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词组对比(四)

汉英词组对比(四)

一、中英词组对照(4)(论文文献综述)

蒋知洋[1](2020)在《《红楼梦》及其英译本用例事件的认知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意义即概念化,是基于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心智现象,是主客互动的结果。Langacker(1987:183)依据语言表达式语义标示实体的性质,将语义分为名词性和关系性两种类别。用例事件即特定语境中的语言表达式,是语义的载体。有据于此,本研究将用例事件细化为名词性用例事件和关系性用例事件,关系性用例事件又包括“过程”和“非时间性关系”,“过程”体现为动词,“非时间性关系”体现为形容词、介词等。为使研究发现更系统清晰,本文将名词性用例事件从“具象”和“抽象”的视角进行了分类。《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瑰宝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霍译本是举世公认的传世佳译。翻译即译意,但纵览文献,对《红楼梦》及其霍译本的分析多以西方翻译理论为指导,聚焦于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探讨,研究发现停留在翻译体会的感悟和经验总结的层面上,鲜有对概念化过程和方式的探讨,因而难有实质突破。因此,本研究依据语言对比“形式入手,语义为本,思维为标”的纲要,遵循“广泛观察——充分描写——合理解释”的路径,以心智哲学理论为支撑理论,以构式语法理论为辅助理论,综合运用了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和反溯推理法,对前八十回相关例证语料进行了穷尽性搜索,继而对语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旨在发现《红楼梦》及其霍译本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并解释其异同的深层认知机理。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四个问题:(1)“用例事件S(Source)”和“用例事件T(Target)”的生成过程和方式是怎样的?(2)《红楼梦》及其霍译本具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有哪些共性和差异及其认知机理是什么?(3)《红楼梦》及其霍译本抽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有哪些共性和差异及其认知机理是什么?(4)《红楼梦》及其霍译本关系性用例事件有哪些共性和差异及其认知机理是什么?本研究对“用例事件S(Source)”和“用例事件T(Target)”的生成过程和方式进行了描写与分析。“事件E”是语言运用意识活动发生的依据,“用例事件S”则是意识活动对“事件E”的描摹。译者基于“用例事件S”通过体验心智对“事件E”进行还原,但因为译者和作者体验心智的固有差异,重现“事件E”成为无法实现的美好期许,只能达至接近“事件E”的“事件E’”。译者基于“事件E’”,通过回忆、联想和想象的格式塔转换生成“用例事件T”。这一过程的发生机制与用例事件S的生成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关于两者之间共性与差异的探讨构成了本研究的核心内容。具体在本研究中,“用例事件S”即“用例事件C”,“用例事件T”即“用例事件H”。“用例事件C”和“用例事件H”并非是对“原文”和“译文”简单的标签替换,而是在心智哲学理论观照下对语言表达生成过程和方式的深入探讨。关于《红楼梦》及其霍译本名词性用例事件的认知对比,本研究从文化的视角进行论述,按照奈达对文化的五种分类展开,即“生态文化名词用例事件”、“物质文化名词用例事件”、“社会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宗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和“语言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具象类名词用例事件”论述了“生态文化名词用例事件”、“物质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和“社会文化名词用例事件”;“抽象类名词用例事件”论述了“宗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和“语言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在“具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的认知对比研究中,“生态文化名词用例事件”论述了“气象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和“地理文化名词用例事件”;“物质文化名词用例事件”论述了“建筑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和“茶酒文化名词用例事件”;“社会文化名词用例事件”论述了“异指类人称代词”,依据是Langacker(1987:242)指出代词完全满足认知语法对名词词类的定义。研究发现,C/H在具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方面的共性主要有:(1)C/H形式表征相似;(2)C/H语义指向相似;差异主要有:(1)在气象文化方面,C完备明晰,H隐略婉曲;在地理文化方面,C一语双述,H表里取一;(2)在建筑文化方面,C兼蓄深隽,H简约平实;在茶酒文化方面,C主观茶酒表征隐晦,H主观茶酒表征直观;(3)在社会文化方面,C重主观人情,H重客观事情。本研究基于对比所得的具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从心智哲学理论视角对其进行了认知阐释。在“抽象类名词用例事件”的认知对比研究中,“宗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论述了“佛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和“道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语言文化名词”论述了“矛盾用例事件”和“仿拟用例事件”。研究发现,C/H在抽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方面的共性主要有:(1)C/H佛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阿弥陀佛”和“菩萨”的原型义表征相似;(2)C/H道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神仙”的专指程度均较低;(3)C/H语言文化名词用例事件“无事忙”表层形式的相悖性和深层语义的和谐性;差异主要有:(1)在宗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方面,C一词多义,H一义多词;(2)在语言文化名词用例事件“仿拟”方面,C重语义相邻,H重音形相似。本章基于对比所得的抽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从心智哲学理论视角对其进行了认知阐释。关于《红楼梦》及其霍译本关系性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本研究首先从“真实位移SV”和“虚拟位移S’V”的角度探讨了“过程性用例事件共性和差异”,然后从“异指类形容词构式A’N”和“非对称类介词构式‘我把你个’”的角度探讨了“非时间性关系用例事件共性和差异”。本研究发现C/H在关系性用例事件上的共性主要有:(1)在过程性用例事件方面,C/H真实位移表征中位移动词V均不可或缺,虚拟位移表征中位移主体S’本质上是静态的;(2)在非时间性关系用例事件方面,C/H异指类形容词构式A’N具有超常性;(3)C/H非对称类介词构式“我把你个”的不完备性及评价义建构的相似性;差异主要有:(1)在真实位移表征方面,C重动词点位标记,H重介词点位标记;在虚拟位移表征方面,C重静态描写,H重动态刻画;(2)在异指类形容词构式A’N方面,C的陌生化与H的常规化;(3)在非对称类介词构式“我把你个”方面,C的处置义支撑与H的处置义缺失。本研究基于对比所得的关系性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从心智哲学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了认知阐释。本研究通过归纳提炼发现,名词性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和关系性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均可以通过统一的认知模式进行阐释,即认知主体C/H在语言表达的意识活动过程中,在主观意向性的主导下,在客观语境的制约下,以“事件E”/“事件E’”为关指的意向内容,基于心物随附性的心智体验,以类似或不同的心理状态、心理取向和心理估量对意向内容进行表征,进而生成映现当下语境中“事件E”/“事件E’”的恰切“用例”。这一解释过程即认知主体C/H基于“事件E”/“事件E’”获得原初意识感觉,通过回忆、联想和想象的格式塔转换进而生成反思意识感受的过程。格式塔转换包括由相邻律、相似律和显隐律等生成的效应。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看,相邻律对应转喻思维机制,相似律对应隐喻思维机制,属于建构语义的概念化方式;显隐律则体现为语形表征手段,关系到用例事件中成分的呈现方式,如前置、后置、突显或隐略等。由此用以支撑本研究的心智哲学理论下意识、意向性、心物随附性和感受质四个维度便实现了有效联动,本研究也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心智哲学视域下《红楼梦》及其霍译本概念化方式和经验标记形式的系统性认知对比研究还很鲜见,而此类研究却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真实体现。本研究遵循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进路,基于《红楼梦》及其霍译本用例事件的“果”,以心智哲学理论为支撑,以构式语法理论为辅助,通过反溯其概念化过程推导出用例事件的“因”,契合认知语言学“现实——认知——语言”的核心原则,可以为“红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可以从更深层次的心智层面揭示《红楼梦》及其霍译本成为不朽经典的原因,可以服务于外汉语言对比和教学研究,可以为汉语经典着作的解读和中国丰赡文化的传播做出切实的贡献。

彭珍珍[2](2020)在《《美国环境史》第九、十章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在万物互联的二十一世纪,高等院校选修课堂上的学习材料也在不断突破国界,变得越来越与时俱进。英文学习材料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接触前沿知识,跟上时代步伐,但也为师生双方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其中较为严重的便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问题,因此对课堂学习材料进行翻译研究迫在眉睫。《美国环境史》(American Environmental History)便是这样一本英文学习材料。2019年4月,译者受托翻译该书的第九章和第十章,以满足“美国环境历史与文化”课堂的教学需求。在熟读原文的基础上,译者还阅读了大量平行文本和参考文献,最终确定将功能目的论作为本次翻译的指导理论。在功能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实现了理论、文本和策略三者的有机结合。具体而言,译者在功能目的论三大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忠实性法则的框架下,针对文本的翻译难点,灵活地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如约定俗成、音译、注释、顺应语境、重复、词性转换、拆译、增译、直译,最终圆满完成了项目的交付。本报告的主体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详细介绍了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实施过程、项目案例分析以及项目结论,其中重点梳理了翻译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并总结出正确的翻译指导理论有助于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本报告具有充实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一方面,报告后附原文译文可直接供委托人作教学使用;另一方面,报告中的案例剖析能够为高校选修课堂学习材料的翻译提供有益借鉴。

张嘉越[3](2020)在《英汉数量词组句法功能及分布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系统功能视角出发,对英汉数量词组的句法功能和结构成分的分布进行对比研究,聚焦两大问题:一是在小句层面,英汉数量词组具有哪些句法功能特点?二是在词组层面,英汉数量词组内部结构成分具有哪些句法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英汉数量词组句法功能及句法分布差异的成因。研究发现:在句法功能方面,英汉数量词组在小句中均可填充主语、状语和补语,各个成分比重差别不显着。但是,不同于汉语数量词组,英语数量词组不能填充主要动词和主要动词延长成分。在结构成分分布方面,英汉数量词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就量额与调节项而言,英汉数量词组量额均位于调节项之前,而相较于英语,汉语此类情况出现更频繁。就量额与数量词组完成语而言,英语数量词组量额较多位于数量词组完成语之前,而汉语数量词组则相反。就调节项与数量词组完成语而言,英语数量词组调节项较多位于数量词组完成语之前,而汉语亦相反。分析得出:在小句层面,从语言角度来看,英语是综合分析语,语法是“硬”的。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语法是“软”的。从认知角度来看,英语以施事者为导向,汉语则以受事者为导向。从思维角度来看,英语注重理性思维、抽象思维和个体思维。汉语则注重悟性思维、具象思维和整体思维。从文化角度来看,英语民族受法理文化影响,注重语言规则。汉语民族受情理文化影响,注重因情因理变通。在词组层面,从语言角度来看,英语呈现“头大尾小”的特点,汉语呈现“头小尾大”的特点。从认知角度来看,英语倾向由“图形”到“背景”的认知模式。汉语反之,并兼顾事物逻辑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从思维角度来看,英语注重分析思维,语序上优先核心信息点,汉语注重综合思维,语序上优先外在环境因素。从文化角度来看,英语民族受“以右为尊”文化影响,在语言形式上体现“右分叉”的特点。汉语民族受到“以左为尊”文化影响,在语言形式上体现“左分叉”的特点。

杨双名[4](2020)在《语块记忆策略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英语作为一门重要语言,人们越来越重视英语的学习,而词汇作为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然而,英语词汇的记忆与提取总是给学习者带来不尽的困扰,尤其是对高中学生群体来说,词汇记忆几乎是每个高中生经常谈论的话题。传统的词汇教学法通常是老师根据词汇表就单词个体进行讲解和拓展,脱离了上下文语境的联系。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确记住了一定数量的单词,但实则只会表达简单的词汇,短语和句型,难以灵活运用。为改善这种情况,本研究在词汇教学的基础上,以语块理论,组块理论,自主学习理论为基本理论支撑。经过实验研究,探寻出语块记忆策略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成效,同时运用该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并且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建构。希望此研究能够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一些经验,以便能够改善高中词汇教学的问题。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解决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1.将语块记忆策略应用到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学生是否能够提高词汇记忆兴趣和学习意识?2.不同分数段的学生在学习语块记忆策略后,学习效果分别是怎样的?3.将语块记忆策略应用到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学生是否确实提高英语成绩?笔者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进行12周的对比实验。运用spss25.0统计分析两个班级的前后测试卷成绩,验证语块记忆策略能否影响学生的词汇学习,从而为词汇教学指引方向。通过调查问卷来调查学生对于语块记忆策略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的满意度,以及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验证语块记忆策略的有效性。文章最后总结了教学的发现,教学启示,不足和期望。因此笔者得出以下结论,高中课堂应用语块记忆策略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冯聪[5](2020)在《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源于我对于英语影片的喜爱,以及对影视翻译日益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受到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范式的影响与启发。十多年来,随着国家的开放和科技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影片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入了我国观众的视野,引进影片有配音的也有原声配字幕的,其中很多译制影视作品都引发了国内观众极大的热情。所以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找出英语电影译文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翻译策略,并找出其背后的种种影响因素以及影视翻译的共性。本研究基于语料库翻译学理论框架,建立了一个英汉平行语料库,其中包括50部奥斯卡获奖或提名电影的中文字幕及其对应的英语原文字幕作为主体文本,同时也建立了一个由215部中国现当代题材的故事片语料库,作为英语电影译文的参照文本,用来对比研究,发掘出英语电影译文语言上的特点。本研究采用语料库统计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50部英语电影的译文字幕进行了系统的描写和研究。在语料库统计中,我们借助语料统计软件对英语电影译文和中国电影原文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从数据统计的角度来发现英语电影译文语言上的特性,及其可以改进完善之处。之后,在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进行定性分析,从多个角度研究电影字幕翻译策略及其成因。本论文旨在借助语料库翻译学对影视翻译从一个新的角度做出研究,弥补国内影视翻译研究在这个研究方向的空缺。本研究概述了国内外影视翻译研究和语料库翻译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国内外在这两个研究领域有待改进之处,描述了影视翻译中最主要的两种译制模式,即配音翻译与字幕翻译。本研究在主体部分展开了基于语料库的英语电影译文的定量分析研究,通过频值、均值、分级值和倍值等语料分析方法,对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和中国电影原文语料库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字和词汇的分级值,找出各个级别的特色字和特色词,发现了英语电影译文可以改进的地方。中国电影原文与英语电影译文的参照对比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在用词与句式上都非常值得英语电影翻译的借鉴。通过中国电影原文特色字、特色词、特色句的对照,我们也发现了英语电影译文里翻译得极为精彩的许多例句,可供翻译学习者和研究者参考。本研究在主体部分还展开了基于语料库的我国英语电影翻译的定性研究,借助文体学、修辞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对影视翻译中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研究,又将网络字幕与影院官方字幕进行对比研究,已发掘出其中的差异和背后成因。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两点:首先是通过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等语料分析方法,从高频、中频、基础这三个层面对电影文本进行了分段式的定量分析,发现中国电影在词长句长、用字用词用句、句首句尾、成语和四字格词语使用等方面有许多十分鲜明的特点,值得英语电影翻译学习借鉴;其次是在频值、倍值等定量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对英语电影在翻译的层面上进行了定性研究,发现口语小词和感叹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差异,粗俗语在汉译过程中有隐化倾向,中国电影在成语和四字格词汇使用上有明显的口语化和多样性特色,文化负载词在汉译过程中经常采用归化策略,官方译文相比网络翻译明显更为口语化,这些都非常值得英语电影翻译高度关注。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在研究的领域拓展方面,本文把国内外影视翻译研究和语料库翻译研究融合在一起,展开充分的定量定性研究,这在国内目前尚处于空白。二、在研究的视角拓展方面,本文把源语的原创作品在语言风格和特色上去对比翻译文本并指导翻译活动。三、在研究的指标拓展方面,本文采用了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等语料库数值以及分级字表和词表的分段式研究方法来分析电影文本。四、在研究的语料拓展方面,本论文用一个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与三个中国电影原文语料库做比较,为准确分析评判英语电影译文的字、词、习语、短句、句首、句尾提供了很好的标杆。

李双[6](2020)在《词块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写作课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语写作是一项重要的语言输出技能,是检验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标准之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针对初中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初中生英语写作状况不容乐观,学生会在词法、句法和语篇等方面出现较多的问题。近年来,词块理论引发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探索和研究,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词块是固定或半固定的语言结构,集语法、语义和语境为一体,具有整存整取的特点,有助于减轻记忆压力,缩短写作时间,在语言输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本文将围绕词块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英语写作课堂中的有效性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本次实验以心理语言学组块理论、输入输出假说及图式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大庆市第56中学八年级两个班级1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八年一班为实验班,八年二班为对照班,实验班使用词块教学法,对照班使用传统教学法进行英语写作教学。本次实验通过写作测试卷及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同时对实验班九名学生进行访谈获得反馈。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开展:第一、词块教学法能否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第二、词块教学法能否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第三、词块教学法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的影响程度是否一致?研究结果显示,将词块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英语写作课堂中,可以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积极性大大提升。加大英语词块的输入量与存储量,并在不同的语境中反复练习运用词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但限于主客观原因,词块教学法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影响程度不同,即:高分组学生>中分组学生>低分组学生。综上所述,词块教学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英语写作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词块意识,增强写作自信,提高写作兴趣,但由于实验周期短,样本少,所以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望后续研究加以解决并深入开展。

庞豆豆[7](2020)在《国际关系文本中隐性信息的翻译 ——《多级化世界中欧盟、中国与非洲的三边关系》(第4至6章)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文是基于EU-China-Africa Trilateral Relations in a Multipolar World(《多级化世界中欧盟、中国与非洲的三边关系》)第四至第六章的翻译所撰写的实践报告。原文本主要介绍欧盟对中国和对非洲的外交政策研究,涉及众多国际关系术语和相关专业知识,语言结构繁杂多变,且存在隐含于字里行间、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推敲的信息。报告主要探讨翻译过程中如何将原文的隐性信息显化出来,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隐性信息的翻译,体现在词汇(包含词组)和句子两个层面上。译者基于语境动态顺应论和显化翻译策略,针对含有隐性信息的词汇和词组,采取词义引申和词性转换的翻译技巧;针对含有隐性信息的句子,采取增译、分译及语序转换的翻译技巧。此外,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一直贯穿着整个翻译实践的过程。通过撰写该翻译实践报告,译者对国际关系文本的翻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翻译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锻炼和提升。希望译者总结的针对该类文本的翻译难点和翻译方法能够为同类文本的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胡庭尧[8](2020)在《气血病机术语英译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在中医术语词典中遴选气血病机术语,在形式对等理论和术语规范化原则指导下,对比分析六部中医术语英译国际标准/词典中气血病机术语的译法,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医术语英译策略,并提供气血病机术语的参考译文,以期为中医药术语英译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为中医英译词典和教材的编撰提供参考,期望借此丰富中医术语英译规范化研究。研究方法:本研究以《中医药学名词》病机部分的术语作为语料来源,遴选出中医气血病机术语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语的词法结构对气血病机术语进行分类。同时从目前六部中医术语英译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国际标准/词典中找出气血病机术语的对应译文,在形式对等理论指导下,以朱建平及其团队提出的术语英译规范化原则作为考量依据,厘清术语的内涵、词法结构和语义逻辑关系,对比分析各类术语在六个版本中的英译特点,总结术语译法,探讨中医术语的英译策略,在此基础上提供参考译文。研究结果:1)气血病机术语的词法结构分类:《中医药学名词》中病机部分的气血病机术语共有77个,按照术语的词法结构分为体词性(28个)、谓词性(41个)和其他(8个)三类,其中,谓词性气血失常病机术语数量最多,达41个。在体词性和谓词性术语中,体词性结构又分为(定+中)偏正结构(23个)和联合结构(5个),谓词性结构又分为主谓结构(23个),主谓宾结构(15个)以及连动结构(3个)。2)气血病机术语的英译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六部词典发现气血病机术语英译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第一,一些术语未充分挖掘术语的实际内涵,望文生义导致误译;第二,一些术语未按照术语的同义词、近义词、术语的同级和上下层级对术语的译文进行系统翻译,翻译时选词无序或随意,导致译语表达的概念不清或混乱;第三,没有厘清术语的内在逻辑关系,仅从字面翻译而造成误译;第四,有的译本过度依赖音译法而导致译文的可读性。3)气血病机术语不同版本英译的特点:李照国教授、方廷钰教授与谢竹藩教授是国内深具影响力的中医翻译专家,魏乃杰教授是国外最具代表性的中医翻译专家,国内中医翻译家的翻译理念各有特色。李照国译本内容丰富全面,表述准确,译文多采用拉丁文词素翻译法和仿造法,借用拉丁名翻译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以期便于外国读者理解这一与西方医学不同的医学概念;方廷钰版和谢竹藩版多用释译法和增译法,以期便于外国读者对原文内涵的理解;魏乃杰版以源语为导向,重视中医哲学和文化层面的翻译,原则上强调回译性,译法上多用字对字译法翻译,提倡直译和音译法,避免用意译法;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和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标准》,是众多中医翻译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共同协作推出的两大术语国际标准,结合了当前中医翻译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引导性。研究结论:中医术语的英译首先应在准确把握术语内涵的基础上,选择对应的译文;其次,要分析术语的词法结构,从整体上准确把握术语的结构形结构形式;同事,要根据术语的内涵理解术语间所隐含的语义逻辑关系,在译文中通过恰当的逻辑连接词翻译出这一逻辑关系。本文从术语的词法结构入手,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气血病机术语的英译,提出各词法结构气血病机术语的英译模板和英译方法如下:体词性(定+中)偏正结构:建议译为“定语+中心语”或“中心语+of/in+定语”的结构,如“心肺气虚”建议译为lung-heart qi deficiency,“血分热毒”建议译为heat toxin in blood phase。体词性联合结构:建议根据据内在逻辑关系译为N and N或N due to N的结构,如“津枯血燥”建议译为liquid desiccation and blood dryness,“胆虚气怯”建议译为qi timidity due to gallbladder deficiency。谓词性气血病机术语包括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和连动结构,翻译的重点都在于谓语动词的翻译,动此的翻译要一词一译,以保持动词翻译的对应性、系统性和回译性。谓词性主谓结构:建议译为N(主)+Ving/N(谓)或Ving/N(谓)+of/in+N(主)两种形式,如“血瘀”建议译为blood stasis,“脾气下陷”建议译为sinking of spleen qi。谓词性主谓宾结构:建议译为S+Ving+O 的形式,如“肝气犯脾”建议译为liver qi invading spleen。谓词性连动结构:建议译为N+following+N+Ving/N格式,如“血随气逆”建议译为 blood following qi counterflow。其他类气血病机术语建议译为B due to A的格式,如“悲则气消”建议译为qi disperse due to grief。同时,在已有中医术语翻译的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通过对77个病机术语英译的对比分析,本研究认为,对应性和系统性均为中医术语翻译的首要原则,异化是当前和今后中医术语英译的主导策略。创新点:1)扩展了中医术语英译研究对象。本研究以病机术语中气血病机术语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丰富了中医术语英译研究的内容。2)进一步探讨了奈达形式对等翻译理论和中医术语英译规范化原则对中医术语译的指导。3)对中医术语翻译原则和策略提出新的见解:对应性和系统性均为中医术语翻译的首要原则,异化是当前和今后中医术语英译的主导策略。局限性:研究对象的遴选:学术界没有明确定义气血病机术语,加之中医术语本身的文学性、多义性和模糊性,增加了本研究分类的难度,因此本研究虽然参考了多本中医术语词典和中医教材,最后确定从相对而言更为系统和严谨的《中医药学名词》的病机部分选取气血病机术语,但术语的选取仍难以尽善尽美。

袁震[9](2020)在《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现象研究 ——以山西省榆次第一中学校高二年级为例》文中认为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中,写作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水平最直观的反映,因此写作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导致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缓慢,对写作产生了焦虑。基于当前写作教学的状况,笔者利用母语迁移理论,同时有效结合对比分析理论、错误分析理论以及中介语理论尝试探索新的写作教学策略。同时,依托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在写作中受母语迁移影响的基本情况以及对写作中母语迁移的认识;统计分析学生英语作文中与母语负迁移相关的语言错误,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写作教学策略,之后将其应用于高二年级两个班的英语写作教学中,进行实验研究:其中一个为实验班,另一个为对照班。实验班采用由母语迁移理论总结出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照班采用教师们通常采用的写作教学方法。本研究主要想考察本文提出的写作教学方法和策略能否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并通过教学实验来验证这些写作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总结出其中有效的写作教学方式,进而改进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通过分析和讨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前后的作文测试成绩,笔者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写作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因此,本文提出的写作教学策略对于提升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是有效的。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英语写作中常见的错误有24种,可分为语际错误和语内错误两大类。语际错误主要是因为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性引起的母语迁移因素所导致的。母语迁移在英语写作中具体表现在四个层面,即词汇、句法、篇章和语用。

陈逸鸣[10](2019)在《理雅各《孟子》译注本的文学诠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840年以后,一大批基督新教的传教士来到中国,扮演了中西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其中,来自苏格兰的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是一位大力推动“中学西渐”的汉学家。1861年理雅各英译的《孟子》出版。这部《孟子》英文译注本发扬了中西经典诠释传统,可谓是视角多元、包罗万象,至今仍是西方汉学界推崇的典范。这篇论文主要研究理雅各《孟子》译注本中的文学诠释的特点。论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中西经典诠释传统、晚清传教士对于《孟子》等经典的译介活动、理雅各的生平事迹和汉学成就、理雅各《孟子》译注本的基本情况、等等。论文的第二章,考察理雅各对《孟子》的文化语词的诠释。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一种艺术。对字词的训诂释义是文学诠释的基础。《孟子》中大量的文化语词是理雅各诠释的重点。所谓文化语词即承载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这些词汇的运用使得《孟子》散文呈现出典雅高贵的文学审美效果。理雅各对文化语词采取灵活多元的翻译策略,如意译、直译、音译、替换等;对于重要的文化语词,理雅各在注释部分进行严谨、详尽的考辨训诂;理雅各对文化语词的诠释体现了中西宗教文化的融会。论文的第三章,考察理雅各对《孟子》的语言风格的诠释。《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主要是雄辩滔滔、气势磅礴,而具体实现形式则是变化多样、不拘一格的。理雅各更多时候遵循“异化翻译”原则,采取多种翻译手段,再现原着的散文风格;有时也照顾目标读者,采取“归化翻译”的原则,对译文的风格进行适当的调整。从总体上说,理雅各对于《孟子》语言风格的译介,都达到了“形似”或“神似”,甚至“形神兼备”的境界。然而《孟子》散文有些文句的风格具有“不可译性”,这使得理雅各的译本无法完整地诠释原文的风格。论文的第四章,考察理雅各对《孟子》的人物形象的诠释。《孟子》一书刻画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尧、舜、禹、孔子、杨朱、墨翟等。理雅各译注本对于《孟子》中的人物形象也有精彩的诠释。理雅各通过注解典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所刻画的人物形象;运用溯源考辨的方式,对《孟子》塑造人物形象进行独到的剖析;采取经典对观的策略,使得《孟子》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生动、丰满。理雅各的译注使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孟子》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技巧。论文的第五章,考察理雅各对《孟子》的美学思想的诠释。文学是审美的艺术,美是文学性的本质。《孟子》的美学思想立足于人格美学,延展至文艺美学。理雅各用译注互补的方式解释《孟子》的美学思想,在跨文化比较的视域中评判《孟子》的美学思想。研究重点关注译注本中对《孟子》美学思想的矛盾心态与“创造性误读”,并从视域融合的角度揭示其中的深层原因。论文的结语部分,在论文主体部分的研究基础上归纳理雅各《孟子》译注本的文学诠释的基本范畴、主要特征、长处与不足,以及对于当下《孟子》研究与译介的启示意义等。

二、中英词组对照(4)(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英词组对照(4)(论文提纲范文)

(1)《红楼梦》及其英译本用例事件的认知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
    2.2 认知语言学的意义观
    2.3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2.4 语言学视角下《红楼梦》英译本研究
    2.5 心智哲学与翻译研究
    2.6 语言对比与翻译研究
    2.7 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心智哲学理论
        3.1.1 意识
        3.1.2 意向性
        3.1.3 心物随附性
        3.1.4 感受质
    3.2 构式语法理论
        3.2.1 构式的界定
        3.2.2 构式的基本特征
        3.2.3 构式语法的优势以及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章 心智哲学视域下用例事件S/T的生成过程与方式
    4.1 用例事件S的生成过程与方式
        4.1.1 现实世界与原初感觉:事件的本体性
        4.1.2 反思感受与语言表达:用例事件的摹状性
    4.2 用例事件T的生成过程与方式
        4.2.1 理解阶段
        4.2.1.1 从用例事件S到事件E’还原
        4.2.1.2 从事件E’原初感觉到事件E’反思感受
        4.2.2 表达阶段:从事件E’反思感受到用例事件T
    4.3 小结
第五章 《红楼梦》及其霍译本具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及其认知机理
    5.1 生态文化名词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
        5.1.1 气象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5.1.1.1 C/H风向表征相似
        5.1.1.2 C/H语义指向相似
        5.1.1.3 C的完备明晰与H的隐略婉曲
        5.1.2 地理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5.1.2.1 C/H均以“虚幻”表征“真实”
        5.1.2.2 C的一语双述与H的表里取一
    5.2 物质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5.2.1 建筑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5.2.1.1 C/H形式表征相似
        5.2.1.2 C/H语义指向相似
        5.2.1.3 C的兼蓄深隽与H的简约平实
        5.2.2 茶酒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5.2.2.1 C和H客观茶酒表征的相似突显
        5.2.2.2 C和H客观茶酒表征的相异突显
        5.2.2.3 C主观茶酒表征的隐晦性与H主观茶酒表征的直观性
    5.3 社会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5.3.1 异指类自称代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5.3.1.1 C/H人称异指均鲜见
        5.3.1.2 C/H数异指的相异表征
        5.3.2 异指类对称代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5.3.2.1 C/H数异指均无
        5.3.2.2 C/H人称异指的相似表征
        5.3.2.3 C/H人称异指的相异表征
        5.3.3 异指类他称代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5.3.3.1 C/H数异指均无
        5.3.3.2 C/H人称异指的相似表征
        5.3.3.3 C/H人称异指的相异表征
    5.4 具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C/H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5.4.1 生态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5.4.2 物质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5.4.3 社会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5.5 小结
第六章 《红楼梦》及其霍译本抽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及其认知机理
    6.1 宗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6.1.1 佛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6.1.1.1 C/H原型义表征相似
        6.1.1.2 C/H引申义表征相异
        6.1.2 道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6.1.2.1 C一词多义,H一义多词
        6.1.2.2 C/H的低专指性
    6.2 语言文化名词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
        6.2.1 矛盾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6.2.1.1 C/H表层矛盾义的相异表征
        6.2.1.2 C/H深层和谐义的相似建构
        6.2.2 仿拟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6.2.2.1 C/H相似的形式表征
        6.2.2.2 C的语义相邻性与H的音形相似性
    6.3 抽象类名词性用例事件C/H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6.3.1 宗教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6.3.2 语言文化名词用例事件C/H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6.4 小结
第七章 《红楼梦》及其霍译本关系性用例事件的共性和差异及其认知机理
    7.1 过程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7.1.1 真实位移过程用例事件SV的共性和差异
        7.1.1.1 V的不可或缺性
        7.1.1.2 C的动词点位标记与H的介词点位标记
        7.1.2 虚拟位移过程用例事件S’V的共性和差异
        7.1.2.1 S’的静态本质
        7.1.2.2 C的静态性与H的动态性
    7.2 非时间性关系用例事件C/H的共性和差异
        7.2.1 异指类形容词用例事件A’N的共性和差异
        7.2.1.1 A’N的超常性
        7.2.1.2 C的陌生化与H的常规化
        7.2.2 非对称类介词用例事件“我把你这+NP”的共性和差异
        7.2.2.1 C/H处置义表征均不完备
        7.2.2.2 C/H评价义的相似建构
        7.2.2.3 C的处置义支撑与H的处置义缺失
    7.3 关系性用例事件C/H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7.3.1 过程用例事件C/H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7.3.2 异指类形容词用例事件A’N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7.3.3 C/H非对称处置构式共性和差异的认知机理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本研究的发现和创新
    8.2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2)《美国环境史》第九、十章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项目介绍
    1.1 项目概述
    1.2 项目文本分析
    1.3 项目特色与创新
2 项目实施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指导理论
    2.3 译中及译后
3 案例分析
    3.1 目的法则
        3.1.1 专有名词的翻译
        3.1.2 顺应语境
        3.1.3 重复
    3.2 连贯性法则
        3.2.1 词性转换
        3.2.2 增译法
        3.2.3 拆译法
    3.3 忠实性法则
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术语表
附录B 原文译文中英对照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英汉数量词组句法功能及分布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
    1.5 论文结构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英汉数量意义体现形式研究回顾
    2.3 英汉数量词组概念界定
    2.4 英汉数量词组及其对比研究回顾
    2.5 理论基础
    2.6 小结
3 英汉数量词组句法功能及结构成分分布对比
    3.1 引言
    3.2 英汉数量词组句法功能及结构成分分布界定
    3.3 统计方法
    3.4 英汉数量词组句法功能对比
    3.5 英汉数量词组结构成分分布对比
    3.6 小结
4 英汉数量词组句法功能及结构成分分布特点成因探讨
    4.1 引言
    4.2 英汉数量词组句法功能特点成因
        4.2.1 英汉语言因素:硬语法与软语法
        4.2.2 英汉认知因素:施事者导向与受事者导向
        4.2.3 英汉思维因素
        4.2.4 英汉文化因素:法理文化与情理文化
    4.3 英汉数量词组结构成分典型分布成因
        4.3.1 英汉语言因素:头小尾大和头大尾小
        4.3.2 英汉认知因素:图形-背景和背景-图形、逻辑顺序
        4.3.3 英汉思维因素: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
        4.3.4 英汉文化因素:以右为上和以左为上
    4.4 小结
5 总结
    5.1 研究发现
    5.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英语数量词组句法功能分析统计表
附录2 汉语数量词组句法功能分析统计表
附录3 英语数量词组结构成分分析统计表(部分语料)
附录4 汉语数量词组结构成分分析统计(部分语料)

(4)语块记忆策略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语块
        (一)语块的概念和分类
        (二)语块的国内外研究
    二、语块记忆策略
        (一)记忆策略
        (二)英语词汇记忆策略的概念及其分类
        (三)语块记忆策略的国内外研究
    三、语块记忆策略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研究及应用
        (一)研究现状
        (二)应用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语块理论
    二、组块理论
    三、自主学习理论
    四、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工具
        (一)调查问卷
        (二)词汇测试题
        (三)SPSS25.0
        (四)访谈提纲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现状
        (二)前测阶段
        (三)实验阶段
        (四)后测阶段
        (五)研究步骤
        (六)教学案例
    六、小结
第五章 数据分析及讨论
    一、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一)信度分析
        (二)效度分析
        (三)实验班词汇教学效果及各维度的表现情况分析
        (四)词汇记忆方法选择分析
    二、测试成绩数据分析
        (一)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英语词汇成绩差异分析
        (二)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英语词汇成绩对比分析
        (三)实验前后实验班词汇测试成绩差异分析
        (四)实验前后对照班词汇测试成绩差异分析
        (五)实验班实验前后词汇测试成绩质量分析
    三、访谈结果分析
        (一)教师口头访谈分析
        (二)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四、实验结果讨论
第六章 总结
    一、主要发现
    二、教学启示
    三、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问题
    1.5 论文的主体与框架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影视翻译研究
        2.1.1 国内影视翻译研究
        2.1.2 国外影视翻译研究
    2.2 语料库翻译学研究
        2.2.1 翻译语言特征研究
        2.2.2 翻译规范研究
    2.3 配音与字幕翻译的特点
        2.3.1 配音翻译
        2.3.2 字幕翻译
第三章 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定量分析
    3.1 语料分析方法概述
    3.2 英语电影译文用字特色
        3.2.1 高频特色字
        3.2.2 中频特色字
        3.2.3 基础特色字
        3.2.4 中国电影特色字的参照
    3.3 英语电影译文用词特色
        3.3.1 高频特色词
        3.3.2 中频特色词
        3.3.3 基础特色词
        3.3.4 中国电影特色词的参照
    3.4 英语电影译文句子特色
        3.4.1 一字特色句
        3.4.2 二字特色句
        3.4.3 三字特色句
        3.4.4 句子首尾特色
        3.4.5 中国电影特色句的参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语电影翻译语料库定性研究
    4.1 基于语言层面的研究
        4.1.1 口语小词的比较与处理
        4.1.2 感叹词的比较与处理
        4.1.3 粗俗语诅咒语的比较与处理
    4.2 基于文化层面的研究
        4.2.1 尊称敬辞的比较与使用
        4.2.2 比喻词语的比较与处理
        4.2.3 习语的比较与处理
    4.3 基于官方译本的研究
        4.3.1 多译本语言的比较与处理
        4.3.2 多译本文化因子的比较与处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之处
    5.3 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后记
参考文献
参考工具书
附录一:影视剧字频表
附录二:影视剧词频表
附录三:影视剧句频表
附录四:中国影视剧独特成语表
附录六:中国影视剧独特四字格词表
附录七:中国影视剧特色四字格词表

(6)词块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写作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创新之处
    五、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词块理论的相关概念
        (一)词块的定义
        (二)词块的分类
        (三)词块的功能
    二、词块教学法的基本内涵及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词块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二)词块教学法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三、英语写作教学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国外写作教学相关研究
        (二)国内写作教学相关研究
    四、词块教学法与英语写作教学相结合的相关研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心理语言学组块理论
    二、输入输出假说
        (一)输入假说
        (二)输出假说
    三、图式理论
第四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实验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访谈法
    四、研究工具
        (一)调查问卷
        (二)写作测试卷
        (三)访谈提纲
    五、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
        (二)词块教学
        (三)实验后测
    六、案例分析
        (一)词块输入阶段
        (二)词块操练阶段
        (三)语篇输出阶段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实验后问卷调查分析
        (一)问卷的信效度分析与检验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二、写作测试成绩分析
        (一)测试卷数据分析
        (二)测试卷结果与讨论
    三、访谈结果分析
结论
    一、研究发现
    二、研究启示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一)本研究的局限性
        (二)本研究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大庆市中考英语作文评分标准
    附录二 :2019大庆市第56中学月考英语书面表达及范文
    附录三 :2019大庆市第56中学期末考试英语书面表达及范文
    附录四 :词块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写作课堂应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五 :访谈记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国际关系文本中隐性信息的翻译 ——《多级化世界中欧盟、中国与非洲的三边关系》(第4至6章)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简介
    1.2 文本分析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第2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翻译文本的选取
        2.1.2 翻译工具的选择
        2.1.3 理论准备
    2.2 翻译计划
    2.3 翻译过程
    2.4 译后事项
        2.4.1 自我审校
        2.4.2 他人审校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含有隐性信息的词汇及词组翻译
        3.1.1 名词及名词词组的翻译
        3.1.2 动词及动词词组的翻译
    3.2 含有隐性信息的句子翻译
        3.2.1 隐性因果关系的句子翻译
        3.2.2 隐性让步关系的句子翻译
        3.2.3 隐性转折关系的句子翻译
        3.2.4 多种隐性逻辑关系的句子翻译
第4章 实践总结
    4.1 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4.2 翻译的心得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附录2 术语表及人名地名表
致谢

(8)气血病机术语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中医术语英译研究现状
        1.1 中医术语英译相关理论
        1.2 中医术语翻译原则
        1.3 中医术语翻译策略和方法
        1.4 中医术语翻译研究对象
        1.5 小结
    2 奈达对等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2.1 形式对等
        2.2 动态对等
        2.3 功能对等
        2.4 奈达形式对等理论对中医术语英译文的启示
    3 奈达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医术语英译研究
    4 奈达翻译理论与中医术语英译原则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内容
    3 研究问题
    4 研究意义
第三章 研究材料及研究方法
    1 研究材料
        1.1 气血病机术语的概念
        1.2 气血病机术语的遴选和分类依据
        1.3 气血病机术语英译版本的选择
    2 研究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1 体词性气血病机术语英译对比分析
    2 谓词性气血病机术语英译对比分析
    3 其他类气血病机术语英译对比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9)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现象研究 ——以山西省榆次第一中学校高二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
    2.2 国内研究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对比分析理论
    3.2 错误分析理论
    3.3 中介语理论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对象
    4.4 研究方法
    4.5 研究工具
        4.5.1 调查问卷
        4.5.2 访谈纲要
        4.5.3 测试试题
    4.6 研究步骤
        4.6.1 调查问卷分析
        4.6.2 教师访谈
        4.6.3 前测成绩分析
        4.6.4 教学实验
        4.6.5 后测成绩分析
        4.6.6 前后测比较分析
第5章 结果与分析
    5.1 问卷调查结果描述与分析
    5.2 高中教师英语写作教学方式访谈结果
    5.3 语料错误结果与分析
        5.3.1 词汇
        5.3.2 句法
        5.3.3 篇章
        5.3.4 语用
    5.4 测试成绩分析
        5.4.1 前测成绩分析
        5.4.2 后测成绩分析
第6章 研究启示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访谈纲要
附录3 英语测试题
附录4 教学准实验前测成绩
附录5 教学准实验后测成绩
致谢

(10)理雅各《孟子》译注本的文学诠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西经典诠释传统与理雅各译介《孟子》
    第一节 中西经典诠释传统
        一、西方经典诠释传统
        二、中国经典诠释传统
    第二节 晚清传教士来华与《孟子》徂西
        一、传教士汉学家: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二、《孟子》徂西之历程
    第三节 理雅各及其《孟子》译注本
        一、理雅各的生平事迹与汉学成就
        二、理雅各的《孟子》译注本
第二章 对《孟子》的文化语词的诠释
    第一节 《孟子》的重要文化语词及其译注对照表
        一、物质文化类
        二、制度文化类
        三、精神文化类
        四、生态文化类
    第二节 灵活多元的翻译策略
        一、替换
        二、意译
        三、增译
    第三节 考辨训诂的注释功能
        一、对“衅钟”的考辨训诂
        二、对“社稷”的考辨训诂
    第四节 中西宗教文化的视域融合
        一、对《孟子》的“天”的译介
        二、对《孟子》的“神”的译介
第三章 对《孟子》的语言风格的诠释
    第一节 实现文风“形似”的传译
        一、排偶句、排比句的“形似”
        二、谓语前置型感叹句的“形似”
        三、其他特殊句式与修辞手法的“形似”
    第二节 实现文风“神似”的传译
        一、内涵意义的完整性
        二、情感色彩的准确性
    第三节 遗失原文风格的传译
        一、理雅各传译的失误
        二、《孟子》语言风格的“不可译性”
第四章 对《孟子》的人物形象的诠释
    第一节 注解典故,再现人物形象
        一、注解引自《诗经》的典故
        二、注解引自《尚书》的典故
    第二节 溯源考辨,剖析人物形象
        一、对尧、舜、禹之“圣王”形象的考辨
        二、对舜之“孝子”形象的考辨
    第三节 经典对观,丰富人物形象
        一、“有为神农之言者”
        二、“恶旨酒而好善言”
第五章 对《孟子》的美学思想的诠释
    第一节 以译注互补的方式解释
        一、心之善是美之源
        二、人格之美:美在其中,畅于四肢
        三、文艺之美:“心之所同然”与“以意逆志”
    第二节 在文化比较中评价
        一、对《孟子》美学思想的肯定
        二、对《孟子》美学思想的否定
    第三节 理雅各的“前见”及其对诠释的影响
        一、《圣经》的美学思想
        二、冲突与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英词组对照(4)(论文参考文献)

  • [1]《红楼梦》及其英译本用例事件的认知对比研究[D]. 蒋知洋.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2]《美国环境史》第九、十章汉译实践报告[D]. 彭珍珍.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 [3]英汉数量词组句法功能及分布对比研究[D]. 张嘉越.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4]语块记忆策略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上的应用研究[D]. 杨双名.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5]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D]. 冯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词块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写作课堂中的应用研究[D]. 李双.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7]国际关系文本中隐性信息的翻译 ——《多级化世界中欧盟、中国与非洲的三边关系》(第4至6章)的翻译实践报告[D]. 庞豆豆.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8)
  • [8]气血病机术语英译研究[D]. 胡庭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现象研究 ——以山西省榆次第一中学校高二年级为例[D]. 袁震. 西南大学, 2020(01)
  • [10]理雅各《孟子》译注本的文学诠释研究[D]. 陈逸鸣.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汉英词组对比(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