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改革后企业管理再造的思考

体制改革后企业管理再造的思考

一、关于改制后企业管理再造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谷淋洋[1](2021)在《江油市公路养护市场化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徐畅[2](2020)在《国企改制后“厂区电影”的创伤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厂区电影”,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国企改制以来,以国企改制和厂区变迁为背景,展现下岗工人及受此影响的工人后代生活的影片。它是九十年代大规模国企改制以来形成的一种新的电影题材类型。相比于上世纪30年代电影中的工厂影像,和“十七年”时期、改革开放前期的工业题材电影,此类电影与此前最大不同便在于呈现了“创伤叙事”的特征。从纪实性的叙述与言说,到喜剧式的抚慰与和解,再到怀旧式的回望与疗愈,面对国企改制中的创伤记忆,“厂区电影”顺着中国工业改制发展的大势,在叙事上大致勾勒出了一条“暴露创伤—消解创伤—超越创伤”的衍进路径。在创伤叙事的方法之上,“厂区电影”中“空间”和“身体”这两个反复出现的元素通过电影影像对国企改制的创伤记忆进行了重要的表达和叙事,于无声处构成了对于国企改制创伤记忆生动的隐喻。“厂区电影”对工人群体创伤的叙事冲破了以往“遮蔽”与“阵痛”的文化逻辑,呈现了以工人受难者身份为中心的逻辑建构,表达了国企改制后下岗工人迷惘“孤儿”及怀旧“异乡人”的文化心态。“厂区电影”的创伤叙事对于一个时代集体记忆有意识的反顾,在创伤中抵达了更为丰富的现实,也为反思和疗愈这段创伤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当前的创作仍存在着商业化、媚俗化等一些值得警惕的弊病,有待在体认过往创伤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寻重建和超越创伤的文化因子和精神能量。

姜波[3](2020)在《行政法人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瑾萌[4](2020)在《临安区“撤村建居”社区公共事务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为了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部分邻近市区的农村开始纳入“撤村建居”的范围。本文以杭州市临安区“撤村建居”小区为研究对象,剖析其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模式、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撤村建居”社区公共事务管理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探究“撤村建居”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本质特征及适应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丰富城市管理的经验与理论,为“撤村建居”社区管理模式优化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社会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视角对“撤村建居”社区公共事务管理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走访、随机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临安区“撤村建居”社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运用SPSS软件及多元回归分析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撤村建居”过程中市政基础设施、公职人员服务、居民基本社保及集体产权分配满意度四个影响因子对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影响最为明显。针对上述四个影响因子,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改进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明确政府角色定位,在管理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推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多措并举促进社会保障向更深层次的公平转变、优化;清产权关系,明确多主体之间职责;提升“撤村建居”公共事务管理水平,以推动城市有序发展。

陈凌[5](2020)在《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文中指出本文以“日常生活”为主线考察了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融入社会进程的历史过程,并重点关注这一过程中,个人如何参与到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以及个人意识生成与自我认同的影响问题。在此强调提出,本文研究的广告生产主要指商业广告,公益广告不在本次研究讨论范围之内。之所以,选择“日常生活”作为考察广告史的线索,是因为既有研究常将广告作为社会生活影响的外部因素,对广告生产如何进入日常生活内部机理关注不足,对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社会实践过程关注比较有限。“日常生活批判”是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列斐伏尔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消费受控制的社会”语境下,日常生活已经沦为一种被规划的对象物,其中市场化与广告的力量尤为重要。广告理论家尤恩·斯图尔特(Stuart Ewen)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此观点,并提出作为“社会生产的广告”概念。本文尝试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社会过程史。本文认为中国广告业40年发展及其社会过程史,与西方消费社会语境并不完全相同,如何理解这一“不同”,并重估它与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的关联,是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广告业首先是国家推动,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的自上而下进入日常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意义博弈过程。加入WTO之后,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影响加剧,广告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博弈关系逐渐打破,广告生产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个人实践的重要场域,并深刻影响个人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形成。重新叙述这一过程,也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发展史的理论尝试。绪论部分将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并抵达个人实践的过程建构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与主流研究以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心理学为理论视角不同,本文以社会过程论为出发点,关注的是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意识生成与认同影响过程。这是绪论部分的理论逻辑和研究设想。第二章主要研究商业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的时期(1978年一 1991年)。这一阶段,广告生产经历了由生产资料型广告向生活资料型广告为主的转向过程,与此同时,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日常实践过程也伴随集体价值向个人意识形成的转变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广告生产再造闲暇与工作“新关系”的日常过程(1992年一2001年)。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个人开始积极参与到广告生产的各类型闲暇生活实践中,个人开始认同广告生产的价值体系。第四章主要研究日常生活全面广告化,打造“生活方式”的社会过程(2002年—2009年)。加入WTO后,随着全球化和消费主义进一步影响,广告生产参与到媒体空间、城市空间的建构中,广告生产将日常生活具象为“生活方式”,这一过程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的程度加深,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显现。第五章研究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及其个人主义文化(2010年—2018年)。广告生产的智能化、计算化、精准化,使个人逐渐退缩到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中,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加剧,第五章的结论与第二、三章的研究形成对话关系。第六章对全文研究进行理论总结,并对这段历史考察提出反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广告生产再造生活实践,影响个人意识与自我认同的过程,既有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趋同,也有自身实践的差异。理解异、同问题的过程,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史的补充视角。本文提出三点主要结论:首先,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搭建广告史的研究框架,补充了广告史研究的理论视角。其次,对不同时期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研究发现,80年代广告与日常生活互为建构的过程,对40年广告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应得到重视。最后,文本将认同困境放置到全球化与现代性语境下探讨,是广告生产在全球化进程与中国语境下展开对话的尝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理论建设的新路径。

王锋[6](2020)在《单位制背景下第一代工业移民的身份认同 ——以宁夏石嘴山市石炭井矿务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了伟大的成果,随着时代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入。在关注取得的宏观成绩同时,我们也应该将目光投向经历这段伟大历程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史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微观镜像。基于这点思考,本研究将目光投向在家乡宁夏石嘴山市开发建设历史上起重要作用石炭井矿务局,希望通过描摹援建宁夏贺兰山煤炭基地的第一代工业移民的生活史图景,唤醒他们心中的集体记忆,并对其不同历史阶段的身份认同进行分析,进而思考单位制度的发展和演变。本研究将围绕以上主旨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石炭井第一代工业移民在个人生活轨迹的变化过程中对于单位制的形成、发展、变革有着怎样的记忆,来自五湖四海的他们在移民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文化适应过程?第二,他们的个体身份及身份认同在单位发展的不同阶段受到怎样的影响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三,随着单位制度的消解,曾经的共同体生活发生变化,这些曾经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异乡“单位人”他们现在的社会关系又如何,而社区能否让他们获得一种新的共同体式的生活?通过田野调查,本研究发现,在新中国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石炭井矿务局第一代工业移民群体相应地有着不同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在1958年开始的创业年代,他们更多的回忆是建矿初始的艰苦条件和将青春奉献给国家建设的自豪,体现出作为“单位人”和工人阶级高度的认同感;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个体的经历与时代伤痕相关联,回忆本身体现出对那个时代的反思。虽然伴随着伤痛,但革命话语下“工人阶级老大哥”的身份仍然让他们有着高度自我认同;改革开放伊始到20世纪90年代,石炭井矿务局一度处在最辉煌的历史时期,单位制度也形成全面的“福利堡垒”,他们对于“工人阶级”和“单位人”的认同感达到顶峰;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国企改制,单位制呈现出由“共同体”向“原子化”转变的倾向,石炭井矿务局第一代工业移民群体也从“单位人”逐步向“社会人”转变,在经历了集体的迷茫后,他们希望重新建立自身新的身份认同。作为“单位人”的石炭井第一代工业移民从全能的单位中走出,走向分化,原子化趋势逐步增强。社区试图重建“共同体”,但存在着居民参与度低等问题,社区共同体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的阶段。我们需要总结单位制度的有益功能,在网格化社区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共同体。

王铁梅[7](2017)在《企业主导下的村庄再造 ——以山西ZX村为例》文中指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建设新农村的实质是推进农村新发展,但推进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城镇化发展规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路径,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不能局限于农村,而要在城镇化的视野中探索农村建设的模式和道路。就资源型地区而言,企业主导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回流,推动了资源型地区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然而,在城镇化背景下,由于政府、企业与农民之间的权责不清,导致企业单一主体主导新农村建设面临着众多困境,尤其忽视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建设模式造成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新农村建设中企业主导村庄再造模式的困境及出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论文将研究个案——“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置于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背景下,采用结构——功能以及过程——结果的分析框架,综合运用实地研究、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从企业再造村庄的背景、过程及结果三个层面论述和分析了企业再造村庄的机制,展现了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内部力量的自我改造过程,揭示了农村城镇化建设中政府、企业与农民等行为主体的互动逻辑。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构成。导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缘起和意义,重点介绍了与本项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样本概况等。正文包括五个章节的内容,围绕着“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发生逻辑,论述了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过程、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路径。第一章主要从村庄、新区和企业三个方面介绍了企业再造村庄的背景,认为企业再造村庄不是偶然现象也不是利益驱动,而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成为了企业再造村庄的主要动力。第二章从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理念、产业发展路径、村庄管理体制改革、基础设施建设、乡风文明重塑以及农民社会保障重建六个方面介绍了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目标、过程和机制,认为企业主导村庄再造首先是具有“村干部”身份的企业家希望带动农民共同富裕的愿景,而对村庄产业、管理体制、基础设施、乡风文明和社会保障的重建是实现企业家愿景的重要措施。第三章主要是从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层面对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效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认为来自农村内部力量驱动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更多地维护了农民的权益,因此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要注重农村内生力量的挖掘。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村庄再造的困境以及企业、政府和农民三个主体的权责关系。认为企业主导村庄再造陷入困境与政府、企业和农民主体的权责不匹配有很大的关联。第五章主要是在分析企业主导村庄再造模式的基础上,从政府、农民和企业三个主体层面分析了各自的作用和职责,提出了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在对企业主导村庄再造个案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最后本文提出了几点结论:一是城镇化是村庄再造的目标和方向。小城镇繁荣是以新农村发展为基础的,两者目标具有一致性,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新农村建设有可能偏离城镇化建设的目标,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村庄再造必须以城镇化为方向。二是村企共生关系是企业再造村庄的内在机理。ZX新区的企业主导村庄再造实质上是集体经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企业与村庄之间的互动逻辑并不是建立在利益交换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长时期互动形成的共生关系基础上的,这种共生关系是促使企业再造村庄的内在机理。三是企业单向度的村庄再造缺乏可持续性。无论主导村庄再造的企业性质如何,任何村庄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建设都离不开政府、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忽视其他主体作用的单一主体的单向度建设不具有可持续性。四是村治精英是实现农村发展的关键少数。无论什么时候,少数精英都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同样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启动和部分成就的取得也与村治精英的个人魅力和能力有必然的关联。在农村改造和小城镇建设中,要充分挖掘和调动农村内部关键少数的作用。

赵俊岭[8](2016)在《改制公司权利配置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转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改制公司。受组建的政策强制性以及治理方面的路径依赖等因素的制约,出于降低制度成本的考量,改制公司大多会出现不同于通常所谓“法定模式”的权利配置。这些做法在实践中时常引发争议,与之有关的诉讼也大量发生。因为法律规定的缺失或模糊以及法理层面认识的不统一,致使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始终存在,这既不利于法制的统一和国企改革的推进,又极易引发群体事件,危及社会稳定。目前,法学界关于改制公司的系统性研究非常薄弱,既有的成果基本上都分散在章程设限股权转让与“人走股清”制度安排的效力以及资本多数决的结果对反对股东是否具有约束力等几个方面,缺乏对改制公司形成机理、约束条件、权利配置特点的详细考察,未能为改制公司的治理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因此亟需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公司制度与经济体系的运行高度关联,在公司法制较为发达的英美法区域,公司法与法经济学的语境已深度融合,因此本文即选取科斯法律经济学作为主要分析框架,以产权、交易成本和权利配置理论作为主要的分析工具。本文采取问题导向的研究方法。首先,根据对三十余家改制公司的实地调查结果总结归纳出改制公司进行特殊权利配置的主要情形并将其类型化;接着选定理论视角和分析论证的主要理论工具;继之对改制公司权利配置的几种主要情形进行制度分析与效力解析;最后基于改制公司特殊的权利配置格局尝试对改制公司的治理特点进行归纳,并提出制度建构方面的建议。因实践中大量关于权利配置的争议发生在国有股权已经退出、全面私有化的封闭性改制公司之中,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选定为产权改革较为彻底的改制有限公司。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共列举七种权利配置的特殊情形并将其类型化。强制性的权利配置包括股权分散、全员持股、国有股比例受限;设置部分权能受限的经营者岗位激励股;带有社会公益性的组织被改制为民办非企业法人而导致产权残缺三种。自治性的权利配置包括以合意或多数决形式限制转股权自由转让;限制特定股东群体的表决权;限制特定股东群体的知情权;创设不同于“法定模式”的公司机关或对公司机关的职权进行重新配置四种。对改制公司的强制性权利配置首先要尽可能维持产权界定的完整性,避免产权的残缺或弱化,减少租值消散,降低制度成本;其次,在改制的产权初始配置方面,要在既有的意识形态等局限条件的约束下争取效率的最大化,尽可能降低社会成本;最后,当产权界定完成后,公权力即应在市场机制面前保持谦抑性,尽量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对既有强制性权利配置中不合理之处以及未能充分实现制度目标的部分,应该以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制度绩效为依归,对其进行调整或完善。改制公司自治性的权利配置很多时候是以限制部分股东权利的形式出现,对其效力的认定在立法上应当包容,在裁判上应当宽容。在封闭公司的领域,无论立法还是司法的层面,都应坚决摈弃管制主义的理念与做法,尽量赋予公司参与者更大的制度选择自由。本文主张应当充分拓展公司自治的空间,尊重公司股东基于私法自治的合意结果,进而尽量维持改制公司自治性权利配置的效力。于改制公司权利配置而言,除涉及股东寻求内外部救济的工具性权利不得以多数决形式予以剥夺外,其余权利皆可重新配置,而对异议股东的保护就是赋予其以公平价格退出公司的权利。基于改制公司特殊的权利配置格局以及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体制特征,改制公司普遍具有产权残缺、受传统单位制度影响较大以及延续党政权力运作机制的治理特点,这些特点与建基于西方宪政理论之上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不能完全契合,因此,我国改制公司的治理远较普通的公司复杂。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导致对与商事主体和商事行为有关的制度需求日渐增大,应增加这些方面的制度供给。在与之有关的制度建构中,保障封闭公司股东公平退出的公力救济机制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主张,我国封闭公司的立法应充分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做法,除涉及公司法人格独立、有限责任以及较大负外部性的行为以外,皆可交由公司自治;如果有公司参与者对多数决形成的制度安排持有异议且无法以合意的方式解决,则其可循退出权的公力救济途径退出公司。

沈笑非[9](2013)在《股权流转设置对国有企业改制后公司治理的影响 ——基于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有企业改制后所暴露出的公司治理问题日益明显,究其原因,多是由于当时的改制政策和背景限制,导致国企改制后在股权的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造成改制后股权结构相对分散、股东持股比例差异较大、激励机制存在缺陷等问题,未能通过合理的股权流转设置逐步实现管理层控股,以解决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第一类代理问题和事实上的“所有者缺位”。本文从南通四建股权改制的三个阶段展开分析,亦发现国有企业改制后普遍面临着管理层老龄化、新老管理人员权力不对称等问题,公司治理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股权再造,流转先行。为了增强企业生命力,推行股权流转设置,优化股权结构,对于改制后的国企意义重大。笔者通过实例分析揭示出南通四建股权流转设置的根本目的就是协调企业内部各个利益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内部和谐关系,树立广大员工企业核心价值观,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也是所有企业生存和发展之“通则”。具体而言,通过探讨股权流转设置对管理层控股体系和优化股权激励机制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1、公司管理层和员工通过股权流转成为公司股东,使他们与公司利益联系在一起,有助于缓解公司所有者、管理层和员工这三个利益体之间的矛盾;2、通过股权流转设置对公司监事、董事以及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与公司长短期业绩挂钩的激励报酬体系,协调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强化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职能,防止大股东操纵董事会,从而降低决策层的风险;3、通过股权流转设置对公司管理层和员工进行激励,只要能够使流转的股权控制在一定范围并且保证交易安全,公司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就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4、对于集团所控制的各级子公司,在保证母公司的控股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股权流转设置吸纳个人持股和中小投资者,优化子公司股权结构,使股权向着最有利于子公司公司治理的方向发展,进而最大化集团效益。

谢春梅[10](2013)在《A公司人力资源沟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沟通是组织的生命线,有效的沟通对组织效率提高、有序运行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社会转型和企业变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国有D航空公司下属A公司改制过程的描述,提出了国有企业改制背景下企业员工适应改制的四个阶段心理过程,并根据企业员工适应改制的状况对员工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的现状研究,明确该公司在改制过程中面对不同心态、不同类型的企业员工进行人力资源沟通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因素,并针对这些问题和障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对国企改制过程中人力资源沟通进行初步阐释,指出研究此问题的意义和必要性,明确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思路,指出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阐述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对相关研究进行述评,并指出员工应对改制的一般心理过程和表现类型,进而剖析改制企业员工存在的矛盾心理。第三章A公司的现状分析。简要介绍A公司基本情况。第四章A公司改制沟通问卷调研数据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等对改制沟通进行现状调研,分析A公司改制过程中沟通流程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构建A公司人力资源沟通体系的相关分析和建议。从组织环境、组织人员、沟通流程三个维度,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剖析A公司改制障碍原因并提出对A公司改制过程中再造人力资源管理沟通体系的相应对策。第六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指出本研究所取得的创新成果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尚未能解决的问题,以期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关注和研究。

二、关于改制后企业管理再造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改制后企业管理再造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国企改制后“厂区电影”的创伤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厂区电影”创伤叙事的时代衍进
    第一节 暴露创伤:纪实性的叙述与言说
    第二节 消解创伤:喜剧式的抚慰与和解
    第三节 超越创伤:怀旧式的回望与复现
第二章 “厂区电影”中的空间与身体
    第一节 “厂区电影”中创伤叙事的空间
    第二节 “厂区电影”中创伤叙事的身体
第三章 “厂区电影”创伤叙事的文化观察
    第一节 “厂区电影”创伤叙事的文化心态
    第二节 阵痛与创伤:“伤”叙事背后的文化逻辑
    第三节 “厂区电影”创伤叙事的总体评价与反思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4)临安区“撤村建居”社区公共事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1.3 创新点及不足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及社区公共服务的分类
    2.1 “撤村建居”社区公共服务的相关理论
        2.1.1 社区营造理论
        2.1.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 “撤村建居”与社区公共服务的分类
        2.2.1 “撤村建居”社区的类型
        2.2.2 社区公共服务的类别
    2.3 “撤村建居”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变化
3 临安区“撤村建居”改革现状
    3.1 临安区区位因素分析
    3.2 临安区“撤村建居”社区整体规划调整现状
        3.2.1 “一村多社区”型
        3.2.2 “一村一社区”型
        3.2.3 “多村一社区”型
    3.3 临安区“撤村建居”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结构
        3.3.1 社区公共事务承接的组织变化
        3.3.2 社区公共事务承接的具体部门变化
    3.4 本章小结
4 调研数据及问题分析
    4.1 调研基本情况
        4.1.1 居民对“撤村建居”公共事务管理总体满意
        4.1.2 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不平衡
        4.1.3 社区组织机构重新布局
    4.2 非参数检验
    4.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3.1 多元线性回归理论
        4.3.2 建立方程
        4.3.3 变量间线性关系检验
    4.4 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4.1 社区改制及人员服务难以满足居民需求
        4.4.2 居民基本社保与城市差距较大
        4.4.3 部门职权衔接存在落差
        4.4.4 集体产权及土地分配处理不妥
    4.5 本章小结
5 “撤村建居”社区公共事务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政府部门角色定位尚不够明确
    5.2 社会保障事务衔接不够有效
    5.3 “政社企”职权关系不够协调
    5.4 集体产权设置不够合理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建设职能健全的服务型政府
    6.2 推动社区自治理及完善基础社会保障
    6.3 明确区分“政社企”三主体职能职责
    6.4 厘清集体产权、股权界限
7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共杭州市临安区委 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撤村建居工作的实施意见
个人简介
致谢

(5)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思考缘起、概念界定及逻辑起点
        一、思考缘起
        二、逻辑起点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一、问题提出
        二、相关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对既有成果的分析与本文研究的关系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从集体价值到个人意识: 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1979-1991)
    第一节 重启与转型期的集体价值取向(1979-1983)
        一、政治主导或意义互构: 由《人民日报》的一条广告说起
        二、集体价值取向: 《光明日报》的广告生产(1979-1983)
    第二节 广告生产的生活“新叙事”(1983-1991)
        一、家居生活新想象: 松下电器橱窗广告
        二、流行文化新表达: “燕舞之歌”广告
        三、儿童日常新游戏: 变形金刚的软性广告
    第三节 博弈·徘徊·参与: 个人意识在广告实践中复苏
        一、“家居生活”与广告实践: 博弈协商的现代生活认同
        二、自我价值表达的广告实践: 社群分享与青年认同
        三、偶像崇拜与儿童广告实践: 现代工业与文化认同
    小结
第三章 建构工作-闲暇新关系: 广告生产的生活情境(1992-2001)
    第一节 广告生产与闲暇生活价值
        一、家庭空间市场化: 顺德碧桂园广告项目
        二、闲暇与“美好生活”: 宝洁的中国调查与洗发水广告
        三、整合统一的劳动者日常: “逆流而上”的大宝广告
        四、闲暇与购物关联的“生活想象”: 家乐福的陈列式广告
    第二节 在广告情境中“生活”: 角色、消费实践与认同
        一、角色转换与等级认同: 个人参与碧桂园广告生产的实践过程
        二、能动消费与互构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宝洁广告生产实践
        三、平民认同: 个人参与大宝广告生产的实践动机
        四、现代购物体验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家乐福广告生产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作为“工作-闲暇”分割的广告生产
        一、虚假补偿: 被广告生产分割的孤立“闲暇”
        二、大宝“逆流”: 试图构建“工作-闲暇”统一的日常情境
    小结
第四章 重塑“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2002-2009)
    第一节 打造“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过程
        一、休闲生活的广告效果: “不打广告”的星巴克及广告生产
        二、媒体时、空型塑生活圈广告地图: 分众传媒的广告生产
        三、城乡差异与老年生活广告化: 脑白金的“十差广告”奇迹
    第二节 广告化生活实践: 消费者到“生活者”认同
        一、“生活者”的自我表演: 广告化的个人“闲暇”
        二、“生活者”的生活圈广告实践: 延长的时效与分化的认同
        三、城乡关系与子女广告实践: 家庭新关系与情感认同
    第三节 再思考: “生活方式”作为“生活者”认同来源
        一、空间、技术与家庭情感的广告化:“生活方式”的实践性
        二、“生活方式”: 解体与重构的“生活者”认同的框架
    小结
第五章 广告生产再造“个人化”生活(2010-2018)
    第一节 广告生产再造的“个人化日常”
        一、“狂欢节”与幸福“日常”: 十年“双11”广告项目(2009-2018)
        二、“我”的困境“日常”: “11度青春”广告生产项目
        三、温情的“日常”: 《爸爸去哪儿》中的内容化广告生产
    第二节 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实践
        一、“抢红包”与“分享”: 个人时间的“主题化”狂欢实践
        二、制造话题与强制返场: 以广告生产的个人“日常”引导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意识危机
        一、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抽象的自我意识
        二、个人意识危机: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政治
    小结
第六章 认同困境: 对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反思
    第一节 广告化日常与自我认同困境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广告生产与日常实践
        二、自我认同困境的不同内涵与价值对话
    第二节 反思: “趋同·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及历史启示
        一、趋同与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
        二、对认同困境的反思及其历史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单位制背景下第一代工业移民的身份认同 ——以宁夏石嘴山市石炭井矿务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与重难点
        1.理论价值
        2.现实意义
        3.研究重难点
    (三)概念界定及相关综述
        1.单位制度相关综述
        2.移民问题相关综述
        3.身份认同相关综述
        4.石炭井地区简介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目标
        2.研究框架
        3.研究方法
一、石炭井矿务局历史沿革
    (一)单位社区石炭井矿务局的建立与发展
        1.石炭井矿务局的建立与发展
        2.石炭井矿务局所辖主要生产单位
        3.石炭井矿务局第一代工业移民人员构成
    (二)体制改革下的矿务局单位变迁(1960——2000)
        1.石炭井矿务局的体制变迁
        2.石炭井矿务局单位社区变迁
二、单位制创立发展的集体记忆
    (一)创业年代的时代背景
    (二)创业年代“单位人”记忆
        1.艰苦创业的身体记忆
        2.封闭亲密的集体记忆
        3.平等光荣的生命记忆
        4.从“移民”到“扎根”的身份记忆
    (三)“特殊时代”的集体反思
        1.生产的延续
        2.政治的强化
        3.个体的时代伤痕
    (四)改革初期的鼎盛时代
        1.鼎盛时期的官方叙事
        2.单位人口中“最好的年代”
三、石炭井矿务局的分立改制
    (一)分立改制的背景和措施
        1.分立改制的背景
        2.分立改制的措施
    (二)分立改制后的石炭井矿务局
        1.改制后的“单位人”
        2.“单位共同体”的终结
        3.煤城的暮年记忆
四、单位制发展变迁的认同与适应
    (一)第一代石炭井工业移民身份认同
        1.“强化”历史:“开拓者”的身份认同
        2.逃离边缘:家属工的日常实践
        3.“身份”重置:第一代工业移民及其后代生活轨迹
    (二)集体记忆与认同架构
        1.身份认同共同体的架构
        2.时代与制度的共同强化
        3.共同体的破碎与重构
    (三)石炭井移民的社会文化适应
        1.移民文化适应的内容
        2.汉族移民与回族文化交往
结语
    (一)重新认识单位体制
    (二)构建新单位共同体
参考文献
后记

(7)企业主导下的村庄再造 ——以山西ZX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村建设和发展问题的研究
        (二)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三)国内外学者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来源
    四、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结构
    五、关键词的界定和样本概况
        (一)关键词的界定
        (二)样本概况
    六、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村庄历程与企业概述
    1.1 村庄历史沿革
        1.1.1 传统时期人杰地灵的小山村
        1.1.2 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革命村
        1.1.3 人民公社时期的模范村
        1.1.4 文革动荡时期的和谐村
        1.1.5 改革开放后实现共同富裕的明星村
    1.2 新区概述
        1.2.1 新区的产生与村民的集体记忆
        1.2.2 新区的发展与村民的支持
    1.3 企业发展历程
        1.3.1 前身:一个濒临破产的镇办煤矿
        1.3.2 改制:ZX集团建立的起点
        1.3.3 发展:企业与村庄共建
    1.4 小结
第二章 企业主导与村庄再造
    2.1“村干部”企业家的村庄再造愿景
        2.1.1 成长历程与人格特征
        2.1.2“公仆情怀”与村庄发展理念
    2.2 企业主导下的村庄产业结构调整
        2.2.1 资源产业链延伸与工业可持续发展
        2.2.2 农业合作社建立与农业多元化发展
        2.2.3 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与旅游产业发展
    2.3 企业主导下的村庄管理体制创新
        2.3.1 建立“三建两提”领导机制
        2.3.2 实施党建“网格化”管理
        2.3.3 推行党员包街联户制度
        2.3.4 无职党员设岗定职制度
        2.3.5 建立村企共管机制
    2.4 企业主导下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2.4.1 旧村改造与整体搬迁
        2.4.2 土地置换与并村建区
        2.4.3 城镇规划与文化建镇
        2.4.4 环境绿化与生态建镇
        2.4.5“四供三通”与现代新村
    2.5 企业主导下的乡风文明重塑
        2.5.1 传承优秀民俗文化
        2.5.2 弘扬红色革命文化
        2.5.3 以“标语文化”重塑价值观
        2.5.4 兴办多种文体活动
    2.6 企业主导下的农民社会保障重建
        2.6.1 建立就地就业的就业保障机制
        2.6.2 建立就地养老的新型养老保障体系
        2.6.3 建立就地就医的新型卫生医疗体系
        2.6.4 建立就地入学的新型教育保障体系
        2.6.5 建立多元共管的社会福利救助体系
    2.7 小结
第三章“山庄城市”:村庄再造效果
    3.1 传统农业的终结与农业产业化的形成
        3.1.1 终结土地分散经营模式
        3.1.2 现代农业的发展
        3.1.3 旅游产业的繁荣
    3.2 原生态村落的消失与“山庄城市”的繁荣
        3.2.1 原生态村落的消失
        3.2.2“山庄城市”的繁荣
    3.3 农民身份的剥离与市民身份的获得
        3.3.1 农民身份的剥离
        3.3.2 企业主导下的农民市民化
    3.4 小结
第四章 动力不足与能力限度:企业再造村庄的困境
    4.1 动力不足:企业、政府与农民参与的非均衡性
        4.1.1 企业主导缺乏可持续性
        4.1.2 政府缺乏积极性
        4.1.3 农民缺乏主动性
    4.2 能力限度: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内生障碍
        4.2.1 资源型民营企业主导能力不足
        4.2.2 新区体制的困境与尴尬
        4.2.3 理念与现实的脱节
    4.3 小结
第五章 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路径
    5.1 政府主导
        5.1.1 加强城乡统筹规划与设计
        5.1.2 建立产业集群并加强县域范围内的合作
        5.1.3 实现县域范围内公共服务均等化
        5.1.4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5.1.5 以培育新型农民为基础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5.1.6 建立农民参与的制度化机制
    5.2 农民主体
        5.2.1 培养农民主体意识
        5.2.2 提高农民的参与能力
        5.2.3 健全农民民主参与的制度
    5.3 企业支持
        5.3.1 提升农业整体发展水平
        5.3.2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5.3.3 推动农民市民化
    5.4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一)城镇化是村庄再造的目标和方向
        (二)村企共生是企业再造村庄的内在机理
        (三)企业单向度的村庄再造缺乏可持续性
        (四)村治精英是实现农村发展的关键少数
    二、讨论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二)城镇化进程中村庄发展与村集体经济的关系问题
        (三)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小城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问题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8)改制公司权利配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本文框架
第一章 改制公司及其权利配置的特点与成因
    第一节 改制公司的界定
        一、国企改革历程考察基础上的改制公司界定
        二、改制公司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改制公司权利配置的类型化分析
        一、独特的改制公司权利配置
        二、类型化分析
    第三节 基于产权效率的原因分析
        一、国有企业产权模糊
        二、国企改制与改制公司权利配置的经济逻辑
第二章 改制公司权利配置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理论视角的选择
        一、私法自治与国家强制
        二、法经济学理论框架
    第二节 改制公司权利配置的效力判定
        一、现有理论的介绍与评析
        二、改制公司权利配置效力判定的路径建构
第三章 改制公司的强制性权利配置
    第一节 改制公司的股权结构问题
        一、改制公司独特股权结构的由来与争议
        二、改制公司股权结构的形成机理与治理效率
        三、对未来国企改革的启示
    第二节 改制公司激励股的设置
        一、改制公司激励股设置现状与制度绩效
        二、激励股设置的理论基础与权利构造
        三、对未来改革的启示
    第三节 改制类民办非企业法人的法律规制
        一、改制类民办非企业法人的规制困境
        二、改制类民办非企业法人的产权效率
        三、基于制度选择的规制重构
第四章 改制公司的自治性权利配置
    第一节 改制公司转股权配置的效力解析
        一、改制公司对股权转让自由的限制
        二、司法裁判的困惑与理论上的争议
        三、改制公司转股权配置的效力判定
    第二节 改制公司股东表决权配置的效力解析
        一、改制公司表决权的特殊配置
        二、实践与理论上的争议
        三、改制公司股东表决权配置的效力判定
    第三节 改制公司股东知情权配置的效力解析
        一、改制公司对特定股东群体知情权的剥夺
        二、改制公司股东知情权配置的效力判定
        三、股东知情权行使的法律限制与公司自治
    第四节 改制公司机关创设与职权重新配置的效力解析
        一、改制公司机关创设与职权重新配置的争议
        二、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公司机关设置
        三、公司机关职权配置的效力探讨
第五章 改制公司的治理路径
    第一节 改制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
        一、党政权力运行机制的延续
        二、单位制度的深远影响
        三、“产权残缺”现象的普遍存在
    第二节 制度建构
        一、丰富商事主体的制度供给
        二、拓展公司的自治空间
        三、商事裁判独立与商事裁判理念确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股权流转设置对国有企业改制后公司治理的影响 ——基于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1.5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回顾
    2.1 国有企业改制与产权改革
        2.1.1 控制权配置的市场障碍
        2.1.2 二元经理市场
    2.2 公司治理理论
    2.3 利润分享计划
    2.4 员工持股计划
        2.4.1 员工持股计划可以显着提升公司绩效
        2.4.2 员工持股计划不影响公司绩效
        2.4.3 特定情况下的员工持股计划才能提升公司绩效
    2.5 经理人股票期权计划
3. 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股权流转设置
    3.1 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3.2 股权流转设置的制度安排
        3.2.1 员工持股计划
        3.2.2 利润分享计划
        3.2.3 自然人股东的封闭性安排
        3.2.4 股权结构调整
        3.2.5 股权流转设置的监督机制
    3.3 股权流转设置的实质与创新
4. 股权流转设置对国有企业改制后公司治理的影响
    4.1 股权流转设置与股东治理
    4.2 股权流转设置与董事会治理
    4.3 股权流转设置与监事会治理
    4.4 股权流转设置与管理层激励约束
    4.5 股权流转设置与利益相关者治理
        4.5.1 高级管理层人员
        4.5.2 公司债权人
        4.5.3 公司员工
    4.6 股权流转设置与集团治理
    4.7 股权流转设置未来可能引致的公司治理问题
    4.8 股权流转设置与经营绩效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股权流转设置
    5.2 股权流转设置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5.3 股权流转设置的完善对策
        5.3.1 完善公司治理体系
        5.3.2 建立规范发达的资本市场
        5.3.3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实现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后记

(10)A公司人力资源沟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人力资源沟通
        2.1.1 人力资源沟通的概念
        2.1.2 沟通的其他文献综述
    2.2 国有企业改制
        2.2.1 国有企业改制的内涵
        2.2.2 国有企业改制的文献研究
    2.3 心理文献分析
        2.3.1 应对改制的一般心理过程
        2.3.2 企业员工群体的五个亚类
第3章 A公司的现状分析
    3.1 母公司D航空公司简介
        3.1.1 D航空公司概况
        3.1.2 D航空公司改制进程
        3.1.3 D航空公司组织结构现状
    3.2 A公司概况及其组织结构图
        3.2.1 A公司概况
        3.2.2 A公司组织结构现状
        3.2.3 A公司经营数据
第4章 A公司改制沟通问卷调研数据分析
    4.1 A公司员工人口统计分析
    4.2 A公司岗位情况
    4.3 A公司改制员工职业心态
    4.4 A公司员工对公司沟通现状评价
    4.5 A公司改制沟通现状分析
第5章 构建A公司人力资源沟通体系的相关分析和建议
    5.1 A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的主要障碍分析
        5.1.1 A公司组织环境障碍
        5.1.2 A公司组织成员障碍
        5.1.3 A公司沟通流程障碍
    5.2 A公司人力资源沟通体系的建议
        5.2.1 培育民主开放的组织文化,完善组织架构和制度体系
        5.2.2 转变管理思维提升沟通能力,消除改制员工抵触心理
        5.2.3 变革现有改制沟通流程,推进改制沟通业务流程再造
第6章 研究的创新与展望
    6.1 研究创新
    6.2 研究展望
        6.2.1 沟通流程的构建尚需定量评价
        6.2.2 沟通流程的再造仍需实践中不断予以完善
参考文献
附录 调研问卷
致谢
卷内备考表

四、关于改制后企业管理再造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江油市公路养护市场化案例研究[D]. 谷淋洋.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国企改制后“厂区电影”的创伤叙事研究[D]. 徐畅. 暨南大学, 2020(08)
  • [3]行政法人制度研究[D]. 姜波. 东南大学, 2020
  • [4]临安区“撤村建居”社区公共事务管理问题研究[D]. 刘瑾萌.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5]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D]. 陈凌.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6]单位制背景下第一代工业移民的身份认同 ——以宁夏石嘴山市石炭井矿务局为例[D]. 王锋.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企业主导下的村庄再造 ——以山西ZX村为例[D]. 王铁梅. 山西大学, 2017(02)
  • [8]改制公司权利配置问题研究[D]. 赵俊岭. 南京大学, 2016(06)
  • [9]股权流转设置对国有企业改制后公司治理的影响 ——基于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D]. 沈笑非. 复旦大学, 2013(03)
  • [10]A公司人力资源沟通研究[D]. 谢春梅.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体制改革后企业管理再造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