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处理行业商机无限

垃圾处理行业商机无限

一、垃圾处理业蕴藏无限商机(论文文献综述)

张晨瑶[1](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徐倩蓝[2](2020)在《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研究》文中认为多维多元的女装设计审美表达是当今社会的一种需求。从历史的发展与当今的审美角度来研究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是有着很好的专业价值与学术价值的,本文正是在当今的社会语境里对女装设计审美多元现状与特征进行了分析、解读因果、进行了专业思考后得出了自己的判断与展望。通过专业研究力争为现代女装设计提供一些正确的参考及理论依据,理出女装设计必须要考虑的多元性审美需求,透析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为女装设计提供可以值得借鉴的正确思路。第一章对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的理论与现象进行了基本阐述。其中包括女装审美理论的提出,相关专业概念界定,同时对于审美多元的基本理解与现状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第二章对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首先比较系统的分析了女装审美心理多元的需求,从心理层面挖掘与探求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的必然性与发展趋势。其次论述了女性群体类别的差异必然导致人们在心理需求方面的差异。第三从商业角度分析了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的客观需求,论证了这是由于当今文化多元、尊重个性表达,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快节奏与高速度有着最为直接的因果关联的。第三章对品牌女装的多元设计手法进行了较详尽的论述。通过具体的品牌案例,介绍了品牌女装的多种设计手法,从其设计手法中总结了设计的观念形成与对个性表达的设计追求,包括对于亚文化审美的论述。第四章系统的分析了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差异性的形成,论述了差异性对于当今女装设计中的审美多元化的作用。第五章对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周莹[3](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提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薛铭[4](2020)在《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空间正义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文本,应用西方空间正义(spatial justice)理论,对文本中所蕴含的空间正义意识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新世纪科幻小说中所蕴含的空间正义意识及其价值。本文由绪论、正文(四章)、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首先介绍了空间正义理论的发展流变及其理论内涵、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梳理了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的概念及研究现状,进而指出:虽然国内对这两者的研究皆已初具规模,但明确从空间正义角度研究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的成果较少,在此基础上为本文提供了较大的学术空间;最后阐明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一章论述运用空间正义理论分析新世纪科幻小说、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可行性,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空间正义理论及新世纪科幻小说中都蕴含着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就概念的兴起和发展来看,空间正义和科幻小说两者从其滥觞直至后期流变过程中都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就概念的内核上看,空间正义理论和科幻文学两者都密切地反映现实问题,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其次科幻小说对空间维度的凸显源于其自身的“科学内含”及“文学状态”,并随着时代的巨变有意识地对城市空间、地外空间、虚拟空间等进行艺术的呈现。这些多元的空间背后也无意识地体现出新世纪科幻小说家对现实和心理空间的关注。最后从空间理论和文学的内在关系上论证:这两种角度的结合实质上是空间性与文学性的结合,是文学绘制空间性的表现。第二章分析了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对城市空间中权利的关注,从生存权、参与权、居住权三方面进行探究。第一节首先明确西方空间理论中,空间作为本体而存在,科幻小说中对生存权的关注正是赋予了空间主体性,并从内部资源枯竭、外部文明入侵、死亡与空间的关系这三个层面来探究。第二节从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的理论入手,指出空间的所有形式与变化是由社会生产的,空间生产在宏观和微观上影响着国家、民族、个人,人们有平等地管理及参与城市空间的权利。通过对科幻小说解读,发现民众参与空间生产的权利具有鲜明的差异性及弥合此种差异的美好愿景。第三节从居住权的角度来探究文本对空间正义意识的体现。第三章聚焦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对空间环境资源分配不公行为的批判。本章选取了科幻小说中体现较多的,同时也是社会焦点的三个环境空间问题,并结合空间正义理论和社会现实进行分析。首先指出环境危机引发的空间分配问题成为科幻小说内在的叙事动力,是小说情节得以生成和发展的核心话语。其次,依托空间层面呈现的环境非正义(environmental unjustice)对现实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科幻小说中不当的垃圾处理、严重的雾霾天气现象从而指出:空间资源不均衡分配与环境非正义行为不仅导致居住空间分配不公,更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基于此指出:科幻文学中蕴含的空间正义、环境正义思想在为社会敲响警钟的同时,也推进了空间正义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结合与发展。第四章分析了中国新世纪科幻小说中对新的空间意识(spatial consciousness)的建构,这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论述:新世纪科幻小说中对边缘身份的关注,对异质空间的展现,传承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所建构的新的空间意识。首先从空间正义理论中关键概念“边缘”入手,分析科幻小说中呈现的“缝隙空间”、“第三世界”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其次从虚拟空间和恶托邦(dystopia)两方面集中对异质空间进行挖掘探究。最后,分析蕴含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空间意识,并结合上述几种文本中对未来空间的想象概括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中空间意识呈现的特点及趋势,对中国社会空间正义的实现提出构想。结语分析中国新世纪科幻小说展现的空间正义意识的价值,以期更多学者从这种视角切入进行研究,探索出更有意义的学术成果,同时也希望本文所概括总结的特点和趋势能够有助于空间正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更好的融合。

赵跃[5](2020)在《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世界最大的艺术家聚集区宋庄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社会变迁,以及宋庄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为背景,考察中国艺术区发生和发展的本土化实践之路,从艺术界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化变迁的实践策略。宋庄的研究价值在于其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和矛盾性,变迁中的艺术实践调动了本土文化中的“关系世界”,系统与个人能动性的交互在各个维度被激活,“变迁的危机”“历史的矛盾”“重构的试错”等。在本土与全球、现代与前现代、精英与大众、制度与精神、自由与公平、消费与审美的文化冲突中理解宋庄,有助于我们对本土文化复杂性的深刻自觉,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艺术界和当代中国。本文将问题聚焦在艺术界的关系交互和文化系统的再生产上。从最初的画家村的“乌托邦”想象,到市场繁荣下“艺术家社区”的生态变迁,再到政府主导下的“艺术创意小镇”的不断自觉,宋庄的每一个时期都在“关系世界”的参照中进行着创造性的文化交互和文化再生产。从“乌托邦”的建构与实践,到“自觉的错位”和“期待的不对等”;从系统的功能分化,到“官民共创”的创造性实践;从时代中的“艺术区消亡”,到“艺术超链接”的实践创新,宋庄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艺术界的角度展现了中国人在面对“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时的行为模式和精神图示。本文希望从艺术界关系交互的实践策略出发,为了解中国艺术界的变迁动因以及当下文化实践提供一种人类学的视角。宋庄的历史实践表明,艺术的创造是一张网,而人的能动性和社会系统的衍化高度“混融”。艺术实践在“后现代”的语境中更多表现为一种“自我观照”的能力,艺术开始真正回归日常生活。而艺术界的意义在于,宋庄用近30年的实践证明了艺术在社会变革中的强大作用和对未来发展的重要启发意义,那就是艺术界是一个有关希望和创造的想象共同体,而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我们不断在本土文化的“关系网络”中寻找精神自觉和文化生态的和谐,以不断生产希望和勇于创造的精神面对未来的风险和挑战。这也是中国人用自己的实践反思文化艺术的社会价值,更是本土艺术界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何周[6](2020)在《新千年以来好莱坞后启示录废土题材电影研究》文中提出废土题材电影作为后启示录电影的一大类型电影,它的起源与当时美国的宗教文化、时代危机以及生存运动等密切相关,起初废土题材电影以科幻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强烈讽刺,特别是对当时信息技术以及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剥削的控诉。伴随类型发展逐渐成熟,主题表现更为多元化,如今的废土题材电影更多的是在末日猜想与反战思潮的背景下,对人性本真的关怀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探讨,揭示了时代危机下的文化印痕以及对美国黄金时代的追忆。废土题材电影进入新千年以来呈现一种井喷式发展,特别是2010-2020年可谓是废土题材电影发展的黄金十年,甚至出现了该类型的巅峰之作《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一举夺得当年六项奥斯卡大奖,再一次为废土题材电影的文化与美学价值正名。本文选取了新千年以来好莱坞的后启示录废土题材电影,运用类型研究的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研究。采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结合具体的历史环境力图介绍后启示录废土题材电影发展的源起与蜕变、探寻该类型电影的影像特点,以期能以此为镜鉴,对我国科幻电影与废土题材电影的完善与发展有所裨益。文章分为以下四个章节:第一章界定了后启示录废土题材电影的概念,主要论述废土题材电影发展沿革过程的社会和文化背景,重点论述废土题材电影与后启示录电影、其他类型电影的区分;第二章研究废土题材电影的类型叙事,主要从叙事结构、空间呈现、形象建构三个方面分析该类电影的类型特征;第三章研究废土电影的影像风格,基于废墟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美学风格研究、着重探讨其中的各种朋克造型;第四章论述后启示录废土题材电影的文化价值与启示,着重分析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与社会反思。后启示录电影自二战后便开始在美国勃兴,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好莱坞类型电影。相比后启示录电影,废土电影其实更多的为国内民众所了解,但很多学者将后启示录电影与废土电影简单的混为一谈,有失科学严谨性,实则废土题材电影类属于后启示录电影,具有其典型特征。废土概念起源自二战之后公众对核战可能造成全球毁灭的忧虑,但是“废土”这个词汇当时尚未出现,直到上个世纪末期该题材游戏的兴起才引发了电影和游戏领域的“废土热”,“废土”一词便相伴而生。虽然都是讲述世界末日后的故事,废土题材电影除了具有后启示录电影的共性特征外,其灾难事件的选取更以人为中心,场景的设置更为开放,故事基调也更偏向于悲观写实化。此外,废土电影更加关注世界毁灭后的废墟场景以及幸存者的思想与行为,探讨异化的人性与伦理,以及新文明的重建等。

蒋莹莹[7](2020)在《基于瑶族文化感知的富川县秀水村景观改造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古村落蕴藏着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保护与发展古村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其中的少数民族古村落的保护发展更应该得到关注。瑶族作为我国最古老少数民族之一,在广西省内的分布尤为众多,由于瑶族传统村落多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保护意识薄弱,对瑶族传统村落的保护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冲击,瑶族村落的瑶寨特色正逐渐褪色,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法对瑶族古村落进行景观改造设计,不仅可以让瑶族古村落重拾瑶寨特色,也有利于瑶族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本文从文化感知这一视角出发,选取秀水村为研究对象,论文首先梳理了文化感知和古村落方面的研究概况,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论文探讨了文化感知与古村落景观设计的关系,指出文化感知理论对古村落景观改造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对瑶族文化进行了解读。同时,研究通过对秀水村进行现状分析,并结合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总结出秀水村存在人居环境杂乱、村落空心化、传统风貌面临破坏和瑶族文化元素不突出的问题,极大的降低了人们的文化感知度,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文化感知的角度,论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提出秀水村景观改造设计策略,宏观层面指出要维护好秀水村原有风水格局和生态空间,中观层面梳理村落传统风貌延续策略,微观层面梳理瑶族文化元素融入村落各类空间的方法,并结合改造策略进行秀水村景观改造设计。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广西类似地区瑶族古村落的保护和景观改造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参考,为古村落保护贡献一份努力。

王珏[8](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川西林盘文化景观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断裂性转型。由于人们对于乡村文化遗产的认识不足,使其价值逐渐丧失,导致乡村文化出现了断层与衰亡。近年来,中央政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某些村镇急于求成,开始照抄照搬典型示范村镇的成果,造成乡村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乡村文化景观的应用研究日益紧迫,广泛地引起了社会舆论关注。川西林盘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我国乡村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掘地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与竞争力的中枢纽带。本文在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剖析我国在重建乡村文化景观时存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乡村文化景观的应用研究应从过度的消费叙事回归到面向生活的文化叙事中来。还要把文化因素置于时间、空间维度中,通过“天、地、人、神”四者的聚集对人类日常活动进行转译,从海德格尔存在论视野揭示川西林盘关乎人生存生活的本质。透过海德格尔对于建筑的本意理解,探讨林盘存在的基础。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文化因素为主导,在乡村文化景观的语境下,将川西林盘文化景观划分为两大方面,分别是物质性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性文化景观。结合运用理论分析、田野考察法、优秀案例分析法及景观价值评价等方法,对川西林盘文化景观价值进行探究,并以崇州市桤木村林盘文化景观为实际研究项目,总结出现阶段林盘文化景观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强化地域文化的辨识度和价值共识,对开展乡村文化景观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谢真真[9](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体系之一,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经脉。汉字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系统性、分析性和表意性的特征。作为表意体系的汉字,它的超时空性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汉字识字教学活动是使汉字一代代流传下去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高效的识字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智力、语言能力、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汉字的能力。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育从汉字识字教学方法与汉字识字群体以及汉字识字教材方面进行研究,并详细阐述研究典型汉字识字教材的意义,最后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学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文章首先介绍了选题缘由和意义,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简述研究内容与汉字识字教育的现状,对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汉字识字教育的历程进行了探索。在汉字识字群体与汉字识字方法层面上,介绍了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和汉字识字教学方法。对识字运动中的儿童识字和成人识字(包括妇女识字和青壮年识字)进行了描述。详细叙述了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字族文识字、字理识字、部件识字等其他各种识字教学方法,简要介绍了各种汉字识字教学方法的优点与缺点。指出“六书”理论对汉字识字教学方法的指导意义。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材的研究上,选取了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与《发展汉语(第二版)》《国语》《21世纪现代中国语文》这六套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对这六套汉字识字教材生字表中的汉字进行字种与字量的统计分析。把六套教材的汉字字量与字种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六套教材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常用字表》进行对比分析。在汉字识字教学方法与汉字识字教材研究方面,研制出三个新的字表,筛选出汉字识字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生僻字。提出适应新时代的汉字识字教育方法。在汉字学习与汉字识字教材编写、汉字识字教学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学取得的成就与不足从识字教材、识字方法和教师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写出取得的成就对现行识字教育的借鉴意义,提出改进识字教学不足之处的方法。

李庆梅[10](2019)在《遗址绿地与周边城市环境的空间耦合研究 ——以西安曲江片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建成环境内的历史遗址在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下面临着城市建设与遗址空间高度重叠而引发的空间侵占、价值流失等问题,人们开始意识到对于建成遗址而言不应用历史静物的态度来对待它,应重视其作为城市公共资源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如若不能有效地活化利用它则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保护。因此,伴随着遗址保护观念的转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围绕城市建成区内的遗址空间建设公共绿地开始成为遗址保护与发展及历史城市有机更新的新思路。遗址绿地这一城市空间的形成打破了遗址所在地区经济落后、活力值较低的局面,并以其文化内涵及生态效益辐射影响周边环境,引导周边城市空间的重构、生态环境的改善、文化生活的丰富和产业结构的重组,带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21世纪的中国正在由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化,城市发展的目标也由增量扩张转向品质提升与活力激发,特别是对于历史城市而言,优化城市既有空间,挖掘和传承城市特色,关注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实现遗址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共生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要求,遗址绿地和周边城市环境的建设更新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成为新的关注点。具有悠久建城历史和大量文化遗存的西安城也正面临着新形势下的城市更新改造、空间活力提升和文化内涵延续等重任。20世纪80年代西安在第二版总体规划中提出将文物古迹保护与城市公共绿地建设相结合,至今已形成众多位于城市建成区内的遗址绿地空间。探索遗址绿地与周边城市环境的空间耦合关联就是关注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利用遗址文化价值和绿地生态效益进行区域空间再造和综合效益提升,创造出富有活力的地方性空间。本文以历时两千多年、蕴含众多遗址绿地空间的西安曲江片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曲江遗址空间的历史形态演变进程和遗址绿地的现状分布情况,并对遗址绿地的类型进行分类整理。接下来针对选取的两个典型遗址绿地及其周边城市环境进行调研分析,通过图表的方式对其建设现状、空间本底、社会环境、产业构成等内容进行呈现,并结合建构的空间耦合度研究框架对现状空间耦合程度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客观分析,旨在揭示现今耦合作用下地区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理论与实证的研究提出相应的耦合优化策略,探索出未来遗址绿地与城市空间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并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基础资料和研究思路。

二、垃圾处理业蕴藏无限商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垃圾处理业蕴藏无限商机(论文提纲范文)

(1)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2.2.1 国家顶层设计
        2.2.2 地方政策规划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3.3 沈阳经济区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3.4 哈长城市群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2)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四、研究依据及创新点
第一章 当今女装设计审美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服装与设计审美
        二、审美多元与女装设计
    第二节 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现状
        一、性别与身份模糊化
        二、趋于平民化内核
        三、各民族性的表达
    第三节 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特征
        一、包容性
        二、个性化
        三、多维度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因素分析
    第一节 心理因素
        一、群体文化导向心理
        二、个性张扬与心理需求
    第二节 市场因素
        一、时尚产业链的更新与市场变化需求
        二、消费型社会客观需求性的推动
    第三节 文化因素
        一、女装民主化文化的推动
        二、社交媒体文化的催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今品牌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现象分析
    第一节 当今品牌女装设计的个性审美多元化案例分析
    第二节 当今品牌女装设计的品质审美多元化案例分析
    第三节 当今品牌女装设计的文化审美多元化案例分析
        一、以品牌GUCCI为例
        二、以品牌Li Ning为例
        三、以品牌MARIRE SERRE为例
    第四节 当今品牌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的必然性
        一、历史的引用与拿来主义的加剧
        二、个体意志的胜利和“完整性的破碎”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客观差异性助推了在当今女装设计审美的多元化
    第一节 年龄差异性的助推作用
    第二节 职业差异性的助推作用
    第三节 环境差异性的助推作用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当今女性意识多元的服饰审美表达趋势
    第二节 复古与未来主义思潮的服饰审美表达趋势
    第三节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趋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毕业设计实践
    第一节 设计思想与创意表现
        一、灵感来源
        二、设计理念
        三、设计的创新
    第二节 设计实现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4)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空间正义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空间正义理论应用于新世纪科幻小说研究的可行性
    第一节 空间正义与新世纪科幻小说的交汇?现实关注
    第二节 新世纪科幻小说的空间维度的凸显
    第三节 空间正义理论应用于研究文学的可行性
第二章 新世纪科幻小说对城市空间中权利问题的关注
    第一节 空间为本体?生存权
    第二节 空间以生产?参与权
    第三节 家屋以栖息?居住权
第三章 新世纪科幻小说对空间环境资源不公的批判
    第一节 环境危机焦点?空间分配
    第二节 环境风险转移?垃圾处理
    第三节 环境毒物描写?雾霾叙事
第四章 新世纪科幻小说中对新的空间意识的建构
    第一节 新世纪科幻小说对边缘身份的关注
    第二节 新世纪科幻小说对异质空间的展现
    第三节 融合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空间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5)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关键词界定和阐释
        三、由宋庄引发的问题
        四、全球化与中国艺术界40年
        五、宋庄研究的时代意义
    第二节 宋庄及相关研究综述
        一、宋庄的社区生态及文化问题研究
        二、宋庄作为现代艺术空间的研究
        三、宋庄艺术产业等具体问题的研究
        四、有关艺术区的人类学及社会学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
        一、为什么以艺术界角度研究宋庄艺术区
        二、“关系世界”:实践论的中国方案
        三、艺术界中的“三种关系”和“四个维度”
        四、“宋庄世界”:自觉、衍化与再生产
        五、作为“信息媒介”的实验民族志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内容
        一、全球化背景中的现代艺术“乌托邦”
        二、市场与官民共创下的“艺术家社区”
        三、社会经济“新常态”中的“艺术区孤岛”
        四、不断自觉中的“艺术创意小镇”
第一章 全球化背景中的艺术“乌托邦”
    第一节 “盲流”艺术家与“盲流”画家村
        一、“盲流”艺术家:“我别无选择”
        二、重要的不是“艺术”,也不是“职业”
        三、圆明园画家村崛起的“真相”
        四、中国现代艺术的全球化与“戏谑”化
    第二节 圆明园的“遗产” 宋庄的“资源”
        一、圆明园画家村“最后的时光”
        二、圆明园画家村的真正“遗产”
        三、艺术家眼中的宋庄精神
        四、重新理解艺术“乌托邦”
    第三节 艺术家、村民与基层组织
        一、一位小堡村民的文化艺术观
        二、联防队与艺术家
        三、谁成就了“乌托邦”?
        四、谁的“乌托邦”?
    第四节 “劳模”书记与艺术“乡绅”
        一、“教父”“宋江”与“乡绅”
        二、“泥瓦匠”“书记”与“劳模”
        三、书记与“乡绅”的合谋
        四、“乌托邦”的“破碎”
    第五节 “后现代”世界与“前现代”社群
        一、索探“给宋庄艺术家的公开信”
        二、《纽约时报》眼中的方力钧
        三、“春卷店老板”的无奈
        四、全球化与“小江湖”
    本章小结
        一、“乌托邦”:精神的实践性
        二、期待和参照:艺术界的再生产
        三、自觉的“错位”
        四、“后现代艺术界”的逻辑:回归本土实践
第二章 “官民共创”的“艺术集聚区”
    第一节 从“小堡生态”到“中国宋庄”
        一、胡书记的“苏荷”情结
        二、“文化造镇”的顺势而为
        三、“中国宋庄”的“百年畅想”
        四、“宋庄模式”的精神:尊重与共生
    第二节 从“自然集聚”到“野蛮生长”
        一、最赚钱的行当:艺术
        二、宋庄的“淘金时代”
        三、“艺术地产”与“艺术集聚”的背后
        四、宋庄生态的“流变”与“共生”
    第三节 艺术节、艺术区与促进会
        一、从“宋庄路”到“打开宋庄”
        二、从“链接”到“跨界”
        三、画廊、美术馆与“签约”艺术家
        四、促进会、艺术组织与“品牌宋庄”
    第四节 原告与被告
        一、住农家小院的“美梦”与“噩梦”
        二、城乡二元结构里的“宋庄”
        三、“赢了官司,输了信用”
        四、10 年后风波再起
    本章小结
        一、“关系世界”里的“自觉错位”
        二、衍化源自于“期待的不对等”
        三、“熵增”“焦虑”与“调试”
        四、创造力:动能性与系统性的辩证
第三章 “新常态”中的“艺术区孤岛”
    第一节 艺术区里的“陷阱”
        一、艺术区的“二次消亡”
        二、艺术区没落的背后
        三、“破碎”的“艺术区孤岛”
        四、艺术品产业的真相
    第二节 现代艺术的“三岔口”
        一、“小时代”的“落幕”
        二、现代艺术“招安论”背后的尴尬
        三、现代艺术的危机和分裂
        四、现代艺术到底在表达什么?
    第三节 “前现代”文化复兴的本土模式
        一、“前现代”艺术“回潮”的背后
        二、宋庄里的“山东模式”
        三、市场、价格、流通与消费
        四、“圈子”与“潜规则”的破灭
    第四节 想象的创造力共同体
        一、宋庄的多重复杂性
        二、宋庄里的“隔”与“不隔”
        三、宋庄“无画廊”的真相
        四、对艺术界“边界”的再理解
    本章小结
        一、功能分化与多重复杂性
        二、现代艺术合法性的两难和机遇
        三、前现代文化复兴的深层逻辑
        四、在后现代社群中理解“共同体”
第四章 不断自觉的“艺术创意小镇”
    第一节 从“中国宋庄”到“特色小镇”
        一、宋庄的新机遇
        二、“特色小镇”背后的发展逻辑
        三、褪色的“明星小镇”
        四、宋庄的时代挑战
    第二节 当代艺术家的“第三体系”
        一、对艺术家群体的误解
        二、“重要的还是艺术”
        三、“没有传统,没有现代,只有当下生活”
        四、“第三体系”的人类学内涵
    第三节 作为“信息媒介”的民营美术馆
        一、美术馆“公共性”的背后
        二、美术馆职能的衍化
        三、树美术馆的“艺术微循环”
        四、艺术信息的“超链接”
    第四节 艺术价值生态建构的路径自觉
        一、宋庄艺术家的“微拍自救”
        二、艺术价值生态的参考模型
        三、网络大V与“艺术品登记认证系统”
        四、宋庄的两种危险和两种机遇
    第五节 文化理性在艺术创作中的自觉
        一、符号里的时代
        二、年轻人的艺术与生活
        三、从符号迷信到文化理性觉醒
        四、人类学眼中的艺术自觉
    第六节 艺术传播属性的不断自觉
        一、艺术品如何走入大众消费
        二、直播、微拍点燃民间热情
        三、艺术工艺品化、IP开发与场景设计
        四、符号消费和“新复制时代”里的“艺术灵韵”
    第七节 艺术界公共性的深度自觉
        一、品质、创作、生活
        二、艺术教育与社群文化的集聚
        三、艺术技能的获得与公共性的再理解
        四、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
    本章小结
        一、“艺术+”的超链接生态
        二、艺术的人类学精神
        三、宋庄价值重构的多重路径
        四、公共视野与艺术理性
结论:在本土实践中理解后现代艺术界
    一、从宋庄理解“后现代文化”的逻辑
    二、“自觉错位”是动态的,也是常态的
    三、作为风险管理模式的文化系统
    四、人是核心,关系是本质
    五、艺术是一种全面自觉的能力
    六、创造是一张网
    七、艺术实践的本土思维
    八、艺术界:一个有关创造与希望的想象共同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新千年以来好莱坞后启示录废土题材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后启示录电影
        (二)废土电影
        (三)废墟美学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二)国外学者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一)重点
        (二)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后启示录废土题材电影起源、界定与发展
    一、后启示录废土题材电影的概念界定
        (一)作为科幻电影的子类型
        (二)后启示录电影的概念辨析
        (三)废土电影的概念界定
        (四)废土电影与其它科幻电影的区别
    二、后启示录废土题材电影的缘起
        (一)文化起源与现实活动
        (二)技术发展与类型演变
        (三)生存主义运动与复古未来主义
    三、后启示录废土题材电影的发展概述
第二章 后启示录废土题材的类型叙事
    一、后启示录废土题材电影的叙事结构
        (一)后启示录废土题材电影叙事结构之日常求生
        (二)后启示录废土题材电影叙事结构之遭遇危机
        (三)后启示录废土题材电影叙事结构之自我救赎
        (四)后启示录废土题材电影叙事结构之消除危机
    二、后启示录废土题材电影的空间呈现
        (一)后启示录电影中的流动与封闭空间
        (二)后启示录废土题材电影的空间呈现
    三、后启示录废土题材电影人物形象建构
        (一)非英雄与反英雄的主人公
        (二)复杂多变的大反派
        (三)末日语境下的废土居民
第三章 后启示录废土题材电影美学风格研究
    一、末日世界中的废墟美学
        (一)实体废墟景观的建构
        (二)精神废墟图景的写照
        (三)废土影像色彩风格新趋势
    二、废土电影的朋克造型
        (一)废土电影场景的朋克造型
        (二)废土电影人物的朋克造型
第四章 后启示录废土题材电影的文化启示
    一、永恒的生存主题
        (一)肉体与灵魂的生存
        (二)废土电影三种生存主义的不同解读
        (三)生存压力下的食人文化
    二、集体记忆与时代危机的书写
        (一)对黄金时代的追忆
        (二)时代危机与政治诉求
    三、废土电影的启示
        (一)技术节制与反战思潮
        (二)失序语境下的伦理反思
        (三)对观众的启示意义
        (四)对中国类型电影创作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7)基于瑶族文化感知的富川县秀水村景观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文化感知
        1.3.2 古村落
        1.3.3 古村景观
    1.4 相关研究概况
        1.4.1 文化感知研究概况
        1.4.2 国内外历史古村落研究概况
        1.4.3 秀水村研究概况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化感知及其与古村落景观改造设计的关系
    2.1 文化感知的内涵与形式
        2.1.1 文化感知的内涵
        2.1.2 文化感知的形式
    2.2 地方居民和外来游客文化感知分析
        2.2.1 地方居民文化感知分析
        2.2.2 外来游客文化感知分析
    2.3 文化感知与古村落景观改造设计的关系
        2.3.1 文化对古村落景观改造设计的意义
        2.3.2 文化感知与古村落景观改造设计的关系
3 瑶族文化感知内容解读
    3.1 物质文化感知内容
        3.1.1 村落选址与形态
        3.1.2 居住文化与传统建筑
        3.1.3 传统服饰
        3.1.4 饮食文化
    3.2 精神文化感知内容
        3.2.1 歌舞文化
        3.2.2 婚嫁文化
        3.2.3 节庆文化
        3.2.4 传统工艺
4 基于瑶族文化感知的秀水村景观改造设计策略探析
    4.1 秀水村现状分析
        4.1.1 区位分析
        4.1.2 景观现状分析
        4.1.3 村落格局分析
        4.1.4 建筑外观形态分析
    4.2 秀水村地方居民和外来游客文化感知分析
        4.2.1 问卷设计与调查
        4.2.2 被调查对象瑶族文化感知情况分析
    4.3 秀水村存在问题解读
        4.3.1 人居环境杂乱
        4.3.2 村落空心化严重
        4.3.3 传统风貌面临破坏
        4.3.4 瑶族文化元素不突出
    4.4 基于瑶族文化感知的秀水村景观改造设计策略探析
        4.4.1 宏观层面,村域空间环境的保护
        4.4.2 中观层面,村落传统风貌的延续
        4.4.3 微观层面,文化元素的融入
5 基于瑶族文化感知的秀水村景观改造方案设计
    5.1 设计范围的划定
    5.2 总体设计图
    5.3 设计方案分析
        5.3.1 道路分析
        5.3.2 功能分区图
        5.3.3 景观结构分析图
        5.3.4 业态布局分析图
    5.4 瑶族文化特色具体展现
        5.4.1 入口景观
        5.4.2 街巷空间与风情街景观改造设计
        5.4.3 瑶乡公园景观改造设计
6 专项设计
    6.1 照明设计
    6.2 植物种植设计
    6.3 标识系统设计
    6.4 基础设施布置
    6.5 瑶乡风情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
7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川西林盘文化景观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际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乡村景观建设研究综述
        1.4.2 国内乡村文化景观研究综述
        1.4.3 川西林盘文化景观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1.7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振兴战略
        2.1.2 川西林盘
        2.1.3 林盘文化
        2.1.4 文化景观
    2.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2.1 场所精神理论
        2.2.2 文脉传承理论
        2.2.3 文化生态学理论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
    3.1 国内相关案例分析
        3.1.1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走马塘村
        3.1.2 四川省成都市浦江县明月村
    3.2 国外相关案例分析
        3.2.1 日本九州大分县的造村运动
        3.2.2 德国韦亚恩的乡村建设运动
    本章小结
4 川西林盘文化景观价值探究
    4.1 川西林盘文化的历史演变
    4.2 川西林盘文化景观构成要素
    4.3 川西林盘物质性文化景观分析
        4.3.1 宅院
        4.3.2 水系
        4.3.3 道路
        4.3.4 林地
        4.3.5 田地
    4.4 川西林盘非物质文化景观分析
        4.4.1 游艺习俗
        4.4.2 宗族特征
        4.4.3 信仰特征
        4.4.4 传统技艺
    4.5 川西林盘文化景观价值评价
        4.5.1 功效性价值
        4.5.2 独特性价值
        4.5.3 美学性价值
        4.5.4 多样性价值
    本章小结
5 崇州市公议乡桤木村林盘文化景观规划设计整体对策
    5.1 自然环境
        5.1.1 地理位置
        5.1.2 地形地貌
        5.1.3 气候水文
        5.1.4 植被条件
        5.1.5 居民宅院
        5.1.6 农田景观
    5.2 人文环境
        5.2.1 历史文化
        5.2.2 人口与民族
        5.2.3 竹文化
        5.2.4 其他文化
    5.3 崇州市公议乡桤木村林盘分类
    5.4 崇州市公议乡桤木村林盘现存问题
    5.5 崇州市公义乡桤木村林盘文化景观规划设计依据
    5.6 崇州市公义乡桤木村林盘文化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5.6.1 以人为本原则
        5.6.2 文脉传承原则
        5.6.3 前瞻性原则
    5.7 崇州市公义乡桤木村林盘文化景观相应策略
        5.7.1 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建造充满诗意的空间
        5.7.2 由传统型林盘实现向现代型林盘进行“转置”
        5.7.3 循环运用本土自然材,延续传统工匠精神
        5.7.4 建构文化体系的长效机制,打造共享共商共建的川西林盘文化景观
    本章小结
6 崇州市公议乡桤木村林盘文化景观设计方案
    6.1 崇州市公议乡桤木村林盘文化景观方案概念探索
        6.1.1 设计定位
        6.1.2 设计理念
        6.1.3 设计目标
    6.2 崇州市公议乡桤木村林盘文化景观规划设计
        6.2.1 功能布局分区
        6.2.2 总平面图布局分析
        6.2.3 景观节点分析
        6.2.4 空间环境分析
        6.2.5 社会文化分析
        6.2.6 产业经济分析
        6.2.7 景观轴线分析
        6.2.8 SWOT分析
    6.3 崇州市公议乡桤木村林盘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6.3.1 主要道路
        6.3.2 次要道路
    6.4 重点区段景观规划设计
        6.4.1 入口景观区
        6.4.2 餐饮民宿区
        6.4.3 农业生产展示体验区
        6.4.4 荷花池观赏区
        6.4.5 休闲活动广场
        6.4.6 文化展览馆
    6.5 专项设计
        6.5.1 生态景观大田设计
        6.5.2 旅游专线设计
        6.5.3 文化型生态廊道
        6.5.4 装置设计
    6.6 植物种植规划
    本章小结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9)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三、识字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历程探索
第二节 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与汉字识字教育方法
    一、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
        (一) 成人识字
        (二) 儿童识字
    二、汉字识字教育方法
        (一) 集中识字法
        (二) 分散识字法
        (三) 集中法与分散法相结合
        (四) 其他识字方法
        (五) “六书”理论对识字教学法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统计分析
        (一) 小学语文人教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二) 小学语文苏教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三) 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四) 《发展汉语(第二版) 》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五) 《国语》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六) 《21世纪现代中国语文》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二、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对比分析
        (一) 识字教材识字量的对比分析
        (二) 识字教材识字字种的对比分析
        (三) 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字种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常用字表》对比分析
        (四) 各汉字识字教材字种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常用字表》的对比研究
第四节 识字教材研究分析的意义
    一、对汉字识字教材编写的意义
        (一) 为教材编写识字量的多少提供参考
        (二) 为教材编写识字字种、字序的选择提供参考
        (三) 使汉字教材的编写在字种选择上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二、对汉字识字方法的借鉴意义
    三、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成就与不足
    一、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成就与影响
        (一) 识字教材方面的成就
        (二) 识字教学方法方面的成就
        (三) 师资的进步
        (四) 成就的影响及借鉴价值
    二、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不足与改进方法
        (一) 识字教材方面的不足
        (二) 识字方法方面的不足
        (三) 师资方面的不足
        (四) 不足的原因及改进方法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
    三、硕士论文
    四、研讨会和科研成果汇编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遗址绿地与周边城市环境的空间耦合研究 ——以西安曲江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源起
    1.2 研究背景
        1.2.1 时代背景
        1.2.2 学科背景
        1.2.3 城市及地段发展背景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5.2 遗址绿地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5.3 遗址绿地与周边城市环境空间耦合的研究综述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6.3 技术路线
2 遗址绿地与周边城市环境的空间耦合
    2.1 基本概念与内涵解析
        2.1.1 遗址绿地与周边城市环境的概念内涵
        2.1.2 空间耦合的基本特性与研究内容
    2.2 遗址绿地与周边城市环境空间耦合的研究框架
        2.2.1 空间耦合的影响因素
        2.2.2 空间耦合的研究维度
        2.2.3 空间耦合度的研究框架
    2.3 本章小结
3 曲江片区的发展背景与遗址绿地的现状基底
    3.1 曲江片区的建设与发展
    3.2 曲江片区遗址空间的发展及演进历程
        3.2.1 秦汉时期
        3.2.2 隋唐时期
        3.2.3 宋元明清时期
        3.2.4 民国—2003年
        3.2.5 2003 年至今
        3.2.6 小结
    3.3 曲江片区遗址绿地的现实状况
        3.3.1 现存历史遗址的梳理
        3.3.2 现状遗址绿地的梳理
        3.3.3 现状遗址绿地的类型
    3.4 典型遗址绿地的提取
    3.5 大雁塔遗址绿地及周边城市环境的现状基底
        3.5.1 大雁塔及周边城市环境的建设时序梳理
        3.5.2 大雁塔遗址绿地本体建设现状
        3.5.3 大雁塔周边建设控制范围现状
        3.5.4 大雁塔周边风貌协调范围现状
    3.6 曲江池遗址绿地及周边城市环境的现状基底
        3.6.1 曲江池及周边城市环境的建设时序梳理
        3.6.2 曲江池遗址绿地本体建设现状
        3.6.3 曲江池周边建设控制范围现状
        3.6.4 曲江池周边风貌协调范围现状
    3.7 本章小结
4 曲江片区典型遗址绿地与周边城市环境的空间耦合度研究
    4.1 典型遗址绿地与周边城市环境的空间耦合度分析
        4.1.1 典型遗址绿地与周边城市环境空间耦合度研究的权重差异性分析
        4.1.2 大雁塔遗址绿地与周边城市环境的空间耦合度研究
        4.1.3 曲江池遗址绿地与周边城市环境的空间耦合度研究
    4.2 遗址绿地与周边城市环境的空间耦合效应分析
        4.2.1 空间内部重组
        4.2.2 生态景观渗透
        4.2.3 社会功能升级
        4.2.4 经济效益增值
    4.3 曲江片区遗址绿地与周边城市环境的空间耦合问题总结
        4.3.1 大雁塔区域问题分析
        4.3.2 曲江池区域问题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遗址绿地与周边城市环境空间耦合优化策略与发展构想
    5.1 遗址绿地与周边城市环境的空间耦合度提升策略
        5.1.1 大雁塔遗址绿地及周边城市环境的空间耦合优化策略
        5.1.2 曲江池遗址绿地及周边城市环境的空间耦合优化策略
    5.2 遗址绿地与城市空间的未来发展模式构想
        5.2.1 遗址绿地与文化空间的共生体验模式
        5.2.2 遗址绿地与经济空间的良性循环模式
        5.2.3 遗址绿地与生态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5.2.4 遗址绿地与城市空间的协调开发模式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图录
表录

四、垃圾处理业蕴藏无限商机(论文参考文献)

  • [1]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2]当今女装设计审美多元化研究[D]. 徐倩蓝. 苏州大学, 2020(03)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4]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空间正义问题研究[D]. 薛铭.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5]宋庄:中国艺术界的当代实践[D]. 赵跃.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6]新千年以来好莱坞后启示录废土题材电影研究[D]. 何周. 西南大学, 2020(01)
  • [7]基于瑶族文化感知的富川县秀水村景观改造设计研究[D]. 蒋莹莹.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8]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川西林盘文化景观应用研究[D]. 王珏.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9]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D]. 谢真真.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10]遗址绿地与周边城市环境的空间耦合研究 ——以西安曲江片区为例[D]. 李庆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垃圾处理行业商机无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