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岩爆膨胀理论

煤层岩爆膨胀理论

一、煤层冲击地压的扩容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潘一山,代连朋[1](2021)在《煤矿冲击地压发生理论公式》文中认为冲击地压是煤矿最严重的动力灾害之一,研究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的理论公式是实现冲击地压定量防治的第一前提。针对目前尚未有直接明了的冲击地压发生理论公式的现状,通过建立与地应力、煤岩物性、支护强度和工程结构参数直接相联系的巷道冲击地压发生力学分析模型,得到了一套冲击地压发生的理论公式。首先,系统探究了冲击地压解析分析所涉及的几何模型、边界条件、煤岩体变形破坏本构关系和冲击地压发生的力学判据;其次,结合煤岩体变形破坏的"双线性"本构关系和"三线性"本构关系,分别建立了巷道"弹性区、塑性软化区"2分区结构模型与"弹性区、塑性软化区、破碎区"3分区结构模型,对巷道围岩展开应力分析,得到了巷道平衡系统方程;最后,由系统方程与冲击地压发生力学判据,得到了冲击地压发生的临界载荷、临界破碎区半径与临界软化区半径指标及其理论计算公式。采用理论公式定量解答了冲击倾向性与冲击危险性的理论关系、矿井冲击地压发生临界开采深度的理论界定和支护在冲击地压启动过程中的作用及支护安全系数设计方法等科学问题,并对我国近30座冲击地压矿井的冲击启动临界载荷、临界开采深度和支护防冲安全能力进行了计算或验算。研究结果表明,临界载荷、冲击能指数和单轴抗压强度3个指标参量间具有明确的理论关系;表征冲击倾向性的理论指标为冲击能指数和单轴抗压强度,表征冲击危险性的理论指标为实际应力与临界载荷比值;基于冲击地压发生的临界载荷,可以得到矿井冲击地压发生临界开采深度的理论确定方法;支护强度的提高能够有效提升冲击地压发生的临界载荷。研究成果旨在继承并突破现有定性或统计定量的冲击地压理论,为实现煤矿冲击地压机理及应用的定量化研究奠定基础。

陈洋[2](2021)在《深井条带充填开采冲击地压发生机理与防治研究》文中认为冲击地压矿井条带工作面的安全开采一直是冲击地压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充填开采是防治条带工作面冲击地压的有效手段。本文以鲁西南矿区深井条带充填开采工作面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相似材料模拟、数值模拟、工程类比、现场实测等手段,针对定量分析充填开采防冲有效性、深井条带充填开采工作面冲击危险评价方法和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在运河煤矿进行工程应用。论文主要成果如下:(1)探索了基于“等价采高”描述充填开采效应进而分析覆岩结构演化规律的方法,得到充填工作面覆岩结构运动具有明显的时空滞后性和边界效应的结论;以分析煤体力源特征为主线,研究了“充实率-覆岩结构运动-支承压力演变”三者之间动态转化的力学关系,建立了深井条带充填开采工作面支承压力估算模型,并在C5301工作面进行了可靠性验证。(2)设计了基于等价采高原理的条带充填开采工作面相似模拟试验模型。当等价采高小于0.8m时,采空区顶板只发生弯曲下沉,对工作面煤体施加的动应力最小;当等价采高介于0.8~2.6m之间时,工作面的冲击危险性与等价采高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当等价采高大于2.6m后,覆岩结构发生大范围调整,条带充填工作面的冲击危险达到最大。(3)提出了减冲临界充实率的概念。充实率决定了覆岩运动对煤体的加载效应,当达到减冲临界充实率时,充填有效抑制覆岩运动并实现煤体总应力小于冲击临界应力,充填降低甚至消除了冲击危险;当小于减冲临界充实率时,煤体总应力大于冲击临界应力,表明条带充填工作面仍具有冲击危险。(4)建立了煤体应力比、条带煤柱应力比和弹性能量指数对冲击危险性的隶属度函数,形成了冲击危险等级划分的指标,提出了深井条带充填开采工作面局部、整体冲击危险评价方法。(5)提出了以条带煤柱可采性研究、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留设和控制充实率为核心的深井条带充填工作面的防冲技术体系,并在C8301条带充填工作面进行了验证。实践表明,提出的防冲技术体系可行、有效,能够保障深井条带充填开采工作面的防冲安全。上述研究成果已经在鲁西南矿区逐步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何生全[3](2021)在《近直立煤层群综放开采冲击地压机理及预警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直立煤层群由于特殊的煤岩赋存和开采方式,覆岩破断运动及其导致的围岩静载应力分布和动载扰动特征与缓倾斜煤层有较大差异,冲击地压灾害严重,给矿山安全生产带来了挑战。为指导近直立煤层冲击地压防治,系统研究冲击地压机理和预警问题具有理论和实用价值。为此,论文采用实验室试验、现场监测、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及工程实践等方法,对近直立煤层群综放充填开采冲击地压机理及监测预警展开研究。研究分析了乌东煤矿87°近直立煤层群综放充填开采冲击显现特征及诱冲因素。冲击地压全部发生在先开采的B3+6工作面;冲击显现以回采巷道为主,位于综放面前方0~209m,单次冲击破坏范围为75~418 m;顶底板巷破坏呈非对称性和方向性,其中顶板巷以顶板侧巷道肩角下沉、帮鼓及顶板下沉为主,底板巷以岩柱侧南帮底角底鼓和帮鼓为主;破坏较同采方法的东部典型水平和缓倾斜煤层严重。微震事件、冲击震源及高波速区位于工作面附近煤体受压撬作用区域的悬顶和岩柱;综采诱发充填体下沉,地表煤层顶板和岩柱有向采空区拉裂现象;煤体所受的压撬应力是诱发冲击的基础静载力源,构造应力、充填体下沉及悬顶和层间岩柱破裂产生的动载扰动对冲击显现有重要诱发作用。研究了近直立煤层群开采静载应力分布规律。煤层群围岩应力场呈现非对称分布特征,B3+6煤层走向水平应力峰值位于超前工作面20.7 m,倾向距综放面顶部39.3 m,都大于B1+2煤层;综采诱发顶板和岩柱向采空区运移,对煤体施加较大的压撬作用,顶板水平和垂向位移分别是岩柱的10倍和3.5倍,顶板侧煤体下沉现象较岩柱侧明显;除B3+6煤层应力集中程度与充填材料密度呈负相关关系外,煤层群应力集中程度与采深、充填材料密度、侧压力系数及煤层倾角呈正相关;近直立煤层群相对其它倾角煤层悬空顶板和岩柱结构相对完整未破断。建立了震动位移场方程,推导了同步压缩变换函数,研究了近直立煤层群诱冲动载作用规律。介质类型影响震动波传播,同一地层呈现各向同性衰减,巷道围岩受震动波作用发生应力升高并最终卸压发生破坏,S波造成的破坏显着大于P波,受震源位置影响破坏呈明显的由北向南的方向性,巷道破坏呈非对称;岩体破裂产生的动载扰动对诱发近直立煤层冲击地压具有重要作用。构建了悬空结构走向和倾向物理力学模型,推导得到了模型的弹性变形能分布函数,研究揭示了近直立煤层群充填开采条件下冲击地压机理。充填长度和充填体反力影响基本顶和层间岩柱走向岩梁组合支撑结构稳定性和工作面区域应力场;围岩能量分布受煤层倾角、侧压力系数、支护力系数及结构悬空长度影响,压撬区弹性能最大,压撬区域顶板和岩柱有发生破裂并产生动载荷的能力,悬空顶板和岩柱结构是静载源和动载源的主要来源;得到了冲击地压致灾过程模型,冲击地压机理为:悬空顶板挤压破裂诱冲机理、悬空岩柱撬转破裂诱冲机理及压撬效应耦合诱冲机理。研究构建了适用于近直立煤层群的冲击危险预警指标体系,建立了多指标集成预警模型。应用结果表明:各指标对冲击危险具有明显的响应特征,近直立煤层群时空预警指标前兆特征演化规律与水平/缓倾斜煤层存在差异,多指标集成预警方法能够及时预警冲击危险,解决了各系统各自为政,预警结果独立的问题,提高了预警准确性。研究成果为类似赋存条件煤层群安全开采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该论文有图125幅,表15个,参考文献282篇。

唐晓明[4](2020)在《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回采冲击矿压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量研究表明,对于多煤层开采,应优先开采上保护层。但是实际开采过程中,上覆煤层由于断层、煤厚变化、开采布局等因素的影响留有部分煤柱,而该煤柱的留设往往会使之成为应力集中区域,增加下部煤层的冲击危险性,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徐庄煤矿8332工作面上方为7235、7332采空区及其之间的遗留煤柱,受7235、7332采空区的影响,遗留煤柱内静载应力较高,加之工作面采动的影响,易诱发冲击矿压。因此,本论文以徐庄煤矿采空区遗留煤柱下8332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开采情况,理论分析了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工作面的冲击影响因素及覆岩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各回采时期的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并结合微震数据分析了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微震的时空演化规律及震源的破裂模式,最后提出了8332工作面冲击危险的监测、防治技术并应用于现场,得出如下结论:(1)按照8332工作实际开采情况,理论分析了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工作面的冲击危险影响因素及覆岩结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影响8332工作面回采冲击危险的主控因素为采空区遗留煤柱及保护层开采因素;8332工作面回采前段,在已经基本稳定的覆岩结构中再次形成了“F”型空间结构;8332工作面回采后段,在遗留煤柱区域形成“T”型空间结构。(2)研究了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应力分布特征,沿工作面顶板在遗留煤柱方向和工作面走向方向各布置一条测线。受上保护层的影响,煤壁前方的超前支承应力整体偏低,一般在10~15m范围出现应力峰值,只有在回采第一步时,煤壁前方的超前支承压力明显高于其它回采阶段,说明工作面初次回采对工作面的安全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工作面上方遗留煤柱区域的支承压力数值较高,平均为70MPa,受8332工作面回采的影响,工作面超前100m范围遗留煤柱区的应力会再次叠加,最大可达79MPa,因此遗留煤柱影响区冲击危险性较高。(3)基于工作面回采期间的微震数据,分析了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微震时空演化规律及震源破裂模式。8332工作面回采期间,微震能量、频次整体较低,呈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趋势,微震平面分布呈椭圆形,沿遗留煤柱区域向两侧扩展,表明8332工作面回采至“见方”期间及正常推进阶段冲击危险性较大;工作面回采至不同阶段,采空区遗留煤柱与工作面的位置关系不同,工作面受遗留煤柱的作用方式不同,震源破裂模式也会发生改变。(4)结合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冲击特征,制定了针对8332工作面的冲击矿压监测及防治技术,并进行了效果检验。得到以上手段降低了工作面回采期间的冲击危险等级,矿压显现较为稳定,未出现能量大于104J的微震活动,实际冲击危险性较低。本论文研究成果能够有效地指导8332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同时也为类似条件下工作面回采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本论文有图62幅,表13个,参考文献100篇。

贾光明[5](2018)在《金川煤矿综放煤层分区弱化注水防冲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是我国第十四个大型煤炭开发基地,煤炭是新疆三大优势资源之一。由于疆内煤层受到天山残余构造应力的作用,形成特殊高应力开采环境。冲击灾害已经是疆内煤矿开采活动中的一大自然灾害。为此,本论文以新疆两个典型高应力煤层矿井为背景,采用实际分析、实验室实验、理论计算、现场试验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水亲合作用下煤体渗流特性和硬煤弱化机理,系统地分析了厚煤层综放开采面冲击地压显现规律与影响因素,提出了依据煤层应力差异设计注水技术方法,建立水力耦合煤层分区弱化防冲技术体系,并进行了现场工程应用。研究得出:在水力耦合影响下,高应力煤层的应变-渗透率和应力-应变关系,煤体裂隙场与渗流场的变化关系,以及在采动应力的扰动作用下煤体孔隙裂隙的扩展、贯通规律。揭示了孔隙裂隙煤层水压耦合作用,不仅为流体的渗流提供了路径,也直接影响和弱化了煤体的力学性质。通过微震监测等分析方法,研究了注水工艺与煤层冲击性能的关系,分析了支架支护阻力与注水参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煤层分区弱化注水会增加煤层裂隙孔隙数量和发育程度,增加煤层注水量,从而起到润湿,软化煤层,降低硬煤强度的作用。结合新疆典型综放面条件,进行了系统地煤层分区弱化注水技术的工业试验研究。对综采支架工作阻力的监测表明,水压耦合作用煤层综采工作面支架的顶板冲击高能量次数明显的减少,顶板断裂及时;试验区间,支架工作阻力均衡,没有发生冲击事故。应用表明,煤层分区注水弱化技术,对综放工作面支架冲击地压的预防以及降低工作面粉尘浓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吴怡凡[6](2018)在《冲击地压下千秋煤矿回采巷道破坏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井开采空间附近岩层在较高的支承压力和冲击动载作用下,极易发生冲击地压,给矿井的安全生产带来较大的威胁。论文以千秋矿21221回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运用理论分析、相似模拟试验和数值模拟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冲击冲击地压下回采巷道围岩响应规律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分析了义煤公司千秋煤矿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历年冲击地压发生的特征,认为地质构造、开采扰动所引发的上覆巨厚砾岩离层的断裂失稳是该矿回采工作面冲击地压发生的主要原因。然后以千秋矿21221工作面回采巷道为工程背景,采用相似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支承压力和冲击载荷共同作用下,回采巷道围岩的变形特征和失稳机理。试验对巷道表面位移、加速度、应力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巷道在冲击载荷下,巷道顶底板移近7.4mm,两帮移近量为7.7mm;巷道周边应力呈现非对称分布,且随着冲击能量的增大,加速度峰值与应力峰值均增大,在108J冲击能量下,左帮加速度峰值达到102.6m/s2,水平应力峰值达到0.16MPa。最后,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冲击动载作用下回采巷道的响应规律:在动载作用下,巷道围岩瞬间产生变形,并随着冲击能量的增大,速度及加速度有着不同程度的增大,在107J冲击能量下,巷道顶板受冲速度达到3.3m/s,加速度达到410m/s2,顶板应力峰值增大至8.8MPa;巷道受到冲击时,随着煤柱宽度的增加,巷道呈现出变形幅度增大,速度及加速度也逐渐增大的规律。通过对比确定合理的护巷煤柱宽度在45m,以此保证巷道受冲时的稳定性,对于指导冲击地压监测和防治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武光峰[7](2018)在《湖西矿井31202工作面冲击地压发生机制与防冲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冲击地压是矿山灾害形式中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而且随着采深的日益增加,已逐渐成为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之一。作为煤矿的主要动力灾害,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复杂、影响因素多、治理难度大,至今尚未从根本上解决有效预测和科学防治的问题。本文以湖西矿井31202工作面具体地质生产条件为背景,采用室内试验、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等相结合的方法,对湖西矿井31202工作面进行覆岩运动规律、采动应力演化的研究,进而得出冲击地压的发生机制,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监测、治理方案。对31202工作面顶板岩层进行力学性质测试,主要测试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包括抗压强度及抗拉强度;研究载荷三带与“传统三代”之间的差异性以及采掘不同阶段载荷三带时空演化规律,推导载荷三带的厚度及应力变化的理论计算公式,得出延时加载带、及时加载带对工作面的超前支承压力的影响范围;利用FLAC 3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工作面回采过程不同阶段超前支承压力的分布特征,将模拟数据与载荷三带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基于上述研究成果,综合经典强度理论,得出31202工作面冲击地压发生机制,进而制定合理的矿压监测方案以及冲击地压防治方案。本论文研究结果集冲击地压发生机制、监测与预防于一体,对类似地质条件下工作面的冲击地压防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懿[8](2017)在《采场覆岩载荷三带结构模型及其在冲击危险辨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作为煤矿的主要动力灾害之一,冲击地压至今尚未从根本上解决有效预测和科学防治的问题。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复杂、影响因素多、治理难度大,本文从"分类分治"的理念出发,提出了以应力与围岩作用关系为基础的冲击危险性辨识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类分治"的冲击地压防治技术。基于防冲的需要,建立了覆岩载荷三带结构模型,采用理论分析、案例调研、力学计算、现场运用、数值模拟、工程类比等手段,研究了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冲击危险性辨识方法,主要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提出了影响采场冲击地压应力场的覆岩载荷三带结构模型。根据采场边界条件与覆岩结构的关系,按照岩层加载方式的不同,将采场上覆岩层分为"即时加载带"、"延时加载带"和"静载带",并定义了其范围,实现了掘进工作面、单一回采工作面和多个回采工作面覆岩结构特征的连续表达。分析了载荷三带岩层的动态演化及其对冲击危险性的影响。2)建立了典型开采边界条件下的载荷三带应力影响范围估算模型。根据载荷三带岩层在回采过程中的运动规律,计算了 "即时加载带"和"延时加载带"在回采过程中对煤壁施加的超前支承压力和侧向支承压力的大小及分布形式,为进一步分析覆岩运动对采场冲击危险性的影响奠定了基础。3)提出了冲击地压围岩结构类型及其局部稳定性计算方法。分析了深部巷道常见的变形破坏形态,研究了 "巷道-煤层-岩层"的十种空间类型与冲击破坏位置的关系。提出了围岩的两帮稳定性系数IB、顶板稳定性系数ID和底板稳定性系数IF,并利用该系数快速估计巷道局部位置的围岩稳定性,进而判断冲击危险性。4)提出了基于载荷三带应力与围岩作用关系的冲击危险辨识方法。将影响冲击地压的八种典型外部力源类型和十种典型巷道围岩空间关系进行组合,实现对冲击地压的分类;采用应力叠加和载荷三带理论模型,对巷道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进行估算,结合被评价位置的煤岩体冲击倾向性,实现冲击危险性辨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冲击地压"分类分治"的措施。本文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山东能源集团逐步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魏辉[9](2017)在《复合弱结构防控冲击地压机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冲击地压是矿井生产中最严重的动力灾害之一,尤其是重大冲击灾害,其防控技术对矿井安全生产更为重要。本文以复合弱结构的物理力学性质为基础,综合运用理论计算、实验室试验、数值模拟分析和现场实践等方法,基于复合弱结构不同组合形式的变形特征、受力状态及能量演化规律等方面的分析,对复合弱结构整体防控冲击地压的技术体系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根据复合弱结构中软硬岩层的不同比例对复合度进行了描述,并对比分析了复合弱结构不同组合形式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力学行为,复合度的不同能够改变复合弱结构的蠕变和卸载过程,其中坚硬岩层主要控制瞬时应变,软弱岩层主要调节形变时间;在外界应力作用下,复合弱结构中软弱岩层的强度及厚度是决定整体结构应力状态的直接因素;通过复合弱结构对弹性能指数和冲击能指数的控制机理,表明了复合弱结构对冲击能量的耗散和释放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且揭示了复合度大小与冲击能量的转化和耗散成正比的关系,为复合弱结构对冲击地压的可控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从冲击地压能量耗散和释放的角度,分析了复合弱结构对冲击能量的控制因素主要为强度指标、软弱介质、布置方位及结构尺寸,并通过数值模拟对比研究了复合弱结构远近场关系(垂直远近场、水平远近场)及不同尺寸对冲击能量的演化规律,揭示了巷道周围能量积聚程度与复合弱结构距巷道最佳距离及尺寸大小的比例关系;利用复合弱结构对冲击能量的演化规律解释了不同煤岩系统组合形式的破坏方式及冲击显现,从复合度的差异性阐述了巷道及不同顶底板形式发生的冲击地压。论文基于复合弱结构防控冲击地压能量的机制,建立了其对冲击能量的控制模型,并分析了分级防控的原理及实施应用,提出了复合弱结构的时空协同机制及动态优化方法,形成了复合弱结构对冲击地压的整体可控性技术体系。结合复合弱结构防控冲击地压的发生机制,根据其对冲击地压的整体防控体系,在唐山煤矿进行了具体工程应用,验证了复合弱结构对重大冲击地压的控制效果,为高能级冲击灾害的防控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田厚强[10](2016)在《郓城煤矿综放采场微地震与应力特征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冲击地压具有不确定性、发生机理与条件复杂性。本论文通过前人关于多信息融合防治冲击地压的研究,针对郓城煤矿1300综放工作面开采实践,采用微地震监测技术和冲击地压实时在线监测技术,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利用微地震监测技术,对缓倾斜厚煤层综放采场的微地震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微地震事件频次及能量的时序特点、空间分布特征和震级—频率关系:(1)回采期间,综放工作面微地震事件日个数大部分在10个以上,且微地震释放的能量较小;回采扰动对围岩损伤变形具有一定的关联。(2)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微地震事件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分区性:1300综放工作面附近的采动影响Ⅰ区;工作面超前300m左右的Ⅱ区;1301工作面(准备工作面)靠近一采区轨道大巷的Ⅲ区。(3)通过现场实例验证了b值在矿井发生冲击地压前会发生明显的差异。2、利用冲击地压实时在线监测技术,对综放工作面回采期间围岩支承压力进行了监测研究,并得到该期间的应力特征:(1)工作面走向支承压力影响范围为超前工作面30.4~76m,大约是7倍的采高;支承压力峰值位置距煤壁13.2~22.8m,大约是3倍的采高。(2)工作面围岩出现了两个支承压力:静态支承压力和动态支承压力,静态支承压力峰值的位置比动态支承压力峰值的位置到煤壁的距离更远。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将矿山岩体力学、矿压理论和专业地球物理与微地震监测设备及冲击地压实时在线监测设备测得的基础数据融合,对采场围岩三维破裂特征及运动特征、采场支承压力演化特征进行分析,为科学地进行开采设计、矿山压力控制、冲击地压防治等提供依据。

二、煤层冲击地压的扩容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层冲击地压的扩容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冲击地压发生理论公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冲击地压发生的力学模型
    1.1 冲击地压发生的几何模型
    1.2 冲击地压发生力学模型边界载荷条件
    1.3 煤岩体变形破坏的本构关系
        1.3.1 煤岩体的“双线性”本构关系
        1.3.2 煤岩体的“三线性”本构关系
    1.4 冲击地压发生的力学判据
2 冲击地压发生的理论解
    2.1 基于双线性本构关系的模型解算
    2.2 基于三线性本构关系的模型解算
3 冲击地压发生的临界载荷理论公式
4 冲击倾向性与冲击危险性的理论关系
5 冲击地压发生临界采深理论公式
6 支护作用影响冲击地压发生的理论公式
7 冲击地压防治的安全系数
8 结论

(2)深井条带充填开采冲击地压发生机理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绪论
    2.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
        2.1.1 课题来源
        2.1.2 研究背景
        2.1.3 课题意义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研究现状
        2.2.2 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2.2.3 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技术研究现状
        2.2.4 冲击地压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2.2.5 充填开采与冲击地压的关系研究现状
        2.2.6 亟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2.3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3.1 主要研究内容
        2.3.2 研究方法
        2.3.3 技术路线
3 深井条带充填开采覆岩结构演化特征与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研究
    3.1 工程背景分析
    3.2 深井条带充填开采覆岩空间结构及演化规律分析
        3.2.1 典型开采边界条件下条带充填工作面类型划分
        3.2.2 采空区充实率对覆岩结构特征的影响
        3.2.3 深井充填工作面覆岩结构演化的时空滞后性
        3.2.4 深井充填工作面覆岩结构演变的边界效应
    3.3 深井充填工作面走向支承压力分布及演化规律
        3.3.1 深井充填工作面载荷三带结构基本模型
        3.3.2 深井充填工作面静应力估算方法
        3.3.3 深井充填工作面静应力增量估算方法
    3.4 采空区充填效果对关键层完整性的影响
    3.5 深井条带充填工作面载荷三带结构演化规律
    3.6 实体条带充填开采载荷三带模型的可靠性验证
        3.6.1 实体条带充填开采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计算
        3.6.2 实体条带充填开采工作面煤体应力监测分析
        3.6.3 实体条带充填开采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分析
        3.6.4 实体条带充填开采工作面微震事件空间分布特征
    3.7 本章小结
4 深井条带充填开采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研究
    4.1 深井条带充填开采覆岩运动规律的相似材料模拟试验
        4.1.1 相似材料模拟试验方案
        4.1.2 不同等价采高条件下条带充填开采覆岩破坏规律
        4.1.3 不同等价采高条件下条带充填开采覆岩位移场特征
    4.2 深井条带充填开采覆岩运动和应力分布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4.2.1 数值模拟方案
        4.2.2 等价采高对条带充填工作面支承压力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4.3 深井条带充填开采期间覆岩空间结构演化特征
    4.4 基于动静应力叠加的非充分采动采空区覆岩联动致冲机理
    4.5 本章小结
5 深井条带充填开采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
    5.1 深井条带工作面充填防冲有效性评估方法
    5.2 深井条带充填开采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评估方法
        5.2.1 煤体应力状态对局部冲击危险隶属度分析
        5.2.2 条带煤柱应力状态对整体冲击危险隶属度分析
        5.2.3 煤层弹性能量指数对冲击危险性的隶属度
        5.2.4 条带煤柱充填工作面冲击危险评价方法
    5.3 深井条带煤柱充填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评估实例
        5.3.1 深井条带煤柱充填工作面整体冲击可能性验算
        5.3.2 深井条带煤柱充填工作面局部冲击可能性验算
    5.4 本章小结
6 深井条带充填开采冲击地压防治技术体系研究
    6.1 基于防冲的条带煤柱的可采性研究
    6.2 基于防冲的深井条带充填工作面区段煤柱设计
        6.2.1 避免巷道局部冲击的区段煤柱最大宽度
        6.2.2 避免发生工作面整体冲击的最大区段煤柱宽度
        6.2.3 保障采空区充填体稳定的区段煤柱宽度
    6.3 基于防冲的深井条带充填开采工作面的充实率控制
    6.4 深井条带充填开采工作面的防冲措施
        6.4.1 基于降低弹性能量指数的煤层大直径钻孔参数设计
        6.4.2 两顺槽走向爆破断顶方案
        6.4.3 合理推采速度的确定
        6.4.4 地震波CT反演监测方案
        6.4.5 加强巷道超前支护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近直立煤层群综放开采冲击地压机理及预警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研究来源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冲击地压理论研究现状
        1.3.2 动载诱冲机制研究现状
        1.3.3 大倾角煤层冲击地压机理研究现状
        1.3.4 冲击地压监测预警研究现状
    1.4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近直立煤层群冲击地压显现特征及诱冲因素研究
    2.1 近直立煤层群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
    2.2 近直立煤层群冲击地压显现特征
        2.2.1 典型冲击地压事件
        2.2.2 近直立煤层群冲击地压破坏特征
    2.3 近直立煤层群冲击地压诱冲因素分析
        2.3.1 冲击前后微震活动特征
        2.3.2 冲击前后应力场演变特征
        2.3.3 地表及围岩破坏特征
        2.3.4 冲击地压诱冲因素总结
    2.4 本章小结
3 近直立煤层群开采静载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3.1 模型构建与模拟方案
        3.1.1 数值模型
        3.1.2 模拟研究方案
    3.2 覆岩运移及煤岩应力场演化规律
        3.2.1 近直立煤层群围岩应力场分布特征
        3.2.2 近直立煤层群覆岩运移规律
        3.2.3 工作面开采过程中采动应力分布特征
    3.3 采空区充填材料力学性质对覆岩运移及应力场分布影响
        3.3.1 应力场随充填材料力学性质的变化特征
        3.3.2 覆岩运移随充填材料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
        3.3.3 采空区不同充填材料力学性质下煤岩体塑性破坏特征
    3.4 侧压力系数对覆岩运移及应力场分布影响
        3.4.1 应力场随侧压力系数的变化特征
        3.4.2 覆岩运移随侧压力系数的变化规律
    3.5 煤层倾角对覆岩运移及应力场分布影响
        3.5.1 应力场随煤层倾角变化
        3.5.2 失稳破坏强度随煤层倾角变化
        3.5.3 煤体运移规律随煤层倾角变化
    3.6 本章小结
4 近直立煤层群动载诱冲作用规律研究
    4.1 煤岩体破裂震动位移场
    4.2 动载源处理及震动波形拆分
        4.2.1 震动波辐射模式设定
        4.2.2 诱发近直立煤层群冲击地压的典型震动波计算和校准
        4.2.3 基于同步压缩变换的震动波形拆分
    4.3 动载模拟方案和损伤评估方法
        4.3.1 冲击地压背景和破坏特征
        4.3.2 动载计算模型构建和赋值
        4.3.3 模型边界条件设置
        4.3.4 震动波加载方法
        4.3.5 冲击地压损伤评估方法
    4.4 近直立煤层群动载诱冲数值模拟结果
        4.4.1 震动波在煤岩介质中的传播特征
        4.4.2 震动波引起的围岩动态响应
        4.4.3 近直立煤层群巷道围岩的损伤特征
        4.4.4 动载作用下巷道围岩损伤评估
    4.5 本章小结
5 近直立煤层群综放充填开采压撬型冲击地压机理研究
    5.1 近直立煤层群综放充填开采走向岩梁受力分析
        5.1.1 煤层群采空区走向充填布置
        5.1.2 充填条件下基本顶超静定梁分析
        5.1.3 充填条件下层间岩柱超静定梁分析
    5.2 “近直立悬顶结构”倾向模型构建及力学分析
        5.2.1 悬顶结构力学模型构建及受力分析
        5.2.2 悬顶结构能量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5.2.3 悬顶破裂诱冲能力分析
    5.3 “近直立岩柱结构”倾向模型构建及力学分析
        5.3.1 悬空岩柱力学模型构建及受力分析
        5.3.2 悬空岩柱能量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5.4 覆岩结构弹性能释放诱发动载扰动分析
    5.5 近直立煤层群开采冲击地压机理分析
        5.5.1 悬顶挤压效应和破裂诱发冲击地压
        5.5.2 岩柱撬转破裂诱冲机理
        5.5.3 压撬效应耦合冲击地压机理
    5.6 本章小结
6 近直立煤层群冲击地压多指标集成预警方法及工程验证
    6.1 近直立煤层群综放充填开采冲击危险多指标集成预警原理
    6.2 冲击地压危险前兆信息响应特征及指标体系
        6.2.1 监测系统布置
        6.2.2 冲击危险预警指标时序前兆特征分析
        6.2.3 冲击危险预警指标空间前兆特征分析
        6.2.4 冲击危险预警指标体系
    6.3 冲击地压危险多指标集成预警模型
        6.3.1 集成预警技术架构
        6.3.2 集成预警模型构建
    6.4 多指标集成预警模型工程验证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回采冲击矿压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回采冲击危险性分析
    2.1 开采概况
    2.2 工作面冲击危险影响因素分析
    2.3 工作面关键层判别及覆岩结构特征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回采应力分布特征分析
    3.1 数值模型建立
    3.2 工作面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回采微震活动规律分析
    4.1 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回采微震时空演化规律
    4.2 工作面震源破裂模式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回采冲击矿压防治实践
    5.1 8332工作面冲击矿压监测预警技术
    5.2 8332工作面冲击矿压防治技术
    5.3 8332工作面防治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金川煤矿综放煤层分区弱化注水防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厚煤层开采冲击地压研究现状
        1.2.2 冲击煤岩注水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2 煤层冲击倾向性分析
    2.1 矿区概况
    2.2 地质构造
    2.3 煤层结构
    2.4 典型冲击倾向危害
    2.5 典型冲击倾向的影响因素
    2.6 本章小结
3 水力耦合作用下煤体渗流试验及弱化机理研究
    3.1 试验原理与方案
        3.1.1 试验原理
        3.1.2 试验方案
    3.2 渗流特征分析
        3.2.1 采动应力作用下煤岩渗透特性
        3.2.2 孔隙水压力作用下煤岩渗流特性
    3.3 水力耦合作用下煤层弱化机理分析
        3.3.1 水力耦合作用下煤岩变形与渗透率的关系
        3.3.2 煤岩水力耦合相互作用力学机理
    3.4 本章小结
4 煤层分区弱化注水防冲击技术研究
    4.1 采动过程工作面前方应力演化规律
    4.2 采动煤岩裂隙场演化规律
    4.3 分区注水防冲技术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应用
    5.1 试验条件
    5.2 试验方案
    5.3 煤层分区弱化注水防冲技术
        5.3.1 技术方案
        5.3.2 钻孔间距
        5.3.3 钻孔倾角
    5.4 煤层高压注水快速高效封孔技术
        5.4.1 封孔材料
        5.4.2 封孔试验
        5.4.3 封孔技术
    5.5 工程应用效果检验
        5.5.1 微震监测
        5.5.2 应力分布
        5.5.3 液压支架
    5.6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冲击地压下千秋煤矿回采巷道破坏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千秋矿回采巷道冲击地压发生规律及原因
    2.1 千秋煤矿冲击地压基本特征
        2.1.1 千秋矿井田概况
        2.1.2 千秋矿回采巷道冲击规律统计及分析
        2.1.3 千秋煤矿冲击地压发生特点
    2.2 千秋矿冲击地压事故原因
    2.3 千秋矿21221 回采巷道冲击地压事故原因
        2.3.1 直接原因
        2.3.2 事故间接原因
    2.4 小结
3 冲击扰动载荷下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试验研究
    3.1 冲击试验工程背景
    3.2 试验目的
    3.3 试验装置简介
    3.4 摆锤冲击装置设计
        3.4.1 工作原理
    3.5 相似内容设计
        3.5.1 相似比例
        3.5.2 材料配比
        3.5.3 加载方案
    3.6 试验监测内容
        3.6.1 加速度监测
        3.6.2 位移监测
        3.6.3 应力监测
    3.7 试验实施方案
    3.8 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3.8.1 位移观测
        3.8.2 应力分析
        3.8.3 加速度分析
    3.9 小结
4 动载下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4.1 冲击巷道数值模型的建立
        4.1.1 模型的建立
        4.1.2 波的传播
        4.1.3 动力载荷的施加
        4.1.4 动力边界条件的选取
        4.1.5 阻尼及监测变量的设置
        4.1.6 模拟实施方案
    4.2 同一煤柱尺寸不同冲击能量级别下巷道围岩破坏特征
        4.2.1 位移场分析
        4.2.2 应力场分析
        4.2.3 速度及加速度分析
    4.3 同一冲击能量下留设不同煤柱宽度巷道围岩破坏特征
        4.3.1 位移场分析
        4.3.2 应力场分析
        4.3.3 速度及加速度分析
    4.4 小结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湖西矿井31202工作面冲击地压发生机制与防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工程概况与煤岩体力学性质测试
    2.1 31202工作面概况
    2.2 煤(岩)层赋存特征
    2.3 水文地质构造
    2.4 煤岩力学性质测试
    2.5 小结
3 基于载荷三带的冲击地压分析及其工程应用
    3.1 载荷三带结构模型基本概念
    3.2 采掘不同阶段载荷三带时空演化规律
    3.3 载荷三带评价指标理论计算
    3.4 小结
4 31202工作面采动应力演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数值模型建立与模拟方案
    4.2 31202工作面采动应力演化动态过程
    4.3 模拟结果分析与对比验证
    4.4 小结
5 工作面回采期间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研究
    5.1 31202工作面冲击发生机制
    5.2 31202工作面冲击危险区域划分
    5.3 31202工作面冲击地压监测方法选择
    5.4 31202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方案
    5.5 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措施效果检验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和获奖情况

(8)采场覆岩载荷三带结构模型及其在冲击危险辨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绪论
    2.1 论文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
        2.1.1 论文研究来源
        2.1.2 论文研究背景
        2.1.3 论文研究意义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冲击地压机理研究现状
        2.2.2 冲击地压分类方法研究现状
        2.2.3 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2.2.4 冲击地压预警预报技术现状
        2.2.5 冲击地压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2.2.6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2.3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3.1 主要研究内容
        2.3.2 论文研究方法
        2.3.3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3 采场覆岩的载荷三带结构模型
    3.1 影响冲击地压的开采边界类型
    3.2 载荷三带模型的建立
        3.2.1 载荷三带的定义
        3.2.2 载荷三带与传统地层三带的联系与区别
        3.2.3 载荷三带的厚度及其退化结构
        3.2.4 载荷三带的演化及其应力影响范围变化规律
    3.3 载荷三带的静应力影响分析
        3.3.1 走向应力影响范围分析
        3.3.2 侧向支承压力影响范围分析
        3.3.3 载荷三带静应力估算
    3.4 载荷三带运动引起冲击的动应力分析
        3.4.1 "ILZ"带的变化对冲击危险的影响
        3.4.2 "DLZ"带的变化对冲击危险的影响
    3.5 载荷三带模型的可靠性验证
        3.5.1 工作面概况
        3.5.2 微震监测结果分析
        3.5.3 7433工作面载荷三带结构分析
        3.5.4 超前支承压力及其影响范围
        3.5.5 数值计算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采场覆岩载荷三带模型在防冲领域的工程意义
    4.1 基于载荷三带模型的冲击地压事故分析
        4.1.1 工作面概况
        4.1.2 事故概况
        4.1.3 事故机理分析
        4.1.4 载荷三带岩层运动规律的现场验证
    4.2 基于载荷三带模型的冲击地压防治
        4.2.1 载荷三带影响的冲击危险性
        4.2.2 载荷三带运动状态的监测方法
        4.2.3 基于载荷三带结构的防冲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典型巷道围岩结构类型及其稳定性研究
    5.1 巷道围岩结构类型与冲击破坏位置分析
        5.1.1 深部巷道围岩的冲击破坏形式
        5.1.2 影响冲击的巷道-煤层空间位置关系
    5.2 巷道围岩的稳定性研究
        5.2.1 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5.2.2 围岩稳定性的判别方法
        5.2.3 围岩的局部稳定性系数
    5.3 巷道围岩局部稳定性系数的工程意义
        5.3.1 围岩局部稳定性在支护设计中的作用
        5.3.2 围岩局部稳定性在冲击危险性评价中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载荷三带应力与围岩作用关系的冲击危险辨识方法
    6.1 影响冲击危险性的因素
        6.1.1 地层类型因素
        6.1.2 煤层条件因素
        6.1.3 构造条件因素
        6.1.4 开采条件因素
        6.1.5 开采强度因素
    6.2 冲击危险性的CRSS评价法基本思路
    6.3 诱发冲击地压的外部应力估算方法
        6.3.1 地层初始应力水平的数量化描述方法
        6.3.2 载荷三带的侧向支承压力的计算
        6.3.3 载荷三带走向开采动应力的计算
    6.4 外部力源影响的巷道整体稳定性
    6.5 冲击地压危险性CRSS评价方法
        6.5.1 冲击倾向性指标的再分级
        6.5.2 冲击地压的CRSS分类
        6.5.3 冲击危险性的CRSS评价
    6.6 冲击危险性的CRSS评价法流程
        6.6.1 评价思路
        6.6.2 评价流程
    6.7 本章小结
7 基于CRSS的冲击地压防治实践研究
    7.1 基于CRSS的冲击地压分类治理技术
        7.1.1 基于CRSS的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技术
        7.1.2 基于CRSS的冲击地压防治措施
        7.1.3 卸压效果检验
    7.2 现场应用及验证
        7.2.1 工作面概况
        7.2.2 冲击危险性评价
        7.2.3 治理措施
        7.2.4 监测方法
    7.3 成果及荣誉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复合弱结构防控冲击地压机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复合弱结构的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2.1 复合弱结构的描述及其分类
    2.2 复合度判定及变形破坏特征试验
    2.3 不同复合弱结构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力学行为
    2.4 复合弱结构变形破坏的能量特征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复合弱结构的冲击能量演化规律研究
    3.1 复合弱结构对能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3.2 复合弱结构远近场关系对能量演化规律的研究
    3.3 复合弱结构尺寸对能量演化规律的研究
    3.4 煤岩系统中复合弱结构的能量演化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复合弱结构的冲击地压整体可控性研究
    4.1 复合弱结构对冲击能量的整体可控机理研究
    4.2 复合弱结构的分级防控
    4.3 复合弱结构的时空协同机制及动态优化
    4.4 本章小结
5 复合弱结构防控冲击地压工程研究
    5.1 唐山煤矿Y484工作面概况
    5.2 高能级冲击地压发生条件分析
    5.3 复合弱结构整体防控技术实施与应用
    5.4 复合弱结构防控冲击地压效果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郓城煤矿综放采场微地震与应力特征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冲击地压机理与防治技术
        1.2.2 矿井动力灾害监测技术
    1.3 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缓倾斜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冲击地压监测
    2.1 工程地质条件
    2.2 冲击地压实时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布置方案
        2.2.1 钻孔围岩应力计算
        2.2.2 冲击地压实时在线监测预警原理
        2.2.3 冲击地压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布置
    2.3 微地震监测冲击地压原理
        2.3.1 煤岩体断裂的声发射原理
        2.3.2 震源定位原理
        2.3.3 微地震监测系统布置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缓倾斜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微地震分布规律研究
    3.1 工作面微地震事件时序特点
    3.2 工作面微地震事件空间分布
    3.3 震级—频率关系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缓倾斜厚煤层综放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研究
    4.1 微地震监测揭示的工作面围岩破裂与应力场分布
        4.1.1 固定工作面揭示的超前压力
        4.1.2 倾向CT揭示的工作面围岩破裂与应力场分布
    4.2 应力动态监测揭示的超前支承压力分布特征
    4.3 缓倾斜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围岩支承压力的理论计算
    4.4 监测结果与理论分析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现场试验研究
    5.1 冲击地压监测预警应用
        5.1.1 冲击地压监测技术体系
        5.1.2 冲击地压临场预警技术探索
    5.2 现场其他工程试验分析
        5.2.1 工作面停采线及密闭位置的确定
        5.2.2 工作面超前支护距离确定
        5.2.3 相邻工作面切眼位置的确定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煤层冲击地压的扩容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冲击地压发生理论公式[J]. 潘一山,代连朋. 煤炭学报, 2021(03)
  • [2]深井条带充填开采冲击地压发生机理与防治研究[D]. 陈洋.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3]近直立煤层群综放开采冲击地压机理及预警技术研究[D]. 何生全.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4]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回采冲击矿压防治技术研究[D]. 唐晓明.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5]金川煤矿综放煤层分区弱化注水防冲技术研究[D]. 贾光明. 西安科技大学, 2018(01)
  • [6]冲击地压下千秋煤矿回采巷道破坏特征研究[D]. 吴怡凡. 河南理工大学, 2018(01)
  • [7]湖西矿井31202工作面冲击地压发生机制与防冲技术研究[D]. 武光峰.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8]采场覆岩载荷三带结构模型及其在冲击危险辨识中的应用[D]. 刘懿. 北京科技大学, 2017(07)
  • [9]复合弱结构防控冲击地压机制及应用[D]. 魏辉. 山东科技大学, 2017(02)
  • [10]郓城煤矿综放采场微地震与应力特征研究及应用[D]. 田厚强. 安徽理工大学, 2016(08)

标签:;  ;  ;  ;  

煤层岩爆膨胀理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