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洪-老场地区煤层气成藏条件研究

恩洪-老场地区煤层气成藏条件研究

一、恩洪-老厂地区煤层气成藏条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许志[1](2021)在《滇东恩洪向斜构造煤发育特征及构造控制规律》文中认为恩洪向斜内复杂的地质构造与构造煤为制约当前矿井安全高效生产和煤层气商业化开发的首要地质因素,在区域构造背景及其演化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的开展了野外构造观测与勘察资料系统分析工作,深入研究了恩洪向斜的构造特征、分布规律、组合样式和形成机制。基于井下煤体结构观测、多元三幅值煤体结构地质测井综合判识和煤体变形组合三元图解分析,研究了恩洪向斜构造煤的发育类型、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进一步探讨了构造煤发育的地质模式与构造控制规律,研究表明:恩洪向斜地质构造复杂,多级多向褶皱和断层构造复杂组合发育,表现出平面分区性、展布方向性、构造分异性和成因差异性的发育规律,研究区东北部以NW向褶皱和断层构造为主,后期改造强烈,其他区域整体以NNE-NE向褶皱和断层发育为主,边界断裂附近同向伴生构造以及NNE向、近NS向、NEE和近EW向派生构造的发育加剧了该区构造的复杂程度。采用“斜向高精度细密网格”划分方案计算的断层分形维数对其发育复杂程度具有很好的定量表征作用。恩洪向斜主要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三期构造活动,受到东北部右江断褶带发育的影响,印支期NS向区域挤压应力方向发生了偏转,研究区表现为NE-SW向挤压作用下形成了中部与北东部的NW向构造;燕山期NW-SE向挤压形成区内普遍发育的NE向构造;喜马拉雅期EW向挤压形成了少量NS向构造,同时也导致了早期NE向和NNE向边界断裂的右行走滑活动,派生了NNE向次级拖褶皱和逆断层以及NEE和NW向张剪性断层等次级构造,晚期在走滑~拉张构造作用下,部分断层发生负反转作用,南部伸展构造发育。与该区强构造变形和多期构造活动的特征相一致,研究区煤体整体变形强烈,强变形构造煤发育,主要以II类煤和III类煤为主。提出了构造煤变形组合三元图解,划分了煤体弱变形A型、中等变形B型、较强变形C型、局部强变形D型、强变形E型、全煤层强变形F型共7种组合类型。不同煤层构造变形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异现象,底部煤层较中上部煤层变形较弱;同时研究区构造煤发育具有平面分区的规律,煤体变形程度表现为在西部富源-弥勒逆冲断裂带最为强烈,其次为南部伸展断块,东部右江断褶带内煤体变形相对较弱。进一步探讨了研究区构造煤发育的构造控制规律,提出了研究区原生弱构造变形区、顺层弯滑剪切区、夹矸层强构造变形区、顺层塑性流变区和压剪性碎粒流变区、断层弱构造变形区、断层强构造变形区和平移断夹块糜棱煤区8种构造煤发育地质模式。该论文有图40幅,表15个,参考文献141篇。

李庚,杨兆彪,易同生,孙晗森,颜智华,姜秉仁,高为,张争光[2](2021)在《滇东黔西典型区块煤系气共生组合规律及其地质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系气是重要的天然气资源,为了明确煤系气共生组合类型及地质成因,以滇东黔西13口煤层气勘探开发井气测录井资料为依托,分析了研究区二叠纪煤系砂岩、泥页岩气测显示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内煤层成群分布,煤层总厚度较大,煤阶主要为中-高阶,变质程度较高,含气性良好;煤系砂岩、泥页岩气测显示异常频繁,异常层位总厚度较大,平面及垂向分布差异显着;煤层气、砂岩气、泥页岩气共生组合方式多样化,煤系垂向叠置多套不同类型的煤系气藏,且区域间同样存在较大的差异。划分出独立砂岩气藏、独立泥页岩气藏、泥页岩-砂岩互层气藏、单煤层煤-泥页岩-砂岩互层气藏、多煤层煤-泥页岩-砂岩互层气藏等5种类型。龙潭组煤层、砂岩、泥页岩薄互层式叠置,造成不同气藏交替成藏。其中单煤层气藏在黔西龙潭组全层段均有分布且主要发育于煤系上段,而滇东龙潭组单煤层互层气藏主要存在于煤系中段;多煤层互层型气藏存在于龙潭组全层段,且主要存在于黔西龙潭组中段、滇东龙潭组下段。对煤系气藏地质成因进行了研究,发现煤系气藏受沉积环境、构造作用、热演化作用和水文条件耦合影响,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如三角洲)、良好的保存条件、相对封闭的水文特征、较高的热演化程度是煤系三气富集的有利条件。

陈美英,刘亢,宁树正,吴国强[3](2020)在《中国煤层气资源区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煤层气开发管理的有关意见,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开展了中国煤层气资源区划研究。以实现煤层气产能建设和煤层气与煤炭产业协调发展为目的,依据统一协调建设的原则,制定了煤层气重点矿区划分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划定了13个煤层气重点矿区,总面积65 682km2,煤层气地质资源总量6.609万亿m3,并详细阐述了各煤层气重点矿区的范围、面积、煤层特征、含气性和煤层气资源量等特征,为全面统筹与推进煤层气资源综合勘查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杜明洋[4](2020)在《滇东煤层气合采井气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气层层源判识》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滇东地区恩洪区块和老厂雨汪区块8口煤层气排采井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区煤层气地质背景、主采煤层特征和实际排采数据为研究基础,结合主采煤层和煤层气合采井产出气、水的实验室测试结果,分析了各井不同时间段产出流体特征变化规律,揭示了产出流体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其产能响应,建立了气水产出层源及其贡献判识模板,实现了煤层气合采井产气层源及其贡献的有效判识。研究区主采煤层埋深区域上呈现周边深中部浅,层域上逐渐加深;厚度区域上一般中部较边缘厚,东北部较西南部厚,层域上均处于全区厚度分布的中等位置;含气量区域上西北部偏核部较高,周边较低,层域上均处于全区中-高位置。研究区煤层气井所产气体以高成熟的干气为主。非烃气体主要以氮气为主(大气成因),二氧化碳次之(有机成因)。随着排采天数的增加,老厂雨汪区块6口井甲烷占比总体呈“斜S”型增加的趋势,并出现两次拐点,第一次拐点出现在排采70天左右,第二次拐点出现在排采170天左右;恩洪区块2口井相比于老厂雨汪区块6口井产出气中甲烷占比较为稳定,随排采时间的变化趋势可看成是“斜S”型的下部分。研究区8口煤层气井产出水中Na+、Cl-、HCO3-浓度较高,K+、Ca2+、Mg2+、SO42-、F-浓度较低。随着排采时间的增加,H-1、H-2、L-1和L-2井产出水为Na-Cl-HCO3型,L-3、L-4、L-5和L-6井产出水为Na-HCO3型。煤层气井产出水中HCO3-和煤层气产量大致呈正相关,当HCO3-浓度超过2500 mg/L时,产气量会发生极大的提升,其中L-4井和L-6井产出水中HCO3-浓度最高分别为3114 mg/L和2569 mg/L,其产气量也最高。H-1、H-2和L-1井产出水同位素值呈现出D偏移特征,L-3、L-4、L-5和L-6井产出水同位素值呈现出O漂移特征,L-2井产出水同位素值则波动于大气降水线的两侧。结合实际产气情况可以推测,当δD小于等于-72.5‰,δ18O小于等于-10.7‰时,对产气较有利。气井产出水微量元素含量随埋深的增加基本呈“波浪形”变化。其中岩石中微量元素随埋深变化,呈现“双波峰”特征,煤层中微量元素含量随埋深变化,呈现“单波峰”特征。埋深700 m大致为岩石或者煤层中微量元素的峰值对应处。通过分析,提出了高产煤层气井产出水微量元素变化的定量表征范围:(1)300μg/L<σY<400μg/L且150μg/L≤σM<180μg/L;(2)500μg/L<σY<650μg/L且100μg/L≤σM<180μg/L。HCO3-浓度较高时δ13CDIC值较重,煤层自身的因素对产出水δ13CDIC值的影响较大。产出水13CDIC值与产气量大致呈正相关,当产出水13CDIC为煤中碳酸盐矿物溶解来源,且δ13CDIC值处于-3‰左右时,产气量较高。主采煤层顶板结构致密,可有效的阻挡煤储层气体流窜,增加了层源气体判识占比可信度。依据主采煤层干酪根类型及干酪根成熟度的不同,将6口排采井分为三类,即L-1为一类(同源不同阶)、L-3和L-5井为一类(同源不同阶),L-2、L-4、L-6井为一类(多源不同阶)。对应上述三类排采井分别构建了煤层气层源判识模板,并结合实际产气数据特征,将排采井按主采煤层进行了产能贡献劈分,量化分析了主采煤层产气随排采时间的动态贡献率,主采煤层产出气体数据在图中分布区域位于成熟度的范围,与主采煤层实测成熟度值基本吻合,证明判识结果可信。结合数值模拟方法,进一步验证了层源判识模板的准确性。

陈世达[5](2020)在《黔西多煤层煤层气储渗机制及合层开发技术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黔西多煤层煤层气资源的离散性决定了其勘探开发的特殊性,基础地质研究和适应性开发技术探索仍是目前主要的攻关目标。论文以黔西多煤层为研究对象,以室内试验分析和现场动态跟踪为手段,剖析了煤层气储渗空间静、动态演化特征,探讨了其对煤层气吸附-解吸-渗流的影响;建立了薄煤层煤体结构测井识别方法;揭示了“叠置含煤层气系统”的地应力作用机制;提出了产层组合优选方法,并分析了不同改造和排采方式对合采井产能的影响。剖析了煤层气储渗空间静、动态演化特征,总结了影响气体吸附-解吸的主控因素,建立了煤层气解吸过程及解吸效率识别图版。高变质程度煤以发育微小孔为主,储渗动态的应力敏感程度最弱,对甲烷的吸附能力较强,在实现高解吸效率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碎裂煤渗流能力最强,其次为原生结构煤,碎粒煤不具备压裂增产适应性。层域尺度上,高灰分产率会降低煤层对甲烷的吸附能力;原位温压条件下,煤吸附性能主要受储层压力“正效应”控制。构建了薄煤层煤体结构精确识别方法。针对薄煤层测井“边界效应”难题,引进小波分析技术对测井曲线进行分频加权重构,提高了测井信号的纵向分辨率;选取伽马、密度、声波、电阻率测井参数,借助FISHER线性判别法投影降维思想和最小方差分析理念,建立了煤体结构测井识别图版和分类函数。查明了原位应力随埋深变化的地质作用过程,提出了“应力封闭型”叠置含煤层气系统的概念。黔西地区煤储层应力梯度变化是埋深和构造综合作用的结果,向斜轴部是水平主应力最为集中的区域。垂向上,可将应力状态依次划分为应力挤压区、应力释放区、应力过渡区和构造集中区。应力释放区(500750m)有利于相对高渗储层和统一压力系统的形成,以常压储层为主;200500 m、>750m煤储层具有“应力封闭”特征,压力系统叠置发育,储层压力与埋深失去相关性。剖析了织金区块典型合采井排采动态,提出了多层合采产层组合评价方法及排采管控建议。在层间供液均衡的前提下,确保各产层实现高解吸效率时仍具备一定的埋没度是最大化采收率的产层组合方案;“大液量、高砂量”的压裂改造是高产的重要保障;快速提液降压、稳流压、高套压和稳套压等生产方式不适应合层排采技术要求。

徐浩然,鞠玮,周阳,姜波,吴财芳,李明[6](2019)在《滇东恩洪地区地应力场特征及对煤储层渗透性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今地应力场影响煤储层渗透率以及水力压裂裂缝的形成和扩展,在煤层气勘探开发过程中至关重要。我国滇东恩洪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但目前该区现今地应力研究程度较低,限制着煤层气的高效开发。为解决上述问题,在研究区实测地应力参数综合分析基础上,选取区内稳定分布的上二叠统宣威组C16号煤层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开展现今地应力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浅部煤储层为走滑型应力机制,深部转变为正断型应力机制。恩洪地区宣威组C16号煤层最大主应力为11.0~38.9 MPa,其中西南部应力较高,北部和东南部应力较低。现今地应力分布特征受构造影响,断层及褶皱发育区应力对比周围区域较小,不同性质的断层以及褶皱对应力的影响不同。现今地应力及其机制影响煤储层渗透率,有效应力对煤储层渗透性的影响不显着,应力机制对煤储层渗透率影响较大。

韩旭,蔡颖,赵俊龙,屈晶[7](2019)在《滇东新庄矿区煤层含气性及其地质控制因素》文中提出含气性及其地质控制因素研究是煤层气勘探开发重要基础。本文以滇东新庄矿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煤及煤层气地质勘探资料信息深度提取,分析了研究区煤层气含气性,探讨了其地质控制因素。主要取得了如下认识:①新庄矿区发育一系列褶曲及断裂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简单;②研究含煤地层为龙潭组和长兴组,煤层气主力煤层为C5煤层,煤层厚度介于0.17~10.23m,煤层结构简单~中等,煤体结构较完整;③煤层含气量高,重点勘查区主力煤层C5煤层气含量多高于10 m3/t;④煤层含气量主要地质控制因素包括煤岩、煤质、煤层厚度、煤层埋深、顶底板岩性及构造;⑤随着煤层埋深和厚度增加,含气量增大;随着精煤挥发分产率和镜惰比增加,含气量降低;从泥岩、灰岩、粉砂质泥岩到砂岩顶板,煤层含气量依次显着降低;煤层气含气性呈现出典型向斜富集、断层逸散等典型控藏效应。

郭肖[8](2019)在《多煤层气井产能预测及生产参数优化》文中指出煤层气作为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正逐渐成为常规天然气的重要接替。目前,我国已在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进行了大规模开发。然而,在滇东-黔西地区,煤层多、单煤层薄,而且薄煤层之间夹杂有含气砂岩层,在开发过程煤层之间会相互干扰,因此多煤层气藏中煤层气的运移更复杂。(1)基于自主研制的多煤层气藏层间窜流实验装置,开展了煤层与煤层、煤层与砂岩的层间窜流实验,分析了围压、轴压和孔隙压力等因素对层间窜流的影响。依据煤层与砂岩夹层的沉积过程和界面胶结特征,提出了熔合界面、过渡界面和裂隙型界面三种概念模型,并建立了三种界面类型对应的气-水两相层间窜流模型。基于煤层与砂岩层间窜流理论模型和窜流实验结果,提出了计算层间窜流阻力系数的方法,揭示了煤层与砂岩层间窜流机理。(2)基于煤岩双孔-单渗模型、砂岩单孔-单渗模型、煤岩与砂岩层间窜流模型和井筒气-水两相管流模型,考虑了污染和压裂的影响,通过井筒气-水两相流压降与煤层和砂岩夹层的产气量和产水量迭代,耦合了多煤层气-水两相渗流、砂岩夹层气-水两相渗流、煤层与砂岩层间窜流和井筒气-水两相管流,建立了多煤层气藏全过程气-水两相耦合流动模型。采用全隐式有限差分方法对数学模型进行了求解,并将多煤层气藏全过程流动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商业软件对比,初步验证了多煤层气藏全过程气-水两相流动耦合模型计算的准确性。(3)基于自主编制的多煤层气藏合采井产能预测数值模拟软件,对多煤层气合采井的产气规律、层间窜流规律和压降漏斗扩展规律进行了分析,对影响层间窜流和多煤层气藏合采井产能的煤层和砂岩夹层物性参数以及层间界面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4)基于对合采井产气规律、多煤层物性参数敏感性分析和煤层产气贡献率分析,建立了多煤层层系划分流程图,并提出了判定准则;提出了一套多阶段、多梯度井底流压控制方法,为多煤层气合采井排采优化提供指导;基于多煤层气合采井产能预测数值模拟软件和遗传算法,通过对煤层气井生产数据拟合,获取了潘河区块和滇东区块煤层物性参数,验证了多煤层气藏合采井产能预测数值模拟软件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魏凯华[9](2019)在《老厂区块煤层气系统及其叠置性》文中提出老厂区块上二叠统龙潭组煤层数较多,垂向序列复杂多变,可能发育叠置煤层气系统,进而影响煤层气成藏特点,并需要研发针对性的开发工艺技术。为此,论文充分提取煤田勘探资料中的煤层气地质信息,结合煤层气勘探开发试验成果以及样品实验测试资料,针对老厂区块煤层气系统叠置性开展研究,取得了系列研究认识。基于沉积学标志和测井响应标志,将龙潭组划分为四个三级层序(SQ1SQ4)。其中,SQ1在区内基本缺失。以典型钻孔为对象,从视储层压力、煤层含气量、孔渗分布三个方面,分析了龙潭组煤层气系统叠置性显现特征,发现煤层气系统垂向分布与层序地层格架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建立了关键层封隔性综合评价方法体系,结合现代构造应力场、煤层气系统叠置性显现特征等地质依据,判断了断层和关键层的封闭性。以测井识别为基础,在龙潭组内部识别出两套关键层组,进而综合考虑煤层含气量和压力系数垂向变化规律,将龙潭组划分为三个煤层气系统,并揭示了它们的横向变化规律及地质影响因素。建立了叠置性指数F,用以评价煤层气系统的叠置程度。研究提出,以F=0.5为界可作为判断上、下相邻煤层气系统是否相互独立的依据。判识结果显示,在老厂区块范围内,以四勘区NW边缘为界,龙潭组三个煤层气系统往SE方向相互独立,往NW方向三个煤层气系统之间流体联系较为紧密,同属于一个含气系统。

李洋阳,杨兆彪,孙晗森,张争光,吴丛丛[10](2018)在《黔西滇东区块储层物性制约下煤层气开发潜力评价》文中认为为研究煤储层物性对煤层气的可采性及开发潜力的影响,通过对黔西滇东的土城、恩洪、老厂3个区块煤储层物性的研究,阐明了这些区块煤储层物性方面的差异,并运用层次分析-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划分了开发潜力评价等级。研究结果表明:该3个区块的可采煤层数及可采煤厚较为接近,煤层含气量层域分布规律较为复杂,煤储层渗透率普遍较低,属于特低渗中渗储层。土城区块煤层处于超压状态,煤体结构最为完整;恩洪区块普遍欠压,煤体结构较完整,老厂区块属欠压超压状态,煤体结构相对较为破碎。煤层气开发潜力评价等级为土城区块最有利,恩洪区块为较有利,老厂区块一般。

二、恩洪-老厂地区煤层气成藏条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恩洪-老厂地区煤层气成藏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滇东恩洪向斜构造煤发育特征及构造控制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交通位置与自然地理
    2.2 研究区地层及含煤地层
    2.3 区域构演化
3 恩洪地区构造特征及发育规律
    3.1 褶皱构造发育规律
    3.2 断裂构造发育规律
    3.3 构造分区
    3.4 构造形成机制
    3.5 小结
4 构造煤变形特征及煤体结构判识
    4.1 样品采集和分类
    4.2 构造煤宏观变形特征
    4.3 构造煤地球物理响应及判识
    4.4 小结
5 构造煤发育的构造控制规律
    5.1 构造煤发育模式
    5.2 构造煤发育的构造控制规律
    5.3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滇东黔西典型区块煤系气共生组合规律及其地质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目标井煤系地层及煤层含气性概况
3 研究区煤系致密气+页岩气测显示
4 煤系气藏组合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4.1 气藏类型
    4.2 气藏空间分布规律
5 地质成因
    5.1 沉积环境
    5.2 构造作用
    5.3 热演化作用
    5.4 水文地质条件
6 结 论

(3)中国煤层气资源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全国煤层气资源基本特征 2煤层气资源区划原则与划分方案 2.1划定原则 2.2划定条件 3煤层气重点矿区资源分布 3.1晋城煤层气重点矿区 3.2阳泉煤层气重点矿区 3.3潞安煤层气重点矿区 3.4西山煤层气重点矿区 3.5保德煤层气重点矿区 3.6柳林煤层气重点矿区 3.7乡宁煤层气重点矿区 3.8韩城煤层气重点矿区 3.9淮南煤层气重点矿区 3.10淮北煤层气重点矿区 3.11乌东-阜康煤层气重点矿区 3.12焦作煤层气重点矿区 3.13恩洪-老厂煤层气重点矿区 4结论与讨论

(4)滇东煤层气合采井气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气层层源判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1.4 论文工作量
2 研究区煤层气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及交通位置
    2.2 地质构造特征
    2.3 含煤地层和煤层
    2.4 水文地质条件
    2.5 煤层气井开发状况
    2.6 小结
3 煤层气合采井产出气地球化学特征
    3.1 煤层气化学组成及变化特征
    3.2 稳定碳氢同位素及变化特征
    3.3 稀有气体同位素及变化特征
    3.4 小结
4 煤层气合采井产出水地球化学特征
    4.1 产出水中常规离子变化特征及产能响应
    4.2 产出水中氢氧同位素变化特征及产能响应
    4.3 产出水中微量元素变化特征及产能响应
    4.4 产出水中溶解无机碳变化特征及产能响应
    4.5 小结
5 煤层气合采井产出气体层源综合定量判识
    5.1 混源气存在的普遍性
    5.2 混源气体综合定量判识思路及流程
    5.3 混源气定量判识实例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及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黔西多煤层煤层气储渗机制及合层开发技术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3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及研究趋势
        1.2.2 含煤层气系统研究进展
        1.2.3 原位地应力测量与应力场分析
        1.2.4 煤体结构划分与测井识别
        1.2.5 贵州省多煤层煤层气开发现状及关键技术
    1.3 面临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1.6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6.1 研究成果
        1.6.2 创新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区域构造特征
        2.1.2 区域构造演化
    2.2 煤系沉积作用
        2.2.1 煤系地层及沉积特征
        2.2.2 煤层发育特点
    2.3 煤岩煤质特征
        2.3.1 宏观煤岩类型
        2.3.2 煤变质程度作用
        2.3.3 显微煤岩组分
        2.3.4 煤质变化
3 不同变质程度煤煤层气储层物性表征
    3.1 不同变质程度煤储渗空间静态表征
        3.1.1 压汞法对中大孔的表征
        3.1.2 低温N_2 吸附对2~100 nm孔隙的表征
        3.1.4 低场核磁共振综合表征
    3.2 煤岩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
        3.2.1 煤变质程度对吸附的影响
        3.2.2 灰分产率对吸附的影响
        3.2.3 储层原位温压条件对吸附的影响
    3.3 不同变质程度煤煤层气解吸特性
        3.3.1 解吸阶段划分理论
        3.3.2 解吸效率及解吸节点变化
        3.3.3 煤层气解吸动态识别图版
4 不同煤体结构物性显现特征及测井识别
    4.1 煤体结构物性显现特征
        4.1.1 显微镜对微裂隙的表征
        4.1.2 不同煤体结构低温N_2/CO_2 吸附特征
        4.1.3 不同煤体结构核磁共振结果
        4.1.4 单轴压缩作用下煤体损伤演化规律CT观测
    4.2 测井曲线重构及煤体结构测井响应特征
        4.2.1 测井曲线分频加权重构
        4.2.2 煤体结构测井响应特征
    4.3 煤体结构定量识别方法及应用
        4.3.1 Fisher判别法分析原理
        4.3.2 判别图版与分类函数
        4.3.3 方法验证及应用实例
5 原位地应力场转换及其储渗控制效应
    5.1 煤岩储渗空间动态演化表征
        5.1.1 核磁T_2 谱动态变化特征
        5.1.2 核磁分形维数及其动态变化
        5.1.3 煤岩等效割理压缩系数
    5.2 煤储层原位地应力分布特征
        5.2.1 煤储层原位应力场临界转换深度
        5.2.2 应力比随埋深变化规律统计分析
    5.3 地应力-渗透率-储层压力-含气性协同关系
        5.3.1 地应力对渗透率的控制作用
        5.3.2 含气系统叠置发育的地应力封闭效应
6 多煤层煤层气高效开发技术对策
    6.1 合采产层组合优选评价方法
        6.1.1 产层解吸动态与动液面协同关系
        6.1.2 产层跨度
        6.1.3 地层供液能力
    6.2 储层压裂改造方式
        6.2.1 合采井压裂改造
        6.2.2 水平井分段压裂
    6.3 排采管控方式
        6.3.1 排采制度对产能的影响
        6.3.2 排采阶段及管控方式
7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滇东恩洪地区地应力场特征及对煤储层渗透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
2 地应力特征
    2.1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恩洪地区地应力参数
        2.2.2 恩洪地区主应力分析
3 地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3.1 研究方法
    3.2 几何模型的建立
    3.3 地质模型的建立
    3.4 网格划分与加载条件
    3.5 模拟结果分析
    3.6 误差分析
4 地应力对煤储层渗透性的影响
5 结论

(7)滇东新庄矿区煤层含气性及其地质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煤层气地质背景
2 煤层含气性
3 影响煤层含气性地质因素
    3.1 煤层埋深
    3.2 煤层厚度
    3.3 顶板岩性
    3.4 煤岩与煤阶
    3.5 构造特征
4 结论

(8)多煤层气井产能预测及生产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煤层气藏开发研究现状
        1.2.2 多煤层气运移机理研究现状
        1.2.3 多煤层气藏产能预测研究现状
        1.2.4 多煤层气藏排采优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多煤层气储层特征及开发特点
    2.1 研究区多煤层气储层地质特征
        2.1.1 松河煤层气区块
        2.1.2 恩洪与老厂煤层气区块
    2.2 研究区多煤层气储层物性
        2.2.1 松河煤层气区块
        2.2.2 恩洪与老厂煤层气区块
    2.3 研究区多煤层气储层开发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煤层气藏层间窜流实验与模型研究
    3.1 问题的提出
    3.2 层间窜流实验研究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装置
        3.2.3 实验煤样制备
        3.2.4 实验流程
        3.2.5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层间窜流模型研究
        3.3.1 熔合界面窜流模型
        3.3.2 过渡界面窜流模型
        3.3.3 裂隙型界面窜流模型
    3.4 层间窜流模型应用
        3.4.1 煤岩与砂岩层间窜流
        3.4.2 煤岩与煤岩层间窜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煤层气储层全过程耦合流动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4.1 问题的提出
    4.2 数学模型的建立
        4.2.1 基本假设
        4.2.2 煤岩层中的气-水两相流动方程
        4.2.3 砂岩层中的气-水两相流动方程
        4.2.4 煤岩与砂岩层间气-水两相窜流方程
        4.2.5 井筒气-水两相管流压降确定
        4.2.6 辅助方程
        4.2.7 定解条件
    4.3 数值模型建立
        4.3.1 煤岩层割理系统
        4.3.2 砂岩层孔隙系统
    4.4 全隐式线性化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煤层气合采井产能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问题的提出
    5.2 模型验证
    5.3 多煤层气合采井产能预测
    5.4 多煤层气合采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5.4.1 煤岩储层参数敏感性分析
        5.4.2 砂岩储层参数敏感性分析
        5.4.3 煤层与砂岩层界面参数敏感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煤层气藏层系组合及井底流压控制
    6.1 问题的提出
    6.2 多煤层气井层系划分
    6.3 合采井井底流压控制
    6.4 现场案例应用
        6.4.1 山西沁水潘河区块
        6.4.2 滇东老厂、恩洪区块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本论文使用到的数学符号说明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老厂区块煤层气系统及其叠置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方案
    1.5 实物工作量
2 煤层气成藏地质条件
    2.1 地层与含煤地层
    2.2 地质构造
    2.3 煤层及其基本性质
    2.4 水文地质条件
    2.5 小结
3 含煤地层层序地层格架
    3.1 层序地层分析方法
    3.2 LC-C3井龙潭组层序划分
    3.3 层序地层空间展布与变化
    3.4 小结
4 煤层气系统叠置性显现特征
    4.1 含煤段流体压力及其变化
    4.2 煤层含气量及其展布
    4.3 单井含煤地层物性及其垂向变化
    4.4 小结
5 煤层气系统叠置性评价
    5.1 煤层气系统的构造控制
    5.2 基于关键层的煤层气系统划分
    5.3 关键层封隔性测井评价
    5.4 煤层气系统叠置性预测
    5.5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黔西滇东区块储层物性制约下煤层气开发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块地质简况
2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3 煤层气储层物性
    3.1 主采煤层数及煤厚、煤阶
    3.2 煤层含气性
    3.3 煤储层压力
    3.4 煤储层渗透性
    3.5 典型井煤体结构
4 储层物性对比分析
5 结论

四、恩洪-老厂地区煤层气成藏条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滇东恩洪向斜构造煤发育特征及构造控制规律[D]. 许志.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滇东黔西典型区块煤系气共生组合规律及其地质成因[J]. 李庚,杨兆彪,易同生,孙晗森,颜智华,姜秉仁,高为,张争光. 煤炭学报, 2021
  • [3]中国煤层气资源区划研究[J]. 陈美英,刘亢,宁树正,吴国强. 中国煤炭地质, 2020(11)
  • [4]滇东煤层气合采井气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气层层源判识[D]. 杜明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5]黔西多煤层煤层气储渗机制及合层开发技术对策[D]. 陈世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6]滇东恩洪地区地应力场特征及对煤储层渗透性影响[J]. 徐浩然,鞠玮,周阳,姜波,吴财芳,李明. 煤炭科学技术, 2019(12)
  • [7]滇东新庄矿区煤层含气性及其地质控制因素[J]. 韩旭,蔡颖,赵俊龙,屈晶.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9(11)
  • [8]多煤层气井产能预测及生产参数优化[D]. 郭肖.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1)
  • [9]老厂区块煤层气系统及其叠置性[D]. 魏凯华.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10]黔西滇东区块储层物性制约下煤层气开发潜力评价[J]. 李洋阳,杨兆彪,孙晗森,张争光,吴丛丛. 煤炭科学技术, 2018(08)

标签:;  ;  ;  ;  ;  

恩洪-老场地区煤层气成藏条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