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城市污水中大肠菌群数量与沙门氏菌的关系

天津市城市污水中大肠菌群数量与沙门氏菌的关系

一、天津城市污水中大肠菌群数与沙门氏菌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吴瑒,武婧,杨澜,郑雄,陈银广,尹大强[1](2021)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病原微生物污染状况及潜在风险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污水处理中病原微生物污染及潜在风险也呈升高趋势,但污水处理过程中病原微生物的污染特征、传播途径、暴露风险等尚不明晰。为此,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污水中病原微生物特征、污染情况及污水排放标准,分析了污水处理过程中病原微生物可能的传播途径与暴露风险,探讨了现有污水病原微生物去除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以期为污水处理过程中病原微生物的风险防控及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吴涛[2](2020)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厂尾水的卫生学效应研究》文中提出为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卫生学指标要求,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厂大多采用氯消毒的方法对尾水进行消毒,在尾水氯化消毒过程中,氯会和水中的残留有机物反应生成一些有害环境和人体的消毒副产物(DBPs,disinfection by-products)。尾水消毒后直接排放或者作为再生水利用后进入自然水体中,氯消毒副产物对受纳水体中的生物和人类健康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因此,研究污水厂尾水氯消毒的替代方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试验选取孔隙率分别为51.7%、56%、60%的三种无烟煤为湿地填料,黄花美人蕉为湿地植物,构建三组湿地(CW1-A、CW2-A、CW3-A),再对美人蕉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构建另外三组湿地(CW1-B、CW2-B、CW3-B)。在昆山市吴淞江污水处理厂开展现场试验,考察人工湿地各项运行参数对污水厂尾水中粪大肠菌群的去除效果,探究AMF-美人蕉共生系统的卫生学效应,确定运行最佳条件,并分析工程应用的可行性。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试验比较了填料孔隙率对尾水中粪大肠菌群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尾水中粪大肠菌群浓度不高(3000-10000MPN/L)时,对A组湿地而言,填料孔隙率越小,粪大肠菌群的去除效果越好,而B组湿地则相反;当尾水中粪大肠菌群浓度较高(24000-54000MPN/L)时,对A组湿地而言,填料孔隙率对粪大肠菌群去除效果的影响规律不变,而对B组湿地,对去除率的影响没有明显规律。整体而言,CW1-A、CW3-B效果最好。(2)试验比较了水力停留时间对六组湿地去除尾水中粪大肠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HRT)为0.5d、1d、2d、3d时,尾水中粪大肠菌群的去除率并没有出现随HRT延长而提高的现象。HRT为1d和3d时,对尾水中粪大肠菌群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好,平均去除率均可达到99%以上。(3)试验分析了尾水温度(18-28℃)对CW1-A、CW2-A、CW3-A三组湿地去除尾水中粪大肠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水厂尾水的粪大肠菌群浓度与尾水温度显着相关(r=0.91,p=0.001),而湿地出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浓度与尾水温度无显着相关性(r=0.54,p=0.166),尾水温度对湿地去除粪大肠菌群的效果没有显着影响。(4)试验研究了AMF-美人蕉共生系统的出水卫生学效应,结果表明:接种AMF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植株的生长、增加株高、延长根长、提高生物量。总体而言,AMF对湿地系统去除尾水中粪大肠菌群有增强作用,这种增强作用随着HRT的延长而增大,尾水中粪大肠菌群浓度越高这种增强作用越明显。当HRT为3d、尾水粪大肠菌群浓度为54000MPN/L时,CW3-B对粪大肠菌群的去除率为99.98%,比CW3-A提高了1.9%,增强作用较明显。(5)试验分析湿地沿程和出水中粪大肠菌群数与SS的相关性,初步揭示了AMF增强粪大肠菌群去除作用的机理,CW3-A和CW3-B两组湿地沿程和出水中的SS与粪大肠菌群浓度显着相关(r=0.974,P<0.05;r=0.976,P<0.05)。对粪大肠菌群和SS的去除作用主要发生在湿地前端;美人蕉接种AMF后,根系更发达,对SS去除效果更好,对粪大肠菌群去除率也更高,尤其是湿地前端的作用更显着。研究成果为传统污水厂尾水卫生学指标达标指出了一条可替代氯消毒的技术路径。

陈腾[3](2020)在《猪场沼液加温消毒关键因素优化与能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回用和安全排放是猪场沼液处理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常温或中温厌氧发酵产生的猪场沼液存在病原微生物的风险。本研究借鉴欧盟厌氧发酵后巴氏消毒技术,采用加温消毒技术对猪场沼液和粪便进行消毒试验研究,以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的数量变化为指标,对加温过程中加热温度(50~80℃)、加热时间(升温至设定温度后持续15~60 min)和总固体含量(2%~6%)三个关键因素对病原微生物杀灭效果的影响进行了优化研究,在保证消毒效果的前提下,选择出最优的加温消毒条件,并进行了“厌氧发酵+加温消毒”、“加温消毒+厌氧发酵”两种工艺的能耗分析,以期为规模化猪场沼液深度处理技术开发及消毒处理后安全回用或排放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猪场沼液中病原微生物加温消毒的最优参数为60℃维持15 min,沼液中大肠菌群数由1.02×105±3.99×104 CFU/mL降至1 CFU/mL以下,粪大肠菌群数由9.90×104±6.11×104 MPN/mL降至0.03 MPN/mL以下,满足《再生水水质标准》(SL368-2006)再生水回用于农业病原微生物杀灭要求。与欧盟70℃维持60 min的加温消毒标准相比,在保证消毒效果的前提下,降低了能耗。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对沼液加温消毒效果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沼液TS含量对沼液加温消毒效果无显着影响(P>0.05),但沼液TS含量对沼液升温速度有极显着影响(P<0.01)。本研究中300 mL TS含量为2%、4%、6%的沼液从厌氧发酵温度35℃加热至60℃的时间分别为17.7、22.3和28.0 min。(2)猪粪水中病原微生物加温消毒的最优参数为70℃维持60 min,猪粪水中大肠菌群数由1.35×106±4.27×105 CFU/mL降至1 CFU/mL以下,粪大肠菌群数由1.06×106±1.78×105 MPN/mL降至0.03 MPN/mL以下,满足《再生水水质标准》(SL368-2006)再生水回用于农业病原微生物杀灭要求。猪粪水加温消毒中,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对猪粪水加温消毒效果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TS含量对猪粪水中大肠菌群数量有极显着影响(P<0.01),对猪粪水中粪大肠菌群数量无显着影响(P>0.05),TS含量对猪粪水升温速度有极显着影响(P<0.01)。本研究中300 mL TS含量为2%、4%、6%的猪粪水从环境温度20℃加热至70℃的时间分别为38.7、44.0和47.7 min。(3)“厌氧发酵+加温消毒工艺”(工艺A)的净能量高于“加温消毒+厌氧发酵工艺”(工艺B)。以相同质量(1吨)的猪粪水进行分析,工艺A中,厌氧发酵能耗为19.95 kW·h,加温能耗为29.69 kW·h,沼气产能为118.56 kW·h,工艺净能量为68.92 kW·h;工艺B中,加温能耗为60.40kW·h,厌氧发酵能耗为2.15 kW·h,沼气产能为123.42 kW·h;工艺净能量为60.87 kW·h。根据能耗分析计算结果可得,虽然工艺A耗能和产能均低于工艺B,但综合分析工艺A净能量更高,建议选择“厌氧发酵+加温消毒工艺”。

高婷婷[4](2018)在《再生水回用的肠道感染疾病负担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污水再生回用已成为世界各国缓解水资源危机的重要手段,城市污水经处理后被广泛回用于工业、农业、市政、景观娱乐等多个途径。然而,再生水中存在各种污染物质,其中,种类繁多且危害显着的致病微生物是限制污水再生回用的关键因素。为确保污水回用的安全性,需对再生水中典型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健康危害进行量化评估。传统危害评价方法是通过:危害识别、暴露分析、剂量-响应分析和风险评定四个典型步骤,对典型病原体引起的危害发生概率进行定量估计,并以此为依据,对污水再生回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然而,危害发生概率并不能说明病原体造成的健康损伤及其严重程度,更不能定量描述其对人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活动等其他方面造成的综合影响。因此,需在传统风险概率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其他健康评价指标,对典型环境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健康危害进行延伸评估。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用于量化疾病负担的健康评价指标,该指标可对疾病爆发后,特定健康结局包括:伤残和死亡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进行量化估计。由于水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暴露同样可导致患病结局,因此,DALY亦可用于环境病原微生物疾病负担的量化评估,所得结果不仅可确定关键危害因子与危害传播途径,还可对水环境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本研究在对传统风险评估方法及疾病负担定量方法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针对污水再生回用过程中典型肠道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健康危害,提出基于伤残调整寿命年的肠道感染疾病负担定量分析方法及其理论体系,同时,针对疾病负担量化过程中患病率数据的缺失,进一步提出可用于DALY量化的患病率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将患病率量化与疾病负担分析方法用于实际污水回用案例中的典型肠道病原微生物健康危害效应的定量评估。主要研究工作和主要成果如下:(1)水媒性肠道感染疾病负担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水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原虫和寄生虫。病原微生物与人体暴露接触可引起水传播疾病,即水媒性感染疾病的爆发流行。水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暴露量可根据病原体暴露浓度检测结果与不同途径下对病原载体的摄入体积调查结果的乘积来进行估算。病原体引起的感染风险可采用指数模型或Beta-Poisson模型进行估计,模型参数可根据实验数据或疾病爆发数据拟合结果来确定。感染后的患病风险可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人体/动物实验分析和模型计算法进行估计,其中,结果可靠且应用广泛的是模型计算法。水环境中的典型病原微生物的疾病负担计算通常忽略相对罕见的死亡结局,仅考虑患病结局下的健康寿命损失,因此,疾病负担可表示为患病率、伤残权重与疾病持续时间的乘积。根据WHO规定的可接受疾病负担标准值10-66 DALYs/人/年,将疾病负担计算结果与该标准值进行比较,即可对水环境安全性进行客观评价。(2)再生水回用的肠道感染疾病患病率计算方法研究。与污水再生回用密切相关且研究相对较充分的几种典型肠道病原微生物包括:伤寒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肠道病毒。其中,伤寒沙门氏菌可引起伤寒,志贺氏菌感染可引起细菌性痢疾,肠道病毒感染可引起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等。典型污水回用途径包括:农田灌溉、城市绿化、景观娱乐和市政杂用,主要接触方式为:呼吸吸入。根据实地调查结果或参考相关暴露标准,并采用针对呼吸吸入途径的暴露量计算公式,本研究对不同回用途径下病原微生物的暴露量计算方法进行讨论。根据已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率量化计算模型及其参数值,本研究对再生水中典型肠道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风险量化评估方法进行论述。通过对疾病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提出并构建基于暴露量的患病率量化计算模型,并根据所获得的人体实验数据,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再生水中典型肠道病原微生物的模型参数值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根据DALY计算方法及其疾病参数值,对再生水中典型肠道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负担量化方法进行论述。本研究所提出的肠道感染疾病患病率量化计算方法将感染风险评估结果进一步延伸到以肠道感染疾病为观测结局的患病风险,进而实现从病原体暴露数据到疾病负担量化数据的成功转化。(3)实际污水再生回用案例肠道感染疾病负担定量分析。以西安市北石桥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为研究对象,参考以往研究数据,对二级出水中典型肠道病原微生物:志贺氏菌、伤寒沙门氏菌和肠道病毒的暴露浓度及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二级出水中,志贺氏菌、伤寒沙门氏菌和肠道病毒的暴露浓度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50%累计概率浓度均值分别为:3.1×102 copies/L,1×102 copies/L和1.4 copies/L。西安市污水主要回用途径包括:城市绿化和道路降尘,主要接触途径为:呼吸吸入。通过暴露量计算、患病率分析与DALY计算,本研究对西安市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直接回用的疾病负担进行量化评估。结果显示,二级出水中伤寒沙门氏菌和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负担均在WHO规定的可接受疾病负担范围内,但志贺氏菌的疾病负担较WHO标准略高,因此,二级出水直接回用存在健康隐患,需对其进行消毒处理。据估计,在90%99%安全性水平下,对二级出水中典型肠道病原菌的log去除率需求为34-log,而对典型肠道病毒的log去除率需求为58-log。另外,对二级出水经不同膜分离工艺处理后回用的疾病负担进行计算,结果显示,超滤、纳滤、反渗透出水中,典型肠道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负担均在WHO规定的可接受范围内,但微滤出水中典型致病菌引起的疾病负担较WHO标准略高,因此,微滤出水回用仍存在健康隐患,需对其进行消毒处理。据估计,在90%99%安全性水平下,对微滤出水中典型肠道病原菌的log去除率需求为34-log,而对典型肠道病毒的log去除率需求为35-log。(4)疾病负担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与发展前景论述。以往疾病负担研究主要应用于世界各国疾病负担统计计算、区域疾病负担顺位计算、以及指定病种疾病负担的追踪评估等。由于水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暴露亦可引起疾病负担,因此,近年来DALY还被应用于水环境领域健康安全评价。该方法是以水环境中典型病原微生物的暴露为出发点,通过暴露量计算与患病率分析,将病原微生物的暴露数据转化为可用于疾病负担量化的疾病输入数据,并通过DALY计算,对指定环境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负担进行量化评估。相比传统风险分析结果,疾病负担评估是对传统风险概率分析的深化与扩展,以健康损失为落脚点对水环境安全进行评价,其结论更可靠且论据更充分。在未来针对环境领域的疾病负担研究工作中,DALY还可用于其他环境领域,如大气、土壤,以及其他环境污染物,如化学有害物质的健康危害定量评估。根据疾病负担评估结果,通过针对危害干预措施的成本-效益分析,可进一步计算不同健康危害干预措施实施条件下,避免一例疾病负担所需的经济成本,通过比较即可确定最优资源配置方案,以此为基础为环境危害管理提供科学有意义的指导。

刘强强[5](2016)在《污水消毒对肠杆菌复活特性和耐药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其中不乏耐药菌。通过污水消毒有效地降低出水中病原菌和耐药菌的数量,对于保障人类健康、促进污水再生回用具有重要意义。紫外线消毒和氯消毒是常见的两种污水消毒技术,但在消毒后细菌的复活和耐药性增高问题也很突出。本研究选用大肠埃希氏菌和沙门氏菌作为典型的肠杆菌,利用细菌培养和药敏分析方法,深入研究污水消毒对肠杆菌复活特性和耐药性的影响,为污水处理和安全回用提供科学依据。选用从城市污水处理厂分离得到的多重耐药性大肠埃希氏菌SER8和SER2作为受试菌株进行紫外线消毒和复活研究。考察紫外线辐照剂量对大肠埃希氏菌SER8的复活率和复活速率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的复活方式和水质条件下的差别。研究发现,当紫外线消毒剂量在1040m J/cm2范围内,大肠埃希氏菌SER8的光复活率和光复活速率基本上随着紫外线消毒剂量的增大而减小。在紫外线消毒后接受日光灯照射的48h内,大肠埃希氏菌SER8在二沉池出水中的光复活率基本与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的相似,但在4872h阶段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复活方式和水质条件对于SER8的复活率和复活速率也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影响。利用Kirby-Bauer纸片琼脂扩散法考察在紫外线消毒和复活过程中大肠埃希氏菌SER8对四环素、氨苄西林、诺氟沙星、链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噻肟、磺胺甲恶唑、环丙沙星和氯霉素的耐药表型。结果表明,接受20m J/cm2紫外线辐照后经日光灯照射48h的过程中,大肠埃希氏菌SER8对9种抗生素的耐药表型均未发生变化。以耐药大肠埃希氏菌SER2作为供体菌,大肠埃希氏菌NK5449为受体菌进行接合实验,发现紫外线消毒会影响大肠埃希氏菌之间质粒转移的能力,大肠埃希氏菌SER2与NK5449的接合转移频率随着紫外线辐照剂量的增加而降低。以从污水厂进水中筛选的沙门氏菌J1作为试验菌株进行氯消毒实验,考察了沙门氏菌经氯消毒后的灭活率,以及不同氯浓度和接触时间的氯消毒对沙门氏菌耐药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氯消毒能够对沙门氏菌J1的耐药性产生影响。当氯浓度为0.5mg/L和2.0mg/L时,沙门氏菌J1对氯霉素和链霉素的耐药表型由消毒前的敏感变为中介;氯消毒CT值的增加会引起沙门氏菌J1对抗生素敏感性的降低。

周进宏[6](2015)在《肠道病原体在污水处理和回用中的分布及衰变过程研究》文中指出水环境的病原性污染是全世界危害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研究水体的病原性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标准或规范中涉及的指示细菌并不足以反映水环境中病原体的真实存在情况,正确评价水质的安全性需关注病原体的污染情况。肠道病原体作为水环境中的病原体重要部分,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等排泄物污染的生活污水,在各种环境水体中普遍存在,且可存活较长时间,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建立肠道病原体快速、高效的检测方法,研究环境水体的肠道病原体污染迫在眉睫。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定量PCR方法以快速、准确和灵敏度高等特点为病原体的检测提供了技术手段。因此,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环境水体的病原体污染及病原体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迁移和衰减对病原体污染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部分研究内容。本论文以沙门菌、志贺菌、肠道病毒、人类星状病毒、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为目标病原体,建立了肠道病原体的定量PCR检测方法,并评价了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应用建立的肠道病原体检测方法,监测了生活污水中几种肠病毒的浓度并分析了肠病毒的污染特性。此外,本文结合某实际污水再生与循环利用系统,研究了肠道病原体在不同来源污水中的分布特性,分析了A2/O-MBR系统各处理单元对指示细菌、致病菌和病毒的去除特性,研究了再生水循环利用过程中病原体的二次污染问题。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通过比较不同的病毒浓缩方法,确定了对生活污水、二级出水、黑水、灰水、厨房废水、A2/O出水等水样采用PEG沉淀法进行病毒浓缩,并确定了各类水样的病毒回收率;对景观湖水和MBR出水采用0.22μm滤膜的膜吸附-洗脱法和PEG沉淀法进行两次浓缩,并确定了病毒回收率。通过比较不同滤膜孔径对细菌的浓缩,确定了对生活污水、黑水、灰水、厨房废水等水样采用0.45μm的膜吸附-洗脱法浓缩,并确定各类水样中细菌的回收率;采用0.22μm的滤膜浓缩二级出水、A2/O出水、景观湖水和MBR出水等水样中的细菌,并确定各水样的回收率。(2)将巢式PCR的高灵敏性与定量PCR的精确性有效结合,建立了三种主要HFMD病毒(EV71、CVA16和CVA10)的半巢式PCR和实时定量PCR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对环境水体中EV71、CVA16和CVA10病毒进行准确检测。同时,还确立了沙门菌、志贺菌、人类星状病毒、诺如病毒的SYBR Green荧光染料实时定量PCR方法和肠道病毒和轮状病毒的Taq Man探针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方法。(3)对三个污水处理厂的进水和二级出水进行为期一年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肠道病毒、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在进水中主要分布在102~104copies/mL,人类星状病毒浓度略高,分布在103~104copies/mL;二级出水中除人类星状病毒分布在103copies/mL,其他病毒浓度约为102 copies/mL。生活污水中的病毒呈现明显的季节分布:肠道病毒浓度在秋季最高,三种HFMD病病毒的最高检出率均在春季,人类星状病毒和轮状病毒浓度在冬季最高,诺如病毒在春季和夏季的浓度较高。肠病毒在不同的季节分布规律不同:春季人类星状病毒浓度最高,夏季人类星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浓度较高,秋季肠道病毒浓度最高,冬季人类星状病毒和轮状病毒浓度较高。研究结果揭示了病毒的分布特性与研究地区的临床流行病学特性相似,统计学分析验证了肠病毒的浓度分布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特性。(4)研究了三种不同来源污水中(黑水、灰水和厨房废水)指示细菌、致病菌和病毒的分布情况。黑水中粪大肠菌群浓度为104 copies/mL,E.coli浓度为103copies/mL,病原菌浓度约101 copies/mL,病毒约为103 copies/mL。不同来源污水中病原体浓度差异较大,黑水中病原体浓度比灰水和厨房废水中高约2个数量级。与污水处理厂混合污水比较,发现黑水污水中病原体的主要来源,且病原体在收集和运输过程中出现了再生繁殖。(5)研究了指示细菌(粪大肠菌群和E.coli)、致病菌和病毒在A2/O-MBR处理系统的迁移衰变特性。细格栅处理对微生物的去除作用微弱,去除率仅为0.2-log~0.4-log。传统活性污泥工艺对指示细菌、致病毒和病毒的去除效率接近,约为1.4-log~1.7-log;A2/O-MBR工艺对指示菌和病原体的去除效果明显,浓度和检出率大幅度降低。粪大肠菌群、E.coli、致病菌和病毒呈现不同的去除率,粪大肠菌群去除率约为6-log左右,E.coli去除率4-log左右,致病菌和病毒去除率在2-log~3-log范围内。MBR出水经氯消毒后未检出病原体,0.7mg/L的余氯保障了消毒后处理水的微生物安全性。(6)通过对景观湖中病原体的检测,揭示了再生水调节与景观利用过程中景观湖水受到了肠道病原体的二次污染。除粪大肠菌群未检出,景观水体中E.coli和病原体均可检出,且E.coli、沙门氏菌和肠道病毒检出率较高,肠道病毒浓度略高,其他病原菌和病毒浓度相当,各微生物浓度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猜测景观水体中的病原体可能来自于非粪便的面源污染,如气溶胶、降雨、湖底淤泥释放等,而高温和日光照射等自然环境条件对病原体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陈胜蓝,尹红果,陈梦清,陈松,郑圆圆,Randy A Dehlgren,张明华,商栩[7](2015)在《环境水体中病原微生物与指示微生物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对夏、冬两季温瑞塘河水体中病原微生物与常用指示微生物粪大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针对水环境中伤寒沙门氏菌建立了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快速检测方法。结果显示,温瑞塘河水体中微生物污染较严重,粪大肠菌群数量高达1.10×1031.40×107m L-1,超过60%的站位微生物污染程度超过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大肠埃希菌浓度为1.00×1045.08×106m L-1,且这2种常用的指示微生物间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不同污染程度的水体中伤寒沙门氏菌的检出率差异显着,且夏季的检出率要高于冬季。在粪大肠杆菌浓度低于104m L-1的水样中,未能检出伤寒沙门氏菌;但水样中粪大肠杆菌浓度高于104m L-1时,伤寒沙门氏菌的检出率随粪大肠杆菌浓度上升而上升;当水体中粪大肠杆菌浓度超过106m L-1时,伤寒沙门氏菌的检出率达100%。本研究结果表明,常用的水环境指示微生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体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情况,但在具体应用中需考虑到污染源及水体理化条件等差异。

朱丹[8](2012)在《医院污水膜生物反应器剩余污泥的消毒研究》文中指出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对医院污水具有很好的处理效果,且具有物理消毒作用。由于微滤膜的高效分离功能,病原微生物被截留在反应器内,因此MBR污泥的消毒工艺十分重要。本课题针对这一问题,以MBR产生的剩余污泥(混合液)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污泥的特性,使用过氧乙酸(PAA)作为消毒剂,探讨了其消毒效果及机理。实验发现:MBR实现了对医院污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有效去除。但排出的污泥中积聚了大量的微生物,其含量远远大于进水中的微生物含量。为了更准确的使用平皿计数法测定污泥中的细菌含量,本文中使用一种表面活性剂将污泥絮体中的微生物提取到上清液中。对该方法进行5次试验,结果显示:平均提取率达80%以上,最高可达97%。所以在本研究中,采用该方法来检测污泥中的细菌总数。同时,研究了投加浓度和接触时间对PAA消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消毒过程都出现明显的“拖尾现象”;当PAA投加浓度为400 mg/L,接触时间为1 h时,污泥中的细菌总数为112 CFU/mL,总大肠菌群数为91 MPN/100mL,粪大肠菌群数为12 MPN/100mL(81.4 MPN/g干污泥),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中的要求。在投加浓度一定时,接触时间越长,杀菌率越高。当过氧乙酸投加量为400 mg/L,接触时间为3 h时,粪大肠菌群未检出;当过氧乙酸投加量为600 mg/L,接触时间为3 h时,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均未检出。以细菌和粪大肠菌群为微生物指标,Collins-selleck模型对消毒过程拟合效果较好。此外,pH和过氧化氢均对过氧乙酸的消毒效果做出了贡献。由于过氧乙酸的消毒成本比传统氯消毒高,为减小工程应用时的费用,对30 min沉降后的污泥进行了消毒研究,结果表明:在SV30为37%时,待消毒的污泥体积可减少63%,PAA投加量也相应减少。当投加量为400 mg/L的,接触时间为1 h时,消毒后污泥中粪大肠菌群数为69 MPN/g干污泥,可以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的要求。在实际应用中,将MBR排出污泥沉降后,使上清液回流至反应器内,仅对沉降污泥做消毒处理。这样既节省了PAA的费用,还可以减小消毒池的容积,降低建造费用和占地面积。

张景丽[9](2010)在《医院污水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泥消毒处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医院污水出水水质好,但由于膜的截留作用混合液中的微生物被截留在反应器中。本课题以MBR产生的污泥(混合液)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污泥特性,探讨了次氯酸钠和过氧乙酸(PAA)对该污泥的消毒效果、消毒副产物及污泥减量化等问题。试验结果表明,MBR的沉淀污泥中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和粪大肠菌群等微生物体积含量略大于上清液。运用动力学公式计算出反应器内污泥的表观产率系数Yobs为0.118-0.132 kgMLVSS/kgCOD,低于传统活性污泥法,所以MBR不仅是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也是污泥减量化的新技术。使用分析纯浓硫酸、冰醋酸、过氧化氢制备了含过氧乙酸约18%溶液。过氧乙酸和H2O2的分解都符合假一级反应动力学公式,半衰期分别为41.01d和51.7d。温度对其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次氯酸钠和过氧乙酸两种消毒剂对MBR的污泥消毒均有效,前者效果略优于后者。当有效氯和过氧乙酸浓度分别为600mg/L和800mg/L,接触时间为1h时,有效氯对粪大肠菌群的lg(对数)去除率为4.97-6.03,过氧乙酸的lg(对数)去除率为5.02-6.06,可保证剩余的粪大肠菌群<60 MPN/100mL(即100MPN/g污泥),满足《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中的污泥消毒要求,此时有效氯仅剩余19.23 mg/L,过氧乙酸剩余103.33mg/L。两种消毒剂的消毒作用均主要发生前10min内。污泥浓度对次氯酸钠和过氧乙酸两种消毒剂的消毒效果都有影响,但对前者的影响更大。对滞后和拖尾均有体现的Colins-Selleck模型对两种消毒剂对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和粪大肠菌群三种微生物消毒效果均有较好的拟合。次氯酸钠消毒污泥时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中以CHCl3为主。当有效氯浓度600mg/L,接触时间1h时,三卤甲烷的生成量约为9631.6μg/L,其中CHCl3的生成量约为9510.2μg/L。采用过氧乙酸消毒没有明显的三卤甲烷生成。污泥中微生物的lg去除率与核酸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常温下100mg/L的PAA处理MBR污泥,接触时间3h时,污泥溶解率可达到15.3%。

孙群[10](2009)在《人工湿地中指示和病原微生物动态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工湿地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利用水生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净化污水。由于其具有投资少、运行费用低、出水效果好而耗能少、耐冲击负荷能力强、操作管理简便和生态景观性能好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污染物控制和改善环境等方面。与传统的二级污水处理工艺相比,人工湿地对公众健康和生态安全的影响更应该引起足够重视。选择适宜的指示和病原微生物并研究其行为是进行人工湿地环境卫生安全评价的关键。本研究选取总大肠菌群(Total coliforms,TC)、粪大肠菌群(Fecal coliforms,FC)、粪链球菌(Fecal streptococci,F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p.,SM)6种指示和病原微生物,研究其在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中的动态分布、去除效果、相关性及污水水质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胶南污水处理系统对总大肠菌群(Total coliforms,TC)、粪大肠菌群(Fecalcoliforms,FC)、粪链球菌(Fecal streptococci,F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4种指示微生物的去除率均高于99.98%,对沙门氏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去除效率较低,分别为98.45%和96.00%。人工湿地对总大肠菌群、大肠杆菌和粪大肠菌群去除效果较好,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3%、90.9%和84.0%,对沙门氏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去除效果次之,分别为67.0%和25.0%。粪链球菌出水浓度高于进水。出水中沙门氏菌的数量以及秋季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明显高于指示微生物。(2)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以及大肠杆菌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沙门氏菌和粪大肠菌群以及产气荚膜梭菌和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间存在弱相关。(3)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与水温、pH在一定范围内显着相关,大肠杆菌只显示与水温在一定范围内显着相关,粪链球菌数量显示与水中的氨氮存在显着相关,而沙门氏菌只显示与总氮存在显着相关,产气荚膜梭菌则没有显示出与任何水质指标具有相关性。

二、天津城市污水中大肠菌群数与沙门氏菌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城市污水中大肠菌群数与沙门氏菌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污水处理中病原微生物污染状况及潜在风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微生物及其分类
    1.1 细 菌
    1.2 病 毒
    1.3 寄生虫
2 城市污水处理中病原微生物的污染状况
    2.1 城市污水管网及泵站中的污染
    2.2 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中的污染
    2.3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中的污染
    2.4 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中的污染
3 城市污水处理中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标准
4 城市污水处理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4.1 病原微生物的气溶胶传播
    4.2 病原微生物的介水传播
    4.3 污水处理中病原微生物的风险
5 城市污水处理中病原微生物的去除技术
    5.1 氯消毒技术
    5.2 臭氧消毒技术
    5.3 紫外线消毒技术
6 建议与展望
    (1) 完善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标准。
    (2) 加强污水处理过程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及暴露风险研究。
    (3) 强化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病原微生物去除的新技术研发。

(2)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厂尾水的卫生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污水厂尾水消毒的技术现状
        1.2.1 污水消毒方法概述
        1.2.2 污水消毒技术的发展及水质标准对比
    1.3 污水厂尾水氯消毒的风险分析
        1.3.1 氯化消毒副产物
        1.3.2 污染现状
        1.3.3 危害
        1.3.4 人工湿地去除水中病原菌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引言
    2.2 人工湿地的构建
        2.2.1 实验装置
        2.2.2 湿地基质
        2.2.3 湿地植物
        2.2.4 试验用水特征
        2.2.5 人工湿地的运行
    2.3 实验材料
    2.4 检测分析方法
        2.4.1 植物相关指标测定
        2.4.2 填料孔隙率测定
        2.4.3 粪大肠菌群测定
        2.4.4 沿程SS测定
第三章 填料及湿地运行参数对出水卫生学指标的影响
    3.1 试验方案
    3.2 填料粒径对出水的影响
        3.2.1 低浓度进水条件下粒径对出水的影响
        3.2.2 中浓度进水条件下粒径对出水的影响
        3.2.3 高浓度进水条件下粒径对出水的影响
    3.3 水力停留时间对出水的影响
    3.4 温度对出水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MF-美人蕉共生系统的构建及其基本特点
    4.1 引言
    4.2 AMF-美人蕉共生系统的构建
        4.2.1 AMF对美人蕉侵染率的研究
        4.2.2 AMF对美人蕉生长量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MF-美人蕉共生系统对出水卫生学指标的影响
    5.1 AMF-美人蕉共生系统对出水卫生学指标的影响
        5.1.1 共生系统对出水粪大肠菌群数的影响
        5.1.2 共生系统对沿程粪大肠菌群的去除效果研究
        5.1.3 SS与湿地粪大肠杆菌去除效果相关性研究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污水厂尾水湿地处理系统的工程可行性研究
    6.1 工程设计可行性分析
    6.2 工程经济效益分析
致谢
参考文献

(3)猪场沼液加温消毒关键因素优化与能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沼液特征及回用病原微生物风险
        1.2.2 国内外粪污消毒灭菌研究现状
        1.2.3 加温消毒在畜禽粪污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1.2.4 部分污水处理标准中病原微生物指标要求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猪场沼液加温消毒效果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装置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指标及其方法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加热温度对沼液中病原微生物杀灭效果的影响
        2.2.2 加热时间对沼液中病原微生物杀灭效果的影响
        2.2.3 总固体含量对沼液中病原微生物杀灭效果的影响
    2.3 小结
第三章 猪粪水加温消毒效果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装置
        3.1.3 试验设计
        3.1.4 测定指标及其方法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加热温度对猪粪水中病原微生物杀灭效果的影响
        3.2.2 加热时间对猪粪水中病原微生物杀灭效果的影响
        3.2.3 总固体含量对猪粪水中病原微生物杀灭效果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厌氧发酵前后加温消毒的工艺能耗对比分析
    4.1 本研究的设定工艺及参数
    4.2 能耗计算方法
        4.2.1 厌氧发酵升温能耗计算
        4.2.2 厌氧发酵恒温能耗计算
        4.2.3 加温处理升温能耗计算
        4.2.4 加温处理恒温能耗计算
        4.2.5 厌氧发酵产能计算
    4.3 计算过程的参数及数据
    4.4 能耗计算结果与分析
        4.4.1 厌氧发酵能耗
        4.4.2 加温处理能耗
        4.4.3 厌氧发酵产能
        4.4.4 工艺净能量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存在问题
    5.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再生水回用的肠道感染疾病负担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再生水回用的人体健康影响
        1.1.1 国内外污水再生利用现状
        1.1.2 再生水的肠道病原体来源及潜在感染风险
        1.1.3 再生水回用的肠道病原体控制需求
    1.2 病原体人体感染评价方法
        1.2.1 基于感染风险计算的评价方法
        1.2.2 感染风险评价的局限性
        1.2.3 病原体感染疾病负担分析
    1.3 基于伤残调整损失寿命年(DALY)的疾病负担分析
        1.3.1 DALY法的提出与发展
        1.3.2 DALY计算的基本步骤
        1.3.3 疾病负担量化过程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学位论文的基本构架
2 水媒性肠道感染疾病负担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
    2.1 水中肠道病原体及其致病特征
        2.1.1 水媒性肠道感染疾病及其病原学
        2.1.2 肠道病原体及其关联疾病
    2.2 肠道病原体感染途径和暴露量计算
        2.2.1 水媒性肠道病原体感染途径
        2.2.2 水媒性肠道病原体暴露特征
        2.2.3 肠道病原体暴露量计算方法
    2.3 水媒性肠道病原体的疾病负担分析
        2.3.1 肠道病原体感染与致病过程
        2.3.2 感染率和患病率分析计算
        2.3.3 基于DALY计算的肠道感染疾病负担量化
3 再生水回用的肠道感染疾病患病率计算方法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模型建立方法
        3.1.2 模型参数求解方法
    3.2 再生水中的典型肠道病原体及关联疾病
    3.3 肠道病原体感染率计算
    3.4 肠道感染疾病患病率计算
        3.4.1 模型构建理论基础
        3.4.2 模型推导过程
        3.4.3 基于暴露量的患病率计算模型的提出
        3.4.4 模型参数求解
    3.5 本章小结
4 再生水回用的肠道感染疾病负担定量分析
    4.1 常规二级处理水回用的疾病负担分析
        4.1.1 二级处理水中的典型肠道病原体分布
        4.1.2 二级处理水直接回用的疾病负担计算
        4.1.3 二级处理水回用的病原体灭活需求分析
    4.2 膜分离水回用的疾病负担分析
        4.2.1 膜分离深度处理对典型肠道病原体的去除功效
        4.2.2 膜分离水回用的疾病负担计算
        4.2.3 膜分离水回用的病原体灭活需求分析
    4.3 基于疾病负担的再生水回用安全性评价
    4.4 本章小节
5 疾病负担定量分析法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5.1 病原体感染风险与疾病负担的关系
    5.2 基于疾病负担量化控制水环境安全的适用性
    5.3 疾病负担定量分析法的发展前景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学位论文的创新点
    6.3 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5)污水消毒对肠杆菌复活特性和耐药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抗生素的使用和耐药菌的污染现状
        1.1.1 抗生素的分类与使用
        1.1.2 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和ARGs的污染现状
    1.2 城市污废水消毒的必要性和消毒标准
        1.2.1 城市污废水消毒的必要性
        1.2.2 城市污废水出水消毒标准
    1.3 紫外线消毒
        1.3.1 紫外线消毒的原理与影响因素
        1.3.2 紫外线消毒技术的应用现状
        1.3.3 紫外线消毒后细菌的复活
    1.4 氯消毒
        1.4.1 氯消毒原理及影响因素
        1.4.2 氯消毒与细菌耐药性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2 紫外线消毒对细菌复活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剂与耗材
        2.1.2 主要器材与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紫外线辐照剂量对细菌复活的影响
        2.2.2 外界条件对细菌复活的影响
        2.2.3 不同菌株之间复活的差异
    2.3 小结
3 紫外线消毒对细菌耐药性及接合过程中质粒转移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器材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4 氯消毒对沙门氏菌的灭活和耐药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株和试剂
        4.1.2 主要器材与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沙门氏菌J1在不同初始有效氯浓度中的灭活率
        4.2.2 氯消毒对沙门氏菌J1耐药性的影响
    4.3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肠道病原体在污水处理和回用中的分布及衰变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词与英文对照汇总表
1 绪论
    1.1 水环境的病原体污染
        1.1.1 水环境中的病原体来源和传播途径
        1.1.2 主要病原体种类及其危害
        1.1.3 肠道病原体的来源及危害
    1.2 病原体在水环境中的存活特性
        1.2.1 病原体在不同环境水体中的分布状况
        1.2.2 病原体在水中的迁移过程
        1.2.3 不同病原体在水中的繁殖和衰变
        1.2.4 病原体存活状态影响因素
    1.3 水中病原体的检测技术
        1.3.1 微生物学检测技术
        1.3.2 免疫学检测技术
        1.3.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1.4 水中病原体污染控制与评价技术的研究进展
        1.4.1 病原体污染源追踪技术
        1.4.2 病原体去除与灭活技术
        1.4.3 病原体健康风险评价技术
    1.5 课题研究概述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3 主要研究内容
2 水中病原体浓缩方法的确立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菌株和病毒株
        2.1.2 实验主要试剂
        2.1.3 试验仪器设备
        2.1.4 环境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2.2 水中病毒的浓缩
        2.2.1 病毒浓缩方法概述
        2.2.2 病毒浓缩方法比较
        2.2.3 环境样品病毒浓缩方法的确定
    2.3 水中细菌的浓缩方法
        2.3.1 细菌浓缩方法概述
        2.3.2 细菌浓缩方法的比较
        2.3.3 环境样品细菌浓缩方法的确定
    2.4 小结
3 水环境中病原体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1 目标病原体的确立
        3.1.1 肠病毒
        3.1.2 肠道病原菌
    3.2 三种主要HFMD病毒半巢式PCR和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3.2.1 引物的设计
        3.2.2 半巢式PCR定性检测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3.2.3 HFMD病毒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2.4 HFMD病毒PCR检测方法的评价
    3.3 肠病毒定量PCR检测方法的确立
        3.3.1 病毒引物的设计与选择
        3.3.2 定量PCR检测方法标线的确定
        3.3.3 病毒定量PCR检测
        3.3.4 病毒检测精度和重现性
    3.4 肠道病原菌定量PCR检测方法确立
        3.4.1 肠道病原菌引物的设计与选择
        3.4.2 病原菌检测定量标线的确定
        3.4.3 病原菌的定量PCR检测
        3.4.4 病原体检测精度和重现性
    3.5 小结
4 城市生活污水中肠病毒的分布特性研究
    4.1 污水厂选择与水样采集
        4.1.1 污水厂概况
        4.1.2 水样采集
    4.2 肠病毒在污水厂进水和出水中的分布特性
        4.2.1 肠道病毒
        4.2.2 手足口病病毒
        4.2.3 人类星状病毒
        4.2.4 轮状病毒
        4.2.5 诺如病毒
    4.3 肠病毒的季节变化规律
        4.3.1 不同病毒的季节变化规律
        4.3.2 肠病毒的季节分布特性
        4.3.3 肠病毒季节变化规律与临床流行病学的关系
    4.4 小结
5 肠道病原体在污水再生与循环利用系统中的迁移衰变过程研究
    5.1 污水再生与循环利用系统
        5.1.1 系统概要
        5.1.2 污水再生处理工艺
        5.1.3 再生水景观利用与循环体系
    5.2 肠道病原体在污水再生处理过程中的迁移衰变过程
        5.2.1 肠道病原体在不同来源污水中的分布特征
        5.2.2 污水处理流程中肠道病原体的衰变规律
        5.2.3 再生水生产的肠道病原体控制功效
    5.3 再生水调节与景观利用过程中的肠道病原体二次污染
        5.3.1 景观湖中肠道病原体的检出情况
        5.3.2 气候条件对肠道病原体检出的影响
        5.3.3 不同来源肠道病原体的同异性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环境水体中病原微生物与指示微生物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 1水样采集
    1.2沙门氏菌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快速检测方法
    1.3水体指示微生物的测定
    1.4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指示微生物的检测结果及分布特点
    2.2伤寒沙门氏菌的时空分布特点
    2.3病原微生物与指示微生物的关系
3讨论
4小结

(8)医院污水膜生物反应器剩余污泥的消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医院污水
        1.1.1 医院污水处理方法
        1.1.2 医院污水消毒方法
        1.1.3 水质标准中的生物学指标
        1.1.4 国内外医院污水处理现状
    1.2 膜生物反应器(MBR)在医院污水处理领域的发展
        1.2.1 MBR 处理医院污水的优势
        1.2.2 MBR 处理微生物的效果
        1.2.3 MBR 去除微生物的机理
    1.3 污泥概述
        1.3.1 污泥处理现状和必要性
        1.3.2 医院污泥
    1.4 污泥的消毒现状
        1.4.1 厌氧消化
        1.4.2 堆肥处理
        1.4.3 石灰稳定
        1.4.4 化学消毒
        1.4.5 辐射消毒
    1.5 过氧乙酸概述
        1.5.1 过氧乙酸的制备
        1.5.2 过氧乙酸的消毒作用
        1.5.3 过氧乙酸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和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试验内容
第二章 试验分析方法与反应器运行情况
    2.1 工艺运行概况
        2.1.1 试验装置及运行参数
        2.1.2 MBR 反应器处理效果
        2.1.3 污泥的处理处置及特性
    2.2 试验试剂
        2.2.1 消毒剂
        2.2.2 脱PAA 还原剂
    2.3 分析项目及试验方法
        2.3.1 主要分析项目及其分析方法
        2.3.2 微生物指标的测定分析方法
    2.4 测定污泥中细菌总数方法的确立
        2.4.1 试验方法
        2.4.2 可靠性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过氧乙酸对污泥消毒研究
    3.1 投加浓度对消毒效果的影响
        3.1.1 细菌总数的消毒效果
        3.1.2 总大肠菌群数的消毒效果
        3.1.3 粪大肠菌群数的消毒效果
    3.2 时间对消毒效果的影响
        3.2.1 细菌总数
        3.2.2 粪大肠菌群数
    3.3 其他因素对消毒作用的贡献
        3.3.1 pH
        3.3.2 过氧化氢(H_20_2)
    3.4 浓缩混合液的消毒处理
        3.4.1 混合液中沉淀污泥和上清液中微生物浓度
        3.4.2 投加浓度对沉淀污泥和混合液的消毒效果
        3.4.3 接触时间对沉淀污泥和混合液的消毒效果
    3.5 过氧乙酸消毒的经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消毒机理及其动力学研究
    4.1 消毒机理
        4.1.1 接触时间
        4.1.2 CT 值
    4.2 Chick 模型的拟合
        4.2.1 Collins-Selleck 模型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MBR 工艺对医院污水的消毒特性
        5.1.2 过氧乙酸对污泥消毒的效果
        5.1.3 消毒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影响
        5.1.4 动力学拟合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医院污水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泥消毒处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膜生物反应器(MBR)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发展和消毒效果
    1.3 污水污泥的消毒技术
    1.4 消毒副产物的研究进展
    1.5 污泥减量化的研究进展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医院MBR 污水处理系统运行和试验材料
    2.1 MBR 工艺应用概况
    2.2 MBR 工艺运行情况
    2.3 MBR 反应器中动力学分析
    2.4 试验分析项目和方法
    2.5 试验材料过氧乙酸的制备和稳定性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过氧乙酸和次氯酸钠消毒污泥及动力学研究
    3.1 研究方法
    3.2 医院MBR 污泥消毒试验
    3.3 动力学分析
    3.4 影响消毒效果的其它因素研究
    3.5 消毒机理探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消毒过程中消毒副产物的研究
    4.1 消毒副产物(DBPs)概述
    4.2 试验目的、内容、材料和方法
    4.3 MBR 系统进水和反应器混合液的THMs
    4.4 两种消毒剂对THMs 生成的影响
    4.5 其他因素讨论
    4.6 生成其他消毒副产物的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过氧乙酸污泥减量化的研究
    5.1 污泥减量化
    5.2 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和步骤
    5.3 过氧乙酸对污泥的反应
    5.4 PAA 处理MBR 污泥减量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人工湿地中指示和病原微生物动态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前言
    1.3 生活污水中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及特征
        1.3.1 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1.3.1.1 病原细菌
        1.3.1.2 致病病毒
        1.3.1.3 病原原生动物
        1.3.2 病原微生物的特征
    1.4 人工湿地的指示微生物
        1.4.1 人工湿地指示微生物选择
        1.4.1.1 指示细菌
        1.4.1.2 指示病毒
        1.4.2 指示微生物对各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1.5 污水处理对指示和病原微生物的去除
    1.6 指示和病原微生物在人工湿地中的归宿
    1.7 影响人工湿地指示和病原微生物去除效果的因素
    1.8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1.9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9.1 研究目的、意义
        1.9.2 研究内容
        1.9.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实验研究方法
    2.1 实验背景
    2.2 实验材料
    2.3 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分析方法
        2.3.1 沙门氏菌
        2.3.2 产气荚膜梭菌
    2.4 指示微生物的检测分析方法
        2.4.1 总大肠菌群
        2.4.2 粪大肠菌群
        2.4.3 大肠肝菌
        2.4.4 粪链球菌
    2.5 理化指标检测分析方法
第3章 污水处理中指示和病原微生物数量分布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采集
        3.2.2 指示和病原微生物选择
        3.2.3 实验方法
        3.2.4 理化指标分析
        3.2.5 微生物分析
    3.3 结果
        3.3.1 胶南污水处理系统各处理单元出水水质情况
        3.3.2 指示和病原微生物在各处理单元出水中的数量分布
        3.3.3 各处理单元对指示和病原微生物的去除效果
    3.4 讨论
        3.4.1 胶南污水处理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3.4.2 胶南污水处理系统对指示和病原微生物的去除
    3.5 结论
第4章 人工湿地中指示和病原微生物动态分布特征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品采集
        4.2.2 指示和病原微生物选择
        4.2.3 实验方法
        4.2.4 理化指标分析
        4.2.5 微生物分析
    4.3 结果
        4.3.1 人工湿地中指示和病原微生物的动态特征和去除效果
        4.3.2 人工湿地中指示和病原微生物去除效果随季节变化情况
    4.4 讨论
        4.4.1 指示和病原微生物在人工湿地中的动态变化
        4.4.2 人工湿地的环境安全性
    4.5 结论
第5章 人工湿地指示和病原微生物相关性研究
    5.1 前言
    5.2 指示和病原微生物相关性分析
    5.3 微生物指标与水质指标的相关性
    5.4 讨论
    5.5 结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致谢

四、天津城市污水中大肠菌群数与沙门氏菌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污水处理中病原微生物污染状况及潜在风险的研究进展[J]. 吴瑒,武婧,杨澜,郑雄,陈银广,尹大强.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21(10)
  • [2]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厂尾水的卫生学效应研究[D]. 吴涛. 东南大学, 2020(01)
  • [3]猪场沼液加温消毒关键因素优化与能耗分析[D]. 陈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再生水回用的肠道感染疾病负担定量分析方法研究[D]. 高婷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12)
  • [5]污水消毒对肠杆菌复活特性和耐药性的影响研究[D]. 刘强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5)
  • [6]肠道病原体在污水处理和回用中的分布及衰变过程研究[D]. 周进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 [7]环境水体中病原微生物与指示微生物的相关性研究[J]. 陈胜蓝,尹红果,陈梦清,陈松,郑圆圆,Randy A Dehlgren,张明华,商栩. 浙江农业科学, 2015(04)
  • [8]医院污水膜生物反应器剩余污泥的消毒研究[D]. 朱丹. 天津大学, 2012(07)
  • [9]医院污水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泥消毒处理的研究[D]. 张景丽. 天津大学, 2010(07)
  • [10]人工湿地中指示和病原微生物动态分布特征研究[D]. 孙群. 青岛理工大学, 2009(03)

标签:;  ;  ;  ;  ;  

天津市城市污水中大肠菌群数量与沙门氏菌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