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例食管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检测

100例食管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检测

一、100例食管癌中的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马晓丽[1](2021)在《ILK对食管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基因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研究其在食管癌中功能,为食管癌的精准诊疗奠定理论基础和临床参考。方法:1)采用meta分析评价ILK在消化系统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消化系统肿瘤临床表型及预后间的相关性;2)筛选ILK高表达的人食管鳞癌细胞系,建立ILK慢病毒干扰序列。将ILK慢病毒干扰序列转染食管鳞癌细胞系TE-1和KYSE-150,用q RT-PCR检测干扰载体转染后ILK的表达。在细胞水平上,利用MTT增殖、克隆检测、流式细胞仪凋亡检测、Transwell小室侵袭及划痕愈合等技术,研究ILK基因消减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3)建立ILK慢病毒干扰载体,转染KYSE-150细胞。在裸鼠皮下分别接种sh ILK及对照细胞株,建立KYSE-15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观察肿瘤生长,测量肿瘤大小和体积。在动物水平上,研究ILK基因消减对食管鳞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基于RNA-seq技术筛选食管癌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预测其可能的发病机制,筛选可能参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键调控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结果:第一部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ILK在消化系统肿瘤组中高表达,ILK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程度及生存预后呈相关性,与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性。第二部分:在体外ESCC细胞水平,沉默ILK基因后,可显着抑制TE-1、KYSE-150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促进TE-1、KYSE-150细胞凋亡。ILK基因消减后,TE-1、KYSE-150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明显减弱。第三部分: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结果发现,ILK干扰组裸鼠肿瘤生长缓慢,相比较于对照组,肿瘤的重量及体积均偏小,ILK基因消减后影响了裸鼠成瘤的能力。基于RNA-seq技术,ILK基因干扰后挖掘到5540个食管癌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为2839个,下调基因为2601个。上调的基因有SOD2、IRF6、PER1、PHLDB2、TNFAIP3等,下调的基因有RPL21、HYOU1、WARS、SUPT16H、DHCR24等。可能参与TNF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Fox O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NF-k B信号通路等。结论:ILK在消化系统肿瘤中高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程度及生存预后呈相关性,与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性。ILK基因消减抑制ESCC细胞增殖、克隆形成、侵袭及转移,促进细胞凋亡。体内致瘤研究证实,ILK基因消减会阻碍KYSE-150移植瘤的生长。基于RNA-seq技术筛选出食管癌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预测差异表达基因,可能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

石朝利[2](2020)在《具核梭杆菌在同步放化疗宫颈鳞癌患者中的感染情况与放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文中提出目的探明具核梭杆菌在同步放化疗宫颈鳞癌患者的感染情况,进一步分析具核梭杆菌与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1.课题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初次治疗拟行同步放化疗的宫颈鳞癌患者,对照组为非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且排除其他恶性疾病的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rction,PCR)方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宫颈鳞癌组织及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有无差异。2.进一步分析具核梭杆菌与宫颈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3.进一步分析具核梭杆菌与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结果1.在50例对照组中,宫颈组织中检测出具核梭杆菌感染阳性的有22人(44.0%);在53例实验组中,宫颈鳞癌组织中检测出具核梭杆菌感染阳性的有37人(69.8%),表明宫颈鳞癌组织中具核梭杆菌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53例实验组中,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异常组检测出具核梭杆菌感染阳性的31人(77.5%),SCC正常组中检测出具核梭杆菌感染阳性的有6人(46.4%),经统计学分析,SCC异常组患者宫颈鳞癌组织具核梭杆菌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组,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进一步分析具核梭杆菌感染与宫颈鳞癌病理及临床相关性,发现具核梭杆菌感染与年龄、淋巴结转移、肿瘤家族史、骨髓抑制、肿瘤大小、HPV分型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核梭杆菌感染与临床分期、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呈正相关,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进一步分析具核梭杆菌感染与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预后差(进展/未控)的组具核梭杆菌阳性的11人(29.7%),阴性组的1人(6.2%),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具核梭杆菌感染可能是宫颈癌发生及预后的危险因素。2.具核梭杆菌感染与宫颈鳞癌患者临床分期、鳞状上皮细胞癌相关抗原呈正相关,具核梭杆菌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存在相关性。3.具核梭杆菌感染与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治疗的预后呈负相关,具核梭菌可能与宫颈鳞癌放化疗的敏感性存在相关性。

马蓉[3](2019)在《PKM2/STAT3通路调控食管癌浸润转移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M2型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M2,PKM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中的阳性表达及其与ES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之间相关性,并了解PKM2在ES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pSTAT3 Tyr705、E-cadherin之间的相关性;验证PKM2对ESCC细胞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进程及侵袭转移的影响;探讨PKM2以蛋白激酶活性的二聚体方式,磷酸化STAT3 tyr705调控ESCC细胞的EMT进程,从而促进其迁移、侵袭。方法:(1)在组织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KM2、pSTAT3 Tyr705和E-cadherin在ESCC癌旁组织及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PKM2的阳性表达与ES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包括患者年龄、性别,T分期、淋巴结转移等,肿瘤分化程度、大体形态)和预后的关联性;此外,分析PKM2在ES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pSTAT3 Tyr705、E-cadherin表达之间的相关性。(2)Western blot技术从蛋白水平检测PKM2在不同ESCC细胞系中的本底表达情况;运用慢病毒转染在ESCC KYSE150细胞中敲低PKM2、在ECa109细胞中过表达PKM2,分别用MTT比色法、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对ESCC细胞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及侵袭能力的变化进行检测,Westem blot技术从蛋白水平检测Snail、E-cadherin、Vimentin表达的变化。(3)在食管癌KYSE150细胞中敲低PKM2、在ECa109细胞中过表达PKM2后应用Westem blot技术从蛋白水平检测下游STAT3、pSTAT3 Tyr705表达的变化;在过表达STAT3的KYSE150细胞中敲低PKM2,分别用MTT比色法、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对ESCC细胞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及侵袭能力的变化进行检测;应用Westem blot技术从蛋白水平检测pSTAT3 Tyr705、Snail、E-cadherin、Vimentin表达的变化。(4)运用慢病毒转染技术在ESCCKYSE150细胞中转染PKM2突变体R399E,K367M后,分别用MTT比色法、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对ESCC细胞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及侵袭能力的变化进行检测,Westem blot技术检测Snail、E-cadherin、Vimentin蛋白水平表达的变化。(5)在ESCC KYSE150细胞中突变PKM2后应用Westem blot技术检测下游STAT3、pSTAT3tyr705蛋白表达的变化;在敲低STAT3的KYSE150细胞中突变PKM2,分别用MTT比色法、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对ESCC细胞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及侵袭能力的变化进行检测,应用Westem blot技术从蛋白水平检测pSTAT3 Tyr705、E-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的变化。(6)构建裸鼠异位移植瘤模型:选择周龄为4~6周,体重为14~17g的雌性BALB/c Nude鼠,将干扰、过表达、突变PKM2的食管癌KYSE150细胞,按照2×107个细胞/0.2mlPBS/裸鼠,皮下注射于BALB/c Nude鼠左侧腋下,之后注意观察瘤块的生长情况,并且每周测量裸鼠体重。4周后处死裸鼠,用游标卡尺对裸鼠瘤体垂直横径(B)及长径(A)分别进行测量,裸鼠瘤体体积按公式V=A×B2/2进行计算。以福尔马林固定裸鼠瘤体组织后,用石蜡包埋组织样本,切片机连续切片后对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组织化学染色及HE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瘤块组织形态,并检测瘤块组织中PKM2、pSTAT3 Tyr705和E-cadherin的表达。结果:(1)PKM2在ESCC组织中的表达定位在细胞浆,呈棕褐色或棕黄色,在ESCC组织中PKM2的表达(103/139,74.10%)明显高于癌旁配对正常组织(17/139,1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KM2在ESCC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N分期(淋巴结转移)(P=0.023)之间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患者年龄(P=0.472)、性别(P=1.000)、分化程度(P=0.930)、肿瘤T分期(P=0.321)以及大体形态(P=0.433)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PKM2的ESCC患者的生存时间较低表达PKM2的ESCC患者短,PKM2在ESCC组织中的表达与食管癌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KM2的阳性表达(P=0.026)、T分期(P=0.038)及N分期(P=0.041)为ESCC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STAT3tyr705在ES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定位在细胞核,为棕褐色或棕黄色的颗粒状着色,PKM2在ESCC组织中的表达与pSTAT3 Tyr705的表达呈正相关(P=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在ESCC组织中主要呈阴性表达,在癌旁正常组织呈阳性表达,定位主要在细胞膜,呈棕黄色及棕褐色着色,PKM2在ESCC组织中的表达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细胞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检测PKM2在不同ESCC细胞系中的本底表达情况,发现KYSE150细胞中PKM2表达量最高,ECa109细胞中PKM2表达量最低;采用慢病毒稳定转染技术在表达量最高的KYSE150细胞中敲低PKM2、在表达量最低的ECal09细胞中过表达PKM2,在KYSE150细胞中敲低PKM2后其增殖、侵袭、迁移能力下降,过表达PKM2后其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敲低PKM2后EMT相关蛋白E-cadherin的表达量增加,Snail,Vimentin的表达量下降,反之过表达PKM2后EMT相关蛋白E-cadherin的表达量下降,Snail,Vimentin的表达量增加。(3)在ESCC KYSE150细胞中敲低PKM2,Westem blot结果显示:pSTAT3 Tyr705在蛋白水平的表达量下降,STAT3的表达量不变,pSTAT3 Tyr705/STAT3的比例下降,在ECa109细胞中过表达PKM2,pSTAT3 Tyr705的表达量增加,STAT3的表达量不变,pSTAT3 Tyr705/STAT3的比例升高;在过表达STAT3的KYSE150细胞中敲低PKM2,敲低PKM2对ESCC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EMT进程及pSTAT3 Tyr705蛋白表达水平的抑制作用被削弱。(4)运用慢病毒转染PKM2的突变体R399E、K367M,促进了ESCC KYSE150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突变PKM2后降低了E-cadherin的蛋白表达量,提高了Snail,Vimentin的蛋白表达量.其中以转染PKM2的突变体R399E的作用最为明显。(5)在KYSE150细胞中运用慢病毒转染PKM2的突变体R399E、K367M后,pSTAT3Tyr705在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升高,STAT3的表达量不变,pSTAT3 Tyr705/STAT3的比例升高,在敲低STAT3的KYSE150细胞中突变PKM2,突变PKM2对ESCC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EMT进程及pSTAT3 Tyr705蛋白表达水平的促进作用被削弱,其中以转染PKM2的突变体R399E的作用最为明显(6)把干扰、过表达及突变PKM2的KYSE150细胞分别注射于裸鼠左侧腋窝皮下,1周后可见瘤体形成,4周后处死裸鼠,测量移植瘤体积,结果显示:干扰PKM2的裸鼠皮下移植瘤体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干扰PKM2对裸鼠瘤体的生长起抑制作用;PKM2过表达及突变后裸鼠皮下移植瘤体积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转染PKM2的突变体R399E的作用更为明显,即过表达及突变PKM2对裸鼠瘤体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另外,注射干扰PKM2表达的KYSE150细胞成瘤后组织低表达PKM2、pSTAT3 Tyr705,高表达E-cadherin。注射过表达、突变PKM2的KYSE150细胞成瘤后组织高表达PKM2,pSTAT3 Tyr705,低表达E-cadherin,其中以转染PKM2的突变体R399E的作用最为明显。结论:在ESCC组织中,PKM2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高表达PKM2的ESCC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更差。PKM2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与pSTAT3 Tyr705的表达呈正相关,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PKM2以蛋白激酶活性的二聚体方式,磷酸化STAT3 tyr705调控食管鳞癌细胞的EMT进程,从而促进其迁移、侵袭。

陈洲[4](2019)在《HPV感染与食管癌发生相关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目前的研究表明,食管癌的发病机制与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生发展涉及到多种因素:吸烟、酗酒、缺乏营养、进食粗粮或热食、传染性病原体感染等;这些均已经被证实与食管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然而还有许多与食管癌发生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仍然未知。1982年有研究者最早提出食管癌的发生可能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有关。此后许多研究者对HPV感染与食管癌发生的关系做了研究,一些研究报道HPV感染,尤其是高危型HPV(hr-HPV)16、18型的感染,是食管癌发生的一个可能的高危因素,但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并且缺乏直接证据证实两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旨在通过Meta分析,系统回顾文献,提高原有结果的统计效能,从而进一步分析探讨HPV感染,尤其是高危型HPV(16、18型)感染在食管癌发生中的病因学作用。目的: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的高危因素很多,HPV感染,尤其是高危型16、18型的感染被认为可能是其中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Meta分析,对目前已有的食管癌发生与HPV感染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解析,从而进一步分析探讨HPV感染尤其是高危型HPV(16、18型)感染与食管癌发生的病因学关联。方法:通过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Web Of Science、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检索建库至2017年的所有文献,此外利用计算机检索、文献追溯等方式收集全世界范围内公开发表过的关于食管癌发生与HPV相关性的相关研究资料。评价食管癌发生与HPV感染的相关性,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完成数据处理,同时给出Meta分析的森林图,利用漏斗图来更客观地评价发表偏倚。结果:共计纳入病例对照研究文献19篇,并根据文献的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检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世界范围内HPV的感染对于食管癌发生的综合OR值为2.77(95%CI:1.76-4.34),合并效应量的Z检验结果(Z=4.43,P<0.00001),表明了HPV感染与食管癌的发生存在密切关联。并根据研究对象的所在地区发病率不同、HPV检测方法的不同、设置对照组的检测部位不同进行亚组的分层分析,在这些研究中,结果提示合并OR值均大于1,证实了HPV感染可能带来食管癌的发病风险。根据漏斗图显示,各文献均无显着的发表偏倚。结论:在世界范围内,HPV的感染,尤其是高危型(16、18型)与食管癌的发生存在着显着的关联。

李凡[5](2016)在《HPV18 E5蛋白诱导细胞恶性转化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一类能引起皮肤和黏膜鳞状上皮增殖的DNA肿瘤病毒。高危型HPV的感染与宫颈癌、食管癌、喉癌、鼻咽癌、乳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PV主要编码八种蛋白,其中E6、E7、E5为癌蛋白,它们可以通过与细胞中多种癌基因、抑癌基因及细胞受体相互作用,诱导细胞的恶性增殖及转化。目前,对于HPV致癌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E6、E7两种癌蛋白上,而对于E5蛋白功能及致癌机制的研究却很少,并且主要集中在HPV16型E5蛋白。已知HPV18属于另一种常见的高危型HPV病毒,然而关于HPV18 E5蛋白在肿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仍不明了,因此有必要针对HPV18型E5蛋白诱导的细胞恶性转化及其调控机制开展相关研究。如果明确了HPV18 E5蛋白对细胞的恶性转化作用及其参与的细胞调控机制,就可以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疫苗和靶向药物。本文从系统进化的角度分析E5蛋白的系统发育与致癌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同一“属”的同一“种”乳头瘤病毒E5蛋白在系统发育树上属于同一个分支,并且E5蛋白的系统发育与致癌性之间具有相关性,即高危型HPV的E5蛋白之间具有相近的系统发育关系,低危型HPV的E5蛋白之间具有相近的系统发育关系。通过对唐山地区食管癌样本中HPV18 E5、E6、E7、L1基因的检测分析发现,有34/94(36%)的样本中存在HPV18 E5基因序列,28/94(30%)的食管癌样本中可以同时检测到HPV18 E5、E6、L1基因的存在,25/94(27%)的样本中可以同时检测到HPV18 E5、E6、E7基因的存在。在HPV18 E5阳性的食管癌样本中,有4例样本发生了E5基因序列的突变,其中3例样本的突变发生在起始密码子位置。构建pSecTag-HPV18E5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将其转染Balb/c 3T3细胞,利用质粒上的博来霉素抗性基因,筛选获得能稳定表达HPV18 E5蛋白的阳性细胞株,通过CCK-8法、流式细胞术,分析HPV18 E5对细胞增殖及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HPV18 E5阳性细胞的增殖加快,S期和G2/M期在细胞周期中的比值增加,而G1期的比值下降。构建并以能表达HPV18 E5蛋白的腺病毒为载体,运用本实验室已建立的二阶段细胞转化实验平台,分析HPV18 E5蛋白诱导Balb/c 3T3细胞恶性转化的能力。应用软琼脂克隆实验检测转化细胞在软琼脂上形成克隆的能力。并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转化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使用SCID小鼠致瘤实验检测HPV18 E5转化细胞在小鼠体内形成肿瘤的能力。结果表明,与正常Balb/c 3T3细胞相比,感染了HPV18 E5腺病毒的Balb/c 3T3细胞,其细胞形态及功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在细胞呈致密多层生长、嗜碱深染、失去细胞间的接触抑制及细胞的锚定生长作用。HPV18 E5转化细胞形成20.00±0.58个转化灶,将转化灶细胞接种在软琼脂上,克隆形成率为26.2±0.63%,而正常细胞却不能在软琼脂上生长。转化细胞具有迁移和侵袭的能力,并能够在SCID小鼠体内形成成纤维瘤(1.5±0.3 cm)。结果说明,HPV18 E5蛋白具有诱导Balb/c 3T3细胞恶性转化的能力。通过real-time PCR实验以及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转化细胞中p21、p27、EGFR基因在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上的变化。结果表明,HPV18 E5转化细胞中p21、p27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EGFR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有升高。实验结果说明,HPV18 E5蛋白可能是通过激活EGFR信号通路影响p21、p27等下游通路中抑癌基因的表达,从而诱导细胞的恶性增殖及转化。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了HPV18 E5蛋白具有诱导细胞恶性转化的能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EGFR信号通路,影响细胞中p21、p27抑癌基因的表达,使得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本研究对于阐明HPV18的致癌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并为HPV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董红超[6](2014)在《多重PCR-质谱技术检测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HPV感染及其基因型分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检测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及正癌旁正常组织中HPV感染及其基因型分布状况,分析HPV感染与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易感性的关系,并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对HPV的检测差异。方法:(1)通过MassARRAY技术平台,多重PCR-质谱技术,同时采用HPV E6及L1双基因型探针,检测89例哈萨克族食管癌及49例癌旁组织中HPV感染及其基因型分布,并与本课题组前期使用PCR和基因芯片检测哈萨克族食管癌中HPV进行比较分析。(2)计算食管癌组织中HPV及各基因型的感染率,比较HPV及其主要基因型与食管癌类型、病变部位、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关系。(3)应用SPSS17.0软件,采用χ2检验完成统计学分析。结果:89例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及49例癌旁组织中,共检测出6种HPV基因型,包括HPV6,HPV16, HPV33, HPV39, HPV51,和HPV82,实验组食管癌组HPV检出率为51.7%,对照组癌旁组织中HPV检出率为28.6%,总HPV感染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PV16为感染的主要基因型(占所有检测食管癌组织的49.4%; OR=3.02,95%CI:1.39–6.53),并且,实验组HPV E6基因序列阳性率及HPV16型E6基因序列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种方法重复样本有89例,三种检测方法均显示HPV16为哈族食管癌主要感染基因型,且检出率为PCR法>多重PCR-质谱法>基因芯片,三种方法两两比较一致性Kappa值均>0.45,一致性中等。结论:(1)多重PCR-质谱技术与特异性PCR及基因芯片技术相比,对食管癌石蜡组织中HPV的检测具有更高的检出率。(2)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存在HPV感染,其主要感染基因型为HPV16,HPV16可能参与了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发生,并且HPV E6基因可能在食管癌的发生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张东红[7](2014)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对食管癌不良预后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食管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且具有明显地区聚集性的恶性肿瘤。在我国,食管癌预后较差,其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现位居所有肿瘤死亡原因的第四位,同样具有地域分布特征。广东汕头地区是我国唯一沿海食管癌高发区。我们前期研究表明该地区食管癌患者癌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率在50-80%之间,并且以高危型HPV感染为主,但HPV感染对食管癌的致病机理和预后状况尚不清楚。端粒和端粒酶是染色体末端一种维持染色体完整和稳定的特殊结构,能防止染色体DNA降解、末端融合缺失和非正常重组。研究表明,端粒长度的进行性缩短和端粒酶的激活在肿瘤细胞的恶性转化和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端粒长度和端粒酶的表达均与端粒酶相关基因或亚端粒的DNA甲基化调控有关。因此,从端粒酶的表观遗传学修饰的角度探讨HPV感染与食管癌的相关性有助于食管癌病因学和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研究。研究目的与假说:目的:从端粒酶相关基因或亚端粒的DNA甲基化的角度分析HPV和端粒长度的相关性,以及对食管癌预后的影响,以期能为食管癌的病因学研究和预后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假说:食管癌细胞中高危型HPV持续感染→HPV DNA断裂,E6/7癌基因整合入宿主基因组DNA的“脆性部位”→HPVE6/7癌蛋白稳定持续的表达→端粒酶相关基因(hTERT和TRF2)或亚端粒的DNA甲基化改变→食管癌中端粒长度的变化→增加癌细胞的恶性转化和永生化→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研究方法:通过构建分别含有HPV-16,-18和-58型E6/7和E2基因片段的质粒DNA,建立稳定且灵敏的绝对实时定量PCR技术(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 qPCR),对70例食管癌患者中的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以及60例正常人的食管粘膜组织中的高危型HPV-16,-18和-58型感染的病毒含量(E6/7基因拷贝数)和整合量(E2基因和E6/7基因拷贝数的比值)进行定量检测;采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技术检测食管癌中HPV16E6蛋白的表达情况;以HEK293细胞DNA为标准品,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建立端粒长度的定量检测法方法,以检测食管癌和正常食管组织中的端粒长度;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methylation-specific PCR, MSP)技术检测食管癌中端粒酶相关基因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uman reverse-transcriptase telomerase,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Telomeric repeat-binding factor2, TRF2)和亚端粒DNA甲基化。采用SPSS16.0软件统计分析高危型HPV感染,端粒长度与DNA甲基化水平的三者之间相关性,以及对食管癌预后的影响。研究结果:(1)对构建的系列浓度HPV E6/7和E2基因标准品——含有HPV-16E6/7、HPV-16E2, HPV-18E6/7、HPV-18E2、HPV-58E6/7和HPV58E2基因片段质粒DNA,进行定量PCR扩增,其特异性较好。六种基因标准曲线的R2分别为0.9945、0.991、0.995、0.9976、0.9879和0.999,经相关性检验发现六个标准曲线均具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同时,E6/7和E2基因分别在三种型别HPV的扩增效率相一致。(2)食管癌组织中HPV-16,-18和-58病毒含量变异均较大,但三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别。在食管癌组织中,三种型别HPV合并感染率和感染量均显着性高于正常食管组织(50.00%vs.33.33%, P=0.045;2.55±3.19vs.0.55±0.57copies/cell,P=0.021)。同时,HPV DNA的混合状态或整合状态在食管癌和正常食管中均较高(91.43%vs.85.00%),但在食管癌中的整合状态比正常食管组织中显着性增高(F=17.832,P=0.001)。高危型HPV DNA的整合量与肿瘤分级呈正相关(r=3.753,P=0.033),但与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家族史和淋巴结转移无关。HPV病毒含量与临床资料均无显着相关性。(3)免疫组化检测发现HPV16主要定位于食管癌细胞浆,HPV16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9.26%,并随着肿瘤分级的增加而增加(r=0.301,P=0.027)。(4)从正常食管,到食管癌旁正常组织再到食管癌中,端粒长度依次缩短[4.77(4.28-5.33,),4.37(3.89-5.09)和4.27(3.79-4.57)kb](P趋势性检验<0.01)。(5)HPV或高危型HPV仅能延长食管癌组织中的端粒长度,而不影响正常食管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端粒长度。同时在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长度分别和高危型HPV基因的感染量和整合量呈正相关(r=0.410, P=0.037; r=0.492, P=0.01)。(6)食管癌组织中的端粒长度和癌/癌旁端粒长度比值分别在高危型HPV感染患者、食管癌细胞中HPV含量大于1的患者和HPV整合状态的患者中较长/大。同时,癌/癌旁端粒长度比值在吸烟患者、肿瘤分级为Ⅱ和Ⅲ的患者以及5年内死亡的患者中较大。(7)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发现,食管癌中hTERT,7q,9q和XqYq均呈高甲基化状态,而TRF2、17q、18q和21q则呈低甲基化状态。7q基因甲基化水平分别与9q、18q呈正相关。而TRF2基因甲基化水平分别与hTERT、21q呈负相关。(8)相对与HPV阴性的食管癌患者,高危型HPV感染的患者中hTERT、18q和21q基因的甲基化水平较高,而TRF2较低。高危型HPV的整合量与hTERT甲基化水平呈正相关,与TRF2呈正相关。HPV病毒量和hTET、TRF2、7q、9q、17q、18q、21q、和XqYq基因甲基化水平无相关性。(9)相对于食管癌组织中端粒相对长度<0.7的患者,端粒相对长度≥0.7的患者中,hTERT和21q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增高,而TRF2则降低。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长度分别与hTERT (r=0.318, P=0.007)和21q (r=0.297, P=0.013)基因甲基化水平呈正相关。(10)采用Kaplan-Meier分析和单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分级为Ⅲ级的食管癌患者,高危型HPV感染的患者以及癌/癌旁端粒长度比值≥0.8的患者预后较差,其生存的相对危险比(95%置信区间)值分别是对照组的3.13(1.26-7.50)、1.93(1.04-3.57)和2.30(1.19-4.46)。而食管癌患者的预后与年龄、性别、吸烟、家族史、淋巴结转移和HPV感染无关。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只有癌/癌旁端粒长度比值和高危型HPV感染分别是食管癌预后的独立指标,癌/癌旁端粒长度比值越大或高危型HPV感染的食管癌预后越差。研究小结:(1)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我们构建了稳定且灵敏的HPV16,-18和-58型病毒绝对含量和整合量,以及相对端粒长度的检测方法;(2)食管癌患者中高危型HPV感染的拷贝数较低,但HPV DNA的高整合率可维持其蛋白的高表达状态;(3)端粒长度在食管癌变过程中进行性缩短,高危型HPV感染可逆转食管癌中端粒的缩短,使端粒长度维持在一定的长度;(4)高危型HPV感染维持端粒长度的过程与hTERT、TRF2和亚端粒21q的DNA甲基化水平有关;(5)高危型HPV感染、食管癌/癌旁端粒长度的比值分别是影响食管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食管癌患者肿瘤细胞中高危型HPV DNA的高感染率和整合率使其E6/7癌蛋白持续性高表达,进而可能通过端粒酶相关基因hTERT和TRF2的DNA甲基化水平的改变,影响了端粒酶活性,逆转食管癌中端粒的进行性缩短,增加细胞的恶性转化和永生化,与食管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高广周[8](2013)在《早期肝癌诊断标志物和食管癌的感染性病因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由于早期无明显症状,患者确诊时多已是中晚期,治疗有段有限、预后很差。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改善肝癌患者预后的关键,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HCC诊断标志物,但有20%-30%的HCC患者血清中AFP水平并不升高,其对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有限。筛选能与AFP联用的新肿瘤标志物将有助于HCC早期诊断,并加深对HCC癌变机制的理解。我们前期课题应用亚细胞组分定量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分析了肝癌细胞与正常肝细胞之间的差异蛋白谱,其中鉴定到的annexin A2是钙离子依赖的磷脂结合蛋白,参与细胞增殖和信号转导。我们发现annexin A2在肝癌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肝组织。本课题将进一步研究肝癌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清中annexin A2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学特征。食管癌在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中排第8位,在导致死亡的恶性肿瘤中排第6位。按其组织学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和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EA)其中ESCC占食管肿瘤病理类型的90%以上。食管癌的发病呈明显的地区分布特征,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地区发病率有很大差异。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区主要集中在中国、南非、伊朗、智利和巴西等地。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食管癌发病与遗传、吸烟酗酒、营养不良、口腔卫生差、热饮热食以及病毒感染有关。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是一种球形无包膜的双链环状DNA病毒,具有种属特异性,可感染人的皮肤及黏膜上皮组织,分为100多个亚型。依据感染后诱发的宫颈良恶性病变不同可分为高危型、低危型和可能致癌型三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HPV感染可能是食管癌的重要病因。1982年Syrjanen首先提出HPV感染和食管癌发病可能存在关联,之后众多的研究报道结论却不一致。由于样本地区来源不同、检测方法的选择差异以及样本处理过程中的污染等原因导致HPV在食管癌样本中的检出率差异很大。目前检测食管癌中HPVDNA常用的方法有核酸杂交和PCR扩增等。与原位杂交和实时定量PCR相比,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 MS)进行多重PCR扩增(PCR-MS)技术检测肿瘤样本中HPV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我们收集了来自食管癌高发区和低发区的冰冻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以及食管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的外周血,采用PCR-MS口常规的通用引物PCR两种方法检测样本中的HPV感染情况。食管癌细胞系是研究肿瘤侵袭转移、疾病诊断和药物敏感性不可或缺的工具。文献报道部分ESCC细胞系存在HPV感染,并被应用在HPV感染致食管上皮癌变机制的研究中,但是这些细胞系真实身份有待鉴定。细胞在长期的体外培养的过程中,由于标记错误和身份识别错误会出现细胞交叉污染。使用这些身份错误的细胞进行科学研究,严重影响实验质量的可靠性和重复性,是细胞实验中应高度重视的问题。目前食管鳞癌细胞系身份鉴定的报道很少,本课题采用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 STR)图谱的方法鉴定了本实验室保存的9株食管鳞癌细胞系,并检测了细胞系中HPV感染情况。食管癌患者组织样本中HPV拷贝数很低,病毒感染可能存在“打了就跑”的致癌机制,而血清中HPV自身抗体的存在反映的是个体既往HPV感染情况,检测食管癌患者血清中HPV抗体为研究HPV感染与食管癌发病的关系提供新的证据。传统检测血清抗体的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dent assay ELISA),该方法用于检测自身抗体的抗原不易获得,检测的自身抗体有限,且不能鉴定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肽扫描(peptide scanning)技术利用设计合成的多肽,模拟蛋白抗原与抗体结合,不仅能发现抗体的有无,还能用于鉴定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血清中HPVL1抗体反映个体既往曾暴露HPV感染,但不适于HPV相关的肿瘤筛查。在健康人群血清中HPV L1抗体比较常见,但是高危型HPV E6/E7癌蛋白抗体却少见,故HPV的E6E7抗体与病毒DNA关联程度高于HPVL1抗体。本研究拟应用肽扫描技术研究食管癌患者血清中的HPV16E6/E7自身抗体,筛选HPV16E6/E7自身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材料和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95例HCC组织芯片中的annexin A2表达水平;使用自建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404例血清样本(包括早期肝癌95例,晚期肝癌80例,肝炎23例、肝炎后肝硬化51例、肝良性肿瘤19例、健康对照49例和87例其它肿瘤)中annexinA2表达水平;同时采用商品化试剂盒测定血清样本中AFP含量。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匕较血清中AFP与annexin A2两者诊断HC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采集p21-HBx转基因小鼠肝癌模型不同时间段的组织和血清,检测其中annexin A2表达水平。收集了74对手术切除的食管癌肿瘤组织和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其中39例样本来自食管癌高发区安阳市,35例样本来自食管癌低发区北京市。同时收集了239例外周血,包括139例食管癌患者外周血和100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样本均来自北京市。在样本采集、DNA提取和检测过程采取严格措施避免样本间的交叉污染和人为污染。针对15个高危型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73、82型)、12个低危型HPV(6、11、40、42、43、44、54、61、70、72、81、CP6108型)和3个可能致癌型HPV(26、53、66型)共30种HPV型别设计多重PCR引物和单碱基延伸探针,建立了新的PCR-MS检测HPV平台。利用这一平台和常规的通用引物PCR方法检测组织和外周血DNA样本中的HPV感染情况。提取KYSE140、KYSE150、 KYSE170、KYSE180、KYSE410、KYSE510、WHCO1、EC109和EC9706等9株ESCC细胞系DNA,采用STR图谱方法测定这些细胞系的基因位点并与细胞库中STR图谱数据库进行比对;采用PCR-MS平台检测细胞系中的HPV感染情况。利用点合成(SPOT synthesis)技术在纤维素膜上叠瓦式合成覆盖HPV16E6/E7蛋白全部序列的多肽阵列,每个点对应18肽的多肽链,相邻点之间重叠2个氨基酸。然后将多肽阵列与商品化抗体、食管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混合血清分别杂交,确定HPV16E6/E7商品化抗体和血清中自身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范围)或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资料分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方法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均数间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两组间率的比较用x2检验分析。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价annexinA2区分肝癌的诊断效能。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有结果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Annexin A2在59.5%(116/195)肝癌组织中阳性表达,而配对癌旁正常组织中阳性率仅12.8%(25/195),表明其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显着升高(x2检验,P<0.0001)。在HCC患者血清中annexin A2表达水平(中位值为24.75ng/μ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中位值为16.70ng/μl)、肝炎(中位值为6.48ng/μl)、肝炎后肝硬化(中位值为7.39ng/μl)(Mann-Whitney检验,均为P<0.0001)、肝良性肿瘤(中位值为19.92ng/μl)(Mann-Whitney检验,P=0.002)和其他恶性肿瘤(中位值为3.75ng/μl)(Mann-Whitney检验,P<0.0001)。在早期肝癌和AFP阴性的肝癌患者中,分别有83.2%(79/95)和78.4%(58/74)的个体血清annexin A2水平升高,中位值分别为24.32ng/μl和24.09ng/μl。联合检测annexingA2和AFP对肝癌诊断效果最佳(AUC=0.86,95%置信区间:0.81-0.90)。对于诊断早期肝癌而言,annexin A2的灵敏度(AUC=0.79,95%置信区间:0.73--0.85)优于AFP(AUC=0.73,95%置信区间:0.66-0.80)。而两个指标联合使用的诊断灵敏度达到87.4%,优于单一指标检测。另外,在p21-HBx转基因小鼠肝癌模型中,amnnexin A2仅在荷瘤小鼠的肿瘤组织中强阳性表达,在野生型或转基因小鼠的正常肝组织中基本不表达,并且荷瘤的转基因小鼠血清中annexin A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不荷瘤的小鼠,与人类样本中观察到的结果一致。经PCR-MS和通用引物PCR两种方法检测,74例肿瘤组织/配对的癌旁组织DNA和239例食管癌患者/健康对照的外周血DNA中均未检测到HPV。本实验室保存的9株食管癌细胞系的STR图谱结果提示没有人类细胞混合污染。KYSE140、KYSE150、KYSE170、KYSE180、KYSE510和EC109的STR图谱与细胞库中数据一致。WCHO1尚未被官方细胞库保藏。KYSE410的STR图谱与KYSE150一致,EC9706的STR图谱与HeLa一致。身份正确的7株食管癌细胞系均没有HPV感染。商品化HPV16E6多克隆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位于MHQKRTAMFQDPQER PRKLPQLCTELQTTI,商品化HPV16E7单克隆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是TTDLYCYE。健康对照混合血清中HPV16E6/E7抗体少见,识别位点少。食管癌患者血清中HPV16E6/E7自身抗体多见,可识别某些共同的抗原表位,其抗原表位与健康对照不同。研究结论AnnexinA2在HCC患者血清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非肝癌对照组,annexin A2是HCC独立的血清学标志物,尤其适用于早期和AFP阴性HCC的诊断,annexin A2AFP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肝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前瞻性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系统评估annexin A2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采取严格的预防污染措施和高灵敏度、高特异度的检测方法,未能在高发区和低发区的食管癌组织和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检测到HPV,尚需扩大样本量才能得出可靠结论。实验室保存的EC9706和KYSE410存在身份错误,这两株细胞不宜再继续使用。文献报道的HPV阳性的EC109和EC9706细胞系可能存在细胞交叉污染。细胞交叉污染并不少见,使用来源可靠、身份正确的细胞系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细胞系在使用前需常规进行身份鉴定。食管癌患者血清中HPV16E6/E7自身抗体多见,特异性识别不同肽段的序列,其抗原表位与健康对照不同。食管癌患者血清中HPV16E6/E7自身抗体及其识别抗原表位的发现为研究HPV感染与食管癌发病提供新的研究线索。

许建功[9](2012)在《食管癌高发区食管鳞癌与HPV、HLA-G和Lin28b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食管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胸部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新发食管癌病例大约为40万,死亡病例约为30万,大部分食管癌患者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在河南北部地区和广东潮汕地区,食管癌仍居当地各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河南新乡地区、广东潮州地区均属于我国食管癌高发地区。在我国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是食管癌最主要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对食管癌特别是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的研究仍是我国胸外科工作者研究的重点领域。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是长时期多因素(霉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饮酒、微量元素缺乏和环境污染等)相互作用、多种相关基因或独立基因(如癌基因、抑癌基因、凋亡抑制因子等)分子改变参与,其先后或同时发生的积累和叠加作用并最终作用于细胞的生长周期,导致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紊乱、细胞增殖失控、基因受损突变导致正常上皮经过各级癌前病变而最终发展为浸润性癌肿。虽然根据目前对肿瘤的发病机制的认识,应用研究出的靶向药物治疗恶性肿瘤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目前肿瘤癌变多阶段演进过程中重要关键性的DNA基因突变及某些分子事件及其相互关系还不十分清楚,寻找、确定肿瘤演进过程中共同的起关键作用的基因、蛋白和环节并将其应用于肿瘤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最终征服肿瘤,还需要进行大量艰苦的工作。由于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能彻底搞清,所以肿瘤预防和治疗的效果仍很不理想,仍需广大医学工作者继续不断探索、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有效治疗。近来,除环境、饮食和遗传等因素外,高危基因亚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肿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人乳头状瘤病毒属乳多空病毒科A亚群的一种双链环状DNA病毒,为无包膜的20面体对称病毒,直径约45-55nm。现多根据不同基因亚型HPV与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性高低分为低危险型和高危险型HPV。正常细胞DNA由于受到HPV的基因组的整合可能会导致癌基因激活,如Ras等使细胞永生化,经长期传代后激活癌基因。E6和E7癌基因是HPV的主要癌基因。当HPV病毒整合进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既可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和免疫杀伤,而且整合的E6、E7癌基因与相邻的基因组共同转录,可以使转录更加稳定;体外研究证实高危型HPV编码产生的E6、E7癌蛋白能有效导致人体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尤其是高危型HPV16、18基因亚型产生的癌蛋白可抑制p53和Rb等,使其丧失抑制细胞生长的效应,激活端粒酶致,使HPV感染的细胞不断分裂生长,处于异常增殖状态,从而使细胞避免凋亡而永生化,进而发生恶性转化。HPV感染机体细胞在体内持续存在,需要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才能发挥重要的致瘤致癌作用。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属于非经典的HLA-Ⅰb类分子,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耐受分子。HLA-G在正常体细胞中不表达,主要在人类正常妊娠母胎界面的绒毛外滋养细胞表达,通过抑制NK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来保护胚胎免受母体免疫系统的攻击。目前的研究发现HLA-G在乳腺癌、结肠癌、宫颈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表明HLA-G可能在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Lin28是AmbrosV等在秀丽隐杆线虫中首先发现的,其具有调节线虫发育的时序性作用的RNA结合蛋白;Lin28通过抑制Let-7在转录后水平发挥调控作用,进而作用于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的增殖、分裂和分化;是调节胚胎发育的一个重要因子。Lin28在鼠和人胚胎干细胞中呈高表达,并且随着干细胞诱导不断分化其表达逐渐降低;在肿瘤组织中则反常高表达。Lin28b是Lin28的同源异构体,主要在干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中表达。目前对于HPV感染在食管癌变过程中怎样发挥作用,HLA-G、Lin28b在食管癌发生中是否起作用尚不清楚。HPV与HLA-G、Lin28b在食管癌变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等尚不可知;本研究拟探讨HLA-G、Lin28b和HPV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和相互关系。本文分两章,分别阐释如下:第一章新乡地区食管鳞癌与HPV、HLA-G和Lin28b的相关性研究1.目的: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在新乡地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的感染情况;研究HLA-G在新乡地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阳性表达的情况;研究RNA结合蛋白Lin28b在新乡地区食管鳞状细胞癌、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阳性表达的情况;研究新乡地区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人的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鳞癌组织中感染HPV、HLA-G阳性表达和Lin28b阳性表达之间的关系;研究新乡地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感染HPV与HLA-G表达、Lin28b表达之间的关系。2.方法:采用基因导流芯片技术,应用潮州凯普生化公司HPV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包括13种高危亚型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和68,5种低危亚型HPV6、11、42、43和44和3种中国人群常见亚型HPV53、66和CP8304),检测114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50例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HPV基因亚型感染的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非生物素二步法检测,用鼠抗人HLA-G单克隆抗体(1:150)和兔抗人Lin28b单克隆抗体(1:100)对114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手术切除石蜡标本、50例癌旁正常食管上皮的石蜡标本组织切片进行染色、观察,评定HLA-G和Lin28b阳性表达的情况。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HPV感染、HLA-G、Lin28b在食管鳞癌和正常食管组织中表达的比较、与食管鳞癌组织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HPV感染与HLA-G、Lin28b两指标间的关系采用四格表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HPV亚型感染与HLA-G、Lin28b两指标间的关系采用列联表χ2检验法。显着性检验水准为α=0.05(双侧),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结果新乡地区114例食管鳞癌组织及50例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3.2%和6%(72/114,,3/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753,P<0.001);食管鳞癌存在HPV16、18和52三种亚型感染,HPV16感染率最高,HPV52感染率最低,未发现多重HPV基因亚型感染。HPV感染率随食管鳞癌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高(χ2=6.793,P=0.009),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浸润的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与否无相关性(P>0.05)。HLA-G阳性表达产物主要位于细胞质。HLA-G在食管鳞癌及食管正常上皮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8%(40/114)和0(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18,P<0.001)。HLA-G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随食管鳞癌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31,P<0.001)。HLA-G阳性表达率与食管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Lin28b的阳性表达产物主要位于细胞质。Lin28b在新乡地区114例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癌旁正常食管组织66.7%vs2%(40/114,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121,P<0.001);Lin28b的阳性表达率随食管鳞癌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25,P=0.001);Lin28b的阳性表达率随肿瘤浸润深度的进展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2,P=0.037);Lin28b的阳性表达率随淋巴结转移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658,P<0.001)。Lin28b阳性表达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相关性(P>0.05)。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PV阳性组中HLA-G阳性率显着高于HPV阴性组(χ2=11.525,P=0.001)。HPV与HLA-G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但不密切(rs=0.318)。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PV阳性组中Lin28b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HPV阴性组(χ2=13.741,P<0.001)。HPV与Lin28b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但不密切(rs=0.347)。第二章新乡和潮州地区食管鳞癌与人乳头状瘤病毒基因亚型感染的相关性研究1.目的: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基因亚型在潮州地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的感染情况;人乳头状瘤病毒基因亚型在新乡和潮州两地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感染情况是否有差异。2.方法:采用基因导流芯片技术,应用潮州凯普生化公司HPV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包括13种高危亚型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和68,5种低危亚型HPV6、11、42、43和44以及3种中国人群常见亚型HPV53、66和CP8304)分别对新乡地区114例和潮州地区105例食管鳞癌组织、各50例癌旁正常食管组织(均已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处理)进行HPV亚型检测。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HPV感染与食管鳞癌组织、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两个独立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显着性检验水准为a=0.05(双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结果:在新乡和潮州两地区219例食管鳞癌组织中,HPV感染的总阳性率为49.8%;新乡地区114例食管鳞癌组织及50例癌旁食管正常组织中HPV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63.2%和6%(72/114,3/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753,P<0.001);潮州地区食管鳞癌组织中的HPV阳性感染率显着高于正常食管粘膜组织35.2%vs4%(37/105,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52,P<0.001)。新乡地区食管鳞癌组织HPV的阳性检出率高于潮州地区(63.2%vs35.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7.043,P<0.001)。在新乡和潮州地区食管鳞癌组织中HPV16的阳性率分别为34.2%和23.8%,HPV18的阳性率分别为16.7%和11.4%,HPV52的阳性率分别为12.3%、0。未检出其它HPV基因亚型感染及多重基因亚型感染。新乡地区HPV感染率随食管鳞癌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高(χ2=6.793,P=0.009),HPV感染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潮州地区HPV感染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化、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结论1.新乡和潮州地区食管鳞癌组织中都存在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新乡地区HPV感染为HPV16、18和52基因亚型,而潮州地区为18基因亚型;不同食管鳞癌高发区感染HPV基因亚型可能不同。2.HLA-G阳性表达产物主要位于食管鳞癌细胞的细胞质;HLA-G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食管鳞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3.Lin28b阳性表达产物主要位于食管鳞癌细胞的细胞质;Lin28b的阳性表达率与食管癌患者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4.食管鳞癌感染HPV与Lin28b、HLA-G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5.HPV、HLA-G与Lin28b可能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其在食管鳞癌恶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6.联合检测到HPV、HLA-G与Lin28b的阳性表达可能对研究食管鳞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琳,李锋,徐康宁,王刚刚[10](2011)在《人乳头瘤病毒检测与食管癌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和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食管癌的发生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有关,对食管癌中HPV的检测和型别研究,不仅可对食管癌病因学提供新的线索,而且对预防和治疗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100例食管癌中的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00例食管癌中的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ILK对食管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ILK表达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临床表型及预后相关性的Meta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检索数据库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4 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ILK对食管鳞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功能影响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细胞系及来源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ILK对食管鳞癌体内成瘤性的影响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来源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整合素连接激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2)具核梭杆菌在同步放化疗宫颈鳞癌患者中的感染情况与放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体微生态学的发展
        1.1.2 宫颈癌的概述
        1.1.3 HPV及 HPV疫苗概况
        1.1.4 宫颈癌与阴道微生态的关系
        1.1.5 微生物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1.1.6 具核梭杆菌的概述
        1.1.7 总结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实验组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
        2.1.2 对照组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
    2.2 收集资料
    2.3 实验材料
    2.4 实验方法
        2.4.1 Q-PCR实验原理及步骤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实验组结果
        3.1.1 实验组病例资料
        3.1.2 实验组具核梭杆菌检测结果
    3.2 对照组结果
        3.2.1 对照组病例资料
        3.2.2 对照组具核梭杆菌检测结果:
    3.3 实验组与对照组具核梭杆菌感染结果对比分析
    3.4 具核梭杆菌感染情况与宫颈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3.5 具核梭杆菌感染情况与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的预后的相关性的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阴道微生态与宫颈病变
    4.2 具核梭杆菌与疾病
    4.3 具核梭杆菌与恶性肿瘤
    4.4 HPV与恶性肿瘤
    4.5 具核梭杆菌与宫颈癌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PKM2/STAT3通路调控食管癌浸润转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PKM2/STAT3通路与食管癌临床恶性表型的关联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组织标本
        1.2 试剂与材料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PKM2/STAT3通路在食管癌细胞EMT进程及转移中的作用机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细胞系与培养条件
        1.2 试剂与仪器
        1.3 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动物模型验证PKM2调控STAT3在食管癌恶性表型中的作用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细胞系和培养条件
        1.3 试剂与仪器
        1.4 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M2型丙酮酸激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4)HPV感染与食管癌发生相关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文献综述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HPV18 E5蛋白诱导细胞恶性转化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
第1章 绪论
    1.1 人乳头瘤病毒
        1.1.1 乳头瘤病毒系统进化史
        1.1.2 人乳头瘤病毒结构与功能
        1.1.3 人乳头瘤病毒生活周期史
    1.2 人乳头瘤病毒与肿瘤
        1.2.1 HPV与宫颈癌
        1.2.2 HPV与食管癌
        1.2.3 HPV与头颈部癌
    1.3 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癌机制
        1.3.1 HPV病毒基因组整合机制
        1.3.2 HPV相关免疫学机制
        1.3.3 HPV与端粒酶机制
        1.3.4 HPV相关细胞信号通路
    1.4 HPV疫苗研究进展
    1.5 HPV E5研究概述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中国唐山地区食管癌样本中HPV18 E5的存在情况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标本来源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及软件
    2.3 实验方法
        2.3.1 系统进化分析
        2.3.2 食管癌样本中HPV基因的检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E5系统进化分析
        2.4.2 HPV基因存在情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HPV18 E5对细胞增殖及周期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细胞系
        3.2.2 菌株与质粒
        3.2.3 试剂、抗体与工具酶
        3.2.4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培养实验技术
        3.3.2 pSecTag-HPV18E5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3.3.3 重组质粒的转染、阳性细胞株的筛选及鉴定
        3.3.4 CCK-8 检测HPV18 E5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3.3.5 流式细胞术检测HPV18 E5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SecTag-HPV18E5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3.4.2 重组质粒在Balb/c 3T3细胞中表达的鉴定
        3.4.3 HPV18 E5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3.4.4 HPV18 E5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HPV18 E5诱导Balb/c 3T3细胞恶性转化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细胞与实验动物
        4.2.2 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pAd-E5腺病毒的包装
        4.3.2 细胞转化实验
        4.3.3 软琼脂克隆实验
        4.3.4 细胞划痕实验
        4.3.5 细胞侵袭实验
        4.3.6 SCID小鼠致瘤实验
        4.3.7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重组腺病毒的构建
        4.4.2 二阶段细胞转化实验分析HPV18 E5致癌性
        4.4.3 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
        4.4.4 细胞迁移性分析
        4.4.5 细胞侵袭性分析
        4.4.6 SCID小鼠致瘤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HPV18 E5对EGFR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细胞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RNA提取
        5.3.2 Real-time PCR
        5.3.3 BCA法测定总蛋白含量
        5.3.4 Western blot检测
    5.4 结果与讨论
        5.4.1 Real-time PCR结果
        5.4.2 总蛋白含量测定
        5.4.3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 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多重PCR-质谱技术检测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HPV感染及其基因型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2.1 临床病理学研究内容和方法
        2.2 人类基因组 DNA 的制备
        2.3 MasScan_HPV 技术检测 HPV 感染
        2.4 多重 PCR-质谱技术检测结果的验证
        2.5 多重 PCR-质谱技术检测 HPV 质量控制
        2.6 数据结果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1.1 临床病理资料
        1.2 病理组织学观察
    2. 石蜡包埋组织提取 DNA 质量鉴定结果
    3. HPV 分型多重 PCR-质谱技术检测结果
        3.1 阳性对照组维吾尔族宫颈癌中 HPV 检测及分型结果
        3.2 哈萨克族食管鳞状细胞癌中 HPV 检测及分型结果
        3.3 PCR、基因芯片及多重 PCR-质谱技术检测哈族食管癌 HPV 感染比较
讨论
    1. HPV 病毒及其致癌性
    2. HPV 在食管癌中的研究
        2.1 食管癌中 HPV 感染率及基因型分布
        2.3 不同 HPV 检测方法在食管癌中的应用
    3.本课题组运用三种方法对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中 HPV 检测结果及探讨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研究项目、发表文章
导师评阅表

(7)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对食管癌不良预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HPVE6/7和E2基因定量PCR扩增标准曲线的建立
    2.2 食管癌组织中HPV病毒含量和整合情况分析
    2.3 食管癌组织中HPV16表达情况分析
    2.4 端粒相对长度定量PCR扩增标准曲线的建立
    2.5 端粒长度在食管癌变中逐渐缩短
    2.6 高危型HPV感染维持食管癌中端粒长度
    2.7 端粒长度与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
    2.8 食管癌中端粒酶相关基因和亚端粒甲基化水平及其内在相关性
    2.9 端粒酶相关基因和亚端粒甲基化水平与HPV感染的相关性
    2.10 端粒酶相关基因和亚端粒甲基化水平与端粒长度的相关性
    2.11 高危型HPV的感染、端粒长度和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食管癌中HPV感染现状研究
    3.2 食管癌中HPV感染对端粒长度的影响
    3.3 食管癌中hTERT、TRF2和亚端粒的甲基化对端粒长度改变的影响
    3.4 HPV感染、DNA的甲基化和端粒长度对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3.5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4 研究结论
5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论文和基金资助情况
致谢
本人筒历

(8)早期肝癌诊断标志物和食管癌的感染性病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Annexin A2在原发性肝癌样本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食管癌样本中HPV的检测和食管癌细胞系身份鉴定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食管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头颈部肿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写词简表
致谢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国际会议摘要
参加国内国际会议
附件

(9)食管癌高发区食管鳞癌与HPV、HLA-G和Lin28b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新乡地区食管鳞癌与HPV、HLA-G和Lin28b的相关性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新乡与潮州地区食管鳞癌与人乳头状瘤病毒基因亚型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缩写词简表
致谢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统计学证明

(10)人乳头瘤病毒检测与食管癌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PV与食管癌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
2 HPV分型与食管癌
3 HPV的检测技术
    3.1 免疫组织化学 (Immunohistochemistry, IHC)
    3.2 以杂交技术为基础的检测方法
        3.2.1 原位杂交 (in situ hybridization, ISH)
        3.2.2 杂交捕获2代 (hybrid capture2, HC2)
    3.3 以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为基础的检测方法
        3.3.1 通用引物介导的PCR法 (general primer mediated PCR, GP-PCR)
        3.3.2 特异性引物PCR法 (Type-Specific PCR, TSPCR)
        3.3.3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PCR, FQ-PCR)
        3.3.4 INN0一LIPA HPV检测技术
        3.3.5 Line blot和Iinear array HPV分型技术
    3.4 基因芯片 (Gene Chip) 技术
        3.4.1 膜芯片
        3.4.2 Luminex 液相芯片
4 结语

四、100例食管癌中的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ILK对食管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功能研究[D]. 马晓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21
  • [2]具核梭杆菌在同步放化疗宫颈鳞癌患者中的感染情况与放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D]. 石朝利.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7)
  • [3]PKM2/STAT3通路调控食管癌浸润转移的机制研究[D]. 马蓉.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1)
  • [4]HPV感染与食管癌发生相关性的Meta分析[D]. 陈洲. 东南大学, 2019(05)
  • [5]HPV18 E5蛋白诱导细胞恶性转化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D]. 李凡. 北京工业大学, 2016(02)
  • [6]多重PCR-质谱技术检测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HPV感染及其基因型分布[D]. 董红超.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7]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对食管癌不良预后的研究[D]. 张东红.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11)
  • [8]早期肝癌诊断标志物和食管癌的感染性病因学研究[D]. 高广周.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7)
  • [9]食管癌高发区食管鳞癌与HPV、HLA-G和Lin28b的相关性研究[D]. 许建功.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 [10]人乳头瘤病毒检测与食管癌的研究进展[J]. 刘琳,李锋,徐康宁,王刚刚. 现代肿瘤医学, 2011(05)

标签:;  ;  ;  ;  ;  

100例食管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检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