访谈过程中收集的口述资料
    C1 和进海先生
    C2 尹逊平先生
    C3 扎西次仁先生
    C4 林伟宁女士
附录D 本研究调研过程中搜集的档案文献材料一览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3)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论文框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法国从政治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联合国---法国重建大国实力的最佳阵地
        一 法国对于联合国组建以及《联合国宪章》制订的贡献
        二 法国在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
        三 法国在国际外交中的特色与影响力
    第二节 欧洲联盟---法国的“权力放大器”
        一 法国整合与影响欧洲的历史沿革
        二 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法国意志:从强大的欧洲到强大的法国
        三 法兰西文化中的“欧洲认同”与“欧洲观念”
    第三节 法语国家组织---法语传播力的核心阵地
        一 法国在法语国家组织中的主导性地位
        二 法语国家组织之于法国的特殊意义
        三 法语在法语国家组织中的作用
        四 法国与法语国家组织共迎挑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法国从法律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法国法律意识与制度建设的前瞻性
        一 罗马法对于法国法律制度的深刻影响
        二 大陆法系代表国家--法国
    第二节 《论法的精神》对世界法治文明的启蒙影响
        一 孟德斯鸠..西方法学理论与国家学说奠基者
        二 《论法的精神》---为世界立法者立法
        三 “三权分立”学说对于各国政体架构的原则性指导
    第三节 《拿破仑法典》---欧洲法治社会的基石与立法典范
        一 拿破仑与他的治国创举
        二 罗马法之集大成者
        三 《拿破仑法典》---现代法治社会的基石与立法典范
    第四节 法国人权观念的世界性普及
        一 法国人权观念及实践的创新性与普世性
        二 法国《人权宣言》对于国际人权公约及宣言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法国从文化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文化软实力全方位展现的舞台
        一 法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 法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软实力构建
        三 法语文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的传播
    第二节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法国复兴人文主义理念的竞技场
        一 推动现代奥林匹克复兴的法国社会人文环境
        二 “奥运之父”顾拜旦的“法式”人文情结
        三 法国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 法国在文化全球化环境中的适应力与创造力
        一 文化全球化下的法语推广
        二 法语国家大学联盟的文化传播力
        三 法国高等教育国家战略融入欧洲高等教育区域整合的进程
        四 法国影视听传播网络的攻坚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法国从经济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法国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特点
        一 道德正义和实际利益的平衡
        二 法国“经济爱国主义”的执着与妥协
        三 在传统中寻求振兴经贸的创新点
    第二节 世界贸易组织---法式价值观在经济领域的普及
        一 《法英商约》--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雏形
        二 当代国际自由贸易框架下的“多样性”本色
    第三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法国影响世界金融政策走向的阵地
        一 法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 法式思维在影响IMF决策能力上的体现
        三 法国推动“欧洲联合文化”,建构欧盟在IMF的影响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对中国强国战略实施的
    第一节 法国国家人文吸引力战略对中国树立文化自信的启示
    第二节 法国国际政治生态观对中国外交话语体系建构的启示
    本章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PPP国际合作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PPP国际合作的战略环境
        1.1.2 中国PPP国际合作的战略支持
        1.1.3 中国PPP模式的发展历程与实践经验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PPP的定义
        1.2.2 PPP的分类
        1.2.3 PPP的国际经验
        1.2.4 PPP在国际合作中的优势
        1.2.5 PPP在国际合作中的挑战
        1.2.6 文献评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全球治理理论
        2.1.2 公共选择理论
        2.1.3 交易成本理论
        2.1.4 新型国际合作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PPP模式
        2.2.2 中国PPP国际合作
        2.2.3 合作主体
        2.2.4 合作网络
        2.2.5 合作流程
        2.2.6 合作风险
第三章 中国PPP项目国际合作网络构建与分析
    3.1 合作数据收集
    3.2 中国PPP国际合作网络构建与分析
        3.2.1 中国PPP国际合作网络构建
        3.2.2 中国PPP国际合作次数分析
        3.2.3 中国PPP国际合作对象分析
        3.2.4 中国 PPP 国际合作领域分析
    3.3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PPP国际合作网络构建与分析
        3.3.1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PPP国际合作网络构建
        3.3.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PPP国际合作趋势分析
        3.3.3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PPP国际合作对象分析
        3.3.4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PPP国际合作领域分析
第四章 中国PPP国际合作模式匹配研究
    4.1 对象选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4.2 中国PPP国际合作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4.2.1 国别合作度
        4.2.2 PPI投资现状
    4.3 中国PPP国际合作模式构建
    4.4 中国PPP国际合作模式匹配验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第五章 加强中国PPP国际合作的建议及展望
    5.1 对策建议
        5.1.1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轴”,结合合作匹配模式推进国际合作
        5.1.2 进一步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战略合作,创新重点领域的合作方式
        5.1.3 扩大PPP国际合作领域,增强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实现“民心相通”
        5.1.4 警惕各类风险,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与保障体系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中国与瑞典老年人幸福指数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和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老龄化趋势难以逆转
        1.1.2 中国老年人规模急剧上升
        1.1.3 幸福排行榜北欧稳居前十
        1.1.4 幸福中国梦人民期盼实现
        1.1.5 老年幸福指数研究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优化老年人幸福指数的政策价值
        1.3.2 发展老年人幸福观念的社会价值
        1.3.3 提升老年人幸福理论的学术价值
        1.3.4 追求老年人幸福生活的现实价值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社会调查法
        1.4.3 实证分析法
        1.4.4 对比分析法
    1.5 研究设计
        1.5.1 技术路线
        1.5.2 抽样设计
        1.5.3 问卷设计
        1.5.4 访谈设计
        1.5.5 学术伦理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老年人幸福指数的理论框架
    2.1 定义老年人幸福指数的核心概念
        2.1.1 老年人的概念界定
        2.1.2 幸福指数的概念界定
    2.2 阐释老年人幸福指数的理论基础
        2.2.1 活动理论
        2.2.2 脱离理论
        2.2.3 连续性理论
        2.2.4 生命历程理论
    2.3 理解老年人幸福指数的特殊命题
        2.3.1 幸福悖论
        2.3.2 幸福缺口
        2.3.3 幸福水车
        2.3.4 棘轮效应
    2.4 衡量老年人幸福指数的测度方法
        2.4.1 现有测量幸福指数的方法
        2.4.2 测量国家幸福指数的方法
        2.4.3 测量居民幸福指数的方法
        2.4.4 测量老年人幸福指数的方法
    2.5 影响老年人幸福指数的可能因素
        2.5.1 经济水平因素
        2.5.2 社会行为因素
        2.5.3 人口结构因素
        2.5.4 健康状况因素
        2.5.5 家庭孝道因素
        2.5.6 人格心理因素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老年人幸福指数的国际比较
    3.1 国际社会对老年人幸福指数的广泛理解
    3.2 不同国家对老年人幸福指数的多元视角
        3.2.1 国家政策视角
        3.2.2 经济活动视角
        3.2.3 社会文化视角
        3.2.4 心理健康视角
        3.2.5 生活质量视角
        3.2.6 持续发展视角
    3.3 OECD国家对老年人幸福指数的全面衡量
        3.3.1 对幸福指数的总体比较
        3.3.2 对物质条件的表现比较
        3.3.3 对健康环境的表现比较
        3.3.4 对工作教育的表现比较
        3.3.5 对社会参与的表现比较
        3.3.6 对安全幸福的表现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与瑞典老年人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构建
    4.1 分析中国和瑞典基本国情
        4.1.1 中国和瑞典的经济概况
        4.1.2 中国和瑞典的制度体系
        4.1.3 中国和瑞典的养老保障
    4.2 构建老年人幸福指数模型
        4.2.1 模型建立
        4.2.2 模型求解
        4.2.3 模型调整
    4.3 编制中瑞老年人测度量表
        4.3.1 量表内容编制
        4.3.2 项目指标分析
        4.3.3 信度效度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与瑞典老年人幸福指数的实证结果比较
    5.1 中瑞老年人幸福测度结果统计
        5.1.1 数据采集
        5.1.2 计算结果
    5.2 中瑞老年人幸福测度结果比较
        5.2.1 比较不同级别指标的结果
        5.2.2 比较不同影响因素的结果
        5.2.3 比较不同分类因子的结果
    5.3 中瑞老年人幸福测度比较启示
        5.3.1 政府对老年人政策体制的完善有助于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
        5.3.2 社会对老年人公共服务的保障有利于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
        5.3.3 个人对老年人价值观念的改变有益于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影响中国老年人幸福指数的因素分析
    6.1 影响中国与瑞典老年人幸福指数的共同因素
        6.1.1 决策树分析
        6.1.2 生理因素
        6.1.3 心理因素
        6.1.4 社会因素
    6.2 当代中国幸福观对老年人幸福指数的影响
        6.2.1 身心健康——最基本的幸福
        6.2.2 收入满意——最成就的幸福
        6.2.3 关系和谐——最温馨的幸福
        6.2.4 环境优美——最惬意的幸福
        6.2.5 社会服务——最长久的幸福
        6.2.6 价值实现——最超值的幸福
    6.3 国家发展因素对老年人幸福指数的影响
        6.3.1 中国养老金占GDP比重远不如瑞典
        6.3.2 中国养老保险参保率略低于瑞典
        6.3.3 中国平均预期寿命逐渐趋近瑞典
    6.4 老龄化发展趋势对老年人幸福指数的影响
        6.4.1 中国老龄化程度到2020年逐渐接近瑞典
        6.4.2 中国老龄化程度到2035年基本持平瑞典
        6.4.3 中国老龄化程度到2050年大幅超越瑞典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提升中国老年人幸福指数的对策建议
    7.1 老年人幸福指数的指标选取与调整
    7.2 老年人幸福指数的编制内容与方法
    7.3 老年人幸福指数的使用范围与方案
    7.4 老年人幸福指数的政策建议与思考
        7.4.1 健全老年人保障体系是幸福中国的基础
        7.4.2 完善老年人法律体系是幸福中国的核心
        7.4.3 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是幸福中国的准则
        7.4.4 推进老年人医养机制是幸福中国的纽带
        7.4.5 丰富老年人公共服务是幸福中国的平台
        7.4.6 营造老年人宜居环境是幸福中国的追求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老年人幸福指数的研究总结
    8.2 老年人幸福指数的研究创新
    8.3 老年人幸福指数的研究不足
    8.4 老年人幸福指数的研究展望
        8.4.1 完善单一的研究方法,开拓多元化幸福领域
        8.4.2 整合零散的影响因素,构架系统性幸福理论
        8.4.3 关注缺少的文化关系,研究适应性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2.2 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
        1.2.3 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1.2.4 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结构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本文理论框架
    2.1 基础设施相关理论基础
        2.1.1 基于发展经济学的基础设施理论
        2.1.2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理论
        2.1.3 基于福利经济学的基础设施理论
        2.1.4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基础设施理论
    2.2 空间溢出相关理论基础
        2.2.1 新增长模型中关于空间溢出的理论
        2.2.2 新经济地理模型中关于空间溢出的理论
        2.2.3 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理论
    2.3 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基础
        2.3.1 关税同盟理论
        2.3.2 大市场理论
        2.3.3 边界效应理论
    2.4 本文理论框架
        2.4.1 理论模型与假设条件
        2.4.2 过程描述
        2.4.3 结论
第3章 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内开发开放布局调整
    3.1 西北丝绸之路建设与西部地区开发开放布局调整
        3.1.1 西北丝绸之路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3.1.2 我国西部地区开发开放局部调整
    3.2 西南丝绸之路建设与西南地区开发开放布局调整
        3.2.1 西南丝绸之路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3.2.2 我国西南地区开发开放布局调整
    3.3 东北丝绸之路建设与东北地区开发开放布局调整
        3.3.1 东北丝绸之路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3.3.2 我国东北地区开发开放布局调整
第4章 国内沿线交通基础设施时空演化
    4.1 铁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演化
        4.1.1 全国铁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演化
        4.1.2 中蒙俄经济走廊国内沿线铁路设施的发展演化
        4.1.3 新亚欧大陆桥国内沿线铁路设施的发展演化
        4.1.4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国内沿线铁路设施的发展演化
    4.2 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演化
        4.2.1 全国公路设施的发展演化趋势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国内沿线公路设施的发展演化
        4.2.3 新欧亚路桥国内沿线公路设施的发展演化
        4.2.4 中国中南经济走廊国内沿线公路设施的发展演化
    4.3 三个区域基础设施空间分布比较研究
第5章 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的耦合分析
    5.1 耦合-协调模型及其分析
    5.2 交通-城市化耦合协调度评价体系及测算结果
        5.2.1 评价体系建立
        5.2.2 测算结果
    5.3 交通-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分析
        5.3.1 中蒙俄经济走廊国内沿线的交通-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分析
        5.3.2 新亚欧陆桥国内沿线的交通-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分析
        5.3.3 中国中南经济走廊国内沿线的交通-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分析
第6章 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效应
    6.1 空间计量模型与空间权重的设定
    6.2 变量与数据的选取
    6.3 计量检验与总体结果分析
    6.4 丝绸之路三条线空间溢出效应的比较
第7章 交通基础设施与国内区域一体化
    7.1 模型设定
        7.1.1 标准的引力模型
        7.1.2 边界效应模型
        7.1.3 加入交通基础设施的边界效应模型
    7.2 变量说明与样本数据选取
    7.3 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体实证结果与分析
    7.4 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同线路比较分析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8)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框架
    1.4 本文的贡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收大于支的时代
    2.2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收小于支的时代
    2.3 文献述评
第三章 影响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理论因素解析
    3.1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3.2 经济中两要素对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
        3.2.1 经济(GDP)的发展
        3.2.2 汇率波动
    3.3 非经济中四要素对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
        3.3.1 地缘关系
        3.3.2 文化差异
        3.3.3 产品设计
        3.3.4 国际交往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设计、相关变量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4.1.1 研究设计
        4.1.2 变量的选择
        4.1.3 变量的综合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旅游服务贸易非经济影响因素的分析
        4.2.1“口碑”效应
        4.2.2VAR模型原理
        4.2.3 旅游服务贸易收支VAR模型的建立
        4.2.4 旅游服务贸易收支VAR模型稳健性检验
    4.3 旅游服务贸易的经济因素分析
        4.3.1 不完全替代理论及模型
        4.3.2 单位根检验原理及结果
        4.3.3 协整检验原理以及结果
        4.3.4 对影响旅游服务贸易相关经济因素的脉冲响应函数
        4.3.5 对影响旅游服务贸易相关经济因素的方差分解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非经济因素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分析
        4.4.2 经济因素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善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契机
    5.1 改善当前中国旅游服务贸易需做的工作
    5.2“一带一路”战略给当前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带来的契机
        5.2.1“一带一路”缘起
        5.2.2“一带一路”内涵
        5.2.3“一带一路”对中国旅游贸易逆差缓解带来的机遇
    5.3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均衡发展思路构想
        5.3.1 传统旅游服务贸易圈
        5.3.2 新兴旅游服务贸易圈
    5.4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均衡发展路径图
        5.4.1 目前贸易结构(作用对象层)
        5.4.2 贸易发展对策(政策促进层)
        5.4.3 预期达到目标(预期结果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策建议
    6.1 经济因素方面的对策
        6.1.1 汇率维稳
        6.1.2 促进经济增长
        6.1.3 其他方面
    6.2 非经济因素方面的对策
        6.2.1 强化地缘优势
        6.2.2 提升旅游品位
        6.2.3 完善产品设计
        6.2.4 改善服务品质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总结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7.2.1 以“一对多”的视角研究中国旅游服务贸易问题
        7.2.2 将旅游服务贸易问题与国家战略结合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出境游目的地选择偏好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行文框架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旅游偏好理论
        2.1.2 旅游目的地映象理论
        2.1.3 旅游决策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2.2.2 国内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三章 研究构思与研究假设
    3.1 研究整体构思
    3.2 重要概念的界定
        3.2.1 出境旅游
        3.2.2 旅游目的地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问题的假设
        3.4.1 人口统计因素特征与目的地选择行为偏好的关系
        3.4.2 出境游目的地选择偏好的影响因素
        3.4.3 人口统计特征因素与目的地选择影响因子、出游动机、目的地类型的关系
        3.4.4 目的地选择影响因子与不同旅游选择偏好的关系
    3.5 研究设计
        3.5.1 问卷的设计
        3.5.2 问卷的发放与数据收集
第四章 出境游目的地选择偏好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研究方法
    4.2 样本描述性统计
        4.2.1 受访者基本信息统计因素分析
        4.2.2 受访者旅游选择偏好的描述性统计
    4.3 信度与效度分析
        4.3.1 出游动机与目的地类型的信度分析
        4.3.2 选择偏好的影响因子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4.4 因子分析
    4.5 人口统计特征因素与目的地类型、动机、影响因子之间差异比较
        4.5.1 年龄与目的地类型、动机、影响选择偏好因子之间的差异比较
        4.5.2 收入与目的地类型、动机、影响选择偏好因子之间的差异比较
        4.5.3 职业与目的地类型、动机、影响选择偏好因子之间的差异比较
        4.5.4 学历与目的地类型、动机、影响选择偏好因子之间的差异比较
        4.5.5 家庭生命周期与目的地类型、动机、影响选择偏好因子之间的差异比较
    4.6 回归分析
        4.6.1 目的地选择影响因子对信息渠道的影响
        4.6.2 目的地选择影响因子对出游方式的影响
        4.6.3 目的地选择影响因子对游玩天数的影响
        4.6.4 目的地选择影响因子对支付意愿的影响
        4.6.5 目的地选择影响因子对出游频率的影响
        4.6.6 目的地选择影响因子对旅游形式的影响
        4.6.7 目的地选择影响因子对出游时间段的影响
        4.6.8 目的地选择影响因子对旅游动机的影响
        4.6.9 目的地选择影响因子对目的地类型的影响
    4.7 假设检验结果论证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5.2.1 在宏观上旅游管理部门加强并健全旅游管理体制
        5.2.2 在微观上旅游企业应适时调整经营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10)关于中国大战略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南稳东亚和美国, 稳住战略重点
二、北稳俄罗斯, 建立稳定的战略准联盟
三、战略拓展之一:东进拉美和加澳新
四、战略拓展之二:西进亚非欧

四、保加利亚欲建旅游大国(论文参考文献)

  • [1]试析俄罗斯的西巴尔干政策[D]. 于帛弘. 外交学院, 2021
  • [2]中国登山史研究[D]. 姚路嘉. 曲阜师范大学, 2020
  • [3]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D]. 夏正华. 武汉大学, 2019(06)
  • [4]“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PPP国际合作策略研究[D]. 宋宛婷.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5]中国与瑞典老年人幸福指数比较研究[D]. 沈钰麒.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6]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大事记(下)[J]. 蔡馥谣,曹波.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 2018(02)
  • [7]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效应研究[D]. 张海涛. 吉林大学, 2017(09)
  • [8]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研究[D]. 蔡正欣.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7
  • [9]出境游目的地选择偏好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D]. 张铭晋. 中南大学, 2012(06)
  • [10]关于中国大战略的思考[J]. 俞正梁.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2(05)

标签:;  ;  ;  ;  ;  

保加利亚想建设一个旅游大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