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一、浅谈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论文文献综述)

刘彦平[1](2021)在《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下,环境治理以“预防为主”为基本原则。环评制度通过预先评价、提前制定防范措施等程序,期望规制规划和建设项目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是“预防为主”模式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法律制度。其中,公众参与是环评制度的重要内容。在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制度不断完善的情形下,邻避冲突不断,公众参与的司法救济不力,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的有效性风险仍然存在。本文以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制度为研究对象,在界定公众、环评、环评公众参与等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环评公众参与的理论,分析了环评公众参与制度的价值和功能。在梳理公众参与和环评信息公开立法的同时,笔者对邻避冲突和公众参与的司法救济现状进行了描述,并从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制度层面,在公众主体、评价对象、参与阶段以及环评信息公开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问题分析。为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笔者对域外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些许建议:为实现建设项目环评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制度完善应以保障公众参与有效性为标准,在公众主体方面,应进一步明确公众定义、放宽参与公众范围限制、提高参与公众代表性和参与公众组织化程度;在评价对象方面,应增加公众参与评价的建设项目类别、明确公众参与评价影响的因素;在参与阶段方面,应恰当把握公众参与时机、合理设置公众参与时限和强化审批阶段的公众参与;在环评信息公开方面,应进一步细化政府信息公开例外事项的认定、采取便于公众知悉的方式。希望本文可以为我国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吴金[2](2020)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以A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关键,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各方主体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逐步更新,《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在2019年初开始施行,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在政府部门的倡导下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情况有所改善,但是依然存在公众参与过于形式化、数据不真实、群众的意见得不到表达和采纳等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国环境恶化没能得到有效遏制,甚至导致公民对政府环境保护态度和决心的不信任。如何优化提升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程度和效力,如何让民众表达意见并且将民意体现在各类环境决策之中,如何将公众参与制度化引入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中等,都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有效解决该问题有利于把环境开发和利用可能带来的负效应降到最低,同时加大环境的重建和保护。笔者是一名基层环保执法人员,对辖区企业的环保现状及公众的意见有颇深的感触,本文中A项目属于锂离子电池制造行业生产项目,相比于其他产业在电池生产的过程中,其原材料和工艺较为特殊,因此在生产环节必须重视相关工业废料排放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以采集到的A项目公众参与数据为例,在绿色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现阶段A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问题现状进行相关性研究,希望借此促进公众参与理论发展与完善,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促进环境决策科学化。在本文研究中,首先深入了解了课题相关的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解释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和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的概念,其次对当前A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公众参与问题进行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对A项目建设背景、概况进行介绍,对现状调查后进行其对环境影响的分析等。再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A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活动主要存在公众参与有效性不强、公众参与渠道不畅通、缺乏民间环保组织基础、环境评价制度落实不到位、信息化公开程度低等问题。究其原因为缺乏有效的公众监督手段,公众参与制度不完善,公众的环保意识有待加强,环境评价主体存在利益冲突,公众获得环境评价信息渠道有限等。对此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加强公众参与法制建设,做好外部监督;完善环境公众参与保障机制;加强对公众的环保意识教育;加强政府的引导;重视并建立信息公开途径等建议。

杨建国[3](2020)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以大同市两类项目为研究对象》文中研究说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对建设项目和区域规划中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规避办法和治理措施,以预防或减轻其可能造成的污染的制度与方法,它是我国生态环境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参与制度,是指社会公众自觉自愿的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各种活动的管理,并对政府管理中所做决策和落实情况的监督,体现了社会民主化管理的理念。公众参与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项目民主性、科学性,监督决策落实,协调利益冲突,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而生态环境质量却越来越差,政府面临着改善生态环境的巨大挑战。建设项目往往具有公共性,影响广泛,要对建设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除了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要付出努力之外,还有赖于公众的参与。然而,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事件、宁波镇海PX事件、厦门PX事件、安宁炼油事件等近年来频发的各类环境群体性事件,反映出我国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并未真正起到作用,公众参与制度还有很多地方不完善。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现状,与引入的大同市某废旧汽车拆解站项目和大同某医院建设项目两个案例作对比,分析出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工作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完善参与领域、扩展参与时限、确定参与主体、完善信息公开、完善独立监管、建立公益诉讼制和加强宣传等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的对策。

曲文涛[4](2020)在《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法治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革命后,工业文明带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规模化生产使社会商品种类、数量日益繁盛。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早期的工业社会发展一定程度上总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对地球资源的过度消耗让人类也很快面临了又一大难题----环境问题。如今,在世界进入后工业时代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诸多现实问题以及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催使人类给予了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更高的关注。无疑,整体性的环境治理主要责任由政府承担,但是政府主导式的环境治理模式有着众多天然弊端,因此有必要调动各方非官方力量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以形成与政府主导双面互补的优良模式。本文以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法治化为主题,通过对环境公众参与理论阐述结合对现实案例的分析,在梳理我国现阶段环境治理公众参与制度得失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的各项具体制度设想。在我国当前的法治背景下,包括《环保法》《环评法》在内的各个层级的法律法规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都做出了规定,也因此逐渐形成了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环境立法与环境决策公众参与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环境监督公众参与制度、环境诉讼制度等一系列涉及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制度框架。纵观我国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现实境况,却不容乐观。通过对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梳理结合对厦门PX事件、杭州九峰事件、大连PX事件、上海松江垃圾焚烧事件、四川什邡钼铜事件等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尚存在许多问题,对此本文从环境信息公开、环境立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督、环境诉讼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而针对提出的问题,本文也提出了推进我国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法治化的对策思考:第一,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疏通环境信息公开渠道;第二,弥补立法缺失,进行法律整合;第三,革新环境决策模式,挖掘政府实效作用;第四,证公众参与环评的全程性,严格制定参与人员标准;第五,提升参与主体素质,加强环保组织建设;第六,拓宽原告资格,完善公益诉讼制度。

黄雪骐[5](2020)在《日本环境健康风险控制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震惊世界的环境污染事件都与人类健康损害有直接关系,例如“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痛痛病“事件等,环境变化引起的人类健康问题已经让全世界都认识到环境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严重威胁,改善环境问题成为保证人类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课题。本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出现规模性的环境公害问题,民众环境意识开始觉醒,他们为了寻求环境利益表达而选择与政府抗争,随之爆发了一系列群体性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让政府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在该问题上给予公众参与合法途径的重要性。之后日本重点建立“风险管理”型环境法,在环境健康问题法律规制上采用了“风险评价—风险管理—风险沟通”的体系结构,其后为防止在这个过程中专家与政府决策者过分专断,日本政府提出将风险沟通广泛地运用到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全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公众参与秩序。环境权与环境预防性原则是日本环境健康风险控制中公众参与的理论性基础,而环境信息公开是其制度基础。其次日本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环境公害防止时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环境风险规制时期集中对环境问题进行立法,环境健康风险控制公众参与制度构建采取分散型立法模式,分散规定在各个法律条文中,例如《公害对策基本法》、《环境基本法》以及《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通过对日本环境健康风险控制公众参与理论基础、制度基础、制度构架等多个方面研究,提出可供我国解决相关问题借鉴的经验和方法。全文的具体结构如下:绪论部分从问题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出发,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日本环境健康风险控制公众参与制度相关争议问题、观点讨论、以及研究现状分析,同时也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难点和创新点等。第一章介绍了日本环境健康风险控制的含义、必要性和公众参与制度的基本内容。从环境健康风险控制的概念着手,分析了环境风险控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后以日本环境健康风险控制中公众参与制度的基本概念为基础,介绍公众参与制度中个人、事业者、环境NGO等参与主体的基本特征,整体分析了环境健康风险控制公众参与制度在日本《宪法》、环境信息公开领域、环境立法领域、环境诉讼领域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所对应的内容,最后分析了环境健康风险控制与公众参与的关系。第二章介绍了日本环境健康风险控制公众参与制度的基础,其中包括理论基础和制度基础。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中包括环境权和环境预防性原则。其中对环境权的概念、发展、基本内容予以介绍,重点分析了环境权的人权属性以及它与日本《宪法》中幸福权、生存权的关系。预防性原则主要介绍了该原则的基本概念、起源与发展进程以及该原则在案例中的适用。最后由于风险社会理论对环境法的影响作用,环境预防原则从传统的损害预防原则发展过渡到风险预防性原则。第二部分制度基础主要论述了日本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概念、主体、内容、特点以及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与日本环境健康风险控制公众参与制度的相互关系。第三章与第四章都是日本环境健康风险控制公众参与制度的框架分析。第三章主要是对日本19世纪60年环境公害时期的制度分析,首先介绍了环境健康风险控制法律规制的立法背景,通过公害纠纷解决机制、污染物控制和公害防治协议以及健康损害救济的法律规制这三个大的方面来分析这些法律条文中所包含的环境健康风险公众参与的思想和内容。第四章主要是对日本19世纪90年代以后以环境健康风险规制为主要特点的环境法规制下的制度分析。通过对具有代表性法律的研究,例如日本《环境基本法》、日本《环境影响评价法》,分析危险化学物质对环境健康影响,通过这些影响公众参与的具体法律规定对制度进行详细剖析。同时也通过行政救济与司法救济两个方面论述了对公众参与权利的救济规制。第五章分析了日本环境健康风险控制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的优缺点,同时分析了我国环境健康风险控制公众参与制度存在的问题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的建议。首先分析由于我国在该问题上未能及时从“损害控制”向“风险控制”转变以及风险信息公开不足、公众参与机制和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借鉴日本经验的基础上,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环境健康风险控制公众参与制度:加强环境健康风险信息公开;确立社会社会协同治理原则,建立环境健康伙伴关系;建立环境风险沟通制度,加强公众参与。

邱伟伦[6](2020)在《基于LCA的大型基础设施社会影响评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型基础设施规模巨大、技术工艺复杂,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维护→拆除整个阶段会消耗大量物力人力,并且涉及干系人众多,会对其产生复杂的社会影响。因此,有必要在项目实施之前科学评估大型基础设施的社会影响。目前,生命周期评价理论(LCA,Life Cycle Assessment)的标准、工具已经相对完备,基于环境生命周期评价(ELCA,Environment Life Cycle Assessment)理论在建筑领域也具备比较成熟的模型和方法,但是国际上对于建筑领域的社会生命周期评价(SLCA,Social Life Cycle Assessment)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于社会生命周期评价的重点研究过程及要素、定量评价方法等缺乏系统化的研究。论文根据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基本框架,明确了社会生命周期评价的理论框架;基于文献调研以及相关的理论分析,得出目前其评价框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评价过程及要素。结合生命周期评价的理论范式,借鉴较为成熟的环境生命周期评价体系,提出了包括干系人类别、子类别、影响类别、特征化方法、权重确定等5类重点评价过程及要素。遵循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原则,结合我国大型基础设施的特点,构建了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大型基础设施社会影响评价模型。论文首先确定了大型基础设施生命周期中可能受到社会影响的5类干系人;通过文献调研的形式收集了建设工程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指标清单,通过理论分析将其简化最终得到论文模型中的子类别社会影响指标清单;从社会效益的层面明确了影响类别,并将各子类别分别归类到对应的影响类别中;提出了清单中各子类别指标数据的评估方法,支持项目前期对项目的社会影响进行定量化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层次分析模型,确定各社会影响的权值;明确了各关键的评价过程和重点要素后,结合生命周期评价的理论范式,构建大型基础设施的社会影响评价模型,辅助决策。最后论文模型被用于具体的案例研究中,分析具体项目中各干系人的社会影响程度,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决策。论文提出的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大型基础设施社会影响评价模型,确定了需要重点关注评价过程及要素,属于建筑领域社会生命周期评价的建构类研究,对于拓展深化建筑领域社会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具有理论意义和价值,其评估结果可追溯主要社会影响的环节、干系人,在建设前期提升对策建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张雨[7](2020)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环境影响评价在调节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可持续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公众参与立法是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必然要求。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不仅能够让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当中,还能及早的发现环境影响评价立法中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能够保障环境立法和行政决策民主化,提高立法的可操作性,平衡多方利益,有助于我国民主法治体系的建设。然而从近年来发生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可以反映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尚不完善,在实践中的法律实效性并不明显,仍然存在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变迁的梳理,分析得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存在立法体系有待完备、立法范围有待拓宽、立法程序有待健全、立法规范化的制度保障并不充分等问题。结合对美国和日本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的建议,主要包括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体系,拓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范围,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程序,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规范化制度保障。

郭阿妍[8](2019)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问题和对策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快速的发展,使人们的环境意识得到提高,导致人们不仅对环境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也越来越重视环境影响的评价工作。而且公共参与属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极其关键的内容,在环境评价的整个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改善,才能够确保充分发挥公众参与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与研究我国环境影响中公众参与所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使公众参与越来越完善,从而大幅提升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谭倡[9](2019)在《重庆市环评中公众有效参与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自工业化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急剧加强,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环境影响评价是从源头削减和控制环境破坏的制度,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环节。而近年来频发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又发映出一个矛盾:环境影响评价虽通过,但公众的环境意愿却没有得到正确的、充分的表达。因而,研究和改善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有效参与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论文通过抽取重庆市近5年跨数十个行业和20多个区县的100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20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公众参与环节在执行与否、公示情况、参与对象数量、参与形式、参与对象位置分布、参与对象年龄层次、参与对象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信息,得出重庆市环评中公众参与基本情况及特征。同时,借鉴国内外对“公众有效参与”和“公众参与有效性”等相关的研究,构建重庆市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有效参与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从参与制度设计建设、公众环境能力、公众参与方法三个层面,采取环境科学与公共管理科学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制约重庆市公众有效参与的主要因素。结合上述现状调研与原因分析,提出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思路及对策。在参与制度设计层面,提出完善环境管理政策、强化公众环境参与权利、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实施政府鼓励制度以及落实公众参与常态化机制;在公众环境能力层面,提出充分发挥环保部门、非环保部门以及非政府环保组织的作用,普及环境相关科普知识,增强民众的环境意识,提升其环境风险认知能力;在公众参与方法层面,提出通过丰富公众参与形式、合理选择公众参与对象、科学设计调查问卷和改善调查结果评价体系等。

安楷帅[10](2019)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由于环境问题具有科学不确定性,避免环境污染发生比减轻环境污染更为重要,环境保护强调预防为主,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预防原则的具体体现,其“防患于未然”的立法思想,有利于从源头控制污染,克服事中和事后治理的局限。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环节,有效的公众参与对于保障环境决策科学合理、协调利益冲突,实现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功能意义重大。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实证调查,结合立法现状,总结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从提升公众参与法律实效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的立法现状,选取2018年云南省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审批的63份环境影响报告书为研究对象,从信息公示方式、公众参与方式、公众参与人数,公众反馈意见四个方面,展开公众参与实施现状调查。结合立法现状和调查结果,指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存在公众参与的组织化程度不足;相关主体间沟通协商不充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然后,介绍了国外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的立法现状,总结值得借鉴的经验。最后,针对上文总结的问题,立足我国国情,联系立法前沿动态,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为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提出了以下建议;提升公众参与的组织化程度;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协商机制;确立公众参与利益激励机制;强化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机制;合理利用新媒体组织公众参与等。

二、浅谈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论文提纲范文)

(1)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结构与方法
    三、研究现状
    四、文章的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环评公众参与概述
    一、概念界定
        (一)公众
        (二)环境影响评价
        (三)环评公众参与
    二、环评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
        (一)环境权
        (二)行政权正当性
    三、环评公众参与制度的价值与功能
        (一)环评公众参与制度的价值
        (二)环评公众参与制度的功能
第二章 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制度的基本现状
    一、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制度的立法梳理
        (一)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制度梳理
        (二)建设项目环评信息公开制度梳理
    二、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制度的实施现状
        (一)邻避冲突不断
        (二)司法救济不力
第三章 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制度的问题分析
    一、公众主体问题分析
        (一)公众定义模糊
        (二)参与公众范围狭窄
        (三)参与公众代表性不足
        (四)参与公众组织化程度不高
    二、评价对象问题分析
        (一)公众参与评价的建设项目类别单一
        (二)公众参与评价影响的因素模糊
    三、参与阶段问题分析
        (一)公众参与时机迟滞
        (二)公众参与时间较短
        (三)公众参与阶段重点错位
    四、环评信息公开问题分析
        (一)政府信息公开例外事项模糊
        (二)信息公开方式不便于公众知悉
第四章 国外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制度的镜鉴
    一、国外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制度概述
        (一)公众主体方面制度概述
        (二)评价对象方面制度概述
        (三)参与阶段方面制度概述
        (四)环评信息公开方面制度概述
    二、中外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制度比较研究
第五章 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措施
    一、公众主体方面的完善措施
        (一)明确公众定义
        (二)放宽参与公众范围限制
        (三)提高参与公众代表性
        (四)提高参与公众的组织化程度
    二、评价对象方面的完善措施
        (一)增加公众参与评价的建设项目类别
        (二)明确公众参与评价影响的因素
    三、参与阶段方面的完善措施
        (一)恰当把握公众参与时机
        (二)合理设置公众参与时限
        (三)强化审批阶段的公众参与
    四、环评信息公开方面的完善措施
        (一)细化政府信息公开例外事项认定
        (二)采取便于公众知悉的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以A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基本概念
        2.1.1 环境影响评价
        2.1.2 公众参与
        2.1.3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
    2.2 环境保护相关理论
        2.2.1 绿色发展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第3章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现状及调查
    3.1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基本概况
        3.1.1 A项目建设背景
        3.1.2 A项目简介
        3.1.3 A项目环境影响分析
    3.2 问卷调查设计及结果分析
        3.2.1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2.2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调查结果分析
第4章 A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方面存在的问题
        4.1.1 公众参与有效性不强
        4.1.2 公众参与渠道不畅通
        4.1.3 缺乏民间环保组织基础
        4.1.4 环境评价制度落实不到位
        4.1.5 信息化公开程度低
    4.2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缺乏有效的公众监督手段
        4.2.2 公众参与制度不完善
        4.2.3 公众的环保科学素养有待加强
        4.2.4 环境评价主体存在利益冲突
        4.2.5 公众获得环境评价信息渠道有限
第5章 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对策
    5.1 加强公众参与法制建设,做好外部监督
    5.2 完善环境公众参与保障机制
    5.3 加强对公众的环保意识教育
    5.4 加强政府的引导
    5.5 重视并建立信息公开途径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项目调查问卷
致谢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以大同市两类项目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研究基础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协商民主
        2.1.2 民主集中制形式下的参与阶梯
        2.1.3 公共治理
    2.2 概念界定
        2.2.1 环境影响评价
        2.2.2 公众参与
        2.2.3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
3 大同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研究
    3.1 大同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概况
        3.1.1 环境影响评价各方机构介绍
        3.1.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相关法律法规
    3.2 大同市某废旧汽车拆解站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案例分析
        3.2.1 项目概况及环境污染分析
        3.2.2 公众参与概况
        3.2.3 公众参与数据统计
        3.2.4 公众参与意见落实及结果分析
    3.3 大同市某医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案例分析
        3.3.1 项目概况及环境污染分析
        3.3.2 公众参与概况
        3.3.3 公众参与数据统计
        3.3.4 公众参与意见落实及结果分析
    3.4 大同市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4.1 参与主体受限制
        3.4.2 参与方式还不完善
        3.4.3 参与结果受其他目的影响
        3.4.4 问题原因分析
4 其他国家与地区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研究
    4.1 国外经验研究
        4.1.1 美国经验研究
        4.1.2 日本经验研究
        4.1.3 法国经验研究
    4.2 国内经验研究
        4.2.1 中国香港地区经验研究
        4.2.2 厦门市经验研究
    4.3 其他地区经验对大同市工作的启示
        4.3.1 实行项目全程公众参与
        4.3.2 鼓励第三方在公众参与中发挥作用
5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的对策
    5.1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领域
        5.1.1 对环境影响评价立法开展公众参与
        5.1.2 对宏观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开展公众参与
    5.2 扩展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时限
        5.2.1 初期介入
        5.2.2 终身监督
    5.3 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主体
        5.3.1 扩大参与主体的范围
        5.3.2 合理选择公众参与主体
        5.3.3 重视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NGO)的作用
    5.4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制度
        5.4.1 明确信息公开的主体和内容
        5.4.2 多渠道公开信息
    5.5 完善环境保护独立监管和公益诉讼机制
        5.5.1 实行环境保护独立执法监管
        5.5.2 完善环境公益诉讼机制
    5.6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宣传
        5.6.1 建设大同市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官方平台
        5.6.2 推进环境主管部门、项目建设方与公众积极对话
        5.6.3 利用新媒体宣传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法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三)相关的理论概述
        1.公众参与与环境治理领域的公众参与
        2.环境权理论
        3.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的主体探讨
        4.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的形式探讨
        5.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的范围探讨
二、我国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现状
    (一)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的立法现状
        1.《环境保护法》的规定
        2.《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
        3.部门规章和行政法规的规定
        4.其它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的制度设计
        1.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2.环境立法和环境决策公众参与制度
        3.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
        4.环境监督公众参与制度
        5.环境诉讼制度
三、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的问题分析
    (一)环境信息公开不实不畅
    (二)立法表达瑕瑜互见
    (三)环境决策公众参与模式落后
    (四)环评中公众参与形式化现象严重
    (五)环境监督主体不足
    (六)环境公益诉讼中原告资格缺失
四、推进我国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法治化的对策思考
    (一)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疏通环境信息公开渠道
    (二)弥补立法缺失,进行法律整合
    (三)革新环境决策模式,挖掘政府实效作用
    (四)保证公众参与环评的全程性,严格制定参与人员标准
    (五)提升参与主体素质,加强环保组织建设
    (六)拓宽原告资格,完善公益诉讼制度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5)日本环境健康风险控制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 文献综述
        一 国内文献综述
        二 国外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日本环境健康风险控制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的内涵
    第一节 环境健康风险控制的含义及必要性
        一 环境健康风险控制的含义
        二 环境健康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第二节 环境健康风险控制公众参与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 基本概念
        二 主体类型
        三 制度内容范围界定
    第三节 环境健康风险控制与公众参与的关系
第二章 日本环境健康风险控制公众参与法律制度基础理论
    第一节 日本环境健康风险控制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理论依据
        一 环境权
        二 环境预防性原则
    第二节 日本环境健康风险控制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依据
        一 环境健康风险信息公开制度
        二 环境健康风险信息公开制度与公众参与关系
第三章 公害时期日本环境健康风险控制公众参与法律制度分析
    第一节 公害时期环境健康风险控制法律规制立法背景
    第二节 公害纠纷解决机制下的环境健康风险控制公众参与
        一 公害定义中的环境健康
        二 立法目的中的环境健康
        三 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公众联合治理
        四 公害对策会议和公害对策审议会
    第三节 公害污染物控制下环境健康风险控制公众参与
        一 日本中央政府管理公害污染物治理中的公众参与
        二 地方公共团体环境行政体现公众参与
    第四节 环境公害防治协议与健康损害救济中的公众参与
        一 环境公害防止协议中的公众参与
        二 健康损害救济中的公众参与——为日本水俣病为例
第四章 现代日本环境健康风险控制公众参与法律制度分析
    第一节 环境健康风险规制下的公众参与
        一 日本《环境基本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
        二 日本《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
        三 化学物质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制度
    第二节 司法保障环境健康风险控制公众参与
        一 公众参与的救济权
        二 公众参与行政救济
        三 公众参与司法救济
第五章 日本环境健康风险控制公众参与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日本环境健康风险控制公众参与优缺点分析
    第二节 我国环境健康风险控制公众参与制度存在的问题与特点
    第三节 加强环境健康风险信息公开
        一 风险信息公开
        二 建设风险信息平台
    第四节 建立社会协同治理原则下的环境健康伙伴关系
    第五节 丰富参与方式建立环境健康风险沟通机制
        一 建立环境健康风险沟通制度
        二 丰富环境健康公众参与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LCA的大型基础设施社会影响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社会影响评价的相关研究
        1.2.2 生命周期评价(LCA)的相关研究
        1.2.3 社会生命周期评价(SLCA)的相关研究
        1.2.4 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社会生命周期评价(SLCA)理论框架及要素构成
    2.1 目标与范围定义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范围
        2.1.3 功能单元
    2.2 清单分析
    2.3 影响评估
        2.3.1 影响类别与子类别
        2.3.2 分类
        2.3.3 特征化
    2.4 解释
    2.5 关键过程及要素
第3章 大型基础设施SLCA清单构建
    3.1 干系人类别识别
    3.2 子类别指标识别
        3.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3.2.2 指标识别的方法
        3.2.3 子类别指标识别过程及结果
    3.3 影响类别
        3.3.1 社会经济
        3.3.2 社会福利
        3.3.3 社会参与
        3.3.4 社会安全
        3.3.5 社会公平
    3.4 清单指标体系构建
第4章 大型基础设施SLCA特征化方法及权重体系研究
    4.1 特征化方法
        4.1.1 工人
        4.1.2 使用者
        4.1.3 公众
        4.1.4 价值链参与者
        4.1.5 当地社区
    4.2 权重系统
        4.2.1 权重评价方法
        4.2.2 层次分析法及其主要步骤
        4.2.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第5章 大型基础设施SLCA模型
    5.1 目标与范围定义
        5.1.1 研究目标
        5.1.2 功能和功能单元
        5.1.3 系统边界
    5.2 清单分析
        5.2.1 指标体系
        5.2.2 数据获取
    5.3 影响评估
        5.3.1 指标特征化
        5.3.2 权重确定
        5.3.3 模型计算
    5.4 解释
第6章 案例应用
    6.1 案例背景
    6.2 目标与范围确定
    6.3 清单分析
    6.4 影响评估
    6.5 解释
第7章 总结
    7.1 主要工作
    7.2 研究贡献
    7.3 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调研问卷 大型基础设施社会影响调研
附录B:调研问卷 大型基础设施社会影响权重调研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方法及内容
第2章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概述
    2.1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界定
        2.1.1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相关概念
        2.1.2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类型
    2.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的理论基础
        2.2.1 人民主权理论
        2.2.2 参与民主理论
        2.2.3 协商民主理论
    2.3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的权利来源
第3章 比较法视野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思考
    3.1 美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现状
    3.2 日本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现状
    3.3 国外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分析与启示
第4章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变迁与困境
    4.1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变迁
    4.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的困境
        4.2.1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体系有待完备
        4.2.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范围有待拓宽
        4.2.3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程序有待健全
        4.2.4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规范化的制度保障有待加强
第5章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完善
    5.1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体系
    5.2 拓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范围
    5.3 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程序
        5.3.1 完善环评立法准备阶段的公众参与
        5.3.2 完善环评立法制定阶段的公众参与
        5.3.3 健全环评立法完善阶段的公众参与
    5.4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规范化的制度保障
        5.4.1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5.4.2 赋予公民提案权
        5.4.3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听证制度
        5.4.4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后评估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8)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问题和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公众参与的作用
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一)公众不够认识环境影响评价
    (二)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形式过于单一
    (三)公众参与的对象缺少广泛性与代表性
    (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够认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三、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对策
    (一)对公众参与的宣传力度进行增加
    (二)对公众参与的形式进行创新
    (三)选取具有广泛性与代表性的公众
四、结束语

(9)重庆市环评中公众有效参与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环境问题与环评中的公众参与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公众有效参与存在问题
        1.2.2 公众有效参与的研究进展
        1.2.3 公众有效参与的影响因素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之处
    1.5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1.5.1 公众参与制度
        1.5.2 公众参与程序
        1.5.3 公众参与和公众有效参与概念
        1.5.4 公众有效参与分析框架
2 重庆市环评中公众参与基本情况及问题分析
    2.1 抽取环评报告的基本情况
    2.2 公众参与的实施情况及问题
        2.2.1 公众参与是否执行
        2.2.2 公众参与公示情况
        2.2.3 公众参与人数
        2.2.4 公众参与形式
    2.3 公众参与对象的特征及问题
        2.3.1 参与对象位置分布
        2.3.2 参与对象年龄层次
        2.3.3 参与对象受教育程度
    2.4 公众参与的其他情况和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制约重庆市环评中公众有效参与的因素分析
    3.1 参与制度设计层面制约因素
        3.1.1 公众参与的实施
        3.1.2 公众参与的公示与反馈
        3.1.3 公众参与的时机
    3.2 公众环境能力层面制约因素
        3.2.1 公众环境风险认知能力
        3.2.2 公众参与配合情况
    3.3 公众参与方法层面制约因素
        3.3.1 公众参与方式的局限
        3.3.2 公众参与对象的选择
        3.3.3 问卷设计与统计方式
    3.4 本章小结
4 促进公众有效参与的思路及对策
    4.1 参与制度设计层面
        4.1.1 完善环境管理政策
        4.1.2 强化公众环境参与权利
        4.1.3 畅通信息沟通渠道
        4.1.4 实施政府鼓励制度
        4.1.5 落实公众参与常态化机制
    4.2 公众环境能力层面
        4.2.1 发挥环保部门的作用
        4.2.2 发挥非环保部门的作用
        4.2.3 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4.3 公众参与方法层面
        4.3.1 丰富公众参与形式
        4.3.2 合理选择参与对象
        4.3.3 科学设计调查问卷
        4.3.4 改善调查结果评价体系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20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的公众参与详情
    B.100 份环评报告书中的公众参与情况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现状简评
第一章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的一般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 环境影响评价
        (二) 公众参与
        (三)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的理论依据
        (一) 环境权理论
        (二) 环境民主理论
        (三) 公地悲剧理论
    三、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的功能
第二章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基本现状
    一、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立法现状
    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实施现状调查
        (一) 信息公示方式调查
        (二) 公众参与方式调查
        (三) 公众参与人数调查
        (四) 公众反馈意见调查
    三、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公众参与的组织化程度不足
        (二) 相关主体间沟通协商不充分
        (三) 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四) 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
第三章 国外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的立法及启示
    一、国外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
        (一) 美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
        (二) 日本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
    二、国外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章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
    一、提升公众参与的组织化程度
        (一) 确立环境利益代表人制度
        (二) 明确环保组织的主体地位
    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协商机制
        (一) 重设环评听证启动权
        (二) 公众参与的时间提前
    三、确立公众参与利益激励机制
    四、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机制
        (一) 明确公众参与的司法审查标准
        (二) 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五、合理利用新媒体组织公众参与
        (一) 新媒体公众参与实证调查
        (二) 利用新媒体组织公众参与的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浅谈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论文参考文献)

  • [1]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制度研究[D]. 刘彦平. 兰州大学, 2021(12)
  • [2]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以A项目为例[D]. 吴金. 安徽工程大学, 2020(05)
  •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以大同市两类项目为研究对象[D]. 杨建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4]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法治化研究[D]. 曲文涛.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5]日本环境健康风险控制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研究[D]. 黄雪骐.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基于LCA的大型基础设施社会影响评价模型研究[D]. 邱伟伦. 清华大学, 2020(01)
  • [7]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立法研究[D]. 张雨.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8]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 郭阿妍. 传播力研究, 2019(33)
  • [9]重庆市环评中公众有效参与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谭倡. 重庆大学, 2019(01)
  • [10]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法律问题研究[D]. 安楷帅. 云南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